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1 16:35: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文化底蕴的传承
数学先是一种文化,再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我们教师必须要关注数学的文化功能,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或符号,它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和谐地统一。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中,数学文化往往是一笔带过,学生也是听得云里雾里,而且这种“重知识、轻文化”的教学方式甚至会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想起自己大学时候的数学史课程,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把人牢牢的吸引住,这个时候学习的兴致是最高的,那么学生又何尝不是呢?案例1:教学“圆的认识”。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很多学生认识的圆就是用圆规在纸上画出的半径不同的圆,他们的思维就停留在那里,所以,在上这一课前,笔者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圆,并且讲讲与圆有关的故事。水波纹是圆形的,向日葵是圆形的,除了这些自然现象之外还有许多惊喜:“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这些非常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是多么广泛,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更高于生活。最后讲讲祖冲之与圆的故事,弘扬为我们中国古人在数学方面走在世界前沿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批判质疑的延续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仅仅体现在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上,更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上得到体现。但是很遗憾,还是很多人认为小学数学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最终让学生落实计算、解决问题即可。确实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对严谨性要求确实有不适应之处,但是作为一个数学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每个学生当做未来的数学家去看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完全可以适应数学的严谨性,尊重他们既是尊重自己。数学教育不仅仅在于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还关乎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情感教育指出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在课堂上形成教师主讲,学生成为附属产品的状态,教育应以生为本,寓教于乐,就是指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在学校中,主要依赖、模仿的对象就是我们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构建和谐的关系,以一种和谐的模式与学生相处及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中积极的与教师进行交流,不在畏惧老师,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对学习便有了主动性。案例2: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时,作为习题,笔者画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从这个长方形中裁下一个正方形,那么周长怎么计算?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裁下的正方形位置不同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①裁后周长比原长方形多出两条正方形的边;②裁后周长比原长方形多出四条正方形的边;③裁后周长与原长方形周长相同。在笔者总结方法的时候有个同学提出一种特殊情况:如果长方形的宽等于正方形边长的时候,以上这三种情况都不正确。笔者仔细一想,这个学生说的是正确的。后来笔者及时地表扬了他,并且抓住时机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考虑一下是否还有其它可能。老师说出肯定答案后,学生敢于怀疑,发表自己的意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数学,那么他也会把这种态度带到未来的生活中。
3实践创新的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可以使得科技进步,技术发展,对于一个人来说,创新意识可以使得思维得到发散,那么尤其是在小学启蒙阶段的培养显得尤为突出。而数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思维活动,教师应该抓住课堂的关键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萌生出“我想创新实践”的想法。教学“圆柱的体积”,这节课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纯理论推导,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动手用科学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也许这个过程比较费时费力,但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制造契机,给学生足够的舞台,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的创造性将来对他们从事创造性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这种创新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几何直观教学 契合点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目前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但许多专家学者从数学学科的性质出发,认为应为抽象、推理、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则主要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它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几何直观教学怎样实施?如何在几何直观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关注数学画的表征归纳,培养抽象能力
数学抽象是对现实世界具有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真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出共同的本质属性,用数学语言表达进而形成数学理论的过程。数学抽象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对于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能够“画数学”,需要在几何直观起点阶段经历两次抽象过程。第一次抽象:具体情境到几何图案的抽象。数学中的抽象与直观总是相对的,对第一次接触这种直观方式的学生来说,用几何图案描述情境更为抽象。此阶段,几何直观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用圆、三角形等简单的几何图案一一对应地去替代实物,画出所述情境的示意图,在替代过程中去发展抽象能力。第二次抽象:示意图到线段图的抽象。由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已进入自由表征阶段,利用图形描述问题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特征:表征符号个性化、表达形式多样化。实物图、示意图、线段图等不同水平层次的表征兼而有之。如:
案例1:桃子有2个,苹果的个数是桃子的4倍。苹果有几个?(画一画)
学生的数学画如下:
站在问题解决的视角下,这些数学画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没有优劣之分。但从数学的简约性、解决复杂问题的优越性、数学教育的目的等维度去思考,线段图有着其他直观图形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此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数学画进行适度的数学抽象,通过整理、比较、分析、归纳,帮助学生从形与量的具象表达聚焦到量量关系的抽象表达上,这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认识数学的本质有益处。
上述教学可做如下引导:(1)你们认为这些数学画怎样?从这些图中你能看出桃子和苹果的关系吗?(2)这些画中,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3)哪几幅图比较简洁?哪幅图最简洁?(4)如果再画一次,你会选哪幅数学画?(5)画一画:小鹿有4头,斑马的匹数是小鹿的5倍。斑马有多少匹?教师的抽丝剥茧,让学生感受到了线段图的简洁,逐步建立“以1代多”的表象,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几何直观教学与抽象能力的培养得到恰当的结合。
二、聚焦解题思路的分享交流,发展推理能力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推理分为两种形式: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就学好数学或者培养人的智力而言,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都是不可或缺的。培养推理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几何直观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图形探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后,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就是一种很好的推理训练。
案例2:书店运来一批文艺书,售出后,还剩1350本。这批文艺书共有多少本?
