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品牌策略含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5 14:45: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品牌策略含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品牌策略含义

第1篇

关键词:韩都衣舍;品牌营销;客户;维护

目前我国网购领域的服装品牌成千上万,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由于这一行业进入退出门槛比较低,行业集中度不高,,因而这些服装品牌之间在营销竞争方面可谓是惨烈。韩都衣舍这一纯互联网女装品牌这些年受益于网购市场的蓬勃发展而异军突起,在网购女装市场占据了先机,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该品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非常严峻,经营压力与日俱增。韩都衣舍目前在品牌营销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品牌影响力,在未来品牌营销对于服装企业重要性不断彰显的情形之下,客观上要求韩都衣舍要高度重视品牌营销活动的开展,通过更加有效地开展品牌营销,来实现品牌竞争优势的进一步提升。

一、韩都衣舍品牌营销的意义

对于韩都衣舍来说,品牌营销意义重大,在整个服装行业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品牌竞争的趋势下,品牌营销成为了服装品牌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韩都衣舍来说品牌营销的重要意义。

1.提升品牌美誉度

品牌形象是产品质量、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的直接反映,因此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品牌而言具有信誉存储以及形象宣传功能。韩都衣舍品牌营销可以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品牌营销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品牌知名度以及美誉度的提升,因此企业品牌营销工作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两个目的来进行开展。目前韩都衣舍作为一个纯电商品牌,在网购女装市场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品牌美誉度方面相对较低,品牌美誉度与知名度之间不够匹配,这导致了客户重复购买比例偏低,客户对于这一品牌的忠诚度不高。因此韩都衣舍需要借助于品牌营销这一手段,在品牌想象的塑造方面、在品牌内涵的凝练方面根据客户的诉求、需要来进行科学设计,从而切实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2.降低营销成本

品牌营销对于韩都衣舍营销成本的降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服装品牌竞争的持续加剧导致了服装企业营销成本的快速攀升,韩都衣舍也例外,这些年其营销成本不断攀升,营销支出与收入之比越来越高,单位营销成本所带来的收益也步入了一个持续下降的通道之中。在这种情形之下,降低营销成本是企业营销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借助于品牌营销可以帮助韩都衣舍实现营销成本下降的目的。实践证明,尽管短期来看,品牌营销会导致营销支出增加,但是长远来看,品牌营销可以实现企业营销成本的整体下降,原因在于品牌营销一方面通过美誉度的提升带来了价格坚挺,另外一方面品牌忠诚度会带来更加稳定收益,从而实现企业营销成本的下降。

3.带来客户忠诚

品牌营销对于客户忠诚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客户品牌忠诚度是企业品牌营销的重要目的,韩都衣舍目前客户忠诚度比较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了该公司品牌营销的低效。韩都衣舍通过良好的品牌营销手段,可以让客户对于品牌有更多的接受以及认可,从而带来客户忠诚度的提升。对于客户来说,品牌对于其购买决策影响很大,良好的品牌忠诚度可以让客户持续购买,大大提升了客户的品牌转换成本,而实现客户忠诚的重要途径以及手段就是品牌营销,通过品牌营销,来让客户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印象,做到客户情感诉求与品牌诉求的共鸣,进而带来客户对于品牌忠诚度的提升。因此品牌营销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强化消费者对于品牌诉求、情感、文化等方面的认同,从而在品牌认知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必然会持续进行产品购买,并给其它服装品牌构筑比较高的门槛。

二、韩都衣舍品牌营销问题

韩都衣舍在品牌营销方面起步较晚,在这一工作方面缺少经验积累以及人才储备,因此品牌营销水平偏低,存在很多的拖累品牌营销水平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品牌营销理念落后

韩都衣舍在品牌营销理念方面比较落后,在品牌营销理念方面并没有做到了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由此导致品牌营销在错误营销理念的指导下,步入歧途。韩都衣舍品牌营销理念的落后主要就是对于这一工作重视不足,没有摆正品牌营销的位置,品牌营销工作被边缘化的情况比较明显。同时在品牌营销张,韩都衣舍过于关注产品功能、质量、价,忽视品牌营销中文化、情感、服务的诉求,企业没有将品牌营销重心过渡到后几个方面,从而导致了品牌内涵与客户情感层面的共鸣缺失,难以较好地实现韩都衣舍这一品牌美誉度的提升。还有就是韩都衣舍品牌营销中没有考虑到网络品牌营销与线下品牌营销之间的关系,品牌营销带有更多的线下色彩,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品牌营销效果。

2.品牌营销手段单一

韩都衣舍品牌营销手段方面比较单一,营销手段创新不足导致了品牌营销手段的低效,对于客户来说,在目前各种服装广告充斥眼球的情形之下,毫无新意的品牌营销手段很难吸引到客户的眼球。韩都衣舍最常采用的营销手段主要就是一味的进行广告轰炸,每每提及营销,第一反应就是的做广告,通过广告来吸引客户的注意,从而带来的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实践证明,单纯做广告所带来的营销效果正在持续走低,而且这种做法虽然会带来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但是并不一定就能够实现品牌美誉度改善。同时韩都衣舍在文化营销、情感营销、口碑营销、服务营销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韩都衣舍没有认识到这些新的营销手段的重要作用,没有掌握这些新的营销手段的运用技巧,品牌营销工作因此受到影响。

3.品牌维护存在不足

品牌维护是品牌营销的关键一环,如果做不好品牌维护工作,很可能就会导致品牌营销的大量投入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目前韩都衣舍在品牌营销方面的典型问题就是品牌维护不力,经营管理者对于品牌维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的认为品牌营销就是加大品牌的宣传推广,但是对于客户的各种不满没有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理,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严重的拖累了韩都衣舍品牌营销效果。举例而言,将客户购买韩都衣舍产品之后,发现质量问题、货物毁损问题、退货换货问题等等之后,韩都衣舍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中不够及时、贴切,客户往往耗费大量的心力,却得不到满意处理结果,这必然导致客户的不满意,这种不满意会带来韩都衣舍良好品牌形象的受损,而一个客户对于品牌的不满意通过各种途径可能会导致更多潜在客户对于这一品牌的不满,从而持续的拉低韩都衣舍品牌知名度以及美誉度。

三、韩都衣舍品牌营销策略

品牌营销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对于韩都衣舍来说,在品牌营销开展中,需要紧紧围绕品牌营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具有良好实效性以及操作性的品牌营销策略,从而提升

1.更新品牌营销理念

韩都衣舍在品牌营销理念方面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树立起来与网络营销、品牌营销要求相适应的营销理念,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推进品牌营销效果的不断提升。韩都衣舍品牌营销理念方面关键就是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充分意识到品牌营销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品牌营销组织架构,全面负责这一工作的推进。同时在具体品牌营销理念方面,关键就是要注重品牌文化、情感等方面的一个塑造,以品牌营销为依托,根据客户的诉求来进行品牌营销工作的开展,积极寻求品牌诉求与客户情感诉求的共鸣,全面的提升品牌营销效果。

2.创新品牌营销手段

针对韩都衣舍品牌营销手段单一的问题,需要韩都衣舍在品牌营销方法手段创新方面要做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正确品牌营销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推进。一切有助于品牌营销效果提升营销手段都可以大胆借用,在具体营销方法创新方面,可以积极引入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口碑营销、事件营销等,以这些新的营销手段作为推动整个营销创新的支撑点,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营销的效果。切实的改变目前广告为主的单一营销手段,把握好网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因素以及服装电商品牌营销特点和要求,推动品牌营销手段多元化。韩都衣舍应鼓励员工进行品牌营销创新,企业要为营销手段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充分激发员工在品牌营销方面的智慧,从而实现品牌营销效果的提升。

3.加强品牌维护力度

品牌维护对于韩都衣舍品牌营销效果的提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品牌形象塑造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是品牌崩塌却是很短时间就会发生,韩都衣舍一定要高度重视客户的投诉以及建议,积极处理,让客户感受到企业对其重视,从而减少各种突况带给企业品牌的负面影响,提升品牌的美誉度。设置快速反应的公关体系,保持对于品牌维护的高度敏感性,尽量减少各种负面事件对于品牌形象的负面影响。举例而言,一旦发生货物毁损或者其它质量情况要及时的应对处理,避免让负面事件即处于网络迅速传播,从而影响到企业品牌形象。这样才能够让客户感受到企业对于自己的尊重,才能够让客户形成更好的品牌印象,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及美誉度。

韩都衣舍在品牌营销方面任重而道远,虽然目前其品牌营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品牌的知名度以及美誉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品牌营销与企业营销竞争的需要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随着行业竞争环境的不断恶化,韩都衣舍需要进一步重视品牌营销工作的开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品牌营销,在品牌营销理念方面不断创新,在品牌营销手段以及品牌维护方面不断努力,从而助推品牌营销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陈妙.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服装企业品牌营销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4年11期.

[2]刘杰,徐亚楠.中小服装企业品牌营销分析[J].金田,2012年6期.

[3]张凌伟.现代竞争环境下的服装品牌营销策略研究[J].品牌,2014年8期.

[4]陈桂玲,卢安.服装品牌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0年16期.

第2篇

关键词:统一品牌 多品牌 竞争 复品牌

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而传统的品牌策略不能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复品牌这一营销利器参与市场竞争。复品牌策略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我们还要从传统品牌策略谈起。

传统品牌策略

在以往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通常采用的品牌策略不外乎统一品牌策略与多品牌的策略两大类。

统一品牌策略

统一品牌策略是指企业生产的若干产品皆使用一致的品牌。如雀巢公司生产的3000多种产品(包括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等)都冠以雀巢品牌。三菱、索尼和菲利浦等世界著名公司也都是采用统一品牌策略。企业运用统一品牌策略主要是因为:

有利于新产品开拓市场。一般采用统一品牌策略的企业,是在原品牌取得成功后,把成功品牌向企业生产的新产品延伸。这样就可使新产品天生就拥有了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新产品切入市场取得成功。

降低产品促销费用。宣传企业的统一品牌即宣传了这一品牌下的所有产品。

有利于企业创建知名品牌。企业集中资源标榜一个品牌,容易树立品牌形象。

统一品牌策略亦有其不足之处:某项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则会泱及其他产品,企业的品牌信誉很可能受到严重威胁;把所有产品冠以统一的品牌,很难突出产品各自的特色,特别当产品之间关联度较低、差异性较大时尤为明显;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一般来说企业在为产品设立品牌时,均会投其所好,设定符合本地文化和消费者的偏好品牌,但是由于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因此统一品牌很难满足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偏好。

多品牌策略

多品牌策略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使用若干个品牌。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可口可乐”(Coca―Cola)、“雪碧”(Sprite)、“芬达”(Fanta)、“飞雪”(Bonaqa)、“皇廷”(KREST)、“阳光”(HI――C)等品牌;宝洁公司的“飘柔”、“海飞丝”、“潘婷”、“碧浪”、“汰渍”、“舒服佳”、“佳洁士”等品牌。多品牌策略的主要优点是:

便于企业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树立能够吸引特定消费者的品牌,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比如宝洁公司的飘柔、海飞丝和潘婷三种品牌洗发水在中国市场上的总占有率已达66.7%。

个别品牌失败不会影响其他品牌产品的声誉。

能较好地突出产品的个性特征。宝洁公司的“碧浪”突出的是产品清洁、清新、清香的特征;“汰渍”意味着污渍、汗渍不留痕迹;“舒服佳”暗示杀菌、永葆皮肤健康舒畅。

多品牌策略的缺点有:新产品无法得到公司现有成功品牌的带动;促销费用高,公司为提高所有品牌的知名度需对每个品牌进行宣传,势必会增加促销费用。如宝洁公司每年的促销费用多达40多亿美元;无集中品牌效应。一般运用多品牌策略的企业,即便各品牌声誉都不错,也很难有非常突出的品牌。尽管宝洁公司一直被称为是运用多品牌策略最成功的企业,但在世界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上却难见一二。

传统品牌策略是把双刃剑。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选择统一品牌策略还是选择多品牌策略,都有利有弊,因此有必要进行品牌策略创新,寻找一种两全其美的策略。而复品牌策略则是摆脱这种两难境地的最佳选择。

