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18 14:45: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雷默特.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三农”

一、生态农业旅游概念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利用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等内容,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

生态农业旅游有着狭义和广义上的两层内涵。其中仅用来满足游客观光需求的农业行为属于狭义上的;而广义上的生态农业旅游涵盖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业自然景观以及农村人文文化资源的范畴,通过以旅游为载体的内涵式规划、设计与构建,把农业建设、高效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科学布局,让广大消费者充分领略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及生态农业文化的独特情趣与魅力。

二、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生态农业旅游以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包括观赏、美食、购物、亲身务农体验、乡土文化交流等;二是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旅游业相结合,开发传统旅游景点周边的生态农业区域,使其成为景点的一部分;三是观光性农业分布多数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地区以及特色农业地区。

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在遇到新机遇的同时,由于开发者和消费者是通过外在干扰的手段进行开发和经营,因此,一旦生态旅游管理不当或者干扰程度超出农业系统本身所能承载的阈值,则会对生态农业系统本身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农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其自身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文章从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总结当前中国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前景。

1.开发者对生态农业旅游认识模糊

目前,我国许多开发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有的乡村旅游开发者和政府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认识不够,他们仅仅从效益观入手,盲目花大本钱改造硬件设施,大规模改造自然农业系统设施和环境,过于粉饰农村房屋,添置娱乐设施等。这不仅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使原有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更会让广大追求原生主义的消费者失望,本质上扭曲了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而有的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亮点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这种模式只是为了让广大消费者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本质上却让乡土文化与生态环境貌合神离,忽略了生态农业旅游的深层次含义,效果得不偿失。

2.特色不明显,产品过于单一

生态农业旅游有着其本质上的独特性,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就使得它区别于其他旅游产业。但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上,如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中心等,许多地方都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产品雷同,过于单一,品位不高,并没有形成特色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有的甚至落入了“春季看花,秋季摘果”的套数。由于地方特色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发展系统,开发的种类、广度、深度都不够,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明显。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政策却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缺乏执行力;同时,缺少相关的质量评价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来起指导和规范作用,导致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项目上的盲目性发展和低水平发展,生态环境得不到切实保护。而生态农业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开发者都是私营民间资本,因此在行业竞争、标准划定、科学布局、有效管理等出现混乱局面,这严重影响到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4.负面影响日益严重

在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及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质量伴随着正在涌入的游客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随意丢弃废弃物,自身经营者造成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旅游区的河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破坏了农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环境。缺乏合理规划建设、娱乐场所、游客随意破坏旅游地植被和采摘农产品,都是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环境的罪魁祸首。在乡村生态农业旅游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乡土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所同化;传统文化可能会被裸地商品化、舞台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遭受破坏,这些都将会阻碍生态农业发展的进程。

三、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前景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缓解多方面的压力,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协调城乡经济健康循环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晚、底子薄,但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引导“三农”问题,且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前景广阔。

1.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薄弱环节。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党执政兴国的首要任务。传统粗放型道路显然已不再适应现代“三农”问题的发展,而是要有效利用资源,加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农业旅游以其与自然贴近、低耗能、低污染的特点,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旅游产业。从大多数成功经验看来,生态旅游和农业资源的结合,效果显著,由于生态农业旅游一般位于城市近郊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该类区域在发展中引导消费者由城市到郊区,同时消费也会倾向这些地区,使农民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化,非农业产值就会上升,生态农业旅游带来的副业和农产品也会一起协同发展。

2.利用丰富的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区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生态农业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雨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和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明和文化,如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等,不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消费者都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特色美食以及古老建筑等都以独特风格吸引着广大消费者。

3.优化农产品市场

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成本低;另外,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建设周期短,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其中就包括农业生产值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本身优于传统农业。比如,产品在采摘、观赏、销售等旅游活动中就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此过程中就免除了运输、加工、上市等成本,同时其价格本身也会高于市场价股,为农民朋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一项低成本生态农业和高消费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物,发展前景巨大,只要广大开发者和参与者能深刻挖掘其本身的独特内涵,分析需求,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根据自身区域特色开发建设,就能在旅游业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熊丽辉.长沙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2]张攀攀.福建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农业生态旅游

