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流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0 15:50: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流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流程

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治理工程 施工质量 监督 管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310-1

0前言

现代工业的发展及各个产业的扩张,许多行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都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及影响,使得环境质量越来越差,近年来出现的雾霾即是环境恶化的集中体现。而许多地质特殊的地区则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给当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当地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对于经济建设事业有较大的影响,造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项目,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工程质量问题,限制了灾害治理的效果,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1前期工作

自然灾害非为较多的种类,各个类型的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有着较大的区别。某些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在现代的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下,对其的治理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没有治理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前,需要在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遵循轻重缓急有序、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的原则,评估治理项目的必要性、所需的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社会效益,并对于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论证,优化审查体系,保障能够合理的筛选工程治理项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工作重点一般集中于审查并评估该类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技术操作的可行性、治理工程最终受到的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该项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对于整个治理工程的质量有着最为直接及深远的影响。在研究项目可行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许多工作,如进行一定范围的野外调查,全面收集基础资料等,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及深度标准,结合工程各个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证评价,主要内容有治理的必要性、技术的可操作性、经济效益性、环境可行性、社会效益性等,做到综合把握经济形势、技术条件及环境效益[1]。

1.2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强化审查工作,并将评估的重点集中于该阶段工程勘察结果的可靠性。勘察单位需要先出示勘察结果,包括工程各个环节的图件,并具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勘察的成果必须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及各类规程。由于勘察结果是评价地质灾害治理效果、工程概算编制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治理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质量控制和最终效益评估的正确性。勘察单位在进行各项活动时,流程是否符合规定,操作是否合理等均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如收集原始资料、现场踏勘、制定勘察纲要、结构处理等。准备阶段质量控制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程勘察的内容、审查成果质量及设计方案,各个重点工作的具体内容有着较大的区别。评价勘察内容和成果质量主要是判断勘察单位是否按照合同的协议内容完成相关勘察任务。对于审查勘察成果是否达到了国家或者行业的要求,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标准、规范及规程等,需要重点审查。在陈察与评价设计方案是,需要遵循先进性、适应性、安全性、可行性等原则。治理工程运用的先进技术方式、高新的施工设备及成熟的施工工艺等,保障先进性及施工的安全性;全面把握当地的具体情况,包括人员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2]。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合同的管理。双方均需要根据签定的合同文件中规定的内容开展对治理工程项目,并对其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成本投资等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治理工程进行时,可以采取委托专业监理公司的形式,对工程项目进行专业化的监督管理,达到保障投资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目标,有效的把握工程进度,控制成本消耗,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还可以采用委托具有专业素质的咨询工程师的形式,对合同管理的事务进行协助,尤其是在执行合同中出现合同变更、索赔等情况时,其对于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还需要委托具有独立资格的咨询机构对治理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动态跟踪及评价,包括技术水平、经济情况、环境状态、管理水平等,及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3]。

3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全部结束后,需要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活动。首先由上级主管部门抽调专业的人员组成验收工作组,该类人员包括勘察单位人员、设计单位人员、施工单位人员、监理单位人员等,全面审查治理工程的各个环节,并需要审阅各项背景资料,查看监理日志,现场考察工程治理效果,最后作出合理的评价,包括工程设计、实际施工、工程进度、成本消耗等,将上述信息制作成信息完整、全面的竣工验收报告。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是对治理工程的整体进行评价,包括设计工作质量、施工质量、设备质量等,本质上是总结已经结束的治理工程,也能够为后期的治理工作带好头,积累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4]。

4总结

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保障该类工程的质量,并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就需要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质量控制措施需要贯穿与整个工程项目的始终,包括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验收阶段。根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性质、特点、重点等,科学制定质量管理目标及有针对新过的质量监控措施,各个环节做好了各项质量控制措施,才能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偏重于一个环节或者方面,而影响到其他环节,限制了灾害治理工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绍清.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建设[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8(05):63-65.

[2]江鸿彬.初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理中的质量控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01):140-142.

第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治理;抗滑桩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的44.8%受到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影响,其中在地质灾害中滑坡占到的比例高达58%。滑坡是在雨水或河流冲刷、人工切坡或地震等因素影响下,构成斜坡的岩土受重力或外力作用,沿着软弱面或带发生整体缓慢向下滑动的现象。为了保障人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作上。但是由于滑坡治理工程的投资大、施工危险、技术难度大,治理滑坡时需要不断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在实现滑坡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我国治理滑坡时普遍采用的是抗滑挡土墙,这种治理方法在由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同时治理滑坡的收效很快,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据后期使用统计资料显示,大部分的抗滑挡土墙使用中出现了开裂、变形和破坏,其经济性和合理性受到了质疑,所以该治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八十年代后,多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出现了抗滑桩这种支挡结构来治理滑坡。抗滑桩是将桩基嵌入破裂体或滑床下,利用桩与岩土的共同作用,把滑坡的推力传递到稳定地层的一种滑坡治理结构。这种方法是利用了桩的抗剪强度阻止滑移,适用非流塑土体且有明显滑动面的滑坡,滑面下位岩层或密室的土层,能提供足够锚固力,它一般布置于浅层或中厚层滑坡的前缘。抗滑桩治理滑坡由于其设桩灵活、施工简便、受力明确、传力可靠、抗滑效果快速明显等特点,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可,在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广泛采用。

1 常见的抗滑桩类型

1.1 悬臂式抗滑桩

悬臂式抗滑桩实际上主要是借助桩床床基强大的抗力来抵抗平衡滑坡的推力,此抗滑桩大部分用于浅层的滑坡,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在滑坡中能灵活应用,不管单级或多级布桩都能达到抵抗平衡滑坡的推力。而其缺点是:①当应用悬臂过长的悬臂式抗滑桩时,为了克服桩承受横向荷载的能力低下的困境,必须扩大桩的横断面积,增加配筋量,这样方能抵抗强大的滑坡推力,这便增加了悬臂式抗滑桩在深层土层滑坡中的应用成本,显得不十分经济;②悬臂抗滑桩的受力机制属于被动受力型,施工后桩迫于滑坡的推力而发生位移,如此日积月累桩才能慢慢具有适宜的抗滑能力,这样便会危及滑体上的已经建好的建筑。③在现实工程的悬臂式抗滑桩设计中,往往只是参考已有的勘查资料并选定适宜的参数进行设计计算,而没有也很难用实验或者现场勘测来检测桩的实际抗滑能力,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这样便会影响悬臂式抗滑桩的稳定性。尽管悬臂式抗滑桩存在以上几个不利因素,但仍然不影响它在滑坡治理中应用,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抗滑桩类型。

