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0 15:30: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发展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困难
学前教育的普及,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农村学龄前儿童提供更多教育机会,是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当前,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着幼儿园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幼儿教育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形势日渐激烈,为了满足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高期望,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解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从改变教育观念、增加政府投入、合理规划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和完善幼儿教师保障制度等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1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差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在办学条件方面与城区幼儿园相差较多,一方面是幼儿园占地面积较小,无法为儿童提供足够的休息和娱乐场地;另一方面是在硬件配置方面相对不足,在游戏设施、教学设施方面都相对较为匮乏,很多农村幼儿园只配备了简单的桌椅,玩具一般只有蹦床和滑梯等传统幼儿玩具,缺乏现代化教育工具.
1.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农村幼儿园普遍缺乏安全的管理制度,对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都没有进行规范化管理,有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幼儿园虽然制定的规范,但是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在教学活动的设置方面、学生的安全管理方面、儿童饮食卫生等方面都取法起到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作用.
1.3农村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中,具有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员比例很低,很多幼儿教师都是高中或者初中学历,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所以存在着数量少、素质低、流动性大等特点;同时,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没有社会保险,加之农村幼儿教师数量少,每个教师承担的工作量很大,所以很少有高素质的人才愿意从事农村幼儿教育职业,这也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的原因,只要获得合适机会,农村幼儿教师基本都会选择跳槽.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学习和培训,在职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方面都不高,而且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进程.
1.4农村幼儿园存在安全隐患
很多农村幼儿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首先在幼儿园的园舍建筑方面,没有达到建筑工程的施工标准,很多园舍都是由其他建筑改建而来,缺乏足够的安全措施,影响师生的人身安全;其次,幼儿园的安全保卫工作流于形式,大部分幼儿园都配备了保安、医务室,但是相应的安全保卫工作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幼儿的晨检工作也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另外,有些跨区域距离较大的幼儿园,在校车的问题方面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有的校车司机无证驾驶、校车超载情况普遍存在.
2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
2.1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不正当竞争激烈
近些年来,学前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而政府为了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在幼儿园的审批程序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宽松的政策,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所幼儿园建设,给予很多政策帮扶,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快速增强,也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幼儿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幼儿园为了争取获得更多的生源,利用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增强竞争力,与此同时,收费标准的降低自然会造成幼儿教师的薪资和福利方面受到影响,而很多教师在薪资较低的情况下也无心开展工作,导致幼儿园教育质量下降.这种不正当竞争环境下,对幼儿教育的质量以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
2.2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
事实上,有很多家长和幼儿园也认识到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但是,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不得不让幼儿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上课认真听讲,还要布置家庭作业,导致很多幼儿园的孩子也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快乐童年.而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长都希望让孩子可以进入到城区的小学,因此不得不在幼儿园阶段就疯狂的补课,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需要,也为了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不得不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安排一些小学课程,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日益严重.
2.3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的缺位
民办幼儿园始终是农村地区开展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而随着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的增加,竞争日益激烈,幼儿园以盈利目的的目标越来月明显,由于政府针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使得农村幼儿园在经费、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3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3.1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发展观
目前的农村幼儿家长有两种极端的观念:一种认为幼儿教育就是花钱请人带孩子,保证孩子能吃好、睡好就可以;另一种则认为幼儿教育是孩子上小学之前的基础阶段,所以幼儿教育必须要培养孩子的读、写、算能力,只有在幼儿时期奠定基础,才能保证顺利进入小学.这两种极端观念的存在,是影响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健康开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首要的就是观念的改变,可通过举办幼儿家长教育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幼儿家长讲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在开展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针,使农村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有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在农村幼儿园中定期举办亲自活动,使家长可以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使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教育,也可以获得幼儿家长更多的配合与支持,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3.2加大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学前教育的有效开展,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而农村学前教育是否可以得到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水平,所以必须要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政府投入力度不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一方面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战略中,并且明确规定在学前教育中的经费投入比例,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保障;另一方面则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在保证政府主体投入比例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的投入,可以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另外,对于农村地区某些贫困家庭,可以考虑给予足够的优惠政策,帮助更多儿童获得学前教育的机会.
3.3对农村幼儿园进行合理规划
农村幼儿园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需要进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在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乡镇地区,可以建设至少一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满足乡镇地区居民和周边地区的幼儿入学.通用是,可以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可以通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和敷设作用,为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办学提供参考;其次,对中心幼儿园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鼓励与周边幼儿园的合作,可以方便不同地区的适龄儿童参与幼儿教育,既可以促进周边地区幼儿园办学水平的平均增长,也可以减少幼儿父母长途跋涉接接送幼儿的繁重任务.另外,在一些相对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可以在公共场所设置幼儿活动室,由幼儿园的教师参与,并且对家长进行学前教育的系统指导,加强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
3.4完善幼儿教师保障制度
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是制约农村幼儿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水平.要注重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幼儿园配备具有专业幼儿教育专业资质的幼师,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同时,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且给予幼儿教师足够的重视,在薪资标准、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将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纳入到政府财政体系中,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经费、家长的需求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也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发展.对此,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状况的差异,选择与当地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学前教育发展路径,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
作者:王达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阳曼超;孙启进.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社会科学,2012(12).
