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2 15:03: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交通的意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精确与模糊互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在状态和类属上都具有界限的分明性,又具有界限的不分明性,表现在认识论中即精确与模糊的统一。模糊是绝对的、普遍的,而精确则是相对的,是模糊的特例和体现。适当的模糊反而精确,过分的精确反而模糊。这一认识规律在对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评估中体现尤为突出。例如: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基础工程建设,全省交通行业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交通行业文明公约》、“诚信建设看窗口”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就不能讲某个单位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有百分之九十几的同志职业道德态度端正、职业表现行为良好了,还有百分之几的人没有什么起色。只有通过分析本单位干部职工与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的接近程度,来评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而这个“接近程度”是难以精确的,一般呈模糊性。但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某些外化部分又是可以量化的,如某一阶段出现了多少好人好事,涌现出多少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事迹,等等。这些量级的差别,又能精确的反映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目前,在全省交通行业推行职工思想道德教育量化评估的实践中,要注意防止一种倾向,即只注意对比已经量化了的所谓“硬”指标,不注意研究无法量化所谓“软”指标,亦即只追求精确的部分,放弃或忽视模糊的部分。要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确与模糊相补充的科学方法,充分体现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内在特征。
潜在与直接相依
交通系统各行业的经济指标和工作效益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创新的成绩显示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思想道德教育的投入产出则要缓慢、复杂的多。首先,思想道德教育者要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通过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锻炼,通过对受教育者思想基础、接受能力等诸因素的调查研究等等,选取能与受教育者产生心理振荡的施教方法,所投入的这一系列艰苦劳动是否有效,并不依据教育者的主观意志而实现,仅仅用计时计劳的方法,以教育者的劳动投入量来评价思想道德教育效益还为时过早,这一阶段的劳动效益,有可能性,不具有必然性。要将这种潜在的效益转化为直接效益,尚需要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吸收内化、意识强化、行为升华等一系列的自身努力。经验证明: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潜在性和直接性是同时存在、交叉出现的。一次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后,并非全部教育内容都可立即被每个受教育者所吸收,受教育者意识强化后所产生的事理也并非仅局限于教育内容本身,受教育者所吸收内化的内容既不是全部转化为外在表现,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把所能外化的行为一次性地表现出来。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可能即刻生效,如法律、法规和法纪的教育;有的教育可能使人终生受益,如理想信念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平时我们习惯于把有直接效益的教育内容称为“小道理”,把具有潜在效益的教育内容称为“大道理”,成功的思想道德教育者,都注意将“大道理”和“小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远”、“近”共图,“标”、“本”兼治。一方面坚持经常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灌输先进思想,不断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借直接性扩大潜在性;另一方面加强疏导,使干部职工以理析事,努力使潜在性变为直接性,将效益直接发挥出来,同时又反作用于潜在性,形成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直接性与潜在性的良性循环。
稳定与突变共存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两类对象:一类是一贯表现好的同志,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他们确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一次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之后,其效益在这类同志身上好比“核反应堆”,能持久稳定地放出能量。还有一类同志,思想道德教育效益在他们身上,平时表现得很微弱,看不出明显变化,有时还会发些牢骚怪话,甚至被列入重点教育对象的后进职工行列,可是在诸如见义勇为、抢险救灾等生死考验的紧急关头,有的同志却一鸣惊人地成了英雄,甚至牺牲后连一句豪言壮语都找不出来。分析上述两类同志的表现可以看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既有稳定性又有突变性;既有必然中的偶然,又有偶然中的必然;既存在有心栽花花不开的现象,又存在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可能。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自己的职责,要因人施教,关心每一个同志。既不能把先进思想视为某些行为积极者的“专利”,也不能因平时的小过小错而一眼把人看“死”。一方面要力求思想道德教育的经常性、系统性、连续性,把灌输先进思想溶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又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同志,既看平时行动,又察即时表现,因变施教。
无限与有限并举
一般说来,交通行业管理、建设养护、科技应用等工作的效益,在时间、空间上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性,劳动成果的量与劳动的投入量成正比例关系,并在直接的考核对象中相对固定地体现出来。可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往往超出原来设想的范围,影响、波及到教育对象周围的群众,具有无法估量的发散性。如教育挽救了一名后进职工,会使许多人受到启发和教育;一场英模报告,不仅能使直接的听众受益,还会通过各种媒介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广泛传播,引起连锁反映。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无限性。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思想道德教育又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对任何人都有绝对的效益,因为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同样一次教育活动,有的同志感受如虎添翼,有的同志却无动于衷;有的同志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同志则能起长久作用;有的同志虽当时有所触动,但过后依然如故,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限性。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善于“借东风”,将相关科学,如传播学、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学等科学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之中,不断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要学会“敲边鼓”,发动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配合做好职工的教育工作,调动亲友、老同事、老部下等相关因素,协助做好教育效益的“固化”工作,积极营造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把思想道德教育溶于日常熏陶,尽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无限性。
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同在
关键词:以人为本;残疾群体;公共交通站设计;针对性;特殊性
