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18 16:06: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文化的利与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第1篇

在当今背景下,我国产品的设计除了对技术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文化理念的传达。当下人们的物质需要越来越多的转化成一种文化的需要。若想要我们产品能够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呈现出一种能够展现民族特色的文化姿态。

而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笔墨,它所蕴含的意象性特征承载着我国古老的文化以及先人的智慧,这无疑促使设计师将其作为一种特有的符号,把传统艺术的触角深入到现代设计中,体现出我国特有的文化语言与价值取向。

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介入的必然性

自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至今,明显地感觉到文化艺术成为新的焦点,思想文化成为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敲门砖,设计师努力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使产品由外而内,以其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 强调设计的思想性,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原则

产品在第一时间能否打动消费者,首先取决于形象与情感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也许不同的人对产品的形象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形象与情感的相契合,能够使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产品所传达的内容,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2. 走向文化的最深渊,是产品设计的立足点

文化的传达至关重要,但也值的深思。思想的表露,并不是直观再现,应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但风格的复杂化容易令人费解,不会存在太多令人回味的东西。可见,将传统文化间接地融入形象中,让大众“品”其神韵。

3.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实现产品设计长久发展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传统艺术作为哲学思想的延伸,可以说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有力方式,而这种表现也不是单一的形式,而通过多种途径来传达思想观念,这与产品的功能性能产生互补,使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相互作用、共同提高。

传统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介入的可能性

同时应注意到,不同的国度具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而中国正是因为传统笔墨艺术所特有的意象性特征,为当代产品文化理念的树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 运用传统表现增强现代产品民族韵味,使之更具吸引力

产品现代性,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笔墨的意象性特征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破了真实物象,创造出特有的审美趣味。此外,古人与现代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审美意识也具共同点。将笔墨的意象性特征与新媒介相结合,既蕴含民族意味,又容易唤起大众对于古老文化的怀念。

2. 发扬民族思维方式,增加产品设计的传统文化内涵

若想要我国的产品设计能与世界接轨,那不能仅停留于视觉语言,应从根本上触及民族文化的精髓。笔墨的意象性特征可以说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升华,与西方人“人物分立”的思维趋向不同,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在产品的设计中应得到特别的关注。

传统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的应用原则

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产品设计,它们都在追求一种沟通:作品与大众的沟通、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而这种古老的笔墨在经历了各个时期后,所创造的意象性特征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促进有效沟通。可以说,对产品理念而言,最传统的精神是不朽的。因此,将笔墨的意象性特征恰当地蕴含于产品设计中,以发扬优势,弥补不足。

1. 随象运思的创作理念,在产品设计中回归中国的美学文化

笔墨艺术特定物象的表现具有特定象征,可以将这种特殊的意象性精神运用于设计中,毕竟这种特殊的符号既具有古典的情愫又含有情感的抒发,是传统精神与现代商业的有力衔接。但值得注意,这种符号语言的运用要和产品具有吻合性,根据产品的功能以及消费对象,选取相关联的物象以及媒介来构造造型,追求一种“量身定做”的产品设计模式。

2. 尚简的艺术形态,营造具有中国审美文化的产品设计

简洁生动的线条、单纯丰富的水墨形成一种简约但却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在产品设计中,将简约的风格融汇进去,既产生一种隽永清新的意念,也具有东方文化的意蕴,形成一种返璞归真的简约艺术之美。既符合当今人们所倡导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也展现出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淡泊的智慧。

3. 含蓄的表现手法,在产品设计中形式美感、文化美感相融合

毛笔是形象、情感、哲理的融汇,这种含蓄的表现不论是对古人还是对现代人而言都影响至深。当今的设计,外形美观不一定就是成功,文化理念必不可少,但理念的树立并不代表于直接昭示,应像笔墨中留白的空间一样,产品设计也应留给消费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将文化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将形式美与文化美真正做到相契合,这样所产生的审美意象令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

