时间:2024-01-27 16:25: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学思维的理解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知己知彼”:摸清影响学生物理解题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
1.1高中与初中物理科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差异
高中物理科教材与初中物理科教材有了很大的差异,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初中物理科教材知识点不多,能力要求低,大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教学指导下,经过反复训练,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有一些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理解时便死记硬背,也可以在考试时能够顺利过关,有的还能考高分.但高中物理知识量大、难度增强、能力要求增高,尤其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大大提高,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高中与初中物理科教材的差异,高中物理科教师在教学上就不能止步于给学生解释一些表面的物理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是要将高中物理科教材中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讲通讲透,学生学会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物理现象,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遇到的与物理相关问题,并能领会物理知识在新的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物理解题思维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1.2学生智力和心理发育不够完善
笔者所在的高中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来自于全县各个乡镇,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各异很大.物理科难学是他们大多数人在学习过初中物理后的共同体会,高中物理科会不会更难,他们带着一丝困惑和彷徨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涯.高中物理第一节新课往往就让学生感觉有压力了:比如,关于建立质点、理想斜面等理想化模型;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新问题等.另外,在高中物理科学习过程中,以下一些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和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其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能正确分析物理情景,没有形成画示意图的习惯,不理解题意,分析问题不全面,抓不住要点,含糊做题,思路不清晰,想到什么写什么,公式死记硬背而不会灵活运用,还常常记错,也不会处理单位间的关系,畏难情绪、缺乏恒心,等等.上述因素和问题,如果得不到不及时解决,学生就会对高中物理科的学习产生畏惧和厌倦,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3教师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是制约学生解题思维能力养成的因素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总想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定律含糊不清只能死记硬背,在解物理问题上教师对学生强调的是机械训练,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一旦题目中的条件和前提变了,一些学生便无所适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也没有学会独立思考,更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就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智力就得不到发展,物理解题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笔者在平时与一些学生的交流中得知,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上老师讲的都听得懂,也把有关知识点和公式也背了下来,但是当课后自己做题时又不会,往往是一做就错,这就说明了学生所谓的“听懂”实际上是“似懂非懂”,并没有真正理解、把知识学活,解题思维能力也没有完全养成.可见,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在于教师讲得多,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方法,解题思维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2“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物理解题思维能力的途径
2.1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题思路,指明方向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也如此,教师给学生讲解千道题万道题,如果学生不真正掌握方法和规律,盲从接受,也是事倍功半的.题目千变万化,做一辈子都做不完,但其中的物理知识、规律是不变的.教师一开始就应告诉学生,高中物理科目的学习是有规律、有方法可循的.譬如,高一物理就一大块――力学,分为直线运动、力、力和运动、曲线运动、天体运动、机械能问题,让学生形成线索,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基本概念、规律、公式,要理解其含义,抓住其本质,不必死记硬背.又比如加速度的概念,要领会它是反映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不是运动的快慢,它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能说速度大,加速度大,也不能说速度为零,加速度就为零.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有:加速度的定义式,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以上是从运动学角度分析的.而从受力情况来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加速度又决定于物体的质量和所受的合力,这才是它的本质,物体的运动性质是由受力情况决定的.所以,学习物理就要进行思维的逻辑分析,吃透课本上的概念、定义、规律.然后多做练习,做题时明确思路,方法怎样,用到什么规律.如拿到一道题,要逐步研究,分析它的物理情景,必要时要画出示意图,这道题用到什么知识,这些知识间有什么联系,怎么解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除了这种解法,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如果改变一些条件,又怎样解决?以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学生经过这样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尝试采用多种方法解题,学会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题和解题能力,并养成了规范解题的好习惯,运用物理术语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因此而富有成就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随之而得到提高.
