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生物防治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18 14:45: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生物防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生物防治

第1篇

但目前,化学除草剂和杀虫剂依然被大量使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对农产品安全信任危机愈演愈烈。用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农药,消除杂草和虫害,成为绿色农业生产的首要和必要的选择。

生物技术 远离化学除草剂

减少或不用化学除草剂,用生物技术清除杂草,是切实可行的,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可以通过田间管理,采取保护性耕作、轮作或间作,改良土壤环境来达成。另外也可对有益生物进行生境调节,培养农作物的抗性品种,也能有效地清除田间的杂草。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农作物进行间种,如玉米与大豆间种,小麦与大豆间种。与连作小麦田比较,冬小麦—黍—免耕或冬小麦—向日葵—免耕轮换,两年后,杂草数量分别减少了99.7%或99.8%。中耕时,清除残余枝叶或进行诱集作物种植,推迟播种期,或采用植物行间覆盖,也能大大地清除杂草。

一些覆盖性植物如黑麦的种植,能使豚草、藜和普通马齿苋减少43%、95%和100%,并不妨碍豆类作物的生长。苜蓿也是很好的阻碍杂草生长的覆盖植物。农作物行间,用黑色塑料膜覆盖,剥夺杂草生长所需的阳光和温度,也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3~4年即可完全消除旋花类杂草。

现在,美国已经全面禁止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但允许使用丁香油、百里香油和皂角物质等天然除草剂,这些都是植物类生物除草剂。但人们用得最多的还是真菌类生物除草剂,1981年,在美国注册的第一个生物除草剂Devine,是弗罗里达州的棕榈疫霉致病菌株的厚垣孢子悬浮剂,被广泛用于桔园的除草,有90%以上的莫伦藤被清除,有效期可持续2年。上世纪60年代,中国农田也广泛使用“鲁保一号”生物除草剂,是一种菟丝子盘长孢状刺盘孢的培养物,能有效防治大豆田菟丝子的滋生。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生物除草剂。

生物农药 有效防虫治虫

在前述的诸多耕作种植方式中,蔬菜作物的行间覆盖,也可以抑制跳甲、黄瓜叶甲,以及洋葱、胡萝卜、白菜和玉米根蛆成虫的生长。而生物农药,能更好更有效地防虫治虫。

美国环境保护署把生物农药的划分为微生物农药、植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三大类。

现在人们正在使用的有2000多种微生物农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如线虫,它们能有效杀灭杂草害虫,致使其种群绝灭。1901年,日本学者石渡繁从患病的家蚕幼虫中分离出此菌株,十年后,另一个类似的菌株,在德国苏云金地中海粉螟体中被分离出来,1920—1930年代,以此制成的Bt微生物杀虫剂,被广泛用来防治玉米螟。另外一些微生物农药,可用来防治鞘翅目、螨类、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昆虫、动植物寄生线虫、鞭毛虫,变形虫,扁虫中的吸虫、绦虫等害虫。白僵菌、蜡介轮枝菌和玫烟色拟青霉能有效防治蚜虫、粉虱和蓟马等;人类使用的抗生素,也可以产生妨碍害虫生长繁衍的成分,如阿维菌素用于防治棉铃虫、卷叶蛾、梨木虱、蚜虫;华光霉素可用于防治柑桔锈壁虱、茶树茶瘿螨以及蔬菜叶螨。我国已经分离出250多株昆虫病毒,如病毒制剂NPV,能有效防治棉铃虫、斜纹夜蛾,病毒制剂GV能防治小菜蛾、菜青虫、茶蚕。

植物源生物农药,是从植物中提取抑制破坏害虫生长繁殖的活性成分,如“苦皮藤菜虫剂”就是利用纯中草药有效成分制剂杀灭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等广谱害虫,但不含有害人畜的毒性物质。菜农可以用它喷液杀灭害虫,也能保证蔬菜随时上市。皂角液、植物种子油等,治虫效果也十分显著。生物化学农药,利用外激素等生物物质来抑制病虫的生长和繁衍,完全不同于甲胺磷、敌敌畏等剧毒化学农药,它们对害虫是致命的,但对害虫的天敌和人类无害。有人利用高科技手段,改变害虫的生物基因,导致其不能发育繁殖,达到更好的治虫效果。

利用生物习性和天敌治虫

农业害虫以昆虫类居多,它们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性,如趋光性,趋色性,对温度湿度敏感,因此“频振式杀虫灯”及“太阳能杀虫灯”得以广泛使用,能诱杀小菜蛾、甜菜夜蛾等20余种蔬菜害虫。或以光诱,或以,以昆虫性信息剂,引诱害虫聚集,以高压电网触杀,能高效杀灭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压低虫口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而连片使用的太阳能杀虫灯、紫外线灯和黄色粘虫板,都能大范围地有效防治害虫。大棚蔬菜生产也可以同时使用防虫网,有效阻隔蚜虫、蓟马、螨类及其他害虫的进入。