一、引言

海南全省土地总面积占我国热带面积的42.5%,农业作物种类繁多,热带作物品种十分丰富。海南海域辽阔,河库众多,水产品种类和数量丰富,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世界一流。丰富的“3S”资源、奇特的山野温泉、原始雨林、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热带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优越的旅游资源库。目前旅游客源来自于三方面,一为国际游客,这部分游客主要倾向于历史特色与国家特色浓厚的旅游景点;二为外地游客,这部分游客出行时间较为集中,其出行受旅游营销或口碑的影响较大;三为本地游客,这部分游客一直是各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盲点,大量、多次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

传统旅游业发展受旅游资源分布限制,其开展的地域与项目泾渭分明,其面对群体也相对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代表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普及,旅游资源分布界限被打破,固化的旅游景点被充满地域特色的特殊旅游项目替代,吸引可更多旅游需求群体的参与。创新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淡化了旅游业中一直存在的旺季与淡季之分,使区域旅游持续繁荣成为可能。

海南省一直致力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大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带动了诸多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了生态资源保护。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旅游业发展插上了翅膀,突破了传统旅游对时间、地域、信息的依赖,成为旅游产业在现阶段发展的特色,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旅游电商产业已成为振兴传统旅游业的重要手段。

二、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目前在兴建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方针下,海南地区的旅游行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想要强化和振兴海南旅游行业,提升海南区域旅游在国际市场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是十分有效的渠道。旅游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在国民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呈飞速发展态势。由于消费习惯传统、从业人才缺乏、个性化服务缺少、协同能力差及整体协调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且发达国家旅游电商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在借鉴国外经验过程中缺乏本土化改造。所以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旅游电商方案与对策,从而提升海南旅游业的总体竞争力,最终使海南旅游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旅游电商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区域性特色,不能形成合力。大部分的旅游电商网站功能单一,偏重于基本的信息与交易功能,所含信息量较少、更新缓慢、技术落后,没能实现社会化功能。作为新亮点和突破口的海南生态旅游呈现规模小,发展慢,规划差的特点。虽然海南生态旅游电商网站正在抓紧建设,但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现阶段,技术支持和发展思路成为行业革新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电商如何利用好流行的新技术,引进社会化智能旅游新思路成为当务之急。

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围绕着产品信息化、交易电子化以及网站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普遍存在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低、旅游企业网站宣传不到位、支付手段单一等问题,缺陷明显。同时旅游产品类别不足,社会化旅游服务不够,移动电商建设滞后等问题是旅游电商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因素直接制约了海南旅游电商的发展速度。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建设进程设想如下表所示。

1.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情况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体可分为企业主导与政府主导两种。由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映出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就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而言,政府主导的主动性高于企业主导,这也凸显出旅游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海南金旅网”作为国家旅游局倡导和发起“金旅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海南公共旅游信息官方网络平台。由于人力、资金及管理体制及职能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海南金旅网只承担了政府政务网的基本功能,还没有发挥出作为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生态旅游等新生项目,导致政府主导建设后劲不足,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来看,海南旅游电商面对的客户群体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脱颖而出,势必淹没在市场的洪流中。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的权威性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无法比拟的,但企业主导的建设更具灵活性更接地气转化更高。因此,采用两种主导平行发展是海南旅游资源推广与建设的关键所在,任何一条线的弱化都会影响到另一条线的正常运行,进而拖累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旅游电商市场发展趋向

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次。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统计,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传统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也引发了电子商务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宣传开始由线下往线上渠道转移,线上渠道所占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以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化发展在旅游电子商务市场拓展中展现了巨大力量,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三、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1.强化旅游电子商务在旅游产业链中的地位

传统旅游业与旅游电子商务的结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与必然趋势。旅游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优势,其发展伴随技术进步与消费习惯转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旅游业发展策略中,应将旅游电子商务放到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资源配套和建设规划等方面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投入力度,使之成为推动旅游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外部动力。

2.本土化发展策略

发展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应结合海南区域情况,深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海南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完善与借鉴的地方很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适当借鉴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在短期内有助于旅游产业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要避免缺乏本土化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而导致的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没有长效性的局面。在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有本土特色、难以复制的旅游项目与商业模式。另外,要大力培育“服水土”的本地旅游企业,以旅游企业带动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

