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电一体化技术定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31 16:35: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电一体化技术定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机电一体化技术定义

第1篇

关键词: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10-01

一、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进一步确定各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本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关系如下:

(一)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操作及零部件加工。典型工作任务:机床的操作;刀具的选用与刃磨;工件的装夹;通用量具、专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机加设备的日常维护等。

职业行动能力:(1)熟练操作一种普通机加设备(车床或铣床),达到中级工水平;(2)能操作其它普通机加设备,达到初级工水平;(3)了解一种数控机加设备的操作(车床或铣床);(4)能编写常规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5)熟练使用各种常见装配工具;(6)能进行典型机电产品装配。

(二)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维护及维修。典型工作任务:机电产品、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维修及机电产品装配、设备操作等。

职业行动能力:(1)能熟练进行机加设备三级保养;进行机加设备的一般维修工作;(2)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电脑绘图;(3)能熟练使用标准件手册;能阅读专业资料;(4)能进行典型机电产品装配。

(三)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安装、调试。典型工作任务:依照图纸或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独立或是协同完成机械部件的组装与调试;电气部件的组装与调试;整机的组装与调试;生产指导与过程控制等。

职业行动能力:(1)具有机电产品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技能;(2)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3)能熟练使用标准件手册;能阅读专业资料;(4)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器具;(5)具有装配钳工、维修电工技能操作证。

(四)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安装、调试。典型工作任务:机电产品生产的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等。

职业行动能力:(1)熟练使用各种常见检测器具;(2)能进行检测数据分析;(3)能进行机械加工误差分析和表面质量分析;(4)能绘制质量管理图表。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云南国防工业系统,发挥电大办学资源优势;立足云南,辐射全国,面向光电、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立一等品格,精一门技艺,成一番事业”的校训,在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始终不渝地强调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云南机械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生产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和技术改进、运行等岗位,具有必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专业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一)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具有必备够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机械制造与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熟悉液压与气动知识、机械CAD/CAM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变频技术原理及应用、机械装配技术等专业知识。

(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具有机械工程制图识、读能力及制图能力,能熟练掌握基本电工技术操作技能。能够诊断机电设备故障源(点)、对设备能进行必要的维修与维护;具备机电设备、产品的安装与调试能力;掌握现代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以及机电的基本设计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普通机床,达到中级技工水平;能较熟练地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并编程;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思想素质: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改革的意识,有民主法制观念,有理想,联系实际、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实干创业的精神,遵纪守法。并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忠于职守的精神。文化素质:具有必备够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较强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法律、外语、计算机、应用写作和文学艺术知识;有较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具有认识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身心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诚信意识、敬岗爱业意识和团队意识及守岗的精神;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与品质。

四、专业学生培养设计

在学校“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有本学院特色或亮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合作企业,继续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并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三年不断线的工学结合而且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第一通识教育及基本职业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结合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基本职业能力。

第二职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开设专业课并实施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聘请企业教师参与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共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

第三综合职业技能教育阶段: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联系生产实际,通过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此外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推进与国内外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本省工业企业。

参考文献:

[1]刘晓勤.校企合作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2]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

第2篇

关键词:单塔一体化脱硫除尘技术;管束式除尘器;吸收塔;近零排放;湍流器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7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6-0085-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6.041

1 项目背景

定州电厂一期烟气脱硫工程由川崎公司供货。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吸收塔设置三层喷淋层,并设置增压风机及GGH。两套脱硫装置可处理#1、#2两台炉的全部烟气。原设计按照FGD入口SO2浓度为1576mg/Nm3(标态、干基、6%氧)时,脱硫效率95%设计。目前,定州电厂实际来煤与设计煤质较为接近,实测#1、#2机组FGD出口SO2浓度分别为51mg/Nm3及76mg/Nm3。因此,定州电厂目前的脱硫设施可达到95%的脱硫设计效率,但尚不满足国华电力集团的绿色发电低于35mg/Nm3的SO2排放标准要求。

为贯彻神华集团提出的“1245”能源发展战略,国华公司于2015年02月《国华电力高品质绿色发电计划》(2015版国华电环[2015]1号),对2015年的绿色发电改造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其中对地处京津冀腹地的定州电厂一期两台机组提出了更高的绿色发电改造要求,即:烟尘≤1mg/Nm3,SO2和氮氧化物达到燃机排放标准的一半(SO2≤17.5mg/Nm3,NOX≤50mg/Nm3)。

经过系列考察,基于对脱硫、除尘的环保要求,保证长期的环保需求,定州电厂最终确定采用单塔一体化脱硫除尘技术。

2 工程概况

图1 原有烟气系统示意图

定州电厂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分别于2004年4月及9月投运发电。一期烟气脱硫工程由川崎公司供货。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吸收塔设置三层喷淋层,并设置增压风机及GGH。两套脱硫装置可处理#1、#2两台炉的全部烟气。原设计按照FGD入口SO2浓度为1576mg/Nm3(标态、干基、6%氧)时,脱硫效率95%设计。

