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6:06: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学的专业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专业教育; 交通工程; 参与性;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10804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学习交通工程及部分道路工程、交通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有关专业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基本能力。其主干课程包括了交通工程基础、运输经济学、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交通环境保护、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系统工程、道路交通安全、道路通行能力、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公路网规划、汽车原理及应用等。
文章以交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运输经济学为例,阐明在学校学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中已有的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探索,总结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并提出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
一、运输经济学课程概述
运输经济学是面向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班号代码:32201)和交通运输专业(班号代码:32301)在第三学年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课,其先修课程包括经济学、交通工程学和统计学。目前主要的参考教材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同济大学严作人教授等著的《运输经济学》(第2版)。
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与交通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运输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
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经济理论与方法,与工程项目实践紧密联系,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运输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分配资源,科学地认识交通发展和运作中的内在经济规律,掌握交通中经济问题的理论知识,提出可行的交通经济政策发展建议。
二、 已有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
(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
问卷调查主要分为2种类型,包括了第一节绪论课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摸底调查和结课时的课程建议调查。
首先在第一节绪论课时,对学生进行经济学基础知识摸底,采用的是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教学。参与的班级包括了0932201和1032201班,分别获取了28位和34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情况,了解其对运输经济学的理解和期望。
在结课时,对学生进行运输经济学课程教学建议调查,采用的是email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对课程学习的想法,想学到什么知识,对哪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并及时地反馈到以后的教学中。参与的班级为1032201班,34位学生中有24位提出了共计40条相关的课程教学建议。
学生所提的建议包括了加强经济学理论与交通实践的结合,重视课前预习,拓展专业阅读材料等方面,从中看出学生对运输经济学课程的不同需求,也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
(二)引入课题研究的新成果
及时将课题所研究的新成果引入到运输经济学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引领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另一方面可以使其接触科研,培养其研究兴趣及方向。
例如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应用在出行者方式选择行为和路径选择行为的研究中,可以分析出行者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情景下的决策行为;同时,讲解如何将拥挤收费政策与国内的实际联系起来的应用及研究,以及计重收费政策的应用及其对超载货车用户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
鼓励学生自选与运输经济学相关的话题,通过资料查找、组织和PPT制作,最后开展演讲。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部分学生将演讲的题目经过调整后,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题目和研究方向,例如对燃油税的研究、哈尔滨市CBD区域实施拥挤收费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分组讨论与经典著作阅读
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进行经典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以及读后感撰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外文阅读水平,从经典外文中品味运输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增强对课本中相关专业术语的了解和掌握,又能够加强其对经典外文的理解深度,深入思考运输经济学理论及交通经济政策的作用。
其中经典外文文献的选取以Transport Polic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和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等交通领域的著名国际期刊为主,主要涉及拥挤收费、停车收费、公交收费、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三、取得的经验总结
考核方式上,采用随堂测验和让学生讲课的方式。随堂测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尽快消化和掌握。
让学生讲课有利于学生的检索、归纳、总结等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方面,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
教学相长方面,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沟通师生间关系,教师要不断学习,将新知识教给学生。
四、 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
通过学习和借鉴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的交通工程专业授课特色[1, 2-5],未来将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具体的探索和应用,具体包括教学设计的改进、理论与工程相结合、课后答疑的完善、分组与教材的补充。
(一)教学设计的改进
现有的教学设计一般是由授课教师准备,上交至教研室或院系批准,并在学校的教务处备案,但是学生对教学设计知之甚少。而在UW则有专门的Syllabus设计,第一节课人手一份,包括课堂要求、学习目的、考核方式、答疑时间等,标明上课的时间、学习的章节、课前预习的内容和需要阅读的材料,布置作业和收作业的时间等,同时每门课都有课程网站,实现了课程的网络化管理。
结合目前正迅猛发展的幕课(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授课方式,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实践,例如Ben-Akiva教授在MIT OPEN COURSE WARE上的课程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alysis: Demand and Economics[6],其中涉及了交通成本、定价理论、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及评价等,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加入一些视频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入程度,同时可以及时检查学习效果与反馈。
今后将在教学设计方面深化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预习内容的布置和补充学习材料的准备,二是考核方式的明确化。
(二)理论与工程相结合
目前在交通工程系的专题报告和讲座中有的是专家学者的总结性或专题性报告,与运输经济学的结合不紧密,同时时间安排有冲突,学生不一定有时间去听。而在UW的嘉宾论坛(Guest lecture),邀请与本课程相关的有专门研究或实践应用的专家和学者,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扩展其研究方向。
今后将邀请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等相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解工程经济分析、财务评价等内容,演示运输经济学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同时参照国家级教学名师张少实教授和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徐崇泉教授的课题讲解经验,将自己在工程实践中的体会与学生分享,满足学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需求。
(三)课后答疑的完善
现有的课后答疑与交流部分是课间休息和下课后就课堂内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建议反馈不及时;而在UW设有专门的Office Hour,每周至少安排2个小时在教师自己的办公室和学生见面,为学生答疑和解惑,扩展和深化了课堂教学,促进了课堂和课堂后的有机结合,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要。
今后将采用多种方式答疑,如网络答疑、预约答疑、固定答疑、集中答疑,每周设定固定答疑时间,并通过邮件和QQ的方式与学生交流[7]。对学生的课程建议,一方面通过邮件及时反馈教师给本人,另一方面调整和完善下一届的课程讲解内容。
(四)分组与教材的补充
在UW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学生自由组合再进行分组和讨论,每组3~4人,学生通过自行分配课题研究内容,合作完成某一项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结束的时候,各个小组分别做Presentation,由授课教师和助教共同打分。同时UW的专业课程讲授不受某一本教材的约束,而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课程的理解来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教师会明确学生在下次上课之前课前阅读的资料,包括课本和网上资源Supplemental materials,具体到页数。
今后分组讨论和翻译的学生规模控制在3~4人,提倡组内讨论,有利于组员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同时参考Small教授等的著作The economic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将国外的理论和知识引进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其外文阅读能力。
五、结语
以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运输经济学为例,借鉴华盛顿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教育的特点,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包括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入课题研究的新成果、鼓励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和分组讨论与经典著作阅读4个方面的探索,并总结了取得的经验,对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提供参考和帮助。参考文献:
[1]Hu, X., An, S., Wang, J. Courses taught 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n China [C]. 2013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ctober 11-13, 2013, Weihai, China. 985-988.
[2]吴绍春. 从11门课程看美国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理念[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8, 6(3): 15-18.
[3]黄云志.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性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增刊): 83-86.
[4]刘亮亮. 华盛顿大学和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的比较[J]. 世界教育信息. 2006, (7): 35-36.
[5]Dubrow, G., Harris, J. Seeding, Supporting, and Sust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Initiativ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and Strategies. Seattle (WA): The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6. (13 July 2006; http://grad.washington.edu/Acad/interdisc_network/ID_Docs/Dubrow_Harris_Report.pdf ).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37-03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要不断改革与优化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遵照教学系统运行规律,促进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1]。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培养高层次的经济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意义
经济学专业被视为经济学科的基础专业,其内容丰富、门类繁多。原有的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某些方面已不适应培养面向市场的高层次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因此,对本科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有利于教学观念的创新。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经济学专业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运用主体教学原则,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开展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散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经济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质疑,可以逐渐地检视、修正自己陈旧的教学观,主动、自觉探索新的教学观,从而有利于教学观念的创新[2]。
2.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观念的不断创新,教师善于使用友善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同时,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经济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通过加强经济学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课经济学专业培养能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渗透的初步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以专业课程的教授与学习为途径、载体,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方向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方向,因此,必须对原有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以此满足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市场的需要。
二、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设置单一。本科经济学专业除公共课外,所开专业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史、经济学说史、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市场经济学等课程,都是围绕经济学专业这一狭窄的专业而设置,大多数课程与经济学紧密关联与其他学科联系甚少,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不能适应多变的信息化时代要求;这样的课程体系也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2.重视理论课教育而忽视实践课教育。本科经济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所以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偏向于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类课程开得较多,课时量较大,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功底,具有较强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在教学中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本科经济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这使得目前经济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是个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认知社会、熟悉职场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3]。因此,本科经济专业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使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应用型人才就业的市场竞争力。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课堂讲授式,即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大量存在照本宣科、信息量少,不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不注重师生交流“满堂灌”的现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佳。同时普遍存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粉笔+黑板”,教学手段、技术、设备和环境普遍比较落后,教室功能不齐全,电脑化、网络化在教学中应用程度较低,导致课堂效率比较低下[4]。
4.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且深度不够。本科经济学专业教学中采用书本中的理论大多是过去西方流行的经济学理论,西方近几年来在经济学的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产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学理论,由于我们的教师了解的比较少,导致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经济学专业国际学术前沿的新知识。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内容和深度的要求和国外的经济学教育差距很大。美国大学本科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开设到高级层次,匈牙利本科经济学专业和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开设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而我国很多高校一般只开设到初级层次,开设到中级层次的高校就很少,导致学生经济理论功底不扎实。
三、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
1.课程设置多元化。本科经济学专业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通过富有创新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来实现。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三大模块构成,这三大模块课程在突出经济理论厚后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兼容性、交叉性,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既增强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也符合当今社会对应用型经济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的要求。
2.重视理论课教育,加强实践课的教学。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重视理论经济学的教育,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功底,具有较强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太少或只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拓宽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5]。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难以贯通,难以适应多变的社会工作。针对目前的现状,通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多种渠道,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最终实现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本科经济学专业开设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一支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积极性,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了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兴趣。同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而且能够弥补教材里某些课程内容过于简单的缺陷,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不断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功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深化,大力引进国外经济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国外经济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要增加经济学专业特别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课时,深化西方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层次,尽可能使西方经济学课程开设到高级层次,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经济学功底,满足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专业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舟.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6,(s1):74-76.
