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4:49: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媒体融合的形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从原子化受众到链接式用户
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观众作为电视内容的接收者,被视为原子化的受众,他们是孤立的、被动的、同质化且面貌模糊的一群人。面对组织化的传媒和有目标的传播,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的观众唯一能够掌握的就是遥控器,他们能够决定的也就是看或不看。然而,新媒体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一传播格局,“受众”转变成了“用户”,他们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多样化的媒介内容和接收渠道,而且能够通过彼此的连接和互动,来参与媒介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可以说,“用户”已然成为媒介融合链中的关键节点,以用户为中心也成为电视媒体寻求转型的突破点。面对新媒体形塑的新生态,湖南广电积极探索连接受众的方式,试图将原子化受众转变为链接式用户,而这种连接行动主要从三个维度出发:
一是从分散到聚合。过去,对电视媒体而言,观众是静坐在电视机前的孤立且分散的大众,媒体机构只需做好生产和编播环节,就能让具备强大魔力的视听内容抵达受众。直到互联网的崛起,大众逐渐分流,他们开始拥抱除电视之外的其他娱乐方式,他们更常在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移动App等媒介通道中流连忘返。在此情境下,如何让分散的受众重新聚焦于电视荧屏便成为电视媒体所需思考的关键问题。正如美国学者戴维•阿什德所言,“信息技术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是信息文化的一部分,信息技术被融入某些社会行为的方式,而同时它又为所有不同的社会行为提供发展的机会”②。号称“电视湘军”的湖南广电正是凭借对信息技术的敏锐洞察,充分利用移动App、社交媒体等新传播渠道,将分散的受众汇聚起来,让电视观众和网络用户实现对接融合。2013年跨年狂欢夜上,湖南广电推出基于电视互动的移动社交应用“呼啦”,让电视观众通过手机屏幕汇聚于呼啦星球,与其他呼啦用户一起参与电视互动。如此一来,湖南广电便顺利地将分散的观众汇聚成了圈子化的用户,强化了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联系。2014年4月,湖南广电又重磅推出“芒果独播战略”,宣布今后湖南卫视的自制节目将由芒果TV独家播出。不到一年时间,芒果TV全平台的日均活跃用户数已近3000万左右,芒果TVApp下载总量超过6000万次。芒果TV的独播战略降低了渠道的可替代性③,让日渐分流的观众重新回归芒果领地,而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也为湖南广电连接观众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在新媒体传播生态系统中,原本彼此孤立的受众蜕变成了链接式的用户,他们不仅接收内容,同时还会对内容进行评论、转发和分享,以及再生产和再分发,而这种基于社会化网络的连接力量可以使一部电视剧、一档节目甚至某个人迅速爆红,甚至直接影响电视媒体传播的后续效应。正是源于此,如今的电视媒体都非常强调观众的参与性。事实上,早在超女时期,湖南广电就以短信投票的方式让观众体验了制造明星的,而今,湖南广电更是借助多种媒介渠道开创了多元化的互动方式,让观众直接参与到节目进程中。例如,2014年金鹰电视艺术节期间,湖南卫视首次推出互联盛典晚会,在晚会直播中引入了极具互联网特质的“弹幕”元素,电视观众兼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芒果TV移动端和PC端对晚会内容进行吐槽或点赞,这些评论内容都可能以“弹幕”的形式出现于电视直播屏幕上;2015年跨年演唱会上,湖南卫视更是联合芒果TV推出360度全方位直播,用户可以通过芒果TV自行选择机位,观看除电视画面之外的台前幕后的实时动态。除了提升观众对电视的参与之外,湖南广电还充分借助社交媒体来引领观众之间的互动。无论是《爸爸去哪儿》中星爸萌娃经典语录、搞笑片段在网络上的风传,或是微博平台关于“回忆我的一年级”话题的热议,以及《我是歌手》中“秋裤男神”“老鲜肉”“童颜巨肺”等称号的走红,由节目内容衍生出的话题不仅促进了观众及用户之间的广泛连接与互动,更让节目在裂变式的链接路径中实现了影响力的倍增。
三是从同质化到个性化。无论是移动社交应用“呼啦”的开发、视频网站芒果TV的独播,或是基于社交媒体的互动运营,湖南广电通过多种媒介渠道的融合与联动来汇聚观众、积淀用户,其更关键的意义还在于大数据的积累与应用。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将“大数据”(Bigdata)称之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④,而在当前汹涌袭来的数字化浪潮中,大数据的发展空间更是让社会各个行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电视媒体而言,随着电视观众与网络用户的融合,原本面貌模糊的受众在数据化生存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受众的需求、偏好和行为都可以通过数据的挖掘得以洞察,由此便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为之提供更加精准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体验。早在2004年,湖南卫视就确立了“快乐中国”的品牌定位,而后又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将目标受众定位在青春向上的年轻人群。除了主推金鹰独播剧场和王牌综艺节目带之外,湖南卫视还通过对观众及用户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创新推出了钻石独播剧场和青春进行时两大周播剧场,以古装偶像+青春偶像的优质剧集来进一步锁定年轻观众,让芒果式青春更具特色。除此之外,湖南广电的另一内容输出口———芒果TV也开始发力自制节目,为年轻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内容。比如依托《我是歌手》衍生出《备战T2区》《歌手相互论》等节目;针对电视剧《花千骨》推出“《花千骨》PK《盗墓笔记》”的娱乐盘点;另外还开创性地跨国直播2015Billboard、欧洲歌唱大赛和金球奖颁奖典礼等等。他们通过引进小众的优质内容满足了新媒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强化了平台的品牌价值。由此可见,湖南广电正是凭借“用户至上”的理念,通过多种媒介渠道的联动与融合,成功地将原子化的受众转变为链接式用户。这群链接式用户不仅构筑了具有凝聚力和忠实度的粉丝圈子,同时还在传播中发挥出结构洞的“第三者”连接效用,从而使湖南广电的内容优势和品牌势能在虚拟与现实交融的社会化网络中得以进一步放大和增值。
二、从生产单一型节目到生产集群型产品
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今天,湖南广电凭借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和品牌效应,依旧打造出了《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一系列现象级节目,吸引了一大批兼具传播力和消费力的忠实的年轻观众,从而使其新媒体转型之路具备了先天的优势。这也意味着,即便是在“互联网+”的融合产业浪潮中,“内容为王”始终是电视媒体发展的立足之本。然而,随着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加速融合,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及营销都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单一的媒介内容已经无法支撑起电视媒体的整体运营和发展。对此,电视媒体亟需转变商业模式,由生产单一型节目迈向生产集群型产品,借助媒介融合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和升级。首先,何谓“产品”?事实上,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产品依然是内容,但它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创建的用于经营的媒介内容”,因而超越了原来简单的内容生产层面,具备了鲜明的营销指向。也即是说,对电视媒体而言,媒介产品的运营必须打通节目策划、生产、发行、播出以及宣传、营销乃至衍生开发等整个产业链条,而在此过程中,媒体机构既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用户群的消费需求来生产多样化的内容、布局多元的渠道,还要围绕产品内核,从横向和纵向的层面来整合运作不同的内容及渠道,打造出集群型产品,如此才能持续地维系用户、拓展市场。众所周知,湖南广电的产品意识一直领先于国内其他电视媒体。早在《超级女声》火遍大江南北之时,湖南广电就围绕这档节目进行了娱乐包装、短信增值、艺人经纪及商业演出等一系列的市场化探索。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浪潮的席卷,湖南广电更进一步强化了产品意识,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对电视节目进行产品化开发与市场化运营,而这一从节目到产品的升级之路主要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对优质内容进行整合营销,将电视节目打造为现象级IP资源。近两年,IP热潮正席卷整个影视行业。所谓IP,即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在时下的文化产业领域,IP已更多地引申为“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⑤,其在形式上包括文学作品、影视剧、节目、游戏、漫画等等,或者是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甚至一个概念。凡是具备内在的核心价值,拥有广泛的受众群和社会影响力的媒介内容,都可以成为在文化市场上流通的IP资源。电视节目升级为IP资源,首先必须以优质内容为依托,综合运用全媒体传播渠道进行整合营销。随着媒介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电视媒体越来越重视对多种渠道资源的整合利用,以促成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例如,湖南卫视在播出一档节目或是一部电视剧的档期内,往往都会在老牌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中开设该节目或电视剧的专场,同时,芒果TV也会持续更新与之相关的花絮片段或衍生节目,而移动应用“呼啦”上也会推出特别专区,为用户关注节目动态、参与电视互动及线下活动提供通道。在《爸爸去哪儿》“节目首映礼”上,湖南卫视就通过“呼啦”召集了30对亲子与星爸萌娃同观影、齐互动。除了整合自有平台资源之外,湖南卫视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借助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思维进行话题引爆和口碑营销。其中,《我是歌手》第三季曾以131亿的微博话题阅读量高居微博热门话题榜榜首,《奇妙的朋友》也凭借“明星饲养员”“动物萌宠”“爱心公益”等热议话题实现了热度和口碑的升级。在基于全媒体的整合营销过程中,节目资源推广、网络衍生节目、App互动、微博话题、微信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渠道及内容彼此连接、相互促进,以“集群”的形式发挥出强有力的协同效应,由此造就了《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兼具高收视、好口碑、强话题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节目,而这些现象级节目也就此演变为可供多维度开发的IP资源。第二阶段,即对现象级的IP资源进行全产业链的开发和运作。目前,业内对于IP资源的开发,一般都是通过打造矩阵式的集群型产品,即横向进行产业链拓展,纵向进行系列化延伸,促成IP资源的价值延续和经济增值,从而构建可循环的内容生态链。
