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融合教育的政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9 17:45: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融合教育的政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融合教育的政策

第1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新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当中融入思想理论课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要在高校真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要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促进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将思想政治课程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向提升。

一、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概述

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新教育理念下不断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相渗透融合,在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当中开展思政教育,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全面提升,以达到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目的。大学课程思政教育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的思政课程概念较为局限,通常只是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而大学课程思政不仅局限于某一学科课程,而是融入不同学科教学,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和渗透,达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双重功能,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而大学英语学科教学在高校教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英语不仅是重要的语言学科,而且也是高校教学当中重要的人文学科。大学英语教育在提升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接触中西方文化的同时养成正确的文化理念,用辩证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注重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所以,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对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思政课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其重要性做进一步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英语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保证学生学好第二语言的有利条件,有助于彰显信息传递的价值,也利于学生思维的延伸。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意识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表现出亲西方文化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通过思政教育来扭转这一趋势。教师在大学课堂中渗透先进的思想文化,同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文化,并且重塑文化意识形态,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坚定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形成先进的文化体系,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在实践中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尽可能从自身做起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扬光大,进而坚定民族文化的底气。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学科,负责教授学生第二语言,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质疑,而此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民族。经上述分析可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不可或缺性,而接下来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合现状,在明确两者融合不足的前提下,予以有效处理,确保两者有机结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尽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三、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现状

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步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将思政教育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入课堂教学环境当中,是新教育理念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研究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渗透与融合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就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与融合的现状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新教育理念影响着高校教学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就是在教育活动当中树立人生教育观念。人生教育观念是指在教学活动当中能够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人为什么、该怎么活等问题,促进学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的提升,加强高校教育当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调查显示,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注重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甚至仍然有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当是由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开展,与大学英语教育关系不大。这样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由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更加依赖课本教学,更注重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局限于英语语言教育本身,而忽视了英语教学当中的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是新世纪网络课程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教材的编写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教材为中心,充分结合新教育理念,注重教材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以广泛的题材提升教材的前瞻性和趣味性。教材编写的内容涉猎十分广泛,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更包括文化习俗介绍、伦理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热点聚焦等,教材旨在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由于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因此设定的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分离,不利于发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优势,限制了学生全面长远发展[3]。

(二)西方元素渗透冲击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在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大量的英语阅读及文章写作,所以教材编写过程中会引入很多西方文学材料,或关注很多西方社会热点。因此,开展英语教学会让学生接触到很多的西方文化元素,而英语教学本身重点就集中在英语语言学科教学上。《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了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及表达能力,选用很多地道的英语素材,以此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但是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传统文化涉及较少,对中国社会热点关注度不足,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元素的渗透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冲击。其中涉及很多西方文化元素,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意识,也应当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辩证的思维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4]。

三、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中渗透与融合策略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融入思政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此来抵消学生的抵触心理,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结合大学英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要以教材为依托,以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5]。《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过程当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和阅读文章等,剖析文章所传达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积累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想要真正提高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程度,就应当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现实意义,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和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为了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学校可以对教师加强培训,让教师了解更多的新教育理念,同时加强教师教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大学英语教师了解更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教学竞赛,促进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让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以此来促进教学成果提升[6]。

(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针对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给教育活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充分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视频、音频等网络教学内容,以此来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选用素材时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教学素材,例如新闻热点、BBC栏目、学生喜爱的电影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增加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关注度,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向学生推荐Ted演讲视频等,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增加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渠道,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7]。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占高校教学课时比例很大,因此,如果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性强、教学周期长,所以有融入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应当重视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芳.浅谈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J].南北桥,2020(04):177-183.

[2]魏春燕.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J].科教导刊,2020(23):129-130.

[3]宇.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开展探究[J].科教文汇,2021(02):56-57.

[4]张苗.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1):66-68.

[5]王燕.课程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挖掘与设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单元为例[J].文存阅刊,2021(09):106-107.

[6]姬丽敏.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融合的途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88-89.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对策

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提升其创业能力,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阐释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转变观念,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高校创业教育向来秉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专业化和全程化的高校创业教育,不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高等学校教师、管理者妥善处高校大学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有鉴于此,高等教育应实现从专业对口教育转变为创业素质教育;从强调知识传授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培育;从单一培养模式转变为因材施教和注重个性发展的多种培养模式;从强调书本知识转变为强调实践能力[1]。

二、加强教育管理,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秉持以人为本,以创业型人才为教育目标,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在《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哲学的讲授,有利于培育大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思维方法走出创业困境;政治经济学的讲授,有助于大学生掌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这恰恰是创业者初创企业的必修课。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大学生掌握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脉相承都离不开创业。其中,时代开创革命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开创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新世纪新阶段,开创的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从而达到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引导和保障其创业活动的目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以来中国探求救国图存、民族复兴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的讲授,帮助大学生充分理解创业是继往开来的高尚事业,从而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过程中,通过科学分析现今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形势,宣传普及党和国家帮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税费税率、信贷孵化等优惠政策[2]。

三、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丰富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载体

大学生通过创业模拟、创业计划大赛、沙盘推演等创业实践活动载体,培育其创业精神、提升其创业能力。其中,“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最为普遍的实践形式。同时,依托创业沙龙、创业者俱乐部、创业者协会和创业助学服务社等多种非正式团体,帮助大学生创业知识实现内化,并产生巨大的行为动力。创业实践平台为依托进行创业交流,引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和走向社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多方渠道、广泛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从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知行合一。其中,校内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涵盖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和孵化器等。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和创业社会教育基地等则是校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有效载体。

四、强化环境保障,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较之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潜移默化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西方国家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誉为“隐蔽的课程”。高校应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文化功能,着力于培育创业价值观,增强创业意识和弘扬创业精神,从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校园创业文化风尚。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应注重:首先,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专栏等宣传主阵地,大力提倡和宣扬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投身于高校创业教育中。其次,树立杰出的创业校友榜样。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无穷大。高校应定期诚邀创业成功人士和杰出创业校友分享其亲身经历、讲述其创业故事,从而激发广大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再次,通过创业政策宣讲会、创业培训班和创业工作室等,传授创业方法、交流创业心得,从而树立广大大学生的创业理想和创业意识,营造浓郁的高校创业文化氛围。