目前,世界各国在利用生物天敌防治虫害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害虫天敌的种类很多,仅水稻害虫的天敌就有1000多种,玉米害虫的天敌有960多种,棉花害虫的天敌有840多种,主要是瓢虫、姬蜂、寄生蝇以及农田蜘蛛等类。寄生天敌,如金小蜂等,把卵产在害虫的体内,虫卵孵化后,则以害虫身体为食。匀鞭蚜小蜂和浆角蚜小蜂,寄生于甜马铃薯和银叶粉虱体内,粉虱虫害的防治率达99%。捕食性天敌,如瓢虫,一只成虫每天可捕食160粒卵和120头大龄粉虱若虫,幼瓢虫每天捕食1000粒粉虱卵。

在田间定期投放食虫螨和赤眼蜂等,能有效控制鳞翅目害虫的数量,增加瓢虫、草蛉、蜘蛛及其他捕食性甲虫的种群数量,有效防治蚜虫棉铃虫虫害。投放捕食蝽、捕食螨、草蛉、蜘蛛、寄生蝇和寄生蜂,有效防治其他的农业害虫。引进外来捕食类天敌,如智利植缓螨可防治二斑叶螨,西方盲走螨防治山楂叶螨。我国从国外引进害虫天敌多达300种。但这些害虫天敌被引入之后,没有其他的天敌,若任其无节制繁衍,则可能成为另一种害虫,导致外来生物入侵的危机。

第2篇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时,主要是通过运用植物性农药与天敌昆虫的防治等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充分利用有益生物与植物的抗性基因相互配合,符合生态保护的原则。农作物具有较好的绿色性,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科学的治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1.1利用天敌精准防治害虫

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过程中,需要根据害虫不同生长阶段存在的不同天敌,大量引进和繁殖害虫天敌,实现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天敌的最适防治时期和有效防治种群量,这样才能提高防治的效果,进一步降低防治成本,实现天敌防治害虫方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1.2利用杀虫活性植物

作物抗虫性是其自身具备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利用杀虫活性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害虫无法在寄主作物体内进行栖息、产卵、取食和正常发育,也可利用害虫嗜食有毒植物来对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在生物技术支持下,可以将杀虫活性植物的基因导入多种作物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品种,以此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1.3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具体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来培养病原微生物,并制成微生物农药制剂,将其在田间喷施,能够防范害虫。目前研制的多种防治害虫的生物制剂在田间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制剂能够在田间自然繁殖,起到长期保持防治效果的目的[1]。

1.4特异性昆虫控制剂的利用

具体利用昆虫性引诱剂或是昆虫生长调节剂来进行害虫防治,但此方法只能防治害虫种群的特殊群体,无法达到全面防治,还需与化学防治方法相结合。

1.5微孢子虫的利用

微孢子虫作为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其能够感染所有动物,利用微孢子的特性使其在害虫种群中传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为害的效果。利用微孢子虫进行害虫防治,具有持续、低耗、环保等优点,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而且人畜无毒。

2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2.1运用生态微系统防治病虫害

农业害虫种类较多,且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作物种植方式进行合理改变,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通过合理布局,基于品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采取有效的种植措施,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且通过引入多种微生态系统,进一步增强抗虫害水平[2]。针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间距进行有效调整,增强农田抗虫害的能力,避免病虫害传播,通过合理布局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另外,还要科学对农作物进行组合种植,能够对病虫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2.2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

采用农作物多品种混种、间作和套作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止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具体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和套作的技术指标,宜在同一田块上分行或是分带种植2种以上农作物,且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可以实现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和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把控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

2.3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

该项目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具体可以通过运用农业生物遗传技术,将能够杀死病虫的基因移入到农作物原生质体内,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其是利用植物病原菌来对农业病虫害进行防治。在具体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可以通过微生物、生物遗传、移入抗病基因等方法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2.4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优化生态体系

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针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全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针对害虫、环境和温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农产品生存条件,从而综合运用各种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查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宜选择适宜的土壤种植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改善土质问题。具体还应根据不同区域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此来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农业害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G633.9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24-02

农业害虫的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与害虫防治有关,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一知识也是生物教学工作者的责任。一方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并能运用生物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符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一、物理防治法