在这方面,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可谓是IP运作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一档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以“星爸+萌娃”的角色组合、亲子互动加户外体验的内容元素,吸引了一大批跨越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庞大的粉丝群,不断掀起收视狂潮。随着节目的热播,湖南卫视顺势推出了《爸爸去哪儿》同名手机游戏,游戏玩家可以扮演节目中的星爸萌娃开启跑酷闯关。该款游戏上线首日下载量即破百万,注册用户不久便上亿,日活跃用户超过300万;而在节目收官不到一周,《爸爸去哪儿》同名电影就开始拍摄,并在2014年春节档斩获7亿票房;此外,《爸爸去哪儿》同名图书预售3天销量就突破5万本,一度位居学生读物畅销书榜首。从电视节目衍生出同名游戏、同名电影、同名图书等多类型产品,将传统电视产业链延伸至游戏、电影及图书等多个领域,这一过程体现出明显的跨界思维,而这种跨界行动也极大地促进了《爸爸去哪儿》节目IP的经济增值。在横向的产业链拓展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湖南广电又于2014年6月开启了第二季节目的系列化生产和运营,并将于今年暑期档推出第三季节目,一方面继续沿承节目的内容模式和产业模式,另一方面也根据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迭代创新,在持续迭代中为IP注入新的内涵,从而不断延续用户的价值认同和IP的生命力。从节目到IP产品,从IP资源到集群型产业链,这两个阶段并不是割裂的,也没有绝对的先后之分,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它们共同构建了以内容为核心的电视产业链。进而言之,湖南广电自制的每一档节目都可以构成一个IP,而IP正是当前电视媒体拥有的核心资产,IP热潮也预示着“内容为王”在媒介融合时代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围绕一个创新IP,全方位开发集群型产品,延伸多元产业链⑥,这将是电视媒体利用自己先天内容优势迎战媒介融合的一把利器。
三、从经营单一渠道到构建媒介融合生态圈
在传统的媒体经营格局中,电视台主要是作为视听内容的生产机构和播出平台,而电视媒体只需持续地用内容来经营渠道,就可以通过广告实现盈利。之后,随着网络视频、社交网站、移动应用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作为媒介渠道的电视媒体逐渐面临巨大的冲击,于是纷纷开始寻求转型。但在初期,电视媒体的转型仅限于渠道层面的拓展,例如创建门户网站、开设微博、微信官方账号,或是与网络视频进行合作播出,然而,这种浅层次的尝试已经远远跟不上媒体市场化发展的步伐。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产业革命浪潮,电视媒体必须积极把握媒介融合的机遇,与其他媒体组织、商业机构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与合作,从经营单一渠道向构建媒介融合生态圈跃升。
所谓生态,是“由不同的因素各司其职、相辅相成来形成,彼此之间互相依托支撑价值链”⑦,而生态圈则是不同的物态围绕一个核心而汇聚,彼此之间存在共栖关系,由此所形成的自循环的有机系统。例如,苹果公司就是以iPhone、iPad等产品和ios操作系统为核心,打造了一个涵盖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内容制作、服务平台等多层业态的良性生态圈,并且生态圈内部上至硬件制造商、内容供应商,下至普通消费者都紧密关联、彼此互动,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系统,从而带动不同产业的发展。在电视媒体领域,作为行业先锋的湖南广电也开始着力打造生态型体系,其以内容为核心,对内整合所有渠道、终端等资源,对外则尝试在电视、互联网、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彼此共栖共荣的生态系统,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介融合生态圈。首先,湖南广电内部生态圈的构建所秉持的是生态整体观,即遵循整体优化原则,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打造“内容+平台+应用+终端”的一云多屏的传播生态。在内容方面,湖南广电集团整合了旗下十个电视频道、一个视频网站、一个电影子集团、五个广播频率等多个媒体机构,由此也形成了卫视自制精品节目+地面频道分众化内容+芒果TV自制内容+电影+广播等多元品类的内容集合;在平台方面,涵盖了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电视平台,以芒果TV为核心的互联网视频平台,以快乐购为标志的电视购物及产业经营平台,以电广传媒为标志的资本运营平台等等;在应用方面,湖南广电推出的电视互动社交App“呼啦”则主打“电视+社交媒体”的跨屏互动模式,其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电视内容互动、直播聊天室、社交游戏等多种形式,全面构建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电视社交生态;在终端层面,作为独家拥有湖南广电内容资源的视频服务平台,芒果TV目前已全面布局PC、互联网电视、手机、PAD、IPTV等终端,而作为全国首批获得互联网电视牌照的机构,芒果TV也正在积极发力互联网电视业务,推出芒果派、芒果嗨Q、芒果月光宝等多款电视机顶盒,意在借助互联网智能电视的东风重新占领客厅,打造家庭智能娱乐中心。
在这一内部生态圈中,内容、平台、应用和终端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动与融合关系。例如,移动App“呼啦”的整套互动体系和激励机制都与湖南卫视的节目内容密切相关,观众经由网络应用转变为用户,而后又能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与节目内容、与电视平台之间的联系。再如,湖南卫视和芒果TV正逐步建立起电视平台和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双向互动模式,除了湖南卫视对芒果TV予以内容支持之外,芒果TV的自制内容也对湖南卫视形成了反哺,未来,双方还将斥资10亿共同打造湖南卫视的周播栏目剧,通过平台的联动促进内容的多元化升级。其次,在建立内部生态体系的同时,湖南广电也非常注重与外部社会资源之间的对接与合作。今年4月,湖南广播电视台正式完成转企改制,与芒果传媒资源整合成立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在全新的市场化体制下,芒果传媒担当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连接平台。换言之,湖南广电正是以芒果传媒作为市场主体,在生态互动观的指引下,遵循互动共进原则,与各种媒介资源、商业资源进行资源置换和优势互补,从而构建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随着互联网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电视媒体如今正积极寻求与互联网合作共赢的节目创新模式,而这种模式被业内称为“台网互动”,亦即台和网之间取长补短,围绕某一共同的传播内容,形成跨媒体、跨地域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合力。2015年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微信“摇一摇”的合作被视为台网互动的标杆之作。在台网互动的热潮下,湖南卫视的多档热门综艺节目都与微信“摇电视”展开了多番合作,如《我是歌手》摇一摇即可“抢红包送金话筒”、《一年级》摇一摇送助学金红包,以及小年夜春晚上摇一摇送《爸爸去哪儿2》观影红包等等。诸如微信摇电视等台网互动形式充分发挥了不同媒体各自的传播优势,在创新电视互动模式的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及用户黏性。除了“电视+互联网”的台网互动之外,“电视+电商”媒体产业经营也是湖南广电构建外部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电视+电商”也称“T2O”(TVtoOnline)模式,是指通过电视内容直接连接消费者和商家,让观众/用户实现即看即买的消费体验。事实上,电视购物早已非常普遍,湖南广电旗下公司快乐购就全面整合了快乐购频道、广播电台和时尚生活类节目《我是大美人》《越淘越开心》等媒体渠道资源,对接3C家电、家居用品、美容服饰以及旅游等各大行业及商家。而在媒介融合生态下,快乐购又与芒果TV进行资源整合,在新媒体渠道方面展开合作,先是快乐购在芒果TV试水推出了社交视频电商项目“MM秀”,而后又在芒果盒子推出以“芒果铺子”为核心的电商产品,为用户提供一块抢、达人圈、芒果商城及快乐购TV直播节目等多种功能及服务。此外,芒果TV也于今年5月份推出全新的互动产品———灵犀,通过对视频画面内容的精准定位,为用户匹配多种形式的内容推荐,更加有效地触发了用户的消费行为,由此打通内容、用户、广告与品牌之间的壁垒⑧,建立起完整的商业闭环。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媒体,报纸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第一传媒。由于报纸自身的属性,尽管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相比,在时效性、互动性、个性化等方面存在差距,但在深度、权威、品牌、公信力等方面的优势是新兴媒体难以企及的,这种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保持并延续。[1]
(1)权威性。相对新媒体来说,报纸办刊时间长,1615年世界上第一张报纸就问世了。许多报纸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运作,聚集了大量固定的读者群,深受读者信赖和欢迎,有着很好的传播信誉和社会影响力,其权威地位和形象得到了树立,塑造了良好的业界知名度与美誉度。在中国,报纸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它的发声一直被广大民众所信任,人们通过它获得更真实、准确的信息。据相关部门调查的我国三种市场形态媒介的公信力对比发现,我国所有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公信力明显高于其他报纸。
