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4:42: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能源消耗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成效
(一)能耗指标下降
今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指数为1.15%,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5.89%。
年耗能万吨以上的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电力等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三)企业节能力度加大
企业进一步加强能源消耗管理,改进技术和设备,节能降耗力度加大。全县63家企业,大多数企业单位产值能耗水平比上年下降。
二、问题
节能降耗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生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等仍不尽合理,梗阻节能降耗工作加速,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问题亦不容忽视,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在继续。
(一)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能源利用水平较低
一是重点耗能行业落后生产工艺仍占一定比重。二是主要装备相对落后。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县能源消费多以煤炭为主,品种单一,优质能源消费所占的比重偏低。这种过高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较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低耗能企业被忽视
*县低耗能企业整体指标成下降趋势,但制造业当中的纺织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产值能耗有增长趋势,我们须提高警惕。
三、措施
从*县节能降耗工作进程看,要完成“*”制定的目标,今后几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必须采取强力有效的措施,深化改革,抓住重点,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全力推进县节能降耗工作进程。实现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节能降耗涉及到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等方方面面,节约能源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企业负责人的重识程度和全体民众的节能意识,使节能降耗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把节能降耗年度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各重点企业,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纠正重经济增长、轻节能降耗的现象,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眼前、轻长远,片面追求利润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倾向。
(二)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单位增加值能耗较低的第三产业,降低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在工业中重点要降低高耗能行业所占的比例。要继续积极稳妥地加快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一是加快发展低耗能的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是着力推进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建设工作;四是要提高二次能源产量,加大优质能源的消费比重。同时抓好一次能源生产及调入,缓解供需矛盾。
(三)狠抓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耗
以电力、建材、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全力推进工业节能,坚决遏制耗能高、污染重产业过快增长。继续大力实施节能工程,企业能耗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大,是工业企业节能的重点。要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督促重点节能企业落实节能审计、节能规划措施。组织开展与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比活动,推动各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降低产品单耗,提高能效,以点带面,推动我县工业行业实现低耗高效发展。
(四)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继续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节能项目。围绕县政府确定节能工程,把节能降耗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列入我县科技支撑计划,下大力解决节能降耗的技术制约问题。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洁净煤技术,发展生物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五)加强政策激励与约束
要尽快研究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研究制订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节能型建筑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低油耗、低排放车辆的财税政策,适时调整高能耗产品的出口政策。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实行用能定额管理,制定我县高耗能行业能耗标准,采取限供电力、超额加价、违法处罚等措施,加大超标用能惩戒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节能降耗的扶持力度,采取补贴和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
关键词:锅炉检验;能源消耗;分析
1 锅炉检验的必要性
在工业生产中,锅炉是比较常见的设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锅炉在运行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能源消耗,而很多时候这种消耗想要避免,几乎是不可能的。现阶段我国的各种能源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所以应想方设法地降低能源消耗,这就需要定期检验锅炉,主要是因为在锅炉的使用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水垢、烟灰垢产生,而锅炉检验一方面可以降低废物出现的频率,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锅炉能够正常的运行。所以锅炉检验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 锅炉检验与能源消耗的研究
2.1 锅炉检验前,清除水垢、烟灰垢
众所周知,热传递需要一定的媒介,水垢和烟灰垢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系数不高,但它们一旦附着在锅炉壁上,就会组织热的传递,升高锅炉的排烟温度,使耗能增加,降低锅炉热率,水垢及烟灰垢的导热系数要小于锅炉钢管的导热系数。另外,如果锅炉受热面内、外表面附着水垢、水渣和烟灰垢,会阻碍锅炉检验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影响到检验的质量。所以应做好锅炉检验前清除烟灰垢、水垢的准备工作,这是由于如果水垢、烟灰垢将锅炉受热面内、外部表面全部覆盖的话,那么锅炉可能存在损坏情况就难以查明,漏检误判也就时有发生,使整个检验质量受到影响。同时,检验中常运用的方法,如射线探伤、超声探伤,保证受热面要干净,如若不然也会导致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锅炉检验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工作人员应及时发现问题,还要制定解决措施,这样能够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1)检验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锅炉渗漏,一旦入口有渗漏或者手孔有渗漏,就会腐蚀周围的钢板。锅炉蒸汽渗透中,会在保温层中凝结成水,这样所失去的就是保温的功能,金属也因为这样会生锈。而锅炉一旦生锈所产生的弊端是非常大的,不仅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还会产生很大的资源浪费。(2)锅炉的结构本身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有的锅炉的受热面烟灰沉积,会形成烟垢,也会影响到传热。有的锅炉烟道积灰较为严重,造成管子受热面被积灰堵塞或埋没,这部分的受热面也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另外,如果受热面存在积灰,再加上环境潮湿的话,受热面就会受到烟灰里的酸性物质的腐蚀。(3)根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在锅炉发生重大事故中,近三成的事故都是由于水质管理不到位而引起的。所以在定期检查的过程中,应检查锅炉受热面结垢情况,这也是水质管理工作的重点。锅炉的化学处理结果必须要达到无垢或少垢的标准,通常情况下的水垢厚度应小于0.5毫米。在处理完锅炉内部时,水垢厚度要小于l毫米。但如果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就要在日常工作情况进行把握和考虑,要认真分析出F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要有具体的改进方案。(4)有的锅炉排污管伸入锅筒内,这样有两个不利的影响。一是不利于通地排污系统将沉渣排出炉外,进而造成了受热面在水渣的作用下,形成了二次水垢。二是不利于停炉时彻底排出炉水,这样会造成锅炉筒底部受潮腐蚀。同样的道理,排污管伸入集箱内也有很大弊端。制造锅炉的过程中,应注意这种情况,也要想办法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已经安装了,应割除伸入锅筒内的部分,或在伸出的管端上开槽。如果无法进行此项工作,就要在停炉时,尽一切努力清除积水和沉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锅炉的保养提供便利条件。这些在锅炉检验中存在的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锅炉的正常运行,与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的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也不相一致,这就需要更加科学的进行锅炉检验,这样在工作中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使锅炉能够正常的运行,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2.3 检验报告中有关节约能源的意见和建议
(1)进行锅炉检验的根本目的是明确锅炉的安全技术情况,使锅炉能够更加安全的运行,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也要注意锅炉耗费能源的问题,这点也要及时的提出,进而督促使用单位进行改进,以便得到良好的解决。常见的问题阐述如下。a.保温。锅筒、集箱、锅炉范围内的管道、蒸汽管、分汽缸等部件不设置保温措施或厚度不够,使散热的损失加大。b.绝热。有些锅炉的烟箱需要增加绝热层但是却没有加上,或绝热层脱落而不及时修复,增加了散热损失。c.烟气短路。烟气隔墙损坏,就破坏了烟气的正常行程,进而形成了短路,导致排烟温度升高,增加排烟热损失。d.炉墙漏风。炉墙及炉墙上的炉门、灰门及烟箱门损坏或不严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烟道漏入大量冷空气,影响了受热面的传热效果,增加了锅炉排烟热损失,并使引风机过载。炉拱是改善燃烧的装置,损坏后应及时修复。(2)各个锅炉的使用单位应互通有无,将自身良好的经验与兄弟单位共享。检验人员的素质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着检验工作完成的优劣,这样在平时工作中的经验就显得极为珍贵了,但对于这种经验不能只停留在自身,还要懂得分享,因为在分享中还会有收获,这样互通有无,达到促进整体专业素质提升的目的。在工作中的经验也要及时记录,存档起来,这样方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查询。(3)提供咨询服务。检验人员还要积极解答基层单位的困惑或问题,使他们能够精确地把握检验工作的关键环节,并深刻的认识到检验工作存在的重要意义。另外,还要帮助他们科学地制定检验方案,这样不仅使锅炉的运行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文章的叙述上不难看出,锅炉检验在节能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对待自己的工作要认真,在工作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锅炉检验在节约能源消耗上所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这样不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极大的促进环境保护,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现阶段环境问题已经深刻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不得不深思,不能不进行环境保护,这其中就包括控制能源,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应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使锅炉检验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于惠君,谢涛,刘昭岩,等.通过能效测试分析锅炉能耗有关问题[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2(9):59-61,62.