一生画图,解答如下:
很多学生不理解,该生边指着线段图边解说:这条线段表示的是这批文艺书。售出就是把文艺书平均分成了8份,售出了其中的5份,那就还剩3份。3份是1350本,1份就是450本。求这批文艺书共有多少本,就是求8份是多少,所以用450×8=3600。这个解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案例3:一场体育比赛中,一共有10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人握手一次,共握几次手?
学生出示上图,分享道:每两人握手一次,2名运动员握手1次;3名运动员握手2+1=3次;4名运动员,握手3+2+1=6次。我发现这些加法算式有规律,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少1,最大的数比人数少1,最小的数是1。所以6名运动员握手次数就可能是5+4+3+2+1=15次。这是合情推理中的归纳推理,学生的探索过程就是推理过程。
几何直观教学中还蕴藏着其他丰富的推理教学素材,如图1,∠B=150°-105°=45°,用的是关系推理;图2,不通分利用数轴比较分数的大小,解说需用到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等。可以说,每一次思路的解说都是一次推理的训练,教师应增强学生分享意识,积极提供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发展推理能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几何直观强调学生的顿悟与直觉,对这类快速获得答案的学生更应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把几何直觉转化为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严谨的数学精神。
三、巧用图形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广义地说,数学中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作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即“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数学知识的这一运用过程也就是数学建模”。数学的模型思想需要通过建模教学来逐步渗透,使学生不断感悟。几何图形是推动思维展开的基础,也是获得数学深度理解的依托,因此在几何直观教学中,可抓住恰当的时机,巧用直观图形完成数学模型的建构。
案例4:10以内加减法学习完后从本质上进行减法模型的建构
1.出示情景问题。(画一画,算一算)
(1)班级图书角有8本《童话故事》,借走了6本,还剩多少本?
(2)草地上原来有10只鸭子,现在只有7只。有多少只鸭子到河里去了?
2.呈现学生的示意图、算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示意图的抽象。
3.这两题都用减法计算,比一比,这两幅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4.看图说一说,什么情况用减法计算?(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图形语言较之其他数学语言更为直观、明了,更有利于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在学生示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除示意图中非本质的属性,逐步抽象成只表达数量关系的色条图。通过观察色条图,学生明白了“知道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用减法计算,用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减法的本质模型得以顺利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发现数学;学生探学;儿童本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34-03
【作者简介】卜骥,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1)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无锡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一、审视:“发现数学”教学的基础
1.基于核心素养与教学发展的分析与认识。
“发现数学”是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程,给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和情境,引导他们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将数学课堂变为学生发现的场所和思维生长的乐园,由此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发现数学”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进行深度学习,领悟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将获得更多的学习可能性,他们的学习力和反思力也将获得提高。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打造精品课堂、品质课堂、高效课堂、和谐课堂,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发现数学”的课堂上,学生能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一名数学发现者。
2.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课堂的认识与思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数学课堂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自主成长作为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富有个性的、主动的发展。
3.基于学生探学的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反思。
无论是《学记》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课堂,还是北京范大学肖川教授提出的“唤醒沉睡潜能,激活封存记忆,开启幽闭心智,放飞囚禁情愫”的课堂,都是在不同维度上对理想课堂的探索和追求,两者都在追寻一种学生探学的课堂。学生探学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机会。学生开展探学的方式一般为教师提出自探题,然后学生进行自探,初步认识知识。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有效信息,以便在后续教学中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拓展提升。
4.基于自主建模的生长课堂的传承与深化。
新课标提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的意义中,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交流数学和应用数学,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建模过程,培养他们的建模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经历观察、操作、交流、分析等过程,从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
二、确立:“发现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生本性原则。“发现数学”教学以学生的“学”为核心价值追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探学,教师必须使自己的导引简约化,这样才能“放大”学生的活动时空。
2.自探性原则。在“发现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坚持自探性原则,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提前细化到自探题中,并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完成度。
3.开放性原则。课堂不应是封闭的,无论是组织课堂教学,还是设计自探题,教师都要坚持开放性原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放飞思想,做到探索前有问题、探索过程中有想法。
4.递层性原则。设计学生探学题时,教师要坚持递层性原则。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和问题的设计都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既要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性,也要考虑每个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递层性,直至达成教学目标。