1.2 锚拉桩锚拉桩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抗滑桩,二是固定在抗滑桩上的锚杆(由钢筋或钢绞线组成),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了抗滑支护结构。锚拉桩根据是否对锚杆(索)施加预应力可分为预应力锚拉桩与非预应力锚拉桩两种。当工程位于滑坡土层较厚或推力较大的不稳定地基上时,显然采用悬臂式抗滑桩的结构成本增加,同时也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故锚拉桩是最适宜的支护形式。锚拉桩相比于悬臂式抗滑桩的优势在于锚拉桩的锚杆(索)起到一定的传力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桩身的内力,除此之外,锚拉桩一般处于偏心受压状态工作,这样便明显节省结构材料,一般情况下比应用悬臂式抗滑桩节省30%-50%的结构成本,降低工程费用,缩短了施工工期。因此如若条件允许,首推选用锚拉桩技术来预防地质灾害滑坡。锚拉桩上的锚杆(索)一般是将两端分别固定在滑床和桩上,这两点间的弦线即使在很小的荷载作用下也会产生极大的拉力,故在以下几种地基上不适宜应用锚拉桩:①在回填土或欠固结作为滑体土的地基上;②锚杆(索)在横向荷载作用下可能产生不利变化的地区;③高水位变动频繁的地区;④腐蚀氧化性强的地区。与悬臂式抗滑桩不同的是预应力锚拉桩的受力机制属于主动受力型,向锚杆(索)施加预应力后,锚杆(索)产生的反推力传递给滑体,这样可以立即起到止滑作用,使已建的建筑物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2 设置抗滑桩的原则及主要设计参数

2.1 设置抗滑桩的原则

抗滑桩支挡结构设计方案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择抗滑桩的位置。抗滑桩位置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支挡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消耗材料量、施工技术难易等问题,选择抗滑桩位置设置时,应综合考虑滑坡区域实际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破坏形式等具体实际情况。由于滑坡前缘剪出口部位相对较薄,滑床较缓,抗滑桩应选择在该部位。设置土体滑床的桩位时不应在倾角大于15度的部位,嵌入深度与滑床土体的水平承载力直接相关。如果滑坡的推力相对较大,则沿滑坡方向分级设置抗滑桩。

2.2 抗滑桩的主要设计和参数

一般来说抗滑桩的截面为矩形,但是如果滑坡的主滑方向不清楚时,宜采用抗滑桩为圆形的截面,应注意其排列应垂直于滑坡的主滑方向。

滑体得岩土性质会直接影响滑坡推力的大小,从而影响到抗滑桩的间距的选择,根据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一般选择时取3~5倍的桩宽(径)。在实际工程中,桩间距应尽量大,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在桩的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同时保证桩间不挤出滑体土。

设计抗滑桩截面的高度时,通常不宜大于桩悬臂长度的六分之一,矩形截面桩的截面高度h一般是宽度b的1.5倍左右。主要原因是如果截面的高宽比例太大时,抗扭性能相对较差,并且会增加护臂内力和耗材。

按照温克尔假定的局部变形理论弹性地基梁来计算嵌固段(即抗滑桩嵌入滑床的深度)。如嵌固段为弹性地基梁且带悬臂,计算岩质滑床时可用“k法”,计算土质滑床时用“m法”。考虑施工的难易程度和施工的经济性,通常工程中抗滑桩的嵌固段及悬臂段之和,即总长度不宜大于30m。设计抗滑桩的截面和配筋时,必须参照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ll以及相关的国家桩基规范。计算抗滑桩截面的内力时,应参照工程的安全等级和相应结构重要系数来综合考虑,同时还应考虑抗滑桩的特殊构造要求来进行配筋计算。

3 抗滑桩施工方法

一般来说抗滑桩是采用人工挖孔成型,钢筋混凝土来浇筑成桩,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和成桩质量,作为重要临时支护措施的护壁是其关键工序。如果桩的尺寸不大,则可由构造确定护壁,一般厚度为150mm,如果桩的尺寸增大,则必须计算确定。如果滑体中有地下水,并且难以排出时应用机械钻孔,钻孔时注意坡体滑动。

抗滑桩的施工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4 结语

在地质灾害中,滑坡治理工程是一项技术复杂、施工危险且艰巨的抗灾工程,而目前来说,抗滑桩设桩灵活,可操作性强,其应用最为广泛, 施工中必须加强技术和质量控制,使施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建新,武骏娟,王程. 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11(8).

[2]曾勇生.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 内江科技, 2007(2).

[3]郑婕,施睿. 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工程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11(4).

第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地理条件十分复杂,气象条件在时间、空间上差异很大,近年来,地质灾害在我国时有发生,阻断交通、破坏公共设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损失。随着对地质灾害治理的投资力度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工作也逐渐的成熟起来。施工工作作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质量是施工治理的关键,保证施工质量就是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的含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地质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相遭遇的结果。没有致灾作用,灾害无法发生,若作用遇不到有价值的受灾对象,造不成损失,也不能称为灾害。目前,常见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基本防治措施

1.1地质灾害特征

在我国,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形式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引起这些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渴求也随之增大,滥采乱伐现象时有发生,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1.2基本防治措施

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十五”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明确防治基本原则: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本原则,在我国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综合起来有抗滑(抗滑桩、抗滑键)、锚固(预应力锚索、锚杆)、支挡、拦挡、护坡、阻排水、削坡减载、压脚、改变岩土体性质和植草种树等。

二、施工质量控制

2.1抗滑桩施工

抗滑桩主要用于不同规模的滑坡,在我国是地质灾害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多采用灌注桩,施工质量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桩位控制:桩位要求准确,桩位的偏差容易引起桩体自身抗剪受力的改变。因此在每个桩位周边做引点和基准点,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校核。

桩孔开挖:成孔有人工程控和机械成孔,开孔前首先要进行技术交底,确保每位工作人员掌握施工方法、工艺流程,人工开挖时要确保孔内工人生命安全。孔径控制不小于设计孔径,桩孔垂直度控制人工挖孔偏差为0.5%以内,机械钻孔为1%,深度不小于设计深度。

钢筋笼安装:有些抗滑桩成孔后钢筋笼直接吊装入孔,大桩径抗滑桩直接在孔内制作。钢筋笼入孔时要对准孔位、挺直、牢固、不变形,避免碰壁导致钢筋受损,到位后,要进行校核,符合规范后固定。

混凝土灌注:灌注前应对孔内的沉渣、孔径、孔深和垂直度进行认真检查。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由于抗滑桩比较深度,灌注时采用导管(或串筒)灌注,水下灌注保证导管埋深水下至少2米,串筒干灌孔口离混凝土面不大于2米。混凝土的振捣要到位,大桩径桩应人孔下空振捣。灌注期间应现场取样,每桩每台班至少一组样品,对于样品应指派专职人员保管好养护好。对于需要二次灌注的抗滑桩在二次灌注时,结合面应凿毛并清理干净。

