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9 15:45: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景观设计室内景观现代景观文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方盒子以各种形式竖立在城市空间当中,并且建筑物空间环境里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共同发展,但是人们逐渐意识到钢筋混凝土已无法表达空间里的全部内容。室内景观的出现把建筑空间环境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建筑空间环境的生态化和承载文化的内涵,并起着关键作用。
1.景观的设计发展历程
景观环境设计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它涵盖了自然、社会、科学、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景观设计的一般含义“从古至今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进行的环境改造活动”,只要是符合此条件范围之内的环境改造活动,都可以将其称之为景观设计。一般认为景观设计有东方、西方、欧洲三大体系,东方景观设计体系以中国为代表,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家受其影响较大。东方景观设计体系主要以自然山水,植物与人工山水,植物与建筑相组合等艺术表现为特色。虽然欧洲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景观布局形式基本相似,即均采用以规划式景观布局为主,自然景物配置为辅的艺术表现为特色。
2.景观设计体现的功能性
2.1使用功能
景观环境设施的使用功能是所有景观环境功能构成中的首要方面。景观环境中的任何一种设施都是以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需求或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存在,否则它将失去自身的价值。
2.2精神功能
景观设计是一门极为复杂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与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相关,还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对景观环境的精神要求,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需要基础上的客观产物,应根据人们在某一处的感情需求、审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或民族特征等方面去进行分析,使置身景观环境中的人们能够充分享受多方面的精神满足。
2.3美化功能
从景观设计的美化功能体现来讲,应当放到一个重要位置来分析,其中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换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意境的表达来给人们美的享受。
2.4安全保护功能
概括地讲,景观环境的保护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景观环境的建设对其周围的生态进行有目的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景观环境的设计而避免人们在活动时给周边环境带来人为伤害或者周边环境给人带来的自然危险。
3.室内景观的形成概述
当今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绿色空间的不断减少,使人们渴望在室内空间中能够设置花草、山石、水体、小品等景观供赏玩,休息。
正因为有人对室内景观的向往,所以现在许多大型公共建筑或住宅建筑,把只能在室外见到的山石、水体、花草、树木引入或借景入室,并且成为一种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崇尚。室内景观我们可以认为是依附于建筑、景观和室内空间,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及协调的一个概念。室内景观就是把室外景观中的自然景物和人造景物直接或借景的手法将其引入室内空间,从而形成室内景园和室内庭院。由此而见,室内景观有很大的延展性,它可以包括在建筑内部封闭或者敞开的庭院景观,也可以是虽然不在建筑内部但是与建筑体有着很密切联系的庭院景观。笔者论述的是广义上的室内景观的概念。
4.中国与西方室内景观发展史概述
4.1中国室内景观发展史概括
依据中国古代史料记载,在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盆栽植物来装饰居住空间的先例,这也成为世界最早的室内植物景观。在东汉及唐宋时期,用盆栽植物、山石等自然材料来装饰室内空间已经很普遍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园林文化的发展与影响,许多官商、文人开始把室外的山石、植物等,移入室内空间中,制造出小型的室内景观并且在当时也成为一种风气,但是由于当时建筑结构的限制,只能制造出小规模的室内自然景观。
4.2西方室内景观发展史概述
西方室内景观的雏形就是满足室内观赏和栽培植物而设置的“温室”,也可以说,西方室内景观就是以植物所展开的,从古希腊简单的室内栽植花卉到古罗马时期在封闭式的中庭建筑中用植物来装饰迎宾入口,都是简单地将植物作为一种室内景观主要元素,目的就是用于观赏。文艺复兴带动了西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人们开始把温室的技术运用到庭院中,在此时期的庭院规模很大,室内庭院里开始具有温室一样的加热系统,在室内庭院中可以种植瓜果蔬菜,而且可以招待客人,室内庭院在功能上有了很大飞跃。
5.现代景观文化在室内景观中的表达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师开始探索新的景观设计方式,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不断发展中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景观设计开始不断相互交流、融合。现代派艺术和现代建筑思想开始形成,并且生态与文化的结合,成为现代景观的主要思想,在这样新的形式下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也不断运用到室内景观设计当中,使室内景观更加具有现代气息。
6.室内景观生态原则
当生态学进入景观设计当中,使景观设计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影响到景观外形。景观设计不再保持原有的形式,而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许多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涉及每个设计,无论设计中应用这个原则多还是少,都可以被人们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在世界领域内被人们所认同,所以在室内景观设计中应考虑生态设计原则。
7.总结
在这个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无论是室外景观还是室内景观,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以各种形式体现出人们的多种需求,而室内景观离我们生活更近一步,所以室内景观的发展将会得到更多形式的发展与变化空间,让我们与自然不再有钢筋混凝土的隔离,因此,人类回归自然将是永远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大为,尚金凯.景观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2.