每当我们立足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设计所针对的人群,为什么而设计,为谁而设计,在设计中我们应当重点的针对哪些要素,哪些问题而去设计,这样的话设计的目的性应当是很明确的,这样在做设计的时候才能明确设计思路,有针对性的提出设计问题,寻求设计方法,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同时更适合针对人群的设计结果。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
据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银行的《世界残疾报告》中得知,当今世界有超过10亿人口带有某种残疾,并且有将近2亿人口患有相当严重的功能困难。在与往年的报告中对比得到的结果是,近些年世界人口残疾率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未来世界人口残疾率将持续上升。这一报告说明我们对残疾群体需要有更加多的关切。这种“关切”可以体现在政府的政策上,社会的包容中,每个人的行为中。针对残疾人群体进行的设计同样是这种“关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无障碍设施的缺乏是导致残疾人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公共场所、交通体系和信息系统都未实现对所有人的无障碍化。
时至今日,我国在致力于发展公共场所的残疾人设施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对残疾人的重视以及关爱距发达国家而言还远远不够,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的残疾人基础设施还是不够齐全,尤其是特别针对特定残疾群体所做的设计相对较少,设计体系不够完整,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够广,在设计中没有足够的重视。缺少无障碍交通是阻止寻找工作和寻求医疗保障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阻碍残疾人接触社会的主要原因,许多残疾人的交流需求得不到满足。比如,聋人无法获得手语翻译,盲人无法获得触摸式信息等。
二、残疾人对公交车站“以人为本”设计的需求
残疾人群分为以下6种
1、听觉残疾
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指的是听不到或听不清楚环境的声音,无法收到声音信息,难以和正常人群进行必要的交流和信息传达。针对这类人群在公交车站的设计中应该涉及到加强标识系统的视觉效果和完整性,促使听觉残疾人群在公交车站中足够的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通过标识认知自己可以通过何种渠道到达目的地。因为听觉残疾无法收到交通工具传来的声音,所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必要的安全措施,以保障听觉残疾者的安全性,比如增加隔离设施,交通工具进站出站时增加视觉警示等等。
2、视觉残疾
视野、视觉、感光、色觉障碍统称为视觉障碍。其中也包括感光功能障碍和色觉弱视者。这类人群无法完全通过眼睛得到想要的信息,通常只能通过触觉或听觉来获取必要的信息。所以在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站台以及站台周边通道的平整性,以减少视觉残疾者在区域内的主要障碍。其次,还需要在设计中增加必要的盲人辅助设计,如可触摸式盲文站牌,有声播报站牌站点以及路线,增加上下车辆的引导设施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人体工程学合理的设计站台以及站牌等各类站内措施,以确保视觉残疾者能更好的接收信息。最后需要考虑到安全措施,针对视觉残疾人群的特征,增加护栏和相应的语音提醒功能,并完善引导设计。
3、肢体残疾
肢体部位畸形或残缺,统称为肢体残疾。这类人群缺乏正常的运动功能,多半行进困难需要轮椅、拐杖等器械支持。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中充分了解此特点而进行特殊设计。与视觉残疾者一样,这类人群同样需要站内以及周边通道的平整性,普通轮椅无法超越23毫米的障碍,并且其原地旋转的半径相对普通通道较大,所占空间面积也比正常人大。如果站台内避免不了坡度,则应在角度和地面材质上弥补这一缺陷。肢体残疾人群与视觉残疾人群同样需要上下车辆的引导设施,并且由于行动的限制,需要信息提示相对提前,在设计前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即使肢体残疾群体在无人协助和看护下也能充分的接触社会,感受身边的世界。
4、精神残疾
精神残疾存在一年以上并且没有痊愈的患者,通常统称为精神残疾。这类人群在正常的情感和认知上具有较大的障碍,同时在社会中较其他残疾群体更容易遭受到排斥和歧视,其中精神分裂症占有的比例较大。这类人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指出,确诊患有精神残疾者,需要得到监护支持。同时我们在针对这类人群的时候应在站内增加简单的通讯设施和经过特殊培训的可以有效辨别此类人群的管理人员。在发现精神残疾患者的时候有效的辨别,并通过特殊设计的通讯装置第一时间通知相应机构和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帮助。
5、智力残疾
智力残疾,分为先天智力残疾和后天性精神刺激导致的残疾。通常是由于大脑的损害而形成的。无论是在信息,认知还是语言方面或多或少的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这类群体的表现为感知能力差,认识速度迟缓,辨别能力较弱,注意力分散,协调能力差等。为此,我们在针对此类人群的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上因素,对站台功能进行相应的完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性,因为这类人群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危险信息接收不充分。同肢体和听觉残疾一样,相应的安全保护装置和语音提示功能加强,以此弥补注意力分散的特点。同时,与精神残疾群体的需求一样,这类群体同样在没有监护人情况下需要简单的通讯设备和管理人员第一时间辨认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协助。
6、综合残疾
综合残疾是指同时患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残疾群体,这类群体无论生理和心里上都或多或少有某种残缺。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类人群所遭受的不平等和排斥更严重,与社会脱节更加严重,他们需要得到我们设计者更多的重视,通过我们的关怀来贴近社会,贴近他人,正常生活。
三、当今公交车站“以人为本”设计的缺陷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残疾报告》别指出,交通在消除残疾人生理与心理障碍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交通设计规划中应把残疾人因素首先考虑进去,通过咨询残疾人和服务提供者,充分满足起需求达到无障碍的目标。开发具有示范性同时低成本的通用设计。现如今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了交通体系中的残疾人设施。我国在迅猛发展残疾人公共交通设施的背后,也显现出了很多问题和缺陷,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和城市在此领域依然处于之后状态。比如设施设计的合理性、单一性、适用性等均不够完善。同时覆盖面积不够广、设施设计简单粗暴、设施设计人性化不足、施工不够严谨、施工审查力度弱、设施偷工减料等问题也凸显其中。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残疾人群体得不到社会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无法得到相应的辅助,与社会脱节,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信息来源。结果就是使得残疾人更加的自闭,融入不到现代社会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在设计上发挥“以人为本”的精神,合理的规划和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在充分满足其功能需求的同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给予残疾人群体足够的关怀,系统的完善公共交通体系。从政府的层面上加强管理和监督审核,设计、施工、审核、验收一系列程序严格执行标准。社会层面,加强民间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充分学习发达国家的残疾人设施设计,并给与支持研究,使残疾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和社会认可。
四、结论:
虽然残疾人公共交通车站只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体现,但综合了人体工程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等种种要素,最终目的是将“人”作为设计的本体,在设计中体现出设计师对社会的关怀,对残疾人群的关怀,增加他们参与社会,感受社会的积极性,有助于弱视群体独立的生活。同时从人性化的残疾人公交车站也能反映出社会的平等,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将“人”、“设计”、“社会”充分的融入设计思想中,最终真正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残疾报告》日内瓦 2011年.