[2]林兆安,姜晓东.浅谈工业锅炉能耗问题及其节能方式[J].广东科技,2011,20(16):131-132.
[3]李斌东,廖礼平,李成军,等.单耗分析理论在锅炉供汽系统能耗评价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1(9):88,109.
关键词:能源消耗 经济增长 单位能耗GDP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全面迅猛的发展。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能源的大量消耗。英国石油(BP)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占全球的20.3%,超过了美国19%的全球比重。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从而抑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国家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措施。本文通过对基于行业下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行业发展及能源有效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相对较多,但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它们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研究。在国外,J.R.Moroney①探讨GNP与能源消耗的关系时发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国家,人均能源消耗的增加不会带来人均经济产出的同比增长;Yang、Glasure和Chang②③等也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在国内,郭怡④通过对福建省1978—2007年能源消耗总量EC和GDP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者是单向因果关系;徐小斌、李传昭、徐锦绣、徐小凤⑤基于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省级面板数(1986—2005年)分析,得出了中国东部地区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较之西部地区更为密切的结论;肖涛、张宗益⑥以我国1990—2008年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数据为基础,得出了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都存在从能源消耗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的结论。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认为,存在着能源消耗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本文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六个主要行业1996—2009年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得出各个行业单位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不同的拉动作用,这对于我国合理调整行业结构,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的选择
面板数据模型分为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为了确定采用哪种模型,常用协变分析进行检验,即主要检验两个假设。
假设1:截距和斜率在不同的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
H1∶yit=α+xitβ+μit (1)
假设2:斜率在不同的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相同。
H2∶yit=αi+xitβ+μit (2)
检验假设1的统计量为:
■ (3)
检验假设2的统计量为:
■ (4)
其中S1为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2为变截距模型残差平方和,S3为无个体影响模型残差平方和。若接受假设1,则采用混合模型;若拒绝,则需要检验假设2,若接受假设2,则采用变截距模型,若再拒绝,则采用变系数模型。
情形2和情形3又分为固定影响和随机影响两种,这时需要通过Hausman检验来确定采用哪种形式。豪斯曼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
H3: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
H4: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相关(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如果接受H3,则需建立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反之,则需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考虑到对数化不仅不会改变变量间的固有关系,而且还能消除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结合面板数据的一般形式,本文建立GDP与能源消耗量(EC)之间的双对数模型:
lnGDPit=α+αi*+βiln(ECit)+uit (5)
式(5)中,GDPit代表第i个行业第t年的生产总值;ECit代表第i个行业第t年的能源消耗量。α为六个行业的平均自发GDP,αi*为第i个行业自发GDP对平均自发GDP的偏离,βi代表线性趋势项的系数,即第i个行业单位能耗的GDP,uit代表随机干扰项。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我国六大行业1996—2009年的数据为研究数据,其中六大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库和邮电通信业、批发与零售贸易与餐饮业、其他行业,其中其他行业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为了研究的方便,依次用代码:NLMY、GY、JZ、JY、PLC、QT代替。行业的GDP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所采用的单位是亿元;行业的能源消耗量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10》,所采用的单位是万吨标准煤,用字母EC表示。
为了提高模型的有效性,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对六大行业1996—2009年GDP与EC分别取对数、一阶差分、二阶差分后的检验结果如下表1。
由表1知六大行业的GDP、能源消耗取对数的数据及一阶差分后的数据均不平稳,而二阶差分后的数据均平稳,因此LN(GDP)、LN(EC)均为二阶单整,满足协整研究的前提条件。然后还需要对LN(GDP)与LN(EC)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以确定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Kao协整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表2。
检验结果拒绝了非协整的原假设,说明GDP与能源消耗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实证结果
运用EVIEWS 7.0软件,对模型(5)进行估计,得出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0.9000,S2=1.1576,S3=36.4314,再由式(3)、(4)可得出统计量F1=284.2512,F2=4.1216,且F2>F0.05(10,72),F1>F0.05(5,72),因此应建立变系数模型。而Hausman统计量的值是36.600607,对应的概率为0.0000,拒绝了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综上,本文应建立固效应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下如表3:
由表3可知,各个行业的截距项和单位能耗GDP均不相同,本文主要考虑单位能耗GDP。单位能耗GDP不相同,说明了各个行业单位能耗对GDP的拉动作用不同。其中单位能耗GDP较高的是其它行业和建筑业,其它行业一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可以产生1.926218亿元的GDP,建筑业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可以产生1.749906亿元的GDP;单位能耗GDP较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仓库和邮电通信业,农林牧渔业一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只能产生1.274422亿元的GDP,交通运输仓库和邮电通信业一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也只能产生1.482499亿元的GDP。由于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对能源的需求量相对较低,而利润相对较大,因此单位能耗的GDP相对较高;而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仓库和邮电通信业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石油、煤炭等能源,且GDP的产出相对较低,因此单位能耗的GDP相对较低,这与现实是相符合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由表2可以清楚看到,我国六大行业每个行业的单位能耗GDP都为正数,且都大于1。这说明一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量必然会推动一亿元以上GDP的增长,表明我国能源对GDP具有很明显的拉动作用。
第二, 其它行业和建筑业单位能耗的GDP较大,而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仓库和邮电通信业单位能耗的GDP较小。这说明金融业、 房地产业、 建筑业在同样的能源消耗下对GDP的拉动作用大,而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仓库和邮电通信业同样的能源消耗下对GDP的拉动作用小。
第三,由上述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各个行业的能源对经济增长的截距项各不相同。这与我国六大行业起步条件、基础状况以及国家的行业、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二)政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能源的过量消耗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从而反过来抑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在减少能源消耗同时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调整行业结构, 加快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行业的发展,适当放松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仓库和邮电通信业行业的发展。从以上分析可知, 单位能耗的GDP, 其它行业、建筑业较高, 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仓库和邮电通信业较低, 这样的调整有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 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引导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由总量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提高为主,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为主转向集约型增长为主, 工业化从规模扩大为主转向结构升级为主。
第三, 提高科技水平, 改善能源利用率, 增加单位能耗的GDP。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能源, 但是不能过度的消耗能源, 我们可以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来减少能源的消耗。坚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单位能耗, 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保持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 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根据我国的实际,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型能源, 这些能源不仅比较干净, 还可以克服煤、油、气常规能源具有的污染环境和不可再生的缺点。
参考文献:
①Moroney J R. Output and energy: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J]. Energy,1989(10):118
②Yang H Y. A Note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DP in Taiwan[J]. Energy Economics, 2000(22):309—317
③Cheng B S, LaiTW. An Investigation of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n Taiwan[J]. Energy Economics,1997(19):435—444
④郭怡.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基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J].实证分析,2008(8):141—142
⑤徐小斌,李传昭,徐锦绣,徐小凤. 中国东西部省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132—134
⑥肖涛,张宗益. 基于协整与VECM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来自中国的经验:1990—2008年[J].软科学,2011(2):7—10
⑦易丹辉.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与应用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50—251
⑧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Eviews应用及实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在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源的相对稀缺与绝对稀缺、能源消耗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消耗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如何实现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无疑是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的。
