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0 16:37: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道德规范的作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市场秩序;规范化;经济伦理道德建设
1、市场秩序规范中经济伦理道德建设的作用分析
1.1是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之外的重要补充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上的经济、行政及法律三大層面的调节方式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市场秩序的规范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退一步而言,即便是此三者调节得到立体化的健全,因其自身固有的限制,依旧不会做到全面覆盖。而经济伦理道德则不同,道德作为人们内化的一种精神文明规范,对于人们的行为有着一定调节的规范,在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无法覆盖的市场经济活动上,通过建设市场经济伦理道德,可以帮助人们在树立市场经济运行伦理道德观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1.2有助于形成市场经济主体的自我约束效应
较之常规性质的经济、行政及法律调节方式,经济伦理道德并不需要一个特定的管理机构,只需要在人们心中形成市场经济伦理道德观的基础上,就可以实现调节市场秩序的目标。伦理道德从其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为社会公众群体所普遍承认的一种内化的行为及精神规范。伦理道德的存在,使得人们在日常行为中会进行自我约束。同样的,通过经济伦理道德的建设,人们也会在意识上重视市场秩序规范发展的作用,并且在市场交易中自我约束经济行为,借此来确保市场经济得以稳定发展。
1.3顺应市场经济内在控制的基本要求
从经济控制的角度上来看,对于经济活动的控制可以分为包括的经济、行政及法律三者在内外在控制及内在控制,其中的内在控制也被称之为自我控制,具体来说就是伦理道德的调节。较之外在的强制控制,内在经济伦理道德调节诉诸于市场经济主体的自觉及能动性。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借助于善恶是非的评价来全面分析违反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通过社会舆论导向及宣传教育等方式,使得人们在心中知晓可为及不可为的行为,使其在经济伦理道德的指导下开展市场经济活动。从而在全面发挥市场经济内在控制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外在强制控制,来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2、经济伦理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2.1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道德体系
我国经过几千年发展形成的传统道德体系是以自然经济作为基础的,换言之,与当下的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而在我国计划经济阶段形成的平均主义等经济伦理道德观念继续沿用反而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为了确保经济伦理道德可以在市场秩序规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以市场经济作为基础建设一个与之相对的道德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坚守取精去糟原则的基础上,合理继承传统经济道德观念的精华,并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道德做出时代化的诠释,在去除其中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创新市场经理伦理道德的内涵及观念。除此之外,在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诸如公平、互利等原则上升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层面上,并将之全面纳入到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体系中,以便促使经济伦理道德规范得以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2.3公民道德教育的强化
伦理道德的作用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同时伦理道德也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出的约束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精神文化,为此,在建设市场经济伦理道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强化公民教育来提升公民整体的道德素质水平。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资源自身的合理配置,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经济主体的道德素质,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人类的主体性往往都会受到物质世界的侵蚀及制约,公民道德教育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避免经济主体因为市场经济及财富的发展带来的人格萎缩问题。在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在合理肯定人类欲望的基础上,宣扬利他性精神,通过市场经济主体诚信及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以便在市场经济的运作环节中严格遵循经济伦理道德规范开展各项经济活动。
2.3建立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
道德本身也是社会意识形态,换言之,具备与之相应的客观基础和动力,单纯依靠道德来解决道德失范的问题是不太实现的,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及社会运动的产物,在建设经济伦理道德的过程中,除了道德体系内部的要素需要进一步健全之外,还需要完善其外部支撑,也就是完善对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具体一些来说,就是依托于一定物质生活基础的保障人们得以遵循特定伦理道德规范的监督、维护机制,就是指法律及其他相关制度。在道德内在教化机制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就需要外在社会保障机制发挥作用。市场经济主体的道德失范问题,除了个人原因之外,制度规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制度规范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将是全局性的。为此,制定出一个完善且有效的促使人们道德素质提升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以发现存在于保障机制中的问题作为基础,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机制。
关键词:术前访视;规范化指导语;手术室护理
