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5 15:29: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学物理的学生,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往往张冠李戴;认知直觉的错误,不易纠正。针对这一情况,在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中,应强调运用比较、分辨等方法加以区别。如《力的测量》一节,应结合阅读课文,对物重、质量两个重要概念画表进行比较、区分、总结,并选编一些判断题、选择题给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又如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开始学生可能认识模糊、理解片面。在教学时,应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学生种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认识,选编相应的系列习题供学生练习。
学生解习题做实验时,往往照套,模仿性很强,不善于独立思维。对此,应强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书面作业,自已动手做实验。对一题多解、实验操作正确利索分析独到的学生,应及时鼓励和表彰。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应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分析讨论内接法与外接法在测量阻值时所产生系列误差的原因,确定被测阻值大小与接当选择规则,这是训练、发展和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极好机会。
不少学生,学物理拼命背概念,整天做题目,对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等较深的层次,却很少提出问题和疑惑。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辅导训练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开发和培养。
关健词:科学发展观;医院;基层一线;机关;服务
医院是救治病人的场所,基层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每天面对的是大量表情、心情、病情不一的病人,工作繁重、精神心理压力大,为缓解基层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压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后顾之忧,使他们腾出更多的精力服务好病人。机关科室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基层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为服务重点,为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现将医院机关职能科室服务基层一线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简述如下:
一、当前机关科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不主动。少数机关科室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期间坐办公室的多,基本不下到基层一线,除了处理自己所要办的事外,很少听取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所思所想;还有少数机关科室即使下到基层一线,对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反映的问题,也要进行过滤,只对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给予答复,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过后就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等等。这些都是工作不主动的种种表现形式。
2.服务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不及时。少数机关科室对基层一线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明是自己责任范围能够立刻解决,却非要搞形式,走程序,左请示右汇报后再办;还有的机关科室对基层一线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先来个经验主义,自我“评估”,自作主张地认为办与不办,对基层一线的影响不是太大,因而有意无意拖着不办,等把基层逼急了,告了状才去帮助解决等等,这些都是工作不及时的各种表现形式。
3.服务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不到位。少数机关科室服务基层一线除了不主动、不及时,还存在不到位现象。有时虽提供服务,但不全面、不彻底,明明能一次性把问题解决到位而没有一次性把问题解决到位;有时提供服务的产品使用不久,就又出现问题,不仅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不满意,而且还会一定程序上影响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服务病人的质量。
二、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官本位”思想作祟。存在上述问题的少数相关科室人员,或多或少地存有“官本位”的思想。认为自己手里掌握着一定的行政权力资源,你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有些需要办的事,不经过我点头同意审核批准,就别想办成。存在这种想法的机关科室,就会使本来应该主动服务基层一线的事情变成了基层一线求我为其办事,我才为其办理。这是典型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机关工作的优越感自我膨胀,自我放大,以为自己有了一官半职就可以做官当老爷了,忘记了自己手中权力是谁给的,应为谁服务,殊不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然你这张所谓的“官椅”是坐不稳的。
2.“病人中心”理念淡薄。医院是救治病人的场所,基层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每天面对前来就诊的病人,都要一视同仁,精心施治,热情服务,目的是让病人安心、放心、舒心,使病人早日康复,展示镇江四院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良好面貌,这是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具体表现。而我们少数机关科室不能体谅基层一线工作的艰辛,慢腾拖拉的工作作风,阴晴不定的面部表情,以我为中心的傲慢态度,将会影响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对病人施治的心情和专注度,是“病人中心”理念的淡薄,甚至是无视。
3.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少数机关科室不能很好的服务基层一线,存在不主动、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主要是计划经济的意识还在脑海里存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或缺乏,对竞争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当今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以竞争取胜,靠服务、技术、环境等各方面的竞争优势来吸引病人、留住病人,占领医疗市场。竞争可谓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竞争中占优势,医院就能生存和发展;反之,医院就可能出现生存困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病人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三、如何减少或避免这些问题发生
1.转变观念,摆正位置。要解决机关科室服务基层一线的作风问题,首先要加强教育,强调机关服务基层一线是本职,基层一线服务病人是天职,两者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最终使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又得到优质的服务。通过教育要使机关科室转变观念,积极主动服务基层一线。要使机关科室摆正位置,树立机关科室就是基层一线的“勤务员”的思想和观念。
2.提升服务水平能力。机关科室有了服务基层一线的意识,还必须有服务基层一线的能力水平,有服务的意识,而没有服务的能力水平,这种服务是无效的服务,只能给基层一线添乱。因此,要使服务有效高效,就必须注重平时自身各项业务能力的锻炼,提高自身技能,掌握各项本领,做到业务知识烂熟于心,业务技能掌握手中。只要基层一线有需要,随时都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医院发展争做贡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落地途径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教学启发
