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7 17:46: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法语学习;近义词辨析;难点分析;解决方法
一、法语近义词辨析难点分析
近义词辨析涉及范围很广、数量较大,而且近义词组间的细微差异往往很难准确把握,对于略显枯燥的词汇辨析,学生往往缺乏积极性,普遍存在着老师不停地说,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的现象,这些都为法语近义词辨析增加了难度。我们想要准确地辨析近义词,就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词语的含义、使用范围、情感色彩和语体风格等多方面入手。
二、法语近义词辨析方法
(一)含义侧重点的不同
有些互为近义词的词组,虽然它们词义相近但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比如:soir和soirée译成汉语都表示“傍晚,夜晚”,soir指太阳下山到夜色降临这段时间,表示一个绝对的、抽象的概念,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但是soirée表示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此外,它也可以表示晚会。
(二) 语义轻重度的不同
有些互为近义词的词组,虽然它们词义相近但是语义轻重不同,有的语义较轻,有的语义较重,许多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语义轻重程度来进行辨析。比如:ha?r和détester,两者都可以表示“憎恨”,但是前者程度比后者深。ha?r指对某人怀有敌意,有时候甚至有幸灾乐祸的含义,而détester在口语中更常用,语义程度也不及ha?r;再比如我们熟悉的église,cathédrale和chapelle三者都表示教堂,但是它们的规模大小不同。cathédrale指一个教区的主要教堂,是这三个词中规模最大的,通常指雄伟的建筑,église通常指天主教教堂,比chapelle规模大,chapelle就是小教堂。
(三)语义范围不同
有些互为近义词的词组,它们词义相近但语义范围大小不同。有的使用范围比较大,有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比如:ab?mer和dégrader两者都表示“破坏,损坏”,但前者的搭配范围很广,可以指日常用品的损坏,也可以指庄家作物等的损坏等,如ab?mer un livre(损坏书),ab?mer les recoltes(损坏收成)以及ab?mer la vue(损害视力)等等;而后者的词义比较狭窄,多用于建筑、雕塑和绘画等物体的损坏,着重于事物外表的破坏。如dégrader un mur(损坏墙壁),dégrader une statue(损坏雕塑);再比如apprendre和étudier,两者都表示“学习”,但是apprendre的词义范围要比étudier广,它既可以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指学手艺、学实用技术等,着重于进行学习,不一定有étudier所蕴含的研究探索之意。
(四)集体名词与个体名词的不同
有些互为近义词的词组,它们词义相近但表示的概念不同,有的为集体概念,有的为个体。比如:plume和plumage。plume表示“家禽的羽毛”,plumage表示的则是一个集体概念,指“鸟儿全身的羽毛”。
(五)感彩的不同
有些互为近义词的词组,它们词义相近但感彩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感彩一般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情况。比如:abandonner和renoncer,它们都可以译为“放弃”,但是词义的褒贬不同。abandonner指放弃原有的打算,停止某项活动或计划,常常含有“信心不足”、“朝三暮四”的含义,一般为贬义,il abandonne le projet à peine forme(他放弃了刚刚想好的计划),renoncer在不少情况下都可以代替abandonner,但它通常是指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的决定,含有“识大体”、“顾全大局”的意味,通常为褒义,Le petit prince ne renonce jamais à une question,une fois qu'il l'avait posée.(小王子一旦提出一个问题,必定要追根问底)。
(六)语体色彩的不同
有些互为近义词的词组,它们词义相近但语体色彩不同,有的是书面用语,有的是口语或者俚语。比如:après和postérieurement,它们均表示“以后,后来”,但是前者多用于口语中,后者是正式的书面用语;再比如autrefois和jadis这两个时间副词的词义没有太大差别,都表示“过去,从前”,区别在于autrefois是一个中性词,不带个人感彩,而jadis往往包含了说话人对于过去的怀念和惋惜之情,且多用于文学创作中。
附:以上所谈的辨析方法是一个整体,仅仅运用其中的一种手段,大部分情况下并不能解决近义词辨析的实际问题。只有把不同的辨析方法结合起来用,“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地去辨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本文中所举各组例子列于某条之下并不代表它们的区别点仅有此条之一点。
三、结语
关键词:近义词;辨析;积累;组词
什么是近义词辨析的问题?为什么高考要考查近义词辨析的问题?我们平时要如何学习才能掌握近义词的区别,教师如何才能传授好的辨析方法给学生,问题很多,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则小事例。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那一段,描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有这样几句话:“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路,见一个破落的山神庙。”在《简笔与繁笔》一文讲到简笔运用之妙,举例说,“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这“破落”二字已经很妙了,可是查找《水浒传》原文,却吃了一惊:原文此处不是“破落”而是“败落”!原文用“败落”比用“破落”更具巧妙,更富有韵味,更耐咀嚼,更能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何以如此呢?这是一组近义词,意义太相近了,不仔细咀嚼很难发现二者的区别。
分析一下“败落”和“破落”的差别,看用哪个更好,这便是近义词的辨析问题。
那么,为什么“败落”就比“破落”要好呢?结合语言情境,不管用“败落”还是“破落”,都是形容山神庙的状况的。因为“落”字是公用的,所以,应该把“败”和“破”的比较作为重点。“败”的形容词意义是“腐朽、腐烂”的意思,山神庙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制的砖瓦和木材,尤其是木材,要产生“腐朽、腐烂”的效果,则必然经过自然界的日晒、雨淋、风化、那就必然是长时间的。正因为如此,“败落的山神庙”本身就证明了它被荒弃很久了;有它立在那里,就能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而“破落”则没有了
“腐朽、腐烂”的意思,也就没有“败落”那么能强调“时间久”这一关键因素。
汉语中有很多的近义词,而任何一组近义词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我们如果能掌握一些辨析的方法,在高考中就会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再来谈一谈如何能做好近义词的辨析。其中词语的积累是最为重要的。没有积累一定数量的近义词,任何方法、思路都是多余的,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我们要怎样去记忆那么多的近义词呢?