2.2帮助学生做好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衔接,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
人们常说:数理永不分家.确实,数学知识是物理解题的一种工具.除了一般的加、减、乘、除外,解决物理问题还用到如下数学知识:表达式(公式)、图像、三角函数、几何证明、勾股定理、矢量相加、极值问题等.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高一物理为例,学生在学习中会碰到负值问题,物理中的负值与数学中的负值含义是不同的,物理中的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与选取的正方向相反,并不代表大小.教师在教学中一旦遇到矢量的负值方面的物理问题,应多次反复强调,促使学生慢慢接受和领会.又如表达式的应用,如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涉及到的公式就有10个,物理量的字母也有将近10个;有关天体运动问题的计算,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字母多,数字庞大,有数学中的平方、开方、繁分式的计算.面对这一切,有些学生就会乱了方寸,选对了公式,又面临数学知识的应用――变形公式、解方程或方程组,还要处理单位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复习有关数学知识,理清计算过程,有时还须逐步讲解,反复训练,让学生熟练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目前,令高中物理教师倍感费神的是,一些学生的数学知识衔接不上,他们在初中对有些数学知识学习不够深入,更有甚者根本没有学过相关数学知识.比如,物理中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需要用到三角函数的知识,但是一些学生却分不清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有的甚至连对边、邻边、斜边也分不清,特殊角的函数值记不起;又如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图象、位移图象的斜率分别表示加速度的大小、速度大小;对于矢量相加问题,有些学生往往是进行代数和运算,对三角形法则解决矢量相加问题不能理解,等等.所以,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加强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衔接,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和物理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对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才有保障.
2.3指导学生加强互助合作学习,形成合力,共克难关
关键词:翻转课堂;地理思维;高中学生;措施
一、翻转课堂应用中应考虑的事项
一般来说,翻转课堂对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硬件条件的符合程度要求较高,同时兼顾其他多媒体设备的利用,把教学内容化为直观形象的地理视频、地理图片等教学材料。为此在翻转课堂的实施中要注意多媒体设备配套和完善度的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实施翻转课堂还有重要的实施步骤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扰乱课堂秩序的问题,没有准确的指导步骤,学生学习思维容易混乱,也就无法高效学习地理知识。
另外,还要考虑的是如何进行多媒体技术提高培训,因为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把更多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化作生动的多媒体素材,帮助那些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培养主观的想象力,为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打好基础。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分析
因为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迅速,学习、交流和理解等心理需求不断加强,而综合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还需要教师时刻保持辅助角色,借助翻转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更加有条理和有秩序地发展,其明显优势有:1.翻转课堂学习中的学生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们敢于参与合作和体验;2.在翻转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进行知识学习和实践创造的意识;3.翻转课堂学习中学生感受到和谐的学习气氛,有乐趣和信心进行地理学习活动;4.教师能有更多机会为高中学生制订思维发展目标,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变得更好。
三、根据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采取的有效措施
当然,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翻转课堂确实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能促进学生认真投入地学习知识,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正视存在着的一些大小不一的问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再想办法克服其不利因素,多利用灵活改进的策略。
首先,通过学校、教育部门协同配合完善多媒体设备的完善。学校的设备完善是取得翻转课堂教学成功的必经之路,没有健全的设备,教师教学会感到很疲惫和无奈,很多抽象的地理知识只能在粗略的讲解中就放过了,有些学生反映自己没办法理解地理课上较为复杂的知识联系,学生的地理思维停滞不前。但是通过翻转课堂和多媒体设备的配合,我们就可以用地理动画、地理图片等来展示上述问题了。翻转课堂中需要的多媒体完全可以通过校长申请、教育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结合实际情况划拨专项款用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甚至可以将部分半淘汰的设备翻修整理后继续投入到翻转课堂中来。
其次,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才能更灵活巧妙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培训方面可以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角度开始,由浅到深,涉及维护、软件应用等多个角度。然后再从技术角度,培训基本的图片、视频导入技术与预习的任务的结合;培训动画制作、视频剪辑编排与讲课的内容结合;培训作业设计与探究活动等方面的结合;培训多媒体与总结和复习的目标的结合。这样使教师在集中的培训中运用多媒体设备与教学的结合方法,学会利用多媒体设备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等。
再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需要经过人工处理和筛选教学素材并结合翻转课堂的特性,采用情景体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实现翻转课堂的功效。高中地理知识是丰富多样的,它与日常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生活素材,这些素材并不是完全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而是需要教师手动处理和筛选符合课堂需要,又能与翻转课堂特征相吻合的素材。
总之,翻转课堂能让高中学生体验课堂的趣味性,能把抽象的难点知识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感受直观的地理思想,从而在课堂中发展地理思维。但因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只有在充分采取得当措施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利用翻转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学习兴趣;哲学思维