尽管面向初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是其他学段所公布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对初中生物教学仍然有着极大的启发。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一般认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四个要素组成。结合这四个要素,我们去思考初中生物教学,发现可以带来更多的启发:首先,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一切生物问题的解释,可以变得更加精确与明确。举一个例子,女人的怀孕时间过去通常都说是40周,而现在的说法都是38周。为什么会少了两周的时间呢?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确定怀孕开始的准确说法是“从‘形成受精卵’开始”,这实际上是减少了传统判断时间中孕妇末次月经结束到形成受精卵的15天左右的时间,相比较而言,38周的说法也就显得更加科学。实际教学中,可能从知识记忆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时间变化,而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这一时间变化显然更能代表一个生命的形成周期,因而也就更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其次,在“理性思维”的视角下,初中生物的教学更应当坚持从科学的视角去判断事实,因而“科学探究”也就应当成为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生物学科的考查方式主要是初二的会考,知识多以记忆和重复训练为主,但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在理性思维的驱动之下,进行科学探究,仍然应当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选项。再次,“社会责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话题,但是从当前生物学科的发展来看,却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初中教学中万不可忽视这一因素,而应当抓住教学契机,不断给学生渗透社会责任意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实际教学中,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要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关键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角度,去思考在实际的生物知识教学中,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以在学生建构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接受核心素养要素的熏陶。关于这一认识,有同行通过自己的总结可以实现呼应:根据初中生的认识规律,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中设计并开展多样的活动,尝试从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学生的生活中,总会看到父子或者母子之间的脸型很像这一实际情形。利用这一情形创设基因知识的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上一代的脸型以及其他的特征,会传给下一代呢?根据经验,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遗传,但是遗传只是一个概念,并不能从原理上解释为什么,因此实际上,学生仍然是有探究欲望的,这个探究欲望为打开科学探究的教学大门,奠定了基础。而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能够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探究遗传的原理。而一旦学生有了探究欲望,在介绍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在向学生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时候,学生就会有效加工这些信息,从而最终理解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间传递的原理。这个过程中,如果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染色体以及DNA分子片段的图片,那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形成基因知识的表象,从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介绍历史上的第一只克隆羊,与社会上曾经出现的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DNA编辑事件,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让他们知道在生物技术与道德伦理之间必须做好选择。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教学的目标,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方向。核心素养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推进的目标。所谓核心素养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一经习得便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阶段是生物教学培养核心素质的关键时期,核心素养包括很多方面,不仅包括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包括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等。总的来说,核心素养其实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况
我国高中生物科学素质教育的起步时间比较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核心素养的问题逐渐被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是从教师方面来看,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及时更新,没有突破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局限,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没有与时俱进,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有些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仍然是单方面灌输的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笔记,教育方式机械化,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和沟通,学生缺乏生物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1]。虽然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启发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只重视表面的问题,没有深入学生的实际,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在高三的教学中,由于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很多教师不重视甚至忽略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从学生来说,习惯旧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新时代的变化,没有及时改变并且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对高中生物的学习缺乏热情,特别是自主研究的精神十分缺乏,大部分学生被动应付考试,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影响。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常常死记硬背,对于重点、难点和疑点,缺少主动实践的精神。很多生物上的实验没有条件进行,主要依靠老师口头描述,学生也不主动动手实践,对生物科学知识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培养实验中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2]。当前部分学校由于受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关于生物的演示设备、标本等相关学习工具并不齐全,硬件设施的缺乏使很多生物实验没法进行,学生对许多生物学现象没有直观的操作和观察条件,只能凭借想象或者联想,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不能增加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生物实验的缺乏不仅使高中生缺少科学研究的操作能力,而且没有充分锻炼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好的生物学习能力和习惯。
