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1 14:42: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

第1篇

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呢?到目前为止,都在解释外延,还没有一个人给出一个公认的内涵定义。陈光锋,有着十年互联网相关工作经历,工作期间接触过数百家传统企业,上万家个人网站及二百余家大中型商业网站,是九元购的创始人,目前担任着经天纬地人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力于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商业化实践。可谓是一个资深的互联网人士,他的新著《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号称是国内首本系统论述互联网思维的书籍,可在书里,也没有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内涵定义。

在作者陈光锋看来,互联网思维简单可用“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概括,拓展开来有“标签思维、简约思维、NO.1思维、产品思维、痛点思维、尖叫点思维、 丝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整合思维”12大核心要素。故而,他以此为线索,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解读,尝试构建一套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知识体系,强调“互联网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化应该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颠覆与被颠覆 ”,以QQ与微信、国美与京东商城、黄金与比特币以及淘宝天猫“双十一”350亿的销量为例,在陈述互联网连接一切、带来颠覆性挑战的同时,分析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大颠覆,总结出“互联网思维”七字诀的雏形,强调“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所有的企业和组织,都应该改变思想观念和作业理念,要以终为始地站在未来看现在,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看到威胁、想像未来,要将网络定位为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用数字化重构来实现转变。

第二章“专注”,结合百度、腾讯、阿里巴巴、hao123、唯品会等案例,解读“标签思维、简约思维、NO.1思维”三大要素。标签思维是在品牌标识的基础上,使用户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关键词记忆。垄断是最好的标签,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剩者为王,强者恒强,自然延伸出NO.1思维。简约思维,一方面服务于标签思维,在产品中体现单一要素;另一方面服务于NO.1思维,要在领域内争取到第一;当然,也包括“傻瓜”的传统,产品的外形设计和功能设置,少即是多,简约即是美,简约而不简单。

第三章“极致”,剖析小米、360随身wifi、《爸爸去哪儿》的案例,解读“产品思维、痛点思维、尖叫点思维”三大要素。产品思维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把用户体验投资回报率变成关键绩效指标。痛点思维就是抓住用户曾经在其他的体验中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在网络放大“痛点”的基础上用新产品让用户变“痛快”,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同。尖叫点思维就是一方面要把“痛点”的解决方案变成用户易感知、吃惊的功能,另一方面制造关键时刻,在合适的时间推出让用户体验升级的内容。

第四章“口碑”,以史玉柱、米粉、《泰 》为例,分析“ 丝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三大互联网营销思维要素。 丝思维是抓住 丝“我不爽,我不屑,但我存在”的文化核心,利用其对存在感的饥渴打开对话通道,在围观、起哄、争斗中“得 丝者得天下”。粉丝思维强调无粉丝,不品牌,要沿着参与感、认同感、尊重感、归属感的路径,抛弃生硬的广告和公关,用互动培养产品的忠实粉丝。爆点思维,就是要尊重粉丝的成就感需求,包装卖点,刻画产品性格,借势引爆社会化营销,以实现社群经济的高级形态。

第五章“快”,以微信持续试错微创新中野蛮生成的例子解读“迭代思维”,“十年磨一剑”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落伍,必须小步快跑,想了就说,说了就干,快速迭代更新;以360安全卫士的免费生意为例解读“流量思维”,强调有流量才有价值,将流量积累到质变的“临界规模点”,利用下一个环节收费也就顺理成章了;以余额宝的千亿级整合为例解读“整合思维”,不仅要在产品的设计以及推广中整合优势元素,更强调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战略中加入互联网思维的渗透,如扁平化管理、开放平台和战略并购等。

第六章“正在移动互联的世界”,从凯文・凯利的《失控》一书谈起,介绍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预言和预测,并重点介绍了智能设备、手机APP、二维码、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直言可能是新一轮颠覆的开始,不能止步不前,并具体分析了将带来的可能及应对。当然,就如凯文・凯利说的一样:“接下来20年会有你难以想象的变化,还有最伟大的产品没被发明出来。在变化的时代,你们还没有错过,你们的机会跟别人一样多,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遇。”

