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4:49: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文化差异影响原因翻译方法王佐良先生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元化的。同时,它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等。中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人文地理、语言思维、教育礼仪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翻译时,会遇到文化差异影响翻译顺利进行的情况,尤其表现在如何选择词汇方面。
那么,中西方文化差异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传统习俗的差异。中国人注重形式、注重的整体观念、崇尚热情、注重外形上的美感、重写意、重情感;西方人注重内容、注重个体意识、注重理性注重内在实用性、重写实、重理智。
第二,历史文化差异。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中国文化强调“道”“仁”,即教化的工夫,血缘的亲情在中华文化中是割舍不断的,是首要的。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西方的一切学说都始于哲学,即智慧的学问。
第三,宗教神话差异。中国受佛教影响深远,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表达方式,而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的语言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在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后,自然对这些差异所导致的影响翻译的原因也有所了解。翻译是一个再认识、再表达的过程,我们通过准确地选择词汇,来体现原文风格,并为读者接受。翻译家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那么,影响词汇翻译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第一,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中英语言词汇出现空缺情况。词汇空缺是指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它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物质生活方面和文化方面。例如,汉语文化中的道教以及和道教相关的词汇,在英语当中是没有对应词汇的。除此之外,汉语文化当中还有本命年等相关内容,也不存在于英语文化之中。同样,英语当中的一些关于文化的词汇,如hippie等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精确对应的词汇。
第二,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中英文词汇出现词义差异现象。例如,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来看,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这也就导致了汉语词汇当中存在大量和农业有关的词汇,而英语中与之意思对应的却是一些和海洋有关的词汇。又如,中国文化喜欢一些和美好词汇谐音的动物,如蝙蝠、蟾蜍、龙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这些动物却是不喜欢的。这就导致了一些俗语和约定俗成的语言用法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容易导致歧义现象。
第三,由于长久以来存在的传统差异,导致中英词汇出现词义冲突。通俗地说,词义冲突是指中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在表层意思上是一一对应的,但其所表达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底蕴是有所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例如,在颜色的表达方面,中文中和蓝色相关的词汇是褒义词。而在英文中,和蓝色相关的词汇既可以做褒义词,也可以做贬义词。即便是褒义词,其具体内涵和汉语中的内涵也是不相同的。
第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于中英文中的一些词汇产生了不同的联想。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和不同思想的指导,人们对于中英文中一些特定词汇的联想也不尽相同,这也影响了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词汇的选择。例如,汉语中的“吃醋”“酸葡萄”,在翻译时我们不能直译过去,需要采用英语的能够表达嫉妒的词汇。否则,就无法表达愿意。所以说,我们在表达同一含义时,要根据不同文化内涵,选择能够产生相同语用涵义的词汇。
由于以上文化差异对词汇翻译影响的原因,使得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丢失、误导中西方文化中的信息,造成理解障碍、理解错误,无法体会源语言的内涵和魅力。这种词汇语义无法对应文化内涵、无法反映文化价值的现象,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选择词汇时应当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谨慎,仔细地分析隐含在词汇背后的文化因素,按照目的语的习惯进行选词,尽量做到准确地转化语言、移植文化。那么,我们在翻译中选择词汇时,应采取哪些方法呢?
