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1 15:38: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人类学领域里的许多著作都是在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方法的启发下写成的。作为文化功能论学派奠基人的马林诺夫斯基,为长期深入的实地调查开创了先例,他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总共做了两年的实地调查工作,创下了实地调查工作的新例,使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居民成为民族学报道最完整的民族。他此后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以该岛居民的民族学资料为背景或依据写成的。马林诺夫斯基是要把民族志的描述塑造成“文化整体”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功能关系的写照,原因在于他想利用他所学到的哲学方法对人类学进行全面修正,并从中创造自己的科学预言家形象。他在青年时代,从德奥哲学体系中学到批判经验主义和民俗心理学,这为他创立以经验和整体观念描述为特点的民族志提供了哲学基础。他在英国的人类学训练,使他掌握了人类学的民族探险的基本方法和人类心性研究的工具。并且,他在少年时代对他的故乡波兰的战争和分裂局势的痛恨,使他力图在异乡寻找稳定、统一而平和的社会模式。而英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的盛行,为他提供了一切追求的借口和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民族志,强调的自然是社会一体化、人类的需求、经验主义的描写等等“逻辑”。虽然马林诺夫斯基对自己作为民族志作家所处的背景深有意识,但是为了让自己的雄心壮志得以实现,他压抑了自我意识的表现,而只在学术圈中表现他的科学精神。
对于马林诺夫斯基的整体民族志,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三种批评:一是来自英国,主要以阿萨德为代表,他认为人类学对落后民族的调查研究是在殖民地开展的,所有的“科学民族志”实际上与西方的殖民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二是来自西方对于什么是文化的自我和他人的反思。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西方发明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实质上是通过对异文化的描述,获得一种对西方文化的威望的主观论证。三是“解释人类学”,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关系最为密切,吉尔茨认为文化人类学中的职业实践者所做的工作是民族志,而民族志被理解成为通过人类学分析法获得某一形式的知识的途径。罗康隆博士依据马库思(George Marcus)和库思曼(Dick Cushman)的分析,在其论著《文化人类学论纲》中指出,“马林诺夫斯基及其追随者创立的民族志可称为一种现实主义的作品,它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传统民族志中最典型的叙述结构的特点是全观性,把民族志当成回答文化或社会个别元素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为了表现现实主义民族志的所谓‘科学性’,早期的民族志作者常不用第一人称来讲述他们所看到的事件和制度,有的人类学家通过创造文化主人公来佯张自己是客观公正的。其二,传统民族志一开始就重视对田野作业的条件和经验作出交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民族志显出它们的论断的权威性,使书中的观点被读者接受。有时,为了使人觉得民族志很能反映现实,人类学者故意说自己的研究有局限性等,或者在前言、后记、脚注中提及作者如何经历某事等,对日常生活的情景十分重视。其三,民族志作者对被研究者所用的方言不一定有深化的了解,有的甚至并不掌握足够的词汇。在民族志中作者往往避而不谈自己的语言能力,他们闭口不提自己对被研究者的语言掌握程度,这使人怀疑他们的解释是否符合实际。”当人们在对传统民族志的重新思考时,人类学界出现了一股对民族志作出新实验的潮流,这股潮流是把人类学者和他们的田野工作的经历当做民族志实验的焦点和阐述的中心,对文本的有意识的组织和艺术性的讲究,把研究者当成文化的释译者,对文化事项进行阐释。
在西方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条从注重纪实性描述到提倡符合性阐释的过程。在音乐人类学发展过程中,民族志的描写方式和研究观念始终受到人类学及民族志学者相关理论的影响。民族志研究传统的描写方式过去有重描述甚于阐释、重行为过程甚于概念分析的倾向,这与人类学中美国历史学派的学术传统有关。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民族学研究的任务是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不要作理论概括,不要提出普遍性规律;相反,他们应该在某种文化消失之前,尽快地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这一工作上去。他预计,如果收集到了大量资料的话,那么,决定文化变异的普遍规律就会从这些信息中自动产生出来。关于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的描写,以往专家们都是把它作为音乐民族志研究报告中有关田野考察对象,音乐活动过程及音乐文化分析结论等方面内容的具体表述方式。由于音乐人类学学科曾几度引发对学科基本性质的质疑和争论,对于近来的音乐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有着革命性的影响。杨民康教授就音乐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论取向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音乐学与民族志二者都具有对自己研究对象进行细致描写的功能和长处,其区别在于‘音乐的写录是对声音的展现,民族志则是关于人的纪录’。由此可见,虽然一般音乐学与音乐民族志在描写的范围上宽狭有别,但注重描述却是其较基本的传输和表达方法。”在音乐人类学观念下对音乐进行多维阐释的可能性其实来自于人类学科以外的传统学科体系内构建起来的各种理论,而作为主体学科的人类学,其于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支持与贡献也正在于具有学科标示性意义的“民族志”。因此,音乐人类学研究有必要借鉴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而民族志作为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指导的地位是非常合适的。
二
在早期,“民族志”指对“异域”的社会文化现象记述,是一个包括商人、旅行者、传教±、殖民地官员等撰写的关于其所“遭遇”之“土著”社会情况的各类文学材料在内的广义文体概念。人类学家们随后结合具体的研究实践,编制了调查写作纲要,将散漫、业余的民族志推进到了专业规范化层次,以帮助所获得的信息能将满足研究所需,其开始获得某种确定的文体规范。后来,民族志就发展成为以规范的田野作业为依托的人类学学术研究核心成果,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志具有双重内涵――既是一种文体,也是一种方法。那么,音乐人类学对作为具体学术实践的规范内容的民族志的讨论,也应在“方法”和“文本”两个层面展开。当代人类学和音乐人类学者的方法论研讨,主要是围绕以博厄斯理论为代表的传统人类学观点和以吉尔兹理论为代表的阐释人类学观点之间的分析展开,两种对立的观点各持一端,但都有其合理性和可以互补之处。
民族志是音乐人类学的下属分支,它同音乐人类学一样,在自己的研究方法中结合了音乐学和民族学二者的基本要素特征。杨民康指出,它就像音乐人类学家西格所说的:“它并不以学科界限或理论期待来定位,而是定位于音乐的描述,它超越了声音的记写而去表现声音是如何被接受、制作、欣赏和流传至其他的个体、族群,去描写社会和音乐的各种过程。”音乐人类学是应用一套特殊的理论,去解释人类行为和音乐发展的历史。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倡微观描述的考察研究方法,这个学术传统今天由民族志学者保存下来。有关 描述性与阐释性方法结合较好的研究实例,如美国学者卡特林(Amy Catlin)的《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本文、上下文解说:一种阐释学方法》一文,是在一本由加州大学民族音乐系编辑的民族音乐学论文集里,为一批有关上述东南亚国家样傣系族群的音乐民族志研究论文所写的导论。这些论文里均不同程度采用了阐释学、符号学或“本文、上下文”分析方法。其中,论文采用阐释学方法得到的具体结论之一,是认为“平地老族”从13世纪始由中国南方迁到泰国,其建立的王国与印度、柬埔寨和泰国保持着密切的文化关系,其宫廷和寺庙的音乐演奏表现了这种文化的亲和力,所使用的音乐则象征着王权和政治体系。在民族志研究中掺入阐释性因素,不仅对以往民族志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和方法论格局造成了冲击,使其不变型。但是,如今音乐人类学中已经使用阐释人类学和符号学等研究方法,传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至今也还是一些人类学者和音乐学家坚持的方向。在音乐人类学研究进程中,音乐人类学家们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依研究者个人的学术习惯,研究路径也可能有局部的改变。杨民康教授在研究音乐民族志时,提出了“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概念,它所指的是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所创,又由许多民族音乐学学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模式”和“主位观”等文化观念发展而成并沿用至今的一类音乐民族志考察分析方法。西方学者将梅里亚姆视为“认知民族音乐学”的代表人物,因为梅里亚姆的理论同认知人类学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在现代文化人类学中,最为关注的两大主题是文化观念和社会行为,而文化观念又被认为是控制和指导种种文化行为的基础要素。这个理论认识在认知人类学中得到了最佳的体现。认知人类学又称民族语义学或民族语言学,是美国人类学家沃德・古德纳夫和埃洛伊德・劳恩斯勃格等于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学派,亦是以吉尔兹为代表的阐释人类学赖以形成的两大理论支柱之一。