3.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在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互联网+旅游不仅需要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应互联网操作技能。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网络技术是旅游产业整体腾飞的重要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竞争,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关乎旅游产业当前与未来,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系统性工程,人才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4.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海南整体旅游产业经济呈现上升势头,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关注。传统的旅游行业间竞争也日趋激励,具体体现在景点与景点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旅游企业在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弥补本区域产业结构不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海南应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热带农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和推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将农业生态旅游与传统人文、历史、自然景点等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开发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技术高、线上线下结合的试点项目,实现海南区域旅游特色突围。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以技术为产业驱动力,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使农业生态旅游搭乘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快车,为海南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同样明显。旅游产业作为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托海南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区域特色旅游服务,组建云服务、大数据支持下的社会化、智能化的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电商平台。坚持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将农业生态旅游打造成海南旅游的标识性项目。

参考文献:

[1]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

[2]蔡舒.浅谈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J].科技展望,2015(05).

[3]雷春.在线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研究--以海南三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05).

[4]陈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01).

[5]易振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01).

[6]陈文婷.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8(02).

第4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 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 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新源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新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新源县旅游业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无烟产业,资源消耗低、环保成本低、容纳就业高,必须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新源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空间上高度重叠的县域。拥有多元文化,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哈萨克民俗风情独具魅力,全疆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原始生态自然景观,成为我们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1.生态旅游资源

我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优质景区,包括国家AAAA级那拉提旅游风景区、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唐加勒克纪念馆、乌孙古墓群、远古壁画等成为我们新源生态旅游的特色景观。

2.草原、湿地资源

2011年,新源县拥有761.66万亩新疆乃至全国最好的优质天然草场,其中可利用草场688.9万亩。肥沃的土质、优质的牧草、充沛的降水量成就了我们天然牧场的美名。那拉提沼泽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4052.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3945.3公顷,整个湿地公园的湿地率达99.2%。具有河流、沼泽、湖泊、草甸等景观类型,是我国西部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更是西部干旱乃至我国罕见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3.民俗资源

民俗游是新源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融合是新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源作为哈萨克民族聚集区,2011年,拥有哈萨克族人口14.1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31%。民俗景区逐步创建,哈萨克民俗村、特色民族餐饮街等景区的开发,为新源旅游业发展积淀了丰厚的特色民族风情和人文历史元素。

(二)新源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业成绩显著

2012年,新源县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69.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84亿元,增长20.88%。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活动多彩纷呈,2013年先后举办了“冬之韵”冰雪旅游节、那拉提速度赛马、国际滑翔伞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的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逐步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支柱。

2.旅游收入增幅明显

从2007年到2012年,6年间新源旅游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从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我们发现其比值在逐年增长,除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的“7·5事件”的影响外,其他年份都是呈增长的发展势头,逐步成为本地第三产业发展中的支柱,促进了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优化。

(三)影响新源县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源的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优质的自然景区,社会知名度得到了提升,但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缺乏专业技能型旅游人才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难以尽快提升

新源旅游业起步晚,投入较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缓慢,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非常低;同时,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旅游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模式比较陈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差,使得旅游服务质量难以尽快提升。

2.由于民族文化项目少致使特色民俗产业发展缓慢

新源哈萨克族能歌善舞,哈萨克民俗风情、传统舞蹈、骑马舞、狩猎舞等等成为新时期游客的看点;著名的民族诗人唐家勒克大量文学作品和他的爱国思想成为启迪、激励游客的人文元素。但这些民族文化至今还没有一个部门进行研究更不用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产品化、市场化的研究。而且,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民俗旅游发展的步伐缓慢,缺乏吸引力。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困境短期难以破解

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需要合理的保护,这成为发展旅游的重大难题。因为一旦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污染、过度消耗的潜在威胁。为此,我们必须要以“适度开发”为原则,走“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但由于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等因素导致本地资源保护措施跟不上,原始生态屏障遭到损坏现象时有发生。其中:10万亩原生态的野果林资源遭到吉丁虫危害,造成部分濒危树种干枯致死已成为自然界发出的警示。