二、高中生物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
以高中生物中核酸的教学实践为例,本节生物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核酸的不同种类,同时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深入了解。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核酸结构。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实验工具,六种颜色的硬纸片,包括红色、橙色、蓝色、黄色、绿色以及黑色,为学生制作DNA模型做准备。1.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围绕高中学生的发展和提升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先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比如近年来在一些灾害中丧生的人,一般会用DNA技术进行身份鉴定。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用电视剧中的亲子鉴定,也是使用DNA。通过情境导入课程,设置问题,什么是DNA,为什么使用DNA就能确定一个人的身份?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思考,展示自主思考的成果。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谈论,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可以利用事先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制作形成DNA分子结构平面模型。最后进行小组交流,共享实验成果,学生通过具体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再进行总结,设置一些训练题目,巩固学生的知识,并进行迁移应用。
(二)培养高中生生物哲学素养
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以及生命的物质性。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和元素,检测蛋白质、脂肪和以及糖类。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分析根据之前的生物学习,高中学基本上了解一些元素和化合物,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构成细胞和地壳的部分元素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交流,得出元素种类与含量的特点,教师再针对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总结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图,最后引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展示元素周期表,分析碳元素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碳是最基本的元素。2.结合图片和表格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避免直白讲解,以学生的参与为主,倡导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先向学生展示细胞中化合物的分类图,以及含量表。引导学生结合图表进行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3.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生物原理实验是生物学习的重要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总结、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淀粉遇到碱会变成蓝色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实验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寻找方法,设计实验,利用颜色的反应检测和鉴定物质,使学生掌握检测和鉴定脂肪、蛋白质以及还原糖的方法以及原理。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生命的本质存在,属于较抽象的内容,不容易理解。但生物学科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生活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用以具体实例解释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静.基于思维教学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处理方式--以《减数分裂》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6,(8):107-107,108.
关键词 学科教室 探究实验设计 二次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 Q-331 文献标志码 B
1 学科教室
学科教室是传统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实验准备室、图书馆等功能场馆的结合体,可以让教学实验同步进行,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恢复课堂的本真性。一方面让常态课与实验课的区别消失,另一方面教师自己管理实验器材药品、准备实验,让教师与实验员的区别消失,同时也让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即时透明,让实验设计和过程并行,避免了设计的盲目性,让理论实践并行,从而具有更突出的求真功能。
2 探究性实验设计
探究性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是学生历练探究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设计思路包括:围绕实验要求和目的、明确实验设计的原理、明确实验的变量和检测的指标、正确选择实验的材料和用品、合理设计实验步骤、注意遵循实验的对照和单一变量等最基本的原则、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作出评价。
3 二次实验设计
二次实验设计是对首次实验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从理念到步骤和细节,再到评价,体现学生实验过程中思维品质的提升和设计能力的成熟。
4 教学案例
本节课以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酶的本质和特性”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为案例教学,充分利用我校生物学科教室资源,完成实验设计实施和二次设计。
活动一――探究酶具有专一性。活动内容:
(1) 说出实验设计思路和遵循的原则。
(2) 按设计步E(表1)进行操作出现的问题。
(3) 说说你对这些实验问题的思考并尝试重新操作。
(4) 实验中还应注意的事项并尝试改进。
学生总结:按照设计步骤(表1)操作,结果发现,由于冬季室内温度较低,操作中酶活性不够影响到实验效果;用碘液鉴定,结果发现1号试管内有蓝色产生,2号无色,说明淀粉没有被完全水解,这是因为酶活性不高引起的。实验结果说明温度这一无关变量未控制好,需要进行60℃保温处理,但处理后实验结果是两支试管均无明显的变色反应,无法证明蔗糖是否已经被水解。改用斐林试剂鉴定后,可以排除温度这一无变量的影响。此外本实验的目的是要探究是否有淀粉被分解,而不是探究淀粉是否被完全分解。所以只要检测分解产物是否存在就够了。
二次设计见表2。活动内容为:
(1) 说出再设计的理念思路。
(2) 还可以用两种酶一种底物方法证明酶有专一性,试设计。
(3) 谈谈改进后的实验感想。
活动二――探究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宜温度。
(1) 说出实验设计思路。
(2) 按设计步骤(表3)进行操作出现的问题及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尝试重新操作。
(3) 实验中应注意事项并尝试改进。
学生总结:将底物保温在三个温度下,加入酶,经斐林试剂鉴定发现1、3试管内试管均有砖红色沉淀出现,分析可能是斐林试剂加热时改变了低温这一变量。改用碘液可以解决其影响,同时对最适温度的探究应该先做预实验确定温度范围,确定更小的温度梯度通过精敏比色分析寻找最适温度。
二次设计见表4。活动内容为:
(1) 再设计的理念思路。
(2) 说说不选用过氧化氢酶探究的原因及反应后不用斐林试剂检测的原因。
(3) 绘制酶活性受温度影响曲线,说明曲线的含义。
(4) 还可以用什么酶和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试设计。
活动三――自主设计和分析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简要说明实验设计的材料、步骤、鉴定,绘制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模型。
学生总结:步骤和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施相似但选材不用淀粉和淀粉酶的理由:
(1) 单一变量不可控。淀粉与碘的蓝色反应在pH为3~5的弱酸性环境下进行最灵敏,5
