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简述自然环境的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7 14:48: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简述自然环境的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简述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1篇

一、审题注重语言分析,把握关键词语

例1:请同学简述泛珠三角区域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的突出区域优势。

要想准确地回答本题,审题时首先要注意对泛珠江三角洲的“泛”字的理解。“泛”是指既包括珠江三角洲还包括周围省区,所以既要答出珠三角的区位优势还要答出周围省区具有的优势。另一方面,题中要求的是和其他区域相比的突出区域优势,强调的“突出”二字,也就是本区的优势,所以,我们答题时,本区和其他区域共有的优势就不能答。通过这种剖析我们就很清楚答题的角度了。本题的正确答案是:1.紧邻港澳、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开拓国际市场。2.最早实施改革开放,具有政策优势。3.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其中1、2两点是珠三角独特的区位优势,第三点是周围省区的独特优势。

例2:欧洲所在的大陆有“矮小半岛大陆”之称,简述你对“半岛大陆”的理解并说明“矮小的半岛大陆”对该洲气候的影响。

“半岛大陆”实质是大陆,即亚欧大陆,“半岛”则应理解为三面环海,一面与陆地相连,即深入到海洋中的陆地。所以,此题“半岛大陆”的理解即是深入到大西洋的亚欧大陆。“矮小的半岛大陆”可以这样理解:“矮”即地势低,“小”即面积小,“半岛”即三面环海,海洋特征明显,这样对该洲气候的影响就很好回答了。依据该洲地处西风带,地势低,利于海洋水汽深入,面积小,三面环海,气候海洋特征明显,所以,形成了面积较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注重概念理解,准确把握信息,抓住答题要点

例3:分析珠江能较好地实施了流域水能梯级开发的自然原因及该河流下游地区咸潮形成的原因。

一般我们的答题角度都是:(1)地势落差大;(2)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因此,回答此题的第一小问就很简单了。第二小问是分析咸潮的成因,须先理解咸潮的概念,“咸”字说明原来是“淡”的,“潮”则是海水的运动形式,所以,咸潮即指海水(咸)倒灌河水(淡)。出现倒灌现象,必然是河水位低于海水位,理解了这些就能很好掌握咸潮形成的原因了。(1)气候干旱少雨会导致江河水位下降;(2)无序采沙,河床下切严重会导致江河水位下降;(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导致江河流量减少;(4)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这样,再出现有关咸潮的问题我们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掌握区域特征,提高答题有效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性明显,各区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提到东北则应想到其优势是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劣势是纬度高、热量不足。提到华北则应想到优势是发达的科技和交通,而不足是旱涝、盐碱、风沙。提到西北则想到的劣势是身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缺乏是其主要自然特征。

例4:简述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首先要掌握回答自然环境特征问题,要考虑的角度应该是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要素,之后结合已经掌握的西北区域特征,答题时就不会丢要点及出现语言叙述不准的现象了。标准答案是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多内流河、内流湖,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

四、找准答题角度,掌握答题技巧

例5:读下表,描述A、B两城市该时期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第2篇

关键词:堤防工程 防洪 生态 景观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越来越追求更加文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状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极端恶劣天气与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人类意识到环境问题关乎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的共识。堤防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建设施,具有重要的防洪减排效能,是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稳定的重要设施,在此基础上实现堤防工程的生态化建设是现阶段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逐渐成为未来堤防工程建设的重要设计思想。

1、堤防工程简述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友善共存的相依关系,人类社会谋求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如果破坏自然则即使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当今时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在当今时期,堤防工程是人类大规模兴建的水利工程中的一类,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性作用,堤防工程应从构建生态环境的的角度加以设计施工,进而实现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1998年特大洪水发生以后,国家加强了对堤防工程的管理,通过研究并实施了相关规范用以指导堤防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其中《堤防工程施工规范》与《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作为规范中较为突出的技术标准规范,其针对堤防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堤防工程是一种有效的挡水建筑物,主要兴建在各类水域周边。堤防工程由来已久,在近现代以前久已经是人类用以有效防范洪水侵袭的基建工程之一,至今仍在防洪排涝领域被广泛的运用,其对河流治理与防范暴雨侵袭的功能性现如今仍无可替代,因此是一种被普遍兴建的水利设施。