笔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浓墨挥洒笔触的背后所蕴含的意象性特征对于古人和现代人而言都存在着能够理解的共同内涵,能够引发大众的亲切感。此外,清新、简洁的水墨与当今都市生活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显现出高雅的文人情怀与中国的美学智慧,这种特质为我国产品文化的树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第2篇

我最敬佩的人,小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会),未来衣服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那刺穿云块的阳光就像根根金线,纵横交错,把浅灰、蓝灰的云朵缝缀成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起航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看他年纪不过二十来岁,脸色苍白,像没有睡好觉似的皮泡脸肿。他老是皱着眉头,不大说话。笑纹几乎在他的脸上是绝了迹似的。他穿着一个褪了色的蓝布大褂,好像永远是穿着这么一个一样。清瘦的下巴壳,亮耸的肩膀,显得很没生气。信,草船借箭缩写,“感恩父母

第3篇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理性回归;文化内涵;价值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升,国人自信心普遍增强,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又重新受到青睐。[1]目前,国学教育兴起速度之快,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这主要源于各大教育单位、官方机构以及民间团体的支持和精神诉求。在当前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育等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和争鸣阶段之时,国学教育早已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异突起了。国学兴起于清末,此后,历经不同的发展时期,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基础,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新时期,我们向全世界推行国学教育,既是我国社会发展成就的必然结果,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但是,毋庸置疑,任何新生事物都有着利与弊,我们在将国学教育提升到国民教育发展高度的同时,更要自觉做到积极吸取其中的理性精髓,做到不盲目,不浮夸。

一、国学教育的发展渊源及其现状

国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持久的历史,其内涵也因历史的不断酝酿而变得更为精深、更为精炼。大体而言,清末至1920年是国学的初步兴起时期;1929年至1930年是国学兴盛时期;1930年至1940年,由于阶级斗争复杂等因素,是国学走向衰落时期;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间,是国学饱受摧残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2]古往今来,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也是众所纷纭,并没有提出较为一致的国学定义。众所周知,国学是一个涵义极其庞杂的学术思想体系,其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古往今来的社会发展状况。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核心。她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神载体和智慧宝库。据此,我们可以给国学教育下这样一个定义:国学教育是指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培养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3]目前,国学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劲头相当迅猛,各地中小学相继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国学经典读物,引导学生积极朗诵读物;民间的国学教育也不甘落后,各地民办国学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高校也开始增加了对国学领域的研究。

二、国学教育得以再度复兴的原因

现阶段,国学教育能够再度走向复兴的关键,既有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有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现实原因。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惊叹不已的成就,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利用几百年的时间才走过的辛酸史。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剧增、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文化生活极大丰富,中华民族开始向全世界展现出自身迷人的发展魅力。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空前强化,此时人们需要一种能够展现自身心灵诉求的文化场地,而国学那股文化气息正是无数国人心中所向往的心灵家园和情感归属之处。于是,更多的人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国学,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从而点燃内心的那份民族文化认同感。自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盲目性,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开始出现出日益西化的发展态势而难以自拔。在这个物欲横流和非理性的时代,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享乐主义等奢靡之风正日益摧残着人们的精神。因此,为了处理好这些道德滑坡的时代所需,国学教育则再度被提到新的历史日程上来。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对国学合理内涵的吸收也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我们走在繁华的市区街道上,还是闲逛于社区小道上,到处醒目的国学经典语句经常会令我们目不暇接。这些国学醒目标语的出现,正是当下国学走向复兴的重要外在表现、是国学顺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折射、是历史的理性回归。