[2]史明.景观艺术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4.
关键词:园林设计;理念;东西方差异
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subject of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designed, learning through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garden and the cause.
Keywords: garden design; Ideas;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园林设计这门学科所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它包含文学、艺术、生物、生态、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同时,又要求综合各学科的知识统一于园林艺术之中。所以,园林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的一门学科。“
2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2.1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2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
2.3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
2.4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2.5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3东西方园林差异及原因
以东亚为主东方自然式园林的基本形式和风格体现在重点是以自然的风景园林为主要元素,表现了东方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韵味。以西亚、欧洲为主的西方规划式园林与东方园林别具一格,风格重点体现在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整齐、均衡及对称等,与东方的自然元素相反表现在人工创造。产生原因如下:
3.1历史源头的差异
早期的中国古代园林就与自然相结合,最初的形式为“囿”。囿是圈定的范围内,利用山泽、泉水、树木、鸟兽等自然景观进行造园,并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但多数是以天然的景象和野生的动植物为主。早期的园林创建是为了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后期逐渐转化为游憩、观赏。之所以形成这种思想是基于人顺乎自然、复归自然的强大力量。虽然,近年来我国引进不少西方的园林风格,但传统东方的自然式园林到至今依然是流传最为广泛。
早期的西方古典园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崇拜神灵,另一类是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为了农作的需要,一块长方形的平地被灌溉水渠划成方格,各种树木、花卉、药草等整齐地种在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园中的树木有苹果、梨、杏树、雪松和柏树,也有随着军事活动从外地引进的种苗。
3.2城市环境的差异
在古代西方,特别是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因为封建割据,国土四分五裂,城市作为一个小范围地区的中心,其规模往往很小,多则几万人,少则几千人。因为战争频繁,城市常选址于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建筑物随地形自然分布,街道格局自由,道路曲曲弯弯,城市轮廓高低起伏,景观本身就很迷人。人工环境的创造及自然环境的人工化,反而成为西方城市寻求对立统一的手段了。
中国在封建社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政局相对稳定。城市作为中央或地方的各级行政中心,多选址于平原地区,规模常常很大。中国古代在处理城市和宫殿、寺院等建筑的布局方面,喜爱用轴线引导,左右对称的方法而求得整体的统一性。园林宜作自然式布置,自然环境的创造及人工环境的自然化成为在统一中寻求变化的手段。
3.3传统文化的差异
中国园林在造园时,所追求的境界并不是通过人工建造出的,而是根据原有的自然景观中去挖掘灵感。就因为这样,在自然的景观里更易创造出意想不到效果,既保留了自然资源,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所需要的效果。所以,中国造园的布局不但千变万化,而且不像西方园林那样附有规律性,仿佛置身于自然的美好景色。
西方园林中要有明确的轴线引导、各部分关系明确、空间的范围及边界、整齐、均衡及对称等,都会让人觉得形式感和规律性太强。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习惯用分析去理解事物的本质。这种社会意识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以至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发展到现在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4审美情趣的差异
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在造园时对艺术的追求有所改变。西方在造园时也赋有诗意,但太过于刻意追求而转换成形式美。中国造园虽然也重视形式,但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是有缺陷的,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
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的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匀称的法则”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地贯穿整个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有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轴线,轴线控制园林,以次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3.5诗画情趣
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在造园时也将则注重“景”和“情”,视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某种意境,同时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等为园林增色,反映虚境,共同创造富于诗情画意的空间。这与西方造园时追求的形式美有明显的差异,却更突显出中国园林的独有特色。
3.6受宗教影响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由于佛教所追求的是超尘脱俗、清静无欲的境界,加上出家人惯游名山大川,对于自然景致有较高的鉴赏力,因此,喜欢选择深山水畔、清幽恬静、地势险绝的地方建造寺庙。
宗教的发展和传播需要借助园林等在内的文学艺术力量和形式,而园林艺术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和反映人们的宗教生活。在中国,佛教对园林艺术的影响最大,特别是通过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广泛渗入到园林的各个方面,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寺庙园林。
在欧洲的社会生活中,宗教显得更为重要和普遍,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是最有势力的时期,寺院十分发达,园林便在寺院里得到发展,形成了寺院式园林,整个寺院的总体布置好比一个小城镇一般,有教堂建筑,有僧侣居住的生活区、医院、客房、学校、药圃、果园和游憩的庭园部分。
参考文献:
刘勇;杨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面对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人类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可以说,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武器。作为发展之路的艰难探索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有着鲜明的“新”、“维”、“度”。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之“新”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实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些论述都是真理。然而,有些地方或部门片面追求GDP 增长,把物质利益或财富、金钱的获得看作是发展的标志、政绩的标准,而无视在资源和环保上的代价,忘却了GDP 的增长是为了“人”。当前,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经济增长并没有消除贫困、失业和不公平现象,相反,却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冲突加剧,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当前,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但这个“总体”实际是一个平均的概念,在这个平均的背后,还掩盖着许多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全面。也就是说,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不是建成了“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的小康社会。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广大人民既应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享有者,也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享有者。所以,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发展指向:“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最终目的。当然,“以人为本”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断言人的需要和利益是最高的,甚至是唯一有价值的和重要的,因此对非人类实体的关怀仅限于那些对人类有价值的实体。相反,“人本”意味着不“以神为本”,或“以自然神为本”;不“以官为本”,或“以上为本”、“以权为本”、“以管理为本”;不“以钱为本”,或“以生产为本”、“以GDP 为本”;也不“以大自然为本”,或“以生态为本”。可见,“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人虽居于主导地位,是管理者,但决不意味着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不守自然规律而随心所欲地驱使自然,安排自然,而要求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走信息化、生态化的新型工业化文明之路。因此,我们必须警惕人类中心主义滑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显然,“以人为本”体现了二者的平衡,体现着人们对发展问题的真理性把握的智慧。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之“维”
