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3 16:58: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共享经济发展背景下,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不是单纯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概念,更是推进成效统筹发展、深化农村旅游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人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民生工程。正因为如此,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体育旅游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重要作用的要求与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民生目的已经超越了对人们体育需求的满足程度,更要延伸至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就业机会的扩大、劳动收人的增加、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人的生命安全的保障,要实现多种主体利益的满足、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生产环境的优化等。其一,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要实现乡村居民就业、收人提高和保护地方居民切身利益等目的。一方面,在推进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统筹好地方居民就业的工作安排,在不影响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要优先安排解决好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税收政策等,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服务流向乡村,鼓励和扶持相关企业在乡村投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和空间。为增强本地居民的就业能力,政府有关部「〕应建立完善地方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拓宽居民参加职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平台,提高居民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要解决好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开发造成的失地居民的土地补偿和再就业问题。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标准和相关监管机制,既要保证每户失地家庭都能够获得相应补充,所获得的补偿尽可能合理,又要保障所补偿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给农户。鉴于此,所设定的土地补偿标准要充分考虑居民个人和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成本要素,不能简单地以其他商品的市场价格或资本持有者利润最大化作为参照依据。一寸一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安排好失地居民的再就业问题,因为只有实现稳定就业并获得合理的可持续收人才是提高乡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根本有效途径,也是乡村居民参与经济建设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具体实现。
(二)发挥地方社会成员主体作用,构建多方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共享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共建共享。在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中,地方居民、旅游投资者、地方政府、游客所处的地位不同,具有不同的利益动机:地方居民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人和更好的生活环境;旅游投资者具有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投资动机;地方政府具有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地方民生问题的责任;游客需要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精神文化满足和人身安全的保障。尽管如此,上述不同群体的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实现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他们的利益都应该得到保障。考虑到地方居民长期生活在乡村,是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乡村感情,具有更高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应该在发挥乡村居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多方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保障机制。首先,要赋予地方居民参与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适度管理权和监督权。乡村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项目开发、选址设定、旅游路线规划、排污工程设计、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决策,应吸收一定比例的居民参与,征求地方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地方居民较充分地参与进来,这既是提高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科学性的体现,又较好地尊重了地方居民的意见,获得更大的智力支持。其次,要确保游客的利益得到合理满足。既要开发出更丰富的与人们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健康产品和项目,使人们的体育旅游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又要保证体育旅游产品或项目价格的合理性,扩大体育旅游产品或项目消费的普遍性。同时,要增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要把游客的健康权和生命安全权摆在重要位置,决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偷工减料、缩短工期等。乡村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超前设想、超前设计、超前建设,甚至超前消费理念,把安全理念融人项目规划、项目论证、项目决策、项目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施工监管、产品管理和使用等过程,最大程度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谜犷
关键词:客家;乡村旅游;旅游产业;梅州
2006年,“乡村旅游”成了我国旅游年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注重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走马观花式的组团游,走向深入山村水乡、注重身心体验的深度游、自由行和生态游。“乡村旅游”作为主题年,为我国旅游产业做出指标性的定位,极大释放旅游产业作为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能量,让最多农村人口享有和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并从中获得红利。也很好地引导大众休闲从猎奇奔波中行走转向重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感受和清闲恬适的乡村情趣生活回味,突出自然、生态、环保和原汁原味生活的回归。“乡村旅游”有两种替代名称,即agritourism(亦称农业旅游)和rural tourism (乡村旅游)。前者是指农民或乡村居民出于经济目的,为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而提供的广泛的活动、服务和令人愉快事物的统称。后者指乡村旅游者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不论是哪种表述,乡村旅游的从业者是农民或住在乡村的居民。