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宏观经济展望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31 16:36: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宏观经济展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宏观经济展望

第1篇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2015年GDP整体增长将分别贡献3.5%、2.9%和0.8%。环比来看,我们预计受国内需求持续低迷的影响,2014年第四季度和2015年第一季度的季调后GDP环比年化增长率将分别降至7.0%和6.3%(而2014年第二季度和2014年第三季度的平均增长率为7.9%),但随着政策放宽的影响逐渐显现,2015年第二季度起环比增速会有所回升。我们预计2015年2-4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7.1%、8.0%和7.3%(均为季调后的环比年化增长率)。如果按同比计算,我们预计2015年的季度增速分别是7.3%、7.1%、7.1%和7.2%。

宏观政策方面,12月初举行的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将保持“稳增长”列为2015年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在我们看来,这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将集中在预防下行风险,包括宏观风险和金融风险。我们认为,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2015年的增长底限是7%。我们预计,政府将加大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目标,并混合运用传统(降息和降准)和非传统货币工具,推动货币宽松政策。此外,政府将采取措施稳定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下滑趋势,这两大投资的放缓一直是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01

消费仍然是增长的一个稳定要素

消费一直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来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名义价值计算)2014年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速,大约12%的同比增长率(图3)。事实上,从数量上看,零售额回升势头最近还有所上升,11月份季调后的3个月环比年化增长率达到13.4%。总体来看,最终消费对2014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较2013年同期的45.9%小幅提高)。

我们预计2015年名义零售总额增长将相对稳定地保持在11.7%左右(略低于2014年11.9%的预期)。考虑到2015年CPI通胀率预计将放缓至1.5%(自2014年的2.0%),这意味着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步伐略有加快,而总消费对2015年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在3.5个百分点左右。

从结构上看,中国经济的逐渐再平衡对于相对稳定的消费增长是有支持作用的,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增长放缓。引人关注的是相较于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的波动, 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增长步伐一直相对稳定。第三产业的产出份额稳步上升,从2010年的43.2%增长到2013年的46.1%(见图4)。2014年前三个季度,第三产业活动同比增长7.9%,高于第二产业7.4%的增长率。

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再平衡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显著。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服务行业一般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整体经济逐步放缓的情况下,经济上的这种结构性调整应该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图表5)。事实上,虽然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率(按我们预测的7.4%同比增长率计算)可能会低于政府7.5%的目标,但1-9月份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达1,082万,已经完成了1,000万的政府全年就业目标。因此,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实际增长8.2%(名义增长率为10.5%),跑赢了7.4%(名义8.5%)的GDP实际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和居民收入的突出表现,将可能继续为2015年消费增长的平稳走势提供有力支持。

02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放缓

我们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速将放缓至14.5%左右(低于2014年15.8%的增长预测)。在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三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构成要素中,前两类在2015年的增长可能会继续放缓,而政策性扶持有望继续为稳健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支撑。

2014年,房地产市场增长放缓一直是最大的宏观拖累因素。展望未来,由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仍未消除,因此我们预计房地产市场调整将持续到2015年。房价可能进一步下跌,但应在2015年下半年稳定下来。就全国范围而言,房价从顶到底的跌幅预计将在5%-10%之间,但二、三线城市普遍面临着更大的价格下降。2015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很可能会进一步降至6%左右,较2014年我们预测的11%-12%的增长率大幅下挫(表2)。因此,房地产投资在2015年可能仍将是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并进一步影响土地出让金收入,以及包括钢铁、水泥和家具等相关行业的需求。

2014年,制造业投资增速稳步放缓,1-11月同比增长率为13.5%,低于2013年同期的18.5%。考虑到大量制造业部门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最近几个月工业利润再度下降,制造业投资可能在2015年仍然难见起色,我们预计2015年同比增长率为11.0%。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继续得到宏观政策的支持,2015年增长率将达到21.6%(略低于2014年的预计增速22.3%)。

03

出口保持稳定的增长步伐

摩根大通全球团队为2015年勾勒的基准情景是,在发达经济体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将实现中幅或小幅高于趋势水平的增长率。如果这一情景成为现实,这将为中国出口行业提供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实际上,引人注意的是净出口对2014年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长:前三个季度,净出口对GDP整体增长的贡献达到了0.8个百分点,相比之下,2013年同期净出口对GDP整体增长的贡献却为-0.3%。展望2015年,我们预计净出口仍将成为增长的促进因素,有望为GDP增长贡献0.8个百分点(净出口的增长,是出口平稳增长与进口需求持续低迷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口表现欠佳的原因是,国内需求疲软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崩盘) 。经常账户盈余可能进一步从2014年占GDP的3.2%,提高到2015年的3.6%。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新兴市场在2015年有可能会继续维持增长乏力的局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对中国出口的的需求增长。此外,考虑到近几个月来大多数货币对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反而在2014年7-11月间大幅升值了6.8%(以REER计算)。这些因素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内拖累中国出口部门的表现,我们预测2015年的同比出口增长率为6.5%。

04

财政政策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在2015年继续采取“积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立场自2009年至今一直保持未变。所不同的是,这次增加了一句话:“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

我们预计2015年的财政赤字将增加至20,000亿元(约占GPD的2.9%),高于2014年13,500亿元的财政赤字目标(占GDP的2.1%,见图9)。财政措施将可能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特别是地方政府。2014年,政府宣布财政改革指导意见,大多数财政改革应该在2016年完成(《中国:财政改革迈出第一步》,10月9日)。在已经公布的各项措施中,有关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新规则是非常重要的。总的原则是,对地方政府开支融资要“开前门”,但同时“关后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框架下,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公共项目提供资金(中央财政将控制金额),但不能再通过公司或融资平台实体筹集资金。 2015年将是实施这一改革的重要一年。我们预计,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由2014年的4,00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万亿元,这也是财政赤字目标上调的原因。2015年第一季度,现有的地方政府债务需要被重新分类,商业项目(如商业地产)应向市场出售,债务应转化为公司债务。我们预计政府将会对现有公共项目的债务偿还给予1-2年的宽限期,然后才会被融资机制的新形式(地方政府债务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所取代。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财政当局可能会在2015年实施一套为期多年的预算平衡系统,采用三年滚动预算计划的形式,取代目前以年度(自然年度)为基础的财政预算。

第二个方面是税制改革。亮点是增值税改革(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项改革在2012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涵盖交通运输、邮政和电信等部门。我们预计2015年增值税改革将进一步扩大,覆盖整个服务行业(包括金融服务和房地产服务)。增值税改革,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结构性税务措施,都旨在降低服务部门以及小微企业的税负。另一方面,政府也将出台资源税和环境税,而房产税很有可能已经启动了法律程序(正式推出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

第三个领域是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5月,国务院宣布,将选择80个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2014年12月,财政部又公布了30个公共项目进行PPP试点。从长远来看,PPP是减少地方政府融资负担、支持民间投资的一项重要举措。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体现在中央政府财政赤字目标的增加上。然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真正能够有力度,还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宽限期、结构性减税的幅度,以及PPP实施进展情况。

05

货币政策

从货币政策方面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使用了“审慎”一词,但同时增加了“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的表述。我们认为,2015年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转向宽松,但却会采取一种有控制的方式,力求在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间实现平衡。

我们预计,为应对疲软的国内需求和较低的通胀环境,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趋向宽松(集中在2015年上半年)。中国的CPI通胀已从2013年12月份的同比增长2.5%降至2014年11月份的同比增长1.4%,输入型通货膨胀(由于油价暴跌)进一步增加了短期下行压力。我们预测2015年的平均CPI指数为1.5%,平均PPI指数为-1.5%。通胀风险并不是一个政策担忧事项,而低通胀和PPI通缩则将变成更大的担忧事项。

我们认为至少会再有一次降息(很可能是在2015年第一季度),和两次降准,每次各50个基点,很可能分别在201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此外,如果监管机构将银行同业存款纳入贷存比计算范围(这将会增加法定储备金),存准率可能会再次下调100个基点。这些政策举措很可能将会伴以其他定向宽松措施,其中包括抵押补充贷款(PSL)、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公开市场操作。

在2014年前10个月内,中国人民银行没有采取传统的货币宽松措施(下调利率和存准率),而是采用了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包括下述特征:(i) 引导市场利率走低并尝试建立一种基于利率的传导机制(图12);(ii) 采用定向宽松措施(如PSL、MLF、定向下调存准率);(iii) 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通过收紧影子银行活动的相关规定),继续放缓信贷增长速度(图13和图14)。新操作框架的目标是减少与传统货币工具有关的结构性问题(例如地方政府实体/国有企业和小公司在信贷市场内的不平等待遇),但是对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有限。

2014年11月21日的意外降息是货币应对机制发生变化的信号。低迷的国内需求和较低的通货膨胀是降息的直接触发因素。另一方面,新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对降低银行对公司的平均贷款利率影响有限。此外,新操作框架缺乏透明度和具备的行政管理特征也饱受诟病。到2015年,我们预计货币当局将会采用传统和创新货币工具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实现降低公司融资成本的优先任务。

06

人民币仍将保持相对稳定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汇率政策将是2015年中国最复杂的宏观政策之一。总体上,从外部来看,我们预计2015年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将会扩大至GDP的3.6%,人民币将会在一个较窄的区间内交易。经常项目盈余扩大将会逆转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稳步下行趋势,体现了出口将在发达市场的增长预期和近期的油价崩溃(有助于减少中国的进口账单)的推动下稳定增长。特别是,仅从油价影响方面考虑,我们估计油价每下跌10美元将会使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例提高约0.3%。

与此同时,美元升值将是2015年人民币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我们预测美元将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驱动因素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分歧(美联储很可能于2015年6月开始加息,但是我们预计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将会扩大量化宽松政策)。引申来看,大多数新兴市场货币可能会跟随欧元和日元兑美元贬值,竞争性贬值的风险不应被忽视。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从实际有效汇率来看),将会拖累出口,而出口是目前经济前景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由于经常项目盈余扩大和美元逐步升值相辅相成,我们认为人民币在2015年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保持在区间内波动的状态(兑美元在6.10到6.30的区间内),并于2015年底保持在6.15不变。

07

经济改革将会继续推进

我们预计经济改革在2015年将会继续推进。优先领域将是财政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和户籍改革。此外,较低的通胀环境为推进资源定价改革(如水、电、天然气、运输)提供了一个好机会。正如在过去一样,改革将会采取渐进的方式,力求最大程度降低每一步的阻力,同时将潜在风险保持在控制范围内。

财政改革在2014年已经取得鼓舞人心的进展,包括公布了财政改革计划、修订了《预算法》、进一步扩大了增值税实践范围和降低了小微企业的税率。财政改革在2015年将会继续推进,我们预计三个优先领域将是:(i) 对地方政府债务重新分类并改革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体系;(ii) 进一步扩大增值税改革,力求囊括整个服务业;(iii)采用公私合营(PPP)模式支持公共项目。

金融改革在2014年将会进一步推进,包括将存款利率溢价从10%提高至20%、将美元/人民币汇率的每日波幅区间从±1%扩大至±2%、推出了沪港通、批准了私营银行并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点区成立后批准了3个自贸区(天津、广东、福建)(更多内容请参阅《关于中国的十个问题》,11月28日)。2015年,我们预计在下述领域将会有进一步进展:正式引入存款保险计划并进一步扩大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利率市场);增加资本项目开放渠道和提高现有配额(如RQFII),并有可能将A股纳入MSCI指数; 资本市场改革,例如国内股市的IPO制度和退市制度;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政府的措施包括在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五年一次的复核中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系统。

国企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国有企业部门的效率。除了少数中央企业的试点改革外,很多地方政府也在2014年公布了国企改革计划。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哪些行业能被划归为“有竞争力”,由此能够向私营部门开放;混合所有制结构的执行;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看起来将先于和建立统一社会福利制度的举措。通过将这些改革分解成小步进行,将能够避免出现僵局。未来几年内,户籍制度改革将在中小城市执行,将会采取一种统一的居住管理制度。从来看,短期的侧重点将是土地确权(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这可能需要花费几年时间,但却是在全国范围内允许转让经营权的一个必需步骤(的关键)。

08

风险因素

经济改革通常会伴随着相当大的短期风险,而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将增加中国经济和政策前景的不确定性。除了前述基准情景,我们希望突出强调2015年面临的四大风险因素。

第一个风险因素是房地产市场的演变。在2014年全年,房地产市场已经看到房价、住房交易及新开工面积下跌,同时房地产投资继续放缓。我们的估测显示,房地产投资放缓(从2013年增长20%降至2014年增长11-12%)将会拖累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包括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并可能在2015年进一步拖累GDP增长0.6个百分点(假设房地产投资增长将在2015年进一步下滑6%左右)。

我们预计政府在2015年将会继续放宽房地产政策,力求放慢调整过程。可能采取的方案包括降低抵押贷款利率(由于降息)、税收优惠和降低二套房抵押贷款预付款要求(目前最低为60%)。由于供应过剩,房地产市场很可能会继续调整,但是势头可能会有所缓和,而由于政策变化,房价在2015年下半年可能会企稳。