[2]刘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0,(01):45-47.
[3]龚三乐.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95-97.
[4]于春荣.关于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2006,(03):94-96.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 理论课
一、引言。
项目式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之一,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这里的项目主要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小任务。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情景、合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实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项目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多从实践教学(王平,2004;陈万卷,2007)、双语教学(曲海群,何小洁,2007)、案例教学(元鑫,2011)等方面进行。少数探讨项目法应用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的研究(刘土英,2011)(李国安、张开福、王信平,2011)则侧重于国际贸易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该方法在国际贸易理论性课程中的应用仅有少数研究可借鉴(侯俊军,凌艳平,2008)。因此,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等理论性较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
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存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课程,如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具有较强的经济学理论特点,必须运用经济学理论、原理和工具进行分析。如果一直遵循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国际经济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贸易等理论课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现实问题设置若干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论、查找资料及深入的研讨完成自己的任务。项目式教学法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完成任务的过程应是一个人人参与、相互合作的创造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我们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国际贸易等相关理论的创新并提高理论对现实问题的指导和解释功能。
项目式教学法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性课程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国际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形势的发展要求专业课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改革与创新应该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应用型经贸人才为目的,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而引入项目式教学法就是实现上述教学改革的重要选择。项目式教学“重学生”、“重能力”、“重过程”的特点有利于以往的单纯传授理论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2.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唯一主角,学生都是观众,老师积极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结果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因为教学内容的枯燥及教学形式的单调而不感兴趣。玩手机、打瞌睡等学生课堂开小差行为又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项目教学法在理论性课程中的应用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关系,教师退出前台,主要担当幕后导演,学生成为主要演员。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人人都有任务,人人必须参与,人人都是主角,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推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沟通合作,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
3.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纯理论课程知识体系相对变化较小,教师对于同一门课程授课几轮后就能较熟练地掌握相关内容,能顺利完成授课过程,缺乏不断完善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动力和压力。实施项目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项目设计、指导及讨论和总结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紧跟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国际国内经贸形势和动态,熟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并时刻思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展。只有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精通理论,了解实践,具备开拓创新能力,才能促进项目式教学方法的顺利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项目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和压力。为了完成项目目标,学生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和预习,不断探索思考。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推动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项目式教学分别从课堂教学的供求两个角度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使每一节课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师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收获和提高。
三、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性课程中应用项目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项目式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促进其顺利实施并推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项目和任务的设计
由于理论课程的特点,如何设计适合学生完成的项目和任务是项目式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在项目式教学的应用和探索阶段,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门理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在每一门课程中制定出5~8个项目,占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宜。项目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且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时考查学生的协调和协作能力。一个大项目要由不同的小任务组成,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另外,项目的内容要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太难的题目会让学生有挫败感,反而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考核方式的改变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仍然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主,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也多以学生的成绩为重要的参考指标。这种“重成绩、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考核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需求,项目式教学法的应用必须以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为后盾。
对应用项目式教学法的课程的期末考核,除了试卷成绩外,应把平时的项目完成状况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内容,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应提高到50%左右。对于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还要细分具体的考核标准,如道德水平(出席、完成态度积极与否)、专业知识水平、项目完成质量等。由于每一个项目通常由一组同学来完成,而项目组内的每一个同学又都承担项目下的一个小任务。所以,每个项目都可以设置个人分和小组分,既考查每个同学的个人能力,又考查其沟通协作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为主,所以实施项目式教学法的教师应该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阐明该课程实施灵活考核方式的必要性,确保以科学的考核方式推动项目式教学法的顺利实施。
3.项目成果展示
在每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广泛的调研,开展深入的讨论,需要自己动手制作PPT、撰写论文或报告。每一个项目都倾注了学生的心血,记载了学生的艰辛与收获。因此,对于项目的成果,除了通过课堂上的模拟、演讲、交流和讨论等方式来展示外,还应该让优秀的项目走出课堂,给学生以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例如,可以通过专业内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辩论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题论坛”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辩论会只能在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中进行,专题论坛也由课堂上项目完成很好的同学来做演讲,对大一、大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进行讲解,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在整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和氛围。
四、结语。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各种形式走向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化业务。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上升,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性课程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完善。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和经验的积累,项目式教学法将会在培养高素质的实际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俊君,凌艳平.项目式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1).