农民或乡村居民不但是从业者,还是旅游产品的构成因子,通过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展现,提供原汁原味、富有乡土气息、蕴含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观众。出于旅游休闲目的,有的还让旅游者参与乡间劳作或定居乡间生活,在与村民的沟通交流和亲历体验中,感受旅游的乐趣。这是一种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注重感受、获取新知的最好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原生态为背景的旅游方式,凭借当地原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经营规模小、布局分散、投入少、收益快的特点。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加大了乡村从封闭走向开放,还能增加农民或乡村居民的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因此,现在乡村旅游已成为各地各级政府认真推动的“绿色经济”产业之一,有的甚至成为当下政府进行地域文化品牌宣传与推介的重要工具。作为粤东梅州,地处珠三角经济区的边缘,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还是富有汉民系分支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客家人聚集地,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开展“乡村旅游”确实是经济发展的一把最好的钥匙,非常值得积极开展与广泛推广。
一、梅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1.具备优质的自然牌。梅州市是一个山多地广,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以上的生态良好的城市。粉墙黛瓦的客家村落点缀在花岗岩、变质岩和丹霞山地之间。清澈的韩江从这里流过,串珠状的盆地人烟相接,水面、流泉和飞瀑不少,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蓝天白云、空气清闲,鸟语花香,成了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一片清新净土。
2.拥有特色的文化牌。梅州是“世界客都”,非常完整地保存和展现客家乡村特有的自然与文化气质。客家民居、客家艺术、客家名人名居、独特的方言、崇文尚武及多样的、客家特产佳肴,处处体现客家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客家人的勤劳节俭、谦虚好学、热情好客、与邻为伴,能让旅游者有宾至如归、平和家居的感觉,也是探究良性人口迁徙文化很好的地方。
3.坐拥殷实的经济牌。梅州有广东省及珠三角经济区的“后花园”之称。随着珠三角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的压力增大,厚实的资本积累、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人们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为梅州的乡村旅游提供消费扎实的经济基础。随着节假日生态游、自驾车休闲游和家庭日常消费增加成为时尚,为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4.远近合适的区位牌。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南岭山脉南侧,是三省交流与沟通的中转站。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条件,解决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今梅州至广州、深圳、汕头、赣州、厦门周边城市全部都在旅游区位4小时左右舒适的时间范围内,十分适合人们在节假日旅游和日常自驾车旅游的时间要求。
2009年,梅州开始打造“广东文化特色旅游区”品牌,提出“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口号,梅州的旅游有了飞快的发展。“客家乡村游”作为梅州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得到假日游和自驾游游客的青睐。随着大量旅客深入到梅州的山村田间,很多久藏深闺的客家古村落、客家民风民俗和客家美食,开始为人所知,得到推广,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梅州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尽管乡村旅游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对梅州乡村自然环境的优化美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与保护,乡村旅游资金的加大投入,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和注重优质旅游产品的规划与推介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1年10月,梅州市入选“2011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成为广东唯一的获选城市。
二、乡村旅游对梅州旅游产业的影响
(一)乡村自然环境得到优化
“乡村旅游”的从业者是农民或乡村居民。他们长期居住在乡村,日常的生活状态和大众的自然环保意识,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村民安逸的生活和良好的环保行为与观念,日常展现出的天人合一,就是乡村旅游美学的最佳境界。2002年,梅州市政府提出“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并把旅游当作重点发展的产业。经过十年的努力,“生态梅州”建设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梅州紧紧抓住“绿”字上做文章。利用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和“绿满梅州”大行动,鼓励全市人民义务植树,提出“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及城区绿化、公路和高速公路绿化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让该“绿”的地方都种上树,现在已是“绿满梅州”。
开放改革之后,大量的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乡间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大量乡村房屋都疏于管理和保护,出现不少的破败崩塌。随着珠三角环境问题和全面推进产业转移,梅州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外人知晓,节假日源源不绝的客流开始涉足极富乡土气息的客家乡村,寻找新、奇、美的游人脚步踏到不少比较边远、相对偏僻的村落。随着旅游客人到来,闲居乡间的村民才发现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保存原有的风土民情,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样,大量年久失修的老屋和族群共有的宗祠得到了重修,以前不愿久居老房子的村民回到祖辈曾经住过围屋,过着传统而又新潮的乡村生活。
如梅县的茶山村,原本只是一个黄姓小村,拥有30多座房龄上百年、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具备比较完整多样的客家乡村旅游古村落。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生计,不少茶山村村民离开了农村,出外谋生,曾经热闹非凡的乡村很快寂静下来。除春节之外,其他时间乡居的人口比较少,不少老屋和黄氏祠堂没人看管,得不到维修,出现不少问题。不想有人发现这个僻静的小山村,确实是旅游的好去处,从此游客纷至沓来,引起村民和出门在外的宗亲注意,很快还得到政府和旅游管理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更好推广,梅州市和梅县县政府与茶山村村委会一起,组织和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全村的旅游整体规划,梅县县政府拨款、发动本地村民及外地生活的宗亲认捐,加大资金投入,开始修缮年久失修的老屋和黄姓宗祠,完善村道和旅游标志牌等相关旅游设施,邀请客家民俗专家挖掘古村落原有的文化,加大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2009年还成功申报“广东省古村落”。为了开发和管理更完善,根据全村皆为黄姓宗亲的情况,选定具有较强领导能力的村干部和在家有一定影响力的黄姓长辈组建起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设立古村落维护修缮基金会,给每座围屋指派在家居住的村民作为兼职屋宇管理员,做好接待游客、介绍围屋历史、讲解大屋发生过的故事等工作,定期检查和汇报房屋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请领导小组和基金会进行修缮和保护。
梅州市政府还要求全市村村道路必须硬底化,很好地改善了乡村的交通条件。如今,只要自驾车行走在梅州乡村道路上,点缀在绿意昂然的低山丘陵之间的客家村落,整齐别致、粉墙黛瓦的客家围屋,堂前屋后的绿树繁花,水田旱地上的春耕秋作,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深得外来者及乡村游客的好评。