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而且人体解剖学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前期基础课。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中阐述的实施内容,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体系也需进行改革[1]。为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唯物论观点融入到解剖学的理论教学以及实验教学过程中去,同时把教材中所展现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以提炼并整理,使学生能够对人体结构产生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能够将两者有机地加以结合。将哲学思维同医学理论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医学生更好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大有裨益。这必将明显提高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并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而且将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出乎意料的作用[2]。因此,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作为核心点,进而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和哲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1 理论结合实验,增强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迅速,临床医学教师会感到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怎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起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理论结构体系,为临床医学专业岗位提供合格人才,这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自身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其让教师在实验课上以教师为中心地进行单方面灌输,不如让学生走上讲台,探讨并总结某一基本问题、基本概念或理论,也可以讲述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新理论,并要求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分组进行交流与讨论,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的能力的作用。在解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在实验课中主动地去学习,又要使之能把已学过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培养其学以致用的实际应用能力。
临床医学方面的合格人才应该是技能型、应用型、综合型且实用型的人才。因此衡量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或衡量一所学校或一个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看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学生是否能够把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去。所以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怎样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怎样增强临床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及成功率。临床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及成功率与学生掌握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关系密切[3]。人体整个体表的标志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是重点知识,因为体表标志容易辨别而且在体表即可看到或触及。在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学习过程中,对各个局部的体表标志均可以在自己或其它同学活体上直接观察或准确定位。特别是对一些触摸困难的体表标志,可以在同学之间互相触摸对方以判定是否触摸的正确。这样可以避免单一、枯燥乏味的机械式记忆,消除了在以往临床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盲目性,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在临床医学技术操作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在实验课上一边观察标本一边介绍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位置,这种授课方式枯燥乏味,加之实验室内刺鼻的福尔马林味道,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自然就沉闷[4]。如果充分意识到解剖学与人体自身关系密切的特点,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的的病例,使学生能够结合已学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标本模型,也可作为思考题让其在课下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制作幻灯片并采取自行讲解的方式将相关内容讲解给全班学生,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呼吸系统实验课过程中,在介绍鼻腔钻膜嗅区上鼻道以及上鼻道狭窄的特征时,以感冒时鼻粘膜发炎水肿为例,使原本就狭窄的上鼻道进一步缩小,造成经过上鼻道的气体量降低,如果空气中存在含某种气味的气体,那么这种气体经上鼻道的量也会随之变少,所以嗅觉的灵敏度就随之下降了。
人体的内脏器官主要位于胸腔及腹腔内,而主要的血管及神经位于皮下与皮下的深部组织内,观察尸体标本或模型能够了解其结构,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充分想象某一器官的空间构象。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即在活体上准确找到各个脏器的位置并明确其结构与毗邻关系。从本质上看,该教学方法是把人体结构的上述内容,借助“望、触、扣、比、量、按、摸、画”等多种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以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出内容的多样性。例如,在活体上划出某脏器的体表投影,不但能够在活体表面明确这一脏器在人体内的所处位置,还可以从部分与整体的观点来认识其毗邻关系。
3 学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临床医学专业的应该培养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并全面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在毕业后能胜任各种临床操作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从服务对象方面来看,医生的服务对象是具有生物、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具备“自然特性”与“社会特性”合二为一的“人”,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一定要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为充分地去理解、抚慰、关爱并尊重生命,真正地承担起保护人类健康的高尚使命。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实验课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活体体表标志的观察及触摸,密切联系临床以牢固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为将来走向临床夯实理论基础。
4 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解剖学理论的普遍性及特殊性
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主要源于尸体解剖以及医学实践过程中,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描述某个脏器的形态构造、所在位置
以及毗邻等内容均是指正常的人体结构。这是大多数个体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总结,在统计学上占有显著优势。但仍有低于50%的个体的某个脏器的形态构造、所处位置或毗邻等与正常者存在差异。通常不同个体之间总会有些差异,但差异的类型及程度一般不尽相同。有些差异较为常见,而且并不会对正常的功能带来影响;而另一些差异则会超出一定的范围,对其正常的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操作过程中,所面对的患者不同,其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所处位置以及毗邻关系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在尸体上寻找神经系统与脉管系统的实验教学中经常观察到人体的神经及血管形态或位置异常,因此正常人体解剖结构存在个体差异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加以注意。总之,人体解剖学教师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融入到人体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去。在上述多个方面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加以重视,相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哲学理性思维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晏继红. 医学教育中的哲学思辩观[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7, 13(9): 72-73.