复品牌策略

复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在某项产品上设定一主一副两个品牌的策略。其中主品牌代表产品的声誉,是产品品牌识别的重心和顾客的价值取向;副品牌则代表该项产品的特征与个性形象,是顾客的情感取向。就拿“海尔―双王子”冰箱来说,“海尔”是产品的主品牌,“双王子”是副品牌。采用复品牌策略的具体做法是:

把企业知名品牌作为主品牌,用其涵盖企业的若干产品;同时给各产品再设定不同的副品牌,以副品牌来突出产品的个性形象。复品牌策略兼容了统一品牌策略与多品牌策略的优点。它既可保证公司产品均能在主品牌伞下受益,收到 “一荣俱荣”之功效;又能减少因个别副品牌失败给整体造成的损失,避免“一损皆损”之风险。除此之外,复品牌策略还有如下优点:

有利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在国际市场扩张中遇到的主要难题就是产品品牌与当地文化不相适应。如我国的“白象”牌电池,质量很好,在国内声誉不错,但出口到欧洲却倍受冷落,因为在欧洲人眼里,大象是“呆头呆脑”的象征,英文“White elephant”意为“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这样的品牌当然不会受到欢迎。为使产品能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新词语”(品牌本身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均无具体含义)便成为众多企业制定产品品牌的原则。如柯达(KODAK)、埃克森(EXXON)、索尼(SONY)等世界品牌都遵循了这一原则。品牌本身无具体含义虽然增强了品牌的全球适应性,但对各国消费者来说,往往由于生疏而不能适应各国的不同文化和迎合各国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不同偏好。而复品牌策略可以解决这个难题:用新词语品牌作为产品的主品牌,以适应企业全球发展的需要,再依世界各地消费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偏好,为产品分别设定与之相适应的副品牌。我国生产的“”牌电扇若出口到意大利会很受欢迎,因意大利人把奉为国花,而出口到法国则无人问津,因为法国人视为不详之物。显然不宜做产品的全球性品牌,不过可把它作为向意大利出口产品的副品牌;而向法国出口的产品副品牌则可用“莺尾花”,因为法国人喜爱莺尾花并视她为国花。

有利于抬升主品牌的价值

我们以海尔集团的品牌策略加以说明。 “海尔”从冰箱起步,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已从品质、服务、技术等各方面树立了一流家电品牌形象。随后,“海尔”人便把“海尔”这一知名品牌不断延伸至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电视机等领域。在品牌延伸过程中“海尔”人巧妙地运用了副品牌策略。仅海尔洗衣机一项产品就有如“小丽人”“小神泡”“小神童”等十多个副品牌。利用副品牌使海尔集团避免了多角化经营可能给“海尔”这一优质品牌带来的风险。而每次延伸成功又会使新产品的声誉集合到家族品牌“海尔”上,从而不断提升“海尔”品牌的形象与价值。 “海尔”被评为中国家电行业最有价值品牌。

“海尔”的成功不仅归功于质量、服务、文化、管理、科技还应归功于其成功的复品牌策略。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运用复品牌策略,每当企业推出一款新品便随之诞生一个副品牌。这样能使消费者耳目一新,让顾客总能感受到企业不断创新的步伐。从“小小神童”微型洗衣机、“小小王子”微型电冰箱到“探路者”数字化彩电、再到“画王子”彩色冰箱,“海尔”每推出一种新产品总会给中国市场带来一次冲击,同时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海尔“不断创新、锐意进取、蓬勃发展”的企业形象。

促销费用少效果好

采用复品牌策略进行广告宣传时,副品牌不单独对外宣传,都是依附主品牌一并进行宣传。这样一方面宣传了主品牌,另一方面运用主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消费者,同时副品牌又张扬了产品的个性形象。可谓“一箭三雕”。如海尔集团推出的“海尔画王子”冰箱广告:“海尔画王子――带画的冰箱”。首先宣传“海尔”这一品牌;其次“海尔”响亮的名字又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消费者关注广告内容;再者,“带画的冰箱”又告诉了人们,海尔生产出了一种彩色冰箱,很好地宣扬了产品的个性特征。

运用复品牌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广告宣传以主品牌为重心

企业运用复品牌策略,在进行产品宣传时,应竭力推崇主品牌,把副品牌放在从属的位置。首先主品牌是消费者识别和选择产品的依据。人们对“海尔――小超人”空调器的认可、信任乃至决定购买主要是基于对“海尔”品牌的信赖。其次,主品牌是企业创名牌的中心,企业为扩大影响力、提高声誉,宣传必然以主品牌为主。若副品牌成为宣传的重点,无疑是喧宾夺主,势必会淡化主品牌形象。久而久之,主品牌将逐渐被消费者遗忘。

副品牌应形象鲜明地表达产品的个性特征

副品牌是企业产品与消费者情感沟通的纽带,因此要符合目标顾客的偏好。一般成功的副品牌不是以情动人就是以特色吸引人。如日本松下公司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推出以“爱妻号”为副品牌的洗衣机,深受中国年轻夫妇的喜爱。台湾顶新国际集团推出的“康师傅――小虎队”方便面,用副品牌“小虎队”象征在竞赛中“虎虎声威、赢得干脆”的胜利者,牢牢吸引了青少年消费群体。以上两种产品的副品牌是以情动人,而海尔集团的副品牌则多以突出产品特色来引导消费者。该集团分别以副品牌“小小王子”突出冰箱微型化的特点;以“冰王子”暗示冰箱制冷迅速;用“双王子”表现产品分体式功能;而用“画王子”说明冰箱具备彩色的外观,每个副品牌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产品的各自特点,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与购买。

主品牌应尽量采取新词语或中性词

由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只有“新词语”(品牌本身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均无具体含义)在世界各地才不会产生异议。当年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更名时,为了能够寻找到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均能发音又没有任何含义的词语,而且要求容易记忆,历时3年,花费近1亿美元最终确定为埃克森(EXXON)。另外,主品牌确定为中性词有助于企业业务的扩展与延伸。比如海尔可以延伸到很多产品上,而康师傅局限性就很大了。

复品牌策略要以较高的企业知名度为基础

企业在创业之初,产品知名度较低时如果采用复品牌策略,就意味着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面临两个不熟悉的品牌,极不利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识别和记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很难一下记住五个以上的字节。因此,企业产品知名度不高时,不应采用复品牌策略。当企业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品牌也有较高知名度时,则可用复品牌策略进行市场扩张。如“东芝――火箭炮”、“三星――名品”、“National――爱妻号” 等都遵循了这一原则。因主品牌知名度高,消费者对其有很深印象,所以在选择、识别品牌时,只需对副品牌加以确认即可。同时,由于主品牌是人们熟知的品牌,与之一起推出的副品牌也就容易被识别和记忆。心理学家分析表明:人们最容易记住与熟悉事物相关的东西。

一种产品上具有主副两个品牌,构成了当今市场的一道风景线,而且这道风景线也必将给企业带来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田光,任志新.营销原理与决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张文贤.市场营销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张艳丽.永远留驻消费者.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品牌策略形象字体设计

在21世纪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影响一个企业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实施品牌策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手段。品牌是商品价值或服务价值的综合体现,品牌以特定的形象符号作为标记,它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与品牌口号。文字是品牌构成与传播的基本要素,在品牌传播中字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字体设计与品牌策略的关系

文字是品牌传播的载体与工具,同时也是品牌设计的基本元素。品牌策略必须通过科学的字体设计方能得到实现,使用什么风格样式的字体,直接关系到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效果,因此,字体设计是品牌策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品牌对字体的创造应用存在巨大差异。如麦当劳直接以首字母“M”作为母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形,使之简洁、美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来服饰品牌通过在汉字“大来”上加衣服褶皱来进行变形,从而把企业名称和产品属性直接传递给了消费者。随着文化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对于个性化与时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为了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字体设计上也不断求新、求变,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企业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化、多元化。

二、字体设计对品牌传播的影响

字体作为品牌塑造的重要内容,对品牌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好的设计字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因此,字体设计作为品牌策略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起到强化品牌形象、增加品牌内涵、提高品牌影响力的作用。

(一)强化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一般包括文字和图像两种手段。文字和图像都具有表意功能,但图像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需要消费者对产品信息展开联想;而文字则具有直接表意性,它能给消费者传达确切的信息。例如:玉兰油护肤品的广告和产品的瓶子、包装的设计即使都很独特,但如果没有“OLAY”这几个字母,消费者还是没法识别玉兰油这个品牌;飘柔洗发露字体的设计,文字结构严谨,字面舒张,字体造型上平下齐,带给使用者舒适、美好的心情,但如果包装上面没有“飘柔”的变形文字,我们也就无法识别出该品牌。

此外,字体作为品牌的构成要素,对品牌的定位与塑造有着很大的影响。许多企业采取将品牌名称进行字体变形创造的方式来突出品牌个性,以区别于其它的品牌。如广东电视台的台标直接以汉字“广”作为设计主体,“广”字的笔划分别变形为字母“T、V”和“红口”的外形,强烈表达出“广东电视台”这一主题,整个台标图案呈三角形结构,象征广东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地域特征。“广”字上的圆点似东方升起的旭日,寓意广东电视台在党的领导下,为改革开放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构成“广”字的线条自然、流畅,洋溢着岭南文化自然清秀、秀丽的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大强化了广东电视台的品牌形象。

(二)增强品牌内涵。文字作为传播思想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象形含义,特别是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化,时至今日仍然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与联想。如,我们看到“水”,就能想到清凉、流动与源泉;看到“山”,我们就能联想到高耸、稳重与力量。中国的汉字大部分是象形字,是对具体物质的信息浓缩。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也是根据汉字的这一特点,挖掘汉字的内涵,再对文字进行从结构到外形的变化设计,使之具有独特的审美造型。消费者通过变形的文字读懂文字内涵的同时,也达到认知企业品牌的目的。

英文由字母组成,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企业品牌缩写字母的变形设计来传达企业品牌的名称与性质。如肯德基的标志是一个花白胡须、头戴黑色眼镜的老人和“KFC”三个字母。“KFC”这三个字母就是第一家肯德基店名称KentuckyFriedChicken的缩写。这三个字母既让我们想到肯德基的发展史,也清楚明了地把肯德基的主营食品展现出来,增加了肯德基这个品牌的内涵。

(三)提高品牌影响力。品牌策略的目标是提高品牌的影响力,作为品牌策略内容之一的字体设计必须为提高品牌形象服务。各大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也在字体设计上大做文章。他们通过运用变形、夸张、笔划变形与对比等手法重构字形,增加了文字图像化特征,丰富了品牌文字的文化内涵,增加了视觉冲击力。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文字有助于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独特的字体设计能引起消费者的好感,并产生购买产品的欲望。消费者之间的口碑传播和人际传播,可以提高产品品牌的影响力。

三、品牌策略下字体设计的要求

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区别于一般的书法字体与装饰字体。书法字体是一门造型艺术,属于纯粹的艺术创作活动。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与品牌传播效果直接挂钩,它的目的性更为直接,更强调文字的传播目的、视觉效果和市场效应。因此,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视觉性。品牌策略下的字体作为品牌塑造的手段之一,它必须具有视觉直观性。一般的书面文字只具有表达思想感情、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不能长久吸引读者的目光。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就是要使文字区别于一般的文字,通过对文字外形的变形、加工以及内部结构的改造、调整,从而让文字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视觉冲击力,进而能长久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具有视觉性的字体更醒目,更容易被记住,在消费者记忆中停留的时间也更长。有学者做过相关调查,发现具有独特外形的字体比普通字体更容易被记住。

(二)市场性。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品牌,打造品牌形象。而品牌形象的传播效果最终要经过市场的验证。产品在市场上的消费份额越大,说明产品的品牌认知度越高,形象越好。因此,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必须关注市场的认知,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去定位、塑造品牌个性与其相适应的字体。只有突出产品品牌的字体才是适宜的字体,能够赢得市场认可、消费者肯定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

(三)信息性。文字的存在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它可以传达图像无法表达的内容,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必须突出文字的这种信息性。通过这些字体,消费者能了解到有关产品和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信息。如李宁的标志,变形的“L”。“L”是“李”字的首字母,直接让人联想到李宁,从而传达李宁这个品牌信息。

(四)经典性。一个企业的品牌标志往往要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变。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对品牌标志的识别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基本文化不会改变。品牌字体必须具备经典性,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会因企业的扩大和业务的拓展而变得不相适用。如,肯德基从一家小小的快餐店到世界性的连锁店,而标志一直未做较大的变化。

四、品牌策略下字体设计的方法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品牌竞争中各大企业都在字体设计上不断创新。设计样式简洁,方法多元。品牌字体主要包括四种:品牌标志字体、企业标准字体、产品名称字体、产品宣传字体。下面结合这四种品牌字体的设计,分析字体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直接引用法。字体设计的目的是给消费者传达特定产品信息,扩大品牌影响力,刺激消费者购买产品。因此,传达信息是字体设计的终极目标。在品牌宣传中,涉及到的文字信息比较多,设计者不可能对每个文字都进行变形,通常采用的是直接引用法;即引用基本通用字体,而只是对字体大小、颜色、明暗进行调整。这种方法重在传播信息,建立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度。

(二)变形使用法。变形使用法是在原来的文字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加工与装饰,使之更醒目独特,更具视觉冲击力。企业的品牌标志字体往往采用这种方法。在设计中,可以通过增减笔划或“改造”形态等技法,使字体具有新的个性特征和含义,来传递商品的信息和文化信息。此外,还可以将文字与绘画、剪纸、书法艺术融合,使汉字既赋有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又能增加产品品牌的内涵。这种经过变形的文字,因为跟企业文化有内在关联,形成独特的企业视觉文化,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参考文献:

[1].岳晓泉.标志设计与汉字应用[J].装饰,2004(8).

