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6:06: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血压预防与控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到今年为止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45%,并且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高血压是导致脑梗、脑出血、心功能不足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所以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要正确合理地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和治疗,这样才能减小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使身体的其他脏器免受损害。本篇文章中,我们对2012-2014年的5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药物和饮食方面的治疗和预防,并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临床资料
对2012-2014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检查后确诊为高血压,并对这些患者进行统计分类。其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有22例,患者的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85岁以下,平均年龄是70岁,患病时间一般是1年以上10年以下,平均患病时间是2.8年。在这50例患者中,患病时间不超过3年的有40例,患病时间在3-5年之间的有8例,患病时间超过5年的有2例。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根据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作为标准,我们把150/90mmHg作为这50例患者的降压标准。对这50例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心理饮食方面的治疗,一段时间后对这些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同时把测量的患者血压分为达标组和非达标组。在达标组中再统计有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把这些数据都记录下来,并进行对比分类。
2.2 统计学方法
把统计出来的数据信息用SPSS13.0系统进行统计研究,患者的资料信息用(x+s)表示,同时用t检测,统计学的计量结果用卡方检测,P<0.05为差异这样的结果才具有统计学价值。
3.结果
3.1患者的基本情况
这50例患者经过半年时间的治疗后,患者都做到了合理用药和规律的饮食,同时这48例患者的高血压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其中只有1例病情控制的不是特别理想,还有1例出现心功能衰竭的症状,其他的48例患者的高血压症状都得到了改善和治疗。
3.2监测指标情况
在高血压的50例患者中,我们分成了降压达标组和未达标组,通过监测发现,降压达标组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要比未达标组中心血管的发生几率小28%,同时监测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监测还发现,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要比没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高。
4.讨论
4.1高血压发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压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收缩压会越来越高,同时人体的舒张压会越来越低或者是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样的话脉压差便会增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血压的发生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压力感受器对血压变化的感受力会越来越弱,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人体的血压变化。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如果运动量增加、情绪波动大或者是季节变化明显时,就会出现血压波动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壁的韧性会变小,同时血管壁的硬度增加,当出现情绪波动或者是变化时,血管中增加的血液不能有效的储存在大动脉血管中,变现为收缩压变化明显。人体还会出现性眩晕或者是心脏供血不足等症状。激素水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的降低,因而不能有效的通过调节血容量来改善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经常会伴随许多的疾病出现,比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梗等等,人体的血压增高时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如果这种高血压的症状长期不给予治疗的话,就会发生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心肌肥厚、心衰、肾功能不全等等,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猝死。所以在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检查时不要忽略血糖和血脂的检查,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并不统一,同时高血压的起因也不相同,因而进行治疗时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治疗时要运用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4.2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的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心脏和身体的各大脏器处于功能逐渐衰退的状态,因而在进行治疗时要遵循合理的治疗原则,使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见的比较合理的治疗原则有以下几点:①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②选择使用的高血压药物必须让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在服药的疗程中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合理的调整剂量水平,必要时医生可以让患者用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的方法从小剂量开始服用;③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高血压的并发症,有条件的可以合并并发症一起进行治疗;④尽量使用一些长效的降压药物,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增加患者对药物的顺应性,使高血压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对高血压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非药物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合理饮食减轻体重。肥胖是引起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合理饮食尽情体重,制定一个有效的减肥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肥胖这个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②避免过度劳累。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增加动脉的韧性,从而减少血压的波动,但是一定要避免过度的劳累,过度劳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引起突发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福平.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 当代医学,2011,25:47-48.
[2]李月芹.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18:47-48.