(2)丰富性。报纸传播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对新闻信息快速、准确、客观、公正的把握与追求,没有报纸传播的有效性与丰富性,报纸就难以得到受众与同行的广泛尊重。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信息量大、说明性强,其传播新闻信息是报纸的重要特征,它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报纸相对新媒体来说,一般采集力量较强,丰富的采编经验,为报道提供了多的新闻资讯,创作出许多有深度和热点的文章。大多数报纸办刊时间较长,也积累了大量的新闻及各类信息资料,有许多媒体建起了数据库,有的还建起了大数据新闻平台,为查询与跟踪报道提供了便捷条件,可以实时汇集事件相关信息,并对事件进行地域、时间、性质等分类。传统报刊具有无形的政治资源与有形政府资源,这种与政府紧密的、独有的联系是一种巨大的财富资源优势。
(3)便捷性。报纸,顾名思义就是用纸作为载体来传播新闻信息,由于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比于网络新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它便于携带,收放自如,同时具有便于阅读、方便查询、价格适中的优点。“一纸在手,想看就看”,报纸不像网络新媒体那样,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用电,不受内存的影响。报纸创办的历史远远久于广播与电视,新媒体创办历史更是与报纸无可比较。人们对于报纸有一种自然的喜好,钟情于阅读报刊。目前,从调查来看,四五十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更愿意看读报。有许多人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感观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先看哪部分,后浏览哪部分;是阅读一遍,还是阅读多遍,同时便于标注、圈点,可以碎片式地随时随地获取报纸的新闻信息资讯。
二、“内容为王”是传统报刊业的永远法则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报刊的成败关键是传播的内容能否抓住读者、影响读者,若要立于不败之地,应着力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的新闻信息内容和产品,强化原创性、独家性和深度内容生产,这是提高传统报刊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2]。因为当前传媒业“内容为王”的法则并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传统报刊业,内容仍是各报刊创新突破、赢得竞争、扩大影响的关键所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新媒体的崛起减少了报纸的销量,但大量首发新闻仍然来自报纸。这充分说明在新媒体快速崛起时期,报纸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依然非常强大,保持着重要消息来源的地位。报纸必须紧紧围绕各自的市场定位,适应受众的需求和阅读习惯,加强报道策划,加大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新闻信息采集力度,强化新闻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指导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努力在观点、深度、专业性、参考性上提高报刊的影响力、竞争力、公信力。
传统报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组织生产新闻内容,尤其是原创内容的能力。报纸在长期的调整、积累和发展过程中,有一大批优秀的编辑、记者,他们有着新媒体无法可比的优势,熟悉行业和市场,能获取独家资讯,且新闻信息时能认真编辑,层层筛选和深加工,见报时,新闻信息总是为读者喜闻乐见。多年的实践使《纽约时报》认识到新闻内容的重要性,他们一直重视新闻编辑部的建设。今天,《纽约时报》仍然保持着一个由1100多名员工组成的新闻编辑部,平均每天生产700多条不同种类的内容。
现在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新华社的《参考消息》,发行量突破了300多万份,《新华每日电讯》也从过去发行量不过十多万份达到150万份之多,其主要成功秘诀就在于一直坚持“内容第一”“可读性强”的办报理念,报道内容接地气。一批批高质量、权威性的精品力作成就了这些报刊事业的辉煌。新华社的报刊一直注重探索发展之路,始终把内容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各个报刊都有自己的知名栏目。如《新华每日电讯》的“评论・声音”“每日焦点”“新华视界”“草地周刊”;《经济参考报》的“思想观察”“新闻聚焦”“深度・视野”“商道”等,这些栏目已成为广大读者普遍认可的品牌产品,在他们心目中已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品牌是媒体竞争力、影响力和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传统报刊要始终树立品牌意识,把品牌建设贯穿到转型升级的全过程,着力构建具有巨大品牌价值和广泛社会知名度、受众美誉度、市场影响力的报刊品牌。
三、媒体融合是传统报刊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崛起,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传统报刊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向全媒体报道形态转型,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融合,将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现代传媒表现形式、先进的传播技术等为我所用,可以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网络新闻,开办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利用微博、微信等创新内容形态和呈现方式,推出贴近不同受众群体需求、适应各种媒介终端的特色多元化产品[3]。这是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壮大网上舆论阵地的迫切需要。
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位列报纸融合传播百强榜中前三名。《人民日报》在与新媒体融合中,最先涉足进行探索,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下属各个报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期出版后,编辑认真研读,精心选取本期最具影响力的稿件,按照网络要求设计、编排,并重新制作标题,通过各自报网进行传播,一些稿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探索出了一条巩固并延伸原有优势品牌的发展之路,其中,创办经济参考网就是经济参考品牌的一次有效的延伸。该网充分利用《经济参考报》的丰富内容资源,对其进行多次加工再造,加大和深化集成服务功能,帮助受众用最少时间获取高质量的新闻,真正发挥经济参考的作用。此外,《经济参考报》还围绕提升品牌影响力这个中心,以新媒体产品体系建设促进报纸的发展,先后开办了新华道琼斯手机报、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和《经济参考》电子杂志等系列新媒体产品;编辑部实施了“5+2”多媒体集成报道流程,以新媒体报道弥补了以往报纸报道在双休日的缺位。
传统报纸与新媒体融合,其目的就是提升报纸内容和形式的品质,使之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需要。
四、报刊的发展离不开经营和发行
加强内容建设、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以及加快品牌发展战略是传统报刊在当今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足、保持不败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但这远远不够,好的内容、高质量的产品要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科学化经营方式来推介,否则再好的产品也无人知晓。然而只靠单一发行渠道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报刊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起多元化、集成化、立体化营销发行模式,充分利用手C、网站、微博、微信等一切现代化传媒手段推介发行产品,开展订购业务。
报刊的发展离不开经营和发行。报刊除了本身的广告外,有很多的增值服务可做。比如,早几年组建的上海报业集团,一个重要的经营项目就是房地产;《湖南日报》还专门成立了图书编辑室,利用报刊的优势,发展相关新闻文化产业。
过去报刊讲的是为读者服务,现在不仅要为读者报务,还要注重为用户服务;可以专注为党政企业做舆情分析,为智库服务,成为党政企业的决策参谋。政府部门与企业都较重视舆情分析,有的单位安排多人负责这块,如果媒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的人员来为客户服务,市场潜力很大。这几年湖南的红网基本上已在各县铺开。
营销创意很重要。对于媒体来说,好的策划、好的方案,既有好的经济效益又有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能提高媒体的社会品牌效应和社会美誉度。
媒体更多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新华社战略转型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记者不仅要能采写,成为好的记者、编辑,而且更要成为经济分析师。新华社这几年注重培养自己的经济分析师,而且还从工作需要出发,聘请了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作为新华社的特约分析师。如宏观方面的研究专家樊纲、三农方面的专家温铁军等。现在媒体不缺好的记者,但缺好的营销人员。营销人员要有相当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要有能写出好报告的文笔,还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的才气,这些都是报刊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今,报刊发行的模式主要有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发行模式,以《快乐老年报》为代表的邮报合作发行模式,以《北京青年报》为代表的社会渠道发行模式,以重庆报业集团为代表的整合营销发行模式,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数字订阅模式。总之,各种报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功能上存在不可替代性,都有其各自发展的空间,所以传统报刊应在新媒体环境下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发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吕楠芳.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14).