第一,虽然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我们也可以采取直接译出原文的方法,即直译法。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源语言词汇的形式,也可以传达出源语言的内涵。它既能够体现出源语言的文化,也利于译语的理解。例如,acid rain(酸雨),black market(黑市),pour oil on fire(火上浇油), gentlemen’s agreement(君子协定)等。
第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一些源语言词汇在译入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汇,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
第三,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我们在翻译人名、地名、菜名等专有名词时,可以采用音译法或谐音翻译法,必要的时候可以加注解释。例如,sauna(桑拿浴“源于芬兰的一种蒸气浴”),a Don Juan(唐璜)等。
第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需要我们在翻译时要对一些词汇进行解释,即释译法。在采取这种方法的时候,我们要做到有理由、有根据准确翻译。例如,The study had a Spartan look.(这书房有一种简朴的景象),等等。
第五,为了避免文化差异导致译文晦涩难懂、死板模糊,我们在翻译时可以采用增译法,即增加适当的解释的词汇。例如,As a result of those economies, many of our new projects became possible.(由于采取了节约措施,我们的许多新工程才得以实施。)
第六,中英语言里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的差异很大,我们在翻译时可以采用代换法,将词汇的意义具体化或抽象化。例如,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等。
总之,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交流。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成就了翻译的必要性。反过来,翻译也促进了文化的沟通、传播。一方面,我们要了解这些差异,找出这些差异对于翻译选词的影响原因。另一方面,也要针对这些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有效的翻译。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思考和试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奈达.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3\]刘川,段跃萍.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翻译译丛\[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一、中西方教育思维的差异
(1)中西方教育思想中,对知识获取方式的界定不同。中西方自思想文化产生以来就存在了强烈的对比和差异性,同时也为教育理念的不同埋下了伏笔。中国古代有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在古希腊同样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大哲学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他尊重学生“材”的多样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案。而苏格拉底认为人的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教师的作用是“助产”,通过不断地引导和诘问,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2)中国教育求“稳”,而西方教育求“变”。季羡林教授认为。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是分析。东方人思维缜密做事谨慎,西方人个性张扬直截了当,反映到教育思维模式上就表现为东方教育重“和谐、统一、稳定”,而西方文化重“竞争、创新、变化”。中国人都有较强的群体文化心理,很注重“别人怎么看”,这种从众倾向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主动表明观点,很少有学生敢反驳老师。与中国文化求“稳”截然不同,西方的个体文化鼓励独特、推崇个性、倡导变革。
二、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傅斯年认为,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性质)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政治型的国家,其教育内容首先是为政权、为政治服务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教育重视人文学科而轻视科学技术的传统。而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工商立国,加之它们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抽象思辨的民族思维方式,它们的教育内容也就以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为主。
三、中西方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
(1)中西方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讲授顺序不同。顾泠沅教授曾用一个学游泳的例子来说明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西方:先把学游泳者全部扔入泳池中,他们相信总有一部分人会浮出水面,当然也有部分会淹死,然后捞上来进行动作教学。中国:在学游泳前将动作要领说清楚,然后将学习者扔入泳池,绝大部分人不会淹死,然后继续进行巩固。从学游泳例子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是理论与实践的先后之别,中式的课堂教学当中,虽然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差一些,但学生所学内容都已经总结成纲,这要比探究性学习更节省时间、效率更高,而且中式课堂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低错误率。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有其精妙之处,但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在固有的文化思维模式和教育思想及背景下产生的,别人的方法固然优秀,如若生搬硬套拿来就用必然会造成自身的不适应,因此中西方教育者不断地寻求两者之间的融合,以提高教学效果;(2)中西方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递方向不同。本研究按照中西教育思维的不同,将这些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即中式课堂教学法和西式课堂教学法,中式课堂教学法更侧重于讲授式、解说式、示范式教学,其知识信息是从教师向学生单方向传递的,教授顺序是先理论归纳后实践练习;西式课堂教学方法更偏重于讨论式、探究式、提问式、情境式教学法,其知识信息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双向传递的,教授顺序是先实践练习后理论归纳。
四、教学目的的差异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西方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西方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西方人比较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自然发展,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力图使儿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发现自己的存在和认识与开发自己的能力。中国人认为孩子都是富有可塑性的,其必须经成人的帮助才知道去发现社会的存在和要求,于是老师和家长比较注重通过不断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位置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成为适应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五、教学活动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差异;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瞩目的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绘画因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了迥异的风格。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中西方绘画这两大艺术体系的比较研究也显得更为重要。