[2] 柯益彬, 刘黎星, 叶维建, 等. 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改革的体会[J].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 16(2): 58-59.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 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34-01
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考纲中对学生九大能力的要求,不仅是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关键能力。
杜威认为:“问题的本质决定了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控制着思维过程。”研究表明,思维的发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突破规律-------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高阶思维是可以培养和教授,通过教育得以改善和提高的,高阶思维在教学中可以获得提升。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问题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的发生就是“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问题是开启高阶思维的最大动力。
1.教学活动的起点-------提出问题
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设计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学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另一类是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具有可掌控性。那么教师预设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的牵引出学生的高阶思维呢,我认为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要针对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这是问题提出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要讲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学生思维差距,搭建合适的台阶;第二,问题要具有“挑战性”,也就是说“要能抓人”,对于直白或索然无味的问题,也就是学生可以用“是”或“否”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学生会不屑一顾;难度过大的问题会使学生无处下手,从而放弃尝试思考。第三,问题要有“开放性”,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对学生更具有吸引性,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的思维不易受到限制,那么思考的过程才更能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第四,问题要有“层次性”,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台阶。“高立意,小步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的内容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地分析问题的思维载体,我预设了如下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解决搭建了一定台阶,有助于后一个问题的解决。问题一:的背景是什么?问题二、的概况如何?问题三、的内容是什么?问题四、如何看待儒家思想?问题五、怎样评价?
2.教学过程――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思维存在的依据,问题的牵引是锻炼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方式。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将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后,为了不封闭学生的思维,不是老师去把问题讲明白,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这个琢磨、思考的过程就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其次,要开展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表达交流,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再进一步开展小组讨论,进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并在碰撞过程中去修正错误,肯定正确,这会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使问题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
3.教学活动的终点――解决新问题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正确的理论,就可以总结成规律,并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突破规律,在突破规律的过程中产生出新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解决”连环进行下去。这样,不仅使教学活动螺旋上升,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例如:再讲《古代政治制度改革》时我把“试述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的课后练习题改为“为什么周世宗改革能够取得成功?它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这样的改造,审题和答题的难度明显提高了。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重点自己设计思考题。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为什么又说失败了呢?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穿透能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生始终处于思考、分析的状态,问题解决的过程自然成为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
二、有效的利用学案
学案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方案,是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份引导、探索型自学提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问题的探索性,突出了教师的引导性,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高阶思维训练的平台。在学案设计上,主要按照五标来进行即引标―示标--学标--诊标--补标。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教材、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既要体现重难点还要体现学习要求;学标的制定,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内容问题化,既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学生如何学;诊标要采用不同的题型,巩固学习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诊标的设计要突出重难点知识的突破,逐级提升,训练解题能力和技巧进一步锻造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的内容学案设计的好,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上课也变得轻松很多。
三、充分利用补标环节
补标―围绕目标补充、拓展。根据检测的情况针对易错点、易混点,或重、难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对未达标到位学生进行没写知识点的补救,找出教与学的过失。补标环节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高阶思维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发散思维从而形成了问题求解能力、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就是高阶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美国联邦政府成立》时补标就是这样设计的:有人认为美国的总统制比英国君主立宪制进步,通过英美两国整体的异同,说说你的观点。这样的设计既补充和深化了课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0.引言