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人工捕杀和清除病株、病部及使用简单工具诱杀、设障碍防除虽有费劳力、效率低、不易彻底等缺点,但在目前尚无更好防治办法的情况下,仍不失为较好的急救措施。也常用人为升高或降低温度、湿度,是指超出病虫害的适应范围,如晒种、热水浸种或高温处理竹木及其制品等。利用昆虫趋光性灭虫自古就有。超声干扰是利用害虫对一些特殊波段超声的惧避行为,在田间播放,惊扰害虫,使其不能正常的完成觅食、觅偶、和产卵。此种方法杀虫范围广。完全不伤害天敌,不会产生任何负面作用,长期应用有利于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原子能治虫主要是用放射能直接杀灭病虫,或用放射能照射导致害虫不育等。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近代物理学防治技术将很有发展前途。

二、化学防治方法

是指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应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具有使用简便,易掌握,效果好,收效快,方法简便等特点。同时他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小,适应范围较广,使用方法灵活多样,容易被群众接受。但也会发售药害和提高害虫的抗药性,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容易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使用不当还会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往往会杀伤天敌、破坏生态系中不同种群间的平衡,常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反复使用同一种药剂常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致使防治效大大降低乃至无效,同时还会出现农药残留等问题。有时对某种杀菌剂产生产生抗药性的病原菌,对未曾接触过的其他菌剂也有抗药性。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应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杀菌剂,同时还要尽量减少施药次数,降低用药量。

三、生物防治方法

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储、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生防由于没有环境污染,无残毒,无负作用。不会杀伤天敌,不会引起抗药性,不少具有预防作用,有的能收到长期或较长期控制的效果,因此,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植病防治方法。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天敌防治法。①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②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③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

2.激素防治法是使用蜕皮激素、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的方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如对菜青虫用蜕皮激素(或类似物)处理,促使其加速变成成虫,缩短危害作物的幼虫期,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其缺点表现在蜕皮激素(或类似物)只是促使幼虫变成成虫,而并未杀死害虫,故治标不治本;性外激素(或类似物)只能干扰当代雌雄个体,降低出生率,减少下一代虫害的发生。

3.转基因植物是指运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目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有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水稻、烟草和抗除草剂的大豆等。转基因植物的推广应用,不仅可提高产量、品质、抗病虫性状,而且大大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运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此法正逐步被大面积推广应用,如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人棉花中培育出抗虫棉。其防治效果好,不反弹,无污染,所培育的抗虫性状短时间内就能稳定下来。但近年来围绕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是环境安全问题,如转基因生物是否会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是否会改变与之相关的物种;其次是抗虫食物安全性的问题,如是否会对食用者造成伤害,是否会造成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失调等尚不清楚。

4.利用抗生素防治害虫是利用一些真菌可产生对害虫有毒的物质消灭害虫,应用最广泛的是阿维菌素,商品名称有齐螨素、杀虫丁、爱福丁、阿维虫清等,用于防治棉铃虫、卷叶蛾、梨木虱、蚜虫等。应用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抗生素防治种子、果实、苗木、块茎和块根等,防止植物在生长期间或贮藏期间发病,一般可采用浸种、浸根、浸苗和喷洒等方法。另一种应用方式是在作物生长期中,通过测报,及时喷洒抗生素以防止病的发展和蔓延。农用抗生素的应用还不只局限在对植物病害的直接防治上,有的抗生素能杀死害虫,起间接的防治作用。抗生素对不同植物也表现有选择性,对有些杂草是毁灭性的,例如茴香霉素是一种选择性除草剂,在低浓度下(如12.5mg/L)对稗草幼根的生长有选择抑制作用。与化学防治方法相比较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的发生与发展。

通过实践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涉及一些有关生活实践的知识,不仅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润杰,古德祥.基因工程与农业害虫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21-4:179-185.

第4篇

关键词 印楝素乳油;Bt乳剂;稻纵卷叶螟;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49-02

有机稻米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按照有机稻米标准生产、加工并经过权威独立认证机构认证的稻米。有机稻米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来生产。因此,有机稻米是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一般比普通食品高20%~50%,有的高出1倍,甚至更多。但有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成了制约发展有机稻米生产的瓶颈,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机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湖南生物机电学院旁边东湖村的试验田中进行,土壤质地为壤土,肥力中等,水稻长势良好。

1.2 供试药剂

0.3%印楝素乳油(云南中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云南新联化工厂);含量为120亿活孢子/mL的Bt乳剂(湖北省农科院微生物工厂生产)。

1.3 供试品种组合

杂交水稻组合88 S/0293,由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供。

1.4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0.3%印楝素乳油1 500 mL/hm2(A);0.3%印楝素乳油2 250mL/hm2(B);120亿活孢子/mL的Bt乳剂500倍液(C);120亿活孢子/mL的Bt乳剂800倍液(D),以喷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60m2。5月22日播种,6月14日移栽,10月2日收获。于3代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高峰期(7月14日上午)施药,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对水1 125kg/hm2。试验田肥水管理和一般有机水稻生产相同。