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自然能源(如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更是达到了约7000亿吨,位居全国首位;我国迄今最大规模的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被发现,天然气地质储量规模达到5000亿立方米以上。托依托着巨大的能源优势,内蒙古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消耗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将分析的能源消耗,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此,最后根据分析提出内蒙古应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一条协调地区发展与能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理论背景
(1)理论发展
早在20世纪20年代,Pigou就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到了20世纪30—40年代,Hichs、Kaldor和其他学者建立了现代福利经济学。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经济学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Hardin在20世纪60年代提到关于资源产权属性产生的不同环境影响和环境后果问题,丰富了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人们发现单纯的通过污染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积极探求环境能源与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20世纪8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为各国寻求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和道路。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环境伦理学家首先提出,并迅速为发达国家接受和推广。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相继将循环经济作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必将成为中国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主要的发展模式,目前,在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南海国家生态示范园区、辽宁省以及贵阳市等多处,均开展了有关循环的试验和试点。
二、内蒙古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1.概况
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区内矿藏资源储量巨大。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发展较快,经济带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也较高,因此经济实力较强,发展速度快,能源消耗量产量也相应的偏高。由此可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污染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2.资源状况
的煤炭探明保有储量累计为2317.1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二位;远景储量在 12250吨,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石油、天然气的蕴藏也十分可观,已探明有13个大油气田,预测石油总资源量为20---30亿吨,天然气为2700---10000亿立方米。世界级的大油气田——陕甘宁油气田的主题就位于鄂尔多斯盆地。
三、内蒙古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分析
1.内蒙古经济增长状况
内蒙古地区充分发挥当地的天然资源优势。区内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1539.12亿元激增至2009年的9740.25亿元[8],平均每年增速达到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502元/人增长至2009年的40282元/人,年均增速18%。见表1。
图1显示了内蒙古1986—2009年人均GDP的增长趋势。从下图中可以发现,自1991年开始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1996年开始)实施以来,内蒙古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4457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40282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
图1 内蒙古1986—200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内蒙古能源消耗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区内矿产、畜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日益严重的能源过度消耗问题。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内蒙古的能源消耗量也日益增大。表2列示了内蒙古2000—2009年每年能源消耗的总量。
表2 内蒙古2000—2009能源消耗总量
图2显示了2000—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趋势。区内能源消耗量从1986年的1856.66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17473.68万吨/标准煤,增长近10倍[9]。内蒙古年平均能源消耗量为5803.43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为10.39%。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自2000年开始,内蒙古的能源消耗总量则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且增张速率逐渐加快,2004年达到过最高值30.08%。这意味着如果不重视能源消耗问题,不能改变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内蒙古能源消耗量将持续增长。虽然能源储存量大,但也不是可以永无止境开采利用的,必须在当下采取措施,减少区内能源消耗。
图2 内蒙古1986—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
3.内蒙古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
表3列示了2000—2009年内蒙能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的情况。可见内蒙古的能源利用率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区内能源利用存在浪费、过度使用现象,这导致了内蒙古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存在着“大投入、小产出”的不合理现象,表3 2000—2009年内蒙古能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的对比
图3列示了1986—2009年内蒙古能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的变化趋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986—2009年内蒙古单位GDP耗能一直高于全国单位GDP耗能,1997年前比全国单位GDP耗能的差异幅度比1997年后高。虽然内蒙古能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都显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图3 1986—2009年内蒙能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内蒙古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得出以下结论: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经济增长伴随着严重的高能源消耗的现状,在确保能源的前提下,应当发展循环经济,保持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要进行大刀阔斧的企业生产技术的改造,制定和实施发展无害工业的发展概念。
2.实施技术革新。加快科技创新的步法,将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第一生产力,依靠先进技术,加强对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实现自治区经济增长与能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自治区应积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材料资源的浪费及消耗,使能源消耗污染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编辑.2010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关键词:计量;能源;回归;Eviews3.1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39-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经济的发展格局也在不断改进。在1990年以前我国能源的主要供给方式为自给自足,但是在1990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给自足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而且,我国面临的能源消耗问题也不断突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及环境代价巨大等。我国的煤炭剩余总量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仅剩储量可供开采十几年,天然气仅剩可供开采三十几年的储量,能源安全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我国能源消耗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大小以及怎样合理地调整各因素达到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的目的。
1 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因素
①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耗源自于生产,虽然我国的能源消耗可以来源于进口,但是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内的能源生产总量。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消耗总量更是非常依赖与国内的生产总量。
②GD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高速增长状态,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是我国的主要任务之一,而GDP的增长必然会引起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
③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能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人人都需要能源,对于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能源消耗总量随着人口的增长也在不断的增加。
④进出口总额。我国不仅是进口大国,也是出口大国,但是对比与进口的高价值、低能耗的商品而言,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都是低价值、高能耗。所以进出口总额的增加在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同时也在索要更多的能源。故选择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如下:Y为能源消耗总量、X1为能源生产总量、X2为国内生产总值(GDP)、X3 年底总人口数、X4为进出口总额。通过做X1、X2、X3、X4的散点图,可以看出X1在1995~2000年的走势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我国在此期间是石油净进口国,因此以混合形式引入虚拟变量D1:
D1=1,t=1995、1996、1997、1998、1999、20000,其他
2 初步建立模型
①模型的设定。利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0~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生产总量、GDP及年底总人口数的年度数据,作被解释变量跟各个解释变量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都是呈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大多数解释变量Xj的关系大致是呈线性的,因此设模型为:
Yt=a0+a1D1+b11X1t+b12(X1tD1)+b2X2t+b3X3t+b4X4t+ut
由经济常识可知,上述模型中各各解释变量的系数都应大于0。
②对设定的模型进行OLS估计可得到回归方程:
y∧t=-40937.71-1455.032D1+1.024X1t+0.021X1tD1-
(-3.343) (-0.024) (12.444) (0.046)
0.018X2t +0.322 X3t+0.1409X4t
(-0.501) (2.148) (2.382)
说明D1、X1tD1对Y的影响不显著,应删除,故设定模型为:
Yt=b0+b1X1t+b2X2t+b3X3t+b4X4t+ut
3 函数模型的修正
对Yt=b0+b1X1t+b2X2t+b3X3t+b4X4t+ut进行回归可得:
y∧t=-44957.25+1.1013913 X1t-0.009997 X2t+0.367990X3t
(-4.45) (13.84) (-0.31) (3.01)
+0.128830 X4t
(2.35)
F=5232.614, R-2=0.999,模型总体上显著性通过,X2未能通过t检验,而且为负值,即GDP对能源消耗总量起负的影响作用,不符合经济常理,怀疑模型中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1 多重共线性的处理(逐步回归法)
①用Y分别与X1、X2、X3、X4之间进行逐步回归,可得到Y与X1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17482.65+1.170198X1t
(-12.096) (128.535)
R-2=0.998 DW=0.971
由分析可知,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对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最大,且与经验符合,所以选择X1作为初始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
②用初始回归模型分别与X2、X3、X4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此模型与X3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39436.77+1.140085X1t+0.219404X3t
