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8 15:57: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英汉翻译文化差异形成原因关联
1.前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即communication,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是一个涉及信源、信宿、信号、信道、噪音等要素,以及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其原则是在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内容和功能不变。美国一名著名翻译理论家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及政策法规,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很难找到准确对等的词汇、源语文化内涵的缺失或译文含义完全背道而驰的冲突等不完全对等的现象。这就需要翻译者博采众多翻译原则之长,阅读多国文化、生活、风俗及法规的不同之处,科学、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出更多符合译文读者国家社会习惯的作品。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英汉这两种文化各具特色,是大相径庭的两种语言,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着一定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因此英语中的习语常常涉及水和船,而汉语习语却离不开土。如形容花钱大手大脚,英语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水),汉语则为“挥金如土”。在方面也有差异,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国人信仰菩萨、“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因此中国人说“菩萨保佑”、“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则说Go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生存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在汉语中的“开门见山”和英语中的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写),all at sea(不知所措),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
3.文化差异的表现与英汉互译
由于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因此语言的使用须遵循文化规则。原文的形象意义在译入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的或者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如politician(“政客”,贬义)和statesman(“政治家”,褒义),但其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存在较大差异,这时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
3.1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历史典故,以及带有很深文化底蕴的文化信息,译者翻译时必须深刻了解这些典故及文化信息,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的真正含义。以下是几个汉译英的例子:
(1)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
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B:盲人国中,独眼为王。
译文A是典型的意译,地道的汉语表达读起来通俗易懂,甚至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读翻译作品。但译文B同样可以顺畅地传达这层意思,同时由于它属于一种较为新鲜的表达方式,因此读者会在耳目一新的同时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在惊鸿一瞥中领略到异域文化的某些风格特色。
3.2心理思维文化差异与翻译
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必然深刻地影响与思维方式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中西方所倡导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汉英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而且影响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从而影响英汉翻译实践活动。
由于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注重抽象思维,这使得在英语当中抽象表达法的使用相当普遍。而汉民族缺乏英语抽象表达的手段,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这样就使得英语中的大量抽象名词找不到对应的汉语来翻译。相反,汉语中许多表示具体的词也难以在英文中得以体现。如果生拉硬套地翻译,将抽象概念直译出来,译文效果将会不尽人意。下面的句子:
For example,great efforts are made by the American tobacco industry to sell cigarett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where U.S.tobacco export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7 percent in 1974.
在该句中,最难处理的词汇之一就是effort一词,若把great efforts直译为“巨大的努力”,那么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为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样处理虽然也行得通,但给人冗长累赘之感,如果把“great efforts”转译为动词“力图”,译文就通顺多了。因此,比较理想的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就力图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在这些地区,美国烟草的出口量在1974年增加了27%以上。”
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还导致了英汉语言习语表达上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而语言当中的习语又常常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所处的地域和固有的生活习俗联系在一起。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上相距遥远,人们的生活经历、物质环境及社会渊源相差甚远,这就必然导致国家间或民族间的个性差异。因此,这种个性差异使得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更具有丰富、浓厚的民族特色。比如,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者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而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人们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但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正是由于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汉英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才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翻译过程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方式的转换过程。
3.3文化差异与词汇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成分,是语言系统赖于存在的支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
汉语中的表亲关系径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道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cousin一词笼而统之。同样,英语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此外,汉语中有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您”,而英语中却无“你”的尊称形式。这些谦词是汉民族“满招损、谦受益”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词汇上的反映。
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但是,词汇空缺只是文化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不胜枚举的词汇意义。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双语词典的编辑和跨文化交流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条件之上。但是,对应并非就是“对等”。即使概念意义或认识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不同,包括生活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其包含的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和联想意义也会有极大差异。
首先,英语中有些词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对应词则无该种意义。例如,propaganda常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宣传”则无此意义;英语中的gay一词的本意为“cheerful,merry,happy”,但在今天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gay会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而汉语的“开心、快乐”就不会使人产生这种联想。
其次,有时汉语词汇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则没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如“松”在汉文化中象征“长寿”、“骨气”、“气节”,而英语pine则不带这种含义,它只表示一种树木而已。
另外,有时英汉对应词各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如英语中的dragon的文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令人憎恶的怪兽,是恶魔的象征、邪恶的代表。《圣经》中撒旦就被称为dragon。在西方国家中,凶暴的女人被称为dragon,而汉语的“龙”字的隐含意义则恰恰相反,“龙”在汉民族文化中历来都是“神圣、高贵、珍异、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为龙。可见,英汉民族对于同一事物“龙”所赋予的感彩截然相反。因此,“望子成龙”就须译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如果忽视英语文化差异,机械地将其译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ome a dragon,那就变得不可思议了。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也是截然不同的。
4.结语
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系统,而且需要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的渊源与发展,最大程度地了解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使得“完全对等的等值翻译”不可能完全实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译入语和源语最大限度的等值,不仅能忠实地表达原文语言层面的含义,而且能够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疏通交际渠道,增进文化交流与沟通,了解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把握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针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译文读者的理解水平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避免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缺失,力求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杨磊.论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9.
