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粮食生产调研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6 14:44: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粮食生产调研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粮食生产调研

第1篇

据介绍,1*9-20*年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曾连续下降,国家在严峻形势下采取紧急措施,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和政策扶持。自20*年开始全国粮食生产形势好转,粮食总产量达到4.69亿吨,20*年达到4.84亿吨,20*年达到4.90亿吨,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尽管如此,我国粮食的供需缺口仍呈逐步扩大趋势,20*年起我国已经成为净进口国,当年全国粮食消费总量为4.9亿吨,产需缺口达2000万吨,20*年产需缺口上升到2500万吨以上。据《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预计,到2010年全国粮食需求量将达到5.5亿吨,按国内粮食自给量要达到5.4亿吨计,与20*年相比需要新增粮食近50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000万吨,年均增长率要达到2%,粮食生产任务十分艰巨。

从长远来看,粮食生产还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隐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在近年来的粮食增产因素中,除了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作用以外,国家及省实施的重大项目的带动起了很大作用,而保障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一旦有关项目实施结束,很难保证粮食生产能够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二是由于经济建设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推进必然会继续占用一部分耕地,耕地总面积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对粮食生产构成强大竞争;三是粮食生产资料价格一直高位运行,而今年以来粮食价格提高的收益主要在中间流通环节,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提高有限。相对于棉花生产,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四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中乡及乡以下的环节十分薄弱。现有的县级农技推广队伍中的老技术人员相继离开农技推广岗位,而有的县(市)年轻技术人员又后继乏人,有的县(市)农技推广部门多年未新聘用农业院校毕业生。

为巩固近三年中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的成果,应继续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为此,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雁鸣等人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巩固粮食生产:

一、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保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切实保护耕地。各级政府应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坚持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不予上报或审批。基本建设要尽量减少占用耕地。重点解决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建房中对耕地的占用,下大力量解决“空心村”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消除土地撂荒现象。加强宣传,采取更为优惠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二、加大粮食增产技术的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近年来,农业科技人员已经研究成功了一批促进粮食作物增产的技术成果。要组织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部门,继续加强粮食生产关键使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形成具有不同地区区域特色的技术体系,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要加大对粮食增产技术推广的经费投入,使粮食增产技术成果发挥重要作用,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通过提高单产来保证总产量不断增长。

第2篇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全市粮食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土地流转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猛,双季稻面积和稻谷产量一直位居湖南省前列。但还是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欠账,已经成为当前水稻生产的发展瓶颈。我市的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农业基础设施基本上是“土质”工程。随着农村实行后,农户分散经营,农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难以大范围发动筹资筹劳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维护和修缮,在使用过程中,这些设施水毁、老化、失修、废弃现象普遍,即使仍在使用的,也都是带病运行,“渗、透、漏”现象十分严重,防灾救灾能力差,使用效率低下。

二是种粮效益普遍下降。2018年,我市稻谷实际收购价格在110-120元/百斤之间,比2017年下降10元/百斤,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又在逐年上涨,尿素、复合肥、农药、种子涨幅普遍超过15%,用工成本也不断上涨。据调查综合测算,目前规模大户种植早稻成本为885-1070元/亩,晚稻成本1055-1290元/亩,一季稻成本1155-1440元/亩。2018年种1亩双季稻纯收入为216元(2017年为493元,2015年为675元);2018年种1亩一季稻纯收入为215元(2017年为382元,2015年为456元)。特别是去年,种粮效益下降明显,种得好的每亩纯收入可达300元,种得差的甚至出现亏损。种粮效益下降,严重影响种粮农民积极性。

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畅。当前建立在基础上的分散经营制度已经严重制约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土地流转存在诸多问题,如随意流转,无序流转和口头流转等,使得土地流转的双方都顾虑重重,害怕失地失权,部分农户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造成大户流转插花,或者流转的时限控制在较短的年限以内;土地流入方因为土地流转的时限短,不敢投入基础水利设施建设。这样使得流转的土地水利设施和耕作条件都越来越差。

第3篇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年的8.08亿亩。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8年51亿元增加到*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2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浙江全省20*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耕地和粮食播种。近两年全国因生态建设退耕,调减部分粮食种植面积。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由80年代的7699,5万亩,减少刊现在的6000万亩,其中退耕39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9.5万亩,退耕还湖约79.5万亩)。据估计,全国因退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1500万亩)。这项计划的实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利的。四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低,因灾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年代以来,国家预算内农业资金投入总量有所增加,但投资比重没有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重点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19*—*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8。1亿亩,成灾面积3.9亿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48%,抗灾率仅为52%,与80年代水平相比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1*8年的水平(57%)。*年因灾损失粮食1300亿斤,比上年增加600亿斤。近几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趋于下降。全国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由多年稳定在1.10—1.13亿公顷(16.5—17亿亩),减少到警戒线1.07亿公顷(16亿亩)以下。20*年为1.06亿公顷(15.9亿亩),2002年预计为1.*亿公顷(15.7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复起来代价很大。例如耕地的减少,*年耕地占用2349万亩(其中建设占用244.5万亩,生态退耕1144.5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867万亩,灾毁耕地93万亩),耕地补充436.5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开发276万亩,废弃地复垦99万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万亩),占补相抵,*年耕地实际减少1912.5万亩。从*年以来的情况看,在粮食生产和流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润,粮农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得到保护,投入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会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一)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继续增加和粮食转化与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早刚性增长。近年来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20*年的粮食需求总量为1062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985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69斤;饲料粮需求量4108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及损耗,人均需求量为786斤。

2、2*5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167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503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12斤;饲料粮需求量5545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04斤。

3、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3195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160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260斤;饲料粮需求量7244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54.9%;加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24斤。分品种来看,今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粮增长。据预测,从目前到2030年,稻谷需求略有上升,小麦需求持续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长。玉米20*年需求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为28.4%;2*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来粮食产需缺口较大