(-3.771) (68.562) (2.117)
R-2=0.998>0.998 DW=1.065
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并且符合经济意义检验,解释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因此把X3加入回归模型是合理的。
③用上一步中得到的回归模型分别对X2和X4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此模型与X4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 = -45061.86 +1.000835X1t+ 0.378236X3t+
(-4.539) (16.993) (3.272)
0.122577X4t
(2.449)
R-2=0.999>0.998 DW=1.567
加入X4后,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并且符合经济意义检验,解释变量都能够通过t检验,所以应当把X4加入模型中。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能源生产总量(X1)、年底总人口数(X3)和进出口总额(X4)。拟合结果:
y∧t=-45061.86+1.000835X1t+0.378236 X3t+0.122577X4t
3.2 异方差的检验与处理
3.2.1 异方差的检验(G—Q检验)
对X1进行升序排序,删掉位于中间的8个值,把剩余的24个值进行平分,获得每组有12个样本值的两个子样本,分别对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得到RSS1=47479971(样本观测值较小)和RSS1=139 000 000(样本观测值较大),计算可得F1=RSS2/RSS1=2.92 755 023
3.44,故认为不存在异方差。 同理,对X3进行检验,F2=22.8>3.44,即认为存在异方差;对X4进行检验,F3=9.88>3.44,认为存在异方差。
3.2.2 异方差的处理(用WLS法)
用1/|ei|作为权重,使用WLS可以得到估计方程:
y∧t=-48160.01+0.954347 X1t+0.443173 X3t+0.157235 X4t
(-12.517) (26.280) (8.059) (5.532)
3.3 序列相关的检验及处理
对模型进行WLS估计并消除异方差之后,发现DL
4 最终模型
y∧t=-48160.01+0.954347 X1t+0.443173 X3t+0.157235 X4t
(-12.517) (26.280) (8.059) (5.532)
R-2= 0.999997
最终模型中各释变量的系数都大于0,即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正的影响,符合经济常识;且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也无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又各解释变量参数的t检验值同能够通过统计检验,故该模型为最终模型。
5 相对误差分析
相对误差=|估计值-观测值|/观测值,经计算,除了1980年和1985年两年的相对误差大于5.00%之外,其余都不超过5.00%,预测消耗总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9%,说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6 结论和建议
首先,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化的条件下,当能源生产总量增加1万吨标准煤时,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增加0.954万吨标准煤。其次是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增加1万人时,我国的能源消耗增加0.443万吨标准煤。最后是进出口总额,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增加1亿元时,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增加0.157万吨标准煤。其次,对模型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得到该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9%,其中相对绝对误差在5%以下的有30期,占样本容量的93.75%,说明该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好,可以作为相关问题的分析的参考。
从结论中可以知道,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年底总人口数和进出口总额。因此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需求,而又不对其他国家的能源进出口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来开发新能源,进而改善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代价巨大及能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等现状。
参考文献:
[1] 张保法.经济计量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节能;减排;石化;技术;优化
伴随人们对全球能源状况、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节能减排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石油化工是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产业,相关企业在降低能耗指标和实现国家节能减排任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尽快提高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以及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石化行业最迫切的任务。石化行业的节能减排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良好的技术支持[1]。
1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能源消耗面临的问题
1.1能源利用效率低
目前我国总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 10百分点。而且我国石油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明显偏低, 我国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为 0.26t, 比日本高 2.3倍,比美国高1倍,比印度高 0.2倍。同时一些资源约束问题、结构不合理问题、生产技术落后问题、产业体制问题等问题也一直困扰这石油石化产业[2]。
1.2节能管理基础薄弱
突出表现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 各单位均很大程度地存在着节能管理组织不健全、职能不到位、体系不顺、力量薄弱等问题,各级节能管理和技术机构的力量亟待加强。同时,在基础管理方面,计量、定额、监测、统计等还相对薄弱,节能源头管理尚未落到实处,考核奖惩机制还不够完善, 全员节能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1.3石油石化产业节能降耗责任重大
在我国,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石油石化产业,既是能源生产企业,也是能耗大户。在能耗方面,2009年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能源消费量为47192.5×104t标准煤, 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量的1/5以上,也就是说,有20%的能源让能源企业自身用掉了;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达15%。如果石油和化学工业能源消耗能够降低1 个百分点,那么,就意味着省出了几百万吨的石油。可见,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提高能效、节约能源是何等的重要!
石油石化产业节能降耗责任重大,刻不容缓!石油化工是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产业, 相关企业在降低能耗指标和实现国家节能减排任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尽快提高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以及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石化行业最迫切的任务。
2应对的措施
2.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消耗和废物产生,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重,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消耗和废物产生。
同时还要依靠制度节能。这这方面,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国外节能的先进经验,尽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德国,政府把节约能源作为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民众节能,将能源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加强节能宣传,鼓励家庭参与。芬兰一直十分重视节能工作,长期致力于提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效率,并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开发的同时,注重对公民进行节能教育,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根据矿物燃料中碳含量收取能源税的国家。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法律、法规、科技、教育等手段来节能,值得我们借鉴[3]。
2.2优化炼油结构, 实现装置大型化
“大规模、长周期、系统联合”是石化企业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采用大型化的装置,会使得能量逐级利用、热联合以及低温余热利用更加合理,经济效益也将更好。对于新建的炼油厂来说, 炼油结构的合理布局和装置的大型化需从设计之初考虑;对于已有的炼油厂来说,需要视情况逐步优化炼油结构,实现装置的大型化。
炼油结构的优化包括多套装置的集成设计、产品调和比例的优化以及落后工艺技术的改进等。例如催化蒸馏技术通过将减压蒸馏、加氢脱硫、渣油热转化等多套装置进行组合设计,不仅大幅度减少设备数量,节省投资约30%,而且还能显著降低运行成本, 燃油消耗节省约15%[3]。2008年,我国原油加工量为 3.42亿 t。预计到2011年有效炼油能力将达到 4.4亿t 。但是我国石油炼制企业的规模优势不明显。目前,世界上炼油厂的平均规模约为 500万t/a ,大型炼油厂在1000万t/a以上,最大的为 4000万t /a。但我国现在整体炼油规模水平不高,千万吨规模的炼油厂不是很多,小规模的炼厂还到处可见[4]。规模偏低是造成我国石化企业能耗高和排放多的重要原因。只有炼油规模做大企业才能做强,我国石化行业需要更多千万吨级的炼油厂,更多采用先进的低能耗、低排放的工艺技术,而高能耗、高排放的小炼油厂和小化工厂需要尽快改造、兼并甚至关停。
2.3加快炼化一体化步伐
炼化一体化将炼油厂和化工厂联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原料的互供,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水平,并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大规模、集约化、短流程、高灵活的结构组合优势, 进而实现石化企业的节能降耗并提高经济效益。炼化一体化可优化原料配制,还可以简化水、电、汽、风、氮、氢等公用工程, 节省装置投资和运行费用,减少库存和储运费用以及中间产品的营销费用,并且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
炼化一体化可以确保化工厂的原料供应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由于化工产品的利润远高于炼油产品,通过炼化一体化可以使炼油厂约 1/4的油品变成价格较高的化工产品,提高了企业利润,这是未来石化企业的发展方向。
据报道[4],炼化一体化技术在发达国家比较成熟。以巴斯夫公司为例,在位于德国总部的一个联合体中有200多家工厂和生产装置联合在一起,形成原料互供。这种联合体在经济和环境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如果将该联合体拆分并分别放置在50个相距 100 km的地方,那么巴斯夫公司每年将要为此多付出 5亿多欧元。
我国的乙烷、丙烷、丁烷及凝析油等轻烃资源缺乏,石油化工的发展必须依靠原油加工提供炼厂气、石脑油等轻烃资源和部分低碳烯烃资源, 这就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尽快由燃料型转变为燃料-化工型。国内最近几年正在加快此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新建和正在建设一批大型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2.4 综合利用炼油化工副产品,发展深加工产业
充分利用炼厂干气建设干气提浓或乙置,如中国石化已利用干气中的乙烯资104t/a;充分利用乙烯裂解副产碳四、碳五资源。2009年,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裂解碳五全分离,计划建设天津、燕山碳五分离项目;加大轻烃和焦化装置液化气的回收利用力度,每年可回收轻烃350×104t以上、液化气20×10左右;加强氢气资源的优化利用,优化制氢原料,实现原料气体化和富氢气体的回收利用,顶替制氢用的石脑油约30 ×104t,回收氢气约13.7×104m3(标准)。
2.5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石化企业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清洁的产品,而且自身的生产过程也要实现清洁化。尽可能避免使用有毒、有害、有碍人体健康的酸碱等辅助原材料和催化材料,尽可能回收“三废”中的有用资源, 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5]为了减少常减压炉的烟气量,于 2003年更换了炉用燃烧器,并将燃料油改为燃料气。改造后加热炉的烟气排放量减少了33%,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下降了 21 % ,氮氧化合物的含量下降了3%,一氧化碳的含量下降了11%。
2.6开发与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
节能减排新技术包括新的分离技术,如超临界分离、膜法分离、变压吸附分离、磁性分离、微波分离、络合分离、抽提蒸馏以及膜法蒸馏技术等;新的反应技术,如反应蒸馏、超临界反应技术等;新型换热器与分离器;新的热能回收、热电联产技术等。
3结束语
石化企业的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技术和措施,而且更需要众多掌握节能减排技术且有着良好节能减排意识的一线工作者。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 企业、 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单位的紧密配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福琴,等.我国炼化业务现状及近期发展展望[J].石油科技论坛,2008,27(4).