我国学者彭吉象先生曾阐述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
一、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艺术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画家所受的传统教育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在绘画的艺术观念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的艺术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因此画家喜欢描写一些真实的场景和画面;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与和谐相处,不应该破坏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西方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为了人类而存在;而中国人则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对待自然的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比如:中国画的题材多选择动物、植物、山水风景,在中国的绘画中动物的地位很高,绘画者在绘画时多注重对动物细节的描写,他们会去看画中的花鸟鱼虫是否有生气、有灵性,是不是栩栩如生。而西方绘画则更多的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在什么环境和场合人物的形象都是最突出的。
中西方画家在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如:西方画家为了克服空间的局限,通常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利用观者视觉上的错觉和幻觉;中国的画家则善于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表现出空间的无线延伸。又如:西方画家在对待时间问题上,经常突出瞬间的因素,选取具有特征的动作,需要观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构建画面中的事件;中国画家则往往采用手卷的形式,描绘出连续性的故事情节,要观者的记忆。
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上看,各自的民族特色是鲜明的,比较起来,中国绘画偏重创造一种和谐的意境,需要时间用心去品味。而西方绘画表现的却是情绪,是在短时间内给予观者以视觉情感的刺激。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艺术特质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绘画的最初阶段,认识都是一样,绘画就是为了写实。但随着发展,中西方绘画的方向大相径庭。西方绘画继续坚持写实主义,并不断发展壮大。西方的绘画艺术注重“写实”,即模仿,追求对象和环境的真实感,画家尽可能的去还原事物的外貌特征,而不在作品中融入画家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中国绘画从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由原来的追求“形似”转变为追求“神似”,进而发展成为追求“写意”。中国绘画的“写意”,受到宗教尤其是儒家、道家、佛学等的影响,画家不单纯的描摹客观事物,而是更注重了事物对象的意趣和神韵的传达,以及个人主观感情的体现。西方绘画的写实,主张将事物真实再现;中国绘画的写意,并不是抽象,更多的是在作品中融入个人的理解以及情感。西方绘画直接反应人类社会,这是的表现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反映社会演变,所以西方绘画可以称之为“艺术的镜子”。中国画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偏重于主体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画家自身的思想在绘画中占主要地位。绘画中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中国画里的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
中西方绘画的色彩观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画的色彩相对简单,但更飘逸灵动,它并不是客观的模仿外物的色彩,墨色更多代表的是一种符号,表达画家心中的情感,引起欣赏者的联想。西方的绘画,尤其是油画,凝重而有质感,色彩更丰富,更具有现实的表现力。其次,中国画特别是南宋以后其成熟形式的水墨画中讲究留白,而西方的油画要将色彩填满整个画布。色彩使用的差异,使得两个艺术系统的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质。中国水墨画看起来十分简单,只利用了黑白两种色相,其实并非如此。墨有“墨分五彩”“墨分六彩”等说法。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就极搜用墨,在他的画外面前,人们不难感受到中国画墨色的内在丰富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之色彩观与西洋画之色彩观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也不相同。由于中西方审美和文化的差异,画家在构思作品的时候,对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以及技法中线条、色彩、透视等的使用形成了各自的特征。中国画多使用散点透视法,不受视域的限制,在有限画面中表现出无限的艺术空间,如《清明上河图》,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描绘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中国画中的事物都在一个平面上,对物体本身的立体性与相互空间关系的不太重视。西方绘画多使用焦点透视法,欣赏者固定在一个位置来看画作。西方绘画,尤其是油画,十分注重画面的立体感,其中事物的质感、事物之间的距离感和立体感都特别突出。
中西方绘画在题诗、题名、落款等方面也不相同。在西方绘画中很少看到这些内容,即使偶尔出现画家的签名或创作时间,也通常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因为这些签名会影响作品整体的和谐一致。可以说,西方绘画中,题名是属于画蛇添足。而在中国画中,中国画的主题、意境等的营造,不是依靠场景、故事,而是通过题字、题名、落款等方式来烘托和表达,中国画中经常看到画旁是一首诗,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观者能够想象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可以说两者是书画同源、相得益彰。此外,中国画还有一个独特的制作程序――装裱,它几乎是一件作品生产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对作品主题意义最终是否可以被合理地呈现出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同样具有中国式的美学观方面的原因。
总之
中西方绘画是世界上两大艺术体系的代表,它们之间的艺术差异是存在的。然而,两者作为二度空间的造型艺术,也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中西方绘画艺术也出现了相互的影响,如:中国的现代山水画、西方绘画的思想和技法等出现了交叉和创新。中西方绘画通过交流与融合,必然会得到新的启发,从而使两方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丽娟.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与发展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
[2] 李芳.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J].安徽文学,2009(02).
[3] 王白石.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比较[J].戏剧之家,2014(18).
[4] 王慧军.浅谈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J].美与时代(下半期),2009(01).