2、堤防工程进行生态化建设的要点

河流是大自然中常见的地貌特征,也是大自然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河流生态环境的优劣影响着流域内良好生态环境的实现,同时也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实现河流生态健康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当前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如今堤防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对于传统防洪排涝的功能指标必须得到保障的同时,也要兼顾好生态环境的优化与改善。

在现阶段,环境问题凸显,河流湖泊等水域对于生态环境调节与改善的作用逐渐被人类所认识到,许多触目惊心的河流污染实例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同时也警醒了人类,这些问题主要可归类于以下两点:一是堤防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环境构成,以往存在与流域两侧的植被、地貌被人工去除,而统一兴建成标准化的堤防建筑物,进而导致河流呈现出规整的状态,失去了生态的多样性,并且也导致了河流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出现非连续化,在修建堤防工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河流造成非连续化破坏的后果。因此,对于上述问题,必须充分考虑环保因素,对所建堤防工程是否符合生态学的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力求给出在实现功能性的同时兼顾好环保因素的方案。在另一方面,我们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构建堤防工程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可能了然于心,进而能够在设计施工时采取规避措施,改善破坏环境的情况,这是当今河流生态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现代化堤防工程简述

水利工程行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与革新日趋完善,业内对水利设施兴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性的新要求,在水利工程施工之时安全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而今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水利设施的建设也要求更加符合环保性,实现生态化建设,使水利设施更好的融入当地自然环境,对于堤防工程在兴建的过程中,防洪排涝功能和生态营造功能必须有机的进行融合,确保必要功能实现时,应多考虑在生态构建、景观绿化上进行营造,能够为人们提供一处自然、风景优美的公共场所,为城市生态景观的打造添砖添瓦。

3.1 规划设计原则

3.1.1 堤防工程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研究与取舍,确保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生态构建的因素,进而形成一份堤防项目经济、环境效益研究报告,给出相应的评估。

3.1.2堤防工程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察流域内生态构成情况,在设计时将全流域的生物群落安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打造全流域生态链。

3.1.3 岸坡防护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保效应,把生态的构建与人的休闲需求有机结合,充分融入周边的自然环境,在确保必要功能性之时,利用生态学与景观学的相关原理创新护岸构建形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绿色岸坡。

3.1.4 城市在进行水域修整的过程中,应重点利用原有江河湖泊的形态进行城市景观创建,充分考虑多种生物的宜居性,在构建时材料的选择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减少避混凝土、砌石等人工材料的使用,利于各种生物进行栖息。使城市内水利工程设施不仅仅是实现原本功能性,更应当成为城市独特景观。

4、结论

当今对于堤防工程的要求不仅仅确保实现防洪指标,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也尤为重要,而我国由于各方面的历史原因,大部分的堤防工程尚未实现生态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加,我国也不再片面的追求经济上高速的发展,因此越来越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构建,符合生态环保理念的现代化堤防工程应运而生。现代化堤防工程强调了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是未来堤防工程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对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冬梅.论堤防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J].科技与企业.2014(07)

第3篇

中考英语作文预测一:同学们,看到下面的四幅图片及相应的报道后,你感到最担忧的是哪两种情形?请简述你担忧的理由并提出建议或希望。

要求:

⒈ 从所给素材中任选两种情形进行阐述,不可多选或少选。

⒉ 条理清楚,意思连贯,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⒊ 词数 80 ~ 100。

参考词汇: 建议 suggest v. suggestion n.

气体 gas n.  污染 pollution n.

THE POLLUTIONS

① One third of the world's people don't have enough clean water.

② More and more diseases are caused by polluted air.

③ People are disturbed quite often by kinds of noises.

④ Every person in our city makes about 1.8 kilos of rubbish every day.