【关键词】新媒体 媒体融合 新闻采写 媒体转型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导致传媒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渠道变得异常丰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纷纷转型、突围,受冲击最大的纸媒纷纷走上多媒体融合的道路,在与新媒体的全方位融合过程中,取长补短,博弈共生,以期突破传统媒体的发展瓶颈,拓展全新生长空间。
媒体融合影响新闻传播格局
传播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不再是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在网络平台上,尤其是手机终端的飞速发展,使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第一时间成为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网路直播的异军突起,令网络主播成为其受众群体的关注焦点。每天阅读量都超过10万的微信公众大号,甚至某种意义上主导着部分受众群体当日的新闻关注方向。网络平台为越来越多普通人提供了传播新闻的平台,而广大受众,或者说广大网民,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新闻资源不再掌握在少数传播机构手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区分已经变得模糊,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也都是受众。
接收终端统一化
媒体融合也是接收终端融合的过程。比如,电视与电脑有机结合,越来越多的数字电视与网络连接,成为网络信息的显示屏,甚至本身就是一台电脑。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互联网终端机。接收终端的融合,满足了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一体化与多样化的需求。可以说,单一形态的新闻资讯,早已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多层次需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全覆盖的新闻信息,正在改变着受众获取新闻的传统习惯。紧跟技术的飞速发展,搭建多种类型媒体信息的统一平台,内容提供者必须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将新闻进行有效的立体整合。
传播渠道多样化
从BBS、网络杂志、博客、搜索引擎,到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全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也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利用数字技术,通过网络途径传播衍生出多种媒体形式,比如,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报、手机报等等,为公众提供更为多样化、丰富的获取新闻的渠道。同时,加大了与受众的联系,为观众、听众、读者提供了一个即时反馈的平台、通道,增大互动性,甚至主动邀请广大受众加入其中,衍生更多的新闻议题。
传播内容丰富化
每天海量信息充斥网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世界任何地方的新闻,都可能瞬间传遍网络,登上当日世界新闻的“头条”,“世界是平的”已经在网络信息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新媒体的个性化特点,让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媒时代,每一位受众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讯息。所以针对广大受众文化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的巨大差异,不同的媒体提供风格各异的新闻讯息,传播内容越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针对性也更强。
组织方式一体化
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走向融合共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走向融合共存,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间原有的壁垒正在消失,逐步走向统一规划的一体化组织形式。比如,美国的媒介综合集团,早在本世纪初就把旗下电视台、集团网站、坦帕论坛报、编辑部聚在一起运营。在新闻信息的制作之初,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生产出各有针对性的新闻,将内部竞争变为一种彼此配合的合作关系,强强联合,做好市觥
与新媒体主动融合是传统纸媒的必然选择
传统媒体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拥有丰富、权威的新闻资源,但是由于受到时长、版面、字数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更为详尽地进行报道。甚至受制于制作、刊发时间的限制,无法成为新闻事件的第一媒体。新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仅第一时间“抢”新闻,还可以与广大受众充分互动,甚至第一时间推出专题报道,多角度呈现。但是,海量信息,难辨真伪。因此,传统媒体成为广大受众寻求新闻真伪的第一保障,仍在新闻传播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逐步走向深入,报网融合蔚然成风,电台主持人做节目的同时开拓网络直播,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正在增强自身引导力,弥补自身不足,激发全新活力。可以说,传统媒体正在有意识地凭借自身生产的高质量新闻产品,增强自身在网络社会上的影响力,提升在网络社会的关注度,进而促进线下报纸、杂志的发行量,电视、广播的收视、收听率,扩大受众范围,向年轻受众群体延伸。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比如,线上影响力的重新培养,需要放下“身价”,以全新姿态赢得新媒体受众的认可。比如,从大众传媒到分众传媒转变过程中,自我的重新定位,进而锁定目标受众群体,而不是过去的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受众。最为重要的是,从过去主要依靠广告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到新媒体寻求新的赢利点。这都需要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快速转型,在确保新闻质量的同时,加快数字化建设。
媒体融合下报纸新闻采写的转型策略
媒体融合的大时代,对于身处传播最前沿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必须快速转换思维方式,重新进行自我角色定位,成为真正的全媒体记者。
要有综合思维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从单一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到现在的现场直播、现场报道,记者正在向综合型媒体人转型。硬件上,电脑、相机,尤其是手机,正在成为记者现场采访不可或缺的采访装备。内容上,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内容为王,媒体融合甚至对内容的要求更高,对于新闻的选题更为苛刻。通过新媒体,抢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对于记者的进一步报道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网络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线索的全新渠道。从转发、分享的海量信息中,善于发现最有价值的新闻,帮助读者辨别信息的真伪,进而做出更为专业的分析,更有深度的专业新闻,最大程度满足广大受众对于新闻的多方面需求。
要有互动思维
媒体融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传统媒体互动性较差的短板。而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对新闻产品、新闻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必须拥有互动思维,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受众的互动。不仅仅是将获得更多留言,而是要主动设置议题,与受众互动的同时,坚持以负责任的态度面对一切新闻热点。
要有技术思维
媒体融合时代,不同介质媒体的技术和传播特点各不相同,针对的受众人群差异巨大。同一条新闻线索,从内容的选择,到角度、手法、形式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对新闻的差异性提出极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记者不再只是内容提供者,同时还要拥有技术思维,针对不同媒体的特质,有针对性地采写不同的新闻报道,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甚至直播,即使同一新闻事件,也能形成差异化的新闻报道。
要有创新思维
增强竞争力,争夺话语权,与新媒体和谐共生,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就必须在坚持自身特点的同时,搭建平台,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内容从来都是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内容创新,不仅仅是设置全新的新闻议题,拓展全新的采访领域,而且对媒体记者提出了深入报道,提供高质量新闻内容的要求。新媒体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件,抢夺新闻的同时,更要深入挖掘深层次的新闻内涵,开拓思维,探寻本质,这才是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记者应该追求的写作目标。与此同时,时效性仍是新闻记者追寻的第一主题,这是不曾改变的,这也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求新、求变,力求深入报道的同时,仍将新闻时效性放在首位,这也是对于目前传统媒体记者最大的挑战。
纵观全国媒体,多种多样的新媒体融合形式,形式多样的共生模式,可以说传统媒体已经全面出击,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求媒体融合的最佳方式。但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相对而言的^渡性名称,是多种媒体形式逐步走向融合的阶段性名称。未来不会再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区别,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媒体如何准确地自我定位,汇集大量的目标受众人群,媒体记者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当好“把关人”,推出及时、客观、真实、生动而又有深度、广度的新闻报道,秉持质疑精神,不断思考的态度,推陈出新,走在受众甚至同业者的最前沿,才是主流媒体记者的重要职责。
(作者单位:沈阳日报)
【参考文献】
[1]爱德华・S.赫尔曼,诺姆・乔姆斯基.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M].邵红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2015
