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1 23:02: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卫生体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64-03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的严重问题,阻碍和干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经过调查不难发现,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危机的根源是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着弊端,而体制的弊端最终导致出现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那么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是什么呢?我们怎样革除其弊端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百姓满意的医疗卫生新体制呢?这是我们必须弄清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为解决此类社会问题,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药品多次降价、设置平价病房、建立惠民医院、开展医疗保险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是好的、出发点和目的也是正确的,但却收效甚微,看病难、看病贵依然存在,医患关系紧张还在加剧,群众不满仍在上升。原因何在?我们不妨对这一社会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客观地分析,从中找出本质的东西来加以认知和解决。
1 医疗卫生体制全面市场化是导致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
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它使一切经济关系市场化,是只服从客观经济规律的客观型经济。它有自己的客观运行规律,关键是人们怎样认识它、研究它,从而掌握它、利用它,为民造福,而不是不加选择地任意运用。市场经济按照它的客观属性、依照价值规律的运行机制,通过价格的形式转化为利益机制发挥作用。利益越大,动力越大,以获取经济效益的大小来调整各方面的关系,其性质是盈利性的,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是客观规律,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要运用市场经济,它就按此规律运行,并产生出客观结果,逐利是其唯一性。如果把市场经济用于公益性的医疗卫生事业中,那么必然导致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其公益性消失,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形成无论其医疗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客观上追求经济利益成了第一位,而病人的利益则成了第二位,自觉不自觉地把病人变成了牟利的工具和条件,毫无疑问患者的利益只能是最小化。现实中公立医疗机构的大处方、收红包、拿回扣、过度医疗、虚假治疗、倒卖病人、违规收费、走穴牟利、弃病人于街头、见死不救、欠费停药、医商勾结、承包科室、欺骗患者、开单提成、暗中克扣病人药品、假劣药品、伪劣器材、药价虚高等各种各样的现象和行为层出不穷,不但给患者造成健康损害、经济利益受损,而且给国家造成大量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这已是公立医疗机构的普遍现象。国家审计署2005年的审计报告证实,北京市10家医院违规向患者多收费1 127万元。2006年国家发改委又通报了8家医院价格违法案,涉及价格违法金额达1 325.62万元。2006年北京市卫生局又公布了医院收费存在9大问题:其中自立项目收费、扩大范围收费、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的问题最为突出。哈医大二院550万元的天价药费和深圳市人民医院120万元的天价住院费以及宿州“眼球”事件更让人们震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窥一斑而知全豹”,公立医疗卫生系统的诚信、白衣天使的高尚,救死扶伤的宗旨、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正在逐渐退出社会。因此,不革除医疗卫生体制全面市场化这一弊端,政府出台再好的政策、采取再强的措施、给国民再多的医保优惠,在这样的体制面前也毫无效用,只能是再次被这一体制的弊端所吞噬。所以,医疗卫生体制全面市场化是导致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
2 政府主体职责的缺位是医疗卫生体制的刚性错误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应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这充分表明保护人民健康、向公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是政府的责任。我国2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把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推向市场,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的改革。而正是这种改革目标的偏离,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导致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不成功。市场化的医疗卫生体制使政府主体职责缺位、投资不足,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以及自身利益的需求必然通过市场把资金的不足转嫁给老百姓,现实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把经济创收指标作为最重要、最刚性的管理目标,导致从患者身上搞创收,从医疗卫生服务项目中牟利就成为必然,实际上让老百姓掏钱买了政府投入的不足。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是经济效益第一,有钱才能看病,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在无情的市场化医疗体制面前是那么的无助和脆弱,毫无疑问依靠市场经济保护不了人民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中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当前,国家要对人民健康负责的理念已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世界卫生组织也在《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中宣布:“所有国家政府对其人民的健康都要担负起全部责任”。这充分说明政府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有责任保护人民的健康、有责任为人民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有责任为人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生老病死又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家家、户户、人人都离不开这个规律,每一个人不一定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但必将成为一名患者,所以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来保障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是人生规律的必然需求,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医疗卫生服务不是哪一群人或哪一特殊阶层的人独有的需求,而是全体人民均有的需求,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这种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是政府的责任也早已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只是提供的形式、方法不同而已。如古巴,一切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加拿大在1965年就实现了全民医保;英国政府承担了公共卫生及全民的基本医疗。可见,作为一个现代政府为人民提供多样性的、充足的公共产品是政府的职责,也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民众的健康问题,美国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占GDP的13.7%,德国占10.5%,巴西占6.5%,古巴占6.3%,印度占5.2%,而我国仅占2.7%,显然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不到位。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是自费看病,医疗服务显失公平。全国每年大约有1 000余万农村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此,政府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政府主体职责到位,医疗卫生体制才能真正发挥正确的效用,从而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3 市场经济不适用于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领域
首先,市场经济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和目的不符,违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是公益利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以保护人民健康、造福于人民为目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受社会价值规律的调整,是人与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的体现。因而,它的发展必须遵循公益原则、公正原则和社会效益原则,一般是通过卫生资源的分配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来实现的。市场经济受经济价值规律支配,它力图以更少的经济投入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其性质是盈利性经济,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见市场经济与医疗卫生事业在性质上、目的上、发展规律上大相径庭。
其次,市场主体不合格。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独立自主、平等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其行为是自主自愿进行的,而不是被动进行的,这是市场经济与其他经济的主要区别点。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医患双方主体之间因医方的专业性而垄断医疗信息,使双方医疗信息不对称导致患者不能在看病消费前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患者看病消费不是自主的、自愿的、明白的消费,而是被动的、无奈的在医生指导下的消费。医疗消费又是刚性消费,有别于其他任何消费,例如人们对名牌服装可以不买、高档食品可以不吃、昂贵豪华的住宅可以不住,但是有病不可以不治。在健康和生命受到疾病威胁的情况下,处于弱势的患者在客观上、主观上都无能力维护自身的权益,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医方单方面主宰着患者的消费权、治疗权、健康权、生命权,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患者的各项权利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医患双方主体之间显著不平等、市场主体不合格,所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不具备市场经济的客观条件。
最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要求政府公平地分配医疗卫生资源,以使所有人民都能获得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市场经济则要求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来完成,市场配置社会资源是通过价值规律调节实现的。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社会资源总是流向获利高的区域或部门,医疗卫生资源也不例外,它主要流向并集中在获利高的大中城市中的大医院和沿海较发达地区,而获利低的老、少、边、穷地区和乡镇、农村的基层医院,医疗卫生资源就非常短缺,从而导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众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卫生状况和卫生服务水平差距甚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市场经济不能公平、有效地调配医疗卫生资源,所以市场经济不适用于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领域。
4 建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政府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市场主导的卫生体制