三、国学教育发展前景及其理性思考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具有很高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但对于其价值考量应做到理性分析。总体上讲,国学的当代意义在于为中国之现代性提供精神力量。与单纯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国学教育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文化的来历,其本身所具有的比较视野还能触动我们的反思与批判,进而学会去理性地批判过去、把握未来。[4]国学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智慧以及人文价值,直到今天都仍然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如若能够将国学教育很好地进行下去,那么它必定会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正如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国学的兴起有其现实原因。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时代关节点上,人们对于自身文明的心灵诉求自然不可避免。大力推行国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此,便会使得我们中华儿女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外部困境时,会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威胁。合理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道德修养是用来衡量一个人内在道德层面的重要尺度,而人文素质则体现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心理。无论是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在其身后都必定会有丰富的道德素养来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如若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即便是取得再好成就的人,也会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毒瘤。从长远来看,国学的发展之路必定是光明的、辉煌的。

参考文献:

[1]李迎春. 论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6(1):58.

[2]余莎.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学"命运刍议[J]. 教书育人, 2006,(6).

第4篇

辩论,是一种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对辩论双方来说,它不仅是知识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更是语言艺术的较量。千百年来,辩论都以其严密精湛的逻辑思维和咄咄逼人的论辩气势,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由于辩论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考查学生听辩中捕捉信息及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巧性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题越来越受到许多考区的青睐,成为一种热门题型。

经典考题

例1 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看法。

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因此,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

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日;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不久,朱永新又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

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请根据你的体会简要写出理由。

(2007年嘉兴市中考题)

解析 题中的材料只是为你观点的提出设置背景,首先要认真研读朱永新、余秋雨等人的观点及理由,然后对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立场。立场明确了。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阅读”的体会写出理由了。答案示例①设不设节日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们大家要认同“阅读”,尤其是青少年要加强阅读。如若不然,便是形式而已:如若认同了。一个国际读书日就足够了,何必再增设“嘉兴青少年阅读日”呢?②其实设阅读日不是目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呼吁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赞成增设“嘉兴少年阅读日”。③阅读好的书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没有阅读,那么我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如何传承?赞成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

例2 请结合链接资料的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观点不能只来自相关言论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个字,字数大致相等。

正方:_________

反方:_________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推出她的《心得》讲座。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当中,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大白话的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于丹是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所创造的神话。

③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④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力量

(2007年陕西省中考题)

解析 要辩论首先得有辩题。辩论赛所设置的辩题,正反两方面的判断应当是具有对抗性矛盾的,或者至少是具有矛盾对立关系的。同时要使双方都有话说,而不是明显一边倒。要使听众觉得双方讲的都似乎有理。解答这道题可以先选定“相关言论”中的一句,仔细推敲进而设置正反双方针锋相对的辩题。如选定第①句言论,就可以这样设置辩题,正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反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看过2006年世界杯吗?在2006年世界杯上1/8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中央电视台解说员黄健翔在解说到最后阶段时出现了“疯吼”现象。在比赛进行到伤停补阶段时,意大利队获得一个制胜点球而挺进八强。解说员黄健翔因多年解说意大利足球而对意大利足球有了很深厚的感情。由于兴奋过度,黄健翔在解说时用嘶哑的喉咙“疯吼”着对意大利的赞扬的话而深刻地抨击了澳大利亚足球。对于这一现象,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下面是某校九年级八1班同学展开的一场辩论赛的节选部分。假如你是方成员,请写出你的辩论词。

正方:我方认为,黄健翔是一个优秀的解说员。解说员不是机器,难免倾注个人的情感,可以理解。在演说比赛的过程中有如此的激情,能够带动全场的气氛,将比赛推向。这正是对足球这一充满激情的体育运动最好的诠释。

反方:__________

2 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学校准备搞一次辩论会。现在由你担任辩手,请选择其中一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50个左右)。

我的观点是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4 某校初二(1)班同学阅读了名著《西游记》后,对猪八戒这个形象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陈述?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所以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5 某班举行以“上网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

反驳:

提示:解答此题要先摆出你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驳。反驳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答案

1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符合辩论格式,如有“我方认为”或其他表明观点的语句,同时观点要鲜明,理由阐述正确,符合语境。