从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看,20*年、2*5年、203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分别为620亿斤、1671亿斤和3195亿斤。按照粮食最低自给率95%计算(粮食净进口控制在总产量的5%以内),为实现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别提高约100亿斤、1100亿斤和2540亿斤,提高幅度分别为1%、11%和25%。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难和压力很大。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19*—1994年5年粮食单产在533斤/亩左右,1995—20*年7年粮食单产在573斤/亩左右,19*—20*年12年单产提高幅度仅7.5%,年递增0.6%。在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产需平衡,粮食单产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三)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目前国家资源未能有效的补贴到农民,在粮食流通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如无有力的保护措施,不解决粮食的比较效益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资源紧张。我国耕地数量和水资源不足而且不断缩减,是阻碍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2%。即使现有耕地总是稳定,随着人口增加,到2*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将降至1.43亩和1.34亩。农业用水也严重紧缺。现阶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的25%。预计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时,在降水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小,干旱半干旱面积比重大。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水田和水浇地为7.91亿亩,仅占总耕地的39%。全国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四是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由于体制不顺、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经费不足、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各类试验、示范等科研推广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状况加剧,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由于工业和城市“三废”对基本农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全国已有1000万公顷(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数千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由于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影响,难以估计。

四、建议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要从长远战略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一)依法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部门分割,制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互脱节,造成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耕地和水足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要树立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水资源,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国家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二)实施农业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粮食产品成本高、品质较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逐步增加的粮食进口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因此,我们应在WTO规则框架内,利用政府补贴弥补完全市场调节的缺陷,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加强技术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特别是国内支持保护的“绿箱”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资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没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土地生产力,直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区选建500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这些基地县,形成年产粮食5000—6000亿斤的生产能力,保证每年提供*—2800亿斤商品粮。

(五)建立国家粮食预警体系,及时调控粮食市场

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应建立粮食预警体系,确定粮食警戒线,进行指标监测。同时对粮食预警进行立法,确保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要求各级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第4篇

一、积极正视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

求发展必须正视发展中遇到的矛盾。现实中,一些同志只谈发展不谈问题,只报喜不报忧,只愿听表扬不愿受批评,只喜欢顺水推舟不敢仗义执言;一些部门和单位只顾局部利益不求发展全局,只图舒服度日不求解决难题。导致贸促事业发展过程已经存在的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和潜在现实矛盾越积越深,新旧矛盾交织,结果引发并发,严重制约和影响着贸促事业的科学发展。

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尽快建立起立足长远发展的思想理念,把解决问题作为推动贸促事业发展的动力和着力点,抓紧消除急功近利和只顾眼前不及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保证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我们的作为更顺乎民意,才能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勇于破除习惯,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关健

求发展必须走出旧的传统和习惯。现实中的矛盾往往出现在发展过程中的新与旧、习惯与改变的矛盾之间。现实中,贸促事业发展的脚步与政府的期望之间存在差距,发展的方向与企业的利益诉求之间存在差距,原有的工作理念与飞速发展的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政府和企业最关心最迫切需要提供帮助的问题解决得不够好,表面上个个项目得到落实,实则面临着凝聚力越来越弱、影响力越来越小、业务工作范围越来越萎缩的尴尬境地,全系统上下守着金饭碗,到处发愁找米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日积月累,习惯成为自然。

走出习惯,打破旧的思维定势,从行动上掌握了解政府和企业需要什么,从思想上明确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从机制上形成协调的运行架构,从分工上明确部门的应该履行的职能,才能保证构建科学的发展思路,汇聚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就能实现贸促事业发展与和谐的双赢。

三、大胆触及难点,是解决问题的动力之源

求发展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多年以来,我们的贸促工作形成了一些传统的发展理念、工作模式和纯粹的利益诉求,形成了已被认同和接受的关系链、经济效益链,一些能够立竿见影迅速形成收益的展览、组团等事项成为各个部门和单位争相承办的热门工作,而那些事关全局长远发展的对外联络、情报信息、会员队伍建设等难于一时见到成效但却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被冷落缺少过问和研究。究其原因,依旧是不正确的政绩观和经济利益观做祟。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倡导积极有为的全局观,敢于触及一些部门一些单位的局部利益,勇于正视现实、正视矛盾,千万百计去解决影响贸促事业发展的、系统上下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就能自觉转变工作思路,争取全系统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新的突破。

四、实现积极有为,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

求发展必须有主动作为的积极意识。现实中,我们对老经验老套路依赖的多,对新形势下贸促事业如何发展创新开拓研究的少;对政府和企业不理解不支持埋怨的多,贴近政府和企业开展积极服务的主动意识和行动少;满足于已有的活动形式和渠道多,积极开拓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空间的努力手段少。导致我们在政府和企业中的影响位次逐渐靠后,不是无位,而是积极探索通过履行贸促系统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措施,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积极意识不足。

第5篇

关键词:规模经济;粮食生产;生产效率;成本收益

粮食价格的变化趋势归根结底是由粮食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程度所决定的,粮食生产效率直接影响了粮食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而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造成生产效率的不同。我们近期对河南省杞县、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湖北省钟祥市、黑龙江省红兴隆垦区管理局和宝泉岭垦区管理局进行种粮农户及农场职工的问卷调查,从粮食生产第一线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有效问卷数量为293份,问卷有效率达到72.2%。其中,河南和山东这两个粮食主产省的有效农户问卷数量总计为203农户,湖北省钟祥市有效农户问卷调查数量为41户,黑龙江省红兴隆垦区管理和宝泉岭垦区管理局的有效国营农场职工问卷调查数量为49户。

一、对粮食生产者的基本情况的比较分析

种粮农户的户均人口数量为3.99人,户均男性劳动力数量为1.37人,户主平均年龄在43.27岁。户均耕地数量为49.14亩,户均耕地块数为2.36亩,平均最大地块面积为141.85亩,距离耕地平均距离为4.08公里。