首先,“全面、协调”体现了“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事实表明,如果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不顾及其他,那么就必然会引起生态、社会等价值的流失和缺损。这是因为事物间存在普遍的物质(包括质量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相互作用。就相互作用必然引起参与相互作用之事物的物质和信息结构的改变这一情景来看,凡是相互作用过程都必然会伴有价值关系发生,因为价值关系存在的范围、相互作用存在的范围与事物(包括物质的和信息)存在的范围具有同样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而世界更是作为普遍联系着的统一体存在的,也就是说,价值现象绝不仅仅存在于以人的世界为参照的主客体关系中,它乃是一切事物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价值范畴重新界定,也就是价值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实践已经表明,把价值存在的范围限定在以人的世界为参照的主客体关系的领域是一种片面的理论,仅仅在人的世界里无法找寻到解决全部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的答案,更不用说生态环境问题的答案。但不可否认,自然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人和社会的价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价值作用决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向的,并且有正价值、负价值、中性价值之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各种价值关系,全面考虑各种发展中的价值因素,进而真正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发展的价值诉求。同时,我们还要协调各种价值关系,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力求实现正价值,避免产生负价值,以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总之,“全面、协调”发展的含义是强调在社会整体发展上,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价值的前提下,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荣,维护生态平衡作为根本的价值尺度和目标之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各项重大政策和规划时,要始终注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始终注意人、社会与自然关系中各种要素的协调发展,一切以促进“人—自然—社会”的统一和谐、全面发展为依归。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类对发展的真理把握的巨大进步。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过程,可以说是对时代所传递的人类发展安全的价值真理的认识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的存在、变化、发展的度与规律等本质规定的把握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又是一个信息活动过程,它是对认识对象的“度”与规律等本质规定的信息度的把握。真理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体,是实现了的信息的质与量之度的统一,是事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在实践中实现了的辩证统
一。时展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表明,在一定限度内,发展是对生存的完善和促进,但超过这一限度,发展就反过来构成了对生存的威胁。这个“度”既包括发展规模也包括发展速度,映射在自然界,就是地球生态系统吐故纳新、自我修复的能力范围,也就是生态阈值。生态阈值是客观存在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后果,并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的。
实践证明,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与仅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不可持续的发展既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发展的真理表明发展必须保持地球的负荷能力,保护地球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减缓非可再生资源的衰竭。总之,“可持续发展”表明了发展观对人类整体与长远生存安全的关切。
因此,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发展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倡导人类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生产,开展无害环境管理、发展循环经济等工作,这些都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真理对我们的实践要求。
三、“生态规律”:科学发展观之“度”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求实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它更加强调发展要“好”字当头,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发展的科学之度其实就是在发展进程中强调发展的生态伦理,遵循发展的生态规律。
质、量与度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它就转化为质的差别”。〔1〕(P313)“在这些关节点上,运动的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相应物体的状态的质的变化,所以在这些关节点上,量转化为质。”〔1〕(P314)这是因为变化超出其限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度是和规律范畴一样的范畴,认识了一事物的度也就是一定程度上认识、把握了规律。所以,对科学发展的生态规律之度的把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人们掌握真理的关键是一个在实践中把握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度”的问题。马克思深刻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2〕(P47)因此,人也要按照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人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并维护自然,在充当生产者的同时又具有维护者的主体地位。
正如彼得·弗莱布所说,科学家现在知道人与动物分离的断层并不像从前那样,任何对人的独特性的定义显然只是基于程度上的差别。这样,生态伦理要求我们自觉认识人的“度”在什么地方。所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重点,体现在对“生态伦理”的科学认识。
人之“度”要求我们敬畏自然。现在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已极其发达,人类已经具有了毁灭人类自身的能力,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许多人自然地产生了无须敬畏自然的思想,甚至有人蔑视自然。然而,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倡导敬畏自然。这是因为,在大自然面前未被我们人类探察和认知的领域太多了,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不可否认,对于无限的宇宙、自然,人及人类历史是有限、有“度”的,或者说人类掌握的真理永远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真理面前,不能不有敬畏的前提。
然而,“敬畏自然”的“人之度”要求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更不是“无为”和“消极怠工”,而是一种“从义出发,利以义取”、“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态度,要节制和规范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的不当和失范行为。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树立新的价值观,以全新的生态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促使人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根源于、服从于生态环境系统,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的有序、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同时,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保护、尊重和发展生态,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
当前,信息化、工业化、生态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经过改革开放30 年的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我国的“三化”融合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面对信息化的发展历史机遇,我们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三者的融合,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加快实现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