(2) 产物检测不可行。利用碘液来检测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实验现象:将淀粉加入体积分数为5%的HCl溶液后加入淀粉酶,经60℃保温反应,加入碘液后,呈现棕红色。在重复实验后,发现甚至会呈现出红色、褐色,且与滴加淀粉酶的时间有关(即淀粉于HCl中存留时间有关)。这是由于淀粉及其水解产物都能与碘液发生反应,原理是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中,形成络合物,且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也会发生自然水解。因此,上述实验中淀粉在HCl中存留的时间不同,显色也不一样。即使在强酸环境下,淀粉酶失活,淀粉也可能不与碘产生蓝色反应,而呈现出红色、褐色等,不能准确检测淀粉酶于该pH下是否失活。那么是否就能用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呢?也不可行。斐林试剂的Cu(OH)2可与HCl产生中和作用,使斐林试剂失去鉴定作用。即使在酸性条件下,淀粉酶具活性,使淀粉水解成还原糖,也检测不出来。若利用磷酸盐-柠檬酸盐缓冲液调节pH,以唾液淀粉酶作实验材料,实验误差可能会减少。所以用淀粉酶来做pH对酶活性影响的检测实验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最好的方法还是改变反应底物与酶,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来完成此实验。这样就能回避选择试剂中需要考虑的种种复杂问题。
5 总结反思
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在学科教室内完成,学生的设计准备和课堂教学均以学科教室现场实验为背景,避免了设计的盲目性。将酶的三个实验分别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再到自主选择类型,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能力,提高了学科素养。同时江苏学业水平考核实验复习要求短平快,简明高效,往往缺乏课堂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空间。本节实验复习课堂设计的关键基于学科教室的资源支持,通过实验视频的精心引入,防止课堂时间等待和酶的高效性实验的危险性。三个实验设计内容从定性到定量的递进和优化层层深入,让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充分训练。设计和实验中问题的分析都有小组和教师的参与和点评,让知识应用准确定位。许多专家学者提出课堂深度学习概念,实验课堂上要让学生产生深度学习,教师要特别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正面分析解决)、知识的对接、方法的迁移、思维的递进,走出“做实验不如做实验题”的认识误区。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实验设计带实验过程再带实验设计,反复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本领,其中学科教室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平台功能突显,说明基于学科教室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的必要性、优越性,对于江苏现行的学业水平必修考试中的实验复习是一种参照模式。教师要关注学生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价值取向,将总目标分解到每一节课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探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生物学通报,2006,(1):27-28.
[2] 李能国等.基于学科教室的生物学课程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6,(9):13-14.
[3] 徐学福.科学课程的探究教学案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关键词学期课程纲要 规划 编写
生物教师经常在一学期教学快要结束时,突然发现书本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没有完成,而每周的课时又很有限,于是,临近学期结束就压缩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进度,减少实验教学,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如期参加考试。但这样,往往教师手忙脚乱,学生难以消化接受,教与学的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在学期开始时,没有认真规划和编写学期课程纲要,没有明确教与学的目标,更没有通过评价任务的设计来引领教学。所以规划和编写好学期课程纲要既是生物教师对本学科在某一学段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也是生物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思考课程的重要标志。
一、为什么要编制学期课程纲要
1.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如何把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具体实施中去?首先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学校的学科课程规划,然后根据学校的学科课程规划制定学期课程纲要,作为生物学科每学期教学的指南,最后再具体落实到课时计划(教案)中。所以规划和制定好学期课程纲要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一学期开学前首先要做好的计划性工作。如果没有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教师每一学期的教学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不清楚这学期究竟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与技能,要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即使知道也是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直觉,而不是基于课程标准。而如果教师经常这样,往往很难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言而喻。
2.编制学期课程纲要的目的是解决现实的要求与困惑
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高考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高考生物试卷中的内容不再是仅仅考核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要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整体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形成学科观或课程意识,要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规划和编写课程纲要可以让教师在开学初就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从而形成对生物学科的整体把握,而且在开学初与学生分享本学科课程纲要,也有利于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有整体的认知。
二、学期课程纲要与教学进度表的区别
首先,教学进度表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教学进度表主要回答这学期教师将要做什么,而课程纲要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这个学期将要“学会什么”,紧接着回答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内容、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以及如何检测学生学习的进程及结果。可见,课程纲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符合课程因学生而生的理念。其次,教学进度表只见进度,不见教学。它呈现的仅是教师在什么时候完成教材上的内容,只是教学进度安排,没有教与学的活动设计,课程纲要不仅要呈现课时安排,更要呈现为达成本学期目标设计的关键教与学的活动及方式是什么。再次,教学进度表只见课文,不见课程。在教学进度表中,教师仅把教材目录进行分配,而课程纲要要全面而一致地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所以课程纲要既是一种计划,也是一份教学地图,让教师理清本课程在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呈现了本学期学生应知与能会的目标,以及各知识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本学期课程。
三、撰写学期课程纲要
一份专业的学期课程纲要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大要素,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