在所调研的四个省中,黑龙江省调研地区为国营农场地区,户均耕地数量最大,为169.5亩/户;湖北省次之,为14.41亩/户;位于华北平原地区的山东和河南两省的种粮农户的耕地数量最少,并且这两个地方的种粮农户的耕地的细碎化程度最高,这就为粮食稳产和增产所必需的改善灌溉条件等技术措施的投入产生了困难。从户主平均年龄看,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种粮职工的平均年龄最低,其他地方的种粮农户的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这表明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较高的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者的劳动能力也要高于其他地方。

二、粮食生产者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一)生产成本比较分析

1. 粮食生产的生产成本与产出的总体情况分析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亩均粮食生产成本为448.07元/亩,要比黑龙江垦区的亩均粮食生产成本高出11.5%,粮食亩产量为450.21公斤/亩,比黑龙江则要少23.77%,同时三省单位粮食产量的生产成本为1元/公斤,这要比黑龙江垦区的单位粮食产量的生产成本高出33%。上述情况说明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于分散的细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模式在经济上更有效率,表现在粮食生产成本水平显著更低、单位土地粮食产量水平显著更高。

从粮食生产成本的构成上看,三省平均亩均粮食生产成本中,主要物质费用水平为每亩276.19元,占到亩均生产成本的63.16%;而黑龙江省垦区的人工费用水平为每亩110.26元,占亩均粮食生产成本的27.82%,主要物质费用水平为每亩286.13元,占到亩均粮食生产成本的72.12%。上述情况说明,在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中,人力投入相当少,而且主要物质费用投入水平也相对于农业机械为主的规模化粮食生产模式更少一些,人力和主要物质费用投入不足,造成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较低。

2. 粮食生产成本的构成情况分析

(1)主要投入物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的比重情况分析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亩均生产成本中,化肥比重最大,占到32.61%;灌溉水费次之,占到12.23%;农家肥比重居第三位,占到9.55%;农药比重居第四位,占到9.42%;种子费用比重居第五位,占到9.19%。上述五项合计占到73%,体现出细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的小农户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以增产型投入物质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的技术特征。实际上,仅化肥和灌溉水费比重两项合计就达到44.84%,再加上农药费用则这三项费用比重可达54.26%,更加突出地体现出细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的小农户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以增产型投入物质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的技术特征。同时,粮食生产的亩均生产成本中主要是化肥、农药、灌溉水费、种子和电费等占较大比重,也表现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维持再生产进程主要依靠用现金外购的投入物质来实现的经济特征,即稳产和增产所必需的主要投入物质是小农户自身无法生产的,如农家肥费用比重仅占9.55%,而且使用农家肥的农户并不普遍,并且施用量也在逐渐下降。这就必然造成了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是高成本、低收益的经济效果,依靠这种经济效率不高的生产经营模式来解决长期的粮食安全战略问题是不可能的。

从黑龙江省垦区粮食生产的亩均生产成本的构成情况看,人工费比重最大,占到28.33%;燃油费比重次之,占到21.17%;化肥比重居第三位,占到18.16%。上述三项费用比重占到67.66%,而其中人工费和燃油费比重合计达到49.5%。这种情况突出地表明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和生产动力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特征,即农业机械动力费用和人工费用占亩均生产成本比重最大,是产生主要生产成本费用的来源。

(2)物质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比重情况分析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与黑龙江省垦区相比,种子平均费用31.79元/亩,略高于黑龙江垦区,化肥平均费用为137.68元/亩,是黑龙江垦区的1.94倍,农药平均费用为43.10元/亩,是黑龙江垦区的1.52倍,电费平均水平为29.19元/亩,略低于黑龙江垦区。黑龙江垦区的农膜平均费用为18.78元/亩,这和湖北省种粮农户的农膜平均费用相当,而湖北省种粮农户的灌溉水费位71.46元/亩,则是黑龙江垦区的2.07倍。山东等三省的主要物质费用总和为347.56元/亩,而黑龙江垦区的主要物质费用总和则为283.62元/亩,比三省平均物质费用少18.9%。上述情况说明,黑龙江省垦区是土地面积相对集中的规模化粮食生产模式,要比山东等三省的分散的细小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模式的亩均物质费用投入明显低一些。而且从投入结构上看,分散的细小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模式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因此其费用水平占物质费用总和的最大比重。

(3)人工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比重情况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粮食生产者主要是拥有细小规模土地的小农户,他们的粮食生产经营过程中基本上不需要雇用家庭以外的雇工,主要依靠家庭自有劳动力进行粮食生产。黑龙江省垦区进行粮食生产的农场职工雇用工人数量较多,户均雇工人数为86.38人;户均平均雇工工资为18081.25元,是每亩主要物质费用水平的63.75倍。农场职工的户均全年投入人工数量为333.41个工日,人工大家为每工日166.36元,折算每户人工总费用达到55468.73元。上述情况说明,尽管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生产模式是以现代化大中型机械技术投入为主的规模化生产,但对人工的需求和人工费用的投入都是相当大的,即规模化粮食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要远高于细小规模的分散化的小农户粮食生产模式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粮食生产收益的比较分析

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的户均收获粮食产量86850公斤,是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种粮农户的户均收获粮食产量的28.81倍,户均出售粮食数量是75700公斤,是三省种粮农户的38.41倍,户均粮食销售收入是195137.8元,是三省种粮农户的62.11倍,垦区农场职工的当年收获粮食中销售粮食的比重为81.40%,比三省种粮农户高出15.99%。同时,截至调查时期,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上一年的余粮已经全部出售,而三省种粮农户还有户均849.53公斤存粮。此外,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还能够对其余粮出售价格进行预测,这也是三省小农户所不能做到的。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得知,山东省有64.71%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小麦赚了钱,有96.08%的农户认为出售玉米赚钱了;河南省有57.29%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小麦赚钱了,有66.67%的农户认为出售玉米赚钱了;湖北省有78.05%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水稻赚了钱。三省种粮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粮食赚钱了的农户平均比重为72.56%,而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职工中有97.92%的人认为上一年出售水稻赚了钱,后者比前者高出25.36%。