[5]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3.
关键词:教学方式;文化背景;学习兴趣;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56-02
由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民族风俗、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这种联想与事物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可是在某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它却能产生某种特定感觉,而这种特定感觉的外化形式则是语言。刘润清和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在文化中发挥重大作用”。 一些社会学家也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他们认为没有语言,文化就如无源之水,反过来,他们又认为文化影响语言,决定其形式。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在文化发展中不断发展,即掌握一门语言有助于对其文化的了解,而文化又能反过来促进语言学习。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从实现语言学习目标的角度出发,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适当渗透英语国家文化将对学生英语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能够体现独具特色的源语言文化。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适当加以拓展,并适度引导学生领会理解其中的文化因素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促进英语学习,此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学习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的School Life时,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教材中介绍的中英学校的差异外,还要引导学生讨论更多有关中英学校学习的差异。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式启发学生寻找更多的差异。
课后让学生将课上讨论的文化差异形成书面材料,第二节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不仅促进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文化知识
学习语言和了解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反映欧美文化的世界名著。由于时间及词汇等方面的限制因素,高中生可以选择阅读一些世界名著的缩略本来了解地道的西方文化背景、社交礼仪及风俗人情等。通过对这些国外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新词汇、句型并训练阅读技巧,欣赏原汁原味的英语,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此外,学生平时做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精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精读,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介绍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拓展词汇背后的文化因素
在日常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将英语对应的汉语意思展示给学生,补充相关短语,确保学生会使用这个单词造句时,词汇教学就结束了。而由于汉语与英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以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对等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单词可以向学生介绍词汇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1、不同的语义联想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彩,也就是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著名翻译理论家(Nida, 1993)说:“词汇的联想意义难以捉摸,在一种文化中是吉祥涵义的东西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禁忌”。比如,
狗(dog)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西方人认为狗肉是不能吃的,而且一想到吃狗肉就会大吃一惊。而在中国,狗是用来看家的动物,狗常让人联想到令人可恶的人或东西,如“看家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等。并且在我国和其他一些社会里,狗肉却被当作美味佳肴,这就是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些文化知识对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掌握一些与dog有关的短语,比如,a lucky dog, top dog, like me like m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 等有着积极的意义。有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学习这些短语时就不会首先把它们和不好的人或物联系在一起,掌握起来就更加简单容易。此外,在与老外的交际中也不会因为西方人家里养那么多宠物狗而瞠目结舌了。
2、地域差异下的异词同义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地域差异形成的文化原因,也有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比如在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word power中的英美英语对比就说明了语言的地域差异。再如“冰棍”在英国英语中是ice-lolly,在美国英语中是popsicle;“手电筒” 在英国英语中是torch,在美国英语flashlight。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其进行比较,深入揭示词语的来源,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3、词汇空缺
这些词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音译之后,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可能会造成误解。比如“嬉皮士”在中国人眼中就是无所事事的地痞流氓,穿着怪异,披头散发,给人一种颓废的感觉。在西方,“嬉皮士”本来用来描写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有一些为了逃避现实而大量吸食,开始疯狂――那只是苦闷的发泄!不是他们的初衷!真正的“嬉皮士”是绝对排斥暴力的,他们只是消极地制造自己的世外桃源,在“爱与和平”的思想下,用纯粹精神对抗社会既成的价值观念!怀念简单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在头上插上象征“爱与和平”的花朵,崇尚纯精神、热爱生命和大自然、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才是嬉皮士的真面目!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解释在源语言中的含义,以免引起误会。
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能影响到语言的学习。高中英语教师作为文化因素的导入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在课堂上注重揭示词汇内在的文化涵义,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的课外英语读物,了解更多文化现象,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拓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 [M] 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 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文化和事物,其热度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这与二十一世纪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不可分割,中西方交流的密切,使得研究中西差异尤为重要。文化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这一解释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体现了这种差异表现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基本存在以下几点。
一、文化差异
具体而言在精神上,主要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中方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以结构細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以结构整体综合见长。
文字上,中国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书画同源的特点,句法中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关系和时态,一般不作严格要求,强调以意会来把握。西方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则往往有较严格一致的要求。
语言上,中国在文章章法和文字描写方式上习惯于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不可颠倒;来龙去脉必须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人物描写也以“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的整体刻画为特色,注重外在行为的描述。西方的文学作品则可由任意一个中间局部开头,整体时空感不强,倒叙、跳跃、意识流、片段,这些更是其作品之特长;人物描写则以从头到脚,直到睫毛颤动等細节刻画为基本特色,注重不可见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描写。
二、教育差异