这就是对环境的一个考查。以看图作文的形式出现。相关例文大家可以查看网站上的--2006中考英语作文面面观-看图作文。

中考英语作文预测二:人与环境是和谐相处的,我们生存在地球上,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仅把人看作自然的征服者,大家都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山山水水、动物。植物是人类的细胞,如果我们把它损坏了,破坏了大自然的组织,等于消灭人类。因此,环境要与社会公德联系起来,与实践行为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每个人都要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 is that we live in on Earth, who is a natural son, and not only to natural persons as the conqueror, as we all know, there is only one earth and the mountains on Earth, the animals. Plant human cells, if it damaged, destroyed nature organizations, to the eradication of mankind. Therefore, the environment must be linked with social ethics,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practice acts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it. Everyone must fulfil its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中考英语作文预测三:Man and His Environment(人和环境)

Man and His Environment

Throughout history man has changed his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his way of life. With the tools of technology he has altered many physical features of the earth. He has transformed woodlands and prairies into farms and made lakes and reserviors out of rivers for irrigation purposes or hydroelectric power. Man has also modified the face of the earth by draining marshes and cutting through mountains to build roads and railways.

However, man's changes to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have not always had beneficial results. Today, pollution of the air and water is an increasing danger to the health of the planet. Each day thousands of tons of gases come out of the exhausts of motor vehicles. Smoke from factories pollutes the air of industrialized area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the countryside. The pollution of water is equally harmful. The whol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sea is being changed and industrial wastes have already made many rivers lifeless.

No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more pressing than ever before. As we know, massive 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has brought about negative effects and even poses a great threat to man's existence. Indifference to these problems will mean committing suicide. Therefor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nd laws passed to conserve environment. Otherwise,man is certain to suffer from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caused by this lack of care for his living surroundings.

中考英语作文预测四人和环境

人类有史以来不断改变自然环境,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类借助技术工具改变了地球的许多自然特征。他将林地和草原改造成为农田,使江河变成湖泊和水库,用于灌溉或用于水力发电。人类还通过给沼泽地排水、凿石劈山、修建公路和铁路等方式,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然而,人类改变自然环境并不总是带来有益的结果。今天,空气和水的污染给地球的健康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每天机动车辆的排气管排出成千上万吨废气。工厂释放的烟雾污染了工业区和周围乡村的空气。水污染同样有害,海洋的整个生态平衡正在受到破坏,工业废水已使许多河流的生物死亡。

现在,环境保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我们知道,对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已经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将意味着自我毁灭。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并通过法律来保护环境。不然的话,人类势必遭受因其不关心生存环境而引起的严重后果之苦。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由关于水污染的问题。请大家关注的是,水污染问题现在很严重。尤其是去年的松花江水污染问题,可能会反射到中考英语作文上。

第4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

生态环境地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将生态学、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不仅研究用于研究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也用于研究人类活动作用与环境周围的相关变化,从地质学的角度发现生物的多样性,将生态学扩展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在研究的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因此需要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让环境地质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一、生态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现状

在国内专门研究生态环境学的文章其实并不常见,尤其是对于地质生态学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特征判定。探索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将生物体作为研究主体,却忽视了其中的地质学部分。生物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地质学作为一个非独立的生物系统,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影响的作用下,将其中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对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分析作出总结性的变化,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水与土地以及其他的能源资源,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对水与土地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保护。

二、生态环境地质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人为性

人力社会与自然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是相互探索。环境科学与生态环境地质学等多个领域永远是人类值得不断探索与发现的新知识。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除了由自身环境演变而成的基础上,还存在人为破坏的因素,由自然因素演变而成的称之为自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而人在其中起到了间接性的作用。为创造经济价值,人不断地勘探新的环境资源,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缺乏有效的管理的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无疑增添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

(二)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由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内部结构与外在因素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但是当人为的作用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时,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也会逐渐降低,则难以维持生态地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部分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就是在环境进行维持稳定的过程中,所受到的人類活动愈加频繁,这使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地质环境变化的差异性

区域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有着明显的地质原因,以冰岛火山喷发为例。冰岛地表有冰雪覆盖,火山爆发导致岩浆影响区域温度升高,大面积冰雪快速融化超出河流排水能力,导致洪灾泛滥。而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大量二氧化硫和大气中水分充分作用后形成酸雨进入海洋造成海水酸碱度变化,严重影响海洋地质生态环境。再比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青藏高原冻土面积减少或大量冰雪融化。冰雪融化为水,冰川的储水减少而使得长江、澜长江等河流上游径流量和水位在短时间大量增加,引起洪涝或泥石流灾害;冻土的减少则会使得高原覆盖的植被发生变化,植被对水分的调节作用降低会造大量成水土流失。