2.2锚固施工

锚固在地质灾害中主要用于边坡加固、滑坡治理、挡土结构锚固和结构抗倾等,施工质量主要从以下方面控制:

材料控制:锚固材料要求强度高、耐腐蚀、易于加工和安装。不管采用何种材料都要有出厂合格证明、现场抽样试验报告单,二者都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材料的加工应符合设计要求,焊接要符合规范。注浆材料包括水泥浆和水泥砂浆应通过试验合格后使用。

施工成孔:施工主要采用螺旋钻、冲击钻、回旋式钻机进行成孔。成孔主要从成孔深度、成孔直径、成孔角度、成孔距离进行控制,成孔深度不小于设计深度,孔径允许偏差为±5mm,

孔距偏差为±100mm,成孔倾斜度±5度,在施工过程中,每个钻孔应做好详细施工记录。

注浆:注浆要保持管路畅通,注浆时,注浆泵将浆液压送到孔底后返到孔口,待浆液溢出时,停止注浆。浆液填充不充分时,要进行补浆,充盈系数为1.1—1.3。

检测:注浆完毕后,待砂浆强度达到70%后,进行拉拔试验,普通水泥必须养护8天,早强水泥4天左右。张拉试验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2.3挡墙施工

挡墙主要适用于规模小的滑坡支挡和崩塌滚石拦挡。拦挡措施包括支档(挡墙等)、拦挡(拦挡沟、拦挡桩、拦挡棚和柔性拦挡网等),可根据崩塌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此处主要介绍浆砌石挡墙施工。

测量定位:按照测量规范和设计要求,做好基准点和控制点,确定好开挖边线,待监理工程师校核合格后在进行开挖。

基槽开挖:开挖深度和宽度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宽度要开挖到位,基础埋深应大于1.5米,根据地层情况要进入新鲜岩体。若地层变化较大,出现不良地质现象,要进行换填处理,或者及时联系设计部门,按照设计部门意见进行处理合格后,进行下一环节。

砌筑:砌筑时,石块应分层卧砌、上下错缝、内外搭砌,要求平整、稳定、砂浆密实饱满。砌筑时应设置伸缩缝,每10m放置用沥青浸泡过的2cm厚的木板,木板要竖直,伸缩缝要上下贯通。泄水孔主要控制安装位置与墙后滤水材料,进水孔口应用土工布捆绑牢固,避免破坏后,杂土进入,影响排水。

墙后回填:砌筑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回填。回填时应分层回填,分层碾压,分层厚度控制到30cm。回填材料要求纯净,禁止掺杂垃圾树枝等杂物。每层要进行压实度检测。有些挡墙为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施工,主要控制为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灌注、后期养护等,具体步骤和抗滑桩施工质量控制一样,不在进行叙述。

2.4排水沟施工

排水沟主要用于滑坡体上缘部位,用于阻拦滑坡体外的地表水,使之能够及时的排出。排水沟有混凝土排水沟和浆砌石排水沟,在施工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控制放线:按照设计要求,确定出滑坡体滑移面的边线,在周围做好基准点和控制点,监理检验合格后进行开挖。

开挖:开挖主要控制好开挖边线和沟底高程两个方面,开挖好的排水沟沟底要人工清理干净并且夯实后才能进行砌筑。

砌筑:钢筋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相关规范,浆砌石施工要素控制和挡土墙一样。砌筑过程中重点控制要素为渠底坡度的控制,坡降只有控制准确,雨水才能及时排除。

回填:砌筑完成后排水渠两侧要及时回填,回填厚度控制在20cm—30cm,两侧对称进行夯实,回填土要纯净,禁止掺杂杂物。后期运行过程中,要派人及时清除渠中得杂物,使得雨水排泄通畅。

三、建议

加强完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运行;严格审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和控制措施;加强现场所有人员的思想意识,特别是质量控制意识,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施工单位要接受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监督;做好后期工程维护与监测工作,保证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四、结论

由于地质灾害的形式不同,因此处理办法也不相同。着科学的进步与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必定会在地灾治理中得到运用和发展。施工质量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保证好施工质量,就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

第4篇

关键词:地质勘查单位 服务创新 软实力 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质勘查单位不但要完成好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而且要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服务型经济实体,通过服务创新,进一步提高单位软实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使单位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服务创新的内涵

地质勘查单位的服务创新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主动通过机构改革,解放思想,调整经营方式,优化工作流程,有效配置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顾客创造新价值,进一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动态创新过程。

二、地质勘查单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和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作为矿业经济的上游板块,地质勘查企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2002年全球地勘投资只有20多亿美元,2006年就增长到70多亿美元;中国的地勘投资也是逐年增加,而且社会类地勘投资份额从2000年的30%增加到2005年的70%,第一次超过了中央和地方投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发展,地质市场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和单纯的地质找矿市场向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扩大,地质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建筑业、旅游业,都需要大量的地质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地热资源勘查、建筑工程勘察等方面的工作更是大幅增加,涉足企业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要想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人员、装备、体制相近的众多地质勘查单位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进行服务创新,以优质的、创新的服务赢得市场。

另外,服务创新具有成本低、风险小、增值作用明显,经济效益突出,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较快的获得竞争优势等优点,对于目前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人员紧张、技术差异化小等问题的地质勘查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市场竞争方法和经济发展途径。

虽说地质勘查单位进入市场较晚,许多单位现在还属于事业型经济实体,但是它们在服务创新方面仍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地质勘查单位正在经历由事业型经济实体向企业型经济实体的过渡,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容易接受服务创新的经营理念;受历史条件限制,地质勘查单位的规模大多数都比较小,又因为过去长期奋战在野外,工作圈和生活圈相对单一、封闭,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长期同甘苦、共患难,互助互爱,感情融洽、深厚,凝聚力强,易于交流、沟通,易于形成共识和利益共同体,利于激发并促进企业的服务创新;受管理体制和工作性质影响,地质勘查单位员工通常来自祖国四面八方,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了解各方面顾客的实际情况、心里偏好和需要,易于与顾客交流、沟通;同时,专业知识面广,服务意识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能力高,易于为顾客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由经济体制决定,地质勘查单位内部管理层次简单,管理及组织效率较高,易于适应市场变化和服务创新。