一、存异组词法
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近义词,它们都有共同的语素。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另外的相异语素上,而采用存异组词法。
例1.有一个贝壳迷花费了近十年的心血,_______到几千种
远东出产的贝壳。(收集、搜集)
(1)查找异处,组成新词。两词语中,“收”和“搜”是相异语素,“收”可以组词为“收拢”“收取”“收到”等等;“搜”可以组词为“搜寻”“搜查”“搜罗”等等。
(2)代入原文,定出答案。选择上面新组的词语放入所给的句子,找出更适合的,则表明带有这个语素的词是正确答案。上例中,“收到”或“收取”几千种贝壳显然与语境不符,而“搜寻”“搜罗”则说的通,所以该空应填“搜集”。
二、分解组词法
对于两个语素都不相同的近义词,无法进行析异组词,这时可以采用分解组词法。
例2.新式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____
______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延续、沿用)
(1)分解原词,得出短语。先把原词分解成两个语素,再分别组词,得到一个与原词意义相近的短语。“延续”――延长继续;“沿用”――沿袭使用。
(2)分别代入,定出答案。将“延长继续”和“沿袭使用”两个短语分别代入原文,可以看出,“沿袭使用”更适宜,现在继续使用原来的标点即“延用”。
三、扩展解题法
在语言实践中,有些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这是约定俗成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解题方
法――扩展解题法。
例3.我们需要储备_____的粮食,以度过这一非常时期。(充足、充分)
(1)运用想象,组成短语。充足――阳光充足、水分充足;充分――理由充分、条件充分。
(2)选择相近,得出答案。可以看出,例句中的“粮食”与“阳光”“水分”更接近,所以“充足”更适合语境,从而可得出答案为“充足”。
四、反向组词法
当一组近义词从正面难以区分的时候,可以逆水行舟,组出它们的反义词来加以区别。
例4.我们对自己的前途要__________,这样才能迸发出火一样的激情。(乐观、豁达)
(1)寻找反义,进行比较。乐观――悲观,豁达――狭隘。可以看出,前者是一种态度,后者是一种品质。
(2)代入反义,得出答案。代入“悲观”讲得通,代入“狭隘”说“对自己的前途要狭隘”,绝对不通。所以应该选“乐观”。
摘 要:随着中国的发展,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义词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汉语水平考试”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学习者在使用近义词时也常常出现错误。因此,教师要根据近义词的特点和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近义词。
关键词: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学习者日益增多。为测试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中国颁布并主持“汉语水平考试”,即HSK。HSK在词汇方面重点对近义词、多义词以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进行考查,其中近义词占较大比重。但是学习者在使用近义词时常会出现错误。
一、学习者在近义词使用时出现的错误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检索发现,学习者在近义词使用时常出现错误。例如:
*这样,导致了使用化肥和农药来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结果。(后果)
*很多吸烟者随便扔烟头,后果街上有很多的烟。(结果)
*父亲注重友情,乐意帮忙朋友,大家对他都有好评。(帮助)
*已有这么多人可以做饭,只有我一个人不帮助也没问题。(帮忙)
这说明学习者并没有很好的理解近义词之间的差别,造成近义词误用。
二、近义词使用时产生错误的原因
学习者在近义词使用时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近义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尽管近义词只在某些细微的地方存在差别,但差别的种类却多种多样。词义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色彩的不同、用法的差异,都能造成学习者的误用。
其次,母语的负迁移因。汉语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母语已扎根于他们的大脑,因此他们在学习时会受母语的影响,将母语词翻译成汉语。但在汉语与其他语言互译时,存在“一对多”或“多对一”现象(即一个汉语词对应多个外语词,或多个汉语词对应一个外语词),因此在使用中常会出现错误。
第三,文化因素负迁移。有些错误的产生并不因为语言本身,而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语言使用上的错误。由于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和交际习惯不了解,因此造成误用。
第四,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这里的学习环境包括教材编写失误和学习工具的影响。为使学生快速掌握词语,许多教材采用翻译法解释生词,给出与生词对应的外语词,这样往往会因“多对一”的影响,使学习者误以为几个近义词完全相同,从而造成误用。另外,很多学习者在学习时依赖电子词典,但是电子词典对一些词语的解释并不完全适用汉语交际,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三、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由于汉语近义词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辨析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一)词义方面
在进行近义词辨析时,词义上的差别是最基本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词义范围不同。近义词所指称的对象,在范围上可以有大小的差别。如“边疆-边界”,“边疆”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边界”则指地区与地区的界限,范围比“边疆”小。
2.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在表达上有词义轻重的差别,例如“失望-绝望”,二者都有希望落空的意思,但是“绝望”的程度比“失望”重。
3.词义侧重点不同。尽管近义词概括表达的客观现象相近,但是不同的词其词义的侧重点可能存在差异。这类近义词通常具有相同的语素,而其中不同的语素正是这个词的侧重点。例如“深思-沉思”,“深思”侧重于思考的深入;“沉思”则侧重于思考的全神贯注。
4.个体与集体的不同。在近义词中,有个体与集体区别的近义词主要是名词性近义词。这类近义词在意义上的差别并不大,但有的表示个体概念,有的表示集体概念。例如“书-书籍”,“书”表示个体概念;“书籍”则表示集体概念。
(二)色彩方面
近义词在色彩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感彩和语体色彩两个方面。
1.感彩不同。感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在“爱护-保护-袒护”中,“爱护”是褒义词;“保护”是中性词;“袒护”是贬义词。
2.语体色彩不同。语体色彩分为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具有书面语体色彩的词比较庄重、正式;而具有口头语体色彩的词语比较随意、自然。如“谈话-聊天”中,“谈话”比较正式,“聊天”则比较随意。
(三)用法方面
1.搭配关系不同。不同的词语,由于受语义、功能等的影响,搭配对象往往存在差异,例如“交换-交流”都有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的意思,但是“交换”搭配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事物;“交流”搭配的对象则是比较抽象的事物。
2.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近义词在用法方面的不同还表现在词性和句法功能方面。例如“忽然”和“突然”都表示事情或动作行为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让人没有想到。但“突然”是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忽然”是副词,没有这种用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由于学习者在近义词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常出现错误,因此在近义词教学时,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尽量避免错误的产生。
首先,在汉语近义词中,60%具有相同的语素,这些词语中不同的语素就是它们的差别所在。因此,在进行这类近义词教学时,要着重突出对其中不同语素的教学。
第二,汉语词语搭配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如果教师在进行近义词教学时能有效利用词语的搭配,指出近义词在搭配上的特点,使学生在使用中体会近义词间的不同,不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近义词使用的准确性。
第三,在进行近义词辨析时,可将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辨析。一个词语只有出现在具体句子中时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词义也可能不同。因此恰当的语境有利于学习者分辨词语间的差别。
第四,对于一些难以解释的近义词,可以利用它们的反义词进行辨析,因为这样的近义词往往在反义词上体现出差异,因此,有效利用反义词也是近义词辨析的方法。
(二)教学策略
由于近义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用简单的语言。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专业词语,如讲解色彩差异时,应该避免使用“褒义”“贬义”“中性”这样的词语,可以用“好的”“不好的”和“不好不坏的”来代替,以避免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其次,要把握重点。近义词的差异往往表现在多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需要针对本课出现的最重要、最明显的差异进行讲解,不需将近义词的所有区别罗列出来,以免使学习者感到困惑,抓不住重点。
另外,要注重“精讲多练”。“精讲多练”原则贯穿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精讲”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解清楚、明白、突出重点。“多练”并不是说数量多,更要注重质量。同时,要注重讲练结合。(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资料:
[1] 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2] 张凯.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莫修云.词语结构组织与HSK词汇学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年11月,第2卷(第6期)
[5] 胡亮节.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11月(第4卷第6期)
[6] 方清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
