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4 16:55: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

第1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逐渐形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给我国的机械行业带来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使得机电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也进一步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可以说机电一体化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1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这一技术的切入点是在系统工程当中,主要结合了机械、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综合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说是对相关技术原理以及机电产品得以实现的技术总称,机电一体化产品则是由多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电子元器件所组成的有机的整体,这一整体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我们知道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组织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整体来看是由五个主要的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机电机械装置、传感器、机电执行装置、动力源和计算机。

2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优点

(1)功能全。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其他产品不具备的优点,像记忆、控制、信息的处理等等,这样也能够使产品的性能会提高到一个层次,更加的多元化、智能化。(2)结构简单。现阶段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正在向着轻、薄、细的方向发展,所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也是采用的标准化的方法进行的。(3)具备自我监控功能。这一功能是目前大部分的机电产品所不具备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监视功能可以让自身的安全可靠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进一步的保障了产品的安全。

3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

近几年,我国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就已经成功的占领了国内的市场,随着机电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产效率的提高,会有很多外国市场也会被成功占据,而机电一体化中最明显的一个成果就是国产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的成功研制,这一技术的出现让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上,但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像煤矿核心部分的国产化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单机很多都没有通信功能,可以说这些机电是处于自动化的状态,但是通信是封闭的,虽然说设备的监测信息数据很多,但是很多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说在发展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时候,在技术上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任何一个装置都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这样才可以进一步的增加机电一体化产品供需比例,不至于比例太过失调;(2)增加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通信功能,这样才能够让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今后的运用中更能够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

4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目前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综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也进一步的促进着相关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基于此种情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也被奠定,主要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光机电一体化。这一系统主要部件为传感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因此运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改善机电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的相关性能,也正是因为光机电一体化的特殊性能,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也正向着这一方向发展。(2)技术产品的网络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进一步的促进者科学技术、政治领域的变化,这样一来,企业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可以说只要有机电一体化产品被研发出来,只要是质量可靠的,基本上都会快速的畅销,这也是网络的功劳,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大方向就是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3)全球系统化、智能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全息特征已经显现出来,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的水平也变得越来越高,使得很多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备了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功能,以此来获得更高的控制目标。(4)微型机电化。这里主要指的是尺寸不会超过1厘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正在向着纳米的方向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的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等部件都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体积很小,因此我们说微型及电话也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5)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给我国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在舒适生活的背后,资源也正在逐渐的减少,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基于此种情况,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要把对自然地伤害弥补上,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思想促使下,绿色产品的概念随之产生,可以说在环境异常紧张的今天,绿色化的发展时将来时展的大趋势。

5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技术,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相对比较广泛,因此,相关的建设单位要加强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将其发展成集网络化,智能化,微型化以及绿色化等集一身的技术,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机电一体化要点概念

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的运用到微电子技能、计算机技能、机械技能、主动操控技能以及接口技能等,对系统内部的信息进行改换;而且保证程序编制的完整性和高质量,根据系统运用和操作的根本性需求,对内部的规划进行合理化的装备;同时,在系统的功用、质量以及能耗等多个重要环节进行优化和改善,保证机电一体化运用的是最新的技能手段,终究构成一个全体化的系统商品。因而,在机电一体化当中首要包含的是技能和商品等两个重要环节。机电一体化并不是一个单纯性的技能手段,而是将多种技能进行组合和交融,构成一个全新的技能系统。机电一体化的功用性较强,且当机电一体化技能发展到一定的时期以后,一些微电子的设备还可以对内部的许多零件和元件进行替代,具有愈加新颖的功用。多见的有:主动的信息数据处理、主动的操控调理、主动的记载显现、主动的功用性监测以及主动功用确诊维护等,以保证机电一体化可以时间处于最好的运转状况,而且提高系统作业之时的效率。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1、 数控机床领域。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已经有 40 年的发展历程,技术难度有显著提高,无论在结构、功能、操作还是控制精度上。其中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最具有代表性,这种结构应用多个CPU、多个主总线,结构复杂。此外还有开放性设计,这种设计使硬件体系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和兼容性,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WOP技术和智能化。根据车间实际作业状况,可以通过系统完成编程。同时可以仿真加工过程,并实现在线诊断控制、模糊诊断等智能系统。随着一体化技术的成熟,如大容量存储器的出现和软件的模块化设置,使数控功能极大丰富,同时使得 +0+ 系统的控制功能也加强了。