〔2〕武岭.公平与效率关系视域下的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4〕张作岭,张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03).
〔5〕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
〔6〕但柳松.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03).
〔7〕张霞,夏婧,杨冬梅.强化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来自浙江省的经验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08).
〔8〕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开始大量的砍伐树木,围湖造田等,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但是人口总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向农村扩展。
另外很多土地资源由于工业发展受到影响,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民收入这方面,许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少,城乡差距增加。虽然最近几年我国颁布了鼓励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给与予补贴,但是在农民收入这方面,增加的速度还很慢。造成很多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出外打工,这样不利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我国一部分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因此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另外在农业发展中,有的农民朋友只重视种植业的发展,思维不够灵活,不能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造成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更加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3国家的投入力度还应加大
我国进入现代农业阶段比发达国家晚,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技术方面还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都比我国快一些,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例如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收割方式,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和机械化处理。我国在最近几年才采用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仍采用手工为主的种植方式。
【关键词】农村地区;微型金融;发展
一、微型金融的含义
依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微型金融是指针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贷款、储蓄、保险及货币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它从传统金融体系之外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模式,旨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持续的小额金融服务。它坚持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它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无需担保、利率水平市场化、贷款成员自我组织等特点,是完善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金融业深化发展的必要环节。找到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微型金融发展的模式刻不容缓,这是深化发展我国微型金融的必经之路,保证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的必要性
(一)因为农村低收入和贫困阶层不能得到中高型金融机构的资金服务,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为农村人民发展工农业提供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
(二)农村地区的政府扶贫项目不到位,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流失、违约等问题。引进微型金融发展农村经济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有效解决低收入人民的贷款问题,尽金融服务惠及全国农村地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不仅能很好解决农民借贷发展经济的资金问题,还能扶贫,促进社区发展,促使农村人民有能力建设,可见农村地区微型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三、农村地区微型金融发展存在现状及问题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微型金融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创新金融法师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借贷难问题。
(一)我国微型金融的运作模式
1、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不能吸收公众存款,政策限制多,很难长期持续的发展。
2、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小额信贷模式,在央行支持农村发展再贷款的前提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全面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吸引了其他商业银行的投入和经营,使农村经济与银行共同发展。
3、专业化机构运作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模式,这种小额贷款的机构因为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的资金来源问题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只有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合作者,向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发面发展才是理想的出路。
(二)我国微型金融的市场环境
1、农村地区微型金融的市场需求
(1)微型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需求的主体由城市失业返乡人群、农村常驻居民、小型企业者、农村大学毕业生和个体创业者。同时信贷需求包括储蓄、保险、投资,贷款作为主要的信贷形式。
(2)贫困人口对微型金融的需求量大。中国的小额信贷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农村的满足率很低,服务也不充分。我国国情决定了农村贫困、低收入和小企业在长期时间内需要得到微型金融的帮助。
(3)由于政策支持,大量城市务工人员返回农村创业,但贷款难制约着农民工回乡创业,阻碍着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微型金融为创业的农民工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活跃农村经济。
2、农村地区微型金融的市场供给
(1)金融服务覆盖率不高。据调查,我国很多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或只有一个金融机构网点,这强烈要求农村乡镇发展微型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我国银行机构大多数是为大客户、大城市、大项目服务的,服务低收入群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占的比率少得可怜。我国必须增加和扩大微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减少城差距,实现双赢。
(3)信贷资金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机构存多贷少,存贷差在不断扩大;加之农民储蓄的传统观念,农村的信贷资金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将城乡资金配置的差距越拉越大。。融资机制不健全,缺乏为农村地区服务的微型金融引导资金流向,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抑制了居民的消费。
(4)微型金融运作机制不完善。首先,产品业务种类单一。农村微型金融主要是小额信贷领域,其他微型业务很少进行。这单一的金融业务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其次,信贷资金来源单一。微型金融机构,因为不信吸收存款,主要靠社会捐助,其组织管理和经营运作都会受到捐赠机构和当地政府的影响,不利于微型金融的持续发展,其独立性和抗风险的能力也会大幅度降低。再者,贷款利率差异较大。而且,客户信用体系不健全。现在微型金融机构对低收入客户的信用情况信息掌握不全,对贷款的运用状况不能很好的进行监督,微型金融的小额信贷业务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
四、构建多层次的微型金融体系
农村微型金融要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内部经济结构、民族文化等实际情况有秩序的开展,这要求多种模式优势互补,构成多层次的微型金融体系,满足我国农村地区不同群体的微型金融需求。
