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统培训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4 14:49: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培训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培训方法

第1篇

论文摘要:根据微格教学的特点,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技能培训方法与用微格教学培训教学技能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教学技能培训的优化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即:讲解示范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在校期间日常的教学理论、技术、技能的灌输及实验、作业,最后经过教育实习进行集中的培训与检验等一系列环节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其过程长、零散、工作量大、反馈效果差、效率低的弊端十分明显。而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论和他的同事发明,专门用于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模式,由于它可以任意设置教学技能培训环境、并且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摄录设备从不同角度完整地记录执教者的授课过程,故其操作的可控性、反馈的准确性、培训的针对性都极为突出,大大减轻了指导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据此,笔者尝试将其运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比实验与传统教学技能培训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全新的提高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模式。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

根据微格教学应用广泛、兼容性强的特点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其作为“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器”的独特作用,深入探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效益的方法途径。

(二)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2002年至2004年连续三年从2002届、2003届、2004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分别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与其他学生(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组学生采用微格教学法培训体育教学技能,而对照组学生仍沿用原来传统的培训方法培训教学技能,最后观察记录两组学生在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与效果,深入研究提高体育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途径。

(三)实验步骤

1.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每年的3月份(教育实习开始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对其进行微格教学理论培训。

2.实验组学生分析讨论要培训的体育教学技能。

3.每个实验组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及自己的具体情况,写出培训本人体育教学技能的微格教案。

4.实验组进行微格教学录象,每个实验组学生轮流担任教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授课对象由其他实验组学生扮演,用两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开始将整个微格教学过程拍摄记录下来。

5.实验组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录象的观摩评议。并可进行再循环。

6.再用随机取样法抽取与实验组学生人数相等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仍用传统方法培训对照组学生的体育教学技能。

7.制定出观察记录教育实习阶段两组学生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的评定项目及方法细则。

8.由指导教师完成观察评定两组学生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保存有关数据。

9.将保存三年的观察评定数据统计汇总,列出对照表。

1O.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学生授课时其心理状况虽然不属于教学技能,但它与教学技能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与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比较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心理状况不仅必要而且有较大的价值。

从对照表1中可以看出: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其心理状况差异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非常紧张、焦虑、不安的人数为21人,较为紧张、不安的有33人,只有9人较为放松,分别占33.3%、52.4%,6和l4.3%而微格教学法培训较为紧张、不安的有18人,占28.6%较为放松的有45人,占71.4%无非常紧张、焦虑、不安者。说明:经过微格教学法培训后的学生通过反复观摩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教学过程录象,再经过分析、讨论、评价和相互借鉴,对各种教学环境下教学技能的运用都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进而能较准确、熟练地运用,故实际授课时心理比较放松、自然。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由于仅靠指导教师一对一人工描述指导,直观性差、局限性大、反馈欠准确,更无法反复观摩借鉴,学生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仍较模糊,不能较快地掌握,故在首次实际授课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心理仍较紧张、不安甚至焦虑。

从对照表2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均有较大差别。

1.讲解技能,传统方法培训有6人(9.5%)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有2次以上停顿(不连贯),另有27人(42.9%)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但也有停顿不连贯的现象,其余3O人(47.6%)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无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停顿2次以上者,只有15人(23.8%)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并有停顿不连贯,其余48人(76.2%)均为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学生能多次反复观摩、分析、评议并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风格、技巧,对语言的提炼更加生动、形象,加之心理上较为自信、放松,故讲解语言的运用比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更加纯熟。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仅靠指导教师一人教学生说话(讲解),缺乏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及反复提炼语言的机会,再加上心理紧张等原因,故在讲解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与微格教学法培训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2.作为主要的教学技能,动作示范的运用是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此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在动作示范位置的选择及示范的目的性方面,微格教学法培训的优势更加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只有24人,占38.1%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33人,占52.4%,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的有6人,占9.5%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有45人,占71.4%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18人,占28.6%,无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者。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微格教学法是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摄录各种环境条件、动作内容、执教者及学生的位置,尤其对示范的细微之处显示的非常清晰、准确,学生反复观摩后不仅对示范位置的空间感强,而且对示范的目的也有清晰的认识。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指导教师一人讲解、示范,不仅无法涵盖多种情况下的示范而且学生只有平面的感觉,缺乏整个示范的立体感,因而对示范的位置、目的认识仍较模糊,其效果也就相差很多。

3.在组织措施运用方面,两种培训方法仍有差别。调动队型合理、快捷,练习有序,交换练习场地顺畅的人数,传统 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3人占52.4%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有48人占76.2%调动队型不合理、较慢,练习较为混乱,交换练习场地不顺畅的人数,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O人占47.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只有15人占23.8%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交换作业场地、变换队型等)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这些组织措施的运用方法,进行集中的学习与掌握,学习效率高、效果较好。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书本知识和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局限性大,短时间内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组织措施,培训效果较差。

4.在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两种培训方法差别也较明显。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得当、针对性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27人,占42.9%,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有54人,占85.7%,比传统方法培训高出一倍。不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不得当、针对性不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36人,占57.1%而微格教学法培训只有9人,占14.3%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培训。主要的原因也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展示各种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大量实例,直观、清晰地了解各种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从而尽快地掌握此教学技能,而传统方法培训则无此优势,它只能靠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直观条件差且实例教少,学习中制约因素大,培训效果较差。

第2篇

Key words: competency;competency model;train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059-03