在西方理论中,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和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等,也是音乐人类学研究分析方法得以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音乐民族志的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及其理论概念中,杨民康提出了一些理论性思考,诸如音乐的符号化活动过程;音乐的认知与创造过程和接受与反馈过程: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的四个基本环节:本文的建构、模式的拟构、模式的阐解、模式的比较等。在国内,音乐人类学科有了很大发展,并且在介绍、引进和学习西方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果,老一辈人类学家就认识到民族志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对指导当时学科的发展与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学者们大量发表民族志的作品,他们大多数人经受过西方学术体系的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训练,十分关注研究方法,保证了民族志作品的学术质量。同时,学者们对中国音乐民族志研究手段的方法论取向问题产生争论。1984年,杜亚雄提出:“许多搞民族音乐的人都感到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长期处于介绍和描写的状态,对许多音乐形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曾遂今于1984年指出:“在有的同志的观念中,轻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并斥责这种以资料收集、整理为主的‘介绍’、‘描写’是人们对民族音乐‘似懂非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不论哪一个国家在开展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活动中,都把观察描述民族音乐现象放到头等重要的地位,并以资料的收藏作为民族音乐研究成果的标志。”乔建中1985年指出:“据说有人不以这类‘描述性’文章为然,认为它还不够‘民族音乐学’的格;自然,撰写此文章者也就难以入流。这似乎不大公正。我以为,对于任何一种活的民间音乐作稍微系统、实在的梳理和归纳,都具有研究性质。中国这么大,如不依靠各地音乐工作者去普查,去介绍,孰年孰月才能识其真面目呢?”在这些争论中,不难看出中国学者们一方面意识到了博厄斯观点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关注到了“阐释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其中包括采用阐释人类学和符号学等学科方法在内的研究手段,对研究对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语义象征进行进一步的“深描”分析。
三
论文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应用能力
0 引言
当人们开始接触数学或把数学作为研究自然的工具时,就觉得数学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中它的精确性特点体现在既有因就有果。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自然现象和科学实践的结果并非都是确定的,经常碰到在相同条件下可能得到多种不同的结果,这时人们便注意到另外一类现象一一随机现象。随着概率理论的不断完善,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量子物理的发展,概率观点终于上升到一种全新地位。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在拼搏,在努力,在决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对成功与失败的机会的大小有一个估算,虽然每件事情都不是“零风险”,但总希望失败的概率越小越好,概率方法提供了我们估算成败可能性大小的数学方法,是一门十分有趣的数学分支。因此,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若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法,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把概率观点渗透于教学之中,启发学生转换思维方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与实际问题联系密切,应用面比较宽。其考虑问题的对象及讨论问题的思想方法与数学专业的其它课程明显不同应用能力,即其他课程体现了精确性特点,而概率论则体现了随机性,所以学生在初学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概念抽象,问题解决难以入手,方法难以掌握。因此,如何使学生改变过去的思维定势,尽快适应该门课程的学习,就成为这门课程开始时的关键。我们知道对于个别随机现象,其结果事前不可预知,是偶然的。但是对于大量的同一类随机现象,就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性而成为一种必然。譬如抛掷硬币、抽签、生日聚会、人口普查等问题。在学习概率的概念时我们都是先学概率的统计定义、频率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大量随机现象存在统计规律性可以理解,但问题是我们总面对着个别的随机现象,如“今天会不会下雨,这场球赛谁赢谁输”,“地震是否会发生’ 等等诸如此类问题,那么对一个个别的事件其“概率”又具有什么意义呢?可否用频率解释?这个问题在概率逻辑史上也一度成为疑难。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尽快了解这门课程的特点。譬如,在活动中,把赌金押在某一只球队上上,是根据这支球队历次比赛中的成绩“认定”下赌的对象。换句话说,对个别事件的认定要成为最佳,须以高一层次的事件所发生的概率作为基础,而这一概率便成为个别认定的权重。因而可以告诉学生概率换一种说法也可称为“机会”,所谓概率大就是机会大。例如天气预报说本市明天下雨的概率是40%,就是告诉我们明天下雨的机会是40%。
2.渗透相关历史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概率统计时感到学习困难,难以入门,还与对概率统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实际应用缺乏了解,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相关史料,通过在教学中贯穿历史典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了解概率统计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例如在讲古典概型后插入历史典故:十七世纪中叶,欧洲贵族盛行掷骰子游戏。当时法国有一贵族德.梅耳(De Mere)在玩时遇到一件苦恼的问题,他发现掷一颗骰子4次至少出现一次6点是有利的,而掷两颗骰子24次至少出现一次双6点是不利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他解释不了这个现象的原因,于是向当时法国数学家帕斯卡(Pascal)请教,帕斯卡接受了这些问题,并把它提交给了另一个法国数学家费尔马(Fermat)互相讨论,他们频繁的通信应用能力,开始了概率论和组合论早期的研究。
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用意识
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知识都是在各自学科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的。学习的目的不仅体现在成绩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在该门课程中有许多概念和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通过实际问题或从实际模型中来的,因而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联系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将他们回归到实际背景中。例如,在讲随机变量的概念时我们可以用下棋作为例子。下棋比赛的结果为赢、平、输,我们用变量X来表示取得的结果,则X可能取值为1,0,-1(分别对应赢、平、输)以此例加以抽象化引进随机变量的概念,让学生对随机变量的概念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在学习古典概率时引导学生设计一种彩票的玩法,达到一定的中奖率;在讲一元回归分析问题时举例:父亲身高X和儿子身高y之间的关系。显然,y与x有关,父亲身材魁梧,儿子也往往很高,父亲矮小,儿子身高也有限,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是x的身高并不一定完全有y决定,同一父母生的孩子其身高未必相同。然后随机抽取几名学生以他们和他们父亲的身高为例学习线性回归分析。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明白该们课程是一门运用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使学生更加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4.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我们都知道该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并不是仅要求学生会算几道题,而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问题千变万化,不能只用公式解决,这就需要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题多解的锻炼,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多样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 1.袋中有a个红球,b个白球,现从袋中每次取一球,去后不放回,试求第k次取得红球的概率(。本例说明同一个试验,样本空间的选取可以不同,但若都按古典概型求解,则必须保证都满足“等可能性”和“有限性”,而且求解时基本事件总和有利事件数的计算要一致,即要么都用排列,要么都用组合:;或;本例还可利用全概率公式应用能力,对k用归纳法求的概率为.
