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移动支付的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2 15:03: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移动支付的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移动支付的趋势

第1篇

复制和移动文件的区别如下:

复制文件:是在原来的位置保留源文件,在新位置保存一个与原文件相同的副本;

移动文件:就是把源文件搬家换个位置保存在新位置;

复制后原来的文件还在,移动后文件可能不在,也有可能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学 课程设计 中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依据护理职业临床护理岗位工作需求与职业能力和国家护士执业标准而设置,总体特点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发展职业能力,塑造专业素养。课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及专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需要,在充分融合职业资格考试及本科妇产科护理学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校院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用工学结合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以后学历层次的提升打下基础。

2.资源整合

2.1资源开发

结合我校选定的中职教材、2014年护士资格证考试辅导用书、第5版本科教材及实训中心的各种教具,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共享。

2.2项目划定

根据《妇产科护理学》的课程性质及教材二次开发,将课程划分为以下4个项目:①正常孕产妇的护理;②异常孕产妇的护理;③妇科疾病病人的护理;④计划生育妇女的护理。又将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分块完成,进行项目整合,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最后将4个大项目组合,即完成整个《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任务,从而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1]。

3.项目的整体设计和实施方案

3.1项目设计步骤

所设定的4个项目[2]是一个功能型整体,每个项目下都精心设计若干模块,完成模块任务,具体步骤如下:①完成任务:在每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各小组学生通过教师下发的任务书,完成既定任务;②小组自评与互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各小组相互评价及小组成员之间自评;③教师评价与点拨:针对学生表现,给出中肯的评价,并对相关知识给予补充;④知识总结:采取“临床护士交接班”的模式,让学生自己整合本模块的重难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加以点拨;⑤总体评价:各小组就本次课各小组之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状态、合作分工状态及创新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对各小组学生的表现给予总体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⑥开放实验室与临床见习: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⑦完成各模块教学后,还原整体项目: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与整合。

3.2教学过程设计

3.2.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与产科护士长、妇科护士长共同备课,明确各自职责。临床带教老师职责:提供各种临床病例,以供学生搜集、编辑及选取合适的病例;安排学生临床见习时间,带领学生见习;与本校教师共同确定项目任务及每次课的课堂任务,共同上课。本校教师职责:创建学生与临床带教老师的公共网络交流平台(如QQ群,微信等);下发项目任务书及每次课的课堂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分组并协调与各组长之间的联系,设定班长为总负责人,负责全面协调;提供各种实训室开放式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课件及教具。学生准备:班长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书通知各小组长随机抽签以确定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组长根据随机抽取的任务,与小组成员协商合理分配各自任务;各小组成员从老师提供的多种获取资料的途径中选取适合的完成既定的任务。

3.2.2具体实施过程

为区别于传统的以“组织上课―复习旧知识―讲授新课―总结―作业”为框架的授课模式,特设计以下课程实施过程,详见表1。

4.考核评价方法

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三维评价体系”的过程评价,突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平时的随堂理论与实验考核,期末理论与实践考核项,评价指标由以往期末理论成绩转变为学生知识、技能、专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总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占55%和期末成绩占45%组成,具体详见表2。

仪表:进入实训室,衣帽(护士服)整洁,禁止留长指甲、戴首饰。

课堂表现:就其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活跃性及正确性,小组合作团队协作性及创造性等给予综合评定。

案例分析:通过书面案例分析及随堂案例表达相结合进行评价。

笔试:题型以护士执业考试题型及案例分析题为主,随机由题库中抽出,实现教考分离,增强教学效果。

技能考核:考核之前开放实验室,由各小组组长自行协商开放时间,并自行管理实验室,最后随机抽检考核。

5.后期的改进与完善

对于平时上课不够积极主动及不善表达的同学,通过公共网络平台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实现集体动起来、活起来。鼓励学生在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学习心得发表于论坛之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从而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同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6.试行与推广

选取同年级人数相同且综合素质相近的两个班级,分别用“项目导向、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试点教学。以教学效果、学生的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及学生能力的提升为标准,比较两者之间的优缺点。在充分改正不足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并加以推广,从而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确实养成“做中学,学中做,学贯始终”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学生技能操作,发展学生品质,提升学生能力及评判思维能力[3],塑造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圆满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乔伊斯,著.荆建华,译.教学模式[M].中国轻工业版社,2002.