二、新源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旅游产业是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诸多行业和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旅游经济活动实际上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相结合的活动。

(一)差异化发展战略

1.战略的概念演变

战略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现代“战略”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2.差异化发展战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依据新源旅游业实际,适合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通过塑造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以造成相对于竞争者的有利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

新源地处伊犁河谷资源腹地,旅游产业要想和周边县市旅游资源竞争,占领市场份额,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选择“差异化战略”作为新源旅游的基本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和品牌来吸引游客。原因:第一,旅游市场是一个存在着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市场,差异化可以塑造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因此,差异化战略适用于旅游业。第二,新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孤立的,必须将其放在伊犁河谷的大框架中,从全局的角度来研究发展战略。第三,新源和周边县市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是竞争与互补的结合。每个城市以各县特色作为其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突出各县特色。

(二)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生态旅游是立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新源丰富的原始生态资源,成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基础,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发展新源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规范管理,促进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拥有高素质专业旅游服务人才对于加速新源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新源旅游人才数量少、质量低,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因此,要整合、利用各项教育培训资源,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使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得到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作为旅游从业人员,要树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成为环境的保护者而非污染的制造者,使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与环境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二)深度开发优势旅游资源,凸显旅游差异化发展模式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结构。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挖掘草原、民俗和屯垦戍边等文化,丰富旅游内涵。重点开发和扶持阿肯弹唱等具有典型地域、民族特色的演艺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发展。二是突出购物旅游。在那拉提、新城区等地方坚持突出以民族特色与开发旅游购物市场相结合、传承民族传统工艺与开发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原则,开发一批既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又有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商品。三是开发美食旅游。统一规划和包装新源美食旅游。推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菜肴、食品,以及信誉好、有代表性的餐饮企业,弘扬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新源县旅游业2012年工作总结[J].

[2] 新源县2012年统计年鉴,新源县统计局,2012.

[3]新源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J].新源县旅游局,2010.8.

第6篇

关键词: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0-03

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观光、游览自然、欣赏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生存其中的野生物种,并维持生态湿地原貌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宗旨是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盐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盐城湿地旅游资源东起太平洋西海岸,西处下河地区腹地,跨越滨海、响水、射阳、东台、大丰五县(市),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全市开放景点达40多个,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麋鹿种群600多头,国家一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有“东方湿地、百河之城”的美称。

盐城市位于东经 119.57°-120.45°,北纬32.85°-34.2 °,地处中国东部,江苏省北部沿海。盐城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属于湿润的季风气候区。生态环境独具特色,582公里的海岸线对应着浩瀚的海洋,是我国唯一无赤潮的海域,便仓枯枝与琼花、蒂莲一道被誉为花中奇葩,市里河流纵横交错,水乡特色明显。

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趋势,政府高度重视,如今已开发了大纵湖旅游度假村,观芦苇迷宫,观鸟、麋鹿放养之光,水上垂钓,帆船皮艇游荡等景点,2007年还举办了盐城首届丹顶鹤国际生态湿地旅游节,同时还加大了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旅游城市氛围。

二、盐城生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设计规划

对于湿地开发范围的界定以及开发功能的定位政府没有出台相应政策,湿地内部分核心区域池糖、河沟淤积多年,浅滩区域退苇围网养殖现象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场所发生迁徙,使得野生动植物数量、种类明显减少。 对于将要开发的湿地生态旅游公园缺乏具体详细的方案,投资者不能全面了解湿地资源,从而影响开发的进程。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到大纵湖度假村的道路不是很畅通,尤其在尚庄集镇区经常会发生交通拥堵现象,景区内停车位不足。从水路来看,缺少旅游轮船,码头建设也不足,路线单一。在旅游景区内,服务设施不配套,缺少游客休息区、餐饮、住宿等服务接待中心;公共厕所、垃圾处理不完善;星级宾馆档次低,数量少;码头、栈道的安全性有待提高;垂钓台、采棱船、水上亭宇的数量有待增加;供水、供电、医疗、通信等公用实施不到位。