(一)组织形式多样化
1、鼓励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参与微型金融
由于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对微型金融业务的兴趣不大,一些农村地区合作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出现不稳定的弱化现象。为了保证微型金融的长期发展,必须创新经营模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政府必须通过政策支持商业银行以多种形式参与微型金融,推进微型金融商业化进程。这样商业银行可以提高资产利用率,扩大收入来源,并扩大在微型金融市场中的份额。
2、大力扶持村镇银行的发展
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放宽准入政策,鼓励国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专营贷款(不得吸收存款)的子公司参与农村微型金融竞争机制,促使各类资本到农村创业,解决目前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
3、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小额信贷的客户评价办法和贷款管理技术与正规金融机构不同,进入微型金融的动力足,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利用其在当地的信息优势,为低收入者提供小额信用贷款,从而将大规模的金融资金与社区信用联系起来。
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资本金,有限的同业拆借和捐款。资金补足严重缺乏。因此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要积极加以引导和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社区银行或者金融公司,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微型金融运作模式的机制优化
1、创新贷款机制。在贷款过程中,贷款人的信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担保。可以让当地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成立担保单位,可以为自己信任的农户提供担保,农户可以贷款发展各方面的生产,同时可以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稳定经济收入,实现三赢。
2、灵活的还款机制。为了使有信用的客户能够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微型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小额、短期和分期还款的方式减轻了客户还款的压力,同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贷款的回收效率。
3、创新风险分担机制。要有健全的资金保险制度,保证小额信贷的运作长期发展。
4、创新融资机制。微型金融不能长期只靠政府和社会捐助获得信贷资金,要通过持续的经营,才能真正达到扶贫减贫的效果。在我国农村地区可以采取动员储蓄户能和经营有利的客户加入微型金融机构的股权来扩大资金来源,摆脱过度依赖捐赠资金,实现微型金融的资金来源稳定。
(三)完善信息管理体系
微型金融机构要准确衡量贷款资产质量的指标大小,必须有大量对贷款人资产状况的信息进行监控,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对可能过期不还或者风险比较大等的客户,采取有效的措施;微型金融贷款给客户后,要进行贷款用途的监控,其次对社会借贷方式、计息方式、客户结构、贷款拖欠行为等情况设立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做出监控信息的分析报告,对农村地区的微型金融需求、供给和机构运行情况进行预算、计划,评估,保证减低微型金融机构的各种风险。完善信息管理体系,是微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四)优化微型金融运作模式环境
加快改善法制环境,保证为微型金融机构的运行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监督;其次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环境,通过制定全面的监管制度,对微型金融运作实施分类管理,分层监管;政府要抓便职能,为微型金融的发展颁布适宜的财税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微型金融的长期发展;最后要培育农村客户的信用,保证信贷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亮.微型金融运行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9.
[2]武宝成.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18-17620.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办学条件;投资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实施所有适龄少年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和免费性,具有普及性,可以说它是我们提升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从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到现在,目前全国都全部实现了义务教育,中小学入学率不断提高,国家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的到普及,成就显著。而在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全面普及之后,地区间、城乡间、校之间差距变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的教育要努力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断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表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农村。
1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政策与思维不完善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很大、教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还是无法达到城市的教育标准,城乡之间的发展也无法达到真正的均衡。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教育理念还是以城市学校为准绳,还没有真正把乡镇之间的教育整合为一体,只是一味的要求向城市学校学习,而把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异、困难、个体特点给忽略了或视而不见,这种不全面的思维行为主要体现在:⑴具有教研和指导意义的活动全部安排在城市重点学校,很多农村学校早起贪黑赶去参加学习,回来还不一定用得上;⑵教师配备比例农村比城市底且专业配备不足,结果出现有些农村学校教师上课专业不对口,或一人上几个科目,甚至有些偏远地方还得复式教学;⑶教学设备城市比农村完善,各种功能室、办公室样样俱全,而农村有些学校连教学楼都没有;⑷评优、选拔、示范等城市学校优先,城市学校缺编缺岗很快得到解决,农村学校缺岗缺编要三番五次申请、诉苦还是迟迟未了;⑸农村好的教师常被抽调,叫做荣升,城市到农村就叫支教,且很少见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固然好事,但不完善的政策和思维,却造成人人都想找关系往城市的局面,有些新人为了一个编制只把农村学校当做一个踏板或临时的驿站,所有这些对农村的教育产生恶性循环,人心不定何谈教育。所以要求上级教育管理者要解放思想,不要教育就是要农村向城市看齐,应该多走基层,着实深入农村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阻碍农村教育问题。
1.2师资不足影响专业水平提高
乡村学校师资数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一些乡村学校专业教师缺乏,或配备不合理,一名教师往往要承担几门课程,一些科目如艺术、体育、信息、英语等科目逼迫减少课时或不开课,一些偏远山区甚至还存在复式教学的情况。由于师资的不足,一些课程无法讲求质量,只能应付了之,久而久之教师的战斗力下降,专业技术水平也在下滑,教师队伍也不稳定。另外,由于不少的农村学校生源的分散,上下学路途遥远,接送困难且有安全隐患;不少的乡镇学校都是寄宿式学校,不少的教师早6晚11的工作,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如果他们把这样的精力投到城市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是会很不错的,反之,城市学校的教师到了农村就不一定有成效。所有这些都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可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3办学条件制约教育发展
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近年来,虽然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与城镇学校特别是与城镇个别学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危房少了,但配套设施跟不上,基本的教学器具仍比较缺乏。一些课程特别是艺术、体育以及实验课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教具不完善,乡村学校学生享受不到城镇学校学生的学习条件,薄弱学校依然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正是由于办学条件上的差别,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乡村学校也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乡村学校教师不仅享受不到城镇学校教师所具有的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进修提高的机会,而且还要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教师的数量与水平上的差别,成为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