5.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学科之间的关系
概率论研究的是随机现象,它在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物理、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及其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数学的其它分支学科也有紧密联系。在教学中通过建立一些恰当的概率模型解决其它一些数学问题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统一性。
例1:证明三角形不等式(是任意实数,)。
证明:若全为零.显然不等式成立.下证不全为0的情况:
设前项不全为0(若不然,经过恰当的变换总可达到上述目的)
要证: ,只须证 即
,建立概率模型:设离散型随机变量 ,则=
,根据数学期望定义:,
,即.从而命题的证.
例2.证明
证:构造概率模型:设有件产品,其中有一件次品,只正品,现随机的抽取只产品.(),设事件:"抽取只产品中恰有一件是次品".则抽取只产品中恰有一件是次品的概率和抽取的只产品全部是正品的概率分别为:
因为,所以
则 。
6.结束语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方法也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采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性质的运用,让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弛概率论导引【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2】徐秀丽概率论教学体验教学研究2006第2期
【3】孙胜利,概率模型及其应用,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
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其研究方法还处于不断创新、完善之中,我们在进行民族经济学理论研究之前应该对其研究方法有系统的认知,并将这些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之中,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加具有理论价值。学习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运用其做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系统掌握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之后,要将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理论研究之中。
一、科学理论思维方法
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广度以及效率,同时也体现着本学科理论研究的特质和侧重点。事实上,一门学科的研究过程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研究方法还处于不断创新、完善之中。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都要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作指导。因此要将科学的理论思其贯通于民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等学科研究的全部过程中,以此来指导民族经济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在对一门新兴学科进行研究方法探讨时,在结合本学科的具体特点的同时,还应该将研究方法加以分类。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理论思维方法、基本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传统的民族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突出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与分析,由此而形成了传统民族学的研究特色。然而,传统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与唯物辩证法是基本排斥的。只有将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理论思维作为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指导,才能使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更加趋于科学、完善。这是民族经济学对传统民族学研究方法的补充和发展。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是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严谨的思维方法。要想在理论思维中全面的把握事物及其事物的各个方面,就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要全面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整个历程,就必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以及从低级到高级的研究方法。将这两种方法辩证统一于理论研究中,才能达到科学理论思维的层次,从而也才能对民族经济学其他具体的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是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指导方法,始终将这一研究方法贯穿到我们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等全部研究过程中,才能保证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进而促进民族经济学这门学科不断地创新、发展。
二、田野调查方法
民族经济学是真正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紧密联系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的具体探讨。田野调查方法是在科学理论思维指导下的民族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任何理论均来自于实践,田野调查方法作为民族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进而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来进行理论研究。进行田野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民族地区的实地情况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田野调查方法对于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田野调查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进行田野调查不仅能够增加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详尽的资料。
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对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也可以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民族经济学的发展,借鉴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来探讨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民族经济学的方法论不断得以丰富和创新,从而使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系统化。首先,明确主体。在做研究时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明确主体,明确主体就是明确研究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的阶级都会根据其主体的需要通过其思想代表将本阶级的阶级利益和意识概括为政治经济学理论从而来表达本阶级的利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来概括其阶级利益和意识,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的。民族经济学也要明确以各民族有自主意识的劳动者为主体。其次,重视矛盾。矛盾是主体之间的联系,在研究矛盾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是辩证思维的关键,同时,在做研究时要体现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再次,概念运动。概念运动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核心,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写作中,以概念运动为核心,通过概念的规定、展开、改造和完善、转化等概念的运动来构造《资本论》的论述体系。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也要注意概念的运动。概念体系的建立是民族经济学的形成的标志。概念是不断运动的,伴随着概念运动,概念体系也会随之不断进行演化。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不可能只是某一个学说的概念体系,而应该有若干个概念体系相互支撑和补充。研究就是要创新,就要在对既有和新的现象材料进行实证的基础上不断抽象,进而规定新概念,改造和完善旧概念,充实已有的概念体系,甚至创建新的体系。最后,构造体系。《资本论》的体系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非常严谨的,马克思将概念按照从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来构造《资本论》的论述体系。在其论述体系中聚合了概念运动各个环节的研究成果,从而使《资本论》的逻辑思维更加严谨。对于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而言,在进行理论研究时也要通过民族经济概念的运动来构造民族经济学的论述体系,使自己的研究有一个逻辑严谨、论述清晰的体系。
四、结语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为培养“通用法律人才”、“复合型的法学应用人才”,反对过分强调职业性倾向。不少学者对此却有不同意见,孙笑侠认为,法学教育是职业型的教育,而不是通识型的教育。方流芳认为,大学本科法律教育应定位为职业教育,而非培养法学大师的学术教育。培养法律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法学本科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其目标也应分阶段。要培养应用性的通用人才,先要培养其单项的职业技能,逐步渗透,最终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所以,笔者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定位应为职业型教育,这样的定位对民族大学生尤为合适。新疆的民族大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律,有语言转换带来的困难;二是新疆的法律职业人才奇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数很少,有了资格愿到民族地区工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三是民族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由于没有语言的障碍,并且深谙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他们在民族地区处理案件更得心应手。既然民族地区急需民族的法律职业人才,那么对民族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应该是职业型的教育。
二、新疆民族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一)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1.对国家法生疏
民族学生上大学前大多没有接触过法律,他们接触到的是本民族的习惯法,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都按照耳濡目染的习惯进行。加之汉语水平较差,要用第二语言精通法学理论势必难于登天。如果将法条规定对比他们的习惯法讲解,结合具体案例,引导他们讨论、比较,逐渐渗透法学理论,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对失落感”
民族大学生在家乡是各个群体的佼佼者,从小就受到村民、老师的宠爱。然而,到了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由于语言不通、基础教育落后造成的学习障碍,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平日的交流也局限在本民族学生之间。虽然学校组织的民汉互动拉近了民汉学生之间的距离,但用第二语言学习的困惑,造成的学业成绩差异使民族学生总处于被帮助的地位,角色变换使许多学生不适应。因此,增强其学习能力,恢复其自信心尤为重要。
3.渴望学习法律
民族法学学生性格直率、坦诚,通过和他们交谈,发现大部分同学选择法学专业是为了将来能够处理好当地纠纷,为民汉和谐社会的建立发展作贡献。他们对本华民族习惯法有一定研究,这为学习中华民族习惯与国家法的互动奠定了基础。
4.熟悉民族习惯
新疆民族大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对民族习惯了如指掌。在以后的法律职业工作中,他们能更好地处理民族纠纷,做好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调适。如对结婚不登记习惯的处理及以后的离婚财产分割、离婚被告、一夫多妻等案件的裁判、调解更有利。
(二)塔里木大学法学民族大学生的实证调查
1.汉语水平能力较差
虽然民族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经过了一年的汉语学习,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长进,但是由于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汉语,总体上看,凭他们的汉语水平,要想精通深奥的法学理论有些勉为其难。
2.法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调查