(二)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1.开始重视和维持原有古村落环境。客家围龙屋的建造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一定按照传统的风水格局进行建制。风水“就是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类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乡村旅游的介入,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最好能够完整保存和展示客家围屋原有的自然环境布局。当村民明白完整保存环境的重要性后,不少当地村民自主自愿地参加一些保存完好、具备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民居保护。特别一些区域较大、很具规模的古村落,在政府的引导下,采用整体性保护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民居建筑与周围环境按原貌保存修复。
如蕉岭的南磜镇土楼古村落。以树德楼为中心,涵盖周边10多座面积巨大、楼高三层的方形土楼为核心保护区。土楼周边包括村中的老戏台、水水相通的池塘群、土楼门前的禾坪(打谷场)、全村相连相通的排水系统、间隔在楼与楼之间的农家菜园、鹅卵石铺成的村中巷道等原样保存。村子包括周边山头及 村头水口的茂密风水林、绕村而过的小河、小河上的石拱桥、前山山顶的瞭望塔,进村出村的曾走过的老村道以及村口三百多年的老榕树,并入规划保护。通过“整体性保护”,将整个村落的原有环境完整地保存下来。村民还一致约定,如果哪家想拓宽居住环境,一律采用不影响村落景观的他地另作新建。由于土楼周边环境保存得很好,当游客到来之时,从远山近水到楼宇的布局,村中的取水排水到村民的果蔬农活,处处都能很好体现出客家土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为了节约土楼的保护费用和土楼建筑群更好地保存下来,土楼人家采用“居民第一,旅客第二”的原则,让喜欢居住在老屋的村民住进了土楼,平日在土楼中间的天井树阴下养鸡养鹅,下棋闲聊。当有旅客到来时,端茶送水,接风招待,并作为土楼的专职导游,介绍土楼的故事及客家民风民情。在不影响土楼保护的前提下,允许村民在土楼里设点销售自家生产的客家土特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树德楼还住着一位顺口而出、风趣幽默的山歌手,只要旅客到来或有所要求,就能随唱随答,生动有趣,很好地展现客家乡村及客家人日常生活的生活状态。通过土楼乡村旅游开发,不但解决了村中原住人口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收入,还提升了土楼旅游的文化品质。经过认真规划和村民的良好服务,来到土楼的游客游兴很浓,流连忘返,还能满载而归。
2.传统乡村文化得到弘扬与再现。尽管经历过沧桑变化,现在的梅州乡村仍保存有不少围龙大屋及连成一片的古村落。在这几十上百年建起的村子里,曾经发生过数不清的故事。随着旅游的发展,村民希望能让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展示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为此,不少古村落、大宗族开始认真整理族谱,记述曾经流传的故事,修缮破败了的宗祠、寺院和庙宇,恢复了传统的节日,按传统的风俗要求规范举办盛大而光鲜的宗族祭祀。之中,尽管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腐朽东西出现还潮,但对传统客家文化来说更是一次弘扬和复兴。
外来游人的到来,需要乡村展现浓厚的客家文化气息,这样更直接地刺激了优秀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客家菜肴、客家山歌、客家节日广场表演、汉剧等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关注,选定了文化传承人和文化保护梯队,从此后继有人。不少濒临失传的如口传文学的客家五句板,各村各堡的年年一二回的走古事,各宗各姓的春节大祭拜,规格严谨、富有传道教化的婚丧嫁娶仪式等也得到规范纪录和整理,开始得到民俗专家的重视与研究。随着“文化梅州”的建设,不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都以博物馆、民俗公园和意象表演的形式进行综合展现。元宵节的烧火龙、节日打对台的采茶剧、提线木偶戏,鲜活有趣的席狮舞,还有带妆出游的骑竹马、挑花篮,现在也变成各村各落、一年一节的新时尚。通过多层面,更广泛整理、研究和再现,提升了客家文化行为与文化内涵的档次和品质。通过民风民俗的发掘和展现,活跃了村民生活,增加了大众凝聚力,促进了传统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旅游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的教育功能众所皆知。不论旅游者还是从业者,在实施和完成旅游过程中都得到良好的学习和教育。对于参与客家乡村旅游的游客来说,通过深入客家乡村,可以看到美丽的乡村环境、漂亮的围龙屋建筑,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乡居生活和感受到厚重的客家人文气息,从中得到良好的感观刺激和心灵享受。对于客家地区来说,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让外面的人更多接近客家,了解客家人的历史与现实,扩大社会影响,促进优秀客家文化更多的关注与传承。最主要的是长期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因为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经济特性、宗亲聚居和围屋建制等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语言特色,在漫长的形成历史中,避免被当地土著及外部环境的同化淹没,持久而完整的保留下来的南方汉民支系的优秀传统,会随着游客的到来,在开放与保留突出中,凸显客家人对自己的文化抱着强烈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今天,相对传统的客家古村落,为了开展乡村旅游,必须打开封闭的山门,推开厚重的围屋大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开放的新鲜与传统保护的并存中,明白了经历漫长历史沉淀下的传统文化就是真正的瑰宝,在自信与淡定中展现客家人的大气与包容。尽管村民从旅游开放初期的新鲜到后来自然而礼貌地接受,用传统的谦和热情,让客人在客家的乡土上感受做客的温情与温馨。随着村民的经济意识觉醒,明白了本地文化和乡村原生态就是改善生活的最好摇钱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现,很快成为村民的自主行动。更大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乡村。不少具备良好旅游发展潜力的乡村的村民和村委,主动配合政府推进古村落旅游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关注乡村环境的优化与整合,并外请专家学者帮助规划策划,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论证与宣传,积极申报市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古村落。由于村民的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这对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很好地提升了乡村的人文意识与服务质量,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有些大型的古村落,随着申报各级文化区或古村落,从县、镇到村各级干部积极投入,吸引或提供更多的物资或资金整修古建筑周边相配套的道路、门坪、围墙、馆所。指定古建筑内部的工作人员还主动参加进修和业务培训,做好旅客的接待、服务和讲解工作。在专业文史研究人员的帮助下,还重新做好古建筑的早期建造、住户、名人及村落现状等材料的整理和建档工作。随着乡村建设得越变越美,外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古村落和古建筑又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热闹非凡。在“我爱我家,我爱我业”中收获幸福和快乐,大大提升了村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随着外来游客对乡间风景的大加赞赏,也提醒村民更要好好保护自己的乡村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美了自己,也美了别人,促成乡村旅游资源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三、结语
粤东客家乡村游,美了乡村、富了村民、好了游客,不但很好地促进了梅州绿色经济的腾飞,还对广东特色文化旅游区建设及客家传统文化保护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粤东客家地域文化发展与梅州旅游产业提升必然产生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宗清.旅游环境与保护[M].科学出版社,2011.