手术无论大小,对患者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她们既害怕疼痛,又担心手术效果及愈合情况等。术前常有恐惧,焦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态。术前访视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规范化指导语,把一片爱心传递给患者,充分体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宗旨,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我院通过手术前一日对手术患者进行访视,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基础上,总结了同类性质或共同特征的心理问题,从而自制了规范化指导语,以合理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来解除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真正的提高术前访视质量,达到访视目的,现介绍一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4年前半年,采用便利取样法对妇产科行大、中型择期手术的285例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剖宫产162例,其他妇科手术123例,年龄19~55岁,手术方式均为开放式和腹腔镜手术。
1.2方法 由值班护士对次日需要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注意与患者交谈时的语言、表情,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增加信任感;向患者讲解手术、麻醉摆放目的及配合的重要性等。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规范化指导。
2结果
通过调查183例患者最担心、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见表1。
3对策
3.1规范化指导语的内容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是信息传递最强有力的手段。它可以直接地及时地交流信息,沟通情感,收效最快。但有时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往往会误导患者,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应用规范化指导语后,事先告诉患者麻醉过程,指导患者密切配合,确保麻醉、手术顺利进行,因此通过设计的语言,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及心理支持,往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制定了以下8条规范化指导语。
3.1.1担心疼痛 对于本类患者的指导语如下:一般情况下,手术是在充分麻醉、安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的。当然也不能排除会有麻醉效果差的情况,只要能正确反应当时的感受,麻醉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麻醉方式,如连续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等。不论哪种麻醉方式,当你清醒时要如实反应自己的感觉,特别是连续硬膜外麻醉,打完麻醉后会测试麻醉平面,麻醉医生会用针头测试手术范围的皮肤,你需分清刺痛与点触的感觉,希望您能如实反应。书中麻醉医生还会根据手术需要辅助用些镇静药,可能您一觉醒来,手术已经结束了。
3.1.2关心手术医生技术及手术效果 对于本类患者的指导语如下:您的手术情况将由负责手术的专科医生向您解释。我院是专科医院,医护人员有着丰富的手术经验和急救技术,请您相信我院医生们的医术和医德水平。同时手术前医生会认真分析手术利弊,会尽量把风险给您压到最低,您就安心接受治疗吧,好心情会有利于您康复的。
3.1.3担心陌生环境的恐惧 对于本类患者的指导语如下:我们是负责您手术的手术室护士,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请相信我们会像亲人一样照顾好您的一切。明天我们按规定时间接您入手术室,并时刻关心您的感受,您有什么不适和需要可以及时提出来告诉我们。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一流的服务,请您放心,今晚好好休息。
3.1.4担心疾病性质 相当一部分妇科手术患者常常会担心自己所患疾病性质及手术效果。对此类患者,我们要指导说:首先希望手术结果令您满意。一般情况手术后会完全恢复健康的,但您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康复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即使是肿瘤,只要是早期诊断,早期手术,远期存活率是很高的。术后要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按时随访,会很快康复的。
3.1.5担心愈后情况 对于本类患者的指导语如下:人的个体差异很大,愈后情况也各不相同,但如果保持良好的情绪,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按医嘱进行锻炼等,都能有利于术后早日康复,有什么医疗上的疑问可以向主管您的护士及医生进行详细了解。
3.1.6不要输血 对于本类患者的指导语如下:输血是有指征的麻醉医生会根据术中出血情况判断您是否需要输血,一般介于可输可不输的情况,会尊重您的意愿尽量不输,否则会影响生命安全,当然输血有可能会带来血清感染的危险,但其发生率是非常非常小的。
3.1.7要求保留脏器 对于本类患者的指导语如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该保留有关脏器。如病变累及附近脏器,手术医生会根据病情与家属及时联系,在家属同意情况下,再进一步决定手术方案,您应该相信医生和家属的决定。
3.1.8担心室温 对于本类患者的指导语如下:手术室内温度按规定应保持在22℃,当切口消毒前巡回护士会把空调暂时关闭,有时因特殊手术需要,室温可能会
3.2掌握交流技巧 我院手术室年轻护士占1/2,有的刚从学校毕业,她们年龄小、阅历浅、社会实践经验少,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差,在术前访视中碰到患者提出的问题无法及时正确回答,有时解释不当,更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为了使大家掌握交流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平时抓紧各方面知识训练。模拟患者心理问题,寻找最佳语言表达方式。另外还请高年资护师到病房实施实地示范,访视中要求做到:仪表仪态端正,语言态度谦和,视线角度合适,回答问题恰当。掌握交流技巧,取得患者信任,在不断实践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
4体会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信息传递强有力的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后不仅需要精心的治疗,更希望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时因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就会误导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反应。为此,我们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制定了规范化指导语,护士按照规范化的心理护理语言和患者沟通,并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事先告诉患者麻醉过程,指导患者密切配合,讲解麻醉、手术顺利进行,从而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及心理支持,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本人只是针对手术患者术前主要心理问题设计了规范化指导语,至于手术室护士如何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心理护理,还有待于护理人员不断完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红莉.术前访视对手术患者心理活动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8(3):3.
[2]刘兴梅.规范化指导语在手术室术前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青岛医药卫生,2007,39(2):145.
[3]李跃荣.手术室术前访视效果调查与研究[J].护理杂志,2006,23(3):34~35.