三、地质勘查单位服务创新策略

(一)创新产品

在提供与地质找矿有关的专业化服务(如:地质、物探、化探、矿山及矿产咨询等)的同时,积极开拓新方法、新技术、新领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服务,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城市地质、海洋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地热资源勘查与利用、建筑工程勘察、基础施工与工程质量检测、土地整理、管线防腐与探测、地籍测量、测绘等,并从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出发,站稳脚跟,稳步推进。

(二)创新市场

首先,在完成好传统区域(如华北地区)的工作基础上还要积极走出去,积极开拓新的工作区域(如华东,甚至国外);其次,在完成好国家下达的指标性任务外,还要积极寻找新的客户(如: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海外跨国企业、投资公司、房地产公司、旅游公司、大型农场等),进行补缺服务。

(三)创新经营

有时受自身条件限制,有的业务不能独立完成,这时,就要积极寻找有力的合作伙伴,组成协作联合体,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四、服务创新的成功实例

(一)服务创新做法:

1、加强队伍建设,培育竞争软实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综合能力或者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它包括单位的组织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等。多年来,地质研究所一直十分注重人力资源建设,不但先后引进了十几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各类技术专家和研究生,使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专业配置更加科学,服务领域更加广泛,而且还积极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熟悉市场运作以及资源整合与管理能力的管理专家队伍,使地质研究所的各种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十分注重职工技术素质、职业道德以及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培训与提高,使职工队伍始终保持先进的、旺盛的战斗力。

2、提高装备水平,培育竞争硬实力

先进的设备是完成各类地质勘查工作、各项技术服务和服务创新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努力,地质研究所已经拥有大量先进的、门类齐全的地质、物探、化探、测量、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海洋地质、环境地质、化验等方面的仪器和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但可以从事地质、物探、化探找矿工作,而且可以进行地热资源勘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治理、城市地质、海洋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土地整理、地籍测量、管线探测、建筑工程勘察等工作。

3、搞好资质建设,保证服务市场畅通

资质是评价一个单位综合能力的标志,也是该单位从事某项工作的法定通行证,一个单位要发展,就必须做好资质建设。地质研究所十分重视该项工作,并投入力量,全力搞好资质建设,现在已拥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甲级勘查单位证书”,以及“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设计单位证书”、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乙级勘查单位证书”,“海洋地质乙级证书”、“区域地质调查”和“土地规划”资质等,以及天津市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持有国家外经贸部颁发的对外贸易经营者资格证书,通过了ISO9001和UKAS认证。

4、实行感动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1)全方位优质服务;

(2)超值服务:不但完成好合同规定的工作,尽可能站在甲方(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的挖掘工作潜力,使甲方(顾客)获得超值服务,或者通过我们的服务获得甲方尚未意识到的附加利益。

(二)取得的成果

经过几年精心打造和不懈努力,地质研究所已由当初单一的水工环地质调查,逐渐扩展到液体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海洋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等服务领域,并且重点服务天津,兼顾社会市场需求,取得了科研生产双丰收。

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基金新立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取得突破。2010年以来,已成功申请到多个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

几年来,先后承担国内各种合作项目十余项。其中在内蒙古部分地区的1:5万和1:20万区调项目,成功应用了先进的数字填图技术。它把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技术对野外地质调查及野外实际观察所获取的各种地质成果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存储,实现了图、文、像的数字化,改变和优化了传统的地质填图精度和资料整合方式,大幅度提高了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缩短了地质勘查周期,在市场上占得先机。

对外合作取得突破。几年来,先后与多个国际化矿业公司合作,在几内亚、刚果(金)、蒙古国、苏丹、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坦桑尼亚、塞拉里昂等国家开展了地质找矿工作,并且成果显著。

浅层地热资源研究与勘查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取得突破,参与研究、开发的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已获专家评审通过,其成果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

第5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安全生产方面。

一是明确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工作机制。为确保各项工作抓出成效,于3月下旬牵头组织签订了《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年度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书》,责任书安排了安全生产工作内容,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层层签订,明确单位、个人的具体责任及奖惩办法,做到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不留安全生产管理死角。二是认真传达贯彻落实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全年安全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每月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及时传达贯彻县政府、县安委会和市国土局安全生产有关会议精神,并提出贯彻实施意见;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春节、两会、汛期、安全生产月、大排查大整治等特殊时段下发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做到了安全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三是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按照市、县关于印发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由局领导带领分管股室(站、办)对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检查矿产资源领域“打非治违”、项目施工现场、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涉安项目用地规划审查、地质勘察、储备土地和征收土地安全监管等。检查未发现较明显安全隐患。四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按照县安委会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并印发了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2019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的通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围绕“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主题,通过开展系列宣教活动,落实安全责任、普及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全民安全应急意识、提升公众安全素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深入安全执法专项活动,对全县各场镇、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各非煤矿山和在建工程进行安全督导和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消除隐患,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予以曝光,并采取限期整治措施。五是深化“打非治违”专项工作,抓好矿山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国土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扩大动态巡查范围、加大动态巡查频率,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涉矿非法违法采矿行为。明确各国土资源所具体负责各辖区的动态巡查,对涉矿区域进行全覆盖排查,县、乡镇两级出动矿山巡查上百人次;执法监察大队和地质矿产股定期不定期开展抽查,并对国土资源所开展的动态巡查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认真做好巡查记录、建立巡查台账。通过巡查检查,对天堂湾页岩砖厂未经批准越界开采行为予以曝光,勒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退回本采矿区范围内开采,并魔兽越界开采矿产品的违法所得11400元。

(二)地灾防治方面

一是全面落实了防灾责任。编制并了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县、乡(镇)、村、社、监测点”五级监测体系,每个隐患点均落实3个科级领导作为防灾责任人。县政府与乡镇签订了防灾责任书,乡镇与村、社、隐患点监测人员签订了防灾责任书。成立了局地质灾害抢险应急分队。二是全面排查地灾隐患。开展了汛前排查和汛中排查,查明了家底。目前,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4处,主要有滑坡、危岩(崩塌)和潜在不稳定斜坡三种类型,按地质灾害的危害对象(险情)和规模划分,中型3处,小型61处。威胁498户、1736人,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8174万元。地震发生后,立即组织防灾责任人、专职监测人员和技术协作单位开展了隐患点检查工作,及时制定了震后地灾隐患排查方案,成立了领导组,现正在全力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地灾隐患排查。三是全力整治地灾隐患。今年,需完成14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现已完成120户;完成3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和8个排危除险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正在比选施工单位。四是全员提升自防自治能力。通过分片区集中宣传培训、电视、院坝会等大力宣传防灾知识,确保隐患告知率、群众知晓率两个100%。五是大力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今年5月31日,在镇堵水坵水库开展了县级综合应急演练,隐患点由乡镇组织开展了应急演练,实现应急演练全覆盖。六是全面预警处置应急。隐患点开展专职监测64处、简易自动化监测6处、专业监测5处,及时气象预警信息,全力做好预警预报,大力开展提前避让,切实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处置能力。今年上半年共协助汛期督导组共完成了10余份应急调查报告,以县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下发了隐患整改通知6份。今年5月27日,镇石坝村8社凉坪崩塌点成功实施提前避险,保障了2户6人的生命安全。七是严格值班值守和灾险情速报制度。全面实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双人值班制度,制定了《值班须知》、《突发事件速报流程》、《灾险情速报制度》等,同时,进一步补足了应急物资库,完善了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并上墙。同时,局值班室每天对全县所有专职监测点上监测责任人、专职监测员等相关责任人在岗履职情况进行抽查,白天抽查20名、晚上抽查10名责任人,一个周完成一轮全面抽查,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落实责任,督促整改。八是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管理。我局成立了由30名同志组成的抢险应急分队,并在汛期进行了应急分队培训,制定了应急分队工作纪律,严格规范管理。九是全面开展督导。制定了2019年度地质灾害督导方案,牵头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整改,确保工作到位。