1.5 调查方法

1.5.1 防效调查。于施药后20d进行调查,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每小区随机取4点,每点25丛,调查记载上部 3张叶片卷叶数。与清水对照比较计算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用Duncan’S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处理间药效差异显著性。

1.5.2 安全性观察。药后1d、3d、5d、7d、10d、15d观察药剂处理区水稻有无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1.5.3 产量调查。收获前测产。考查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及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效果

据药后20d调查,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的杀虫效果分别为89.9%、91.5%、83.9%和78.3%,表明用0.3%印楝素乳油1 500mL/hm2、2 250mL/hm2的杀虫效果较好,极显著高于Bt乳剂500倍液、8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1 500 mL/hm2与2 250mL/hm2的杀虫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Bt乳剂500倍液的杀虫效果极显著高于800倍液。2种生物农药的杀虫效果均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

2.2 保叶效果

据药后20d调查,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的保叶效果分别为85.8%、84.9%、83.1%和82.4%,表明用0.3%印楝素乳油l 500mL/hm2、2 250mL/hm2的保叶效果与Bt乳剂500倍液、800倍液的保叶效果都很好,4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保叶效果均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

2.3 增产效果

收获时分别称取各小区的毛谷重量,再称取100kg毛谷晒干,然后折算各小区产量(kg/hm2)。结果表明:用0.3%印楝素乳油l 500mL/hm2、2 250mL/hm2的产量最高,与Bt乳剂500倍液、800倍液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其中用 0.3%印楝素乳油1 500mL/hm2和2 250mL/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Bt乳剂500倍液和800倍液的产量差异极显著。2种生物农药防治后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

2.4 对水稻的安全性

用0.3%印楝素乳油l 500mL/hm2对水喷雾,药后7d、10d、20d水稻生长正常,无任何药害症状。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用0.3%印楝素乳油1 500mL/hm2与2 250 mL/hm2防治稻纵卷叶螟杀虫、保叶效果都很好,两者差异不显著,Bt乳剂500倍液杀虫效果极显著好于800倍液。在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用0.3%印楝素乳油1 50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理想的防效,Bt乳剂500倍液也有较好防效。建议用0.3%印楝素乳油1 500 mL/hm2为宜。稻纵卷叶螟成虫对印楝素乳油有一定的忌避现象,10月12日调查药效时,未用药区包括对照区稻纵卷叶螟成虫达200~250头/百穴,而用药区则零星发生。本试验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只采用了印楝素乳油和Bt乳剂防治水稻害虫,未喷施任何化学杀虫剂和杀菌剂,因此有机水稻的产量比常规栽培的产量要低450~750kg/hm2。印楝素乳油和Bt乳剂为纯生物制剂,使用该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既无环境污染,又对人类安全,是符合有机水稻生产要求的理想药剂,建议在发展有机水稻生产时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荣晓东,徐汉虹,赵善欢.植物性杀虫剂印楝的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0(2):9-14.

[2] 祝树德,高振兴,金党琴,等.印楝素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及控制作用[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6):551-556.

[3] 刘福海,吴昌芹,顾启花.印楝素与三唑磷混用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J].现代农药,2004(4):35-36.

第5篇

[关键词] 南昌县农业面源污染 主要来源 主要危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86-02

南昌县拥有三个“一百万”:100万亩耕地、100万亩水面、100万人口;素称江西“首府首县”、“鱼米之乡”、“江南粮仓”,粮食生产连续十一年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几年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就是农业面源污染,在不是指定的地域内,在降雨和径流冲刷的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使大量污染物质进入受纳水体所引起的主要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经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严重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1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主要是化肥、农药、农用地膜、农作物秸秆、大型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排放途径:化肥及畜禽粪便主要是靠自然渗透,地膜残留主要是农民不进行回收,农药主要是农田残留。

1.1 化肥使用情况

化肥给农业带来的贡献是家喻户晓的,使用化肥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现在最少有四分之一的产量是靠化肥获取的。化肥生产大幅度的增加和使用有着火速的速度就是因为化肥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14年,南昌县化肥施用总量(即商品量)达13.27万吨,其中氮肥3.43万吨(尿素2.61万吨,碳酸氢铵0.82万吨),占化肥施用总量的25.9%;磷肥2.36万吨,占化肥施用总量的17.8%;钾肥达1.65万吨,占化肥施用总量的12.4%;复合肥达5.83万吨,占化肥施用总量的43.9%。

1.2 农药使用情况

南昌县2014年农药使用总量(即商品量)为786.3吨,平均每亩施用362.5克。其中杀虫剂550.4吨,占农药使用总量的70.0%,杀螨剂2.1吨,占农药使用总量的0.3%,杀菌剂97.5吨,占农药使用总量的12.4%,除草剂132.5吨,占农药使用总量的16.9%,植物生长调节剂3.3吨,占农药使用总量的0.4%,杀鼠剂合剂0.5吨,占农药使用总量的0.1%。我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平均用量为14公斤/平方千米,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多。