一个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商业房地产部门,这个部门约占房地产投资总额的25%,面临着相似的供应过剩问题。自2010年开始,住宅和商业房地产部门的在建建筑面积和已售建筑面积比率已经大幅上升(尽管该比率在住宅和商业部门不能全面比较,原因是大量商业房地产是供自用而非出售)。尽管住宅房地产投资已从2013年的同比增长19.4%降至2014年前11个月的10.5%,但是商业房地产投资在同期内仅从30.9%温和降至22.7%。特别是,写字楼投资增长在2014年下半年再次提速。商业房地产可能成为未来数年内的低迷源头。

第二个风险因素是全球油价冲击。全球油价在2014年下半年暴跌,这为中国的通胀动态带来下行压力,但却有助于扩大贸易顺差。全球油价持续下跌在总体上有利于中国,但是油价动态的巨大不确定性是2015年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第三个风险因素是人民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重申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美元/人民币在未来将会保持双向波动状态。但是,美元的持续升值意味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依旧保持稳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将会大幅升值。这将会增加国内制造商的压力,而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和全球需求疲软,国内制造商的相对竞争力已经恶化。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推进汇率体制改革,将美元/人民币的双边汇率转变为贸易加权货币篮子(如实际有效汇率)。这种转变将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将会适度贬值,但从实际有效汇率来看却会温和升值。

第2篇

经济增长:“旧蜜月”难抵“新伤痛”

(一)“旧蜜月”

所谓“旧蜜月”,是指依照过去的经验来判断,2014年中国经济似乎至少有两大希望:一是改革,二是美国复苏。

从改革来讲,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了市场所关切的所有关键问题的改革蓝图。依照过去的“甜蜜”经验,“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如果这些改革措施能够迅速落实到位,无疑会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但是,全面的改革需要时间,无法做到一步到位,其作用更加类似于需要持续服用方能慢慢见效的“培本固原药”,短期内已无法重现如1992年“春天的故事”中那种经济增长火山般喷发的场景。

从美国复苏来看,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速经季度调整后环比折年率达到4.1%,进入2000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区间;从时间序列来观察,2013年是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各季度增速持续回升的一年。从分项来看,私人投资和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并且拉动力持续加大,增长显示出较强的可持续性。同样,依照过去的经验:美国经济,特别是消费的增加,似乎预示着2014年中国出口可能迎来曙光(见图1)。但这种基于2000-2010年间的“甜蜜”记忆,对于现在来说并不可靠。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高估的情况下,美国进口的增加并不会自动让中国出口多分一杯羹,在本轮危机后,中国出口与美国消费的关系已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实际上这种情形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同样高估的1997至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也曾出现过。这两段时期所出现的美国消费需求与中国出口之间的缺口,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使得中国出口产品相对竞争对手偏贵,由此丢失了订单。

(二)“新伤痛”

在目前的“双高”(高利率、高汇率)和2014年稳健货币政策导向下(其中隐含一个非常重要的假定是201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会贬值),预计明年的“三驾马车”很难上行。

首先,消费缺乏动力。从社会消费品名义增速来看,1994年以来走出了一个“反转N”型轨迹:1994-1998年下行,1999-2008年上行,2009年到2013年下行;即使剔除影响较大的零售物价因素后,这种大趋势仍然没有改变。而从目前看来,甚至看不到能够拉抬明年消费的力量:房地产限购可能影响装修、家具、家电等;蔓延全国的雾霾意味着采取汽车限牌、限行的城市会增加,从而影响汽车消费;“八项规定”仍会继续执行等等。这就意味着,如果明年零售物价不显著上行,消费若能维稳已属不易;而从M1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关系来看(见图1),很可能明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还会有所下行。

图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与M1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CEIC,兴业银行

(编者注:图例分别改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M1同比增速(领先1年)”)ytd改为ytd(年初以来变动幅度)

其次,投资缺乏有效支撑。在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最大的三项是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而这三项投资在明年都缺乏能够维持现状的有效支撑。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变化相当敏感,而2013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利率的持续上升,将压制明年社会融资的增速。从与社会融资相适应的情况来看,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和商品房销售(一般领先房地产投资两个季度)都还显著偏高,这意味着这两类投资未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对于制造业投资来说,2013年的出口状况对于明年制造业投资有相当大的影响,2013年出口疲弱,无法为明年制造业投资提供支撑。

最后,出口难以复苏。出口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量,即给定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不变,海外经济复苏会使中国自然分享到出口增长的好处;二是价,即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若中国出口产品比竞争对手贵,即便其他经济体需求增加,中国也难以1:1地分享到出口增长的好处,未来我国出口仍将面临下行压力。

通货膨胀:政策周期换档

(一)PPI:难出通缩

我国PPI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综合指数(CRB)同比变化保持着较好的一致性。CRB的变化与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之间关系密切,而与全球发达经济体增速的关系并不紧密。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2014年将是全球发达经济体加速发展的一年,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估计与2013年大致持平。这就意味着,明年CRB不仅缺乏明确的上涨动力,反倒还可能因为美元反弹而承受压力,这种判断也与近30年来CRB的周期变化规律不谋而合。

(二)CPI:压力不大

对于明年CPI的判断,首先要适应新的政策周期。我国CPI环比变化一般领先CPI同比变化6个月(主要是统计技术决定的)。因此,前瞻性地分析CPI同比变化,重点是应该分析CPI环比变化。市场主流依然沉浸在我国CPI的运行大致以40个月左右为一个周期的认识中,这主要是根据过去10年的经验得出的,而这恰是上一届政府执政的10年。的确,图2的虚线框部分显示,2003-2013年间CPI显示出一个完美的“M”型,即两个CPI升降的小周期。但如果观察1995年以来的CPI环比数据,就会发现这种规律其实并不总是有效:在1995-2002年的7年间则是一个“V”型。这显示出中国的CPI存在明显的政治周期,而目前正处于新一届政府的换挡期。这意味着,对于未来CPI走势的判断,需要从过去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逐步适应新周期。

图2 CPI环比趋势变化

(编者注:Yoy改为同比)

资料来源:CEIC,兴业银行

宏观政策:中性偏紧

(一)中性

从设定主要政策的预期目标来看,预计仍与2013年基本一致,以体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具体来说,预计新增信贷10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量19万亿元,M2增速为13%,年度预算赤字2.1%。

(二)偏紧

偏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量稳速紧”。由于上述稳定性更多体现在“量”上而不是“速”上,比如信贷比上年增加1万亿元,社会融资比上年增加1.5至2.0万亿元,都与2013年的状况基本相当,但由此计算得到的信贷增速、社会融资增速却是微幅下降的。二是监管政策的变化。2014年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对地方政府融资管控政策的调整;二是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调整;三是对银行同业资产监管政策的调整。其中任何一项调整,都只会使宏观经济政策更“紧”,而不是放“松”。

从货币政策来看,在常规方面,预计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增加仍会是明年货币市场的特征;随着美联储的退出,我国央行也可能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改革方面,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CD)的常态化发行和进一步向居民和企业扩张、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预计会成为明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幅度、加大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日间波动幅度,可能成为明年完善汇率机制的内容,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财政政策来看,在常态化政策方面,结构性减税政策会继续推进,特别是“营改增”会继续扩围;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会继续推进;在改革方面,需关注三中全会强调的财政改革措施的推出节奏,特别是地方债管理新规的出台。

第3篇

IMF大幅下调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至4%,显示全球经济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IMF认为“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危险阶段。全球经济活动减弱并进一步失衡,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 面对全球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IMF将2012年全球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5%以上降至4%左右,与2011年6月份报告数据相比,下调了0.5个百分点。

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复苏进程远未如先前人们预测的那样乐观,其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比意料的更为棘手,改革计划和实施均陷入更深困境。席卷全美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不断升级,并有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的趋势:英国民众发起“占领伦敦证交所”活动,巴黎、马德里、首尔、雅加达等地也将举行示威。这些都反映了各国民众对目前金融体制的不满和迫切希望改革的心态,也表明这些国家经济复苏状态尚未有良好改善。新兴经济体尽管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但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再次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增长成为大多数新兴经济体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两难抉择。

区域经济发展

美国:受周期和结构性矛盾的制约,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受到限制,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继续维持温和复苏,增速在2%左右。自2011年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连续释放向好信号,连续数周美国失业数据显示近期美国就业市场出现改善;2011年10月通胀数据也自年初以来首次趋于缓和,达到3.5%;新屋营建许可在2011年初开始震荡向上,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状态略有改善。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延续缓慢复苏势头,2011年四季度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增长。但美国失业率过高的问题难以在短期改善,居民房地产负债过度,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超过90%以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和美国政府支出在高负债压力下难以扩张,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压力,并将深刻影响其短期经济走势;房地产和欧债危机的演变将是美国经济在2012年的重要风险。2012年美国经济将延续温和复苏,受周期和结构性矛盾的制约,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在2%左右。

欧洲:债务危机继续升级并有向法国等核心国家蔓延的势头,直接威胁到欧元甚至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2012年,欧洲经济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预计全年增长在1%以下。尽管从居民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来看,欧洲的债务并不如美国严重,但由于缺乏像美国在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欧元区国家难以将自身的问题向全球输出。虽然欧洲有着统一的货币,但是缺乏统一的财政,欧元区内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高度不平衡,公共负债压力差距巨大。截至2011年上半年,欧元区17国政府债务8.1万亿欧元,其中欧猪五国总计政府债务3.3万亿欧元,约占欧元区政府债务的41%。

2011年下半年,欧债危机出现了向法国等核心国家蔓延的势头,欧洲银行业受威胁严重。欧债危机风暴不仅使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而且“欧猪”国家的总理们接连下马。近期欧盟执委会和欧洲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化解欧债危机,如公布了EFSF(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指导原则,将杠杆化引入EFSF,最高杠杆比例为4~5倍,EFSF规模将达到1万亿欧元左右;提出有关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欧元债券)的建议等。

2012年上半年是考验欧债风险的一个时间窗口,欧洲债务高风险国家还本付息进入高峰期,意大利2012年2~4月国债到期规模达到平时水平的2倍。欧债危机的解决是一个长期问题,2012年欧洲经济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是全球经济的一个重大风险点。预计欧洲在2012年全年GDP增长在1%以下。

新兴市场:受欧债和美债影响,经济政策开始向防止衰退、刺激经济发展转变。未来全球通胀走势高度复杂,进一步加剧了新兴市场经济体政策选择的难度。伴随欧债危机向实体经济冲击的进一步渗透,作为资源出口国和制造品出口国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均遭受了明显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通货膨胀高位运行。巴西2011年9月CPI升至7.3%,制造业PMI降至45.5的景气指数之下;印度制造业PMI降至50.4,在衰退边缘徘徊,但CPI持续下降;俄罗斯CPI高位徘徊,2011年8月同比上涨8.2%,制造业PMI降至50,达到衰退临界点。由于经济前景不确定性的增加,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正慢慢转向:由控通胀防止经济过热向防止经济衰退转变。当前,尽管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有所下行,但依然处于高位。考虑到2012年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发达经济体可能再次进入货币放松的阶段。全球通胀走势存在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新兴市场经济体政策选择的难度。

中国经济观察 国内经济运行

GDP保持相对高位,但呈逐季回落态势;PMI指数由升转跌,预示经济走势仍将继续放缓。

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相对高位,GDP增速累计同比增长9.4%,但呈逐季回落态势:2011年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9.5%,三季度9.1%。2011年10月份官方PMI为50.4%,再次由升转跌,环比回落0.8个百分点,反映经济走势仍将继续放缓。就经济结构而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是靠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在消费未能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外需的下滑使得增长更多的依赖投资来完成,相对低效、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改变。

投资:累计增速保持平稳,房地产开发投资放缓。2011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增幅与前三季度持平。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相对较快,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放缓。在国家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的政策预期下,预计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大幅放缓。预计2011年投资增速在24%左右。

消费:名义消费增速受通胀下行影响平稳放缓。2011年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增幅与前三季度持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转型阶段,随着个税的改革调整,有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会对消费增长起到一定支撑作用。预计2011年消费增速将保持在17%左右。

进出口:外需疲弱拖累出口增速继续回落。2011年1~10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2%,增幅比前三季度低0.7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26.9%,增幅比前三季度高0.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比2010年同期减少237.6亿元。其中,进口增速普遍加快,出口增速普遍下降;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水平。受外需疲弱拖累,出口增速仍将继续放缓。预计2011年出口增速在20%左右。

通货膨胀:2011年10月份CPI降幅明显,短期通胀基本见顶,2011年全年CPI在5.5%左右。通胀预期的走低,将为政策微调打开一定空间。

2011年10月份CPI同比上涨5.5%,比9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的下降是本月CPI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鲜菜、肉禽、蛋、水产品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猪肉价格环比大幅回落1.8个百分点。10月PPI同比上涨5.0%,连续3个月显著回落,在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减轻下,上游通胀压力继续减弱。