三、开展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建议

(一)注重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关系

地质环境与地壳内作用的强度和质量制约着生态环境的演变,而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例如地震、泥石流等,为了国家的稳定发展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建议决策机构在对灾害研究之前就应该做出具体的、前瞻性的战略调整。既要使得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受到较小的灾害影响,又要大力整治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工程。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有效调整。

(二)加强对生态地质环境管理和调节控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在良性的发展,就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调节。所以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应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模式化的理论方法,建立优化的模型,为生态地质环境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可能地预防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不是在蒙受巨大损失后再进行整治。

(三)对陆地水以及土地资源退化的重视

陆地水环境的变化对淡水资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各种水资源都干涸就会为人们的生活和生物的多样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结果就是淡水资源的缺乏。因此,从地质学的角度出发,重视陆地水的变化情况,对保障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比如监控青藏高原冰川的含量的变化就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四、结束语

现代人类对环境的思考不再仅仅停留在曾经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者更应该是去了解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然后做出合适的预判,并更好地去适应,且利用科学原理管理人类自己的行为,以防损害自然环境进而危害人类社会。了解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规律和人类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合理调整和管理人类自身的行为是这门科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Physics, Etvs University, Hungary

Dezs Varjú, University Tübingen,

Germany

Polarized light in

Animal Vision

Polarization Patterns in Nature

2004, 447pp.

Hardcover EUR 189.95

ISBN 3-540-40457-0

Gabor Horvath, Dezso Varju著

人眼只能分辨出光线的亮度和颜色,可是许多动物可以利用偏振光获得更多的视觉信息。本书介绍了图像偏振测定方法、测量光偏振的具体技术,以及存在于自然界中不同类型的偏振模式,比较令人感兴趣的内容有:动物如何利用偏振功能?基于生理学感光性原理给出了一些研究案例,例如:蜜蜂或者蚂蚁如何利用偏振光识别方向,水生动物如何凭借水下偏振来确定方向,解释了人造物质如何影响动物对自然光的识别。

全书共33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图像偏振测定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已被高效地使用,例如在大气光学、遥感和生态学等领域。第二部分介绍了自然界中光学环境的偏振模式,例如:日出日落、晴天阴天、月光夜、全日食;在这些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空中偏振强度;给出天空中不同环境下的非偏振点,例如在日光下、月光下、晴朗的天空、多云以及全日食情况下等;介绍了彩虹的偏震模式,日全食期间的日冕偏振光,水面、雾气和水下光的偏振特征;解释了水生昆虫为什么不受雾气的影响;讨论了自然界中存在的环状偏振光。第三部分简述了动物如何察觉和利用自然界的偏振光,描述了视觉和行为机理。首先介绍了人类和动物感觉器官的敏感度,并给出了一些受偏振敏感度影响的例证,例如空中的、地面的和水中的动物,如何利用偏振现象确定方向;自然环境或多或少受人类文明的影响,例如人造物质、原油、废油表面、沥青路、玻璃状物表面、用于农业的塑料薄膜;解释了为什么蜉蝣或蜻蜓将卵全部产到沥青路面甚至车身上,介绍了开放式油箱对一些昆虫的危害,以及其外表如何成为昆虫的陷阱;讨论了常见的方法误差,其常常与实验研究偏振敏感度相关。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图像偏振测定法在近十年来的发展,书中有线状偏振的高清晰度直观图127幅,其中16幅为彩色图片;书后含有32页的参考文献,8页主题索引,以及一些与偏振相关的著作。本书试图在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许多动物身上存在的偏振测定察觉出相应的信息,解释光学生活环境中隐藏的偏振模式,这是人类视觉系统无法直接理解的。本书的读者可以是生物学工作者、自然科学家和气象工作者,特别适合从事大气光学和动物视觉方面研究的专家阅读参考。

常春,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第6篇

例1 读下面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1)~(2)题。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

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

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

【解析】 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

针对训练1 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据此完成(1)~(2)题。

(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2)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

解析 第(1)题,人类社会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原始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第(2)题,石碑上面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反映了人对“她”的认识是崇拜自然,那时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答案 (1)A (2)A

二、直面环境问题

例2 读下图,联系相关知识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图中信息,说明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导致其发生的人为原因。

(2)目前国际社会倡导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什么?简述该种环境问题的发生机制。

【解析】 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 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选D。第(2)题,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选D。

答案 (1)D (2)D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例3】 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又面临哪些主要的问题?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与P地区有什么不同?