五、加强师资建设,建立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师队伍

现今,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大都由经管学院中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职业规划教师组成。他们大都半路转行,并且缺乏创业教育的专业性、实操性。加强专职创业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专职德育教师培训;建立从事创业培训的专门组织机构;强化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化建设,聘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专业教师都是行之有效的举措。此外,注重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搭配。将高素质的社会创业人才引入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去。只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才能使创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一方面,在高校内物色、培育一大批由各专业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构成的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高校诚聘社会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社会投资家等兼职担任创业导师。这些兼职创业导师除承担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外,应定期为高校大学生开设创业讲座沙龙和指导实习等,从而弥补高校内部创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缺陷。

(作者单位:1.大连海事大学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学院;2.东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63

1 媒介融合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微博、微信、博客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数字技术的日益精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界限也日渐模糊,这就是所谓的“媒介融合”。具体而言,媒介融合具有“五化”特征: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和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1]。

而今,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颠覆性地变革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均刻上了特有的时代烙印。

2 媒介融合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前卫和开放的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影响。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以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构筑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2]。高校教师团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的资源,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并开展教育工作。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群和QQ群等工具传递公开信息;针对学生个体,则可以利用QQ、邮件和短信等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数字技术的虚拟平台,师生可以畅所欲言,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

3 媒介融合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是指信息的无边界传播,媒介融合使得当代新闻传播涉及的知识领域愈加深入和广泛,在更为广阔的通识教育背景下展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3.1 海量信息的快速传播增加监管难度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速即时、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另一方面其开放性导致泥沙俱下,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增加了高校及时遏制不良信息传播的难度。一个错误的信息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网络媒体的热门话题,对缺乏独立自主判断力的学生将造成错误的引导。

3.2 媒介融合时代易造成学生对虚拟空间的过度依赖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所接受的信息是经过一定原则下控制的。但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后,大学生更倾向于进入新媒体的互动空间。新媒体丰富多彩的娱乐氛围,极易造成青年学生对媒体的虚拟空间的依赖。不少学生在上课时却忙于应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破坏了正常的学习风气;部分同学在虚拟空间中无所不能、妙语连珠,而在现实中却是情绪消沉、脱离实际。

3.3 媒介融合时代的“自媒体趋势”造成意识形态的整合受限

传统媒体需要借助中介的传播,而新媒体具有“自媒体趋势”,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中心。先进的技术设置容易滋长极端个人主义观念,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引发政治意识的淡化,使得高校难以对独立分散的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加大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引导难度。

4 媒介融合趋势下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对策

媒介融合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处于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发展不规范、不完善的阶段。高校应该采取积极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态度,需要与时俱进,利用特殊的时代背景,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入更系统和完善的新阶段。

4.1 革新思想观念,增强对新旧媒体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在进行中,但对于界限日渐模糊的新媒体的加入,高校应该重视教师团队的思想观念转变,用先进的大局观念顺应潮流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媒体技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灵活运用新旧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新旧媒体技术运用熟练的专业队伍,构建基于媒介融合技术的教育工作平台。

4.2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完善的传播、反馈和监督机制

首先,高校需要在原有的信息传播系统中,增加信息正能量,同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使用活泼生动的形式提高其接受程度。其次,利用新媒体的强互动性,不断拓宽反馈渠道,利用点对面的技术优势,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最后,加强对新旧媒体平台的监督工作,建设移动信息舆论监控平台,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增强教师团队对媒体传播突发时间的应对能力。

4.3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服务水平

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管理网络平台,建设融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结合学生群体活跃时尚、更接地气的特点,作为高校的信息传播和互动渠道的途径之一,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形成高校管理和学生自管理的均衡配合,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和引导正面的价值观念。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高校需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端,把握媒介融合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扬长避短地进行合理应用,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小华.媒介融合与电视直播[Z].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会议上的发言,2009-11-29.

第4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专业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0-0051-05

职业教育是包括专业教育在内的全面文化教育,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任何忽略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都是错误的。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重新强调专业文化建设,是因为实践中片面强调“技能本位”而忽略了文化素质教育、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重新强调专业文化是高职人才培养本真的回归。

一、“专业文化”的提出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我国正步入以制造业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4.0时代,国家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产业升级调整的五年规划,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初期,十分突出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技能本位”特色,为当时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然而,由于过分突出“技能本位”,片面强调就业导向,从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毕业后逐渐显示出整体素质不高,职业迁移能力、创造力不足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高职教育在强调工具理性时不可忽略价值理性;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养时,同样需要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教育中“德”与“业”的并存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2015年7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指导思想。《意见》指出,“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里的“德”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包括文化修养、职业素养和道德体系。“立德树人”旨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从文化角度来看待大学,那么大学就是文化机构,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动,包括继承文化、创造文化和传递文化。大学教育就是“文化育人”。由此可见,“文化育人”的提法比“文化素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广泛性,更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育人”是在专业教育之外,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育人”,主要实施途径是“专业文化”育人。这是因为,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小的完整育人机构,高职教育就是通过各个具体的专业来实现人才培养,专业被视为学校的“细胞”,因而专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单元,是文化育人的基本途径[1]。专业文化成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

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划分的学业门类[2]。这个定义指出了专业设置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二是按职业分工或行业分类来设置专业。前者主要存在于研究性高校,后者主要存在于应用型高校。研究型高校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学科知识领域是建构大学的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学科文化[3]。高职院校属应用型高校,是按行业分类设置专业,强调的是行业文化。高职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是处于一定学校文化背景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等。高职专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受行业文化巨大影响。专业文化是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与行业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十分重要的育人手段。专业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有效地推动师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不仅能够体现专业的价值和个性特征,而且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决定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专业文化建设的层次与品位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品质[4]。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专业文化在职业教育界受到广泛重视,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二、“专业文化”是“产教融合”的深层表达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意见》提出,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国家从政策层面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产教融合的实践发展平台,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把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产教融合”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产”与“教”的融合,有二层递进含义。第一层为制度上的合作,即产业、行业与高职教育共同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第二层为文化上的融合,即专业自身的教学和课程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形成高职特色的专业文化,以专业文化来影响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后者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制度合作是“产教融合”初级形式