关键词:《推手》;家庭价值;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34-01
一、引言
作为一个美籍华人导演,李安对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多年的美国生活经验使他充分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1990年,李安将以反映这种文化冲突为主线的电影《推手》推上荧屏,并获得了一致好评,一举拿下当年台湾电影金球奖的最佳导演这一殊荣。电影当中,生动的呈现出了一位中国老人在移居美国后,与同一屋檐下的美国儿媳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生活上的矛盾冲突。毋庸置疑,这种生活上的冲突没有孰对孰错,矛盾的背后反映出的便是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别,而电影中着重刻画的则是众多文化冲突中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每个人出生后所进入的第一个团体便是家庭,因此,家庭价值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今后的生活,工作以及为人处世。因此,不同的家庭价值观必定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生活习惯等。在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村当中,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下,良好沟通,也成了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电影《推手》的剖析,简单阐述了中美不同的家庭价值观,以及差异的形成原因。
二、中美文化中不同的家庭价值观
(一)家庭观念:家庭本位VS个人本位
中国社会的重要特点是“家庭本位”,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更加注重家庭,强调家庭利益及它的生存与发展,要求个人必须服从家庭。一个中国人一旦成年后,基本上就以家庭为中心来生活了。
西方社会的重要特点是“个人本位”,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更重视个人,强调个人的生存、个人的利益、个人的意志、个人的发展,主张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要求家庭服从个人。极少数西方人会为了家族利益而放弃个人目标,即使是家族势力强大,他们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财富和价值。
(二)家庭结构:父子关系为主轴VS夫妻关系为主轴
中国的家庭结构以父子关系为主轴,重视父传子的制度,重视孝道,是一种主干家庭结构,呈现一种垂直型的关系,因而传递力强,持续力强,家庭规模相对较大,以至少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为主。又因为父子是同性,因此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两性的差别。中国家庭在两性关系上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中国传统家庭允许有三妻四妾的出现,但是父亲的家长权威却是绝对的,唯一的,不容置疑的,这有利于保持家庭的相对稳定。就算是现代家庭,因为婚姻一方出轨而导致家庭破裂的情况也不多见,多数夫妻出于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两性关系出现第三者时会选择保持家庭的完整。
西方传统文化认为,神先造婚姻,而后有家庭,因此,婚姻关系应该优先于父母、子女及其它家庭关系,西方的家庭也因此成为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一种核心家庭结构。家庭规模相对较小,多以一代夫妻关系为主,并不像中国家庭那样具有很强的传递力和持续性。而且因为夫妻分别代表不同的性别,所以有必要强调两性的差异,性不但不被忽视,而且要被突出。西方婚姻带有强烈的排他性,不会包容他人,一旦出现第三者插足,婚姻常以中断关系夫妻结束。因此,西方家庭类型除常见的核心家庭之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重组家庭、丁克家庭等。
(三)家庭的教育:父母本位的“理想教育”VS子女本位的“目标教育”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的是命令与服从,而西方国家注重的是公平和自由,”中国人认为“养不教,父之过”,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因此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一种典型的“理想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家长的意愿,带有强制性,目标往往是既定的,不可更改的,理想也往往定得过高,“胡爸虎妈”层出不穷。
与中国家长的“责任,义务”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家长更多的是把教育看作孩子的“权利”,因此家庭教育比较能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比较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孩子自己的个人意愿,是个性计划。孩子个人的爱好兴趣会随着他的成长而改变,家长也愿意根据这种改变修改孩子接受教育的目标。在这个过程里,大人只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三、结语
电影名《推手》一词来源于太极当中:“推手是体会上下相随,随屈就伸,沾连黏随不丢顶。”通过对这部电影的剖析,我们也能对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我们应该像太极拳的“推手”一样,,取长补短,平衡和谐,进而减少文化冲突,取得更好的沟通。
关键词: 文化差异 高职 英语教学
地域不同则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则语言不同。为什么西方的笑话不能逗乐中国人?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却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就是文化差异。在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高职日常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注意语言的讲授而忽略有关的文化知识,这就造成不少学生虽然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在交际中却常会冒犯对方,导致双方的不愉快。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但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沟通。这一切都证明,教师应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也不例外,要想把中西方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更好地融合,首先我们就应该知道中西方文化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成因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加深对语言的了解,与此同时,语言则会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由来已久,我们在地域和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差异。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所以,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才会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呢?/你啊,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由此可见,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有很大的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英语中与水产、航船相关的词语非常多,如:Don’t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fish.(勿缘木求鱼);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涉及生产劳动方面的词语就特别多,比如英语中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搬或运”这个动作,但在汉语中就有许多,如扛、挑、担、抬、提、挎等。此外,汉语中我们常用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却会说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等。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马)呢?原因是中国人一般用牛来耕田种地,而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这些都体现出生产劳动给两国文化带来的差异。
(三)风俗习惯
1.称谓、称呼及敬语谦词