课程目标的确定:目标即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基于三个方面:文本(课标、教材、考试说明、试卷等)、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等)以及教师的专业判断。课程目标的叙写一定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体现具体、清晰、可测、可评的原则。例如: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模型,能用语言、图标等描述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并概述其功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认同健康的生活习惯。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生学习内容的安排一定要与课程目标相匹配,要从“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删、减、合、增、换等,而不必完全依据教材体系安排教与学的内容。教学的第一课时要安排时间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也让学生对本学期本学科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有整体的印象和把握。
课程实施的安排:所选择的教与学的方法与课程目标要匹配,学习的方式要多元化,要重点列出课程实施所需要利用的课程资源,以便教师能够提早准备和落实。本学期课程中安排的重要活动或实验等也要列出,并作具体安排,做到统筹规划。整个课程实施的叙写以资源、活动、事件来陈述,体现学科化、学期化。
课程评价的设计:课程评价即评价学生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所以评价任务的设计一定要与目标相匹配。评价为实现目标而服务。评价可以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单元测试等,结果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小论文、成果展示等,分占一定的比例。对于不合格学生要有明确的补考安排等。
四、审议课程纲要
一份完整的课程纲要一般应包含五个部分。第一,应提供该课程学习所必需的背景信息,即该课程本学段在该学科中的知识地位及与其他模块课程的关系。要呈现学生在学习本学期课程前已有的相关知识与认知特点,让教师在实施课程前对该课程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整体的认知和把握。第二,应呈现课程目标。目标要源于课标与学情研究,清晰指向学科关键能力的表现;一般4~6条,每条1~3句话,以三维叙写。第三,应呈现课程内容。第一课时要与学生分享本学期课程纲要,让学生知晓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及课标要求,让学生清楚学期结束模块内容如何评价;教材的处理要依据目标、学情、条件,课时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目标达成。第四,应呈现课程实施。本学期将要采取的教与学的措施、利用的课程资源等。关键教与学的方法与目标要匹配,学习的方式要多样,要体现学科化、学期化。第五,应呈现课程评价。学生学期结束时成绩的结构和来源,评分的规则及要求要让学生第一课时就很清楚,包括相关补修补考的政策。
评议学期课程纲要关键是落实以上五个要素的一致性,每个要素都要紧扣目标,让关键目标的落实线索清晰,师生的教与学目标明确。
总之,课程纲要既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总方案,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既是一份课程合同,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工具。当我们清楚地了解了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也就决定了我们编制学期课程纲要的意义,让学期课程纲要指导与引领我们的学科教学,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基于标准,基于学情,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崔允t,周文胜,周文叶主编.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 核心素养及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
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的素养,是一个必要、关键且居于核心地位的复杂结构,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不是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公民基本素养的组成之一,是学生后天习得的终生受益成果,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景中的生物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现状来说,教师除了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建立核心概念外,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些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这对于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核心素养下实验教学的实践策略
2.1 立足观察,树立生命观念
任何一种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研究生物学就是对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这也是生命科学最独特的本质――生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念,如结构和功能观、进化和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和能量观等,帮助学生用已获得的生命观念去认识生命世界、解释各种生命现象。
在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有关“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实验中,当一整段长度约有15 m的猪小肠在教室里拉出来时,所有学生都很吃惊且积极性高涨。立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致观察,清洗干净小肠内侧,用解剖剪纵向剪开,然后将小肠放入清水中,一会就看见“漂浮”在小肠内表面的绒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小肠的功能联系起来,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小肠是消化吸收主要场所的原因。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到的根毛与根吸收水分的关系,结合观察到的这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分析,能够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观,即“一定的结构必然有对应的功能,功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实现”的辩证思维方式。
可见,即使是非常简单的观察实验教学,也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因果关系。
2.2 体验经典,促进理性思维
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是指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的思维习惯是科学能力的一部分,是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辩证思维、获取科学知识的前提。大多的科学思维都是从实验开始的。生物学科的一些经典实验既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实验知识及方法,又体现了科学的理性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通过重做经典实验,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喜悦,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一定的思维能力。
有关光合作用的探究是初中阶段的经典实验之一。光合作用的发现离不开几代科学家地不断探索,如海尔蒙特、普利司特里、萨克斯、恩吉尔曼等都为光合作用的发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实验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因此在“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让学生体验了萨克斯的经典实验,并引导学生从所观察的实验现象中比较、分析总结出植物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这种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就是理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学生最需要提高的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仔细思考实验方案的科学与巧妙处:
(1) 为什么要进行暗处理一昼夜,然后再放入阳光下几小时?