关键词:近义词;汉语教学;语素;语境;主客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02-04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辨析是难点也是重点。进行近义词辨析,最基本的方法是比较,对于不同的比较对象,我们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比较方法。随着留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增加,碰到的近义词会越来越多,学习者在习得大量生词的时候也会把意义相近,特别是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语联系起来对比记忆。尤其到了中、高级阶段,近义词辨析的任务会越来越重。近义词能否被有效且准确地辨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是否能正确得体地用汉语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依据不同需要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际。研究近义词辨析,首先要明确如何选定辨析的词对或词群。严格地讲,近义词应该指那些词义部分重合或相近的词,“近义词从字面上看,是意义相接近的一些词,从本质上看,则是所指不同一而又在意义上有某种相近关系的一个词群”(周荐1990)。刘叔新先生也认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如果指的不是同一对象,都不成其为同义词,只能是近义词。”两位学者都将近义词从同义词中抽离出来。从形式逻辑的概念意义上讲,概念非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同义词两者则是概念的全同关系,内涵是两个概念但外延重合;而近义词则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部分重合,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近义词的辨析范围要适当宽泛一些,对外汉语中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不做太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我们选取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从平时教学中留学生容易提出问题的词对入手。留学生往往容易出错的近义词是那些词义部分重合且含有相同语素的近义词。通过近义词进行词汇扩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因而本文选取的近义词案例也都为有共同语素的且词义部分重合的词对。对外汉语的近义词辨析已有学者研究(敖桂华2008;洪炜2012,2014;刘缙,1997;孟祥英,1997),但是,近年来对于语言本体的研究也促进着近义词辨析方法的不断更新,我们需要以新的视点和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近义词,不仅要说清辨析的理据,更应该以学生为导向试图使近义词辨析的方法简化、有效。本文试图归纳出几种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和辨析理据。
一、考虑语素:词义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界近年来为解决汉语词语易混淆的教学问题,提倡进行语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考察留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量的汉语词汇之后能发展出语素意识;反之,语素意识对留学生的汉字学习也同样有所帮助。首先,语素意识对汉字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先教会的是单个的汉字,然后再用汉字组词;而对于词汇来说,他们往往能够把含有相同语素的词汇建立起联系。相比较同音异形词,他们更容易对含有相同语素的词产生困惑。他们常常把语素相同的词汇进行对比联想,比如相同语素的“学习/实习/练习/温习”中“习”是相同语素,他们往往会比较这几个词且同步记忆。在他们的心理词典中,储存的不仅仅是学过的单个的词,还有从这些词中抽取出来的语素。比如中级水平的学生往往并不会对读音相近的“时间”和“实践”两词的异同产生困惑,而会对“实践”和“实习”产生困惑。由此可见,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语素意识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从语素的角度区分近义词更是行之有效的。比如“状态”和“状况”,两者都是联合式的合成词,合成词的语素之间的关系是联合式的,即“状+态”;“状+况”。“状”都表示的是样子,两个词汇的不同主要在于“态”和“况”的不同。“态”常常形容的是精神、状态、态度、神情;而“况”形容的是情形、形势。因而,“状态”是一种抽象的精神面貌,“状况”可以是具体发生的条件、情况等。
二、考虑词类:词性不同
词类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时出现的最基本的偏误类型,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副词、动词以及虚词的偏误。利用词类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是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手段。词性的不同可以是两者词性完全不同,还可以是一个词有兼类的用法。“词的兼类是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黄伯荣、廖序东2002:57);“例如:“尊敬”和“尊重”。“尊敬”比“尊重”的词类更多,“尊敬”既可以充当形容词,也可以充当动词;“尊重”只能充当动词带人宾语。我们可以说“尊敬的老师”、“尊敬的先生/女士”,也可以说尊敬某个人;但是只能说“尊重某个人”,却不能说“尊重的老师”,即“尊重”不做定语,“尊敬”却可以做定语。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特别”和“特点”,也常常是留学生容易混淆的词汇,很容易说成“很特点”,特点是名词,只能说“很有特点”;“特别”是形容词,应该说“很特别”,所以描述一个东西与众不同应该说成是“很特别”或“很有特点”。再比如“勇气”和“勇敢”。
再如“害怕”、“恐怕”和“可怕”。三者有一共同语素“怕”,两者本义都表示主体对象的一种畏惧担心的心理,但是“害怕”是比较单一的心理动词,“恐怕”显然已经发展出了情态意义,常常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推测,而且这种用法更常见。因而,“害怕”后面常常出现的是人/动物之类的,而“恐怕”是高谓语,其实是一个副词,后面常常可以跟一个句子表示不确定的判断。“可怕”则是形容词,可以跟“可爱”、“可恨”联系起来教学。
三、考虑语境:词语共现
学习者在遇到生词时常常利用相关的知识和线索猜测词义(Hulstijn,Hollander,& Greidanus,1996),从实验研究来看,语境线索是学习者用来猜测生词词义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语境是指一个生词或短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包括毗邻它们的字词、短语、句子或段落,甚至是整个篇章,以及读者自身的背景知识等。语境经常可以用来限定目标词或短语的意思,帮助读者理解目标词或短语。所以语境对学习者猜测词义是至关重要的。目标词所在的语境常常包含学习者熟悉的成分,能为这个生词提供额外的信息,帮助学习者把这些熟悉的成分和目标词联系起来。如果共现的成分跟目标词高频出现,则常常会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模式化,以后再遇到同样的语境,大脑中就会激活相应的图式,帮助学习者理解目标语的语义和使用方法。就近义词辨析来说,考察与目标词共现的词语就是利用语境来解读目标词的方法。与目标词共现的词语搭配有多种情况。对于动词而言,很多近义动词的区别在于其共现搭配的宾语有所不同。比如“具有”和“拥有”。“具有”的语素中不仅仅是一种所有,而且还涉及到的是“具备”,常常搭配的是具体的事物,具有某个特点/本领/技能等;但是“拥有”就是事物的归属,指的是所有,常常搭配具体的事物,比如拥有某个东西/物质等。再比如“理解”和“了解”,“理解”是表示感情的认同,“理解”后面的搭配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比如理解了某人的苦衷,理解了某人的所想所思;但是“了解”主要侧重在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熟悉度,相当于“知道、明白”,因而搭配更广泛。动词前后的施受关系也常常是区别对象。比如“赡养”和“抚养”,“赡养”只能是子女对父母;“抚养”则是父母对子女,两者的施受关系不同。动词还有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之别。比如“举办”和“举行”,“举行”是自主动词,其主语常常是受事宾语,比如:(1)a.运动会如期举行。b.*运动会如期举办。(2)学校举行/举办了一场运动会。
四、考虑情感:褒义-贬义
褒贬意义是凸显的评价意义,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褒贬态度。褒义词语是构成正面评价的词汇资源,贬义词语是构成负面评价的词汇资源。搭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热菔怯镆逶希semantic prosody)。卫乃兴指出:“语义韵是指相同或相似的语义反复与节点词在文本中出现,使整个跨距内弥漫了一种特殊的语义氛围。”“嗜好”和“爱好”。“嗜好”指特别深的喜爱,常用于“赌博、抽烟、饮酒”之类耗财伤身的事情,含有贬义色彩,但也可用于对一般事物的喜爱,不含贬义色彩。“爱好”表示一般的喜爱,语义较轻,是中性词。“充斥”是表示容纳关系的动词,后面常常跟贬义色彩的词汇作宾语。例如:(3)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但是“充满”则多为搭配积极色彩的词汇,比如:(4)房间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可见,用色彩情感意义区分近义词,其褒贬义可以是词汇本身,还可以是其所在的语义韵。李斌,陈小荷(2009)把一个褒贬词语所关涉的对象限定为一个三元组:评价者―褒贬态度―褒贬对象,把“评价者”和“褒贬对象”称为“评价角色”,进而把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定义为:由褒贬词语的褒贬义所决定的,评价者对褒贬对象的态度在语义角色上呈现的指向性。这条规则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比如:(5)开发商牟取暴利。牟取的贬义指向的是施事开发商。(6)他为人民谋取利益。“牟取”和“谋取”的褒贬之分在于受事。牟取的宾语对象是贬义,“谋取”是设法取得,可以是积极义的。(7)他抹杀/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抹杀”和“扼杀”这两个贬义词的贬义都指向施事,但是后面的宾语成分反而是积极的语义色彩。这两种区别需要跟学习者讲述清楚,不仅仅是分清褒贬,还需要分清褒贬的语义指向。
五、考虑情态:主观-客观
张谊生(2000)将汉语副词分为描摹性副词、评注性副词、限制性副词三个大类。评注性副词就是一种典型的主观性副词,表明说话者的态度。评注是主观性的概念,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褒贬所能涵盖,评注表明或隐含说话人或作者立场、情感、态度,是语言人际功能的体现。张谊生将评注性副词分为全副评注和半幅评注;全幅评注是对整个命题进行评注,半幅评注是对述题部分进行评注。全副评注充当高层谓语,表达说话人对所表达命题的主观倾向性或态度。很多评注性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难讲解,学生使用时也会出现很多偏误。我们发现留学生在主观性副词的使用上明显比非主观性副词的偏误要多。比如:“简直”和“几乎”,简直表示的是说话人不敢相信事实,含有强烈的主观性夸张语气和色彩;“几乎”则是一种对事实的客观陈述。表示程度的副词也有主客观之分。如果仅仅把“很/真/太”等同起来而没有区分它们的主客观之别,留学生是无法自由选择使用的。程度副词“太”“真”用在形容词前面都具有主观性,用在不同的形容词前面有不同的感彩。用在含有褒义的形容词前面,带有赞叹的意味,如:“太美了”,“太精彩了”、“太棒了”等等。用在贬义前面则有贬斥的意味,如:“太脏了”、“太恶心了”。两者都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强调了说话人的语气。但是程度副词“很”是一种客观陈述,客观量则是一种理性判断,是一个陈述性的命题,主观量是从说话人的主观感觉方面说的;客观量则是从说话人的理性判断来说的,两者是相对而言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用主观性和主观量来对上述形容词谓语句作出区分,从而让学生们灵活运用,依据语境选择合适的句子来表达。
六、考虑体貌:现实-虚拟
表示让步关系的前项连词有很多种,比如“尽管”、“即使”和“就算”。它们均表示对某个条件的让步,但是不同在于后一个分句搭配的词语上,如下所示:
1.尽管今天下雨了,我还是要出门逛街。
2.即使今天下雨,我还是要出门逛街。
3.就算今天下雨,我也要出门逛街。但是在体貌上这两个词有所不同。“尽管”的后续成分往往是已经发生的,是现实的情形;而“就算”表示的是说话人虚拟的状况,是非现实的。“不管”跟其他让步相比,“不管”后面表达的是一个量级概念,常常用下面的句型:
4.不管今天下不下雨,我都要回家。
5.不管今天雨下得多大,我也要回家。“不管”虚拟的情况不仅是非现实的,而且是对非现实世界任何情况的否定。
七、考虑语体:书面-口语
人们在运用全民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目的、对象、内容、方式、场合等的不同,因而在选择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材料等方面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言语表达形式,即语言的功能变体,简称语体。语体区分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必要性已被很多学者论述过(胡明扬,1993;丁金国,2005;李泉,2004)。很多可以用在口语的、非正式场合的词汇用在书面语体中不恰当,反之亦然。近义词的辨析中也会涉及到语体因素。很多近义词的区分体现在适用语体的不同。比如“畏惧”、“惧怕”和“害怕”,“畏惧”和“惧怕”用于书面语体,“害怕”适用的语体范围更广。
有些不仅仅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还有其他具体语体的区分,比如“收养”和“抱养”的使用语体是不同的。“收养”,是在无血亲的人之间建立合法的拟制血亲关系,享有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是法律语体常用词汇,我国有《收养法》;抱养,则不产生上述权利义务关系,不用于法律语体。
八、考虑语篇:复句之间的关系
很多词汇的用法必须理清前后复句的关系。“当然”、“必然”和“固然”,三者都是表示确定义的副词。但是三者所连接的复句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当然”除了表示确定义,还可以表示一种追补性的让步关系,比如:
1.不论多么长的句子,我们都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使它更长。当然,实际说话的时候,句子并不会太长。
刚好相反,“固然”除了表示确定义以外,也能连接复句,但是连接的是让步关系复句的前项,例如:
2.对于提高效率而言,课程工具固然重要,但丰富而易于检索的资源库也很重要。
“固然”一方面表示对前项的肯定,另一方面还有引出转折后项的作用;“当然”则常常是用于后项的转折。
本文辨析的近义词大多还是以相同语素为基本前提的,因为相同Z素的近义词留学生们最容易混淆。但是在分析易混淆词时,不能完全拘泥于相同语素的一对一混用,在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师还需要从语义出发对近义词进行聚类观察,很多并不具有相同语素的词汇也有相同意义或某个义项的近义混用。比如:了解/懂得/明白;表扬/称赞/鼓励……还有一些词汇跟结构的近义误用也常常出现,比如:都表示假言判断的“如果…就”和“要是…的话”。都表示选言判断的“或者…或者”和“要么…要么”等。这都需要我们根据词语或结构所表达的相近语义进行分类归纳,然后再对比出它们的不同进行举例说明。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我们在近义词辨析中需要有一定的容忍度,承认一些近义词的模糊地带。虽然近义词的定义是其词语对在内涵上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很多近义词如果非要解释得过于清楚,非要当成是两个概念的话反而会加重教学难度且收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荐.近义词说略[J].天津教育学院学报,1990.
[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李泉.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J].汉语学习,2004,(1).
[4]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3).
[5]洪炜.语素因素对留学生近义词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6]洪炜.汉语二语者近义词语义差异与句法差异的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3).
[7]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8]孟祥英.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7,(3).
[9]杨黎黎.认识情态词向让步标记的发展[J].汉语学报,2012,(4).
[10]杨黎黎.假设条件句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5,(1).
[11]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12]丁金国.语体意识和语言应用[J].修辞学习,2005,(3).
[13]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2).
[1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Hulstijn,J.,Hollander,M.,and Greidanus,T.(1996)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by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the influence of marginal glosses,dictionary use,and reoccurence of unknown word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80:327-339.
On the Synonym Discrimination in TCFL
YANG Li-li
(School of Humanity,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
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是能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来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使文意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结合2006年的高考题,我们提醒考生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准确理解词义
辨析近义词虽有方法可循,但关键还是对词义的准确理解。理解词义,必须考虑词的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即要考虑到词的本义及在运用中产生的意义。因此,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遇到不懂的词要多查词典,勤于积累,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二、关注易混词语
汉语中同义词或近义词数量可观,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看出同中之异,即把它们意思相重合的部分筛选出来,不予考虑,然后对其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进而做出判断。对于那些平时容易混淆的词,要重点梳理,强化记忆。
三、掌握辨析思路
备考过程中,考生如能熟练地掌握辨析近义词的思路或方法,就可以加快答题的速度,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1.从搭配角度辨别。有的近义词基本意义相同,但是由于人们的使用习惯,有的经常与某类词语配合使用,有的则不能与某类词语配合使用,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格式。离开这一“类”搭配,其用法即为错误。
例1 (2006年北京卷)______(淡忘/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
解析 这里备选的是“淡忘”与“淡去”两词,显然,“淡忘”的搭配对象常为人,而“淡去”的对象才可以是背景,这里应选“淡去”。
2.从语意轻重的不同来辨析。有的近义词表示的概念虽相同,但在表现的程度上有着语意轻重的不同。
例2 (2006年山东卷)在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______(称道/称奇)的事。
解析 备选的是“称道”与“称奇”,“称道”是称赞,称述;“称奇”是称赞奇妙,比“称道”语义重。这里应选后者。
同样的词语还有“违反”与“违犯”、“妨碍”与“防害”等。
3.从适用范围的不同来辨析。这一类又有以下几种不同范围。
一是大小不同。有的近义词虽然意思差别不大,但适用范围却有大小之别。如2006年江苏卷第3题的B项:“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凶猛”适用范围大,对人对物都可以,而“凶悍”适用范围小,只适合于人。故此项用法错误。
二是用法不同。有的词着重于从时间角度而言,有的则侧重于空间角度而言。如2006年浙江卷第2题的第三空:“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______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越发/更加)。”备选的两个词都表示程度加深,但“越发”往往与时间因素有关,如“这一月来,他越发瘦了”,而“更加”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这里应用“更加”。
三是时态不同。如2006年江西卷第3题的第二空:“‘保卫’网站遭受黑客袭击,______仍在修复当中(目前/日前)。”“目前”为进行时态,“日前”为过去时态,显然,这里“在”字表明动作未完成,应选“目前”。其它的如“抛弃”与“摒弃”,前者丢掉的是已经占有的东西,后者抛弃的是还未占有的东西。而“审订”与“审定”的区分之一也即是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结果。
四是谦敬不同。如“让贤”是敬词,“让位”则无此意。
五是抽象与形象的不同。先来看2006年辽宁卷第3题的A项:“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显然,割断的对象是形象的事物,而阻隔才可用于抽象,所以这里的“割断”应改为“阻隔”。
六是动作发出不同。如“受益”与“收益”等词,前者表被动,后者表主动。
七是意愿不同。如“误解”与“曲解”两者都有理解错误之意,但前者往往是无意,后者则是有意。
4.从学科的角度辨别。站在其它学科的角度,以其它学科的眼光反观词语间的细微差别,也举几例来说明一下。
例3 价值最初是在商品交换中______(概括/抽象)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解析 可用政治学科的知识来观照这两个词。“概括”是个哲学概念,意为甲物具有某个特点,乙物也具有某个特点,把这两者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这过程就是“概括”。“抽象”则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联系到商品交换,因为最初商品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后来有人发现了物与物之间得以交换的基础是价值大致相等,于是,价值的概念就诞生了。很明显,这里价值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本质的、共同的东西。故此题的答案是“抽象”。
例4 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同学们不必从概念上去______(推敲/推求),而应重在感受和体验。
解析 对“推求”的理解可联系数学学科。数学上“推求”指的是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探索(道理、意图等),“推敲”则出自文学史上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后用来斟酌字句,反复琢磨。这里以“从概念上去”修饰,答案只能是“推求”。
例5 社会学家坚决反对“‘克隆’______(能够/可以)用于人类繁衍”的动议。
解析 可联系英语学科来比较这两个词。在英语中,“can”和“may”大致相当于中文的“能够”和“可以”,其中,“can”表示具备能力或条件,强调客观性;“may”则侧重于主观性。这里用“动议”做语言标志,表示不具备能力或条件,应填“可以”,表示“应允”。
例6 修复二环路时,选定前门大街为防裂______(实验/试验)区,以为北京市市区道路的维修提供参考数据。
解析 这两个词可联系物理学科来理解。在物理学上,“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则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这里“提供参考数据”就和“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有关,故选“实验”。
例7 据说这温泉的温度能自然______(调节/调剂),天热的时候凉些,天凉的时候热些。
解析 这两个词语可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在化学上,“调剂”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合物的融合;“调节”的对象则是一种化合物。这里很明显应选“调节”。
例8 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在______(蜕化/退化)。
解析 此题可用生物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在生物学上,“退化”指动物由高级向低级演变,引申为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则指虫类脱皮,由一种形态成为另一种形态,常用来比喻腐化堕落。“羊绒”无所谓“脱皮”或“堕落”,故答案应为“退化”。
例9 我们的民族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它对于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有着超越时代的深远影响。
A.繁衍 形成 统一
B.繁衍 统一 形成
C.统一 形成 繁衍
D.形成 繁衍 统一
解析 此题可联系历史学科的知识来帮助理解。根据历史知识,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先形成,再繁荣繁衍,并逐渐趋向统一。故应选D
例10 前不久,这里曾山洪_____(暴发/爆发),致使公路堵塞,桥梁冲垮,交通瘫痪。
解析 可结合地理知识解答,在地理学上,爆发对象多指火山、地震;暴发的对象则多指山洪、泥石流等。前者强调爆炸性,后者强调突然性。很明显,这里应选“暴发”。
5. 从语法功能的不同来辨析。有的近义词如“公然”和“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副词兼形容词,能在句中充当谓语,如“这事早已公开了”;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态”;可以充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关键词:易混淆词 近义词 辨析 立场与原则
一、引言