所谓教育的差异,就是两种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氛围的差异。两种不同的种族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无论是从政策层面的实施到体制制度的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几近完备。在孩子们都接受高级的、良好的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就是有一些学生养成了不良的骄奢习惯。西方文化的教育主旨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质,在教育环境非常良好的情况下,西方孩子的这点缺点也显得不足一提。
相比而言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政府经济负担能力过重,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发展在目前来看还是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在这种大教育背景下,我们的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孩子自我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竞赛上的水平很高,但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则远不及西方学生。笔者认为,这只是两种文化及社会制度的产物,两种不同的国情,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并不能只从表面来说孰好孰坏,他们各有各发展的优势和瓶颈,我们应该做到“”,使中西方教育在各自不同的土地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摒弃自我的不足,互相吸取对自我有利的方面。
三、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有些学者认识:中国并没有宗教。显然,这种说法过于草率,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包含性的文化,只要符合中国文化的道德要求并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的,一律吸收。当然,宗教也是如此,因此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而且又有大部分的非教徒。而西方文化强调本体的神圣性和优越性,在宗教上采取的态度和做法与中国大相径庭,例如,多次的、长久的宗教仇杀、宗教裁判所的建立及兴盛等,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由此可以体现得出。相对于中国对外来宗教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西方更热衷于对外扩张和传播。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其形成的原因也与形成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泛基督教系则形成于西罗马帝国最混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制度正在崩溃,斗争和对抗是当时社会的主题。
四、艺术上的差异
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合、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让欧洲人不能理解,同样,我们有时也觉得欧洲人的艺术技术过于本分,呆板而缺少灵动感。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細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我们的祖先也画了几千年,为表现出仙女们飘逸、凌空而飞的感觉,在她们旁边加上几朵白云,也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而且更形象生动,也富有意境和想象空间。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 文化氛围 渗入形式
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如何在高考中取得英语高分,却忽视英语文化教学。英语与汉语一样,是历经千年的沧桑变化而传承下来的沟通交流工具,它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蕴,我们必须尊重它并且合理地利用它。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高中教学中的跨文化思想的教学。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教学的重要性
霍夫斯坦特曾经说:“文化是生长在同一个环境中人们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因此,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的心理程序是有差异的,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提到的文化差异。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形成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从而更好地与国际友人进行沟通交流。
例如,在中国,与人见面打招呼时经常会说“饭吃过了吗”、“去哪儿”、“今年贵庚”,等等,这是中国人见面时最传统的问候语。但是如果在国外,你见面打招呼时说:“How old are you?”人家会觉得你非常不礼貌,冒犯了人家的隐私。在国外,与熟人打招呼,可以直接用“Hello”或者“Hi”,与陌生人打招呼,可以使用“Nice to meet you”等,这些是国外的礼貌用语。
跨文化思想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沟通交流中,很多情况下,还体现在英语试卷中的常识判断上,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将跨文化思想渗入其中至关重要。
二、在英语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就如上述霍夫斯坦特所说的,环境影响人的心理,所以,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感知国外的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想是相当有益的。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这种文化氛围呢?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摆上一些国外原版的书籍与杂志供学生课外阅读,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对国外文化的了解,还能够扩大学生的单词量与知识面。除了摆放书籍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国外的影片,更直观地将国外的一些文化特点传输给学生。
三、将跨文化思想渗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具体形式
1.感知国外文化的特点与标志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适当讲一些国外的具体标志建筑与人物,也可以将国外的标志与中国的标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帮助学生感知文化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将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与法国的莫泊桑进行比较,也可以将中国的故宫与法国的凡尔赛宫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2.探讨单词的深刻含义
英语单词与汉语词语一样,都是经历了长久变化而形成的,英语主要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是一种日耳曼的方言,而如今使用的英语中,还包括了许多对其他语言的吸收及新造语,如包括一些拉丁语。但是,英语单词的组成并不是无迹可寻,它具有一定的内在含义与组成规律。英语单词的内在含义在很多情况下与中文相差甚远,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该单词在该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比如,英语中的dog,大家都知道这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是“狗”,狗在国内很多情况下是骂人的话,当别人说你是“lucky dog”时,你可否愿意?其实在国外,“lucky dog”是夸你幸运的意思。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单词的具体含义,很多情况下会分不清别人是在夸奖你,还是在辱骂你。又比如,国内可以将儿子称作为“犬子”,但是如果你用“dogson”表述,国外的人会摸不着头脑,不了解你想要表述的具体含义。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国内与国外的差异也是相当显著的,它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见面时的招呼用语,对人的称呼、称谓,对人表示关心时所使用的方式,等等。如国外友人见面聊天时,基本上不会有很多的寒暄问候。他们的聊天,在一般情况下,都会直入主题,在国内,则反之。又比如在称谓上,国内亲戚的名称很多,姑姑、婶婶、姨妈,等等,这些在国外都被称为“aunt”,而叔叔、舅舅、姑父等都被称为“uncle”。而表示关心的方式,差别更大,国外特别注重隐私,所以即使是关心,也不能问人家的年龄、婚姻状况、宗教与工作等,这些问题在国内,其实可谓是司空见惯。
四、拓宽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途径
当前多数高中所聘用的英语教师主要是中国人,而国人即使教学水平再高,也很难通过自身体现出文化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都可以聘用一些国外的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所传递的气息而感知文化的差异。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
五、结语
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而要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就要对国外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本文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以及跨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与途径加以论述,希望通过这些论述,提高高中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视,从而推动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3.