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学生学习和理解该课程相对困难。同时,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等课程具有交叉性,因此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很好的创新意识。部分学者在编译原理的教学教改方面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张晶等人研究了编译原理实践课程“多层次-多目标-多效果”的教学方法;钱忠胜等人提出从典型案例设计、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与其他课程知识相融合、与各类应用相结合、复合型考核方式等方面人手展开教学改革研究;徐晶探索了研究型教学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验证、应用、创新”三步掌握编译技术的课程设计方案;柴艳妹等人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王挺等人提出编译原理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系统能力,使学生在系统的级别上重新认识算法和程序。
笔者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以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和实践平台为依托,研究基于创新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基于激励机制的“分层+分系列+分专题”的创新实践活动,构建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教学模式,培养从事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创新型人才。同时,研究通过此培养模式的实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方法。
1.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模式
科学合理地配置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构建学生培养模式的第一步。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模式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构建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模式需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选择合适的培养途径加以实施,并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社会对培养结果的评价做适时地调整。
1.1知识结构的构建
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的课程主要包括3个方面:数理基础(离散数学、数值分析)、算法基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核心课程(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编译原理与设计),如图1所示。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坚持以下两点:一是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努力做到把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与前沿知识以及多学科间知识交叉与渗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二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课程的分类见表1。
1.2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阶梯式培养模式
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模式以课程内容学习、分析评价、创新实践方式3种形式进行阶梯式培养,每个阶段进行学生的反馈,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教学环节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并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演讲、课外作业、各类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科研课题等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阶梯式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1.3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层次
面向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包括3个层次,自底向上依次是基础形成层、思维构建层和创新体现层,如图3所示。
基础形成层主要进行数理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方式采用课堂讲解、学生讨论课外作业、课程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等形式。
思维构建层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编程素质,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这一层次中主要进行数据结构、算法分析课程的学习,培养方式采用课堂讲解、学生讨论课外作业、课程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科研课题。
创新体现层重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编译原理与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方式更多元化,包括课堂讲解、学生讨论、课外作业、学生演讲、课程实验、学生科技活动、科研课题等。
2.基于创新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2.1多元化教学形式
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PPT讲解、课堂讨论、学生演讲、学术报告、课程内容的视频分析、学生的科技活动、各类实验、科研课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图4所示。
多元化教学形式体现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并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2.2“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采用师生互动式、启发式课堂教学,将创新性思维训练融于“互动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收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在课外作业、各类实验、科技活动和科研课题方面,研讨课内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思维活动。
3.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体现就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各类实验、科技活动和科研课题。因此,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3.基于激励机制的“分层+分系列+分专题”的创新实践活动
设计“分层、分系列、分专题”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特色之一。教师应依据课程的内容,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设计实践活动,建立创新活动与研究方向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的关联,有效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学生的创新活动。
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分为课程实验、科技活动、课题研究3个层次。在课程实验中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应用提高实验3个系列,并在每个系列实验中设定多个专题,解决特定的问题。采用答疑式指导、项目式指导和课题式指导“三级指导”方式。
1)科学设置课程实验。