张博先生曾说,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指的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着眼于目的语理解和使用中的词语混淆现象并根据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词语类聚”。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而言,我们在汉语学习中涉及词义辨析时用到更多的是“近义词”这个概念,近义词指的是意义相近的词语。从近义词与易混淆词这两个专有名词的释义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近义词与易混淆词在定义时的立场就是不同的。近义词的辨析更倾向于汉语的本体研究,而易混淆词辨析,则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扫清障碍。因此,过去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近义词辨析的方法直接应用于易混淆词辨析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易混淆词的辨析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而言,比母语为汉语者的近义词辨析更为复杂。易混淆词辨析除了要考虑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还与学习者的学习顺序、学习环境、出生国别、民族文化等很多因素有关。在完成了词汇课易混淆词辨析的小组作业之后,本人对易混淆词辨析这一课题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着重阐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与原则。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一)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易混淆词辨析的研究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对汉语的本体研究,还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亦或是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研究,都在1978年学科体系建立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易混淆词的研究,对外汉语界的起步并不晚。但是早期的易混淆词辨析研究,并没有打破将易混淆词辨析置于近义词辨析框架之下的局限,在易混淆词的辨析中,缺乏针对性与目的性,没有找到易混淆词辨析与同义词辨析的本质差异。2013年,张博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中》发表了题为《针对性: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研编要则》的文章,阐述了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编纂时抓住针对性的重要性。近年来,很多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作了专题研究,如郭志良、刘叔新、张占山等。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1.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是在中介语研究的立场之上提出的概念,因此,易混淆词辨析涉及母语与目的语两方面的学习。就汉语中的易混淆词辨析而言,在辨析过程中考虑的绝不单单是汉语本体的部分,更有学习者母语的干扰以及中介语给我们提供的暗示。也就是说,易混淆词辨析时,研究者必须站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以一种大的语言和文化研究意识,不仅注重汉语的本体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学习者的母语特点以及易混淆的词语内部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研究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
2.客观、科学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易混淆词。如张博先生在《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中提到的那样,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对易混淆词的选取有很多不科学之处。易混淆词并不是对外汉语教师或者词典编纂者本人仅仅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而确立的易混淆词,而应该是在搜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根据非汉语背景的学生在实际的汉语运用中的实例,来发现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使用规律,从而确定哪些词对留学生而言是易混淆词。仅从易混淆词的确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易混淆词的辨析,必须站在客观、科学的立场上,要避免主观定义和推断。
3.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
易混淆词的辨析,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易混淆词,他们的易混淆点是不同的,混淆原因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关心”“关注”这两个词,韩语背景的学生出错较多,因为韩语中没有“关注”这个词,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当用“关注”时却总是用“关心”代替。与“关心”“关注”这对易混淆词的例子相似的是,许多的易混淆词与学习者的母语迁移密切相关。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要想真正做到弄清混淆点,疏通混淆点,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辨析参考,就要真正做到站在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上,将其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达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易混淆词辨析也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原则
(一)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尽管近义词与易混淆词不是相等的概念,很多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被认为是近义词的词汇之间不一定构成易混淆关系,但我们仍然必须认识到词义上的相近仍然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中造成偏误的重大原因。与此同时,搭配上的差异也十分重要,汉语中许多词语由于其词义特征的差别而存在许多搭配上的限制。近义词辨析中因为针对的是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我们不会将过多的重点放在词语之间的搭配上,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却并非如此。明确不同词语的搭配原则或固定的搭配结构,能够大大降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使用中的错误率。
如:“产生”与“生产”是一对易混淆词,“产生”指从已有的事物中形成新事物,“生产”是指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搭配上,产生多与抽象事物搭配,如“产生兴趣”“产生好感”,生产多与具体事物搭配,如“生产粮食”“生产食品。通过词义重点的辨析以及搭配上差异的阐述,我们就大致可以将易混淆词的混淆点区别开来,让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对这两个词的差异有所理解。
因此,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我们首先要坚持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词义辨析时,只选取容易使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混淆的词义部分,同时将词语间搭配上的特点进行对比,为进一步辨析做好铺垫。
(二)抓住混淆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易混淆词辨析的入手点有多个方面,从释义、搭配到学习者国别、学习顺序、使用频率等多个角度,我们都可以找到易混淆的原因。但是,对于不同的词语来说,引起混淆的原因不尽相同,总有一个最主要的聚焦点造成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时出错,产生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混淆。所以,在易混淆词辨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找到学生用错的最主要原因,并且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确定是单向误用还是双向误用,然后展开进一步的辨析。如“认识”与“了解”这对易混淆词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语义程度不同,“了解”的语义程度更深,所以将两个词随意替用经常会出现错误。又比如“关心”与“关注”,混淆的主要原因是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时先学“关心”,后学“关注”,加之母语的影响,最终造成了词语运用中的偏误。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切不可一概而论。
(三)精细讲解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易混淆词的辨析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易混淆词词典的编纂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实际的汉语词汇教学。因此,易混淆词的辨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与教学原则相结合。对于教学原则,中外教育学学者与心理学学者,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支撑下,曾经提出过多项效果优良的教学原则。比如量力性原则、个体差异原则、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精讲多练原则等。其中,精讲多练原则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者,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条教学原则。“精讲”就要求讲得准确、生动、条理;“多练”即要求在精讲之后务必包含有效的练习环节。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表明,单纯的听课很难达到有效掌握知识的目的,即使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中将易混淆词讲得足够清晰透彻,但若缺乏行之有效的联系,仍然无法保证学生在应用时的准确性。因而,必须要在讲解的同时加强练习,可以通过选词填空、造句、互相纠错等方式,来巩固和检验易混淆词辨析的讲解成果,增强我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这才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是一个大的课题,值得每一位从事相关专业的学者与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谋求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新发展,必须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易混淆词的辨析从提出至今,仍然缺乏科学权威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摆脱以往内向型词汇辨析的缺陷,明确易混淆词的辨析是一种外向型的词汇辨析,要有从汉语本体与其他语言不断联系过渡的意识。如今的语言学习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易混淆词辨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下的一个研究与实践课题,必须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实际条件与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推陈出新,找出更好的操作方式,编纂出真正能对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汉语学习有帮助的参考书册,也将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03).