(三)缺少投融资渠道

盐城市在打造生态旅游公园建设的融资渠道和资本运作上都缺乏现代的手段,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投资,而政府投资规模有限,直接导致盐城市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而在旅游路线,旅游交通工具上等投资额更少。旅游湿地开发的规模比较大,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多数城市都是靠吸引开发商和旅游开发公司来运作的,而盐城市在融资管道上缺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发行债券等现代融资渠道。

三、盐城生态旅游业发展设计

(一)观光主题

湿地本身就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地球的“肾脏”,能给游客带来极大的兴趣。盐城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沼泽地,有苏北第一湖的大纵湖,芦荡迷宫,串场河边的水街,小海温泉,情景式互动海洋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潮落成滩、潮涨成海的东沙,湿地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白鹤、黑鹤、金雕等都是国家一级珍稀野生保护动物。可以规划优美的自然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

开放沿海林场旅游景点,斗龙庄园内有刺槐林、南竹林、水杉林,林间还种有含羞草、郁金香、君勿忘等名花异草,闸南区有木屋、茅庐、草堂等田园风光。盐城市江苏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农业为载体,发展湿地观光农业,建设旅游农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让游客在观光、采摘、品尝的过程中享受乐趣。

(二)文化主题

目前游客不仅仅满足于观光旅游,更注重的是心理感受,而盐城市一个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城市,可以借着羊寨的桃花节,响水的荷花节,建湖的烟花杂技节,射阳的龙舟节设计独特的旅游项目,使游客对当地民俗风情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盐城也是一个饮食文化很浓厚的城市,如阜宁大糕、大纵湖醉蟹、东台鱼汤面、烩素鱼皮、建湖藕粉圆子,都是当地很有名的小吃,可以在景区举办一些文化饮食节,吸引更多的游客享受到当地的饮食美味。其次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湿地文化内涵,依托当地的旅游文化,设计一些具有文化性、纪念性、珍藏性、艺术性的旅游文化商品,这样不仅弘扬了当地的湿地文化,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传媒主题

21世纪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图片、音频、视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盐城也可以在这个传媒时代,借着媒体来打造盐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拓宽生态旅游业市场。

除了通过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报刊杂志等宣传外,应广泛利用户外广告来进行视觉冲击及综艺娱乐节目进行 “盐城湿地公园三日游”、“海滨度假村风光体验”等系列主题活动的合作,这样能有利于提升盐城生态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通过旅游电台,播放关于海滨湿地的风光,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特性,盐城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生活态度,以及游客的观光体验,游览过程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大家一起分享生态旅游的美好经历,跟着播音领略大自然原生态的美。

其次可以制作生态旅游网站,通过网站上不同模块让网友对盐城的风土人情、饮食、历史、地理、节庆、景点有更多的了解,网络宣传片让网友切身体验海滨湿地优美的风光,各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和原生态的植物。若有兴趣可以直接在网站上找到旅游路线图,住宿餐饮的订购,通过网站论坛游客还可以彼此交流观光体验。

四、盐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生态资源

湿地开发要全面规划,合理开发,严格区分核心区域、缓冲区域、试验区域的范围界定,考虑到湿地的环境、经济、文化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科学的设定开发目标、规模和强度,盐城市政府应通过多方渠道融资,可开发旅游地产、基金、债券等渠道。其次应成立专门的“湿地开发研究小组”,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动物、植物、环境、生态、旅游、水利方面的专家对开发进行专业的研究与指导,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来规划,突出重点,分部实施。其次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开发过程进行合理监督,保证合理开发,有限度的开发,健全法规体系和监管机构是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应进一步建立项目可行性的审批制度,生态环境的评价、监测和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使旅游景观、旅游活动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相融合。

(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

盐城生态旅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避免城市化倾向,道路、房屋、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与湿地生态环境相融合。在这个基础上,一是要加快交通体系的建设,疏通到达景区的路况,避免车辆拥挤现象,增加到达旅游景点的路线,分散拥挤路段的客流量,在城市客运站、火车站可以增加旅游专线。二是要加强水路的建设,科学规划码头建设,疏通大纵湖的航道障碍,保证旅游航线畅通无阻,引进高档次的游轮,以及做好码头的安全防范措施。三是增加空中航道,比如说热气球,缆绳交通,这样不仅丰富了旅游交通路线,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同时要加强旅游景点的公共设施建设,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停车位、餐厅,酒店、茶馆应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做好服务接待工作,保证景点的卫生环境是发展好盐城生态旅游业的有力保证。