(2) 为什么要将叶片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清水中?
(3) 为什么要隔水加热酒精?
(4) 为什么要使叶片脱色?
结合这些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仅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任务的完成,还在经过缜密思考后抓住经典实验的本质,进而有效地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2.3 鼓励创新,提高探究能力
创新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成分。实验教学的创新也就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拥有创新思路的探究过程,可以使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和经典,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需要教师创设创新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在实验内容、实验器具、实验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究。
例如在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八章中有“y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展示实验装置及实验现象(图1),然后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植物能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这种方法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能力,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了两个细节:① 演示装置中锥形瓶的液面上滴加了几滴食用油的作用是什么?能用其他方法来替代吗?② 水分通过植物蒸腾了出来,锥形瓶的液面变化明显吗?如不明显,我们该怎么改进?你还有更好的实验设计吗(图1)?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又转移到实验上,并迅速展开小组讨论,利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创新设计,改进实验。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了对实验的创新改进,并动手实践。第一种将锥形瓶换成了横截面较小的试管,将塑料袋扎在瓶口上方的枝条上。第二种方法也是将锥形瓶换成了横截面较小的试管,将试管口用一个带孔的塞子塞紧,枝条从孔中插入试管内,将塑料袋扎在试管上。第三种方法是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对实验的设计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图2),在实验设计中又增加了一个实验组即叶片相对较少的一组。
前面两种优化实验装置,使实验更趋于合理且更具有说服力。而第三种方法不仅有力的证明了植物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植物蒸腾作用的速度与叶片的多少成正比。
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细节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挖掘,适时引导,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拓宽思路,勇于自主设计并实施实验,大胆创新,敢于批判。
2.4 模拟探究,增强社会责任
生物模拟实验是将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是很难直接拿来做研究对象的实验,通过某种方式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实验方法。中学生物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模拟实验来替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模拟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科学的态度,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例如在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有关“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笔者先让学生收集酸雨的相关资料,了解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以及各种机动车排放尾气形成的,人称“空中死神”。由于酸雨的主要成分是腐蚀性较强的硫酸或硝酸,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危险性较小的白醋和蒸馏水配置“酸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法及选用的材料,并O计一套完整的方案。
有一组学生配置了不同白醋浓度的“酸雨”(pH分别是2、3、4、5),和清水进行对照实验。并将浸泡过的等量的花生、小麦等种子放入培养皿中,喷洒不同pH的“酸雨”及清水,置于室温下。定期观察,喷洒并及时记录种子的萌况,记录在表1中。通过种子萌发率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实验结果。
这种模拟实验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酸雨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勇于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3 结束
核心素养不仅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还重视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因此,生物教师要充分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密切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程红兵.围绕核心素养,探究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7(1):16-21.
[2] 师保国,刘霞,余发碧.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创新素养内涵及其落实[J].课程教材教法,2017(2):55-59.