[2].朱健强.品牌形象识别与传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3].马丹.字体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第4篇

关键词:品牌集中;品牌分散;品牌延伸;多品牌扩展;品牌化策略;发展趋势

企业创业时期的产品品种一般比较单一,所采用的品牌策略往往也只是一品一牌策略。但是,随着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的多样化,不管是新产品的推出,还是新领域的扩展和新市场的开拓,企业势必都面临着品牌策略的选择问题。

企业品牌化策略的基本类型

1、一品一牌策略。其原意是一种产品一个品牌,包括个别品牌策略和产品线品牌策略。个别品牌策略是纯粹的一种产品一个品牌。实行这种策略是一个品牌只用于一种产品,一种产品也只能有一个品牌。产品线品牌策略是同一条产品线上的许多产品项目共同使用一个品牌。虽然同一条产品线上的不同产品项目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与这些产品项目之间存在的极高的关联性相比,这些差异又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同一条产品线上的不同产品项目仍归为同一种产品。

2、多品一牌策略。即各种产品或各类产品共同使用一个品牌,包括单一品牌策略和主副品牌策略。单一品牌策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产品使用同一个品牌。这种策略的高度统一性就是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完全一致。企业品牌的名称和标志就成为了产品品牌的名称和标志。主副品牌策略是一种产品使用一个由主品牌和副品牌共同组合成的品牌如:“松下----画王”彩电。在这个组合品牌中,放在前面的主品牌通常是企业所有产品都要共同使用的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品牌,放在后面的副品牌是围绕着主品牌并能直观而形象地表达某种产品个性和特点的品牌。虽然从表面上看主副品牌是“两个”品牌,但是企业宣传的重心是主品牌,消费者对产品的记忆和认可、信任与忠诚完全是源于主品牌而非副品牌,再加上它是同时使用的组合品牌。因此这种策略仍然是多品一牌策略。

3、多品牌策略。即一个企业的产品使用多个品牌,包括一品多牌策略和多品多牌策略。一品多牌策略是同一种产品使用多个品牌。“同一种产品”是指在原理、结构、技术、材料和功效等方面相同或大体一致的,满足同类需求的,具有一定竞争性的产品。多品多牌策略是多种不同类产品使用多个品牌。“不同类产品”是指在原理、结构、技术、材料和功效等方面不相同的,满足不同需求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产品。

企业品牌化策略的基本趋势

企业品牌化策略的基本类型及其连续变化关系图,不仅仅是品牌化策略的简单归类,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从单一品牌策略到多品多牌策略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变化的区间。沿着这个区间两端的方向分别显示出品牌化策略的集中和分散趋势,而中间区域的各种策略则代表着品牌集中和分散渐变的不同程度。

1、企业品牌化策略的集中趋势及其实现方式。(1)品牌集中的含义。品牌集中是企业减少品牌数目,统一品牌的过程和趋势。它是企业用原品牌推出新产品或把原有的多个品牌的产品逐渐纳入到少数几个甚至一个品牌之下。从“一品一牌”到“多品一牌”的连续变化趋向就是品牌的集中化,而“单一品牌”的品牌集中度最高。

(2)品牌延伸是品牌集中的实现方式。品牌延伸包括两种类型(如表所示):一种是产品线品牌延伸,它是用原品牌推出新产品项目来扩展原产品线的过程,以进一步实现一品一牌策略;另一种是新产品品牌延伸,它是用原品牌推出新产品,把原品牌延伸到新产品类别的过程,以进一步实现多品一牌策略。

一般而言,市场竞争越激烈,品牌延伸的成功率越低。然而恰恰是在市场竞争

异常激烈而残酷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品牌延伸还是十分盛行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项针对美国超级市场销售量较大的商品统计研究显示,过去十年来年销售额超过1500万美元的成功品牌商品有2/3是通过品牌延伸而实现的,品牌延伸已成为西方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竞争从总体上而言远没有发达国家那样激烈而残酷,因而品牌延伸的成功机会比欧美国更多。来自国内营销实践第一线的信息表明,品牌延伸在整个中国有着极大的生命力。海尔公司自1992年开始将品牌从冰箱延伸到冰柜、空调、洗衣机、洗碗机、彩电、VCD、传真机、电话和电脑等58个大门类的家电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额分别从1991年的8.3亿元和0.4亿元猛增到2000年406亿元和30亿元,平均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长,海尔的品牌价值已高达33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

(3)品牌延伸的价值。品牌延伸有利于迅速提高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知率,能使新产品顺利地进入市场;有利于新产品避开市场风险,降低市场导入成本;有利于提升品牌整体形象,提高品牌整体效益。一方面品牌延伸增大了品牌的市场覆盖率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机会,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同一品牌的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将会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忠诚度,从而提升品牌资产与价值,促进品牌投资效益最大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企业界新产品的风险急剧增加,从而迫使企业更加依赖品牌延伸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美国食品市场上推出的6125种“新”产品中,只有5%是新品牌新产品这种经营形式,另外的95%全部都是在充分利用已成功品牌的辐射力基础上进行品牌延伸,特别是产品线品牌延伸来推出“新”产品。因此,以名牌效应及其品牌延伸来拓展市场,早已是国内外的众多企业寻求发展的共识。

2、企业品牌化策略的分散趋势及其实现方式。

(1)品牌分散的含义。品牌分散是企业增加品牌数目,实现多品牌的过程和趋势。它是企业用新品牌推出新产品或把原有的一个品牌的产品扩展到多个品牌之中。品牌分散使更多的不同种类的产品分散于多个品牌,也使企业的品牌投资和品牌资源扩散到多个品牌。从“一品一牌”到“多品牌”的连续变化趋向就是品牌的分散化,而“多品多牌”的品牌分散度最大。

(2)多品牌扩展是品牌分散的实现方式。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消费群体自然会分离出不同偏好的许多子群体,而单纯的品牌延伸根本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反而容易造成品牌个性的混淆和品牌形象的混乱,而多品牌扩展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宝洁公司在全球经营着300多种品牌,涉及到清洁用品、化妆品、保健品、食品、药品、纸制品等多种行业。多品牌扩展成为了其实施品牌策略的基本手段。

(3)多品牌扩展的价值。多品牌扩展有利于满足不同偏好的消费群的需要,使企业有能力全面占领市场;有利于企业降低风险,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多品牌扩展有利于企业适应零售商的行为模式,增加产品的销售机会。虽然多品牌扩展需要耗费大量的投资,品牌的创建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还会增加品牌管理的难度,但是这对于具有超强实力和丰富营销经验的跨国公司来说,并不是关键的问题,相反这恰恰成为了许多中小企业所望而却步的难题,多品牌所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和高额回报才是根本所在。

企业品牌化策略的基本趋势的特点

1、品牌集中与品牌分散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实行多品一牌策略,开发原有的成功品牌来开拓市场,这也充分表明品牌集中化是大势所趋。不过,品牌延伸的空间不是无限的,更不是什么企业品牌化的灵丹妙药。另一方面,正因为品牌延伸的局限,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剧,消费个性日趋多元化,细分市场的进一步分化,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尤其是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综合实力,充分运用其丰富的营销经验和娴熟的经营技巧,逐渐建立起品牌与产品特色、个性、定位和形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乃至形成“品牌=产品”的对应概念,从而成功地运作多品牌策略。从许多国际性跨国公司都不谋而合的进行多品牌扩展看,品牌分散化也同样是企业品牌化策略的发展潮流。总之,企业品牌化策略正向着品牌集中与品牌分散的两极分化发展。

2、品牌集中与品牌分散的相对性。

首先,品牌集中与品牌分散各有各的长短,通过品牌延伸和多品牌扩展取得极大成就的企业也都不胜枚举,任何人都无法断言熟优熟劣或以肯定一者来否定另一者。应当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都是企业品牌化策略不同模式的发展结果,都是各自适应了市场规律、竞争态势、行业特点和消费需求所致。

其次,企业品牌化策略的各种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演进性。从“一品一牌”到“多品一牌”来看,当“一品一牌”中的各种个别产品和各条产品线都使用同一品牌时就成为了“单一品牌”或“主副品牌”;从“一品一牌”到“多品牌”来看,当原用“一品一牌”的产品线中的不同产品项目使用不同品牌时就成为了“一品多牌”,当原用“一品一牌”的各种个别产品和各条产品线都使用各自不同的品牌时就成为了“多品多牌”。

再次,同一个企业品牌化策略也存在着各种品牌化类型的组合。分析企业品牌化策略只能从其总体倾向性上来区分是品牌集中为主还是品牌分散为主。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整体品牌化策略是多品牌策略并且以“多品多牌”为主。然而在其每一个品牌的营销广告最后都会打出“宝洁”牌,这实际上又是“母子”品牌策略。而从局部看,既有“一品一牌”,又有“一品多牌”,还有“多品多牌”。可见其品牌化策略又具有综合性和组合性的特点。

文献参考

[1]付勇《论品牌集中与分散》(《工业企业管理》2002,(1))

[2]李倩茹李培亮《品牌营销实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3]魏国《100个成功的品牌策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第5篇

近几年,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中国整车市场得以飞速发展。显然,汽车销售火暴,给汽车音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2004年起,汽车音响以4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发展。

2004年以前,中国汽车音响市场虽然一片繁荣景象,但汽车音响市场和整车市场一样,中高端市场份额绝大部分都被国外品牌所占,国内企业只是充当汽车音响的和组装角色,中国汽车音响市场这块蛋糕被“八国联军”抢食,先锋、松下、索尼、阿尔派、歌乐、Jvc、建伍、飞利浦等国外品牌先后进入中国,并在国内设立工厂生产汽车音响,其整体占有率约为国内市场的90%。国外品牌的优势则是主机做工精细,勇于革新、设计新颖、品质稳定,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国产品牌成为做工粗糙和质量差的代名词,国内企业基本是低价、赊销的方式销售产品,占据10%左右的市场。

但是,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2004年后汽车音响市场风云渐变,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和营销创新等手段努力打造自身品牌,开始向中高端市场迈进。2004年8月,华阳通过在全国范围开展“车载DVD普及风暴”活动,以其超低的价格导致汽车影音产品市场激烈震荡,标志着平民消费市场来临,消费者可以以车载VCD的价格获取车载DVD,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企业影音市场的进程。在华阳的带领下,国内企业开始逐步被渠道商和消费者接受。借此机会,从2006年开始,用专用机作为竞争利器,以导航作为最大卖点,国内音响企业开始向国际品牌发起强有力的挑战。历经3年抗战,国内音响企业击退索尼、建伍、先锋、阿尔派、JVC、松下、西门子、歌乐等“八国联军”。从2009年起,除飞利浦借华阳集团之力“王者归来”外,国内后装市场基本成为国产机的天下。令人振奋的是,2010年9月,华阳FORYOu品牌^选亚洲品牌五百强企业,是国内唯一入选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国内汽车音响企业的标杆。同期入选的还有建伍、先锋、阿尔派、JVc、松下、索尼等汽车音响品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音响企业走出国门,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还只有华阳集团的FORYOU品牌。

