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8 15:57: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劳动教育现状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年龄虽小,但身心发展的水平已具备了参加劳动的条件。再加上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他们会很乐意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然而,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幼儿劳动教育得不到全面实施,致使幼儿缺乏为他人、为集体劳动的意识,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一、现状分析
1.劳动教育的观念
教师认为劳动不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比较注重幼儿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观念不足。许多家长认为时代不同了,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果实已经过时了。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劳动教育为时过早,而不注意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2.幼儿劳动的内容较少
幼儿劳动包括诸多方面,如自理、为他人服务等。在家里,有的家长工作忙,嫌孩子动手能力差、动作慢而耽误时间,包办代替太多,幼儿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幼儿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家庭和幼儿园劳动教育脱节,多以成人劳动代替幼儿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得不到实施。
3.幼儿劳动教育的方法较单一
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内容、形式上过于简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后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总结性谈话,采取的一般方法是“说教法”。而幼儿没有劳动实践的亲身体验,教育也空洞无力,教育意义并不深刻。现在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聪明、学习好,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并不注重幼儿的劳动教育。对于幼儿自发的劳动,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影响了劳动习惯的培养。
由于教师和家庭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观念不正确、教育方法不适当,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不能全面发展和实施。表现在幼儿身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需要教师帮助,上厕所后不能很好地整理自己衣服等;幼儿劳动意识差,家长经常包办代替,使幼儿误认为事事都由家长做,如搬椅子、收拾整理玩具等;幼儿对玩具图书不知道爱惜,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正确认识对幼儿的劳动教育
1.加强成人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转变劳动教育的观念,克服以往重教育、轻劳动的思想,要认识到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把幼儿劳动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劳动教育充分实施和发展。
笔者和家长及时沟通,帮助家长了解、认识到幼儿劳动的重要性。与家长交流,使家长认识到在家里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要处处为幼儿创设劳动的条件,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要与幼儿家长经常交流、沟通,共同协作,让幼儿学会劳动,在丰富的劳动中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
2.使劳动教育得到落实
在幼儿园里参加集体劳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增强幼儿的集体观念,从小培养幼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好习惯。在餐巾摆放活动中,幼儿都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今天我要摆毛巾。”在参与生活劳动、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和劳动技能。
笔者利用一日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如:在“看看谁能干,谁的本领大”的活动中,笔者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告诉他们:“我们要比赛穿衣服,看看谁能干。”到最后,幼儿兴趣可高了:“老师老师,你看我穿得多整齐!”“我把扣子扣好了,还没有错呢!”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不是观察幼儿“是否需要帮忙”。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1.讲解法
创设情境,增强教师语言讲解的感染力,利用各种方法、谈话、故事等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习,增强劳动的意识。
2.示范法
教师和家长可以示范方法,教给幼儿自我服务和其他的劳动方法和技巧,供幼儿直接模仿和学习。
3.实践法
要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就要让幼儿亲自参加力所能及的全面劳动,使幼儿亲身体验劳动过程的辛苦,亲眼目睹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幼儿感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其劳动习惯。
4.正面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关键词】德育;小学;人格;品德;人生观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德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小学老师要更新德育观念,对德育内容进行革新,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对德育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风浮夸,言行不一
通过一些媒体就可以看到,当前社会的小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小学生,从小就喜欢夸夸其谈,对什么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实际行动却与此相背离,行为怪异。而且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义正言辞的样子,即使是自己错了也能进行曲解,说出一番歪理。遇事逃避,在做了错事之后第一时间不是想着如何去改正,而是想着如何去推脱责任[1]。
2.逆反心理乐
逆反心理严重也是当前小学生表现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家庭中,小学生和父母一言不合就会顶嘴。在学校里,小学生经常和同学吵架或者打架,有些学生甚至还敢当面和老师进行顶撞,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敷衍,逆反心理非常重,总想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3.双重人格
部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在学校里,对待老师和同学,礼貌有加,在劳动方面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在家里面对父母的时候,从来不愿意做家务,不肯吃苦,懒惰自私,贪图安逸。
二、小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1.爱祖国教育
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爱祖国教育,引导学生对祖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总理曾经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宏大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老师要在课堂上经常讲一些祖国的文化遗产、优良传统和悠久历史,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充分激发出来,要引导学生爱国歌、爱国徽、爱国旗、爱祖国。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和思想品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理解能力适当渗透爱祖国教育,在小学生的行动上落实爱国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2]。
2.爱劳动教育
热爱劳动是中国人民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也是道德品质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不仅能够让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能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和各种能力。首先,小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劳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从劳动观点教育着手,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世界,并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其次,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譬如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农场进行参观或者组织学生进行采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同时,让学生在采摘活动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小学领导或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捡垃圾活动,将爱劳动教育和环保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既提高学生的劳动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精神。
3.爱人民教育
学会爱人是一个人必备的精神道德品质,现在的小学生逆反心理非常严重,在家和父母顶撞,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学生性格存在缺陷,还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等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学生无法融入到社会集体之中,性格会越来越孤僻,行为也会越来越怪异,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3]。在小学生性格未定型之前,小学老师要进行爱人民教育,对学生的叛逆等不良行为进行纠正。首先,要教育学生在家爱父母,在学校里要和同学友好相处,并且要尊重老师,不断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小学老师可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其他同学之间做到友好相处。最后,小学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譬如让学生回去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减轻妈妈的负担。或者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向雷锋学习。通过爱人民教育培养学生尊师敬长、友爱同学、乐于助人等高尚的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性格、品德等各个方面尚未定型,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老师要积极和小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爱祖国教育、爱劳动教育和爱人民教育的渗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有效落实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11-15.