[2]陈章和,廖运生.生态梅州建设的战略思考[M].科学出版社,2004.
[3]2011年梅州旅游十大亮点[N].中国旅游报,2012-02-17.
[4]李黛岚,柳云.客家风水民俗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乡村旅游;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91-03
Thoughts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SUO Sheng-an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The conversion of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had raised higher requirement as well as rare ch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necessity of converting development way of rural tourism was demonstrated. Meanwhile, the key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promotion, betwee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between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between standardized service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should be correctly handled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Key words: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rural tourism;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产品类型日趋丰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持续提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重心,这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1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发展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2]。因此,惟有转变发展方式,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才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是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乡村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拉动了广大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后劲。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整体而言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要适应我国旅游业以数量型和速度型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质量型和效益型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既要大力发展大众化的农家乐旅游,又要积极开发乡村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既要追求数量规模扩张,也要注重提高素质效率。
1.3 是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趋势的需要
1998年,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式经济时代来临》一文中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经济,就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3]。旅游活动是一种寻求差异文化和体验异地风情的大众精神休闲行为。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愉悦体验,这是旅游本质的规定[4]。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困难和挑战。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呈现出旅游环境注重原生性、旅游氛围注重休闲性、旅游活动注重参与性、旅游服务注重个性化等多元趋势。惟有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乡村旅游才能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消费趋势,从而获得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关键词】 低碳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路径探索
一、引言
随着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兴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活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类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经营者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和价值、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手段与措施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近来,随着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低碳旅游示范点的涌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并且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尽管低碳旅游在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已有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开发成效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实现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地探寻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途径和行动建议。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对策建议。
二、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炼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研究尚不系统,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结论、旅游业碳减排的应对策略等。国内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则主要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影响,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此外,刘啸和江丽芳、王晓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观层面的低碳旅游概念。从微观角度出发,王辉、宋丽、郭玲玲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郑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行动指南的绿色旅行消费活动等。尽管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研究需要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定义,由此导致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强调的是作为旅游对于低碳经济的回应,低碳旅游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旅游。我国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乡村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阐述,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但在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目标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从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的时代精神。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乡村发展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
三、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拓展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可量化、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旅游形式,为乡村生态发展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廓清了其对象、方式和发展方向。
1、拓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在已有的定义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来衡量旅游对象,换言之,凡是具备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对象都可以作为低碳旅游对象。
2、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应的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方式,但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才是生态方式,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而低碳旅游强调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旅游业生态和节能新材料应用,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应用到旅游业中,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以增长碳汇,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以切实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带有很强行动指向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就明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方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
3、指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但是如何衡量乡村生态好坏,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态好坏的标准确定在碳排量这一技术指标上,通过低碳这一量化目标将旅游业所担负的生态社会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旅游要素来体现节能减排,以具体指标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涵。这就为衡量乡村生态好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廓清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创新
在低碳技术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的普遍推进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上看,应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础上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发展的利益引导、保证、约束机制,将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所增加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将由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承担的个别成本转为由全社会来分担。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方向。
1、引导机制。一个有效的导向制度将起到明确的行动引导、示范效应。在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之初,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要运用财政、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区别对待,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生态补偿。
2、保证机制。保证机制主要是从制度标准层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方向发展确定一个可供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使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化、循环化。
3、约束机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审计核算机制,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部门、旅游企业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约束。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学的低碳乡村生态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框架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目标和阶段性减排任务进行科学评估,借此强化监督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在旅游环境规划科学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行为举措更加理性科学、更加环保低碳。另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绿色审计体系,对旅游企业实行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将因乡村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行政或经济途径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将旅游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低碳化纳入到可控性、可调性的范畴。
五、结束语
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的新时尚与新热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宽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对象,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应用于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总体而言,倡导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发展方式,选择一些条件适宜地区构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不啻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2] 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4).