关键词:翻转课堂;经济学专业;教学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起源于美国,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把传统的知识讲授和知识内化过程颠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看视频、听播客等手段完成自主学习,而课堂变成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互动的场所。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1-2]。
二经济学专业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笔者曾对学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过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课堂互动性少,加上部分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大部分学生渴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保证学习成效。鉴于此,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如若能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合理应用翻转课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其学习的自主性都是大有裨益的[3-4]。
三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制约因素
(一)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需改变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以传统的学习模式为主,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的填鸭式学习模式,该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掌握上课的节奏,通过传统的授课形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上课做好笔记,被动的接收知识,课后通过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如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去请教教师,而更多的学生有问题也不求甚解,最后不了了之。而翻转课堂的应用需要学生打破这种传统学习思维的束缚,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这不仅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需要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思维加以配合。经济学专业教学亦如此。对于理论类课程,其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单纯依靠课堂的讲授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应用类课程,其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要求较高,若仅仅是理论讲授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效。
(二)教师授课的现代化水平需提高
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提前录制视频或音频等,以便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虽然目前智能手机普及,但是依靠智能手机录制视频等,除了需下载专用的软件外,更可能会出现视频不清,后期字幕无法编辑等问题,故专业设备是首选。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虽然逐步年轻化,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对于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也想尝试,但是碍于年龄的问题他们对于操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是特别熟练,这无疑会限制翻转课堂的应用范围,也浪费了优秀的教学资源。
(三)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能力需加强
翻转课堂若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学生能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视频音频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若不能在课前很好地将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和消化,就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进而导致课堂上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讨论,最终造成翻转课堂的失败。目前我国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面临的时间分配选择余地也非常大,再加上学生自制力弱,这一环节往往成为翻转课堂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而如何督促学生把这一环节高效地完成,有赖于教师结合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监督。例如在经济学专业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将讲授的重点难点导入,让学生根据视频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实际调查,并结合自己的调查提出问题,待课上进行课堂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成效。
(四)学生教学班人数需合理分配
我国自2000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许多高校都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师生比远低于国家标准。同时加上硬件设施不完善,这使得部分高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不得不几个行政班合并为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多达一百多人,这种大合堂在许多高校都非常常见,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课堂秩序不好把控,学生上课的干扰因素较多,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效果不好,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需加强等,而这些问题都是拘于现实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而翻转课堂成功应用的前提之一就是小班教学。国外许多高校之所以能够成功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师生比高,有些学校能够达到1:5甚至更高,而小班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翻转课堂的学习成效。
四完善经济学专业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建议
(一)加快学生由传统学习思维向现代学习思维的转变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对知识的渴求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只是步入大学后尚未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多数学生还停留在传统的学习思维阶段,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没有和教师沟通交流的意愿,讨论学习的氛围尚未形成。对于此,教师应该多途径的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加以引导,保留共性,发挥个性,促使其尽快转变传统的学习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在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对于理论类核心课程,应着重强调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特别是模型的理解应用展开讨论学习;对于应用类核心课程,可以尝试多导入经典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其学习兴趣,引导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加快学生由传统学习思维向现代学习思维的转变[5]。
(二)不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
翻转课堂借助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种多样,而教师面临的首要技术问题便是能够熟练操作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或软件。例如录制视频后还要进行剪辑和编辑,这些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现代化教学的大势所趋。要实现现代化手段的教学,除了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以外,学校也应多途径的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此外,学校的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也必不可少。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全校的教室都实现了多媒体覆盖,并斥资引入网络教学平台,所有的课程均可以在平台上课程通知、布置批改作业以及和学生互动。学生所需要的一切学习资源,包括教案,课件,视频等经教师上传后,学生均可以在平台上下载,阅读或者观看,这均为翻转课堂的应用奠定了硬件基础。
(三)加强学生课前学习的监督
翻转课堂能够成功应用有赖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自主学习视频音频等相关资料,进而在课堂上和师生互动讨论问题,完成知识的内化,因此课前学习的监督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经济学专业教学来说,部分核心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难免有抵触心理,故若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辅以必要的约束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督促其完成课前的预习和准备。例如前面提到的布置课前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随机检查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另外,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在线学习时长以及网络论坛互动的次数作为期末课程考核的一项指标,间接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好课前准备,以便应用翻转课堂教学。
(四)传统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相结合
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加之经管类专业热度居高不下,其招生数量将持续走高,故对于前文提到的师生比问题,短时间内恐怕无法改变。而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时设置大多为每学期五十到七十左右,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有效的完成课程全部内容的教学,完全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基于此,笔者建议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相结合,对于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而对于较为难理解的模型或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应用,同时辅以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林.翻转课堂在高校公共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24-25.
[2]刘丽明.翻转课堂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2015,(14):36-37.
[3]刘桂花.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06):67-68.