原脱硫系统采用单塔处理一台600MW机组锅炉的烟气。待处理的烟气从吸收塔底部从下向上与喷淋的石灰石浆液逆向接触。吸收塔下部为反应池,反应池设有侧进式搅拌器或脉冲设备,以保持固体颗粒悬浮;在吸收塔的顶部设有两级除雾器,用来除去出口烟气中的雾珠,使离开吸收塔的脱硫烟气中含水量降低至75mg/Nm3以下;吸收塔设置3台浆液循环泵,以保证气液两相充分接触,提高SO2的吸收效率。设置2台氧化风机,1运1备,将空气送入反应池,将浆液中未氧化的HSO3-和SO32-氧化成SO42-,达到使浆液充分氧化的目的。设2台石膏浆液排出泵,1运1备,将氧化后生成的石膏从吸收塔排出,进入石膏脱水系统。

目前,定州电厂实际来煤与设计煤质较为接近,实测FGD出口SO2浓度如下:

因此,定州电厂目前的脱硫设施可达到95%的脱硫设计效率,但尚不满足国华电力集团的绿色发电低于

35mg/Nm3的SO2排放标准要求。

3 改造技术方案

烟气系统改造改造后,取消增压风机,相应的烟气阻力由两台50%容量引风机克服。原来的两台静叶可调轴流引风机更换为双级动叶调节轴流式引风机。

吸收塔后增加一台湿式电除尘器,吸收塔出口净烟气经湿式电除尘器除尘后进入“主烟道”,然后从烟囱排出。旁路挡板门及其配套系统全部拆除。

原有脱硫塔为折返塔,本次改造对吸收塔地改造内容简述如下:(1)拆除原吸收塔内件,包括隔板、喷淋层支撑梁、导流装置等;(2)拆除原入口、出口烟道并进行封堵;(3)在入口烟道与最低一层喷淋层之间增加旋汇耦合器(湍流器)一套,喷淋层四层、在最上顶层喷淋层上部增加管束式除尘装置一套等其他内件;(4)拆除原先塔内喷枪氧化方式,增加新的喷枪式氧化装置一套;(5)改造原吸收塔平台、爬梯及管口、人孔安装孔等;(6)拆除原有4台流量为8000m3/h的循环泵,设置4台流量为9000m3/h的循环泵,扬程为23.1/24.9/26.7/27.6m;(7)改造后吸收塔喷淋区直径为17.6m,浆池直径为17.6m,操作液位为7.0m;(8)本项目氧化空气系统采用喷枪式。拆除原有氧化风机,并将新的氧化风机布置在原有位置,即出口烟道下部。每台机组设置两台氧化风机,一运一备。氧化风机采用离心风机,风机流量Q=8250Nm3/h,扬程为76kPa;(9)拆除原有石膏排出泵,并将新泵布置在原有位置。每塔设置两台石膏排出泵,一运一备。石膏排出泵采用卧式离心泵,流量Q=170m3/h,扬程为65m。

4 改造技术特点

4.1 高效旋汇耦合脱硫除尘技术

引风机出口烟气进入吸收塔,经过高效旋汇耦合装置,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形成强大的可控湍流空间,使气液固三相充分接触,提高传质效率,同时液气比比同类技术低30%,实现第一步的高效脱硫和除尘。

烟气与喷淋浆液旋转剧烈接触,浆液液面快速更新,传质和传热效果迅速,具有脱硫作用,同时烟气被浆液洗涤,具有除尘效果高脱硫、除尘效率。

经过湍流器后促使吸收塔内烟气均布,有效避免了空塔喷淋气流分布不均、喷淋层失效的问题。烟气快速降温,增强喷淋层的吸收效果。湍流塔液气比远低于空塔喷淋塔,虽然湍流器会增加阻力使引风机的电耗增加,由于浆液循环量大幅降低,脱硫系统综合电耗比空塔喷淋低8%~20%。

稳定性强,烟气进入吸收塔后,在湍流器中由层流变成湍流,气液固充分接触。烟气湍流上升,反而系统不易结垢。湍流塔更适合煤质硫含量宽泛波动的机组,保证脱硫效率,可靠性高。

4.2 高效节能喷淋技术

优化喷淋层结构,改变喷嘴布置方式,提高单层浆液覆盖率达到300%以上,增大化学吸收反应所需表面积,完成第二步的洗涤,烟气经高效旋汇耦合装置和高效节能喷淋装置2次洗涤反应,两次脱硫效率的叠加,可实现烟气中二氧化硫降低至35mg/Nm3以下。

设计了防壁流装置,避免气液短路。

4.3 离心管束式除尘技术

除雾器是依靠烟气中液滴的惯性作用和重力作用为工作原理。设计流速一般选定在3.5~5.5m/s之间。折返式除雾器的工作原理及运行流速决定了无法除去细小液滴,无法捕悉粒径小于15μm的细小液滴,即使多层屋脊式除雾器也实现不了出口尘浓度5mg/Nm3。而目前控制脱硫塔出口5mg/Nm3的尘排放浓度就是控制对细小粉尘和

经高效脱硫及初步除尘后的烟气向上经离心管束式除尘装置进一步完成高效除尘除雾过程,离心管束式除尘装置由分离器、增速器、导流环、汇流环及管束等构成。

烟气在一级分离器作用下使气流高速旋转,液滴在壁面形成一定厚度的动态液膜,烟气携带的细颗粒灰尘及液滴持续被液膜捕获吸收,连续旋转上升的烟气经增速器调整后再经二级分离器去除微细颗粒物及液滴。同时在增速器和分离器叶片表面形成较厚的液膜,会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发生“散水”现象,大量的大液滴从叶片表面被抛洒出来,穿过液滴层的细小液滴被捕获,大液滴变大后被筒壁液膜捕获吸收,实现对细小雾滴的脱除。最后经过汇流环排出,实现烟尘低于5mg/Nm3超净脱除。