[3]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 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
关键词:林家乐;SWOT分析;发展策略;广州
中途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5-29
修回日期:2013-07-11
引言
我国乡村旅游现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3]。林家乐是继农家乐、渔家乐之后出现的乡村旅游新形式,属于休闲旅游的高端产品。与其它乡村旅游形式相比,林家乐对环境的要求更高,要求具有浓郁的绿色森林环境、优良的环境空气质量及高浓度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这也是林家乐区别于农家乐、渔家乐的核心特征。发展林家乐顺应了城市人群回归自然、走近绿色的诉求。
目前,广州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林家乐的发展处在初期阶段,尚存在着特色不突出、休闲游憩内容重复、布局分散、配套设施随意、发展策略和扶持措施不明晰等问题。本文在对广州发展林家乐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广东林家乐的发展方向、策略,以期为林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1林家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都市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依托都市的都市乡村旅游在市场规模、项目规模、主题多样性等方面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同时,高速的发展也带来了开发无序、空间布局扎堆、产品同质化、设施过渡性强、管理主体多样、监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4~5],局部甚至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6~7]。
根据国内、国外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1~3],我国都市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为:1)体系化:随着各种乡村旅游形式进一步发展、成熟,将共同构建都市休闲游憩旅游体系;2)产品特色化:开发特色鲜明的主题产品对保持旅游项目的生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避免产品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的有力手段;3)品牌化: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将更注重与城市形象结合的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建设规范化: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要更加注重建设规范化,尤其加强对项目门槛的管理,明确基本准入要求,提高建设标准和服务质量;5)监管法制化: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一些相关管理办法和政策,未来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到法律、法规、条例、管理办法等法制层面。
1.2 林家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林家乐正处在建设初期阶段,呈现出一种朦胧状态。作为一种继农家乐、渔家乐之后提出的建设模式,现阶段的林家乐与农家乐、渔家乐等都市乡村旅游模式的差异并不明显,具有都市乡村旅游模式的共性。由于所依托的自然环境质量高、占地规模大、旅游产品独特,林家乐在三者中处在较高端的位置,所提供的也应是较高端的休闲产品。林家乐未来的发展必然是进一步充分发挥森林、水体、空气等自然优势,深度挖掘森林休闲游憩、康体养生主题,开发具有森林特色的参与性、体验性系列活动,形成有别于农家乐和渔家乐的特色产品。从长远来讲,随着都市居民对绿色休闲、森林养生需求的不断增长,对高端定位的林家乐诉求很大,所以林家乐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广州林家乐现在也处在建设初期阶段,呈现出一种朦胧状态。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林家乐主题特色不突出、布局分散、建设不规范、休闲游憩内容重复、配套设施随意、扶持政策和措施不明晰等问题。
2 广州发展林家乐的SWOT分析
2.1 优势(S)
第一,自然资源优势:广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发展林家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广州森林覆盖率达41.5%,森林、果园、湿地等分布广泛,地貌类型多样,气候适宜。第二,环境优势:广州已建成由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公园、绿道等组成的自然保护体系;广州的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与全国其它都市相比相对较好,环境优势明显。第三,客源市场优势:广州城市居民收入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居民旅游支出已占支配收入的二成以上,居民出游能力强,市场需求旺盛。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珠江三角洲规划建设成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广州发展林家乐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优势。第四,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势:广州发展林家乐的重点区域集中在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地区,正切合了广州“北优”空间发展战略,同时也切合了广州“生态优先”的城市建设战略思想和“绿城”的建设理念。第五,基础设施优势:广州的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完善,交通道路网络完善、城市公交系统便利、私家车普及程度较高,为城市近、远郊发展林家乐提供了便捷的可达性。
2.2 劣势(W)
第一,城市空间扩张势必压缩林家乐的物理空间:依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广州还将处于城市高速发展期,城市空间扩张是必然的。城市空间扩张势必要占用林地资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林家乐的物理发展空间。第二,土地使用成本高:作为国内的一线城市,广州的土地使用成本高昂,这对都市森林资源、客源市场依赖度高而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林家乐旅游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第三,消费周期性强:林家乐是一种短期的休闲活动,主要客源市场依托的是本地和周边城市居民,其消费周期性很强,周末等节假日经常爆满,而工作日客流量少,项目闲置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林家乐的开发经营。
2.3机遇(O)
第一,城市发展的居民需求: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未来人口还将进一步向珠三角集聚,因此广州的总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城市人口的增加为林家乐的发展提供了客源市场保障。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闲暇时间将会越来越多,加上交通道路设施日益完善,这些都将为都市居民开展短期休闲活动创造机会。第二,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绿色休闲的诉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城市空间的扩张,市民生活环境距离自然越来越远,且城市户外休闲空间日渐不足,而人们对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城市建设区周边区域发展林家乐是解决这对矛盾的有效途径。第三,国土主体功能区的实施和推行: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家和政府推行的国家空间发展保护策略,目的在于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环境保障,有效地防止城市空间无序扩张,这将为林家乐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第四,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契机:广州正在推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其中,现代服务业是未来的发展重点。而林家乐正是都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新方向。第五,旅游业是广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广州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发展旅游业既符合广州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计划,又能切实满足都市居民的需求,有助于推进“幸福广州”的建设。林家乐作为都市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林家乐的发展打造平台,林家乐的发展又能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发展,丰富乡村旅游的服务产品,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发展林家乐将是广州打造都市特色乡村旅游的必要补充。