第3篇

   河北省劳动人事厅:

你厅《关于领取副食品补贴和生活补贴的职工死亡后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抚恤费、救济费如何发给的请示》(冀劳人险〔1989〕262号)已收到。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根据《国务院关于试行主要副食品零售价格变动给职工适当补贴的通知》(国发〔1988〕23号)的规定精神,对于已领取副食品补贴和生活补贴的职工死亡后,其生前供养的直系亲属由于主要副食品零售价提价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困难,可采取适当提高困难补助标准的办法给予解决。具体办法,请你们根据实际情况请示省人民政府确定。

第4篇

东城区劳动局:

你处《关于是否执行西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失业职工邬迪就失业救济金申领的裁决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根据《北京市企业职工失业保险规定》(1994市政府第7号令)第十四条规定,东城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应该执行西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西劳裁字〔1998〕第189号)的裁决意见,支付申诉人邬迪失业救济金。

二、今后凡因单位原因没有按规定及时转移职工档案,或未及时通知职工本人,超过失业救济金申领期限,造成职工不能按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延误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待遇,由企业支付后,尚未过期部分按规定支付。

第5篇

    一、移动支付的概述及其现状

    1、移动支付概述。 移动支付是指允许用户通过其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方式。它是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相结合而发展的产物。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增值业务应用。

    二、移动支付的存在的问题 

    三、移动支付发展的趋势

    结语:中国移动计划在2015年的手机销售中推出NFC手机4000万部,各档需至少有一款产品具备NFC功能,且该产品应在首次上市销售时就支持NFC近程支付功能。在未来的几年内,NFC手机将成为市场中手机移动支付功能的基本配置。中国移动手机钱包移动支付业务在未来几年内有望突破4亿。

第6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208-01

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移动支付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安全问题,如果移动终端出现安全威胁,就会影响终端用户对移动支付终端使用的信心,继而影响移动支付的发展。因此,当前移动支付研究重点内容在于提高和改进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性,完善移动支付系统,打造出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的移动支付平台。

1 移动支付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移动支付经历了几代的更新和深入研究,逐渐从传统支付手段过渡到电子支付,然后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成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业务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据调查显示,当前已经有大概150个移动支付业务在运转经营之中,这些移动支付业务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世界各个角落发展。很多通信、金融领域都已经引进了移动支付的支付方式,并且对发展移动支付事业有极大的信心。根据Gartner公司数据表明,截止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终端用户达4亿人次,可以看出未来移动支付发展面临良好局面。不过随着移动终端用户人数的增加,移动支付在使用之中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人们重视,亟待为移动支付创造更加安全的环境[1]。

移动支付手段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移动设备(如手机)、支付卡、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利用电子技术达成支付目的的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各方面之中。未来,利用移动支付手段的终端用户将会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移动支付手段具有着远程支付和近距离支付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便捷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移动支付手段的安全性能将持续提高,可以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

2 移动支付应用存在的风险

2.1 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软件威胁

当前用户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多是手机、Ipad,用户在使用之中会因为移动终端设备受软件病毒的侵袭而泄露终端用户的信息。当前各种支付软件层出不穷,使用户也无法明确判断哪些软件能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在移动支付应用过程中主要的软件威胁有以下几种:第一类,终端性能被破坏,当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自身系统内存容量不足时,会影响软件的正常运行,例如支付宝、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软件的功能会受到限制,影响用户使用。第二类,恶意窃取用户信息,移动支付需要依靠网络进行支付,当终端设备与互联网联网时容易遭受恶意软件威胁,主要的威胁是盗取用户的各类信息。第三类,恶意扣费,在移动支付应用之中,恶意软件会假冒营运商定制收费业务,扣取话费等,这也是当前用户最常遇到的威胁[2]。

2.2 移动终端自身的物理环境威胁

移动终端设备最初只是具有短信等基本功能,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人们当前使用上了智能手机,这也成为最常见的移动终端设备,促进了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不过与此同时也因移动终端设备自身引起了新的移动支付应用风险。手机等终端如果被盗取极易泄露用户信息,当前的物理安全控制并不能直接应用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设备的性能还是不能与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相比,会耗费加密时间。