由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到单塔一体化脱硫除尘技术对微细颗粒物的捕集效果显著,对粉尘、酸雾、气溶胶、PM2.5等多污染物进行协同治理的能力高。

5 应用效果

改造后,经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了性能测试,在各污染物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1号烟尘≤1mg/Nm3,SO2≤17.5mg/Nm3,达到了超净排放,这使1号机组成为京津冀区域内又一台实现“近零排放”的600兆瓦等级燃煤机组。

6 结语

湿法脱硫是我国的主流工艺,同时经过多年的运行,脱硫装置和设备损坏严重,可利用率低。多种因素的影响迫使电厂必须对原有脱硫装置进行增容改造,但是很多电厂却面临着改造工期短、改造现场空间有限、成本等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选择一款烟气治理技术产品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仅局限于当下的问题,还要充分地考虑这些都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未来越来越严峻的环保趋势。而以单塔一体化脱硫除尘在定州电厂的成功应用,为目前主流燃煤机组的环保改造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朱治利.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中的问题[J].四川电力技术,2002,(4).

第3篇

本小节主要从机电一体化的相关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特征、机电一体化的最新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做较为全面的介绍,接下来详细介绍。

1.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大的领域来说属于机械领域,其定义版本较多,其中一种较为权威的定义表述如下:机电一体化一般是指在机械的设计与功能扩展中,应用机械特有的主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控制等,把机械系统的控制中心进行集成化,并且与安装在计算上的上位机软件实现双向通信,一般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技术,涉及到的主要技术有通信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功能就是把以上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内嵌入机械系统中。

1.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技术,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实际调查总结和查阅相关资料,本文总结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3个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说明如下。(1)应用的广泛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涉及的技术较多,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技术,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机械工程的应用范畴,当然,本文的研究重点还是放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2)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由于机电一体化的核心任务就是把各种技术合理融合,应用到机械领域中,把系统的机械机构和上位机软件控制合为一体,也就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这个层面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或者说拥有很强的系统性。(3)机电一体化具有很强的最优化建模理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最优化理论体系,相关算法可以参阅相关文献,限于论文篇幅,在这里不再累述。

1.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上,机电一体化的最新的发展趋势是控制智能化、精确化、零延迟化、结合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信号传输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朝着无线控制、高速控制、精确控制的方向发展。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分析

本小节在上文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当前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本文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历程分析、机电一体化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全自动包装机领域的应用等三方面简单论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下面详细讨论。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历程分析

在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机械工程领域较早,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自动控制设备应用与机械制造领域,我国相对起步晚,但是起点较高,20世纪60年代,我国通过引进苏联控制设备,逐渐把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机械领域,并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机电控制设备国产化,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以计算机处理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应用与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2.2机电一体化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领域很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就是应用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现代机床控制要求精度高、速度快、智能化高,这就要求现代机床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采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处理速度快,精度高、内置多块DSP芯片,抗干扰能力强。

2.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全自动包装机领域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除了应用与纯机械工程领域,还大量应用于相关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的控制领域,通过实际调查得知,我国全自动包装机已经全部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包装机械不但设计机械工程知识,还涉及机电控制技术,微机处理技术等,所以一般的控制系统很难胜任,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机电一体化把软件控制和机械控制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通过上位机软件来控制包装机的运行状态。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当前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本文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发展前景包括以下几点:(1)专用化趋势不断加强:随着机电一体化应用到机械领域的不断深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表现出明显的专用化趋势。(2)智能化不断加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呈现了智能化趋势。(3)能耗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积极加强自身改革,不断研发新技术,把能耗进一步降低。

4结论

第4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汽车应用 电子技术

随着机电一体化的理论提出,被广泛应用到机械制造业中。在全球经济市场竞争中创新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现今大多数的生产企业在进行产品制造时,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对于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又称为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种。将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效的结合而成的新型技术学科。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造出来的适应当今市场的新产品。初期生产出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利用四暗自技术的替换机械产品中的一部分来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而现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四机械产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使产品的制造和生产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1]。

机电一体化在机械产品能原有功能上加入电子技术,将机损装置和计算机软件等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构建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工程领域不同种类技术基础之上的新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不同领域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2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生产是由多种技术和相应组成部分构成的综合体,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相互结合,形成的综合性技术,其技术的拓展领域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机械技术

作为机电一体化基础技术,机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主要功能得以实现。机械传动和控制与电子技术相互结合的生产活动中,对机械技术做出了高要求。在机械系统技术中新材料、新工艺、新原理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整合,用来满足机电一体化所生产的产品对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能性能上的要求[2]。

2.2信息处理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中,信息处理是指工作过程中的机械的各种参数状态等相关信息的交换、存储、运算、决策分析等工作内容。在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中,计算机信息处理设备是产品的核心因素,其掌控者整个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运作,所以,计算机技术及其信息的处理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