全方位满足技术要求,比如只有一台机床的情况下,也可以顺利完成多个加工要求,并实现刀具使用检测、物料流通、机械手等的集成,统一到系统中。在系统中,分出多级网络,这样实现了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作业能力。这种数控装置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中心,并由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领域。CIMS 的组成并非分散的子系统组合,而是由全局的经过实践积累的最优系统综合。加强了原有的各部门沟通,围绕制造,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将经营策划、产品研发、制造准备、实验测试、经营管理进行更好的结合。当集成度越高,就越能够使各个生产要素间的配置更加合理,使得生产要素的潜力得到更大程度地体现。

3、柔性制造系统(FMS)领域。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被称作柔性制造系统,包括计算机、数控机床、机械手、料盘、搬运车辆和自动化仓库等。可以依照生产要求,及时、准确地进行生产,这种灵活的生产方式可应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4、钢铁领域。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体系是以微处理机为中间,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外表等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选用拼装合并方法,为完成工程大体系的归纳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体系操控精度、质量和可靠性。

因为钢铁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接连化的特色,传统的操控技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艰难,因而十分有必要选用比如机电一体化的智能操控技能。机电一体化的智能操控技能首要包括专家体系、含糊操控和神经网络等,其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操控、设备与产品质量确诊等各个方面。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一下几个方面将作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机电一体化与传统的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智能化方面,智能更加代表机电一体化的未来方向。随着中央处理器运作速度的提高和计算机的高性能化,使得嵌入智能控制算法成为了可能,从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这种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拥有模拟人类智能的功能,可以做出一些判断推理以及功能决策,以取代制造作业中部分人的脑力劳动为目的。

2、系统化。系统具有任何组态的功能,随时分解、组合是系统的特征,系统也正致力实现多子系统互相调和及整合管理。系统的具有较强的通信功能,除了通用的通信方式外,远程通讯及多系统通信联网正在兴起,以及其需要的局部网络正慢慢的被采用。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会越来越考虑人的因素,令机电一体化产品模拟人的智能、甚至情感。或者也可以根据某种生物的良好结构,模拟出生物机体,生物系统化越来越成为其发展的方向之一。

3、微型化。微型系统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其高度融入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有国外专家称,微型电子机械的物理体积一般要小于 1 立方厘米,但这并非最终尺寸,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进军。微机电一体化系统集合占地小、耗能少、运用灵活等特点于一身,更容易进入狭小空间,同时便于精细操作。由此,其在生物、医学、航空、工农业及国防领域,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据目前掌握的技术,可根据半导体器件生产过程中的蚀刻方法,在实验室中完成亚微米级机械零件的制造。

4、模块化。有人说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模块化是一项紧迫而艰难的任务。市场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厂家很多,统一开发具有标准机械、电气、动力、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非易事。制订统一的标准是前提,这样才能使各部件、单元匹配成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商可以依照标准化产品进行创新,更新换代,为自己的不断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

5、网络化。像所有产业一样,网络的出现及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使其越来越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市场上出现很多种类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一样。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发展前景广阔,其实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种。

6、绿色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产品已成为各产业所追求的至高目标。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并要求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都要绿色环保。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要求产品的制造过程无污染、无浪费,结束产品生命时可回收利用。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工作有两方面,其一是改变传统产业,应用微电子技术使其达到节能、低耗,高质、高效的目标,从而引领传统工业进一步大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及时更新换代,未来的机电产品将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一身。

参考文献:

[1]徐世亮.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4,(3).

第3篇

关键词: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32

0 前言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其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光学技术实现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和系统化加工。机电一体化实现了加工技术、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的优化,对制造行业具有重大的贡献,也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持之一。近几年随着机电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的改造工作正在逐渐推广和普及。为进一步提升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效率和质量,对其实施改造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机电一体化改造优势

随着机电一体化的逐渐推广和普及,人们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的改造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有支持也有反对的[1]。就该种现象及机电一体化改造进行优势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几种优势。

第一,智能化优势。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会利用计算机控制软件,实现软件更新,在保障机电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操作。在改造的过程中利用智能化软件实现人操作和组合,具有自行判断、自行筛选等基本逻辑功能,从而实现人类自动控制危险因素的实际操作。因此,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机电一体化具有优化其智能化的作用。

第二,个性化优势。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优势是传统机械加工基础改造的必然趋势[2]。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逐渐转变,企业和人们对事物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增加,进一步提升了对机械加工的个性化需求。而机电一体化改造能够实现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加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其微控系统根据市场调研需求自主的对产品实施升级方案制定,以满足智能个性化产品优势。