[2]任京东,林敏.我国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途径与措施分析[J].现代化工,2010,30(3):4-8.
[3]余绩庆,刘博,高建保.我国炼油企业提高能[J].石油规划设计, 2008,19(2):32-35,48.
[关键词] 广西;能源消耗;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0-0107-03
[作者简介] 匡爱民,湘南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学。(湖南 郴州 423000)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否拥有充足而稳定的能源,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后20年,我国能源消费在翻一番的情况下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成就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本世纪头20年,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完成工业化,实现GDP翻两番,同时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为此,国家已制定了相应的能源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能源问题的挑战。随着广西经济快速增长,必然面临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稀缺性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对于广西经济社会的长远规划、能源发展战略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关系,国外学者侧重于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Kraft(1978)等首次探索了美国GDP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后,这种实证研究迅速扩展到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法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YU和Choi(1985)在标准Granger检验方法的基础上发现了韩国GDP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Glasure和Lee(1997)利用Granger检验方法发现了新加坡能源对GDP的因果关系;John Asafu-Adjaye (2000)在基于协整性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中,显示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的能源消费对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国内学者则将Granger检验分析应用于我国特定经济空间,得出了与国外学者相同的结论。赵丽霞等(1998)利用C-D生产函数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万红飞等(2000)根据节能率分析了能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韩智勇等(2004)进行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关系分析;张明慧等(2004)对能源与经济增长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周祖根(2004)根据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能耗增长速度、能耗弹性系数和节能率,分析了上海能源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杨文培(2005)探讨了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李金铠(2005)认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然后从我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入手,阐述了我国要构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本文采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时期的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了广西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针对这一关系,结合广西能源方面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强化节能意识、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加强管理和科技节能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广西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分析
格兰杰因果分析法是识别判断一组变量(Y,X)有没有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设两个平稳时间序列{xt}和{yt},建立yt关于y和x的滞后模型:
yt= c +t-i+ixt-i (1)
式中:c表示常数项,滞后期n的选择是任意的。检验x的变化不是y变化的原因,相当于对统计原假设H0:β1=β2=,…,=βn=0进行F检验。RSS1表示方程(1)的回归残差平方和,RSS0表示方程(1)在原假设成立时的回归残差平方和,统计检验值为:
F=[(RSS0-RSS1)/n]/[RSS1/(N-2n-1)] (2)
式中:N为样本量;F统计检验值服从标准的F分布,若F检验值大于标准F分布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x的变化是y变化的原因;否则,接受原假设,说明x不是y变化的原因。
(一)变量和数据的选择。反映能源消耗的指标,用广西1978-2005年能源消耗总量ENERGY(万吨标准煤),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用经平减指数计算后的真实GDP(亿元)。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06。
(二)单位根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是指一个序列的均值、方差和协方差是否稳定。如果一个时间序列具有稳定的均值、方差和协方差,则这个序列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大多数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是不稳定的。一般地,当时间序列具有不平稳性时,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及各项统计检验毫无意义。因此,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确定其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利用Eviews5.0,按不含常数项与趋势项、只含常数项、含常数项与趋势项三方面,对Energy、GDP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ENERGY、GDP分别在三种情况下都是非平稳序列,因而说这两个序列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ENERGY、GDP分别在三种情况下仍是非平稳的。于是,对ENERGY、GDP进行二阶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这时ENERGY都通过了1%水平下的ADF检验;而GDP也在不含常数项与趋势项通过5%水平下的ADF检验,在含常数项与趋势项通过了10%水平的ADF检验。可见,经过二阶差分后ENERGY序列为平稳序列,GDP序列基本平稳。继续对ENERGY、GDP以及它们在一阶、二阶差分后的序列做时间趋势图(如上图)。由上图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ENERGY、GDP都表现出非平稳特征;经过一阶差分后,两者仍表现为非平稳特征;在二阶差分情况下,ENERGY为平稳序列,GDP基本平稳。
综合单位根检验和时间趋势图,我们可以断定ENERGY和GDP都是二阶单整I(2),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格兰杰因果分析的条件,由于ENERGY、GDP是二阶单整序列,我们便对它们直接进行因果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原假设ENERGY≠>GDP,当其滞后期为1时,p值为0.03517,拒绝原假设。也即是说,能源消耗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说明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在短期便可发生影响,比如:煤电的紧张会影响经济增长。
对于原假设,GDP≠>ENERGY,当其滞后期为2、3、4、5、6、7时,p值分别为0.00443、0.03519、0.00651、0.00487、0.01816、0.03976,都拒绝了原假设。也即是说,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对能源需求的增大。
三、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研究结果证实了广西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滞后期为1时,能源消耗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说明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在短期便可发生影响,比如:煤电的紧张会影响经济增长;滞后期为2、3、4、5、6、7时,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对能源需求的增大。随着广西经济快速增长,必然面临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稀缺性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对于广西社会经济的长远规划、能源发展战略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要有不断扩大的能源供应作保障,对能源供应可能出现的波动和短缺,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做好应付的准备。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刺激能源需求的增长。因此,为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从以资源依赖为主向以3R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改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少污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节能降耗减排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广西能源方面的实际情况,一是要强化节能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节能产品,以节能求发展,用有限资源创造最大价值。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工业向低能耗、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以往的经验证明,盲目地发展高能耗的工业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我们在制定产业及相关政策时,要更加关注能源问题,通过税收、法律等手段约束和引导相关产业向低能耗、高效能的方向发展。三是要积极向东部地区学习,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关停一些能耗高、污染大、产值低的产业,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四是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强化管理措施,对节能工作有突出成绩的部门给予奖励。五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科技节能。通过技术进步吸收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节能型产品,加大节能工作力度。
参考文献:
[1]Kraft J,Kraft 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Energy Development,1978(3):401-403.
[2]ErolU,Yu ZSH.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and income for industialized countries [J].Journal of Electricity and Employment,1987,13:113-122.
[3]Yu ESH,Choi JY.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249-272.
[4]Glasure YU,Lee A R.Co integration,error correction,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lectricity:the c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J].Resoure and Electricity Eco-nomics,1997,20:17-25.
[5]John Asafu-Adjay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 [J].Energy Economics,2000,22:615-625.
[6]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
[7]万红飞,周德群,高亚平.我国能源与经济关系分析[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8]韩智勇,魏一鸣,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
[9]张明慧,李永峰.论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4,(4).
[10]周祖根.上海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相关建议[J].上海综合经济,2004,(9).
[11]杨文培.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5,(1).
[12]李金铠.循环经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J].财政论丛,2005,(5).
[13]熊文,吴玉鸣.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的因果及冲击响应分析[J].资源科学,2006,(5).