(三)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作为滨海城市的盐城,同时具有海岸滩涂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可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开发人工生态园、生态游乐园,森林公园等。盐城历史上渔、盐、农业较为发达,可以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一幅幅黄灿灿的油菜花,白如云彩的棉花 让游客身临其中,享受田园风光,盐场、盐滩游览,浅滩捕鱼等景点。海滩上丰富的鱼类贝壳,可以制作特色地方小工艺品,贝壳手链,珊瑚挂件等都是游客很青睐的小商品。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展现盐城海滨城市的风光与魅力。

(四)合理保护生态资源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还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保护好湿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建设和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好生物多样性,才能保障地球的“健康”。对于湿地周边群众退苇养殖、围垦滥捕、烧荒等现象应做好教育指导工作,禁止游客进入保育区,湿地的开发应使用草木竹等材料,与湿地生态系统和谐一致,对于一些缺失物种应加强引进,在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尽量不破坏湿地的原貌,维持动植物原有的生存环境,避免野生物种的迁徙。其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尽快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对湿地权利人进行合理补偿,参照国家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办法,根据湿地开发项目征收湿地占用费,遏制湿地资源逐步减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青松、李. 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5-26.

[2] 刘加凤、吴郭泉、翟慧敏.盐城湿地旅游开发与规划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03).

[3] 杨艳.湿地国家公园的建立及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第7篇

但是,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旅游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的出现,甚至日益严重化在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被破坏日益严重,进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个词汇。它最早被提出是在1983年,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柯瑞最早提出的。在1992年,生态旅游协会明确指出:所谓生态旅游是指为了了解当地的环境文化与自然地理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而进行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是在不改变当地生态完整的同时,来创造经济效益,并且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上使当地居民受益。从这个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包括三部分内容。

1.生态旅游主要以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为主,从而满足旅游者对于回归自然的需求。

2.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要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提出,与我们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各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于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导致资源污染、破坏问题严重;而且部分游客缺乏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也影响了当地旅游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状况

那么,我国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如何呢?就目前来看,生态旅游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

生态旅游的口号几乎在各地的旅游业中都频繁出现,但很多地方对于生态旅游的理解不全面,认识不足。很多地方都往往把生态旅游仅当成是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但却忽略了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因为得不到保护和重视而恶化,进而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开发过程存在盲目性

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就盲目地上马相关产业,缺乏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深入考察和论证,结果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缺乏专业人才的辅助和引导

生态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旅游开发者必须要细致、全面地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需要专业人才进行工作的,它既是涉及到了旅游业的开发,也与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须有专业人才指导,这恰恰是很多地方都缺乏的。

(四)旅游景区环境破坏严重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是在发展粗放型经济,很多地区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发展目标,这就往往导致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受破坏严重的状况极为普遍。如大量宾馆、度假村的修建,各种娱乐设施的建造,大量污染性垃圾的存在。特别是在节假日,大量游客的涌入往往会造成景区的超负荷运转,而少数游客因为素质的问题,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这些问题就导致环境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当前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虽然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为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解决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出现的问题,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生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那么,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

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重视旅游收益,也要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重视生态旅游的宣传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地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

最为旅游景区来说,在做好自己的旅游服务的同时,一定要把绿色旅游、环保旅游的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向游客进行引导和影响,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提高游客的个人素质和水平。

(三)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

第8篇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体现作者对科学的严肃态度,参考文献也是有法律效益的,文中引用内容的要做上标注,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鉴赏。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吴章文.森林旅游区环境资源评价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孟宪宇.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卢云亭,王建军等.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5]文军.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6]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周笑源.生态旅游内涵再论,旅游学刊