关键词:英语新闻 翻译 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新闻以其内容新颖,语言现代,传播的时效性强,为社会生活提供了获取中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是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同一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或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英语新闻翻译时,若不注意文化背景,可能会造成新闻的受众与原媒体、原作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甚至误解。因此,英语新闻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学者胡文仲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行为模式,也涉及支配这些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文化和语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创造语言的动力和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文化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维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
英语新闻翻译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新闻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与原文打交道,实际上是在间接地与原文的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明确指出:“实际上,对一个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由此可见,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译者不仅要精通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具备相关的文体知识、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知道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懂得他们的“心灵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新闻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才有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任何对原文的不理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最终导致翻译的失败。比如,在英语新闻中频频出现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单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politician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中国人尊敬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这个词才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及有威望的国际政府官员。所以,只有懂得文化背景,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作出恰当的行文翻译。
英语新闻翻译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地域环境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学表明,特定的生长环境使人们养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式,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对水和渔业有着较深的感情;而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上,人们的生活与土地、耕作息息相关,所产生的语言文化现象就存在差异,例如,英语中有许多关于鱼的习语,说某个人喝水量大而快,英语就用鱼作比喻,叫做drink like a fish,而在汉语中却用“牛饮”这个词。又如,说某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生活习惯的差异。如一则新闻中说,微软日前敦促其用户立即登录微软的网站下载并安装一个免费的补丁程序。专业人士称“Until they have this patch installed, it will be Swiss cheese――anybody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ir servers.”对于美国人来说,理解这句话非常容易,原来瑞士产的奶酪(Swiss cheese)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表面的孔非常多,在这里指视窗操作系统的漏洞很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自由进出服务器。可是对于缺乏上述生活背景,没有吃过瑞士奶酪的读者而言,要把这种从生活中走入新闻报道的词汇理解正确还是需要一定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
风俗习惯的差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贯穿于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西方国家和中国风俗习惯差异通常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社会关系、友谊、义务等方面。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了解风俗文化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准确的目的语。如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例。尼克松说: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这句话如果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翻译成:我们两国具有远远高于我们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尼克松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两国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两者中的差异可想而知,虽然前一种译法看上去更让人愉悦,但未能真实反映出原意。事实上,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而是相当于“besides”。
差异。中西方信仰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国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许多西方国家,人们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见:“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和“go to hell”(下地狱去)一类的说法。
历史典故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些典故已经成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历史典故体现了该国的文化色彩,它们的意义往往是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的,如“9•11”事件发生后,某报道中有这么一句话:Bin Laden Group, the business empire owned by relatives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is seeking advice from British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n how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处如果仅仅将“black sheep”一词翻译成“黑色的绵羊”,中国读者恐怕不能接受。其实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法,即“害群之马”。其实,该报道无非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本•拉登家族其他亲戚拥有的商业集团均怕受其牵连,纷纷表示要与本•拉登这一害群之马划清界限。
词语内涵的差异。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血肉相连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词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red(红色),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红色”表示喜庆、热闹的气氛,但西方文化认为“red”与人的血液颜色一样,所以“red”一词则表示愤怒、气愤等意思。此外,英语中有些词含有丰富的关联意义,“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词典中注释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准确表达的,它还具有以下关联意义:吃苦耐劳、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大量词语看上去与某些汉语词相似,但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运动,而是竞选运动。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而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不了解这些词语真正的内涵,根据结构望文生义就会造成误解。
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各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政治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国新闻报刊中“两岸”一词专指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对于我国人民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对外国受众翻译“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句话时,其中的“两岸”应补译成“台湾海峡两岸”,可译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结语