【关键词】导诊服务;优质护理服务;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49-01
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民众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高。以往患者来院只是局限于指导其挂号、收款、治疗,如今患者看病更注重的是服务的态度与服务的质量。因此,我院将传统单一的导诊工作性质进行突破,增加导诊服务范围,现涵盖分诊、咨询导诊、陪检陪查、取送检验标本、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服务,导诊服务已作为医院窗口服务的亮点,成为医院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规范化的导诊服务不仅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赞誉,更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1996年创建青年文明号服务岗,起初是青年医务工作者利用上下夜班的休息时间,义务为患者提供服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于1997年护理部派两名内退的护士,固定到此岗位,负责门诊一楼的咨询导诊。于1998年正式成立导诊服务队,统一着蓝色工作装,由当时的两个岗,4个人,发展到现在多岗位,近60名导诊员,昼夜服务。其中,大专毕业生24人,中专毕业生22人,内退返聘人员10人。导诊服务队是一支高素质的蓝色的护理队伍。
1.2方法
1.2.1采取分组连续排班模式
分组情况:导诊组10人、分诊组12人、急检组12人、陪检组12人、取血组2人、电梯组8人、轮椅组2人
排班情况:导诊组,电梯组:上午班7:00~12:30;下午班:12:30~17:30;夜班:16:00~08:00 ;急检组,陪检组:白班为常白班,夜班:16:00~08:00。根据情况,弹性排班。
1.2.2具体工作模式、方法
建立分组管理体制,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奖罚条例,根据导诊员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年限具体划分组别,定岗定位。按照组别差异,实行分权而治、分级管理,具体拟定各岗位服务流程和工作职责。导诊组10人,是医院的第一窗口,负责咨询引领。队员上岗时必须以精神饱满的工作态度,使用礼貌用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熟悉医院的布局及每位专家的特长,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充分解答,引领到总分诊台后,陪检队员选择适当的运送方式,送患者到相应科室,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分诊组由12名内退的护士组成,负责一楼总分诊台及各楼层、各诊室的分诊、登记、叫号系统。分诊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病情能力,熟悉每天、每个诊室由哪位医生出诊,这样才能准确地将患者分诊到相应科室就诊,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需求;急检组13人,负责全院检验标本的运送与报告单的发放。要求具备较强的责任心,避免标本和报告错发混淆。陪检组12人,负责引领全院患者陪检陪查。特别对年老、体弱、腿脚不方便、病情危急的患者酌情陪检、交费,协助需住院的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等,加强与相关科室的联系,缩短患者等候诊疗的时间;取血组2人,负责全院备血、送血;电梯组负责在各部电梯内服务;轮椅组2人,负责管理全院轮椅、平车的租借,及接救护车重患。各组人员即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真正做到了导诊―分诊―诊疗―入院的一条龙服务,确保了良好的就诊秩序及患者就诊安全,提高了服务满意度。
1.2.3队员培训、考核
每周五统一进行强化学习,每月、每季度定期考试考核,主要集中考核三基理论、实践技能、医院礼仪、医院法律法等方面知识。制定优质服务评比标准,采用内部检查与外部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导诊队员进行量化评比打分,每季排榜,评选出每组的优质护理服务明星,及末位淘汰者,所有岗位动态管理。
1.3效果评价
采用发放问卷的方法,问卷内容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在岗在位、主动服务、多做一点点五项,按照“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分别赋值1~5分,分值越大说明服务越好。该问卷经过12名医院管理人员进行内容评价,得到一致认可。两个季度对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随机抽样30名)进行问卷调查,第二季度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问卷132份,回收率97.8%,其中有效问卷130份,有效率98.5%;第三季度共发放问卷133份,回收问卷131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130份,有效率99.2%;
导诊员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们的工作可以减轻临床的工作压力,是临床医务人员与患者间沟通的重要桥梁,确保了规范化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导诊员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总体印象,是患者选择是否在该院进行下一步治疗的关键环节。
2讨论
导诊服务是医院的重要窗口, 通过实施规范化导诊服务,提高了导诊员整体的素质,使导诊员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规范化的导诊服务减少了患者就医的盲目性,缩短了患者就诊、检查时间,从细微的服务举措中,让患者体会到导诊服务的人性化和专业化,融洽了护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服务质量投诉;同时规范化导诊服务为临床工作带来方便,提高了门诊护理质量,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都大幅度提升。可见规范化的导诊工作在优质护理服务中起到起到了利患利医,协调了医院和患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瑞华,刘刚.整体护理中实施导诊服务的体会[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23( 11) : 58-59.
[2]何胜娟,张远华.一站式服务在门诊的运用.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91-392.