2 正方:利大于弊,网络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方便快捷,可以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对于青少年增长学识,不无裨益。反方:弊大于利,网络阅读囫囵吞枣,不利于深层理解,且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有负面影响。

3 (1)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2)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4 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第5篇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就应引导学生首先确定目标,本次要进行搜集的资料是要与中秋节有关的。其次可以从中秋节的简介、节日活动、起源,进行搜集,这样就有条有理了。最后,确定搜集的方式,可以采用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方法,告知学生在查阅中发现所需的资料,应及时做好摘录,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复印。也可以进行调查和采访,引导学生明确调查和采访的问题和对象,然后制作问卷,拟定提纲,准备好记录的工具。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可以用U盘储存,也可以直接存入电脑,整理打印。总之,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的主题,分别到不同的地点,如图书室,电脑室等,采用不同工具和手段搜集资料,然后通过信息处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调查、访问,当好小记者的能力

上面我们讲到了有关中秋节的调查和采访,在设计问卷之前,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技巧与要领,掌握问卷设计方法。关于中秋节的调查问卷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与我们此次的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向人们宣传中秋节的知识,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意识。耽误您的宝贵时间,在此向您致谢!(1)请说出中秋节的时间?(2)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3)请列举几个有关中秋节的习俗。(4)请讲讲你知道的有关中秋节的民间故事。通过这样的调查与采访,学生会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设置问题的能力,在采访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走上辩论台”的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确定的论题是“上网的利与弊”。活动之前我就根据学生的观点,把他们分为正方与反方。辩论赛开始前,正反两方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正反两方根据组长的安排,做了明细的分工,各自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选出三位辩手,再进行资料搜集,提取依据,形成观点,并拥有了充足的事实与道理相结合的论据作为后盾,一切都进行的有条不紊。在辩论赛中,选手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

第6篇

当我们提到传统文化时首先就会想到,勤俭节约,仁义礼智信等,说到传统节日想到的便是各种以歌颂某一伟人而立的纪念日。以端午节为例其起源就不详述了,目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他忠君爱国。这就是传统的、优秀的、值得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立这一日子也是为了教育感化人民群众,凝聚民族的凝聚力,每年的这个日子激发爱国情怀。

在讲座中他还提出了中西方在思想上的巨大差别,西方的思想崇尚理性思维,因而创立人性论与契约论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是感性居多。“儒家尚礼乐,道家说自然,都是从一种忧患意识出发,都带有浓厚的伦理感彩。”而儒道思想之所以能一直流传至今也是因为他们相反相补,相辅相成,成为后世中国学术的主流其所主旨的思想也是迎合着中国人当时所畅想的那样。

我想就中国传统思想,儒道释这三个方面说一下我国的传统思想,以及为何只有儒家思想承袭了那么久远,唯历代君王所推崇。道家思想以老子所建立主张“出世”,佛家主要核心是讲求“来世”,而就儒家思想是主张“入世”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统治阶级的工具。孔子的思想主要是“礼”与“仁”。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礼是制度层面的,仁是道德层面的。究竟道德是制度下的道德还是制度是道德下的制度呢?“礼”与“仁”都是文化,首先要弄清文化下的制度和制度下的文化解决问题。纵观古今、模观中外,文化下的制度带有偶然性,老师举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列主义,中国文化就是发展也是渐进的。马列主义来到中国时中华文化还是那个文化,制度下的文化则不同,它有必然性,或者说它带有规定性。儒家更讲求阶级制文化在制度的约束下是走向一种规定性的范畴,我们所熟知的《论语》并不是孔子编写的,而是孔子的弟子在他所授,所闻的环境下,根据孔子的平时的言行举止所编写出的,就比如孔子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一句推理,用数学的思维倒退过来就是名字起不好连国家都会灭亡,这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潜在的偶然性,但是就是如此小小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圣人所犯的错误,这里并不是说孔圣人所说的都是错的,只是对他犯的小错误没有人敢去用辨证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就一味的接受教理,这也许跟当时的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封建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敢去把皇崇拜的圣人给,这就更体现出当时人们思维的闭塞,也体现出了那个时期圣人最大的封建等级制度。而西方更讲求真理性,由柏拉图提出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能看出远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开始追求真理,敢于谬论。然而也就是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也使得我们国家的创新思维受到限制,就如同教育学里有说关于教育,过去式把人当“物”来教授的,并不讲求你的个性发展,之后随着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上才把人看成“人”尊重个性,提倡创新,就是这一创新思维的缺乏导致诺贝尔有关于科技的奖项同我们中国人好像就没有交集过一样,这里并不是说中国人笨,而是教育的缺失,并没有把我们引入创造的氛围里面去。