1.3 农膜使用情况

据统计,2014年全县农膜年使用量达1120吨。农膜的使用量主要用于蔬菜大棚和早稻育秧。南昌县蔬菜大棚面积约为5万亩,而大棚农膜使用量为150斤左右/亩,一般情况下,农膜使用期为5年,照此计算,蔬菜大棚一年农膜使用量为750吨;全县早稻秧田为4万亩,早稻秧田农膜使用量为20斤/亩,一般情况下,农膜使用期为3-5年,按平均4年计算,早稻秧田一年农膜使用量为100吨;另外,早稻秧田的秧盘使用量按每亩60片,每片重约60克,而南昌县2014年早稻抛秧面积为60万亩,一般情况下,秧盘使用期也按4年计算,早稻秧田一年秧盘使用量为270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农膜投入到农田,比如塑料袋和瓶等。从全县的整体情况来看,棚膜的平均回收率为85.3%,地膜的平均回收率为74.2%。还有棚膜的14.7%、地膜的25.8%残留在土壤中。

1.4 畜禽养殖情况

南昌县的畜禽养殖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2014年,我县存栏生猪127万头、牛8.5万头、鸡797万羽、鸭1919万羽、鹅49万羽。畜禽养殖业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随着养殖的方式和规模还有分布区域的发生巨大的变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总量和污染程度和分布区域也跟着变化了,在养殖场生产来出的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与每天冲洗养殖场的污水流入河道或者湖泊,给水体带来了极大的污染,使河水变的又臭又浑浊,导致河里的小鱼大部分的死亡,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1.5 秸秆燃烧情况

2014年,我县粮食播种面积达218.46万亩,每年一到夏季和秋季双抢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秸秆到处乱放,有的放在地头,有的扔在路旁边,不能够及时的妥善处理好。有的人直接运回家做饲料或者燃料,剩下的全部都就在当地进行焚烧解决。由于农田周围建有机场,公路,铁路,在焚烧秸秆的时候或产生大量的浓烟,会影响到正常的交通运输,还会污染到大气的环境,也会存在火灾的隐患。

2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

2.1 化肥

化肥在实际情况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经过专家验证认为,我县每年利用氮肥是30%到35%,钾肥是35%到50%,磷肥也就是10%到20%,这说明了农田养分被植物利用的部分是极少的,其余的养分都是通过径流、R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各种方式进入环境。这些施用过量的化肥随着泥土流入水中就变成了水中藻类的营养品,使之长的又快又好,加大了水中的溶解氧不必要的消耗,最终造成水体应有的功能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化肥对环境造成面源污染主要是通过地表径流和下渗至地下水中占损失比重的10%左右。造成原因主要在于:全县有些农户仍存在投入的化肥中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合理,施肥不规范,养分供应失衡问题。这也将引起一连串不良反应,一是农田养分非均衡性加剧,使土壤生产能力下降;二是造成肥料利用率偏低、易造成肥料浪费;三是长期下去易使耕地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此外,由于化肥利用率低,而畜肥和农村生产的有机肥利用不足,造成化肥的面源污染加大。

2.2 农药

农药利用率不足30%,据调查,喷施的农药若是粉剂,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液体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飘游于空中。如果是大量的使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话,虽然是控制了病虫害的发展情况但是会严重的造成农产品的品质下降。在当前,我县现在多使用的农药差不多有250多种,真正能达到高效低毒的农药的品种只有15%左右。

2.3 地膜

现在农民们使用的地膜都是不易于分解的,残留在土壤之内经过百年之摧也不会腐烂的。所以地膜若是残留在田地中的话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首先是影响农田机械化的耕作。也会影响农作物根部的生长,还会让农作物变得弱不禁风,很容易的造成死苗、弱苗、减产以及农作物倒伏。其次就是所谓的“白色污染”就是地膜的大理使用给农田所带来的污染。农民们所使用的地膜就是利用高分子化学聚合物所制成的,一旦被混合在土壤之中不仅不容易降解,就算被降解也会产生极大的有害物质,一年一年的累积下来,严重的污染土壤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就是大多数的农民使用的地膜都是不可降解的地膜,在农田中地膜残留比较严重的地方,农作不容易生长。

3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几点思考

3.1 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舆论宣传,要让农民们明确的知道农业面源的污染,带领农民们以科学的理念来种田,施肥、喷药物等。因为农民们的不能够科学的完成农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所以我们要带领农民们可以学种田来避免这类问题。农业面源污染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乡镇(管委会)及各村委会要通过广泛宣传,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我县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迫切性,并积极主动参与到环保的行动中来。