首先,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政府主导、政府投资、成本运行、公益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主体和主要形式,它是保证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政府要做出科学的区域卫生规划,在省、市、县、乡、村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机构体系,这是政府保证向人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是保护人民健康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在资金上政府要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额拨款、投资到位,保证其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根据国情,现阶段公立医疗机构可收取药品、治疗项目的成本费用,不许加价获取利润,这是公益性原则所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将对全体人民实现完全免费应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在医疗卫生体制中坚决切断医院收入与医院利益相联系、与医护人员工资利益相挂钩的管理体制,严格执行财务“收支两条线”把全部收费上缴财政,把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由政府财政根据预算和实际需要划拨医疗卫生专用经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能)就是管理好、使用好国有医疗卫生资源,防止浪费、流失,专心做好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公益的医疗卫生服务。政府主导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能公平、合理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的两极分化问题。如一面是大中城市医疗机构的先进仪器设备多家配备、重复引进,建筑资源过剩、医护人才过剩的严重浪费;另一面则是老、少、边、穷地区和乡镇、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相当匮乏,不但缺医少药而且医疗机构也不健全,房屋设施破旧,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极不合理。因此,政府主导就能根据社会需求、区域规划、合理布局、群众利益有效的调配医疗卫生资源,由于是公益性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于哪个区域、哪家医院都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只能是政府投资群众受益、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政府还可对人力资源采取政策倾斜的方法来调控人才流动。如对在边远山区、乡镇、农村、基层工作的医护人员在经济待遇上可给予不同等级的区域经济补贴,越是基层、越是环境艰苦的区域补贴越高,当其人员离开此区域时补贴随之取消。这样,政府利用多种调控职能发挥主导作用就能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就能公平医疗卫生服务。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的医疗卫生体制就能把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作为从事医疗卫生职业的神圣准则,就能保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从组织上、制度上、责任上、医护人员的思想上牢固树立起"救死扶伤"的崇高宗旨,让这一崇高宗旨回归于社会、让白衣天使回归于人民心中,让白求恩精神在医疗卫生系统发扬光大。
其次,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医疗卫生体制的配套工程。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不能完全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还不是完全实质意义上的保障制度。其制度本身没有政府提供保障的强制规定性,而是把主体责任赋予了企业单位和农民本身。当前,我国城镇人口中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和大、中、小学生他们没有经济收入,企业不是困难就是关闭破产又不履行医保职责,79.1%的农村人口也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是制约农民脱贫的最大障碍。因此,政府主导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此体制的建立政府投资是关键、资金来源是根本,政府可通过立法向公民个人征收医疗保障税(起征点可定为月收入2600元)并实行“累进税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税款专用于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实现对全体人民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全覆盖。这样资金来源充裕,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实现家家受益、户户平安、人人健康、百姓满意。
最后,非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市场主导、政府监管、行业准入、合法经营,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有益补充形式。非公立医疗机构是民资和外资投资兴建的医院,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性质的经济实体、具有盈利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利用民资和外资形成的经济形式有利于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再就业、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多样性的选择,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形式。国家应保护其合法权益、鼓励他们在国家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但要认清民资和外资进入医疗行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还要充分认识到医疗行业市场主体要素不平等的特殊性。因此,政府必须对其实行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对非公立医疗机构要严格实行医疗行业准入制,对医护技术人员实行严格的工作岗位准入制。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健康工程”建设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年,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渝东北前列。
(三)重点工作
重点抓好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严格规范的卫生保障与监管机制等八项体制和系统。着力抓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
二、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重点改革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化动态管理,到**年,城区建档率达到75%,农村地区建档率达到60%。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为居民提供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服务。加强0—6岁儿童预防保健,实施系统管理。开展孕产妇保健,规范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开展老年保健,每两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1次基本健康检查。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加强精神卫生服务,对全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和康复。
2.加快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加强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开展全区疾病监测。开展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孕产妇住院分娩保险和新生儿保险,为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力度。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到**年完成3000座农村改厕任务。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逐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采供血、应急救治、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乡镇、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科),强化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卫生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建设,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4.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足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经费;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日常开支按月下拨,突发事项按程序报批。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算,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全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不低于15元,**年不低于20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付方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足额核拨经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定额定项补助的方式核拨经费。
5.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合理划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业务指导。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下承担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部分工作任务。公立医院重点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医疗救治工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服务数量、质量和效率,确保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1.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到**年年底,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有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按“填平补齐”原则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改扩建14所乡镇卫生院,新建和改造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武陵、余家、龙驹建立农村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到**年年底每个行政村要有1所卫生室,所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要按照国家标准独立设置村卫生室。完成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重点建设项目,区妇幼保健院按照三级标准开展创建工作。严格执行区域卫生规划,鼓励和引导民营资金依法办医,补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逐步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分类核定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2009年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标准不低于人均每月200元,**年不低于人均每月300元,**年不低于人均每月400元。
3.理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管理,理顺政府举办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情况,按照人员配置标准,足额核定人员编制,实行定编、定岗、定责的全员聘用制。推行院长竞聘制和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完善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和技术准入规范,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两级卫生组织整体服务效能。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方式,逐步在农村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乡镇医务人员联系村制度,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