关键词:督导评估 慢性病 档案 规范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24-01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因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所以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区是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基本场所,因此加强社区慢性病档案管理对慢性病防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社区慢性病档案具有“动态活档”特性,要求责任人在档案产生之日起,每月进行记载。慢性病档案的真实与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利用效果,也就是慢性病病人的“受益”或“受损”。
1 慢性病档案的不规范表现
在社区的慢性病管理实际工作中,社区在慢性病防治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的基线调查、居民入户建档、随访管理等工作。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人、财、物支持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慢性病防治工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高血压等重点慢性病的规范管理不到位、规范管理率低、随访质量不能保证;血压、血糖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有效控制率低;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管理、个性化的健康指导,病人的管理依从性及自我管理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还有较大的差距。健康档案中的“采集难、动态难、共享难”的问题出现在所难免,从我们对档案质量的随机抽查和电话访问患者所得的结果,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较大部分慢性病档案的不真实性,具体表现为:①患者联系电话有误码或家庭住址不祥无法根据号码和地址联系随访沟通,患者不能接受治疗与指导,档案从建立起即为死档。②社区医生每三个月一次的随访记录数据大同小异,显现为“闭门造车”“一挥而就”假随访假管理一目了然。③通过电话访问核查,发现没有随访病人,但有详细随访记录(血糖、血压、电话访问、面访)。④通过电话访问核查血糖、血压异常,但记录正常。⑤接受电话访问的患者,并没有接受服务或者患者并不清楚该对其进行什么样的服务,仅在基线调查时登记,此类建档就失访。反应出医患关系不良或随访时对病患的健康教育力度不够。
2 造成原因
2.1 社区医护人员严重缺乏且队伍不稳定,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社区医生脚踏实地入户建档,定期随访,以鱼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目前建档管理高血压患者3128人,全年要进行12512人次随访管理和随访记录。按目前该社区4-5名医生的配备远远不够,很多人身兼数职,加上慢性病管理岗位待遇低,造成队伍不稳定,经常更换人员。
2.2 组织管理。社区对全年慢性病防治没有完整的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和详细安排。很多工作处于应付,流于形式。没有建立良好的质量控制体系。
2.3 考核评估问题。慢性病的考核评估工作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使社区医护人员感觉不到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社区慢病建档工作、随访工作没有真正意义的开展。
2.4 经费问题。社区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持,而慢病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慢病工作支出大,造成工作被动。能不开展就不开展。
为了促进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并逐步实现社区重点非传染性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我中心启动了慢性病综合防治每月督导评估工作。
3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督导评估
3.1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机构在管理列表中随机抽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档案各20份,从纸质档案中随机抽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档案各20份,检查档案管理质量,包括生活方式指导栏的核实,重点抽查档案内容记载的真实可靠性。
3.2 随机抽取档案记录中有电话的患者进行电话访谈,要求完成电话访谈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各20名,电话询问病人是否接受了社区医生的一年四次随访、现身体状况、生活方式改进情况、用药情况、高血压、糖尿病是否控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是否满意等,通过患者的回答来判断慢性病档案的真实可靠程度。
为了不让督导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把慢性病考核工作落到实处,我中心加大了督导评估力度。通过督导评估所得分值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挂钩,与财政经费收入挂钩,从而促进社区慢性病管理积极性,对档案质量的考核更使社区医生的档案意识大大增强,提高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实践证明,档案督导评估在促进慢性病档案真实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要不定期对社区慢性病档案进行督导,同时社区内部也应建立内部考核机构,收入分配与社区医生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挂钩,建立激励机制,脚踏实地入户建档,定期随访,促进慢性病档案的规范管理,让慢性病患者的慢病档案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核医学科轮转的50名规培学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人。观察组男性13名,女性12名,年龄22~26岁,平均(24.42±10.5 )岁;对照组男性12名,女性13名,年龄22~26岁,平均(24.08±0.63)岁。纳入标准:学生对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为同一学习阶段的学生;能熟练使用微信平台。排除中途退出研究的学生。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基础上,采用PBL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小讲课内容和临床实际设计4~6个题目,由学生自主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观察组在对照组教学方法基础上,以微信平台为依托进行PBL教学。教师在微信平台上题目,全部学生参与讨论,给出答案。在此期问,教师可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在微信平台上为每个讨论题目设置对应的小栏目,记录讨论期问学生的信息。
1.3观测指标
教师制作两套难度水平相当的理论考试试卷和实践操作考试试卷,分别于培训前后由学生在规定时问内独立完成,每套试卷满分100分。
培训后向观察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调查问卷选项分不认可、认可度一般、高度认可3项,认可度=高度认可/总例数,平均认可度=每项认可度/调查项目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培训前后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比较
培训前,两组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培训后,对照组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 0.05);而观察组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
研究显示,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较高,平均认可度为81.60%。
3讨论
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激发教师教学兴趣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外最新研究均提示,无论是传统课堂提问或新型PBL等教学模式,均受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限制。当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高,师生问交流不畅0。本研究显示,采用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对教学的认可度。