从以上情况可见,只有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技术投入的现代化规模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粮食生产成为有利可图并有丰厚收益的农业产业。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现代化大规模粮食生产模式是真正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方式。

(三)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情况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种粮农户反映除了农膜费用和翻耕土地费用保持不变以外,粮食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项目的费用水平都显著上升。湖北省种粮农户的种子、化肥、农药、人工(包括播种、施肥和打药等项目)、灌溉水费和机械(主要是收割费用)等费用均显著上升,上述项目平均上升了30%,即亩均粮食生产成本平均上升幅度达到30%左右。其中,农药费用上升幅度最大,达到60%;灌溉水费上升幅度前次,达到50%;机械费用上升幅度居第三位,达到28.57%;而人工费用平均上升25%,居第四位,作为主要施用化肥的尿素上升幅度也达到25%。上述情况表明,对于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粮食生产模式而言,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上升导致生产成本年度间显著上升,从而使种粮农户难以分享到得近年来粮食价格上涨的溢出效益,体现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特征。

三、两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土地规模差异是根本原因

山东和河南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湖北和黑龙江则以种植水稻为主。对于山东和河南而言,小麦是两地农村居民的主粮品种,玉米主要是经济作物。由于户均耕地规模的限制,这两地的种粮农户的年度粮食总产量都不很高,山东省种粮农户的小麦年产量平均为2940.59公斤,玉米总产量平均为3400.31公斤;河南省的种粮农户的小麦年总产量平均为1944.46公斤,玉米年总产量平均为2059.3公斤;玉米的产量水平均略高于小麦。山东省的户均粮食年总产量水平明显高于河南省,主要是由于山东省的户均耕地规模相比河南省较大一些。

湖北省种粮农户的户均耕地规模平均为6.68亩,水稻年总产量平均为3773.54公斤,比山东省和河南省要高,这是因为其户均耕地数量较多和一年可以种植两季以上水稻造成的。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户均耕地数量相当高,户均年度粮食总产量也远远高于其他各省,由此可见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主粮产区的显著特征。

总的来看,被调研地区的种粮农户的年度粮食总产量与其户均耕地的规模成正比,这表现出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土地资源的技术特征。

(二)两种生产方式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同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种粮农户使用的主要是农用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等小型农业机械,适合小型地块和小规模农业模式使用;而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主要使用的是大中型农业机械,适合大片耕地和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使用。三省的种粮农户的户均农业机械投资费用水平为5166.92万元,远低于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的户均82447.67万元的水平。三省的户均农业机械使用年限为8.74年,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职工的农业机械使用年限平均为4.2年,前者是后者的2.08倍,说明三省种粮农户的农业机械使用年限长、折旧慢,存在相当多的农户使用老旧农业机械的情况,而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职工的农业机械更新速度较快。三省的种粮农户的户均农业机械年维修费用为143.04元,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的户均农业机械年维修费用是前者的27.79倍,说明黑龙江省垦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大中型农业机械,因此一次性投资水平高,同时年度维修费用水平也比较高。

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租用农业机械的比重为63.27%,农业机械的平均租金价格为每亩67.62元,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户均租金支出水平为11568.18元,上述情况说明农场职工租用农业机械的情况较为普遍,而租用农业机械的成本也相当高。出租农业机械的农户所占比重为12.24%,与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比重相比,说明有能力提供农业机械出租服务的农场职工不多。出租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给出的租金价格平均为每亩56.67元,与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实际租用价格相比要低16.19%,说明对农场职工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水平高于供给水平,因之抬升了最终的农业机械租赁成交价格。出租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户均年度租金收入为36000元,与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户均年度租金支出相比要高3.1倍,由此可见,有租用农业机械需求的农户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 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的粮食生产效率要显著高于分散的细小规模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成本水平低和单位土地粮食产量水平高。

2. 规模化粮食生产方式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显著高于小农户粮食生产模式,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是产生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根源。基于上述分析和结论,政策建议如下:

3. 适当扩大土地规模对粮食增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适度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4. 在促进发展规模化粮食生产方式的进程中,通过培训以提高农民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以及其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并且带动更多农业劳动力进入规模化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张梅.黑龙江垦区与农村主要农产品成本效益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2007(03).

[2]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村适度规模经营[J].经济研究,2011(03).

[3]张忠明,钱文荣.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08).

[4]秦立建,张妮妮,蒋中一.土地细碎化、劳动力转移与中国农户粮食生产[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

第6篇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确保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任务。《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指出:“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粮食生产。”

实践中,由于种粮的成本收益低下,工商资本在粮食生产环节的投资积极性小。农业部的典型调查显示:“外来业主流转耕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只有7% 以制种等方式与粮食生产相关,其他的无一例外的都是蔬菜、瓜果、药材等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更有甚者打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幌子肆意改变土地用途。”[ZW(]郭晓鸣中国粮食安全的远忧与近虑[J].农村经济,2013(2).[ZW)]即使和粮食生产有关的企业,比重也是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农资供给、粮食加工、流通等在粮食生产链中相对高利润的环节。

通过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笔者认为:粮食生产领域并非工商资本主营业务。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但文件并未明确提出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种植。2015年,农业部、中央农办、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总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O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地要强化租赁农地的用途管制,采取坚决措施严禁耕地非农化。”“对撂荒耕地、非粮化等行为,可以停发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对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范实施区违反产业规划的,停止享受相关农业生产扶持政策。”我国《土地管理法》第19条规定:“我国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可以看出,在对待工商资本非粮化问题上,国家政策导向只是对粮食安全保障核心区进行了特殊强调,不允许工商资本在上述区域内大面积租赁粮田后改变用途。对于非粮食安全保障区,工商资本要能够保证参与农地经营,杜绝非农化。从二者的关系角度看,非农化一定是非粮化,但非粮化不一定是非农化。非农化是非粮化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新时期,为了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粮食生产,首先,严禁工商资本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非农化行为,明确工商资本在粮食种植上的定位;其次,全面分析典型地区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实践,合理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粮食产业链,充分发挥资本在粮食生产中的生产要素功能。