(4)简述我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的理解。结合图例观察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状况,联系区域地理知识分析M、N、P分别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新疆和山西,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因地而异,第(4)题则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答案】 (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不足。

(3)N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P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4)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遵循公平性、共同性和持续性三个原则。

针对训练3 2011年9月,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地沟油流向餐桌的报道,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餐桌污染产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食品添加剂技术越来越发达

B.人们不良的消费和饮食习惯

C.增加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

D.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保存和提高营养价值

(2)地沟油流向餐桌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第7篇

1.该铁路干线可能是( )A陇海——兰新铁路B京包——包兰铁路C京哈——京广铁路D宝成——成昆铁路2.对图中③地区列车运行影响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B洪涝C沙尘暴D台风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2下表是我国东部地区四地的气候资料。据表回答3~4题。

3.表中四地最有可能位于( )A①地——华北平原B②地——云贵高原C③地——塔里木盆地D④地——海南省4.表中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不利条件和主要农作物是( )A热量不足;春小麦B水资源短缺;棉花C光照不足;水稻D降水少;甜菜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3正屋正脊是指主屋屋顶处的一条屋脊。如图示意海南岛东北部山地地区的某乡村正屋正脊线与等高线的关系,图中乙地为该区域点,等高距为20米。读下图回答5~7题。

5.该区域的相对高差可能是( )A60米B70米C80米D110米6.海南岛乡村建筑不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坐北朝南的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大,一般背山面河。夏至日前后,站在甲处面朝正屋的房门口能看到( )A太阳从右前方山头处落下B太阳从正前方山头处落下C太阳从左前方山头出升起D太阳从正前方山头处升起7.该乡村建筑的排列是正屋沿等高线平行或与等高线有一定角度排列,这样排列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方便整个村落的通风散热B便于采光C地面较为平坦D缩小房屋间的相对高差分值: 6分 查看题目解析 >4叙利亚人口稠密,地形以高原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出口棉花与小麦,但工业落后。读图,回答8~9题。

8.该国种植和出口棉花的优势是( )①纬度较低,热量充足②距海近,降水丰富③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④距海近,便于棉花的出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部沿海地区,冬季降水较多B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C人口密度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D工业落后主要是因为石油等矿产贫乏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5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人才向东流动B寻求完善的配套设施C降低生产成本D受高科技产业的吸引11..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会( )A增加劳动力需求B向东迁移研发中心C制约制造业发展D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6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葡萄,喜光热,生长和结果适宜温度为约20℃-30℃,有效积温2500℃,光照时数长短对葡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有很大影响。它抗旱、耐瘠、耐盐碱,生长迅速,盛果期可达50——60年。材料二 智利葡萄栽培起始于1518年,中央山谷位于智利首府圣地亚哥的南部,是智利最重要的葡萄酒产区。20世纪90年代,智利引进欧洲优良葡萄品种和古老的酿酒方法,使得酿制出的萄萄酒既有欧洲传统,又不失南美风味。近年来智利萄萄酒逐渐远销世界。右图为智利位置示意图。

12.简析智利中央山谷出产优质葡萄的原因。(8分)13.近年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已发展为南半球重要的世界葡萄酒集散中心。试说明智利葡萄酒逐渐远销世界各地的原因。(6分)14.当地居民为了让葡萄安全越冬,通常入冬时挖沟,用土把葡萄植株埋入地下,次年再掀土让它复原成活。试评价上述做法的合理性。(8分)分值: 22分 查看题目解析 >7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地质考察研究,倒淌河在13万年前流入黄河,而如今则注入青海湖。材料二 野生黑枸杞因含有丰富的天然花青素而成为延缓衰老、预防癌症的天然食品,其价格昂贵,被称为名副其实的“软黄金”,主要出产于青海柴达木盆地。材料三 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15.指出倒淌河流向变化对青海湖湖水盐度的影响,并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其成因。(8分)16.根据黑枸杞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其生长习性。(8分)17.简述歌谣中描述的自然环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分值: 24分 查看题目解析 >8选考题一 【旅游地理】“我以为世上的风景都已看倦,却还有最柔美的风光藏在这儿的每个山峦。”这是190多年多前一位探险家对塔斯马尼亚岛的赞美。现在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自然生态保护得最完善的地方,全州约40%被正式列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或世界自然遗产。有“天然之州”、“假日岛”的美称。