[2]杨志平,潘文焰,赖玺婷.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法制与经济,

[3]步雪琳.禁建重污染项目治理酸雨污染开展生态监测张家界环境治理为旅游添后劲.中国环境报

[4]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

[5]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

[7]王怀宇.生态旅游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河池词条

[2]关于河池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更新时间:2012-9-16作者不详

[3]广西年鉴编委会,广西年鉴2004[M].南宁:广西年鉴社,2005。

[4]河池市生态旅游魅力,百度文库,更新于2011-11-29

[5]河池市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河池论坛牛头马面于2011-9-8更新

[6]郝新娣,刘淑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浅析--以定州黄家营葡萄酒庄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58-62

[7]郭彩玲。陕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35-140

[8]陈学清。基于绿色营销观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7,(6):97-99

[9]李锦宏,周蓓蓓。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以共生理论为视角[J].当代经济,2009,(11):54-55

[10]张金安,张吉立。大庆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探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5):42-45

[11]张芝敏,陈颖。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2):56-57

第9篇

关键词:伊春 旅游业 对策研究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纵贯全境,地理特征是“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是座美丽的林业城市,因盛产珍贵木材红松而名扬中外,素有“红松故乡”、“中国林都”、“恐龙之乡”之美称。

“十一五”期间,伊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重点培育,不断加大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力度,加快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使全市旅游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伊春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各国驻华大使“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生态旅游城市”以及“中国十大旅游营销创新城市奖”;汤旺河国家公园被评为“中国十佳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一、伊春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旅游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收入累计完成80.7亿元,年均增长31.4%;旅游接待人数1694万人次,年均增长13.2%;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加快推进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精品景区建设力度加大。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大力拓宽旅游资金筹集渠道,充分调动企业投入、民间投入、信贷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大的旅游企业来伊春投资。目前,全市建成AA级以上景区19处;省S级以上滑雪场4处;省级漂流经营达标场所8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

3、宣传促销与市场开拓成效显著。积极实施区域合作宣传促销战略,先后与三亚、天津、深圳、大连等城市签订了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在信息交流、互动促销、互推产品、建立旅游企业合作平台和致力推进无障碍旅游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

4、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和从业队伍。

二、伊春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但当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初期通常难以回避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已经显现出来。

(一)旅游产品缺少精品

由于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初期大都是自发分散进行的,缺少大资金投入,虽然景区数量众多,但景区建设缺乏整合,规模较小,品位不高,项目单一,功能不全,结构失调,同质化严重,在市场上很难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旅游企业缺少龙头

受地方经济水平等一些客观因素限制,我市现有的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金和人才短缺,管理不规范,经营水平低,抵抗风险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客源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三)秋冬季旅游发展缓慢

与我市近年来夏季旅游出现的“井喷式”爆发相比,秋冬季旅游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垄断性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景区知名度低,交通不便利,外地游客较少。

(四)旅游服务缺少支撑

林都机场开通后的运营、伊绥高速公路建设以及伊春直通省外铁路等旅游交通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档次不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能够接待大中型团队和大型会议的宾馆少。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和城市旅游公共信息咨询体系建设相对落后,散客旅游信息服务不到位。旅游商品、纪念品生产企业总量不足,规模偏小,多数企业研发能力低,生产工艺和销售水平落后。旅游文化发展落后,全市还没有一台能够代表林区特色的高品位、大规模的专门旅游综合文艺演出节目。游客夜生活单调,文化娱乐消费市场落后。

三、伊春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实施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强化旅游业产业地位,健全旅游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充分发挥市旅游发展金的导向性作用,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财政性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拉动消费、鼓励和吸引投资、扩大旅游市场的发展政策,落实国家和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旅游企业发展动力

培育市场主体,以资源、资产和要素重组为突破口,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竞争能力;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旅游企业的发展活力。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景区开发,进入旅游要素产业和相关产业。深化旅游经营机制改革,旅游景区(点)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情况外,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三)积极招商引资,加大旅游投入力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旅游招商活动,拓宽旅游融资渠道。形成集团化的经营运作方式,利用旅游集团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全面推进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快人力资源总量积累,提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比率,逐步完善育人、用人机制;在现有大中专院校增设旅游专业,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组织旅游经营和管理人员到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聘任一批兼职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实现人才共享。

参考文献:

[1]伊春政府网 http:///

[2]伊春市统计年鉴 200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