高职院校是以“服务需要、就业导向”为特征的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与生产联系密切。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基本原则,并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高职院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直接为行业服务,行业是专业的导向,专业的发展必须符合行业的特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走协同育人的办学路子。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了很好的协作关系,在机制上保证了产教融合的有效运行。如加拿大和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等[5],被认为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模式,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职能分工、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及学校和企I资源共享的原则,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些“产”与“教”的合作,只是一种制度上的初级层次“产教融合”,我国不能只停留于此,还需更深层次的融合。

(二)文化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深层形式

高职专业是按职业分工或行业分类来设置,专业文化自然也受行业文化影响。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学校专业自身的学科文化与社会上行业文化的结合,受行业文化影响,职业道德和素养是其集中反映。专业文化是专业发展过程中与行业文化结合而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理应重视这种文化影响。所谓的高职教育与市场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做到专业与行业文化对接,用行业文化来引导专业发展,形成专业文化。高职院校在遵从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的同时,还要强调学生习得相应行业历史、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道德,将关注焦点从单方面的技能扩展至行业的文化层面和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整个历程,真正做到用专业文化指引专业改革和学生发展。

工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表现。高职院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直接为行业服务的。高职院校各专业服务对象很明确:为相应行业培养人才,为学生获得相应职业服务。所以,行业是专业的导向,专业的发展必须符合行业的特征。高职教育引入行业文化,实现由行业文化主导的专业文化教育,其实践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训练之外,还要求学生习得相应行业的历史、价值观、精神、信念、规范和道德,将教育关注的焦点从单方面的技能扩展至行业的文化层面和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整个历程。因此,文化融合是产教的深度融合。

制度的融合是初步的,文化的融合是深哟蔚摹8咧霸盒J敌小安教融合”的机制,是要将行业作为专业教育的导向,不仅要在专业教学方面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而且要适应行业文化的要求,全面了解行业发展情况,符合行业规范和准则,培育职业道德,最终实现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文化的全面融合。“专业文化”的提出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要求。

三、建设“专业文化”现实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内涵发展的又一重要内容。专业文化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抓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途径是学校设置的各专业,专业是人才培养组织或机构,是人才培养的“单元”。只有在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基础之上,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专业精神、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才能使学生“业”与“德”并进,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修养同步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注重对受教育者专业品格、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要实现这一全面发展目标,仅仅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发挥专业文化在人文修养和精神领域中的作用。高职学生不仅要发展职业技能,而且要提高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可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获得,而职业素养是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内的综合修养,需要通过专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才能形成,对学生职业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职专业建设成效如何、培养的人才是否与行业企业需求契合一致等问题,均与专业文化紧密相关。能否遵循专业文化的价值引领,以其独特的方式规范、指引、加强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研究与改革建设,直接决定了专业内涵建设的成效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6]。专业文化教育弥补了单纯性的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的不足,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内涵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软实力

目前,我国有高职院校1300多所,专业600多个,院校相似、专业雷同在所难免。高职教育紧贴市场、服务于行业,因而市场变化和行业调整使得专业设置优胜劣汰,学校和专业竞争激烈。高职院校和专业要保证较强竞争力而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就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区域经济深度合作,专业与行业深度对接,使得专业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及学校特色。专业文化在专业特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精神、专业方向、专业品牌,以及师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和凝聚力。专业文化是专业的灵魂和旗帜,是专业发展的驱动力。专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特定的组织文化,内化到师生中,就会成为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组织精神和竞争力。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结构特点,探索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可以形成专业特色,进而提升专业软实力。

(三)形成文化资本,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院校经历了以“扩大规模、铺新摊子”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进入了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调整期。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就是注重学校文化、教学、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建设的工作思路。“学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仅要关注教学、科研、教师素质和学生质量等有形的物质方面,而且要关注学校文化等无形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一般将专业硬件建设水平作为衡量其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在这一指标体系引导下,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过分重视师资队伍、课程、实验实训条件、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等与评价指标相关的因素,而专业文化往往被忽视。文化资本在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贡献是无形的、后发的和持续性的,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条件性因素。专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专业文化建设自然也就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专业只有形成与之相应的专业文化,才能凸显专业特色,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重点在于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形成富有可持续发展、有较强竞争力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生存能力。

四、“专业文化”建设策略

(一)更新专业理念,围绕专业理念建设专业文化

专业理念是对专业的理性认识、思想观点和哲学理解,是一个上位概念,解决的是专业“是什么”的问题。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中存在片面强调“技术导向”和“岗位适应”等认识偏差,因此,以“技能本位”为特征的专业理念仍然占有很大市场。在当今就业市场强调人才的社会能力因素背景下,学生宽泛的文化知识受到了重视。所以,我们要更新专业理念,将“文化”因素纳入到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强调“专业文化”的重要意义。换句话说,专业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就是更新专业理念,重视“专业文化”的重要性。专业理念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专业最高层次的、本质的理念,也有专业教学、专业实训、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理念。高职院校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强烈的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能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行业更替对专业产生的影响而不断重新认识专业,不断更新专业理念,始终关注文化的导向作用,在行业文化引领下不断调适和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专业文化。

(二)通过“协同育人”引入行业文化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主要由两种文化决定:一种是教育文化,一种是行业文化。首先,作为教育机构存在的高职院校,必然具备作为学校的一切特征,而专业作为学校的结构单元,专业文化必然具备教育文化的特征。并且各个学校办学特色不同,专业文化又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其次,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依据职业分工和行业分类,并且随行业的变化而变化。行业文化决定了职业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决定了专业文化。高职院校要认清这两种文化对专业文化的影响,在立足于教育文化的基A上,结合学校文化,主动吸纳行业文化,并以行业文化来确定专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各个学校各具特色的专业文化。教育文化与行业文化结合而形成专业文化,在实践中就是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以企业为纽带,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教育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结合,或者说行业文化不断向专业文化融入。这是因为行业由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组成,企业是行业的最基本单元,是行业的“细胞”。企业文化是一种既反映行业整体文化,同时又体现企业自身特点的亚文化。同行业的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相同,运营方式也相似,因而企业文化共性较多。众多企业文化的共性就是行业文化。行业是企业的集合,实现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通过企业来实现教育文化与行业文化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体现了,《意见》提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要求“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职院校通过引导和支持各学院和专业群广泛与行业、企业合作、整合、结盟,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从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到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广泛引入行业文化,打造特色专业。