(六)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1.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参合率均达90%以上。2009年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范围,以学校为单位就地参加医疗保险。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和依法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将国有企业“双解”人员和关闭破产解体集体企业、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工、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费用给予补贴。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
2.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建立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筹资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水平。**年,各级财政对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居民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个人筹资标准。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使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55%以上。逐步实行门诊统筹,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进一步扩大特殊疾病范围。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
3.严格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控制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情况,增强基金使用透明度。提高基金统筹层次。
4.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参保、参合资助办法,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等困难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门诊医疗救助,在对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由医疗救助资金予以全额补助,对重残重病需院外维持治疗人员和80岁以上老人在实行年定额门诊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对其他救助对象门诊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自付部分按规定的年门诊救助标准给予一定比例救助。逐步加大住院医疗救助力度,帮助救助对象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报销起付“门槛”,提高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自负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降低救助对象实际住院自付费用。逐步扩大临时医疗救助范围,对低保对象以外的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数额较大的,给予适当救助。
5.理顺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分账运行、责权明确、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相互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经办机构,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并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信息化建设。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评估体系,从参保人员受益情况、基金安全、基金利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基本医疗保险进行评估,并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
6.提高医疗保险运行服务水平。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推行支付方式改革,完善总额预付制、按病种限额和定额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混合型医保基金支付制度,提高医保资金支付及时率。科学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参合人员在统筹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简化报账程序,提高报账及时率。简化跨区县(自治县)就医的转诊手续,探索市内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解决农民工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管理服务的监督评价机制。
(七)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1.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和基本药物目录、**市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2.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支持和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参与基本药物生产,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定期对药品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政府承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落实基本药物统一配送制度,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配送企业。
3.严格控制基本药物零售价格。在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结合统一配送费用,合理确定本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进购价格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4.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卫生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满足群众需要。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区卫生局规定。认真执行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定期公布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逐步在药店、药房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用药指导。完善处方管理制度,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10%。
(八)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市制定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标准,合理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和规模,明确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标准和主要功能,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国家重点县级医院建设项目和区中医院创建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
2.开展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和监管机制改革。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调研工作,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组建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履行医院国有资产出资人管理职责。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医疗机构之间人才交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强化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优化服务流程,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财务运行监管和成本核算控制,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3.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探索按病种收费等多种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制定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管理办法,规范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行为,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做好公立医院医药分开试点准备工作,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增加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
4.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按照全区卫生规划要求,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在公立医院转制中,要切实做好清产核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制定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优惠政策,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或向医疗救助、医疗机构等慈善捐赠。依法加强非公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执业行为。公立医院改革在**年逐步推开。
(九)加快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积极推进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将建设三峡库区医疗卫生中心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全区科技发展的重点。加大医学科技投入,整合优势医学科技资源,大力支持医学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和扶持自主创新,促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促进卫生技术进步,推广面向农村和社区的适宜卫生技术。
2.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全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对卫生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强卫生人才培训、培养、选拔、引进的管理。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和学历教育,完善全科医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采取网络教学、短期培训、集中学习、临床进修等方式,三年内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进行一轮培训,对乡村医生每两年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鼓励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参加离职深造,提升学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鼓励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和社会散在的执业医师到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定特殊政策,加快培养、选拔和引进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采取措施培养选拔区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探索职业院长制度,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建立和完善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专业人才引进、培养等制度,加强药品从业人员和执业药师培养,提高药品管理和用药指导能力。
3.落实医疗卫生人员编制和激励政策。执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完善医疗卫生人员统一招考、直接选调、人才引进制度。鼓励医疗卫生人员到基层服务。**年7月1日及以后聘用到国家规定的艰苦边远镇乡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6个月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2级。完善卫生人员职称评定制度。