5.导思性原则。设计自探题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其思考能力的提升,重视利用自探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思考的问题和方向。
三、明晰:“发现数学”教学的价值
“发现数学”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价值:(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自探能让学生带着兴趣学、带着问题学、带着讨论学、带着体验学,让他们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2)有利于合作深思,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学生会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与同伴分享,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产生解决问题的火花。(3)有利于高效教学,实现精讲多练。自探式的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实现高效教学。(4)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充满学习欲望的自探情感场,可以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在情感世界里发展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四、探寻:“发现数学”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一)搭建学生自探平台
要实施“发现数学”教学,首先,教师应搭建信任的平台,要相信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进行自探,这是学生成功自探的前提。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探的情境,这是学生成功自探的必要条件。再次,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合作学习能够优势互补、差异提高,将收获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此外,有争辩、有质疑、有挑战的思维是学生深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还应为学生搭建思辨的平台。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设计有拓展、有创新的自探环节,帮助学生得到持续的、良性的发展。
(二)设计学生自探活动路径
学生探学可以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结构,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的、能真正转变他们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的,而不是僵化的结构或步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参考如下课型结构:学生探学―汇报交流―应学导练―完善建构。现以苏教版五下《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胡玉兰老师执教)为例,谈谈“发现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操作。
1.学生探学――教师供题,学生自探。
自探一:
出示识字卡片
(1)请你摆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
(2)请你说说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3)你能摆出3的倍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请你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
师板书并小结:3的倍数的个位上是3、6、9。
自探二:
(1)猜想一下:3的倍数的特征与什么有关?
(2)同桌合作,一名同学用珠子(圆片)在模拟计数器上拨一个数,另一名同学用拨出的数除以3,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并填写研究报告单(如第36页表1)。
(3)观察交流:观察拨的数与所用珠子的颗数,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层次观察:观察每一组数据(用同样多的珠子拨出的不同的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与所用的珠子颗数相同)
第二层次观察:观察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你有什么发现?
(4)师小结: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我们的发现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但是要得出科学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反复的验证。怎么来验证呢?
自探三:
(1)写:任意写一个数,用它除以3,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
(2)算:把@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它们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3)想:一个数如果不是3的倍数,它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会是3的倍数吗?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那组成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交换位置后仍然是3的倍数吗?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须让学生明白自探题的要求,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让他们通过阅读、圈画、背诵、预做课后练习题和阅读课外材料,提前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简而言之,探学就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他们明白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当然,在学生探学时,教师要介入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汇报交流――交流习得,释疑解惑。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需要把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加,而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
师课件演示:126这个数百位上的1表示100,十位上的2表示20,不论百位、十位上的数是多少,都表示几百几十,都正好能被2、5整除(如果每2个、5个分一份,都正好能够分完)。因此,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而如果将126每3个分一份,不一定正好分完,所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需要把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加。
在学生探学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交流自探所得与体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质疑,促进他们甄别和听取别人的意见。针对个别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开展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评价,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师生合作解决。各小组之间还可以交换自学材料、共享学习成果,这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应学导练――检测纠错,查漏补缺。
(1)敢于尝试:分别判断42、104、78、268是不是3的倍数。
(2)勇于挑战:判断63665269是不是3的倍数(介绍“弃三法”)。快速判断96、2963、1605、201134是不是3的倍数。
(3)善于思考:
A.3262547,在方框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B.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多少?