0 引言

与传统的基于工作岗位的培训体系相比,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因能有效提升培训效果而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大量的实践证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能够解决传统的培训体系难以解决的问题。

1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概述

1.1 胜任力的涵义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授戴维?麦克利(David?McClelland)提出的,它指能将工作中的卓越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目前学术界对胜任力公认的定义是:能将某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和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显著区分的个体特征。

1.2 胜任力模型的涵义 胜任力模型又称为素质模型或能力模型,是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各种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知识技能水平、自我形象以及社会角色特征。

1.3 胜任力的分类 一个完整的胜任力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全员核心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因此,胜任力要素的提取也是围绕着这三部分能力素质来进行的。①全员核心能力素质。全员核心能力素质是基于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及业务需要,要求全体员工都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②通用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是依据员工所在部门类别的不同,在一个职系的多个角色中都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但精度和重要程度有所不同。③专业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是针对特定岗位来设定的。它是某个特定角色所需要的特殊技能,通常用来描述在某一岗位层级能力的重要程度。

2 胜任力的基础模型及构建步骤

2.1 胜任力模型的构成要素 胜任力特征是一个人的潜在特征之一,蕴含着驱动力和表现力,这种力量可以类推到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等各种不同的方面,并能保持相当一段长的时间。胜任特征自上至下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知识;技能;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与自我形象;个性/特质;动机。

2.2 胜任力的冰山模型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他把人的能力结构描绘成一座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是一个人外在的显性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处于海面以下部分是一个人内在的隐性特征,主要包括社会角色或价值观、自我概念、个性、动机等。冰山模型将胜任力分为六个层次,往往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在工作中作出突出绩效的是水面以下的潜在的个人特征。

2.3 胜任力的洋葱模型 胜任力的洋葱模型是由美国著名学者Boyatzis提出的。Boyatzis在保留原来McClelland将胜任力划为六个层次的基础上,把它们重新划分为三类:洋葱表面、洋葱中间和洋葱里面。洋葱表面包括知识和技能;洋葱中间包含了社会角色或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洋葱里面包含个性和动机。相对于表面来讲,洋葱的中间和里面是难以培养和评价的。(见图2)

2.4 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步骤 建立胜任力模型是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流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具体的流程见图3。

2.4.1 定义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的确定通常使用专家讨论和工作分析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工作分析的各种方法来确定工作内容的各项要求,从而确定出区分优秀绩效员工和普通绩效员工的标准。

2.4.2 建立校标样本 按照岗位的要求,在从事该工作岗位的人员当中,从优秀绩效员工和普通绩效员工中分别抽取一定数额的人员进行调查。

2.4.3 资料收集 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有专家讨论法、问卷调查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目前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最主要。行为事件访谈法一般采用问卷和面谈相结合的方式,在访谈时,最好让被访问者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最成功和最失败的工作事件。

2.4.4 构建模型 通过行为访谈的内容提取出胜任力要素。首先,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确定各个胜任力要素在访谈内容中出现的次数;然后,对绩效优秀组和绩效普通组的要素指标发生次数和相关的程度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确定两组的相同与不同要素。最后进行要素的归类,同时根据要素出现次数的多少,确定各要素的权重。

2.4.5 验证模型 可使用回归法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已有的优秀与普通的相关标准进行验证,主要取决于企业选择怎样的绩效标准进行检验。

3 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3.1 基于胜任力的企业培训与传统的企业培训之间的区别 下面通过对比图4和图5的不同,来说明基于胜任力的企业员工培训与原有传统培训之间的区别。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以往所提到的培训系统大多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它只是局限于对知识和技能等表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分析范围和内容比较狭窄。而胜任力模型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它从分析一般绩效者与优秀绩效者的特征出发,覆盖的内容比较全面,不仅包括了对知识、技能等表层能力素质的分析,而且还包括了对员工一些潜在特质的探究,这些潜在特质恰恰是影响员工绩效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培训体系,而是借助胜任力这一理论,通过改进传统培训的需求分析方法而采取相应的培训方法,它是为提高企业绩效水平提供的一种新思路。

3.2 传统培训体系的不足

3.2.1 传统培训中的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性 通过图4可以看出,现有的培训需求分析大多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这种方法只是局限于知识、技能这些表面上员工的素质,却忽略了能够对工作绩效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员工的隐性特质的挖掘和分析。由于对培训需求缺乏科学有效地分析,这样的培训活动开展下去会导致培训目标、培训方法缺乏针对性。

3.2.2 传统培训体系中培训内容的确定缺乏选择性

培训内容的选择往往影响着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的达成。以往的培训内容主要存在两个误区:其一,培训者仅仅把一些被广泛提及的热点话题,比如压力管理、授权管理等作为培训重点,而忽略行业的要求和自身组织的特点;其二,以往的培训重点内容主要是针对知识、技能等浅层面的不足进行培训,是对员工的个性角色、价值观等深层特质的培训较少。

3.2.3 传统培训体系中培训方法的选取缺乏创新性

由前面所阐述的两方面原因可知,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需求及培训内容的确定上存在误区,导致了企业一向采用的培训方法过于单调。因企业过分的注重员工显性胜任力而忽视了隐性胜任力,致使企业在培训方法的选取上缺乏创新性,往往是选择一些强化的方法,把显性的知识或技能直接灌输给员工,这样的培训方法虽然让员工学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但却无法很好地解决隐性胜任力的塑造问题。