正是由于汉语基础较差,学生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学就比用母语学习困难得多。况且目前的情况是汉语老师用汉语讲解汉语课本,语言转换造成的知识上的偏差,更增加了民族生理解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学生喜欢案例、举例法的讲课方式就顺理成章了。法学理论对法律条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法学教学中必不可少,对民族生讲法学理论时宜用案例、举例法引导。此外,对少数志愿考研、考博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多阅读法学理论的书籍,打好坚实的法学基础,因为这部分同学将来要参与民族研究、民族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族法学大学生服务。
3.对学生司考的调查
民族学生毕业后一般在民族地区工作,大部分学生学法学的目标是通过司法考试,成为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他们课外阅读的书籍也大部分与司法考试有关。
4.学生喜欢的课程
学生喜欢的课程集中在案例较多的刑法、合同法,应用较多的婚姻法、经济法上。学生不太愿意上难以理解、案例较少的行政法、国际法等课程。
三、对民族大学生的法学教学的建议
(一)对尖子生个别指导。对少数汉语基础好、志愿考研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法学理论的民族大学生,为以后的民族生教学培养师资力量。
(二)课堂教学重点向司法考试倾斜,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笔者认为对民族大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比较实用。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主,用案例、举例等方法导入法学理论,学习法学理论的目标定位是更好地理解法条,将一些较难理解而司法考试不考的课程(如法律逻辑学)改为选修课。尽快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法律人才,以解新疆法官、检察官、律师匮乏之急。
(三)混合编班,加强民汉互动。开展民汉法学辩论赛、法庭对抗等活动,迅速提高民族生的汉语言转换能力,达到学汉语课本像学维语课本、听汉语老师讲课像听维语老师讲课一样,不明白的地方可及时请教汉族同学。加强师生互动,建议老师兼任班主任,多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解决民族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与民族生交往的过程中学习一定的维语,了解其风俗习惯,为以后的教学、科研打好基础。
实践性是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法学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与理论教学相对,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法学教学环节,近几年来为我国各高等院校法学教育所关注。我国13所民族高等院校法学教育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法制专门人才的重任,亦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实践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务实且目的明确的法学素质教育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民族地区法制专门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因种种原因,目前,民族院校法学教学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未能有效发挥,难以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强法学实践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西藏民族学院现行法学教育的实际,对民族院校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然而与理论性课程相比,实践性课程尚处在配角地位,内容零散,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急需
实践教学在民族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尝试
经过近几年来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西藏民族学院法学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方面,案例分析、实习、毕业论文等传统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法学讲座等新型实践教学形式不断涌现,丰富了法学实践教学的内容。目前,西藏民族学院法学本科教学中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是法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贯穿于法学教学的始终。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了基本的法学理论以后,必须进行实际操作,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案例分析就是将法学理论与实践通过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件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据笔者了解,大部分法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的法学知识。案例分析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是以模拟法院开庭审理的方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依照法院开庭的程序,亲自参与案件的审理,将课堂中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司法技能等综合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教学模式。自1998年西藏民族学院建立模拟法庭以来,在每学期期末,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全面参与,都会举行一两次模拟审判。模拟审判的案件既涉及刑事、民事,还涉及行政案件,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与案件有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法律咨询。法律咨询是西藏民族学院法学社最主要的活动方式之一。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在公共场合设法律咨询点,对前来咨询群众的法律问题做出解答,提出意见。法律咨询活动既检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观摩教学。为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西藏民族学院与相关部门联合,分别在咸阳与西藏共建立了10个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涵盖公检法司等部门。通过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卷宗材料的查阅、通过旁听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等,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感性认识。观摩教学的运用,使学生对司法机关的工作程序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毕业前实习。实习就是让学生深入到公、检、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协助公安人员、检察官、法官或律师办理实际案件。毕业前实习是西藏民族学院法学教学的一个实践环节,每一位学生必须参加,实习时间是在大四第一学期的9月份到10份,为期一个月。实习地点由学生自己选择,可以去实习基地,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在实习结束后,每一位学生必须上交一份实习报告、一份实习单位鉴定表以及一份实习日志(这是由学校统一制作,发给学生的)。最后由法学教师对实习报告予以评改。
6.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后,根据老师拟定的或自拟题目,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综合知识的反映,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手段。
7.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2008年,西藏民族学院对05级法学本科学生开设了民商法、刑法案例评析等一些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不仅如此,还改革了过去法学课程全部讲授的方法,专门留出一部分学时作为实践教学。以笔者讲授的34学时的侵权行为法为例,在2007年以前,34学时均为讲授,现在讲授30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经过近几年实践教学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尝试证明.实践教学是法学理论教学的延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运用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民族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实施的障碍
尽管民族院校法学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和探索,但因种种原因,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
1.课堂人数规模过大,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推进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扩大,法科学生招生数量也
转贴于
在迅猛增加。西藏民族学院2004级法学本科292人,2005级则达到了321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规模,学校只能安排大班授课,一个教室听课的学生常常在1 00人左右,从而导致推进诸如课堂讨论,模拟法庭、法律咨询、观摩教学相当困难。
2.学时安排较少,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西藏民族学院为法律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必修的14门核心课程,同时为了使他们能够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并适应民族地区法制人才的需要,在14门主干课程之外,又开设了大量的专业选修课。核心课程和选修课分配在七个学期中,每门课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有限的课时,只能够对法学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进行讲授,所以目前法学本科教育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重心,教学过程也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方法仍是“填鸭式”,教学考核还是期末一次性的闭卷考试。虽然在教学改革后,本文由收集整理每门课程中都计划有实践教学时间,但实际上都被理论知识讲授所占据,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3.实习、毕业论文流于形式
集中一个月的实习,虽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案件的处理,但公、检、法这些机关工作都有严格的规程,学生们在实习中大多只负责装订案卷、随同取证、庭审旁听等事务性的工作,学生感到实习枯燥无味。再加上学校并不要求学生集中实习,而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有些不自觉的、或者要复习考研、联系工作的学生就只实习很短时间,甚至根本不实习,结果使得实习流于形式。学生撰写毕业论文,都是利用网上资源,粘粘贴贴拼凑而成,缺乏实际的调查和相关数据,毕业论文质量较差,根本达不到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4.实践教学方式缺乏统筹安排
法学实践教学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不同的实践方式适用不同的学生。如观摩教学适合不具备系统法学理论知识的低年级学生,而模拟法庭由于要求学生储备较为丰富的实体法程序法知识适合于高年级学生。西藏民族学院法学实践教学形式虽然较多,但却对实践教学方式没有系统规划,缺乏统筹安排。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组织去观摩,开展模拟法庭,进行法律咨询。表现出的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不高,走过场、混学分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5.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差
教师是法学实践教学的指导者,法学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据笔者对西藏民族学院法学教师的了解,15位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知识结构一般为纯理论知识,缺乏法律实践工作经验。其中兼职从事律师工作的仅有2人,13人从未实际从事过实践工作,这必然对西藏民族学院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实践教学在民族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实施的思考
实践教学在民族院校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阻碍了实践教学功能的积极发挥,使得培养民族地区素质型法律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强化法学学科的实践教学,是民族院校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通过反复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打破制约实践教学功能有效发挥的瓶颈。