另外,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以及择校就读、社会赌风也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上的不均衡。
2对策建议
⑴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将这一教育政策向社会大力宣传,调动广大农民对子女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全民教育均衡意识。并根据实际,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种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监管力度。
⑵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切实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倾斜,确保硬件的均衡。
⑶要严查和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违法收费行为,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对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家庭困难学生的各项扶持和资助政策;
⑷要归并生源少、条件差的学校,对离校路途较远的学生实行寄宿制,并完善管理机制。
⑸平衡教师收入差距和解决好住房交通等问题。优先保证乡村学校教师进修培训和提高的机会。
⑹实行乡村学校教师与城镇学校、城市学校教师轮换交流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⑺实行应届大学生毕业到乡村学校工作制度,健全特岗教师到农村工作计划。
⑻实行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确保岗位的设置均衡。
⑼设立了城乡学校共同体,建立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机制,创造了资源共享的好经验。
⑽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
均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均衡是动态的,不是机械的,我们要在发展中均衡,在均衡中发展,既促进教育公平,又促进教育发展,努力实现优质均衡、高位均衡,相信在全中国基础教育的工作者的努力下,义务教育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优质发展、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保险,发展
保险具有风险疏散、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烟台市为例,深入剖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农村保险体系再造问题探讨对策思路。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烟台市保险费收入411570万元,其中所调查的9个县市合计保费收入接近烟台市总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纳保费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险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落户烟台,并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烟台市有28家市级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9家,共辖设320个分支机构,其中在9个县市共有县级保险机构94家,均设在县城所在地。有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还在县以下乡镇设有保险代办处,据初步统计,9个县市共有保险网点120多个。随着机构的扩展,全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其中,营销人员达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o-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2006年,烟台市该两类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0736万元和107373万元,占比为31.81%和33.9%;财产保险中机动车险占有较大的比重,2006年,该险种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80.46%。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烟台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据调查,2005年,烟台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较城镇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额要少5000-6000元,将适用城市的保险产品向农村延伸,必然超出农民的消费能力。在所调查的180个农户中,有53人未办理过保险,占调查农户的29%,其中因保险价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经济能力的有31人,占比为58.5%。产品设计上的偏差,降低了农民的投保意愿。
(三)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烟台市全辖共有保险分支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占全市人口总数80%以上的9个县市却仅拥有三分之一的保险机构。同时,县域间的机构分布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龙口市现有保险机构17家,另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拟在此设立营销服务部;而人口相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另一县(市)只有保险公司6家,该市2005年人均保费收入仅为38元,较烟台市平均水平低524元。保险业务发展状况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个别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问题。在对保险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对保险理赔存有意见的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当前,部分地区保险业务发展势头已接近于银行业,但在市场秩序管理上则与银行业差距较远。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而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2006年,烟台市人身保险退保率为10.81%,同比提高1.94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其在农业、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巨大的保险需求,迫切需要政策的、商业的保险产品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为此,就完善农村保险市场、推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
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人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通过适度扶持,降低保险公司亏损,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和救助保障能力。
(二)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针对目前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各保险公司应从三个方面转换经营理念,规范和完善保险营销服务。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通过把好营销关口,提高保险经营绩效,消除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偏见。
关键词:农村发展;税源;农村公共品供给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17-02
当前,如何有力地拉动内需,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很关键。拉动中国经济的内需关键是能否真正启动农村市场,看农民是否有很强的消费能力。现在农民即便手上有点钱,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很低,不敢多花钱,是因为他们感觉生活没有保障,子女教育要花钱,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障(或很少),医疗看病要花钱……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平均消费倾向要高是因为他们感觉在生活上享有更多的保障,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由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会导致农民这个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更难,加剧目前的城乡贫富差距,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缓和城乡差距带来的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可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可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大大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从而持续有效地拉动了内需。但现实是用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资金很有限,变化性大,如果有一固定性的税收保障则很好。由此,改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市农村建设税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城市维护建设税改为城市农村建设税之后可以直接称为建设税。