3.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的意义 基于胜任特征分析主要是依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针对岗位要求并结合现有人员的素质状况,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进而提高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支持能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与以往传统的培训体系不同,基于胜任力模型所建构的员工培训体系是对员工所在工作岗位所需胜任力的不足之处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个人和整个组织胜任力的水平。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培训体系是依据所构建的胜任力模型为标准,针对职位所需的关键性胜任特征来开展培训工作,不仅能满足当前岗位对员工胜任力的要求,而且能从战略上满足组织当前及今后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人力资源胜任力的要求,这种以胜任力模型为基准的培训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3.3.2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更加注重隐性特质的培训与开发 往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涉及的层面是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的发展目标以及工作的职责,较少的涉及员工的态度、动机、价值观、自我形象以及特质等较深的层面。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则包含的比较全面,从浅层次的知识技能到深层次的特质、动机等特征,它分析员工的胜任力素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经有关研究发现,知识技能等要素只是员工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不是区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普通者的关键因素,而特质、自我形象的深层次特质才是衡量和区别他们之间差异的不可或缺的素质。

3.3.3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能够使培训方法更具创新性 与传统的培训体系相比较,胜任力模型下的培训体系更具有创新性,因此在培训的开展过程中所采取的培训方法也会具有多元化特点。企业应该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确定可行的培训方法。胜任力模式下的培训系统既考虑到了显性胜任力特征,同时又强调胜了隐性胜任力特征。基于工作岗位的不同,每个员工自身已具备的胜任力水平与岗位胜任力水平相差的程度相同程度不一,因此应该采取的培训方法也会呈现多元化。

4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

4.1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 基于胜任力的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员工现有的胜任力水平与应有水平之间的差距。如图6所示,从横向来看,是将员工当前绩效、实际行为以及实际胜任力水平与组织理想状态下的绩效、行为以及胜任力状况相对比,找出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训需求;从纵向来看,描述的是绩效、行为和胜任力水平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而言,绩效水平与员工的实际行为是紧密相关的,而胜任力又是通过员工的实际行为体现出来的。

4.2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与实施

4.2.1 培训对象的选择 员工是否需要进行培训主要取决于他们当前的胜任力水平和工作岗位所需的胜任力水平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说,当前胜任力水平与岗位要求差别明显的员工是培训的对象。

4.2.2 培训内容的确定 培训内容主要是受训者当前在知识能力、动机等能力要素水平与岗位胜任力所要求的能力素质水平间的差距。胜任力素质模型针对员工自身在各个方面胜任力水平,并以岗位胜任力为参照标准,通过比较发现员工在胜任力素质的哪些方面与标准还差距,以此来确定培训内容。参照表1所举的例子说明培训的内容是怎么样来确定的。通过表1能得之具体某个员工的培训需求,把每名受训者的当前胜任力水平与岗位所要求的标准胜任力相对比,然后把得到的信息统计起来进行分析,可以把那些平均得分与岗位所要求的标准胜任力差别较明显的素质挑选出来,以此作为所有受训者培训的内容。

4.2.3 培训类型的设计 经相关研究得之,胜任力的重要性和可塑性均有高低差别。相对来讲,较高可塑性的胜任力说明经过后天的培训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和提高,如技能水平;而低可塑性的胜任力说明经过后天的培训得不到明显的改变和提高,如成就导向。具体划分见图7。

4.2.4 培训方式的设计 基于胜任力特征的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等显性的特征,也包括动机、价值观、态度等隐性的特征,因此基于胜任力特征的培训方法也必须多元化才能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一般情况下,针对员工显性的胜任力特征(如知识、技能)进行培训时,采取的培训方法以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研讨法等为主;针对员工的隐性的胜任力特征(如动机、社会角色、价值观等)进行培训时,则主要通过拓展训练、行为规范、角色扮演等方法。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及员工自身的特点选择比较适合的培训方式。

4.2.5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实施 在准备培训实施时,要参照制定好的计划,将培训的场所、培训所用的设备、培训时间安排等做好,以防有漏洞出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培训过程的记录,并将反馈意见收集起来,以备完善和修改计划。另外,培训的实施时,还要做好应急方案,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正常展开。

4.3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评估与反馈 培训项目的评估是一套完整的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通过评估,一方面可以评估员工通过培训是否在绩效上有明显提高和改进,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为员工以后的培训奠定基础,有利于今后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评价一个培训活动的结果通常能够分为五种类型,它们分别为:认知结果、技能结果、情感结果、效果以及投资净收益。选择哪种培训结果来评价培训活动,主要取决于培训活动的目的。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评估可以借助于柯式四层次评估法进行。柯式评估法着重点在于通过把培训效果分层次进行评估,是国外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中发展的最为完善的评估方法,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评估方法。柯式四层次评估法从反应、学习、行为、效果四个层次来评估培训的效果。具体来讲,第一个层次是反应,评估的重点是受训者的态度;第二个层次是学习,评估的重点是员工在知识、技能、行为等方面的收获;第三个层次是行为,评估的重点是员过培训员工工作中行为的改变;第四个层次是效果,评估的重点是受训者获得的经营业绩。

第3篇

校本培训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关注的大事。素质教育的推广促使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的革新,校本培训就是其革新的产物。随着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处地位的转变,对音乐老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授课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由于校本培训较其他培训模式具有很大优势,现在的音乐教师的培训模式也纷纷开始采取校本培训。接下来,本文就从四个方面分别来分析一下校本培训与传统培训之间的异同。