《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读来确实能给人以启发,但却不能完全解渴,令人疑惑的是,无论是谷歌、苹果、脸谱这样的互联网超级巨头,还是书中举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360、小米等案例,究其一点,确实可以将作者的“互联网思维”论证到极致,但就其全貌,似乎又难说它们就完全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标准。尤其让人遗憾的是,书的作者作为一个互联网的从业者,对“互联网思维”理解的如此透彻,至少到目前还没有看得见的、与思想一样高度的成功实践。

尽管还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以提取关键词的方式对“互联网思维”进行了概括,但一样不能令人完全解渴。从逻辑上说,要定义一个概念是什么,最好先定义它不是什么。目前的困境恰恰在于,论证“互联网思维”是什么相对容易,但论证它不是什么却很难。很佩服将Internet翻译成“互联网”的人,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静态的物理存在,它就是一种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基础设施;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运动过程,互联的内容无限,网络也将无限,任何去标准化“互联网思维”的努力都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第2篇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科技传播;传播模型;科普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08-02

1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认识

互联网思维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从IT产业向外逐步扩散的一个概念。根据百度百科的记载,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在百度的一个大型活动上,李彦宏与传统产业的老板、企业家探讨发展问题时,李彦宏首次提到“互联网思维”这个词。2007年他就提到:我们这些企业家们今后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

互联网思维并无权威的定义,一般的共识是,它是一种对市场、用户、产品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方式, “以用户为中心”,强调信息在生产、交换和传播中的价值。有的人从商业角度解读。赵大伟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①。有的人从对社会的影响角度解读。姜奇平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智慧思维、社会网络思维、低成本差异化思维、分享的思维,是互联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制度等客观变化在一般人思维中打下的烙印。雷军作为企业家则认为,互联网思维简而言之就是“专注、极致、口

碑、快”。

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物质是本源的存在,能量是运动的存在,信息是联系的存在。互联网作为物质、能量、信息的新载体,通过其对三大要素的高效整合,使得三大要素的转换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围绕互联网的使用者――人的需求――来组织和传播资源。如此看待,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还是回归人的本性,围绕人的需求提供服务。

2 对科技传播模型的认识

科技传播模型,是指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面向公众传播科学技术的方式方法的总称。有关科技传播模型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内容。不同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其传播态度和对“公众”角色的认知。约翰・杜兰特、布鲁斯・莱文斯坦、刘华杰、朱效民等专家都在这个领域发表了很多文章,总结他们的看法,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型。

2.1缺失模型(deficit model)

缺失模型认为,生活在复杂的科学技术文明中的人们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水平。政府需要高素质的公民参与政治,实业家们需要具备技术素养的劳动力加入到他们的生产大军,科学家们需要更多具有科学素质的公众支持他们的工作……换言之,缺失模型认为,公众需要掌握科学知识、掌握技术。科学技术在现代生活中是至高无上的,只有科学技术才是“科学的”、有效的。实际上,大量科学都远离生活,与日常生活无关,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切知识。学习理论表明当科学理论及事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定意义时,人们能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例如,研究表明在存在水质问题的社区内,即使教育水平有限的人也能够很快地理解非常复杂的相关技术信息。在缺失模型中,公众被赋予消费者和科学支持者的角色。当科学表现得独特、富有吸引力、强大以及充满希望,并且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并不是科学知识而仅是科学消息和图像时,公众则主要发挥“天真的”观众的作用。实际上有许多科学传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传播这种令人鼓舞的科学情绪,例如许多科学普及著作以及博物馆和展览会。在科学周和科学日引人入胜的科学表演中,科学普及读物中,以及博物馆的展览会中,我们都能发现这种科学情绪的存在。很明显,这里公众被认定为消费者,而科学普及则是需要娱乐公众的一种大众消费商品。也有很多时候,科学是被作为一种普通文化产品“推销”给了公众,或者是在“推销”时强调了科学的实用价值。一旦公众认可了科学知识的重要,就会结成同盟为科学争取更多的经费或者是直接施加压力,投资一些特殊的科学领域。

2.2 语境模型(contextual model)