实验课对检验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实验,并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实验建立3层课程设计模式: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应用提高实验。
2)组织科技活动。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并参加校内外不同层次的竞赛。科技活动主要包括ACM程序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各类程序设计大赛等。
3)课题研究。
分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包括文献查阅、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整理、结果分析、撰写论文、报告与答辩环节,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实施实践活动的个性化教育。
人学,顾名思义,就是人的哲学。“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①。在人学研究中,人之存在结构内在包含三个方面:存在内容、存在方式、如何存在②。“存在内容”是指人作为人之为人的具体内容,关注人的本质;“存在方式”是指人以何种途径存在,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身份、地位等;“如何存在”是指“存在方式”的经验过程,即人如何体现自身的特性、本质。以人之存在结构中何者为核心是区分理论人学和实践人学的关键。以“存在内容”为核心的是西方传统人学,又称理论人学;以“如何存在”为核心的人学范式被称作实践人学。
理论人学认为,“存在内容”是人之存在结构的核心,决定了另外两种因素。该人学以西方传统人学为代表,普遍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本身以外的“实体”,把自然实体如上帝、“至上理性”、“绝对精神”等看做人的本质,将人的问题等同于自然的问题。理论人学关注的仅仅是“什么东西存在”等实体性、知识性的问题,并未涉及人类存在本身。总体而言,理论人学是遵从知识性的理路,是概念的、逻辑的和反思性的人学。
马克思人学开启了实践人学的路径,是人学范式的革命,实现了从理论人学到实践人学的转变。实践人学,即以“如何存在”作为人之存在结构的核心,是“存在内容”、“存在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从概念本身出发,必须指出的是,实践人学中的“实践”并非传统用法的“实践”,也不是具体形式,而是应该理解为一种人学解释框架,依靠这种理解框架理解人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③。实践人学是在唯物史观的历史演进下逐渐形成的,并认为,存在内容应奠定在“如何存在”的基础上,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人学的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内涵理解: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现实的人”
“马克思并非天生的者”,诚然,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也有逻辑演进过程。“现实的人”并非马克思首次提出,而是费尔巴哈最早提出及研究的。费尔巴哈看来,“现实的人”是关于人的“类”的概念,指的是感性的生物性的个人,是肉体的感性的存在。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现实”,主要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并且社会性体现了人的本质。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人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马克思的现实的以人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④。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现实的人”具有丰富的规定性和内容。
首先,“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体,构成现实的人的自然生物基础。人具生命力,是能动的现实的自然体。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作为自然存在物,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人来自于自然。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马克思提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无论是人的生存、发展还是需要均离不开自然。“我们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⑤。无论人们生活的哪一方面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资源供给。无独有偶,恩格斯也提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便构成基础⑥。现实的人具有自然属性,与自然息息相关,这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立场,也遵循了实践人学中的实践理解框架,是马克思实践人学中现实的人的首要内涵理解维度。
针对第二学段段落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认为段落教学应更多地指向内在的“微结构”。所谓“微结构”,就是着眼于语文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或某项教学内容的细致设计,重视对思维过程的展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将隐性的“微结构”予以显性化,提高段落教学的有效性呢?利用“思维导图”无疑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教学方式,它能深入解构段落,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段落教学的效率。
一、“图”解大意,理清脉络
如何提升段落教学的实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段落概念。思维导图能将隐性的段落概念以显性化呈现,帮助第二学段的学生对段落有初步的了解。那么要建立段落概念,首先就要读懂段落内容,理清段落中句子的脉络。
(一)“图”显内容,了解段落大意
思维导图清晰的条理性,能直观地显现段落各部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对段落的构件进行分析、判断、整合,读懂段落内容,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个句子的意思,明晰句子之间的关系后,完成思维导图,并进行如下教学。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思维导图,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高低不平,所以海水瑰丽无比,相互交错。
师:能把原因和结果换一下来说说吗?
生:西沙群岛的海水之所以瑰丽无比、相互交错,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
用一个词概括句子的意思是学生二年级时就已掌握的能力,教师将三个词构成一幅思维导图,学生瞬间明晰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串联句子意思,概括成段落大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段落内容,同时在“因果”顺序的转变中提升了思维和语言的能力。
(二)“图”现语序,梳理段落脉络
段落中句子的排列是有一定规范与顺序的。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基础,不能机械地去讲解段落中句子的排序。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语序清楚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整理排列,体会段落表达的规范,更好地梳理段落的脉络。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第三自然段,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展开了如下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干吗埋打到村子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妈妈埋箱子科利亚埋木匣)
出示鱼骨图框架:
师:请大家把刚才咱们概括的这些词语贴到这张框架图中。
(学生在学习单中完成后,投影展示交流)
师: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填呢?能不能把这几句话的顺序打乱呢?
生:不能,因为法西斯快打到村子了,所以他们才要离开村子躲避。
生:因为要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所以妈妈才埋箱子。
生:科利亚看到妈妈埋箱子,所以也要埋木匣。
师:你看,作者写的时候多有条理啊,现在你能借助这张图来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吗?