2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相关文献梳理

目前,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商资本投资种植业的范围界定,粮食是否属于工商资本投资的主营领域;二是工商资本种粮的运作机制,投资粮食生产环节能否盈利,是否能够带来农民增收。综合近几年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相关文献,大多数学者认为:工商资本种植粮食是不现实的,家庭规模经营才是粮食种植的主要方式(贺雪峰,2012;陈靖,2013;涂圣伟,2014;蒋永穆,2014;吕军书、张鹏,2014;刘成玉、熊,2015;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17)。少数学者认为:工商资本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杨立、郝晋珉,2014;张洪源、张利庠,2015;曲峻岭、孔凡丕,2016;穆娜娜、孔祥智,2017)。综上所述,学者们大多从理论视角对粮食种植的特征、成本收益率、资本逐利性等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有必要对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形势判断。

3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现状调查及形势研判

本部分选取了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几个典型区域,包括了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2013)在湖南省的调研;陈靖(2013)在安徽省的实地调查;笔者(2014)在四川省的调研;贺雪峰(2015)以华中为主区域的全国范围调研。

31现状调查

(1)陈靖在安徽省的实地调查。安徽黄村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整村流转形成大规模经营,外来资本下乡并进入农业产业各个环节。资本主导下农地规模化经营更加注重资本、技术的投入,地租和工资也成为资本有机结构的重要部分。黄村的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选择了成本―收益更高的行为:一是良种种植。部分工商资本经营的是改良后的小麦种子,收获后作为良种出售而非主粮;二是转向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如蔬菜、苗木等。若资本单纯种粮,除去地租、雇工工资、固定资产等投入外,年亩均收入仅为200~400元;三是转向深加工和销售渠道,拓展产业链获益。一旦进入粮食深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在转嫁风险的同时提高增值收益。因此大资本更愿意进入农业产业链前、后端,将生产环节直接外包。

(2)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的调研。根据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2013)的调研:“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主要瞄准了附加值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和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规模化、特色性的养殖业。在湖南省衡阳县,前几年搞粮食生产的工商企业有十来家,现在只剩两家,一家是湖南安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富农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目前,两家在全县共流转土地43000多亩。”[ZW(]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迈进农门以后一三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调研报告[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21).[ZW)]而在这仅有的粮食生产的企业中,其重心已经开始向粮食加工、流通以及农资经营等产前产后利润率高的产业链环节转移。

(3)贺雪峰覆盖全国的调查。调研显示:在适宜耕种的地方无土地抛荒,然而资本与农民争田耕种的现象愈演愈烈。目前,工商资本流转土地占全国流转土地的1/10左右。工商资本加速进入与土地要素密切相关的种养环节。结果显示:工商资本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非粮化比例很高,资本下乡种田很难成功。工商资本种粮,需要支付地租、固定资本、市场价格下的劳动力工资等,难有利润空间。华中某地推动土地流转搞土地产权交易所,但是几乎没有流转土地用于种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扰乱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4)笔者在四川省的实地调查。四川省工商资本在粮食种植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销售为目的的绿色有机粮食种植。由于普通的粮食作物种植几乎没有收益,所以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种植,也是以高附加值的有机绿色粮食为主。比如,四川省航粒香米业有限公司以有机稻米的生产、加工为主,种植有机大米11000亩;二是以有机农产品生产原料为目的的有机粮食种植。西充县金科种养殖有限公司是大型的高科技种养殖企业,主要以牛奶、猪、葵花鸡、莲花茶等为特色。该公司有机大豆、有机玉米等仅是公司产业链的前端,属于原料供给环节;三是在生产耕作期间以粮食套种为辅。比如四川绮香纱丝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丝绸企业。不过在桑树种植以及蚕桑生产期间,该企业兼有2000亩大豆套种。总体来看,四川省工商资本在种粮上积极性较低,种粮也是以高附加值的绿色有机粮食种植为主。

32形势研判

(1)工商资本下乡种粮的成本―效益分析:规模化粮食生产并非有效。规模化农地流转能够培育一批粮食生产主体。城市工商资本机会成本较高,投资于粮食生产仍服从收益分配的微笑曲线。因此直接投资粮食生产是不经济的选择。

规模化种粮效果不佳的原因如下。

一是农地租金高。理性资本下乡,必须形成规模经济,才有可能形成线性利润积累。实践中,工商资本租赁连片耕地种粮,必须以连片耕地中最不愿意土地流转的农户租金为基准,这无形中提高了租金的标准。因此,相比农户间自发土地流转的租金,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租金要更高。据不完全统计,有的地区农地租金高达每亩每年1000元,这使得工商资本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二是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高。资本下乡进行规模经营,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增加。机械化程度提高带来了固定资本投入的增加,雇工投入意味着更高的市场价格下的劳动力成本。在资本主导下的雇工模式中,与家庭经营方式相比,田间管理细碎、无法计量、监督成本高。

粮食种植上,国家对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因此粮食作物一般不存在与市场对接的问题,粮食种植收益稳定。因此,规模化粮食经营也难突破产业分工体系和收益分配格局,只能通过规模化线性累积而获得微薄利润,这是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环节的结构性缺陷。