短短几年时间,国内音响企业实现了新的跨越,但是发展契机和压力并存,如何借此良机实现销量和品牌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渠道多样化引发多品牌竞争

目前,国内汽车音响市场主要分整车配套、4S店、后装改装店等3块。产品从CD、DVD主机到车载导航、车载信息系统等。除整车配套市场可以不考虑品牌外,其他两个市场对产品的质量、服务、渠道利润等方面要求差异较大,于是,很多音响企业悄然启动多品牌策略,以应对不同的销售渠道。

据统计,汽车音响行业目前有200多家汽车音响品牌,其中绝大部分企业有2个以上品牌:

华阳集团:3个品牌――ADAY0、FORYOu、PASSION

好帮手:3个品牌――CASK.A、KOGND、HBS

索凌:索莱特、DHD

凯越:路特仕、图音、现代、4S店专供

路畅:IBOOK、畅新

所谓多品牌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利用自己创建起来的一个知名品牌延伸到开发发展出多个知名品牌的战略计划,并且多个品牌相互独立,而又存在一定的关联,不是毫不相干、相互脱离的。这一点在国内汽车音响企业身上体现得则不明显。

众多音响企业实施多品牌策略,除华阳等少数企业是真正在经营品牌外,绝大多数企业只能说是进行多品牌营销,品牌更主要的是为了区分渠道,占领不同的市场,不同品牌的产品本质上差异并不大。

汽车音响企业实施多品牌的原因是市场需求不同,而为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首要的是根据需求进行品牌定位。品牌定位不同,决定了产品的不同。比如4s店产品,更多强调的是质量和服务,价格不是主要的,因此对应的产品和服务也应该不同。国内一些企业将产品简单地换一个品牌,直接供给4S店。结果闹出不少纠纷,一些在4s店买了汽车音响的车主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投诉不断,甚至遭到媒体对4s店购买的低质量汽车音响进行曝光。究其原因就是品牌定位不清及没有符合定位的产品。所以汽车音响企业要想实施多品牌,就要从定位做起。

汽车音响企业多品牌的利弊

企业实施多品牌策略,对企业团队营销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每个品牌的定位、产品特性以及定价都要设定周全。保持每个品牌的独立以及差异性,精准把握目标消费群。

不管怎么说,目前品牌建设对于音响企业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企业的品牌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汽车音响企业的多品牌策略有哪些利弊?

多品牌策略的优势

由于消费者要求日趋多样化、差异化.多品牌策略将不同品牌定位于不同的细分市场,有助于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一个品牌有一个恰当定位,可以赢得某一个消费群,多个品牌有多种特色,可以广泛占领市场。同时,可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多品牌策略可以将企业市场竞争的风险分摊在不同的品牌上,而每个品牌又都相对独立,这样,一旦个别品牌出了问题,也不至于殃及其他品牌及企业整体形象。也可作为攻守兼备的战略手段,通过多品牌战略可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多品牌策略是打击竞争对手、保护自己的锐利武器。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多品牌树起企业实力雄厚的形象;另一方面,多品牌策略可以占据不同的细分市场和销售渠道,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实施严密而有效的防御,使竞争者难以插足。

企业在实施多品牌过程中,多种品牌之间的销售和市场是完全分开进行的,但它的研发生产和组织管理是资源共享的,这无疑优化了资源,使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用不同定位的产品去争取更大市场,细分汽车音响产业领域的蛋糕,用不同的品牌去占领后装经销商、4S店等渠道,使整个市场的占有率得以提高。有的企业由于将不同品牌交给2支队伍来操作,鼓励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品牌错位的合理竞争,激发员工士气,营造内部竞争的企业文化。从目前的现状看,不少企业实行多品牌后整体销量确实增加了,不仅扩大了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更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多品牌策略的劣势

企业实施多品牌策略虽然可以有效抢占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品牌众多难以让消费者记住。如果多个品牌之间的定位模糊,或者差异性不明显,就达不到扩充消费群和市场份额的目的,甚至会引起客户流失,品牌忠诚度下降等负面结果。加之现在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多品牌经营将会冲淡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不利于品牌建设。同时企业既要宣传几个品牌之间的差异性,又要宣传品牌之间的共性从而花费巨大的广告公关等市场推广费用,既增加了企

业广告宣传费用,又造成营销资源分散,所以多品牌策略比较适合较大规模的企业运作,如果是推出全新品牌,就需要更多的营销成本,品牌形象也要重新确立。由于品牌之间的差异化定位及区域市场覆盖的不重叠性使得在渠道上的不能共享,会导致销售费用的增加。而如果各个品牌之间没有严格的市场区隔和协同对外的团队意识,会造成在市场上企业自身备品牌之间相互打架和市场份额的相互挤压,并使市场份额此消彼长,不但不能形成合力,还会拖累整个企业竞争力下降。这种现象在一些企业已非常明显,在一些区域市场同一家企业的2个品牌为争夺市场甚至大打出手。时至今天,汽车音响渠道内通常还用公司名称在区别或称呼产品,可见目前很多企业的品牌甚至连代表产品的符号都做不到。所以,企业实施多品牌策略,对企业团队营销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每个品牌的定位、产品特性以及定价都要设定周全,保持每个品牌的独立以及差异性,精准把握目标消费群。

塑造“单一品牌”才是出路

从汽车音响品牌发展的现状看,被消费者所熟知的汽车音响品牌少之又少。汽车音响行业的品牌建设处于滞后状态。所以,从产品特点看,汽车音响产品适合采用“单一品牌”策略。

从市场调查,到产品推出,再到广告宣传,每一项工作都要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对一些在市场上立足未稳的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运用多品牌策略一定要慎之又慎。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类型的企业推行多品牌策略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大。

行业领先品牌

尽管该类品牌没有强大到可以垄断市场的地步,但相对于竞争品牌无论是品牌知名度还是市场份额,都有领先优势。由于行业性质所限,它们的成长速度越来越缓慢,成长空间越来越小。然而,由于它们在成本、技术、管理、服务、价格、渠道、形象等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相对优势,使它们具备了推行多品牌策略的必要条件。推行多品牌策略的目的十分明显: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拉大与其他品牌的距离,努力成为行业领导者。

行业挑战品牌

一些行业挑战品牌在运作过程中发现,靠单一品牌的力量,很难追上并超越比它们更具优势的领先品牌。假如同时拥有几个定位和消费诉求各不相同的品牌,不仅可以更大程度地占有市场份额,而且还可以给领先品牌带来如同狼群围攻老虎时的威胁。行业挑战品牌推行多品牌策略的目的也变得非常清晰:以多敌少,打败领先品牌,成为领先品牌。

但是,从汽车音响品牌发展的现状看,被消费者所熟知的汽车音响品牌少之又少,汽车音响行业的品牌建设处于滞后状态。所以,从产品特点看,汽车音响行业适合采用“单一品牌”策略。

相对而言,快速消费品和日化用品适合采用“多品牌”策略,因为这些产品类别本身寿命周期很短。而对于汽车音响这样的耐用消费品来说,产品寿命周期本身就很长的特点使其更适合单一品牌策略。从全球家电业品牌应用实践来看,家电行业本身很少采用“多品牌”策略。同行业中,阿尔派、先锋、健伍、歌乐等汽车音响产品也都使用统一的品牌。

国内最大的汽车电子装备企业华阳虽然现在采取了多品牌的经营策略,但是华阳已经认识到多品牌经营会分散企业的品牌资源,不利于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其现阶段的做法无非是出于品牌过渡的需要,短时间的多品牌策略显然只是过渡性的品牌策略,单一品牌策略才是其最终的选择。

ADAYO品牌的诞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华阳不满足于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成功,同时也为了改变在国际市场上只是贴牌的形象,为了进军国际市场,2004年,华阳聘请了全球顶级的品牌设计公司,为新品牌命名,最终ADAYO脱颖而出。因为FORY0u本身是一个英文单词,在全球注册受到一定影响,同时由于各国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不―样,对F0uY0u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显然这阻挡了华阳进军国际市场的野心,而ADAYO品牌的出现,将使华阳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的格局之中,在更宽广的舞台上最大限度获取所需的资源和增长机会。

第6篇

关键词:多品牌策略;纯粹单一品牌策略;主副品牌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12-0045-05

主副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时,对延伸产品赋予主品牌的同时,配合使用一个副品牌的做法,也可以简称为副品牌策略。它是介于纯粹单一品牌策略和多品牌策略之间的一种品牌策略,仍归属于品牌延伸战略,是品牌延伸战略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具有两种策略的优势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两种策略的弊端。

然而,主副品牌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各种风险,如果决策或操作不慎,不但无法发挥副品牌的作用,还可能给主品牌带来损害甚至导致主品牌的消亡。因此,如何保证主副品牌策略决策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是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主副品牌策略的特点和作用

1.主副品牌策略实现了“同中求异”

即在保持主品牌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又通过副品牌体现了产品的差异性。前者有利于主品牌资源的共享,后者展示了产品多样性和丰富性。副品牌能够直观形象地表达产品的特点和个性,便于消费者识别,有一定的促销作用。如“乐百氏――健康快车”,“健康快车”副品牌充满亲和力、人性味和富有童趣,而品名的童趣味对儿童饮料的销售起到了极大地促销作用。

2.主副品牌策略有利于主品牌保护

如果主品牌得到消费者认可和信赖,即拥有一定的美誉度和忠诚度的话,副品牌可以凭借主品牌这辆便车迅速占领市场得到消费者认可而取得效益,主品牌也可以借助副品牌加深企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主副品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副品牌可以将产品的差别区分开来,不至于使消费者把某一产品与主品牌联系起来,起到保护主品牌的作用,避免了“一损俱损”现象和“株连效应”。

3.主副品牌策略有利于充分利用主品牌的影响力和提高宣传费用的使用效率

企业以宣传主品牌为主,宣传副品牌为辅,广告宣传的重心仍放在主品牌上,副品牌可以依附于主品牌联合进行广告活动。这样,一方面,能提高主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使副品牌识别性强,传播面广,且宣传了产品个性形象。集中广告预算用于主副品牌的联合宣传,既节约了广告预算,又较好地取得了宣传效果。

4.主副品牌策略有利于预留新的发展空间

就主品牌而言,一般定下来就不能随意作改动,副品牌则不同,它可以随着时间、地点和产品的特征不同而作出相应的变化,这样就为企业在统一的主品牌下不断推出新产品留下空间和余地。

二、主副品牌策略的实施风险

1.主副品牌的垂直延伸风险

主副品牌策略作为品牌延伸的一种具体形式,其实施风险必然也包含品牌延伸的各种风险,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垂直延伸风险。

所谓垂直延伸就是指品牌在既有品牌范围内扩充品牌线,是在本行业间的上下延伸。分为:向上延伸,即在产品线上增加高档次产品生产线,使商品进入高档市场;向下延伸,即在产品线中增加较低档次的产品。利用高档名牌产品的声誉,吸引购买力水平较低的顾客慕名购买这一品牌中的低档廉价产品。如果原品牌是知名度很高的名牌,这种延伸极易损害名牌的声誉,风险很大。

对于一个采取主副品牌策略的品牌延伸而言,不论是从高(档)到低(档)的延伸还是从低到高的延伸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如果用低档品牌推出高档产品,消费者心中会对产品品质有疑虑,产品推广必将异常艰难。同样,如果用高档品牌推出低档产品,通过超越消费者细分市场、分销渠道或价格点来延伸品牌组合也绝非易事。这样的延伸不仅可能没有扩展品牌的吸引力和提高自己的形象,反而拉倒了品牌组合的其余部分。

利用主副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延伸最坏的结果是延伸失败,并在延伸过程中对母品牌造成某种程度伤害。让我们看一下通用公司有关凯迪拉克Cimarron的经历。通用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推出了凯迪拉克Cimarron,这款车型是庞蒂亚克2000和雪佛兰骑士等其它通用汽车车型的“近亲”,目标市场是那些希望拥有一辆真正的凯迪拉克车,却应支付不起于是转而寻求一种较小的豪华车的购买者。结果证明,凯迪拉克Cimarron不仅在这一细分市场中未成功销售,反而使所有的凯迪拉克用户都厌恶它。他们认为它与他们所期望的凯迪拉克大车型和权威形象不符,造成这一时期凯迪拉克的销售大幅下降,而且损害了该品牌的长期消费者忠诚度和品牌资产。