2.3检测与传感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生产过程中,参与工作的各种数据都要通过传感器进行数据的采集,并加以检测,将接收到的数据传道信息处理装置并反馈给机械电子控制装置,以此来实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控制装置。机电一体化对传感器的要求是能不受外界的环境影响精准的及接收信息,同时检测装置能对信息信号进行有效的输出和转换。

2.4自动控制技术

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中的自动控制技术内容为精准的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身适应控制、校正和补偿等等。自动控制功能的不断革新,是产品的精度和效率得到提升。通过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生产中能及时发现机器故障,减少设备停止工作的时长,并有效的提高生产设备的使用率[3]。

2.5系统整体技术

系统的整体技术是从机电一体化生产的整体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方式,将产品的总体功能降解程不同的小部分,寻找有效的技术策略,再把这些技术策略进行重新组合,来选用适合的技术方案。这种技术是通过各部分的协作,进行顺利生产的技术方式。

3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在汽车中的具体应用

3.1发动机微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核心是通过微处理器。从不同传感器获取模拟电压信号,从发动机输出轴获取的信号都输入到发动机控制单元。模拟信号通过相应的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这系列的信息为基础,在发动机控制单元内对空气的燃料比、点火时间、排气再循环等进行科学的计算,将结果作为驱动信号的输出,用来控制空气燃料比。从而保证发动机在使用中的正常运作。

3.2自动防撞微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激光组合的汽车防撞系统,能使汽车在正常行驶下检测到车身附近有无障碍物,并在需要时产生报警信号,从而有效地规避了行车风险。该系统主要有计算机控制的,原理是通过雷达测量车身与障碍物的距离来提示驾驶者。

3.3电子控制变速器的应用

自动变速器是为了降低变速器的损耗,提高动力传递的有效功率,增加加减档为的操作来适应汽车在行车过程中的最佳驾驶速度,来实现汽车的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的特征。在汽车启动后,报警灯处于熄灭状态时,说明变速器处于正常状态,如果处于点亮的状态则系统出现问题,自动变速器不受电子控制状态,这时,岁按时去电子控制功能,但是变速器依然可以正常工作。

3.4 ABS防抱死系统的应用

为了保证汽车在行驶时根据路况的变化而做出速度的调整,汽车都装有行车制动器,最初只在后轮安装制动器,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前轮上也同样安装了制动器,通过对汽车制动器制动时轴荷的转移、前轮增加重量和后减少重量的认知,后轮抱死更容易造成汽车方向失控的局面,所以,着手研究了限制汽车后轮自动装置-汽车制动防抱死装置。这样就明显的增强了汽车的安全性能,不至于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体系统的安全运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机电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机电一体化在汽车中的应用极其重要,提高了汽车的使用效率,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使汽车生产及使用更具有人性化,是其安全性能大大提高。很好的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文坚,孙华,崔宣.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2,06(36):101-102.

第5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

引言:顾名思义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就是毕业之后立刻就能就职参加工作。能做到这一点的大学生大多是品学兼优,能力素质也很强的学生。

另外他们的为人处世能力也不错。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所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必要的。下文就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主要是高职教育关于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和能力要求以及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一、高职教育关于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和能力要求

(1)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定义

应用型人才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为了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对应用型人才进行详细定义,并进行专门性的相关培养课程。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主要负责工程策划部分,这关乎整个工程能否顺利进展和完成,要求对工程整体把握能力要强,所以不容小觑,必须重视起来。另外必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提高整个工程的技术性指数,而不是毫无特色的模板套用,这样既没有心意,也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还时常参与工程现场施工工作,这就使得对其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也很强。

(2)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

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显然看重的他们的应用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不仅得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得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创新思维也必不可少,交际能力当然也很重要,因为免不了要进行团队合作。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进行专项训练,首先对于理论知识来说,数控技术自己计算机操作知识必须熟练掌握。接下来关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高职学校努力为学生争取和提供了。而创新式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自我培养,积极思考。关于交际能力也需要加强语言科目的学习,不光是汉语,也包括外语。不管是哪一方面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尽心尽力,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分享,共同探讨。

二、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1)理论知识的学习

高职学校对学生所学理论只是的合理选择对于学生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自身情况,理论知识的选择必须适应学生,不然只能是背道而驰,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打击,反而起到反面作用。另外要考虑社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因为高职学校培养学生就是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所以要充分考虑社会问题,并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自己的平台和机会。高职学校可以适当改革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2)注重实践操作

理论知识的教授只起到一个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的作用,这是最基本的。另外最重要的是开展一些实际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除此之外,这也符合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这样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度一定能得到提高,就业率也会上涨。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市场需求量大,高职学校应该贯彻创新式教学模式,与社会企业联手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切实了解工作进程。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业人士去学校开讲座,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可以参照专业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模式,开展进工实习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大力鼓动学生积极创新,提倡特立独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结: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包括技术专人和能力专人以及策划专人,但不论是哪一种类型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都很高,包括基础的理论知识储备,还有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操作能力。高职学校应该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也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高职教育培训司.中德机电一体化高职高专培训教程[M].2010.10

[2]刘焕平.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3):121-122.