语境模式承认公众个体接受信息时并不是如同空无一物的个体那样,而是根据个人的社会和心理情况来处理这些信息,而个人的社会和心理情况则是由其先前的经历、所处文化环境以及个人环境所决定。语境模型认为个体是在其特殊的语境中接受信息,而正是这特殊的语境决定了个体接受信息后会如何对信息作出反应。公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关系网络大大影响了他们理解科学知识的方式。可以说,语境模型是一种改进的缺失模型。语境模型认识到了社会力量,但它注意的却是个体对信息的反应,它强调的是复杂社会心理环境中的心理因素。缺失模型和语境模型似乎经常将“公众理解科学”和“公众正确评价科学对社会的贡献”混为一谈,并且通常认为传播的假想对象混合了对科学无知和所谓的“天生好奇心”,即科学里比多(科学欲望)。但简单地通过是否属于科学体制结构来区分科学家和外行公众,我们也会很快发现概念上的一些难点。随着科学学科的逐步分化和专业化,知识通才的概念已经成为了一种假想,科学和“外行公众”之间的分界线也变得越来越

模糊。

2.3 对话模型(public participation model)

在科技传播实践中,随着传播的开展,公众对科技创新的抵制却日益增多,这不能够再简单地用公众缺乏相应的知识来解释。公众理解科学需要科学与公众之间新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方式,而公众参与敏感的科技问题的决策过程被认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对话模型强调公众的参与,在对话模型中,公众更多地被赋予了“公民”的角色。公众被赋予承担科学权利和责任:了解知科学知识的权利,参与科学讨论和决策过程的权利,以及面对科学的责任,承担科学义务的责任,支持集体利益,参与科学活动的责任。在对话模型中,很多问题开始被讨论,科技的双刃剑问题,前沿技术的道德困境等。如刘华杰所说:关注科学不等于支持科学,支持科学不等于支持某一种具体的科学。对话模型为公众参与科学事务奠定了基础。

显然,这些模型只能为我们理解科学技术公众传播提供一个简要的工具。在多元化的世界背景下,这些概念模型对于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的传播方式具有意义。实际上许多传播活动融合了不同模型中的要素。刘华杰认为,我国正处于从第一种模型向第二种模型过度的阶段,但其实在某些局部,对话模型也在被实践。

3 互联网思维对科技传播模型的冲击

从以上对科技传播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无论哪种模型中,政府、科学家与公众的角色都在被讨论。公众在不同的传播模型中被赋予消费之、支持者和公众的角色,但另一个身份被提及则较少,那就是用户。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是需求产生的核心,一切的传播活动都要以满足用户需求来组织。像小米手机,还在开发的过程中,用户需求就已经被充分调查和细化,这样的产品才能充分利用“粉丝经济”,提升公司效能。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传统科技传播模型的一些概念需要重新去理解。

关于国家科普能力。这里不对科普、科技传播和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再去做过多的辨析。在《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文件中,把国家的科普能力定义为“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把政府的科普工作定位为提供公共科技服务和科普产品。如果真围绕用户需求的互联网思维来做科技传播,政府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公共科普产品提供者。因为政府与市场的距离,必然会造成政府无法真正了解市场需求,社会需求表达不易进入政府视野。政府在科技传播中应该处于幕后的政策引导和基金式资助的角色。所以国家的科普能力不应该是政府的科普能力,而是政府引导下的全社会科普的能力。

关于科学家的角色。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都认为,科学家应该承担起科技传播的主体角色,因为科学家作为“科学知识生产者”,在科技传播链中仍然扮演着“第一发球员”的角色,是人类认识理解科学的源泉所在。他们仅仅认为,如果科学有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是在于科学家还不会或者不愿意用通俗语言解释科学,并表达给公众。但在互联网的世界中,科学家发球员的角色被模糊,人人都成为表达者,并且一些“做的科学”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就像卞毓麟先生所表达的“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学家来操劳”。

关于科技传播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后一公里”常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关键性步骤(通常还表示此步骤情况复杂、充满困难),而在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被称为“最后一公里”问题。朱效民总结北京市科普社区建设的经验认为,在当前我国的科普工作中同样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并且情况相当严重。其实这个问题产生的核心原因还在于,政府硬抗起科普的大旗,在整个建设与维护过程中,没有做到以用户为核心。如果用户需求在建设初期就能得到反应,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毫无疑问,科技传播未来的方向将越来越宽。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用户在科技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被重视,政府和科学家都需要围绕满足用户的需求来完成传播过程。在新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的场景和载体都在被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科技传播模型也将被冲击。

参考文献

[1]赵立新,佟贺丰.国际科普形势与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2]卞毓麟.“科学宣传”六议[J].科学,1995(1):1-3.