2.主副品牌策略的水平延伸风险

与垂直延伸风险类似,水平延伸风险也是主副品牌策略作为一种品牌延伸具体形式而经常出现的风险。

所谓水平延伸是产品线的延伸,是指在不同品牌范围内进行品牌线或产品线的延伸,母品牌或企业跨越不同的行业,覆盖不同的品类。品牌的水平延伸可以利用品牌的声誉和影响力等资产,结合企业资金、技术、渠道等资源,进行相关或不相关品类的拓展。但如果这一进攻性策略未能管好会存在许多潜在危险,如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隐性成本增加、品牌形象削弱及与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关系出现麻烦等。

采取主副品牌策略进行水平延伸,企业覆盖不同的品类、跨越不同的行业同样将会面临很多相同的风险。企业进行相关产品延伸时,使用不当就会扰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例如“雪佛兰将生产线扩展到卡车、赛车领域后,消费者心目中的“雪佛兰是美国家庭轿车”的定位模糊了。企业在跨行业延伸时,不顾核心品牌的定位和“兼容性”,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例如,以生产“999”胃泰起家的三九集团,企业品牌经营非常成功,以至于消费者把“999”视为“胃泰”这种药物的代名词。然而把“999”扩展到白酒就让人难以接受了。“胃泰”与“白酒”很容易通过联想产生心理冲突。因此,三九龙滨白酒销量就值得怀疑了。

3.主副品牌策略的管理协同风险

企业采取副品牌进行品牌延伸虽然没有增加品牌的数量,但增加了很多副品牌产品,由此企业就面临一个副品牌协同管理的问题。当产品属于同一大类时,在市场上的重要程度接近,公司需要对产品进行严格的品质、市场以及目标顾客的定位,做到不让顾客对这些副品牌产生差不多的感觉,这就对品牌定位和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实施主副品牌策略可以激发企业内部竞争,保持活力。但是如果各个副品牌之间的竞争关系得不到很好协调就会造成“诸侯混战”的局面,不仅违背了企业初衷还会对企业造成很大损失。

在实际品牌管理操作中,很多公司借鉴宝洁公司经验,采用品牌经理制,为一个品牌安排一名经理全权负责。这种方法在很多国际大公司实施后证明是有效的,但任何制度都是一体两面的,许多延伸品牌的副品牌的品牌经理的任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他们采取短期繁荣做法,过分依赖于快速销售增长刺激的战术,通过品牌延伸、促销手段使得销售短期内不错,却无法为品牌建立长期品牌美誉和品牌忠诚,缺乏品牌策略的战略规划、协同效应和积极的营销管理。长期来看会损害品牌的资产价值。

4.主副品牌的过度使用风险

采用主副品牌进行品牌延伸时,带来了多样化的产品,会使消费者眼花缭乱,不清楚哪一款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从而感到困惑和挫折。《简化营销》的作者史蒂文•M•克里斯托尔和彼得•西利认为,“人类并不希望悬着商品的空间无限膨胀。”那些消费者认为是他们生活变得更复杂而不是简单的品牌,有可能导致他们的反感,结果就是消费者更忠诚于简化的品牌,且是重复购买简化的品牌。另外,当消费者认为企业的品牌延伸不合适时,还会质疑品牌的整体性和品牌能力。

海尔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副品牌应用的典范。但是今天海尔的做法已经有点“过犹不及”的感觉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海尔推出“海尔――瓜菜王”,“海尔――小神童”时,家电行业确实是产生了一次不小的变革,老百姓在买电器时从眼花缭乱变成了有的放矢,整个行业显得越来越有秩序。可是当你今天走进商场,看到摆在你面前的“海尔――帅王子”,“海尔――金王子”,“海尔――小超人”,“海尔――小状元”时,不知你会不会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无限制副品牌延伸将使消费者失去辨别能力,使副品牌的优点归零,时间与金钱将被白费。

使用副品牌决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企业希望自己更专业,就要尽量把路走得窄一点,避免副品牌滥用的问题。企业不能一味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应倾力培植核心产品,如果能把几个产品做强做大,做深做透,就胜过几十个没有影响力的产品。

三、主副品牌策略的实施条件

主副品牌策略作为品牌延伸的一种常用方式,其实施条件必然要满足品牌延伸的基本条件。并且,也并非是所有的品牌延伸都可以采用主副品牌策略,这就为品牌延伸的实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条件。一般而言,主副品牌策略的实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对企业所属行业和产品的要求

采用主副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延伸的目的在于使企业已有资源或企业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和更高的效率。所以,在实施主副品牌延伸时就要考虑所在行业和产品、计划延伸的行业和产品等方面的特点。如果产品容易进行细分市场,且它的消费群在价格定位、使用用途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那么就适合采用主副品牌策略。若行业的产品价值低,最好是需要不断重复购买的那一类;若价值高,最好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那一类。

餐具、文具、床上用品等产品不仅价值低,而且由于较长时间才需更换,即购买频率较低,使用副品牌策略难以收回成本,没有必要进行副品牌推广。而日化用品、饮料和食品,虽然价值低,但是购买频率很高,推出副品牌是可能收回成本的。高级灯具、家具、大型家居/装饰用品等产品虽然价值高,但由于科技含量低,人们在购买时主要考虑的是相对价格和外观,看得见摸得着,品牌本身对购买所产生的影响较小。而对于家电、通讯设备和计算机,人们注重的是技术,而技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需要通过品牌来做保证,此时,品牌对购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副品牌策略可以适用。

2.对产品相关性的要求

品牌延伸的相关研究认为,品牌延伸时要考虑新产品的特点和风格,注意新旧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原品牌与新产品之间相关联时,品牌延伸就容易取得成功。这种关联性包括:其一,指原品牌产品特征或性能与新产品之间的相似性,即消费者头脑中原品牌知识与新产品认同的相关联程度,例如互补性的产品关联;其二,新产品与旧产品在品牌概念、意义和联想一致性。如果原产品与新产品相关联性越高,新产品被认为包容于原品牌意义和联想之中,新产品就越易成功。因此,实施主副品牌策略的重要前提是必须保证品牌原有产品与新的副品牌产品在产品性能、特征品牌意义和联想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3.对主品牌的要求

首先,主品牌须是强势的。

强势品牌会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对产品的固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定势,如同一提到奔驰就会想到成功人士,提到保时捷则会想到时尚、昂贵一样。实施主副品牌的目的就是借助已有品牌的声誉和影响迅速推出新产品。主副品牌虽然同属一个产品,但在市场影响力、对品牌的重要性上有明显差别。主品牌为副品牌提供担保,副品牌借助主品牌的声誉,犹如“借船出海”,可见主品牌对副品牌的影响力。这就犹如我们向银行申请贷款需要找一位经济实力很强的第三方担保一样,如果担保人经济实力非常强,银行就会非常放心地贷款给我们,甚至在贷款额度上还有讨价还价的可能。强势的主品牌增强新的副品牌产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其次,主品牌是抽象的。

当提到该品牌时,脑海里反映的不是具体产品而是一种看待事情和生活的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要求主品牌的定位要足够宽,主品牌内涵要足够广,才能具备延伸的空间。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抽象概念的联想一般比具体概念的联想更丰富。这一原理运用到副品牌策略上含义就是抽象的概念意义比具体产品的特征联想更容易,即品牌意义联想越丰富,品质信誉越高,副品牌应用的宽度就越大,在市场上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副品牌策略中主品牌概念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例如意大利默洛尼卫生洁具有限公司的阿里斯顿品牌,其产品涉及厨卫的大部分电器,但它只在中国重点发展电热水器业务。就是因为它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以“全球热水器专家”自居,把品牌内涵定位得太过单一,太过狭窄,造成了人们认知和联想上的障碍。阿里斯顿品牌在中国定位如此,如果在中国又重点发展了其他业务,一定会伤害本来清晰的品牌内涵、伤害电热水器业务。也就是说,如果把品牌内涵定位得太初级,将会阻碍公司的发展。

4.对人才和管理的要求

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发展的支柱,人才是决定和实施品牌发展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人才不可能有良好的品牌延伸,公司品牌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品牌延伸战略实施的效果。另外,人才是需要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的,企业提供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就是这个舞台,一个企业管理优劣也是促进或影响和制约人才发挥才能的重要方面。主副品牌策略的实施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不仅包括对品牌的管理,而且包括对企业人力资源、销售资源的统筹和协调。

实施主副品牌延伸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协调好主副品牌之间及副品牌之间的关系,使之发挥出协同效应;要随时关注品牌延伸的发展动向,进行剔出管理,随时判断副品牌延伸效果,对无法快速方便盈利的副品牌产品,应及时停止资源投入,将其剔除企业产品线,对产品品牌资源进行重新调整,真正实现主副品牌策略的优势。

四、主副品牌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

对于一个适合实施副品牌的企业而言,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会对主副品牌策略的成效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实施流程和方法的研究。

1.副品牌与主品牌关系

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动态角度分析,副品牌与主品牌相互作用的实质就是主体心理意义建构的相互作用观。从这一角度来看,副品牌产品能改变品牌的意义与联想,丰富品牌的内涵。同时在某些情境下还能改变原品牌意义或原品牌的主产品。也就是说,主副品牌的作用可能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与当代品牌理论中循环促进、相互适合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在运作副品牌的过程中,必须要凸显主品牌的核心地位,副品牌仅处于从属位置而不应过分突出副品牌,以防“喧宾夺主”,淡化主品牌的形象。副品牌一般不额外增加广告预算,采用副品牌后,广告宣传的重心仍是主品牌,副品牌一般不单独对外宜传,都是依附于主品牌联合进行广告活动。副品牌只是主品牌的有效补充,处于从属的地位,绝不可让副品牌超越主品牌,脱离主品牌。换个角度来说,采取主副品牌策略的初衷之一也是为了节约宣传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如果过于强调对副品牌的宣传,则就相当于推出一个全新的品牌,成本高、难度大。另外,副品牌产品的功能和质量要与主品牌保持一致。企业纵使拥有一个成功的品牌,也不能随便透支品牌价值,一次失败的延伸足以影响全局,破坏整个品牌的形象。因此,对于使用副品牌一定要慎之又慎,三思而后行,决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次推出新产品之前,应做市场测试,做好全盘策划,对新产品的市场反应做到心中有数。

就海尔来说,海尔作为一个综合家电品牌,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人们提到海尔,不是将它与冰箱、空调等单一的产品联系在一起,而是联想到海尔是一个“品质超群、技术领先、售后服务完善、文化厚重、管理科学”的国际化家电品牌。“海尔,真诚到永远”,“海尔是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用户永远是对的”等品牌个性已深入消费者之心。没有这些,“探路者”、“小小神童”、“帅王子”等这些副品牌也就失去了灵魂,再靓也难以传神。只有聚集在 “海尔,中国造”的大旗下,这些副品牌才一个个光彩照人。

2.副品牌要贯彻品牌核心价值

每个主品牌都会有其特定的个性与文化内涵,但在有些情况下,新产品秉承了这些个性并有所创新时,可以利用副品牌来突出其新意,这也能强化名牌的效应,对主品牌内涵进行补充和诠释。相反,若新产品并未秉承原有品牌的个性和文化内涵,或者是与主品牌完全不相关甚至相悖,那么只会“株连”主品牌,破坏主品牌的形象。如“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这一精确定位决定了该公司如果生产女性服饰决不能使用副品牌策略。

副品牌要恰当维护品牌原有定位,即意味着并不是要保持品牌原有定位的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新产品的需要对品牌原有定位进行适当的丰富和调整,并且还要保证这种丰富和调整不至于切断消费者原有的品牌联想,更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心理冲突。例如海尔由最初的冰箱延伸到洗衣机、空调、手机、电脑等,但仍没有偏离家电、信息产品这一定位。

3.副品牌要与目标市场相吻合

采用副品牌可以占有多个细分市场,副品牌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划分细分市场,使副品牌所张扬的品味与意境,要与所争夺的目标市场贴近,相适合。不同行业市场的细分标准不同,一般会从不同的价位、不同的分销渠道和不同的地理位置等方面考虑。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在行业及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在各自细分市场推出自己的副品牌。任何一个品牌走向市场,参与竞争,都得要弄清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就彩电而言,长虹推出的“长虹――红双喜”、“长虹――红太阳”,其锁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中小城市和农村。海尔推出的“海尔――先行者”、“海尔――探路者”,副品牌中包含着浓重的科技感,其锁定的目标市场与长虹显然不同。

4.副品牌的命名

在副品牌的命名上,首先应注意的原则是:易读、易记。名字单纯、简洁明快,易于传播。名称应具备独特的个性,避免与其他品牌名称混淆。名称要有新鲜感,要与时代合拍,创造新概念。海尔推出的“ 海尔――先行者”、“海尔――探路者”,更给人以技术创新的领头羊的感觉。其次是要与主品牌的市场定位相一致。比如,海尔是以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作为其市场定位和广告定位, 所以,副品牌出现的“王子”、“状元”、“神童”也都是高贵的形象 ,有锦上添花之效。

五、结 论

副品牌目前在我国研究较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概念比较模糊,定位不是很清晰。对于副品牌在国内企业的使用状况,虽然普及迅速、应用广泛,但缺乏新意、策略不清。副品牌在中国尚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但其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世界上最强的一些公司就会发现,很少有企业使用纯粹单一品牌策略或纯粹多品牌策略,比如微软,他的操作系统被取名为WINDOWS-XP以及WINDOWS-VISTA。

最后本文希望声明的是,在各种品牌战略中,都不乏成功的例子,关键是企业如何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和行业特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 郑春东.基于渐变思想的品牌延伸边界模型研究[J].现代财经,2007,(11):38-40,49.