针对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遗漏和问题,教师应及时补充和解释,并通过相关练习完善他们的知识建构,弥补他们自探过程中的不足,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4.完善建构――提优补差,巩固拓展。
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用了哪些探究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学;教材
一、小学高年级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高年级学生由于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身心理的飞速成熟等原因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老师讲得太简单形成眼高手低的学习困难期。小学美术素养的培养是美术核心素养的起点,从学习程度上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美术学习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技法运用,对不同艺术特色的理解、审美等一系列素养方面的要求,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认真领会作品背后自然、社会、文化、思维方面的间接经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的参与,这些是小学美术素养的培养核心。
二、小学高年级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重组教材课程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参,以2019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为例:通过表格(表1)我们可以看出第8至11节,第14至15节课程都与画人物有关,但是加入了《运动的动物》和排排动作这两节课将整个人物画单元一分为二,采取单元和单课结合式编写,独立的分为单人和家庭两个教学部分,对学习人物的深度会产生情境中断的现象。每一堂课仅仅获得本堂课的关注,并没有触动学生自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寻找独立课程与小单元课程的关联之处,根据线索调换课程之间的顺序将情境串联起来,打造一个长期的主题大单元课程。就以上述的人物画课程为例:本单元的主题就是学画人物画。人物画常以身边的人为描绘对象,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基于这一点可以从绘画主体入手将有关动物的两课先排除;再根据描绘的是静态还是动态,绘画材料的难易度将比较难表现的课程排除。这样我们就等到了初步形成的人物画单元。根据初步形成的人物画单元课程我们可以再细看各课的关联,比如《画人物》《爸爸妈妈》两课都要求用写生的技法,因此可以将这两课放在一起,在这两堂课中系统学习写生技法,之后根据其他线索安排后续课程。具体人物单元课程如下:1.走进人物画——画人物(一课时)。学习人物五官、比例,学会运用线条表现人物。2.研究人物画——画爸爸妈妈(一课时)。选择爸爸或妈妈作为观察对象,结合爸爸妈妈的职业、爱好、特长等细节抓住爸爸妈妈的面部特征去表现作品。3.欣赏构思大师画——欣赏、学画大师装饰画(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会从欣赏、分析、评价三方面欣赏大师的人物画,在课外选择一位大师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这位艺术家。第二课时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大师,尝试模仿其风格画爸爸或妈妈的装饰画。4.创作人物绘本——瞧这一家子(二课时)制作家人间发生的趣事绘本。在这样重新整合的单元课程里,学生在教师和递进型任务要求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整经历了“如何创作人物画”的美术体验过程。多种表现方式的尝试,深入学习人物画的相关美术知识与技能,为爸爸妈妈创作装饰画、绘本,是让学生会联系到生活情境的“真实性学习”。
(二)图文传递知识以往由于高年级难教、课堂纪律难管的原因,导致小学高年级美术课堂普遍以技能的讲解为主,学生的思维受限于展示的图片中,对图片背后情感等深层知识理解不到位。美术教育依靠视觉图像但不仅限于视觉图像,在高年级我们让学生读图不只是对图像的识别,是要对图所要表达的情感、精神的识读。图片并不是单纯的展示,而是图以何种方式展现给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识读能力丰富,如果通过文字结合图片的方式,相信完全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印象。图文结合主要是通过“以文导图”的方法去实施,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虽然提倡自主完成但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水墨画人物一课中,由于用到了水墨这一传统材料,所以我想到了用历史人物作为本课的主题去开展教学。因此我用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去引导学生用水墨画出人物的特征。案例:水墨画人物——历史人物木兰从军花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女子。年少时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骑马转战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勋,屡建奇功。根据上述文字和图片,我向学生提出以下几点问题思考:1.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木兰长什么样子?2.你心目中的木兰身上有哪些品质?文中的哪里表现出了这些品质?3.如果你来画花木兰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材料表现?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地方?从而告诉学生,用水墨画人物需要表现该人物的典型特征、内在品质如木兰是个女生,她是替父从军,她坚韧、勇敢等是不会变的。至于学生选择木兰从军前还是从军时或上阵杀敌时等等就全凭学生自己的自主意识。
(三)例规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采取“规——例——规法”的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在五六年级实施时会出现面对老师的提问往往会出现全班大部分人不敢兴趣,只有几个或总是那几个人回答,老师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新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的困境。这是因为教学中“规——例——规法”是先给出一个规律,接着呈现一系列例子,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说明这一规律的方式去理解该规律,再通过一些例子实践此规律的普遍方法导致的。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基于这个环节才能开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活动否定、消极的态度会从发现问题的环节开始逐步阻碍问题的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调换例规法中的展现顺序,先现出示某个概念的几个例子,接着抛出这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在这些例证中分析印证这一定义完成教学。从例子入手抛出界定含糊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的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培养。
三、结语
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国家对学校要培养学生所具备的素养提出具体的、每门学科要落实的要求。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作为学生知识获取最基础的小学阶段应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于教学实践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美术方面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瑞清著.《一丘平台——图文美术教学新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一、阅读与理解,真正读懂题目意思
解决问题教学从阅读理解(你知道吗)开始,让学生经历从筛选信息,到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再到筛选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的过程。刚开始学生的表达也许是零乱的、不全面的,但这有利于他们今后在面临问题时形成综合各种信息的意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哪些是数学信息,让学生学会取舍。然后,让学生重新梳理所说的内容,明确问题是什么,已有信息中哪些是有r值的,该以怎样的顺序或方式表达。分步训练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加工能力。
例如,人教版二上“8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部分,教材出示的是一个购物的情境,学生最初获取的信息是模糊、零乱的:这是一个超市,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文具盒8元、橡皮2元、日记本4元、铅笔3元等。教师追问:“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它是表示几个文具盒的价钱吗?”意在让学生明白这里的文具盒8元是指一个文具盒的价钱。教师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先思考再回答,这样就可以把信息读得更准确。教师继续提问:“你能求出3个文具盒多少钱吗?还需要加上哪些信息才能求出这个问题?其他的信息有用吗?”学生明白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是有多余的,要选择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进行梳理加工,最后按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学生最初的找信息只是罗列图文中的文字,并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经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筛选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按一定的顺序将题目表达完整,这才真正读懂了题意。
二、分析与解答,深度理解数量关系