研究显示,培训后观察组学生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微信是当前人们应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工具之一,将其应用于医学教育效果显著。在教学方法上,微信公众号能通过群发推送、参与共同讨论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问的交流沟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由于微信平台应用于医学教育尚属于创新举措,学生对其感兴趣和接受程度较高,能显著提高学习参与度.微信平台能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或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另外,将微信应用于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碎片化时问的利用,进而提高知识掌握程度。相关研究中,郭彩虹等叫守微信平台与PBL教学模式联合应用于肿瘤内科临床教学,结果显示出科时试验组理论考试和病例分析成绩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此外,微信平合PBL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学生认可度最高的项目为微信平合PBL教学方法“应积极推广应用”,达92.00%,表明该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对此,本研究考虑可能是其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且为学生之问的交流沟通创造了更好的环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提高了教学质量。
但是,采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可能会对某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需要提供有效的监督和引导。综上所述,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应用于核医学规范化培训,能显著提升学生专业成绩,并获得其高度认可。
4小结
顺应效应是个体与道德规范相互作用过程中道德规范对个体的改变,使个体认知结构符合道德规范的性质。原有的认知结构,只能同化那些与产生旧认知结构的环境基本相同或变化不大的道德规范,当道德规范发生变化时,认知结构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同化就不能取得成功。这就迫使个体运用自我调节的能力进行结构更新,变旧的结构为新的结构,以新的动作方式进行同化活动。
这时,个体必须响应道德规范,才能同化道德规范,否则会遭到道德规范的抵抗。顺应是个体改变旧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变化的道德规范过程。改变旧的认知结构不是抛弃旧的认知结构,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是对旧的认知结构的扬弃,是把旧的认知结构整合到新的结构中,成为新的结构一个组成都分。在这个过程中,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不断地由同化到顺应,再由顺应到新的同化,经历不断地量变到质变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同化与顺应的更替过程,就是个体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
失调是同化或顺应的前奏或先期心理反应。连接新的道德规范,连接着个体心理结构,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与新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必然、有效的反应。必然是因为道德规范不可能“纯粹自然”地或完全无意识地注入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中;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也不可能对外在的道德规范长驱直入而死水不惊。有效是因为新的道德规范成为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中有效的成分,促使道德认知结构发生改变。个体的心理失调是必要的,只有引起心理失调,才能打破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静止”状态,在动态中形成新的结构。
拒效应是指在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中引起个体强烈的排斥反应,使道德规范游离于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以外。排斥效应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自我保护”效应,这种效应的直接动因,来自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与外在道德规范之间的水火不容。其心理效应,不是道德规范内化的主要反应,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和群体中,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客观存在。
结果效应是指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同化某种道德规范,使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产生某些变化,它的出现会在新的同化过程中影响着过程效应。对于结果效应可以依照社会价值体系进行价值判断,结果效应分正、负、零和混合效应。正效应是指外在的道德规范作用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使个体产生和预期期望一致、合乎社会价值需求的变化。其变化有利于道德规范的代表性、先进性和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包容力和应变力;有利于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内化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负效应是指外在的道德规范作用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使个体产生与预期期望相反、背离社会价值需求的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主观、客观和传播媒介。零效应是指道德规范不能为个体认知结构所内化和对个体道德认知结构本身产生影响。尽管道德规范存在着,但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对此没有反应,产生不了内化效果。混合效应是指道德规范内化产生的综合结果,是正、负效应的叠加,在道德规范内化过程中,混合效应是常见的心理效应。
追求道德规范内化的正效应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将先引发个体内在的心理矛盾认知失调,只有失调才能引起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震动,能在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中产生心理效应。失调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追求协调是个体生活的目标,每个人都处在心理失调和追求协调的过程中,失调是必然的,协调是或然的,旧的失调消除了,新的失调就会产生,失调令人焦虑不安,使人处在心理更替过程中,人才能向上。在道德领域,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失调,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受到外在道德规范的影响,使道德认知结构与新的道德规范之间产生矛盾,通过消除矛盾,获得新的道德认知结构,符合社会需求。
从认知失调和道德规范内化的关系分析发现,二者间存在着二重关系。
一是认知失调是道德规范内化的前提,没有失调和矛盾,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便不会发生变化。矛盾的产生:新的道德规范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在方向上和水平上是否一致。有四种情况:同向同层,即新的道德规范与旧的认知结构之间在方向上、层次上都一致;同向异层,即新的道德规范与旧道德认知结构在方向上一致,在层次上存在位差,新的道德规范要求较高,旧的道德认知结构在高度上存在一定差距,便产生了位差矛盾;异向同层,即新的道德规范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方向上本质的差异,这一规范符合旧的道德认知结构的心理层次,矛盾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异向异层,即新的道德规范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方向性的本质差异和心理层次的差异,有了综合、对立、位差矛盾,就有了道德规范的内化。
二是内化是消除认知失调的必要途径。消除心理矛盾的途径:摒弃外来影响,对新的道德规范在主观上视而不见,以求心理平衡,便产生道德规范内化过程中“斥拒效应”,内化结果是零效应或负效应;咀嚼消化,吸收新的道德规范,填充旧的道德认知,在量、质上发生变化,达到心理平衡。内化起着接受矛盾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我们要确立科学的道德教育观。推进道德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力求科学化,避免形式化。不能在教育对象内部产生心理矛盾,更谈不上内化及效果,或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难以内化,不能发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因此,逐层推进是科学有效的、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尊重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能力,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内化过程中的斥拒效应,使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在内化过程中逐步同化,不断发生顺化效应,以达到正面效果。
关键词:企业 道德 规范建设 保障机制
企业道德规范即是针对企业这一特殊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而制定实施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道德规范是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道德规范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甚至违法行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加强企业的道德规范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加强企业道德规范建设,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则是核心内容。本文论述了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几种主要保障机制,希望能为推进我国企业的道德规范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领导机制