一、改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市农村建设税的意义
在解决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资金来源方面提出这样的建议,首先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农民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的权利。目前,农民享有的公共品要远远少于城市居民,必须有一个制度化的东西去永久性的保证。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简称“三税”)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实际缴纳的“三税”总税额的一定比例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专用于城市建设的,属于地方税种。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有利于加快新兴城市的开发和老城市的扩建、改造,有利于保证城市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的维护与建设,不断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应交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总额之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在全国范围征收,不仅包括城市、县城和建制镇,而且包括广大农村。即只要征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三税的地方,除税法另有规定者外,都属于其征税的范围。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源较广,故城市建设有稳定的专项资金。但是,虽然大多纳税企业建在城市、办公在城市,但不等于说其贡献的部分税收(目前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就应该全部用于城市建设,而不能用于农村建设。长期以来,工农业形成的剪刀差,已经为城市工业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低价原材料,反过来讲发展起来的城市企业更应该优先照顾农村。故此,建议将目前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为城市农村建设税。而且基于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应该将城市农村建设税用于城市和农村的建设资金比定为所辖地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数之比。这样也有利于长期发展,好去把握尺度,不存在反复纠缠于这样的问题:拨给农村发展的资金是不是多了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还是拨给农村发展的资金少了导致城乡差距拉大。而且这样也有利于平衡城市及乡镇的就业机会,分流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缓解由于城市过多就业人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因为他们要解决其住房问题而进一步导致供需矛盾激化之后房价升高等)。
城市农村建设税是一种税,故有其税收固定性的基本性质,相对于靠争取上级政府拨款来说,有一个稳定的保障。上级政府拨款有其变动性,拨多少和资金何时到位很难讲,有很大的可以变化的人为因素在里面。而且争取上级政府的拨款往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需要打申请写报告,说明这个钱比用在其他方面更值。所以靠上级拨款这种形式远不及征收城市农村建设税好。
由于农村所在地区的差异,各地的城市农村建设税收入可能相差很大,可以配合转移支付制度实施。落后地区可以除了本地用于农村建设的城市农村建设税部分还有上面的转移支付资金,这样就可确保农村均衡稳定地发展。
二、改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市农村建设税可行性
可能有人要质疑从城市维护建设税改为城市农村建设税拿出其中的部分资金来搞农村建设,其税额是不是太少?怎么办?
城市农村建设税如果用于农村建设不够,可以结合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吸引其他力量参与进来(主要是融资)。由于农村所在地区的差异,各地的城市农村建设税收入可能相差很大,可以配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落后地区可以除了本地用于农村建设的城市农村建设税部分还有上面的转移支付资金,这样就可确保农村均衡稳定地发展。落后地区(每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转移支付金额可以按当地人口数(地区城市、农村总人口数可能好操作一点)结合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最好是以县为衡量单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个地方的生活开支)进行拨付。至于城市农村建设税,这个税种金额是不是很少,从而用于农村建设远远不够。我觉得这个税种金额是可以解决很大的一部分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我提议的城市农村建设税是由原来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过来。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专用于城市建设的,属于地方税种。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应交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总额之和。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总额之和占国家税收总额基本上超过一半,数额较大。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源较广,故城市建设有稳定的专项资金。而且我们都认可这样一个前提,就是一般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较为充裕,甚至有很多结余(很多城市规划建设翻新速度很快),可见城市维护建设税金额不少。而且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一种附加税(以上面所说的三税总额为计税依据故税源广),附加税率较低:市区7%,县城、建制镇5%,其他地区1%。农民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的权利。
三、怎样设置城市农村建设税
比照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农村建设税征税范围包括城市、县城、建制镇以及税法规定征收“三税”的其他地区。城市农村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是在征税范围内从事工商经营,缴纳“三税”(即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任何单位或个人,只要缴纳“三税”中的一种,就必须同时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农村维护建设税主要是用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应属于地方税种即税收收入归地方。
关于税率,目前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一种附加税(以三税总额为计税依据),附加税率是这样设定的:纳税人所在地在城市市区的税率为7%,纳税人所在地在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5%,其他地区1%。根据纳税人所在地区划分这几种税率,这似乎有些不妥。因为以后城市和农村享有比较均等的公共服务同时有些城乡区域难以界定清楚,有可能同等纳税能力的纳税人纳税有较大差距从而造成税收上的不公平。税率应该统一,可以初征为6%(新税采用新税率,但介于7%与5%之间对整体税收收入影响不大)。
关于减免税方面可以与以前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保持一致。另外,如果以后营业税被增值税取代,那么城市农村维护建设税是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简称“两税”)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实际缴纳的“两税”总税额的一定比例征收。
参考文献:
[1] 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共.财政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马海涛.中国税制: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 杨秀琴.国家税收:第2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5] 叶青.税法Ⅰ应试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Thinking About Sources of Revenue for Rural Area Development