2.3 移动支付系统下的网络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应用过程中必须依赖网络,而一旦网络受到恶意攻击,就会影响信道质量,这对用户移动支付造成威胁。一些非法入侵者会利用网络漏洞,制造假页面骗取用户验证信息,然后将用户信息重放,进而威胁移动支付安全。还有中间人攻击,这是在重放之后再进行欺骗用户的行为。

3 应对移动支付应用中的风险的有效对策

3.1 应对移动终端设备应用软件威胁的对策

首先,要在正规安全网站下载软件,防止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下载恶意软件;其次,提高对权限请求提示的重视,一旦有其他网页请求确定操作,必须核实是否是移动支付操作中需要的;此外,要增对移动支付登录信息的保护,确定登录界面是手机银行官网,确定登录环境安全,在操作过程中最好避免打开蓝牙、红外等连接措施。

3.2 应对移动终端物理环境威胁的对策

移动终端用户应该保管好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在设备上设置等级较高的密码,除此还应该提高信息保护意识,移动终端设备上不要存入敏感信息,或者及时删除敏感信息。

3.3 利用数字技术应对移动支付网络安全风险

提高移动支付网络安全的有效途径是研究数字技术,利用数字加密等技术来保护移动终端,促进网络安全[3]。我们知道在移动支付过程中,对终端用户的身份确认是极为重要的,一旦有人骗取终端用户验证信息,就极有可能冒充终端用户进行移动支付,因此有必要研究数字签名技术,以此来鉴定终端用户的真实性,相当于为网络安全提供第二重保障。

4 结语

伴随着移动支付系统的开发和深入研究,移动支付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问题,给终端的使用造成威胁。所以,要不断提高和改进移动支付安全性能,完善移动支付系统,打造出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的移动支付平台。

参考文献

[1]唐芙蓉.移动支付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第7篇

动支付的情景已经不再需要任何幻想了。在电梯里短暂的停留中,不经意间,或许你就看到了拉卡拉那个“给你个人的专属银行”的广告。除此之外,预订机票,购买电影票,或是在味多美挑选美味蛋糕,如此种种,都可以不用现金,不用信用卡,只需拿出手机来,“滴”的一声刷机,轻轻松松就付完款了。

以“刷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其背后的风光和支柱,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改变生活的鲜活体现。

毋庸置疑,电商市场和移动支付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电商市场规模突破40.6万亿元大关。今年,国内电商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相当乐观,易观智库近期的行业预测报告显示,2012年B2C市场规模将达4500亿元。据淘宝无线公布的数据,截至当前,登陆手机淘宝的独立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预计今年年内将刷新为2亿。此前支付宝数据则显示,每天使用支付宝客户端进行支付的用户已经是去年同期的6倍,并且以每天激活6万用户的速度激增。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一项重要应用,移动支付兼具方便、快捷、安全、时尚的特性,迎合了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正逐渐改变国内民众的消费和支付模式。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中国网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手机支付已经成为2012年中国网民最期待的支付方式,有28.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2012年使用手机近端刷卡支付。

据艾瑞咨询整理Gartner最新调查数据发现,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1715亿美元,较2011年的1059亿美元增长61.9%;同时,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1亿人,同比增长31.3%。预计到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移动支付产业正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时期。

政策引导:从封闭到开放

巨大的发展潜力,使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国家政策所关注的范畴。今年3月,工信部《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推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普及,同时加快推动移动支付、公交购票、公共事业缴费和超市购物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和普及推广。业内人士表示,规划的指引,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纵观我国移动支付的生态环境,一系列相关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正在引导、规范、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从封闭到开放,并逐渐成熟,成为其发展路径。

事实上,作为整个支付产业链的一部分,移动支付从诞生之初就带上了明显的封闭印记。早在移动支付发展初期,央行曾明确规定,经营支付业务必须有金融牌照。支付业务成为了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内“专属”业务,将通信运营商等其他非金融机构挡在了支付的门外。这使得萌芽于2001年的移动支付产业链始终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