[2]张妍.欧美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行为动词、心理动词及其辨析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周琳.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语及英语背景留学生使用偏误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齐春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搭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02).
[5]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1).
[6]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J].辞书研究,1983,(03).
[7]周荐.同义词语聚合是否须语法属性一致[J].固原师专学报,1994,(02).
关键词 对外汉语;近义词;对比;教学
近年来“汉语热”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正是因为这样,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蓬勃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留学生所掌握的汉语词汇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汉语水平。同时,词汇量掌握的多少还对留学生的汉语表达是否合适、得体也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汉语词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近义词,常常给学生带来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不完全一致,汉语词汇中的一些近义词在英语释义中是同义词。如:了解――知道、参观――访问等词语在很多英语国家的留学生看来意思相同,所以会出现“老师不能知道(理解)我。”和“我们访问(参观)了世园会。”的错误。第二,汉语中含有共同语素的词汇很多,导致许多留学生因为词形相近而将其混淆。如:产生――发生、气候――天气、到达――达到等词语。许多留学生会造出“产生(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气候(天气)变凉了。”“飞机准时达到(到达)了。”等错句。
有人统计过近义词运用的错误率在留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达30%之多,留学生产生疑问的也大多是近义词,如:年――岁,参观――访问等。在实际运用中,不管词语本身是不是近义词,只要留学生分辨不清这些词语,就会自认为它们是近义词。如:接待――招待――对待,赶忙――连忙――赶快。这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范围和语文教学中的近义词范围不同,而比我们认定的范围更大。
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我们帮助留学生进行近义词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同义词释词法
用一个同义词义项来解释需要讲解的词汇。如:非常:很――十分,美丽:好看――漂亮,经常:常常等。这种方法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是非常可行的,解释直截了当简洁通俗,便于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那就是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很难被揭示出来,一旦学生对这样的解释牢记于心,到高级阶段辨析这些词语的差别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许多疑问。所以学生就会造出“这件事你做的很错。”“我跟他并不很了解。”等这样的错句。
但由于初级阶段学生掌握的词汇不多,用同义释词法还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法。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词汇量不断扩大,就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近义词的比较,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近义词的差别。
二、从意义方面对比近义词
1.辨析近义词的确切含义
有些词表面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是这些近义词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从而比较异同。
例如:截止――截至
“截止”中的“止”是“停止”的意思,“截至”中的“至”有“到”的意思。因此“截止”强调动作的停止,不再发展,而“截至”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事件仍可能会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句:
(1)迎新晚会报名已经在上周五截止。
(2)截至上周三,已经有15个节目报名参加迎新晚会了。
2.对比近义词语义的轻重
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是表现程度却有轻重、深浅不同。
例如:请求――恳求
“请求”一般用在同等级之间,语气委婉,含有尊敬的意思。而“恳求”则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提出要求,态度诚恳而迫切。下面我们来看例句:
(1)他请求老师把扫地的活安排给他。
(2)他恳求老师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3.对比近义词适用对象与范围
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是,适用范围的大小以及适用的对象会有一定的差别。
例如:抚养――赡养
“抚养”指保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而“赡养”多指供养,多用于晚辈对长辈。请看下面的例子:
父母有抚养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4.对比感彩的不同
词语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有所差异。
例如:果断――决断――武断
“果断”、“决断”、“武断”都有“做出决定”的意思,表示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态度,但它们的感彩不同。“果断”是褒义词;“决断”是中性词;“武断”是贬义词。下面来看例句:
(1)针对突发的险情,他果断采取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2)事情疑点重重,一时难以决断。
(3)仓促间武断地处理,对当事人太不公平了。
5.对比语体风格
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从 “妈妈总是惦记她离家的孩子。”和“我对家乡的思念从未间断。”这两个句子中不难看出“惦记”是口语,“思念”是书面语。
6.对比一组近义词表主动与表被动的差别 (下转第62页)
(上接第60页)
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例如,就此事件,我新华社(授权/受权)发表声明。
“授权”是把权力委托给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受权”是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受权”和“授权”的不同是:前者是接受,后者是授给别人。因此这里我们应说“受权发表声明”。
7. 对比一组词表整体概念和表个体概念的差别
例如:他身上很有古典(风范/ 风尚)。
“风范”是指风度、气派,通常用作书面语,而“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例句里说的是一个人,是个体具备的,而不是“社会上”群体具备的。因此,我们这里应该说“古典风范”。
8. 对比一组词是从内部还是从外部进行描述
内部是指主观意识、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外部是指动作表情和一切客观的事物。
例如:悄悄(外部)――暗暗(内部)
他悄悄地走进教室。
我暗暗地下定决心。
三、从用法上对比近义词
首先,对词形进行对比。例如,偶尔――偶然。前者是形容词,但只能作状语,“他经常吃米饭,偶尔也会吃面条。”“偶然”也是形容词,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这只是一件偶然的事件,不用担心”。
其次,从造句能力方面进行对比。例如,听说――据说。“据说”不能带主语,不能说“我据说……”,只能说“据说,昨天他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而“听说”可以带主语,也可以不带主语。
再次,对比适用的句型。 例如,安静――宁静。“安静”可以用在祈使句中,在有些公共场所,我们可以说“请保持安静。”但不能说“请保持宁静。”
