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7 14:48: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经济体系的内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构建循环农业体系是对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有效优化,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对现有资源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绿色生产模式。本文主要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近几年,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处理,其可以将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结合,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
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性,将生态与经济有效的结合,以此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系统的多效利用,对农业废物的产生实现尽可能降低污染。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循环型农业可以在不同的农业产业之间形成生态保护系统,完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等特点。循环型农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从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方面入手。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效果。同时,循环农业应该注重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众所周知,能量是农业生产的动力,科学的调整农业系统结构是保障循环农业发挥自身作用的关键所在。此外,还应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水资源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生态工程来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水污染问题,这也是实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对农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至关重要,其不仅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应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城乡经济结构等进行合理规划与调整,以此来实现我国农业结构的全面性。
2 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较快,但其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问题不容忽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受到广泛的关注,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
我们对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导致很多农民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对其缺乏正确的理解,国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农业生产中只重视经济利益,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不利于农业发展中可持续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近几年,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以此来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某些条款并没有明确的对个别行为进行表述,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也就无法在农业发展中贯彻落实,难以有效的对农业发展中的负面行为进行真正有效的治理,不能满足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农村中没有对这一系列的技术与设备进行有效运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无法落实到实际农业生产之中。由于农村的实际状况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
农民是实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但其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对农业市场的动态发展及时掌握。由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与市场的动态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后果不了解,导致其对农产品的选择缺乏正确判断性,不利于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政府方面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我国财政政策制度的构建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是对生态管理与资源保护方面的财政补贴一般,无法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提供保障,由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存在不足之处,对农民应该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引导循环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 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自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其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需要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农业经济体系应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从农民、生态农业园区以及区域循环农业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构建。首先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市场发展状况,了解生态保护的知识,不仅要重视产品的质量,还应该对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严格控制,以此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有限的资源合理规划与利用,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过程还应该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园区,达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其中应该包含林业、牧业、渔业等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拓展,同时,还应该将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最后应该对政府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从国家政策到法律法规方面来支持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培养百姓的绿色农业意识,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减免税收等方面来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技术层面与制度层面的规划。所谓技术层面简单的说就是在循环农业经济中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也是保障农业发展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要求,将完善的管理理念与生态保护技术与农业经济体制有效结合,为我国农业的转型奠定基础。制度层面主要有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其次,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调节功能充分利用,以此来调动农业相关产业的积极性,使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建立排污机构,以此来达到保护生态平衡的效果;再次,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最后就是鼓励公民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过程中来,从道德的角度来规范自身行为,推动农业的长期发展。
结语: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对农业的转型与社会发展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所以政府应该给予支持,不断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由于经济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是包括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因素的大系统,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过程包括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对外经济往来各方面的记录核算,因此,对于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可以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进行回答、界定和衡量。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含了结构性、分配性、协调度方面的信息;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出不同方面的结构特征。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个层面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由不同的方法来核算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呈现出来。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有3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另外,由于对生态和环境重视,还引入了包含生态和环境成本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如绿色GDP核算)。这些不同的方法,体现了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关系,对应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方面的内容。目前所谈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可用国民经济核算来说明。