总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理性认识,一个国家和地区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只有正确的意识被付诸生生不息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变为创造世界的现实力量。为此,我们应该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从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新”、“维”、“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区管理;人才需求
当前,北京市顺义区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初步形成了以空港工业区、天竺出口加工区为依托的空港高新技术产业群落,以林河工业区、北京汽车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落,以燕京、汇源为代表的都市型饮料食品产业群落,以空港物流基地、潮白河体育休闲产业带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落,以顺鑫农业、三高农业示范区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群落。随着顺义区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顺义新城的建设,顺义区城镇化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原来的以村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将逐步被社区管理模式所取代。因此,顺义区将需要大量的学习社区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北京市高校开设社区管理的专业较少,而针对顺义区的经济现状开设的社区管理专业更是只有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一家高职院校。因此,我们组织、编写、发放、回收、整理并分析了调查问卷,以期对现有社区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指导,使得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需求,使得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能够不断完善,从而为顺义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调查的基本内容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一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6份,有效率为97.2%。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将问题的选项分为五个等级,都为单项选择。此次问卷的发放集中在北京市顺义区内,采用了匿名重点调查的方式,重点对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一线工作者开展了调查,分别包括民政局、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比例为1:1.5:10,不仅得到了各个层次社区工作者的全面的意见,并且坚持立足基层的原则,对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有所偏重,当然这也是由于专业培养学生的岗位目标所决定的,更加贴近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实际。由于是社区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对于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有发言权,同时匿名调查也增加了调查的效度和信度,从而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被设计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工作中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劣比较;第二部分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能力需求;第三部分为社区专业课程的设置需求;最后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本文将在下面做一一介绍。
(一)社区工作中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劣比较
本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部分,一为优势,一为劣势。优势设计了14个备选项,劣势设计了8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势在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82.7%)、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98.4%)、信息意识强(98.4%)、良好的团队精神(86.2%)和优秀的服务意识(96.7%);而超过77%的被调查者认为劣势在于知识结构不合理(88.5%)、缺乏爱岗敬业精神(78.6%)、实践操作能力差(78.6%)、创新能力不足(86.8%)和自信心不足(7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全方位的知识,扩充知识层次和结构,应该加强实践环节,并在创新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有所加强。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能力需求
本部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专业服务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与居委会沟通、基层党建、心理咨询能力、信息宣传、开展文体活动、编制预算是需求的重点。
第二是社区管理人才的技术与管理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9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8%的人认为信息系统使用(90.3%)、社区资源规划(97.1%)、公共关系(88.7%)、人力资源管理(88.2%)和社会调查方法(90.1%)是所需求的能力。
第三是社区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具有创新与创造力、营造信任环境、具有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是需求的个人能力。值得一提的是,100%的人都认为有效沟通技巧和保持积极态度是所需求的个人能力。
既然有了这些方面的需求,那么我们在社区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改革中就要加大相关课程的比重,并且要相应的增加实践学时从而让学生能够有真正动手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社区工作者,更好的为城镇化的进程添砖加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三)社区专业课程的设置需求
这部分是学院社区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社区专业的专业知识的课程,总共有24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心理学、社区工作实务、社区管理、社区法律与法规、社区经营与社区服务、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文化与教育、社区福利与社会保障、领导科学、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软件与应用、家政服务与管理和家庭社会学被认为是十分需要开设的课程。
第二是社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课程,共有9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被认为十分需要的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课程,比例均超过80%。
第三是社区专业的其他课程,共有10门。调查结果显示,其中93.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高专英语重要,认为城市物业管理和城市社区服务是重要课程的比例分别为87.4%和90.1%。
从以上数据中的重要课程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和社区专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部分都是社区专业的核心课程,里面涉及到了社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基层工作,并且可以弥补前面第一大部分所突出的劣势,同时和前面第二大部分的社区工作者的能力需求是相辅相成,关系密切的。
(四)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
这部分一共两个内容,一是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另一是被调查者的学历水平。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些一线的社区工作者们是社区管理类专业毕业的比例不高,而高中/中专生所占的比例不低,研究生比例为零,这是符合实际状况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他们不是社区专业出身,但是他们在社区管理与服务过程当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实践的能力是应该值得老师和学生所共同学习的;此外越来越多的大专生和本科生不断地加入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队伍中来,为社区管理这个行业带来了新兴的先进的理论,并且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指导实践,推动社区工作的不断进步。
三、总结
从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极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院社区专业今后的努力方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调整课程的层次和结构,扩大知识面,加大核心课程所占的比例,重视核心课程的学时分配和实践教学,对于第三大部分所提出的应重视的课程需要有所思考,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天博.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2]王红,马天芳.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前景和趋势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