1.统筹规划,建立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民族院校法学教学大纲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统筹规划,建立起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在一二年级,以法学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案例教学等方法为手段,结合观摩、见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在二三年级,依托模拟法庭、法律诊所课程,进行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层次,在三四年级,通过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参加法律咨询等活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2.设计、制定实践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各专业课中规定的实践教学时数只是表现在纸上,而未落实到课堂上这种情况,我们应在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不仅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而且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对该内容的具体实施提出方案,对学生这方面内容的练习和掌握提出要求,同时,还应当对此内容进行检查考核的方式进行规范,从而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对学生实习指导与监控机制
对法学专业实习的监管不力是引起当前法学专业实习
转贴于
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实习质量,我们应加强实习中的指导与监控。首先,实行教师实习指导责任制。把学生直接分给法学教师。由教师负责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教师平时要去抽查,一方面检查学生在实习单位遵守纪律的情况,另一方面掌握学生实习任务的进展与完成的情况。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其次,发挥实习教师的作用。由于法学专业实习具有分散实习的特点,单靠校内指导教师的作用显然难以保证实习的预期效果,因此,还必须充分发挥实习教师的作用。由他们对实习学生进行考勤、工作管理。
4.加强法学教师实践操作
(一)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1.缺乏学习经济法的实践基础民族学生上大学前大多没有接触过法律,他们耳熟能详的是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一般是按照耳濡目染的生活习惯进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使他们缺乏理解经济法律的实践基础,赶“大巴扎”将富余的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很难有接触股票、证券的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学习公司法、证券法的实践要求。因此民族学生学习法律的理论、实践基础很差。2.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熟悉新疆民族大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将来也大都留在新疆工作。对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规划都有自己的见解。古丝绸之路商品经济的历史传统、丰富的矿产资源、19省市的对口援疆以及喀什、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建设使新疆经济显现出强有力的后劲。因此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讲解经济法,引导他们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分析,逐渐渗透经济法理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有“相对失落感”民族大学生在家乡是各个民族的佼佼者,从小就受到村民、老师的宠爱。然而到了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由于语言不通、基础教育落后造成的学习上的障碍,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平日的交流也局限在自己本民族学生之间。虽然学校组织的民汉互动拉近了民汉学生之间的距离,但用第二语言学习的困惑造成的学业成绩的差异使民族学生总处在被帮助的地位,角色变换使许多学生不适应。因此,增强其学习能力,恢复其自信心尤为重要。4.对学习法律的渴望和热情近年来选择法学专业的学生与日俱增,我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同学选择法学专业是为了将来能够通过解决纠纷、减少交易成本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做贡献,并成为当地的“民族法律专家”。民族学生性格直率、坦诚,他们学习法律的热情很高。只要教学方法适当,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法学课程的良好成绩并非高不可攀。
(二)塔里木大学法学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1.汉语水平较差虽然民族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经过了一年的汉语学习,汉语水平有很大的长进,但是由于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汉语,总体上看凭他们的汉语水平,即使不存在汉语法律转换成维语去理解的中间环节,要想精通深奥的法学理论是勉为其难。2.不愿意学习经济法理论由于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学比用母语学习困难得多,况且目前的情况是汉语老师用汉语讲解汉语法律,语言转换造成的知识上的偏差更加剧了民族生理解的难度,而学生期望的维语老师用维语课本讲课在法律人才奇缺的新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用学生喜欢当地经济法案例授课就顺理成章了。课堂上尽量用案例、举例讲解法学概念和理论,笔者甚至认为,有时可能我们的举例不太准确,但只要是能帮助同学理解,就可以应用于课堂。“师傅领进门,巧妙在个人”,如果连门都进不了,何谈掌握、创新。3.想从事法学研究的人较少经抽样调查,想通过司法考试,从事法律职业民族学生占95.4%,将来考研、考博,从事法学研究的占4.6%。这也符合新疆法学大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多出、快出实用性法律人才。此外,对少数志愿考研、考博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多阅读法学理论的书籍,打好坚实的法学基础,因为这部分同学将来要参与民族研究、民族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族法学大学生服务。
二、对民族大学生的经济法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对尖子生个别指导
对少数汉语基础好,志愿考研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指定参考书,课堂上的理论性的难题由他们来回答。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法学理论的民族大学生,为以后的民族生教学科研培养师资力量。
(二)课堂教学重点向司法考试倾斜
课堂教学以经济法案例为主,用案例、举例等方法导入经济法理论,学习法学理论的目标定位是更好地理解法条,尽快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法律人才,以解新疆法官、检察官、律师匮乏之急。
(三)加强民汉互动
开展民汉法学辩论赛、法庭对抗等活动,迅速提高民族生的汉语言转换能力,达到学汉语课本像学维语课本、听汉语老师讲课像听维语老师讲课一样,不明白的地方可及时请教汉族同学,适当降低考试难度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加强师生互动,建议老师兼任班主任,多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解决民族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四)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经济
民族大学生是他们本民族的骄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本民族的繁荣发展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鼓励他们搜集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融合并发展完善。针对反贫困等实际的民生问题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法律,拓展其实务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课堂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构建要素
科学的教学模式构建,是推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对于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民族院校来说,学生对西洋器乐艺术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甚至视其为“异类”。所以,对于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实践来说,先进的教学思想、完善的教学理论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其开展的关键。只有建立一套适合民族院校器乐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挖掘出西洋器乐教学对于民族院校音乐教学的潜能,才能构建稳定的教学模式框架。其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的构建要遵循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整合。第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西洋器乐教学开展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预计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把握,并且能够认识到新模式的构建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者来说能够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制定西洋器乐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第三,注重西洋器乐教学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实践,并且要有具体的开展方法和应对手段,能够根据教学活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实施步骤。第四,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为了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民族院校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应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利用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及时地优化教学模式。[2]第五,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考核。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开展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评价标准也应该与现实情况相匹配。
二、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特点
西洋器乐教学的相关理论,指导着民族院校本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实施。这些宝贵的理论与经验,是无数音乐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针对少数民族教学的特点展开,在开展过程中充当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民族院校进行西洋器乐教学适应世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形成的。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应该符合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学生学习需求,针对知识型、技能型、综合型人才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具体有以下六个特征:第一,针对性。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构建,一定要在学校教学资源的可操作范围内开展,不能好高骛远,脱离于教学现实情况。只有对民族院校的教学资源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西洋器乐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更便于教师操作,学科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教学模式在运用上更符合西洋器乐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众多,这些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背景各有差异,与民族器乐风格迥异的西洋器乐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在出发点和教学目的上要与这一实际情况相匹配,才能更受学生的欢迎。另一方面,器乐教学模式还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辨证地开展,使学生能够在西洋器乐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器乐理论知识、专业演奏技能并提升综合素养。所以,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必须具备针对性,在对于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被采纳和借鉴,能够帮助音乐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二,可操作性。