(三)矿产资源管理方面

一是完成了镇水村9社砂岩矿出让。二是完成了县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调整方案编制、听证和评审工作。三是完成了矿业权管理日常工作。四是完成了县长江经济带露天废弃矿山修复前期调查和方案编制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防灾力量、应急救援抢险能力较弱。现国土资源所无车辆,防灾工作难度大。

(二)专职监测员选拔、管理难度大,监测效果不明显。

(三)专业人员不够,项目工程监管不足,项目进度慢。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1.安全生产方面。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建立长效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做到安全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继续深入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深化“打非治违”专项工作,加强法制宣传培训和日常的巡查监管,对合法采矿企业强化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落实共同责任机制和属地管理原则,强化执法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管工作机制。

第6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GIS;应用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 A

1、GIS的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简单的说,GIS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

1.2、GIS的组成和功能

从应用的角度,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环境;数据是GIS的重要内容;方法为GIS建设提供解决方案;人员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和能动性因素,直接影响和协调其它几个组成部分。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据输入,显示和输出的设备等等。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开发软件、GIS软件,等等。GIS软件的选型,直接影响其它软件的选择,影响系统解决方案,也影响着系统建设周期和效益。就GIS本身来说,大多数功能较全的GIS一般均具备四种类型的基本功能,它们分别是:1)数据采集与编辑功能;2)制图功能;3)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4)空间分析功能。

2、GIS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地质灾害的形成本身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地质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在地质灾害的评价领域中已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专家学者们利用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与信息管理能力对地质灾害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评价,不但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现代化水平和实际操作效率,而且为区域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评估的信息化提供参考。GIS技术的应用对地质灾害评价结果以及对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积极的作用。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于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划研究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不仅为国家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3、GIS技术在地质灾害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1、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简称GHIS)是以GIS技术支持的、以解决地质灾害信息处理相关技术问题的专题应用型信息系统,该系统从空间数据信息的有效获取、储存、查询和处理入手,提供灾情动态和实时环境评价、危险性区划等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成果,为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其研究目的是在GIS工具系统和专业应用系统的支持下,结合地质灾害工作中空间信息管理、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实际需要,进行地质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探索传统的地质灾害分析方法与GIS信息技术进一步结合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实用性空间分析模型,为实现工程地质分析研究的多源、实时、动态、形象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GHIS系统既是信息的管理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输出者,其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程序流程图

3.2、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

当代GIS技术正向能够提供丰富、全面的空间分析功能的智能化GIS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的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建模功能,能够构建各种具有专业性、综合性、集成性的地学分析模型来完成具体的实际工作,解决以前只有靠地学专家才能解决的问题。各种地质灾害都是在地球表层一定空间范围和一定时间限度内发生的,尽管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之间、同一种类的地质灾害的不同个体之间大都形态各异,形成机理也是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灾害孕育环境与触发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都与空间信息密切相关,利用GIS技术不仅可以对各种地质灾害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管理,而且可以从不同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上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统计关系,评价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灾害后果。

3.3、基于GIS技术地质灾害多发区实时监控系统

根据GIS多源数据库的分析与整理,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的分布情况,收集该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资料与信息,建立该地区的图表图像,与GIS多源数据库联动起来,进行地质情况监测。首先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致灾因子的分析,尽量避免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其次在该地区的GIS地质模型上进行综合评判,总结现象与特征,判断对地质灾害的预测是否正确,是否应该采取行动进行科学避灾。GIS技术在预测地质灾害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但是在应用中的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造与优化,伴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有效。

3.4、基于GIS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

从1998年起国土资源部进行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防洪决策支持系统”(GIS)的开发研究,系统根据地质灾害信息在空间的分布特征提供人机交互的综合分析和处理以及计算机编图辅助处理功能,获得区域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有用信息。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研究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产生资料为信息源,在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基础数据库和图形库基础上,实现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发生环境信息、监测信息、治理工程信息、基础空间数据等的有效管理。而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及决策支持系统,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系统。它的构成与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相似,但它处理的问题比一般事务要复杂得多,因此它的构成也较复杂。笔者认为,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由各专项地质灾害子系统、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子系统、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模型库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库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方法库子系统、用户界面子系统及图形库子系统组成。

总言之,在实际工作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GIS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应用的蓬勃发展,GIS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之中。GIS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正在不断地拓展,一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实现,也将促使地质灾害研究近一步深入。相信,随着GIS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也将会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林淑珍.RS与三维GIS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高克昌.基于GIS的万州区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

[3]杨秀梅.基于GIS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兰州大学,2008.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一)采矿权审批出让情况。

1、采矿权审批情况。截止2012年底,我市采矿权数90个,其中省级以上发证采矿权7个,市级发证采矿权26个,县级发证采矿权57个。2011年,我市共办理采矿权设立1宗、延续登记39宗、变更登记6宗、转让2宗,市级以上发证初审延续登记9宗、变更登记5宗。2012年,我市共办理采矿权设立1宗、延续登记办理81宗、变更登记12宗、转让登记1宗,市级以上发证初审延续登记17宗、变更登记1宗。以上涉矿审批项目严格按照采矿权审批权限、依据、程序、要件和时限的要求,实行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审查、复核、审核、签发、发证的审批流程,并按照网上审批要求逐项录入,县级发证的建筑用石和制砖用页岩矿采矿权审批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确保了审批事项在承诺的时间内办结,杜绝了体外循环。

2、采矿权出让情况。根据《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省实施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印发省矿业权网上交易规则(试行)的通知》等文件规定,我市矿业权出让进入了市矿业权交易中心公开出让。2012年采矿权挂牌出让项目1宗,成交价款95万元。