第6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构成;过程;方法;可靠性

机电一体化概念始于70年代,是根据英文Mechanics(机械学)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电子学)的后半部分而构成的,即Mechatronics。在80年代由美国机械工程协会专家组定义为:“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控制的,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向机械技术不断渗透的产物。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随着高新技术引入机械行业,机械技术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它不再是完成单一的系统联接,而是在系统结构、重量、体积、刚性与耐用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目前,随着机电一体化系统所需的控制功能、控制形式、控制方式的不同和多控制过程日趋复杂,对控制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与关键技术

1.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从构成要素上来看,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机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如电机)等五个子系统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特征是给”机械”增添了头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因此是要求传感器技术、控制用接口元件、机械结构、控制软件水平较高的系统。

从所要实现功能上来看,因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与微电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要有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功能(目的功能),所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要求系统能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即工业三大要素)进行某种处理,输出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因此,系统必须具有以下三大“目的功能”:①变换(加工、处理)功能;②传递(移动、输送)功能;③储存(保持、积蓄、记录)功能,不管是实现哪类“目的”功能的系统(或产品),其系统内部必须具备如下图所示的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能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其中“主功能”是实现系统“目的功能”直接必需的功能,主要是对物质、能量、信息或其相互结合进行变换、传递和存储。“动力功能”是向系统提供动力、让系统得以运转的功能。“检测功能和控制功能”的作用是根据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使系统正常运转,实施“目的功能”。而“构造功能”则是使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及元、部件维持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所必需的功能。从系统的输入/输出来看,除有主功能的输入/输出之外,还需要有动力输入和控制信息的输入/输出。此外,还有因外部环境引起的干扰输入以及非目的性输出(如废弃物等)。

既然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可以分解成一系列要素或子系统构成,那么怎样使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顺利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呢?这就涉及到了接口的概念。所谓接口就是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条件。从系统外部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输入/输出是与人、自然及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从系统内部看,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许多接口将系统构成要素的输入/输出联系为一体的系统。从这一观点出发,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口的性能,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性能就成为综合系统性能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功能各异的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极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讲,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接口设计”。广义的接口功能有两种,一种是输入/输出的功能;另一种是变换、调整的功能。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相关关键技术

①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的机械产品与传统的机械产品的区别在于:机械结构更简单、机械功能更强、性能更优越。在设计和制造机械系统时除了考虑静态、动态刚度及热变形等问题外,还应考虑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和新型结构及新型的制造工艺和工艺装置。②传感检测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的内容,一是研究如何将各种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成比例的电量;二是研究对转换的电信号的加工处理。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传感检测装置能快速、准确、可靠地获取信息。③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都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范畴。④自动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以及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⑤伺服传动技术:伺服传动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常见的伺服驱动系统主要有电气伺服和液压伺服。⑥系统总体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技术综合体,它利用系统总体技术将各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而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佳化。

2 机电一体化的设计过程

机电一体化的机械动力部分由一般电动机演变为控制电动机,里程碑式地引入了电子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代替人完成机器的检测与控制等工作。在知识经济中体现了制造业高科技化,促进了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它是一种用于机电产品最优设计的方法学。它包括4个基本学科:电气、机械、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如图1所示。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多年工作经验,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就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几种可靠性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构成;过程;方法;可靠性

机电一体化概念始于70年代,是根据英文Mechanics(机械学)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电子学)的后半部分而构成的,即Mechatronics。在80年代由美国机械工程协会专家组定义为:“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控制的,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向机械技术不断渗透的产物。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随着高新技术引入机械行业,机械技术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它不再是完成单一的系统联接,而是在系统结构、重量、体积、刚性与耐用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目前,随着机电一体化系统所需的控制功能、控制形式、控制方式的不同和多控制过程日趋复杂,对控制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与关键技术

1.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从构成要素上来看,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机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如电机)等五个子系统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特征是给”机械”增添了头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因此是要求传感器技术、控制用接口元件、机械结构、控制软件水平较高的系统。

从所要实现功能上来看,因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与微电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要有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功能(目的功能),所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要求系统能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即工业三大要素)进行某种处理,输出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因此,系统必须具有以下三大“目的功能”:①变换(加工、处理)功能;②传递(移动、输送)功能;③储存(保持、积蓄、记录)功能,不管是实现哪类“目的”功能的系统(或产品),其系统内部必须具备如下图所示的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能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其中“主功能”是实现系统“目的功能”直接必需的功能,主要是对物质、能量、信息或其相互结合进行变换、传递和存储。“动力功能”是向系统提供动力、让系统得以运转的功能。“检测功能和控制功能”的作用是根据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使系统正常运转,实施“目的功能”。而“构造功能”则是使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及元、部件维持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所必需的功能。从系统的输入/输出来看,除有主功能的输入/输出之外,还需要有动力输入和控制信息的输入/输出。此外,还有因外部环境引起的干扰输入以及非目的性输出(如废弃物等)。

既然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可以分解成一系列要素或子系统构成,那么怎样使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顺利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呢?这就涉及到了接口的概念。所谓接口就是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条件。从系统外部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输入/输出是与人、自然及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从系统内部看,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许多接口将系统构成要素的输入/输出联系为一体的系统。从这一观点出发,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口的性能,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性能就成为综合系统性能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功能各异的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极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讲,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接口设计”。广义的接口功能有两种,一种是输入/输出的功能;另一种是变换、调整的功能。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相关关键技术