传统的西洋器乐教学的开展是对教学理论精髓的具体化实践,以符合教学需求的传统形式进行。而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比传统的器乐教学模式要更简约,却便于实践。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应呈现三种形态特征。首先,清晰的条理性。该模式能够紧随国内外音乐教学发展的潮流,准确、全面、可实施。其次,严谨的逻辑性,每个环节都能够为教学服务。最后,具有可以直接套用或者借鉴和改进的框架,指导西洋器乐教学的发展。所以,可操作性体现在诸多教学实践理论中能够形成科学的模式化框架,使西洋器乐教学的开展摒弃繁琐的知识“绑架”,在较为成熟的模式下,让学生较快地掌握西洋器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促进民族院校器乐教学的艺术传承。第三,特殊性。模式不是万能的,基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西洋器乐教学的开展应该符合民族院校的音乐教学实践需要,以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为主,一定要在教学条件许可范围之内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四,完整性。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由各个不同的模块组成,这些教学模块的不断融合,形成了符合具有民族音乐教育特色的西洋器乐教学体系。[4]西洋器乐教学模式是现阶段现实情况下进行的教学构想与实践,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不重视模式的整体性,对于民族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来说显然是不利的。第五,开放性。教育目标、人才培养、高校教学以及学科发展都注定了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逐渐地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其内部结构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新模式要求音乐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重视教学实践的开展。第六,灵活性。教学模式并非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制,而是搭建由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桥梁。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对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一来要对学科的特点有清晰的把握,二来要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各门器乐学科能够与之相适应。
三、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具备的功能
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下进行构建,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构建过程中应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不和谐因素,促进西洋器乐教学的发展。其模式应具备以下几种功能:第一,强大的纽带功能。西洋器乐教学模式能够保证各个器乐教学模块在教学实践中有理论的依据,从而形成科学的模式化教学法体系,帮助音乐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不再凭主观的判断进行教学,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式教育,对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以及要素有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教学思路。[6]第二,示范与引导功能。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西洋器乐教学理论的应用和开展为依据,提供了全面的、方便的教学开展途径。一旦教学模式成功地建立起来,各属于西洋器乐的学科都会有成功的教学典范,并在具有稳定和成熟框架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从而避免了在教学工作中浪费时间。西洋器乐的模式化教学为其他器乐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给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套路,为民族院校音乐教师进行独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民族院校音乐教学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三,良好的启发功能。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构成离不开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策略和后期评价都影响到了教学模式的构建。所以,音乐教师要对这些影响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探索,对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启示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此促成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第四,自我诊断及预测功能。音乐教师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要对西洋器乐教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开展自我诊断,从而尽快地进行教学调整。而教学模式中的预测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音乐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控,使我们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向预期的教学效果发展,真正地符合多元化音乐教学的发展需求。第五,先进的改进功能。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构建,其本质是为了方便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们少走弯路。[6]音乐教师对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可以使整个教学脉络形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进行改变,使教学模式一直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逐渐地走向成熟。这种功能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也对西洋器乐教学的统一管理和公正评价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体系构建;系统化
【作 者】郝亚明,社会学博士,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天津 ,300071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4-454X(2008)04-0066-007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thodology System of Chinese Ethnology
Hao Yaming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ethnolo gy is worrisome.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s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integrationbetween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which leads to the loss of systematization.T his greatflaw on methodology system is pretty disadvantageous to teaching and scientificresearch.This paper neatens the ordinary research methods of ethnology firstly ,and then clarifies the problems of systematization of methodology system of Ch inese ethnology.At last,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the main frame of method ology system of Chinese ethnology
Key words:Chineseethnology;researchmethods;research sit uation;construction of methodology system;systemization
一、民族学研究方法的现状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①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历史 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度,民族学的发展获得了充分的养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 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在对西方理论进行引进、译介和阐释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的民族实 际,开展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工作。在经验研究方面,中国学者通过大量的田野工作,无论是 早期还是当代都有一批民族志成果令西方同行瞩目。然而,相对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而言 ,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则乏善可陈,与社会学等邻近学科相比更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 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停滞不前已经成为困扰民族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从研究现状来 看,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相当令人担忧。
第一,民族学研究方法在民族学学科体系中居于边缘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作为 学科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却很少有学者以民族学研究方法作为专业兴趣或研究领域;民族学 研究方法类的专著或教材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令人满意;专业学术期刊中研究方法探 讨类文章的比例非常小,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学者对个体田野经验的总结、反思及感悟,是 经验研究的一种“副产品”。
第二,民族学研究方法长期停滞不前,方法陈旧,更新缓慢。由于研究力量的不足,加 之重视程度不够,国内民族学界对“新分析方法的介绍、评论并不积极,有意识地运用到自 己的研究中就更为少见。”②尽管有学者不断呼吁民族学研究中要重视对其他学科研究方 法 的借鉴,③但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这一趋势尚不明显。同时从其他学科引进的研究方法由 于 适用性的问题或与民族学学科的整合不够导致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经常尚未推广就遭 到学界广泛的批评与反思。如定量研究与数理统计方法在民族学人类学界长期处境尴尬, ④未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民族学研究方法有出现固步自封的倾向。
第三,民族学研究方法缺乏系统性与体系化。在民族学科中,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之 间展现了一种互动发展的密切关系。⑤各个流派在开创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形 成 了自己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当前国内民族学界所应用的研究方法主体上属于各个理论流派 研究方法的简单累加与堆砌。对于这些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缺乏一种理论上的整合及体系化 的建构,导致杂乱无章局面的出现。民族学研究方法系统性与体系化的缺失,无论是对于指 导经验研究,抑或是进行研究方法的教学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
推动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加强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开展对现有研究方法系统化与体系化整理工作,初 步构建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对西方研 究方法的引进以及对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对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完善与重构。基 于这样一种思考,本文力图在整理归纳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厘清我国民族学 研究方法在系统性与体系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进行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基本框架的初 步构建工作。
二、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初步构建