第三,高速化优势。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对机床的运转速度改造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利用微控系统实现机床主轴转速的提升,可以在传统机械加工机床转速的基础上提高2倍左右,明前的加快了加工的速度,为整个机床加工生产效益的优化奠定了基础[3]。此外,随着纳米技术的逐渐应用,纳米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更是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的机械加工。因此,机电一体化改造具有其高速化发展优势。

第四,绿色环保优势。机电一体化改造不仅能够在技术、效率、性能等上现传统机械加工机床优化,在其绿色环保上能够降低材料和燃料的使用,从而利用高新技术手段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绿色能源的创新和发展,以绿色能源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必将成为机械加工机床改造优化的主流趋势。

2 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注意点

针对实践工作中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工作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和内容,提出未来在传统机械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处理。

第一,在改造稳定性上。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在现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由于传统的机械加工机床的加工一般采用的是焊接的方式,且材料的使用上一般是坚固的铸造件。经过改造之后需要将其改变为高性能和高精确度的结构。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其铸造件的性能出发,注重改造的整体性,在不破坏设备本身结构的基础上,保障机械加工机床的整体稳定性。

第二,在设备为维修操作山。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改造的过程中在其设备维修改造上为了进一步实现机电一体化操作,也会对其维修性能实施改造,为改造后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的日常使用和维护提供保障。因此,在其维修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对其维修周期和故障诊断性能实施计算机信息处理和逻辑程序编制,以保障设备维修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4]。

第三,在技术运行改造上。在实施技术运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技术该噶发展方向速度对其进行改造,采用循序渐进的技术改造方案,从而保障实时提高设备自动化的效率和水平。在不断提升传统机械加工机床设备档次的基础上完成技术运行改造。尤其注意的是不能采用激进的方式进行技术运行改造,这样容易形成技术壁垒和技术脱档。

第四,在工作效率和质量改造上。针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造是在设备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其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精度、专业、生产三方面完成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进,这样才能够保障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在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机电一体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

第五,在改造成本上。针对改造成本实施成本控制也是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可以采用分环节成本控制和材料成本控制的方式实现改造成本控制,在保障改造效率的前提下节约改造经费,降低企业成本,从未有效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的市场竞争力。

3 总结

通过本文中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优势分析们能够看出,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是未来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我国在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改造稳定性、设备维修操作、技术运行、工作效率和质量、改造成本等方面对其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智能化、高效率、高质量、高性能的改造,以促进我国机械加工行业的整体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敬卫.关于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探析[J].时代教育,2016,19(01):199.

[2]赵占军.浅析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J].通讯世界,2015,03(03):230-231.

[3]李锐通.针对传统机械设备加工机电一体化改造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6(04):144.

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基地 高职 机电一体化

[作者简介]方振龙(1976-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分院机电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实训基地管理及机电技术应用;陈国才(1960-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实训基地管理及电子技术应用;于福权(1979-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57-0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实践技能的提升及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在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过程中,建立符合紧跟机电一体化产业调整及技术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至关重要,是解决企业“急招机电应用技术人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好就业”的主要方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机电一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现状及解决办法,以适应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所带来的学生实践技能滞后的现象。

一、构建适应产业调整及技术升级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阶段,首先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掌握机电一体化产业现状,明确专业定位。经过对部分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的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按照“机、电兼顾”定位,但实际上机械工程与电子技术分属不同学科,包含技术广泛,三年高职学习机、电两门技术都掌握时间不允许,也不必要。机电产业现状表明,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得机、电密不可分,计算机、plc、单片机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相互融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要分成三步走:分析产业现状,企业、专家、教师共同确定模块化方向,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1.设立若干个模块化方向。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性,充分发挥高职教学的特色。可进行模块化方向的设置:电气自动化模块化;机电一体化论证、设计、开发模块化;数控机床维修模块化;自动生产线及工业机器人模块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与企业零对接的问题,跟定向企业协商进行订单式培养。

2.重构实践教学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应从职业教育着手,依照工作需具备的水平和技能进行分析。要以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实践技能为核心,对实践能力课程进行整合和强化,充分考虑技能培养过程实践操作方式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实践课程体系由整合课程和技能模块课程构成。