[3]廖开历. 老年性高血压的治疗与心脑血管疾病处理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03:74-75.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全世界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做好社区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主要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90%,是指病因未明,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另一种是继发性高血压,约占总数的5-10%,是由于体内的某些疾病引起上的。在高血压患病人群中。90%找不到明显病因,但流行病学证实高血压的发生与某些危险因素有关。具体如下:
1.1 遗传因素 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在同一家族高血压病人集中出现,不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因为遗传因素存在。
1.2 体重超重及肥胖 体重超重及肥胖与高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我国的人群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均证明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不良生活方式
1.3.1 吸烟 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据测抽两支烟十分钟后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吸烟者易患高血压,而且易死于蛛网膜下隙出血,同时尼古丁还影响降压药的疗效。
1.3.2 酗酒 国外调查发现,每日饮用大量葡萄酒者,其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加,饮酒,尤其是高度白酒,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
1.3.3 膳食结构不合理 膳食高盐、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易致高血压的发生。我国人群食盐量明显高于西方国家,北方每人每天食钠盐12-18克,南方每人每天约为7-8克。而健康饮食是每天每人不超过6克。所以膳食中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有显著相关性。
1.4 社会心理因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害的社会因素增加了高血压发病的危险性。年轻时的急躁和敌视态度与15年后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显著有关。调查发现,从事紧张度高的职业,如司机、售票员,其高血压的发病率达11.30%:其次是会计、统计人员,其发病率达10.20%,这说明高血压是在从事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又缺少体力劳动者中易发生。
2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卫生部1998年起确定每年的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说明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时至今日高血压的患病率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高,为此卫生部调整了高血压的预防策略,提出了六个转变:
2.1.1 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 仅靠专家行为控制高血压效果不明显,必须强调政府行为,由政府部门创造支持性环境并进行必要的投入对高血压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2.1.2 由医疗科研为主向预防为主的转变 单纯发展医疗技术方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医疗费用很高,因此开展群体预防才是根本措施。
2.1.3 由城市为主向城乡并举转变 农民知识相对不足和自我保健意识缺乏,使得农村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因此防治任务也很艰巨,所以必须城乡并举,分类指导。
2.1.4 由高层向基层转变 基层卫生系统既存在治疗水平不高,又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因此强调高血压的防治必须面对基层、面对社区、面向乡村、面向人群,充分发挥和利用三级卫生保健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2.1.5 由专业行为向群众运动转变 调动人们关心自己、争取健康的积极性,并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2.1.6 由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 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结成高血压防治的统一战线。
2.2 高血压社区预防与控制的主要目标 高血压的社区预防与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对健康人群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防治高血压的发生;对高危人群通过危险因素干预,降低和控制高血压水平;对患病个体通过现患管理,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3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
2.3.1 一级预防 高血压的第一级预防的主要对象是健康人群,主要措施是避免和控制危险因素。
2.3.1.1 健康教育 向社区居民传播健康知识,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和行为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层卫生组织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广泛、持久的健康教育是一种投资小,效益高的预防措施。
2.3.1.2 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体重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
2.3.1.3 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 人们一些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与高血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吸烟和酗酒和高血压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戒烟和限酒对预防高血压有着重要作用。
2.3.1.4 合理膳食 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保持血压平稳,合理的饮食是指高纤维、高维生素、低钠盐、低脂肪饮食。
2.3.1.5 加强体育锻炼 适当运动,坚持长期有氧运动可使血压下降。
2.3.1.6 保持心理健康 及时调整情绪,适当休闲放松,保持健康心理对高血压的预防很重要。
2.3.2 二级预防 高血压的二级预防的主要对象是高危人群,主要措施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3.2.1 规范化筛查 高血压筛查最简单的方法是测量血压,通过对社区人群进行规范化筛查有利于高血压的早发现和早诊断,以便早治疗。高压压规范化筛查的要求包括:A.对工具的要求,必须定期对血压计进行标准校正。B.医务人员要认真按标准材料及技术使用血压计和规范化操作。C.按新的标准规定读数和记录测量值。在测量过程中,如发现可疑高血压者,应建议在不同日重新测量三次血压,以进一步确诊。