WANG Ya-do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jiang Colleg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Jinhua 321013,China)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支付能力迅速增强,广大农村作为一个有着无限消费潜力的庞大市场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如何充分认识农村广告的内涵,利用农村广告开拓农村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就成了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1世纪的金矿在农村,21世纪的黄金产业是农业。”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预言。农村市场无论对大品牌企业还是对中小品牌企业,都可以使企业市场布局更完整,总体销售规模更大。
一、农村广告对开拓农村市场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0%,增速连续5年超过6%。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称,2009年中国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预计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均为6%。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基本告别生存型的以必需品为主的消费模式,正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可以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就在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村。在如今社会,广告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农民选择产品的第一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农村消费者的选购习惯,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智消费,充分发挥农村广告的桥梁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靠广告在农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很多,三株药业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早在1996年三株销售额就一跃而达到了80亿元。但是也应看到,农村广告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农村广告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广告到达率低
有统计资料表明,农村的消费需求落后于城市消费10年左右。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媒介资源向城市的集中,电视有都市频道,报纸有都市报纸,而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却极其有限,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养较低导致媒介阅听能力较差,因此他们没有像城市居民那样形成媒介消费意识和固定的媒介接触习惯,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消息闭塞,广告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
(二)销售渠道不畅,妨碍农村广告推广
目前,农村广告普遍存在着与农民经济活动相关度较低的“产销不对路”问题,影响农村广告的推广和普及。在城市,商业资本发达,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从大型购物中心到商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特色店、便利店、零售点各种满足不同需求的商业模式应有尽有,而农村目前只有小型的零售店和零散的集贸市场,甚至以物易物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毫无疑问,不发达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村广告推广的成本和难度。
(三)农村广告鱼目混杂,虚假广告泛滥
当前在农村,广告市场比较混乱,虚假广告、虚假信息不断出现,以致于许多农民兄弟连连上当受骗,因而很容易产生对广告的恐惧感。农村是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加之农民少有辨别商品真伪的知识,使得农村假冒伪劣以成本优势横行无阻,商家投入很大的广告推广费用,却为别人做了“嫁衣”。 在农村的广告,由于未经审查、登记,广告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故意虚假广告。广大农民朋友由于缺乏相应的广告、商品方面的知识,对广告内容的真伪很难鉴别,被虚假广告坑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四)农民缺乏品牌概念,消费意识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基本上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农村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了农村的消费环境不利于现代消费,农民当然就不会去购买现代化产品。因此,农村市场看似庞大,实际消费能力极低。在商品销售中,品牌永远是广告的主角,广告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而让营销专家们头疼的是似乎价格决定了农民的一切消费行为,在他们眼中,品牌是模糊的、微不足道的、没有区别的。讨价还价在农村成了一种公开的买卖关系,建立在这种层面上的交易方式必然对品牌价值是一种解构,品牌缺席的消费观念如同给农民建了一堵广告的防火墙,使品牌广告难以侵入农民的头脑,无法起到劝其购买的功效。
三、对策及建议
以现代市场观念为指导,深入农村环境,对农村广告市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明确农村市场和农村广告的现状;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有多少人,有多少户;目标受众对本产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及市场分布;用什么方法能刺激农村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竞争对手在农村市场宣传的优、劣势所在。
(一)农村广告内容要着眼于农村市场
首先,好的创意是农村广告宣传的重要一环。广告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实现和消费者的心灵沟通是广告成功的一大表现。中国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好的广告创意不能拐弯太多、太抽象,也不能过多地讲求艺术表现,要通俗易懂,还要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向上对农民做一定的引导,在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之后,实现内部结构的联系性。其次,要想实现农村广告的独创性,就要因地制宜,把农村当地风俗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周密、详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设计适应不同农村消费者的广告语、广告画面。
(二)要加强对农村广告的有效监管
在城镇、乡村的主要是户外广告,如果都要到县级以上工商局登记,既给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增加了负担,也不现实。对此,应将登记权力下放,强化工商所对广告的登记管理职能,把没有前置条件的外户广告以县级工商局的名义委托工商所登记,对有前置条件的户外广告仍由县级工商局登记。这样既方面了办事者,又把住了准入关,可实现对农村户外广告的有效监管。依托工商内网,工商局、各工商所将登记的户外广告录入到网上,局、所都可通过网上查看哪些广告是登记了的,哪些没有登记,便于及时进行监管。
(三)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
企业衡量广告传播效果有两个标准,一是品牌价值建立,二是产品促销效果。从农村市场广告投放效果看,品牌价值建立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工程,而产品促销的效果会被很多企业所强调。当然,虽然同是三、四级农村市场,但不同的区域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毕竟,作为一个新型市场,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讨、论证。不过,只要广告做得有趣,就能很好吸引人的注意,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企业真正地把农村市场放到与中心城市市场同样的战略高度考虑,三、四级广告市场的成熟也将指日可待。
(四)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区域农业品牌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农业创品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纵观国内外的名牌产品,无不是进行多渠道宣传的,特别是将广告作为开拓名牌产品市场的重要策略。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品牌就无从谈起,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民,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品牌之路。打造品牌要强化品牌广告意识,建立广告宣传与品牌服务系统联动机制。因此,品牌广告宣传,在推进产业化之始,就要列人产业经营内容,列人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有计划的品牌广告推介。