通过对民族学常用教材和学术文章的整理分析不难看出,民族学研究方法存在术语繁杂 、理解各异、层次不清、表述混乱的缺点,给民族学的教学工作和学术探讨带来了一定的困 难。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民族学研究方法缺乏统一的体系构建,民族学研究 者忽视了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体系化与理论化问题。
(一)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归纳
为了进行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初步构建,我们必须将当前国内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术 语进行整理分析。现尝试列举一些代表性文献中涉及的研究方法术语:
1.在宋蜀华与白振声主编的《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及的民族学研究方法术语 有实地调查法、观察与参与观察法、个别访问法、调查会法、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 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 学科综合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⑥
2.杨在《民族学调查方法》一书中提及的民族学研究方法术语有宏观与微观相结 合的调查方法、开调查会的调查方法、个别访问和观察法、亲属称谓的调查方法、自传的调 查方法、地图调查法、居住调查法、历史溯源法、统计调查法、综合调查法。⑦
3.施琳在《论西方民族学方法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一文中提及的民族学研究方法术语 有比较研究法、文化残存研究法、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文化亲缘关系法、系 谱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历时研究法与共时研究法、整体分析法、归纳法、田 野调查法、影视记录法、结构主义方法、“群体一格栅”分析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主 位方法”与“客位方法”、地理分析法、社区研究法、个案调查法。⑧
4.施正一在《广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一文中提及的民族学研究方法术语有马克思主 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田野调查法、直接观察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叙述 法、阶级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分析方法、综合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逻辑方法、历 史方法、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从低级到高级的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⑨
以上四篇文献基本囊括了国内民族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术语。其中有部分研究方法存在名 称不同而所指一致的现象,如谱系调查法、系谱调查法与亲属称谓调查法,实地调查法与田 野调查法,居住调查法与参与观察法,定点跟踪调查法与历史溯源法等。通过合并相同相似 方法,并适当考虑方法的重要性和常用性,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术语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唯 物辩证法、实地调查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观察与 参与观察法、个别访问法、调查会法、问卷调查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 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数理统计法、历史分析法、文化残存研究法、阶级分析法、功能分 析法、结构分析法、历时研究法与共时研究法、主位研究法与客位研究法、归纳方法与演 绎方法、社区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影视记录法。
(二)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区分
上文通过文献整理的方式,列举了近三十种常用的民族学研究方法。如果再考虑一些不 太常用或不太重要的研究方法,总量可能会达到五十种之多。民族学研究方法之所以名目繁 多、体系混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把众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方法糅杂在一起。主要表现在: 研究方法的层次混杂、理论研究方法与经验研究方法的混杂、资料收集方法与资料分析方法 的混杂、专题研究方法与一般研究方法的混杂。这种混杂局面一方面混淆了方法之间的内在 关系,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民族学研究方法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民族学研究方法的 体系构建之前必须对方法之间的关系予以厘清,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方法进行大致划分和整 理。
1.研究方法的层次区分
民族学研究方法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综合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很多的内容,它 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我们通常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 的层次和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研究过程的 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针对具体学科而言,它就是规范一门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 系。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具体方法和技术指的是在研 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程序和技术。⑩国 内 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问题。如施正一认为民族学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即“指导方法(或理论思维方法)、基本方法(或本科学的主要方法)和具体的应用方法(或 通常应用的一般方法与有关科学的一些特有方法)等”;B11何星亮认为民族学方法包 括两个层面,“一是方法论的层面,二是研究法和调查法的层面”;B12王建民将民 族学方法分为理论层面、策略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三个层次。B13但国内很少有学者 利用研究方法的层 次性问题来彻底厘清不同民族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或进行方法体系的构建。沿袭这种思路 ,本文将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进行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
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它们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但是 各种方法论、研究方式以及具体方法技术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方法论影响研究方式,研究 方式直接决定具体方法技术,不同层次方法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或对应关系。以实地调查研 究方式为例,具体方法技术层次中的观察与参与观察法、个别访问与调查会法、问卷调查法 、谱系调查法与自传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影视记录法等都是实地调查法的具体实施方 式。同样,个案研究和社区研究也可以视作实地调查法的实践形态。
2.经验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方法的区分
学术研究通常可以分为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与之相对应研究方法也可以分为经验研 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狭义的研究方法指的是经验研究的方法。B14由于民族学学 科的传 统,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通常将理论研究方法也包含其中,因此常见方法中有很大一部分属 于在理论构建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对二者进行简单的区分可以降低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复杂 性,有助于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经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指资料的收集与资料分析的 方法;理论研究的方法指的则是“透过抽象概念探讨建立概念体系”或“透过抽象理论分析 以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根据概念上的区分,可以将民族学研究方法 进行如下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3.资料收集方法与资料分析方法的区分
资料的收集方法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模式与程序从调查对象那里收集研究材料的过程;资 料的分析方法指的是根据所收集材料的特点采取特定方式进行处理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的过 程。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将民族学研究方法进行如下划分,结果如表3所示。
4.专题研究方法与一般研究方法的区分
所谓一般研究方法指的就是通常所言的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与方法 。在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中,有一些研究方法并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资料收集方法与资料分 析方法的范畴。如自传调查法与谱系调查法,这两个方法是由于生命史和亲属制度作为民族 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析素材,因而以调查内容来对研究方法命名。无论是自传调查法还是谱系 调查法都是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依靠深度访谈法来进行的,其自身与研究方法并无太大关联。 此外,个案研究法与社区研究法也属于此类。个案研究是实地调查法的主要特征之一,当所 研究的个案是社区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区研究。B15个案研究和社区研究都属 于以研 究对象的特征来命名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与关注点在于调查对象或调查内容, 类似于进行专题研究,故本文以专题研究方法来归纳其特征B16。专题研究方法就是 运用一般研究方法针对某个特定的研究主题或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并进行集中分析的研究方法 。专题研究方法的“方法性”不够明显,是否应当作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部分 值得商榷。按照这一标准,可以将民族学研究方法进行如下划分,结果如表4所示。
(三)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初步构建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从四个方面对民族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整理,对相互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大致厘清。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进行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初步构建。基本框架如 图1所示。下边对这一体系框架进行简单的阐释与说明。
1.方法论与认识论层面
中国的民族学学科是在指导下建立与发展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并把唯物辩 证法作为民族学的哲学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一门文化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民族学具 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就学科传统而言,民族学侧重于实地调查的研究方式,强调深入到 研究对象的生活之中,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用体验的方式去深入理解研究对象及其文化。 这一传统显然是属于人文主义的范畴。但是民族学并非反实证主义的学科,如在研究材料的 客观性、研究方法的程序性以及研究成果的有效性等方面民族学就倾向于认同实证主义。因 此从方法论上可以将民族学定位为具有实证主义色彩的人文主义学科。
在研究范式上,民族学以定性研究为主,这是由学科人文主义性质决定的。随着社会科 学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不断成熟,同时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及研究范围的扩展也形成了 一种客观需要,一批民族学者开始大力提倡定量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应用。坚持定性 研究与定量研究综合发展已经成为民族学较为理想的研究范式。