〔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音乐 教学现状 整改策略
公共音乐艺术作为普通高校中的基础性学科,能够愈加清晰地将现代社会大众多元化的思想、情感与生活状况映射出来,确保日后大学生能够结合实践经验愈加理想化地创造想要的生活环境。作为现代专业化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学主体,其核心使命,便是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和人格,为该类群体今后全方位发展,提供保障。
一、高校开展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持续激化,无形之中给普通高校学生造成严重的身心压力,如若长期放置不管,便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和烦躁等心理问题。相比之下,音乐可以辅助学生很好地舒缓心灵压力,同时锻炼他们高超的审美技能并且塑造健全化的人格,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务必要加大对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力度。须知科学合理的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学,绝非如以往般进行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而是要求教师时刻引领大学生保留美感,将多元化的情感灌输到既定的理论之中,使得原本单调的概念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长此以往,大学生就会在公共音乐艺术课堂之中自由翱翔、提升个人精神品位、挖掘无限的美感要素、树立起理想化的人生观念。
二、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工作的实际状况
音乐艺术的美育功能是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通过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对于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与之相互冲突的是,因为各类高校实践经验有限,开展公共音乐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地遗留诸多缺陷。
(一)既有的管理机构与团队不够完善。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普通高校开展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工作的时间较晚,因此难免会出现实践经验不足、既有管理团队不够完善、专业化公共音乐艺术研究部门严重缺乏等问题,最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仍旧存在许多普通高校领导,始终将公共音乐艺术教育放在嘴边,一直未能提供系统、妥善化的理论指导。如若长期放置不管,将会引发教学设备欠缺、课程组织效率低下、音乐课程教材规范力度不够、任课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等危机。归结来讲,如今社会诸多领域都在推崇素质化教育和全面发展理念,而公共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美育教育的核心载体,却始终未能贴合当前时展的需求。
(二)教学活动组织期间偏重于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活动参与和体验需求。现阶段我国各类普通高校设置的公共音乐艺术课程形式,都偏重于理性和知识化方向,即时刻强调教师口头灌输,而不能实时规划布置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急切的参与和体验心理遭受压制。须知在如此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经常会将多元化的社会音乐生活背景和学生课本音乐需求等抛掷脑后,大学生在L期被动接纳孤立的知识点而并非完整音乐的前提下,便会逐步丧失对公共音乐艺术钻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存在这类矛盾状况,即大学生普遍内心都是钟情于音乐艺术的,但是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厌倦上音乐课。专业化倾向严重的教学模式势必不利于实现现代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指标和自身价值,因此需要及时地予以革新调试。
三、新形势下科学化开展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工作的策略
现代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艺术教育,主张向每个大学生敞开大门,但与之相冲突的是,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因为个人天赋不佳和自信心不足,或是因为该类课程学分占据比例不高,而使得预设的艺术教育目标难以顺利达成。须知不同学生智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发展结果自然不尽相同,因此作为普通高校领导和音乐教师,理当想方设法为大学生创造满足其心理需求的音乐课程,并实时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模式,令学生能够时刻在多元理想的音乐文化和生活背景下自由徜徉,进一步开发出该类群体更高等级层次的音乐智能。
(一)持续加大对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现阶段我国素质化教育方针已然得到全方位推广执行,许多高校领导和教师开始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大学生身心健全化发展层面上,而其间最为有效的处理方法就是进行公共音乐等基础性艺术教育。特别是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其能够令大学生时刻感受音乐艺术美感的熏陶效果基础上,树立起完善可靠的审美理念,为日后成才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强化对传统公共音乐艺术教育体制的创新改革实效。基于至今我国普通高校对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始终未能予以精准化定位的状况,希望有关机构能够协助领导集中化探讨日后公共音乐教育方案的创新改革举措,进一步透过不同途径修缮既有的音乐教育体制。
首先,督促各类普通高校尽快地将公共音乐艺术鉴赏课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同时确保提供充足的课时。
其次,要求普通高校全面设置专业化的公共音乐教育领导组织,保证特定时期范围内探讨论证公共音乐教育的科学有效方式。
再次,创建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的公共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中心与相关科研活动室,同时实时性地将公共音乐教育内容规划到高校总体教学大纲,保证日后这部分艺术教学计划制定实施的实效性。
最后,激励高校不断加大在公共音乐艺术教育领域投入的前提下,快速地将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经费列入到年度经费预算体系之中,并且逐渐满足国家预设的公共音乐教育经费储备要求。借此保证公共音乐教育所需的技术设备能够及时革新供应,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活动能够顺利布置延展。
(三)编辑优质化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材。诸多实践经验论证,想要确保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工作得以有序且高效率的布置延展,第一要务便是编辑供应足够优质化的公共音乐艺术教材资源。现阶段我国许多普通高校沿用的教材内容,都遗留粗-细、优-劣、充实-残缺等严重的冲突隐患。面对此类状况,便希望公共艺术教育主管机构,能够及时地将公共音乐教材全新编辑任务列入到整体教育纲领之中,同时时刻关注并结合大学生音坊础状况,进一步编辑出兼具深度-广度、理论阐述-实践指导等功能特性,又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中国基础国情和高校学生现状的公共音乐艺术课程的一系列教材。
另外,就是处理好师资培训工作。须知教师始终是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课程布置延展的参与主体,如若这部分师资力量不足,一切完美计划都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今后不同区域普通高校在开展现代公共音乐艺术课程设计工作过程中,要争取竭尽全力培训出了解学生实际状况、精通公共音乐课程机理、实践应用能力高超的音乐教学师资团队。具体来讲,就是定期组织音乐艺术鉴赏、表现和创造等培训指导活动,借此持续大幅度提升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指导教师业务实力并促进他们革新传统教育理念。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我国普通高校想要贯彻和落实公共音乐艺术的科学化教育指标,必然要经历较为漫长艰辛的挑战适应过程,保证其间处理好理念的革新解放、行动和决策上的果敢坚决等自我改造使命。与此同时,更要求广大普通高校领导能够持续加大对公共音乐艺术课程的重视力度,保证督促相关指导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以及相关机构全面化的支持。只有这样,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才能在我国得以顺利推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音乐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9(01):177-179.
[2]张刚.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分析[J].音乐时空,2014,21(15):179-184.
[3]吴贞.新形势下音乐艺术教育的路径抉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28(12):166-184.