2.3.2.2 合理治疗 早期发现高血压后要及早合理治疗,同时教育病人积极配合治疗,防止随意中断治疗和停药,以减少复发和加重病情。
2.3.3 三级预防
【关键词】 高血压;卒中
我国是卒中高发国家,其年发病率约为(185~19)/10万,估计每年有200万新发卒中患者,存活的卒中患者累计700万人[1]。卒中有三高,即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养老机制、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养老护理机构和社区服务网络的建设都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2] 。对卒中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种族、性别、家族史。
1.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病、高脂血症、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1.3 可能的危险因素 肥胖、体力活动少、过度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激素替代治疗。
2 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所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人群归因为危险度最高。流行病研究表明,70%的卒中是高血压所致。2004年中国高血压指南指出,血压从110/75mmHg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呈现连续性相关,无症状的高血压比有症状的高血压更危险。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度增加49%(缺血性脑卒中增加47%,出血性脑卒中增加54%);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增加46%。同时血压水平越高脑卒中再发危险度越大。有关研究表明所有高血压类型包括收缩期高血压、舒张压期高血压以及混合型高血压都能使卒中风险增高。高血压患者的卒中风险分别为非高血压患者和临界高血压患者的3~4倍和1.5倍[3]。
2.1 舒张压(DBP)与卒中 以往认为收缩压(SBP)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每10岁可提高10mmHg属于正常,舒张压为脑血管和冠心病的预测因素。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对于年龄小于 50岁的DBP是最强的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因素,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的预测因素逐渐由DBP转为SBP[4]。20世纪90年代研究方案普遍以DBP水平作为研究对象。Law等[5]报道对4项无脑血管病史且血压正常者的随机试验进行的汇总分析表明,DBP每降低5mmHg发生卒中相对危险度(RR)降低38%,对14项针对无脑血管病史的高血压患者的随机试验的汇总分析表明DBP每下降5mmHg,发生卒中的危险度降低38%。Macmahon等[6]对9项大型对列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卒中风险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升高,且成对数线性关系。DBP在76~105mmHg范围内每降低5mmHg,发生卒中的风险降低34%,DBP每降低10mmHg卒中风险降低56%。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是致死性还是非致死性卒中这种联系强度均相似。
2.2 收缩压(SBP)与卒中 随着高血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SBP和DBP均与卒中风险独立相关,从而改变临床上重视DBP的观念。Lawes等[7]对有关降低血压与卒中风险相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队列研究表明在亚太、北美和西欧地区,SBP每下降10mmHg,60~79岁人群卒中风险约降低1/3,这种相关性一直持续到血压下降至115/75mmHg时,并且在不同性别、地域、卒中亚型以及致死性或非致死性事件患者中均如此。这种比例相关性呈年龄依赖性,但在80岁年龄组仍呈显著正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表明SBP每下降10mmHg卒中风险也降低1/3左右。
3 控制高血压,预防卒中
多数卒中是可以预防的,防治高血压是预防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由于高血压升高的直接或间接作用,造成血管病变(出血或阻塞),是高血压卒中的病理基础,因此要严格控制血压。
3.1 有效控制血压,就要合理用药。目前降压药物有六大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按病情加以选择,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用药,一般联合方式:ACEI+CCB、ACEI或ARB+利尿剂、ACEI或ARB+CCB+利尿剂,交感激活者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
3.2 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还要防治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气候骤冷等)。此外,颈动脉硬化、高粘血症的患者,适当加用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类药。
3.3 预防卒中发生,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应注意下列问题。
3.3.1 不要随意减少用药的次数,以免造成血压波动,对脑血管造成损伤。xz
【摘要】 近年来我国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是舒张压还是收缩压的升高均造成卒中危险度升高,有效的控制血压是预防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高血压;卒中
我国是卒中高发国家,其年发病率约为(185~19)/10万,估计每年有200万新发卒中患者,存活的卒中患者累计700万人[1]。卒中有三高,即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养老机制、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养老护理机构和社区服务网络的建设都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2] 。对卒中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种族、性别、家族史。
1.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病、高脂血症、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1.3 可能的危险因素 肥胖、体力活动少、过度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激素替代治疗。
2 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所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人群归因为危险度最高。流行病研究表明,70%的卒中是高血压所致。2004年中国高血压指南指出,血压从110/75mmHg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呈现连续性相关,无症状的高血压比有症状的高血压更危险。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度增加49%(缺血性脑卒中增加47%,出血性脑卒中增加54%);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增加46%。同时血压水平越高脑卒中再发危险度越大。有关研究表明所有高血压类型包括收缩期高血压、舒张压期高血压以及混合型高血压都能使卒中风险增高。高血压患者的卒中风险分别为非高血压患者和临界高血压患者的3~4倍和1.5倍[3]。