然而佛教虽然不是古人所提倡的供统治者推崇的教派,也不是时下最流行与社会中的信仰,可我不得不提它,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讲究平等观的。“众生皆可成佛――心即是佛”我看过宗萨仁波切的一本《佛陀的证悟》这本书,它里面有说:“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现象既非无因也非源于创造者,而是来自姻缘;行之善恶取决于背后的动机而非行为本身等等,将这些教导世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佛陀说的四法印,也是教导我们信仰佛教的真正见地。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佛教生信不疑,我对于老师说的阿赖耶识我相信它也是存在的,就像过去常常有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对因果报应的解释,我前世积德做善事,来世便可蒙阴。而用老师的数学的方法一推理便又不成立了,但是我觉得佛教的因果是可以教导人的只要深入人心,便可真正起到法律所不能有的约束不到的道德层面上的管制。如果心里有阿赖耶识相信有今生来世,那么自然就不敢妄自菲薄的做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社会会和谐很多。而佛教中有很多的教育人们的小故事也特别的有意思,佛教在印度为何如此的昌盛它不光是印度王子悉达多一个人的成果,更是无数僧侣所推崇的,全民所信奉的对于阿赖耶识的惧怕与向往。

回归主题对于传统文化在艺术这一方面上我读过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在书中他在给敦煌艺术研究所做研究院的时候,深深地觉得我们国家对于千古文化的不作为,不保护得这一愚昧意识感到惋惜。在我国援助大量俄国人的时候,把莫高窟里的洞穴给那些收留者住,他们用小刀刮佛像上的鎏金面,每天在里面烟熏火燎的做饭,取暖给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还有时期大量的文物破坏时不可估计的中国文化的损失。而这些都是因为人民的素质没有达到,思想的觉悟性不高所造成的,不尊重传统艺术文化。就像困扰着中国人民的雾霾问题,中国人如果沿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我觉得就会尊重自然界,而上个世界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的中国现在变成了19世纪的伦敦雾都的状态。这又需要多久才能改善呢,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点点的进步,发现了问题再去改善,呈螺旋式上升状态,正如高尔泰在《美是自由的象征》里所说的“西方所谓的和谐主要是指自然的和谐,它表示自然界的秩序。中国所谓的和谐主要是指伦理的和谐,它表示社会和谐和精神世界的道德秩序,中西审美意识的这种差别反映出西方物质文明的务实精神,同东方精神文明的务虚精神各有不同的测量。”

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不能以一概全,我觉得套用中学课本里的一句话“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层出新、革故鼎新”势必是需要这样对待的,罗教授只是在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在纵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完全的否定,当然有否定才会有肯定。我觉得这是一种让文化趋于前进的状态,是一种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06)

[2]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2)

第7篇

贴近时代生活的实际

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实际特征是什么?是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等等。这需要我们去“破”去“立”,去“扬”去“弃”,去传承去发展,去坚守去突破,更需要我们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2014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题准确地触摸到了当今时代这一生活实际的脉搏,在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多维观照中,如下四个时代热点尤其抢人眼球:

1.三点一线。全国课标卷Ⅰ作文题中的材料“山羊过独木桥”直接取材于校园的运动会,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规则与变通、竞争与双赢。江西卷作文题关于“课内外学习探究”的材料则让广大考生对新课标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探究性学习”(另外两种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表看法。

2.正能量。全国大纲卷作文题的材料“老王看病”传递的是友善互助、感恩回报的正能量。四川卷作文题的材料“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传递的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

3.传统文化。北京卷关于“老规矩”的材料作文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扬弃的辩证思考。

4.现代科技。辽宁卷关于“祖孙看风景”的材料作文题把目光聚焦于“照明科技”,广东卷关于“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的材料作文题把目光聚焦于“数码科技”,天津卷关于“假如有一款芯片”的材料作文题把目光聚焦于“智能科技”,均引导考生关注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思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

备考指津:

考生要自主开展“三进行动”:

1.走进社区。通过公益、志愿者等活动,了解邻里乡亲的生存状态,感知他们的幸福。

2.走进草根。通过慈善、德育基地等活动,了解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感知弱势群体的冷暖甘苦。

3.走进媒体。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最新时事、科技,感知飞速发展的时代气息。

贴近百姓情感的实际

“人情练达即文章”,考生只有对家人、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触动,有痛感;既悲天,又悯人;既有体人之心、恤人之怀,又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才能在文章中有所反映,也才能写出具有情感、思想健康的文章。2014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题敏锐地点到了百姓心底这个最柔软的情感穴位,与百姓的情感神经同频共振,让广大考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下四种情怀尤其撼人心魄:

1.对天性的尊重情怀。全国课标卷Ⅱ关于“喂食野生动物”的材料作文题警示人类要与动物平等相处,不要因为一己之好、之乐、之爱、之需而使动物丧失天性和觅食能力,并引申出不能因为溺爱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失去天性、个性,失去生存能力以及自立、自理能力。

2.对他人的体恤情怀。重庆卷关于“租房”的材料作文题警示人们既要想着自己,也要想到别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既要“与己方便”,也要“与人方便”;既要“人人为我”,也要“我为人人”,将体恤化作实际的言行,将责任注入内在的品质。

3.对责任的担当情怀。全国大纲卷作文题材料中“老王”的那句“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体现的是一个农民工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虽然“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极逃避,而是再苦再累自己扛。这份担当情怀尽显一个草根的血性,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4.对故土的守望情怀。湖南卷作文题“最美乡村”向人们发出了故土的深情呼唤:只要扎根故土,守望故土,坚持信念,放飞梦想,故土也能绽放异彩,“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备考指津:

考生扎实做好“三项工作”:

1.重温教材名篇。要通过重新品读教材中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的名篇,培养自身情怀。

第8篇

倾听,就是听自然之声、听心灵之声从教学的角度看,听孩子们,特别是初中阶段叛逆期的孩子们的心灵之声尤其必要。由于紧张的学习,考试的压力,社会的影响以及家长高度的关注和期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必然会有复杂的反映。走进孩子心里,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话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不断提升内容的对话中,师生获得关于学习、课程,甚至生活、人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自然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倾听与对话”是一个过程。“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对话”。“对话”就是交流,就是教育和引导。因此,“倾听”之后的“对话”形式和主题,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育和作文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点。

从作文的教学角度看,这次作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特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获得生动有趣的习作素材,并随着有层次的展现教学情境的过程,让学生一层次的,有重点的,有细节的进行写作,在思考辨析的同时,完成一次习作训练,达到教育的人文关怀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

有时候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常常遇到一个问题讲过很多次,学生还是以迷糊,这时候我就想要是给孩子们大脑上都安上芯片会怎么样?于是就想到这样一作文题:如果人脑可以放…“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敞开心扉,说说他们的心里话,也好让我们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要什么?顺着这个思路,就设计了这个作文题《如果人脑可以放…》

第一个问题:如果人脑可以放东西,你想往里面放什么?