3、采矿权有偿处置情况。依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文件规定,我局积极开展了采矿权有偿取得相关工作,对原无偿取得且尚未进行有偿处置的的采矿权,按规定进行了矿业权价款评估。目前,我市本级发证采矿权应有偿处置的矿山43个,已完成采矿权价款有偿处置的矿山31个共计征收价款241.3万元,未完成采矿权价款有偿处置的矿山12个(其中有5个正在采矿权价款评估,有7个矿山已完成采矿权价款评估但尚未完成价款缴纳)。

通过自查梳理,我局采矿权审批、出让能按相关规定执行,不存在违法违规审批矿权的行为。但是在自查过程中仍发现了不规范的地方,少数砖厂业主办理采矿权延续登记意识不强,导致采矿许可证逾期办理延续登记。在今后的矿政管理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增加矿业主依法依规办矿意识,同时,要加强采矿许可证即将到期通知,充分发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书面通知、电话、手机短信等通知方式。

(二)执法监察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局的执法监察工作围绕市局执法监察工作重点,努力构建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公众参与、上下联运”的新格局,严格按照“预防、监管、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1、严查严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按照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规范(试行)》和省厅、市局有关矿产资源执法巡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及时制订了年度执法巡查方案,划分了巡查区域、突出了巡点、明确了职责范围、实行分组分片包干,围绕巡查内容,对重点矿种、重点矿区加大了巡查效率和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行为的力度。

2、积极推进联合执法。在正常的执法巡查和上级部署的“打非治违”、“三打击一整合”和违法采矿、违法违规采矿和涉爆等专项整治行动中,我局针对本市违法违规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制订了一系列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了一波接一波的专项整治活动。对持证矿山不按开发利用方案施工、超层越界开采或超出行政许可范围开采以及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无证开采等非法行为则不断强化整治打击力度,如对河道淘金等案件,均提请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予以坚决打击。

3、加大稀土专项整治工作。在稀土专项整治工作中,针对大柏地乡死灰复燃的非法稀土点和丁陂乡里田村新出现的非法稀土点,实施了多次联合执法,采取爆破、挖机掏底等强制措施彻底捣毁了非法矿点内的原地堆浸池等设施。其中在大柏地院溪非法稀土点内抓获一名不法分子并当场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查处,目前该案已查明有10名涉案人员,有3名犯罪嫌疑人已抓捕归案,并准备移交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该案的侦查,极大地震慑了企图在我市大肆进行非法盗采稀土资源的不法分子,使我市非法开采稀土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6月份再次对谢坊、丁陂、大柏地等乡(镇)原有非法开采稀土矿点进行了巡查,没有死灰复燃的现象。

4、高度重视、认真做好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按照上级的有关部署,我局及时报请市政府成立或调整了市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年度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并对部通知我市的卫星遥感“矿产疑似违法图斑”认真进行了检查处理、整改和“回头看”工作,及时报送了检查及“回头看”情况及相关资料报表,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任务。

5、积极创新、不断完善执法监察长效机制。在加大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实施力度的同时,进一步落实了矿业秩序监管责任制,督促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矿业监督管理责任状》,并起草了《市矿业违法行为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提请市政府下发执行。进一步落实了矿业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制度,在重要矿区乡镇设立了举报电话,安插了举报线人,并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办公场、乡镇圩场和执法车辆张贴了国土资源举报电话“12336”标识,为加强我市矿业违法行为监督举报办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制订和完善了《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程序规定》、《矿产资源违法案件会审制度》、《执法监察责任制度》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

(三)储量管理工作情况。

我局严格按照《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国土资发[1999]205号)、《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23号令等法律法规进行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登记、统计工作,确保向市局上报市级以上发证矿山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数据库真实准确,每年所报的数据库全部通过市局审查验收。为全面掌握矿山储量增减变化及矿山资源利用情况,每年10月底向市级以上发证矿山下发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管理工作情况通知,要求市级以上发证矿山全部要做储量动态检测工作。

1、探矿权勘查项目监督管理。截止至2013年6月底,我市共设探矿权28个(包括放弃8个探矿权,跨县界并由邻县主要管理的探矿权4个),其中金矿普查9个,金、铜矿普查4个,金、重晶石矿普查1个,银多金属矿普查1个,铅锌、铅锌多金属矿普查6个,铜、铜多金属矿普查4个,铌钽矿普查1个,铁矿普查1个,石灰岩、白云岩普查1个。我局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每个勘查项目在勘查施工期间均由资源科、执法队人员到现场了解勘查情况和违法违规情况,并且建立了勘查项目档案,认真做到一矿一档,与探矿权人联系通畅,留有手机号码、办公室电话、电子邮箱及QQ号等联系方法。探矿权年度检查情况,我局将全部探矿权年检材料收集齐全并报送至市局资源科,县级初检期间由分管领导带队逐一到各探矿权点对照年度报告书检查完成的工作量,勘查情况总体无虚假情况,也没有发现越界勘查、以采代探等违规勘查情况。

2、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我局严格按照国务院令150号和省政府令35号依法履行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职责,并通过宣传月等活动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了矿业权人的自觉缴费意识,为使征收额有所突破,我局专门设立了征费机构,明确了征管人员,并与日常监管、储量动态监管、矿山年检等环节相结合,建立健全了补偿费申报制度、停产申报制度、补偿费季报制度、矿山企业生产情况制度、补偿费征收台帐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资源补偿费征收工作年年有突破,征收面及征收率达100%,2010年—2012年三年共征收资源补偿费1100万元,所征收的全部资源补偿费全额上缴中央金库,没有设立过渡帐户及截留、坐支、挪用等现象。健全票据申领、填开、保管制度,所有票据的申领、填开、保管均由指定的财务人员专职存放和管理,所有每一笔资补费缴纳均由矿业权人缴入专户,凭银行回执开出资补费专用票据。

(四)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情况。

我局在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自从“回头看”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所有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及矿山环境管理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查摆,特别是对每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现我市经立项的3个治理项目中,除丁陂小学崩塌治理工程进行了施工和资金拨付外,云石山乡早子排滑坡治理及泽覃永红村滑坡治理项目都还处于设计阶段,没有发现违规资金使用情况,而且项目资金全部由市财政进行监管和拨付。另外,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也顺利推进,2012年我市已落实搬迁对象168户,882人,签订合同168户,882人,占任务数70%。还剩30%不能实施避灾移民搬迁的住户,我局已和扶贫办梳理汇总,并及时向市矿管局和市扶贫和移民办报告,同时提出能否调整地质灾害隐患点对象,一直等待上级批准。经市扶贫办核实,现已有168户882人已建房,现已支付移民搬迁建房到户补助资金154.35万元,点到户资金50%。市配套资金54.36万元,市配套资金13.59万元已到位,移民配套资金项目正在实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五个稀土监管文件还没有完全贯彻落实。稀土矿业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基金,协管员队伍及工作补助经费,稀土开发秩序监督管理专项补助经费,稀土联合执法办公室专门的交通工具以及专项保障经费等均未解决,需要上级整规部门尽快督促政府落实到位,以利今后的工作开展。