2.4 挑战(T)
第一,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作为广州都市林业发展的新模式,林家乐的发展既要考虑保护,又要兼顾发展,更要求能够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第二,消费者需求的挑战:广州林家乐的主要消费群是珠三角地区的居民,他们的选择面广,旅游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消费者消费品味提升,消费诉求发生变化,对林家乐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之间的竞争: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三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为了保持项目的生命力和避免恶性竞争,对三者的客源市场、主题特色、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准确、有效的定位将变得非常重要;第四,周边城市和地区的挑战:广州的一些周边城市,如佛山、东莞、清远、惠州、肇庆等已在林家乐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广州作为后来者,如何和前者拉开差距,塑造具有广州特色的林家乐品牌是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
3 广州林家乐的发展策略
3.1 广州市林家乐发展方向
总结国内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成熟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对广州市林家乐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构想:
3.1.1以休闲服务为主,以教育体验为重 林家乐依托自然森林生态环境而建,是可持续经营、寓教于乐的休闲事业,致力于为游客提供身、心、灵全方位的休闲体验。林家乐肩负着宣扬森林、生态文化的重任,应仔细设置各具特色的森林体验活动,提高人们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兴趣及认识,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将之作为林家乐建设的重要任务。
3.1.2以高档定位为主,以多样化主题服务为重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广州发展林家乐应是高端的。应充分利用广州的森林、果园、花木和湿地等特色资源确立游览主题,并结合广州城市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业发达的优势,着重打特色牌、文化牌、服务牌,打造广州市民高品位、高品质的日常休闲游憩场所。
3.1.3以整体规划为主、以示范带动为重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建议广州市林家乐采用整体规划的方式,依规划而建设,以示范带动的方式稳步、有序地开展和推进林家乐的建设,确保广州市林家乐的品牌质量。
3.1.4以制度规范为主,以协会扶助为重 广州林家乐可由行政管理部门搭建一套完整的项目申报、评级、管理办法等对林家乐的建设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并在林家乐创业初期提供建设指引和政策扶持,特别是税费上给予优惠和减免。同时还可参照发展成熟地区的做法,成立由经营业者组成的广州市林家乐发展促进协会,致力于广州市林家乐的资源整合、信息传递、产业辅导、营销推广、环境保护及森林文化的发扬等工作,以提升林家乐服务品质,建构文化品位。
3.2广州市林家乐发展策略
结合广州市林家乐发展方向,对广州市林家乐发展策略有以下几点构想:
3.2.1品牌化策略――打造“花城林家”品牌 广州林家乐建设应围绕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目标充分利用广州市域“山、水、城、田、海”的自然基础、优越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城市设施、发达的服务业,着重打特色牌、文化牌、服务牌,高标准打造“花城林家”:以为市民提供身、心、灵全方位的休闲体验为宗旨,寓教于乐。通过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花城林家”品牌及内涵,把“花城林家”建设成为广州市乡村旅游的标志性品牌,以丰富“花城”内涵,促进“幸福广州”建设。
3.2.2规范化策略――制定系列标准、规范 为促进广州林家乐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林家乐的服务质量、高质量构建“花城林家”品牌形象及内涵,借鉴发展成熟地区的经验,广州林家乐建设亟待制定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广州发展林家乐的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广州林家乐建设和管理,达到建设标准化、管理条例化、服务产品规范化的目的。
3.2.3差异化策略――构建四大主题 利用广州南部滨海、中部丘陵、北部山区的地理特征和森林、果园、花木、湿地等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林家乐建设进行差异化定位,构建广州林家乐的主题,避免出现旅游产品同质化和竞争无序化的现象,为广州林家乐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2.4 普惠化策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 林家乐产品惠及都市民众,林家乐经济效益惠及乡村林农,有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林家乐作为都市林业发展的新模式,除了能够达到充分利用都市绿地、盘活都市绿地效益外,还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普惠民众的目的。
3.2.5 示范带动策略――设置建设发展示范点 为保证广州林家乐有序、优质地发展,广州市林家乐可采用“整体规划、示范带动”的方式,依照整体规划而建设,避免出现资源无法发挥整体效果的情况;根据广州林家乐的整体空间布局,结合建设主题,选取若干林家乐建设示范点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示范点的建设、经营、管理,从摸索中总结经验,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广州林家乐的整体建设。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乡村生活习俗越发思念和向往。林家乐顺应了都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绿色、体验森林的户外休闲游憩诉求。正确的观念来自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和对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理性判断。广州的林家乐尚处在初期阶段,只有从业者和管理者全面了解发展林家乐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从而制订合理、可行的发展策略,广州的林家乐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1-49.
[2]李加林,童亿勤,时媛媛,等.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 22(1):91-95.
[3]江山,邹志荣. 浅析农家乐及其景观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0): 4089-4091.
[4]周玲强,黄祖辉.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 24(4): 572-576.
[5]何景明,马泽忠,李辉霞.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济, 2004, 7: 36-38.
[6]莫艳恺. 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 农业经济, 2010, 1: 28-30.
[7]徐延山. “农家乐热”的冷思考――关于可持续发展农家乐的思考与建议[J]. 绿色中国, 2006, 11: 55-57.