领导机制在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的保障机制中处于最首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领导机制就是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的领导体系和领导方式。领导机制主要涉及领导机构和领导者这两大问题。首先,企业必须建立保障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的领导机构。对企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实施,都必须由领导机构做出决策才会得到普遍认可和遵守。同时,领导机构对企业道德规范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还起着平衡和协调的作用。领导者的素质高低.作风好坏也对企业道德规范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具备了优秀的领导机构和领导者,才会避免因领导者素质不高.作风不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克服企业道德规范建设中领导不力和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真正维护领导机构的权威。另外领导机制对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其他保障机制也起着保障作用。
二、经费保障机制
经费保障机制是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物质条件。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经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首先,企业设立专项资金物资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其次企业员工道德的惩罚制度的实行,即对不道德行为进行物质惩罚也积累了一定的资财,这部分经费为企业道德规范建设提供了有益补充。对于这些经费的管理必须建立规范的经费收支制度。在企业道德规范建设中,经费可以分为一为二分来使用。一部分用于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实施机构的自身建设及其工作人员的报酬,一部分作为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宣传教育经费,其余的作为对有突出的道德行为的员工的奖励基金。简言之只有经费得到了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道德规范建设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三、宣传教育机制
宣传教育机制是企业道德制度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占领市场一是要有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二是要有良好的信誉,这些都建立在企业的道德规范建设上。宣传教育机制作为一种软约束机制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尤其重要。目前宣传主要是借助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等载体来实现的,但我们应该寻求更加广泛的方式来加强宣传。比如,可以用一些反面事例来告诫员工必须遵守企业道德规范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反过来,员工也会慑于道德舆论的压力从外在的强制变成内在的约束,进而达到道德自律,变被动道德为”主动道德”。教育则采用正面教育.树立榜样.形成舆论等方法,以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进行。其中,在企业中应树立道德榜样、道德典型,注重发挥道德榜样的教育和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推动整个企业道德风尚的进步。
四、赏罚机制
赏罚机制是企业道德制度规范建设的动力。从根本上来说,赏罚机制就是对企业员工道德行为进行强化激励的一种机制。就奖赏机制来说,对在企业道德规范建设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把思想引导和利益调节、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就惩罚机制来说,它对公然践踏企业道德规范的个人或组织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惩罚发挥了企业道德规范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加大了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力度。而这些赏罚应以企业员工的相对满意度来作为合理标准。
论文关键词:道德规范;内化;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的方面。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现今,虽然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大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本文试图从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机制、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化过程与思想道德内化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来予以分析和阐述。
一、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形式
众所周知,道德是靠舆论、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根据不同的道德意识层次,我们可把道德意识的作用机制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处于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的作用形式是人们有意识地、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自觉到了该道德规范是社会向他提出的要求,自己应该遵守;并且意识到,如果违反了这种道德规范,自己将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但是他对这种道德规范还没有很深的情感,没有形成由衷地来按照这种道德规范行事的内在需求。也就是说,道德规范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形成心理品质和道德人格。可以说,现阶段的集体主义道德规范就处于这个意识层次。道德规范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将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意识观念,然后再由意识观念控制人的行为。自觉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已经变成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但这种意识观念还只是浅层次的和外在的,如果人们不谨慎、不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那就很有可能不自觉地违反该道德准则。自觉层次道德规范的保障机制主要是社会舆论,一想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人们便会自觉地按照规范来行事,不敢轻易跨越“雷池”。
第二,上升到无意识的、不自觉层次的道德规范的作用形式是人们由衷地、心甘情愿地按照该道德规范来行事。不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对这种道德规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并且将这种道德规范深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人格,使之成为自己心理世界的一部分。这个层次是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的深化与升华,此时道德主体不用谨小慎微就可以按照规范来行事,处在这种道德意识下的道德行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靠道德良心对道德主体的控制。如果道德主体不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的话,自己的内心就感到愧疚、不自在、不踏实。只有当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时,人们才会感到心安理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慎独”层次的道德行为,不需要社会舆论作保障,道德主体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
当然,上述两个层次的道德意识在人们内心深处并非泾渭分明,二者经常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但总体而言,前者属于较浅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不坚定的道德信念,一旦有强烈的诱惑(如金钱、权力、美色等),道德主体很可能把持不住而做出有违人伦纲常和社会规范之事。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道德意识,纵使威逼利诱,道德主体也不会违反行为规范与良心准则。由此看来,道德教育与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使更多的人在最大限度上形成内化的规范的道德意识。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化机制