总之,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语言准确规范、清晰易懂是新闻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译文文化,争取把两种语言文化贯通起来,做到语言通和文化通。
参考文献:
1.卢思源:《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李雪芹、卢云:《浅析英语新闻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5)。
(一)生活习惯差异除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差异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上。[5]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诸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会习惯说:“去哪儿了?”“吃过了吗?”等类似的语句,但是传递出来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问对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没有吃饭,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然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作品里可以看到,礼貌用语都是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真实性的语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问候语。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情景对话的环节,在这些情景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问候习惯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进行问候,便是直白简单切合当时情景的表达。除问候习惯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礼貌习惯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礼貌习惯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6],包括孝道等,都是通过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来体现“礼貌”这一行为,并且将这种“谦让、谦卑”的文化当成一种崇高的美德。当别人对我们发出赞叹或是表扬的语句或语气时,我们通常会进行自贬以示礼貌,这一礼貌习俗是中国的一大特殊文化现象。而西方的礼貌习惯与中国恰恰相反。一般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夸赞,并且是符合对方实际情况的,受夸赞的一方通常都会接受这一赞美或是赞叹,并对赞扬者说“谢谢你”,以此表示对对方肯定的感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人比较自信且不谦虚。而作为西方人来说,对于中国人对自己成就的贬低,也表示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太诚实或是诚恳。[7]因此,对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探讨和挖掘。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言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层的特有机制,并且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形式之中。从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来看,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重要诱因。从古代开始,我国传统文化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与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生存意识更为明显,并且在形象思维方面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思维方式中,还较为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实证研究及逻辑推论都比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与我国文化有着根本区别,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框架和逻辑顺序就可以看出:其语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语言的组织、思维的方式、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里如果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通常都是从大至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来完成。而英语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具体地表现在汉英语句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称呼、位置、组织系统等多个环节当中。诸如在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当中,我国文化所指的吃饭,可以是早饭、中饭,也可以是晚饭,人们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必须要具体到早中晚,逐一翻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呢?笔者着重从历史社会根源、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帝王世袭制度的封建时期,而在西方,很早就开始出现民主集中制的苗头,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更迭交替,直到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其实没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皇室及官员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潮流,从某个层面来说,在封建社会我国国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说的。而就西方国家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步开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战之路”,开启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新章程(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最终却没能在思想领域掀起如欧洲般的大波澜)。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化精神领域似乎出现了新局面。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除了历史社会根源的作用和影响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人人都在为生计打算,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的挫折与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寻味、万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较早步入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加上西方国家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劳动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创作的机会。所以,西方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较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恰好相反。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文人为宫廷所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文化个性的作用文化个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文化风格通常较为保守。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制度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是压制了个性化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资本流动为基础,较为重视财产和人权的社会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比较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了国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动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发展。
三、差异视角下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文学翻译界当今热议的话题。
(一)通过差异化进行深度审视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深度审视,找到不足,谋求发展的主动权。[8]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谐,但是在某些场合或是情景下,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鉴于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近代更为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国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导的能力。