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少。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因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强调等级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从而也产生了权力和义务上的不同,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而且,有很多时候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或有时候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英美国家人们认为这样是非常得体而又亲切的,但在中国人的眼中,这样的做法却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西方,他们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不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汝、尔、你、您和吾、我、在下、敝人等敬语。中国之所以敬语谦词如此多也是源于我们的礼仪制度和中国人传统的等级观念,它要求人们跟长辈、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同时,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在我国谦虚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如不使用,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
2.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或家庭情况等问题是不礼貌的,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而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国家,集体主义观念强,所以中国人很可能会问及这样的问题,以示对别人的友好和关心。例如,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每个月工资多少?”“你家有几个孩子?”等。而因为西方气候易变,所以见面经常讨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不会问及隐私问题,这些问题会令他们尴尬,难以回答。
(四)历史典故
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如果我们对彼此的文化了解不多,很多时候就会很难理解对方,很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英美文学作品及神话传说,如莎翁的作品、《圣经》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
(五)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语法形式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有时句子看上去松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想留就留下,不想留就走,没人管你”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句间关系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二、文化差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只有清楚和理解文化后,语言学习才会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文化差异的渗透。
(一)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随时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国家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政治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为更好地学习英语铺平道路。例如,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和推广,国外的节日也越来越被我们国人所接受。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教师可以就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讲有关Christmas和Valentine’s Day的来历以及这方面的习俗,这样将语言与文化同步进行,不仅增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的记忆,了解了异国风情,而且能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英语电影、图片等,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接触到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更为地道的英语。如,带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电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一段优秀的电影片段可以帮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学到很多可以随时运用的英语精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1.找出电影台词中最切合实际生活的部分;2.反复听电影片段,并跟着模仿;3.疯练,直至脱口而出;4.攻克其中的重点单词、口语要素和实用句子,举一反三,直至运用自如;5.话剧表演。
(三)注重英语俚语(American Idioms)的传授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俚语正是这些文化内涵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俚语很多时候不容易被理解,导致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可以随时随堂讲授,要求或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平时积累。此外,还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与时间,这样理解会容易些。
(四)开设中西方文化选修课
中西方文化选修课向学生提供了中西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让学生去感知、认同和领悟其教育意义,加强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推论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学到文化史上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分析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到终身学习的本领。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之间关系密切,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设计者对语言本身提出的要求,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得到有效的扩展和深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对比,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他们更理解本国的文化,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文化差异的传授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文化教育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将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真正融会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语言,并能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使英语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更迎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他们的眼中,西方的教育环境要比中国的环境优越的多。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持有这种观点。因为这个原因,学者应该着眼于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去进行研究和探讨。尽管我们清楚东西方教育差异是巨大的,但是到底它们之间的差异起源于何处和对之后的教育界有何影响仍然是一个盲区。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去探讨中西方教育差异,并以《绯闻女孩》和《十八岁的天空》为蓝本。
关键词:教育;中西方差异;文化;价值取向
一、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渊源