【关键词】高考考纲解读;物理应试策略
一、2015年高考考试大纲解读
1、与2014年相比,2015考试大纲的两点变化
【变化1】选考内容中模块3-3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主题中删去了“定性了解”说明。选择模块3-3的同学可能需要关注一下围绕“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宏、微观量间的换算。
【变化2】在选修模块3―4“光”主题的说明中,删除了“相对折射率作要求”。3―4“相对折射率”最近几年从不要求到要求,再到今年不要求,难度变化不大,与往年持平。
2、2015年考试大纲解读
【解读1】必考部分没有任何改动,说明物理重点、难点都没有变化,与往年持平。2015年考纲对考生提出物理学科的能力也没有变化。即考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这也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色及要求。
【解读2】应考查的知识点及层次要求基本不变。各部分知识在试卷中占有的比例也大致不变。即:选考部分为15分,约占总分的13.6%,必考部分中力学和电磁学知识各约占40%,凸显物理学核心主干知识的命题方向不会改变。
总之,从考试大纲中可以预见,2015年高考试题仍将贯穿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核心思想,重点考查考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强化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内容。2015年全国物理高考试题仍将坚持“稳中求变”、“稳中求创新”的命题趋势。
二、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新课标全国Ⅰ、Ⅱ卷)高频考点分析
“依纲靠本查基础、联系实际出活题、科内综合考能力”是高考物理学科试卷的特点。试题 多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演变于课本、演变于历届高考试卷”。
1、理综物理试题高频考点分析―选择题:全国新课程理综试卷中,选择题常以四力四电(或两电)的形式出现。关注物理学的人文性(物理学重要史实、物理学重要方法)。力学中以运动和力、物体的平衡、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能量(功和功率)等内容较为常考,与计算题形成互补之势。电学中以静电场、恒定电流、电磁感应为主,试题中等或中等偏上,选拔能力型考题居多。
2、理综物理试题高频考点分析―实验题:实验题纵观全国理综物理试题,实验题基本都呈 “一大一小”的格局。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实验设计、探究和迁移能力,不简单地照抄课本上的实验,而是对原实验给予改造、改进和创新。考查更加全面,从实验电路图的选择到实验数据的读取以及实验步骤的完善和数据的处理,甚至误差的分析都有所涉及。其中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核心。力学实验要注意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基本物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与力的关系;平抛运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等)电学实验以“电阻测量”为重点,关注“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电表的改装原理及电路等”。试题向关注实验数据处理(图像方法、直线拟合方法等)误差分析演变。实验题高频考点
基本仪器的使用(如多用电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等)
力学设计性实验(测量滑动摩擦因数、验证机械能守恒定 律、用光电门测斜面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
电阻测量的设计性实验
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设计性实验
电路实物图的连接
3、理综物理试题高频考点分析―计算题
理综物理计算题(第24、25题)经常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科技或社会热点为命题背景,呈“一运动一电磁”的试题结构,往往一题多问,分层次推进。重点考查物理学最核心的主干知识,注重物理模型的构建,突出对分析综合能力及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计算题高频考点
力(物体平衡)、运动(图像)及力和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的关系应用
功和能及功能关系(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
带电粒子在电场或磁场或组合场中的运动(求速度、时间、位置坐标等)
电磁感应的综合应用(力、电综合问题)
4、理综物理试题高频考点分析―选考题
选考题的命题组合形式
物理3-4:机械振动、机械波和光的折射、全反射。出现方式有两种,选择题考光学,计算题就是振动和波;选择题考振动和波,计算就考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物理3-5:光电效应、氢原子能级、原子核反应方程和动量能量守恒综合运用,计算题一般是动量守恒的运用问题,要特别关注“二体三过程问题”和“三体二过程问题”,难度一定是中挡题。
5、理综物理试题高频考点分析―选考题
选考题高频考点
选修3-3:分子运动理论、气体的性质、物体的内能、固体液体的性质;计算题主要考查气体的三大实验定律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选修3-4:机械振动和机械波部分主要围绕振动图像、波的图像以及振动方程、波动方程进行考查;光学部分主要围绕几何光学中的折射定律、折射率和全反射现象进行考查。
选修3-5:玻尔的原子模型和氢原子能级;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弹性碰撞);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三、高考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1、二轮复习的意义
高考目标不可能一次性到位,采取三轮复习螺旋上升。
高考总复习阶段性目标
2、二轮复习的目标
二轮复习的目标是使主干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并将物理思想和方法融入综合题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查漏补缺、形成规范
聚焦核心、提升能力
3、二轮复习的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试题分析》,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能够使我们明确高考对中学物理的考查内容,领会高考题的命题思路,确保复习方向不走偏。