①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的机械产品与传统的机械产品的区别在于:机械结构更简单、机械功能更强、性能更优越。在设计和制造机械系统时除了考虑静态、动态刚度及热变形等问题外,还应考虑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和新型结构及新型的制造工艺和工艺装置。②传感检测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的内容,一是研究如何将各种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成比例的电量;二是研究对转换的电信号的加工处理。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传感检测装置能快速、准确、可靠地获取信息。③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都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范畴。④自动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以及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⑤伺服传动技术:伺服传动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常见的伺服驱动系统主要有电气伺服和液压伺服。⑥系统总体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技术综合体,它利用系统总体技术将各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而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佳化。

2 机电一体化的设计过程

第7篇

【关键词】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前言

中国资源储蓄量和产量很庞大,但是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也是一个能源小国。面对这种状况,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正在不断地优化采煤工艺中的各方面技术,以不断的增强我国采煤工业实力。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关注,它作为一门先进的综合化采煤技术,直接的提高了矿井的生产能力。那么到底什么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它在我国运用的现状又如何,接下来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来探讨一下煤矿机电一体化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

在我们的印象中,可能比较狭义的将机电一体化归属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其实机械制造行业只是较早的引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以后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对机电一体化都有了不同的定义与内涵。但是一般来讲,机电一体化是指在原有的机械技术的基础之上,再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光学技术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设备,使原有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手段更加的具有科学性。而煤矿机电一体化,就是将机电一体化运用在煤炭行业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来提高原来的机械操作水平,控制了煤矿工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系数。在进行煤矿开采工作时,用计算机技术来控制整体操作,并严格深入煤矿开采工作的每个环节,并通过计算机来计算和监测煤矿开采工作的进度。并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进行远程挖掘机的操控,提高了作业质量和进程。在矿井中的安全情况监控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汇报,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运用的现状

因为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比起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发展也比较落后。随着计算机的逐渐发展与应用,加速了机电一体化在煤矿工作中的应用,但是跟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具体的机械设备上的落后,我国的自动化技术还未成熟。但是我国的煤炭机电一体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综合液压支架的应用、对钢丝绳损耗定量检测系统的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电牵引采煤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与液压牵引相比,它具有一下特点:

①良好的牵引特性:可以在采煤机前进时提供牵引力,使其克服阻力移动,也可以在采煤机下滑时进行发电制动,向电网反馈电能。

②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因为它的设计制动力矩为电动机额定转矩的1.6~2.0倍,所以电牵引采煤机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

③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电牵引和液压牵引不同,前者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a损外,其它元件均无磨损,因此工作可靠,故障少,寿命长,维修工作量小。

④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电控系统能及时调整各种参数,防止采煤机超载运行。

⑤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只做一次转换,效率可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效率只有65%~70%左右。

1991年煤炭总院上海分院与波兰玛克公司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采用交流变频调速MG344-PWD型薄煤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机以来,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内上海天地公司、太原矿山机械厂、西安煤机厂、鸡西煤机厂等都生产交流变频和直流电牵引采煤机,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研制开发,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一逐步走向成熟,为煤矿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3.1智能化

智能化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是很多技术都想达到的最终效果。煤炭机电一体化在智能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开发更多的技术应用在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上,增加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功能与应用。使其更加的智能,为煤矿开采工作带来更多的方便,尤其是在作业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保证了工作质量与工作进程,更是最大程度的提供了矿井内的准确、全面的信息,保证了矿井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2微型化

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微型化尚未成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兴起,微型化也随之流行。微电子技术在机电技术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型的生产机械在很大程度上为煤矿工作带来了不便,而且使其受阻碍不能正常运转的因素有很多。而微电子技术发展而来的微型化则解决了这些问题,微型机械也备受关注和应用。虽然在煤矿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中不得不走的道路。

3.3系统化

当前煤矿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所包含的范围越大越广,所涉及的技术范围也随着增加,正是因为应用技术繁多,人们就将关注点转移到如何组合来自各个方面的技术,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将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系统化的探究与应用,最大化的避免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的利用他们的优势,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以最大的效率运用在煤矿开发工作中。

3.4绿色化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环保,进行绿色生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额增强,对各个企业的环保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因此,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以绿色安全无公害为里程碑,优化生产模式,在每个环节都要环保放在首位,实现经济和生态保护的共同发展,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所以实现煤矿机电一体技术的绿色化,是迎合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4、小结

随着机电一体化在我国煤矿企业的应用,是矿井作业更加的安全高效。在煤矿机电一体化的运用过程中,虽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但是我国有关企业单位及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当前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不断的向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和绿色化发展。为我国的煤矿开发事业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道路,更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国家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周俊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7):52-53.