(三)开设专业文化课程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开设专业文化课程,进行直接的专业文化教学是提升专业文化的主要手段。专业文化课不同于“专业概论”课,是从文化角度对专业的历史发展、行业联系、社会作用、教育价值等的多方面介绍,突出“文化育人”的理念。由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除了思政方面的“两课”和几门全校性的通识课外,就是专业方向课,缺乏专业或专业群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现专业或专业群基础知识和基本价值的专业文化课程,是专业或专业群的“通识”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迁移能力。对学生进行专业文化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历程,专业与社会各个系统的关系,尤其是专业与行业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专业的深层次理解,加深职业认同度和职业信心。因此,有必要开设专门的专业文化课程。

(四)提升课程和教学文化内涵

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造,提升各门专业课程的“文化内涵”,将专业文化融合到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中去,将专业文化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方式。可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在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文化水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心态和职业道德。通过专业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来加强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专业文化的提升,实现文化内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五)精心设计专业文化实践

通过直接的专业文化实践,能切身感受和体会专业文化,具有更直接的效果。包括富有专业文化气息的实践环境创设和具有丰富专业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开展。环境熏陶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训场所张贴具有鲜明行业、企业特色的标语、口号,使他们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专业文化的影响。另外开展与行业、企业相关的校园主题活动,或直接到企业开展各类活动,能使学生直接感知企业文化或行业文化。

参 考 文 献

[1]朱永坤. 专业文化:一个正引起高职院校重视的文化类型[J]. 现代教育管理,2015(8):75-79.

[2]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 中国百科大辞典[Z]. 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465.

[3]陆根书,胡文静. 一流学科建设应重视培育学科文化[J]. 江苏高教,2017(3):5-9.

[4]上官敬芝. 论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J]. 江苏高教,2017(2):67-69.

[5]刘福军,成文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7-105.

[6]商兰芳,骆文炎. 高职专业文化特色培育探析[J]. 江苏高教,2016(3):152-15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ty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View of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Zhu Yongku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has two progressive levels, the first level is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second level is cultural fusion. Specialty culture is deeper integration form of“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rengthens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cannot ignore the building of specialty culture. Specialty culture building can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ty feature and specialty soft power, form cultural capital and improv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By updating the specialty idea, introducing industry culture, setting up specialty culture courses, upgrading courses and teaching culture, designing specialty cultural practice, seeing building-up “specialty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achieve deep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kes high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hat can foster all-round developed practical technicians.

第5篇

【关键词】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绿皮书;沃诺克报告

多年来,英国社会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自1978年沃诺克报告(WarnockReport)提出以来,英国整个特殊教育政策开始向融合教育发展。〔1〕英国在其早期教育原则中明确指出:“幼儿不能因种族、文化或宗教、母语、家庭背景、特殊的教育需要、缺陷、性别或能力不足而遭到排斥或被置于不利地位。”(宁征,2001)本文拟从近年来教育政策发展、教育参与人员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简述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英国学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国的教育政策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获得,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虑到家长参与以及家长与专业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早期健康和发展,对儿童早期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鉴别,还要关注儿童家长及专家参与的重要性,强调训练者应从儿童的利益出发,与儿童家长合作,同时从其他专家处寻求帮助及引导。〔2〕1978年沃诺克报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为英国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这个报告中,融合教育按层次由低到高被分为:场所融合,即在普通学校中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服务,但特殊儿童不属于普通班级成员;社会融合,即特殊儿童在普通班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儿童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教师全力帮助特殊儿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3〕1997年,英国政府颁发了特殊教育绿皮书,要求所有学前儿童均要在普通学校注册,同时建议优先考虑对存在感官障碍、肢体障碍或中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融合教育。〔4〕

200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实施章程,提出要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该章程规定,一旦儿童被鉴别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应及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该章程同时赋予儿童家长更多知情权,也强调要成立有效的多学科工作小组,为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5〕

二、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参与人员

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多机构间的互相合作。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志愿者机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的参与。这些融合教育参与者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责,他们的相互合作促进了学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部门中,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心理学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师、视/听/语言障碍行为支持教师、融合教育协调员以及学习辅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参与学前儿童的法定评估,鉴别学前儿童的发展困难状况,为融合教育教师及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并为融合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其中融合教育协调员和学习辅导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融合教育协调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可获得的资源;对融合教学提供建议,进行融合教学示范,监测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质量及效果;为教师提供专业建议,帮助教师正确处理与特殊儿童及同事的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特殊儿童家长保持合作关系等。〔6〕学习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前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与教师讨论对儿童有利的课程安排,增加儿童学习主流课程的机会。同时,学习辅导教师还应经常使用开放式问题向儿童提问,鼓励儿童讨论所学知识及他们理解的内容,为儿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记录儿童的学习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对儿童的影响效果。此外,学习辅导教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7〕

卫生部门的参与人员包括一般干预者、健康状况巡访员、儿科医生及儿科顾问、

学校健康服务人员、言语语言治疗师、生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听力/视力学家及临床心理学家,还包括其他参与人员,如儿童精神疾病护士、精神疾病顾问、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其他领域工作者。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主要在幼儿入学评估中提供医学方面的评估诊断以及干预意见,具体责任包括:鉴别儿童生理问题,对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定期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及时与儿童家长联系,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预训练策略,监控干预训练过程及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等。

社会服务部门中参与融合教育的专业者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常与专家小组一起工作,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技能和资源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如果儿童家庭在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服务时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会评估儿童家庭的困难情况,为儿童家庭提供指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就某些问题指导儿童家长向相关机构或专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关机构或专家的帮助后,社会工作者会经常对这些家庭作巡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家庭情境中对儿童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支持,推荐儿童到相关机构接受服务,监控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向家长提供建议等。