通胀短期内基本见顶,但影响通胀增长的长期压力并未消除。随着经济的适度回调、流动性的收紧和粮食的丰收,当前稳定物价的有利因素正逐步增多。但在2011年10月份5.5%的CPI涨幅中,翘尾因素占了1.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占了4个百分点,剔除翘尾因素影响后的CPI涨幅依然上升。此外,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时期,像人工成本、资源成本这类长期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在短期之内难以根本消除。根据计算,2011年11月和12月份翘尾因素将总共回落1.5个百分点,预计2011年四季度CPI同比涨幅将回落至5%以下,2011年全年CPI在5.5%左右。

通胀预期的走低,将为政策微调打开一定空间。当前,预期通胀下行的态势基本得以确立,未来货币政策微调空间有所打开。近期,央行也加大了公开市场净投放力度。政策微调仍将以定向宽松为主基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管理来舒缓流动性压力,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特别是从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入手。

货币金融市场

存贷款增长:受理财产品影响,季初储蓄存款波动较大;新增贷款规模有所放松,银行主动调整重定价周期,增加中长期贷款占比。由于储蓄存款在季初重新转为理财产品,导致2011年4月、7月、10月份新增存款大幅减少,储蓄波动较大。受央行政策适度微调影响,10月份新增信贷规模回归高位,达到5868亿元。贷款投向上主要源于企业贷款的增加,其中中长期贷款攀升幅度较大,10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前三季度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可见,银行判断加息周期见顶,主动调整重定价周期,增加中长期贷款占比。

货币供应:M1、M2增速连创新低,流动性偏紧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年底货币供应增速仍将低位徘徊。2011年10月末,M2同比增长12.9%,M1同比增长8.4%,再创年内新低,但降幅已经开始收窄。考虑到表外理财产品发展迅速,而这类替代性的金融资产并未计入货币供应量,从而使得目前M2的统计有所低估。10月份央行扩大了货币供应量的核算口径,将住房公积金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的核算范围。虽然核算口径有所扩大,但10月份M2和M1同比增速继续下探,表明流动性偏紧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受货币乘数下降的影响,四季度M1和M2仍将继续在低位徘徊,预计2011年底M2增速在13%左右。

2012年经济政策走向

实体经济:2012年中国GDP增速将延续放缓走势,房地产投资和出口增长将进一步下滑,预计2012年GDP增长在8.6%左右。

在全球经济动荡不安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经济尽管逐季回落,但依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2011年全年GDP同比增长在9.2%左右。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缺陷依然存在,走的仍是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这条老路,在消费未能大幅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外需的下滑使得2011年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来完成,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压力依然很大。

随着2012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国内经济日益显现的结构性问题,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这也符合我们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判断。就2012年的经济形势而言,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

投资:尽管投资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5年后其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开始下降,基建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连续降低。2012年,房地产投资的显著回落将成为影响投资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外部市场的疲弱将抑制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基建投资伴随着财政支出闸门的放开将有所回暖。预计2012年投资增长在20%左右。

消费:短期内中国难以从依赖外需直接转向以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但消费增长将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受限购和补贴政策退出的影响,汽车消费2011年增长相对较低,这为2012年摆脱政策影响后的反弹积蓄了力量。尽管随着通胀的回落,服装、食品等必须品的消费将有所放缓,但奢侈性和炫耀性消费有望保持较高增长。预计2012年消费增长在16%左右。

进出口:美国经济复苏的程度十分缓慢,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依然艰难;欧债危机有进一步发酵蔓延的趋势;在欧美经济难有起色的现实下,新兴市场进出口也将深受影响。2012年外需的下降将导致我国出口增长的进一步下滑,未来几年进口增速将显著高于出口增长。预计2012年出口增长在14%左右。

通货膨胀方面,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以及翘尾因素的下行,2011年四季度CPI将回落到5%以下,全年CPI在5.5%左右,2012年CPI将继续回落至4%左右。

综合判断,预计2012年GDP增长在8.6%左右,同比增速在一二季度见底的可能性较大,三四季度将有所回升。

调控政策:政策微调已经启动,定向领域的政策宽松将会进一步细化,但全面放松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当前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政策已出现微调,但未来进一步全面放松货币政策可能性不大。政策明显转向的前提条件是中国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是外部重大放松事件。但从目前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放缓程度符合预期,属于主动调控的结果,美国也没有继续推行QE3,所以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政策转向。

随着通胀压力的减弱,下一阶段宏观经济调控的重心将转向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财政政策或将成为主导,财政资金主要投向保障房、水利及灌溉工程、服务业、环保、新兴产业等方面。货币政策仍将在稳健的基调下继续进行微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的前提下,调节到期结构。与此同时,信贷定向宽松政策将会进一步细化,尤其是向小微企业、三农和战略新兴产业等特定领域的定向放松。

信贷政策:有所放松,但大幅放松的可能性很小。央行2011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措辞上与二季度有明显差别,引入政策微调的提法,缓解流动性紧张的意图较明显。根据报告显示,未来央行很可能通过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放松银行信贷投放,但这应理解为政策微调和结构性放松范畴,并不意味着整体货币政策的转向。总体来看,政策微调在短期内将会持续,但信贷规模不太可能大幅放量,2011年全年新增信贷7.5万亿元左右。就2012年而言,受持续通胀和负利率的制约,货币政策难以出现实质性的放松,但从货币总量供应上应会有所宽松,M2增速预计在15%,新增信贷规模在8万亿元左右。

利率政策: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利率工具恐将搁置。2012年通胀会较2011年明显回落,在此期间,除非通货膨胀再度超预期增长,否则本轮加息周期基本见顶。但是考虑国内长期负利率的现状,且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球通胀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因此预计央行将更多的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更有可能从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入手)等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利率工具恐将搁置,2012年利率水平将与2011年大体一致。此外,我国的利率政策不仅取决于国内通胀水平,也受到外部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无论是美国推出QE3,亦或是加息,中国的利率政策均会相机抉择。

汇率政策: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大,升值速度将有所放缓。目前,中国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显示人民币升值空间有限。汇率作为替代加息的货币政策补充工具,随着近期美元走强和人民币贬值承压,我国汇率将趋于平稳,大幅升值的可能性较小。主席在G20戛纳峰会上也明确表示,发达国家不要总是逼迫发展中国家货币升值,“一再要求新兴市场升值货币、减少出口,这不会带来平衡的增长;相反,只会令全球经济陷入平衡的衰退,使可持续增长成为不可能”。这充分表明在汇率问题上,中国政府更强调自主性。尽管受国际政治压力影响,2011年下半年各月人民币升值幅度显著大于上半年,但未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很有可能放缓。

近期由于欧债危机升级,市场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加强,美元指数获得强力支撑,人民币继续走软。最近一年期NDF升值幅度预示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预期有所减弱,未来一段时间进入平台波动期的可能性加大,同时不排除某一时段内出现贬值的可能。从汇率运行特点上看,人民币汇率弹性将进一步增强,呈双向浮动特点,日均波幅进一步扩大。预计2012年全年人民币总体保持升值,幅度在2%~3%左右。

第4篇

2010年以来,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复苏进程逐步减缓。面对低增长、高失业率与高财政赤字的两难处境,两国政府选择了前者作为当前政策主要着力点,而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暂时搁置。为进一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美、日一方面陆续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另一方面继续将基准利率维持在零或接近零利率的历史低位,并开始重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推出新经济刺激计划

2010年2月1日,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了总额超过3.8万亿美元的2011财年预算报告。其中包含了1000亿美元的新刺激经济计划,涉及个人及中小企业减税,基础设施开支及清洁能源计划等领域。3月份,为扩大本国产品的市场,提升就业率,美国政府公布了首个以推动出口为目标的专门战略――国家出口战略,计划将出口在未来5年内翻一番。随着二季度经济增长放缓和国会中期选举的临近,奥巴马在9月6日和8日接连提出了总额达3500亿美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

2010年1月29日,日本国会通过了鸠山内阁提出的2009财年第二次补充预算方案,授权政府实施总额7.2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改善就业、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和促销环保类商品。9月10日,菅直人内阁推出了其上台后的首份经济刺激计划,总额达到9150亿日元。10月8日,为应对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所带来经济下行风险,日本政府在间隔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再次出台刺激措施,规模也上升至5.05万亿日元。

美、日两国政府相继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既包含了刺激消费,增加就业等短期目标,也涉及到了更新基础设施,扶持新兴产业等远期发展战略。但从资金分配看,其政策重心仍是力图在短期内通过减少个人和企业税收,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达到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目的。由于制造业和建筑业是美国在本轮衰退中失业最为严重的两个行业,就业人口分别减少了15%和25%,其刺激政策也相应的集中在这两个行业以及零售业。而日本则由于出口对其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较大,政策重心较为偏向出口部门。

(二)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

在陆续推出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两国央行继续实施低利率政策以维持国内宽松的信贷环境。美联储自2008年12月以来,一直将联邦基准利率的目标区间维持在0―0.25%不变,并一再重申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利率在“异常低位”。随着美国经济的大幅放缓,11月3日,美联储宣布了规模达6000亿美元的国债购买计划,以进一步刺激支出和信贷。

2010年10月,日本央行为阻止日元进一步升值和经济下滑,将隔夜拆借利率从0.1%降至零至0.1%,时隔4年再次实行零利率政策。降息的同时,日本央行还推出了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率先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此外,汇率政策也成为两国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联储自实施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实际上是实行了美元贬值政策。弱势美元有利于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以及奥巴马政府5年出口倍增计划的实现。随着美元持续贬值,日元出现被动升值。为应对日元走强对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要求日本中央银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必要时采取包括干预汇市等在内的措施以阻止日元升值。在9月14日日元汇率刷新1美元兑83日元的15年低点后,日本央行开始在外汇市场上直接抛售日元以压低日元汇率,这也是日本央行6年多来首次直接干预汇市。

二、欧盟各国延续宽松货币政策,并陆续推出财政紧缩计划

进入2010年,欧盟各国为刺激经济继续保持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分别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和0.5%的水平上。而债务问题在2010年以后逐渐由希腊一国蔓延至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等欧盟国家,并在4月演变成为一场波及欧洲多个国家的债务和欧元信用危机。债务危机使得欧盟各国开始下决心整顿政府财政并相继出台了各自的公共支出紧缩计划。在各国推出的紧缩计划中,主要包含了“节流”和“开源”两方面的内容,“节流”主要是改革退休制度、削减公务员岗位和薪酬以及政府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开源”则主要是增税或开征新税以增加政府收入。

债务危机发生后,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相继推出了公务员减薪和削减债务方案。6月,德、法、英三国也提出了各自的紧缩计划。6月7日,德国内阁通过了分4年削减816亿欧元的财政紧缩方案,计划将德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由目前的5%降至3%以内。方案包括裁减至多1.5万个公共部门的工作岗位,针对银行、航空旅行和核电业征收新税等措施。6月12日,法国政府宣布采取紧缩措施,计划在未来3年中削减450亿欧元的公共开支,以便把法国国债占GDP比例由8%降到3%以下。6月,英国推出了近30年来最严厉的财政紧缩预算《紧急预算案》,并于10月20日公布了具体的紧缩措施。为降低财政赤字,英国政府计划未来5年削减830亿英镑的财政预算。

三、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及展望

(一)新兴经济体进一步调整国内经济结构

多数新兴经济体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和部分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从而为经济实现平稳增长提供保证。但与此同时,由于仍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受货币政策收紧、财政刺激政策陆续到期以及发达国家经济疲弱造成的外需不振等因素影响,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出现放缓迹象。

对于未来的政策取向,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限制国际资本流入仍是这些国家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主要问题;长期来看,新兴经济体需要及时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改变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IMF在其秋季《世界经济展望》中就指出,“新兴经济体要实现危机前那种增长率,将需要进一步重新平衡其增长,使其转向依靠国内增长来源,这也有助于实现必需的外部重新平衡”。

(二)美国、日本经济刺激措施效果有限

美国和日本推出的新经济刺激计划短期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两国的经济增长,长期来看,则可能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两国出台的刺激政策中所涉及的个人及企业减税、商品销售、出口补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有助于提振国内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其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将十分有限。

首先,此次两国推出的刺激计划总体规模要小于前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其对经济的刺激力度可能要打一定折扣,难以使经济重现今年一季度的复苏势头。

其次,计划中包含的更新基础设施,扶持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等措施虽然在长期中可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但目前来看,受制于创新周期以及新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时间限制,短期内很难对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起到实质性作用。

第三,单靠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日两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对美国来说,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就需要扭转制造业持续下滑和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从目前来看,美国在低端制造业并不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高端制造业又面临日、德等发达国家竞争,其工业产品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依靠传统制造业难以实现奥巴马提出的“再工业化”和出口倍增计划的目标。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则在于过度倚重出口,在外需不振和日元持续升值打击下,日本出口短期难以为拉动经济增长作出大的贡献。此外,奥巴马9月提出新一轮刺激计划的用意更多是为即将到来的国会中期选举造势,近期难以付诸实施。

长期来看,高额的政府债务可能将迫使两国政府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措施。随着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两国政府债务将进一步高企。2010年美国预算赤字将达1.34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为9.1%。日本债务总额更是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多。在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为刺激经济和缓解财政压力,两国央行只能重启购买国债的量化宽松政策为经济注入流动性和替政府债务融资。截止目前为止,美国和日本已经分别推出了6000亿美元和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国重启量化宽松政策可以通过美元贬值向国外转嫁刺激经济的成本和削减外债水平,而其他国家货币被动升值将使各国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措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将加剧国际纷争、引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欧盟被迫放弃短期增长目标,着力经济结构调整