[3]曹昱.公众理解科学理论发展研究――对约翰・杜兰特的“民主模型”的反思[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5):85-89.

[4]朱效民.试论科学家科普角色的转变及其评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2):77-81.

[5]刘华杰.科学传播的四个典型模型[J].博览群书,2007(10):32-35.

[6]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2):10-18.

[7] 朱效民.从“最后一公里”看我国社区科普内容建设――以北京市科普社区为例[J].科普研究,2010(2):

18-23.

第3篇

“互联网思维”刚刚退潮,又冒出一大批“情怀思维”了..请答题:什么叫情怀?

【答】

王吉伟-自媒体人:

虽然情怀一直存在,真正被炒热的却是在锤子,罗胖讲述锤子时提到的情怀让粉丝们感动涕零,一款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拥有情怀?因此给锤子手机买单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锤子这个品牌以及大锤这个人。

讲到情怀,互联网刚发展的时候,那时刚起家现在的互联网大佬们哪个没有互联网情怀呢?没有这份情怀能有现在的TABLE与搜狐、新浪、网易等门户?大佬们不忆往昔的时刻不会讲到情怀,但是现在情怀这个词已经与互联网思维一样成为嘉宾们的随口之谈。马佳佳成名以后,面对媒体会提到情怀;小米4会的时候,雷布斯也谈到了情怀;如果没有情怀,不知道锤子会有多么黯然。

都在谈情怀,到底什么是情怀呢?

情怀带有互联网思维痕迹

情怀可以理解为心情与情感,延伸一下可以解释为对待某个领域或者爱好的感情,某个人具有某个领域的情怀,并不意味着他是成功的。没成功可以用情怀表述,这可以理解为持之以恒的动力或者一种自嘲式的励志;成功者也可以情怀来表述,正是坚持某种情怀才能成功。由此,情怀是中性的,谁都可以拥有。

情怀本用于表达人们的心情与胸怀,但是发展到互联网阶段,貌似就有些不同了。周鸿祎说“以前是先做事再说情怀,现在则是先讲情怀再做事”。这样做的结果是无论事情是否能成,反正先以情怀来示人,让人能感觉这是一个能做事的人或者企业,颇具营销的味道,以此有人称之为情怀营销,这不足为过,因为情怀营销带有明显的互联网思维痕迹。

这主要表现在情怀是说给粉丝听的,一般人对情怀并不买单,但是粉丝不同,粉丝们把情怀当作产品的内涵,他们认为具备情怀的产品是有人文意识的,或者说具备情怀的产品是活的并且有性格的。所以当初小米手机的质量再被诟病也能包容,锤子手机的双玻璃破裂还能包容,而无论马佳佳的项目成功与否,创投界一直认为马佳佳本人是可投的,这就是结合了互联网思维的情怀逻辑。

情怀与做事应该哪个在先?

在互联网情怀这个点上,当前圈内普遍讨论的是应该先有情怀还是先做事。情怀是一个人必须的,这种几乎等同于的理想的概念化胸襟似乎是一种催生剂,能够让人树立起伟大的目标,然后向这个目标奋进。至于最后能否成功,似乎就是另外一种说辞了,自古至今人们都会把成功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要素,那么不具备成功要素的情怀自然是不容易成功的,却正是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伟哥把这个归结为创业者的情怀,曹操是这样,诸葛亮是这样,光绪帝也是这样,至于罗胖和雷布斯,还得看以后,尤其是如今化身工匠的雷布斯,已经回归到了产品本质,这真有些难说。

搞出一个产品之后再说胸怀,就是另一种概念了。须知成功者的胸怀与创业者的胸怀是不同的,成功者的胸怀是在远大理想之上的,有“九天揽月九州捉鳖”之势。创业者则还在“屡败”与“屡战”这两个行为之间循环的阶段,能够保证项目存活就是一种胜利,完全是实干家的胸怀,长远目标会有但无法顾及太多,更多心思放在产品是否成功或者资金是否充足上,甚至于某个用户的反应足以令其敏感到难以入眠。