志愿者支持机构通常是一些慈善机构。志愿者机构主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融合教育观念,为特殊儿童提供午餐,对融合教育者进行培训,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数据等。

三、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英国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前特殊儿童逐步走向主流学校,参与普通同伴的学习活动。

在英国,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儿童的能力,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儿童多种智能的参与,通过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吸引儿童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对需要培养听觉技能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讨论、口头反馈等方法;对需要提高视觉能力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看录像、绘画等方法;对需要加强运动知觉能力的儿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儿童触摸教具,进行实际操作,促进儿童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8〕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促进了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广和传播,但是离真正的全纳教育还有一定距离。英国学前融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对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进行调查,发现仅有40%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是现实可行的目标,认为自己已具备相关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不足1/3。〔9〕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缺少相关资源支持,英国政府正努力开展的融合教育实践将很难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调拨更多资金用于融合教育实践,培训更多专业教师,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更多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虽然在英国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无法证明融合教育的绩效,教师对融合教育的利弊众说纷纭。例如,有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大有裨益,却影响了正常儿童的受教育情况。〔10〕因此,开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资料,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融合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4〕陈明聪。英国融合式教育政策的发展与争议〔EB/OL〕.〔2006-01-10〕.140.130.42.78.

〔2〕〔5〕〔9〕KATEWALL.Specialneedsandearlyyears:A

practitioner’sguide〔J〕//雷江华。全纳教育之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3〕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9-206.

第6篇

关键词:自闭症;早期融合教育;幼儿园;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62-03

早期融合教育是服务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的世界潮流。我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中明确指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随着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班级尤其是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然而,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儿童综合性发育,主要表现为社交困难、言语发育迟缓以及刻板行为。自闭症儿童在各种障碍类型中属于个别差异较大的障碍类别,在同样的融合环境下,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明显不同于其他障碍儿童。因此,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更需要特别关注和完善的配套措施。幼儿园作为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的主阵地,是完整支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教师作为早期融合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其支持主导作用会对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早期融合教育幼儿园中的教师作为调查和访谈对象,以他们的工作经历作为背景,期望在一定层面反映我国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中幼儿园支持现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建构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儿园支持体系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儿园支持体系调查”自编问卷进行资料收集。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者将问卷编制好之后对南京市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中20位教师进行了初测,根据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最终确定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基本信息、教师对自身从事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认识以及教师对幼儿园给予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支持的认识,调查问题由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组成。

本次调查选取南京市5所有自闭症儿童就读的幼儿园,请75位幼儿园教师填写“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儿园支持体系调查”自编问卷,收回问卷72份,有效问卷72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结果

1.教师基本信息。调查发现,所有教师都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然而,仅有11%的教师具有学前特殊教育专业背景。(1)教师与自闭症儿童的接触。仅有7%的教师直接从事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5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接触过自闭症儿童,或者是幼儿园其他班级中有自闭症孩子,或者是自己生活周围有这样的孩子,他们仅限于观察或者尝试着和这些孩子交流过,并没有深入与这些自闭症孩子互动,更没有直接教育过这些孩子。(2)教师对早期融合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所有教师都对早期融合教育有所了解,都支持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但是80%的教师对在自己班级开展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持中立态度。

2.教师对自身从事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认识。

从表1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对自身从事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信心不足,仅在创设环境一项信心较高,其他关于自闭症儿童知识、技能以及教育方面都显示出教师对自身的主观认知,但值得肯定的是,教师都有学习自闭症儿童知识的需求。

3.教师对幼儿园给予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支持的认识。(1)幼儿园是否努力建设全员参与的早期融合教育接纳氛围。早期融合教育的全员参与涉及管理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幼儿园孩子。对于这个问题,多数教师认为幼儿园在努力建立全员参与的早期融合教育接纳氛围方面做得的还不够,需要加强和引导。(2)幼儿园是否建立完善的幼儿园支持体系。

(3)幼儿园在其他方面对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支持现状。

表3显示,幼儿园在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支持方面还需努力,加强对教师特殊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加大与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合作以及对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的引导。

三、研究结论

1.我国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中幼儿园支持体系尚未建立。

2.我国从事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的教师对自己从事这一工作的能力不自信,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3.我国开展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的幼儿园在支持工作方面还需做多种努力。

四、讨论与建议

多年的摸索与实践证明:物理环境的融合只是体现了融合教育的形式,这种融合并不能满足自闭症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需求,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的关键在于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程度、接纳水平以及所能提供的满足其特殊需求的支持性措施。对自闭症儿童而言,到位的政策支持、结构化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接纳氛围、区别性的课程设置以及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等是满足其特殊需求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要发展早期融合教育,提高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质量,就必须从当下我国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现状出发,从各方面给予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支持,建立完善的教育支持体系。

1.加强对早期融合教育的宣传,建立完善的早期融合教育政策。政策支持是教育开展的硬性保障。在我国,人们对早期融合教育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教育部门也逐渐出台相应教育规划发展融合教育,如我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首要目标便是“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但仅有计划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完善的融合教育政策,在教育场所、实施人员、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这样才能做到有令可行。因此,在推进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过程中,只有依靠“权利和义务”框架下的制度性构建,才能够对自闭症儿童进行“零拒绝”的融合教育。

2.引в锥教师形成正确的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态度。普通幼儿教师的态度对于自闭症儿童是否能够真正被融合在全纳的教学环境中接受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近年来,国内学者通过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了解普通教师对早期融合教育的观念或态度。谈秀菁等发现,当面临学前特殊儿童,绝大多数普通幼儿园教师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学前全纳教育的要求并对现有的教育资源缺乏信心[2]。幼儿教师对早期融合教育认识不足,对幼儿园招收自闭症儿童持中立态度,这些都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的真正融合与发展。当务之急,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幼儿教师早期融合教育的引导,为建立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儿园支持体系做好准备。