一、产业结构升级与国民经济生产法核算
按生产法核算的国民经济体系,呈现了国民经济生产过程的特征,如产业结构、产业贡献率、生产率等,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可以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呈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就是要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现代服务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外,优化制造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要求,体现在生产法核算的GDP中,就是要提升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先进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加值和的比重,降低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的比重,使我国制造业不断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二、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与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
按支出法核算的国民经济体系,是根据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和出口三大部分构成GDP。最终产品在不同用途上的比重,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是要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相对降低资本形成在GDP的比重,实现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的均衡和协调。
三、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国民经济收入法核算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要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方面转变。按收入法核算的国民经济体系,体现了各生产参与者所获得增加值的结构比例,反映了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这恰好反应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对发展成果共享性的要求。在收入法GDP中,增加值主要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4个项目构成,四大项目的不同配置比例,是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体现。要把经济发展方式从外沿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增长,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增加值率提高;而上述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劳动者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上升。如果没有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仍旧像过去10年不断提高资本所得在国民分配中的比例,中国经济仍旧难以转变到内涵式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来。
四、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核算
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在逐步向体现了环境与经济过程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过渡,引入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退化价值对传统经济进行调整。在绿色GDP核算中把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所消耗的资源、对环境损害都作为传统GDP的扣减项,从而能更好的反映经济活动可持续性。该核算体系,正好体现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要求,即使用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少的污染排放来获得更高的GDP。
1.1循环农业经济认识不够由于循环农业经济理念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关于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而农村地区缺乏网络信息传播,导致农村地区广大农民对循环农业经济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农民的农业经济“创富”心理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上,盲目追求近期利益,一味的索取农业资源,造成资源浪费,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1.2尚未建立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但由于其中部分条款的概念以及方向较模糊,并不能实施有效的分段治理以及末端管理,与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不能达到协调、一致。
1.3市场反应“迟钝”循环农业经济建设与市场密切相连,消费者目前并不了解农业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等方面知识,导致消费者并没有形成明确、正确的农产品选购判断能力,结果导致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市场缺乏联动机制,并不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经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多级重复有效利用,实现低污染甚至零污染农业废物产生和排放,将农业经济活动与农业生活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主要以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高度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GDP为主要导向,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根本动力,遵循“5R”法则,优化、整合农业生产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提高产品的循环利用率,实现有毒、有害因子的零排放,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自然化和生态化。从经济角度分析,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实际上可以将不同农业产业与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实现多样化的资源共享,使农业经济具有低耗、优质、生态、高效的特点。实践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组合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废弃物排放等多个环节,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成本,使农民农业增收,推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将所有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都以“资源一成品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形成一个闭环流程,在循环农业中,使能量、营养、水资源等一切投入的资源和能源在整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际价值,提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实际上将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高度统一,不仅可以有效弥补自然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生态农业发展过于重视环境保护,而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现状是人口极度“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恶化,生态蜕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做好农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构建我国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思路以及策略
3.1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为了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加强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可以充分利用宣传车、电视、广播以及现代各种网络技术等途径进行宣传,让循环型农业经济理论能够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转变农民的农业经济增长观念,认识并明确循环型农业对自身利益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好处,从而为推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及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全新的消费观以及发展观,大力倡导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倡导合理、健康、绿色消费,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重视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和平相处,建立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3.2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技术创新科技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应重视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循环知识教育以及技能培训。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循环农业发展人才培养规划,强调训练的短时、高效,能够在短期内即可快速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循环农业经济科技的推广力度以及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创新、改革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其次政府应做好带头作用,凝聚全社会人员的力量积极参与、投入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工作中,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3.3建立健全的循环农业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虽然加强宣传农民以及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发展观念非常重要,但实施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制度是落实人们行为、思维的有效手段。