你行《关于交通银行香港分行在港成立交通证券有限公司的请示》(交银〔1998〕121号)及交银海外〔1999〕9号和10号文件收悉。经研究并商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你行所属香港分行通过交通银行(人)有限公司和预展投资有限公司在港设立交通证券有限公司。
二、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500万港币,所需资金由你行所属香港分行用自有资金解决,不从境内调拨;该公司外派人员编制为2人。
关键词:公益海报;素质教育;人文精神;道德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66-02
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我们不可忽视现代艺术对儿童的影响①。在这里我所谈的“人文情操”主要包含的意思是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并形成一定的文明感和历史感。所谓“道德情操”是指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或阶级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②。道德情操作为人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受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影响和制约的,是与道德的社会功能密切不可分的。这里主要指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因此我们应以儿童的发展为本,通过公益海报的宣传来培养儿童的素质和学习能力为基,着力把形象作为教育的根,让形象与心灵产生共振,让心灵流淌着纯真的美。
一、公益海报浅谈
(一) 海报种类
海报又称招贴广告画,随印刷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分为商业海报、公益广告及术海报三大类。在近代西方及全世界发达国家甚为流行,并在城市的街边巷尾设有严格的张贴牌和广告柱。
(二) 体现时代文化观念的公益海报
所谓“公益海报”即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绝妙的符号图形进行文化概念的形象表述,注重主题内涵的深度拓展,即依靠图像来表达对象的象征性,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从而体现一种既简洁而又蕴藏丰富信息内涵的视觉符号形式,并赋予明确的意义指向③。
体现时代主旋律的公益海报主题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 以人类社会的环保题材为主题
(2)以人类的生命健康题材为主题
(3)以宣扬社会的新风尚及美德题材为主题
(4)以振兴教育、科技发展的题材为主题
(5)以提高社会的人口素质题材为主题
(6)以弘扬民族文化及爱国精神题材为主题
(7)以传播时代观念、文化的题材为主题
我认为儿童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是一个变化万千,绚丽多才的“魔术纸塑”给一缕阳光就会灿烂,给一滴雨露就会生长。儿童对图画有着天生的敏感,从公益海报来教育儿童,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不错的教育手段。然而这些海报能否让儿童看懂?当这些简化的图形符号或者过多的文字语言是否能够达到儿童的共识?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如何将这些公益海报所体现的思想传达到儿童的心理,这是个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儿童素质教育
(一) 儿童认知的特殊心理特点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的心理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④。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从公益海报来指导儿童素质教育和人文情操的培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二) 儿童易于接受的信息
图文并茂是儿童读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儿童“形象思维”的需要,这有利于提高儿童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培养观察、想象等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卡通画的作用。
(1)儿童的注意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容易被直观的、形象的事物所吸引.
(2)儿童常常被故事的复杂性和戏剧性强烈的吸引而在造型艺术中漫画、卡通,连环画恰恰具有此类特点把这种特点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加以利用可以使儿童清楚明了所传达的思想
(3)儿童常常对鲜艳的色彩有着很强的敏感度。不难发现儿童的商品总是以暖色调为主。
因此总体说来儿童认知的心理特点主要就是:简单,易懂,色彩鲜艳,图画多,文字少。
三、如何让公益海报走进儿童培养儿童的人文情操
(一) 公益海报体现人文情操,为健全儿童成长的塑造打基础
公益海报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和谐社会,一个儿童如何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操?《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⑤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个人素质和道德的提高,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公益宣传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人们的人文思想。而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因此让人文情操走入儿童是及其重要的。学校是让公益海报发挥其效应的重要场所。
每个孩子大多的时间都在学校,学校占据了她们三分之二的时间。因此增强儿童的人文情操学校是一个重点。在学校里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儿童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⑥。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学校的教育很重要。
(1)公益海报的侧面宣传对儿童有极大的作用
走进校园孩子会注意到走廊上的图画,走进教室孩子会注意到墙上的图画,抓住儿童对图画的敏感度将公益海报放置学校是一个很好的侧面宣传和培养。
(2)老师的教导对儿童人文情操培养有极大影响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⑦。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因此图画有着强大的表现功能,因此老师就可从这些方面来教导儿童增强儿童的人文情操。
(二) 家庭教育也是公益海报发挥的重要场所并培养儿童人文情操
从书籍中增强儿童素质教育和人文情操培养。
孩子从小就跟父母一起生活,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生活中可以灌输给孩子很多知识。书籍是儿童不可缺少的成长伙伴。当家长给孩子选书是,应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书籍文字要简单化,图多字少,因为孩子对卡通,连环画有着天生的好感。我们可以把公益海报作成儿童易于接受的形式,如公益宣传的书籍。这类书籍比较吸引儿童。从而有助于儿童人文情操的培养。
综合上诉两点,就可看出公益海报要走进学校,家庭,还有儿童读物。从这个角度才能更好的宣传,便于儿童吸收。
四、关于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
公益海报是一张充满信息的纸,如何把这些信息传播出去广而告之,服务于社会?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公益海报的宣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⑧。
(一)公益海报如何催化儿童素质教育和人文情操
传播明确的观念和思想的主题是公益海报设计过程的核心及灵魂,其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理⑨。
(1)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同社会公益主题性海报设计,以多角度、多方位地用视觉语言去阐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永恒话题,去展现传统美德、公共伦理及社会关怀。内涵丰富而鲜明的公益海报传播着精神文明,从而引导着社会舆论,支配着公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推动着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这些积极的效应有利于儿童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公益海报设计师肩负着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使命,海报设计师必须以社会的责任心和要求来明确表达他们的创意,通过简单明确的图形语言来引领少年儿童。
(二)公益海报对儿童素质教育和人文情操培养的意义。
(1)引领少年儿童人生追求作为首要任务,为少年儿童构筑成长进步的精神支柱。引导少年儿童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的一代少年。
(2)培养少年儿童优良品德作为重要内容,为少年儿童指明成长进步的人生坐标。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遵循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规律作为基本原则,为少年儿童优化成长进步的发展空间。促进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⑩。
因此我们的设计更应该多以公益形式来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素质教育和人文情操培养,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
结束语:作为设计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特点,在海报设计中是一个“根”,它关联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应以人为本,立足实现全面综合性的素质发展教育宣传,为儿童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公益海报的宣传,来教育和引导儿童正确的成长,提高和培养儿童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情操,健全人格。
注释:
①郭威、赵伶俐.美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40页.
②侯样祥.人文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87页.
③唐林涛、李萍.设计的文脉[J].装饰2002(11).第12-13页.
④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179页.
⑤(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N].光明日报.1986.
⑥(美)艾利奥特.艾斯纳.儿童的视觉与知觉的发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2页.
⑦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0页.
⑧施海燕.美术欣赏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心理的研究[J].东北育材学校.