3.建立全员参与的早期融合教育接纳氛围。全员参与的接纳氛围是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就幼儿园而言,全员参与的接纳氛围意味着幼儿园管理人员、幼儿教师以及幼儿都能够对自闭症儿童的融入真心接纳。然而,不管是全纳教育发展很好的美国,还是处于融合教育发展初期的我国,全员参与的接纳氛围还有待发展。有研究指出,美国普通学校对自闭症儿童的接纳深度仍然不够,教师在对自闭症儿童学习特性和教学策略的了解掌握上相对不足[3]。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中,也有信息显示,很多教师因为对特殊儿童不了解,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这些特殊儿童,所以不愿意接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4]。在普通幼儿中,有大部分的普通幼儿不喜欢残疾人[5]……因此,如何在全员参与接纳态度初构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每一位成员的具体行动是我国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4.提升幼儿教师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只有接受了额外教育干预支持的自闭症儿童才可能在普通班级中获得长足的进步。本次调查研究中,80%左右的教师对自己能否胜任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持怀疑态度,75%的教师认为自己还不具备为自闭症儿童设计个别化教学计划的能力值得肯定的是,在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前提下,所有教师都表明愿意学习掌握自闭症儿童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师有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为教师创设或提供机会,参加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研修班或各种培训会议,为教师购买相关书籍,适当减少教师其他工作,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等措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儿教师相关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从而促进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儿园支持体系的建构。

5.设置资源教室,引进或培养资源教师。资源教室方案是一种极具弹性的教育服务措施,其服务对象是融合教育班级殊需要儿童,在每天或每周的一部分时间开展特殊教育指导,指导内容包括评量、教学及咨询。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几所幼儿园中还没有专门的资源教师,老师们也不清楚什么是资源教师和资源教室。可见,资源教师和资源教室还没有成为广为人知的普遍内容,作为融合教育中极其重要的支持要素,我们必须加快资源教师和资源教室知识的普及,同时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或课程设置中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从而培养融合教育中急需的资源教师。

6.努力建构完善的幼儿园支持体系。幼儿园支持是早期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核心。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儿园支持体系的建立还需努力,急需从以下方面加以建构:增强教师特殊教育知识技能,加强教师从事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信心,让教师能够从内心真正愿意接纳自闭症儿童;多种途径为教师提供学习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知识技能的机会,引导教师掌握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专家引领下设置适应自闭症儿童学习特点的弹性课程;对幼儿园孩子进行引导,正确对待自闭症儿童;有条件的幼儿园设置资源教室,引进资源教师,从多方面齐头并进,加快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儿园支持体系的建构。

参考文献:

[1]Zhang,KC.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how well do they mix[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2011,15(6):683 - 697.

[2]谈秀菁,尹坚勤.普通幼儿园殊教育服务现状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5):13 D 15.

[3]Myles,B.S.,Simpson,R.L.,Ormsbee,C.K.,et al.Integrating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with their normally developing peers:Research findings and best practices recommendations.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r,1993,(8):1-18.

[4]于玉东,郑艳霞,王新.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1):14.

[5]刘颂,钱红,付传彩.北京市学前融合班级中普通幼儿对残疾的认识与接纳态度[J].中国特殊教育,2013,(10):6-7.

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融合教育;特殊幼儿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2004年颁布了关于在幼儿园中开展残障幼儿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继续办好特教幼儿园和特教学前班的基础上,开展普通幼儿园招收残障幼儿随班就读试点工作。自2005年以来,北京市相继确立了三批共37所学前特殊教育示范基地,这些基地的发展状况代表了整个北京市的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状况。经过四个月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出人意料,本文将着重分析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认识水平差异显著。对于学前融合教育,北京市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的态度整体上都偏向中立,并没有预想中的积极。同时,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作用、效果及方法认识极为不足,一些幼教工作者对自身的学前融合教育知识及技能评价偏低,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学前融合教育工作或是不知道如何去教育这些特殊幼儿。

2.幼教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低。幼教工作者是学前融合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然而,目前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幼教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不容乐观,专业技能缺乏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困难,他们强烈希望得到更多的专业培训与学习,无论是幼教工作者还是幼儿家长,均一致认为应当针对幼教工作者组织更多的专业培训。

3.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极不均衡,集中体现为城乡差异。对不同性质(公立与私立)、不同地域(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不同批次(确立为示范基地的次序)的融合教育示范基地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进行调查与访谈,结果发现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差异明显。中心城区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学前融合教育态度明显比周边区县积极,而且学前融合教育开展情况显著好于周边区县。中心城区相对于周边区县幼教工作者接触过的残疾幼儿种类多、残疾程度重,对特殊幼儿的接纳程度高。虽说专业技能缺乏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困难,但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还是存在着巨大差距的。中心城区的幼教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更高,他们之所以也感到缺乏专业技能,是因为急于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是因为所接触特殊幼儿残疾程度重,教育难度大,对幼教工作者本身专业水平要求更高,而周边区县幼教工作者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则是基础薄弱、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所导致。除此以外,中心城区的幼儿园资金充足,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专业化水平及专业设备相对齐全,而周边区县幼儿园虽然有北京市政府专门配备的一些设备,但仍存在专业设备相对缺乏、使用率低等问题。

二、促进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提升学前融合教育实施效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在融合教育试点中,普通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消极,说明了普通幼儿家长对特殊幼儿不够了解,对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够认同。对此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并切实提高融合教育的实施成效,增加普通人群对特殊幼儿的了解,提升对融合教育的接纳度。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对家长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家长对实施学前融合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强烈,而幼教工作者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专业的培训及学习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措施。应当增加高校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并在幼儿师范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幼儿园还可以考虑在对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中涵盖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为幼教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

3.完善监督评价体系,采取灵活政策鼓励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调查发现,在随机抽取的8所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中,5所周边区县的幼儿园中没有一个特殊需要幼儿,22名特殊需要幼儿均集中在中心城区幼儿园。除了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条件好、教育受重视等因素外,学校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因此,应建立并完善示范基地的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管理机构,加强示范基地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采取有区别的扶持政策。

总之,通过对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实施状况的了解,抓住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才能迅速而有效的开展下去,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念丽.融合保教对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J].幼儿教育,2003(3):12-13.