4.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和社区制度。落实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1年的政策。继续推进“师带徒”活动。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划片包干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力争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学科欠缺、技术水平落后、服务能力低下的现状。采取到城市大医院进修、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5.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建立医疗执业保险,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加强医患沟通,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建立医疗纠纷防范和“第三方调解”调处机制,治理“医闹”行为,建设“平安医院”。
(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1.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探索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加强资源整合,理顺卫生信息化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信息体系。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镇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镇乡的远程医学教育。
2.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将医疗保障网络延伸到具备定点条件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系统间的有效衔接,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和管理。
3.加强药品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区、乡镇药品监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区级药品检验检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应评估监测信息系统。
三、高度重视、大力协作,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十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有效措施,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切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十二)加大投入,多方筹资
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责任,确定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保险支付。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补助需方等多种形式的政府卫生投入方式,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机制转变和效率提高。深化对口支援工作,争取技术、资金扶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监督管理,切实防止各种违法使用资金的行为。
(十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远近结合,从基础和基层起步,科学谋划、整体设计、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区级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操作性文件,进一步深化、细化和实化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步骤,做好配套衔接,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当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卫生工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区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达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卫生工作的新跨越。
(二)把握两条主线
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线。国家即将出台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即将陆续出台并组织实施,根据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省人民政府将出台符合浙江实际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政策,我们要做好相关准备,坚决贯彻执行好新医改方案在我区的积极推进和实施。
二是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主线。今年国家“两会”的主旋律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这些议题已纳入各级政府今年工作的重要施政日程,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必须突出“重民生”,努力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提高卫生发展认识、创新卫生发展方式和增强卫生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卫生人才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强化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卫生行业形象、实施卫生强区建设,着力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以群众信赖、人民满意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卫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三)做好三项重点工作
1.夯实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实现硬件过硬、软件不软
经过几年努力,我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达到和超过省定硬件标准,包括医疗用房面积(大部分已超过)、配置了较先进的医用设备和仪器,今年要继续加大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硬件的投入,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去年全国招收一批本科生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一线工作,收效很好,今年将继续招一批本科毕业有执业资格的“村医”,提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深化站点布局,科学规划,对建站确有困难的行政村,可以设社区卫生服务点,开展流动服务、隔日服务、签约服务等来满足边远地区农村的健康服务的需求。
要继续坚持城乡“牵手工程”富有成效的做法,不断创新服务途径。在原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级医院一对一领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级医院业务科室一对一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区级医院骨干医生一对一带教社区责任医生的制度;今年要扎实抓好人员下派工作,在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区级医院要积极输出和支援,局要制定出台相应政策予以推进和保障。
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协调发展。制定分级管理办法,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大人员下派到服务站的比例,责任医生团队、责任医生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效能,推行招宝山街道分级量化管理的工作长效机制,要加强量化考核,要完善对下派医生的通信补贴、交通补贴,对做得好的要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让责任医生在农村安心工作。今年要认真抓好在庄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上新台阶。
2.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做到沉着应对,处置有方
首先要加强公共卫生三级网络建设。在行政组织管理指导上要充分发挥卫生局(公共卫生科)——镇或街道(公共卫生管理员)——村或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的作用。一是提高卫生局对整个网络的统筹协调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有效调度、及早控制全区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二是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村联络员队伍要提高质量,镇(街道)管理员队伍要提高工作责任性和工作能力,区应急机动队、应急小分队要提高业务素质和应急能力。三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局公卫科、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要从业务上切实加强监管对象系统工作,加强指导监督,加强对各部门的工作考核。
其次,公共卫生工作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摸清家底、抓好重点,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摸清全区有多少家化工企业,生产什么化工产品,存在何种职业危害,有多少接触有毒有害的从业人员,中毒后怎么抢救,这些情况要摸清楚,要细化相应二级预案(即局与企业),做到心中有底,遇事不慌,处置有方,提高防范工作针对性和处置有效性。抓好重点,就是要抓好食品卫生和职业卫生这两个重点,今年重点抓好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贯彻工作,充分发挥区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的作用,不断提高设备、人员能力,保证居民食品卫生安全;同时把《职业卫生法》执法工作作为重点,保障好化工企业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既要考虑稳定,又要做好工作。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应急能力,平战结合。强网络、整队伍、抓重点,为提高应急能力服务。*区域虽小,但化工企业众多且情况复杂,要树立随时准备应急意识,做好应急准备,提高企业内干部职工应急意识,开展民众应急知识普及,开展医务人员的急救知识和能力培训和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同时要做好应急药品、医疗器械、住院床位和医务人员的准备等等。
3.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达到纠纷减少、满意率提高
建重点学科。医疗机构在满足基本医疗的基础上,要树立品牌意识,培植特色专科,综合性医院尤其要多调研、多思考,如龙赛医院要拓展大内科特色,建设中的龙赛医院新城院区要把大外科作为发展方向,中医院要发展中医小儿科特色,小儿科争取达到市领先水平,炼化医院在化工急救上要成为全市的领头羊等等,从实际出发拓展自身学科建设。局将在调研基础上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各医院要为学科建设提供资金,为学科带头人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适当向重点学科倾斜,争取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使我区医疗机构的综合实力有较大的提升,建成几个市内广为人知的部分特色品牌科室。
抓医疗质量。要理直气壮抓好医疗质量,创建平安医院,保障医疗安全。建立每季一次的医政例会制度,分析医案,吸取教训,改进工作,警钟长鸣。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培养和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和水平。
强人才队伍。一方面,全区卫生系统2009年将新增医务人员编制200名,各单位要落实细化卫技人才引进规划,对引进的适用优秀人才要奖励。另一方面,对连续两年不能考取执业资格的医生、护士要优胜劣汰,同时,鼓励全系统员工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鼓励在职自学、轮流进修、出国深造、继续教育、岗位成才,多管齐下,使全系统卫技人才队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正医德医风。抓教育、抓制度、抓监督、抓查处,不断提升我区卫生系统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实施医德考评制度,不断改善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建立行风工作例会制度,不仅仅是医务人员参加,要让群众参与,行风建设好不好,群众说了算。重视看病贵、看病繁问题,尽我们的能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继续抓好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合理处方、合理检查,替病人特别是困难、自费病人精打细算,努力缓解看病贵矛盾;二是抓好减少看病程序,在让病人方便就医上下功夫,解决或缓解看病繁矛盾,特别关注低收入外来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看病贵问题;三要坚持“四有服务”有效载体,入院有人引,检查有人陪,住院有人送,出院有人访,重点抓好“一引”、“一访”,设导医,勤回访,发挥党团员作用。
(四)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
1.“清洁美化家园行动”和健康促进工作
全区70%的行政村达到“水清、路洁、庭美、地绿”的要求,全面完成“行动”工作三年目标。在全区全部达到区级卫生村基础上,确保市级卫生街道在我区的创建面达到100%。力争新增省级卫生街道1个。