2.1 舒张压(DBP)与卒中 以往认为收缩压(SBP)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每10岁可提高10mmHg属于正常,舒张压为脑血管和冠心病的预测因素。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对于年龄小于 50岁的DBP是最强的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因素,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的预测因素逐渐由DBP转为SBP[4]。20世纪90年代研究方案普遍以DBP水平作为研究对象。Law等[5]报道对4项无脑血管病史且血压正常者的随机试验进行的汇总分析表明,DBP每降低5mmHg发生卒中相对危险度(RR)降低38%,对14项针对无脑血管病史的高血压患者的随机试验的汇总分析表明DBP每下降5mmHg,发生卒中的危险度降低38%。Macmahon等[6]对9项大型对列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卒中风险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升高,且成对数线性关系。DBP在76~105mmHg范围内每降低5mmHg,发生卒中的风险降低34%,DBP每降低10mmHg卒中风险降低56%。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是致死性还是非致死性卒中这种联系强度均相似。
2.2 收缩压(SBP)与卒中 随着高血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SBP和DBP均与卒中风险独立相关,从而改变临床上重视DBP的观念。Lawes等[7]对有关降低血压与卒中风险相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队列研究表明在亚太、北美和西欧地区,SBP每下降10mmHg,60~79岁人群卒中风险约降低1/3,这种相关性一直持续到血压下降至115/75mmHg时,并且在不同性别、地域、卒中亚型以及致死性或非致死性事件患者中均如此。这种比例相关性呈年龄依赖性,但在80岁年龄组仍呈显著正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表明SBP每下降10mmHg卒中风险也降低1/3左右。
3 控制高血压,预防卒中
多数卒中是可以预防的,防治高血压是预防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由于高血压升高的直接或间接作用,造成血管病变(出血或阻塞),是高血压卒中的病理基础,因此要严格控制血压。
3.1 有效控制血压,就要合理用药。目前降压药物有六大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按病情加以选择,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用药,一般联合方式:ACEI+CCB、ACEI或ARB+利尿剂、ACEI或ARB+CCB+利尿剂,交感激活者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
3.2 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还要防治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气候骤冷等)。此外,颈动脉硬化、高粘血症的患者,适当加用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类药。
3.3 预防卒中发生,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应注意下列问题。
3.3.1 不要随意减少用药的次数,以免造成血压波动,对脑血管造成损伤。
3.3.2 最好用长效药,控制全天24h血压。
3.3.3 不随意停药,突然停服降压药会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即使在夏天高温停药,也有发生卒中的危险。
3.3.4 老年高血压不宜睡前服药,夜间血压不要降得过低,以免促发脑血栓的形成。
3.3.5 如血压控制良好,没有明显不可耐受的副作用,不要频繁换药。
3.3.6 如血压难控制,波动大,则需专科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的综合作用,从而使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所致,它分为缺血性的卒中和出血性的卒中。高血压是卒中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的变化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之间有密切的关系[8]。血压长期处于增高水平,使血管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从而导致血管病变,进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研究证实,血流动力学异常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的形态和功能,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消除等方面参与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重建,进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9]。总之,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的增高,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做好高血压的规范化诊治对卒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全国防高血压日主题.血压与卒中,2005-10-08.Http://moh.gov.Cn/newshtml/10563.htm.
2 活跃、积极应对老龄化发展趋势,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人民时报,2006-01-20(4).
3 Gorelick PB. Stroke prevention.Arch Neurol, 1995,52:347-355.
4 Franklin SS,larson MG, Khan SA, et al. Does the re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change with aging?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Circulation, 2001,103:1245-1249.
5 Law M, Wald N,Morris J.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to prev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a new preventive strategy. Health Technol Assess, 2003,7(1):94.
6 Macmahon S, peto R, Cutler J, et al. Blood pressure,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esease. Part 1, Prolonged differences in blood pressure pros 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corrected for the regression dilution bias.Lancet,1990,335:765-774.