比如可以建立《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绿色农业生产管理办法》以及《食品安全法》等,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制度让遵守循环农业经济行为成为一种社会准则,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应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对于一些违反循环农业经济制度的单位及个人应给予适当的惩处,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制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财务会计管理与公司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而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经济体系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相应的经济结构都得到了彻底的革新与转型,因此,为了迎合这一全新的经济结构建设,相应的财务会计体系也要从管理层面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以便与当今的全新经济大环境相匹配,并且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为当今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提供了更为稳定的体系支撑,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稳定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也就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及策略,以期为相应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战略;财务会计管理现状;策略研究
在当代的企业制度背景下,相应的财务类建设都应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旋律而兴建,而这也是当今企业想取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建设活动却存在一些与时代主旋律不相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发展手段对其进行摈除,以便于使财务会计的发展能更为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与要求,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对当下的财务会计管理总体系规划有一个全面而明晰的掌握。
一、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现状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核算,二是财务管理。会计侧重于核算,财务侧重于管理。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迫使用于指导会计核算的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过渡期新旧两种核算理念、两种核算方法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会出现在会计核算的确认、记量、记录及报告的全过程中,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便是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问题。找到并分析这些问题,对顺利实现国内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进而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信息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的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外延、功能及其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得以保证和实施的重要环节。此外,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企业整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常常因核算问题、内部控制、筹资、成本、税收、业绩考核等问题使企业面临财务困难,所以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也有必要对企业所面临的突出的财务难题进行分析,逐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策略
1.企业领导个人的带头作用
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建设的核心,而企业的发展要完全围绕着企业领导的决策来执行,因此作为一名企业的领导,其个人素质的养成与企业的发展与各部门的合理规划有必然而直接的联系,这里的个人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便是领导的个人涵养,这一点是这两个方面中最为重要的方面,首先领导的个人涵养关系着企业整体文化的形成,其次领导的个人涵养决定着整个企业能否将企业文化中具备传承意义的内涵融入到各部门的整体建设中。第二点就是领导的个人知识储备量以及相应的业务能力熟练度,这两点在如今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领导的个人财务管理技能的强弱决定着领导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理解,理解越为透彻,相应的改革性建设也就更为深入,基于这一背景领导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公信力,进而使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能够进一步革新与完善。
2.建立完备的考核机制
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一,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为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提供充分的保障,有助于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据此剔除不符合规定的成分,以便于内部革新的顺利开展。第二,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实现资金的保值性提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构建长期型的企业内部交互机制,进而是企业的生产行为被固定在稳定的产业链条上。第四,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净利润的实际核算,进而使企业对自身经济效益的实收程度有一个明晰的了解。第五,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团队的整合,使优秀的员工能够加入团队,使不是特别优秀的员工得以去更低一层的团队深造,进而实现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团队的全面发展与建设。
3.完善生产经营管理
企业预算制度的建立能够为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的管理环节提供切实有效的发展保障,预算是指根据企业经济的整体走向以及近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整体趋势做一个全方位的预算,从而得出企业近一段时期的整体经济发展数据报告,对报告中较为突出的经济发展上升趋势予以一定的重视并且加强对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投入,以便于企业能够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呈现亏损趋势的经济体系予以一定的保护性财务会计运作机制建设,从而规避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这有助于使企业顺利规避财务风险,从而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能够全方位地顺利展开,而这也是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体系下,最为稳定而妥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层面的发展理念。
4.强化财务管理
财务的管理要以经济为核心,因为经济是财务的核心与形成来源,财务是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而实现的一种体系建设项目,而经济本身构成了财务这一体系构成,因此财务与经济密切相关,且财务以经济为主要支柱而切实存在。因此为了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主要中心的财务管理机制,企业内部应该采取一定的经济性措施,首先应在公司内部建立较为全面化的预算机制,从而使资金的投入为公司所全方位掌握,并且在预算中应该将货币的实际价值以及货币在不同时间的汇率价值都囊括在预算范围之内,并且设置专员来控制预算环节的具体安排,避免因领导施压而导致的资金的分散性流失,从而保证财务会计管理的集中性,以便于更好地对资金进行合理化支配。
5.注意成本管理
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革新还要以系统化的模式构成为参照,在此基础上,实行一定程度的环节控制建设,并以控制论的主要中心思想作为这一建设体系的实际开展环节的主要参考,进而使相应的财务会计成本管理的具体形式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性的约束而合理展开,这样能够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更加行之有效,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内部的整体化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将经济体系的建设与时代的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相结合,在世界经济潮流的合理引导下,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全方位革新,而这也有利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相关职员的全面成长,进而继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6.进行系统的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建设