波利亚将“怎样解题”分为四个步骤:理解题目、拟订方案、执行方案及反思。人教版教材将其中的拟订方案和执行方案整合成“分析与解答”环节,这个环节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先确定好方案,然后再执行方案,方案可以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可以是团队合作的成果。拟订方案时,学生可以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小学阶段常用的方法有画线段图、有序思考、列表举例等。在执行方案时,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尝试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上“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呈现问题:“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在理解题目的意思后,教师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学生说:“要先用16个小正方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最后进行比较,找出周长最短的那一个图形。”题目中拼出不同的图形是难点,只有把所有的方案都考虑到了,才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周长最短的那一个。学生尝试小组合作,用小正方形摆一摆,记下几种不同的摆法,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一定要有序思考,才可以把所有的方案都考虑到,即先摆一行(长16宽1),再摆2行(长8宽2),最后摆4行(长4宽4)。学生在确定不同摆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明确要做到有序思考才可以找到周长最短的那个图形。所以当教材提出 :“如果用36张正方形纸拼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就可以用在解决16个小正方形拼摆的问题过程中建立的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回顾与反思,切实提升数学素养
回顾与反思在低年级教材中体现为:“解答正确吗?”教师会组织学生对练习进行检查,让学生看看自己做的格式、答案、方法是否正确;单位名称、答案有没有写完整。学生可以用再做一次的方法进行验算,也可以将答案与条件进行“反串”,以检验自己做得对不对。这一环节如果仅是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是不够的,特别是中高年级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例如,人教版五上第79页例5“相遇问题”,通过例题教学,学生会根据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再通过解决一系列类似的实际问题,感受“ax+bx=c”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模型思想。
在本课“回顾与反思”环节。
师: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除了验证自己做法对不对,你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1: 我们刚才是通过找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的。
生2:解决问题时要用到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
生3:借助画线段图比较容易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在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时不仅是为了确定解答正确,还要多想想刚才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还能不能用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
师: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独立完成。分别说说是用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题略)
师:这几个问题你能独立解决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请你说一说每道题的等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生 :在这些题目中都能找到“ax+bx=c”这个等量关系式。
师:这个等量关系式是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法宝,大家要掌握好它。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用这个等量关系式来解答。
摘 要:从美术科目入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进行了探析,并就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德育创新;美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期,而道德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应被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科目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德育创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是每个科目教师的重要职责。而初中美术课程,以艺术的形式向初中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既具有美育功能也具备德育价值,这对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核心素养概述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描述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地位。根据此文件的阐述,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德育素质、社会责任等九大素养。德育素质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将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方法的创新融入课堂教学中,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从鲁迅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德育和美术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我国青少年应该具有的两大基本素质,将道德教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是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美术作为一门开放性、启发性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美术作品,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为德育的实施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创新,对于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升德育成效均大有裨益。因此,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1.在作品讲解中渗透价值观念
初中美术课程中,丰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深化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和挖掘作品背后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内涵,对于提升其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欣赏一些艺术家的现代建筑作品时,笔者不但将这些建筑作品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分析,还对艺术家进行了介绍,对艺术家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期待进行了描述。同时,笔者还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述了一些与建筑作品有关的科技故事和人文故事。如此一恚学生的眼界大大拓宽,对未来的建筑、科技、艺术、文化发展充满美好的期待,这对其正确世界观的树立和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在美术欣赏中融入精神熏陶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将接触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其中不乏蕴含深刻思想和崇高道德的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接受崇高精神的熏陶,不失为德育创新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内容时,我们不但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或当代民间艺术家们的杰出绘画、手工艺、雕塑作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应艺术家的照片与生平,并搜集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史料、传说等,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艺术作品,深刻地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淳朴、善良、坚毅的品质所熏陶。
3.在美术实践中培养优秀品质
德育创新不应仅停留在理论上,也应与美术实践相结合。因此,美术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例如:在国庆节、劳动节等节日,学校可开展一些主题美术展览活动,通过展出与主题相关的绘画、摄影、雕塑等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并体会其背后的道德含义。此外,学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绘画、摄影、手工作品征稿和竞赛活动,并评选出优秀个人和班集体,借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其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价值。初中美术教师应在充分认清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创新的契合性的基础上,将德育与作品讲解、美术欣赏、美术实践等教学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实效”,核心素养背景下,究竟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还需初中美术教师不断摸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