[4]曲岩.财政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34-35.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经济管理;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49
1 在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农业经济的新特点
1.1 农业经济走向工农化、市场化
从我国1949年建国以来到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的近30a来,我国走的前苏联的社会经济体系,即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但是经过30a的实际证明这种经济发展体系在中国行不通,于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经济体系也跟着转型,土地使用承包责任制,农民发展农业经济挣得钱进入自己的腰包,增加了农民工作的积极性。慢慢的农民种植的农产品玉米、小麦、大豆、花生、高粱、棉花、蔬菜、水果等进入消费市场,有的农产品走工业化道路,就是工业加工成其他的商品、食物等,卖给消费者,这些方面都扩宽了农业产品出售的渠道,让农民种植的东西更好、更快的出售,这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2 农业经济向着城乡化一体化发展
我国的城乡经济市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进步,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结构、形体正在慢慢形成。随着国家重视乡镇的道路交通建设,很多平原地区的乡村道路也十分发达,这对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很大的好处,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融合,加快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那句熟话“要致富,先修路”说的非常有道理,在新的农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要想扩展农业经济市场必须要保证交通的方便,因为农业品的生产、运输、工厂加工等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目前,农业经济虽然和城市经济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城市经济市场越来越离不开农业经济产品的支持。
2 r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2.1 农业经济受工农性质变化产生的变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和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还和国家政府对农业扶持的政策及农业销售市场等情况息息相关。在当前我国的工业和农业产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在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和以前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前的农业经济基本技术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也就是说自己种的农产品自己用,或者和别人交换。但是现在的农业产品大多都是用来工业加工,加工成食品再在商场上买,这就扩大了农业的销售渠道,扩大了农产品市场,带来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还要很多将优质的农产品通过网络渠道出售,在不就得将来把农业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结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2 农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市场的融合
近些年来,农业产品有很多向着城市经济市场流动,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方面必须要严格把关农产品的质量,不断的提升农业经济产品的质量,为农业经济在城市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打下好的质量基础。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多,这就给农业经济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运输、加工、出售等这些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农业经济管理的重心要放在这些因素上。
3 新的农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经济发展采用差异化管理方法
目前因为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农业经济的格局正在转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要分阶段、分区域、分类别管理。比如可以用于工业加工的农产品,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为广大消费者打好质量品牌,因为农产品的经济底子比较薄弱,没有钱去请明星做代言,只有在质量上让广大消费者舒心、安心、放心,才能保证加工农产品在市场上长久生存,确保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对于农业产品的管理方面要聘请一些专业的人才,保证农业产品的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的过程不出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顺畅发展。
3.2 农业经济发展要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一些农作物的优良高产品种研发,可以让农产品大大增产,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有效,农业种植技术方面,要引进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种植型人才,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技术保障。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保证农业经济长久稳定发展,而不是突变性发展。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介绍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农业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我国要注重农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经济市场的结合,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2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希望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管理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意见。
技术和经济彼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密不可分,只要涉及到技术问题,那么就会有经济问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怎样提升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将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科学性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这就是技术经济学的重点任务。在科学技术持续迅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不过技术先进性,并不代表经济的合理性。例如,美国“铱星”系统陨落,无疑给出一个直接的说明,从技术层面来说,其可称之为世界级的顶尖技术,不过成本过高,在投入使用之后出现了严重的亏损,难以收回本金,无法还贷,以破产而告终。此类的事件并不仅这一例,还有很多。因此,在作投资决策的阶段,必需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对投资项目的工作进行评价,以确保决策的可靠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并不充足,怎样做到投入少产出多,将技术与经济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降低决策失误的发生率,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甚至是社会经济效益的重点。
二、市场经济需要复合型人才