实现道德意识从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的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体系要正确、科学,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否则思想教育与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前进的路标。另外,道德规范体系还要符合现实国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考虑到人们原有道德观念传统,与传统道德心理和思想观念完全相悖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人们要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体系,并以此为准则来行为处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的确立是实施道德教育与建设的第一步,行为规范还只是游离于人之上的外在社会标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使人们深刻认识、理解规范要求。这样,人们就会了解并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严格谨守伦理要求。不过,处在这个层次的道德主体还需时时提防“恶念”,才能把持住自己的言行,使其不断趋向完善。能够使人们形成这种浅层次的道德意识,应该说道德建设已初有成效,但这种道德观念还很不坚定,在诱惑面前常常会摇摆不定,而我们大多数人的道德意识就处在这个层次上,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下极易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最后,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人们遵从道德规范的自觉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惯性,慢慢地就会对某种道德规范产生隋感认同,逐渐地培养成不用“谨小慎微”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表现自己的品性。这时,外在的道德规范已转变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行为信念。信念对人的举止言行的控制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这样的道德主体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内心道德指令来行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质上就是一个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心中道德信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如消化食物一样,食物虽然是身外的东西,但一经摄取消化之后,就变成我身体内的东西了”。这是道德教育与建设最关键的阶段,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这一内化,现代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里的道德建设的转化阶段,只是从理论上概括或说明道德观念实现的逻辑演化进程,而实际的道德教育与完善过程还与人们原有的心理观念和思想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任何思想道德建设都不可能完全割裂旧有的道德习性和行为习惯,只有在传统道德意识中剔除腐朽糟粕,融人新观念与新思想,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建设目标。
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途径
真正有效的道德建设既要求形成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又必须实现道德规范在社会个体成员身上的逐渐内化过程,而后者则是更为重要、更为困难的实际运作问题。就我国而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实施纲要,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便是实现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这是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思想道德建设应从社会多方面、全方位来推进。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的发展必然受制于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物质前提,道德建设就会流于虚空。一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人们也就无需为果腹之食而去做违背道德之事了。经济发展为高尚道德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利益也促使人的道德行为和向善观念得以积极形成。人们越来越发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的信誉保证是占据市场、赢得商机、获得利润的必备条件,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会促使人们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加强道德宣传。道德宣传并不是指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指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小说、诗歌等各种大众文化传播形式去教育人、影响人、感动人,从而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目前人们的温饱已不再是问题,而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精神需求将被提到建设日程上来。精神文化需求将成为我国今后大众社会需求的重要内容,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契机。影视等大众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往往是强烈而深远的,尤其在优秀艺术作品的影响与教育下,人们会自觉地唾弃违背道德的言行,赞颂具有高尚之举的英雄人物,主动遵从道德规范,并最终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人格。
关键词:优良道德规范;道德需要;人性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13-02
一、优良道德规范的内涵
关于优良道德规范的研究,是伦理学的主要问题。王海明先生在《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伦理学的理念,突破了以往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的局限,强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如何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这一观点也被学界称为“优良道德论”。它强调优良道德只能通过社会创造道德目的,从人的行为事实中推导、制定出来。我们所制定的道德规范之优劣,“取决于对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制定道德目的之真假[1]4。”新伦理学明确了道德目的是为了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它提出:“评价一种道德的优劣好坏,与评价一种政治和法的优劣好坏一样,决不能看它本身如何;而只能看它实现道德目的的程度如何,只能看它对道德目的的效用如何;只能看它把社会的经济和科教搞的如何,只能看它增进每个人利益的程度如何,只能看它给予人的利与害的比值如何[2]155。”在这里,经济、科教等属于社会整体利益的范畴,同时更注重了“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强调保护个人合法利益的重要性。表明优良道德是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要维护个人正当的、合法的利益需要。由此,笔者认为所谓的优良道德规范就是:符合普遍人性要求的,既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充分尊重个人利益的道德规范。
二、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重要标准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优良道德规范,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应符合以下标准。
1.优良道德规范应突出强调社会的“善”
新伦理学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以往道德只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局限,突出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社会的“善”。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开篇就写道:“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一种善即或对于个人和对于城邦来说,都是同一的,然而获得和保持城邦的善显然更为重要,更为完满[3]4。”在这里,所谓的城邦即是指社会。因此,优良道德规范体现在社会功能上就要突出强调社会的“善”。它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使社会在良好道德的引导下健康的发展。并且作为人类社会,它也应维护个人的利益,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而不是限制和制约个人的发展。这就是社会的“善”,而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就应该体现社会的“善”。