一方面,贸易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跨国企业为进一步压缩成本均加强了制造中心的采购端伙伴关系建设,将采购链逐渐延伸到了生产企业,同时进一步调整了全球产品价值链分配格局,利润向设计、包装和运输环节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使得专业贸易公司基于信息优势的采购优势难以维持,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作为本土制造企业,也在成本上升、利润微薄的背景下纷纷引入供应链管理措施,缩减了产需端的对接流程,同时压缩了贸易中间环节的可分配利润水平。两方面作用下,作为专业贸易公司,其既不能从生产制造环节上节省开支也不能在销售环节上完全掌控市场,难以再通过常规的方式和路径保持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和格局特征,立足于专业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现实,从贸易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客户管理上,分析和阐述贸易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为公司建立专业贸易服务型高效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出优化措施,为我国众多贸易公司降低经营费用、增加效应规模,形成行业优势竞争力提供帮助。
从目前我国众多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实际看,其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过分强调价格优势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目前贸易公司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虽然引入了信用评价和供应商风险识别系统,但是在具体业务的供应商选择上,依然以价格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选择标准为最高追求,而总是有意无意的淡化风险、信用、综合资质等方面的选择权重。或者说,一般的贸易公司尚缺乏一套对供应商信用、价格、供应能力、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系统从而实现合理价格选择,特别是供应商的价格、信用与供货能力等相关参数出现矛盾时,公司现有的评估体系尚缺乏一种科学的综合分析能够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识别与选择,这使得供应商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同时处于供应链内的各企业,由于作为合作伙伴的加工贸易企业与供应商,为了各自企业的利益,在价格和信息方面经常处于搏弈状态且存在利益冲突,也容易积累违约风险。
二、贸易公司海外分销的终端需求客户培养能力偏弱
一般的贸易公司依托本土化优势,在国内直接需求客户的挖掘与关系网络建设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与经验,但是在相关产品的海外分销上,由于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差、资金投资能力限制、海外贸易服务竞争优势较弱等原因,贸易公司在出口贸易中往往愿意选择海外贸易商进行产品海外渠道销售,而很少能够直接针对海外终端客户进行贸易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销售速度与资金周转速度。但是以国外贸易商为主构建海外销售网络,会因为贸易商的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巨大等原因导致销售网络的稳健性极差,同时即使选择进行分销,也往往由于国外贸易商处于买方市场,而难以签订到符合公司预期的长期合同。或者说,国内的贸易公司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种良好的模式,能够直接发掘海外终端需求,这与一般公司长期以来忽视海外终端客户培养有关,当然也与国外产品销售市场渠道销售模式的根深蒂固有关。
三、共赢为基础的伙伴关系有待强化
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由于其业务特征决定了供应链模式属于共生网络模式,其客户较为松散,在此条件下加强伙伴关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是公司与客户间共赢机制的形成。从这一点上讲,当前贸易公司业务中,为客户提供增值能力而体现公司核心价值的服务尚相对缺乏,公司服务的可替换程度高,无法体现出独有优势。共赢机制的缺乏,使得公司业务部门和高管必须拿出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客户关系的经营中。多年前高管满天飞拜访客户、靠人际关系维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依然是公司的重要方式。公司高管疲于奔命,而客户流失度依然较高。
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相关伙伴关系管理理论,未来国内贸易公司提升客户忠诚度,扩大客户网络覆盖能力的关键点就在于建立高效供应链模式下的客户管理体系,具体的方向可归纳如下:
1.建立基于供应商综合评价的选择模式
以往以价格为标准选择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最大化利润的经济目标,但是这种策略选择会形成一种相对松散和碎片化的供应商网络,特别是在供应商的价格、信用、应变能力、技术能力等指标存在差异的条件下,以价格最优为标准在可能造成违约风险的同时,难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与粘性,也不利于建议一种长期伙伴关系,难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与客户网络的成熟。
因此,国内贸易公司应该将供应商选择的重心从价格策略向价值策略转移,加快建立能够综合反映供应商情况的评价系统。对供应商的选择,不但要审查所提品的价格、合格率、交货期、合作态度,还要了解供应商经营产品的状况,经营效益,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服务状况,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企业文化是否有冲突,合作的积极性等,并构建能够综合评估供应商的评价体系。评估体系可参考“Q.C.D.S”系统,即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四维评估系统,供应商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可按表1设计, 通过该评估体系企业对所有供应商有一个公平、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然后在优选出来的供应商中与他们签订长期合作合同,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并对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购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公司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
当然,上述综合评价体系在执行初期存在一个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需要公司对具体供应链的信息做全面了解,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可以考虑综合系统与现行系统实行并行运转一段时间再实现全面过渡。
2.加强供应商管理,提升供应商粘性
在科学选择供应商基础上,公司应进一步重构贸易供应链中的伙伴关系模式,与经过综合选择评价后遴选出的目标供应商签订合同后,应致力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持多层面的信息共享,通过高效信息网络的有机连接,使得供应商能够及时使用相关信息来协调他们的供货与买方的需求和计划相匹配,以实现信息对接的无缝一体化,加强企业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可以参考的策略包括:
(1)长期合同管理
与优选供应商签订一份较长期合同。长期合同的签订使得供应商把公司的生存与自己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可以为公司储存一部分原材料,不会因为原材料涨价,找不到货源,而影响供货。供应商也不会担心产品滞销的现象出现。如有一些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是很大,公司也可以先不进行提货,暂时存放在供应商处,以节约库存成本。
(2)引入竞争机制
有意识地引入竞争机制以加强供应商管理强度。因为考虑到只选择一家目标供应商,一旦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唯一的一家供应商无法供货,公司将出现违约与资金损失,因此常规产品与销量大的产品的目标供应商可以选择2-3家,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还可以有一家备选供应商。而且可以战略性的让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努力提升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
(3)建立供应商长效沟通机制
公司可以根据往年的销售记录,在年初制定全年的采购计划,并把这一预测报表分享给供应商,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做好准备提高产能。并在每个月月底与供应商开电话会议,对每月的?购量进行总结,比较全年采购计划。对供应商在技术,生产方面的问题给予支持如产品更新等,这样不仅显示了对供应商的高度信任,而且公司也最大程度的掌控了市场,提升了采购效率。
(4)建立积极有效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