整合课程。机械原理及制图:包含原机械制图主要内容,增加AutoCAD、UG、CAM内容,融入测量与公差,使学生掌握制图过程的基本操作。自动控制基础:涵盖电工电子技能、气液压传动等方面,促成自动控制过程中的电、气、液有机融合,便于学生对一体化设备整体设计与维护维修的理解。普通加工基础:包含普通车床、普通铣床、普通镗床等内容,将普通零件加工过程连成一线,培养学生普通加工的能力。信息技术基础: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界面控制、简单编程等内容,是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机电产品一体化设计:包含机电产品一体化产品设计方法、测试原理和整体应用等,将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过程完整体现,提高学生的机、电、自动控制综合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课程根据模块化方向,结合机电专业的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可在学生毕业实习时进行,为学生上岗实习及就业打下基础,在课程进行中,可以把模块分成若干个子模块,让实习学生进行子模块训练,训练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团队素质。安排实践教学课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数量。普遍情况下实践课时应占教学总课时的一半。二是恰当的时间。实践教学要分成课内实验、阶段实训、毕业实习三部分,与课程同步,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进行不间断知识传授。

二、构建“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的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一般都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但实训基地功能很多,能不能完全体现功能取决于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采用“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效果良好,满足了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受到了社会好评。

1.“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的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兼顾实训基地的科研、培训、生产、社会服务等功能。“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三辅助即辅助教学、辅助科研、辅助生产,二融合即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一交叉即实验实训实习的交叉训练。实现学生实训功能的提升,从技能鉴定的角度给予学生评价,注重应用技术能力,广泛开展社会培训,进行产品生产,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

2.分析岗位需求,构建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机电产业的岗位,进行机电技术应用、设备维护、电气设计等工作,综合实训室是将机电一体化产业中典型的技术、设备融合到一起进行综合实训,主要包含机加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检测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电力技术、伺服技术及系统总装等实践课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得到发挥,教师进行引领及辅导,实训结束后学生应能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甚至设计改造等工作。

3.构建校企融合的实训基地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场所,文化属性介于学校与企业之间,是企业文化的先导。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应该包括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有机融合。因此,构建实训基地文化氛围应以实训室文化为主题,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既包含校园文化,又有企业文化的特色,其价值导向创新、真实,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技术性和企业文化的实用性,在实训过程中发挥教师、学生、专家、技术能手的优越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科技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毕业生的素质。

4.循序渐进的实训基地建设。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改革和探索都是为了满足企业对用人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要遵循产业技术升级的规律,根据各院校实训基地现状进行实践探索,有根有据地落实到实训基地训练中,这就要求实训基地要有多技术、多工种的实践教学工位,需要大量的、不断更新的教学仪器设备,大量的投入也会造成利用率不高,因此需要实训基地管理团队进行有计划的投入,逐步满足或领先产业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陈章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28).

[3]肖素美.关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6).

第5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煤矿 发展趋势 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396-01

1.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一项复合技术,即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同时也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进行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形势下的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与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因为煤炭开采时将大数量的煤在地下开采好然后运输到地面上,所以需要用许多大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所以机电一体化设备是实现这种大规模生产的必然选择。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设备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为一体,使物流、信息流等也结合为一体。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行业中的具体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从地下往地面运输过程中的应用。目前煤炭机电一体化、具有很高的自动化水平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就数矿井提升机,其也是一项全数字化交流的机械设备。最特别为内装式提升机,其在结构上比较简单,将滚筒与驱动结合为一体,其更加突出的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一个综合体。但高度可靠的一种为全数字化提升机,其简化了电器的安装并且采用总线的形式,另外,其硬件的配置也是相当简单的,而且相互之间可以兼容。目前,我国最大的装机容量可达到5000w,并且主、副井提升机不需要专门的绞车司机就可以做到自动化。

2.2 机电一体在煤炭采掘中的具体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炭机的一个典型应用为电的牵引下采煤机的应用。与液压技术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其具有下列特点:①较好的牵引性:可以在采煤机进行向前移动时给其提供一个牵引力,使其以最小的力克服阻力前进,也可以在采煤炭机下滑的过程中提供发电制动,从而向电网快速的反馈电能。②可在大倾角煤炭层中使用:提供给电动机轴端上装有停机时一个牵引力预防机器下滑时的制动器,由于其设计的制动力矩是电动机额定转矩在1.6倍和2.0倍之间,所以电牵引采掘机可用的煤层倾角范围为40°~50°,而且不需要防滑装置。③其运行具有可靠性,较长的使用寿命,电牵引和液压牵引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电牵引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a损外,其他器件均为完好无磨损的,因此其具有工作可靠,较少出故障,使用寿命长,很少进行维修的优点。④其反应敏捷,有较好的的动态特征:电控系统可以及时的对各项参数进行调整,预防采掘机进行运载过量的现象。⑤其具有简单的结构和较高的工作效率:电牵引的采掘机的运转结构极为简单,2设计尺寸小,材质较轻,电能一次性可以转换为机械能,效率高达98%,但液压采掘机仅仅可以达到65%-70%左右。