一、概念及方式上的异同

在概念上,传统培训与校本培训都是为本文由收集整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教研能力而进行的动员性的集体培训活动。

但校本培训指的是立足于学校,由学校组织发起和规划的,围绕本校的办学条件、特点和学生现实状况的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模式。而传统培训则是由专门的教育部门、培训机构等组织规划的,致力于更新教学理念、拓宽老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学的能力,侧重点在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补救和解决上的广泛意义上的非长期教师培训活动。

在培训方式上,传统培训和校本培训很大的区别。传统培训大多数是将学科作为培训中心对象,方式单一,受众被动,其方式主要包括:针对教育法规、思想、理论的教学会议、报告;针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技能的提高的讲座;针对某种方法或技能学习的短期培训;学习和借鉴优秀老师经验的教学观摩。

校本培训则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追求学校特色为中心,采用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化。将被动接受的进修教师转变成主动参与的培训对象,传统的培训已经提升到了研修的层次。其方式主要包括:

1.集中进行培训。尽管很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源不足,但集中培训仍然是很重要的部分,它能够更好的传递学校的办学宗旨、理念和目标及特色,让音乐老师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实现其培训计划。

2.巧妙结成对子。将校内的优秀老师作为榜样和带领者,带动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成长。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应对刚上岗的年轻教师的进修需求。

3.解读优秀案例。对优秀教案要进行学习、借鉴,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教学优势,进而开拓思路,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

4.进行个人反思。让老师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反思,记录在案,再不断改进自己的方式方法,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5.利用网络教学。互联网、校内网都是学习和进修的良好媒介。在假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在辅导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

6.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认真的设计,充分挖掘教材的作用。

7.研究教材与课题。教材是教学方法的根据,只有老师吃透教材,才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设计点,更加从容地进行教学。而课题研究的住到单位是区县的教研室。要集中区内的老师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培训与探究,相互借鉴优秀建议与意见,实现自身的提高。

二、内容及效果上的异同

在培训内容上,传统培训模式是在教育行政相关部门的策划下完成培训内容。那么,它的内容就主要包括了:教育相关法制、政策、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职业道德等文件内容;转变观念、扩大知识体系、充实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内容;把探讨、观摩、交流等大型活动作为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则是在校内让老师直接参与的培训,除了传统培训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地方教材特色设计、学科特点、学校特色等方面的内容。音乐教师的脚本培训则主要有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以及学习地方音乐。音乐教师在提高授课水平的同时,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对民间音乐进行整理、改编、创作、演唱和小学。

在效果上,传统培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让音乐老师提升专业技能、转变教育观念、学到优秀经验。但是由于其培训范围较为宽泛,没有针对性,导致很多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很难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不能够满足所有老师的进修需要。

但校本培训基于学校本身,能够更直接地面对存在的教学问题,可以制定更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政策,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为经费原因不能让学校老师都参加培训的尴尬情况。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的进修,可以走出学校,进入到民间学习真正的特色音乐,达到提升自己艺术水平、丰富课堂内容的目的。

尽管校本培训有那么多的优势,但是同样也还存在着一定问题。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很多采取校本培训的学校并没有将音乐教师纳入体系当中。并且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足,甚至在农村贫困地区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其它学科的老师身兼数职,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也无暇进行音乐课程的培训活动。要想营造出音乐教师的校本培训氛围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音乐有其特殊性,非相关专业的优秀经验也未必适用于音乐教学。

第4篇

参加国培,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世界上芸芸众生,成大事者寥寥,庸碌者无数。是什么使得众人过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是什么阻碍着人们获得快乐与成功?为了探其究竟,一位老师带领弟子来到偏远的山村。

在村落的一角,他们看到一间极其破旧、矮小的窝棚,三代同堂的八口之家挤在不足14平方米的蜗居中,窘迫之状让人心寒。维持一家人生存的是一头奶牛,奶牛维系着八个人的生命,奶牛是一家人的命根子。然而,那位教师却出其不意地用短刀刺向了奶牛,一刀将奶牛毙命,将八口人的生活推向了无依无靠的境地。

没有了可以依赖的奶牛,一家人还能依赖什么?

后来,当师生重返山村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八口崭新的房舍和富裕的生活。痛失的奶牛换回的是一家人关于幸福生活的谋划和苦求。奶牛的死不是生活的终结,而是充满机遇的新生活的开端。

奶牛的故事让我思索良久。

生活中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奶牛?一个不很富足的家、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一个并不骄人的成绩、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

工作中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奶牛?思想观念守旧懒于推陈出新、工作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静态评价他人不具发展眼光……

有着、囿着;生活着、只生活着;工作着、且工作着。

思想固化、思维定势、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划地为牢、固步自封、习惯传统、安于现状……我们赖以生存的奶牛让我们终其一生有且只有一头奶牛!

身为研修人员,扮演着培训师的角色,何以担当“师中师”的重责?打破旧有的思维,建立崭新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模式,构建新型的方法;突破教材的表象,深掘课程的内涵;饱含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评价教师,不追俗流、不落窠臼,创造性地开展研修工作是我们每一位研修人员应该思忖和必须践行的。

一.换换思想

传统的幼儿教育研修活动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提高,忽视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体验。这样的培训活动自上而下绝对权威,培训的目的、培训内容、培训的方法、培训的形式、培训的步骤、培训的评价无一例外地由培训者“钦定”,我统筹你跟随,我安排你参与,完全无视教师的想法和做法,换换思想,接纳一线教师的观点,由培训师本位变教师本位,由自上而下变自下而上,培训的指向性、针对性、实效性是不是会更强呢?