调整充实“健康教育讲师团”队伍,在农村社区积极推行“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促进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开展,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卫生防病意识。大力开展“灭鼠、灭蚊、灭蝇、灭蟑”工作,努力营造健康环境。
2.农村合作医疗和健康体检工作
今年参合农民人均筹资达到320元,提高了补偿封顶线(从3万到5万元),增加了李惠利医院为区外定点医院,住院分娩也纳入补偿范围,对部分特种疾病的门诊纳入补偿支付范围。我们要切实加强监督,管好农民的救命钱,保障农民的健康。
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民健康体检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科学安排体检时间和体检人数,不断提高体检质量,二年体检率确保70%以上。
3.红十字会与无偿献血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会工作的通知》,理顺和完善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加强红十字会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场地,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扩大并加强基层红十字组织,在村(社区)试点成立红十字小组,拓展红十字会救助领域,强化红十字会救护培训,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认真贯彻《无偿献血法》,把献血和用血相结合,抓好对全区临床医师的用血培训,对用血医疗机构进行依法用血工作检查。建立3000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名库,献血工作要吸纳新*人并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我市卫生系统自援外工作开展以来,积极响应卫生部、省卫生厅的号召,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积极派出技术骨干人才援助国家,我们的医疗队员们始终以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当地人民服务,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尊敬、信赖和赞扬,为保障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增进我国与人民之间的友谊,加强我国与的团结与合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援外成绩的取得是各级领导和医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领导要重视,要加强管理,把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各级卫生局行政部门和医院的党委班子对援工作要高度重视,统一了思想,认识到派遣援医疗队是发展国际友好关系的需要,是连接中阿两国人民友谊的一条重要纽带,并将援工作纳入党委的议事议程,加大对援工作管理力度。
二、各级卫生局行政部门和医院要完善队员出发前的谈话制度。
院领导与每一位队员都要进行推心置腹的单独谈话,要求队员充分认识援的重要意义,努力工作,为国家和医院争光。同时深入了解队员们个人及家庭状况,对生活困难,各级卫生局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保证给予及时解决,解除队员的后顾之忧,从而让他们轻装上阵,放心而去。
三、各级卫生局行政部门和医院要加强对援队员的思想教育。
让队员在出发前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提高诊疗技术水平,鼓舞队员们在国外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当地人民服务,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祖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各级卫生局行政部门和医院要做好各项物资用品的准备工作。
要尽最大可能准备好各种物资、器械、保健药品和生活、工作用品,使队员们在出国前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物质上充分准备,为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各级卫生局行政部门和医院要加强援外队员的后勤保障,提供坚实后盾,解除援人员的后顾之忧。
今天卫生局在这里展开公共卫生服务有关内容的培训学习,是贯彻实施省市卫生工作会议上有关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精神要求,经过对国家根本公共卫生服务规则规范内容的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确切目标、紧抓机遇、团结协作,奋力开创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首先热烈欢迎同志们参与本次培训,同时感谢疾控中心同志们为本次培训所作的精心准备。在此我就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先讲几点意见。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强业务培训。
一是健全组织。通过建立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及妇幼保健机构、乡(镇)、村四级组织网络,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二是强化培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达到沉边盖底;三是注重考核。建立健全以公益性质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逐级考核新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公卫资金补助、人员待遇相结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突出体系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抢抓公卫工作。
一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不断加快全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同时,注重推进妇幼保健机构的建设;二是抓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高效落实落实,组织开展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等防治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完善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健全地方性氟中毒等5种地方性疾病的防治机制。做好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控、癌症早诊早治、糖尿病一体化管理工作,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四是全面提升妇幼卫生工作水平。推进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和育龄妇女补服叶酸的实施,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和“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
三、坚持真抓实干,推进能力建设,创新工作局面。
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着眼于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不断丰富内涵、提升能力。
一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加快基本建设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等。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年活动,扎实推进农村卫生服务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通过组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规范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效果,保证服务质量,抓好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强化绩效考核,促进提高服务的均等化;三是突出抓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通过规范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推进综合改革,从服务态度的改善、服务环境的美化、服务流程的优化着手,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四是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设。
同志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面广量大、任务艰巨,但我相信,通过本次培训为契机,大家一定能掌握好工作流程,谋划好工作思路,落实好工作重点,并做好本单位内部的培训工作。
要解决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提高对居民的医疗服务质量一对高等医学院校提出了新的课题。医学院校应当培养有能力在新的要求的水平上创造性地解决提高卫生工作各个环节、首先是基层卫生工作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理论思想与社区医学理论思维联系密切并有着诸多相通之处。运用中医学优势,探讨社区医学理论和实践,将是现阶段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发展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实现WHO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保证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实现的有利举措,且意义重大。
1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助于建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学术框架社区卫生服务是20世纪以来,用来解决社区居民保健、康复、预防、诊断、健康教育和治疗等一系列医学问题的新兴学科,其最大的特色是提供个性化、人性化、防治保健康复教育一体化和提供完整性(为个人、家庭解决来自生物、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身心问题)、综合性(集内、妇、儿、外等二级学科为一体)、协调性(为必要的进一步诊疗协调人员和资源)、连续性(医患关系和医生对病人及其家庭健康的责任是连续的)的全程服务。它的医学模式、服务对象和范围,与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服务对象和范围有着根本的区别和不同,它的学术框架完全是以自然科学的生物医学和社会科学的社会、心理医学来构建的[1]。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具有完整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心身(心理和生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协同关系。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有机结合。
注重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强调心理问题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认为人要适应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将此种关系称为“天人合一”。治疗遵循“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个性化治疗原则,治病求本。临床擅长整体调整,不单治病,更注重治“人”、“治未病”、重预防。因此,中医学也是一门横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医学学科[2]。显然这与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模式和思维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颇为吻合,极易形成有机的结合,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将十分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学术框架的建设。
2中医学的诊疗原则有助于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个体优化诊疗的目标个体优化诊疗是现今医学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共同追求的最新目标和水准,因为医学服务的本质是人,不是人体的器官。医学必须注重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联系。医生不单要掌握解决疾病的诊疗技能,更要掌握与病人交流的艺术和技巧。理解、关心、同情、尊重病人,与病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医患关系保持最佳状态,为每一位病人提供优质的、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由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通常既不是单纯生物学上的改变,也不完全是心理社会因素所致;而是多为生物、心理、社会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病理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既不是简单的躯体问题,或是简单的精神、行为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家庭和社会问题,而是躯体、心理、社会等问题相互交错的复杂表现。躯体疾病可伴随心理、社会问题;精神疾患也可伴有躯体症状。心理、社会问题既可以是躯体疾病的原因,也可以是躯体疾病的表现。例如,有一些病人自觉身体十分痛苦,症状很重,却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各项检查结果正常。此时,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病人的精神、社会等因素,从人和病的整体出发,就很难发现这些病人健康问题的所在,可能就会因为病人缺乏所谓的生物学上的阳性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结果,致诊疗束手无策。而在实际生活中的确很多健康问题都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所引起,只不过是很少有病人主动向医生承认或提示问题的存在。恰恰相反,多数病人则以人体的非特异性症状表现和叙述出来。所以在鉴别健康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时,要求社区全科医生善于把握躯体和精神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发现和找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是全科医生和社区居民保持密切的联系,熟知社区居民的家庭状况、、工作职业、健康水平、经济条件等生活背景因素,并与病人及其家庭保持良好的沟通,从而真正为病人提供个体优化诊疗服务。