7 Lawes CM, Bennett DA, Feigin VL,et al. Blood Pressure and stroke. an overview of published reviews.Stroke,2004,35:1024.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在脑内的豆纹动脉,即大脑中动脉的一个分支,位于基底节附近。出血后脑组织受到破坏和挤压,血液可破入侧脑室或第三脑室,大量出血及其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并妨碍颅内正常的血液循环,造成脑水肿。随着脑水肿的加重,颅内压也随之越来越高,严重者会发生脑疝,即脑组织的移位。脑疝可压迫脑干,从而造成脑干的变形,这也是急性脑出血死亡的主要原因。脑出血抢救成功后最容易留下的后遗症是偏瘫。
脑出血起病急,出血前,有的患者可能会有先兆症状,如:突然感到一侧肢体麻木、活动不便,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言语不清,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走路不稳等,如果在发生这些前期症状时,患者或家属能意识到可能和脑病有关而及时就医,就会在脑血管刚有轻微渗血或小量出血时遏制病情,其预后非常理想,很少留有后遗症。
一旦发生脑出血,轻者表现为头痛、恶心或呕吐、血压升高,血压往往高达180~200/100~120毫米汞柱,有的意识还算清楚或只有轻度障碍;患者感觉半身肢体活动不灵活,或一侧肢体出现偏瘫;如出血灶位于大脑左半球压迫语言中枢,患者就有可能发生失语。
重症脑出血的患者,除了突发头痛、呕吐、血压急剧升高外,还可进入昏迷状态,呼之不应,呼吸深大不均匀,瞳孔形状不规则、双侧缩小或散大、或双侧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脑膜刺激征阳性,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和视网膜出血、偶有视神经水肿;若是下丘脑受损伤时,内脏活动调节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影响,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发生消化道出血,呕吐物呈咖啡色,同时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和体温升高。
脑出血还会影响到四肢的功能,表现为肌肉迟缓无力,在做头颅cT检查之前,如果患者不能说话,别人往往不易发现患者是否有瘫痪,借助检查,如基本具备以下五个特征,可判断患者已经出现了肢体偏瘫:
1.压迫眼眶上孔时,偏瘫侧面部肌肉无收缩反应;2.呼气时,偏瘫侧面颊显著鼓起;3.举起病人上肢,突然撒手时,偏瘫侧上肢比健侧上肢下落迅速;4.病人仰卧时,偏瘫侧下肢和足呈外旋位;5.部分病人两眼球向出血侧偏斜,也叫同侧偏斜。
脑出血的检查方法:中年以上有高血压病史者,血压急剧升高,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和偏瘫,应考虑发生了脑出血,通过脑CT或核磁共振可确立诊断。如医院没有条件做CT,可通过腰穿刺做脑脊液检查,脑出血时脑脊液压力升高,呈血性脑脊液。如果CT能确立诊断就不要做腰穿刺抽取脑脊液,以免诱发脑疝。
在治疗方面,急性期致命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出血后脑水肿,如能有效地控制脑水肿,则有可能防止或减轻颅内高压,防止脑疝的发生,降低病死率。但是脑出血后出现的并发症,如肺炎或酸中毒,也有可能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
确诊脑出血后,应立即采取手术。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可选择颅骨去骨瓣开骨窗手术,在开颅直视下止血并清除淤血;也可以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清除血肿。如无法手术,可采取药物治疗。
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控制脑血管继续出血,控制脑水肿预防脑疝是关键。脑水肿时用20%甘露醇250毫升,每6~8小时快速静滴1次。如脑疝已形成,脱水剂的用量可加大,为加强脱水剂的效果,可将地塞米松10毫克加入脱水剂内静滴。此外,也可用50%葡萄糖60毫升,每6~8小时静注1次。病情稳定后,脱水剂治疗可逐步停止。药物止血可选用血凝酶、6一氨基己酸、氨甲苯酸静滴或肌注。
脑出血患者的收缩压在200毫米汞柱以上时,可应用降压药,如硫酸镁注射液10-20毫升静脉点滴,或利血平1.0毫克肌注。脑出血的降压原则是:收缩压(即高压)降至不低于160毫米汞柱,以防止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引起脑供血不足。应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有气道阻塞应做气管切开。
脑出血经妥善治疗后,病情可得到缓解,如出血量不多,出血可逐渐被吸收,破坏的脑组织也会逐渐修复,由神经胶质瘢痕代替,出血病灶大的可形成囊腔。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2
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会对机体的脑部、心脏以及肾脏等重要器官产生不利的影响,危害其器官的功能以及结构,从而导致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人们对高血压相关防治知识了解甚微,从而导致我国高血压控制达标率十分不理想,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高血压相关防治知识的教育宣传,并为高血压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并进行追踪随访,使居民对于高血压的防治有了更深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对我院所服务的社区40周岁以上的126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并于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2年后的2018年1月进行2次问卷调查。参与本次研究的126例患者中有男性66例,有女性60例,年龄为40岁到72岁,平均年龄为(58.31±5.21)岁。有肝脏、肾脏功能障碍、丧失自主行为能力、有严重高血压并发症的患者已经被排除在本次研究以外。126例患者的基础资料满足本次研究的需要,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前问卷调查 2016年1月,进行首次问卷调查,根据健康宣教的内容和社区人群高血压的特点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生活情况,对高血压预防和控制知识的了解情况,自身的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的治疗基础情况。对126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组进行现场问卷填写,当场填写当场收回,确保100%的问卷回收率。
1.2.2 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和健康手册学习两大方面的内容。健康教育由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健康控制小组人员共同进行。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每年4次随访和一次全面体检,将126例患者分组进行分别的讲座,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高血压病理的认知,正常人的血压正常范围,生活习惯、饮食、运动、心理、依从性等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高血压主要的症状表现,高血压对患者的危害,高血压是一种终身疾病等等。并为高血压患者现场测量血压,为高血压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日常治疗方案,并在完成讲座之后,发放定制的高血压健康手册。