[3]操瑞青.论新媒介环境下的记者职业深化[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作为主流新闻热点传播途径的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转型升级,并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广播电视媒体革新图存、赢得未来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转型升级与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要求,探索其技术的思路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 广播电视 转型升级 融合媒体 平台建设
广播电视的转型升级主要是更好的传播实时新闻,是推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推动融合发展,也是借由新媒体传播优势进行更好发展的方式。在广播电视转型升级时,需要以创新为基准,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支持和推动融合发展的力度,政府予以相应的资金支持,推动督导各广播电视单位的转型升级早见成效。
1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转型升级与融合媒体平台建设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转型升级与融合是建立在“融合”的条件下,要想适应时代的需求,寻求更快、更优质的传播和推动,广播电视的转型升级需要以“互联网+”相互“融合”,将其结构和传播方式及内容进行深层融合整理,重构出更为适宜的方式,比如上海东方卫视以“梁微一端一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电视网站)的转型升级方式进行推广。并且为了实现自身的影响力,还采用了一云多屏,多屏互动、城市信息云平台等智慧融和媒体平台建设,将新媒体和全新的广播电视业务作为传播介质,跨区域、跨行业、跨每一的联合发展,充分的运用新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将推导的资源进行整合后形成融合媒体平台。
1.1 具体建设的内容
在广播电视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想充分的发挥出“融合”媒体的优势,那么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以优质的内容延长广播电视媒体的生命线,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核心的竞争力。比如调频102.6(四川城市之音――城市快报),主持人将川普运用到日常的新闻评论当中,针对新闻的某一点进行犀利的分析,并在微信和微博、电话中与听众互动,让广播与听众距离缩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听率。由此可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拓展传播的途径,还要将内容从单一转向多样创新化。还要借助所融合的微信、微博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本身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技术和设备,再加上多个大型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优势将做出的高质量的内容进行跨越式传播,能够成功吸引广大的用户。
1.2 平台建设的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渠道需要以技术为支撑,大部分的广播电视已经基本实现数字化,部分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更是加快步伐,将传统、数字、有线网络相互融合,其传播的承载能力明显得到提升。这样才能使得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机载卫星电视、无线双向覆盖等领域取得较大的技术突破,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力度加大,才能继续取得新的成效。
1.3 服务的终端和对象
融合后的广播电视传播对象早已从制造产品升级为经营用户上,因为从融合的网络媒体上看,观看新闻资讯及娱乐的终端多为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两大终端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力较大,并且因为其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所以智能终端设备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的挖掘维护用户的第一入口,所以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融合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是坚守家庭大型终端(主要是电视),继续开拓小型终端,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开发人性化的互联网技术新平台,围绕用户开展新服务,通过的早自有的多终端社区平台来聚拢人气。
2 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思路
2.1 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的基础构架
在融合平台的建设初期,需要明确建设的基本导向,渠道和内容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平台的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这样在能加快广播电台、电视台、技术制作企业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媒体生产的集约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2.2 新的业务流程思想
在进行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平台的建设当中,其主要的技术核心是需要融合媒体业务进行重构和建设,而在业务的建设过程当中,都是以云计算(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让互联网大数据形成构建平台技术的“智囊”和“导向”,简而言之就是互联网则是融合媒体业务的I/O口(输出输入通道)。在此技术的导向的建设当中,融合媒体需要流程管控、业务调度、数据分析、安全管理和协调调度能力都要包含在内。融合媒体上所包含的业务和部署能力要呈现弹性,业务模块间呈现松耦合关系,业务接口可对外开放,业务流程可动态构建,并具备一体化的运维支撑、数据分析与共享的特征,如图1所示。
2.3 具体实施过程
广播电视新建融合平台建设主要依靠的是网络与数字技术的“裂变”发展,将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结合后充分的发挥其优势,构建适宜的传播平台,这也为传统的媒体一对众的格局进行深层的调整。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迅猛l展的今天,传统广播电视的转型升级可以将ICT进行深度融合后转型,部署具有成熟商用价值的IT系统、网络设备及基于“云”平台,从而提高媒体服务的效率,节约成本等,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从媒体的制作到传输再到内容消费都简化,也更为适宜80、90后的客户群体,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商业模式拓展全球范围的新闻热点、科技、娱乐、汽车等,加大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增强了主流媒体信息内容传播力和影响竞争力,平台运用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快速的传播让内容更为社交、分众、精准,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内容与技术之间的相互支撑,将传播内容有效的与传播渠道进行有机结合,为传统的传播资源带来新的活力,快速的提升传播的有效性,让媒体信息更具观看价值。这也是媒体服务架构从传播端直接连接接收端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结合多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将产品供应和集成到媒体的传播链当中,这不会对连接终端带来任何不良影响,维持了媒体生态系统的发展。
结合前期的融合转型升级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利用/应用正处于变革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来应对视听媒体市场的演变,也能为整个媒体传播链的各个环节带来更有效、更具扩展性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主要包括三个独立的部分,从下至上分别为:媒体内容处理以及传输/分发平面、媒体内容控制以及信息平面、业务支撑以及运营平面。在内容的传播过程当中,每个部分能够进行独立的运行与演进,并且由于每个独立平台是由多个功能组件构成的原因,从整体上而言,架构的环境价位松散耦合,能蚨懒⒌靥婊唬更易于更新与升级,使用后还能进行循环利用,在业务编排之下,能够很好的控制信息的激活和功能组件模块的排版,在内容的分发与传输的过程中随时随地的激活运用。造融合平台的转型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体可以运用公有的云数据部署自己的SaaS服务,可以实现更为高效的媒体内容教化,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和快速传播,此服务架构的本质是与整个新媒体的操作软件形式提供。
3 未来发展趋势
这样的融合平台转型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不断的完善技术和内容,比如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推进成效。统筹收视收听、新媒体平台传播指数等指标的提升,建立健全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全媒体、大数据的节目传播综合评价标准,坚持“互联网+光电”“云计算”等为建设融合平台建设为导向,根据各地方特色,因台制宜,依托广电优势内容和特色,不断的拓宽传播的领域及拓展影响力和产业触角,将教育、政务、医疗等作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4 结束语
由此可知,在建设广播电视转型升级与融合平台技术当中,需要从技术、内容、渠道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影响力,增强传播速度。
参考文献
[1]李洁.传统广播电视应及时向新媒体转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5:23-24.
[2]熊科伟.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三种策略――基于当前国内多家电台融合实践的整体分析[J].中国广播,2016,01:19-25.
[3]田进.加快融合创新推动广电全面转型升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5:5-9.
[4].媒体融合:融合媒体成就媒体――新奥特融合媒体解决方案探访[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6,05:125-127.