(2)工商资本种粮的机会成本高。从农产品供给角度看,主要分为种植业与养殖业。种植业中主要包含粮食和经济作物。工商资本种植经济作物,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选择。“从工商资本种粮的机会成本看,种植经济作物,可能收益高,也可能严重亏损。若总体上粮食供给充足,当种植经济作物收益较大而风险较小时,粮田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就是理性选择。”[ZW(]贺雪峰澄清土地流转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几个认识误区[J].探索与争鸣,2014(2).[ZW)]此外,工商资本种粮面临着多重风险。一旦发生旱涝灾害、农资涨价,其盈利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

(3)初现强势资本与弱势农户间新型二元结构。马九杰(2013)指出:“当存在资本、土地、劳动三个要素分配不公平,或在交易、配置过程中不同要素主导权不一样时,拥有资本所有权的主体往往拥有主导权,从而在农业价值分配中对农户不利。”[ZW(]马九杰“资本下乡”需要政策引导与准入监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ZW)]因此,农户的谈判话语权被大大弱化。从长远看,若工商资本大规模进入粮食种植,则会使农民加大资本依赖性,影响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利于农业深层问题解决。

(4)粮食补贴政策的低效化。以承包地面积平均发放补贴的普惠制方式是粮食直补的主要方式,补贴的只是土地承包者而非实际生产者,因此仅能达到惠农民而非强粮食的政策目标。实践中,多地土地撂荒后农民继续享受种粮补贴,政策效能大大弱化。在分级承包的背景下,粮食补贴由农户获得,扶持大户政策被规模化主体获得,真正种粮者没有获得扶持。

4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思考

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思考。

41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粮食范围界定

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是指产业链相对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提升农产品价值链的领域。在粮食范畴内,玉米、大豆等相对于小麦和水稻,产业链相对较长更适合企业规模化、产业化运作,可以进行精细加工和深加工。在种养业中,应结合区位优势以及资源禀赋特征,优先鼓励企业进入玉米、大豆等产业链价值长、附加值高的粮食领域,而非进入小麦、稻米这种价值链短、不适合企业化经营领域。

42家庭规模经营是粮食生产最佳方式

马九杰(2013)指出:“作为农业要素的所有者和配置主体,家庭拥有剩余索取权,将会克服农业企业管理对生产员工的监督困境。”[ZW(]马九杰“资本下乡”需要政策引导与准入监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ZW)]对于不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小麦、水稻等,更适合以家庭农场等家庭经营为主。在农地分级承包的背景下,工商资本等流转大户规模化农地流转后并非自己种植。对于分级承包后,以家庭经营形式种粮面积10~15倍、约100亩的,应给予重点扶持。

43鼓励将种粮低端环节外包,充分发挥工商资本生产要素优势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因此,应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中的适宜产业化、?模化与集约化的领域:一是良种服务。比如改良后的小麦种子,并非粮食市场中流通的主粮,而是附加值较高的良种;二是粮食全产业链。

粮食价值链可以通过延伸来实现增值:“一是纵向扩展。工商资本一方面要注重粮食全产业链纵向扩展,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节点裂变。从粮食产业链加工、销售等中下游环节入手,在每个节点不断裂变出新的横向子环节,使农产品附加值产生倍增效应。”[ZW(]张尊帅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经济探讨,2013(8).[ZW)]因此,应延伸粮食生产产业价值链,让农民平等分享增值收益;三是社会化服务。在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中,鼓励工商企业在粮食生产基地设立如烘干、配送、仓储、物流等生产配套设施,提供全程服务。

44提高粮食补贴瞄准度,注重分级承包后思路转变

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原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归属由承包农户与流入方协商确定,新增部分应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在农地分级承包的大背景下,应实行“有种有补,无种无补”“谁种粮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在农地种粮的农户享受补贴,而非由土地承包者获得。在补贴标准上,将按主要粮食作物的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

45相关保障措施

第7篇

1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2013年在安徽省粮食主产区18个粮食生产示范县的粮食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每个示范县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选择15至20户农户,共获得有效调研问卷238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户粮食生产情况、粮食生产技术采用的情况、及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情况和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的来源等。

2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现状

2.1良种采用率较高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和品质,近而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调研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占54.08%)的农户选择了高产、优质、抗倒的品种,其次有23.98%的农户选择高产的品种。表明,在实际的粮食生产过程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等综合性能好的品种,较易获得农户的认可。

2.2农户农业机械化比重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解放劳动力,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业集约经营等重要作用,进而可以解决谁来种地难题。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有了一定提高。农机化作业普及程度的提高对提高粮食单产、减少自然风险、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发挥了关键作用。由调研结果显示可知,所有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均采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其中,小麦、水稻的耕作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9.6%;播种、插秧的机械化率分别为89.0%和31.9%;收获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3.7%。

2.3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多元化趋势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企业、村委会、农资销售部门、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社、亲戚朋友邻居及网络等。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调研结果表明,仍是传统的方式跟周围农民看样学习和自己摸索农业技术的的农户分别占被调查农户的14.99%和6.31%,来自县乡农技人员田间指导的农户所占比重为38.07%,看电视、书刊、报纸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比重为22.68%,手机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占7.50%。可以看出,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渠道日渐的多元化,其中外部渠道起了主导作用。

2.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程度逐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露天焚烧、全量还田、出售、生产沼气、用作青饲料、用作燃料等,目前各地大多以秸秆直接燃烧为主,利用效率低,且环境污染严重。今年安徽省农委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包括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等渠道,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实施意见。省财政厅向我省生物质电厂下达农作物秸秆发电财政奖补资金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目前,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利用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好型特点,主要是将作物秸秆还田、燃料用、饲料用等。

3农户技术需求分析

3.1农户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分析农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进行排序,排序情况如图1所示。排序在第一位的农业技术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达78.2%,其次是新品种和简化栽培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4.62%和50.84%,再次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46.64%和45.38%,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的需求也有较大比例。由此可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栽培技术,其中农户对产中病虫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技术也有比较大的需求。通过对粮食生产过程中最希望采用的农业技术类型分析看,高产技术需求比例最大,占32.18%,其次是省工技术占技术需求比例的26.47%,优质技术和节水技术分别占技术需求比重的19.20%和13.49%,环保技术也有一定需求,占需求比重的8.13%。图1农户对粮食生产先进技术需求总体状况