3.2 推广科学施用肥料。化肥的施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若在农田中施入过多的化肥,被吸收完剩余的养分在农田中起不到任何正面的作用,反而是慢慢的渗透在土壤和水环境中,给土壤和水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通常情况下在田地施入的氮肥盈余超过20%、钾素超过50%,就会环境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所以我们预防的重点工作要专注在化肥使用操作上,应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要从实际上指导农民应该科学的使用化肥,在技术上给农民一些实用的指导,严格的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平衡化肥的氮、磷、钾的比例,要使化肥的使用既有效,还可以有效的减少的流失量。目前,主要采用的措施包括叶面施肥、分次施肥、湿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等。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

第6篇

一、 建立组织、健全网络

组织的建立,领导重视与否,是除四害工作重要保证,为此,乡成立了病媒生物防制领导小组,各村都要相应成立组织,从组织上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举办灭鼠培训班

灭鼠是一项有一定技术的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将举办季灭鼠投药员培训班,使大家了解老鼠的活动规律、药物的性能、投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建立队伍

除四害所用药物均是有毒物品,为此,各村必须成立灭鼠投药员和药物消杀人员的队伍。

四、制订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1、灭鼠,我们统一部署,按时组织实施。

2、对蚊蝇孳生地调查摸底,实行定期药物喷洒。

3、对蚊蝇、蟑螂孳生地清理整治。

①填平洼地,及时清除积水。

②提高保洁质量,垃圾日产日清。

③清除杂草、杂物。

第7篇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农业;污染防治

环境生物技术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功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同时又能生产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可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

1低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

低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和农业生态工程等。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界环境中的生物生态功能.投资运行费用少.易于操作管理,是一种省力、省费用、省能耗的技术。

1.1湿地系统

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从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被认为是控制面源污染的一种低费用、实用有效的方法。湿地系统一般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天然湿地大多要经过改造才能发挥作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人工湿地。

1.2人工复合生态床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床就是在人工湿地形式的基础上,以如何提高系统负荷。减少占地面积以及填料费用等为目的发展起来的。人工复合生态床选择最佳的植物栽种方式.并在床体内部填充多孔的、有较大比表面积的介质.以改善湿地的水力学性能.为微生物提供更大的附着面积,同时增强系统对污染物。尤其是对氮、磷的去除能力。

1.3生物埂

姜达炳等(2004)在三峡库区耕地选择7种不同的生物篱笆,设立小区试验研究生物埂对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机理,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应用生物埂技术可以保持水土,主要是减少土壤中养分的主要载体

1.4植被缓冲带技术

缓冲带是一类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控制的生物治理措施的总称,全称保护缓冲带,是指利用永久性植被拦截污染物或有害物质的条带状、受保护的土地。广泛应用于坡地水土流失控制、河(沟)道稳定性保护、干旱区风蚀控制、寒区防雪、城市园林美化等多个领域.主要的设计形式有防风林带、十字网格防风带、草本防风隔栅、地头防护带、坡地等高缓冲带、过水草带等多种典型设计。

2中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

中层次是以废物的生物处理为主要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如废水处理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也包括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下开发出的废物强化处理技术和工艺,如生物流化床,生物强化技术等。是目前废物生物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2.1堆肥化

堆肥化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堆肥处理,不仅有效地解决固体废弃物的出路.解决环境污染和垃圾无害化的问题.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适用的腐殖土,从而维系自然界良性的物质循环。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堆肥是一种深褐色、质地松散、有泥土味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腐殖质,氮、磷和钾的含量一般在0.4%~1.6%、O.1%-0.4%和O.2%~0.6%。这种物质的养料价值不高,但却是一种极好的土壤调节剂和改良剂。因此.堆肥不但可以减少生活垃圾造成的面源污染,还是处理农药污染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2.2沼气技术

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式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沼气使用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能有效地缓解农村人、畜禽粪尿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同时,沼渣和沼液还可以还田,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由于施用化肥而造成的污染。另外,沼气发酵残留物还是一种很好的生物农药,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并且不会像化学农药那样在环境中残留,污染环境。现已探明沼气发酵残留物对小麦、豆类和蔬菜蚜虫等14种农作物虫害和甘薯软腐病、小麦全蚀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小斑病等26种病害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2.3应用光合细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光合细菌(以下简称PSB)是一类以光为能源、以 CO和有机物作为碳源,以有机物、硫化氢、氨等作为供氢体而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的总称。由于PSB独特的生理生化特性使其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PsB可以作为生物肥料。由于大多PSB都具有生物固氮的能力,因此能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植株生长、降低土壤氮素的流失和污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2)PSB可以作为生物农药。因为PSB中含有抗细菌、抗病毒的物质,这些物质能钝化病原体的致病力、提高作物的抗病力,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