众所周知,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特别擅长于把握躯体与精神、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认为生活习惯、社会地位、职业性质、经济条件等不同,均会给人们造成身心机能上的差异。善于体察人与疾病相互间的多元化、多因果的复杂关系。临证诊病注重观察,长于司外揣内,援物比类,试探反证,审症求因。治疗注重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和方法。因人而宜,因证而宜,而不非因病而宜。这种重在辨证、善于治“证”,不拘泥于辨病治病的治疗原则与个体优化诊疗的精神不谋而合,正是满足和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个性化、人性化治疗的有力措施。
3中医学独特的诊疗手段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范畴广泛,囊括了从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到各种慢性病、老年病的治疗、康复、预防等内容。服务对象不分性别、年龄;服务病种不分类型和专科;服务内容既有对疾病的治疗,也有对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服务层面既有生物学的,也包括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多方面;服务范围除了个人,还包括了家庭和社区。要想完成这样特殊的工作和任务,除了社区医生,要对居民生活和健康产生正确引导,将病人及其家庭引进方便、有效的医疗保健系统;更要求全科医生总体掌握社区就诊病人,未就诊病人,健康人以及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区的健康状态。要想做到这一切,方便、及时、就近、周到、亲切、有效的服务,是全科医生工作的基础条件和保障。这不单要求社区医生工作中具有主动、全面、灵活、不计较工作时间、不计较工作场合、不计较工作地点,深入家庭服务的吃苦精神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解决、治疗大部分的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时,所运用的诊疗手段和技术必须适宜于社区简捷适用,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便于掌握,疗效肯定的诊疗要求,否则很难履行这一使命。
中医学诊疗手段丰富多彩、简便易行且疗效确凿。既有药物的内服、外用;也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除此以外针刺、艾灸、导引、吐纳、按摩、推拿、正骨、割治、刮痧、熨法、洗浴等等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这些手段的应用无须昂贵的设备、精密的仪器或其它严格的诊疗条件,器具随身携带,具体操作简单,易于快速使用,投入人员很少,临床疗效明显。特别是在全科医生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在用心领悟、手法娴熟的基础上使用,则更可获得卓越的疗效。所以中医学的诊疗手段十分适宜在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工作,同时也将大大丰富全科医生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对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开展大有益处。#p#分页标题#e#
4中医药费用低廉,符合我国卫生改革的内容和社区居民的消费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的医学发展和取向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不是仅为少数能按市场价格支付费用的人服务。过去几十年来,医学传统地接受了治疗为主、治愈为目的的生物医学模式,昂贵地谋求医疗的进步。许多新技术的发展,提供的康复和延长生命的新形式和手段,客观上都存在增加医疗费用的倾向,致使医疗保健费用日益膨胀。昂贵的医疗费用使许多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健康状态的改善,仅局限少部分有钱人范围。与此同时,大多数人特别是偏远地带人民群众却连落后的卫生保健条件都未能得以改善和提高,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卫生保健条件都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医疗市场引进竞争机制以来,有些地区和医院缺乏大卫生观念,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盲目引进和攀比高新技术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上述矛盾。医疗费用的昂贵,也使得国家和政府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策略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堪重负。医学走到了可供性的边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已经脱贫或正在脱贫的家庭,重新因病致贫或无钱医治的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少人正丧失享受医学服务的均等机会。无法对医学技术和知识的应用以及对治疗进行选择,更谈不上对稀缺卫生资源的分配和享用。病人的选择和尊严受到伤害,医学的社会公平性和公正性在人们的心目中受挫。医学已不是社会供得起的和经济上可支撑的医学,医学有可能或者说正在一步步沦为商业力量和金钱的俘虏。长期以往,很难说医学是不是要成为专为有钱人服务的医学。总之,过去的医学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条件与医疗费用过高、卫生资源有限而又分配不尽合理的窘迫和矛盾;越来越体会到医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必须进行系列而重大的改革[3]。积极开展、推广方便、经济、适用、有效、覆盖面广的社区卫生服务初级保健模式,是符合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得力举措,值得欣喜的是这一举措已被纳入国家医学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的总体规划并逐步完善。
建国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建设,一直是分别城乡、分别所有制乃至分别就业状态来组织实施的。
这种制度建设方式已经落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未来的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还能够从根本上扫清传统医疗体制对劳动力流动、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等形成的障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可以真正增进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此外,过去只针对少数群体的保障体制所难以解决的体制外侵蚀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划分医疗卫生服务的层次和范围,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
为了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有必要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
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
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具体实施方式是,政府确定可以保障公众基本健康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政府统一组织、采购并以尽可能低的统一价格提供给所有疾病患者。其间所发生的大部分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为控制浪费,个人需少量付费。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需自付部分可进行减免。
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为了降低个人和家庭的风险,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政府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自愿和自主的基础上,为职工购买补充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也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参加多种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
对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界限划定,尤其是基本医疗服务范围(包括药品和诊疗项目)的确定,可以依据医疗服务领域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经验,并结合政府和社会的保障能力来确定。
制度建设初期,基本服务的范围可控制得小一些,随着经济增长和政府投入能力的提高,再逐步扩充服务的内容。
构建与目标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既然在公共卫生问题上政府要承担全部责任,为了便于工作上的统一组织与协调,最好由政府直接组织的公共部门来提供相关的服务。从中国目前的情况出发,基本医疗服务也应主要由公立机构来提供。鉴于公共卫生事业和基本医疗服务之间的紧密联系,二者可以采取合一的体制。即建立同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样做,可能更加符合医疗卫生自身的规律,突出预防为主,实现防治结合;同时也可以避免多元服务体系并存带来的资源浪费。
非基本医疗需求属于私人消费品,至少在现阶段如此。因此,主要靠市场化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不需要政府来统一组织。在这一领域可以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但是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可能将全部非基本医疗服务都交给营利性机构去提供,还是需要保留一部分承担非基本医疗服务责任的高端公立医疗机构。其作用之一是在服务价格方面发挥导向作用;二是在技术路线选择方面发挥导向作用;三是承担一些相关的政府职能。例如诊疗新技术的推广、新标准的示范,以及特殊时期的应急医疗服务等。此外,也应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非营利的医疗服务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一起,共同为居民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
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直接举办,其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部分非基本医疗服务。此类机构不得有营利目标和行为,收支要严格分开。对于只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机构,政府应确保投入。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运转费用来源以服务收费和政府投入相结合,可以有盈余,但盈余应当进入国家预算收入并用于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公立机构的医务人员为公职人员,但需通过合同聘任等方式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公立医疗机构的布局由政府统一规划。其中,只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机构,可以参照政府行政机构的管理方式;承担非基本医疗服务责任的公立医疗机构,可以在确保政府基本意志得到贯彻的前提下,给机构以更大的独立性。
营利机构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作。政府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资质条件、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等实行全面监管。
非营利医疗服务机构按照一般非营利机构的模式运作。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盈余只能用于事业再发展。政府给予相关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进行全面监管。
全面推进医药分开
按照以上制度设计,在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前述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等问题应当可以彻底杜绝。政府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于非基本医疗领域,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