作者简介:
程仁武(1985- ),男,福建莆田人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一、概要
项目名称:神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
建设单位:神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开发公司
建设地点:河北省平山县古月镇井沟村
建设内容:神农园综合乡村游。包括千亩土地整理;万亩森林公园建设;采摘,种植资源开发。
地址:河北省平山县古月镇井沟村
二、立项依据和背景
(一)、神农园农业生态观光游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业观光游是时尚的旅游发展方向。它可以为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条可持续、高效的发展途径。乡村生态观光旅游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仅注重土地本身的农业生产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高度开放性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向。由于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游要求美化和保护环境,因而合理经营的乡村生态观光旅游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对促进区域生态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神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是风险性较小的旅游投资项目。
平山县具有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等自然优势。发展神农园古月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原有传统农业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农业效益通过观光旅游得到提高,所以,投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比常规旅游项目具有更小的风险性。
三、优势及有利条件
(一)以大旅游理念整合周边景区,构建平山大旅游板块。
发挥本景区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与天桂山,^^水,瑜伽山,紫云山整合互相推介,互相补充,市场共享,共同打造大西柏坡旅游板块。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神农园光照充足,降雨集中,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良好的生态环境。神农园周边没有污染工业;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较高,沟、渠、路、林、桥、涵配套,森林一万多亩。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白云深处有人家”。良好的植被覆盖,清新幽静的深山腹地,山乡特色鲜明的农家小院,天、地、人完美结合、相补成趣。可谓,古有“桃花源”今有“神农园”。
(四)绝对的区位优势。神农园距平山县城35公里,距省会石家庄60多公里。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地区疏散理论认为,在大城市周围50公里范围内为母城吸引范围,50-100公里地带可成为疏散极成长的地区。旅游关系上具有先天优势,更有条件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接受大城市辐射的独特优势。
四、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
为进一步挖掘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加强基础实施建设,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包括“神农园千亩土地整理”、“ 神农园森林公园”、“神农园采摘种植开发”等项目,发挥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三位一体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作用。
五、实施计划
总面积30000余亩。共分为旅游区、采摘区、百果园区、花卉区、高效养殖区等,建有较高观赏价值的 “百果园”、“生态效益林”等景点景区。
六、开发前景
农业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经开始了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现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我们对于生态农业旅游的投入不多在加大,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为了发展的前提是很大很好的,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精品化;多样化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乡村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日益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为乡村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地主要位于成都、北京、云南等地,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多从地域的角度来分析,甚至以地名为模式命名,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地域特征的发展模式。
一、北京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近年来,北京通过不断培养和发展乡村旅游,找到了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现将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二、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云南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早,云南旅游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上也做了积极探索:
三、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特点
成都郫县农科村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是农家乐的故乡,以农家乐、三圣花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纵观以上三个旅游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发展正在向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多样化的转变,逐渐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乡村旅游新模式也是层出不穷,体现了中国乡村旅游正在朝着新的发展阶段前行。
参考文献:
[1]金冰心.国内外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2014:1-44.
[2]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引言
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是以沈阳、抚顺、本溪、营口、朝阳、丹东等土地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主体,在对其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后,这些地区皆有着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气候、特点不鲜明的困惑。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主要是对辽宁省乡村旅游的现有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发展时间短,很多景区都处在未能形成稳定客流的刚起步阶段的结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章,对辽宁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做出应对的策略并指出其发展的方向,其功能上的转型突破必须以迎合大众旅游需求为考量,在餐饮、住宿等设施上应抓住乡村本土气息这一氛围。第三部分第五章结合实地调研访问及充分分析调研内容后,对乡村旅游新业态下的辽宁省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是以什么样的方向去定位自己的,面临哪些机遇,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政府的统一筹划。我们的环境分毫不差,但能否抓得住时间,抢占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先机,这将是辽宁省旅游的一大突破。
一、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从数字统计的情况来看,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并不是很理想,特别是与其它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相比,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在基础配套设施的搭建,乡村旅游服务机构的引导与监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具体的表现在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品牌特色并不突出,游客对辽宁省乡村旅游的整体评价满意度并不是很高。这些问题暴露出了辽宁省乡村旅游在发展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其在今后需要大力扭转与调整的主要方向。东北作为我国的一个宝地,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辽宁沈阳现阶段更加注重对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自身的精神生活。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往往想要去乡村环境来感受最纯真的自然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城市,必然注重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仅是对一些生态环境进行建设和保护,更是让游客们去亲自体验回归的快乐,电台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正是对乡村旅游的大力宣传,正是现如今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二、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本身存在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强,服务价格低廉等特点,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但辽宁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实质性问题。例如,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是其基本的原动力,尤其是在旅游资源不断同质化发展的今天,将旅游产品进行多元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政府没有出台有力的政策手段,没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导致经营秩序不规范。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市场调查,设施设备不齐全,规模较小,组织较松散;往往造成盲目开发,重复雷同,活动内容单一,特色不突出;经营者和旅游区居民等普遍素质较低管理和经营意识匮乏,又没有专业的管理培训,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的发展经营要求。保护力度不够,不能充分认识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和民俗文化遗存的易损性,导致环境和民俗受到冲击。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受季节影响大,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在客源上,多以自驾游客为主,客源地存在局限,急需疏通宣传渠道。各地区政府主导定位不明确,各市⒉畈黄耄很难形成整体战略联合。