2003年底,各大通信运营商开始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牌照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广移动支付,一些企业或机构也通过直接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进入产业链,这第三方支付机构雏形初现。

2004年下半年以来,若干主要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的业务放量增长,使得移动支付产业进入地域性快速扩张阶段,包括终端商户、硬件厂商等产业链各方纷纷加入,产业链逐渐呈现出开放与合作的趋势。

2010年6月,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行业逐渐从“放养”到“圈养”,从在“灰色地带游离”到“走向阳光”。

2011年,央行发放 “支付牌照”,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牌照包含的六大支付业务范畴之一正式授权给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牌照的发放不仅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名,并且使得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畴、监管等有章可循。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对于整个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的明确的支持让支付产业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据统计,从2011年5月第一张牌照发放,到2012年6月29日,央行一共发放了四批支付牌照,共有196家第三方支付行业获得了“通行证”。

市场驱动:走向融合创新

广阔的“钱”景,吸引了各路运营商、金融机构、终端厂商、系统厂商加入。德勤《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的调查显示,66.67%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已经制定了移动支付战略并提供移动支付服务,拥有战略但尚未提供服务的占到20.72%,两者合计87.39%。

在移动支付的蓝海中,产业链各方都想争夺话语权,尤其是作为核心产业的金融机构与运营商的博弈。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移动支付呈现出技术领先于市场的发展态势,足够规模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还没有出现。有专家表示,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实现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应该以融合各方的商业模式,不断更新的规范和持续的平台整合为主线有序推进,实现这些,需要产业链各方以开放的心态来探索相互可能的合作。

第8篇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安全性 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有线的方式进行。客户在网上购物后,必须支付现金或者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支付,使用上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电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动支付过渡。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支付服务,并从安全性及监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业务需求种类繁多,业务量巨大,使移动支付成为极具潜力的巨大产业。

    二、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1.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

    2.移动支付业务分类

    按照欧洲银行标准化协会在TR603(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Business and Funtional Requirements for Mobile Payments”)的定义,可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欧元~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用手机完成面对面的交易。

    3.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1)远程支付

    ①SMS技术

    短信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彩票、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②WAP技术等

    移动通信协议,如WAP、CDMA 1X以及未来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2)JAVA/ 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在手机中增加软件。

    与无线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BREW能够更多地调动底层的应用,它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机终端的支持会更好,应用开发商可以更为方便地开发出表现每个终端特性的应用。

    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

    目前,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动则看好JAVA。

    (3)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目前用于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未来,蓝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移动支付业务中。

    在我国,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付行为完成耗时短。

    缺点是:用户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必须更换手机,而现在具有此种功能的手机不仅种类少,而且价格昂贵。但可以预计,随着终端问题的解决,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实现方式。

    4.移动支付的特点

    (1)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2)用户规模大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过4亿,是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3)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三、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1.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国内:据百纳年初的《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百纳预测,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1.39亿,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国外:Juniper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动支付应用与服务有望被广泛接纳,全球移动支付总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目前,日韩欧美,移动支付业务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2.移动支付的应用业务形式举例

    (1)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彩票、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手机银行

    目前,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韩国SKT和各大银行还合作推出了NEMO电子货币服务。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与朋友交换音乐、图片等信息;

    (4)服务

    “服务”则是指提供下载服务,移动认证业务服务等。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面临的风险及问题

    (1)信用体系风险

    无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移动银行,都涉及到信用体系,而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体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技术安全的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

    无线网络技术也面临着黑客的挑战和木马等网络病毒的威胁,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此外,还要考虑无线数据传输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以及无线终端容易丢失和被窃的问题。

    (3)产业链成熟度问题

    ①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②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产业链主导者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我国国情来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或是以银行为主体单独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移动运营商有用户资源,但信用度不如银行,银联可以平衡银行间以及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够。

    因此,目前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4)用户习惯及便利性问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对移动支付还比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移动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过程繁琐,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5)隐私问题

    移动支付,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与标准规范

    移动支付是一项新兴的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

    此外,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都是比较新的行业,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这些条款还远远不够,面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交易行为,还需要在责任、权利、义务、赔偿、罚款以及信用机制方面细化法律法规。