欧盟各国推出的财政紧缩措施短期内将对欧洲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一方面可以降低成员国政府债务负担,使债务占GDP比重达到或接近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3%的标准,增强政府财政收支的可持续性,有助于重建市场对欧元乃至欧洲经济增长的信心;另一方面,各国推出的财政整顿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劳动市场活力和企业的竞争力,缓解欧盟内部的经济结构失衡,从而为欧洲经济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

长久以来,欧洲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过度发展使这些国家超过半数的公共开支都被用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里,而政府在研究和创新等领域的投资相对不足。债务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为欧洲各国解决这些长久困扰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面对国内工会组织和反对党的抗议示威,各国政府形成了空前默契与共识,纷纷表明整顿财政的决心。而且,各国暂时将增长目标让位于财政整顿是为了未来更为持久的经济增长。2010年6月17日,欧盟举行夏季首脑会议并公布了“欧盟2020战略”。各国首脑在战略中提出,在未来10年中将使欧盟经济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灵巧增长”,以提高资源效应、提倡“绿色”、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融合的“包容性增长”。

(四)全球经济复苏有赖于国际间的政策协调

金融危机期间,世界主要经济体间的国际协商以及政策合作在恢复信心和避免危机深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协作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成功遏制了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趋势。然而,危机后世界经济不均衡的复苏态势使得各国进行政策协商和协调的难度不断加大,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变得更为脆弱。

在6月份举行的G20多伦多峰会上,各国首脑尽管在巩固财政基础,加强金融监管以及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在制定同步的经济刺激退出策略上的矛盾和分歧难以协调。会后声明不得不在强调加强复苏的同时,表示各国可以根据各自国情量身定制自身的政策行动。各国各自为政的政策举措将导致全球经济中的摩擦加剧,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国际冲突或者贸易保护主义。

第5篇

也许我们与欧美经济不在同一战壕,却注定在同一地球,置身此局中,中国经济正面临最严峻的外部压力,是覆巢无完卵,还是如不周山立?

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可谓逆风飞扬,在出口失色之际,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已悄然浮现,下半年中国经济也仍然将“微妙”地平稳,这恰是改革开放进行到尖锋时刻的恰当背景。

“热宏观”和“冷微观”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一、 世界经济大乱局:滞胀?衰退?失速?

世界经济看来正陷入久违的大乱局中,人们目前喋喋不休地争论着的,不是世界经济的曙光在哪里,而是黑夜有没有到尽头。早在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表惊人之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警告可能出现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当时美国“新经济”正方兴未艾,而亚洲亦舔干了自己的伤口,出现“V字形复苏。然而,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高科技股票象可怜的“自杀鲸”一样接连表演“高台跳水”,企业家、投资家们无不看得惊心动魄。悲观预言由此相继而来。摩根斯坦利一反常态,不再“兜售繁荣”,而是宣称“需求休克”,警告全球经济有可能面临长期衰退。美国《商业周刊》作为“新经济”的最大吹鼓手,曾刊文说“新经济消除了经济周期”,现在却以号称为“新经济新知”的曼德尔编辑为急先锋,抛出新著《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世界经济怎么了?

1、美国经济:可怕的并不是在大峡谷中下落,而是不知道下落到何时是谷底。以美国而言,美国商务部预期美国经济在2001年第一季度将增长2%,公布的数字却只有出乎意料的1.3%,最近更修正为1.2%,而公众的预期更悲观,以为实际上只增长了0.5%而已。国际货币基金在其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已经将对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原来的1.7%下调到1.5%,而对2002年的增长预期更从 4.2%陡降到 2.5%。目前美联储的连续6次降息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这显示出美联储没有看到美国经济的底部在何处,降息反而恶化了市场预期;二是这显示出美国经济“长腿”变短容易(新经济投资疲弱、市场萎缩地挤出泡沫容易),但“短腿”变长艰难(“空心化”的传统产业难以重新夯实)。因此,过去8年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美国经济可能处于熄火或半熄火的状态,并步入“L”型中期调整。

2、欧洲经济:“从不受影响”到“不可否认的事实”的尴尬。在2001年初,欧盟曾骄傲地宣布:欧洲经济不受美国的影响。欧盟委员会今年4月发表的经济预测报告乐观地宣称,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8%,2002年将达到2.9%。然而,欧元区12国财政和经济部长目前无奈地承认,由于美日经济不断减速,欧洲经济经济增势减弱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其强度“出乎意料之外”。 2000年欧盟经济增长达3.4%,是近十年以来的最高速度,但2001年的经济表现却差强人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其2001年经济增长速度仅为2.4%,最近的数据显示,欧洲的主心骨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目前的经济形势也不妙,德国政府已把对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至2%,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洛朗·法比尤斯则预计,法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不足2.5%,远低于早先预计的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德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数则仅为1.9%。与此同时,欧盟的失业率却在令人不安地上升。

3、日本经济:当日本的经济巨头把中国的大葱和大蒜视为生死攸关的挑战时,我们真的为日本经济担忧了!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容不得矫饰,对其无非有三种态度,一是“驾驭市场”,即政府以为自己可以俯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通过所谓“强政府”的“产业政策”来超越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二是“增强市场”,即政府以为市场是某种外在变量,可以通过关系型融资等奇思妙想来使得“市场机制”更锐利;三是“紧随市场”,即政府承认自己经济干预能力的有限性,只是遵从市场信号尽量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迄今为止,试图驾驭和增强市场的国家毫无例外地已在承受市场的严厉惩罚,其中尤以日本为甚,财政已经扩张至极至;而货币则更曾达“零利率”的尴尬,但日本经济硬是毫无反映,财政货币双失灵。日本自从小泉政权亮相以来,已经坦言将在未来3-5年内不看重GDP增长指标,而全力重构日本经济,但至今则仍为“景气优先”还是“结构优先”在吵闹不休。对于日本经济,我们已经陷入了深深的误区:也许我们并不能用80年代初如日中天的日本经济来衡量现在的日本经济,否则我们将以为其经济永远处于衰退之中;如同我们不能用历史新高的股市综合指数来衡量股市,否则我们将总以为现在的? 墒性诼苁兄校毡揪媒鼋鍪窍慈チ饲某L⑶夷岩栽倩馗吹焦獠收杖说纳鼗小?/P>

4、亚洲经济:曾经梦想的“21世纪是亚洲世纪”已经遥不可及,谁来领导亚洲?面对已经整合的欧盟,以及正在整合的美洲经济,亚洲经济滑落到分崩离析之中。《圣地亚哥宣言》和《行动计划》显示出目前的大势是:2005年1月1号作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并在2005年年底前由各国审议通过,正式生效。这样,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包括北美、南美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34个国家,涵盖8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如此欧盟、美洲自由贸易区和APEC三大区域性组织构成全球贸易和投资基本架构的格局将基本确立。可以预期的是,美国自身的政治经济的困扰、对拉美后院的传统重视、以及对APEC非制度化的清谈而不务实的失望,必然使其对充当整合亚洲经济的热情多少有些冷却,而产生新一波的面向美洲内部的贸易转移和投资转移,即美国在选择贸易和投资伙伴时,会将美洲国家置于更优先的地步,对东亚国家显然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挤出”。由于亚洲经济一体化明显滞后于欧盟和美洲,并且美、日、中等大国对机制化的亚洲经济合作态度暧昧,利益纷争。亚洲经济,因为缺乏清晰可信的领导者,无人填补美国因启动FTAA而对APEC丧失的热情和形成的真空;无人勇于改进APEC的清谈和制度建? 璩倩骸Q侵匏坪跞允前敫鍪兰颓埃窦档哪茄貉侵蓿磕侵皇歉龅乩砀拍睿∷坪跛济挥锌吹揭桓錾缁峋蒙詈托车难侵蕖J澜缈吹降模咽歉直览胛觥⒍皇歉系难侵蘧谩?/P>

5、世界经济:是滞胀?是衰退?还是急剧失速?对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致有三种判断,一是从高速增长意外地突然失速(sudden slowdown);二是已经陷入到经济衰退中 (recession)甚至是大萧条又回来了;三是我们重新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癌症-----滞胀(stagflation)中。在尽可能理性和冷静之后,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在急剧失速之中,至于衰退则是目前仍是可能性尚非普遍的现实性;而滞胀,则多少还有些遥远。下表显示出世界经济增长的确有明显的放缓迹象。

表1、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变动(单位:%)

时间/GDP%

美国 欧盟 德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2001.

(1-3) 1.3 2.0 1.5 2.0 1.7 -0.8 8.1

2001 1.6 2.2 1.6 2.4 2.2 0.5 7.3

2002 2.9 2.5 2.3 2.5 2.7 1.3 7.5

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2001-05-21.

至于世界性经济衰退,至今仍然只是有待证实的预言。30岁以上的人们对经济衰退印象最深的就是“牛奶倒进海里”的画面,那是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及政治经济学教师的讲解中得来的刻骨印象。如果21世纪初衰退重演,则也许天之骄子式的硅片亦将弃于山谷,类似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产品过剩、需求不足情形将重现于整个世界,并成为中长期全球经济的大敌!经济衰退在若隐若现之际,通货膨胀的威胁已悄然降临。2001年5月,G7的通胀率已从1999年初的1%上升至2.8%,这是8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美国通胀率从1999年的1.6%上升到2001年5月的3.6%,欧元区国家通胀率从0.8%上升至3.4%。这使人们不能不警惕世界经济重蹈20世纪70年代的覆辙。我们尚可幸运的是: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扣除能源、食品价格因素后的核心通胀,在美国为2.5%,在欧元为2.1%,日本尚在通货紧缩之中。世界经济的大乱局,是新经济光环不再带来的全球性振荡;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阴影再度聚拢;是亚洲经济再度边缘化的威胁。此际中国经济往何处去?

二、世界经济乱局里的中国:忧思何在?惊喜何在?

世界经济乱局,迫使中国面临较之亚洲金融危机更为险峻的外部环境,尽管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也许不在同一条战壕,但无疑却在同一个经济增长失速的地球上,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20年来我国经济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型大国经济,因此,世界经济增长失速将通过贸易和投资等多种渠道传递和影响我国。忧虑者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君不见,阿根廷已陷入金融危机的困苦中,新加坡正跌落到11年来最糟糕的经济状况,而台湾,泰国、菲律宾等经济体,则有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意思。而有人则说,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苦苦培育内需,并没有像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仰仗欧美经济之鼻息,世界经济突然失速,与中国经济,在投下了浓重阴影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一抹意外的亮色。

1、忧思何在?受国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扮演了我国2000年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的出口将急剧滑坡,甚至成为经济成长的羁绊。世界经济增长失速的直接冲击是我国外贸的陡然滑坡。中国经济增长中,来自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在1/4左右,我们的实证研究表明:过去6年来,美国经济每向下滑落一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就将跌落0.4个百分点,而世界经济每跌一个点,中国出口就滑落10个点。由此来看,美国经济滑坡无疑将使得我国出口严重滑坡。

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而2001年一季度因为惯性订单出口勉强达到了14.7%;但到二季度就降为4%,还不到一季度的一个零头,5月份我国出口仅增长3.5%,比上月回落7.6个百分点,其中对欧美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均下滑了2-3个百分点。1-5月份,中国累计对美国出口增长7.6%,为203.19亿美元,比1至4月份累计增速回落2.3个百分点;1-5月份,中国对日本出口额为179.5亿美元,仅同比增长16.5%,远低于去年同期31.3%的增幅。到了6月份更仅出口220.8亿,这甚至比上年同期还下降0.6%,出现近两年来的首次月度负增长。出口的滑坡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上半年我国外贸累计实现贸易顺差8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23亿美元下降了41.6亿美元。净出口的减少使得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放慢了将近1个百分点。二是间接影响。出口的萎缩使得企业生产受阻,外贸出口对工业生产的上拉作用由去年上半年的3个多百分点,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到1个百分点。

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我国显然不可能通过人民币贬值这样“以邻为壑”的做法来换取出口竞争力的喘息性恢复,此外,其余可以刺激出口增长的“立竿见影”的渠道也已近枯竭。如出口退税的力度已相当大,而出口信贷扶持则不可能为所有产业分享,而2001年11月前后,我国则又可能因加入WTO而加速市场准入。上述因素显示:世界经济增长失速将使我国外贸扶持手段和空间弱化,经常项目收支的顺差将显著缩小,如果按照1-6月份外贸出口变化的趋势来看,2001年我国出口增长可能维持在5%-6%左右,基本无望达到8%的预期目标,目前我国外贸出口的陡然失色将是世界经济乱局的直接祭品。

2、惊喜何在?纷乱的世界经济更衬托了“中国魅力”,并引致国际资本向我加速分流的新格局。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前后,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发展展望2001》统计,在1998-1999年度间,全球直接投资分别为7590亿和1091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为5650亿美元和8780亿美元,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仅为1941亿和2121亿美元,流向亚洲的直接投资分别为846亿和869亿美元。在2000年第三季度以前,由于美国经济走势强劲,大量国际游资都被吸引到了美国。根据美国第一波士顿信托银行的估计,美国一家就占用了全球净储蓄的72%!因此,在世界经济增长失速之前,欧盟和日本是最大的资本净流出地区,而美国则是最大的净流入地区,至于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基本上是无足轻重的。