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目标,围绕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内容,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实施切实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探索班级工作的新特色。
二、本班学生现状分析
我班五年级共有学生11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4人。在品德方面本班学生热爱学校、班集体,团结上进,能按照《小学生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由于种种的原因,部分学生身上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纪律观念淡薄等现象。
在学习方面:本班学生热爱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发言积极,作业美观大方。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和特别的关注。总的来说,班内学生的学习水平比较整齐,但容易浮躁,需在认真与扎实方面继续培养。
三、任务目标
1、继续开展我校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切实加强对本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各种行为习惯。
2、开展“手拉手”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教选择一位行为习惯和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做为朋友,使他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3、以“五讲四美”教育为中心,坚持从爱护出发,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多鼓励,让他们赶上其他同学。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
4、进一步创建和谐的班级风气,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全班努力,争当文明班级。
5、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教育。
6、积极开展卫生、安全、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安全的成长。
四、方法措施:
(1)建立健全评比制度,班里建立全方位量化评比栏,取名叫“我最棒!”。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好就可以随时加分,学生每得到20分,就可以换一月亮。随着红花个数的增加,表明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这样,学生一学期的整体表现情况可一目了然。另外,班里还将定期评选“优秀小组”,对每个小组的学习、纪律、卫生情况进行评比,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
(2)建立本班的“学习小组”五个同学为一组,选出小组的组长。“学习小组”中的五位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这一方法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转化后进生的一条有效途径。五人小组的组长不是终身制,而是竞争上岗,谁的奖章多谁就担任,如果下一次评比你超过了组长,那就可以取而代之,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培养班干部同学的责任心,号召他们积极帮助后进的同学。班主任本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不忽视中间学生,让他们同样受到老师的关心,有积极上进的动力,从而也成为优秀的学生。
【关键词】 班主任 小学生 班级管理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8-01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而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承担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和骨干,担负着兴旺祖国,振兴民族的神圣使命。
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的直接代表,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班主任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班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否得到充分的培育,为此,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负责人,要管理好农村小学的班级,必须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班级的现状,根据实际采取相关措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才能与时俱进,走可持续道路。
二、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1. 农村小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现在农村小学中的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完成学习上的任务,但是少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差,不愿写作业,学习意识淡薄,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纪律松散,这些学生的这些表现主要原因为农村条件差,很多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增多,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学习上缺乏监督,由于娇惯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养成了一些坏习气,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一些教学点撤消与合并,学生集中到相对路远的完小。
2. 班主任管理中存在两种极端行为。一是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使学生缺乏指正的机会而无视班主任的存在。二是班主任对学生的问题过于敏感,动辄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学生抵制班主任导致行为失范。究其原因是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权威,自己高于学生,面对学生耳提面命,结果使学生产生了反感,甚至漠视班主任的行为。班主任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班主任与时俱进的要求。
三、对新课改形势下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1. 热爱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当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或者某件事感兴趣和热情时,就能把这项工作和这件事做好。如果一个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要想他把这个班的班务工作开展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对班主任工作的无比热爱是当好一个班主任的先决条件。“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这是我做班主任的原则。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可见,爱护学生是每一个班主任的本职,是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必备要素。以爱动其心,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
2. 加强常规训练,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良好的常规训练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为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会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许多方面。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保证整个班级“活泼有序,严谨务实”的良好班风班貌。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有的学生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以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辩论,还列举同学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地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浙江省示范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确立了以“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崇德尚能”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建设成为浙北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探索也势在必行。通过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对我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