18.简析形成塔斯马尼亚岛自然生态美的地理环境条件。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9选考题二 【自然灾害与防治】右图为某大河流域及河段平均流量统计图。

19.说明该河流易发生洪水的季节及原因。(10分)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10选考题三 【环境保护】2016年6月1日,惠州市首部地方性法规《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近年来,惠州先后对市区金山河、青年河等“黑臭水体”进行了综合整治,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简述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应采取的措施。10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污水达标排放;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对已受污染水体,通过工程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环保意识。(每点2分,满分10分)解析

城市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包括完善法制建设、加大依法惩罚力度;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污染物(污水)排放;加大宣传力度,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等。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考查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

第8篇

满分:150分 时间:l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 )

A.不利

B.有利

C.一样

D.不确定

2.植物体一般含水量达 ( )

A.30%~40%

B.40%~50%

C.50%~60%

D.60%~80%

3.土壤真菌与某些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 )

A.菌丝

B.根瘤

C.菌根

D.子实体

4.顶极一格局假说的优势顶极,相当于单元顶极论的气候顶极的 (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分顶极

D.气候顶极

5.植物对高原生态环境适应方式是 ( )

A.形成CO2的储库

B.光合作用量子效率升高

C.细胞内叶绿体大、数量少

D.气孔导度减小、数目增多

6.粳稻和籼稻属于 ( )

A.气候生态型

B.土壤生态型

C.生物生态型

D.以上都不正确

7.老虎种群的个体分布属于 ( )

A.群集分布

B.均匀分布

C.成丛分布

D.随机分布

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数数量为 ( )

A.大于K/2

B.等于K

C.等于K/2

D.小于K/2

9.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原因是由于 ( )

A。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B.它研究内容的广泛和深入

C.它的理论逐渐形成

D.以上全部内容

10.鸟类繁殖季节在春季,促使雌鸟排卵的主要因素是 ( )

A.温度上升

B.食物质量提高

C.光照强度增强

D.日照时间加长

11.旅鼠啃食植物,其数量增长。植物遭破坏后,会引起旅鼠外迁或因饥饿而死亡及遭到捕食。旅鼠的减少,使植物量增多,这为存活的旅鼠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旅鼠的数量又逐渐增长。旅鼠的这种增长现象是 ( )

A.指数增长

B.季节性增长

C.周期增长

D.逻辑斯谛增长

12.群落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见标志是 ( )

A.生态位

B.群落水平结构

C.群落垂直结构

D.群落外貌

13.在青草一蚱蜢一青蛙一蛇一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上,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理论上至多需青草 ( )

A.500kg

B.1000kg

C.5000kg

D.10000kg

14.生态学巩固时期,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主要是指 ( )

A.生态学概念的提出

B.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C.生态学的广泛应用

D.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渗透交叉

15.根据地球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划分为 ( )

A.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

B.区域环境和自然环境

C.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

D.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16.下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

A.鸟与树

B.青蛙与水稻

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

D.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17.r对策生物种群容易发生 ( )

A.种群平衡

B.种群爆发

C.种群衰退

D.生态入侵

18.关于生物群落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C.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19.饶基耶尔频度定律表明 ( )

A.属于低级频度的种类通常较多

B.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高

C.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低

D.低频度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少

20.动物对冷环境的适应最直接的方式是 ( )

A.减少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

B.主动地避开低温环境,进行迁移

C.降低体温和各种代谢反应进行冬眠

D.增加脂肪,减少热量的散失和增加体内产生的热量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阴性湿生植物海绵组织发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___ 。

22.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为群落中的常见种类,包括了除优势种外的一个很大范围的植物种,这样的植物种是___ 。

23.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带、浅海带、上涌带、远海带和___ 等部分。海带、裙带莱、紫菜在自然状态下生活在海岸带部分。