1.2.3 健康教育后的问卷调查 2018年1月,再次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过调查的126例患者在1月内分批次完成了第二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与之前相同,当场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工具,对研究过程中记录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e用 t 和 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对于健康教育内容中涉及的5项防治知识进行提问,干预前126例患者中有54人答对,知晓率为42.8%。进行干预之后,再次统计有101例患者答对,知晓率为80.1%,干预后的知晓率相较于干预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压控制情况
在进行干预前,126例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为(172.1±15.2)mmHg,舒张压平均为(98.8±7.1)mmHg,而进行干预后,126例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为(127.3±17.5)mmHg,舒张压平均为(81.0±5.7)mmHg,此外,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状况,也较干预前有了显著的改善,干预前后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发病人数逐年增长,已经成为威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于高血压防治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正规途径去了解高血压带给人体的危害,经常会受到电视上或者其他媒体上的非法虚假广告的影响[1]。从而造成我国居民对高血压的知晓率相对较低,高血压的达标率以及治疗率不理想,在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忽视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并发症以及终末期肾病的防治等问题,从而加大了高血压患者的致命危险性和经济心理负担。
关键词:健康教育;生活方式;高血压;干预
高血压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世界各国高血压发病率达到15~20%,全球高血压病人已超过6亿,我国高血压病人超过1.3亿[1]。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目前,高血压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各类药品参差不齐,疗效不一,如何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是关键[2]。本研究选取我院68例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8例,所选患者依据1999年WHO-国际高血压学会规定[3]:成年人血压≥140/90mmHg(18.7/12.0kPa)均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49~80岁,平均(62.5±6.5)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硝苯地平胶囊(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669)进行治疗,起始剂量10mg/次,3次/d,根据患者病情可酌情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120mg/d。
1.2方法 本研究对入选患者进行长时间临床跟踪观察以确保研究结果客观。患者分组后,首先保证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即保证基本药物根本治疗。由主治医师分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诊断,联系患者的年龄、患病的程度、并发症等,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2.1健康宣教 建立一个宣传小组,每周不定时向患者讲解有关高血压的有关知识:高血压的定义及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具体诊断标准、并发症、每天测血压并记录的意义、分级标准、临床表现、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意义等。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分别采取能让患者和家属能接受的方式讲解。根据用药指导:使患者正确使用各类药物,了解降压药物的种类、药物的特点、副作用、禁忌证、服用方法等。
在心理教育方面,要求患者家属能够配合医院帮助患者消除因认识不足导致的对高血压的恐惧和治疗的避讳。
1.2.2饮食干预 让患者坚持按照制定的饮食方式:科学的饮食方式,多吃蔬菜和水果、清淡及适量饮食,控制食盐量
1.2.3定期血压监测 患者应该每天测血压,以便发现血压不正常时及时控制。患者住院期间均由护士完成血压监测,出院后,患者或者其家人应该掌握正确的测量血压的方法帮助患者测量。
1.2.4心理平衡 帮助患者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及乐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进行心理咨询、音乐疗法及自律训练等。长期焦虑、忧郁、精神紧张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患者家人除了要给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外,可以参与医生逐步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沟通,渐进式引导患者自我放松从而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1.3临床观察 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高血压值、对高血压知识认识程度、生活方式变化、治疗依从性。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患者经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后,科学服药率、对高血压知识认识程度、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依从性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改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常常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多因素,与家族遗传和年龄、肥胖、吸烟、高脂肪高盐摄入、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4]。本研究对68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干预、定期血压监测及心理平衡教育,患者经过干预后,临床治疗情况显著改善,干预前57例科学服药患者提高至67例,66例患者对高血压有足够的认知,全部患者均有健康的生活方式,66例患者治疗依从性好,充分说明加强对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针对性的改变生活习惯,更好地控制血压,在高血压的控制与防治中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在个性化治疗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有利于加强高血压的治疗疗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对控制高血压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萍.护理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新,2012,9(29):239.