尽管技术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不过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工程技术教育与经济管理教育并没有统一,客观上造成技术与经济现出不统一的现象,使学习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懂经济,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不懂工程技术。因此,当学生毕业进入工作阶段后,在产品的设计中,不能把成本问题给予过多的介入,对于经济问题考虑不周。其实,从产品、工艺的成本方面来说,有约80%的成本是由工程技术人员而决定的,假若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成本进行权衡,那么产品怎么可以具备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呢?在发达国家,工程类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减少成本的工作研究,从而能够培养他们的经济意识。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可以使这些学生在一些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家或者是管理者。因为工程或者技术管理者执掌着大量的资金的运作以及解决长期因素所造成的政策问题,而对这两项问题的处理,必须要建立在技术经济学的原理和实践之上。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对于工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对社会各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密切、复杂的公共部门、政府以及各企业中,成本和价值的分析要求更为细致、广泛,例如环境影响、工作安全等,工程师将来要研究的应该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因此,对于工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摒弃传统思维单一的模式,逐步转换成为复合型、素质型人才模式。工科学生在国家的建设中责任重大,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继承者和应用者,也是将来发展的创新都。未来的工作一方面进行技术的发明,一方面还要对其实施的结果给予合理的财务评价。
三、技术经济学列入工科必修课的可行性
(一)前提——提高对技术经济学的重视
大部分学院高层领导多是技术专业出身,对于经济知识的认识程度并不高,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该从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着手,逐渐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将培养学生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重点。经济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最主要的还是人才,人才决定着未来发展的地位。各级领导应该对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技术经济意识,了解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的政策,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础——管理类各专业的全面开设
技术经济学课程是管理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各学校应该尽早将其列入教学计划。要想让管理类学生在今生的工作中,管理好一个企业,那么就必须要掌握技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认识到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一个企业的成败大部分与其投资决策相关,作为未来企业家的管理类学生必须要掌握此方面的知识结构。
(三)手段——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技术经济学内容与计算机有着密切的关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此课程经过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完成可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多媒体能够进行辅助教学,在本科、研究生教学中,多媒体案例教学、投资项目经济评价课程设计等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并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四)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时候很迷茫,看不清方向,找不到工作,往往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发生,就业指导就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课程,就业指导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的能力来形成正确的工作观和求职观等。
2. 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定位
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分析自己潜在的优势,对自身能够正确的定位。指导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要很好的结合个人的价值观和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业指导课程也能根据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各个不同岗位上的现状,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
关键词:科学性;严谨性;创新;视觉元素;空间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设计性素描是培养设计人才的起点,也是设计类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1919年,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预示着为设计服务的设计素描教学的产生,观念、目的、素描的方法围绕着设计这片天地发展变化,突破了以“模拟说”为理论核心的学院派素描的条条框框,从此分流出了设计素描。广义来说各类的设计是相通的,但作为不同专业和不同方向的设计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任何美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都离不开素描教学,它是培养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传统素描摆脱不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唯美主义思想及古代经典素描的影响,特别是我国一直所采用和照搬前苏联的“全因素素描”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大多数人的创造性和表现欲,对待物象描写基本采用以再现为目的的表现方法,并以此达到实现基础造型的目的。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并分支出了“设计素描”、“写实素描”、“创意素描”、“工业造型”等素描形式,大大提高了素描教学的专业化进程,同时,结合其它基础课程的设置,全面提高了素描教学的水平。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又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及最基本的绘画手段。由于素描在训练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造型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都把它列为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素描是一种发现行为,系统的学习素描,可以锻炼观察能力和表现技巧。传统素描教学定位于对学生绘画手段、造型能力的提高,单纯注重技巧与经验的传授,从观点和格局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和狭隘性,多样化的现代设计更要求设计素描的改革。教学的改革是教学价值观念的改变,目的在于纠正目前设计素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创建新的教学体制和教学常规,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全盘否定传统素描教学的论调都是错误的;同样不从根本上认识素描教学的内涵,任何形式的应变措施对改观教学现状亦将是徒劳。当代美学思想、艺术思潮、教育观点和先进的科技理论,都能对提高和发展我们的基础素描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但不可缺少地又要有一定的创造性,这种特点决定了素描基础的教学在坚持造型基本规律的掌握与素描造型能力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多元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这为教学的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设计性素描的教学应该由教技术、教基本功转向教艺术观念、教创新思想。当前的高校基本延续了写实素描的路子,抽象素描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还没有起步,令人担忧,设计性素描的观念破除了传统审美习惯,建立起新的、富有创意的美学法则和标准。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古典传统的美学思想和优秀的教学理论,同时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开拓、创新的观念,去创造新的美学理论和新的美术表现形式。