(学生自由说后进行交流)
段落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内容,更要发现段落的脉络,发现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上述教学片段中,在学生理解段落中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词语填入“鱼骨图”中;再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发现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借助“鱼骨图”进行这样的思维和语言训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段落中句子的规范、有序表达,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图”理结构,明晰关系
在建立段落概念的基础上理清段落结构,是段落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来凸显段落结构,能清晰地呈现句子关系,让学生在形象的图式中把握段落结构。
(一)“图”释段落中句子的关系
段落内部句子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借助思维导图,可将段落内部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明晰段落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见右图)。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笔者就这段话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想想每句话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师: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
生(齐答):7句话。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想想这句话写了什么。
(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交流后,请学生将关键词写在卡片上,并贴到黑板上)
师:这7句话是怎样连在一起变成一段话的呢?我画了一张结构图,你们看——(出示段落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个自然段,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每句话的序号填入合适的方框中。
(生默读,完成结构图后展示交流,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第2~6句都是围绕第1句话写的)
师: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句句话连成一段话的。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我读总起句,同学们读后面的句子。
句子组成段落,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句子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性的内在关系,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段的概念,发现构段的规律。
上述片段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串联段落中的7个句子,将句子之间的隐性关系显性化,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让学生站在“段”的高度理解文本,发现语言的秘妙。
(二)“图”示段落之间的关系
不仅段落中句子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段落之间也是如此。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提升阅读能力,更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笔者针对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
结合上述思维导图,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课文介绍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呢?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在介绍?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和昆明湖的景色,分别是第2~5自然段在写。
(课件出示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把相应的自然段序号填入结构图相应的空格中。
(生自由填写后进行交流)
师:作者写的这几个景点能否交换顺序进行介绍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自由读,交流第2~5自然段中表示方位顺序的句子)
师:是啊,作者就是这样移步换景,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进行介绍,非常有条理。下面老师跟大家合作着来读一读,我来读表示方位顺序的这些句子,同学们来读具体介绍的语句。
(师生合作读)
一张思维导图将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图及文,学生很快厘清了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明晰了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图”助积累,强化运用
由读到写,实现语言的转化,提升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创设积累语言的平台,为有效实践和运用段落铺设台阶。
(一)“图”佐段落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思维导图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文本的语言直观而有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又能帮助学生快速积累语言。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笔者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接着就围绕思维导图,设计了积累语言的环节。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这张思维导图,向大家介绍一下不同的花不同的开放时间。
出示思维导图:
(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下面老师把图中的词语拿掉了,你还会背吗?
(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张图记在心里了,谁能把这些词语再贴回图里去?
(生上台将词语贴回导图中)
师:让我们看着图,一起来背诵第一自然段。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思维导图厘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第三层次,拿掉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将导图转化为“脑图”,学会记忆的方法;第四层次,让学生将词语再次贴回导图中,教给学生绘制导图的方法。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学生不仅积累了文本语言,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达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图”促段落仿写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写段落是我们教学段落的最终目的。教材中的典型段落,就是学生练习写段的好材料。教师既要有一双能捕捉文本典型段落的“慧眼”,又要有一颗能借助思维导图显现段落结构特点的“慧心”,并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迁移运用语言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段落,完成如下思维导图。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该段的结构和写法,写一写课前观察过的绿豆芽。
师:大家看,作者就是从位置、形状、数量、颜色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学着这样的方法也来写一写课前咱们观察过的绿豆芽。先把这张图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补充完思维导图后,学生自由写段,写完后交流)
教学中,教师发现该段从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首先让学生阅读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并找出相关语句。学生交流后绘制思维导图,明确段落结构和作者描写的四个方面;接着迁移课外,为学生搭建实践和运用语言的平台。教师通过让学生补充思维导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努力使“思维导图”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图”,将导图植入学生的心田。有了思维导图的全面介入,学生对这类段落描写有了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表达段落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 理论教学
一、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根据国家要求和高校的教学实际,均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并且把该课程教学当作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管理层面来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得到了高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在高校中,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所有在校学生,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高。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的原因,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居多,现实实例较少,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无法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多数以理论为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有生动的实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缺乏灵活性。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同时缺少生动的实例,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纯理论性的东西理解起来较困难,久而久之,造成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