公司应该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系统绩效考核分析,考评周期可以设计为一年两次,考评内容包括来货批次合格率、来货抽检缺陷率、来货使用报废率、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采购价格成本率、表现的合作态度、参与本公司的产品改进与开发项目、售后服务等,对考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问题点,分析不可控因素。对于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限期改进意见。通过绩效考核,不断改善整供应商管理强度,增加T公司与供应商的紧密度。
3.加大与客户间的双赢分享强度
在公司的共生网络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共赢机制的建立,提升客户忠诚度以保证伙伴关系网络的稳定。公司应该高度统一思想,特别是高管层,要有意识的进行共赢机制建设,要能够接受暂时的利润下滑和出让,应该从总经理高度制定与客户与供应商的双赢分享机制,并有意识的加大分享的强度和范围。通过加大分享,形成适当的供应商激励,提高客户忠诚度,刺激供应商与T公司合作的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具体的激励措施可以考虑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激励等方面(详见表2)。
[论文关键词]艺术素质 应试教育 课程设置 硬件设施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种充满活力又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其人格及其人文精神的养成,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先后出台了有关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要求抓好艺术课程的开设等工作,尤其是明确了地方院校要体现、落实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提出,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修养,要求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对高校从事公共音乐艺术教学专职教师的人数和限定性艺术类课程的学分都作了规定。2006年3月8日,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目的是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重点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是,我国高校除专业艺术院校和极少数高校外,大多数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尽人意。
近几年,我们与杭州下沙高校的艺术教师对所任教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素质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并认为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很有必要。然而,在他们当中,能够识简谱的仅占2.6%,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2%,而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笔者认为,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艺术教育意义的理解和定位的偏差,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授。由此,在教学中往往不考虑接受者的艺术水准,造成曲高和寡、缺乏互动的状况。第二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是关于绘画、音乐、舞蹈等个体特殊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把艺术与审美教育简化为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致使有些有艺术专业的学校的艺术教育仅停留在专业学生或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层面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艺术团和个别节目的训练指导上。作为技能学习方式的审美教育,其个体的审美能力虽然会得到提高,但却削弱了艺术教育培养人的感性能力、个性以及创新能力的根本作用。有些高校领导者由于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搞不清艺术教育活动与娱乐活动的关系,从而把一般的娱乐活动混同于艺术活动,把周末舞会、武术表演、周末广场娱乐活动等,统统视为艺术教育活动。认为艺术教育也不过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把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混同于艺术教育活动。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只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的精英教育,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也许有人会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是专业教育的事,加强艺术教育只是艺术院校、师范院校、最多再加上综合性院校的事。因此,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一种相对自发、随意的状态,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不然。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随着创建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目标的确立,北京理工大学把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列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再如,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学院不仅科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对艺术教育也相当重视,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第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不到位。在一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还存在着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以讲座代替课程的情况,没有形成合理的满足学生需求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组织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合理。开设的课程往往因校而异,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即使开设了少量的艺术选修课,每周也只安排两课时。且不能占用白天正常的上课时间,只准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这显然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共8门,但在很多地方高校这8门课中的戏曲、戏剧、影视课程开课率几乎为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师资。笔者工作的单位有独立的艺术教育中心,但只有4名专门从事教学的教师。他们要面对全校7000多名学生。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人数与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失调,或因缺少专职教师编制,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常常出现艺术类课程设置量少、面窄的情况。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使用的教材很多是艺术专业教材的翻版,有些甚至直接用艺术专业学生上课的教材来授课,致使很多学生因为听不懂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同时由于对本土艺术资源的不重视,不能根据本地的地域情况和民族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也相对制约了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另外,公共艺术教育硬件教学条件不够理想。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有限,使得教学设备简陋或设施、器材等匮缺。其突出表现在音乐欣赏课所需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教学资料,艺术技能课使用的钢琴、各种器乐、电视机、VCD播放机、画室、画具、颜料等都十分缺乏。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学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列入到年度预算中,在硬件配置上,依照教育部要求必备的艺术教室、艺术活动室以及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所需的器材等都没有达到标准。这显然与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相称,影响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最具操作性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没有艺术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不完整的高等教育。艺术教育注重使受教育者置身于多学科的实践性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收到触类旁通、相互借鉴的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与灵感。