参考文献:
1.舒咏平.广告传播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是关系数千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分析
1.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障碍,行为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缺失感情关怀,留守儿童大多内向、自卑、冷漠、交往能力差,表现出冲动、易怒、自私、蛮横霸道等特点,且行为控制能力较低,进而出现逆反、叛逆的心理,甚至有些儿童会发展为仇视社会。而监护人对这些孩子仅是在物质上给予了保障,而在精神层面的需求、道德习惯的养成则少有关怀,致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出现危机,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及孤独感强,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与同伴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流、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并且碰到问题与困难时,不愿意向他人求助。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散漫的成长状态,迫使他们自身控制能力较差,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及精神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促使其内心产生一定的落差,从而使他们容易患上一些心理上的疾病。
3.学习心理问题。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又不会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他们独立学习能力较差,他们对学习往往是应付了事,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且极易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心理。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及社会中容易受到“另类”对待,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进而对他们的将来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之策略
1.重视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教育与心理沟通,因而父母应该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做到每周交流一次,除了电话,还可以用书信、邮件等,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快乐的心理成长环境。
2.加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应该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注重心理沟通,营造出爱的氛围,从而帮助他们对生活与学习都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同时,学校应利用假期家长回家,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形成家校合一效应。再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备专兼职教师,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3.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还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新局面。(1)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2)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孩子在校由学校监管,校外由农村社区督促监管。
4.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儿童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及时引导,树立榜样教育,激发其他留守儿童上进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面对和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完善自己的人格。
总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各方面,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2]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21-03
一、引言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本质特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合作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制度,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6),农村信用社初步形成,主要开展存贷业务。第二阶段(1996—2003),自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钩”以来,农村信用社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道路,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明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增强服务三农功能。第三个阶段(2003年至今),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003年,在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3]15号)中提到,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以上三个阶段不难看出,农村信用社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市场经济规律对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反市场行为的校正,客观上暴露出农村信用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必然需要进行改革。
二、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一)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1.领导管理体制问题。依靠农村信用社自身或县(市)联社的民主管理去解决农村信用社的自律、自控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无法避免存在了几十年积淀的风险。因此,为农村信用社建立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村信用社的潜在风险问题。从全国农村信用社范围看,不良资产占比高,亏损严重是全国农村信用社的普遍性问题,有的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不对这些历史上形成的风险进行恰当处置,选择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将很难取得成功。
3.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问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近几年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表述,搞合作制规范时强调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作为政策工具又要求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企业,又必须努力完成上级行业管理组织的各项经营指标。农村信用社是作为经营存贷款等业务的金融机构,首先应考虑其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确保自身经营的健康、稳定发展。
4.产权问题。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不明晰,就不可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其他体制改革也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成效。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产权表面上是明确的,由社员入股组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模糊。一是所有权不清晰;二是出资者并不承担风险;三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法人,主要是服从县联社的行业指令,没有真正的财产经营权。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
1.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按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取向应当定位在服务三农上。然而,就现实情况看,农村乡镇一级,除信用社外,还有邮政储蓄、农行营业机构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经济发达的乡镇还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办事处,对信用社形成一种合围趋势,多头制约、僧多粥少的局面难以打破。