[2]魏国海.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3(4):58.
一、核心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归根结底,核心素养是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在内的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培?B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技巧进行引导和训练,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说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存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议等多向思维。因此说,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与培养学生在数学领域创新思维的过程是殊途同归的,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小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优化。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更富有针对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这也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第一,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培养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从优化课程设计入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升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通过有效的课程引导与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数学学习与应用。
第二,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培养核心素养,打造现代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立体式的工程,要依托数学教学文本,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优势。从学科本身来看,小学数学与语文一样,也具有一定的人文属性,同时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与实效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文本,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在具体实践中,要从情感角度充分挖掘教材,打造现代高效课堂,提升课堂交流程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开放式课堂。
第三,通过加强人文体验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领会数学之美。在小学教学阶段,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要在核心要素培养理念指引下,重点强化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生活实践,认识数学中蕴含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字意识,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四,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培养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拆解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空间形象,并在循序渐进的锻炼中,逐渐摆脱辅助道具,实现学生想象力的大幅提升。另外,数学中存在大量的相似原理和数学关系,能够启发学生类推出更多思考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高度重视类比思维的培养和应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知识本位;培育应用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并不是固定在某个阶段的,而是贯穿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而小学阶段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期。目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已经,但是还只停留在观念层面,虽然新课程不断改革,但是行动远远跟不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与灌输,学生逐渐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2)分散教学原来程序化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程序化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打破这种传统。(3)改善重视教学结果的弊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所考的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在解决问题时,也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筛选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最后的交流讨论阶段,学生相互交流,互换想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己的语言表_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
在小学时期,学生刚刚步入智力发育的初级阶段,因此抽象能力比较弱,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略有不足,不能清晰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和诉求,因而教师不能彻底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具有自主能力去研究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作为辅助,通过个人的表现情况,不断地将教学问题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例如在学习“问题解决”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实例,例如苹果个数的加减,公交车上人数的多少等等,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应用题;在学习“认识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他们感兴趣的小物品,加深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可以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思维的散发。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不同,对长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一分米。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3.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小学数学老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好奇心比较强烈,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
4.加大题目开放性的力度
数学教师应当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开放性数学题目,这种题目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意识,还有看问题的多维角度。例如,五年级上册数学的课外习题中出现这样一道题目:从4根5厘米、4根3厘米和4根1厘米长的小棒中,选出若干根,并使它们首尾相接,能够摆出几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动员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在操作的过程中,开发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最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排列方法。
5.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当今比较盛行的翻转课堂和微课,这种方式的教学流程更加灵活,形式更加个性。学生通过教学视频与资料可以反复地学习基础知识,在学习时间上灵活可控,还可以随时倒回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中完成作业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可以针对作业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获得针对性指导,对于知识点比较零散的小学数学来说,这种教学形式十分有效。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与应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不同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并且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学生;核心素养
G623.5