第四,对比使用的场合。例如:头儿――领导。“头儿”是在非常随便的口语中使用,如“这是我们头儿。”而“领导”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开大会时领导要发言。”
四、把一组近义词放在句子中比较,这样两者的意义及用法的差别就更显而易见了
例如:“小明很有才能,一年内搞了好几个小发明创造。”“叔叔在国外工作了十几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现在已经是一家大公司的CEO了。”
从以上两个句子中,不难看出“才能”侧重知识和能力,“才干”侧重于办事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语境教学在近义词辨析教学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近义词的教学贯穿于词汇教学的始终,我们应该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近义词的辨析,把握重在这一原则,使用不同的情景、多变的例句来辨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更多的词汇,以达到方便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BNC 语料库 近义词 语域 语义韵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15-02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英语词汇量庞大,其中近义词的辨析又成为语言学习的难点,近义词在英语语言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通过词义、用法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构成了庞大复杂的英语词汇体系。近义词辨析一直是词汇学习重难点,传统的区分方式一般借助词典来辨析近义词,而词典只能提供词语解释,无法提供充足的词汇使用信息。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无疑为近义词的辨析提供了新的方法。语料库是词汇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族语料库可以提供真实的母语使用信息,帮助二语习得者准确理解词的内涵意义,避免搭配误用。本文以英国当代语料库(BNC)为基础,从语义韵方面研究news和information这组近义词的搭配和使用,证明语料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BNC 语料库
英国国家语料库,简称 BNC,它是英国牛津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钱伯斯-哈洛普出版公司,牛津大学计算机服务中心,兰卡斯特大学英语计算机中心以及大英图书馆等联合开发建立的大型语料库,于1994年完成。
英国归家语料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英语语料库之一,可在网络上免费注册后直接使用。该语料库书面语与口语并重,收录电子资源超过一亿,其中书面语语料库达 90%,口语语料库占10% 。在应用方面,该语料库既可用其配套的新型 SAIRA 检索软件,也支持多种通用检索软件。本文使用的是在线检索。
二、news和information在 BNC 中的差异分析
1.news和 information在 BNC 语料库不同语域中的分布情况
所谓语域(register) 就是指语言随着使用场合环境不同而区分的语言变体,是考察近义词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更加准确的展示admire 和 respect 在不同语域中的分布情况,需要对“频率”和“频数”进行区分,“频率”是语料库语言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语料库中某一词汇、短语每百万词出现的频数,又叫标准化频数。而标准化前的频数译为“频数” 。由于同义词其内在意义的差别,它们往往在不同的语域会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所以统计它们不同语域中的频率差异,有助于学习者将同义词区分开来,掌握的地道的表达。对于news和 information在不同语域中的分布情况,笔者参照 BNC 所提供的分布数据,按口语、小说、杂志、报纸、学术五个主要语域以及在不考虑语域情况下出现的总数进行分类,并且根据各类的出现的频数和频率制作表1如下:
为了更加直观的比较出news和information的分布差别,笔者表1 中五类语域的频数以及它们在 BNC 语料库中出现的总频数绘制图 1 并且进行比较说明。
从总体上来看,news和 information在 BNC 中出现频率相差很大,information出现的频数是news出现频数的3倍多。在各个领域 news 和information的差别比较来看,news和information在学术语域中差别最大。而且就 news和information 在五个语域的分布比较看来,在报纸语域中news的出现频数最高,是information的1.5倍,其次在小说中news的出现频数也比 information 多,在其他几个语域钟information都高于news,这就说明information相对于news来说使用频率比较高,人们在学术文章中使用的是information,通过对比发现,我们以后再小说报纸中应使用news,在学术文章中尽量使用information,而传统的词典对比,就不会如此直观,BNC也同时提供了很多例子,方便英语学习者进行对比研究。
2.news和information在 BNC 语料库的搭配和语义韵
搭配代表了节点词与搭配词的共选关系。为了研究搭配词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语料库将节点词的所有搭配检索出来,然后再利用统计方法来计算各搭配词与节点词共现的显著程度。MI 值即相互信息值 是计算词语搭配强度的第二种常见的方法,计算单位为比特。类联接与搭配的关系极其紧密,如果说搭配代表了词汇与词汇的共选关系那么类联接就代表的是词汇与语法的共选关系。一个类联接代表了一个类别的词语搭配。笔者在 BNC 语料库中以 news和 information为节点词,跨距为(1,0) 分别对它们的左一搭配形容词进行检索,找出这组同义词各自的搭配词的频数,共现频率(%) 和 MI 值。由于篇幅所限在表2中展示一部分数据。
本文考察 news 左一搭配形容词的特征,表2 选取的是 MI 值大于3 的一部分数据,据规定,MI 值大于3 具有明显搭配强度并且 MI 值越大,说明节点词对共现词的吸引力越强。在检索中与news搭配的形容词( MI > 3. 0) 还有,等。语义韵即节点词的典型搭配词在语境中营造的语义氛围,是以节点词为中心的多词序列组合单位的语用功能总结。语义韵可以分为积极语义韵、中性语义韵 和消极语义韵。观察 news搭配的左置形容词并未发现这些形容词具有明显的表示褒义或贬义的韵味,因此倾向于积极或消极韵形容词搭配使用。
在 BNC 语料库中以 Information 为节点词,跨距为( 1,0) 对 information的左一搭配形容词进行检索,找出information 的搭配词的频数,共现频率( %) 和 MI 值如表3。
通过检索我们发现修饰information的都是一些相对来说比较中性的单词,没有特别带有予以色彩的形容词修饰information,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修饰news的都是一些感彩比较浓厚的形容词,因此,与news相比来说,information比较偏中性。
三、启示与总结
对于news和 information这样一对近义词,现在我们手头上必备的教科书对它们的差异性特征方面的信息往往流于空泛,学生在比较使用起来会感到困惑,因为就它们对应的汉语释义,不能提供充分的纵深信息。尽管近义词在中国英语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词汇知识,大多数近义词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相对于近义词的语法特征、语体色彩、语域限制、文化特征等信息,传统词汇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英语词汇的形式和其汉语对应词的掌握。
就本文来说,通过 BNC 语料库考察近义词 news和 information,我们很清晰的发现它们在语域、搭配形容词的语义韵类别及其分布上都存在差异。首先,在忽略语域的情况下,information出现的频率要比 news 高得多,几乎是news 的三倍。而且在学术领域较之 news来说,information更是频繁出现,出现的频率几乎是 news 的十四倍,可见差异之大。在笔者所罗列比较的五个语域内, 只news在小说和杂志语域比 information用的频率高。教师在讲授这两个近义词时要给学生分析两词的分布差异,使学生在使用时首先要有语体意识,中国学生书面语由于语体意识薄弱有很强的口语化倾向。另外,通过对news和information的语义韵的统计分析,发现 information多与中性语义韵形容词搭配使用而与 news搭配使用的形容词倾向于积极和消极语义韵。
总之,大规模通用语料库为近义词差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语料库对本族语者的近义词使用情况,包括常见搭配、类联接、语义韵和使用频数等方面特征有更加全面直观的认识,必将有益于学习者对词汇的对比分析和准确把握,从而提高自我纠错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中,濮建忠.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语学院学报.