2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称为___ 。

25.研究一定区域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是 ___ 。

26.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___。

27.按环境范围大小,可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___ 和内环境。

28.饶基耶尔将地图上同一生活型的地点联合成线,称为___ 。

29.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一般表现在坡向、坡位、坡度和___ 。

30.由于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导致人体出现非正常疾病和有害的生理过程,使人类生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下降的现象叫___ 。

31.按演替进程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为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___ 三类。

32.在山区,方向有昼夜转换现象的地方性风叫做山 ___ 。

33.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菌称为___ 。

34.在温暖季节里,有一种风带来热而干燥的空气,受这种风的影响后,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受破坏。这种风称为 ___ 。

35.根据竞争的作用方式,可将竞争区分为干扰竞争和___ 两种类型。

36.次生演替过程中,若破坏后的群落在保护中不断恢复则叫 ___ 。

37.群落内由于环境因子水平分布的差距,形成各种不同的小型的生物组合叫___。

38.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___首先提出来的。

39.按群落的代谢特征,演替可分为自养性演替和 ___ 。

40.在一个群落中,如果频度在21%~80%的物种比例增高的话,说明群落中种的分布不均匀,说明 ___ 。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玉米是属于长日照的植物。 ( )

42.光照强度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变化,同时也会引起土壤因子的温度、湿度、蒸发、蒸腾等的变化。 ( )

43.硫(S)属于气相型循环。 ( )

44.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20%。 ( )

4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的组成成分。 ( )

46.由于生物群落会对其居住的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产生了特殊的群落环境。( )

47.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驯化生态系统。 ( )

48.草本植物群落形成后,大型动物开始定居繁殖。 ( )

49.群落生活型的相似,反映了群落进化过程中对环境条件适应途径的一致性。 ( )

50.森林生态系统属于自然生态系统。 ( )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土壤微生物性质的生态作用。

52.简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53.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2.D 3.C 4.D 5.A 6.A 7.B 8.C 9.D 10.D

11.C 12.D 13.D 14.D 15.D16.D 17.B 18.A 19.A 20.D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1.较差

22.伴生种

23.珊瑚礁

24.种群衰落

25.景观生态学

26.环境因子

27.微环境

28.等生活型线

29.海拔高度

30.人体退化

31.世纪演替

32.谷风

33.根瘤菌

34.于燥风

35.利用竞争

36.群落复生

37.小群落

38.坦斯利

39.异养性演替

40.此群落会出现植被分化和演替的趋势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 42.√43.×44.√45. ×

46.√ 47.√48.×49.√ 50.√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1)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它们能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

(2)微生物的分泌物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可以直接分解。

(3)微生物产生一些生长激素和维生素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有具体作用。

(4)某些微生物与某些植物形成共生体。

52.(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53.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 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五、论述题:20分。

54.(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系统运转、做功的动力,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指生物生命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流动着的物质具有双重作用。首先,物质是储存化学能的运载工具,如果没有能够截取和运载能量的物质,能量就不能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其次,物质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

第9篇

关键词:煤矿采煤塌陷 综合治理 应对方案

一、采煤塌陷地特征分析

煤矿在开采中将引起环境破坏,地表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主要是因为采矿工作没有按照规定进行采矿,采矿工作不关注煤层产状、采厚、表土岩层厚度、采深以及地面性质等等。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将造成地表不同程度被破坏。从实践中发现,煤炭开采对地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形式多样。而且其采用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煤炭被开采后,地面上方会形成一个凹形地,传统的叫法为下沉盆地或者是移动盆地。这个凹地最容易出现塌方,因此,对该凹地的管理要落到实处,开采工作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开采煤层中,它的倾角为零度时,地面将形成椭圆形盆地。该椭圆形盆地会根据开采深度大小而不断变化,从传统发展中看出,当出现椭圆形盆地时,需要将采空区往山的下方移动,这将能减少塌方事故出现。