企业的费用支出是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必须对相应的费用体系进行较为周密的费用使用规划,对企业经营所需的开销,企业管理所需的经费,以及财务方面的支出细节都进行较为系统化的记录,并且以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记录备案,并且设置一定的记录核查机制来对记录中不符合企业收支规定的环节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实际的工作效果。并且,在当今信息化与科技化都日益完善的全新时代格局的成形过程中,数据的处理可以借助较为成型的互联网体系,通过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使信息的相应运作机制更为人性化和数字化,进而使信息的调取和整理更为简洁,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而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迅速纠正这些不足之处所带来的影响,进而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化合理化地为企业的经济体系服务,这有利于企业内部经济体系的合理化建设,有利于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更为有效地为企业服务,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相应管理机制的整体执行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经济体系现代化建设,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作者:孙凌云 单位:黑河市墙体材料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金辉.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及策略[J].研究商场现代化,2013.
[2]刘欣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
一、创建新食品经济体系的紧迫性
1、创建新食品经济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知识经济时代的食品经济体系,有同过去时代不同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食品供给与需求是连锁在一起,与传统食品供需体系有很大不同。过去是农民以掌握的种子从事生产,再通过运销商、食品加工厂及食品零售商转售到消费者。但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流程就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由食品零售商掌握的消费者需求信息,透过电子网络传到食品加工企业、运销商、农民和农业科技研究机构等上游供应单位,农业科技研究人员再研究开发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例如,我们现在很多食品企业开发的产品就是按这样的模式生产的,即国外所说的“垂直统合经营体系”。许多学者认为“垂直统合经营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新食品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是由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这种从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形成的垂直统合经营型形态的经济体系,在食品工业实践中有着许多优点:一是有利于食品产业链的形成,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使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形成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条形码化及品牌的建立。四是由于生产要素的整合,可以加快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步伐,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总之,能适应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因此,这种经营模式被许多食品企业所采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2、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迫切需要食品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和机制创新
加入世贸组织后,给我国农业和食品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冲击。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加入世贸组织后给农业和食品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表面上看是贸易摩擦或者是“绿色壁垒”等问题,但从深层次看,有两种挑战很值得重视:其一,对我们经营体制的挑战;其二,对管理体制的挑战。目前,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际竞争国内化。现在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食品已进入我国,世界食品企业前50强中,已有20个进驻我国市场。从食品市场的竞争趋势看,在营销工作上划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越来越没有实际意义。二是国内知名品牌之间的竞争。由于消费者对食品需求讲求营养、绿色、质量的理念不断增强,市场消费向名牌产品高度集中,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愈演愈烈。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形势,食品企业只有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而积极推进食品产业经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创建适应时代特征要求的新食品经济体系,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竞争力的提高最重要的取决于两个要素,即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市场的应变能力和手段。为要在这两个方面提高水平,不断探索产业经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包括产业组织制度的创新,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二、创建新食品经济体系,积极推进食品产业经营体制和机制创新
1、双向延伸,建设高品质、规模化、标准化的食品原料基地
我国食品产业经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应按照新食品经济体系的理念,创新经营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在食品产业的产业链上加以应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在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实际上呈现了双向延伸的新格局:农业部门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由原料向加工延伸;食品部门企业为增强规模和效益,提高产品竞争力,把基地、农户视作“第一车间”,由加工不断向原料基地延伸。从国际经验和我们实践看,双向延伸的目标一致,即形成一个以产、加、销垂直统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食品产业经济体系,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创建新食品经济体系,重点要研究采取什么形式和机制使原料基地的农户和加工企业形成一种紧密联结,相互依存,收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这在我国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目前,全国各地采取的四种主要类型的组织模式,各有特色和利弊,企业可根据各种产品的不同特性和自身的不同情况,灵活加以运用。
(1)“公司+基地+农户”,即食品加工企业与生产原料的农户通过签订收购合同等形式,形成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推进,这种组织形式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类组织形式有些问题也需进一步探索,如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如何进一步紧密;合同形式如何更加规范,具有法律效力和信用度;如何共同防范市场风险等等。
(2)“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即生产原料的农户在自愿和民主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专业合作社作为组织载体,再由合作社通过合同等形式,与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它有利于食品产业链各参与主体利益联接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向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户的经营地位和经营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公司与农户实现互利和“双赢”。这种形式在北京、山东、浙江等地区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在积极探索之中。
(3)“农户十专业合作社十公司”,即由生产原料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专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单独或联合起来办加工企业。这种模式在国际上很普遍,而在国内则因农民素质和资金等制约因素,推广难度较大,数量还很少。但浙江等地农民已进行了有创新意义的探索,如被养蜂界称之为“江山模式”的江山养蜂协会,就是有典型意义的例子。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把农产品在加工、销售环节创造的利润保留在农业内部。
(4)“公司+农场+农业工人”,即食品加工企业自办种植(养殖)场,聘请农场工人生产符合企业质量、规格要求的原料。这种模式多数是出于公司须严格控制原料的高标准要求,生产出口产品而采用的。采取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原料的质量、数量、供应时间都可以直接控制,缺点是投资较大,成本较高,且经营风险都在公司自身。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做好创建新食品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从世界各国经验看,各类合作社组织是世界各国食品产业垂直统合系统中很流行的组织方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民组织的合作社在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近几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对食品产业发展已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1)专业合作社已成为食品垂直统合经营体系中良好的组织载体,成为食品产业链中联接龙头加工企业及农户的重要组织纽带和桥梁,有效地提升了食品产业的整体水平。面对开放的大市场,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单家独户的农民势单力薄,难以进入市场,防范市场风险;难以解决良种提供、防疫、销售等服务问题;难以确保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高品质。而专业合作社使分散的农户联成一个整体,农民入社后,生产有计划,物资有来源,技术有指导,产品有标准,销售有渠道,不仅提高了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而且成为分散农户与大型加工企业之间的组织载体。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食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水平。实践启示我们:产业化必须标准化,标准化又离不开组织化。只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生产标准化才能有效实施,产品竞争力才能提升。这已被许多食品加工企业的实践所证明。