二.换换内容

传统的幼儿教育研修活动多以理论讲述为主,培训师侃侃而谈的都是大道理,一家之言抑或几家之说,空泛乏味。不可否认,理论学习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构筑很有帮助,但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却缺乏直接的、应急的指导意义。我们不妨将培训内容做小、做细、做具体,把幼儿教师工作中遇到的真问题、小问题提取出来,一箭中的地进行辅导、组织培训,譬如:活动区材料投放的要求、如何减少过渡环节中的等待现象、一日生活中应该建立起哪些规则、集体教学与分组活动交替的小技巧、合理组织手指游戏的方法……把教师在工作中最凸显的问题拿出来进行研讨,组织培训,多打“短、平、快”,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在研修活动中,教师会有不小的收益。

换换内容,把偏于理论层面的换成偏于实践层面的,把需要长期消化吸纳的内容换为立竿见影的内容,把综合整体的内容换为细小局部的内容,让受训者直接受益。

三.换换方法

传统的研修侧重理论,故而讲座的形式多,培训者动、受训者静,培训者身心俱疲、受训者思虑散逸,填鸭、灌输已然成为培训的主要方法。这样的培训做了好多年。

换换方法,除去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等研修方法很是受教师的欢迎。专题论坛——专家讲座、理论研讨;自我反思——深入课堂、研究教法; 集体备课——合作分享、集体研究; 互动研讨——听课评课、以长补短;案例分析——透过现象、分析原因;课题牵引——整体提高、强化素质;形式多样化,方法多花样,屡屡培训屡屡不同,教师参训的厌倦感不见了,积极性回来了,参训率提高了。

四.换换眼光

关于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慎用横向的比较。事实上,我们用怎样的方法去评价教师,教师就会用同样的方法去评价孩子。所以,在教师的评价上,我们更要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不用一刀切的方式去衡量教师在研修中的成长状况,更不要以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结果作为评判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要通过多元评价、纵向评价让每个教师都能感受到在研修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发现自己成长的足迹,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期望。

第5篇

关键词:认知学徒制;中小学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培训方法

一、认知学徒制

1.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

传统学徒制中的学习处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所中,目的是完成简单的任务,涉及的一般是身体技能。师傅给学徒的任务和问题不是为了教学,而是工作场所的需要,同时程序和策略通常可以以非言语的方式呈现。学徒在师傅对实际问题的示范、指导和脚手架的搭建与拆除中学习,强调在技能的使用情景中教授技能,通过观察完成任务。

而认知学徒制中的学习是处于正式的教育场景中,目的是完成复杂的任务,涉及认知与元认知过程。专家给新手的任务和问题是为了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逐渐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程序和策略必须以言语的方式呈现;学生在专家对问题的示范、指导、脚手架的搭建与拆除、清晰表达、反思和探究中学习;强调将知识一般化,通过清晰表达(学习者表达出知识和思维过程)完成任务。

因此,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一种从改造学校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出发,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是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HOTS),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能力、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以及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知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其中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这一维度,《标准》明确指出:在基本知识的学习中要了解教育思想、观念,以及技术发展趋势;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掌握现在教育媒体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的原理与应用。通过标准,可以得知,对技术人员在基本知识这部分的要求更多的是以了解为主。然而,在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则是要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评价方法。可见,对技术人员在基本技能的学习中一般是以掌握为主,因为技术人员有责任辅助教学人员进行教学,帮助教学人员获取、加工和整理信息,以备教学之用。所以对技术人员在技术方面的要求一般比较高。

三、认知学徒制方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人员培训中的应用

中小学技术信息人员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和电教人员,这部分人员在学校教师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又是很小(部分调查结果显示信息技术人员占学校教学人员的比例约为2%)。这样在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受训者数量少,方便实施小班教学。认知学徒制沿袭了传统学徒制的特点(师傅带徒弟,基本上都是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一位培训者带几个受训者(一个专家带几个新手)。在小班教学中,首先,培训的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因材施教。由于人数比较少,培训者可以了解不同受训者的基础、特长、能力、个性和心理等,从而进行详细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有针对地解决不同受训者的问题,更好地因材施教。其次,促进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利于受训者主动健康的发展。小班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多,在培训者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索式的学习,有利于受训者积极主动的学习。这一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论年龄多大,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都需要有恰当的指导、个性的发展、自信心的满足和潜力的激发。在针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中,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者们一直倡导、但是没有实现的小班教学。

认知学徒制应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人员培训的案例

培训教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技术人员・初级)》刘雍潜 主编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用教材。

教材介绍:此教材分为必修主题和选修主题两部分,必修主题中包括6个主题,每个主题中将学习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专项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为了达到基本的要求,专项发展目标则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受训人员的专业发展。

案例选择:选取为达到专项发展目标所设计的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主题2 中的活动4、5――设计、制定、分享和修改信息化环境建设评估方案。

教学设计:基于认知学徒制的信息技术人员培训教学设计流程图1

培训者受训者其他受训者体现认知学徒制要素

布置内容(设计、制定、分享和修改信息化环境建设评估方案)培训者示范培训者个性化指导培训者给予建议观摩学习受训者收集材料,交流合作合作完成作业(评估方案)观摩学习情境学习示范个性化指导、合作学习搭建脚手架、指导