当前核心素养的分析研究逐渐深入,2014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中要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核心内容,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识到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概述分析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并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将数学的思想以及本质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形成,提高其综合性与整体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目标密切相关,对于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素养注重的使知识、能力等统一,[1]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对周围事物认识、理解等品质,使人们与周边环境发生作用而表现出的思考方式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数学问题,有些与数学问题的联系并不直接,有了数学素养就能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数感、运算能力、符号意识等与数学直接相关,[2]数的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关系密切,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数感的建立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深入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计算、测量、认数以及统计等数学知识技能等形成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不同领域知识时,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分析,对教材中的话、图片、例题以及习题等进行分析,[3]对知识进行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实质进行分析,了解知识技能中的核心素养,以及能够培养的核心素养,将其通过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中需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公式进行理解,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的计算,并能够正确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模型思想、符号意识、推理、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探究,使其转化为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行动以思想作为前提,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思想意识,才能够对教学行为进行外化,使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全面提升,使数学内容与实际情境密切联系,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教师需要让数学知识趣味化,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有兴趣。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升与毫升”时,这一问题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记录自己家中瓶瓶罐罐的容量,以及喝的饮料瓶以及酸奶瓶的容量,[4]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升与毫升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数学知识的亲切感。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强化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数感对于科学直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数学态度以及数学素养水平。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也会有对数以及数运算的适应力和感受力,能够有目的的利用数学知识对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以及数学特点进行观察、解释,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和感受数学特征。因此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将数学内容灵活的展示出来,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数学知识,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野营的情境,让学生从野餐到野营进行玩耍,寓教于乐,通过玩耍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知识。[5]再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农村小朋友进入到城市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城市学生到农村之后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知识中,学生可以通过万以内的数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描述,对较大数进行大小比较,能够口算几千几百加减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以及符号感。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生活情境,从生活中获得学习的素材,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使数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强化知识技能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以知识技能为主,又高于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是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的性质、定律、公式、法则等,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基本技能有测量、运算以及画图等。[6]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分类方法、模型以及推理等数学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引导同数相加的问题,通过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计算,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特点,对乘法的意义进行渗透,同时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以及读法,体会乘法的含义。在数学练习中,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有层次性的练习,积极转化直观图形、语言文字以及数学符号表示方法,深入的对乘法意义进行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书写、符号表征、观察以及操作中,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直观的了解乘法概念的思想,认识到乘法读好的简洁性,[7]使符号意识得以发展。通过图形以及实物等对乘法的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用数学符号进行交流表达,强化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5.开展多元化评价,完善评价体系建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进行检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数学教学以及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时,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在教活动中注重情感以及态度等表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实现动态化的教学评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能够使数学课堂评价更加公正、客观,提高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效性,在数学评价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发展。若教师能够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有效的把握,了解数学教学的目标,通过合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使其更好的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强化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核心素养的地位,将其置于课程改革中,使立德树人的目标顺利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注重日常工作的开展,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高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提出科学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利用生活化的知识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和效果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智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刍议一――例谈数感素养的培养[J]. 中华少年,2016,33:134.
[2]王玉. 淡化细节 注重本质――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5:11.
[3]陈敏.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第六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综述[J]. 人民教育,2015,23:46-47.
[4]陈六一,刘晓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57-60.
[5]李星云. 基于笛Ш诵乃匮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