[14]李子奈.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07-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满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正面临巨大挑战,能源的紧张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及规律特征,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现状
1.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基本呈线性模式增长(见表1)。2002年以前,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开始,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003年和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均超过15%,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这表明中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在发生变化,工业化初期及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的强度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在提高,即能源贡献度在提高。
2.经济增长带动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变化
每一个国家的人均能耗水平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最终都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人均能耗的稳定值主要与该国所采用的能源消费模式有关。目前,各国的能源消费模式可分为高度耗能型、一般耗能型和节能型三种。从较长时间来看,世界人均能源消费在经历快速增长期(1950―1973年)后,逐渐趋于缓慢增长。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从1990年的915千克标准煤/人,增长到2006年的1 733千克标准煤/人,年均增长51.125千克标准煤/人,能源消费模式属于高度耗能型,因此在一定阶段内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将呈上升趋势,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原因。
3.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煤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天然气比重逐渐上升。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见表2),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逐渐下降,石油比重比较平稳,天然气与水、核、风电比重逐渐上升。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炭依然占绝对主导地位,所占比重基本在70%左右。
4.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
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单位GDP所投入的能源量。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阶段初期和中期能源消费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当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能源消费强度开始下降。尽管从1990年至今,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一直以很快的速度在下降(见表1),但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重化工业的比重较大,高耗能工业占比例较高,以及中国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导致的。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将在一定时期以后呈下降趋势。
5.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弹性的变化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比值,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所处工业化阶段不同,能源弹性系数出现起伏,但总的趋势是逐渐下降。目前世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在0.5以下的水平上,相比之下,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高,200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19,自2004年后逐渐有所下降,但与世界水平仍然相差较大,这表明中国仍处于工业发展中期。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
1.确定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2―2020)》(草案)指出:“必须坚持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在各个方面加强对新型能源产业的投入(尤其是资金投入),同时鼓励传统的能源产业自觉利用新技术进行产业改造。
2.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中国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尽管经济普查之后,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大上升,但还是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且中国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40%左右,能源消耗几乎占到70%,明显偏高,主要是因为工业内部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因此,若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限制资源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低能耗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3.依靠技术进步带动经济规模与能源消费的增长
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是由技术进步带动经济规模扩张而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增加与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效率提高而带来的能源消费密度的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总体上来看,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基数都比较大,而同期内能源消费密度的降低相对不可能太大,因此,技术进步在降低能源消费密度的同时,会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加。尽管如此,解决能源问题仍必须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因为尽管技术进步对能源总量的要求增加,但依靠技术进步可以降低能源消费密度,节约能源,且可以发现更多的能源,发明更多的新能源,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文培.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5,(1):20-21.
[2] 张明慧,李永峰.技术进步与中国能源消费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7(2): 91-98.
[3] 马建明,崔荣国.中国能源和资源效率低下的原因浅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8,(4):30-33.
Analysis on the Present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CHANG Zhong-fu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mpany of Tongchuan Mining Bureau, Tongchuan 727000,China)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1-0157-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24
人与生态系统是共轭关系,人类活动必须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同时,人的行为作用于生态系统,时刻影响其阈值变化。不受外力和人为干扰情况下,生态系统因自校稳态机制而无需外界控制,承载力一定。当受到干扰超过稳态阈值后,生态系统走向另一种稳态,承载力也随之变化。人类常常忽视约束自身行为对生态阈值的巨大作用,攻克一项艰难的技术瓶颈(2007年中国财政支出235亿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效果,完全可以通过减少人的一次浪费行为而获得;同样,如果人类一直放任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再多的新能源和新技术也无法挽救地球一天天“消失”。2011年结束的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不仅讨论了全球气候变暖是否陷入失序的困境,更释放出环境保护已经从地区结构调整向全球政治博弈深化的明显信号,标志着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得不从防止和缓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转向研究如何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重大转折。约束人类行为是主动适应全球环境变化,促使生态系统恢复或发展到高级状态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安全提供了长效机制。
生态阈值的测度和评价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生态学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常用的能值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SETAC)、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法和自然资源评价法、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评价法、环境容载力、环境可持续性指标(ESI)等评价方法分别从能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及时间、空间尺度上研究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过程。测度方法的重点和标准不尽相同,结果较难比较和转换,尚无法确切得出生态系统阈值的具体数量,但相关研究均表明,全球生态系统压力巨大,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生态足迹指标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的生物物理定量评价工具,将人类对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折算为6类主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化石能源地(fossil energy land)、可耕地(arable land)、林地(forest)、草场(pasture)、建筑用地(builtup areas)和海洋(sea),研究维持个人、地区、国家和全球的生存或吸纳人类排放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2],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人口密集区均存在明显的生态赤字[3-4]。该方法在水资源、大气成分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美学服务功能等方面的核算存在不足。
自然资源的价值水平与减少人类影响的方法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限制某些人类活动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安全性。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全球变化的人类原因,提出全球变化的根源在于人为,高度关注全球化引起的社会安全问题[5]。人的行为方式及构成的行为关系受利益驱动,表现为对需求的满足,生态问题则表现为社会利益结构所决定的均衡、冲突和再均衡的过程。博弈理论常用来分析各利益群体的自然观、环境伦理观及人类价值观,研究公共资源与环境公平性、主体利益关系及各主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管理人类活动是提高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有效策略,调整人类活动要比调节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自然因素更加实际[6]。通过合理安排和有序组织人类活动,能够使生存环境的总体和尽可能多的局部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时间尺度上不发生显著退化,甚至持续好转,同时又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是人类适应全球变化的重要途径[7]。通过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可以反映经济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为消除这些影响而进行的各种活动[8]。
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者是人,承受者虽直接表现为生态系统,但其最终承受者还是人本身。将人为作用下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问题凝练为生态阈值的人类行为影响和约束问题,厘清生态子系统和人类行为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①生态阈值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确实存在吗?②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的提高,究竟是减少消极行为(例如,能源消耗的节约)的直接结果,还是人类增加积极行为(例如,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的间接反应?
1 研究指标设计及其遴选依据
人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最直观、复杂和能动的关键要素,也是最难衡量和控制的环节,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复杂而深远。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投入产出核算体系,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正、负行为及其影响难以简单界定。例如,为了保护环境而进行的国家或地区政府财政投资可以计算,而用于宣传环保的社会投入和个人支出很难统计;环境污染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可以计算,而浪费等个体行为加总成为社会行为后的影响鲜有研究。因此,在本研究中,仅选取“环境保护”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的正行为,选取“能源消耗”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干预的负行为,对应地,以人均能源足迹代表生态系统的阈值变化,研究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
11 能源消耗弹性系数(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ECEC)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消费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大量需求所引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已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将直接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10]。中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污染排放中工业部门占80%以上[11],且高耗能产业消耗资源(水电、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以及物耗等)的速度最快,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污染排放占据了工业部门排放的90%以上[12]。因此,以“能源消耗”作为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负行为的系统集成指标,是有科学依据的。