现状分析: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推行新n程体系中“十大能力”的第九条规定“激发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第十条规定“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内地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我国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动漫专业采用这种模式还非常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参与。例如在角色设计、场景设计中,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多以理论、概念和理解为主,只要求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走,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所以大部分学生虽然能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但面临实际的问题时却不知如何应付。第二,项目库源供应不足,质量不高。许多高职院校尽管重视项目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第三,目前就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动漫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面还比较少,有些文章只是概要说一下方法和策略但并不具体,有的虽然有具体的方法和应用方案,但在教学中的项目处理及选取方面并不妥当,同时在实践探索与效果分析方面也不够详尽。
可行性分析: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课堂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好方式。寓理论于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师创新教育观点的形成,有助于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是切实可行性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有能力有热情为本项目卓有成效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项目的研究是以我院艺术设计学院动漫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其成果除了可以促进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并可以推广到艺术设计学院装潢艺术设计、数字媒体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等专业。从艺术设计学院15年的招生数量看,受益面大概每一年级学生800人左右。此外,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可作为其他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教改的参考方案和应用实例。
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案
在本项目中,我探索了动漫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后期合成》课程作为试点,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研究。通过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反思及批判思考和科学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同时对我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
本项目的实施,我主要采用以下五个步骤来完成:
理论探索:项目教学法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同时调研了解国内外项目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动漫教学中的现状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
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于具体试点的动漫课程内容了解情况以及感兴趣的内容情况。
案例设计:设计开发问卷调查的课程教学项目,重点根据项目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并设计不同项目教学的任务合作学习模式。
教学实践:结合教学的实际,应用项目教学法设计成果,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
效果分析: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改。
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上《后期合成》课程的学生是授大三的,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动画专业技能水平。本次课题的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的项目,是制作一部旅游产品的宣传片。同学们对于真实的项目特别有兴趣,在得知该项目完成后有可能会作品某个旅游区的广告商业宣传片时,都表现出高昂的激情,要求主动参与项目的制作。在如此良好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企业的要求,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引导后,就让同学们分组独立去制作完成。
关键词:素质发展;评价方式;评价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13-02
哲人布莱尼兹曾经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育必须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应当尽可能设计多元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总结性评价的多元化更容易调动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积极性,运用学生自评、家长评、教师评相互结合的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唤醒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从《学生成绩报告单》到《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的历史进程中,它突破了报告单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改变了教师仅仅把期望值、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的现状,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是积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写道:“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1]尽量满足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本课题以江苏省教育厅编制苏州市教育局印制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为列进行基础研究分析。
一、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现状及问题
《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序安排了“江苏省小学生素质基本要求(试行)”,提出了十条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具体详尽的要求。譬如“10、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会力所能及的劳动,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注重效率,讲求质量。”基本要求简练明确,有层次能拓展。由于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在素质要求方面彰显了人文素养,对学生价值取向方面也做出了有特色的引导。《小学素质发展报告书》第一页是小学生及家长的基本信息与衔接上来的幼儿园名称。随后每个年级学年度两个学期都有评价情况。每学期评价主要分为四个大块:身体状况、品行表现、学科课程学习状况、活动课程学习状况,以下按板块进行分析探究。
1.身体状况评价。
由身体情况评价表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的体格、发育情况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师生、家长也深刻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智力活动及一切精神生活的基础,更是体力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江苏省小学生素质基本要求第一条便是“体格健壮,发育正常。有较强的适应环境和抵御疾病的能力。”这一项评价督促学生进行科学恰当的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各个方面的器官健康的发展,使得身体各器官的机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2.品行表现评价。品行在教育中应占主导地位,因为“人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3]以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部分品行表现表为例。
由《小学素质发展报告书》中品行表现评价表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学期结束时,班主任老师根据内容对全班学生的品行表现作出评价,认为做得十分满意的后面标注为“”,是一种能让学生接受的等级评定。值得一提的是在品行评价中至少有“”,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是肯定的,没有否定。这样的鼓励评价方式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在内容上可以发现每一条都很细致具体,符合该年龄段心理与所能接受的水平。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年级升高,对品行表现有更高的要求,从数量上看一年级有15条,而二年级有20条,三年级往后就更多。儿童的可塑性非常大,通过总结性评价给家长、学生呈现优秀的一面与需要改进的一面,共同朝着同一目标前进,让学生逐步成长为积极向上、文明幸福的新一代。但是对全体学生全面的肯定这样的行为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最好的评价方式。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主观评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学生耐挫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学科课程学习状况。智育是学校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智育。小学阶段应通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说明相关规律,继而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记忆、创造等能力。如今学科课程学习情况表改变了以往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的“成绩报告单”展现形式――以分数作为学习唯一评价成果,而是采用等级评定。