学生们异常兴奋:有说放电视,有说放电脑,有说放音乐,有说放家人的需求,有说放游戏,更多的说的是权钱……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放这些东西?

他们说有电视可以看电视,有音乐可以做事时听音乐,有电脑可以玩游戏,可以不用记知识了,有了家人的需求记忆自己就不会忘记家人的需求,可以更好的爱自己的家人,有权钱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学生叽叽喳喳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尔后我发现他们喜欢的大多就是玩的,也有表现对知识的渴求的,有亲情的,这些都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心理,但是对权钱的喜好,我觉得有这些想法也许是基于社会及家庭的情况,对于这些不能听之任之,必须让他们正确了解权利和金钱的利与弊。

第三个问题:如果只能放一样东西……

当大家把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说出来之后,问:

大家喜欢的东西太多太杂,假如只能放最喜欢的最珍贵的东西(2样),那你会放什么呢?

这问题一出来,学生们没有了开始的叽叽喳喳,开始沉思。

许久,再问他们答案时,有“家人和钱”,“游戏和电视”,“知识和钱”“钱和权”……

问:只能选择一个呢?(说明是游戏,必须做出选择)

争论,沉思,眉头紧蹙,咬牙……

总结引导:亲情 知识的重要性,权钱都是身外之物得淡之。

三、教学反思

第9篇

Abstract: The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astern Guanzhong is diverse and distinct respectively, and it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ulture of Shaanxi Weinan region.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existent way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of demonstration and value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astern Guanzho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astern Guanzhong, and make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 the real value in today's society.

关键词: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Key words: eastern guanzhong;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demonstration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312-02

0 引言

关中东部是指渭河以北,黄龙山、乔山以南,石川河与黄河之间,包括韩城、澄城、合阳、大荔、白水、蒲城、富平、渭南及临潼等九县(市),也就是今天渭南市的行政区域。渭南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造就了它既丰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见证。

1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意义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这几年还在不断增加。既然是“遗产”它在当挥的作用肯定不大,尤其是在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下;既然得保护,说明这些遗产很多已经快消亡了。事实也是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项目在现代生活中,大部分已远离人们的视线。

现在对非遗的保护方式有很多种不统一的论调,但无论是说把非遗当作化石存起来还是当作产业来运作,都必须把它宣传开来,所以这些种类的项目的展示就是保护非遗首当其冲的任务。但展示这些无形的、口头的项目却并非易事。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有效的手段。可我们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不仅仅是简单的实物陈列,因为有许多内容是无法陈列的,如:民间传说、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虽然有难度,但我们却必须得找出合适的方式来展示,现代科技日益发展也为探索传统文化的新型的展示方式提供了可能。

2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体分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类型。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如:韩城行鼓为传统音乐项目,以行走表演为主要形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戏、同州梆子、合阳跳戏等为传统戏剧,以搭台表演为主要形式;韩城秧歌为曲艺项目,以广场表演为主要形式;澄城刺绣为传统美术项目,以装饰美化生活用品为主要形式;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和蒲城杆火技艺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前者为生活日用品,后者为节日焰火表演。若不能使用合适的形态来展示这些项目,就无法体现出它们的重要价值,所以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形态是价值的载体。

3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形态与价值体现

3.1 现状 关中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现状分为官方、民间、产业化应用三种形式。

官方的展示以实物展品和图片文字介绍为主。如:渭南市2010年9月对外开放的“渭南市非物质遗产博物馆”里面,陈列了来自九个县市的非物质遗产项目实物展品。其中有华县的皮影、澄城的刺绣、潼关的古战船等。渭南市还在2009年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网页中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从项目、法规、论著等方面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

民间的展示方式大多以原生态的面貌呈现。如:华阴的老腔还是在各村搭台表演;秧歌还是在节日到村头热闹;刺绣还是出现在被面和枕巾上;面花还是在红白喜事时才蒸。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