在民族学的研究过程中,以什么眼光来看问题是个重要的前提问题,也即是认识论的问 题。民族学的研究发端于对异文化异民族的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涉及到研究视角的选 择问题,即“用本地人的观点来努力理解文化”,还是“从人类学家所利用的观点出发去研 究文化”。B17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问题。民族学研究中非 常强调主位研究视角。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是互补的两种研究视角,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时间维度也是学科方法论中重要的问题。民族学研究历来重视历史的方法,注重时间因 素对学科研究解释力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言的定点跟踪调查法(历史溯源法、追踪研究)就是 将时间因素加入到研究设计中的典型方法。民族学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将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 紧密结合。“前者主要考察文化的历史变迁,比较的是同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差异的 原因和过程;后者则是专取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进行研究,比较处于同期的不同文化系统之 间的异同。”B18
社会研究中研究者普遍使用两种逻辑推理方式: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方法的过程 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和法则;演绎方法的过程是 从一般到特殊,即从理论出发,通过现实中收集的资料来对一般性理论进行检验。民族学研 究重视实地调查,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得到研究资料,通过对有限资料的分析来得出研究结 论并进行理论建构。这种研究思路属于典型的归纳方法。但也有部分民族学研究是以“理论 检验”为目的的,如一些“再研究”或“反思性研究”也带有一定演绎性质。
2.研究方式层面
民族学的研究方式可以归纳为四个:即实地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 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其中前两者属于通常意义上的经验研究方式,后两者属于理论建构 方式。在这些研究方式中,实地调查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式,很多教科书中将其作为唯一的 研究方式进行介绍。要说明的一点是,之所以把历史文献研究法作为经验研究方式,是因为 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一样提供研究素材供研究者进行分析,不同的只是两者一个提供的是历 史素材,一个提供的是近期的素材而已。而跨文化比较研究法与跨学科综合研究法都是提供 了一种思路与构想,以指导研究者对研究资料进行处理分析或理论建构。
3.具体方法技术层面
民族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种类繁多,可以大致划分为资料收集方法与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有观察与参与观察法、个别访问法、调查会法、问卷调查法、抽样方法、专题 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以及影视记录法等。民族学资料分析方法有可以细分为定性资料分 析方法和定量资料分析方法两种。定性资料分析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文化残 余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定量资料分析方法有数理统计法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三、关于本文的补充说明
在学习民族学研究方法及阅读民族学方法类学术文章时,深感我国民族学研究方法在体 系化方面存在的着重大缺陷。本文即是对这方面思考的一个初步成果。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体 系化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好处:有利于民族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工作,提高民族学专业学生的方 法水平;有利于厘清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理论关系,有效指导民族学经验研究工作;有利 于民族学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为民族学方法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对话平台。
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绝非一时一日之功,也绝非个体能力所能及。方法的整理、 创新及体系的构建需要整个民族学研究群体的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由于理论素养的不足,作 者对一些研究方法的内涵未能充分把握,对方法体系的整体构想也有待完善,因而在本文写 作过程中可能出现方法划分不当或基本框架构建不合理等各种问题。
一、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 语言学教材缺乏针对性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教师备课、上课,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专业语言学课程所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大多是汉族学生汉语言专业使用的教材,释例多为英语或汉语方言等语言,缺乏专门针对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语言学教材,距离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现实较远,难以激发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因此,编写针对新疆高校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教材迫在眉睫。
2、 教学对象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时,填报志愿比较盲目,根本就不了解汉语言专业是干什么的,不了解新疆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专业思想意识。加之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不善于自我约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中不思进取,停滞不前。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汉语没用,认为许多其他专业的民族学生也会汉语,因而对自己学习汉语言专业持悲观态度,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这些不正确的专业思想导致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不少消极现象。
3、 传统的注入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妨碍了教学质量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施教方法与水平密切相关。长期以来,高校教学通常普遍采用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而学生被动听。这种授课模式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输入”,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参与精神,师生之间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互动,导致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对策及教学模式
1、 筛选教学内容,编订针对性教材或讲义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应用语言学课程要摒弃教材“拿来主要”,编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教材或讲义,优化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应用语言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筛选教学内容,并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讲理论。例如,在讲到社会语言学这一章时,为了说明语言和社会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的“共变”关系,笔者以邵敬敏的论文《“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 2009年04期)进行讲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意识,也切实体会到词汇的出现、变化、派生、潜藏等语言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手段
应用语言学课程应以教学模式研究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图文并茂、简洁易懂。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将最醒目的语结、人物、画面作为课件主体信息凸现出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将反映语言学家以及语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照片或图片贴放到课件中,简要概括其语言观点。这样,学生也容易记住,便于理解。为配合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自行组合分工合作制作较为简单的语言学课件。这种形式不仅容易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客观上也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应用语言学理论,为该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应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对应用语言学课程各章节基本理论作认真的分析和评价,力求做到讲透重点,讲清难点即可,不可面面俱到,否则会起到相反作用。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搜集相关语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再根据学生讲述情况进行评析和总结。例如: 在讲到语言和文化时,笔者以黄忠祥的论文《哈萨克族人名的民族特点》(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讲解,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便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就提出了维吾尔族及汉族人名也存在类似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这种师生双方探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可促使学生自觉地发现实际生活中有研究价值的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从而增加对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4.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应用语言学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例如:语言学习与习得、输入假说、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语言接触、语言变异、语料库等相关语言学理论或方法。教师如果不能将理论讲解与现实语言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会导致众多理论听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很难彻底理解和把握。只有将讲解、提问、练习和讨论相结合,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解决现实语言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应用语言学课程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偏误分析理论时,不妨先给出一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出现的偏误句型,然后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从语际迁移(母语规则迁移)、语内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语境、交际策略、文化迁移等角度分析偏误的来源,总结偏误的类型,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并在接触和体验的过程中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激发学生潜能,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手段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及创造力。目前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对学生的考核大多也还仅凭考试成绩,这种传统的评价手段缺乏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因此,应根据应用语言学课程特点,加强实践环节的设 计,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讲解语言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用语言学课作为专业选修课,可采用结业论文考核形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点和语言学理论学习的体会自己选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从而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有利于发展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对语言理论知识的认知由抽象化向感性方面转化,进而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才能充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应用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