从图3学科课程学习状况发现采用的都是等级制“优秀”“良好”“合格”,横向上看,对学生的评价分为“平时”、“期末”、“总评”;纵向上看,科目设置完整、丰富,课程又细化成各个项目,在学科课程评价下面有四个主观项目填写:学得好的科目、学有进步的科目、学习兴趣(打星)、学习习惯(打星)。在这一部分学生自己一点都没有参与课程成绩的评定,一直很被动的当个旁观者,或许亲身参与这样的评价更能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
4.活动课程学习情况。活动课程是教育内容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习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现实,提高学习效率。活动课程学习评价内容丰富,涵盖了学生各个活动方面:班队活动、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文体活动与特别表现。评定方法还是打星星(等级制),星星的个数使学生和家长对相应活动能力水平有直观清晰的认识学生的活动表现。
活动课程是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的主要课程。但是在评价活动课程的时候给的等级评价,是评价学生的知识还是评价能力这一点不明确,什么样的能力是欠缺的,什么样的能力能给予肯定这也是不确定的。在四项内容之后,分别是任课教师寄予、班主任寄予、奖惩记录、出勤、附告、签章、家长的话与学生的话。我建议寄语可以在下学期初发送给学生,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本着一颗心全为了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个性。
二、对《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的几点思考及对策分析
通过以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印制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为例,对报告书进行粗浅介绍与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对策分析。
1.《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应进一步并且细致地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整个评价结构清晰,评定标准明确,使学生和家长对该学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品行表现、学习课程与活动课程学习情况有大概的认识,也可以与上学期的整体情况进行对比,扬长避短。
2.《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应在主张激励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更具指向性的主观建议。在分析《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评价的方法上一般用“优秀”、“良好”、“合格”或者“”、“”、“”,也就是说均采用等级评价。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评价结果至少也是一颗星或是合格,全是肯定,缺乏否定。当然我们都知道鼓励的评价能有效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但是激励评价也要注意适度,要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只有直观的描述学生问题,才能有明确的方向,良好的计划,也只有师生、家长共同克服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3.《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中注入学生的自我评价才更富有活力。纵观整个报告书,作为被评价对象反而像是个局外人,默默地接受评价,被动地,死板的被参与评价中,除了一小节“自己的话”就没有说话的地方。可是“学生只有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评价活动中去,才能从自己发展的实际出发,与老师一起确定评价内容,分析和解释评价结果,及时正确地获得自己发展状况的反馈信息,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计划和措施,从而促进自己朝着更聪明、更高尚、更富有的方向努力发展。”[5]毫无疑问,只有当外界给予学生的评价与学生产生了共识,才会真正触及到学生的内心。譬如在学科课程情况中设置的“学得好的科目”、“学有进步的科目”、“学习兴趣(打星)”、“学习习惯(打星)”,让学生自己填写,可能评价的效果更有效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能随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评价,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发展。当学生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了,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整个《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中应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参与评价过程,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家长、社会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多个主体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折射出来的光芒才是五彩的,相信学生的人生也会因此像彩虹般绚烂。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家庭教育;傈僳族;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74-04
家庭教育不是家庭的唯一职能,却是家庭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①同时,在血缘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双向沟通的互动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正是以上述关于家庭教育论述为基础,结合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实际,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形式,总结了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加深傈僳族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傈僳族是云南省武定县第二大少数民族,人口约13400万,占全县人口的4.2%。武定县傈僳族主要居住在东坡乡、环州乡、己衣乡、白路乡等4个乡镇。②为了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状况,笔者分别选取了己衣乡、东坡乡、白路乡为调查研究对象,力图从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和不足之处对调查情况作分析总结,基本情况如下:
(一)傈僳族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
傈僳族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在家庭教育中,他有着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并在民族教育文化中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家庭教育内容的民族性。从大的方面来说,民族性是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傈僳族形成了包括民族习俗、节庆仪式、传统节日等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火把节等节日。阔时节是傈僳族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富的食品,还要采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除疾病,幸福吉祥。同时,武定傈僳族大多居住于金沙江两岸的高山上,以农业为主,因而傈僳族家庭从小注重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傈僳族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带着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庭劳动,如生火煮饭、清点牛羊数目、喂养家畜等等,逐渐培养傈僳族孩子的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除此之外,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中,不仅重视子女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劳动技能的教授,还注意培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熏陶。如武定傈僳族家长首先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做人,因而武定傈僳族家庭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傈僳族家庭从小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够在社会立足。