1991年煤炭炭总院上海分院与波兰玛克公司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采用交流变频调速MG344-PWD型薄煤炭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炭机以来,我国的电牵引采煤炭机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内上海天地公司、太原矿山机械厂、西安煤炭机厂、鸡西煤炭机厂等都生产交流变频和直流电牵引采煤炭机,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研制开发,我国的电牵引采煤炭机一逐步走向成熟,为煤炭矿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在带式输送机中机电一体化的具体应用。带式输送机由于具有输送距离长,输送间是连续的,数量大,高效率和很容易就实现自动化的特点,已被我国煤炭行业的井下煤炭传输系统作为主要的传输设备。所以,成为我过近年来机电一体化设备中重点的研究对象。现如今,重点运用的装置为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主要是负责运送大惯性载荷为平滑启动,例如,专门设计的长距离皮带运输的软驱动装置。可以通过一台或几台CST驱动对一条皮带进行运输。因为动态分析和在线监督的技术以及启动技术至今尚未解决我国的带式输送机械的中间驱动点不可以设置的过多,通常情况下为3点驱动,然而这样就对输送的单项长度和数量有了限制,并且,输送机就有较少的监控设备功能,较差的可靠性,灵敏度和寿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4 其他煤炭矿机电一体化装置 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我国神华集团大柳塔矿采用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电液控制的支架,移架速度为6~8s/架,最快的移架速度达3s/架。电液控制装置还可检测支架的工作状态。 煤炭矿供电的特点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的要求。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采用集中补偿和就地补偿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功率因数,减少供电系统无功电流,减少无功功率损耗。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网络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3.煤炭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主推出的煤炭采掘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具有的特点为:智能化,程序化以及信息化,并且具有机械设备体积小、操作维修起来比较方便、性能可靠等优点。这些设备在煤矿行业的广泛应用,不仅为采掘工人减轻工作难度同时也提高了煤矿行业的生产水平,从而为煤矿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将我国的煤炭机械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进项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我们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还有许多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然而,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①开发本国的核心技术,是以煤炭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②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③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④煤炭矿机器人仍然是煤炭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4.总结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流成为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色。其产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在性能和功能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是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禾客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炭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炭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蕊. 机电一体化在煤矿领域的应用[J]. 青年文学家,2012,05:248.

[2]陈绍华. 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J]. 科技创业家,2012,20:98.

[3]唐腾飞. 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应用[J]. 科技创业家,2013,04:104.

[4]姚昊辰. 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J]. 能源与节能,2013,08:25-27.

第6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复合人才;管理;外包;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33-0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必须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推进自主创新,聚集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也正是人才需求快速转换变化的时期,各行业、各部门对于人才规格的要求将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因此,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既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培养当代合格的机电一体化复合人才,必须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趋势,将管理变革、业务外包、技术创新等等与专业技术融合相通。

一、在管理中成长

制造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方法,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并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制造企业为提高竞争力,快速占领市场,在竞争的同时还需不断促成有关企业之间的区域性联合或跨国合作,以形成动态联盟。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制造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出现和发展,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绿色制造等等。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培养学生在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具备一定的管理素养,增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培养复合人才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在培养机电一体化复合人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首先开设诸如“生产现场管理”等企业管理课程,使学生熟知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次通过教学实践环节或参观访问有关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先进制造与现代管理的共通之处,到生产现场学习现代企业的管理之道;再次通过形形的讲座,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实践中感悟管理的真谛。