在美国经济增长出乎意料地一蹶不振之际、美国股市已经辉煌不再、美联储连续降息三大负面因素的冲击下。长期汇聚美国的国际资本,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是否有可能分流到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国家?鉴于国际资本往哪里流,哪里的经济短期内就会迅速升温,那么亚洲经济是否会因祸得福,因资本大量内流而加速增长?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从2001年上半年的资本流动格局看,2001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资本净流出860亿欧元,而去年第一季度净流出为429亿欧元。日本今年第一季度资本净流出22292亿日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出16422亿日元,证券投资净流出908亿日元,其他投资净流出4963亿日元。尽管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增长和股市双双跳水,但流入美国股票市场的国际资本却仍高达1718亿美元(1999年为987亿美元);流入美国公司债市场的国际资本达2941亿美元(1999年为2328亿美元)。2001年第一季度,流入美国证券市场的国际资本仍达到了1550亿美元!但毕竟国际资本有从美国分流的某种迹象,例如,2001年第一季度,共同基金从美国股市抽走了越数百亿美元。因此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近格局是:美国作为国际资本安全港的荣耀有所削弱,可能产生国际资本分流,但其作? 啡兆时镜闹饕ハ蛉晕薷谋洹?/P>

新兴市场并不能够担当吸收从美国分流的部分国际资本的角色。世界银行2000年的《东亚:恢复及更多》(East Asia: Recovery and Beyond)中显示,东亚金融体系并无根本改善。此轮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反而给新兴市场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抵御出口的滑坡,部分发展中国家隐现了新一轮货币贬值风潮。拉美的巴西和阿根廷的货币已有危机征兆;而亚 洲则泰铢走势明显不稳,新加坡经济疲弱不堪,台湾经济风声鹤唳,国际投资者对新兴资本市场的重重疑虑,足以使得从美国分流的资本不可能注入新兴市场。

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之际,新兴市场作为整体在引资方面是弊多利少,但中国却可能是重重乌云中唯一透射出来的一缕阳光!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理由:(1)、中国的经济本质上是大国经济,据称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成长中的内需拉动因素达到了93%!其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小型开放经济体无法相提并论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投资报告2001》的披露,新兴工业化国家NIEs吸引国际资本仅仅是在1999年以后才有了恢复性增长,除了NIEs、日本和中国以外,南亚和东亚国家在1998-2000期间乏善可陈。而中国则明显是例外,自1995年以来,利用外资始终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2)、中国具备吸引国际资本的稳定的基本面,这同样是其他新兴市场不可比拟的。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度亚洲发展展望的预测,在亚洲国家中,中国仍然是经济增长最为强劲和平稳的国家,只有印度经济稍可和我国比拟。稳健成长的中国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乱局中,越发凸现其“中国魅力”,并令国际投资者凝眸注目。

表2、波动的亚洲经济和稳定的中国经济(单位:%)

年份/GDP%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新兴工业化国家 -2.9 7.9 8.4 4.3 5.6

亚太发展中国家 -2.0 4.1 -1.8 3.4 5.0

东亚 6.1 5.8 5.7 5.8 6.5

中亚 1.5 4.7 7.8 3.3 4.8

印度 6.6 6.4 6.0 6.2 7.0

中国 7.8 7.1 8.0 7.3 7.5

第6篇

一、对2007年经济形势及2008年走势的判断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多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高位企稳或呈明显趋降,经济增长南偏快向过热转化的势头有所缓解,宏观调控效果开始初步显现。三季度GDP增长率为11.5%,比二季度11.9%的增速放慢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高位小幅回落,10月份增长14.7%,比6月增幅回落了4.7个百分点;出口增长速度大幅放慢、且呈明显回落态势,10月份增长22.3%,比2006年同期同落7.3个百分点,比7月份34.2%的增速放慢11.9个百分点,降幅高达50%。这充分表明,国家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后,中周经济增长加速的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国民经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初步预计,全年GDP增长11.5%,比2006年加快0.4个百分点。

与会专家认为,与2004年相比,2007年宏观经济呈现出一些新亮点,可以概括为“两高一好”。第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首先,前三个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1.4%,与去年同时期相比,增幅高了6.8个百分点。其次,企业利润大幅度提高。第三,就业状况明显好转,这与2004年的就业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4年我同城镇登记失业率最高上升到4.4%,而2007年前三季度登记失业率为4.0%,低于年初所确定的控制目标0.4个百分点。年初确定的全国新增就业900万个岗位,前三个季度已经实现了920万人的新增就业。超过计划目标20万人。4.0%的登记失业率是2003年以来最低点。表明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有的专家还指出,总供求关系总体向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没有出现明显的总量失衡的情况。一方面,需求增长受到的控制越来越多,宏观调控不仅调控内需,同时也调控外需。2003年以来,通过严把土地和资金两道闸门,提高市场准入标准等多项措施,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2006年以来,通过降低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长,以及抑制贸易摩擦严重的产品出口增长,稳定外部需求,内需和外需增长的稳定性提高:另一方面,从供给看,支持生产能力扩大的诸项要素条件较好。当前我国的资金和劳动力供给都比较充裕;瓶颈约束大为缓解;粮食连续4年增产;尤其是在加强自主创新和全面加入国际产业分工的背景下,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不断提高,只要国内外市场有需求,就会产生相应的供给增长。2003年以来,随着国内消费、投资需求趋旺和外贸出口加快增长,我国重化工原材料、能源、运输等基础产业的增长都在加快,全国发电装机、煤炭产量、货运量、粗钢产量及主要有色金属产量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表明,生产能力扩大、供给增长的潜力巨大。综合来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关系总体趋于协调,不易出现供不应求推动的通货膨胀问题,而且朱来可能出现局部的供大于求和产能过剩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虽然褴个经济加快增长的势头初步有所控制,但是,还不能掉以轻心。固定资产投资再次出现反弹,2008年面临的反弹压力也很大。当前货币和信贷仍然投放过多。对外贸易顺差还在扩大,2006年顺差为1775亿美元,2007年1-10月已经达到2124亿美元,全年预计可能到260(0-2700亿美元。特别是CPI连续4个月涨幅超过5%,其中有两个月达到了6%以上,口前虽然还只是温和上涨,但压力明显增大。因此,防止整个国民经济从偏快转向全面过热,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关于2008年经济走势,大家们的判断比较一致。2008年在流动性过剩和企业效益增长加快的情况下,同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尤其2008年是地方政府换届后的第一年,投资冲动会比较强烈。而且,因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受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及美国次贷危机等问题的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及美周经济增长放慢,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出口增速有可能从2007年的20%以上回落至16%左右。但贸易顺差将继续有所扩大。总体来看,2008年中同经济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但增幅比2007年会有所回落,初步预计GDP增长11%左右。CPI受翘尾因素和国际市场价格影响,有可能保持或超过2007年的增长水平。

二、对物价形势的三种判断

一种意见认为,当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上涨,并不能因CPI涨幅较高就认为是全面通货膨胀,首先,就CPI来讲,一是在6.5%的CPI涨幅中有5.7%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也就是说80%以上的上涨是因为食品价格。所以,当前CPI上涨只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结构性上涨。二是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目前,在CPI类商品中“五涨三落”。2007年1-10月,衣着类同比下降1.3%,交通通讯下降了1.7%,文化娱乐下降0.5%。因此,并不能代表全面通胀。三是此次物价上涨并不是全国性的上涨,区域性特点非常明显。越是经济相对薄弱的地方物价上涨越高,发达地区则物价涨幅越低,如涨幅最大的是青海。贵州;北京、上海、广州的物价涨幅相对较低。其次,应当全国看待当前物价上涨:虽然CPI涨幅连续超过3%的控制目标,但2007年年初提出的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为8%,实际上GDP增长率将达到11.5%。经济加快增长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物价上涨。根据经济学菲利普斯曲线定理,要想把失业率压下去,通胀率就得上升,所以我们很难追求一种最理想的状态,要尽可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均衡点。其三,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两个高增长时期,即1992-1996年、2003-2007年。这两个时期,相同点是经济增长率都在10%以上,所不同的,一是前者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992-1996年CPI平均年上涨率为14.1%,而2003-2006年CPI平均上涨只有2.1%;二是上一个周期中,CPI增长的峰值发生在1994年,达到24.1%,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风。而此轮高增长到目前为止CPI增长的月度峰值仅为6.5%。通货膨胀时期,较多的货币会追逐较少的商品,现在我们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形。如果用严格的通货膨胀定义及我国17年来两次高增长的实践来判断,我国现在仍然是“高增长,低通胀”的基本格局。但是,当前价格上涨的确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造成了影响,这是当前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前物价上涨的背景与2004年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将影响2008年通货膨胀的预期,即通胀预期在强化。首先从外部看,输入性因素比2004年更加明显。一是货币因素。近年来超额发行的美元大量流入中国,对国内商品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情况在2004年是没有的;二是全球新兴市场国家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伊朗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此造成全球资源性产品需求急剧增加,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形成了传导作用;三是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加快带来劳动力工资增加。从内部看,一是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增长都在加快,尤其是消费需求明显加快,这和2004年消费增长缓慢的情形明显不同;二是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因素影响价格上涨;三是猪肉、粮食等结构性价格上涨因素;四是预期性价格上涨因素。这四个因素虽然推动价格上涨的力度不一样,但都在加强。以上外部三个因素和内部四个因素,有可能使2008年通货膨胀的预期更加强烈。尤其是在目前全球性通胀的情况下(尽管是中性的),但对中国均会产生影响,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还有一种意见则与上述判断持明显不同观点。认为虽然目前还不能判断是全面通货膨胀,但也绝非结构性上涨,物价上涨有明显扩散迹象,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其主要理由:在CPI统计的226个品种中,目前上涨的商品有190个左右,占比为73%,其品种还在不断地发散,由此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结构性上涨,2008年面临的上涨压力还将会进一步增大。

一是由农产品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集聚向城市集中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南此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短缺必然带来粮食价格继续上涨。另一方面,收割机的广泛使用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此外,进城农村劳动力工资呈明显上涨趋势,以小时工为例,2006年8元/小时,2007年则上涨为16元/小时;麦当劳进入中国20年来未给员工加薪,2007年开始首次加薪。

二是粮油等食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压力仍然很大,这将影响价格总水平进一步上扬。一方面,目前全球小麦库存降到20多年来最低点。另一方面,南于国际市场70%以上的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直接导致国际市场石油、粮食、油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此,国际市场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更值得关注。从国内看,猪肉价格经过前期调控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价格涨势趋缓,但养猪成本大幅度增加,长期看,猪肉价格仍是上涨趋势。而食用油方面,南于我国油脂加工企业均为外资企业(整个产业链均为外资),政府可调控的余地不大,这个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总体来看,虽然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仍有可能稳定增加,但结构问题非常突出。面临的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三是国内需求过旺尚未得到缓解,经济持续过快发展导致原材料供应紧张,近期部分地区石油供应紧张,钢材、水泥等价格均呈明显回升趋势。2008年又是地方政府的换届年。事实表明,中央宏观调控难以抵挡地方发展经济的势头,工业品价格面临的上涨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四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会加快,能源税、资源税、物业税等方面的改革明年均有可能伺机推出。总体来看,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明显增大,初步预计CPI上涨5%左右,高于2007年4.5%的增长水平。

也有的专家认为,当前我国CPI上涨3-5%是可以承受的,转型期中国需要这样一个通胀水平,温和型通胀不仅不会造成经济过热,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及增加就业(持这种观点的专家不在少数)。在通胀和通缩之间,有专家认为我们宁肯选择通胀。只要政策上重视低收入者的利益,对大多数百姓影响较小,但通缩则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有的专家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物价上涨趋势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个别月份CPI上涨5%甚至更高一些还不足以担心,如果持续半年在5%以上。且呈高位趋势性上涨。则须引起警惕,以防引发通胀风险。

与会专家对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普遍表示担心,他们认为,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远远大于CPI上涨的影响,这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三、政策建议

与会专家认为,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全面过热仍是当前及2008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2008年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也有专家指出,鉴于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上涨压力增大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建议2008年货币政策要由“稳中适度从紧”转向“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及早从政策上引导预期。还有的专家认为,2008年追求多高的物价稳定目标对政策的选择至关重要,政策力度过大会影响今后经济发展,因此,2008年防止通货膨胀在政策上要稳,中国走出通货紧缩很不容易,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在措施方面,在继续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采取不断加息等措施的同时,2008年要更加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发挥财税政策对价格的平衡作用。

第7篇

一、宏观调控取得的积极成效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政府推出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一整套政策组合扭转了经济从偏热状态向过热状态进一步加速的可能走势,2005年国民经济在高位平台上稳定增长。经济总量矛盾缓解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得到改善,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

1、农民增收缩小了城乡消费市场增速差距,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冷热不均现象有所改观