互联网情怀与互联网思维相辅相成

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后,人们接触互联网越来越容易,对互联网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正在被不断的透析。早期互联网企业们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来武装自己,而眼下越来越多商家的产品都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来包装,一些产品则开始追求标新立异。因为互联网思维就那么几点,一种互联网文化能够存在3年以上已经算是奇葩,因此这个时段需要另一种不同的声音来代替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情怀算是应运而生。

虽然是脱胎于互联网思维,却又与互联网思维不同,因为情怀更强调精神意识,如果说互联网思维是方法论,互联网情则是意识指导。也就如军长与政委的关系,军长运用各种战术与战略策划作战方案,政委则是在精神上不断的鼓舞士兵的斗志,所谓“一鼓作战”也是这个道理。伟哥的看法是,虽然情怀的出现是互联网思维的迭代,却仍旧少不了后者的支持,若把互联网情怀看作精神口号,如何聚众,如何让众人按意愿所为,就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来完成,两者可谓相辅相成。

互联网产品与互联网情怀的关系

再说互联网产品与互联网情怀的关系,大家可能也有意识,某个产品具备了互联网情怀以后,即便是与其他商家一样在做同样的事情也能得到包容与理解,譬如业界公认的锤子和小米都是在抄袭苹果,但是因为具备情怀,做出来的产品就就与苹果有明显的不同,即使他们的产品越来越像苹果。

又何止是这两个具备情怀的手机品牌是在抄袭,哪个领域不是刮起一阵时尚风以后都开始跟风?时尚界不用多说,互联网前些年大谈特谈的SEO,近两年都在谈互联网思维,再到现在的O2O模式,这与手机界的手机加了一块儿钢板或者CPU采用高通8核没有太大区别。

其实伟哥认为,情怀更像是品牌塑造过程中所讲的品牌故事,即便你是一个山寨品牌,但是你的故事更为感人,因此你的品牌能打的更响。在品牌的逻辑下,质量反而不是那么必要了,因为你的品牌就代表了质量,消费者就冲着你的品牌消费,而不是产品质量,甚至消费者买的东西不是其所必需的。

响当当的山寨品牌搭配超低的价格促销,这是当前整个国内的主要商业力量,但是在情怀力量的感染下,你的粉丝不为之疯狂却是没有道理的。

郭磊:

让人们相信开发者将自己对整个世界的全部感情都灌输到了自己的产品上了。感动自己,顺便也感动消费者,试图定位卡位在人类最柔弱的感情心智上,用产品时似乎在和整个世界发生了互动,瞬间逼格升起。算是有人文关怀的营销,升华品牌。最重要的是这个词的含义不清晰,所以让人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像是一个有故事的女童鞋。呵呵。

Nodefense:

【词目】情怀

【拼音】qíng huái

【释义】[feelings]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

【示例】畅舒情怀

【定义】拥有一种高尚的心境

来自百度百科的定义!!!

第4篇

而半个月前,记者本人刚刚在同一家书店以29元的标价购买了这本书。虽然明知网购价格便宜,但对于临时看好的书,记者总觉得先记住书名、再回家上网买不方便。然而,朋友及时快速的网购经历却表明,用当前的互联网思维进行日常消费同样快捷且来得真实。

小米手机没有实体销售店,却通过互联网直销集聚了大量忠实客户,并借此助力于手机的研发;黄太吉煎饼不做广告,却用微博、微信成功吸引10万粉丝促使生意红火;海尔利用互联网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平台,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100多万台定制冰箱的订单……互联网思维正在无声无息地对企业及公民个人的生产和生活模式进行着重塑,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我这位朋友的话讲:“不以互联网思维思考这个时代,你就OUT了。”

何谓互联网思维

4月20日,中国互联网迎来了自己20岁的生日,奇虎360市场公关副总裁曲晓东说,如果把互联网思维定义为关于互联网的思考方式,那么中国互联网思维20年来则不断地在更新换代。但如何准确理解或定义互联网思维,网络上也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仔细阅读后,记者发现,争议主要来自“黄太吉”等营销案例。