[2] 杨伟文,潘自力.论企业的品牌和副品牌营销[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1):29-32.

[3] 稻香.品牌延伸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肖琳.副品牌的主战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8):72-73.

[5] 李京山.用好副品牌[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1):46-47.

[6] 孙晓强.品牌关系:一个整合概念模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3):110-117

[7] 吉福林.副品牌战略的实施方式[J].商业研究,2002,(4):72-73.

第7篇

摘要:跨国公司通过合资控股与并购活动取得一些国内品牌的控制权。但对于本土品牌的处理方式却呈现多样性与各个时期的差异性。文章认为跨国公司控制当地品牌后的处置方式选择主要决定于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定位的差异性、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控制程度。本土品牌的处置方式在各个时期的倾向性变化是由我国市场环境变化与跨国公司相应的战略变化相互作用引起的。

关键词:品牌策略;古诺均衡;跨国公司;并购

伴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大规模进入,跨国公司通过合资控股与并购活动取得一些国内品牌的控制权。它们对于对本土品牌的处理却呈现多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雪藏:买断本土品牌的使用权,或直接禁止使用。(2)间接雪藏:先利用本土品牌长期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一旦本土品牌的销售渠道完全由外资品牌控制后,就将本土品牌弃置。(3)完善:如欧莱雅完成了对“小护士”的收购后,不断对“小护士”推陈出新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4)激活:如中华牙膏被联合利华收购后被打入冷宫数年,但由于中华牙膏几十年的品牌影响力根深蒂固,联合利华不得不进行“中华牙膏”的重新激活。本土知名品牌在当地有较高的认知度,并在当地的消费者心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本土品牌对当地人的偏好也有更灵活的反应,放弃本土品牌是否意味着放弃本土品牌持续多年的市场投资?跨国公司对不同的本土品牌采用不同处理方式的主要依据又是什么呢?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首先从产业竞争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品牌处置策略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然后又重点探讨了中国市场环境变化与跨国公司在华当地品牌响应策略变化的关系,并对跨国公司的当地品牌策略反应行为与选择模式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一、 基本模型

关于品牌选择策略,Klemperer(1987)建立了一个存在品牌差异的Hotelling两期博弈模型,认为消费者从一种品牌转移到另一种品牌需要花费转换成本、学习成本和契约成本。刘志忠等(2008)通过构建存在三个差异品牌产品的一期动态博弈Hotelling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并购东道国企业后的品牌策略。本文主要借用Horn和Persson(2001)的产品差异化的横向兼并模型,来分析不同的市场结构对跨国公司品牌策略的影响,并在模型中考虑了兼并的协同效应。

某产业初始存在三家企业,一个国外企业,记为f,两家国内企业,记为d1、d2,每家企业生产一种品牌的产品,并在本国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同时假定产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国外企业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f=1-qf-bQ-f,其中pf,qf分别表示国外企业的价格和产量,Q-f表示国内产业总产量减去企业f的产量之后的值,b∈[0,1],表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常数。本国企业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di=1-qdi-bQ-di,其中pdi,qdi,Q-di表示的含义与国外企业类同。现在假设国外企业f与国内企业d1并购(与d2并购与此类同),如果并购后选择保留两个品牌,则国内市场上有三个品牌进行古诺竞争:f、d1和d2;如果并购后只保留一个品牌,则国内市场上只剩下两个品牌竞争fd1、d2。由兼并的协同效应,我们假设并购后的企业边际成本为c1,未被并购的国内企业d2的边际成本为c,且c1?燮c。

上述不等式等价于4b3-12b2-16b+b4+16?燮0,解不等式得b的一个临界值为b*=0.72…,即,b?叟b*时?仔Ifd1?叟?仔Sfd1。可以看出b越接近于1,也就是国内品牌的产品与国外品牌的产品替代性越强,并购后的公司越倾向于只保留一个品牌;当b?燮b*时,国内品牌的产品和国外品牌的产品差异性比较大,并购后的公司倾向于保留两个品牌。

二、 产业影响分析

上述的分析并不是一个均衡的结果,至少对某些竞争性产业如此。跨国公司在华主要是针对我国拥有知名品牌的本土企业实施的并购行为,这些企业一般是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在跨国公司并购之前,这些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影响力,跨国公司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并购本土优势企业实际上是“强强联合”式的兼并行为。并购后跨国公司将借助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强者的地位,而产业内其他企业基本上处于追随者的位置,这时市场结构就不再是古诺寡头市场而是Stackelberg寡头市场,博弈过程也转化为动态博弈,所以以静态分析为背景的古诺模型(将兼并产生的新企业同发生兼并前的企业等同起来),就不是一个均衡的结果。

既然一个国外企业吞并一个国内企业总是有利可图的,其他未参与兼并的国外企业也会纷纷兼并产业内其他国内企业,从而使得跨国公司在产业内的兼并行为成为具有持续性动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国内品牌将消失,一部分国内品牌被国外企业控制,而整个产业均衡的结果将是若干个国外品牌(包括被国外企业控制的国内品牌)为主导的古诺均衡,而其余未被兼并的国内品牌则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目前日化、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竞争状况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 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的调整

除了受本土品牌与国外品牌市场定位是否有差异的影响之外,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的变化也会对跨国公司的品牌策略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20个世纪80年代,以强调品牌来源国为特征的品牌策略。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一批跨国公司试探性地进入中国。虽然很多跨国公司水土不服,但外国的产品还是给很多中国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质量、极具吸引力的外观、更多的款式和更高的价格。跨国公司在这个时期往往以产品销售为核心,而其产品生产环节大多不在中国。故在产品销售时特别强调品牌的来源地,而不需要高强度地进行品牌推广;第二阶段,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强调品牌标准化为特征的品牌策略。此时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商品表现出真正的热情,从汽车到食品到服装,购买国外知名品牌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许多跨国公司相继在国内建立生产企业,它们彼此之间也展开了在高端市场的营销竞争,此时跨国公司大量进行广告宣传,以便塑造品牌价值、积累品牌资产,提高自身品牌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第三阶段,中国加入WTO以后,以强调品牌本土化为特征的品牌策略。这个时期,消费者对国外品牌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特别是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和本土产品质量的提高,消费者不再盲目地把国外品牌作为消费的首要选择。跨国公司则以全方位的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开展深层次的本土化经营,同时通过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宣传和品牌塑造活动,力求品牌内涵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获得消费者的品牌认同。 转贴于

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经历了从产品到品牌,从标准化到本土化的过程,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此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跨国公司品牌策略变化的重要动因。1979年颁布的《中国合资企业法》限定了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因此成立合资企业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最普遍的方式。由于对中国市场的不熟悉和中国政策的限制,跨国公司很难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品牌迅速打开中国市场,借助本土品牌已有的实力和市场份额快速进入和适应中国市场成为很多跨国公司进行合资的主要目的。并且为了控制中国品牌的使用,跨国公司经常的做法是买断本土品牌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它们买断这些民族品牌的使用权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并不使用这些民族品牌,而是优先使用自己拥有的国际品牌,通过这种方式,使那些被束之高阁的民族品牌难逃被淘汰出局的厄运。如20世纪80年代,飞利浦买断了“孔雀”电视机的品牌使用权长达60年,“活力28”则被德国美洁时独营50年。

加入WTO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取向更加明确,同时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市场知识和经营经验的不断丰富,投资信心的不断增强,在华投资的全球战略动机也日趋明朗。投资的目的也从早期的机会试探、战略投资转向谋求产业的主导地位。并购的主要目标也转向为选择产业内品牌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资产规模大的产业龙头企业,并谋求绝对控股,这样,既能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又能减少产业内的竞争对手。像著名的“徐工案”、“双汇案”、“南孚案”……但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斩首式”并购也引起了各方关于国家的产业安全方面的担忧。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六部委制定并于2006年9月8号施行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其中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股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此时还出现了达能并购哇哈哈的产权纠纷、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反垄断纠纷。而且从2005年以来外资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出现了一系列危机,如肯德基的“苏丹红一号”、强生的“石蜡油”、高露洁、佳洁士的“三氯生”以及雀巢的“碘超标”等。跨国公司开始从文化价值观念、制度环境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战略,加快品牌本土化的进程,保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如2003年,欧莱雅并购“小护士”,就是利用“小护士”本土化品牌的优势,弱化中国消费者对于自身品牌链的民族抗拒情绪,加速进入大众护肤品市场的步伐;可口可乐新建立的本土品牌名称“醒目”、“天与地”、“雪菲力”等也完全是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而独立开发出来的……这都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时期跨国公司品牌策略的变化。

四、 结论

本文分析表明,跨国公司控制当地品牌后的处置方式主要取决于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定位是否有差异、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控制程度。本土品牌的处置方式在各个时期的倾向性变化是由我国市场环境变化与跨国公司相应的战略变化相互作用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前两个阶段,跨国公司对于其控制的本土品牌主要采取直接弃置的处理方式。在第三阶段收编或重新定位的方式也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选择。虽然品牌处置是企业的微观决策行为,但是本土品牌的成长对于国内企业的成功与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因而国内企业应当强化品牌意识,在培育与建设本土品牌的同时,也要重视自身品牌价值的保护,对于某些重要领域的并购活动的审查,除了审查并购可能引起的市场结构变化与垄断可能性外,本土品牌的存续也应当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Horn,Henrik,Lars Persson,The Equilibrium Own- ership of An International Oligopol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pril, 2001,53(2):307-333.

2. Kamien M I,Zang I.Monopolization by Sequential Acquisition.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3,(3):205-229.

3. Kjetil Bjorvatn,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 isition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4,(48):1211- 1226

4. Marinoso,Begona Garcia,Technological Incomp- atibility,Endogenous Switching Costs and Lock-i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1,(18):281-298.

5. 刘志忠,张超,王耀中.跨国并购后的品牌策略——基于Hotelling模型的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1).

第8篇

关键词:连锁品牌;品牌经济学;外部效应;品牌信用度;总部;加盟商

The Game between Headquarters and Chain Members: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Brand Chain

LV Chengchao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Whether brand chain members implement the right brand strategy, there are brand chain externalities giving rise to inefficiency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brand chain. Therefore, building and operating the brand chain should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its headquarters, and the right of brand building should be withdrawn from chain members. With this premise, the condition for optimal efficiency of the brand chain is that chain members’ increased brand building expenses for increasing brand creditworthiness by one unit should equal the sum of increased revenue resulting from the rise in brand creditworthiness.