[2]严冷.北京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观念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5):17-21.

[3]彭霞光.盲校/盲聋哑学校教师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9(2):25-28.

第8篇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融合教育,强调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尽量使特殊儿童在最接近正常化的环境中,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学前教育阶段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开始,是特殊儿童社会融合的基础。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中也提出了努力增加残疾适龄儿童的入园机会,以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的入园率。

河北省石家庄市于2015年被确立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提出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增强实验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于2015年4月印发了《石家庄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幼特融合、普职融通、双擎驱动、协调发展、先行实验、全面推广”的原则,实施学前教育“幼特融合”和中等职业教育“普职融通”两大工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建构现状,主要从师生接纳度、无障碍环境与设施和学校支持等方面开展研究,分析当前石家庄市在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

一、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现状调研与分析

(一)政策支持方面

2015年4月印发的《石家庄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全面开展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石家庄地区确定了16所幼儿园作为融合协作试点幼儿园,以及20个幼特融合试点班,以此为试点,面向社会招收学校特殊儿童入学。

(二)幼儿园支持方面

幼儿园要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提供的支持应坚持无障碍、个别化的原则,从人员上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的支持;从内容上需要制定适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教材教法;提供无障碍的环境设施与辅助器材;根据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需求,提供康复治疗或相关资讯;提供亲职教育或家长培训等。

通过对石家庄市融合协作试点幼儿园及幼特融合试点班的的了解与走访发现,其中大多还并没有能真正地接收特殊儿童入园学习。具体分为三类,一类幼儿园表示可以接收特殊儿童,但还没有特殊儿童入园。第二类幼儿园表示,有个别的特殊儿童在园学习,但这些学生障碍程度较轻,最初入园时也并非以特殊儿童的身份入园,所有的教学与生活服务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别。第三类幼儿园是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允许特殊儿童入园开展集体活动。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谈不上针对性的课程、教材、配套服务、康复治疗等方面的支持,即使从最基础的无障碍设施与环境条件来看,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学场所与户外活动场所设施缺失。教学场所和户外活动场所的建筑无障碍现状参考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幼儿园均无专门的无障碍设施,如入口没有设置坡道或是无障碍的通道、走廊的地面不具有防滑的特性、户外没有铺设盲道等,教学场所与户外场所无障碍环境基本为零。其次,无障碍的教学设施与资源缺失。如没有个别化教育计划,只有个别增加心理辅导的课程;在师资上面,没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在特殊和进入学校后无法提供教学支持等。

(三)普通幼儿家长与社会支持

要在幼儿园实现融合教育,除了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幼儿园各项条件保障,还需要整个社会,特别是普通幼儿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否则,融合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对石家庄市普通幼儿园的家长进行《普通幼儿家长对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记态度的调查问卷》的调查进行分析 。

调查问卷共20道题目,主要调查对特殊儿童的总体态度,例如他们对特殊儿童的类型与特征是否了解;对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作用的看法,例如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以及特殊儿童的作用的看法;对学前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的作用的看法等。问卷在面向石家庄市普通幼儿园的家长中展开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为77%。问卷结果显示:

在关于是否了解特殊儿童及类型的问题中,72%的家长基本了解什么是特殊儿童,89%的家长愿意接受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孩子与特殊儿童一起玩耍。在关于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态度问题上,19%的家长明确表示反对特殊儿童进入自己孩子所在班级或者幼儿园,35%的家长表示可以接受,但接受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为轻度,46%的家长保持中立态度。在接受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类型相关问题中,对于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自闭症这三种类型的特殊儿童接纳程度最低。89%的家长认为有特殊儿童在班级里生活,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照顾他们。65%的家长认为有特殊儿童的班级里的教学活动会影响普通儿童的教育质量。

普通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还是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与质疑的。虽然大部分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儿童进行接受与玩耍,但却对特殊儿童完全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的支持态度并不积极,这也是各类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最大的心理顾虑与外界阻力。在能够接受特殊儿童入园的家长中,对于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选择有较明显的倾向性的,对于智力障碍、自闭症和学习障碍的学生接纳程度最低,而对于肢体残疾、语言障碍、听视障碍的学生接纳水平较高,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与交往能力会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发展。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

(一)政府支持体系

教育需要依靠教师、家长和学校多方合作,还需要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支持。

1.加强政策和法律保障。支持系统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依靠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力来规范支持系统和保障支持行为, 一方面对幼儿园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提供法律执行过程中的保证,另一方面明确幼儿园、家长、教师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既要各行其责,又要相互配合,保证特殊儿童应享有的权益。

2.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幼儿园提出接纳特殊儿童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专门的师资,普通幼儿教师不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鼓励幼儿园引进特殊教育专业师资,更重要的是要让普通教师能增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学习培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继续深造。

3.保证融合教育的资源和经费投入。普通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需要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因此应该给予融合幼儿园更充分的资源和经费投入,保证幼儿园在无障碍环境设施及师资培训、个别化教学与康复等方面有物质保证。

4.建立完善的融合教育评价体系。在融合教育中,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特殊儿童评估、入学等方面有一套权威的评量体系,以此作为判断融合教育开展实效、幼儿园制定教育计划的标准,从而能够及时反馈融合教育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只有建立完善的融合教育评价体系,才能充分调动起融合协作幼儿园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为他们具体的融合教育提供指导。

(二)幼儿园支持体系

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这些学生在融合环境中可能会遇到学习能力差、情绪行为问题、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针对特殊需要学生的个别需求提供合适的支持服务和相应的措施,使他们在学校中用更好的适应性。幼儿园应提高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整合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教学支持系统的建设。教育支持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的调整与教师的素质。在编制、调整与选择课程时,课程应该具有弹性,体现学生能力多样化的需求,能够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与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普通教育中的部分内容最适当的调整与修改,以便特殊儿童获得知识与技能,在课程的选择中要考虑课程的统整性。在学生计划上面,教要掌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给学生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校要提供学生相关的服务,让学生有适当的教学材料;在教学方法上面可以用互助式的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评价。