爱因斯坦曾自我总结说:“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总理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曾发出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他多次提到“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因为我受到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目前,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都在积极地实施通识教育,尤其在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大学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公共美术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各个国家政府也都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独特意义和作用,都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加强艺术教育,普及艺术教育,推动艺术教育的深化,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美国有个“零点计划”,强调对国民进行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规定艺术为“核心学科”,要求所有高校实行“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艺术学习和艺术实践机会。英国的剑桥大学将艺术渗透到各学科进行教学,并把艺术作为检查、评估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俄罗斯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普及率提高,它将艺术教育普及到了普通大学生乃至社会民众。这些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罗素;儿童;公平意识;慷慨品格;培养。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1872~1970),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哲学家,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散文作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活动家,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罗素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对我们现代教育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罗素晚年得子,对孩子钟爱有加,且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他的儿童教育观主要体现在1926年出版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中,罗素提出“品格教育必须始于诞生之时”,强调6岁以前是品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6岁以前的儿童教育,主要是进行品格教育。他对作为早期品格教育任务之一—儿童公平意识与慷慨品格的培养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总结和重温他的观点对目前我国儿童公平意识与慷慨品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不能以自我牺牲寻求公平。
罗素认为,儿童普遍具有自私的本能。在幼儿园,儿童的自私表现得很明显,如果由着孩子的性子,大孩子就会抢小孩子的玩具,还要求享有成人更多的关注,且总是要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不顾更小的孩子的失望感。这时人的自我就像气体一样,只要没有外在压力的约束,就会膨胀起来。在这方面,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外在压力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习惯、观念和同情心,而不是让外在压力成为责打和惩罚。在罗素看来,每个人在世界上维护自己应得的利益不是一种罪恶,也不应为此感到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不能将自我牺牲作为寻求公平的目标。在教人作出自我牺牲时,自我牺牲作为目标似乎从未完全实现过,而在事实上,人们或者忘记自我牺牲的教导,或者只求公平却为没有作出自我牺牲而感到内疚,或者实行荒谬至极的自我牺牲。在最后一种情形中,他们会对自己作出牺牲的人产生一种说不清的怨恨感,并可能心底里要求以感激作为回报。无论怎样,自我牺牲不能作为真正的教义,以传授错误的教义作为求取美德的方法最不可取,因为谬误一旦认清,美德也就消失了。相反,公平却是可以影响全体的。因此,公平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灌输到孩子的思想和习惯中的概念。
二、公平教育只能在儿童聚集之处施行。
罗素认为很难对某一个孩子进行单独的公平教育,因为成人与小孩之间的权利和愿望很不相同,他们不能对追求形成共识,且成人和孩子几乎不直接竞争同一种乐趣。而且,成年人处在孩子服从他们意愿的位置,就按自己的情况来判断孩子,结果给孩子一个不公正的判决。
真正的公平教育只能在有儿童聚集之处施行。因为在年龄相近的孩子中才存在利益相似的冲突,才有实施公平教育的真实情境,所以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应该长期独居,而应多与同伴一起学习和生活。罗素还特别强调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私心问题,指出此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现象,因而当今非常有必要大力举办幼儿园,为独生子女提供一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三、不能以道德说教来处理公平问题。
罗素认为试图以道德说教来处理公平要求,是没有效果的。不要超越公平原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也不能指望孩子公平地接受较少的东西。《费尔柴德的家庭》一书中有一章“心中隐秘的罪恶”,说明了避免不公平的方法。露茜坚持说她已经做得很好了,而她妈妈说即使露茜的举止行为很正确,但她的思想是错的,并引用“人心欺骗一切事物,是极端的邪恶”。因此,费尔柴德夫人给她一个小本,让她在她表面上做得很好时,记下她心底里的、极端的邪恶。早餐时,她父母给妹妹一根丝带,给弟弟一个樱桃,却什么也不给她。她在小本上写她有一个非常邪恶的想法,即她父母爱她的弟弟妹妹超过了爱她。大人教育她,她自己也相信:应用道德纪律来处理这种思想。但道德纪律只能把这种邪恶的想法隐藏起来,在以后会产生一种心灵扭曲的结果。恰当的办法是让她说出自己的感受,父母或者也给她一个礼物,或者以她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释一时没有现成的礼物给她,她只有等下一次了,这样,父母就除了她“邪恶的想法”。真实和坦率能够解决困难,而试图以道德纪律来压抑只能使“邪恶的想法”更加恶化。
四、必须正确引导儿童的所有权意识。
罗素认为与公平联系最紧的是所有权意识。一方面,所有欲在以后会产生许多可怕的罪恶,害怕丧失珍贵物质所有权是政治上和经济上相互残杀的主要根源之一。基于这个原因,可知尽力培养孩子所有权意识是不明智的。然而,另一方面,孩子的所有权意识表现的极为强烈,他刚一抓住他所看见(手眼并用)的东西,这种意识就有了。他抓住了什么,什么就是他的了,要是拿走了他会非常愤怒。没有任何玩具的孩子会尽自己的可能将捡到的木棍、碎砖或其它奇怪的小东西,视为自己的财产而珍藏起来。所有权的愿望是根深蒂固的,挫伤这种愿望就有危险。而且,所有权意识能培养细心并控制破坏性冲动。孩子有自己制作的东西对所有权特别有益,如果这点也不允许的话,那么他建设的冲动也受到了阻止。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孩子的物品所有权意识。
五、在正确引导儿童所有权意识的实践中培养儿童的慷慨品格。
第一,罗素认为对于共同用的玩具,一次只能一个人享用时,如果玩具太大或太昂贵不能买两份,则必须平等地共同享有。另外,如果玩具给一个孩子玩更合适些,且这一个孩子能享有更充分的乐趣,则玩具的所有权就属于他。如果大一些的孩子学会了玩需要仔细操作的玩具,则不让小一些的孩子拿或毁坏是公平的。但是,小一点的孩子可以个人拥有特别适合他自己年龄玩的玩具而得到补偿。
第二,不要让孩子总是拒绝别的孩子来玩他自己的玩具。当孩子的玩具太多他玩不过来,如果别的孩子来玩那些闲置的玩具,则不允许孩子表示反对。当然应该排除特别容易弄坏的玩具和玩具的主人已建设成大厦并引以自豪的玩具。如果可能的话,玩具大厦应当作为孩子智力的奖励而保留下来,直到被遗忘。
第三,除了上面的这些限制以外,不要让孩子有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态度,也不许孩子肆意阻止别的孩子开心。在这方面,教孩子一点优雅的举止并不困难,必要的严格是很值得的。不要让孩子夺取别的孩子的东西,哪怕是他这么做是在合法权利内。如果大孩子对小孩子不友好,就要以相同的不友好对待大孩子,并马上解释这么做的理由。
第四,允许孩子有一些珍爱物,同时也要鼓励他有把碎砖之类的东西当作玩具的习惯,玩具只在他玩时他才拥有专用权。孩子们共用的玩具,但只要有孩子正在用,其他孩子就不能干涉。这能培养工作中的有限租用权利意识,这种意识不会与以后的生活背道而驰。这种方法对很小的孩子几乎还不适用,因为他们还没有充分的建设性能力。但他们一旦掌握了这个技巧,他们就会对这个建设过程越来越感兴趣。只要他们知道他们可以随时用那些建设材料,也就不介意别的孩子也使用了,开始他不愿与人共享的感受很快就因习惯而消除了。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是不难建立起孩子间的友情,而友情是避免相互间不断吵架和哭啼所必需的。在培养儿童的慷慨品格的实践中罗素提出一个广泛适用的原则是:不要让孩子因没有足够的所有物而产生一种受挫感,这会使他恋财。同时,允许孩子拥有能鼓励他积极活动的个人所有物,并教育他仔细保管,但前提是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不涉及个人财产的乐趣中去。当别的孩子希望用他的个人财产时,不允许他小气或吝啬。这方面的目标是引导孩子自愿借出来,一旦强迫他,目的就达不到了,我们应该通过快乐和健康的方式使孩子获取慷慨的美德。