“黄太吉”是一家卖煎饼果子的企业,他们没在传统媒体上做广告,却依靠微博、微信甚至陌陌等社交媒体大肆宣传自己“使用无矾手工油条而不用具有地沟油嫌疑的薄脆”的健康理念,在短时间内集聚了10多万粉丝,每天各店门前都会排起长队,还开通了开奔驰送货的业务。这家企业公开表示,要用互联网思维促传统营销模式转型。

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巡视员张新生表示,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应该从其意义、价值、市场、精神四个方面综合进行。“黄太吉”案例中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实际上只是其中的市场部分,是在市场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并吸纳经济学理念形成的营销思路,不是互联网思维的全部。张新生认为,认识互联网思维还必须考虑互联网的“DNA”,即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的体验和感知、不断创新。“互联网思维概括起来有五个词,开放、共享、服务、互赢、创新。”他说。

业内非常火爆的《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一书作者、和君集团高级咨询师赵大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黄太吉的火爆从产品和营销层面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作用,但仅仅是互联网思维对生产模式重塑的一个方面”。

互联网思维如何重塑生产模式

赵大伟表示,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是业务层面,企业与员工是组织层面,企业与企业是战略和商业逻辑层面。黄太吉等案例,以用户为中心关注产品体验,是关于产品和营销的改变,是互联网思维对其业务层面的重塑,但没有上升到组织和战略层面。

“互联网思维对生产模式的重塑是全方位的,但很多自媒体人因为对传统商业理解不透只能从营销角度来看,把这种重塑都归结到业务层面,但事实绝对不止如此。”赵大伟说。

赵大伟举了个例子,除了比较明显的利用互联网聚合用户这一业务层面的改变,互联网思维对小米和海尔生产模式的重塑就已经延伸到了组织和战略层面。在组织层面,小米实行三层扁平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海尔也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从改变从金字塔架构开始,把8万多人划分成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

在战略层面,小米聚集的大量用户成为其研发团队成员,按用户需要生产产品,仅用了3年时间,市值估值就达到了100多亿美元。海尔同样将用户需求出来,吸引大量科研资源上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

赵大伟认为,互联网思维对生产模式的重构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播层面的互联网化,比如利用社交网络口碑传播;第二个阶段是渠道层面的互联网化,即依靠电商在网上卖东西;第三个阶段是供应链互联网化,即以用户的需求倒逼企业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第四个阶段是经营逻辑的互联网化,即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价值链,涉及金字塔能否变成扁平模式,领导拍板能不能变成用户导向等等。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转型,一定是走完这四个阶段,才算被互联网思维彻底重塑了生产模式。但遗憾的是,我国很多企业目前的探索仅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阶段。”赵大伟说。

何以重塑:究竟谁改变了谁

海尔、小米、黄太吉等企业的例子已经鲜活地展示了我国生产模式正在被互联网思维重塑的现实,但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介质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巨大的能量来重塑生产模式?究竟是谁改变了谁?

回到记者朋友用微信扫一扫、进而在网上买书的故事,记者原本认为,是互联网的这些功能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但朋友则反问:“难道便宜、快捷的购物不是消费者需要的吗?”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及专家均表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于用户,互联网思维得以重塑生产模式的根源在于用户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

赵大伟指出,原来企业的品牌附加价值都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利益分配层层剥皮。比如原来海尔至少有50%的利润放到了渠道环节,但消费者无法了解这些,也不能了解其他人对产品的评价。“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真正实现了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融360公司CEO叶大清这样说。

赵大伟认为,在以前,用户的意见或建议很难反馈,现在只要发条微博,其他人就会看到,特别是一些大V,其影响更大。比如俞敏洪吐槽东航,罗永浩吐槽西门子,被吐槽的企业都出现了业绩下滑。用户权利大大提高,企业不得不与用户认真对话。现在不少企业都在逐步去掉中间商,通过互联网与客户直接接触,客户的需求直接成为企业生产的依据,这其实是用户在改变企业。

一个行业的消失还是一种生产力的崛起

赵大伟认为,互联网是基础设施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企业被称为互联网企业的原因是其所在行业较早地被互联网化,比如网易最早是一个互联网化的游戏公司,而京东、一号店则是互联网化的零售企业。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是某种程度上的互联网企业。