Key words:chain brand; brand economics; externality; brand creditworthiness; headquarters; chain members

一、引言

连锁品牌经营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流通模式,在创立之初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以其巨大的优势和生命力推动了整个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被誉为商业界的一次革命性创新。[1]目前,连锁品牌主要有三种基本经营模式:直营连锁模式、特许经营模式和自愿连锁模式。[2]①①本文提到的连锁经营主要指特许经营模式。现实中,众多的连锁品牌选择了不同的经营模式,并且采取了不同的品牌构建和运营手段,但是不同的连锁品牌取得的效果却大不相同。有些连锁品牌借助连锁经营优势,采取有效的连锁模式,使品牌得到了迅速发展,加盟商的数量得到了快速增加,形成了一种良性发展模式;而有的连锁品牌加盟商经营不善、产品以次充好,给连锁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整个连锁模式陷入了一种解体的边缘。那么,同样的连锁经营,为什么不同的连锁品牌经营机制会带来不同的经营效果呢?连锁品牌的总部和加盟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不同连锁品牌经营背后是否存在一种普遍的经营机制呢?

本文将运用品牌经济学理论,引入连锁品牌外部效应的概念,并建立模型论证连锁品牌总部和加盟商之间的经营机制问题,进一步论述连锁品牌的效率最优化问题。

二、连锁品牌总部与加盟商经营机制分析

连锁品牌作为总部和加盟商共同享有的一种资源,在连锁品牌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总部和加盟商实质上是一种对品牌使用权的博弈,连锁品牌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协作与竞争都是博弈的结果。[3]总部和加盟商的利益目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根据品牌经济学理论,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的利益均衡,从而有效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4]在经济过剩的条件下,厂商通过品牌拉力的作用,使消费者选择品牌,最终厂商销售量是由消费者的需求量所决定。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连锁品牌销售流程图(如图1),总部将品牌提供给加盟商,加盟商最终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产生了消费者的品牌拉力,正是因为品牌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最终消费者选择购买该品牌,同时加盟商和总部实现了资金流的循环(虚线表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品牌拉力是如何产生的,总部和加盟商是谁构建了品牌,从而形成了品牌的拉力。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四种情况形成了品牌的拉力(如图2):Ⅰ表示连锁品牌总部做品牌,加盟商也做品牌;Ⅱ总部做品牌而加盟商不做品牌;Ⅲ总部不做品牌,加盟商做品牌;Ⅳ总部不做品牌,加盟商也不做品牌。

我们首先从加盟商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策略下加盟商将会选择何种行动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假设某加盟商的利润函数为πi=PQi-C(Qi) i=1,2,…,n。其中πi表示某加盟商利润,P为品牌产品市场价格,Qi表示加盟商销售量,C(Qi)为加盟商成本函数。由品牌经济学理论可知,加盟商的销售量最终是由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所决定,销量与选择成本呈反比关系,与品牌信用度呈正比关系,因此,加盟商的销量为Qi=f(P, Cci)=f(P, Bi)=f(P, bi×si),QiCci0,Qibi>0,Qisi>0,其中Cci表示连锁品牌的选择成本,Bi表示加盟商的品牌信用度(Brand Credit Degree),是由品牌品类度和品牌策略决定的[5], bi表示连锁品牌品类度(Brand Category Degree),si表示加盟商的品牌策略。由于加盟商共同使用连锁品牌,销售统一的产品,并且实行统一的定价P,因此,对于不同加盟商而言,可以认为连锁品牌的选择成本Cci,连锁品牌品类度bi都是相同的,是加盟商的外生变量,加盟商是无法改变的,加盟商唯一可以改变的因素为品牌策略si,即加盟商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对策[6],连锁品牌的品牌信用度将受到各加盟商品牌策略的影响,连锁品牌信用度可以表示为B=g(si),且Bs>0。假设连锁品牌中其他品牌加盟商和总部不采取品牌策略,某加盟商采取正确的品牌策略,则加盟商的品牌信用度是提高的,同时也会提高连锁品牌信用度,从而提高产品销量。由于其他加盟商也使用该连锁品牌,因此其他加盟商在这一过程中也将会获益,享受品牌信用度提高带来的好处。图3直观的描述了这一过程。某加盟商采取正确的品牌策略,将会使总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带来需求的增加。反之,某加盟商采取不正当的品牌策略,会造成品牌信用度下降,会引起需求的整体下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单一加盟商的行为将会对其他加盟商,乃至整个连锁品牌带来影响,在连锁品牌加盟商当中存在着外部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定义连锁品牌外部效应为:当一个加盟商的生产或销售会受到其他加盟商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加盟商正当行为带来的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和加盟商不正当行为造成的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我们分别分析在不同的连锁品牌外部效应下,加盟商的行为选择问题。

(一)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条件

假设某连锁品牌加盟商实行适当的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建设,实行这一策略加盟商投入的成本为C1,加盟商由此而获得的收益为R1,由于在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条件下,加盟商的构建品牌的行为,将会给整个连锁品牌带来正向的影响,提高连锁品牌品牌信用度,提高连锁品牌销量,给连锁品牌带来的收益为R2,并且存在R2>R1。如果加盟商在这一过程中投入的成本C1大于加盟商所获得的收益而小于连锁品牌整体所获得的收益,即R1 (二)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条件

假设连锁品牌加盟商进行了不正当的品牌策略,甚至采取损害品牌信用度的行为,那么,这时其投入的成本为C′1,加盟商由此而获得的收益为R′1,由于在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条件下,加盟商不正当的品牌策略或者损害行为,将会给整个连锁品牌及其他加盟商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品牌信用度的降低,减少整个连锁品牌产品销售,这时给其他连锁加盟商造成的损失为C2,并且C2>C′1。如果加盟商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R′1大于加盟商投入的成本C′1小于其他加盟商所遭受的损失C2,即C′1 假设连锁品牌有两个加盟商存在,加盟商1采取不正当品牌策略,销售量为Q,它的行为给加盟商2造成了损失。为简单起见我们将品牌信用度作为外生成本损失因素。令品牌产品价格为P,加盟商1的利润为π1=maxQPQ-C(Q),加盟商2的利润为π2=maxQPQ-D(Q),D(Q)为加盟商1给加盟商2造成的成本损失,我们假定两者成本函数是递增并且为凸。那么,我们由P=C′(Q1)条件,得到加盟商1的利润最大化解Q1。对于连锁品牌总部来看,这个解的销售量是太大了。加盟商1只是考虑了自己的成本,但是它忽略了自己的行为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即它给其他加盟商造成的成本损失。我们来确定连锁品牌的利润最大化解,连锁品牌最大化利润为π=maxQPQ- C(Q)- D(Q),由最大化条件得到,P= C′(Q2)+D′(Q2),Q2为连锁品牌的利润最大化解,即价格等于边际总成本(加盟商1的边际成本加上损失边际成本)。比较加盟商1的利润最大化解和连锁品牌利润最大化解,可以看出,加盟商1的最优销量要大于连锁品牌所期望的最优销量。那么在现实当中,加盟商1为了保证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将会增加自身销量,往往采取减价促销、以次充好、减少营销投入等不正当的品牌策略,造成品牌信用度的下降,给整个连锁品牌带来了损失。

我们也可以通过加盟商之间的博弈分析来论证加盟商的行为选择问题。由于连锁品牌作为一种共有资源,任何一个加盟商进行品牌建设所带来的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都不能排除其他加盟商的使用。我们同样假设连锁品牌中有两个加盟商,加盟商1进行正当品牌策略,付出的成本为10,获得的收益为5。如果加盟商1实行品牌策略而加盟商2不进行品牌建设,那么加盟商2这时免费获得10收益,这种情况便是我们俗称的“搭便车”。如图4,我们论述了加盟商1和加盟商2的博弈选择,这是一个占优博弈均衡,在这一博弈当中最优的策略为(不做,不做),即两个加盟商将会选择都不进行品牌策略作为他们的最优策略,这类似于“囚徒困境”。这时加盟商的最优选择对于连锁品牌来说并不是有效率的,连锁品牌得到的总效益将是最小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效率改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充分论证了加盟商的行为选择问题。如果由加盟商负责做品牌,无论连锁品牌总部做不做品牌,由于存在连锁品牌外部效应,加盟商行为都将导致整体连锁品牌无效率或者存在效率改进。在存在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时,加盟商都不会采取实质措施来进行品牌建设,造成整体销量少于连锁品牌所期望的最优销量;在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条件下,加盟商会采取不正当的品牌策略,增大自身收益,而损害其他加盟商及连锁品牌利益,这时加盟商的销量会高于连锁品牌所期望的最优销量。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消除连锁品牌外部效应,将外部效应内部化,应该取消加盟商品牌建设的职责和权力,将品牌建设的职责赋予连锁品牌总部,由总部统一实施品牌策略,共同构建品牌。品牌作为一种公有资源,共同为加盟商服务,加盟商可以采取缴纳品牌建设费的形式支持总部品牌建设策略。

三、连锁品牌最优化条件分析

连锁品牌最好的经营机制选择是由连锁品牌总部进行品牌构建,制定总体品牌策略,将品牌策略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提供给加盟商,由加盟商缴纳品牌建设费用(可以看做是加盟商购买品牌策略的价格)。那么,连锁品牌在进行品牌建设过程中,如何才能达到最有效率的水平,加盟商的数量是否可以无限增加,加盟商的最优数量又是多少?

由于在连锁品牌的条件下,加盟商的产品价格P,品牌的品类度b,品牌信用度B,都是不变的,加盟商都将按照相同的变量进行产品销售,那么这时不同加盟商的产品销售量将主要决定于地域品类需求强度,我们定义为某一地域内对该品类有需求的人口数量比上该地域内总人口数量,用θ表示。[7]地域品类需求强度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加盟商是无法改变的。因此,连锁品牌加盟商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Qi=θif(P, Cci)=θif(P, Bi),加盟商的销售量主要取决于地域品类需求强度θi、连锁品牌价格和品牌信用度,所以加盟商在选择连锁品牌时也应该主要关注品牌信用度和地域品类需求强度两大指标。在本文分析中,我们假设各加盟商的地域品类需求强度为相同的外生变量,视为常数。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连锁品牌总部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于产品销售和加盟费。假设单位产品收益为r(其中包含了单位变动成本因素),每个加盟商缴纳的加盟费为w,其他成本忽略不计,市场完全竞争,价格不变,则连锁品牌的利润函数我们可以表示为π=r∑ni=1Qi+nw=nrf(P, Bi)+nw,从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连锁品牌的利润主要由加盟商的数量和连锁品牌信用度决定的,其他因素可以认为是外生变量。连锁品牌主要的策略将是使品牌信用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保证产品的销售,同时会带给加盟商更大的收益,从而吸引更多加盟商,使n增大,达到连锁品牌目标。因此,为了保证连锁品牌持续有效的运行,吸引更多加盟商加入,连锁品牌的策略应该保证使加盟商收益最优化。

假设连锁品牌有两个加盟商,他们共同支付总部构建品牌的费用,C(B)表示构建品牌信用度的费用函数。令e1,e2表示加盟商用于其他项目的投入,假设两个加盟商的资金总额是有限的,分别为m1,m2,则两个加盟商的品牌建设费与其他项目投入之和必须等于两者所拥有的资金总额,即e1+e2+C(B)=m1+m2。我们要使加盟商收益最优化,就要求使加盟商2的收益水平不变为Z2的条件下,使加盟商1的收益水平最大化。那么加盟商的收益水平问题,就由两个因素所决定:品牌信用度和其他项目投入。因此,我们构建加盟商最优化收益函数为maxe1,e2,B=Z1(e1,B),并且有Z2(e2,B)=Z2,e1+e2+C(B)=m1+m2,我们构筑拉格朗日函数:L=Z1(e1,B)-λ[Z2(e2,B)-Z2]-μ[e1+e2+C(B)-m1-m2],对e1,e2,B求微分得到:

Z1(e1,B)/BZ1(e1,B)/e1表示品牌信用度给加盟商1带来的边际收益与其他项目投入给加盟商1带来的边际收益之比,可以理解为加盟商1的品牌信用度边际收益与其他项目投入边际收益之比,可以视为加盟商1的替代率,用RS1表示;Z2(e2,B)/BZ2(e2,B)/e2可以理解为加盟商2的品牌信用度边际收益与其他项目投入边际收益之比,可以视为加盟商2的替代率,用RS2表示;C(B)B即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MC(B),表示增加单位品牌信用度所增加的品牌建设费用。以上等式可以表述为RS1+RS2= MC(B),这个表达式的意义为,两个加盟商品牌信用度与其他项目投入的边际收益替代率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我们假设加盟商的需求函数是相同的,那么,可以推论出连锁品牌的品牌策略最优效率的条件为∑ni=1RSi= MC(B),表示各加盟商品牌信用度与其他项目投入的边际收益替代率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