2、地灾治理工程进度慢,管理不是很到位,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由于标准太高,企业无力储存,存在储存不到位现象。

三、有关建议

1、干部轮岗要形成制度。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以上必须进行轮岗,各县局科(股)长在一个岗位三年以上也需要进行轮岗。

2、建议实行探矿权施工情况季报制度,探矿权人开展勘查施工后,严格按照勘查设计及勘查施工方案组织施工,每季度将勘查投入、施工进展等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项目所在地的矿产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监督管理工作。

第8篇

Li Ziting;Xiong Bin; Lv Guilin

(Chuanjian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17,China)

摘要:结合案例对比分析,本文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的特点及工艺流程,为崩塌(危岩)的防治能够起到相应的指导。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ase,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of "eco-dam" protective control technology to give a relevant guide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llapse (crag).

关键词:崩塌(危岩) 生态坝 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

Key words: collapse (crag);eco-dam;ecological dam protec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077-02

0引言

“生态坝”防护治理思路、技术方案及可行性论证,在《崩塌(危岩)的“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研究》一文中,已进行了充分论证。本文通过案例比对,归结了“生态坝”在崩塌(危岩)治理防护中所具备的诸多优势。

1工程概况

姜射坝崩塌是为受汶川大地震影响,所在山体顶部岩土体发生大面积垮塌。垮塌区所在坡面宽约470m,高约120m。之后斜坡中上部仍分包有数量、规模不等的危岩体,需要治理的共有9处,总方量约8500m3。斜坡顶部覆盖层发育有多级拉张裂缝,发育有2处不稳定斜坡;中下部发育有2处不稳定斜坡,总方量约10.6×104m3;坡脚分布有5处崩塌堆积体,总方量约4.4×104m3。

由于姜射坝崩塌(危岩体)所处斜坡受地震影响,发生强烈变形的范围较宽,斜坡高陡峻险,坡面上随时有危岩体崩落的危险,坡脚距危害对象――居民区约100m,地势较缓。由于坡面上地质情况较复杂,地质灾害点较多,且工程直接清理、整治难度大,施工材料的搬运较困难,施工时安全技术要求较高。 根椐上述情况,该工程采用了拦石墙+被动防护网等拦挡治理措施,并于2010年完成了治理。

鉴于本项目特点,本文对拦挡措施进行了“生态坝”防护治理设计和比对分析,从结构设计、经济指标对比、维护难易程度、使用寿命、社会和生态效益等诸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

2“生态坝”的防护治理技术简述

“生态坝”通过“砌体+填土+植被”的方式实现危岩体的工程防治。初期数年,“砌体+填方”(H=5.0m)的结构组合,直接抵御“安全直径”(对于坝体不产生显著破坏的危岩等效直径,并结合人工破碎更大直径的潜在危岩体,使其直径尽可能小于“安全直径”)以下的危岩体。数年后,砌体内的填土趋于固结、致密的同时,生态坝表面覆盖种植的乔(灌)木、花卉等经济林木,在产生环境绿化美化、经济效益产出的同时,膨胀延伸的发达植物根系,把坝内土体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牢固整体,时间越久坝体越稳固,强度越大幅提高。简言之,生态坝防护治理体系是一个有生命会呼吸的防护结构,在维护和每年产生可观效益的基础上,生长为一个无可替代的防护体系,其功效和使用寿命都远远超出既有工程措施。当坝顶乔木生长到数年数十年后,将成为一道绿色的守护屏障(详《崩塌(危岩)的“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研究》文)。

3“生态坝”的防护系统的组成及设计参数

3.1 系统主要的构件参数和技术要求“生态坝”的设置主要由“砌体+填土+植被”三部分组成,如图1、图2、图3所示。

3.1.1 砌体即格栅坝(包括a、b、c三段平行砌体与a、b间其支持作用的联系结构所组成),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以块石、片石、毛石(漂石)等作为砌体材料,泥土掺水伴和作为粘结材料,粘结材料和砌体强度不作要求。其中,a、b基础埋深≥30cm。对基础持力层无特殊要求。当危岩崩落高度h=100~500m或场地受限时,可加大a的截面尺寸,或采用毛(块)石砼砌体结构。当场地无块石(片石、毛石)等粗大颗粒时,而以砂、粉砂、粘土、甚至淤泥、粘性土等细粒土为主时,可用土工编织袋装填后,进行堆砌。砌体结构a可相应增大。

3.1.2 填土坝体填土就地取材可采用任何可得土、石方材料。填筑时,应掺置少量水分,并根据实验使之接近最优含水率状态。如为巨(块)石充填,应避免块石架空或空洞的产生。原则上可不作压实,填筑后,使其自然固结压实。坝体堆高最大厚度以勘查或调查危岩坠落最大可能直径及弹跳高度确定。有条件时坝顶坡面,覆10~30cm耕植土或营养土。

3.1.3 植被分迎面坡、坡顶和背面坡。其中,坡顶以速生乔木,如香樟、杨树、桉村和黄葛树等为主,且以3~5年生优先移栽;迎面坡以麻竹、桑树等经济作物为主;背面坡以牧草、花卉、果木等为主。植被移栽后,由专人养护。

3.2 系统布置的技术要求及参数“生态坝”是由多个单元结构组成,其中格栅坝a的截面尺寸、坝体高度、ab段的间距及支撑(连系梁)砌体的截面尺寸,为三个关键控制性指标。

砌体a的截面尺寸和坝体高度H,根据勘查报告,分段计算最大坠落高度所产生的冲击力和跳跃高度,按《崩塌(危岩)的“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的计算方法确定。

一般情况下,a的截面尺寸:宽≥1.5m,高1.5~5.0m;ab之间联系砌体截面不小于a截面尺寸的1/3。坝顶填土迎坡面坡度α1<45°,背坡面坡度α2<25°,其余砌体可按构造要求设置,不作计算。