作者简介
沈汉场(1975-),男,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广东省普宁市广播电视台无线电工程师,从事广播电视设备的检修、维护及舞台灯光应用工作,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及应用和舞台灯光设计等。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53-2
2014年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中,舞台灯光、舞美机械、多媒体数字技术等与艺术演出的完美结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依托新的技术手段融合艺术形式的方式,让观众在享受到震撼视觉奇观的同时,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艺术气息,其文化符号也在无形中得到很好的传达。
一、影像技术将电影语言融入文艺汇演制造时空交错感
从1948年BBC花1000英镑购买转播权开始,电视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机在家中观看到奥运会的盛况,电视转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现场感十足的奥运会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使无法亲眼目睹运动赛事的不在场群体也成为这场盛会的观众。随着电影和电视技术的发展,奥运会的开幕设计开始将场内的活动与场外影像结合起来,运动会开幕式不再单纯地作为传统舞台形式存在,在表演中融入了电影元素,同时在电视节目制作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电影剪辑带来的超越现场的视觉魅力。
索契冬奥会中开场用单词介绍俄罗斯的过去与现在,就采用了视频短片的形式,采用3D技术、视频剪辑技术等,通过小女孩柳波芙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历史上的辉煌。影片结束镜头中出现小女孩的脸部特写,通过镜头语言实现影片和现场的完美链接,同时将观众视线从虚拟的影视空间带入真实的舞台空间,实现了空间的交错展示。
在整个开幕式过程中,多处采用了影片讲述和舞台表演结合的方式。火炬传递短片和俄罗斯发展时空之旅短片,分别出现在运动员入场仪式前和俄罗斯发展文艺汇演前面部分,这些影片在开幕式各部分之间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类似于舞台表演中的旁白,在舞台展示前交代了表演故事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在线性叙事中起到了文字描述的作用。同时,影片扩展了整个舞台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借助影像之手使舞台的时间维度从开幕式当下延伸到俄罗斯的发展之初,使舞台的空间维度从运动场扩展到俄罗斯火炬传递的各个角落。通过影片和表演的结合,使观众思维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中转化,带给观众一种如同电影般的时空交错感。
影像艺术和舞台艺术作为两种不同的时空综合艺术形式,在组合中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经验跨度上的全新体验。艺术在时空维度上的延展,模糊了艺术之间的界限,拉近了科学与艺术间的关系,技术与艺术间的融合使艺术程式不断发展变化,开掘人类全新的审美体验。
二、投影灯光技术将光影艺术融入舞台实现虚拟沉浸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中绚丽夺目的光影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索契冬奥会也延续了这种高科技照明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方式来呈现壮丽梦幻的场景。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其投影技术较北京奥运会有了很大的提升,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减少了LED的使用,这个举措不但减少了成本,同时通过投影技术使舞台呈现出梦幻的光影艺术效果,在形似大贝壳的菲什特体育场的主体育场地中央,通过使用安装在体育场上方的多台投影机,呈现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动态画面。
灯光技术和投影技术结合在文艺汇演中,通过演员表演的“实”和数字投影的“虚”,把写实和写虚都变成了蒙太奇游戏,不断地变化时间和空间顺序,在虚拟沉浸中带给观众视觉的想象性拓展。在俄罗斯的整个发展史表演中始终采用表演和虚拟影像结合的方式展示,在三套马车启蒙时期和彼得大帝征战时期两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地面冰层融化、充气巨鲸破冰来到圣巴索大教堂,灯光投影完美结合,营造了如同电影般浪漫梦幻的画面,表演突破了虚拟现实的“仿真”,采用虚拟非现实的“拟像”,完成了一场创作性极强的综合艺术作品;彼得大帝征战部分使用拼贴的现代艺术风格,将具象的真人表演与抽象的黑白版画立体空间和二维地图的平面空间相结合,表演者不再是表演唯一的主体,灯光影像也不只是陪衬作用,在整个表演中,表演和舞台环境都成了主题表现的主要元素,甚至影像承担了主要的叙事部分。表演中采用投影的手段将碎片化的个体元素融为整体,并且使影像始终贯穿在整个故事中。在灯光艺术的烘衬下,这些精良设计的虚假的影像给观众一种具体的想象,仿佛置身于虚拟的真实世界中。
投影和灯光都意在为演出营造环境和气氛,塑造不同的表演情景,在开幕式表演中将比喻、拟人、象征等叙事技巧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实现视觉化,使观众产生主客体间的“移情”,从而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沉浸式的虚拟体验。
三、机械技术将符号附加到装置艺术完成视觉传达
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最具特色的就是其机械装置艺术的运用,虽然希腊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中机械装置都有应用,但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性上与索契奥运会相比都是远远不及的,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中机械装置艺术从造型、节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加之与灯光、舞美和演员表演完美融合,使观众如置身博物馆中般欣赏一件独具特色的动态艺术作品。
机械装置艺术是利用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的机械技术与复合材料结合的形式以演绎出新的展示个性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为目的的艺术形态。索契冬奥会的开幕五环、三套马、运动项目展示多处都用到了装置艺术,机械与灯光、雕塑的完美结合使奥运会主题“俄罗斯梦想”得到很好的诠释。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俄罗斯的文化符号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好的传达。俄罗斯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俄罗斯精神等都通过动态化、立体化的机械装置媒介得到了更丰富、更直观的表达。在冬奥会五环展示阶段,五朵具有俄罗斯象征意义的雪绒花从周围慢慢聚拢到舞台中央,摆在五个环所在的位置,然后慢慢绽放成互相交错的银白色五环。机械雪绒花绽放以动画的方式实现形变,使展示充满动态美感,很好地传达了奥运会在索契上方绽放的美好寓意,同时营造了冬季运动会梦幻绚丽的效果。
新科技使多种不同的信息媒介得以整合,机械装置艺术不单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介相结合,而且通过融合雕塑、灯光等艺术形式使整个演出在色彩、节奏、造型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实现信息的视觉传达。
四、结语
索契奥运会开幕式依托技术的支持,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段,解决了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中表演空间巨大、观众视点难以集中的问题,通过影像、灯光、装置等手段将艺术语言融入表演中,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完美的视觉盛宴。索契奥运会开幕式带来的视觉奇观只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历程中的一个个案,当然也显示出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改良空间。科技艺术结合在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应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和应用技巧的娴熟,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 基于技术性特征的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基于波浪能发电装置的技术性研究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探讨 发展与融合,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与新兴媒体的结合 浅谈地理多媒体课件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浅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美声教学中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相关问题探究 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融合发展的探索 论中职学校多媒体技术性教育资源的效用性 《来了》的技术性启发 回归技术性产业的本质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创新运用的策略探究 技术性工种中的点对点式图书管理模式探究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上市公司非技术性错误原因探究 炼铁高炉机械设备技术性探究 基于博弈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沈逸.媒体融合要应对好三大挑战[N].人民日报,2014-08-22.
[4]中国媒体融合与发展高峰论坛成果.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R].北京:新闻与写作,2010.
[5]马利.主动融合,媒体才能永立潮头[N].人民日报,2014-08-21.
[6]《新闻周刊》纸质版寿终正寝:纸媒转型不易[N].南方都市报,2013-01-04.