根据资料显示,地表在进行运动时,内部的盆地位置会发生改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程度变化大小和采空区面积、开采深度、采煤方法、开采厚度以及顶板管理方法息息相关,想要平衡这些影响因素,需要在开采前对岩石特征、地层结构、煤层赋存状态进行了解,通过事前研究得出准确的数据,为即将启动的应对方案奠定基础。当移动盆地的中部位置时,地表下沉均匀现象比较明显,而且在下沉前不会出现裂缝,施工人员很难发现隐藏危险。然而,它的边缘区下沉比较明显,当中心部位出现倾斜时,地面将出现拉伸变形。拉伸变形超过一定的数值之后,地面会出现断裂现象。

众所周知,采煤塌陷造成最大的影响是,地面出现断裂,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塌陷区在雨季时节,容易形成的积水区。随着积水区深度不断扩大,裂缝会更加明显。土地本身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土壤肥料随着积水区扩大渐渐流失,使得土壤质量下降,改变了土地生产力。这些问题在平高原地区非常普遍,土地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失去了生产力,土地的实际价值已经失去意义。塌陷区随着采矿力度提升而不断扩大,肥沃的农田已经失去了肥力,对农作物的种植作用已经不明显。在一些平原地区,因为塌方事件使得地面出现高低不一的沉陷地,本来肥沃的土变成了沼泽或者湖泊。采煤塌陷的破坏力非常大,特别是对工农业生产和土地的破坏,破坏力度清晰可见。这些破坏力还存在隐性破坏,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埋藏的隐性破坏性不容忽视。通常而言,这样的破坏分为生态破坏和景观破坏两大类型。景观破坏指的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开采塌陷后,地表植被被破坏,许多植株被埋在土层下,大量的开采塌陷将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生态破坏指的是,在出现开采塌陷时,周遭的生物生存条件遭到破坏,大量的生物量下降,生态平衡出现失调。这样的危害在循环渐进,使得整个生态平衡性遭到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

二、治理问题

1.不满足统筹安排要求

采煤塌陷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决定因素是采煤所使用的技术、适应的方法、采煤计划、采煤管理方法、开采规模规模等等。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整个煤矿安全开采而言,有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煤矿的质量、生态环境的平稳上。因此,在进行采煤时,需要将煤炭开采和生态保护相结合。不能等土地塌方出现时,才急忙寻找解决方案。土地塌方应该在开采工作前期就进行杜绝,避免出现危险塌方。技术人员根据煤矿开采的范围以及速度,结合地貌特征、地质结构,实行统筹规划,使用科学的开采方式,进行开采工作。每一个影响因素都需要考虑在内,根据塌方程度、范围进行全盘考虑,制定出符合发展的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2.煤矿采煤塌陷治理机构工作管理力度低相关部门要建立起专门的组织机构,这些机构时刻关注前线的开采情况。在开采工作前制定出相关的应对方案,对突发的塌方事故有一套紧急应对方案。采煤塌陷地的治理,是一项复杂工程,它涉及到的知识范围非常广。相关部门缺乏治理意识,在工作时常常出现监管力度不到位等现象。而且,该整治工作仅有一个部门负责,治理工作在单一管理模式中,部门很难发挥出治理效率,问题解决效率非常低。

三、采煤塌陷应对方法

最常见的是使用疏排法,该方法对下水位不高的塌陷区,统一建立起排水系统。该系统将积累的污水排出,更好的降低疏排积水和潜水位积水,提高土地生产力。挖深垫浅法,主要应对下水位较高的积水区,这些地区常年积水。塌陷区的出现使得排水治理难度更高。挖深垫浅法可以根据塌陷区域范围,塌陷深度,取出一定量的土质进行填补,提高土地平整性。针对部分塌陷区域,如果塌方刚适鱼塘养殖深度需求,适当的进行挖掘,使其达到水产养殖的应用目的。充填法,充填法是借助某种材料进行填充塌陷区,常常使用到填充物是:粉煤灰、露天矿剥离物、江河湖泥、煤矸石、城市垃圾。这些填充物可以起到填充效果,同时,也给这些填充物提供去向,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填充物被使用时,需要经过严格处置避免出现二次污染出现。复垦技术,在煤矿开采区,有些地方有大面积的沉陷水面。面对这一问题可以使用网箱养鱼进行间接开发,这将起到高效转化资源利用率的作用。对一些浅水位区域,可以适当的采用平整或者是梯田方式进行整治,使得地面得到修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