2.脆弱的信贷环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对象主要是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户等,这些对象具有资金贫乏、经营分散、设备落后等特点。从总体情况看,农村信用社一般都是乡镇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再加上目前的信贷机制对乡镇企业的约束力极为脆弱,潜在风险最终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乡镇企业转嫁到农村信用社头上,导致信用社不良资产居高不下。
3.基础薄弱的管理环境。农村信用社各项管理基础目前仍然较为脆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结算渠道狭窄,服务手段、服务品种单一;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信用社的办公场所、网点装璜、形象设计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信用社设施简陋,似不在少数;三是电子化进程缓慢。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信用社的电子化程度相对较低,给组织资金、汇兑结算带来了麻烦;四是队伍的素质低。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合作队伍的素质偏低,社际之间不平衡性较大。
(三)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队伍素质差。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人员本地化、年龄老化、知识层次低、综合素质差、近亲繁殖严重等现象。干部素质低,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农村信用社管理落后,内控软化,对人、财、物管理缺乏有力约束,会计核算随意性大,信贷管理不落实,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违章违纪现象经常发生,经济案件居高不下。
2.历史包袱沉重。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包括四部分:农行和信用社脱钩时从农行划过来的不良贷款;国家实施保值储蓄期间本应由国家财政负担的保值储蓄的利息贴补支出;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时带进来的呆账;信用社自身经营不善所造成的不良贷款,许多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较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然限制下一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选择空间,也将制约一揽子农村金融改革。
3.经营空间严重受挤,生存基础被削弱。一是城乡资金倒流现象严重。由于同业竞争相当激烈,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空间严重受挤,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出,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二是农村信用社信誉受损。近年来,由于城市信用社大面积出现的支付危机,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很大的冲击,不少社会团体和公众对农村信用社的支付能力产生疑虑,使农村信用社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4.成本核算观念淡薄,服务功能残缺。一是网点设置不合理,经营上低效运作,市场敏感性差,阻碍了业务发展。二是技术装备滞后,服务功能单一,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5.内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内部控制认识上的误区致使强化管理力度不够。内部控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活动自我协调和自我制约的一种机制。但是,各基层社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一是混淆了内部控制与规章制度的概念,把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稽核。认为只要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就是完善内控机制,就可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二是错误地理解加强内控管理与发展业务、提高效益的关系,把加强内部与发展业务,提高效益对立起来。认识上的误区致使一些基层信用社在强化内控管理上出现了注重抓规章制度建设,忽视内控组织体系建设;注重抓审计稽核等间接的、事后的查处性控制,忽视抓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等直接的、事前的预防性控制;忽视风险防范,放松内部控制等种种偏差行为,致使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力度削弱,职能作用发挥不畅。(2)内控组织体系不尽严密直接影响和削弱了内控机制的功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重视对具体业务流程的制约控制,忽视对决策行为的监督约束。二是作为控制的主体和被控制对象在信用社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未得到积极发挥。三是作为内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计算机在农村信用社虽已广泛应用,但存在着网络化程度低、兼容性差、应用程序杂等问题。(3)内控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和滞后性导致内控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内控制度是渗透存在于各种管理制度中的一种制度,要求必须具备完整性、系统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特点。但现行内控制度,一是不健全、不完善。二是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与业务发展不协调。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没有随业务发展逐步完善,也没有体现“及时性”的原则。如对新设立的金融机构或新开办的业务种类,往往是先开办,再建制,而不是树立“内控优先”的思想,形成新的经营风险,直接影响到新业务的发展。
6.现行联社和基层农村信用社二级法人体制存在的弊端。(1)现行模式使基层农村信用社“四自”方针难于体现。1)独立核算的职能难于体现。现行基层农村信用社无论是工作规划、经营策略、发展目标,还是业绩考核、财务核算等都由联社包办,基层农村信用社根本就没有企业法人应有的权利。2)基层农村信用社法人代表对人、财、物的管理无权无责,联社说了算。具体表现在:在用人上,缺少宽松的用人环境;在财和物管理上,管理、使用与购置使用脱节。3)信贷权限管理在联社,基层农村信用社没有独立的“自主”权,风险难控制。4)机构分布松散,管理被动,经济案件时有发生,社会形象受损。(2)现行模式造成更大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由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线长,管理费用高,加上员工整体素质较低,而基层法人代表又是从“矮子里面挑高佬”出来的,从而造成了经营管理的无能,业务乏力,有的只是靠“关系”吃“金饭碗”,加上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受农行代管,很多制度和管理办法没有一个规范和标准的准则进行经营和管理,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开展经营管理,致使管理费用不断增加,单位经济效益上不去。
三、小结
通过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可知,有些是属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需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蕾.农村信用社内生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2] 王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3] 王蕾.外部金融冲击下的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剖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
[4] 王小芽.农村信用社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
[5] 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下转203页)
[6] 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7] 孙建平.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08,(9).
[8] 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
[9] 林华.外资银行 圈地 中国农村[N].中国商报,2007-08-28.
[10] 宋琬如.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抢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N].国际金融报,2007-11-13.
[11] 王文莉.农村信用社现行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政策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06,(4).
[12] 张军.农村信用社向合作银行的转制研究——绩效、原因、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