教师聆听、点评、给出修改建议以PPT或Word的形式展示,分享修改作业学习其他受训者的作业聆听提问清晰表达、反思反思、探究反思、探究

案例分析:

1. 通过培训者的示范,使受训者对整个设计有整体性的把握,同时将培训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便于受训者的学习,从而使受训者有意义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 通过指导和搭脚手架,使受训者在制定的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使学习的效率更高;

3. 通过清晰表达,使受训者的作品得以展示,分享经验;

4. 通过反思和探究,实现更加深刻的学习,修改其作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四、小结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效果。目前认知学徒制给从不一样的角度,沿袭传统学徒制的示范、指导和搭建脚手架优点,又增加了清晰表达、反思和探究的方法,即认知学徒制所包括的方法。本文结合信息技术人员培训的特点,将认知学徒制的优点整合到培训中来,从多角度分析培训,完善培训中的方法,使受训者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知道如何做、如何思考,使其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Collins,A. (1991).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L.Idol,&B.F.Jones (Eds.),Educational Values and Cognitive Instruction,LEA.

[2] 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02:5-9.

第6篇

传统的护理技术培训模式的教学过程过于枯燥、沉闷,无法充分的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和自主性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针对这种问题,我院在采用多媒体延伸护理技术培训过程中,将培训的重点放在了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意识上,引进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丰富了多媒体延伸护理技术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和教学过程中,增强护理人员的参与感,从护理队伍中选择培训教师,有效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一方面提高了培训课程的质量,一方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效率[2]。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结果进行定期的考核和不定期的抽查,从而有效的提高每一名参与多媒体延伸护理技术培训活动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我院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

2操作流程标准化

传统的护理技术培训方法在培训过程中将重点放到了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院在实行多媒体延伸的方法进行护理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改进了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使之更加科学性和标准化,经过优化的操作流程更能够适应现代护理行业的需求,加深了临床教学的程度,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身心的伤痛,将护理满意度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评判标准之一。

3讨论

3.1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延伸的培训方法相比传统的培训方法相比,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更加的多元化,培训教师可以利用影像、音频、图文等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使护理专业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护理人员的眼前,更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理解更加系统和直观、同时多媒体延伸的培训方式能够营造轻松、民主、平等的教学和培训氛围,让护理人员更能够主动的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科技,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培训教师的培训质量和护理人员的学习效率[3]。

3.2提升了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7篇

关键词:语言教师;培训模式;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84—03

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教育教学承担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理论和方式的任务,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受到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元素和网络资源的挑战。以前的教学方法简单的只需教师附带上黑板、粉笔和教科书就能够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但在现今社会,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这就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富有探索性、合作性、任务驱动性,教师的传统角色和专业知识结构也必然随之改变和发展。但是,现在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只是传统意义和形式上的师资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一、新时期语言教师培训的不足

(一)过分强调语种教学

其主要内容是现成的知识输入。现阶段的语言教师培训课程大多都以提高完善学员的语言水平为主要教学内容,“专科专修”的培训模式导致了教师培训的简单化和片面化,教师培训成为简单的一种进修,把培训所要求的综合能力培养简单地认为学好语言就能当好语言教师,有什么样的语言输入就能产生什么样的语言输出,没有意识到教师专业能力其他部分的重要意义,忽视了建构能力的重要影响,比如教学技能、文化知识、科研能力、理论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在实际授课方面,还是以教师讲学为主要方式,教师单纯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培训工作未能与实际结合

进行教师培训的教师对很多学员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因此所教授的内容很难与学员的学校情况相适应,不能满足其培训需求。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将教授内容生活化,很多教师认为在职教师有自己不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进行实际的实习,较少安排课堂现场观摩之类的教学实习活动。学员在培训期间所学不能充分吸收,也无法融入到自己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培训结束后对其今后的教学发展也没有太大的改善。

(三)缺少对教师培训者的培训和研究

我国大多的教师培训人员,在挑选过程中片面考虑专业语种好、职称和学历高等条件。考虑到外国人的语言能力好,不少单位会直接选择他们作为培训教师,对他们的师资培训经验的评估显得比较松散;同时,国内的培训体系并不够完善,只能采取高级单位培训低级单位的方法,让大学教师培训中学教师等,对师资之间的环境和学科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只是简单地作出类别的判断。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并不合理,部分教师培训者会因缺乏科学的培训理论和培训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完成对教师的培训目的。

二、语言教师培训模式改革方向

(一)教师培训的重点是对学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倡全人教育

通过科学的研究可以证明:人类的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仅是受到刺激,然后再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简单过程,也不只是信息的接受和信息的输出系统。学好语言并不等于就能很好地教授语言,教师的培训不能以简单的语言水平培训为主,学员的语言水平不能代表他的语言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涵盖了个人情感、思维的方式、先天和后天所拥有的知识等很多方面,不能以某个单项科目去衡量。因此,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把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重中之重,开发学员的潜力,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文化涵养和人格品质的陶冶,从不同的角度完善他们的综合知识结构,运用教育的手段,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调整教师培训的课程分配比例。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加大综合性知识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将学科的范围扩展,重视培养学员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学员学习不同知识的能力。同时,开设一些关于教育类、心理类、语言类、文学类、实际教学类等各种不同的课程,尽可能地使用外语教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员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全面地锻炼学员的语言素质。