中国和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自古以来就有深渊的差异存在于此。自远古时期以来,中国就坚守“我本地大物博,无需迎合与外”。中国自开元以来一直妄自菲薄,认为外来之物无一优等。这是古人给后人留下的永远磨灭不去的观念。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世人眼光的扩散,国人逐渐开始发现国外的东西渐渐优于国内。但此时已晚,我们已经和世界开始有了差距。这是中国教育的缺点所在,但是中国教育的优势也来自古代。例如孔子的诗书礼仪,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源于古人的传统。而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例如美国,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历史传统记载非常短暂。此国是一个欣欣国家,它没有什么传统,历史去追溯和查询。它把创新和发明当做自己国家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开放,创新,不惧权威,不畏惧将来,这些都是这个新国家给世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但是它的缺点在于它不在乎历史,不为未来着想成了它们自己的缺点所在。
二、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价值取向对跨文化交际方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是由荷兰学者霍夫斯蒂德研究发表的理论之一。在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范围之内,文化被分成五个维度去研究证明。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长期与短期主义观,男性与女性权威。用着五个维度去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比较关键和准确的理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文化价值取向的第一个维度,它旨在研究人的态度对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取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一个比较核心和重要的点去研究来自于不同国家人们的态度。研究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需要用个人主义值去研究,如果个人主义值较高,证明对自己的利益和权力看的比较重而不太在乎集体权益和他人利益。不确定规避指的是对未来将要发生事情的避免和选择。不确定规避指数越高,证明他们喜欢未雨绸缪,而不确定性指数越低,证明他们越是不太在乎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和所做的决断。权力距离指的是对权威和高层的畏惧感,权力距离指数越高证明对权威的高层的距离感越强,而权力距离指数越低证明对权威和高层的距离感越弱。文化价值取向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会对中西方教育差异之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文化价值取向在《绯闻女孩》和《十八岁的天空》的表现
《绯闻女孩》是在美国正在风靡流行的美剧之一。剧中的男女主角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女主角Blair是一位富家千金,生活极其奢华.她生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参加各种名流的派对和聚会.由于从小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她从来不在乎他人的感受,总是喜欢别人围着她转。男主角Chuck也是其中的男主角,他本人生性放荡不羁,对生活没有太大的追求与渴望。从这两位男女主角我们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较低而且不惧权威,权力距离指数也比较低。而在《十八岁的天空》中,男主角石延枫尽管也是出生于富贵人家,但是他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尽管他喜欢捉弄别人,但是在他的内心里。这些都是他对别人的关心和喜欢。他对班里的女主角疼爱有加。而且专心一致,不喜欢出尔反尔。剧中的女主角蓝菲琳是学校的校花之一,但是她在同学面前从来不会表现出居高临下的样子。
这是中西方教育差异在文化价值取向角度下的研究,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没有那个文化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哪个文化是高人一等的。我们在判断文化教育的好坏和利弊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看问题。观点和决定都不能太过于片面。根据此结果学生以后再决定选择哪种教育的时候,应该谨慎小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即可。不应搞崇洋。(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Bennett, C.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Boston: Allyn & Bacon,1995.
[2]Warwick, P. Academic Skills f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Students: An Attempt to Support Overseas Management Studies Students in the UK Retrieved Oct 26, 2005 from http: / / fellow ships prelim project articles ept 05
[3]Wang G. 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in Canadian Universities: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J]. College Student Journal,l 2001(3).
[4]Ngwainmb, E. K.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 EB /OL]. Retrieved Nov 11, 2005
[5]Lee The Cultural Contex t o f Chinese Learners[A] .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in the Conf uncial tradition in Watkins[ C] . 19961
[6]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方莹, 李春光. 浅析中西方教育之差异[ J]理论学习,2007,(8) 46.
[8]黄河清.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J]中国家庭育, 2004, ( 1) : 48- 49.
[9]李亚, 周侠.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J]科教文汇, 2007 , ( 2) : 51- 53.
[10]梅醒斌.珠江三角洲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与实践[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1]刘兆军.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J] . 石油教育, 2001, ( 3) .
[12]张晓生. 关于做好高校系辅导员工作的探讨[ J] .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1, ( 3) .
[13]黄希庭, 郑涌等.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4]朱玉珍. 谈素质教育中的教育者的素质[ J]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4) .
[15]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社[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16]孔德.实证哲学教程[M]巴黎, 1830 ~ 1942.
[17]刘小枫. 拣尽寒枝[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7.
[18]纽曼. 大学的理想[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9]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M]北京: 商务印务馆,1970.
[20]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2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2]孟子.孟子卷五・滕文公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3]扈中平,刘朝晖.关于中西教育观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评论,2002,(1):10-13.