2. 家庭教育方式的通俗性。教育方式是实现教育内容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对于青少年来说,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外,他们更多的时间接受的是家庭成员,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长辈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式的家庭教育。然而,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精神境界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会随着各自所接触的对象的性格特点而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在思想道德方面,武定傈僳族家庭十分重视长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在言行举止上经常会用“看得见,容易模仿的”方式坚持身体力行,从言传身教中帮助孩子成长成材,并在家庭中为孩子树立标杆和榜样。在武定傈僳族的生活方式中,家庭教育方式的通俗性,也是一大特色。如吃完晚饭后大家都喜欢围坐在火塘边,长辈们常常以此机会来讲述一些民间故事或真实的事情,通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孩子从故事中明辨是非,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3. 家庭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从一般意义上讲,长辈与子女之间的互动都是家庭教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笔者这里的主体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因为通过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傈僳族长期以来都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庭稳定,离婚率低,单亲家庭少。因此,傈僳族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从小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武定傈僳族家庭几代人居住在一起,爷爷奶奶也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同时武定傈僳族地区还存在族长制,傈僳族族长的威望也对本族家庭教育起到震慑作用,因而使得傈僳族孩子得以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相对不同于其他家庭的教育。
(二)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傈僳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相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家庭教育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的途径与教育内容等方面,相比于社会教育的整体发展,其进步性还是很有限的。
1. 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低。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经济的好坏不是教育成功的必然保证,却是教育的基础。家庭对孩子教育上投入的多少往往也反映着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笔者对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投入也作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图1,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国家承担了孩子们受教育的大部分费用,而购置孩子的学习用具、课外书籍等费用则仍由家庭承担。但调查结果显示,武定县大部分农村傈僳族家庭都较少购置课外书籍,父母对孩子教育费用的投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低,平均每年给每个孩子投入的教育费用仅115元。可见,课外知识量的摄取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知识面的拓展。
图1 武定县傈僳族家庭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统计(%)
2. 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按照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溺爱型:这类家长对子女百般娇宠,宠得多,约束得少,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也加以庇护。③民主型:家长与孩子同志式相处,互相尊重、理解。④权威型:这类家长按照自己的阅历和意志严厉管教子女,他们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对子女出现的错误轻则批评,重则打骂,孩子凡事都要服从家长的管教。③放任型:这类家长一味注重以宽松放任的态度对待子女,对孩子不闻不问,任由其自由发展。④
一般认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家庭教育主要是溺爱型为主,更多的是对子女的疼爱和迁就。但调查显示,当前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中较少迁就溺爱孩子,略有权威倾向,其中溺爱型的占18.3%,权威型的占41.2%,但以民主型的方式相处的依旧很少,仅占20.7%。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傈僳族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与傈僳族自身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3. 教育内容的不平衡性。教育内容是在家庭中长辈向子女教授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灌输的思想观点和培养的行为习惯的总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傈僳族家庭教育内容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傈僳族家庭教育主要涉及的劳动技能、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了访谈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有32.5%的人认为把教育内容的重点放在了“良好的品行、健康的个人品质”;还有29.8%和29.1%的人选择了教育内容应该是“日常的家务劳动或简单的劳动教育”和“传统道德规范与风俗习惯”方面。可见,大多数家长认为他们可以主动实施有效的教育内容:对孩子的教育、日常劳动的培养,身体和精神健康及文化知识更有价值。武定县傈僳族家庭重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其次是注意日常的家务劳动,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但对现代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相对缺乏。
图2 武定县傈僳族家长对孩子教育内容的统计(%)
二、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描述,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傈僳族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加有效,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家庭教育经济环境相对较差
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发展现状。武定傈僳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两岸的峡谷中,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较为稳定的经济文化生活。以经济作物为例,玉米、荞麦、高粱还有少量的水稻成为武定县傈僳族地区主要种植物,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使得武定傈僳族地区生产社会化水平相对较低。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傈僳族地区人民的自我发展意识,但是旧经济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束缚和半封闭状态的地域限制所产生的瓶颈效应依旧存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今天,其副作用日益突出,致使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既面临着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一场严峻挑战。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内地经济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武定傈僳族自身所处的地理、社会环境使得武定傈僳族地区经济发展依旧落后,投入教育的费用依旧不容乐观。可见,傈僳族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基础差,家庭贫困,第二个方面是家庭经费预算没有向教育倾斜。
(二)父母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武定县傈僳族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母亲。这与当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很不适应。从父母的职业类型来看,家长多在家务农,其他职业类型相对偏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文化水平低对家庭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表1 武定傈僳族家庭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