值得注意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往往给学生传授的是显性知识。而需要复合的管理类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的,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重在意会的知识。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价值观、团队精神和组织文化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能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学习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培养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使学生融入于现代企业文化中去,为保持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这就需要注重隐性知识的积淀。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是个人或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 隐性知识已成为现代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勇往直前的动力。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激励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员工个人隐性知识持续地转变为组织的共享知识,激励员工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迈进。同时不断培育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构建企业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并最终与核心竞争力相融合。为了顺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使学生清楚现代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懂得隐性知识及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管理素养,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锤炼和提升。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试图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目前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以显性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媒介,忽视隐性知识的潜在影响,从而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必须明晰隐性知识管理的价值,并通过适当的途径实现这种价值。隐性知识能够自发地对实践教学产生影响,甚至产生阻碍和干扰等负面影响。无论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还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即价值观、团队精神和组织文化等,一定要在实践教学中反复练习,不断领悟。在这一方面,指导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和技术能力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二、在外包中成熟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工业时代流水线所体现出的企业内部分工协作已经扩展到企业、行业之间,将公司部分业务委托给外部公司的业务外包应运而生了。发包企业为维持组织的竞争核心能力,可将组织的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的专业公司(即接包企业)。外包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知识转移是决定外包成功与否的最主要因素。要成为当代机电一体化的复合人才,必须学习相应的外包知识,了解外包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外包即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通常认为,企业在外包中知识转移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从外包中分析与取得知识的过程。接包企业参与联盟人员的素质、知识和经验,必将影响到企业能否有效取得发包企业的知识或技能。当生产外包的双方建立了知识转移程序且双方知识基础相近,则企业取得知识的效能越高。第二阶段,企业取得知识之后进行内部学习的过程。接包企业可通过与发包企业之间的互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或技术,并通过消化使其与原有知识相融合,从而修正企业文化,激励组织创新,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第三阶段,企业取得知识之后使用的过程。目的在于有效管理知识,进行知识转换或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而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外包中知识转移的过程就是获取―学习―应用的过程。要培养机电一体化复合人才,首先,必须给学生传授外包的显性知识,使他们熟知外包和外包管理的相关知识,懂得知识转移在外包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使学生掌握外包中知识转移的过程,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逐步胜任外包业务。不仅要增强洞察力,善于发现和获取发包方的知识、技能;而且要联系自身实际,善于学习和吸收,取长补短,同时要及时消化,较好地指导生产实践,并最终转变成自身的优势。所有这一切,可以通过校内实践教学、校外顶岗实习,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外包,并在多重企业文化相互融通的环境中越来越成熟。

三、在创新中成功

总书记早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同时给高校的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点和教育形式,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正是机电一体化复合人才的努力方向。实际上,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良好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只有在浓郁的学校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才能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通过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机制,必将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虽然大家都知道创新始于问题,但目前许多大学生盲目迷信书本和老师,习惯于墨守成规,不注重思考与质疑,普遍缺乏“问题意识”,既不愿提问题,也不会提问题,当然就更谈不上锐意创新。强化问题意识,是开发创新潜能、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大学生创新潜能开发,要注重创新思维开发,积极开展创新思维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主要在于改善思维的品质,即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与独创性,这是思维训练的基本方向。具体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如标新立异法、头脑风暴法、直觉反应法、智力激励法、提问探究法,关键是要根据教育环境的实际,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心理发展特点,有意识、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要坚持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以发散思维训练为主;坚持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以求异思维训练为主;坚持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以逆向思维训练为主等等,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思维观念的更新和思维素质的提高。

21世纪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人才的培养,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培养机电一体化复合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提供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复合人才,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平亮,等.高职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杨伟荣.论机电一体化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兼谈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J].金卡工程,2009,(2).

[3]胡幸鸣,等.中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比较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8,(2).

Three Points on the Today’s Versatile Talent of Mechatronics

LIU Fu-ji

(Wux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xi214028 , China)

第7篇

【关键词】中职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课程 机械教学

1引言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综合叉学科,它是由微电子技术转向机械工业领域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对于机械系统,它是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存在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得以实现,机电一体化在机械系统的不断推动下,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随着机电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机械系统也其连带作用下,发展得越来越好,机械系统各方面的性能变得越来越成熟。因此,机械科学在机电一体化的作用下,在很多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制造设计、维护技术、人员培训等,总而言之,在机械工业的升级换代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是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机电一体化的纵多优点均比较突出,如广泛运用性、融合性、技术带动性等,其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它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培养出机电技术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旨和目标。在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我国众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但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我校开设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内容主要有:照明系统安装、电子元器件安装与调试、电机与变压器安装与维护、电力拖动与可编程控制、低压配电系统安装、低压电气设备调试等六科专业课程,而机械方面的教学内容却比较少,譬如液压、气压、机械传动等, 导致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因此,本文对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机械教学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机械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2.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及专业素质需求

2.1.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的生产模式均产生非常大的改变。随着各个领域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就包括机电技术的应用。相应地,机电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些产品的速度非常快、精度非常高,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因此,机电产品是一种科技融合的产物,所以,我国对机电技术专业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高。通过分析相关统计资料可知,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器机械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因此,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机械方面的知识。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通过对一些相关的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单位均以智能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模具制造和设计为重点产业、将高新技术作为主要增长点,综合应用各种机械,因此,这些企业均需机电技术专业人才来管理、检测、维修各种机电设备。综上所述,不管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二者均需要大量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其中,应届毕业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机械操作能力。所以,中职学校只有合理调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结构,将产业结构变化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作为作为关键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断完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一定要能够将职业教育的特征强调出来,要遵循综合型、应用型、实践型结合的原则,为使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不仅要熟知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如管理、制造、检测、维修等,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如对机械产品的操作、编程、维修等。