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文化和事物,其热度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这与二十一世纪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不可分割,中西方交流的密切,使得研究中西差异尤为重要。文化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这一解释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体现了这种差异表现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基本存在以下几点。
一、文化差异
具体而言在精神上,主要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中方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以结构細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以结构整体综合见长。
文字上,中国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书画同源的特点,句法中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关系和时态,一般不作严格要求,强调以意会来把握。西方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则往往有较严格一致的要求。
语言上,中国在文章章法和文字描写方式上习惯于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不可颠倒;来龙去脉必须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人物描写也以“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的整体刻画为特色,注重外在行为的描述。西方的文学作品则可由任意一个中间局部开头,整体时空感不强,倒叙、跳跃、意识流、片段,这些更是其作品之特长;人物描写则以从头到脚,直到睫毛颤动等細节刻画为基本特色,注重不可见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描写。
二、教育差异
所谓教育的差异,就是两种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氛围的差异。两种不同的种族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无论是从政策层面的实施到体制制度的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几近完备。在孩子们都接受高级的、良好的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就是有一些学生养成了不良的骄奢习惯。西方文化的教育主旨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质,在教育环境非常良好的情况下,西方孩子的这点缺点也显得不足一提。
相比而言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政府经济负担能力过重,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发展在目前来看还是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在这种大教育背景下,我们的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孩子自我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竞赛上的水平很高,但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则远不及西方学生。笔者认为,这只是两种文化及社会制度的产物,两种不同的国情,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并不能只从表面来说孰好孰坏,他们各有各发展的优势和瓶颈,我们应该做到“”,使中西方教育在各自不同的土地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摒弃自我的不足,互相吸取对自我有利的方面。
三、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有些学者认识:中国并没有宗教。显然,这种说法过于草率,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包含性的文化,只要符合中国文化的道德要求并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的,一律吸收。当然,宗教也是如此,因此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而且又有大部分的非教徒。而西方文化强调本体的神圣性和优越性,在宗教上采取的态度和做法与中国大相径庭,例如,多次的、长久的宗教仇杀、宗教裁判所的建立及兴盛等,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由此可以体现得出。相对于中国对外来宗教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西方更热衷于对外扩张和传播。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其形成的原因也与形成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泛基督教系则形成于西罗马帝国最混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制度正在崩溃,斗争和对抗是当时社会的主题。
四、艺术上的差异
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合、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让欧洲人不能理解,同样,我们有时也觉得欧洲人的艺术技术过于本分,呆板而缺少灵动感。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細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我们的祖先也画了几千年,为表现出仙女们飘逸、凌空而飞的感觉,在她们旁边加上几朵白云,也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而且更形象生动,也富有意境和想象空间。
关键词: 中西婚俗 异同 六礼
当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各国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在全球多元文化环境中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以中西婚俗异同之比较作为切入口,探寻中西婚俗的文化意蕴,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指出在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的过程中,保持本民族传统婚俗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可以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独特习俗。婚礼习俗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对比研究中西方婚礼习俗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原则下,我们可以吸收西方国家文化的优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在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深入认识本民族文化特征,重视并保护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婚俗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用现代汉语来解释,纳彩即择配,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说媒”。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纳吉,指提亲,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将这一事实告诉女家,谓之纳吉。纳征,即“送彩礼、送嫁妆”。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期,就是俗话所说的“送日子”,娶亲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请期”。亲迎,指娶亲,即正式举行结婚仪式。西方婚俗主要包含四个步骤,即建议、改姓、选期、举行婚礼。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根源、婚姻观念、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其婚礼习俗大异其趣。通过比较这些差异,我们可以发掘中西文化的深层意蕴。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等级宗法制度严明,人们社会等级观念浓厚。同时,中国深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人们十分注重寻找个人的集体归属感。西方社会深受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推崇个人价值至上的价值观,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和自由,讲求“人身自由”和“民主平等”,个体意识强烈。
婚礼习俗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婚礼服饰的差异尤其引人注目。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西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全球化冲击本土文化的历史潮流中,中西方交流的加强和异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中西方风俗的差异日益缩减。历史上各民族服饰曾千差万别,特别是各国婚礼服饰特色鲜明,中国的婚礼服饰华丽、颜色鲜艳,同时又具有传统、朴素、保守、内向的特征。中国古代曾依“天玄”而采用黑色婚服,西方一以贯之的白色婚服有着浓重的宗教意味。这说明是中西婚礼习俗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宗教作为人类生活整个系统中的一种文化要素对婚姻事物和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透过作为婚姻缔结形式的婚礼习俗,我们可以看出各大宗教或通过神圣的宗教婚礼或经由源远流长的教义对社会群体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虽然中西文化发展模式不同,内涵迥然相异,但是无论是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婚姻还是道德佛教理念渗透下的中国传统婚姻,都选择用宗教话语权彰显其神圣性和重要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婚嫁中的各项细节越来越重视,婚礼习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中西方婚俗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传统习俗,其区别最能反映各地区文化间的差异。有学者指出:“由于历史、宗教、地理、民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不同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婚礼习俗,中国的传统婚礼是谨慎而严格的,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婚礼是随意而轻松的。”这一论断有待斟酌。笔者认为,西方基督教婚礼并不随意轻松,而中国现代婚礼则失之谨慎严格。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其形式各异的习俗。婚礼习俗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之一,最能反映这种文化间的差异。近年来,中西方的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如今的中国,在婚礼上穿凤冠霞帔的人已经寥寥无几,绝大部分的年轻人追慕西式婚礼浪漫唯美的风格,将西方元素注入婚礼仪式。然而穿着白色婚纱步入的不是教堂而是酒店,没有在牧师面前对上帝宣誓而是跪拜高堂,令婚礼显得“不中不西”,既没有西方照耀下的庄严肃穆,又体现不了中国婚姻伦理崇尚的“孝敬长辈”、“相敬如宾”。面对多元文化带来婚礼习俗的嬗变,笔者认为,保持本民族风格、彰显传统文化是对待婚俗和其他文化习俗的应有态度。
参考文献:
[1]鲍宗豪.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研究,1992,05.