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体系中,注重学生写生再现能力的训练并被一味强调,表现性、创造性、描绘性却在素描训练中被忽略,这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束缚。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素描就是写生,就是具象,画得不像就是不好的作品,好作品就一定是像真的一样。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使学生的审美观走向了单一化的死胡同。设计性素描中的抽象性对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创造性思维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培养学生设计中的探索能力和个性有着较好的效果。高起点思维观念是我们今后设计素描教学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在整个艺术设计乃至创作过程中设计素描是一个环节,它关系到转变思维观念的问题。
通过设计素描,多注意培养学生新颖的观察角度,以及对自然环境中客观事物敏锐的观察方法和独特的认识角度,摆脱常规的素描训练模式,注重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或者注重物象的微观表现能力,用素描丰富的表现词汇和强化设计素描的语言,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审美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描绘的对象,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根据设计的需要来追求画面强烈视觉效果,尽可能运用科学的原理与手段,把造型的基本元素与形体结构加以理性化的把握与发挥,摆脱常规的室内静物(石膏几何体)写生训练的模式和方法,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形象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对象形体结构的认识,综合明暗、光线等视觉元素,着力提高对形象的透视、结构、形体的结构规律的把握,可多找画面中的结构线、辅助线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课从基础造型上来讲要注意到两方面的问题:线的运用和空间关系的构成。
(一)线是一切,一切是线
在设计性素描中线条可以构成空间关系,同时也可以分割空间和表现不同的图形意象。在设计性素描的画面中,线条对画面不同程度的切割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空间效果,体现出画面多种多样的形式美感。
线条是造型艺术与视觉形式中最本质的语言要素。自然世界中并不存在纯粹的线条,可以说,线条存在于物质的实际和艺术家对它的探索之间,是艺术家对物质的一种高度概括。线条具有比形体更强的抽象性,同时它有着较强的运动性或动感性。它往往是画家风格最明显的体现,最能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图,线条的情感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它出自于个人对形体的认知,另一方面出自于由此产生的理念和情绪。它同时具有了表达客观对象的结构和表达主观情感与画面表现的双重功能性。在设计性素描中用线的方式观察和表现自然物象的结构特征,来达到对画面图形意象的认识,并从所获得的形体结构中感受到其内在的启示,体验简单的空间构成,提炼线条自身美的形式。同时,在设计性素描中,时常运用到线条的表现形式来设计画面的构成,尤其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论如何发展也离不开手绘的表现,因此线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康定斯基说:“任何空间结构同时也是线的结构”。设计性素描中线条不仅有空间属性,它还具有很强的自身表情。例如:细线代表着敏感、速度、锋利,而粗线代表着力量和坚实;直线单纯、直接而男性化,曲线有着优美、柔弱和女性化的特点。线是人内心最纯粹、最直接的传达形式。设计性素描中线的形式美被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表现。线条本身已经超越了本来的物理现象,而是成了产生富有表情、富有生命、富有性格的形象,它独特的形式也就具有了与它所表现的具体形象相对独立的意义。
线条是最具有个人性格的因素,同时也是最具有造型表现力的语言方式。
(二)空间的流动,流动的空间
空间永远是环境艺术设计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未来的建筑设计师应该对空间有着敏锐而灵动的把握。素描实践中空间的建构是一个基本的练习过程,结合线的运用,构筑出流动的空间概念,从客观中体现出自己的主观思维性和创造性。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科学性和严密性是素描训练考虑的重点之一,对于物象的透视、比例的准确描绘是基本造型能力的一种体现。
结构是形的内在本质构造。特定的结构决定了特定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变化或其被使用的方式。物体外貌可变,而结构不能变。只有抓住结构,才能坚实有力地表现对象,否则就将歪曲形象。因此结构不是感性的、直觉的,而是知解的、悟性的,并与视觉概念紧密相关的。
所谓结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结构,如生物结构、植物结构、人的结构;二是指画面结构,是对形状、明暗、色彩做纯粹主观的安排。这里将着重介绍前一种结构。在对物象全方位的审视中,我们努力超越物象的表象而达到对其内在结构的理解,通过结构的启示进一步产生设计的构想。想象力与创造力正是寓于这种自然对象内部结构与其外在形态的深刻体验和自觉认识之中的。自然是伟大的设计家,造型的设计往往蕴涵着艺术家对于自然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对于形体结构的富于创意的理解。
结构分析训练要使学生努力排除明暗色调、材质肌理等非结构的影响,要能够理性地推理和表现出画家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符合逻辑的、符合透视规律的、合乎物理性的内在结构,能够充分考虑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分离关系等。要直接用虚实不同的线,将物体的比例、轮廓、结构转折等本质因素,不加更多修饰地描绘出来。还要让学生研究线的表现力和结构因素在画面的张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能力及理性的推理能力。一定的空间思维决定了对于结构透视的理解,空间悬体的训练是让学生在空间建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掌握画面空间的三维关系,通过自如的分割和组合所面对的物象,达到造型训练的目的。阶段训练里连贯性地还存在着空间位移的单元,一个试图用静止的画面去表达动态感受的阶段,对于思维的颠覆是全新的,对于专业的后续性是无穷的。
三、开拓学生的思考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需要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绘画中的思维定势业已牢固的存在于画者的大脑中,并且时刻影响着画者的绘画意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简化、提炼与概括的手法,就画面构成的特点做图解式的分析,并把它作为素描基础教学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可以增强学生对画面的构成意识,提高对画面的组织能力,并从中获得对新的视觉方式的感悟和新的视觉表现手法的体验,摆脱原有意义的束缚,把对客观物象的视觉记录,转化成新的视觉语言符号。要以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发展的本体,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成为艺术创造的素描,通过专业素描的训练,认真观察,感受对象、领悟对象,在传统素描和结构素描的基础上加以取舍,融入现代设计意识,去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素描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利用素描的表现语言与方法来提高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现代设计素描教学应与时代的内涵和特征相吻合,在训练素描基本功的前提下,强化素描自身语言的研究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的挖掘,加强审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表现方法,通过对形象的感悟、认识,对自然形态的重组、变形,从中孕育出新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新的造型实体,使设计素描成为创造素描,为今后的设计奠定基础。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作为一门设计的基础课,要自始至终贯穿以设计观念为指导的思想,与专业和时代步伐相结合,进行改革和大胆的创新,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训练的专业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本着科学的、认真的态度进行探索,使学生通过素描的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造型思维能力,充分发掘自身的个性潜能,为迈向优秀建筑设计师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方.设计素描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周若兰等.素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study on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present automotive professional courses.