建立并逐步完善筹资与组织管理体制
基本政策框架、服务内容和标准由中央政府来确定。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领域,保持全国大体上均等的水平。但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涉及千家万户,具体的组织实施责任还是要更多地依靠地方政府。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以县级政府作为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应该是比较适宜的选择。
为了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事业的均衡发展,实现服务的公平,筹资责任应以中央政府为主,各级政府合理分担。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承担医务人员工资、基本药品和诊疗手段的采购费用,而诸如医疗设施的基本建设等费用,则主要靠地方政府来承担。地区间的财政能力差异问题,可以通过强化一般性的财政转移支付来逐级解决。
为了尽可能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财政上需要做出相应的安排。例如,调整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医疗卫生支出;适当调整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收入比例;中央财政设置专项预算科目用于补贴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费用等。长期来看,则应在税制改革的基础上,调整中央、省、县级政府之间的收入比重;设置专项税收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同时根据按保障目标测算的人均费用标准和各地(县)的人口数量,核定各地(县)的基本医疗服务总费用,列入中央财政的年度预算,并按季度通过省级财政直接拨付给县级执行机构。
为了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稳定,必须改进各级财政的预算制度,对公共预算中的医疗卫生科目实行分账管理,禁止任何形式的相互挤占和挪用。此外,可以在中央和省两级建立专门的医疗卫生基金,以应付各种不时之需。
新旧体制的衔接方式
一是现有医疗保障体制与目标体制的衔接问题。关键是保证目前享有较高水平保障的社会成员的实际待遇水平不发生明显降低。出路是为他们提供补充保障。例如,对政府公职人员以及其他获得过医疗保障承诺的国有经济部门的中老年职工等,可采取由政府统一提供附加商业医疗保险的方式予以解决。对企业职工,则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加商业性大病医疗保险。
二是对现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分类改革问题。对现有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只能是“抓小放大”,同时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责任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应通过对现有各级公共卫生机构、二级以下的公立综合性医院、以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院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改革、调整、合并形成。对目前三级以上的大型专业性或综合性医院,则应进行分类改革,部分改制为营利性机构,部分改制为非营利机构,还有一部分应继续保留其公立机构的性质。
对有关体制设计可行性的分析
对于这样一个“全覆盖”的制度设计,可能的担心来自筹资能力问题。我们认为,从整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看,这一担心没有根据。
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推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尽管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但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就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绝大部分城乡居民的卫生防疫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承担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在筹资能力上不应当有问题。
国务院决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由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钟南山是当时“大卫生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说:“医改改什么、怎么改固然重要,但谁来负责更重要。医改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防和治、医和药、服务和保障、中医和西医,涉及卫生、药监、医疗保障、财政等多个部门,管理不应过于分散。卫生部改不了,国家发改委改不了,总不能让总理亲自来改吧!要将医改工作真正做好,必须实行大卫生体制。下一步,‘大卫生部’要力争与医疗保障结合起来,具有防和治、医和药,服务与保障的综合功能,从而在结构体制层面为医改铺路。”
统计显示:每10个上海人中就有1人糖代谢不正常
每10个上海人中就有1人糖代谢不正常。上海市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史奎雄教授说,上海市20岁以上的糖尿病发病率大约为5%~6%,而血糖轻度升高,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后备军”也在5%左右。在糖尿病“后备军”中,每年大约有7%的人转化为糖尿病患者。
据分析,压力大、运动少、晚餐吃得太多、太好是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现代人压力大,容易产生兴奋反应,血糖激素升高;另一方面,现代人午餐吃得既简单又少,但晚餐吃得太多、太好。由于晚上合成脂肪的能力是白天的20倍,结果导致晚餐能量过高,脂肪积累过多。
三种模式保障乡村医生养老
北京、上海和江苏三省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别采取农村养老保险、小城镇社会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三种保障模式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的做法,已被卫生部办公厅转发各地,这三种乡村医生养老模式有望得到进一步推广。
北京乡村医生养老制度基本标准参照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乡村医生平均月收入等制定。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乡村医生退休后每月能领到300元养老金。上海按照《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标准,除被纳入小城镇社会保险之外,乡村医生还可以选择农村养老保险加补贴的办法。对于领取农村养老保险金的乡村医生,可领取适当的补贴,以保障月养老待遇水平一般不低于300元。
医保卡有望实现全国联网 实行社保卡一卡通
两会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关于社保关系跨省转移问题,要在实现社会保险省级统筹基础上,调研出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上进一步加强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网建设,就有条件在全国逐步实行社会保险卡“一卡通”。
“现行的医保卡使用限制条件太多,特别是不能跨地区使用,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地方粮票一样。”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业大学教授董新光认为,在现在的E时代,医保卡应当像银行卡一样全国通用,病人持卡不管在何地的医院看病都有效。
中国人肝癌高发年龄提前10岁
曾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吴孟超院士,在广州举行的“原发性肝癌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上透露,中国人患肝癌的高发年龄,由以前的40~60岁提前到了30~60岁,而慢性肝炎患者肝癌的发生几率比正常人高出100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叶永安认为,普通人防肝癌首先要预防感染乙肝、丙肝病毒。
叶永安还表示,生活习惯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肝癌的发生,但叠加之后就会有肝癌危险。肝癌往往是以肝硬化为基础,喝酒导致的酒精肝,暴饮暴食导致肥胖引起脂肪性肝炎,过分节食导致肝损伤,这都有可能直接导致肝硬化。而早上不吃东西导致营养不均衡,熬夜睡懒觉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等,则是会降低免疫力,从而成为导致肝癌的叠加因素。
手机短信在社会传播称吃烧烤会感染艾滋
“最近不要在外面吃东西!尤其是烧烤,一名艾滋病感染者在全国部分城市用竹签挑破自己皮肤将血滴入食物来传染他人。已有部分大学生感染,请转告你关心的每个人。”这条短信在社会广为传递,引起不少烧烤爱好者的恐慌。“这些短信应该是一些人故意发放的,如果是真的,政府也会第一时间向市民提醒。”艾滋病防治专家说,“艾滋病一般不会通过食道感染,就算吃下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食物,胃中大量的胃酸也会将病毒杀死。”
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化学清洁剂、消毒剂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也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服维生素E致癌未必适合中国人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利用4年时间,对7.7万名常服维生素的烟民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服用维生素E可降低烟民罹患肺癌风险,相反,常服维生素E还可能增加患癌风险。对此,天津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主任王长利教授说,该研究结果虽历时4年,但研究对象是“美国人”,此结论未必适合“中国人”。因为不同人种、身体素质差异以及基因等,都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因此烟民也不要过度恐慌,别以为自己得肺癌与维生素E有关。烟民防肺癌没有任何捷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戒烟+体检”。王主任建议,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防癌,该补什么应事先和医生沟通,一般来说,食品比药品更安全。
饮食不当长期憋尿最易损害肾脏健康
我国目前40岁以上人群肾病发病率达9%~10.6%,并且肾病年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专家建议30岁以上人群每年要做一次尿常规检查,及时发现肾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从一些细节着手,保护肾脏,远离肾病。市面上许多止痛药、感冒药、外用药以及中草药都有一定的肾脏毒性,要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功能有损的药物;不可暴饮暴食,太咸、太甜、太油、蛋白质吃的太多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要及时治疗感冒,对于反复感冒,感冒后高血压、水肿、小便有泡泡应检查是否有蛋白尿,是否是由肾脏病引起的症状;在平时工作生活当中,要多饮水、多运动、不憋尿,做好肾脏保健;发现血压偏高、小便有泡沫、夜尿多、浮肿、腰部酸困痛应及时进行检查。
父母社交生活健康可提升孩子学习成绩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尽管社会阶层、财富或社会地位不同,父母如果社交生活健康,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要好于其他同学。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孩子交际能力强,学习成绩通常更好,这已为教育专家公认。研究者选择3000名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研究这些孩子5岁时的读写、计算、口头表达成绩,将其与孩子父母的社交生活习惯对比。比较结果显示,父母善于社交的孩子学习成绩比那些父母社交生活较少的同班同学高出1%~4%。
日本妇产科组织提醒:孕妇要正确系好安全带
坐车系安全带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可是关于孕妇是否应当使用安全带,却存在一些争论。最近囊括了几乎所有日本妇产科医院的日本妇产科学会和日本妇产科医师协会共同宣布,人们认为“孕妇可以不系安全带”的想法是一种误解,他们将把这一意见写入近期公开的医生诊疗指南中。
他们建议,孕妇在使用安全带时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腰带避开隆起部位,放在胯骨的最低位置,即两侧胯骨的突起部分和耻骨的结合处。最好是绑住大腿。不能让腰带横切在隆起的肚子上。
2.肩带也要避开隆起的肚子,从头侧部通过双乳之间到达侧腹部。不能让肩带横切过肚子,另外小心带子偏头一侧可能摩擦颈部。
3.开车时要调节座椅位置,让肚子和方向盘间有一定空间。
4.调节座椅的倾斜度,使安全带始终贴在身体上。
这些步骤看起来复杂,要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孕妇使用安全带时,不得横穿子宫隆起部位,尽量缚在骨头上。
中年女性腹部脂肪过多可增中风风险