3.2农户对粮食生产具体技术措施的需求分析农户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调查结果显示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是农户技术需求比例最高的农业技术。说明在粮食生产中,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较重。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53.79%、40.69%和5.52%;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79.78%、11.80%和8.43;玉米的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35.62%、60.27%和4.11%。可见,在粮食生产中由病害和虫害造成粮食损失较为严重。采用农作物新品种可以节省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也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农户调查显示,新品种是农户需求仅次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农业技术。农作物的品种性状包括产量、品质和抗性。农户选择高产、优质、高抗的品种比例达到54.08%,说明农户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作为首选。其次是产量高的品种占比23.98%,高产、优质的品种占17.35%,优质的品种仅占4.59%,可见目前仅品质好的品种仍然不能获得农户的认可。农户把高产、稳产的品种作为首先的因素。伴随着安徽省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种粮兼业化现象普遍发生,在目前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形式下,农户对简化栽培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农户的技术需求比例达到50.84%,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小麦和玉米的播种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9.0%和84.5%,播种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的插秧机械化率达到31.9%,机械化水皮较低,主要是以人工插秧为主,当前迫切需要提高插秧的机械水平。肥料在粮食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氮肥使用过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生态环境和土壤已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农户迫切需求改进测土配方施肥和施肥方法。

4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调研,结果显示有75.88%的农户认为近几年的粮食产量比以前略有增产,而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用了新品种、新农药防治病虫害、掌握了新的施肥方法及气候好,风调雨顺。调研农户对粮食生产先进技术的需求显示农户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较大,其中有78.15%的农户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排在了技术需求的首位。表明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调查显示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超过1/2以上的农户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何时打药及打多少药。建议农技部门提供病虫草害的精准预报技术、加强合作社的植保服务工作和建立完善植保社会化服务。新品种是仅次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求的一项需求较强的技术。在农户对新品种的性状调查中,高产、高抗的品种是农户选择作物品种的首要考虑因素。在目前生产条件下气象因素仍然是限制粮食稳产的重要因素,农户选择受高温、旱灾影响的农户比例分别达50.98%和24.18%,农户选土壤肥力差和土壤质地差的比例分别为59.46和29.13%。可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仍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农业气象部门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及选育高产、稳产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以满足粮食生产的迫切需求,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第8篇

摘要:随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战略转型的关键时

>> 金融支持“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传统农业结构调整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 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原则 引导粮食生产核心区土地有序流转的探讨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模式研究 河南900亿元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民收入现状与增收对策分析 关于湖南省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若干思考 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农业保险问题探析 气候变暖对甘肃陇中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践与思考 关于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服务模式的思考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思考 关于新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对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年11月3日。②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6》,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tjsj/ndsj/2016/indexch.htm。③乔金亮:《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北移》,《经济日报》2013年1月15日。⑤李华林:《新型主体唱主角适度规模有效益》,《经济日报》2016年11月23日。⑥高云才:《农产品加工业将更有活力》,《人民日报》2017年1月2日。⑦魏后凯、王业强:《中央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⑧张先锋、程瑶、李敦瑞:《我国耕地保护的约束条件分析与政策取向》,《科学・经济・社会》2005年第3期。⑨“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形版图中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⑩《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农业部网站,http:///sjzz/qiyeju/dongtai/201505/t20150514_4594357.htm,2015年5月14日。薛江华:《广东粮食自给率仅32%》,《羊城晚报》2015年2月8日。

Abstract:While the deepe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become the main line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and rural work in the next period,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he core area of national grain production is the core area of guaranteeing the production and safety of the national grain.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ts important position and demonstration role are more obvious, meanwhile, its own problems and developing bottleneck are more prominent, the reform task is more important, and challenge is bigger. The core area of national grain production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 support, grain and oil production,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ransformation of processing,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adjusting the product structure, production mode and industrial system.

Key words:the core area of grain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recommendation

第9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城镇化;粮食生产;农业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9-0061-04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底人口已达13.28亿,粮食消费量巨大,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刚性需求还会继续增长[1]。保证粮食产量的稳步提升,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对世界粮食安全有积极影响。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资源被城市建设占用、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水资源紧张态势日趋严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快速城镇化给粮食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分析快速城镇化对粮食生产所需基本要素的不利影响,探讨未来城镇化以及粮食生产所应注意的问题,为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政策建议。

一、山东省农业和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华北平原上,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降水量适中,河流、湖泊众多,农业水资源较为丰富;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耕地率高,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优势。山东省是我国种植业发源地之一,农业历史悠久,是农业大省,其粮食、棉花、蔬菜、水果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近30年来,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省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根据农业统计资料,2008年山东省利用占全国6.2%的耕地和1.2%的水资源,生产出占全国8.1%的粮食,8%的棉花,11.5%的油料,14.9%的水产品,9.1%的肉类,同时完成全国9.6%的农林牧渔产值①,既保障了全省居民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又支援了全国的农产品市场供应。

山东省是全国粮食特别是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200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95.6万公顷,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64.6%和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51%,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352.5万公顷,总产量2 034.2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4.93%和18.9%。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粮食产量稳步攀升,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2 469公斤/公顷提高到2008年的6 125公斤/公顷,总产量从2 288万吨增长到4 260.5万吨,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从7.5%提高到8.1%,仅次于河南省居全国第2位。按照人均年消费粮食量计算,山东省在保障粮食自给的同时每年还为国家提供600余万吨粮食,粮食单产和总产量的持续增长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展望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快城镇化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1990-2008年,山东省城镇人口由2 308万增长到4 480万,城镇化率由27.17%提高至47.75%,高于同期国家平均水平2.05%,年均提高1.07个百分点。1998-2006年,受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政策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山东省的城镇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城镇人口由3 093万增加到4 291万,城镇化率由35%提高到46.1%,年均提高1.2%。2006年以后出于对城镇化发展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考虑,城镇化速度有所放缓,2006-2008年城镇人口仅增加189万,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0.74%(见图1),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转向与工业化相协调和全面提高城镇建设质量上来。