(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探索解决我国食品产业发展资金,建立投入新机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山东、四川、北京等地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实践已证明,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合作社规范地运作,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实际上是培育了一种“社会资本”和“信用资本”,对食品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尚属起步阶段,组织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足;利益联接不紧密,社员盈余受益显得不足;服务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因此,当前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加快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二,借鉴国际合作社发展的有益经验,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主性。其三,多种形式探索合作社资本形成,不断增强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和经济实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其四,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提高合作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其五,加强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支持。
3、做大做强龙头食品企业,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规模化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
企业的“大”和“强”,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和实力,才能投资建设研发中心,开发有自的新产品,投入必要的广告宣传,把品牌做大;然而企业不“强”,也很难做“大”。食品企业的大和小,也要辩证地认识。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称为“集团”、“龙头企业”的食品加工企业,其生产规模在国内看,与一般企业相比是“大”了;但放开眼界,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就变得“小”了,还有很大的差距。世界50家实力最强的农业食品集团,其中最小的一家年销售收入也达38亿美元,相当于300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国大型食品企业集团中,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的。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龙头食品企业,组建生产规模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竞争力更强的龙头企业集团,任务已十分紧迫。
(1)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要增加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有重点地实施技改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强同科研院所的联姻与合作,提高“产、学、研”合作能力和绩效。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信誉最大化的关系,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企业诚信,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
(2)做大做强龙头食品企业,是资产重组、产业整合,提高企业集中度的过程。要运用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资本运营、强强联合等战略,实现资产、品牌、经营的整合,使企业不断提高规模化水平。
(3)进一步加强政府对食品工业的调控和扶持力度。食品工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长期以来,食品企业主要分属于轻工、商业、农业等不同的系统,管理上部门分割、职能交叉,不能形成合力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加强政府调控、协调和扶持的力度,对推动龙头食品企业做大做强极为重要。
4、加强食品企业与流通及物流业的互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流通能促进现代化生产,小规模的流通只能适应小规模生产,大规模流通才能促进大规模的生产。食品工业规模化程度提高了,没有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带动,龙头食品企业是很难提上更高水平的。
(1)重视运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物流形式,不断改进企业营销策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2)注重企业销售模式的革新。如双汇集团提出用21世纪新型的肉类连锁和物流业态整合我国肉类市场的思路。他们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的经营模式,以“生鲜十便利”为宗旨,在省内外建设了400个肉类连锁店,把公司生产的生鲜肉和肉制品直接配送到店。既方便了消费者,确保了肉制品从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安全性,还推动了整个肉类营销模式的进步。
(3)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信息技术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调整和重构企业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运作控制,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许多龙头食品企业已经和正在按照这样的理念,适时地强化信息化工作。在这方面应继续努力,取得更好成效。
应该说,宁波之所以是国际上重要的港口城市却不是国际化的都市,是因为宁波是外向型经济而不是开放型经济。而宁波近年来的尴尬与失落,根本上是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外部需求拉力减弱,对以传统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造成冲击,导致动能不足的结果。在我国现代治理及全球战略内外交困的格局下,宁波的价值、位势与未来,应该是需要抓住创新全球化战略机遇,以开放式协同创新全面转向开放型创新经济,通过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而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打破“老二不好当”的魔咒。
开放型创新经济的背景意义
一是伴随全球化从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到创新全球化,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及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充分把握新一轮全球化规律及机遇,将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地图上的新兴尖峰。自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步入了创新全球化新阶段。过去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追逐价格红利,遵循梯度转移的制造业全球化逐渐式微,以物质资本、低成本制造、大宗商品贸易、国民待遇为主的全球化,逐步转向以人的流动、创新思想和商业模式的传播方式为核心,体现高端辐射的创新全球化转变。这其中,伴随人脉网络、创业资本、专利技术、创意想法、经验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及优化配置,使得开放型经济从拘泥于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的港口经济发展及其与临港工业的互动外向型经济,到了加快全球链接、高技术服务、跨区域创业、国际科技合作、国际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形式为主的开放式创新经济发展阶段。
二是伴随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及经济重心向中国双重位移,美国等发达国家加紧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进行战略围堵;以开放型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及国际产业价值链,有利于区域突围支撑大国崛起。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及经济重心加速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双重位移,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及结构变迁。在此背景下,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加快重返亚太的脚步,并谋求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加紧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进行战略围堵。着眼建立完善的开放型经济,加快从商品输出主导到资本输出主导、从外资及产业要素输入到人才及创新资源输入、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强化高端链接、从被动适应参与全球游戏规则到积极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仅有利于局部地区通过加快建设扩大开放、参与竞争的前台实现区域崛起,还有利于沿海开放城市通过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及国际产业价值链找到新兴经济体打破战略围堵的出口。
三是伴随“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对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加快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先机。着眼增强内部的统筹协调发展张力、缓解外部的战略围堵压力,我国加强全球战略、地缘政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部署,先后实施“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力求通过打破空间距离、地域分割以及体制束缚,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在新形势条件下加快建立完善开放型经济,不仅有利于突破县域经济发展局限,加快发展城市经济;还有利于突破跨区域合作体制的机制障碍,形成区域的错位分工和联动发展;更有利于以区域集群参与国际竞争,以狼群效应实现群体突围。
四是伴随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以及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宁波的经济形态加快多重系统转换;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率先形成开放式协同创新格局,建立开放型的创新经济。在过去发展过程中,宁波形成以创业经济、民营经济为根本动力,以外向经济、港口经济为基本特征,以工业经济、传统产业为基本形态,以县域经济、块状经济为基本格局的发展模式。未来,将由外向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由传统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方向转变、由封闭跟随创新向开放协同创新转变、由传统临港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转变等。