[3]朱国云.社区管理与服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 现代生活对景观设计内涵的理解 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 生态环境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析传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乡土文化对景观设计风格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研究 刍议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对景观设计教育的思考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对景观设计方法的分析与探析 景观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浅析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初探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浅谈视觉思维对景观设计的促动 中国山水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对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探讨 低碳经济生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关系与分析 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方法的影响研究初探 试析现代美学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沙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体现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景观设计作为设计中的一种,其发展也是在与生活的摩擦碰撞中进行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景观设计与生活方式关系的论述,来谈一下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设计对生活方式的反作用。关键词:对立统一;生活方式;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66-03
设计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设计实践中,则主要与景观和居民环境工程建设为主。因此,景观设计专业与企业实践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结合其多元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景观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专业,高校应重视专业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对此,本文试基于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针对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提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一、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
景观设计综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市政工程以及园林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其内容涉及广泛,因此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有了更多的追求,开始关注环境对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因此景观设计教学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科学性、艺术学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人文特征的景观建筑,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教师还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景观设计专业重理论而轻实践,基于其多向性特征,多维度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从教学实践角度分析,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作品。最后,实践教学改革应致力于从实践出发,其对我国景观设计教学的机械性和单一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具有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等特点,对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技术和园林植物识别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景观建设的延伸,人们开始关注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个性化以及其他功能。高校景观设计具有培养和输送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基于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应对其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改革,重新制定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作为新兴和快速发展的专业,其教学存在一定的漏洞。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缺乏成熟的景观设计教育理论
高校景观设计教育理论缺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对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主要分为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园林景观设计三个专业方向。三者之间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存在差异,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叠、教学方式统一且单一,导致学生对景观设计缺乏正确的认识,实践能力较低。虽然园林专业发展迅速,人才类型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但由于教育方向不明确,多数学生无法满足设计实践的需求。其二,传统教学思想对高校景观设计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教育改革的滞后性导致高校在教学中依然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强调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在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将绘画技巧、生态环境分析等内容作为重点,但忽视了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导致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下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无法实施,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兴趣不高。学校采取学分毕业制,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理论知识学习,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学习压力。学校在实践基地的建立上投资不足,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影响实践性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专业方向与就业方向存在偏差,课程安排不合理
基于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缺失,高校在景观设计的专业设置上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上存在明显的偏差。目前,多数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统一性,忽视了学生和企业的个体需求,导致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的认识不深。根据社会调查显示,艺术专业学生更愿意就读景观设计专业,但一定程度上使从事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学历与能力之间存在矛盾。而且高校也将景观设计视为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多强调艺术性的教学内容,但忽视了景观设计专业的实用性。景观设计专业的课时设计不足,影响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无法深入设计专业内涵,景观设计的可实施性较差,基于此必须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素质不高