张新生表示,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力,它将与各个生产行业融合发展。例如,城市发展需要互联网的支撑,而互联网发展也会需要城市发展扩大空间。

第5篇

CNNIC历次调查数据显示,对商品/服务等的信息检索始终是网民对互联网的主要用途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为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商品/服务的信息作为依据,再决定其购买行为,进行较之以前更为理性的消费。

今天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合力)正在全世界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到2020年对GDP贡献超50%,它已经成为全球性最迅捷和方便的信息沟通与传播渠道。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互联网营销由于它具有节约大量的场地、租金,同时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经营时间长,方便地采集客户信息等优势,因此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得到了迅猛发展。

互联网营销成功表明:过去的营销者喜欢控制一切,控制包装设计、广告、促销、公关和新闻媒体,但是今天已经无法再这样控制下去了,因为借助互联网整个市场的控制者已经由品牌变成了消费者,无法全盘控制也就意味着营销需要已经改变了。

互联网时代做营销人一定要学会善用搜索,善用数据,运用科学的行为模型分析消费者行为和需求。可以坚信地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崛起,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一定衰落,由外而内的用户思维正在起到关键的作用。

互联网营销的关键就是如何运用“用户思维”,因为互联网营销的盈利一定是由客户行为驱动的,而不是削减成本,降低成本能让企业存活下去。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盈利,企业必须了解客户行为,客户行为动机是由客户感知的价值驱动的,这种感知到的价值正是企业的价值主张。互联网营销的价值主张是指在同等价格下,客户买你的产品而不是竞争对手的,他们看重的是什么?某些客户愿意溢价买你的产品,他们又看重的是什么?所以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主张,从而才能更好地驱动客户行为。

关于价值主张的标准,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大卫艾克认为,一个客户体验产品或服务时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功能性,客户如何使用你的产品,想从中得到什么;第二是清晰性,即你的产品和服务能给他或者她提供什么样的感觉;第三是自我表达,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使他或者她成为什么。 如三星MP3与iPod相比,前者虽然有更先进的技术,但是却不像后者那样激发人们的情绪,这是因为iPod代表了一种个人风格和生活方式,帮助客户实现自我表达。“人们购买的不是产品或服务,而是对某种体验的预期。

真正理解用户思维就要深入了解以下问题。首先,互联网下消费者变化表现在媒体接触时间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式,在消费者的生活时钟里,除了看电视、看报纸、行车、逛街、差旅等等传统行为,收邮件、搜索信息、上论坛、写Blog、收发短信/彩信、在线交易等由互联网与移动互联创造的生活方式,亦已成为消费者的生活环节。

其次,互联网还引起了消费者心理的改变,“不愿失败”的消费心理有了更充分的信息依据。在传统时代,营销的手段万变不离其宗,是刺激需求的手段,消费者亦在种种商品信息与营销宣传中混沌迷糊地进行着购买决策。在网络时代,行业频道、行业垂直网站、专业评论网站、专业博客的出现,使消费者有机会从多种渠道获得详尽的专业信息,从而确保其尽可能进行“正确的”购买决策。

用户思维的重要体现就是你的产品拥有多少“粉丝”。因为自从有了互联网就没有离开用户。如用户注册数、活跃率等都伴随着各个互联网产品,到了SNS、微博、微信产品出现时,粉丝称为衡量一个平台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如考究一个明星的人气,看微博有多少粉丝、贴吧有多少用户等,粉丝的参与、体验,也成为营销成功的最有力指标之一。

再次,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影响下产生了很多新的营销传播模式,如精准广告、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视频、盒子、网络电视等等。这表明在互联网营销是一个理解客户需求、满足需求、获得回报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商品买卖。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转向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企业竞争优势的唯一可持续来源就是更好地理解客户。

由外而内体现在营销中就是一切由消费者定义。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下新媒体不断涌现,SNS、微博、微信等不断刷新人们的观念,也不断的刷新企业的营销体系。从本质上看,不是一场由互联网产生新媒体主导的变化,而是思维模式的转变诱发了新工具、新媒体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迭代的出现。