五是伴随社交化趋势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外向型经济基于物理空间创新的格局;基于虚拟空间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将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天地。伴随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出现了社交化、社交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的便是互联网经济的崛起。这种社交化变革,打破了原来生产方式变革导致生活方式变革的态势,使得生活方式转变导致生产方式转变。基于虚拟空间的开放式创新,不仅使得线上与线下闭环,还使得境内境外交互,不仅打通了人才、资本、项目等高端创新资源流动的通道,还进一步扩大了人类活动及生产的疆域,成为开放性的重要内涵。
开放型创新经济的方向趋势
应该说,未来的开放,不仅仅是投资的开放、市场的开放、贸易的开放,还要有产权的开放、治理的开放,更要有心态的开放、视野的开放;未来的创新,不仅仅是适应性创新、集成性创新、跟随式创新,还要有颠覆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引领性创新。而“开放型创新经济”,需要以结构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以开放扩大强化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增进产业原创,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营造开放式协同创新格局,尤其是实现从商品输出主导到资本输出主导、从要素资源输入到高端人才输入、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强化高端链接、从跟随适应创新到原创引领创新、从资源条块分割到全球资源配置、从被动适应参与到积极主导组织、从封闭狭隘拘谨到开放包容融合。
这其中,于宁波而言的五个关键问题或者发展趋势是:
一是超越制造业全球化的局限;
二是着眼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
三是依托产业组织创新;
四是着眼拓展区域创新网络;
五是打破“小富即安、单打独斗、闷声发财、窝里横”的文化魔咒,营造社交化的文化氛围。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关于“现代化”这一进程的研究,通过比较“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两者的概念和外延之间的异同,认为:(1)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2)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Modern),通常作为一段时间的概念来定义。主要指当今这个时代,可以涵盖“当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今对于“现代”一次释解各异。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就曾对“现代”一词做过这样的解释:“Modern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对于Medieval即中世纪而言的,即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今普遍的看法是:现代不是一个绝对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词语。
“现代化”一词来源于现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急速转变的一个过程。因此,“现代化”一词是表示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过程,而非固定的、静止的状态。
1.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释解
国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战以后,但较集中的研究还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国兴起。当时的研究中心主要是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发展中国家如何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研究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矛盾。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各有侧重。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纵的方面对现代化进行说明,如学者戴维·波普诺说:“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变革。”部分学者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变化。
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识是从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总体性的社会变革包括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各学者关注的焦点及所站的立场不同,故强调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二、人的现代性
对于人的现代性目前缺少统一、标准的定义的。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人的现代化是人自身生产、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并推进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传统人像现代人全面转化的过程:(2)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3)人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价值观的现代化;(4)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各方面表现出的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5)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人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理解存在着的角度是多样的。
一般来讲,人的现代性的内涵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人的品质而言的,表现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人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品质和属性;人的这种现代性的外延包括多种不同内容和形式,如人的社会意识的现代性、观念形态的现代性、心理状况的现代性以及行为方式的现代性等等。
三、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种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充分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社会形式。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就是现代文明建设的核心,即人的现代性。马克思所言:“社会产生人”,“人产生社会”。一方面,“社会产生人”。因为人的活动时时、处处受到社会制约,人们的活动形式上是个人的而实质上却是社会的。
(一)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首先,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求人的发展。市场经济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目标,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需求从而调动一些因素去追求最大的经济价值。生产是追求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产出、利润以及经济的增长。
其次,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求配备发达的政治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政治体系的支持和协调,具有现代性的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现化化的政治体系的建构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而充分就业、稳定的货币购买力,稳定的经济增长等问题又对政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化政治体系这种高要求必须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去建构。
(二)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的现代性也提出了要求,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性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首先,人的全面提高要求国民具有伦理道德素质,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治精神的基础是人的自律能力。而市场经济也需要人们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只有自觉地遵守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市场经济才能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伦理道德经济,伦理道德经济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以及相应的意识、信念和行为活动。我国经济社会中大到假冒、劣质产品,小到乱丢垃圾等现象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道德规范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建构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要。
其次,人的全面提高更要求人们具有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具有现代性的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身上所体现的成果,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素养、较高品位的艺术鉴赏能力是构素质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批评大众文化的低俗、缺乏艺术感,但我们往往忘记了大众文化来自于国民文化素质的反映。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对文化品位以及鉴赏力将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直接表现为综合国力的强大,一个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的现代化国家同时也是稳定发展的社会,它里面综合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换句话说,他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拥有民主政治体系下的社会稳定,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不仅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民素质的提高,而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和稳定的政治体系,较高的艺术鉴赏力都需要人去建构。因此,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是一个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现代性是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