[关键词]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工作群体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87-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酒店在各国市场的开拓,极大地推动了跨国酒店的成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管理的问题,尤其是跨国酒店(集团)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使酒店的经营不但赢来更多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其中包括对多元文化群体的管理。对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管理,归根结底就是在了解多元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对人的管理。本文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工作群体的影响分析,为跨国酒店中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有效管理提出个人见解。
1 跨国酒店
跨国酒店(集团)是连锁的酒店,它在本国或者世界各地拥有、经营、管理的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酒店,使用统一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标准联合经营所形成的经营方面的联合体,国内外跨国酒店的合作联盟发展存在着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连锁性质的饭店物业投资和经营管理;二是连锁性质的酒店管理;三是上述两者的融合;四是一些综合性旅游饭店集团或者是旅游企业集团;五是饭店在营销管理上自愿进行联合的等。比如美国豪斯万豪集团、美国万豪国际集团等,都是跨国酒店。
2 多元文化的界定
随着全球文化(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同质性在不断地增加,对文化的差异坚持可能也在相对增加,多元文化暴露出其中的不足,它和跨国企业的利益、狭隘的族群及民族主义相互挂钩,使其容易成为管理的空洞的形式与口号,应化解其中的矛盾,尽可能地超越它的局限性。不同质的文化经常会表现出一些错综复杂的局面,多元文化又被称之为交叉性文化管理,主要涉及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因此,多元文化条件下如何去克服异质的文化冲突,那么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不同的文化氛围当中,能够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最合理的企业资源,然后最大程度地去利用企业人力资源,从而更快的提高企业的综合价值。跨国酒店经营的跨国文化冲突就表现出一些非线性的特征,比如在心理、情感和思想观念上,都渗进了一些员工激励、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的相关决策等。
3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由主体、客体、媒介三部分组成: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主体是工作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包括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其主体就是人。
多种文化背景是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构成的客体,根据文化的性质差异可以将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历史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地域差别又可以分为母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等。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媒介包括语言文字、行为方式、沟通手段等。
4 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影响
4.1 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消极影响
4.1.1 文化差异是工作群体管理的最大障碍
跨国酒店(集团)工作群体成员的不同文化背景成为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原因。文化差异会造成文化冲突,所谓的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括在一个群体内部由于成员分属不同文化、教育、权力背景的阶层而产生的冲突。如果对广泛存在于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中的种族优越感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对不同的感性认识、沟通误会、文化态度差异等缺乏有效管理,就会造成工作群体市场机会的损失和组织的低效。在工作群体中,管理者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成员。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有着不同的需要、期望和工作动机,因而在工作中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表现,从而增加了工作中意义的不明确性和复杂性,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
4.1.2 多元文化会造成沟通不畅
多元文化会造成工作群体内部成员沟通不畅,运行效率低下。在横向沟通方面,由于跨国酒店集团东道国与集团总部的地域空间距离,及不同地域带来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变得更加困难;在纵向沟通方面,也由于层级较多而增加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过滤的可能性,加之不同文化背景成员间对同一命令的理解也不同,易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对称或失真而导致沟通不畅,也造成工作群体运行的低效率。
4.1.3 损害工作群体决策有效性
首先,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影响较为直观地表现为工作群体每个成员对于目标的发展、工作价值、经营理念等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期望,在理解整个工作群体的战略目标或工作群体的经营理念及价值取向时,各个成员会以其本身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等,对工作群体做出有差异甚至是误导性质的期望评价。这些迥异的甚至是错误的期望与评价必然会导致其对整个工作群体的工作目标和经营理念的误解。
其次,由于工作群体成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往往由于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对同一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因此在决策时或贯彻执行决策时,会持己见,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分析及解决问题,导致难以达成统一意见的决策,或在实施决策过程中持不一致的原则和方法,这样也会导致决策制定迟缓,浪费精力与时间,预定的决策目标也较难地去实现。
4.2 多元文化对跨国酒店工作群体的积极影响
跨国酒店的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在资源获取方面,可促使酒店工作群体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中聘用成员充实当地工作群体人力资源的能力;系统灵活方面,提高了酒店工作群体在面临多种需求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解决问题方面,可以更广阔的视角范围和更严格的分析提高酒店工作群体制定决策的能力;在创造性方面,视角的多样性和减少一致性的要求可以提高酒店工作群体的创造力。
对于跨国酒店的工作群体的成员来讲,多元文化具有如下积极影响:
4.2.1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存在使得酒店企业工作群体在进行决策时,通过成员间的持续争论和广泛交流,形成群体智慧,产生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形成网络性决策思路,从而对某一问题的把握和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同时,由于对决策制定的广泛参与,成员对形成的决策方案达成了一致的理解,从而可以提高决策的执行水平。
4.2.2 提高工作群体的竞争力
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虽然使工作群体的工作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但更为其带来了优势。一方面,酒店工作群体中的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使管理者意识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懂得其重要意义,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更恰当地理解异地、异邦消费的需求,制定出针对本工作群体目标市场的具鲜明区域特点的战略,提高工作群体在当地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使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成员在沟通交流中观点与认识互补,不断改进管理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4.2.3 实现企业价值观的整合,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
文化的摩擦与融合总是相伴而生的,贯穿于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发展过程的始终,在群体内部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交往和学习,取长补短,逐渐认可、接受对方文化,从而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核心,直接决定了企业其他层面的文化,在多元文化企业中,价值观如果没有整合好,就会导致管理问题的出现。因此,企业价值观的整合,其他问题的文化摩擦就会得到快速的解决。