[2]胡蓉,吴重玲,朱立场,等.高血压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疗效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2,5(7C):1674.
【关键词】 社区;老年高血压;预防与保健
高血压中风是高血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控制高血压不仅仅是针对疾病本身,最重要的是控制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1]。
现对笔者所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中风预防与保健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122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将近期的中风预防与保健工作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风的最佳预防与保健策略,并为该社区今后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风的预防与保健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信息 选取笔者所在社区12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性67例,女性55例,年龄在54岁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2岁,高血压患病时间在2年到31年之间不等。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且其中无中风患者,12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血压为(97±18)mmHg/(159±11)mmHg。
1.2 预防与保健
1.2.1 健康教育 由于高血压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可引起全身症状以及多种严重的多器官并发症,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知识覆盖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血压以及中风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高血压与中风之间的关系,高血压与中风的日常预防等。同时由于目前老年人普遍知识水平不高,同时身体智力开始逐渐下降,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方式要注意浅显易懂。社区护理人员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中风的预防与保健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对于老年患者的疾病误区进行积极及时的纠正,比如高血压不适宜运动,应当尽量休养,高血压是可以遗传的,如果血压得到控制就可以停药等等。纠正错误关键,对于保证老年患者的血压得到长期有效地控制,尽量减少中风及其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2.2 日常保健 高血压初期的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而高血压并发中风时却是来病突然,病情变化急切,因此社区做好积极的日常预防与保健工作就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其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档案除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外,还要包括各类疾病的病史以及发展状况;二是社区护理人员要积极筛查,定期组织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掌握社区内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利于预防与保健工作寻找突破口;三是教育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学会自己量血压,并养成每日量血压的良好习惯;四是组织社区老年人积极开展各类锻炼活动,保证老年人的日常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五是对于出现身体不适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人员要主动上门服务,严重时尽早就医。
1.2.3 日常用药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目标主要是在于控制自己的血压,使之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是有的老年人一看到自己的血压正常了,就私自进行减药甚至是停止服药,这与血压的长期有效控制这一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血压的不稳定与中风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社区护理人员除了进行健康教育外,还要做好日常用药预防工作,要定期做好老年患者以及同住家属的电话回访,要定期检查患者在社区的取药情况和体检情况,对于服药不及时,体检血压不稳定的老年患者要进行上门教育,同时告知家属。另外,老年人由于生活压力较小,在患高血压后常常会自行选择一些保健品或是保健药物进行服用,由于自身医学知识的缺乏,服用的保健品很有可能是虚假产品甚至对人体有害,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向老年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并进行调查走访,对于确需服用保健品的老年患者,对社区医生一定要对该保健品进行详细的研究,重点考察该保健品是否适应患者身体以及与患者日常服用的药物能够共同服用。
1.2.4 饮食保健以及其他 饮食保健是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全面增强患者身体素质,尽量降低中风发生的一种重要的也是天热无害的手段。社区护理人员要针对社区内的每一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以及所患其他疾病情况制定出专门的膳食食谱,供患者及其家属参考。一般来说,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应当注意各类营养物质的摄入比例,选择易消化易咀嚼,富含植物纤维、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但是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注意低脂肪、低盐和低胆固醇的食物。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当少吃多餐,每餐不宜过饱,适当运动,戒烟戒酒,不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喝水,规律作息,不宜过度劳累。
2 结 果
通过对本社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上述中风预防与保健工作后,12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115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提高,所有患者的相关疾病预防与保健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疾病误区明显减少,107例患者的日常生活、服药与饮食习惯大大改善。
3 结 论
有效的社区预防与保健工作,对于长期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自我保健习惯,减少中风发病几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57-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血管疾病,是发病率高、对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高血压会对心、脑、肾等身体的重要器官造成损害。目前,高血压的定义为:未服用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因此,研究对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并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1、高血压病的预防措施