2 建立完善的语言教师培训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师占有基础的地位,而对培训教师的培养更是基础的基础,由于它与其他部门的差异性和对其他部门的重要影响,这就在综合素质上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对培训教师培养的投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造就一批专业的、综合能力强的专职培训人员。在挑选过程中,可以从各个高校的优秀教师中选拔,并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教师培训人员,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的语言教师培训体系。

3 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是提高教师大脑构建能力的重要方法。科学研究表明,教师要促进自身角色的科学转变,由单项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自己就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的研究。新时期的语言教师不仅仅需要基本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的技能,还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不断地研究和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要不断地培养合格的语言教师,就要从教师的培训工作人手,教师的培训人员要努力为学员提供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传授研究方法,引导其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同时,要加强教师和学员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创造良性的平台,养成自我反思的学风,学研结合、学研相长,从而培养出具有开拓性、创造精神的人才,塑造教师新形象。

(二)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性质,培养学员适应社会化进程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指出,能够学会怎样教别人,不仅仅是个人的心路历程,还是教师的心理和自己作为教师的形象相融合而形成的。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学员对教师职业的性质和教师的综合知识在意识中不断成形,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并且通过实践完成对教学经验的完善和反思,能够进一步形成关于教、学的认识,指导自身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践是学员实现社会化进程的一个高效的途径,它能够使学员充分地理解自身,了解所学知识,既能总结经验,又能够适时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能够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学习和实践的良性循环模式。因此,语言教师的培养工作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 把教学实习作为一个长期反复的发展活动,循环进行适时的“学习——实习——反思——再学习”。开始时要让学员有目的、系统地进行某项实习任务,然后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对象的观察和分析,最后总结经验,完善自我。这样就能有效地建立学员与社会建立互动关系,提高自身能力。

2 实现实习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培训的一般形式为学员实践,即在实际的课堂中进行主讲。但实习的形式既可以进行课堂观摩,也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化的活动与学生访谈或者批改他们的作业,还可以是与教师或家长谈心等。

3 教师培训机构与学员所在学校相互协作。学校应该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与培训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学校为培训机构提供实践的场所,培训机构在学校实地培训,使培训机构的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师资培训机构要不断为学校供应优秀的教育教学人才,并加强后续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建立双赢的互助关系。

三、构建新的培训模式以适应新时期语言教师培训的需要

传统的语言教师的培训方法很单一,一般都是将要培训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授课,讲述的内容大多是所属语种专业知识的培训,由资质老一点的教师讲,其他的学员在下面听。这种培训方法无法评价学员到底学到了多少,也不知道授课内容对学员的自身能力提高起到多大的帮助,在实践应用上无法检验。这种传统的方法授课方式单一,授课内容死板,又没有检测评价的机制,难以全面提高学员的素质,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语言教师培训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要适应新时期的语言教师培训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培训模式,重新树立培训理念,建立新的语言教师的培训系统和培训模式。

(一)培训的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以人为本是新时期语言教师培训的基本理念,由于语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在语言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员,重点要让学员发挥主人翁的意识,不断发掘自身的优势,将自己的个性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通过自己的反思,不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全面进步,成为优秀的教育者。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培训发展学员的综合素质,然后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育人的伟大使命。语言教师培训不是仅仅为了增加教师的语言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内在教学素质的培训,使他们能将自身的知识最大化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培训人员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全面引导学员对自身素质的挖掘和利用,达到教师培训的最好效果。

2 教师培训要发挥创新精神。教师培训要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时时变化的形势,创新是教师培训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必须贯穿于培训的整个过程。作为新时期的语言教师培训,要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运用新的培训方法保证教师培训的效果。实施新的培训模式,就要对传统的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不仅要改革旧的思维模式,也要对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式进行更新和完善,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方法。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培训人员要在培训时创新培训方法,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实践、研究,同时要保证新的培训体系在管理方面与相应的改革创新协调发展。

(二)两种教师培训模式

第8篇

李俊秀

(鸡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黑龙江鸡西 158100)

[摘 要]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学工作中广为使用的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工作中,有着教学效果好、学生记忆能力强的有点。

本文结合当前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安全培训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了其教学优越性,并针对其中问题提出了相关看法。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安全培训 教学 安全生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泛,与

此同时网络技术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更新之中。多媒体技术作为网络技术中一个

独特而又复杂的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作用更是深入

人心,成功的克服了许多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尤其是的学生创新能

力培训、个性化发展方面更是发挥出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但是就多媒体技术

在安全培训教学中的应用还较少,各种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这里我们

有必要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安全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提

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一、安全培训工作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目前,安全问题已成为党、国家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影响经

济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安全培训作为安全生产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它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用不断体现,安全培训意义也

越来越重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做好安全培训工作日益被人们重视,但是因为

传统培训方法的单调性和缺乏真实感的影响,使得安全培训工作效果一直不是

很明显,自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这一问题才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处理。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我国市场逐渐好转,社会各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普遍增

强,与此同时各地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尽管国家对这些问题已经给予了高度重

视,但是每年仍然都会有不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重

大的影响,轻者造成社会经济的损失,重者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就这些

安全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大多数的安全问题产生都与工作人员安全意

识不高、安全操作规范合理有关,因此做好企业一线员工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但

是由于传统的安全培训工作理论多而实践少、讲的多而记得少的现象。使得这

种培训模式的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基于此就需要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采用先

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优化和改进培训措施,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的安全性。