关键词:多媒体;著录;分类
中图分类号:G25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142-02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先进的超文本检索――WWW。超文本是一种信息的组织方法,它把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不定长的基本信息单元存放在各个结点上,通过复杂的链路联系在一起,得以检索出内容更广泛的各种信息。这种包含听觉、视觉等多种元素的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各种媒体的总和产生了多媒体概念[1]。多媒体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因此,如何能够更有效地组织起多媒体文件与检索特征词特别是分类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方便广大读者检索利用,成为当前图书馆及计算机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多媒体分类检索方法概述
(一)传统非纸本资源的著录标引分类状况及其局限
传统图书馆经历电子化时代后也收藏了很多非纸本资源,包括音像资料、缩微资料、机读资料等,因其类型繁多、内容复杂,根据不同标准有多种不同的划分结果[2]。这些语音资料、图像资料或其综合体给我们的传统图书分类方法造成了一定的麻烦。现在各高校图书馆的传统非纸本资源的著录标引有多种方法,但都有其共同特点:一是都采用CNMARC/USMARC格式,需要专业图书著录人员录入;二是都依赖于纸本图书数据库及检索,难于体现多媒体标识的特殊性;三是字段烦琐,人工著录的工作量很大。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很难包含网络获得的种类繁多的多媒体资源,不能充分直观地反映多媒体资源的特征与类型,在分类标引上也单一化,组织及检索存在较大的难度。
目前,Internet网上的多媒体资源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有根据音视频的艺术形式、创作题材或压缩方式来进行分类的,如将电影资源分为纪录片、言情片、战争片、恐怖片、灾难片,喜剧片等;有将音频资源分为MIDI、MP3等的。这些分类方法也有明显缺陷,经常互相包含甚至存在矛盾。如只从电影资源方面看,在纪录片中也存在战争题材或表示自然或人为灾难的。而且无法反映多媒体资源的多样性,但也可以作为借鉴参考。
(二)当前多媒体资源的分类、检索技术研究状况及实施难度
当前,在多媒体资源分类、检索方面的前端研究课题有两个方向:一是基于元数据的多媒体信息分类检索,代表是DublinCore元素;二是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分类检索,代表是MPEG7标准接口。这两种分类检索技术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电子文献的著录;后者主要是对多媒体内容描述的步骤定义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起到检索标准接口、方便计算机自动分类检索的目的[3]。
与MARC相比,Dublin Core有结构简单、字段较少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缺陷,即在大型数据库建设中,通过限定词进行数据标引以加以区分,容易造成非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人员不易掌握的缺陷。区分过粗就影响数据的使用效率,区分过细又著录复杂,形同MARK著录方式。但是,随着对DC的研究发展,从图书馆的电子文献组织分类方面来说,DC还将是一个发展方向,应用前景不容置疑[4]。
MPEG7是MPEG(运动图像专家组)的新一代多媒体标准。因为MPEG-7标准本身不提供对描述特征的自动提取机制,现在还没有一个真正与之配合的科学实用的检索系统出现,还只处于研究阶段,是多媒体检索界的重大课题。
通过对以上两种多媒体分类检索前沿技术发展的概括,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图书馆的现有软硬件环境下,这两种方式都存在要求过高、很难实现的共同特点。
二、在现有软硬件环境下建设多媒体资源
针对高校图书馆的具体现状和软硬件现有配置,在不需增添设备、不需另行研究开发高端技术、不需增加大量劳动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个结合本馆实际的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及方便快捷的检索系统,应该是我们当前的主要实现目标。综合大量研究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技术。现有资源包括平时上网浏览积累的多媒体素材、开设某专题特意寻找的多媒体资料、经过数字化转换的本馆传统电子介质资源等。现有技术则指本馆原有网络设备软硬件、网络常用多媒体压缩处理及转换软件、具有普适性的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多媒体传输技术等。
2.在多媒体分类标引方面,坚持分类标准,兼顾多样。采用国内最通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作为分类标准,具有科学性、连续性、前瞻性、预见性的特点。同时,为了充分反映多媒体新学科与传统学科的联系,要注重多媒体资源的主题内容与中图法各类的关联,也要兼顾多媒体的外在形式,创建出一种同时具备两种分类标准的分类检索方式。
3.在多媒体数据库及检索方面,设计一个不直接依赖于MARC字段式著录方式的简单明了的录入窗口程序有其必要性,而且使其成为能够脱离图书馆广泛应用的基于CNMARC/USMARC的纸本图书数据库的自动化系统,采用单独特殊的数据库,利用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建设一个多媒体数据库检索系统。
三、探讨一种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分类标引
通过对几种当前多媒体资源的分类、检索技术研究状况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来说,还是目前仍广泛应用于图书馆方面的基于文本的多媒体信息检索最直接、最简单、最实用。为了尽量避免它的缺陷,借鉴DC元数据的结构简单、字段少的发展方向,应采用以最少最必要的字段来揭示尽可能多的多媒体内容特征的方法进行著录。
而在分类方面,针对图书馆应用的特点,采用国内最通用的“中图法”对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分类标引有其必要性。再结合互联网上普遍采用的对多媒体文件的类别划分,得出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因此,可以同时采用两种分类并存并互为补充的方式进行分类标引,分别为按形式分类和按内容分类。以按内容分类为主,体现多媒体源文件的题材内涵;以形式分类为辅,体现多媒体文件的表像区别。
例如,在形式分类上为军事题材的故事片,因其表现的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在内容分类上就将分在历史类。推而广之,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科技类多媒体文献的分类标引,如一部描写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记录片,按形式分类为艺术类的记录片,按内容分类即为环境保护类。再举一个图像的例子。一张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照片,在形式上将归到艺术大类的新闻摄影小类当中,而从内容上分类则是马列主义思想大类中的生平小类。
这样同时保留两种分类方法,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除了利用题名、关键词等检索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两种分类类别检索到自己所需的多媒体资源。
例如,在视频及音频库著录字段方面,“名称”、“关键词”、“主题词”、“简介”、“作者”、“来源”、“大小”、“出版日期”等为必备字段。而图像库字段与音视频库略有不同,要增加“图像属性”、“DPI”、“尺寸”三个字段,以突出图像方面的特殊属性。在此基础上,在所有多媒体资源的著录字段中添加“按内容分类”与“按形式分类”两个新字段,利用不同的树型结构或检索提示展示中图法类别,能够极大方便读者检索利用。
四、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统一检索的方法途径
因为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类型有着不同的区别,可以采用分别建立不同的数据库的方法建立多个不同结构模板的数据库,然后采用统一的跨库检索(即同一服务器上的不同数据库组织在一起检索)技术来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的统一检索,从而实现构建包含不同多媒体文件的整体性多媒体网络数据库。比如,在一个多媒体建设平台上分别建立音频库、视频库、图像库,然后在三种不同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跨库统一检索界面,读者可以通过传统的题名、关键词、著者等检索途径进行检索。同时,统一采用中图法分类导航,并设定为“按内容分类”、“按形式分类”两种分类方式,以便更快速更全面地展示出各种媒体库的相关资源信息。
因为多数图书馆都已购买或自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平台,所以,只要将其稍加变化或二次开发就可实现这种按形式分类与按内容分类的不同分类方法并存互为补充的分类检索方式。
结语
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已经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在不侵犯著作版权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及网络技术优势来打造自己的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及检索平台,同时研究出最充分反映多媒体形式与内容本质特征的分类标引方法。这样才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具有自己本校特色的多媒体网络数据库。同时,要放眼未来,注意可以扩展升级到尖端新技术方面的兼容性,为将来移植到如Dublin Core标准的新型数据库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建凤.多媒体技术与图书馆信息服务[J].现代情报,2002,(6):142-145.
[2] 刘新周.非书资料管理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4):74-76.
关键词:媒介融合 全媒体出版 纸媒转型
自互联网出现以后,纸媒出版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明显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已成必然趋势,即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传播转变为一种共同的语言进行“发行”的方式。与传统的纸媒相比,其传播的速度和灵活性获得了大大的提高。①因特网所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海量的信息使传统的纸媒出版业无法安之若素,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球的纸媒出版业都试图在网络上开拓版图,欲求发挥纸质与网络媒体的合力,纸媒出版业通过网络形式正在不断地扩张自身的影响力。并且由于各种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和变化,媒体在内容、渠道和功能等各个层面的融合,使得“全媒体”这个概念开始出现于纸媒出版领域。然而,传统的纸媒出版如何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为全媒体出版模式,取得更大的收益呢?