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来看,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影响该课程的下一开展,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必须在教学中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其意义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2.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有机的结合,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内容活泼起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成绩的提高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在一起之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教学成绩也得到了提高。所以,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对教学成绩的提高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取得的积极效果427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讲,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该学科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关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增加了该学科的灵活度,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质量,使得这一学科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关注,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出现教学困境,主要原因是课堂内容刻板,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兴趣。通过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促进了该学科的深入开展。从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来讲,要想实现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必须实现教学创新,而教学创新的有效手段是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因此,从积极的方面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后偶,促进了该学科的深入发展。
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后对其他学科的积极影响
从实践的角度来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促进作用很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后不但丰富和完善了自身学科,也对其他的学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对其他学科来讲具有示范作用。高校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成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对其他学科的未来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成功积累了理论基础和成功经验,可以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帮助和支撑。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促进了其他学科朝着教学创新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成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使其他学科的发展可以参照该学科的发展轨迹,所以,从积极的一面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成功,促进了其他学科朝着教学创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三是学生紧张复习备战高考的一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复习,查漏补缺,扫除知识点上的盲区,突破重点难点知识。巩固知识、反馈发现不足。考试是常用的手段,高三阶段的试卷更是铺天盖地,在学生的书桌上堆积如山。实践证明试题训练显然不是多多益善,学生有五门高考必考科目,每门学科有各自学科的特性和学习方法,理科在于多训练,文科关键在阅读积累,但也需要适度训练。适量的高三语文试卷,如何充分利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试卷讲评中往往会出现如下做法:从头到尾逐题讲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简单地报答案或抄答案,缺少分析。可以看出,忽略学生的参与,没有关注学情、考情,这种讲评课是僵化的、低效的。笔者在高三讲评课教学中,尝试变革,争取多一些实效。现以市201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讲评为例,谈一谈笔者的粗浅做法和想法。
一、做好统计分析,了解考情
语文试卷批改后没有立即发给学生,而是作部分或全体学生的得分统计工作。这样能够较全面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弄清楚哪些题学生失分严重,思考错误症结,讲评时方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做重点剖析。市二模结束成绩揭晓,笔者作了数据统计(呈现部分)如下:
这样,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三个选择题共9分,三小道翻译题共10分)、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以及作文上的得分情况一目了然,个人与班级集体的答题正确率可轻易地弄清楚。由图表的数据可知,多位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上没有得分,古诗词鉴赏试题得分也偏低,而名句名篇填空题普遍较好。
明确了学生得分失分的基本情况,笔者在讲评前仔细阅读学生试卷上的错误答案,查找试卷上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解决,个别问题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数据统计的目的在于对得分率低的试题认真查找失分原因,发现个人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由此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耗时多而效率低。
二、讲评中抓大放小,关注学情
高三二模试卷接近高考试卷难度,试卷的讲评至少要两课时才能完成。笔者就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题目上用时较少,因为学生答题情况普遍良好,反映了学生在识记、理解能力方面有一定基础。教师没必要多讲。而文言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题占据一节课,因为试题本身属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层级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又较薄弱,老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方面又比较欠缺,无疑文言诗文成了学生考试中的“拦路虎”,纷纷在此受阻。笔者在此必然要花费较多气力。
市二模中的文言文《王公神道碑铭》,作者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笔者讲评中先对题型分布作了说明,强调《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古诗文阅读方面的能力要求。让学生讲考试中的解题步骤,针对不当之处及时指出并给出建议。多数学生快速浏览文言文材料后还是一头雾水,怎么办?在试题第7题中四个选项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干问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笔者告诉学生不正确的选项中通常只是有某一处细节有误,因此完全可以把四个选项里的内容作为文言文考试文本的梗概,大致文意弄清,带着问题看第二遍时如同阳光拨开了迷雾,把文言素材看得真真切切。在文言语句翻译上,笔者指导学生圈出关键字词,回归原文看上下文语境。破解难词,考虑特殊句式,注意语句的顺畅,那么翻译得分就不是难事了。
古诗词鉴赏题,考查的是辛弃疾的词作《玉楼春》,在必修教材里学生们学习了他的豪放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在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收入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则是婉约含蓄风格的词作,而《玉楼春》明显是婉约作品。因此简要回顾是帮助学生不要忽略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背景。婉约词通常抒发离愁别恨、感伤时光易逝和人生悲苦。通过“水”、“花”、“絮”等意象感知伤春意境,对词作中词人表达的情感就有较快较好地把握。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效果,学生要充分调动一轮复习系统梳理的诗歌表现手法知识,以及二轮复习强化训练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到具体文本的审美鉴赏中。另外试题讲评注重拓展延伸,把试题进行变化,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如试题中的第一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换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而第三问“请简析下阕后两句的妙处”也可换成“下阕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有何效果”。换一个问法可以检验学生对题干表述的正确把握程度,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揭示解题规律、点拨解题技巧以及强调规范答题等,都是教师讲评中应尽的责任。
三、梳理得失,总结反思
同一份试卷,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答题思路方法也有差异,知识缺陷与错误情况也不尽相同。讲评试卷中可以安排几道典型疑难试题由学生讲述答题思路,还原考试情境,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试卷讲评贴近学生心理。不要忘了讲评课为谁讲评,为学生讲评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得分和失分的缘由。当老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群言堂”,那么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讲评课也必将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显然,笔者的讲评课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做得不够,越俎代庖,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