时至今日,在企业安全培训工作中,信息技术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应用已

经成为衡量员工培训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安全培训

工作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培训规章和制度,并研发出了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多

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安全培训新方式,这种技术的应用有效的保证了培训

质量,提高了员工对安全风险的认识水平,切实的保证了企业安全生产,减少了

安全隐患的发生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安全培训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安全培训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多

媒体技术作为目前教学领域中采用最多的技术手段之一,它以文字、图像、声

音、图形和计算机程序合理的结合了起来,进而形成了以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

和人机交互方式为主的培训新手段。这种培训新方法的应用有效的改变了传统

落后的培训措施,减少了培训成本、提高了员工配训效率。

在传统的培训工作中,大多数的培训工作都是以教师讲解、员工记录为主

劲性的,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以及实践水平地下的

特点,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笔、一板、一书的教学方

法,不仅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而且极大的限制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造成厌学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互动教学方式得不到充分的运

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了整个教育领域并迅速得

到发展。在安全培训教学领域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

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的应用。

三、多媒体教学在安全培训中的应用

1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

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共同参与教

学的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

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普及,优化了教学

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

整体优化,取得了省时高效的教学效益。

2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技术能从多种途径获取与加工信息,可提供多种文本、图片、声像资

料信息,通过网络还能在更大范同内获得更优质的信息。理论上,上述优势对于

课堂教学必将产生积极作用。但这些优势仅表现出了该技术的功能性和工具性

特征,是一种泛化的技术性存在。对课堂教学来说,它一定就是优势。

3 多媒体技术在安全培训中能解决的问题

3.1利用多媒体教学效率有较大提高

多媒体教学利用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一体化界面加大了对

学员的感官刺激,使得教学变得形象化、立体化和生动化,从而提高了学员的学

习兴趣。这是在同样的课时内传统教学方式所做不到的。教师采用优秀的课件

教学,把枯燥的安全培训内容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员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习者的反应,灵活地做

出反馈,对其优化,切实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学习潜能、提高课堂的

教学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实物投影和计算机系统编排的板书,既节省了课堂时

间,也扩大了单位时间内的授课信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3.2由视觉感受代替语言想象激发了学员的求知欲望,同时图像中画面形

象逼真、真实传神,能充分体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加上扣人心弦的音响,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束语

总之,在煤矿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受训者产生身

临其境的感觉,并达到或起到以往其他培训形式所不能产生的效果,是我们煤

矿企业安全培训中值得推广和加强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9篇

2018年1月4日,中国联通集团公司2018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王晓初董事长强调,新的一年要着力打造新基因、新治理、新运营、新动能、新生态的“五新”联通,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在提到新动能方面,王晓初董事长着重强调“要加快提升创新能力、转换发展动能。坚持创新领域在组织体系、薪酬激励、选人用人等方面与传统领域进行区隔,统筹做好消费互联网、家庭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三大领域的创新能力提升”。

作为奋战在培训一线上的一名专职讲师,对于以创新业务为主的新动能,深有感触。在传统业务发展不断放缓,人口红利基本消失,提速降费不断深入,携号转网迫在眉睫的今天,依靠传统业务提升收入已不再现实,唯一的出路就是在精耕细作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快速有质量的发展创新业务,这一点在全联通范围内基本已形成共识。

同时,在全省各地的培训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与“新动能”不太匹配的现象,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部分干部员工对创新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关注点仍然停留在传统业务指标。

2.一线营销人员对创新业务的产品知识理解不足,只知道一些简单的概念。

3.部分一线营销人对创新业务的销售方法掌握不熟练,大部分还在使用传统通信产品的销售方法销售创新业务,营销方式主要靠关系和靠低价。

4.部分团队管理者对创新业务的管理方法有待提高,大多数仍在关注传统业务的量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管理创新业务项目。

为积极应对以上问题,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关建议并开展自身业务工作:

1.建议增加创新业务的培训覆盖级别及覆盖率,现有的创新业务培训往往是营销一线员工参与,应扩大至创新业务团队长及分管领导一级,2019年确保团队长以上级别参加培训的覆盖率达100%。同时要注意培训内容分级,对于团队长和分管领导的培训,应该更着重于创新业务的意识和销售管理方面。

2.建议增大创新业务培训的深度,创新培训方式。在做好创新业务产品普及型培训的同时,增加一些IT信息化技术的基础培训和产品营销场景以及话术的培训,帮助一线员工更好的理解创新业务。同时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增加线上培训课堂,邀请创新业务发展好的员工进行经验分享,组织发展好的优秀销售人员,定期进行创新业务发展经验萃取和推广。另外,加强“请进来“和“走出去“,创造机会一方面邀请兄弟单位的优秀标杆来我省传经送宝,另一方面也组织我省的优秀内训师和销售人员到其他发展好的省分进行经验学习。

3.计划组织专业线的内训师团队,共同开发针对单项创新业务产品的销售方法课程,比如:云计算产品销售技巧、大数据产品销售技巧、物联网产品销售技巧等。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既要紧贴一线客户经理的实际工作情况,做到实用性、接地气,又要做到有一个的前瞻性和理论高度。争取在年内开发完成,并进行试点授课,看实际效果决定推广与否。

4.计划组织专业线内训师队伍以及有相关业务管理经验的团队长和一线领导,集中精力在今年开发一门针对创新业务的销售管理课程,课程内容设计要求紧扣一线生产实际,要做到既提升生产效率,又符合企业管理要求。年内完成课程开发,并进行试点授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