由于各加盟商函数关系相同,我们假设各加盟商投入到其他项目的资金e,其边际收益为常数,对于加盟商的有效资金配置来看只存在唯一的品牌信用度,可以认为各加盟商的收益函数具有拟线性特点[8],表达式为:Zi(ei)=ei+zi(B),这时RSi= Zi(ei,B)/BZi(ei,B)/ei= dzidB,因此这时我们将推出连锁品牌的品牌策略最有效率的条件为∑ni=1dzidB= MC(B),表示含义为各加盟商为了提高单位品牌信用度所增加的品牌建设费用应该等于各加盟商因单位品牌信用度提高而增加的收益之和。dzidB可以视为各加盟商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收益,用MRi(B)表示。

由于各加盟商函数关系相同,则品牌策略最优化条件为:

MC(B) =∑ni=1dzidB=ndzidB=nMRi(B)。

那么加盟商的最优数量:n=[MC(B)]/ (dzi/dB)=[MC(B)]/[MRi(B)]。

在现实中,连锁品牌总部进行品牌建设,当品牌信用度所带来的各加盟商边际收益之和大于品牌信用度边际成本的时候,即MC(B)nMRi(B),那么连锁品牌应该停止继续扩大加盟商数量;当品牌信用度所带来的各加盟商边际收益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边际成本的时候,即MC(B)=nMRi(B),这时连锁品牌加盟商数量将处于稳定状态,此时连锁品牌处于效率最优化状态。

四、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连锁品牌内部存在外部效应问题。本文通过博弈分析,论证并提出了连锁品牌外部效应概念:在正外部效应下,加盟商将会存在“搭便车”想象,期望其他加盟商进行品牌建设,自己免费享受;在负外部效应下,加盟商从事不正当的品牌策略,给连锁品牌及其他加盟商造成成本损失,带来品牌信用度下降的不利影响,并且加盟商的销量将会超过连锁品牌期望销量水平。

2.连锁品牌总部应该收回品牌建设权,由总部实施品牌策略。正是因为连锁品牌内部存在外部效应问题,因此,无论加盟商是否负责进行品牌建设,连锁品牌经营都将存在效率损失情况。所以,连锁品牌应该收回品牌建设权,由连锁品牌总部统一进行品牌建设,加盟商以有偿使用品牌原则参与其中。

3.在连锁品牌总部进行品牌建设的条件下,通过构建两加盟商品牌收益模型,得到连锁品牌加盟商效率最优化的条件,即各加盟商品牌信用度与其他项目投入的边际收益替代率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进一步,假定在加盟商拟线性收益函数条件下,连锁品牌效率最优化条件为:各加盟商为了提高单位品牌信用度所增加的品牌建设费用应该等于各加盟商因为单位品牌信用度提高而增加的收益之和。在此基础上,求得连锁品牌最优化的加盟商数量条件,即品牌信用度所带来的各加盟商边际收益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边际成本。

(二)连锁品牌有效经营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以及相关结论,笔者提出连锁品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的连锁标准,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连锁经营的本质其实是复制问题,而标准化是保障连锁品牌进行持续复制和低成本运营的基本原则。只有连锁标准统一,才具有可复制性,才能简单、低成本的不断扩大连锁店规模。因此,连锁品牌要制定统一的连锁经营标准,例如,店铺选址标准、业务流程标准、产品服务标准、管理标准等。同时,连锁品牌应该加强对加盟商的监督与控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对加盟商的监控管理,并制定定期审查制度和违约惩罚措施,以避免加盟商的不当经营行为。

2.实施有效的品牌策略,提高品牌信用度。总部要承担品牌建设责任,实施统一的品牌策略,以提高品牌信用度。品牌策略不是单一措施,而是一个策略组合。因此,总部要综合运用延伸策略、渠道策略、资本策略、团队策略、终端策略、危机策略等品牌策略集合,它们之间是乘数关系,每个策略必须零误差地达到目的,一旦某个策略错误都可能造成品牌失败。

3.吸引加盟商,制定支持加盟商长期经营的政策。连锁品牌要制定有利于加盟商长期经营的政策,以吸引更多加盟商的加入。总部除了实施统一品牌策略外,还应该为加盟商提供前期选址和市场环境分析服务,在经营过程中给予加盟商相关培训帮助,并提供后续保障服务和危机处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徐月,田建春. 连锁经营理论研究综述[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92-93.

[2] 发荣,何春凯. 连锁制胜[M]. 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3] 罗剑宏,高阳. 连锁共享核心能力中的总部与加盟店博弈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16-19.

[4] 孙曰瑶,刘华军. 品牌经济学原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 刘华军. 品牌进入次序优势的经济解释[J]. 经济经纬,2007(4):113-116.

[6] 吕承超,孙曰瑶. 品牌信用度衰减模型及经济学分析[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4):62-66.

第9篇

关键词:“盐桥”品牌;品牌营销;品牌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132-02

Qinghai Salt Lake Group Brand Marketing Strategy Study

Duan Huimin Cen Xiaomei

(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e Qinghai University)

Abstract: “Salt Bridge” brand is recogniz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emark tip of trademarks, “Salt Bridge”brand in China and the world focus on building brands. However, the marketing idea, marketing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Salt Bridge” K brand licensing has become a marketing study to b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will be the concept of brandmarketing and brand marketing strategy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of Salt Lake, in the sphereof brand marketing situation of the Salt Lake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Salt Bridge” K brand management by the targetedmarketing strategy, to strengthen Salt Lake Group brand-building,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achieve the rapidgrowth of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alt Bridge” brand; brand marketing; brand strategy

一、品牌营销的基本理论

1.品牌营销的内涵

品牌最初的含义就是区分商品来源的一种标志,后来,品牌与产品总体分离,发展成为一个市场概念。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品牌营销的前提是产品要有质量上的保证,这样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2.品牌营销的基本策略

品牌策略是企业经营自身产品(含服务)之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依据自身状况和市场情况,最合理、有效地运用品牌商标的策略。品牌策略通常有以下三种:第一种,统一品牌策略。统一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将经营的所有系列产品使用同一品牌的策略。第二种,多品牌策略。多品牌策略就是对同类产品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牌的策略。第三种,扩展品牌策略。扩展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利用市场上已有一定声誉的品牌,推出改进型产品或新产品。

二、青海盐湖集团“盐桥”品牌的发展现状

青海盐湖集团坐落于举世闻名的青海察尔汗盐湖。在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的盐湖上,蕴藏着钾、钠、镁、锂等多种宝贵资源,据专家估测,察尔汗盐湖各类矿藏资源可供开发的经济价值高达12万亿~15万亿元。而盐湖集团正是凭借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矿产资源成为亚洲最大,也是国内唯一的钾肥大型生产基地。

1989年,青海钾肥一期工程建成,1992年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此时,盐湖钾肥装置能力接近30万吨,截至2006年,已成为年产180万吨钾肥的国内最大钾肥生产基地。而“盐桥”牌这一品牌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经受了市场的洗礼。“盐桥”牌钾肥获得的殊荣,既包含了企业创业的艰辛,也是对企业高标准的认可。

三、“盐桥”品牌的S WOT分析

盐湖集团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风险和挑战也伴随着成绩而存在。通过对“盐桥”品牌的市场竞争对手与目标客户群的分析研究,利用SWO T模型,分析“盐桥”品牌的经营战略,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并制定出适合“盐桥”品牌的营销策略。基于S WO T分析,“盐桥”品牌经营的发展战略的选择应是企业自身的优势(S)和弱势(W)、外部环境所包含的机会(O)和威胁(T)的相互匹配。“盐桥”品牌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有其劣势,同时在市场的竞争中充满了机会,也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作为一个企业,要参与市场的竞争,有这些制约因素都是很正常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正确认识并做到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这样“盐桥”品牌才能找到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1)优势:①“盐桥”牌钾肥生产企业地处青海察尔汗盐湖,企业占据国内95%以上钾矿资源,生产规模全亚洲最大;②“盐桥”牌钾肥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方面有相当成熟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生产技术上有其独有的专利技术;③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体系上有一定的成功经验;④产品对全国大型复合钾肥生产企业及钾肥系列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

(2)劣势:①由于受资源的限制,生产规模扩张能力有限,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主要依赖进口,“盐桥”牌钾肥市场占有率较低,约20%;②产品质量与进口产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③由于市场占有率较低,不具有市场的垄断性,导致产品销售价格只能以竞争为导向定价;④营销手段平常,缺少闪亮点。

(3)机会:①“盐桥”牌钾肥产品是“中国名牌”产品,并获得“驰名商标”荣誉称号,品牌知名度较高;②大型复合钾肥企业数量有限并较为集中,销售渠道建设容易;③与铁路运输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入国家铁道部优先保障运输的100家大客户系统,运输有一定的保障。

(4)威胁:①进口钾肥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中国钾肥市场将全面向外商放开;②随着我国钾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加快,钾肥生产和流通的各项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这将大大推动生产成本的上涨,也将提高流通费用;③钾

肥生产面临着原材料供应紧张、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运输紧张而短期内难以缓解的发展环境压力。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盐桥”品牌现阶段营销策略应定位在“以市场竞争导向定价、直销相结合,转变观念、强化服务”的营销策略上。充分利用好“盐湖”钾肥自身供货及时、连续等优势。

四、实施“盐桥”牌钾肥的营销策略

(1)提高企业品牌的忠诚度,进行适当的品牌延伸品牌忠诚度是顾客对品牌感情的量度,反映出一个顾客转向另一个品牌的可能程度,是企业重要的竞争优势。因此,培育品牌忠诚度对盐湖集团来说至关重要,它将为“盐桥”品牌提供稳定的不易转移的顾客,从而保证了该品牌的基本市场占有率。在盐湖集团逐步趋于成熟时,可运用顾客对“盐桥”品牌的忠诚来影响顾客的行为,因为,顾客的品牌忠诚一旦形成就会很难受到竞争产品的影响。

(2)实施多品牌策略

企业在成熟期会出现竞争者大量涌入的状况,因此,盐湖集团通过建立品牌组合,实施多品牌策略,能尽可能多地抢占市场,避免风险。实行多品牌,可以使每个品牌在顾客心里占据独特的、适当的位置,迎合不同顾客的需求,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使企业有机会最大限度地覆盖市场,使得竞争者感到在每一个细分市场的现有品牌都是进入的障碍,从而限制竞争者的扩展机会,有效地保证企业维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3)增强企业品牌认知度

品牌知名度可以通过广告迅速建立,但品牌的认知则需企业投入不懈的努力。品牌认知是通过顾客对品牌品质的一种主观判断建立的。加强顾客对品牌认知度,就能使产品增加价值。包括:①加强品牌建设宣传力度;②建立完善的品牌服务体系;③进一步挖掘销售渠道,建立科学的营销队伍。

(4)打造品牌文化

品牌,是企业的财富。现代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品牌的竞争。企业的富强靠品牌,而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打造“盐桥”品牌,应以民族的、地域的、企业自身沉淀的文化为基础。在工作中,将服务的经营理念注入品牌经营中,与品牌同铸一体,成为“盐桥”品牌的灵魂,着力打造企业的品牌文化,将无形的文化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把文化财富转化为企业竞争的资本。在品牌文化建设中,集团领导必须提高对企业文化科学性的认识,应发挥好对企业文化的垂范作用,确立并维护优秀企业文化的工作标准,身先士卒,成为典范。

(5)实施品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企业要实现持续经济回报,客观上要求其在竞争的环境中取得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有时就在于企业必须要形成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特色”或“差异”,并通过相应的策略使顾客认知到这一差异。为使开发的品牌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在实施品牌战略中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①加大资金投入,维护可持续发展;②加强技术引进,促进产品质量升级。

面对国际钾肥厂家的不断涌入,盐湖集团不应是当初的惶恐,更多的应是沉着应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洗礼中,“盐桥”品牌凭借自身良好的品牌信誉、高质量的产品、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不断改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措施等,将会逐渐博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也将会使“盐桥”这一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今后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