三、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丰富特色产品,扩大宣传推介,加强行业管理,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是实施乡村旅游“规范化工程”。建设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乡镇、村,即培育打造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特色旅游乡镇,旅游地区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环境,还应该对餐饮、住宿等环境方面加以管理,为提升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如今旅游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旅游形象打造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我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就是指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和实施,例如旅游区内的水电以及道路等,这些都是旅游基地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乡村旅游一般都远离市中心,所以想推广自身的旅游产业,就一定要注重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乡村旅游所在的位置,这种宣传性的工作也是属于基础性的建设,会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保障。
三是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力度。要引导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周末观光、短期度假、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客源市场。随着我国旅游在世界上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会来参加各种旅游活动。这就让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从国内逐渐的走向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载体与媒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将会获得很大的提升与进步。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在通过颁布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来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我国进行旅游,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也将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四是积极举办特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辽宁省44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风情,构成了“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主题,这些都成为重要的特色乡村旅游节庆资源。要积极支持、引导具有一定条件的节庆活动上升为县、市、省乃至国家级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目前据调查营口市冰泉山庄乡村旅游度假点开展乡村旅游节,该节事活动得到很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五是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住宿、餐馆、娱乐、购物等标准化建设,支持和鼓励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 级景区。伴随着乡村旅游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提升,在今后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从服务质量层面来进行手段与水平的提升已经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摆在了辽宁乡村旅游发展面前。因为,在今后的旅游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包括旅游从业者自身的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是辽宁乡村旅游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之所在。
六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要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富有辽宁地域特色的农事产品、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乡村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对游客过往的消费旅游记录进行分析,然后,从其基本的需求特点出发来制定个性化的特色旅游产品的定制。例如,游客在过往的旅游记录中,比较倾向于购买具有原生态蔬菜水果等特点,那么在下一次的旅游线路的设计方面可以推荐其进行乡村体验旅游。这种基于游客旅游心理诉求的旅游产品的私人订制,在很好的满足了游客旅游诉求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提高了游客对旅游企业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七是继续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立能够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乡村旅游业开发的重要性,辽宁省有着东北地区的民族特色,如果能够加强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立,将会更好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实际的乡村环境建设中,人们一定要注重对城镇风貌的设计,避免现代化的时尚内容,很多时候人们去乡村地区游玩,更加注重的感受乡村的自然气息,所以结合结合农村林权、宅基地、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进行改革试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八是坚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方向。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要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使乡村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只有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旅游生态品质的重要性,并且将“乡土味”、“地方性”、“民族性”视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核心,才会更好的提高市场旅游的生态品质。
四、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
(一)政府主导开发
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决策、协调、立法、政策、引导和宣传等手段,为旅游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政府主导可以通过引导组织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
1.景区主导、社区参与型。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吸收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社区参与旅游是实现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政府扶持与引导下,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而且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
2.政府主导型。政府作为一个权威部门,就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和观察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然后选择合适的旅游景区进行开发,这些都可以更好的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策方面都应该给予旅游产业更多的支持,这样才会让旅游产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公司主导型。即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
(二)乡村主题旅游开发模式
在辽宁省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要从辽宁省自身的发展优势与发展特点出发,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旅游发展模式,来进一步拓宽其在旅游发展层面的新思路与新路径。例如,通过特色的农事旅游项目来吸引外来游客,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各种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餐饮与住宿在整体旅游业中的竞争能力,保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活力,大众的吸引力重点仍然在优美的乡村环境及具有新、奇特点的项目活动中。乡村旅游不能局限定位于旅游市场中的“老年人”,它必须重新点燃活力,形成丰富的乡村“水环境”,而不是一想到乡村旅游,让人浮想于脑海的是大妈们的广场舞,而应是幽雅天鹅湖形象。乡村旅游形象的转型将是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关键号召力。
(三)城乡互动的开发模式
城市与乡村是相互影响的,在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也要注重城乡的互动与联合。一方面,充分体现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之间的联动关系,发]乡村在旅游环境,旅游资源层面的天然优势,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后需支持与保障;另一方面,借助城市在人才、技术、基础配套等方面的优势,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助力。具体来说,辽宁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发挥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优势,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以都市生态农业作为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产业依托,提高乡村旅游的抗风险能力。
五、辽宁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和机遇
(一)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辽宁地区属于东北的发达城市,其中沈阳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其中还包含着我国皇帝所居住的寝宫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热爱上了辽宁,其中阜新、喀左、辽阳等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乡村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不仅如此,人们对于新鲜的旅游事物也有着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最求原生态生活模式,很多人们开始对乡村旅游产业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将会更好的提升我国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更多丰富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辽宁交通便捷。辽宁地区是我国交通较为便利的一个城市,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辽宁省与我国各个一线城市之间有着十分便利的高速公路,这将会为其他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提供更多的方便。不仅如此,辽宁省的一些乡村地区几乎村村都通有柏油马路。并且省内具有非常稠密的铁路干线,方便的交通能够推动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实现高速的发展,也会推动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二)发展机遇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为有效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进一步发挥农业旅游对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全省实际,特提出主要任务:“十三五”期间,强化全国性农村改革试点示范作用,发挥其溢出效应,形成覆盖农业各种业态的旅游示范点体系。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