2.优良道德规范应维护社会秩序健康运行
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机体,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中才能正常运转,从而需要相应的社会控制系统[4]41。社会控制系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国家法律、政治、制度等,但仅仅依靠这些强制性的手段是不够的。道德也是社会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重要的调控力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始终植根于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保持着行为“应当”的价值内涵,以行为“该不该”的评价方式而存在和发展着[4]39。道德借助人们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评价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通过这种潜在的规范作用,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由此,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必然要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偏离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一定不是优良的道德规范。
三、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重要依据
1.符合人的道德需要
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人是个体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种个体存在物,这是由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机体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任何人绝不是“纯粹的个人”,而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这就是说,人同时又是一定的社会成员,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的二重存在性决定了人的道德需要。道德与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十分复杂。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是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他们的需要即是他们的本性。”意思是说要想知道人们的本性如何,就要看他们的需要如何,他们有什么需要和以什么方式、怎样来满足这些需要;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情况如何,人的本性也就如何。就哲学意义而言,人的需要既是人的本性。人的任何活动及其结果,都是由需要来激发、推动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正是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基于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人的道德需要,既是指人对于一定道德的需要,人没有道德就不能从事人的生活。而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就要满足人的道德需要。他应根据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复杂性,以调节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为目的,最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满足人性发展的要求
人是道德需要的唯一主体,道德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需要。因此,只有符合人性的要求、满足人们根本目的、根本利益的规范,反映人性本质的道德规范才是优良的道德规范。如果道德规范不符合人的最根本利益的实现,对主体不是根本性的“好”,那么这些规范便可能是不合理的、多余的。因此只有全面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内涵,才能制定出真正优良的道德规范。那么,何谓人性?正如王海明指出:“人性乃是人生而固有之本性。”说到底,就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人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方面,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这是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人性概念;另一方面,人性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伦理行为与道德行为一样,是道德所规范的行为,“人是社会道德的主体”。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的利益。人类之所以创造道德,就是为了保障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道德规范作为道德的外在形式,也必须反映人性的要求,反映着人们一定的利益需要及价值追求。只有这样,这种道德规范才能真正促进人类的存在和发展。
3.保证人能自觉遵守
在社会的整个规范体系当中,道德规范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必要的限制,对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促进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一方面的作用是限制,限制那些有悖社会所允许的行为。另一方面是保护、鼓励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必须要保证人能自觉遵守,只有这样的道德规范才能称得上是优良道德规范。
四、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意义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存在着各种领域。因此社会就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形成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优良道德规范都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1.优良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进步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时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人们的道德要求也就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任何社会或国家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时展的道德价值体系。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正常运转。现阶段我们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样一套道德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社会主义建设在稳定中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2.优良道德规范促进人的发展
优良道德规范是在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反应普遍人性的要求下制定出来的,因此它能促进人的发展。这表现在,它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它通过社会舆论和主体的内心信念等方式,去唤醒人们的良知、羞耻感、内疚感,从而使人们实践良好的行为;它能调节规整人的行为,优良道德规范能够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从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榜样感化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化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和情感,当个体遵从了这种道德规范,他就会产生愉悦的体验,从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评价;反之,如果他违反了这种道德规范,那么他就会在心里产生负罪感或羞耻感,从而给自己一个否定的评价;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鼓舞和激励的作用,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帮助人们认识自我与人生,确立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它能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人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能促使人们自省和完善,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使人们不断完善自我,克服自身的弱点,如贪婪、自私、懒惰、等,并帮助人们形成正直、善良、勇敢、高尚的品德。总之,通过优良道德规范的积极作用,最终会促使人向着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