山东省的城镇化水平虽然比同期国家平均水平高,但从整体上看,城镇化水平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08年,山东省城镇化率为47.57%,而工业化水平为51.28%,其比值为0.92,明显低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合理比值区间(1.4~2.5)的下限。因此未来仍需要大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根据山东省规划,到2012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快速城镇化进程必将给山东省的粮食生产带来更多压力和挑战。

三、快速城镇化对山东省粮食生产的挑战

(一)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山东省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2001-2008年,城镇建成区面积从1 707.97平方公里扩大到3 261.03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1.4%。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从1 684.92平方公里增长到3 191.51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1.1%。城镇建设用地的飞速增长导致大量的耕地资源被占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52年山东省耕地面积为918.3万公顷,到2008年减少到751.1万公顷,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从58.8%降到47.8%,人均耕地面积由0.1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是山东省耕地流失最多的一年,年内原有耕地减少面积达32.1万公顷,虽然经过开荒和园地改造等新增加耕地5.6万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面积仍达到了26.5万公顷。耕地的减少导致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下降,1952年粮食播种面积为历史最高,达1 170.2万公顷,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695.6万公顷,降幅高达30.6%。

(二)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下降

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每年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据统计,2005-2008年,山东省劳动力转移人数分别为162.2万人、159.2万人和149.9万人。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直接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1980-200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体从业人员比重由78.9%下降到37.4%。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一个农民种植1公顷土地可以获得规模效应,但是2008年山东省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4公顷,相当于农户单体规模经营面积的13.66%。由于目前农业经营方式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粮食生产难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普遍不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不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同时,由于制度性原因,外出劳动力闲置的耕地不能有效流转,土地抛荒现象日益严峻,给粮食增产增收带来了隐患。

(三)城镇水资源需求加大,加剧了农业缺水程度

水资源短缺是山东省的基本省情,全省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22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城镇化使原本不足的水资源更加紧缺,由于工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紧张,不得不挤占农业用水,加剧了城乡用水矛盾,农业生产及农民利益受到了很大影响[4]。2001-2008年,农业灌溉用水从167.32亿立方米下降到142.3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比重从66.2%下降到64.7%,生活用水量从23.07亿立方米增加到28.71亿立方米,比重从6%上升到13%。随着城镇面积的不断扩大,地面不透水面积也在增加,减少了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同时,城乡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8年,淄博―潍坊和莘县―夏津的漏斗区面积分别达5 370平方公里和3 958平方公里[5],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加大了农业灌溉的难度。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粮食种植比重下降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种植或养殖那些附加值高、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而不从事粮食作物种植。1978年,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的81.9%来自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11.9%和3.4%,林业产值占1.8%。到2008年,种植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51.6%,畜牧业和水产业分别上升到30.4%和12.2%。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7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为81∶19,2008年降低到65∶35,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的比例不断下降。

四、促进山东省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在城镇化与粮食生产两者的关系中,粮食生产是根本,城镇化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富国强民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固。鉴于快速城镇化给粮食生产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一)合理规划城镇用地,走集约化土地利用道路

政府要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对城镇大规模开发特别是开发区项目严格把关,坚决遵守国家关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国策,杜绝耕地乱占和浪费。一方面要明确公共利益范畴,提高土地特别是优良耕地补偿标准,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将由于制度阻碍而大量撂荒、占用的土地解放出来,盘活土地存量,增加耕地面积;另一方面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战略,进行耕地复垦工作的同时提高复垦耕地质量,降低中低产田比率。走集约化土地利用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倡旧城改造,充分开发城镇的立体空间,增加城镇容积率。

(二)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效率

政府要增加资金投入规模,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扩大专项补贴的水平和范围,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补贴策略。提高补贴效率,改变当前按耕地面积和人头发放的补贴方式,严格按照粮食播种面积进行补贴。进一步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最低价格收购政策,建立完备的价格预案体系,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引导。逐步建立综合性收入补贴和农产品价格、农资价格的联动机制,真正发挥种粮补贴、农资增支补贴等对于种粮农民收入的保障作用,缩小种粮农民与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差异。

(三)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各级政府要重视农业科技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辟融资渠道,形成多来源、建立多形式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保障对农业生产和相关技术研究的投入。同时,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优良品种。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投入,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逐步建立一个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针对不同人群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提高农村居民的基础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工作,在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科技兴农意识,引导农民自愿采纳新技术。另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研发和管理人才,作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后备力量。

(五)建设节水型城市,减少城镇污水排放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在全社会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紧迫感。做好城市规划,减少城市不透水面积,充分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实现不同水质不同用途,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加大对城镇节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全面提高污水处理标准,提高城镇的污水处理能力和废水再利用率。加大重点污染监管力度,实施企业废水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鼓励发展节水型高新技术产业。

(六)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

政府要重视并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完善高效的农业水利保护网。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充分利用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用水效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措施,采用有效的科技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努力构建合理、节水、高产、高效的良性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注释:

①本文引用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历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下同。

②本调研从2010年1月20日开始到2月20日结束,主要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由调研小组向被调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研的地方包含了山东省潍坊市、淄博市、泰安市、临沂市、威海市等在内的12个县市的部分村庄,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3份。

参考文献:

[1]魏方,纪飞峰.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中长期情景预测及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0,(2):137-143.

[2]赵显周.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9):116-121.

[3]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9.20-24.

[4]钟华平.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J].世界地质,1996,(4):49-5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2009.

Challenges of Rapid Urbanization on Shandong Province's Grain Production

Kang Lei, Wu Peilin

(Weihai Branch,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264209, China)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