2.1.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需求

(1)对典型机电设备中频繁出现的故障具备维修的能力;

(2)对典型电器设备及机械具备调试、组装的能力;

(3)能够熟知机械基础知识,对机械装配图及零件图具备读识的能力;

(4)对一些常用的机床具备一定的检测能力,或者对一些简单零件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

(5)对典型机械及电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

2.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

(1)械制造技术。因为该技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所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机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机械制造、机械工艺、机械设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潜力。

(2)传动技术。传动技术,主要内容有磁力传动、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电力传动等。在微电子技术的支撑下,这些传统技术互相进行良性竞争、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出各自的机械功能。

(3)自动控制技术。在最近几年中,该技术是非常活跃的,尤其是人工智能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自动控制技术的作用下,受到较大的影响。

(4)信息处理技术。该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单片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所谓“电”,就是指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

(5)传感器技术。该技术包括不同物理量的传感器,尤其是一器多感技术。在最近几年,光纤传感器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受到非常深远的影响。

2.3机电技术的发展前景

对于机电技术,这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在近几年才兴起的,机械制造产业技术革命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从机电技术这门学科的发展速度中反映出来。机电技术是于1960年出现的,社会、经济、军事、生活等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个领域在各种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下,其产业均发生较大的变革。随着不断出现的高薪技术产业,大大推动了机械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额人类的生产能力。在机械工程方面,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以及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不断深入,进而出现了机电技术,使得机械产业在很多方面均产生很大的变化,如管理方面、技术结构、产品机构等,使工业化生产的模式进入以机电技术为主的发展阶段。

不难看出,在机电一体化中,涉及到很多机械方面的知识,如液压、气压、机械传动等,然而,目前的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并未涉及到很多机械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不符合实际的职业工作任务,实际的工作岗位和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及知识结构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要想使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现实,其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开展机械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3 结语

随着我国机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机电技术在目前的工业科技中作用越来越大。不难发现,在现代企业设备中,机械设备的比重最大,大大拓展;额机电技术的应用领域,因此,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只有增设机械教学,才能提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综合专业素质,才能更能满足当今市场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芙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0).

第8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服务社会

按照“需求导向、高端定位、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机电一体化专业多年来面向现代机电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及服务型企业,培养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能担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迅速的发展和崛起,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坚持高职学历教育为主,同时开展面向企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企业培训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术人员,同时专业教师还为企业解决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机电设备故障维修等难题,与多家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立足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过程,在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施“专业核心技术+岗位职业技能”的模式,包括“核心技术课程建设”、“岗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和“企业顶岗实习”四大要素。其特征是,既要充分体现高端技术对人才的要求,又要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达到高等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专业核心技术包括: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

岗位职业技能包括: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工艺、编程、装配、维修等岗位的能力。

核心技术课程建设: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特殊性,合理设置核心技术课程,既要考虑专业性,突出体现技术性,能够达到一定水平的设计能力。又要考虑接受能力,体现技能,实用性,二者形成完美的统一。

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教学内容的课程;具体分析、消化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共同制定相应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强化就业能力。

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剖析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若干能力层次,针对不同的能力层次进行分解,确定能力要求,规划课程,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模块。通过有效鉴定,达到高级工水平。

企业顶岗实习:实施“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方案,落实半年顶岗实习的组织、监控与服务,加强半年顶岗实习的管理,发挥“校友会”和“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的真实作用,最终成为“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达到顺利就业之目的。

二、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体系架构思路

课程体系架构首先围绕机电行业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列出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分解职业能力要素,并按照“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及“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并确定教学改革特色课程,同时完成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如师资的安排、实践设施的合理使用等。

为专业课程明确专业核心知技点,围绕核心知技点展开职业资格培训,明确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围绕专业核心技术与岗位技能展开,强化为核心技术与岗位技能服务。

2.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中,围绕服务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依据岗位(群)内涵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列出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制定岗位能力理念的课程规划路线,形成有特色的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如图1所示。

三、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1.提升专业带头人素质

专业带头人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组织好专业建设工作;要强化业务与技术能力,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学生的学习实情;要深入企业,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对青年骨干教师定向培养,发现并培养专业带头人后备力量;组织教研活动,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先进教学技术,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真正成为专业的领军人物。