景观设计作为我国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关注居民生产环境的设计。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设计方向和设计风格产生了新的需求。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专业设置更新缓慢,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教学效率降低。景观设计专业涉及多个专业,这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素质。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设计能力不强,尤其是在景观设计相关专业实践上,教师的指导能力不强,无法对实践进行细致的操作和正确的指导。而与此同时,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薪酬待遇体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薪酬奖励,导致教师留校欲望不强。多数教师未参与过企业实践,缺乏实践指导能力。一些教师虽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但缺乏设计创新意识,很难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最后,高校在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的管理方法不完善,使人才的分配存在不合理性,往往将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科教师进行组合,无法满足景观设计的多元性,使学科之间的融合成为难题,无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为提高教学效率,高效应聘用一些专业人才,但由于这些人才缺乏具体的教学经验,依然无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景观设计硬件设施不完善
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景观设计专业受到更多的关注。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也不断招生。但硬件设施对景观设计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的硬件设施存在明显的不完善现象,许多高校现有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教学设备落后,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教育改革需求。一些高校虽然将这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入景观设计教学,使教学更加直观,但有的教师专业性较差,使得多媒体的使用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受限于高校发展现状,在教学设备上的投入上明显不足,因此导致教学场地不充足。设计方案不完善,设备落后使得的教学实践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制约了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三、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一)完善景观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也是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合理安排景观设计专业的课时分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其通过资料查找和自我实践的过程实现知识向实践的转化。为进一步实现景观设计的生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高校应针对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实施以下策略。
1.优化教学结构,做好学期课程安排。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致力于培养专业性强的人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
2.重视教学过程,多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根据实践机会少的教学特点调节上课时间,教师应对学生积极加以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总结其他教师的经验和优势,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3.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设部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学期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并进行相互点评和自我点评,提高学生的专业修为。
(二)强化人文素质培养,落实专业实践的重、难点
1.基于景观设计专业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相关联性,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培养内容,强化设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明确教学的专业定位,落实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的特点。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制定并完善设计专业教学任务,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与此同时,保留本土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针。景观设计源于艺术,应用于现实,艺术与景观知识体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特征也要求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课程增设,实现其余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2.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使其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正确的专业定位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高校景观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景观设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设计和实践训练、表达训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的设计能力和高度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意识到,景观设计实践与工程实践应成为该专业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以设计课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基于景观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景观设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结合。
(三)重视景观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景观设计专业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不断的通过培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在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培养满足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企业中具有设计实践能力的人才引入高校,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其教学能力,从而对高效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安排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实践,以提高其设计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模式,从而促进企业教学效率的提高。鼓励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开设设计室,接洽景观设计项目业务,从而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邀请一部分学生进入自己的工作室,使学生参与更多的设计实践。了解景观设计实践所需,从而通过教师能力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加大投入,多渠道建立实训实习基地
要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还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67页)实训基地,增设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空间,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实验室、景观材料实验室、模型实训室都是必要的。学生在实验室活动中,其对设计流程、设计方案以及设计创新产生了新的认识,对其设计能力的提高具有直接作用。因此,多渠道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是必要的。这要求学校进一步与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机会。尤其是与当地的设计院和企业相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当然,高校在校内基础课程教学时,应致力于确保其教学知识的扎实性,以满足企业运行的需求,这样可使学生获得企业的认可,解决企业的人才匮乏问题。只有将校企合作进行到底,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最后,与行业相关的协会也对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求高校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通过与其合作,共同解决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人才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景观设计;软质;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55—02
景观设计课程内容涉及的基础知识十分广泛,包括植物学、气候学、美术学、工程学及艺术设计等方面。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通常是以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注重生态,要求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相处,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专业就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方向。但是,由于我国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起步较晚,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就势在必行了。