(3)PsB还可以作为一种清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添加剂。由于其富含蛋白质、辅酶Q10、多种维生素、抗病毒物质和生长促进因子.因此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促进畜禽生长并且增加禽畜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4)PsB还可以用来处理养殖业的废水。上海交通大学用PSB处理畜禽粪尿废水已经取得了成功。试验表明,将粗滤后的牛粪尿稀释液用PSB处理后. BOD降解率达93%,将经PSB处理过的废液再经过生物氧化法处理,BOD可降至30 mg・L-1。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5)PsB可以用来处理水产养殖的废水。PSB对各种有机物质、胺、氨、硫化氢等具有极强的利用能力,能有效降低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浓度,自然净化已经被污染的水体。

2.4微生物发酵剂

在滇池应用中复合微生物发酵剂处理农村可利用固体废物制造高效活性有机肥.不但可以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村可利用固体废物的资源化问题,而且在保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良土壤,减少了氮、磷的流失量。该类型复合微生物发酵剂是经过先进的微生物工程技术研制的高科技产品。其微生物菌种均来源于大自然,从优质的耕作土壤和森林土壤中采集而来。此类微生物复合发酵剂中的微生物菌群依功能分为类群:固氮菌群、硝化菌群、解磷菌群、酵母菌群、乳酸菌群、光合菌群、放线菌群和生长菌群。这类高科技肥料能大幅度降低堆肥的时间,将堆肥时间从常规堆肥耗时60~90 d左右降低到7~30 d左右,从而减少堆肥的占地面积,操作较为简单实用。在日本和台湾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证明此类微生物复合菌群发酵生产的活性有机肥是一类集肥效、作物生长刺激剂、农药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有利于减少目前存在于农村的面源污染,发展可持续农业。

2.5 SC27土壤微生物增肥剂

由澳大利亚珀斯生物遗传实验室研制的SC27土壤微生物增肥剂(以下简称SC27),含有27种高活性的土壤微生物。使用SC27可提高化肥肥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环境,防治面源污染。1998年嘉兴、杭州等地进行了SC27在蔬菜上的试验.证明了SC27具有极佳的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效果。

3高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

第8篇

关键词:生物农药;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水稻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19

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水稻产量的重要病虫害之一,在武平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爆发的特点,并且由于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以至于水稻的农药残留超标,这既影响了食品安全,又增加了环境的污染,还达不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严重的损害了水稻的安全生产。为此,笔者于2014年8月在武平县中山镇老城村水稻田进行了3种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实验,希望为推动生物药剂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概况

试验于2014年选在武平县中山镇老城村水稻田进行。供试水稻田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沙泥田,肥力水平中等,土壤具体养分情况见表1 。

1.2 供验材料

1.2.1 试验水稻品种

本次研究的水稻型号选择两优616号。

1.2.2 试验药剂

短急杆菌悬浮剂(100亿孢子/mL,瓶装100mL,青岛正道药业有限公司);甜核“苏云菌”(可湿性粉剂,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10亿PIB/g,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3 化学农药

选择25%毒死蜱・三唑磷乳油(含毒死蜱5%、三唑磷20%,江西中源化工有限公司)。

1.3 实验设计

本次试验应用随机分组设计,设置四个处理:甜核苏云菌杆400g/hm2(a);短急杆菌1200g/hm2(b);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50g/hm2(c);毒死蜱1500g/hm2(d)。清水对照(ck),试验小区面积为50m2,小区间设小土埂间隔,保持小区间独立性。

1.4 试验施药时间和方法

试验施药时间安排在2014年8月4代稻纵卷叶螟幼虫孵化的高峰时期,进行一致的施药,采用工农16型喷雾器手动喷洒三种生物农药和一种化学农药,全部兑水1100kg/hm,让田间保持3-5cm厚的水层。施药时间为白天,天气良好。

1.5 数据调查及方法

施药后的1、3、8、15d,对各试验田区进行分别取样,取样选择固定的6个点,每个点取样5穴,每个试验田区取样30穴。详细记载受稻纵卷叶螟危害的束叶数和活虫数,计算虫口、束叶的防效,再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研究显示:施药后1d取样分析结果,发现b的虫口仿效可以达到60%,药物的反应速度很快;施药后3d,a、b、c三种生物药剂虫口防效都可以达到80%以上,比化学药剂的疗效更好;施药后8d的虫口防效,a为99.15%;b为 98.93%;c为94.53%,比化学药剂的效果85.16%要明显高出许多,而且对水稻的叶子还有很好的保护效果;施药后15d的虫口防效,a为98.95%;b为 97.15%;c为93.26%,相比较于化学药剂的效果95.96%,防效相差较小。因此,a、b、c三种生物农药对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作用效果十分显著,。