2.培养专业骨干教师

专业教师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为主攻方向,加强自身学习,立足本职,在教学、科研、管理、实践能力方面均衡发展,提高年轻教师的学历层次。安排骨干教师赴国内外考察、专题学习,进修、深入企业学习,参加各级教学比赛、技能大赛等。

3.扩大兼职教师队伍

本专业面向社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操作能力的行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为学校教育兼职专家教师,建立起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指导、带动作用的兼职专家教师队伍。在新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咨询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积极将校外实训企业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引入专业教研室。

四、专业建设目标效果

1.推进校企对接

继续建立校企合作双向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的作用,共同开发产学项目,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学促产、以产养学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产学结合氛围,形成“互利双赢”的局面。

2.探索系统培养

面向机电一体化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实践,解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构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为高水平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共享服务。

3.强化实践育人

进一步建好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技能培养的作用,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期收到良好的实践教育教学效果。

继续深入企业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要依托行业优势,安排工学结合方式现场教学,同时通过行业协会和有关企业,以利于做实顶岗实习。

4.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按照人才成长规律,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企业岗位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课程,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实施以行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产品为载体的教学过程。

继续实行“订单式”培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

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以提高综合素质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

5.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继续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开展面向企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为企业培训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数控设备维修等技术人员,保证每年提供企业技术培训和满足滨海新区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在依托企业搞好工学结合办学同时,利用学院的教学设备空闲时间承接数控加工、三坐标测量,以非盈利或微利的方式为社会和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服务。

第9篇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改项目教学法

前言

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接受应届本科生报考。这种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

船舶与海洋工程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浙江海洋学院最早开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运用先进技术独立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分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海洋工程和海洋油气工程5个大方向。

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型硕士学历教育时间短,发展规模迅速壮大,不少单位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区别不明显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化。高校探索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高校“学术至上”的传统,导致“重科研、轻应用”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学校应用型导师不足,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2、专业型硕士的教育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尤其强调实践环节,大多有至少半年或一年的要求。但由于导师研究任务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加上企业对研究生培养没有相关经验,往往使得专业型硕士的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3、专业型硕士的社会认可度不够

由于认识不足等原因,部分学校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就出现了高分成为学术型硕士,低分成为专业型硕士的现象,导致专业型硕士的“先天不足”。此外,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专业型硕士的整体就业情况差于学术型硕士,成为不良的反馈刺激,挫伤了专业型硕士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课程建设有助于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生源质量、课程教学、导师队伍、教学管理、科研条件等诸多因素,但其中课程教学却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它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拓宽、科研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课程建设已成为当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国外推广Seminar教学法,加强案例教学,重视启发式教学。与国外研究生的教学方法相比,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明显缺少研究性,灌输倾向比较严重,基本上还属于“保姆式”、“填鸭式”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发现精神。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就要求我们树立新型的思维观,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法,突出研究生的参与主导作用,因此,研究和实践创新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将有助于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

《机电一体化技术》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1、《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介绍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专业硕士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校把该课程列为专业主干课,32学时,2学分,所用教材是梁景凯主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实例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

2、《机电一体化技术》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在学习“第3章伺服传动技术”的第4节“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时,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设计了这样的任务:要求学生自己选用某一种类型的控制器,控制步进电机按三相六拍的方式运行,实现正转、反转、加速、减速等功能。具体任务包括:设计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画出电路原理图、元器件布线图、设计控制程序、系统调试、运行,提交设计报告。

项目确定后,接下来便是分组实施,以小组为单位,既体现合作性,又体现独立性,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搭配[7]。全班10人,被分成4个组,每个组选出1名组长负责本组的实施,分组后各组便争先恐后地开始查资料、自学,甚至向其他老师咨询,不亦乐乎。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发现的问题,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经过1周的团队合作,4个组都完成了任务,都感到很欣慰。接下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并讲解、展示各自的成果。最后我们对各组进行点评,首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点赞各组在实施过程中的靓点。经过这样一次尝试,不仅各组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又将这几种控制方式的优缺点进一步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结束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培养质量问题,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具有深远意义。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为例在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嵘峰.船海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机制探索[J].船海工程,2014,43(1):39-41.

[2]杨国华.船舶与海洋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4):115-118.

[3]周宏,蒋志勇,王岳等.基于专业学位硕士的船舶与海洋先进制造技术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8(6):1-3.

[4]李峥,李锋,张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为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104-108.

[5]刘永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黑龙江教育,2008,62(5):27-28.

[6]梁景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