第8篇

关键词:传感器;机电一体化;传感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7-0062-03

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传感检测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实现机电系统的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也是自动调节的关键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讲,对于机电自动化系统质量的提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一个自动化系统,要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就需要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对系统的各个方面的参数进行相关检查。因此,本文对有关机电传感检测技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 传感器与机电一体化的介绍及联系

1.1 传感器

传感器是机器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按照固定规律将一种量转换成同种或者不同种量值并且传输出去的工具。传感器与我们人的器官有相同之处,同时在人类的器官之上进行了延伸,具有更多的优点。在如今信息化日益发达的社会里,人们常常应用传感器对许多信息参数进行检测,例如力、压力、温度、湿度、流量、速度、生物量等等。以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许多问题,促进人类的生产力的发展。

1.2 机电一体化

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国际上之前有很多种说法,但是被国际上首次承认的关于机电一体化的定义是来自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的。他们给出的机电一体化定义为:“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融合而成的系统总称。”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诸如机械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微电子技术、测试技术等很多方面都有涉及。

1.3 传感器与机电一体化之间的关系

在机电一体化的过程中,传感器技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感器技术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正常运行的控制至关重要,同时还能为机电一体化在不同程度上传输运行相关的信息。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的具体操作中,主要对系统本身、作业环境与操作对象等进行检测。由此可知,为了提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效率,除克服外部环境与系统自身的影响外,还要保证快速获得运行所需信息。因此,想要完成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效率高水平运作,对于能够完成信息的快速、精准处理的传感器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在一定程度上,机电一体化水平对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传感器检测技术发展水平高度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自动功能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此可知,掌握越高的传感器技术,就会拥有越高的自动化水平。

2 机电传感检测技术的应用

2.1 传感检测技术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自动化产物的代表――机器人,在传感器技术的加入,使其在自动化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从而使机器人能够在工作中保持高自动化程度,操作快速准确,成功率高。在机器人运作时,传感器检测探知机器人自身以及操作对象的实时状态,通过分析后对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信息处理。

2.2 传感检测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2.2.1 传感检测技术在切削过程中的应用。传感器在切削过程中主要起到检测金属切割、切削过程效率的提高以及加工成本控制的作用。传感器通过对相关参数进行检测,然后对切削中的切削力以及振动的实时变化做到有效的识别及反应,相关参数例如切削过程中的电机功率、切削力以及切削振动等。

2.2.2 传感检测技术在机床运行过程中的应用。传感器在机床运行中主要通过对驱动系统、回转系统、轴承及温度和安全性的监测与控制等实时追踪检测,检测结果的主要体现参数有机床运行参数、故障时间参数、液流量参数、加工精准度参数以及工件粗糙度参数等。

2.2.3 传感检测技术在工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在工程和研究中,传感器最初的、最广泛的应用是对工件加工过程中的检测。最初传感检测技术只对工件加工的质量进行检测控制,到20世纪80年代,传感检测技术才在工件的安装位置与识别上应用。即检测工件与被加工件是否同一,检测工件的安装位置与实际要求是否一致,对于这些识别与检测功能,我国现今仍不能完成得很好,因此我们在这方面仍需加大研究力度。

2.2.4 传感检测技术在砂轮上的应用。对工件的加工,主要是切削和磨削两种方法。磨削的主要工具是砂轮,砂轮工作一定时间后,磨损加剧,甚至会出现破损的情况,这样在磨削过程中就不能保证加工质量和精度,甚至不能保证工件的完整,即砂轮失效。出现砂轮失效主要是机床出现故障不能在第一时间被解决,这样不仅不能保证工件的质量精度,严重的还会发生危险事故,危害生命安全,因此对机床故障第一时间检测出来十分重要,这恰是传感检测技术需要完成的功能。

2.3 传感检测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近几年,汽车行业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相比于传统汽车,现代汽车的电气系统和装置是发展最快、最大的。而在这里面传感器拥有主导地位,在电子控制系统和装置上,基本每一辆现代汽车上都装了很多的传感器,如汽车安全气囊装置、ABS、安全报警装置、驱动防滑系统以及各种娱乐设备等。由于传感器的加入,使现代汽车在驾驶性能、安全性能、舒适性能以及娱乐性能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现代汽车的控制系统也由全自动化控制的方式代替了原来的机械式控制方式。

2.4 传感检测技术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

利用数字信号控制机床工作的数控技术就是数控机床的工作过程。具体的说,就是通过数字信号的方式将机床刀具的运行轨迹记录下来,通过处理系统处理数字信号,然后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机床刀具与加工工件做相对运动,从而完成加工过程。在数控加工的整个过程中,就是通过传感器检测技术对加工过程进行实时检测的。

3 传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之前我们对传感器检测技术的研究主要是不断地提高检测的精度、可靠性和灵敏度,提高传感器的性价比,缩小体积同时加大检测范围等等。今后,我们还需要寻找新方向,继续探求传感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3.1 研究新型传感器

3.1.1 研究传感器的新材料。在研究新型传感器过程中加入新型材料,如人工皮肤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等等。未来正在研究的新型材料还有精细陶瓷、非晶半导体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等都将对传感检测技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1.2 研究传感器的新加工技术。随着传感器的发展,传感器的体积越来越小,所以研究新加工技术对于传感器的发展至关重要,如光刻、扩散还有各项异性腐蚀等新技术。

3.1.3 研究传感器的新原理。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比较突出的新技术,利用光导纤维的性能制造传感器,其对于体积减小和可靠性提高的光测系统很有效果。现在还有红外探测器、约瑟夫效应传感器以及磁敏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

3.2 研究智能化的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方向迅速发展,能够自动协调工作的智能化仪表将传感检测技术的智能化提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3.3 研究传感器的复合功能

这种复合传感器具有同时检测多种物理参量的复合检测功能,像力、力矩复合传感器、视听复合传感器等,这类复合传感器将多种信息融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4 结语

未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以及数据分析算法的继续向

前发展,传感器的发展一定会向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在研制传感器和传感检测技术的应用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外国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应努力加大传感检测技术的研究,加强对未来传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的把握,我们必将取得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宏.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0,(4).