4“生态坝”治理工程施工流程

测放线砌筑格栅坝a、b、c填土并整型覆盖耕植土(或营养土)测放行、株距栽种苗木养护。

当耕植土或营养土缺乏不能全部覆土时,苗木可随土工织袋所盛培养土一袋一苗栽培移植。栽种植物时,基质营养土等应尽量保证移活率≥95%。

5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采用“生态坝”治理工程措施对“姜射坝崩塌(危岩)”治理与当前常规治理措施作比对,详见表1。

第9篇

关键词:路基 病害 防治

1引言

公路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荷载,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保证路基质量是保证道路质量的前提。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路面共同承受行车荷载,所以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公路的工程质量。实践证明,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先决条件。由于设计、施工等原因在路基建设中常出现病害,其主要的特征是在路面出现纵横向的裂缝,造成路基滑动、边坡滑塌、路基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陷。

2路基常见病害及成因分析

2.1自然地理、地形、水文方面原因

(1)地形不仅影响到路线的平面线路的选定,纵断面设计, 同时也影响到路基设计。

(2)地质沿线的软土、可液化土、盐渍土、岩溶、断层、滑坡等对路基的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3)水文路基经过地的净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洪水位、流量、泉水、层间水、裂隙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如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路基的各种病害。

2.2勘察设计方面原因

由于条件限制,提供的地质资料不全,设计依据不充分,导致设计存在缺陷,如路基排水设计不完善, 地质勘察点位分布不均或较少,填土路段,特别是严重缺土路段,对填料的调查不细,导致取土坑内用于路基填筑的土石方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设计拟采取的软基处理方法不当,设计处理深度不够,达不到预期的处理效果,甚至出现各种路基病害。

2.3施工技术方面原因

(1)软基处理未达到设计深度,施工时软土地基路段路堤填土速度过快等。

(2)路堤填料不当,使用性能较差的填料又没有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路堤填料不同,土类混填。施工中不同土类的填料混填,形成抗水性、压缩性的差异并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

(4)路基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要求,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分层填土碾压时压实层厚度偏厚,压实质量较差等。

(5)路基施工排水不畅,路基受雨水浸泡,后续施工中又未能及时复压。

(6)陡坡路堤地基未处理,引起路基下滑破坏。

3路基灾害防治措施

路基灾害的工程防治方法较多,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及灾害所处的阶段,和危害程度,由一种或几种工程措施组合,对路基灾害进行防治。在工程措施的选择方面要考虑防治工程的特点、组合防治的效果和经济因素。鉴于篇幅所限,以下路基灾害防治措施不做专业术语介绍。

3.1崩塌灾害防治措施

l)清理坡面

2)排水设计

3)勾缝与灌浆

4)抹面与捶面

5)干砌片石防护

6)浆砌片石,7)护面墙

8)锚杆

9)拦石墙

10)落石槽

11)SNS(Safety Netting System)防护网。

3.2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对滑坡的防治主要是消除其对公路的危害,能避开则尽量选择绕避的方案,能防治的则尽早预防。滑坡的治理工程主要是排水和支挡工程。

1)地表排水工程

2)截水盲沟和盲洞

3)仰斜排水孔

4)抗滑桩

5)锚固工程

6)抗滑键

7)抗滑挡土墙

8)注浆

3.3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

1)排导槽

2)底埋隧道

3)翼型墩汇流结构

4)糙底群桩

5)渡槽

6)拦砂坝

7)过水路面

3.4路基沉陷防治措施

1)换填法

2)强夯法

3)注浆加固路基法

4)成桩加固法

3.5路基水毁防治

1)浆砌片石防护

2)抛石防护

3)石笼防护

4)水泥混凝土预制板块防护

5)浸水挡土墙

6)护坦

7)水泥沙袋

8)丁坝

3.6方案优化的考虑因素

在公路建设及灾害治理工程中,常常针对不同的方案从防治效果、工程安全、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要在多个方案中选择治理效果好且经济的方案。在选取工程方案时一通常从技术的可靠度、施工难度、治理效果、建造成本、维护成本等几方面考虑,来衡量方案是否合理。

l)技术角度。从技术角度一般考虑方案实施后的治理效果、施工的容易程度、采用技术的可靠程度。在灾害治理工作中,要选取安全可靠的防治工程措施,要有足够的安全性,且治理效果好。最好采用成熟的治理技术,使工程安全可靠,排除隐患。

2) 施工难度。治理措施的施工难度直接影响到治理的效果,如果难度很大,而实施的队伍很难达到最初的设计效果时则不宜采用该方案。所以在方案选择时还需考虑技术的难易程度。

3)治理效果。好的措施在方案选择时则应优先考虑,不同的措施对应的治理效果不同,由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资金投入和不同的治理时机,有的治理后效果较好,能彻底改变灾害情况;有的则效果不是很好。

4)经济因素。工程治理的经济因素不仅要考虑修建成本,同时也要考虑维修成本,要考虑在公路的使用寿命内维护防治工程要花费的金钱。同时要考虑该项方案的经济效益,有些方案虽然首次修建投入较大,但是经济效益较好,不仅维修费用少,而且能长久的有效地保证公路的使用性能,使公路处在较好的运营状态下,灾害基本上不继续发展或对公路影响很小。

3)环境因素。在一个方案实施后,要做到最小限度的影响环境,保持自然环境原有状态,这就从另一个角度保护了环境。

3.7方案优化的方法

在多方案选择时,考虑的因素确定后,数学方法较多,如灰色理论、层次分析法等。层次分析法在方案的对比选择中应用较多,能较好的帮助工程人员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优化时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相应层次影响因素确定后进行判断矩阵的构造,一致性检验,最后选出优化的方案。层次分析法一般按照一定流程进行,这个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层次分析法工作流程图

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l)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相对权重。

(4)计算各层次元素的组合权重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是通过层次结构可以处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把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引入模型之中,再加以量化,这种科学的方法解决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问题。

4结语

总之,在减灾工作中应注重防灾工作同灾害管理系统的结合,健全灾害数据库,完善路基灾害防治对策系统,在防灾工作中依据防治对策按照规则进行防治工作。应进一步完善路基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灾害等级的划分所考虑因素应进一步全面,为快速做出灾害等级判断做出保障。公路建设初期的防灾原则应完善加强,灾害防治对策系统与GIS结合,做到宏观上的总体把握,微观上的快速有效。完善充实防治方案库,方案的优化选择模型进一步完善,更加可靠快速的选出较优方案。

参考文献

[]王梅.浅谈公路路基常见病害的处理[J].工程技术

[2]江静,波姜辉.公路软土路基加固与处理方法[J].工程技术

[3]姜少宁.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探讨[J].工业技术,2010,10

[4]胡厚田.崩塌与落石[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5]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肖和平.地质灾害与防御[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7]舒森,李家春,田伟平等.陕西省公路灾害防治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