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同年试题横向对比,判断命题演变的方向,巧妙利用变化的力量。逐年试题纵向对比以总结命题规律,注意把握不变的主线(知识线、能力线)
4、专题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第一、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三个原则:一是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二是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三是适宜性与可行性原则。
第二、每个专题的设计宜小宜精,忌大而空,专题内容应凸显主题,突出方法,以一两个课时解决问题为宜。
第三、每一个专题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内容分析;(2)命题热点分析;(3)典型例题分析;(4)限时训练
专题中“内容要点”的设计
――“内容要点”描述了本专题题目的基本类型
比如:专题一、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① 共点力的平衡
② 前后两个阶段不同恒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
③ 直线运动的联结体
④ 力与运动的临界状态
⑤ 受力运动与相对位移
专题复习的例题设计
要有明确的主题
例题的主题应突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知识
例题内容应该跟主题吻合、贴切,
【策略1】高度重视实验复习,重在课本实验原理的深度理解,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
一方面要重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复习,另一方面更应加强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实验设计是实验题的核心、高考的热点,此类考题一般来源于教材,但又略高于教材,所以复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迁移和适度拓展,通过对课本中的实验做一些合理的变通,补充一些模仿性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对课本上的每个实验,应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与读数、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加以复习。其次注重设计性实验的复习。深挖课本上实验的设计思想。在复习常规实验的同时,还应知道此类实验是否有其它方法能完成,或者此实验中的器材、原理、方法还可以完成哪些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方案的训练,提高解答设计性实验的能力。
新课标高考实验试题特点
立足基础、重现情景、注重操作、寻求变化
实验复习的设计方案―专题复习
以内容为主线进行综合复习:力学实验和电学实验
以器材为主线进行综合复习:特别适合于电学实验的复习
以原理为主线进行综合复习
以数据的处理方法为主线进行综合复习
【策略2】精选习题,做好限时强化训练。习题选择要与高考对接,不拔高,不降低,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熟练掌握。
特别是加强选择题的解题训练,物理试题中,选择题分值高达48分,很多同学虽然能解答压轴大题,却在选择题上丢了冤枉分,失去了自己本来的优势.因此,对选择题的训练不容忽视.其主要目的有以下两点:
【冲刺满分】真正的高手不但能破解难题,而且能够一分不失.要想拿高分,必须通过小题训练来保证答题的正确率,杜绝所谓的“低级错误”.而解题能力较弱的考生可以依靠小题的正确率,确保拿到所有的基础分.
【储备时间】解答计算大题需要较长的时间.能够在保证正确的情况下快速完成小题,可以为解答大题留下充足时间,增加自己破解难题的胜算.
掌握选择题的主要解题技巧和方法
①接判断法,选准看问题的视角②比较排除法
③选项分组法,避免多选和漏选④反证举例法⑤逆向思维法
⑥极限分析法⑦特殊值法⑧假设法⑨作图分析法
⑩建立模型法.
4、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策略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下大力气解决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彻底减少无效劳动,做到事半功倍。
【策略4】提升学生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复习中要注意对学生基本数字运算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不用计算器。无论在选择题还是计算题中都有大量的用物理量的符号进行运算,而不涉及到数字运算的题目。复习中一定要加强字母方程的求解练习;还要加强识图、根据题目要求画图分析计算能力的训练,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物理学科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是高考对考生能力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
【策略5】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策略6】实事求是,以学生为本;关注边缘学生;重视学生学习心态的变化。
【策略7】重视解题的规范化。
①多看近年高考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的解题过程,体味图示、文字、公式在解题中的有机穿插和衔接。
②自己在解题时严格要求。要设定题目中未给的物理量;应用物理定理、定律列物理方程等都要用文字说明列式依据。要把重要关系式写在一行中间突出位置,写成“诗歌”的格式。对于多过程、多状态的物理问题,尽量用图示或文字加以说明,使阅卷人一目了然;物理量必须有单位,必要时对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加以讨论等,一定要杜绝不良的公式推积式解题习惯。
③要将题做完整。一些学生做练习“浮而不实”,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平时练习都不能规范地将题解完整,在考试的紧张环境下怎能写规范。
四、高考理综应试策略
合理分配考试时间:
1.浏览试卷:
2.时间规划:如果把理综考试比作是一场战争,那么时间规划就好比战争打响之前的战术规划,试想一下,一场没有计划,边打边想的战争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所以,时间规划之于理综应试具有战略意义。
理综时间的分配是根据学科分值及学科难度来进行的。
生物学科约需要30分钟,化学约需要 50 分钟,物理约需要 60 分钟,余下的 10分钟作为机动时间用于重点检查或返攻难题。
从试卷类型上分,第Ⅰ卷用时参考时间约 45 分钟,第Ⅱ卷用时约95分钟,可留10分钟当机动时间
要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最主要的问题是速度原则,即“稳中求快准确第一”。
选择适合自身的答题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