2005年中央继续加强支持“三农”的政策力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得以延续。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际增长5%以上。农民收入增幅的提高,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活跃,使我国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城乡市场全面走旺的局面。今年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0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城乡市场零售额分别增长14%和11%,增幅差距由去年同期的5.1个百分点缩小到3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品市场销售趋旺,使前几年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一热一冷的局面有所改观,1-8月份城镇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4%,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差距同比缩小了3个百分点。

2、轻重工业的增长更加协调,煤电油运瓶颈压力有所减缓

2003-2004年,我国一直呈现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的经济增长特征。2003年重工业增长18.6%,快于轻工业4个百分点;2004年重工业18.2%,快于轻工业3.5个百分点。2005年1-8月份出现了转折性变化,重工业增速从去年同期的18.6%下降到16.9%,增幅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快于轻工业的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2个百分点缩小为2个百分点,8月份当月缩小为0.7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增速差开始缩小,表明经济开始朝着恢复均衡、稳定增长的方向变化。

在重工业增速回落的影响下,交通能源等“瓶颈”压力有所减缓。1-8月份发电量增长13.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能源生产总量增长10.3%,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全社会货运量增长9.5%,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长18.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

3、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今年以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加大了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力度。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11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4%,增幅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920亿元,增长22.3%,比去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333亿元,比7月下降了61亿元,下降了4.38%。

从产业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第一产业投资396亿元,同比增长20%,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7330亿元,增长35.2%,比去年同期下降6.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钢铁、铁合金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546亿元,在去年同期增长63.1%的基础上同比又增长81.9%,增速提高18.8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770亿元,增长25.6%,增速提高10.6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504亿元,增长39.2%,增速提高43.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492亿元,增长25.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0.9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757亿元,增长16.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5.3个百分点。

4、就业形势逐步好转,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减弱

今年以来,经济增长保持高位运行,消费品市场活跃,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带动了就业形势的好转。1-8月新增城镇就业73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2%。预计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2%,低于4.5%的调控目标。

在经济增长保持较快速度的情况下,2005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物价指数先于经济增长率回落的局面。由于粮食价格的稳定和工业品供过于求局面的加剧,居民消费价格小幅走低。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2.1%,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5%,涨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今年对房地产价格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后,房价上涨幅度在下半年开始放缓。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月上涨6.3%,上涨幅度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经济快速增长、价格基本稳定、就业形势好转的组合表明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综合分析,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4%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1%,第三产业增长9.3%。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3%,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名义增长率回落0.5个百分点,实际增幅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回落1.9个百分点;外贸呈现出口增速明显快于进口增速的格局,预计出口总额增长29%,进口总额增长19%,全年贸易顺差接近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比上年扩大650亿美元。(具体指标预测见附表1)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国民经济转入稳定增长阶段后,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周期性自发波动、国内扩张性冲动惯性、国际市场变化等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经济运行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局面,既有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增多、工业生产增速居高不下的趋热迹象,也有企业利润下滑、物价连续走低的趋冷讯息。我们认为,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中,以下三个方面是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惯性冲动依然强烈,产能过剩的行业明显增多

固定资产投资是当期的需求,下期的供给。前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逐步形成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今年以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水泥、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电解铝行业125户生产企业中已经有39户停产,55户净亏损。全国约有4400多个水泥企业,已经有1900多个企业处于亏损和微利局面,水泥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下降77%。我国今年钢产量将突破3亿吨,达到3.32亿吨,比上年增加5900万吨左右,产大于需已成必然。汽车、平板玻璃、化纤甚至包括电力等行业也隐含着这种风险。

虽然今年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力度不减,但各地加大投资、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特别是6-8月份,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明显增多。1-8月份新开工项目11.4万个,同比增加19808个,增速由去年同期的7.4%提高为21.1%;其中,6月份新开工2.4万个,7月份1.4万个,8月份1.9万个。投资在建规模偏大,新开工项目增多,电力、煤炭等部分行业无序建设现象突出,这将造成未来数年产能过剩更大的压力,引发价格下跌、利润缩小、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2、贸易顺差连创新高,外需比重过大隐含经济波动风险

今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进口增速明显放缓而出口依然保持强劲增势的新局面。1-8月我国出口4756.7亿美元,增长32%;进口4154.4亿美元,增长14.9%,贸易顺差高达602.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逆差10亿美元左右。今年前8个月形成6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超过去年全年的净出口增量,既有正常的合理的因素,也有一些特殊的不正常因素。

从正常合理的因素分析,一是近年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规模较大,形成巨大的加工贸易生产能力,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0%。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创造的顺差占总顺差的62.1%。二是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从加速增长转入稳定增长,再加上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使国内对投资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明显回落。1-8月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5.3%,比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口增长9.2%,比上年同期下降28.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实现顺差228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一般贸易为逆差148亿美元。三是前几年我国时处入世之初,每年关税水平调整幅度较大,企业为了享受关税下调的好处,下半年少进口,集中在年初大量进口,因而造成我国年初出现贸易逆差,下半年恢复顺差的现象。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今年年初关税下调幅度比前几年缩小,年初集中进口的现象基本消失,因而年初便出现贸易顺差。

从特殊的不正常的因素看,今年以来,国内出口企业普遍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可能对我国产品实行贸易设限政策的预期。在这两种预期的作用下,企业普遍想方设法早出口、快出口,尽量抢在国外采取贸易设限措施之前多出口,抢在人民币升值之前多出口。为抢在欧美封关前出口,6、7两个月纺织企业纷纷加班加点赶定单,压价抢关出口。同样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使许多企业尽量少进口、晚进口,以避免汇率损失。

经初步测算,预计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5%,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大超过往年的正常水平。我国经济增长过份依赖外需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波动风险。同时,巨额贸易顺差带动外汇储备额的超常规增长,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成为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3、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对我国经济持续平衡发展的压力逐步增大

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在大幅上涨两年的基础上继续攀升。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8月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水平在7月份小幅回升后继续提高,主要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现货价格水平的中价国际A指数比上月上升2.13%,比去年同期上升15.33%;反映期货价格水平变化的中价国际B指数比上月上升4.82%,比去年同期上升28.61%。

虽然我国对成品油价格和电价等资源类产品价格采取了适当的控制措施,国际油价和国内煤炭价格对国内各行业的成本推动压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但1-8月,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还是在去年同期上涨10.4%的基础上又同比上涨9.5%,由于我国大多数工业品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上游成本只有小部分可能通过工业品出厂价上涨转嫁出去,主要消化渠道是压缩企业利润。今年以来,我国多数加工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明显下降。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6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7%,增幅同比下降17.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373亿元,同比增长53.1%,增幅同比上升44.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下降35.4%,化纤行业利润下降34.3%,建材行业利润下降14.8%,电子通信行业利润下降6.5%。

国际油价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和高位运行,有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滞胀”的负面影响。初步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平均为每桶55-60美元左右,同比上涨35%-45%,根据模型测算,如果国际油价上涨完全传导到国内,将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减缓0.5-0.7个百分点,国内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8-1.2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3.2-4个百分点。输入型“滞胀”压力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三、2006年经济形势展望和多方案比较测算

1、国内外环境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05年大体持平,世界贸易增长率略高于2005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在保持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的制约因素。首先,如果美联储在2006年继续执行其既定的稳步调高利率的政策,将不仅对国内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利率政策,世界各国经济都将受到影响。其次,油价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带了不利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冲击更大。2006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对石油的需求继续旺盛,会使石油价格维持高位。总体上看,我国2006年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仍然较好,但高油价和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从国内环境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金融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信贷和土地的调控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全国各地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随着前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但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明显加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对各行业的影响需要逐步消化,国际石油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对部分行业的成本推动难以通过市场价格上涨得以解决,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从国际环境、国内体制政策环境和供给条件看,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特别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等国内需求的中周期增长因素趋势不变,为我国2006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需求变化趋势

(1)固定资产投资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平稳回落。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快速增长中平稳回落的态势。2005年1-8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975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7.3%提高为64.3%。从2005年新开工项目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惯性较强;加之,“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将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之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平稳回落态势,一是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特别是对土地的控制仍然较严,近期对部分地方出现的“以租代征”的错误做法叫停,各地在逐步消化了前几年过快征用的农地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约束在明年将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二是今年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幅逐步下降,8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7.6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同比低8.1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增速放慢将影响明年的投资增速,特别是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三是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明年将更加突出,部分行业产品成本上升、价格下降使利润空间明显压缩,必然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约束部分行业的投资扩张。四是今年以来,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加大,部分行业外商向我国的产业转移放慢,1-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9.93亿美元,同比下降3.02%。多年少见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对明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消费品市场稳中偏旺。2006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首先,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由于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保护价政策有利于农业再现增产增收的局面。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6%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

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继续有较大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成为城市商业市场主要推动力量。2005年部分地方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2006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到提高1500元,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并将带动城市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挖掘他们发展型消费的潜力。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国家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部分城市推出中小学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有关部门对医院收费加强监督,医疗统筹面继续扩大。国家财政将住房改革的货币补贴落到实处,对住房不达标和无房人员进行货币补贴等等。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2006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高油价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汽车和住房消费难以重现旺市。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3)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缩小。2006年,我国外贸发展的有利因素是: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投资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此外,随着结构性投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不利因素主要是:① 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②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③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贸易摩擦的急剧增多、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问题都将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3、2006年不同政策和环境组合下经济增长的三种可能前景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别是充分考虑“十一五”规划实施第一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政策需要,我们测算了2006年不同环境和政策力度下国民经济高、中、低三个不同增长前景(详见附表2)

(1)中方案。世界经济继续维持平稳增长格局,石油价格保持在2005年全年均价水平(每桶55美元左右)而不出现大幅上涨,国内外没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2006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减至600亿元,财政预算内建设投资比2005年增加2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财政支出向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方向倾斜。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微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分别达到16%和15%,新增贷款规模3万亿元。在上述条件下,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8%,增长幅度比2005年回落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连续五年保持在8%-10%的潜在增长区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在经过连续两年较快增长后,增速将从2004年的6.3%和2005年的5%回落到4.5%左右。第二产业受投资增速回落影响,重工业和建筑业增速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7%和2005年的16.2%减速为15.5%左右,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4年的11.1%和2005年的11%减速为10.5%。第三产业受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和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影响,预计增长9.2%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

基于投资周期和增长惯性的考虑,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20%左右(实际增长率约16%左右),比2005年降低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3%左右,与2004年大体持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考虑到2005年基数因素的影响,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出口将增长20%左右,进口增长20%左右,贸易顺差约1170亿美元,新增贸易顺差由2005年的650亿美元减少为200亿美元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左右。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兼顾经济运行中趋热与趋冷两方面因素,既引导投资平稳回落,又通过财政政策的支出结构调整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条件,稳步调整外贸进出口增速避免外需剧烈波动,可以较好地保持经济景气的持续性,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

(2)高方案:GDP增长9.3%。高方案与中方案相比,要求世界经济形势好于2005年,石油价格水平有所下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建设国债保持800亿元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维持在17%左右。在上述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达到23%,投资对经济增长仍然保持较大的贡献率。由于经济景气度较高,收入增加较快和消费者预期改善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达到3.2%。出口增长21%,经济高增长使资源性产品进口的需求大幅上升,进口增幅达22%,虽然进口增速快于出口,但对外贸易顺差仍然达到1111亿美元。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经济景气在高位继续上升,投资需求带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回暖,就业压力减轻,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偏松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多数经济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的同时,能源、交通等瓶颈约束进一步加剧,并增大下一阶段产能过剩压力。

(3)低方案:GDP增长8.3%。低方案与中方案相比,国际上突发事件使国际油价再次冲高,年均价超过2005年全年均价水平,受石油价格过高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贸易增速也小幅回落,国际环境趋紧。国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有所加大,建设国债减少到300亿元,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回落到1998-2002年平均增长15%的水平以下。在上述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比2004年下降1.1个百分点。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名义增长1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5%,比上年小幅回落;由于国内景气下滑,企业被迫扩大出口,进口增幅下降,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8%和16%,贸易顺差高达1200亿美元以上。由于经济景气有所回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左右。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煤电油运的约束条件下趋向平衡,投资降温有利于改善投资增长质量,有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但经济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综合看,我们倾向于争取实施中方案,这是在现有资源和体制条件下,主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利用国际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延展经济扩张期,并兼顾宏观调控四大目标的方案,实施起来政策难度和风险较小。

五、2006年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双稳健”基调

2006年是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发展的关键之年。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上更加注重预调和适时微调,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一方面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增加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充分发挥城乡消费增长潜能。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

2006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财政政策应相应增加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继续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机制,提高支农效率和效益。三是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农资和粮食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改革试点。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在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两个途径,增强农村购买力,保持农村消费品市场活跃兴旺的局面。

其次, 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增长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内生增长潜力和质量。要发挥财政作为收入再分配手段的功能,一是在总量上适当减轻居民的负担,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减轻居民教育、医疗方面的过重负担。二是适当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适当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及社会保障的政策。

再次,保持合理建设国债规模,适度调控预算内投资规模。2006年,为了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解决社会公共产品资金不足问题,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可稳定在3000亿元左右,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可以保持600亿元的规模,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同时,对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投向“十一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城乡电网、农村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和环保设施项目、农村教育医疗基建项目等。