2.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引进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充实到幼儿园教师队伍,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进行适当康复训练,还应建立与之相配的支持、评量体系,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同时针对原有的普通幼儿教师提供充分的教学辅导资源,开展专业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同时定期对承担融合教育的教师进行心理疏导。

3.幼儿园要加强对普通幼儿家长开展融合教育的知识普及与宣传,要让普通儿童的家长更多的了解特殊儿童的特点,了解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家长的接纳程度。

(三)特殊儿童家长支持系统

引导家长如实向幼儿园说明孩子的真实情况,调整好心态,正视孩子的特殊之处,遇到困难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特别是要与所在班级教师充分地沟通与合作,家长参与是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影响融合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家长应与教师建立共同的目标,相互信任,互相合作。家长要尽力配合教师要求,积极参与亲子活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最后,家长也要不断学习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方法,把教育及康复训练延续到日常生活中。

(四)社会支持体系

整个社会应加强对特殊教育的宣传与引导,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关注、帮扶特殊儿童的成长。要让整个社会和教育系统认识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开展融合教育,是特殊儿童真正融入社会、回归社会的关键与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郭军,牟映雪. 融合环境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 (10).

[2]陈瑾,曾凡林.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评价问题[J]. 基础教育. 2011 (04) .

[3] 连福鑫,贺荟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 中国特殊教育. 2011 (04) .

[4] 卿素兰,封志纯.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的案例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 (07) .

[5] 李永,陈洁.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实施的困境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6).

基金项目:

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Q161069)。

第9篇

融合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出现的教育思潮,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特殊教育范围中的“回归主流”运动,就是尽量把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融合在一起,以便更好的帮助特殊进行常规化的学习和生活。主张融合教育主要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特殊儿童进行的一种融合式教育,现在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治疗儿童自闭症的主要方式,那么在我国是否适用这种理念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实际情况

2.1融合教育现状

现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都在使用融合式的教育方法,进行普通班级的融合,不但包含了轻度的自闭儿童,还有很多重度障碍儿童也被纳入进来。很多障碍儿童尤其是自闭症儿童一般都会有一位助教老师进行帮助,给自闭儿童构建专业的培训机构,让自闭儿童积极参与进行来。在台湾,一些融合了障碍儿童的学校都建立了普通班,资源班和特殊班,很多不同程度的自闭儿童都被安置在这些班级中,一些主要的课程在资源班中进行。融合教育的观念是治疗自闭儿童的关键,对于治疗自闭儿童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在我国进行美国式的融合教育也有一定的问题。美国进行“融合”教育的时间比较长,在训练自闭儿童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得到了自闭症研究专业机构的认可。但是我国现在进行全融合还有很多的问题。第一,有关的配套设备,教育方法还不健全。第二,现在我国关于自闭症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发展时间较短,对于治疗的支持力度也比较薄弱。第三,融合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差别对待,教育公平等理念是进行良好学习的最佳环境,但并不是一定要一起上课才能归位平等。对于自闭儿童的融合要充分的考虑到其人群的特殊性,争取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教育和治疗方法。所以,强化老师的专业素养,是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中治疗自闭儿童的关键。

2.2在我国实行融合教育的主要问题

融合式教育的观念充满理想化,落实到实际却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一些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实行起来更是困难重重,因为实施的关键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配合。在我国实行融合教育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有缺少整体的行政帮助和教育资金;专业技能不足;自闭症儿童研究的专业人员数量缺乏,学校中对相关专业的支持力度也比较薄弱等等。除了上述原因,实行融合教育最大的困难还是来源于老师,学校和有关行政人员的认识,因为人们对于融合教育观念没有深入的理解和认同,所以在进行融合教育的时候,建立融合班级的时候,要对实际的资源,费用和认识等因素进行审查,在相关的条件下进行融合教育,不能一味的只是要求融合。[1]

二、如何大力开展融合教育

2.1自闭症儿童的融合需要和自闭儿童的心理特点相吻合

自闭症儿童和很多正常儿童一样,在内心也有多方面的需求,需要在一个安稳,友爱的环境中成长,融合要根据自闭儿童的实际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行有关的帮助。

2.2站在自闭症儿童的角度进行思考

自闭症儿童在融合班级中,老师要考虑到自闭儿童在自闭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好的帮助自闭儿童实现融合。功能性较低的自闭儿童,不能提早进行融合,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早期的干预训练。

2.3完善相关的法律发挥,给与政策方面的帮助

完善相关的法律发规,给与政策方面的帮助是进行融合教育的关键力量,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划分出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优化使用资源,推进融合教育,使得教育的发展能够给更多的自闭儿童带来欢乐。

2.4提升教学和生活水准提供相关的物资条件

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计算机。构建无障碍设施,建立相关的资源储备,提升融合教育中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老师,制定个人训练的专业人员,家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都是十分重要的融合教育因素,只有三者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才可以更好的之间自闭儿童的心理问题。[2]

2.5加强融合教育的支持力度

根据相关专家或特教老师对自闭儿童制定的特殊化的教育方案,并且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反映及观察,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治疗方案。班主任老师主要是对教室环境进行合理的布置,例如:位置,给学生选择适当的友伴,建立规范化的班级,能动性的和其他任课老师传播学生的相关知识。并且,还要及时向特教老师汇报学生在团体活动中的实际情况。根据自闭儿童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儿童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关的设计,因此在设计方法上可以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例如以游戏的方法进行治疗,进行应用性行为训练,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治疗。融合教育中的治疗也要考虑到家长的作用,家庭教育需要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

2.6有效发挥专业人员在融合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

融合教育在教育模式中要善于和不同的文化,智力和身体状况相融合。对特殊儿童来说,特别是自闭症儿童,如果只是把他们和正常的儿童安排在同一个教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所以,进行融合教育还需要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特别是把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效的融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才能在融合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使用专业的技能促进教育的顺利进行,而且也大大的减轻了普通老师的心理压力。

2.7对教的训练

现在我国全融合教育和半融合教育都是自闭儿童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需要对老师在特殊教育方面的能力进行加强。并且,不论是普通幼儿园的老师还是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员,都要学习融合理念,从而真正的实现融合教育。[3]

2.8体现家长在融合教育中的价值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