关键词: 汽车专业课;教学模式;考核途径;研究
Key words: automotive professional courses;teaching mode;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77-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汽车专业的不断深化和细化,使得汽车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增加其复杂性。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就业形式和机会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但是在其背后也相应的隐藏着巨大的隐患。这就需要从事汽车方面的人员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面对汽车市场日益复杂的现象,需要相关的人员对汽车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和考核途径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
1 汽车专业课的教学研究
1.1 科学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在汽车专业课中许多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动态教学方式,比如对汽车构造中的起动机或者是发动机讲解其原理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动态过程。若是只采用传统的纯靠讲解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能完整的理解或者是掌握它们的原理。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相应的添加汽车构件的动态效果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比如在教学生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课程当中,可以首先用幻灯片将教学案例演示一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1.2 任务驱动教学方式 在汽车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其主要教学方式,这时教师可以将案例分析作为教学任务的切入点、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能够体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工作任务,结合一些实例或者是实物,在将相关的知识讲解完成后,同时也要将该任务的操作步骤演示出来,使得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1.3 注重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 如果只是通过理论教学来作为学生学习的汽车专业课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预期效果的,所以,必须要注重教学的实习教学。实习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便于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增强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但是,必须要将汽车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相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待要实训实习的工作项目时,教学者要精心设计方案,充分运用教学设备,以工作实际操作为指引方向,提高学生的实训实习效率。
首先教学者可以设置相应的实习模块。汽车专业课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在进行内容实习时必须要将其分为几个模块。比如可以分为对汽车构造认识的模块、发动机拆装模块等等。在实习这些模块中,要对实习的时间、主要内容还有目的进行明确的掌握,要熟练的掌握实习操作的步骤,并且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复习。实习模块的建立可以明确教学的目的,将教学的过程具体化,并且在每个任务中巧妙的融合了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其次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教学者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必须要认真组织,在学生中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活动,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存在一定的竞争意识,养成刻苦钻研的精神。
最后就要是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考试辅导。汽车专业考试中主要分为汽车装调工、汽车维修工;考试级别主要分为中级工和高级工。这时,教学者要根据考试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可以进行一些模拟性的考试,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在对学生进行考试辅导时,要注重其实战性,能够使学生方便的掌握考试的要点。
2 汽车专业课的途径研究
职教的考核评价从客观的角度上可以知道综合能力、多元均衡的考核标准。在教学的标准当中一般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在进行教学考核的过程当中,不要只是将知识复印或者是站在不客观的角度上评价学生的考勤和表现。要从客观的角度上对学生真实的综合表现中的综合能力多方面均衡的进行考核评价。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其全面性,并且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侧重培养。要将学生的行为规范、理论知识、体魄心理、专业试验、职业素养、专业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知识时也能够相应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试验时可以相应的将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体魄心理融入其中,同时也在专业实训当中放入理论试验,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的做到在试验中得到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技术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够真正的做到融会贯通。当然,这需要教学者不仅要熟悉理论知识,也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活动案例来进行考核途径分析。
活动案例主题:模拟汽车售后服务情景
活动案例目标:主要是对学生的售后服务能力进行培养。其具体的主要分布在:接待、表达、沟通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分析和运用等能力上。
活动案例场所:销售公司的现场或者是教室中临时搭建的地方等等。
活动案例形式:可以分为9人一组,其中有1个客户、2个前台接待、2个为配件材料人员、2个出场检验员和1个前台结算人员。教学者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演,其余的小组学生可以观摩,最后可以参加总结评定的活动当中。
活动案例内容:上海大众轿车在正常行驶了4万公里后出现了加速滞后和没有动力进行爬坡的现象。客户到售后服务公司想要了解汽车出现故障的原因,并且对处理故障所需要的时间以及维修所需要的费用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优惠。前台在接待客户时要准备好客户会随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一些突发的情况也要准备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以此来应对,并且要增加客户对其产品的信任度。检验人员要对维修人员提供必要及时的维修指导意见,同时也要帮助接待员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并且要将所检验出来的问题以及最后的结果记录在维修合同当中。在接到维修指导意见后,维修人员要充分考虑和分析出现故障的部位和性质,并且要确定维修的费用和维修时所需要的零件,同时要随时通知库房人员自己所需要的零件。配件人员要准备好维修人员所需要的零件,并且要保证零件可以正常使用没有出现过期的现象。结算人员要随时准备好面对客户的结算要求,并且能够正确的处理各种相关的结算手续。在最后活动结束后,可以进行角色互换,从而提高每个人的能力。
教学者要确定学生的表演达到教学课程中的具体目标。其次可以构思一个全面的活动方案,并且在实施之前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解释和说明;最后就是要在观看表演时可以进行过程监控,在必要时可以发表自己的的意见。
3 总结
在汽车专业课中,要根据其教学特点,充分发挥教学水平,运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操作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对其考核途径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考核站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张小艳.关于汽车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