[2]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25
[3]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关键词】近义词辨析;语料库;BROWN;CLEC
1、引言
近义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在英语中占有很大比例。它指的是“使两个对象类似或同一的词汇关系”(Cruse,1986),也就是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意义完全相同(与synonym相对应),这类词不多,也甚少对语言学习产生阻碍。更常见的是词义相近但不完全等同(与near-synonym对应)。因此,后者往往是研究的重点,“在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研究中,近义词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概念意义相近,但在搭配行为和语义韵方面有明显差异的词”(朱文慧、马立东,2010)。本文以动词“doubt”和“suspect”为例,使用AntConc (3.2.1.0)对其分别在BROWN和CLEC中进行检索,旨在通过语料分析,挖掘出二者在用法、义项上的不同,并通过对两个语料库的对比,发现中国学习者在使用此组近义词时与本族语使用者的不同之处。
2、数据获取与分析
2.1出现频率
两个词的词频是研究两者用法模式的基础;因为“doubt”和“suspect”都不只动词一种词性,因此,必须先将其动词的用法与其它词性的用法区分开来。
BROWN含词量为1014232, 其中, “doubt”出现142次(包括doubts、doubted和 doubting); “suspect” 出现57次(包括suspects、suspected和suspecting)。 在142次 “doubt”中,动词出现28次,余下114次均为名词用法; 在57次“suspect”之中, 动词出现47次,形容词出现3次,名词性出现7次。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操英语的人在使用“doubt”和“suspect”时, 前者的动词用法并不是该词的典型用法, 仅占总数的19.72%; 与之相反, 后者的动词性用法却是该词的典型用法, 占总数的82.46%。
CLEC含词量为1175656, 其中,“doubt”出现92次(包括doubts、doubted和 doubting);“suspect”出现9次(包括suspects、suspected和suspecting)。在92次“doubt”中,动词出现15次,余下80次均为名词用法; 在9次“suspect”之中, 动词出现5次, 名词出现4次。由此可见, 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使用中,“doubt”的典型性用法仍然是名词用法, 占总用法的86.96%, 然而, 对于“suspect”却明显存在着使用不足的现象,并且“suspect”的形容词性用法已被完全忽略。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动词 “doubt”和“suspect”。
从表1中可以看出,“suspect”在本族语语料库出现的频率大大高于“doubt”,但是,在中国学习者语料库,情况却相反,前者的频率远远低于后者。“suspect”在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大大低于其在本族语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
综上所述,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使用者在面对“suspect”与“doubt”这对动词近义词组时,倾向选择各有不同:前者倾向于使用词形简短的“doubt”,而后者更多地选择了“suspect”。
2.2“doubt”(动词)义项、用法分析
基于对BROWN中“doubt”索引的分析,“doubt”的用法分为三类 (例句来自BROWN):
(1) “doubt”+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例如:
actually, I rather doubt that we'll have to do this
elcome place though I doubted that he would understand me
(2) “doubt”+if\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例如:
sies are gluttons I doubt if it is possible to overfeed
y were receding he doubted if a man could wade as far
(3) “doubt”+名词短语,例如:
he didn't doubt her truthfulness although he
hat his own country begins to doubt his patriotism and
以此为基础,可以统计出动词“doubt”在CLEC用法分布频率,二者异同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使用者对于doubt一词使用方法上的异同点:
首先,中国学习者使用“doubt”+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频率高,这一点与本族语使用者基本相同。在两个语料库中,这种用法出现的频率都是远远高过其他用法模式,由此可以推测对于本族语使用者和中国学习者,这种搭配都是“doubt”的典型搭配。分析例句,可以发现当“doubt”后接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时,它通常指“认为某事并非真实”。因此,当“doubt”用作动词时,“认为某事并非真实”是其重要义项。
其次,中国学习者并不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频繁的使用“doubt”+if\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对于本族语使用者来说,这种搭配是仅次于“doubt”+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第二重要的用法,但是在中国学习者中,这种用法的使用频率仅仅为13.3%。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可以发现“doubt”在和if\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搭配时,总是意味着“认为某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认为某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也是“doubt”较为重要的义项。然而,中国学习者却对这种用法使用不足,表明中国学习者对于“doubt”的这个义项理解不足从而导致了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使用者在这种用法使用频率上产生较大差别。
再次,中国学习者更为倾向于“doubt”+名词短语的使用模式,在总数15个例句中存在4个例句使用“doubt”+名词短语。基于对此类用法例句的分析,发现“doubt”在这种搭配中时,可以理解为“对某人或某物不信任”,这种用法在本族语使用者中使用较为频繁,因此“对某人或某物不信任”也是“doubt”的重要义项之一。这种用法在CLEC中出现频率较高可以证明中国学习者对于这一义项可以运用自如。
最后,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用法以外,本族语使用者很少将“doubt”用在其他搭配中,但是在中国学习者中存在这样的使用方法:no one will doubt about that it is a great thing(例句来自CLEC)。在例句中, “doubt”被用作不及物动词,而BROWN中却不存在“doubt”的不及物动词用法。因此,可以发现在中国学子者中存在对“doubt”误用现象,这种误用现象也是导致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学习者在“doubt”的用法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2.3“suspect”(动词)义项、用法分析
基于BROWN中 “suspect”索引分析,“suspect”的用法进行分类(例句来自BROWN):
(1) suspect + (that) 引导的宾语从句,例如:
eek, however, I began to suspect that something was wrong
e Forellen movement, and I suspect that this is due to imperfect_
(2) suspect somebody of / some body be + suspected + of,例如:
who were always suspected of being shy on virility
Eugenia suspected her of deliberately overturning
(3) suspect + 名词短语,例如:
now the cops didn't suspect a thing, and I thought it
icer had asked Lizzie if she suspected her Uncle Morse, and she
通过对“suspect”的三种主要用法的分析,可以挖掘出“suspect”的三个主要义项:(1)当其后接(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时,意味着“认为某事(消极意义)是真实的”;(2)当使用“suspect”的特殊搭配suspect somebody of / some body be + suspected + of时,“suspect”是指“认为某人做了某事(消极意义或犯罪行为)”;(3)当其与名词短语搭配时,可以理解为“认为某事不是真实的”。对比“doubt”的三个义项,可以发现虽然“doubt”和“suspect”之后都可以接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和名词短语,然而两者的意思却不尽然相同。形式相同意义却不同这就可能导致近义词之间的错误混用。
从对“suspect”在BROWN和CLEC两个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学习者对“suspect”的使用严重不足,基于对CLEC中语料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近义词之间的错误混用是导致中国学习者较少使用“suspect”的主要原因,例如:some may doubt that legalized euthanasia would invite abuse(来自CLEC),例句想要表达的是对将安乐死合法化这一行为将会引起安乐死的滥用这一消极事件的产生,符合“suspect”的第一个义项“认为某事(消极意义)是真实的”,因此在这个语境下, “suspect”比“doubt”更为合适。因此,这里的“doubt”是一种近义词之间的错误混用,这种错误混用,正是造成“suspect”在CLEC中的出现频率才会大大低于其在BROWN中的出现频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另一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学习者对“suspect”用法掌握不足。这种掌握不足尤其体现在“suspect”的特殊用法“suspect somebody of / some body be + suspected + of”上。
通过对CLEC中的5条索引的分析,发现并不存在suspect somebody of / some body be + suspected + of这种搭配,证明中国学习者对于“suspect”的特殊用法与搭配几乎没有掌握。 然而,这种用法不仅仅是“suspect”的主要用法之一,它还是能够区分“suspect”和“doubt”的用法。当“suspect”用在这种特殊搭配时,它的意义也是完全不同于“doubt”:认为某人做了某事(消极意义或犯罪行为),因为“doubt”既没有这种用法也没有这个义项。但是,中国学习者并没有掌握这一用法,对这种特殊用法的掌握不足也是导致“suspect”在CLEC中的出现频率才会大大低于其在BROWN中的出现频率的主要原因,并且还会造成中国学习者不能很好地认识到“doubt”和“suspect”之间的区别。
3、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习者在学习动词组“doubt”和“suspect”时,对前者的掌握比对后者的掌握要充分,虽然存在一定的误用现象,但是总体来说能够自如的使用“doubt”重要搭配;但在使用“suspect”时,中国学习者不仅将之与“doubt”错误混用,并且没能完全认识到“suspect”的典型义项,对中国学习者分辨这组近义词造成困难。借用语料库的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学习者在近义词辨析方面的误区,有助于有针对性的提高近义词辨析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Cruse, D. A. Lexical Semantic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 Liu, D.“Is it a chief, main, major, primary, or principal concer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