孩子一生获得怎样的成长、发展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及素质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调查显示,今天的傈僳族中小学家长,有90%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且又在祖国最偏远并且贫困的傈僳族地区,使得他们所获得的教育是十分有限的。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只有35%左右的傈僳族家长具备最基本的教育知识,而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采用的往往是沿袭前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且传统的傈僳族家庭教育传授封建迷信思想,不利于青少年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傈僳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不自觉地灌输一些封建思想,例如“男主外,女主内”;“女孩子读书就是帮夫家读”等等。另一方面,傈僳族家庭教育的教育者本身的知识面很窄,他们传授的一些知识是不科学的而且是毫无道理的,例如,“孕妇不能吃小兔肉”;“小孩不能吃鸡脚,吃了鸡脚以后写字不好”。再加上傈僳族人口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弱势文化代代相传,绝大部分教育主体(父母)的综合素质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有差距,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绝对权威,命令主义、家长主义等陈旧落后的思想严重束缚家长教育思想的科学性。调查显示,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从小智育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乏,更多的父母关注的是子女的劳动,而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等内容,父母认为是学校的事,殊不知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非常重要。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教育重视与否不仅仅受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也受到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的影响,但总的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教育起着关键的影响。据一项调查显示,初中文化水平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包括大专),而对研究生不做高要求。而高中文化程度的母亲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大学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由此可见,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长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先进的教育观念对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落后的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教育观念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傈僳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生活环境中,获取外界信息较少,使得在长期的发展中步伐缓慢,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相对落后。
家庭教育质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家长的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这个小环境中仍然对家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目的的实现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目的的出发点上都是好的,但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得良好的教育目的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实现。同时,家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而且也对家庭教育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往往相伴随的也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例如放任型家庭教育只注意发展孩子的个性,而忽视了一些错误言行的及时纠正,从而导致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养成不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针对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分析问题是为了查找原因和提出对策。通过现状描述和原因查找,我们对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有了适当的了解,为此,我们需要优化家庭教育的经济环境和更新父母的文化素质来进一步提高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武定傈僳族多居住在高寒山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实施义务教育以来,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多数家庭基本能保证孩子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课外书籍、学习用品依然是很难得到满足。教育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由家庭经济基础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把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例如可通过生产、种植、养殖等来增加收入,还可通过扶贫计划等方式促进傈僳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教育投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例,让武定县傈僳族的孩子也能有好的条件学习。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摇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长期的、终身的。⑤调查显示,武定傈僳族家庭文化环境较为贫乏,父母文化水平偏低。(下转9页)(上接76页)要丰富家庭文化环境,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我们要积极、充分的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如,添置家庭文化传播媒介,家长外出接触社会,开办扫盲培训班等。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思想决定观念。在傈僳族的家庭教育中,首先需要树立正面教育与适当管束相结合的观念。孩子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完全明辨是非,因而言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这就要求家长能够从孩子的身心特征出发,管束不能太过苛刻。不能过狠过严,而应该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同时,孩子懂事以后,希望得到家长的赞美和表扬。适当的赞美和正面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正能量,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以获取更大成功,这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家长应该破除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观念,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家长应摒弃“教育只是学校责任的误区,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经常与子女谈心,进行情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良习惯,有意识地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处世态度等家庭教育方法影响子女,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未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注重家庭教育与傈僳族文化渗透
武定县傈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要继承并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一方面武定傈僳族的祖辈们通过日常生活及言行举止,已经将民族文化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但仍然显得单调和枯燥,缺乏科学性。在傈僳族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探索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如武定县傈僳族中知识文化水平高的人能够带头将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让傈僳族文化永远发扬优秀的一面,在社会中显示其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大潮的影响,一些家长的教育脱离本民族的实际,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干不干家务劳动都可以。应该清楚地看到,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有意识地对后代进行传承。
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场所,是我们学习与这世界上的人们相处永不闭户的学校。教育好下一代,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家庭幸福的需要。进行傈僳族家庭教育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傈僳族家庭教育的优势,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提高傈僳族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
注释:
①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②网址:http://.