能源消耗的总量反映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数量。相比于总量指标,以能源使用效率来衡量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以下4种关系:①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即非能源依赖型经济,经济增长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增加,但能源消费的增加不会带来经济增长。对于这种经济类型,节能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就很小[13];②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即能源依赖型经济,依靠能源消费增加拉动经济的增长。节能政策所导致的能源消费的降低可能会显著影响经济增长[14];③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④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互相依赖型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等于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增长速度之比。选择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作为人类负行为的代表指标,说明由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的能源消耗给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
12 环保投资弹性系数(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ECEI)
2008年,中国统计的名义环境保护投资已经达到4 490 亿元,占当年GDP 的149%。但是,多年来环保统计中存在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尚未解决,突出表现在环保投资的内涵界定不清。一般来说,中国的环保投资主要包括工业和区域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机构能力建设等内容,通常不包括生态建设的投资[15]。因此,中国的环保投资通常也称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指在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包括工业新老污染源治理工程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所投资的资金。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口径,从1996年开始引入统计“环保投资”总量指标。同样,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环保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效率,参考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构造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反映环保投资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等于环保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增长速度之比。选取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的正行为,说明由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积极行为,给生态系统带来的正面影响程度。
13 人均能源足迹(Percapita En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Percapita EEF)
自然资本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有效的管理依赖于对自然资本的准确度量。研究表明,能源足迹在生态足迹中占很大比重[16-17],是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如美国与德国都是发达国家,1999年美国人均生态足迹(97全球公顷,ghm2)是德国(47 ghm2)的206倍,主要是因为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费不同的结果[18]。WWF等最新的《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人类的能源足迹增长最快,2003年超过1961年的10倍,几乎占到6类总生态足迹的一半(48%)[19]。由于社会、经济、科技、生产、日常生活等众多因素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能源消费、决定着能源足迹的大小,揭示能源足迹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找出影响能源足迹增长的主要因子,为人类降低能源足迹、减少环境影响(生态足迹)提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很有必要。
以人均能源足迹为目标序列,代表生态系统阈值的变化趋势,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作为参考序列,通过关联分析研究生态子系统和人类行为子系统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研究人类行为对生态阈值的影响程度以及约束人类行为的效率。
2 上海市Percapita EEF、ECEC、ECEI计算
上海作为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区域,属于典型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各种生产生活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最为显著。
21 Percapita EEF的两种算法
采用碳汇法[20-21]计算上海市1978-2010年的人均能源足迹,即每消费单位化石能源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林地吸收面积(水电不释放二氧化碳,其生态足迹计算是以建设水电站等设施所淹没的土地面积计算)。由于森林对温室气体吸收能力是以热量为表征的,需要先将化石能源消费量按其燃烧效率转化为热量[22]。在计算不同能源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时,采用Wackernagel[23]等所确定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55 GJ/hm2、71 GJ/hm2、93 GJ/hm2、1 000 GJ/hm2,将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能源地面积。按照能源消耗统计口径的不同,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计算并分析上海市的人均能源足迹。
算法一: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的数据,将所有能源转换为标准煤进行能源足迹测算。折算系数及转化标准如下:1 t原煤=0714 3 t标准煤,1 t原油=1428 6 t标准煤,1 m3油天然气=133 kg标准煤,1 kWh电力=0229 kg标准煤。测算的结果见图1。
根据上海市能源消费种类的不同,按照电力、燃料油、焦炭和原煤四种主要能源分类,根据不同能源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系数,计算1978-2010年的上海市分账户能源足迹并加总,作为上海市的人均能源足迹。测算的结果见图2。
上海市人均能源足迹的变化趋势可以归纳为:①人均
能源消费足迹存在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逐步增加,90年代中后期平稳下降,近5年有所上升。②人均能源足迹的构成发生了变化,由原煤足迹为主,逐渐向以焦炭为主、燃料油减少、电力增加的能源足迹结构转变。③电力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系数比原煤高,此类能源消耗所占比例越多,人均能源足迹的数值越小。研究期内,上海市四种主要能源消耗中,只有电力消耗量保持持续上升,随着能源消耗结构的进一步转变,电力足迹将会继续增加。
22 能源消耗弹性系数(ECEC)的计算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消极作用的负行为,说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生活的能源消耗,给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以1978-2010为研究期间,计算能源消耗弹性系数(见图3)。
研究期间,上海市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呈现周期波动趋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①改革开放之初,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小于1,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多次大于1,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最为显著。特别是1986年,能源消耗系数为205,说明GDP增加1个百分点,需要增加2个百分点的能源消耗;③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平均增速1257%),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平均增速443%),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平稳下降;④2000年以后,由于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呈现上升趋势。
23 环保投资弹性系数(ECEI)的计算
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作用的正行为,说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给生态系统带来的正面影响程度。由于我国对环保投资在统计口径上的数据收集较晚,选取1996-2010年作为研究期间,计算环保投资弹性系数(见图4)。
研究期间,上海市大部分年份的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大于1,相比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环保投资的增长速度更快。但是,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的数值越来越小,从1996年的367,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环保投资增加367个百分点,到2010年的103,可以看出,上海市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的实际增长速率是下降的。这与上海市逐渐调整产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产业升级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落后产业转移或淘汰,是造成主要用作污染治理费用的环保投资增长速度放缓的可能原因之一;但对比同时期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的增加趋势,不能排除城市在经济发展中过早享用环境改善的红利,忽视或减少对环境保护的持续投资,采用加大能源的消耗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可能性,迫切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3 上海市Percapita EEF、ECEC和ECEI的灰色系统分析
31 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分析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系统要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从而分清主导要素和潜在要素,分清优势和劣势,为分析评价系统发展提供相关的信息。灰色关联度反映两个系统或系统内各要素间变化的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程度。如果样本数据反映出两要素变化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则关联度大,表明该要素是系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关联度小,说明系统发展不受或少受此要素影响[24-25]。
根据前文分析,以人均能源足迹代表生态系统的阈值变化,研究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组成一个母要素Y0(t)(参考数列)。
Y0(t)的样本值:Y0(t)={ y0(1),y0(2),…,y0(t)},t=1,2,…,n (n为时间序列个数)
以“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的正行为,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干预的负行为,组成两个子要素Yi(t)(比较数列)。
Y1(t)的样本值:Y1(t)={y1(1),y1(2),…,y1(t)},Y2(t)的样本值Y2(t)={y2(1),y2(2),…,y2(t)}。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人均生态足迹是正向变动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对能源的使用数量和速度越高,对生态系统的占用也越大,即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越大。需要注意的是,环境保护作为人类干预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随其数量的增加,通常会给生态系统带来正面的作用。也就是说,环保投资的越多,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趋向改善,人类能源消耗占用的生态足迹相应地减少,即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与人均能源足迹之间是反向变化趋势。故在灰色关联度计算中,需要对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取倒数进行研究,才能科学地考察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意义。
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以减少随机要素的干扰。设X0(t),Xi(t)分别为经过无量纲均值化处理的母要素和子要素的样本值,表示为:
X0(t)={x0(1),x0(2),…,x0(t)},Xi(t)= {xi(1),xi(2),…,xi(t)};t=1,2,…,n, i=1,2。
X0(t)与Xi(t)在第t点的关联系数可以由公式(1)计算。
ξ0i(t)=minimint|x0(t)-xi(t)|+ρmaximaxt|x0(t)-xi(t)|
|x0(t)-xi(t)|+ρmaximaxt|x0(t)-xi(t)|
(1)
式中|x0(t)-xi(t)|=Δi(t)成为第t点X0(t)与Xi(t);mint|x0(t)-xi(t)|为第1级最小差;
minimint|x0(t)-xi(t)|为第2级最小差;maximaxt|x0(t)-xi(t)|为两级最大差;ρ∈(0,1),为分辩系数,通常取ρ=0.5。
用公式(2)计算灰色关联度。
γ0i=1n∑ni=1ξ0i(t)(2)
32 人均能源足迹X0(t)与能源消耗弹性系数X1(t)的灰色关联分析
1978-2010年期间,将所有能源消费折算为标准煤后得到的单一帐户人均能源足迹与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710 3,两个因素的变化方向相同,趋势基本一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事实上,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体现着能源消耗的速度领先或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是相对指标,能源消耗弹性系数越大,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势必会导致人均能源足迹的生态占用越大。
按照原煤、焦炭、燃料油和电力等4类上海市工业企业主要消耗的能源种类,建立人均能源足迹帐户,构成上海市的人均能源足迹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灰色关联矩阵(见表1)。
1978-2010年期间,上海市人均能源足迹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603 9。由于燃料油和电力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系数比原煤高,在分帐户人均能源足迹的计算和汇总过程中,这两类能源消耗所占比例越多,相比单一帐户,人均能源足迹的数值越小,对应地,与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的关联度也会偏小。根据表1,对上海市人均能源足迹影响最大的是原煤足迹(0904 5),其次为焦炭(0892 0),电力最小(0654 8)。研究期内,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以原煤消耗为主,而原煤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最低,为55 GJ/hm2,以原煤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资源占用较大。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关联度最为密切的能源足迹为电力足迹(0739 0),是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趋势最相似的,对其影响最显著的能源消费类型,说明电力消费是拉动上海市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和推进经济增长的最依赖能源。
33 人均能源足迹X0(t)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X2(t)的灰色关联分析
1996-2010年期间,将所有能源消费折算为标准煤后算得到的单一帐户人均能源足迹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667 1。由于对环保投资弹性系数采用取倒数计算灰色关联度,结果说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与人均能源足迹两个因素的变化方向相反,即环保投资弹性系数越大,人均能源足迹的生态占用越小,加快环保投资对能源消耗的减少起了一定的作用(见表2)。
1996-2010年期间,分帐户的人均能源足迹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638 7。将表2和表1对比分析发现,上海市的人均能源足迹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其影响最大的是焦炭足迹(0948 8),其次为原煤足迹(0931 3),电力足迹最小(0702 7)。人均能源足迹与各能源足迹的关联度均大于1978-2010年时间尺度下的数值,说明人均能源足迹与各能源足迹的变化趋势更加一致,相互关联更加密切。焦炭取代原煤成为与人均能源足迹变化趋势一致性最显著的能源种类,随着能源消耗结构的转变,电力足迹将会进一步增加。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变化趋势最相似、关联最密切的能源消费类型是电力足迹(0685 3),由于对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取倒数计算灰色关联度,说明环保投资增长越快,电力消耗的生态占用越小,电力是上海市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能源种类。