【参考文献】。
[1][英]伯兰特·罗素著。杨汉麟译。教育与美好生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伊斯兰文明中所蕴涵的一些关于公平正义、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等宗教道德原则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尤其有些伊斯兰特色社会福利思想对于当前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实践活动,它的价值体系中主要包括:社会公平正义、人道主义、利他主义三种思想。而伊斯兰的教民们在谋求基本生存条件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实践中,以《古兰经》、《圣训》为依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公平正义、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体系有效地调整了伊斯兰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一系列复杂的关系,为实现伊斯兰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天课”制度、禁止高利贷等具有伊斯兰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对于当前社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伊斯兰教中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
1.公平秤称货物和禁止重利。伊斯兰教坚决反对称量不公,反对克扣,反对高利贷,“你们一定用充足的升斗,不要克扣。"伊斯兰教对于公平在商业经济中的重视,为阿拉伯民族从事商业经济提供了信仰基础,使人们在经商过程中严格遵守真主的教诲,为伊斯兰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和谐的商业关系。
2.正义思想。与公平紧密相连的是正义。“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维护公道,当为真主而作证,即使不利于你们自身,和父母和至亲。无论被证的人,是富足的,还是贫穷的,你们都应当秉公作证;真主是最宜于关切富翁和贫民的。"坚持正义,就必须克服私欲。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的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要求,要求每个社会工作者都要把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核心义务来实现。
二、伊斯兰教中的人道主义道德原则
作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一大原则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巧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它的最初形态是“人文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它主要针对的是当时欧洲宗教压制时期的神权对于人权的侵犯,神道对于人道的压制,主张恢复人权、人性和人道,因此,社会工作人道主义观主要强调的是重视人的生命、平等、自由、民主、和平、尊严等。
伊斯兰教中的人道主义体现在重视生命、自由、平等、人权等。
1.重视生命的原则。爱护自己的生命,反对自杀,这是伊斯兰生命原则的首要要求。《古兰经》中说:“你们不要自杀,真主确是怜恤你们的。警告那些胆敢犯这种自杀的卑劣罪行的人们";穆圣说:“跳崖自杀者将在火狱中永久地跳崖,服毒自杀者将在火狱中永久地服毒”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伊斯兰教主张人们洁身自好,禁忌吃各种对人身心有害的动物和饮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液体。
反对他杀和滥杀,这是伊斯兰重视生命原则的重要体现。针对一些父母因为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子女和掩埋女婴的现象,《古兰经》尖锐地指出:“你们不要因为怕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儿女,我供给他们和你们。杀害他们确是大罪。"在伊斯兰教看来,人们不能歧视女性,因为孩子的性别已经被真主前定,人无法改变,在真主面前男女是平等的,谁如果歧视女性,那么谁就违背了真主的旨意。
这些重视生命的原则有效地维护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与社会工作系统论中强调生命第一的原则有着完全一致的意义。
2.重视人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原则。伊斯兰教所讲的平等包括:信仰、人格和性别上的平等。
伊斯兰教规定,信仰面前没有地位高低、尊卑之分,凡是念清真言的、悔罪自新的、感念真主的人、行善的人等,无论是那个民族都是真主的信徒,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这些人以前信仰的宗教就歧视他们,而要求一视同仁,信仰真主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在伊斯兰教看来,每个人在生理上是平等的,都是真主的创造物,是阿丹和哈娃的后裔,通过父母的抚育而成长起来,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
伊斯兰教强调男女在各方面的平等。《古兰经》云:“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又强调,平等不是绝对的等同,因为男女在性别、生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造成他们不可能绝对的平等,“男人将因你们的行为而受报酬,妇女将因为她们的行为而受报酬”“男人是维护妇女的,因为真主使他们比她们更优越,又因为他们所费的财产。"
从伊斯兰教的人道主义可以明显看到对于人的生命、自由、平等、民主、和平、尊严等的重视,特别是这些道德因素被明确写在其核心经典和圣训当中,它要求穆斯林以一种宗教的虔诚去践行这些道德原则,这些思想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要求中的个别化、接纳、差别平等等原则完全一致。
三、伊斯兰教中的利他主义道德原则
巴特利特认为,普遍为社会工作所接受的价值是: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个人与社会是互相依赖的;个人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人们有共同的人类需求,但是,每个则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个体;民主社会的实质表现于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以及通过社会参与来尽到社会职责;一个理想的社会应有其职责与能力,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解决困难、预防问题,以及促进自我能力的发挥。
伊斯兰文明的利他主义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亲近近邻、远邻和伴侣、主张与他人和睦相处、对待他人要宽容。
(一)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
1.怜恤孤儿。《古兰经》中说:“你们不要接近孤儿的财产,除非依照最优良的方式,直到他成年,"(17:34)在保护儿童财产的基础上,还要求对孤儿关怀、爱护、抚养教育,要让他们得到人间的温暖、精神上的安抚、生活上的照顾。
2.贩济贫民。伊斯兰教反对贫富悬殊的社会,倡导和鼓励穆斯林对于那些贫困无力者,量自己的能力,予以周济、同情和资助;积极救助贫困者,提高贫民生活水准,尽量缩小贫富差距。对贫民的救济,既提倡公开进行,更提倡暗中进行。《古兰经》中讲到:“如果你们公开地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秘密地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这能消除你们的一部分罪恶。而且伊斯兰教所讲的施舍不能要求被施舍者回报。
为了形成一种日常的社会救济制度,伊斯兰教创造了“天课”制度,而且规定为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大功课之一,这种社会制度有助于削富济贫、缩小贫富差距,而且起到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
在伊斯兰教看来,娠济贫民,可以遏制富人贪婪成性自私自利的剥削行为;可以使人们履行道德义务,养成至大至公至慈博爱的美德;可以遏制社会的贫富悬殊,达到共生共存的和谐社会。
3.对于残疾人、乞丐等的特殊照顾。《古兰经》多处提到,对于贫民、孤儿、乞丐、残疾人等应一视同仁,“至于孤儿,你不要压迫他;至于乞丐,你不要呵斥他,"(93:9-10)还特别强调:“瞎子无罪,跋子无罪,病人无罪。"(48:17)体现了对弱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格的尊重。
4.善待父母和老人。父母爱护子女,子女也必须孝敬父母。《古兰经》指出,对人们恩德最大的,第一是真主,第二便是父母,多处提示人们要记住父母的恩德,如:“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的母亲弱上加弱的怀着他,他的断乳是在两年之中。
这些价值观念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帮助弱势群体恢复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非常一致,而且对于从事穆斯林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实务社会工作者和伊斯兰社会发展社会工作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主张与他人和睦相处
阿拉伯著名哲学家安萨里说:和睦是美德的果实,分裂是恶行的产物。因为美德引发互爱、和谐、融洽,恶行滋生互恨、互妒、对立。
(三)对待他人要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