美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年女性体重增加、特别是腹部脂肪过多,可能会增加她们发生卒中(俗称“中风”)的风险。研究人员调查分析后认为,中年女性发生卒中的比例出现较大上升,可能主要与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有关。1999年至2004年期间,中年女性明显偏胖,特别是腰围比1988年至1994年间调查中的中年女性每人平均增加了约4厘米。而中年男性体重和腰围在二十年间也有所增加,但这对他们发生卒中的风险似乎没有产生明显影响。研究人员说,腹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存在一定关联,而代谢综合征给女性带来的影响要大于男性。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目前国情的需要,所以,必须对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适应国家的发展,而且对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也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需要。所以,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1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1.1公共卫生的含义
公共卫生与常说的医疗服务是从某些方面来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美国城乡卫生行政人员委员会对公共卫生定义为“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公共卫生服务从社会效益回报时间上来看是相对较长的服务,但是是一种相对来说成本比较低的而且能够起到良好效果的服务工作。目前在国外,公共卫生服务在各个国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政府的干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制定相关的规定,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
1.2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含义
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就是指为管理公共卫生所设置的机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的统一称呼。公共卫生管理是政府为了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在疾病的防治方面采取的有效的措施,比如说制定相关的卫生政策,建立卫生服务组织机构等工作。
1.3公共卫生管理的性质
公共卫生管理是政府的行政行为,也就具备行政行为的某些特性,包括组织性、互动性、开放性、强制性和适应性。公共卫生管理的主体是国家的行政人员,客体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整体意志的反应,实施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人民的生活有良好的保障。
2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2.1是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公共卫生关系到国家广大人民的健康,公共卫生是政府的行为,政府通过实施一定的公益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化学制品等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公共卫生功能无法跟上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新的健康危害。公共卫生管理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它的有效性与社会矛盾有直接关系,是社会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也反映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好坏。公共卫生事业面向全体人民,切实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能够使国家赢得民心,稳定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2.2公共卫生是保障国家广大人民生命安全的需要
公共卫生代表了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根本利益,有效提高公民的的健康素质,公共卫生具有健康监测和分析的作用,可以有效处理突发的流行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可以建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有效项目,可以增强社区公共卫生意识,维持政府及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合作,公共搞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的维护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
2.3对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顺应了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
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事业单位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公共卫生是政府的行为,具有行政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应当从全局、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景上对公共卫生事业进行分析,全面衡量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政府方面应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保证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稳定。
3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现状
3.1.1指导思想问题
公共卫生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状况是疾病肆意流行,人民健康得不到保障,那么社会经济无论如何发展都没有意义,公共卫生的核心是公众健康,是政府的行政行为,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导致有些地方疾病预防工作不到位。并且因为利益的驱动,很少有人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做为执法者的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认为卫生执法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而产生工作上的消极行为,这种思想严重影响着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3.1.2缺乏强有力的权威指挥系统
在2003年我国出现的非典疾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应急机制的不健全,如果在当时有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非典疾病在一定的时间内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应急机制的不健全,暴露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协作,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处理机制并不完善。
3.1.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公共卫生专业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根据资料显示,高学历的工作人员集中于城市之中,而占人口总数70%的农村,相关的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经费的匮乏无法购进相应的设备,乡镇公共卫生工作仍然没有得到发展,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乡镇公共卫生状况落后。
3.2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2.1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颁布了很多关于公共卫生的法律法规,在众多的法律法规的标准上,有些规定已经与社会的实际情况不适应了,不利于公共卫生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不在量的多少,而是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根据社会地发展不断的去完善,不断的去适应社会的发展。
3.2.2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有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健等机构,卫生监督体系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部分,是维护正常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卫生监督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工作效率不高,无法对同级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督,无法适应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监督执法和医疗机构管理不到位,导致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混乱。
3.2.3公共卫生执法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由于法律法规内容上重叠交叉导致公共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其内部存在交叉执法、重复监督的现象,卫生监督职能分散在各个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分散的执法给管理带来一定的负担,同时也很容易导致相互依赖的局面。3.2.4执法有偿服务影响执法公正我国对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各机构开展有偿服务,这样的工作模式严重影响了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性,形成了那些没有收入社会性的监督工作没有人干的现象。由于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重叠,造成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构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争抢现象,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损坏国家行政执法的形象。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4.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
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决策与执行分开的形式,将执法权交给更多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的职能,市场的监管由专门的执法部门进行。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相关的政策,就要把政策落到实处,响应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把公共卫生预防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4.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吸取非典病情的教训,建立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在全国各地建设相关的疫情监测机构,对相关的疾病或者疫情进行分析判断,对重大的传染性疾病能够尽快的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并进行良好的控制,提高重大疾病发生时应急救治的能力。
4.3政府加大财政支出,提供保障
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尤其是乡镇的公共卫生,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充足的经费才能保证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4.4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
监督机构按照规定的权限依法行政,做好作为监督员的职责,在职权范围内的严格执行,切忌违规越权失职行为的发生。制定严格的内部工作制度,内部工作制度的更具有约束性,针对性也更强,执行的效果也会更好。
4.5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能够及时的了解公共信息,电子化的网络信息系统能及时预见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一旦有重大的疫情事故发生,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方案,迅速的做出处理,将危险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5结语
公共卫生管理是我国卫生管理事物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人口健康素质有良好的作用。加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中的现有的问题,针对问题一一解决,从制度上,财政上最大限度的给公共卫生管理提供便利,使公共卫生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
作者:肖颖 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日铭.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北京: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