    在业务运营方面,也需要在行业自律、产品价格、增值业务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银行与电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场化,其共赢共融性就更强。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移动支付的市场秩序将得到规范和整顿。存活下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资金和技术力量,将承担起协调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关系、发展客户的重任。

    五、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庞大的移动用户和银行卡用户数量提供了诱人的用户基础,信用卡使用习惯的不足留给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户,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8亿张,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户。如此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发展空间。

    2.利益驱动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则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链条上的各方,在利益驱使下,会积极推动移动支付。

    3.应用需求决定市场

    移动支付应用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加快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市场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

    4.克服问题和障碍

    随着技术的完善,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减少。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服务提供者,也会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

    综上,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产业链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F. Salam L.Lyer:P. Palvia et al. Trust in e-commerce.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48(2), 2005,73~77

第9篇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安全性 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有线的方式进行。客户在网上购物后,必须支付现金或者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支付,使用上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电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动支付过渡。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支付服务,并从安全性及监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业务需求种类繁多,业务量巨大,使移动支付成为极具潜力的巨大产业。

二、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1.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

2.移动支付业务分类

按照欧洲银行标准化协会在TR603(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Business and Funtional Requirements for Mobile Payments”)的定义,可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欧元~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用手机完成面对面的交易。

3.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1)远程支付

①SMS技术

短信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彩票、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②WAP技术等

移动通信协议,如WAP、CDMA 1X以及未来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2)JAVA/ 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在手机中增加软件。

与无线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BREW能够更多地调动底层的应用,它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机终端的支持会更好,应用开发商可以更为方便地开发出表现每个终端特性的应用。

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

目前,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动则看好JAVA。

(3)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目前用于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未来,蓝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移动支付业务中。

在我国,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付行为完成耗时短。

缺点是:用户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必须更换手机,而现在具有此种功能的手机不仅种类少,而且价格昂贵。但可以预计,随着终端问题的解决,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实现方式。

4.移动支付的特点

(1)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2)用户规模大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过4亿,是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3)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三、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1.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国内:据百纳年初的《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百纳预测,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1.39亿,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国外:Juniper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动支付应用与服务有望被广泛接纳,全球移动支付总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目前,日韩欧美,移动支付业务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2.移动支付的应用业务形式举例

(1)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彩票、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手机银行

目前,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韩国SKT和各大银行还合作推出了NEMO电子货币服务。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与朋友交换音乐、图片等信息;

(4)服务

“服务”则是指提供下载服务,移动认证业务服务等。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面临的风险及问题

(1)信用体系风险

无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移动银行,都涉及到信用体系,而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体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技术安全的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

无线网络技术也面临着黑客的挑战和木马等网络病毒的威胁,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此外,还要考虑无线数据传输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以及无线终端容易丢失和被窃的问题。

(3)产业链成熟度问题

①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②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转贴于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产业链主导者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我国国情来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或是以银行为主体单独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移动运营商有用户资源,但信用度不如银行,银联可以平衡银行间以及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够。

因此,目前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4)用户习惯及便利性问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对移动支付还比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移动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过程繁琐,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5)隐私问题

移动支付,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与标准规范

移动支付是一项新兴的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

此外,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都是比较新的行业,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这些条款还远远不够,面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交易行为,还需要在责任、权利、义务、赔偿、罚款以及信用机制方面细化法律法规。

在业务运营方面,也需要在行业自律、产品价格、增值业务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银行与电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场化,其共赢共融性就更强。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移动支付的市场秩序将得到规范和整顿。存活下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资金和技术力量,将承担起协调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关系、发展客户的重任。

五、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庞大的移动用户和银行卡用户数量提供了诱人的用户基础,信用卡使用习惯的不足留给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户,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8亿张,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户。如此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发展空间。

2.利益驱动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则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链条上的各方,在利益驱使下,会积极推动移动支付。

3.应用需求决定市场

移动支付应用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加快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市场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

4.克服问题和障碍

随着技术的完善,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减少。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服务提供者,也会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

综上,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产业链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F. Salam L.Lyer:P. Palvia et al. Trust in e-commerce.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48(2), 2005,73~7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