参考文献:
[1](美)A·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关键词:中国;金融;深度变革;互联网金融;探讨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经济体系的完善需求。重视在当下社会体系迅猛发展下的经济体制进步,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价值和意义。本次研究就针对当下我国金融发展的背景进行科学的探究,关注科学技术兴起引导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运行实际效果,重视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科学可持续的战略性建议,实现对我国金融体系的革新,促进未来金融行业的长足发展。
一、中国金融系统需要实现三维改革
本次研究针对我国当下金融行业发展的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不难发现为了保证我国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就需要科学的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金融工作的充分支持。本次研究从我国当下的金融行业发展缺失的问题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市场经济的垄断性问题,针对市场经济存在的整体结构问题进行调整,才能够缓解金融行业工作效率缓慢的问题,并且能够满足实际的行业发展需求。针对我国金融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对策,需要从实际的改革入手,从三个层面实施三维改革工作得以实现终极目标。
1.中国金融丰富性改革
重视对我国金融行业的丰富性改革,主要就是为了从实际的管理和运营的宽泛程度上进行拓展和提升,保证实际的金融行业运作模式符合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进步的重要需求。另外,针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体系进行丰富性的改革,有利于拓展经济发展的业务广泛程度,打破传统金融行业工作的僵局,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的工作内容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无论是证券业务还是债权分配,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拓展其丰富性,能够促进现代金融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2.中国金融延伸性改革
赶住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延伸性改革需求,应当将行业实际发展的情况与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情形进行比较,观察国际化的发展需求,调整内部存在的不足,实现对货币和金融交易方式的改革,提升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效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重视对金融行业的投资和经营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延伸性进行分析和优化,可以满足我国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从国际经济竞争的角度进行分析,也不难发现延伸性的金融发展制度对于我国实际市场经济运营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3.中国金融内涵性改革
重视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内涵性改革主要是为了提升实际的工作模式的深度,保证具体工作过程中能够打破传统工作的僵局,在实际的工作进行模式当中进行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改革,从实际的操作和执行过程中进行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升级。通过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的内涵性,能够促进其向更加具有深度的方向发展,并且保证我国实际的经济体系发展打破产业链条的垄断情况,以优越的方式提升我国市场经济在整体世界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
二、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运营结构的创新性
互联网的金融模式比较创新,是当下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在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彰显出其金融运营的结构性特征。本次研究就针对金融运营结构的相关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掌握其创新性的支持理念,实现对相关工作的优化与完善需求。
1.完善资源配置性能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之一
关注未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必然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实现对经济运作的高效率提升需求,因此,可以说互联网的金融发展能够提升资源的配置性能,在不断完善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实现对整体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优化。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工作,需要认清当下社会经济体制运作的基本模式,并为我国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实际的工作角度出发进行资源的优质配置,降低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贫富差异性。
2.改变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互联网金融支付系统
改革当下的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打破传统金融行业发展的局面,革新以商业银行为支付主体的经济交流模式,对于我国未来社会的经济体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进行资本的运转能够满足实际的社会生产效率提示功能需求,并且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进行产业链条的高效管理。通过信息技术的模式进行相关支付工作内容的调整,可以加速资金链条的运作,提升实际的金融交易效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3.通过互联网金融积极促进财富管理的功能业务范畴
另外,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推广,可以实现对财富管理工作的质量升级,满足对财富管理工作的功能和业务范畴推展需求,积极的推动了社会经济体制的进步。本次研究就针对互联网模式下的财富管理工作进行细致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信息技术降低实际的金融管理工作成本,提升管理和运营的效率,保证未来财富管理工作实现个性化和便捷性的需求。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也为人们开拓了视野,在实际的财富管理和金融投资工作中实现其重要的影响力作用。
4.通过互联网金融改革价格信息供应功能的实际作用
通过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可以有效的进行价格信息的改革与供应,保证实际的资产管理功能性,同时还能够在社会市场经济变化的模式下实现实际的运营管理作用,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针对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究,在实际的工作运营体系当中实现了对成本的控制,并且能够优化信息获取途径,实现信息对称和共享的基本需求,在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竞争力优势,保证具体工作开展的多元化需求。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前景
就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情况来说,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还没有切实的体系构成,重视在实际的社会金融工作体系当中通过对资本的应用实现通过信息技术的流转。例如,在实际的市场交易过程中以支付宝的形式丰富了支付的途径,通过余额宝实现对经济的财富化运作需求,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实现资本的借贷操作需求。但是以上的互联网经济交易工作都只是片面的操作,在具体的工作执行过程当中存在管理和监督的缺失性,也不能够坚持长久的发展需求,因此当下发展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关注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终将取代传统的金融模式,因此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关注到我国金融行业实际发展的背景环境,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运作具有良好的价值。
四、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影响着社会体系的完善与进步,重视发展社会金融对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次研究就针对当下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大背景进行分析,发现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实现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运作需求,并从互联网金融实际的发展情况入手,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了运营结构方向的革新建议,通过观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判断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创宏.当金融遇上互联网--商业银行如何寻求新生产函数的最优解[J].互联网周刊,2014,23:24-28.
[2]李渊博,朱顺林.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检验[J].南方经济,2014,12:36-46.
[3]李二亮.互联网金融经济学解析--基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2:33-39.
[4]左创宏.当金融遇上互联网--商业银行如何寻求新生产函数的最优解[J].金融电子化,2014,12:35-37.