建立正确的疾病防控理念,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高血压病可以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在总结了当前预防医学的最新成果时指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就是预防高血压的最好方法。
1.1 高血压病的早期发现在护理活动中通过个别咨询、书面指导,团体授课,可采取科普宣传画、黑板报等丰富的健康教育形式,对可能发展为高血压病的危险人群提前敲响了警钟,促进他们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生。
1.2 严格控制高血压维持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和延缓高血压状态对重要脏器损害的必要措施。向病人讲解预防和规律服药的重要意义。告知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控制高血压最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1.2.1 减轻体重,控制和限制体重,限制热量摄入,血压就会有一定程度降低。
1.2.2 减少钠的摄入,大量实验资料证实,钠的代谢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每日摄钠
1.2.3 适量运动,加强体育锻炼,重要适度,循序渐进。
1.2.4 戒烟限酒,已诊断为高血压者最好不饮酒。饮酒越少越好,提倡戒烟。
1.3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生活要规律。
1.4 加强自我保健与护理,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培养良好的意志行为品质,定时进行复诊。
2、高血压的健康教育
2.1 提高认识,大多数人不知道其会引起严重后果。因此,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很重要。
2.2 加大力度宣传。
2.3 根据不同高血压患者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首先,基础知识教育,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症状、危害和预后。疾病的控制方式,对人群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药物治疗,告知患者用药剂量不足或不坚持服药,最终会引起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只有长期合理用药,才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分析预防高血压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社区临界高血压人群9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人,一组为护理干预组,进行饮食、运动以及指导等相关的干预。另一组为对照组未进行任何的干预。比较两组人群在预防高血压病方面是否具有差异。结果:由于专业的社区服务人员的在饮食、运动、戒烟戒酒等方面的指导,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45人不良习惯等发生了一定改变,同对照组相比,社区护理干预组的血压在干预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明显的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社区护理能有效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病; 社区;护理干预
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现代生活压力大,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高盐高脂饮食以及现代人对个高血压的认识和重视不足,未能有效进行预防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国际上将高血压的防治提前,高血压的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而临界高血压设定为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而预防高血压即是将收缩压小于120mmHg和舒张压小于80mmHg。一旦达到临界值,需要在饮食和运动方面进行干预,从而降低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因此,我院对本社区的人口进行了血压方面的普查,并建立了个人血压的档案记录,对临界高血压进行了社区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我们随机抽取了本社区2010年10月处于临界高血压的人群,共计90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32人,年龄36-58岁不等,平均年龄45.2岁。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人,一组为护理干预组,进行饮食、运动以及指导等相关的干预。另一组为对照组未进行任何的干预。两组患者均没有其它重大疾病,均为超重、吸烟、饮酒和饮食偏重人群,两组人群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人群的基础情况如下表所示。
1.2 治疗方法:对本社区临界高血压人群进行建卡,记录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习惯、高血压知识的认识情况等,根据相关情况制定处护理干预计划,护理干预组由掌握高血压知识的社区服务人员进行护理干预,社区护理人员要经过高血压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社区服务人员每月进行一次监测和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高血压预防的相关宣传:向护理干预人群讲解,高血压预防的相关知识,告知该人群宣传教育是控制及其预防高血压的最重要的手段。向护理干预人群发放宣传手册,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从哪些方面能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比如控制肥胖,增加锻炼,改变饮食习惯,禁烟、禁酒等。
1.3.2 饮食干预指导:要求肥胖人群限制脂肪的摄入,应该少食多餐,禁暴饮暴食,要少吃甜食,多吃粗粮,饮食口味较重的人群要少吃海鲜等含钠量较高的食物,每日摄盐量应低于4g,并平均分配到一日三餐之中,并要求家属配合限盐的行为。
1.3.3 运动干预:运动是预防高血压发生的最重要的疗法之一,根据干预人群的实际情况选择走路、跑步、骑车或者爬山等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并要求家属配合记录和监测。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45人不良习惯等发生了一定改变,具体见表二,干预护理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血压改变情况如表三。护理干预组干预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的发病不仅与年龄和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一些可控制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密不可分[1],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的习惯,从而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社区护理干预,对临界高血压人群进行了饮食的控制,饮食习惯的改变,运动的指导以及预防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指导,使参与人群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的控制了该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而预防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要改变我国高血压病的现状,应该从预防高血压病开始,我们应该把高血压病的预防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以期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