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设计程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的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时间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晚的,经验少,而且牡丹江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是设在美术系的,这样,教师的专业主要是美术专业,而相关的如园林规划、建筑学、工程学、机械学类的知识背景相对较少,想引进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难度也很大,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数量与学生的比例相差悬殊。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水平和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就难以适应中国城镇化发展对景观设计学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配套的基础课程开不出来
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景观设计课程是在大三开设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时都是开设一些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到了大三才开始上专业课,到了大四时就开始安排毕业实践及毕业设计了。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种安排的弊端就是基础课用时过长,而相对来说,专业课时间用得就少了,留给学生专业实践的时间也较短,而且牡丹江师范学院开的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大部分是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而与景观设计有关的基础性的课程如园林美学、园林史、土木建筑工程学和园林艺术原理等必修课,由于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所以就不能开设。
(三)景观设计专业方向性不强
我国当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建设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如公共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专项设计课,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方向还是以室内装饰设计为主。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景观设计课程就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上设置的。再加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生源多是艺术类考生,所以,学校教师在专业课讲授和考查时,过多地注重学生的艺术表达、视觉的效果,关注的是学生作品的艺术性。而景观设计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所以,没有生态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熏陶,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就难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人才。
(四)学生自身能力不强,专业基础不实
由于扩招的原因,许多美术专业基本功不太扎实的学生也都进入了大学的校门,特别是像牡丹江师范学院这样的三类院校,学生的基础就相对差些,一些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不强,园林学、工程学、机械学的理论知识缺乏。如让学生进行园林的绿化设计,可能学生对对象都不了解。进入大学校门后,一些学生不太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学生知识储量不足,难以拓宽视野的现象,学生在做作业时,抄袭现象严重。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要使景观设计课程上得好,能够培养出满足我国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就要针对上述问题,对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一)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针对上述景观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中,多开设一些与景观设计课程密切相关的配套的课程,这些课程要结合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开设,如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认真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学时趋于合理,使各门课程之间做好衔接。在建设景观设计专业时,既要认识到景观设计是具有艺术性、美学性的,更是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和自然科学性的特征,要融生态设计的教育理念于景观设计之中。
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成功经验,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其教学体系有三类,包括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课程主要有园林景观史、景观规划、景观技术、设计理论和植物配置等。他们注重学生设计技能的培养,讲授并研究景观设计的理论及历史,涉及相关的多方面领域的技术和知识,还进行某一方向专门性的研究。最后,学生要独立完成设计并撰写论文。上述可见,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教学方面,学习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内容广泛,知识面宽,这些内容会对我们学生的设计有所裨益。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牡丹江师范学院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在多方面引进高素质景观艺术专业人才的同时,做好本校原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方法包括:与名校名师合作,聘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来学校讲学;名校的博士毕业生来我校工作,给予优惠的待遇;本校教师派出做访问学者,与名校名师交流学习;鼓励本校教师出国进修;鼓励本校教师提高学历,到国内景观设计专业建设强的高校去读硕士、读博士。
(三)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案例教学法是景观设计课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景观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点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点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所以,在我们今后教学的改革实践中,要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量、进一步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过程。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过程提倡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在景观设计课上广泛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在授课之前布置讨论的主题,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围绕主题进行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给以点评和总结。这就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新的景观设计教学中还应进一步加强实践的教学环节,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都较差,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设计的能力,必须在教学中给予实践环节应有的重视。要充分利用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黑龙江省冬季的冰雕设计和牡丹江镜泊湖旅游点建立的软质景观设计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此进行专业实习。同时,还要利用牡丹江师范学院实践学期这个良好的时间,给学生一些项目,或安排学生去合作单位参与其有关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这样,既锻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了解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现状对其毕业时找工作也奠定了基础。
景观设计教学景观新概念乡土景观
一、前沿
早期景观设计城市化认知有片面感、不强烈,主要是社会、经济、人文发展的原因。当我国及部分国家进入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化乡村景观转变的重要时期,市场需求决定设计师接触的“城镇一体化”“乡村转型化”等景观设计项目较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相关课程、景观认识得也较浅,尤其是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项目设计工作,所用内容必须重新学习,资料也得重新整理收集,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认为大学里学的东西在社会实践中作用不大,更糟糕的是,他们把这种思想传导给学弟、学妹,会严重影响新生在大学里学习的积极性,这都是未来景观设计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乡土景观”设计概念引入景观设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1.增强课程结构上专业知识点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教师在景观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时取舍性较强,多以“城市景观”“小区景观”“休闲广场景观”等内容教学为主,给学生造成片面的景观认知感。专业知识点构架的串讲过程中缺乏综合性、发展性与连续性是早期及现在景观设计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这种滞后型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景观设计教学内容的延伸。景观设计教学应注重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将新的景观设计理念、概念带入课堂,让学生明白景观的存在是相对的、广义的,这样能让学生拓展设计思维,了解景观的“实事求是”性、健康性和发展性。将炙手可热的“乡土景观”设计概念引入教学实践,能延伸出很多新鲜、前卫、和谐的景观设计概念,如“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本土景观”等,这些新概念的注入,有利于构建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合理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