③温晓菱.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家庭教育[J].心理与健康,1999.
品德学科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它体现出三个基本理念和丰富的内涵:
1.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e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1.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学科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1.3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所以品德学科教学必须让学生多结合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成长,这样才能发挥品德学科的育人功能。
2.品德学科教学策略因材而异
虽然品德学科不同的年级、内容有不同的特质,但探索其本质特征,不外乎有几种基本模式,若教师在教学中因材而异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对提高品德学科的育人效果很有帮助。
2.1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有意义的“问题解决学习”,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首先把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一个好的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发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首都北京》,我先是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歌曲《北京欢迎你》,和播放北京著名景点的图片,通过这首熟悉的歌曲和图片,学生立即兴奋起来。通过这种还原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恍若置身其中,同时感受到品德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2.2体验学习策略
“体验学习”是指学生主体借助自我体验而产生不同意义的一种学习,它与一般学习中教师预设目标学生通过听讲而接受知识感情的学习不一样。小学品德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小学品德学科内容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小学品德学科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2.3活动教学策略
品德学科的教材设计不是提供教师教的“教材”,而是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供学生活动使用的“学材”。教学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通过文本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着重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具体的操作活动和学生的心智活动。全员参与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的活动;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是参与其中一部分,而是在教师组织的系列主题活动中自始至终地参与;全身心指的是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是要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让他们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脑子想,以强化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2.4开放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学科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本,它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
3.全面评价品德学科的成效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品德学科在提高学生品行方面的作用,教师必须构建学科评价策略。
3.1教师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十分重要。
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因此,品德学科教师可以多用激励式评价。教师在对学生激励评价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不能言过其实,给人虚假浮夸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枯燥单一的激励语言。
3.2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是促进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在思品学科的评价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且做到强化优点改正缺点,使自我评价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也发挥激励、调节作用。
3.3学生互评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难免会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教师要重视组织学生展开互评,学生在互评中既反思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又了解了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而取长补短,同时,学生也在评价中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人。
3.4家长评价
学生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情况比较了解,学校教育可以让家长参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评价,这样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使评价成为家校和孩子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小学品德学科学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明确该学科的理念与内涵,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不断探究,促使学生能在品德学科学习中自我体验、自主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高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武润德.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尝试与反思[J]. 教育革新, 2011
[3]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4]梁清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初探[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
一直以来,历史学科一向被作为德育教育的手段而广泛应用,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早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应把重点放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能力上面,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追求完美人格的塑造等,简单地应归结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与学会做人。历史教师应抓住课改和青少年成长的有利时机,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1.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受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把历史课程看作传授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甚至简单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等同于思想教育,这种片面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展开。
2.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教学方法滞后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能量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然而,部分教师仍沉醉于过去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中,即使有一些情感色彩的历史教学,也只是形容词的堆砌。这种机械、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通过考试方法来测评学生,而学生考试的成绩也相应地成为考核教师的标准。这种考试制度本身就不带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无疑影响到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必将严重弱化。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服务学生人生
历史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升学,而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长久发展。“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是制约历史课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摈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建立一套新的、可行性强的有关学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
2.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历史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历史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历史课德育的实效性。
3.拓展历史德育资源,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历史课是一门社会学科,应发挥在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主阵地基础上,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把历史课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利用并整合存在学生周围、课堂内外丰富的德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们应知道省市县的历史是很好的乡土资源,要充分挖掘。另外把活生生的社会事件、大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利用它来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现在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与历史上很多经济危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很好的素材,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开展活动,创设情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因此,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在工厂、农村建立劳动教育基地等。创设情景,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等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历史的认识和素养。历史是现在的过去,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可以说离我们很远,但也可以说离我们很近。我们老师要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