传统纸媒的转型目标分析
转型意在满足更多样的分众化需求,因此需要依托目前的传统纸媒体系,开发网络传播平台和新型传播终端,以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多渠道的全媒体传播网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集成多种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载体形式上可分为纸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电信和卫星通信等多种传播媒体形式;内容形式上包括视觉、听觉、形象、触觉等用来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各类技术支持平台上包括纸质、声像、因特网、3G网络、手机的相关网络和流媒体技术等各种传统、网络和电信方面。
“出版”产品包容一切个体媒介特性。任意形式的媒体都是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类形式的媒体都要能够包容,在融合运用全媒体时,对各类媒体的特性和优势都要充分运用。一方面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纸媒产品的形象与表现方式,另一方面要在大型的媒介整合平台上,综合利用多种媒介传播手段实现内容的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②扩大传播覆盖面。全媒体涉及当前所有传播媒体,能够将人们所能够注意的空间进行相互的整合和填充。因此,纸媒出版转型之后要做到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细化服务,对于相关的需求提供最佳的媒体和渠道,以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
转型后纸媒营销策略的整合分析
全媒体出版阶段已经完全超越了纸质媒体网络阶段的各自独立的模式,纸媒、网络和影视等的互动将为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与网络等其他媒体进行融合。通过融合,可以在时效性上实现由定时更新、及时更新、实时更新到全时更新的变化,在表现模式上可以实现纸媒、影音、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同时发行。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将单一的单向传播模式进行改变,对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参与意识加以重视,形成“出版产品”与读者的积极互动,以扩大营销的精准性,提高营销的效果。
在互动的方式上,纸媒首先可以推出大量网络互动活动和互动板块,培养网站和社区的网络人气:一方面,将纸媒出版物和纸媒出版集团的影响力通过相关的活动和一些特色网络板块转移到门户网站;另一方面,网站对于相关信息要及时回应,大量提供类似于相关出版物的信息以及使用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来弥补纸媒在时间上的不足。通过这种与读者的无缝对接和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出版物和网络的人气上升,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随之提升。与此同时推出短信平台,将会吸引大批读者踊跃参与其中,短信平台将会极大地加强信息反馈的实时性,完全可以实现与读者全方位、全时段的互动。③
无疑,数字时代的来临已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尤为显著的是生活中人们每日接触的大众传媒和基本通信手段。以后的信息发出端,无法得知信息的使用者面前的信息呈现方式(纸质、电子文档、影音还是其他),其最终的体现方式将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出版物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将由出版业单向模式转换为个性化的互动模式。
媒介融合与纸媒出版流程再造分析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媒介之间的合作,使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因为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而逐步形成战略文化联盟。这种融合在纸媒与网络媒体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媒介之间的融合改变了纸媒出版的流程,首先,就作者资源的寻求以及组稿而言,传统纸媒编辑已经开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营商所提供的原创作品资源,例如盛大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其次,就编辑工作而言,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于纸版的行为,编辑的对象范围明显需要扩大,一方面要实现传统方式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要以数字的形式、音频资料的形式、视频资料的形式同步“出版”基于同一内容资源的互联网读物、手机读物、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读物;再次,就印刷而言,媒介的融合已经改变了传统纸媒出版流程,将其划定在了一小部分业务范围之内,由于全媒体开发的新产品所具有的数字属性,其载体形式已经完全改变,相应的复制方式也变得简单易行,而且低碳环保;最后,就发行而言,多种传播渠道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这一环节的效率,由于网络传播平台和营销平台的使用,发行的成本费用明显降低,营销的目标受众更加清晰、明了,用户的反馈更容易被获取,消费行为也因此而变得更为多元化,相应的,受众满意度也会明显提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移动媒体的优势,以实现纸媒出版的升级,纸媒出版体系内部的流程必须进行再造,即围绕内容资源的开发,架构融合多种媒体制作的模块,共同从选题策划开始,合作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对选题开发、多媒体产品制作、成本收益计算、质量以及销售营销进行集中的管理与监控,以实现媒介融合下纸媒出版的科学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部门调整,更好地整合人、财、物以及信息流,实现媒介之间的共享与互赢。④全媒体出版的经营模式分析
媒介融合处在一种自身不断发展的状态中,从最初报业集团之间晨报、日报与晚报之间采编系统的融合,到技术开发商利用网络平台融合纸媒出版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文化与消费高峰,整个融合的过程逐步深入,这种资本上的媒介组织合并或是合作,最终将朝向“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出版方式将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其经营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
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针对一些有思想深度、文化底蕴浓厚、开发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选题,可采用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的经营模式,通过各媒介进行信息,利用全媒体展开整合营销,从而使版权价值最大化,实现传统作品内容的电子版权、无线权、影视改编权等统一开发经营,打造以纸媒产品为基础,整合影视、版权、无线等多种资源的全媒体出版运作体系。⑤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全媒体出版的运作方式,并不意味着每一种内容资源都需要所有媒体共同参与开发制作,更多情况下,它的形式体现为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因为受众对于某些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选择是有一定偏好的,而且特定的资源本身也有最好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书、报、刊,也可能是电影、电视、互动性的网站,所以全媒体出版企业无须浪费人、财、物去开发所有的内容特征,只需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媒介传播渠道,使营销信息广泛化、受众消费方便化。⑥纸媒转型的路径分析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所有的媒介在统一的行政指令干预下短时间内就完成全媒体出版的转型升级,按照其演变的进程,其转型路径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媒介之间的战术性合作。不同媒介都有着自身的运作方式,例如:新闻的采编系统与图书的选题策划系统就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内容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也明显不同。因此,二者之间以及与其他媒介的互动合作在初级阶段都始于自发的战术性合作,主要集中在宣传促销层面,即针对某一内容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多种媒介的传播渠道为其充分造势,将其迅速地推向市场,并借助多种媒体的文化再造功能,延伸内容产品的视角,为读者开拓更广泛的消费空间。
媒介组织之间的重构与融合。合作共赢的案例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变得越来越多,而媒介自身也开始意识到了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如何能够更优化地进行内容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成为降低媒介经营成本的关键性问题,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可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媒介之间的并购联合与重组来完成。因为只有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进行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增加边际成本收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媒介之间业务形态的融合。组织结构的重组与融合是纸媒转型升级的一个基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真正实现范围经济效益,需要彻底地融合与改造各种媒介的自有业务形态。例如:对于内容资源的采集、形式的设计、价值创新点的选取、传播渠道的融合、营销策划方案的整体设计等环节,都需要各种媒介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和制定,最终要形成一个集合多媒介优势,分时分步骤协同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的方案。⑦
结语
媒介融合,纸媒出版业与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业态之间开始了互动与共赢,实现了各种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传播渠道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因此增加了成本的边际效益,体现了范围经济的价值。通过融合,纸媒出版的著作权得到了增值,品牌得到了增值,企业文化也同样得到了增值。纸媒出版业自身也通过与其他媒介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达到了升级,并逐步向“全媒体出版”转型。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媒介融合怎样改变与促进纸媒出版业的发展,都要明确一点,即出版物要传播的是内容,而非载体本身。故不论其出版形式如何改变,是印刷形式的、网络形式的、移动形式的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其核心价值总是不变的,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要使出版物发挥其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项目名称为“黑龙江省出版产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1554150)
注 释:
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沈菲菲:《媒介融合对我国出版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影响》,《新闻世界》,2010(8)。
③郜书锴:《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浙江:浙江大学,2010年。
④陈伟军:《媒介融合视野中的新闻出版强国建设》,《中国出版》,2010(11)。
⑤周利荣:《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模式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⑥魏玉山:《关于数字出版领域几个概念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⑦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7)。
⑧尹章池:《关于出版媒介融合的综合性研究》,《编辑之友》,2009(5)。
一、何谓媒介融合
所谓的媒介融合以百度为准是这样解释的: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现阶段,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始之所以要采用媒介融合的形式进行工作开展,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所致,跟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比,媒介融合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具有信息传播广泛、表现形式丰富、使用快捷容易等优点,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改革的重要契机;二是,对于国企员工特点而言,大部分年轻职工接触快,对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等信息传送工具使用率较高,但对于年龄较大的企业职工还是热衷于传统媒体,如早年养成的看报习惯,传统媒体在遭受如此危机之下,新媒体却是愈发生机勃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即将取代旧媒体,毕竟新媒体在获取信息源、保有可信度等方面对传统媒体仍然有很深的依赖。对此媒介融合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无疑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创新改进。
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在媒介融合形势下开展创新改革
(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度
媒介融合是一个时代不断变化的产物,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形式,在工作开展前,对于国企思想政治共从业者的自身来看,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具备捕捉时代敏感性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条件。国企要定期对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做定期的业务培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度,教会他们不要停留在传统的宣传意识中,要学习利用新媒体资源渠道,如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宣传渠道丰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为提高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供充足条件。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契合点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往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座谈、聊天、读书、讨论等方式,但是这种传统媒体的宣传教育形式并不具备及时性和实时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效果上并不太高。对此,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要优选媒介融合资源,媒介融合并非摒弃传统媒体的宣传形式,而是要实现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如国企思想政治宣传内容在传统媒体报刊中刊登,内容虽然生动详实,但是由于版面受限,在思想政治宣传上存在空洞、说教的弊端,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可以结合传统媒体的媒体信息资源,将信息资源到手机微信端、微博,使无限的宣传版面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这种手机端的传播还能便于职工随时阅读,在无形之中正确引导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员工的生活、贴近工作的实际。
(三)创建媒介融合综合平台,丰富思想政治宣传方式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要敢于使用多样化的媒体宣传渠道,敢于利用媒介融合综合平台,宣传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在媒介融合平台上所宣传的思想政治内容要实时更新,改善传统单板、教条的政治内容,可以通过图文、声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国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增加幽默感、扩大知识量、增强吸引力。同时媒介融合综合平台也是提供企业与职工交流互动的平台,企业职工可以利用平台为我所用、展我所想、建言献策,让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贴近职工工作、生活实际,听取民声,加强互动、交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