34 X0(t)与X1(t)、X2(t)的灰色关联分析
以人均能源足迹X0(t)作为参考数列,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X1(t)和环保投资弹性系数X2(t)组成比较数列,通过灰色关联系数,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和人类行为系统内各要素间变化的趋势,从而找到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见表3)。
根据表3,人均能源足迹与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的关联度均大于其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的关联度,这说明,与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更为一致的行为系统因素是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比环境保护对生态阈值和承载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是影响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国的环保投资主要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属于典型的“终端治理”模式和“事后控制”策略,由于环保投资作用于生态系统的路径长、层次多、时间滞后和传导损耗等原因,虽然会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的作用,但直接影响有限。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选取“环境保护”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的正行为,“能源消耗”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干预的负行为,人均能源足迹代表生态系统的阈值变化,研究生态系统和人类行为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程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生态阈值和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受到人类各种行为的影响。虽然生态承载力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相对稳态,但通过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无论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污染、破坏和消耗,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治理和恢复,都会引起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动态变化。
(2)人类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消耗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是直接而显著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受到人类积极行为(环境保护)增加的影响较弱,直接减少人类的消极行为(能源消耗)是约束人类行为有效率的方式。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健康有效的方式是从根本上减少资源的消耗数量和消费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节能”的效果大于“减排”。
(3)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市的能源消费总体呈现加速趋势,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的实际增长却放缓,而人均能源消费足迹有所增加。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升级期间,经济快速增长需要新的动力源,可能导致对环境保护的持续投资减少,对能源消耗依赖性增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很可能卷土重来,削弱甚至威胁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
(4)上海市人均能源足迹的各种能源种类中,电力足迹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最相似,关联度最高,相互影响最显著。电力既是上海市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能源。目前,上海市人均能源足迹构成中电力足迹所占的比重最小,增加电力消耗以代替原煤等初级能源是上海市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方向。
(5)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复杂而深远,正、负行为的内容、判断标准及其影响范围难以简单界定。有些负行为的影响是显性的,可以即时发现并约束;更多的影响则是隐性的,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经过复杂的路径作用到生态系统中。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政策导向等积极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效率,也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环保支出便于统计,而公共组织、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缺乏基础数据收集和统计调查,使得一些环保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缺少科学的预测。构建完善的国家、地区、部门和企业环境投入产出核算体系,为约束人类行为、制定生态管理公共政策提供科学的、量化的方法和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惠敏,韩传峰 区域生态可持续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2006, 15(4):112-116 [Liu Huimin, Han Chuanfeng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06, 15(4):112-116]
[2]Wackernagel M,Rees W 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20:3-24
[3]蒋依依,王仰麟,等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量度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1 (4): 612-621 [Jiang Yiyi, Wang Yanglin, et al Measuring Urban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A Case Study in Shenzhen City[J] Acta Scicentiarum Naturalum Universitis Pekinesis 2005, 41 (4): 612-621]
[4]韩传峰,刘惠敏,陈建业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系统安全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5): 49-54 [Han Chuanfeng, Liu Huimin, Chen Jianye Security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System of City Group in Shandong Peninsula[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05, 14(5): 49-54]
[5]Petrosillo I, Zaccarelli N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Conservation Policies on the Security of Natural Capital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 2009, 89 (1-2): 49-56
[6]Huang G H, Qin X S An Optimisationbase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Rural Area in China[J]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2009, 26(1): 65-83
[7]叶笃正,吕建华 对未来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和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3):183-187 [Ye Duzheng, Lv Jianhua Adaptation to the Future Global Change Effec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0,(3):183-187]
[8]叶笃正,符淙斌,季劲钧,等 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J] 地球科学进展,2001,16 (4):453-460 [Ye Duzheng, Fu Congbin, Ji Jinjun, et al Orderly Human Activities and Subsistence Environment[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1,16 (4):453-460]
[9]IPPC.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Shobhakar Dhakal. Urban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Cities in China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Energy Policy,2009,(37):4208-4219
[11]陈诗一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 41-55 [Chen Shiyi Energy Consumption, CO2 Emiss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9,(4): 41-55]
[12]龚健健,沈可挺中国高耗能产业及其环境污染的区域分布: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2):20-36 [Gong Jianjian, Shen Keting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in China [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1,(2):20-36]
[13]Jumbec C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GDP: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alawi[J] Energy Economics,2004,(26):61-68
[14]Masih A M M, Masih R Energy Consumption, Real Income and Temporal Causality: Results from a Multicountry Study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ing Techniques[J]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165-183
[15]逯元堂,王金南,吴舜泽,等 中国环保投资统计指标与方法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5):96-99 [Lu Yuantang, Wang Jinnan, Wu Shunze, et al An Analysis o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y of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s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5):96-99]
[16]Wackernagel M, Monfreda C, Schulz N B, et al Calculating National and Global Ecological Footprint Time Series: Resolving Concep Tual Challenges[J] Land Use Policy, 2004, 21 (3) : 271-278
[17]Sanderson E, Jaiteh M, Levy M, et al The Human Footprint and the Last of the Wild[J] BioScience, 2002, 52 (10): 891-904
[18]Liu M, Hu Y M, Li Y H,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and Its Research Advances[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5 (3): 334-339
[19]WWF.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EB/OL] 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 http: / /www panda org/ news_facts/ publications / living _planet_report / indexCfm
[20]Xu Z M, Cheng G D, Zhang Z Q A Resolution to the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6 (6): 69-78
[21]Haberl H, Erb K H, Krausmann F 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8 (1): 25-45
[22]Steglehner G Ecological Footprint: A Tool for Assessing Sustainable Energy Suppl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267-277
[23]Wackernagel M, Moran D, White S,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s for Advancing Sustainability: Measuring Human Demands on Nature[A]. Lawn Pe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in Ecological Economics[C] US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2006: 247-267
[24]Deng Julong Introduction to Grey Mathematical Resorece Science [M]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2010
[25]罗党,刘思峰 灰色关联决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5,(1):101-106 [Luo Dang, Liu Sifeng Study on the Method for Grey Incidence DecisionMaking[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5,(1):101-106]
[26]李岚红.论我国基于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调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35-139.[Li Lanhong. The Theory of Adjust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spect of Energy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2):135-139.]
[27]包玉香.高效生态经济与低碳能力建设的耦合作用机制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86-93.[Bao Yuxiang. Study on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High Efficient Ecological Economy and Capacity Building of Low Carbon Economy [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2):86-93.]
[28]严立冬,陈光炬.生态资本构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态经济学文献的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5):3-9.[Yan Lidong, Chen Guangju. Analysis the Elements of Ecological Capitalization: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cological Economics[J].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10,(5):3-9.]
Grey System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LIU Hui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