第四,要加快推进税制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立法工作,以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及时总结东北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将企业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实施方案。三是继续研究消费税调整工作。降低一般护肤品、小排量汽车等商品消费税税率,适当扩大对高污染和高消费商品征收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四是研究征收资源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择机推出燃油税。

2、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时微调,适度放松信贷控制

2006年,货币政策仍应坚持“稳健”的基调,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将持续稳中小幅攀升的走势,价格型工具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收缩效应。作为松紧搭配,数量型工具在总量上应适度宽松,以保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要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保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合理正常的资金需求,及时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客观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变化,防止对房地产企业贷款“一刀切”现象,加大对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达到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现反弹的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目标。

在结构调控方面。要积极发挥“窗口指导”在优化信贷结构中的作用,配合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鼓励自主创新,有利于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和项目要提供重点支持。对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要严格控制贷款供应,促进优胜劣汰。

2006年,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改制成熟的银行可以考虑优先上市。要在社会资金总体充裕,银行间接融资出现萎缩的情况下,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发展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为重点的金融市场,以满足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满足的资金需求。

3、根据我国CPI、PPI走势和各行业承受能力,逐步理顺资源类和公共事业类价格

要充分利用当前价格水平较低的有利时机,逐步理顺资源类产品和公共事业类价格,为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创造条件。建议稳步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适当释放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从供给看,可减小炼油企业亏损的压力,提高成品油生产积极性,保证市场供给;从需求看,可引导企业和居民节约能源,减轻能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压力。但应充分考虑油价过高带来潜在滞胀的危险,不宜采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完全挂钩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适当提高电价。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水、天然气、公共交通价格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严格控制旅游景点涨价幅度。

4、采取配套政策,扩大城乡消费

一是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要保持房地产消费的稳定增长,尽快出台住房二级市场的相关配套政策,盘活城市存量住房,同时控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要实行鼓励经济型轿车使用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快城市住宅区停车场的建设,规范和清理车辆使用期中的各种收费,降低汽车消费成本。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规范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引导人们扩大服务消费,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服务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二要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适应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搞好城乡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形成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三要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管理。适时调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保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同时,加强政府对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监察,切实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问题。

附表1:2005年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

(单位:亿元,%) 指标 2004年(实际) 2005年(预测)

绝对值 增长率 绝对值 增长率

GDP 136875 9.5 152736.1 9.4

第一产业 20768 6.3 22146.7 5.0

第二产业 72387 11.1 81713.8 11.0

第三产业 43720 8.3 48875.5 9.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4805.1 16.7 70688.7 1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0072.7 25.8 87801.0 25.3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58620.3 27.6 74448.0 27.0

消费品零售额 53590.1 13.3 60450.0 12.8

出口总额(亿美元) 5933.6 35.4 7654.0 29.0

进口总额(亿美元) 5613.8 36.0 6680.0 19.0

贸易顺差(亿美元) 319   974

居民消费物价 103.9 3.9 102.0 2.0

附表2: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方案比较

(单位:亿元,%) 指标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GDP 171698.9 8.3 172491.6 8.8 173284.2 9.3

第一产业 24037.8 4.0 24493.8 4.5 24679.6 5.0

第二产业 91858.9 9.8 91938.0 10.5 92007.0 11.2

第三产业 55802.1 9.1 56059.8 9.2 56597.6 9.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9032.4 14.5 89809.9 15.5 90587.6 16.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1410.0 15.5 105361.2 20.0 108170.8 23.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87848.6 18.0 90826.6 22.0 93060.0 25.0

消费品零售额 68006.3 12.5 68308.5 13.0 68610.8 13.5

出口总额(亿美元) 9032.0 18.0 9185.0 20.0 9261.3 21.0

进口总额(亿美元) 7749.0 16.0 8016.0 20.0 8149.6 22.0

贸易顺差(亿美元) 1283   1169   1111

第8篇

2011年一、二季度,我国GDP增速由2010年四季度的9.8%分别降至9.7%和9.5%,上半年整体增速为9.6%,较去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一)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主要经济体呈缓慢复苏格局

2011年下半年,受总体宽松的货币环境、积压许久有待释放的消费投资需求和新兴经济体稳健增长等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有望加快,但复苏步伐仍将较缓慢。

一是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进一步明朗。2011年一季度,主要经济体中,除美国、韩国GDP同比增速较上季度有所下降外,英国、德国和法国等主要经济体GDP增速普遍回升。

二是欧洲债务危机出现重燃势头。2011年上半年,评级机构连续调降希腊、葡萄牙等国的债信评级,欧债危机隐忧重现。但为了维护欧洲经济复苏和全球金融稳定,IMF和欧盟自2010年5月即开始向希腊提供总规模为1100亿欧元的援助贷款,截至2011年7月已分5批拨付了173亿欧元,且还计划在今年9月出台对希腊的新一轮救助计划。在各方的联合援助下,下半年欧洲出现债务违约和重组的可能性不大。

三是发达国家债务负担过重。2010年末,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赤字率分别达8.9%、10%和6.4%,大幅超过3%警戒线。为恢复市场信心,美国和欧洲各国相继紧缩财政,在私人部门需求未完全恢复、政府支出又有所降低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将面临挑战。

四是美国大力度量化宽松政策仍将延续。虽然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促进美国经济继续复苏,但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如美元贬值、全球通胀压力加大、金融市场震荡加剧、较多新兴市场国家和欧洲央行紧缩银根,反过来减缓了经济复苏进程。未来一段时期,美国仍将采取多种措施保持宽松流动性,以此推动经济增长,上述负面影响仍将继续。

(二)国际资本流动频繁转向,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

2011年上半年国际资本流动频繁转向:第一次转向是在2011年一季度,由于新兴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在新兴市场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统计,今年2月新兴经济体股票基金市场流出资金达创纪录的190亿美元,超过危机爆发后的单月最高流出规模,债券基金市场资本流入规模也较上年大幅下降;第二次转向是在2011年二季度,4月以来,美国经济复苏疲弱、欧债危机重燃,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和利率水平与发达市场的差距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因此重新流回新兴市场。在欧债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预计2011年下半年新兴市场将继续面临国际资本快进快出、本币升值和资产泡沫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也将随之提高。

(三)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国内经济增速继续温和放缓

下半年,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等政策导向作用下,全年GDP增长仍有望保持在9.5%左右的水平。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外需增长乏力,贸易顺差将会继续收窄。一是发达国家复苏进程存在较大不稳定因素,新兴市场国家在政策紧缩后也存在放缓趋势。二是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给国内出口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在“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的政策指导下,预计下半年贸易顺差将继续收窄,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会降低。从内生增长动力来看,内需继续得到支撑,结构有望进一步改善。投资方面,在货币紧缩、财政刺激退出及房地产调控等负面因素,以及高铁和水利投资力度加大、保障房计划逐步落实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加快等正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下半年投资增速放缓幅度将较为有限。消费方面,随着通胀预期逐步减弱、居民收入预期提升、消费者信心反弹以及部分消费品消费刚性较强,消费增速将趋于稳定。

(四)通货膨胀压力犹存,宏观调控紧缩力度可能加大,但幅度有限

虽然上半年我国通胀压力不容忽视,但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我国出现严重通胀的可能性较小,全年可能呈“前高后低”的态势,预计下半年存在进一步加大紧缩力度的可能,但大幅加息可能性较小。一是近期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有所放缓,新兴经济体为应对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继续实施紧缩措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调,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减弱。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稳中趋降、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足、猪粮比较为合理、农副产品供给基本稳定,物价大幅上涨的内在动力不足。三是2010年以来,已经5次加息、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实施,对回收市场流动性成效明显,因流动性过剩推高通胀的压力持续减轻。四是非食品价格在CPI上涨中的贡献逐步加大,在减库存效应的带动下,PPI涨幅放缓对非食品CPI的抑制作用将逐渐释放,有利于减轻整体CPI上行压力。

(五)政策调控力度继续加大,房地产市场渐趋调整

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尚不明显,预计下半年调控力度可能加大,促使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一是已有调控政策将严格执行。7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严格落实以限购、限贷、限外为主的调控政策,已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要严格执行。二是限购令范围扩大。7月初,政府明确指出,在一些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实施限购令,预计下半年,部委和地方的细化调控政策将陆续出台,使限购令扩大到三线城市。三是保障房建设速度加快。上半年由于资金不到位等原因,保障房建设一度进展缓慢。对此,中央政府已明确允许地方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部发行地方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房建设。预计下半年保障房融资难的瓶颈将有所缓解,开工建设速度有望加快。四是地方政府调控力度加大。当前,在地方融资平台还款高压下,地方政府在地产调控政策执行层面有放松态势,个别城市开始放松限购令。最近“新国5条”的出台,及时遏制了部分地方政府企图放松调控的苗头,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效性。

第9篇

一、宏观调控取得的积极成效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我国政府推出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一整套政策组合扭转了经济从偏热状态向过热状态进一步加速的可能走势,2005年国民经济在高位平台上稳定增长。经济总量矛盾缓解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得到改善,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

1、农民增收缩小了城乡消费市场增速差距,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冷热不均现象有所改观

2005年中央继续加强支持“三农”的政策力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得以延续。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际增长5%以上。农民收入增幅的提高,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活跃,使我国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城乡市场全面走旺的局面。今年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0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城乡市场零售额分别增长14%和11%,增幅差距由去年同期的5.1个百分点缩小到3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品市场销售趋旺,使前几年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一热一冷的局面有所改观,1-8月份城镇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4%,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差距同比缩小了3个百分点。

2、轻重的增长更加协调,煤电油运瓶颈压力有所减缓

2003-2004年,我国一直呈现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的经济增长特征。2003年重工业增长18.6%,快于轻工业4个百分点;2004年重工业18.2%,快于轻工业3.5个百分点。2005年1-8月份出现了转折性变化,重工业增速从去年同期的18.6%下降到16.9%,增幅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快于轻工业的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2个百分点缩小为2个百分点,8月份当月缩小为0.7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增速差开始缩小,表明经济开始朝着恢复均衡、稳定增长的方向变化。

在重工业增速回落的下,能源等“瓶颈”压力有所减缓。1-8月份发电量增长13.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能源生产总量增长10.3%,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全社会货运量增长9.5%,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长18.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

3、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今年以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加大了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力度。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11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4%,增幅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920亿元,增长22.3%,比去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333亿元,比7月下降了61亿元,下降了4.38%。

从产业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第一产业投资396亿元,同比增长20%,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7330亿元,增长35.2%,比去年同期下降6.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钢铁、铁合金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546亿元,在去年同期增长63.1%的基础上同比又增长81.9%,增速提高18.8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770亿元,增长25.6%,增速提高10.6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504亿元,增长39.2%,增速提高43.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492亿元,增长25.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0.9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757亿元,增长16.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5.3个百分点。

4、就业形势逐步好转,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减弱

今年以来,经济增长保持高位运行,消费品市场活跃,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带动了就业形势的好转。1-8月新增城镇就业73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2%。预计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2%,低于4.5%的调控目标。

在经济增长保持较快速度的情况下,2005年出现了上从未出现过的物价指数先于经济增长率回落的局面。由于粮食价格的稳定和工业品供过于求局面的加剧,居民消费价格小幅走低。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2.1%,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5%,涨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今年对房地产价格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后,房价上涨幅度在下半年开始放缓。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月上涨6.3%,上涨幅度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经济快速增长、价格基本稳定、就业形势好转的组合表明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综合,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4%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1%,第三产业增长9.3%。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3%,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名义增长率回落0.5个百分点,实际增幅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回落1.9个百分点;外贸呈现出口增速明显快于进口增速的格局,预计出口总额增长29%,进口总额增长19%,全年贸易顺差接近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比上年扩大650亿美元。(具体指标预测见附表1)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国民经济转入稳定增长阶段后,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周期性自发波动、国内扩张性冲动惯性、国际市场变化等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经济运行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局面,既有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增多、工业生产增速居高不下的趋热迹象,也有利润下滑、物价连续走低的趋冷讯息。我们认为,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中,以下三个方面是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惯性冲动依然强烈,产能过剩的行业明显增多

固定资产投资是当期的需求,下期的供给。前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逐步形成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今年以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水泥、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电解铝行业125户生产企业中已经有39户停产,55户净亏损。全国约有4400多个水泥企业,已经有1900多个企业处于亏损和微利局面,水泥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下降77%。我国今年钢产量将突破3亿吨,达到3.32亿吨,比上年增加5900万吨左右,产大于需已成必然。汽车、平板玻璃、化纤甚至包括电力等行业也隐含着这种风险。

虽然今年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力度不减,但各地加大投资、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特别是6-8月份,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明显增多。1-8月份新开工项目11.4万个,同比增加19808个,增速由去年同期的7.4%提高为21.1%;其中,6月份新开工2.4万个,7月份1.4万个,8月份1.9万个。投资在建规模偏大,新开工项目增多,电力、煤炭等部分行业无序建设现象突出,这将造成未来数年产能过剩更大的压力,引发价格下跌、利润缩小、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2、贸易顺差连创新高,外需比重过大隐含经济波动风险