[2]欧阳若修,韦向学.外国婚俗[M].广西:漓江出版社,1986.
[3]郭金秀.从婚礼习俗看中西婚姻观中的宗教影响[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3).
[4]范明生,陈超南.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作品 英汉翻译 影响 策略
众所周知,由于L期的交通闭塞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地交流,从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严重。这种情况在中国译者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尤为严重。本文立足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现状,着重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中风俗文化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信息传递技术落后的古代,较远距离之间的信息传递仿佛是天方夜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西方世界文艺复兴以后,航海运动的浪潮愈演愈烈。航海运动将西方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并与之进行碰撞。同样的事情在我国明代时期也出现过,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令远下西洋。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其过程中也让明朝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风土文化随之传播开来。虽然现今社会信息技术传播已经非常发达,但是由于历史积淀而来的中西方风俗文化上的差异依旧没有消除。这些中西方的风俗文化均是通过千百年来的经验累积,不可轻易动摇。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的象征,它集合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鱼鳞、人须、蛇腹、凤足等。并且龙可以呼风唤雨,祥瑞大地,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的伟大图腾,所以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恰恰被完全地颠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虽然翻译过来也是“龙”,但是它确是邪恶的象征,同时它还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强大的能力。所以几乎所有西方玄幻小说、电影以及电视剧中,龙均是作为强大的反派角色出现。导致这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即:中西方风俗文化上的差异。所以中国译者在具体翻译有龙形象出现的英美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意西方作者的风俗文化,从而避免正反派角色混乱现象的发生。
二、中西文化差异中精神崇拜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精神崇拜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中国译者对此进行高度地重视与研究。简单来讲,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讲究“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同时团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具体的民间故事也在千百年来口口相传,从而使得这种传统思想已经在我国国人内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而反观西方社会,个人英雄主义则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崇拜之一,这就使得西方社会崇尚强者,越强的人会得到越多的赞美。并且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一样,这种强者至上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刻骨铭心,比如英美作品中的经典作品The Hero and the Monsters: Values in Beowulf Reconsidered.(《贝奥武甫》体现对人类理性的呼唤)、A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e older generation are respectful of tradition.(《老人与海》体现生命的尊严以及年老的一辈尊重传统。)。所以这种中西方文化上所推崇的精神崇拜不一致,也给中国译者在进行具体的翻译英美文化作品的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实现提高翻译效率的目的,中国译者需要在翻译的具体过程时刻揣摩作者内心所推崇的精神崇拜,并努力地向其靠拢,这样才可以使得最终翻译出来的作品符合原意,从而达到提高翻译水平的目的。
三、中西文化差异中语法特点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语法差异,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重点部分。众所周知,中方和西方所使用的语法各不相同,而且在语言表达的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中国译者的翻译工作变得难上加难,而且还会影响到实际的翻译效果,造成翻译误差。而且还容易出现由于一个小小的语法混淆,造成翻译结果词不达意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中西方语言的口语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个具体的句子:“早睡早起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据中国语法的翻译特点,往往会进行直译,从而翻译成: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这句话从语言逻辑上来讲没有错误:“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作为句子的主语放在句首,“is”作为句子的系动词放在句子中央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very important to me”作为句子的表语置于句尾,并且修饰系动词。虽然这个英语句子语言结构完整,但是它不是常见的英语表达方式。英语表达讲究避免头重脚轻,他们会将过多词汇的主语后置,从而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厚重之感。比如,刚才那一句话将会被翻译成: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me to go to bed and to rise early. 这个句子中“It”作为形式主语代替原本的长主语起到引领句子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具体的英美文化作品的翻译工作难以开展。鉴于此,我国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利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同时结合自身的翻译特长,从而努力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扰,进而为世人呈现出一本又一本完美的英美文学翻译著作。
参考文献:
[1]杜娟.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特色及翻译技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
[2]古丹,袁继红.试论大学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教学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