3 讨 论

生物药剂的研究在我国早就开始进行了,但是在水稻等粮食作物上的应用却并不广泛。目前,在我国生物药剂主要应用于蔬菜和水果上,在粮食等生产作物上使用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对于生物农药的作用和效果不了解;在对农作物防治害虫的工作上,不能有效掌握害虫的生活习性,把握好防治害虫的最佳防治时期。常常是在害虫达到高龄时期,形成了危害,才去施药治理,这一时期恰是害虫抗药性最强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就不如化学农药的好。

4 结 语

本次试验最终得出,短急杆菌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好,同时药物作用时间更长;甜核苏云菌杆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以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发展。在试验结果中表明,三种生物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极其显著,同时对自然环境保护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在水稻种植方面推广大面积使用。

参考文献

[1] 廖华刚,母先富,陈连恒,吴扬琴,张国升,陈德飞.3种新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J].植物医生,2014,3(3):26-27.

第9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农学学科;分子育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01-02

分子生物学是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学科,它主要讲授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如:核酸、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转基因等[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促使农科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知生命现象的本质,增强同学们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本课程能让同学们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生物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能促进农科学生的就业,并为他们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分子生物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如基础知识点量大、新知识涌现快、课时严重不足等,以上种种问题直接导致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市场对新时代毕业生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本文将结合本人学习和教授分子生物学中的经历和经验,对如何提高和改进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观点。

一、优化章节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课本通常会包括:核酸结构与功能、DNA到RNA、mRNA到蛋白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章节。要想在32个课堂教学的学时内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讲完这些章节,上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对全部讲授内容进行有目的精简和优化。

《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也是农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且这两门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交叉,例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等。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分子生物学》课时,就需要根据农学专业的前修课程,进行相关调整和整合。根据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将全部内容整合成如下章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A的表达与调控、RNA的翻g与调控、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其中“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有大量讲解,因此,此章节可以降低为6个学时;“DNA的表达与调控”章节的内容涉及mRNA水平上的调控、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等内容,内容较多,涉及基础知识点较多,对后续专业课和学生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应分配12个学时;“RNA的翻译与调控”涉及mRNA的翻译过程、翻译过程调控机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翻译调控,本章节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章节,对后续专业课和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涉及较多前沿知识点,应分配10个学时;“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涉及测序等现代技术,是大多数同学们从未涉及到的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应选取此章节进行讲解,并分配4个学时。

二、合理化实验教学、突出实用性

实验设计的原则是:突出基础性、与课堂知识的关联性、不同实验间的连续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实用性,且是目前农学专业研究生所用的主流实验技术。只有实用的实验技术才能满足农学本科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只有基础性的实验才能加深同学们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并为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设计了以下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重组质粒的构建(2学时)、质粒转化(3学时)、大肠杆菌培养(2学时)、质粒提取(2学时)、质粒酶切(2学时)、目的基因的琼脂糖分离(3学时)、分离目的基因的处理及测序(2学时)。这个系列的实验包括了生物工程的质粒重组、转化、菌培养、质粒提取、酶切、电泳、测序,基本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知识获取的全部重要实验和分析技术,有助于加深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为同学们的自主实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三、应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传授知识、突出趣味性

同学们都是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待新鲜事物容易接受,因此能否借助现代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传授知识,是能否真正将知识灌输给同学们的关键。“微信”和“QQ”软件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社交软件,而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了利用这些软件进行信息交流的全天候化。教授一门课程时要求全体同学们加为“微信”和“QQ”好友,然后就可以利用“微信”里的“朋友圈”和“QQ”里的“好友动态”全天候的给同学们灌输知识。

当然利用社交软件灌输知识不能采取和课堂授课同样的内容,只有的信息有“趣味性”,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才最终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并推动本门课程学习的目的。例如转发以下话题:“一个细胞引发的惨剧(2016-07-26,丁香园)”;“红杏出墙――肥胖易感基因FTO的家丑(2014-03-14,丁香园)”;“清华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炸,博士后不幸死亡(2015-12-18,澎湃新闻)”警醒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四、结合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前瞻性

农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考研;(2)本专业企事业单位;(3)本专业私人企业;(4)非本专业工作。对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可能帮助他们考研和更快的开展相关工作;对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的同学,本课程的学习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眼界。因此,农学本科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应立足于本专业未来的就业市场,而必须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内容,并且突出前瞻性。

总之,《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学校农学专业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是很多后续课程的基石,授课效果的好坏对农学专业学生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以授课内容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评价标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实用性建设、新传授方法应用及接近市场需求,能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我将始终以“生以求知为乐,师以从教为荣”[3]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自省吾身”并不断学习和求索,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散发出自身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