今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进口增速明显放缓而出口依然保持强劲增势的新局面。1-8月我国出口4756.7亿美元,增长32%;进口4154.4亿美元,增长14.9%,贸易顺差高达602.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逆差10亿美元左右。今年前8个月形成6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超过去年全年的净出口增量,既有正常的合理的因素,也有一些特殊的不正常因素。

从正常合理的因素分析,一是近年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规模较大,形成巨大的加工贸易生产能力,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0%。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创造的顺差占总顺差的62.1%。二是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从加速增长转入稳定增长,再加上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使国内对投资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明显回落。1-8月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5.3%,比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口增长9.2%,比上年同期下降28.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实现顺差228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一般贸易为逆差148亿美元。三是前几年我国时处入世之初,每年关税水平调整幅度较大,企业为了享受关税下调的好处,下半年少进口,集中在年初大量进口,因而造成我国年初出现贸易逆差,下半年恢复顺差的现象。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今年年初关税下调幅度比前几年缩小,年初集中进口的现象基本消失,因而年初便出现贸易顺差。

从特殊的不正常的因素看,今年以来,国内出口企业普遍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可能对我国产品实行贸易设限政策的预期。在这两种预期的作用下,企业普遍想方设法早出口、快出口,尽量抢在国外采取贸易设限措施之前多出口,抢在人民币升值之前多出口。为抢在欧美封关前出口,6、7两个月纺织企业纷纷加班加点赶定单,压价抢关出口。同样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使许多企业尽量少进口、晚进口,以避免汇率损失。

经初步测算,预计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5%,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大超过往年的正常水平。我国经济增长过份依赖外需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波动风险。同时,巨额贸易顺差带动外汇储备额的超常规增长,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成为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3、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对我国经济持续平衡发展的压力逐步增大

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在大幅上涨两年的基础上继续攀升。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8月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水平在7月份小幅回升后继续提高,主要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现货价格水平的中价国际A指数比上月上升2.13%,比去年同期上升15.33%;反映期货价格水平变化的中价国际B指数比上月上升4.82%,比去年同期上升28.61%。

虽然我国对成品油价格和电价等资源类产品价格采取了适当的控制措施,国际油价和国内煤炭价格对国内各行业的成本推动压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但1-8月,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还是在去年同期上涨10.4%的基础上又同比上涨9.5%,由于我国大多数工业品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上游成本只有小部分可能通过工业品出厂价上涨转嫁出去,主要消化渠道是压缩企业利润。今年以来,我国多数加工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明显下降。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6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7%,增幅同比下降17.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373亿元,同比增长53.1%,增幅同比上升44.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下降35.4%,化纤行业利润下降34.3%,建材行业利润下降14.8%,通信行业利润下降6.5%。

国际油价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和高位运行,有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滞胀”的负面影响。初步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平均为每桶55-60美元左右,同比上涨35%-45%,根据模型测算,如果国际油价上涨完全传导到国内,将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减缓0.5-0.7个百分点,国内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8-1.2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3.2-4个百分点。输入型“滞胀”压力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三、2006年经济形势展望和多方案比较测算

1、国内外环境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05年大体持平,世界贸易增长率略高于2005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在保持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的制约因素。首先,如果美联储在2006年继续执行其既定的稳步调高利率的政策,将不仅对国内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利率政策,世界各国经济都将受到影响。其次,油价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带了不利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冲击更大。2006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对石油的需求继续旺盛,会使石油价格维持高位。总体上看,我国2006年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仍然较好,但高油价和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从国内环境看,在发展观的指导下,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信贷和土地的调控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全国各地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随着前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但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明显加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对各行业的影响需要逐步消化,国际石油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对部分行业的成本推动难以通过市场价格上涨得以解决,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从国际环境、国内体制政策环境和供给条件看,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特别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等国内需求的中周期增长因素趋势不变,为我国2006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需求变化趋势

(1)固定资产投资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平稳回落。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快速增长中平稳回落的态势。2005年1-8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975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7.3%提高为64.3%。从2005年新开工项目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惯性较强;加之,“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将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之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平稳回落态势,一是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特别是对土地的控制仍然较严,近期对部分地方出现的“以租代征”的错误做法叫停,各地在逐步消化了前几年过快征用的农地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约束在明年将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二是今年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幅逐步下降,8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7.6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同比低8.1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增速放慢将影响明年的投资增速,特别是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三是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明年将更加突出,部分行业产品成本上升、价格下降使利润空间明显压缩,必然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约束部分行业的投资扩张。四是今年以来,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加大,部分行业外商向我国的产业转移放慢,1-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9.93亿美元,同比下降3.02%。多年少见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对明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消费品市场稳中偏旺。2006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首先,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由于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保护价政策有利于农业再现增产增收的局面。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6%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

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继续有较大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成为城市商业市场主要推动力量。2005年部分地方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2006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到提高1500元,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并将带动城市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挖掘他们型消费的潜力。

第三,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国家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部分城市推出中小学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有关部门对收费加强监督,医疗统筹面继续扩大。国家财政将住房改革的货币补贴落到实处,对住房不达标和无房人员进行货币补贴等等。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2006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高油价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汽车和住房消费难以重现旺市。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3)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缩小。2006年,我国外贸发展的有利因素是: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的基本面尚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投资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努力扩大出口。此外,随着结构性投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不利因素主要是:① 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②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③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贸易摩擦的急剧增多、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问题都将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3、2006年不同政策和环境组合下经济增长的三种可能前景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别是充分考虑“十一五”规划实施第一年,以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政策需要,我们测算了2006年不同环境和政策力度下国民经济高、中、低三个不同增长前景(详见附表2)

(1)中方案。世界经济继续维持平稳增长格局,石油价格保持在2005年全年均价水平(每桶55美元左右)而不出现大幅上涨,国内外没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2006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减至600亿元,财政预算内建设投资比2005年增加2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财政支出向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方向倾斜。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微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分别达到16%和15%,新增贷款规模3万亿元。在上述条件下,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8%,增长幅度比2005年回落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连续五年保持在8%-10%的潜在增长区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在经过连续两年较快增长后,增速将从2004年的6.3%和2005年的5%回落到4.5%左右。第二产业受投资增速回落影响,重和建筑业增速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7%和2005年的16.2%减速为15.5%左右,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4年的11.1%和2005年的11%减速为10.5%。第三产业受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和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影响,预计增长9.2%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

基于投资周期和增长惯性的考虑,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20%左右(实际增长率约16%左右),比2005年降低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3%左右,与2004年大体持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考虑到2005年基数因素的影响,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出口将增长20%左右,进口增长20%左右,贸易顺差约1170亿美元,新增贸易顺差由2005年的650亿美元减少为200亿美元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左右。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兼顾经济运行中趋热与趋冷两方面因素,既引导投资平稳回落,又通过财政政策的支出结构调整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条件,稳步调整外贸进出口增速避免外需剧烈波动,可以较好地保持经济景气的持续性,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

(2)高方案:GDP增长9.3%。高方案与中方案相比,要求世界经济形势好于2005年,石油价格水平有所下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建设国债保持800亿元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维持在17%左右。在上述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达到23%,投资对经济增长仍然保持较大的贡献率。由于经济景气度较高,收入增加较快和消费者预期改善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达到3.2%。出口增长21%,经济高增长使资源性产品进口的需求大幅上升,进口增幅达22%,虽然进口增速快于出口,但对外贸易顺差仍然达到1111亿美元。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经济景气在高位继续上升,投资需求带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回暖,就业压力减轻,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偏松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多数经济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的同时,能源、等瓶颈约束进一步加剧,并增大下一阶段产能过剩压力。

(3)低方案:GDP增长8.3%。低方案与中方案相比,国际上突发事件使国际油价再次冲高,年均价超过2005年全年均价水平,受石油价格过高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贸易增速也小幅回落,国际环境趋紧。国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有所加大,建设国债减少到300亿元,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回落到1998-2002年平均增长15%的水平以下。在上述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比2004年下降1.1个百分点。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名义增长1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5%,比上年小幅回落;由于国内景气下滑,企业被迫扩大出口,进口增幅下降,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8%和16%,贸易顺差高达1200亿美元以上。由于经济景气有所回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左右。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煤电油运的约束条件下趋向平衡,投资降温有利于改善投资增长质量,有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但经济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综合看,我们倾向于争取实施中方案,这是在现有资源和体制条件下,主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利用国际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延展经济扩张期,并兼顾宏观调控四大目标的方案,实施起来政策难度和风险较小。

五、2006年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双稳健”基调

2006年是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发展的关键之年。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上更加注重预调和适时微调,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一方面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增加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充分发挥城乡消费增长潜能。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

2006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财政政策应相应增加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继续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继续推进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机制,提高支农效率和效益。三是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农资和粮食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改革试点。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在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两个途径,增强农村购买力,保持农村消费品市场活跃兴旺的局面。

其次, 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增长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内生增长潜力和质量。要发挥财政作为收入再分配手段的功能,一是在总量上适当减轻居民的负担,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减轻居民教育、医疗方面的过重负担。二是适当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适当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及社会保障的政策。

再次,保持合理建设国债规模,适度调控预算内投资规模。2006年,为了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解决社会公共产品资金不足问题,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可稳定在3000亿元左右,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可以保持600亿元的规模,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同时,对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投向“十一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城乡电网、农村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和环保设施项目、农村教育医疗基建项目等。

第四,要加快推进税制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立法工作,以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及时东北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将企业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实施方案。三是继续研究消费税调整工作。降低一般护肤品、小排量汽车等商品消费税税率,适当扩大对高污染和高消费商品征收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四是研究征收资源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择机推出燃油税。

2、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时微调,适度放松信贷控制

2006年,货币政策仍应坚持“稳健”的基调,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将持续稳中小幅攀升的走势,价格型工具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收缩效应。作为松紧搭配,数量型工具在总量上应适度宽松,以保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要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保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合理正常的资金需求,及时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客观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变化,防止对房地产企业贷款“一刀切”现象,加大对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达到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现反弹的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目标。

在结构调控方面。要积极发挥“窗口指导”在优化信贷结构中的作用,配合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鼓励自主创新,有利于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和项目要提供重点支持。对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要严格控制贷款供应,促进优胜劣汰。

2006年,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改制成熟的银行可以考虑优先上市。要在社会资金总体充裕,银行间接融资出现萎缩的情况下,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发展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以满足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满足的资金需求。

3、根据我国CPI、PPI走势和各行业承受能力,逐步理顺资源类和公共事业类价格

要充分利用当前价格水平较低的有利时机,逐步理顺资源类产品和公共事业类价格,为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创造条件。建议稳步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适当释放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从供给看,可减小炼油企业亏损的压力,提高成品油生产积极性,保证市场供给;从需求看,可引导企业和居民节约能源,减轻能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压力。但应充分考虑油价过高带来潜在滞胀的危险,不宜采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完全挂钩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适当提高电价。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水、天然气、公共交通价格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严格控制景点涨价幅度。

4、采取配套政策,扩大城乡消费

一是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要保持房地产消费的稳定增长,尽快出台住房二级市场的相关配套政策,盘活城市存量住房,同时控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要实行鼓励经济型轿车使用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快城市住宅区停车场的建设,规范和清理车辆使用期中的各种收费,降低汽车消费成本。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规范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引导人们扩大服务消费,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服务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二要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适应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搞好城乡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形成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三要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管理。适时调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保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同时,加强政府对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监察,切实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问题。

附表1:2005年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

(单位:亿元,%) 指标 2004年(实际) 2005年(预测)

绝对值 增长率 绝对值 增长率

GDP 136875 9.5 152736.1 9.4

第一产业 20768 6.3 22146.7 5.0

第二产业 72387 11.1 81713.8 11.0

第三产业 43720 8.3 48875.5 9.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4805.1 16.7 70688.7 1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0072.7 25.8 87801.0 25.3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58620.3 27.6 74448.0 27.0

消费品零售额 53590.1 13.3 60450.0 12.8

出口总额(亿美元) 5933.6 35.4 7654.0 29.0

进口总额(亿美元) 5613.8 36.0 6680.0 19.0

贸易顺差(亿美元) 319   974

居民消费物价 103.9 3.9 102.0 2.0

附表2: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方案比较

(单位:亿元,%) 指标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GDP 171698.9 8.3 172491.6 8.8 173284.2 9.3

第一产业 24037.8 4.0 24493.8 4.5 24679.6 5.0

第二产业 91858.9 9.8 91938.0 10.5 92007.0 11.2

第三产业 55802.1 9.1 56059.8 9.2 56597.6 9.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9032.4 14.5 89809.9 15.5 90587.6 16.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1410.0 15.5 105361.2 20.0 108170.8 23.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87848.6 18.0 90826.6 22.0 93060.0 25.0

消费品零售额 68006.3 12.5 68308.5 13.0 68610.8 13.5

出口总额(亿美元) 9032.0 18.0 9185.0 20.0 9261.3 21.0

进口总额(亿美元) 7749.0 16.0 8016.0 20.0 8149.6 22.0

贸易顺差(亿美元) 1283   1169   11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