关键词:市场经济;园林;效益;回报;社会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经济是指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俄罗斯经济学家解释经济就是人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为了创造满足我们需要所必须的物质环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采取的行为的总和。根据以上对经济定义的解释,园林绿化经济属于大经济系统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园林绿化行业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以我们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包括城市环境和城郊环境,亦或是扩大到乡镇村环境的绿化改造和建设,以满足居民对其所居自然环境的日益增长的绿化、美化的审美需求,是人类对自身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更高的环境要求。
一个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又是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长远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简单的说,城市园林绿化是在各城市已有的中国传统园林或现代园林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运用审美的园艺手法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貌的创造性活动。园林绿化经济是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为基础,衍生出的相关经济体系。园林绿化经济是个复杂的复合体,绿化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包括人、自然和经济,这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投射出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质。同时,与一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样,园林绿化的生产、对于绿化建设的投资以及老百姓对绿化成果的消费都是在市场中完成,这种经济活动协同园林绿化企业,共同组成了园林绿化经济体系。当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居环境日益恶化,雾霾天气频频出现,PM2.5治理困难的等环境问题凸显,并因其对社会环境资本的投入多方面丰厚的经济回报,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同时,2013年1月25日,环境保护部颁布实施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而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也将于2013年,政策的高度重视将对园林绿化经济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十”开启了园林行业新一轮发展,园林绿化经济将再次迎来发展的。
一、直接的物质经济
因园林绿化建设应运而生的苗圃、花卉、培育繁殖基地、科研实验中心、园林设计规划等绿化植物材料生产、消费的基础设施,直接增加了社会财富,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是园林绿化经济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除了植物材料从数量上增加的财富,园林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基础材料到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后期养护管理以及相关的教育培训产业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为增添园林绿化的艺术性、先进性,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都从国外引入先进的园艺设计理念,这种意识形态的无形财富,从另一个层面刺激了社会财富和园林价值的增加。
二、间接的社会财富
(一)促进经济社会多面发展的正能量
1.园林绿化经济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其他经济体系,其他行业部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和辐射作用。园林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的正面环境效应,是当下一种潜在的可持续开发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大经济体中重要的原始资本。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城市都提倡“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的口号,并因绿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连锁反应,在改变城市环境,提高空气质量,造福市民百姓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为发展地方旅游业及服务业提供了环境支持。园林绿化经济效益是一劳永逸的回报,以环境促经济,以经济强绿化的良性互动效应,掀起社会发展进步的“经济波澜”。
2.商品社会中,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消费品。有经济学家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房地产经济开始出现下滑,那么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体系就出现了重大问题。由此可见房地产业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园林绿化经济又成为当下房地产业拉升房价的王牌。现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逐渐由“有居”转变到“优居”,对居住区及其周边环境的绿化率和园林景观的成为其选择住房的充分必要条件。房地产公司嗅到了园林经济带来的利润回报,纷纷以绿招商,以景招人,用“绿色牌”吸引消费者,抬高商品价值,增加企业利润。相应的住宅区内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消费也水涨船高。同时,园林绿化经济迎合了时下百姓“择绿而居”的养生心理,高档度假、休闲中心、疗养场所依山傍水而建,投资商由于经济效益的诱导效应,提高了“绿化觉悟”,不断在园林绿化上狠下功夫,作用力是相互的,投资主体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推动了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园林绿化经济通过优化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形成提升城市以及社区价值的筹码。
3.基于相关政策、条例的出台各地政府加大对园林绿化的投入,我国每年仅对园林绿化的投入在3000亿元以上。许多城市实施“拆房建绿”,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地区投入的成本更高,但是由于绿化建设除了提高了环境质量,还提升了地区的物业价值,改善了居住条件,其经济动力和高回报率,辐射到许多经济领域,例如拉动了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装潢市场、建材市场、劳动力市场、搬运市场等,其经济效益将大大超过投资额。同时,在园林绿化经济方面的投资,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树立各界政府关注民生的公益形象。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园林绿化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好事实事。城市政府已经从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的发展壮大中,感受到了潜在的巨大的间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正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给城市园林绿化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这张“绿色名片”,对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限量的价值。
(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本
绿化的自然资本、绿地的植物价值和植物多样性配置产生的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估量。园林绿化建设所投入的绿化材料,在合理的维护管养下,数量和质量将不断增加,为社会积累财富。据《宝钢绿地资源评价与生态群落构建研究》估算,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的厂区绿化价值,为建设费及其养护管理费总投入的2.3倍。在绿化材料物质量积累的同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环境效益。园林绿化作为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自然环境增值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且这种作用与日俱增,并沉淀成为父辈们留给子孙后代丰厚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传承的动态财富
我国地大物博,从古至今,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梨园等不同园林风格的传统园林小品以及现代建设中新兴的当代园林,如上海的华山绿地、古城公园,不仅是对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发扬和继承,更是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所建造材料,如植物、山石等,对现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文化的创新和改革。园林绿化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便于游人置身其中亲身体会和领悟其中的精神内涵,成为可以千古流传的活历史。这种活生生文化财富,促使在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各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的今天,城市面貌千姿百态,文脉传承持续延伸。园林绿化是凝结历史、文化的智慧的结晶,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园林绿化经济通过其内含文化底蕴得以发展和进步。
城市园林绿化所形成的经济、环境效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论是前人栽树者或是后人乘凉者,无论是园林经济的投资者还是非投资者,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自然空间里均衡地得到享受。这是园林绿化经济普及、惠及大众百姓,造福人类社会的精神实质和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郭银燕,赵永刚.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市场营销策划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3).
[2]叶悦.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园林绿化规划[J].现代园艺,2012(06).
[3]林鹰.浅谈园林绿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J].东方企业文化,2012(08).
[4]孙娜.试论现代园林经济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11).
[5]占磊.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与方向[J].知识经济,2010(14).
[6]管怀庆.对城市园林经济发展创新机制与途径的探讨[J].技术市场(园林工程),2007(01).
作者简介:周 博(1985-),女,内蒙古包头人,法学硕士,中级经济师、中级工程师,从事经济方向的研究,从事园林绿化相关工作。
学术成就:
1.周博.建设系统窗口服务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8.
2.周博.行政道德法治化建设的思考[J].学习月刊,2011,12.
3.周博,袁.节约型园林建设探究[J].现代园艺,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