多元文化的整合与重塑可以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并赋予全新的内容,同时各个部门还需要积极地进行倡导学习,不断地通过批评和信息的反馈,才能达到企业价值观的相互认同。多元文化可以大力弘扬企业的创新精神,真正引导企业员工冲出更高层的文化融合,找到文化的契合点,发挥企业多元文化的优势,真正实现企业价值观的整合。
4.2.4 利用多元文化获得竞争优势
不同文化相遇,当一文化中的某种有用的价值为另一文化所不具备时,这种有用的文化价值就必然会被另一文化所汲取、融合、利用和发挥。当不同个性的文化相处时,文化因子必然会互相吸引、溶化、调和以致发生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并逐步统合为一种新型文化。新的文化体系具有新的内容、性质和功能,产生竞争优势。因此,多元文化带来文化冲突的同时也能够为跨国酒店工作群体带来多样性优势。
5 对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管理策略
跨国酒店(集团)多元文化群体管理策略的要旨在于,管理者能够非常有效地了解所要管理的文化群体的文化根基,以及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群体成员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差异。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在了解文化根基的基础上,正视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以便于酒店企业管理者有针对性利用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成员,在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1 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
跨国酒店在扩张过程中,应该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在对各种文化差异充分尊重的基础上逐渐磨合并形成企业的文化认同,最终形成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共享的文化。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发展有赖于各层次管理人员与员工的理解与沟通。
首先,要理解各自本身的文化。理解自身文化能够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这种自我意识是交往中识别与其他文化异同的不可或缺的参照系统。
其次,要理解他文化。理解他文化,有一个“文化移情”的过程,一方面要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以他文化为参照系统审视本土文化;另一方面以客观立场对待他文化。这样,在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中形成集中各文化优势的、自成一体的企业成员共享的文化成果。
5.2 开展多元文化培训
在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中开展多元文化培训的内容可包括:地异质文化的敏感训练、语言学习、冲突的沟通处理等。且须明确培训目标,使成员审视自我在不同文化背景成员心目中的表现形象,梳理管理的具体行为规范,打破不同文化背景成员心中的文化障碍,强化合作与联系。培训形成可灵活多样,可将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集合起来开展座谈与讨论、演讲与报告、示范演练、重复性技能比赛等。
5.3 实施管理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有两层意义:一是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在逐步消除文化摩擦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当地文化的适应性;二是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以其特有的异域文化影响所在地的文化环境,显示一个组织对多元文化的巨大包容能力,以此吸引优秀的人才,增强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竞争力。
科学的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当是与群体的本土化进程一致的。本土化进程并非一味迎合所在地通用的管理风格,而是在坚持原企业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对当地成员思维方式的理解及对他们某些习惯的尊重。尽可能地聘用本地成员及本地管理人员,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多元文化带来的冲突,优化了人才配置,使业务更加顺利开展。
管理本土化使更多的跨国酒店企业意识到对于在异地经营、投资及管理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5.4 文化渗透策略
文化渗透策略是一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由于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母国文化和所在地文化的巨大差异,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成员服从母国的管理模式。而可行的方式是用母国的文化对子文化工作群体的当地成员进行逐步、渐进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不断深入人心,使工作群体所在地成员逐渐适应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或维护者。文化渗透成功,通常会为工作群体带来的利益是巨大和持续的。
5.5 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
跨国酒店集团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活动时,由于其母国文化和工作群体所在地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而酒店集团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文化差异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管理环境,此时,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所采用的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文化已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工作群体所在地的子文化群体进行控制管理。采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当地文化发生直接冲突,也可避免资金的浪费。
6 结 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好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没有真正的生命力,没有文化的企业虽然可以成长,但是没有先进文化的企业是无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新型的生产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保持适度冲突水平的工作群体中,能唤起必要的工作群体变革,使工作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高工作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工作绩效。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跨国酒店集团的管理人员要学会把文化差异作为工作群体的一种优势加以利用,正视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及这种差异对管理的影响,选择符合工作群体自身特点、适合工作群体发展的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使工作群体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及活力。
参考文献:
[1]赖辛格·托纳.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刚.跨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展望[J].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1).
[3]刘中艳.旅游饭店集团化跨文化管理战略[J].集团研究,2003(8).
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建筑建构的方法和逻辑是由材料的性能决定的,所以,材料不同,建筑的结构就必然不同。所谓的“框架式结构”建筑体系,就是先用粗壮的木柱构成房屋的大致结构框架,使得主要木梁可以支撑整个房屋的重量,然后再用不同的木柱一步步搭建。因为主要的木梁承载了房屋的重量,所以四周的墙壁不会受到很大的压力,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来讲,以新为贵占据了中国人对建筑态度的绝大部分,西方人的话,他们则对古老的建筑非常着迷,还有就是西方建筑是西方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和国家将自己崇尚的文化和都注入到建筑中,提神了建筑物的美感和文化色彩。欧洲建筑作为西方建筑的杰出代表,它表达了雕刻式建筑的追崇,欧洲建筑并不只有结构美,还充分展示了立体美学建筑。像加特农神庙等建筑的立体面上,常投以柱廊。柱式和柱廊的设立是为了换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现人类的曲线美,从外观上来看,欧洲建筑十分追求完美。这也是建筑师们的创作冲动与情结之一,带着对雕塑美感的强烈追崇去展开他们的手臂。
建筑文化意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 价值观 涉外经济