2.促进多学科等知识的交叉综合教学,加强景观设计教学深度
旧的景观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不够的问题,无延伸性与交叉性。有些老师将某些错误的景观设计理念传导给学生,而景观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教学深度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景观设计及设计成果欣赏的认知程度。借“乡土景观”概念能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发展学及行为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知识点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景观设计成果存在价值的认知度,学生在模仿设计、思考设计、完成设计的过程中勇于开拓思维,不再是单一考虑景观视觉形式美丑,而是更注重景观的存在,即发展价值。
3.引导学生深化景观设计内涵,体会景观设计的综合复杂性
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一些学生景观设计作品多存在只重审美和形式,如紧抠景观设计的比例、平衡、对比等基础的美学角度,作品给人形式感好,而实时操作难、设计内涵不深,仅赋予形式的模仿。“乡土景观”引入实践教学能引导学生认识城市与农村乡野景观的差别,探讨社会发展、演变与景观设计的关系,考虑不同组织空间关系的景观处理手法的异同,考虑本土材料利用的优点,景观地方风土人情的表达,对不同自然地域、社会人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健康的、可持续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景观设计作品。
三、将“乡土景观”设计概念植入实践教学的方法
1.深入乡间,调查实践
景观设计初期,实地考察是必备步骤,教师可尝试摆脱“校园景观设计课题”“城市休闲绿地设计课题”等常规课题进行“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战略,多做“乡土景观”课题安排。深入乡间,有利于满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等景观设计原则。可就近选择村镇为考察基地,引导学生对农村特有环境进行调研。通过拍照、注记及现场写生等方式进行实地考察,注意区别与城市景观设计考察的方法,少用或不用问卷等城市景观勘察常用方法,换以访问等方法以交流为主,启发学生发现农村规划及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并辅助学生完成详细的调研报告工作。
考察内容应主要包括:全面的考察农村的周边环境及自然特征、本村的建筑风貌、特有的艺术设计符号、历史风土人情等现状条件。
2.对比城乡,认识景观
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乡土景观”“新农村景观设计”“生态景观”等方面知识点的信息。辅助资料能提高学生对多种景观规划设计认识的能力,较有深度地了解“乡土景观”的相关概念,如区分“景观”与“农村景观”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农村景观设计基地特有的区位环境、交通道路要求、功能分区要求、建筑景观的设计风格、植物恰当的配置及其他构筑物景观的合理设计等,从整体上重点把握各景观的共性与特殊性,从“乡土景观”切入式的认识到景观的发展趋势。
3.重返乡村,实践改造
乡土景观多属于本土型、环保型与可持续发展型,表现为朴素且有韵味、小巧却显精致,材料上多利用本土或废旧材料制作而成,这些优势都可促使学生再回到规划设计区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地改造或在专业施工人员的配合下完成景观的实际建设。这样,学生才能对景观的细部设计和空间的尺度及景观施工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景观设计教学仅依靠讲解的方案是不够的,锻炼学生在实际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变通能力十分必要和重要。
结语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育功能;类型;体现
在景观设计建设中,景观设计与教育之间存在较大关系。近几年,我国的景观设计工作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还优化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在实际的设计建设工作中,由于教育问题的出现,导致在景观设计工作中降低其质量,所以,对景观设计教育功能进行思考与解决是目前需要讨论的问题。
1 景观设计与教育之间的结合
一般情况下,景观学主要是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相关事物、物体合理安排,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教育的执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对每个需要学习的人提供一个人性化的、方便的教育服务过程,这样不仅能保证人们能够在工作与生活中学习到更多知识,还能掌握人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机会与发展机会,从而提高人们的自身品质。因为一个人的自身特点、健康情况以及生活的环境等都存在较大关系,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能够减少人们的工作压力,从而提升个人的思想品质。而且,设计一个良好的景观设计工作,还能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身心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1]。在这种形式下,景观设计与教育两者存在一致性,环境是人们生存的主要空间,所以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具有较好要求,并能够体现城市景观设计的巨大感染性,也能使人们从环境中获取到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人们自身的道德品质。
2 景观设计在教育中存在的负面现象与产生的原因
2.1 负面现象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教育负面现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在景观设计工作中呈现一定的铺张浪费现象,我国城市与城市在建设中存在相互之间的模仿现象,在景观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一般都开始实现喷泉建设、草坪建设等景观,这样不仅浪费政府资金,阻碍城市的经济发展,还给人们留下不好的印象,人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摆设,是政府实现过度消费的一种表现,并不能给人们留下一个富有教育的效果。(2)在景观设计工作中,也没有体现出一定的人性特点,因为我国景观设计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政府在对其实施建设中,并没有考虑到人们对它产生的需求,在实际设计期间,只是根据设计者的思想构建。而且,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主要场所,只有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较高的社会能力,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才能实现人性化创造。
2.2 产生的原因
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体现在2方面:一方面,主要是设计景观的相关人员并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因为园林设计主要涉及的专业比较广,要涉及到更广的方面,各个专业之间并没有形成较大联系。设计工作者自身并没有掌握好专业知识以及进行过系统学习,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也没有设计出有意义的作品,从而失去了一定的教育功能[2]。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比较大,在对城市中的套房进行规划设计工作中,很多开发商为了在销售工作中获取更多利益,在景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加人们对它的购买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按照人们的潜在需求合理设计,从而降低了教育功能的实现。
3 景观设计功能的类型
3.1 自然、艺术型
自然类型的设计是一种美的艺术,在景观设计工作中,能够利用自然类型实现一种生态美。在这种生态性的景观设计工作中,人们能够生活在一个舒适、美好的环境中,并体现到自然美,以培养他们的自身审美情操。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能够在设计工作中将景观设计价值完全体现出来[3]。
3.2 道德、环保型
在景观设计工作中,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是其中最为主要的目标,因为人们的道德情操能够体现出我国的文明素质教育、团结合作等精神。在对景观实施设计工作中,精神品质的形成能够在其中发挥表率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人们对环保问题的不断关注,在景观设计工作中也增加了对环保问题的认识,从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 总结
综上所述,景观设计工作在整个城市发展中占有较大位置,景观设计工作主要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使他们能创造美丽生活。其次,在景观设计中增加教育功能,还能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以良好途径将教育功能完全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