第9篇

关键词:自动控制技术;智能化;仿生物系统化;绿色压力;机电一体化产品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4-0116-02

机电一体化产品简单的理解就是机械产品与电子产品的融合,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机械零件与电子元件的融合。两者共同完成某一机电功能。这也只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定义。

现实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举不胜数。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空调、洗衣机、微波炉、油烟机、吸尘器、电吹风等都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各种铸造设备、锻造设备及机床、数控加工中心等也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工程机械领域中的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搅拌站、桩工机械、路面机械等,都是用得较为广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冶金设备领域,高炉、转炉、连铸机、轧钢机等更是高度机电一体化产品。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构成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各种高新技术的融合体,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的系统技术等。

(一)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实现从机械原理的选择到机械结构的设计和机械零件的选材,都能达到最优化配置;并且保证最佳的使用性能与寿命;在维修保养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简洁、明快,甚至达到免维护。

(二)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是能够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自动控制装置使生产过程或生产机械自动地按照某种规律运行,使被控对象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流量、位移和转速等)或加工工艺按照预定要求变化的技术。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机构和变送器四个环节组成。

(三)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感受器官,它负责把一线的实况用各种信号传递给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指挥中枢,即计算机或自动控制单元,是将电子系统或光电系统无法处理的外界物理量或化学量转换为电信号的关键技术,它包括: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磁电式、温度传感器及光电式和数字式、波式和射线式传感器,还有相应的测试电路和信号处理技术等。

(四)伺服传动技术

伺服传动技术是指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驱动执行机构,使机械系统的运动部件按照指令要求进行运动。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伺服系统。按控制原理(或方式)不同,表示的方式有开环、闭环和半闭环三种形式;按被控制量性质不同有位移、速度、力和力矩等伺服系统形式;按驱动方式不同有电气、液压和气压等伺服驱动形式;按执行元件不同分为步进电机伺服、直流电机伺服和交流电机伺服形式。

(五)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信息存取、交换、运算、判断与决策、记录等都属于此类范畴,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整个机电一体化产品中起到类似于人类大脑和中枢神经的作用,它是指导其它功能部分完成各自任务的总指挥。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1 IEEE 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国际会议”于2011年8月7日至10日于北京召开。IEEE 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MA)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领域的权威会议,在国际机器人及自动化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曾在中国、加拿大、中国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过7次。来自各国近44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智能机电一体化、机器人系统和自动控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充分交流。从此次会议的议题不难看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趋向于智能机电一体化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不仅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还向仿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一)智能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超越式发展,人类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趋于简单、明了化,人们追求高品质与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方式,那么机电一体的发展也就越来越趋于“傻瓜”式与“一键操作”式,这样能把人类的活动从复杂的按部就班的程序化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和工作给我们带来的诸多便捷。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开发与设计的时候,顺其自然,第一先考虑的就是智能化。

智能化简单的说就是具有人工智能或模拟人类智能的系统。目前,专家系统、模糊系统、神经网络以及遗传算法,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智能化的的主要核心技术。这四种技术相互关联,密切联系。随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会出现智能制造系统控制器来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制造活动,并会对制造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可以认为把类似于人类的“大脑”(人类高度文明的汇缩体)装在了机电一体化产品之上,产品随时启动,“大脑”随时工作,去判断人类想要达到的各种需求,并能做出令我们满意的行为。人类的大脑思维系统被模块化的复制到机电一体化产品之上。

目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智能化应用已成为趋势, 例如智能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等。智能机器人是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各类传感器检测工作状态,根据实际变化过程反馈信息并做出判断与决定。数控机床的智能化体现在各类传感器对切削加工前后和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监测,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做出判断,自动对异常现象进行调整与补偿,以保证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确保加工精度和质量要求,最后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二)仿生物系统化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对信息的处理会做得更加完美与准确,这就依赖先进的数据处理与模块仿真系统的支持。人们从动物那里获得了启示,依据动物对外界反应的习性与规律,模拟其习惯做法,把其应用到机电一体化方向。比如说我们开发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接受外界刺激的时候,根据动物常规习性和一般反应规律,机电一体化产品应该做出类似于动物的反应动作或程序准备工作,根据目标完成任务独立选择最优的行为动作,来实现目标任务的准确反应与目标的圆满完成。

更准确地说,仿生物系统化是集动物习性、智能化于一身的技术。此类产品如仿生物宠物狗、动物园里的仿生物虎妈妈等,这都是研究的课题。考虑到仿生物系统化研究过程的复杂性,最关键的是被仿的生物习性与要完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行为之间的相似性研究与系统模块的生成,仿生物系统化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的时代脉搏在涌动,赋予我们在新的领域更高层次的挑战,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也被赋予了崭新的使命。在发展科技不辱使命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性化理念与伦理道德,科技和信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绿色压力,充分考虑科技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共同建设好一个和诣、健康、高度文明的国家。

参考文献

[1] 徐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现状、发展及对策[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上),2009.

[2] 周树文.北工大成功承办2011 IEEE 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国际会议,北京工业大学新闻网,2011-08-23.

[3] 金志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2007,(15).

[4] 王敏,温斌,王秀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智能化[J].太原科技,2006,(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