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自然产物,是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在汉语中,“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西方国家,文化是接受过相同教育和有类似生活经验的人们共有的心理程序,这种心理程序使得某一个地区的人们用同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思考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行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涉外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文化差异成为涉外经济发展的障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决定了农业生产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农业生产极其重视,古言有云:“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等。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位而产生的一些观念和认识就会对整个民族的素质、心理特征、思想价值和文化传统产生极深的影响。种植业具有季节性强和规律性强等特点,人们必须遵守自然规律才能有收获,因此中华民族养成了安分守已的品性;农耕民族都是共同遵循自然规律、共同承接大自然的恩赐,因此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好品德;长期以来,中华民族“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自给自足常常与世隔绝,因此具有极强的封闭性;当家族成员处理内部利益同外部社会关系的时候,常常对于家族关注过多,表现出自私自利的特点;在家族生活中,“家长”拥有绝对的说话权和权威性,因此在中华文化中,“家长制”作风和家族“集权”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二)西方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在西方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畜牧业生产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对西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意识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农业生产相比,畜牧业的劳动方式更加灵活、受自然规律变化的影响较小。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牲畜完全听从放牧者指挥,这就加强了人的主观意识和主导地位。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他们的意识观念是: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不用受到环境的约束,可以凭借主观意识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受自然规律约束较少的劳动关系,使得西方人民都富有冒险精神,开拓和创新意识比较强。由于畜牧业生产的流动性比较大,造成西方民族对于地域观念、家族式的长幼观念十分单薄。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人和其他同类、地域以及环境的关系常常是变化的,这就造成西方人民的经历丰富、眼界比较开阔,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比较快,且思维方式非常丰富。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思考问题时偏向于先整体后局部,注重形象思维,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往往将外部线索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1]。中国人不擅长于将某个事件的组成部分分离出来进行单独分析,而是根据当时的背景对问题进行大致的全局分析之后,再去思考细节问题。中国古话常讲“顾全大局”就是整体思维的主要体现,思考问题时习惯先整体后局部,由大到小,对社会环境极其敏感,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极易向社会压力屈服。这种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让中国人偏重形象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系。在中国文化中也总是强调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在社会关系中,中国人强调集体,以维护整体利益为重。中国人对于隐私的观念较弱,讲求团结合作,互帮互爱。
西方人强调抽象思维,考虑问题从局部到整体,对事物进行判断时,往往参照自己的内部线索,从周围的环境中独立出来,在一种抽象的层面上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做出独立的判断。他们擅长局部到整体的逻辑思维方式,其思考形式往往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在西方人的思维中,一切事物都有两个对立面,界限分明。他们强调自我成就,只对自己负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较松散,人们之间的依赖程度较低。西方人尤其注重个人隐私,他们的婚姻状况、个人收支和等都是不容轻易打听的。
(二)不同的价值观。
在中西方价值观念中,最大的差异就是人们对于本性和“面子”的理解差异。在中国,自主以来的价值取向就是“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牢牢扎根,并强调内省和修身的作用。中国人办事注重面子,人们说话讲究委婉含蓄,提倡感情内敛。而在西方,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受到《圣经》“原罪说”的影响,将“人性本恶”作为广泛的人性论,他们认为人生而自私,活在世上的人们必须要不断赎罪来获得末日的审判,最终到达彼岸。这种价值观念是的西方人不断追求变化和超越,并极度讲究诚信[2]。西方人与人交往讲求直率、情感外露。当交流环境发生冲突时,西方文化更关注自我面子的保全,而集体主义更关注双方或他人的面子,所以中国人往往采取协商妥协的方式处理矛盾,而西方人则选择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来保全双方的面子。
(三)不同的时间观念。
在不同文化中,时间的使用分为两种:单向计时和多向计时。西方国家通常采用单向计时制,他们做事往往采用线性的形式,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情,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按照计划和日程表有序的进行。这种单向计时制的核心就是“准时”,奉行“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实践的是多向计时制,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可以变通的,对时间严格控制的观念不强。人们能够接受被打扰,可以同时进行多向任务。
三、文化差异对涉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大大加快,国际市场中的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原则也逐渐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渊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市场体系和产业结构的逐步完善,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均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然而涉外经济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会导致涉外经济中出现一些问题,如:外语人的思维、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会对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因素进行抵制。当外语人对异域文化产生偏见或排斥的时候,就会对商务谈判、品牌命名和电子商务等涉外经济活动和进一步的商务合作发展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一)对商务谈判产生不利影响。
商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商务谈判,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渗透在商务谈判的方方面面。中西方谈判方式的区别极大,西方人重视细节,谈判代表通常将精力集中在问题上,并希望通过谈判得到解决;而中国人提倡“关系论”,认为只有双方建立良好关系问题就能够很好的解决,因此将主要经历放在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并且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多任务同时进行。[3]中西方的谈判风格也有极大的差异,中国人在切入正题前,往往先务虚举行一个正式的仪式,再务实进行谈判;而西方以美国为例,他们总是直接表明目的,将方案通过数据直观的表现出来。
(二)对商务合作命名的不利影响。
在涉外经济发展过程中,合作双方离不开对中英文商标品牌命名的讨论,但是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会导致命名符号的选择千差万别。在数字方面,汉语倾向于用8而避免4,而在西方由于基督教的影响,他们喜欢7而忌讳13。而且在文化内涵方面,中西方也存在着许多差异,例如蝴蝶在中方文化中代表美丽和爱情可以用来作为商标,而西方则认为butterfly是轻浮之物,会让消费者对其耐用性产生质疑。因此,在涉外经济发展中,如果在品牌的命名忽略了目标消费者的语言文化,会让该品牌进入国际市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三)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相关学者表示,电子商务涉外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在于财务或技术而是文化差异衍生的系列问题。文化差异会让不同社会的群体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对于信息的接受方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电子商务是将互不谋面的双方联系在一起,因此商业信用是其发展的基础。如果在贸易双方缺乏信任,网络交易不可能实现。电子商务最早发展与西方国家是其文化的产物,而中国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在利益冲突时,会选择利己主义,这种信任确实造成社会信用的降低,极大制约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
四、总结
在涉外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消除文化差异,就要培养多元的文化意识,学习掌握其他文化的特性,在商务活动中不仅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而且要清晰的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当涉外经济中,如果双方文化存在重大冲突,可以采取适当规避或借助第三方文化的方式来寻求双方经济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文化差异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2,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