未来互联网营销传播强调企业营销要从“由内到外”的产品中心思维向“由外到内”的用户中心思维转型。企业之所以要转变思维,是因为市场营销领域主导权力的转移。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透明、选择过剩,客户掌握了主导权,假如企业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就将失去客户,因为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服务你的客户。在客户主导的时代,首先不是产品,而是要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下以由外而内的用户思维进行营销一定要针对消费者心理呈现出新的特点展开相应的策略,如用户追求文化品位、追求个性化、追求自主独立、追求表现自我、追求方便、快捷,追求时尚、追求物美价廉等,经营者就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以吸引顾客,赢得市场。这也正是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品牌中国联盟特邀专家

第6篇

老实说我真不想写“互联网思维”这五字,因为这名词已经因过度消费对于业内人士不算新鲜了。但因假期朋友间一场交流,小伙伴们讨论到了这个,有些想法还是由此为自己记录下来罢了。朋友说了几个其对“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的定义理解,这些理解基本都源于一些TMT媒体。同样,早先我在相关业内网媒上也看了一些同类文章。

说来惭愧,文章看了很多,里面说的也都挺多,但是具体互联网思维的确切定义是什么,至今没看明白。

其实看没看明白对于我而言意义不大,正好最近在琢磨一个涉及互联网金融的项目,因为我对“互联网思维”有着自己的理解,就我而言,一个商业计划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定义是:

一,相对极低的边际成本

二,放长线钓大鱼

三,相对极简的标准程序化自助式信息体验

我想,不敢说所有从事过互联网的人,但至少大部分互联网业内涉及项目构思亦或产品构思工作的人,其实都具备互联网思维意识的。只是可能没有多少人将自身这潜在思维明确提炼定义出来,或者对互联网思维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注解。

但是我想说的是,现在大部分市面上的理解都不属互联网思维。

首先,“互联网营销”不等于“互联网思维”。

我觉得互联网思维是之于互联网营销之上的,互联网营销的种种手段仅仅是一种战术,而互联网思维属于战略,是更早直接扎根于项目商业模式中不可分割。社会化营销属于外枝,任何行业都可以运用,作为战术仅是锦上添花,不用也不影响商业模式根本。而真正互联网思维构思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一旦剥离,模式全面瓦解。

如果硬要举个例子,那么余额宝与传统基金产品官方自建的电商渠道是最形象的例子了。

其次,不属于互联网特征属性代入延生的特色行为,不属于互联网思维,比如现在所谓的极致、用户至上、粉丝等概念。

很久以前同某公司交流时,我曾说小米的后续硬件产品如果不设锁,那么它硬件产品铺出的路就蕴含风险,说不定哪天被人一夜之间刷换系统为他人做嫁衣了。对方反复提到,“做到极致怎么会有人愿意换系统呢?”,我当时有点无语。

但是极致是相对概念,做到哪样算极致?极致的标准是什么?经常提“极致”的人不一定给的出答案。

2005年时,我认为诺基亚就是手机中的极致!后来iPhone问世后才向我证明它才是极致!但我想当我认为iPhone已是极致的时候,很快将又有新的东西出来打我脸。如果极致是一种做到产品超出用户预期的行为,那么这种追求存在于任何企业中,和互联网思维无关。它更像是产业发展与历史革命,并且往往出现在既有利益者外的第三方。

同理,“用户至上”算互联网思维吗?难道除互联网企业外,其他各行各业早先就没有“用户至上”概念?我想街边小卖店都懂“顾客是上帝”的道理。也许有人说“用户至上”概念谁都懂,但是传统企业没有做到真正的用户至上。确实并不是所有传统企业都做好了“用户至上”,但是最先做好“用户至上”的恰恰是传统行业,例如某些优秀的五星级酒店。

最后,“粉丝”说在我看来就更离谱了。先不论企业“粉丝经济”是否成立,有人把“粉丝”营销概念归为互联网思维就十分给自己贴金,大哥,这是娱乐圈的东西好不好......

“粉丝”本身是互联网企业反过来借鉴的娱乐圈思维,我一直坚信商企与产品并没有“真粉丝”,粉丝是一种感性式拥护行为,甚至带有盲目性。商企与产品的用户是理性根本的商业逻辑,当出现更优秀的替代时用户会毫不犹豫的跳转。

当然,我也相信商企与产品通过不断对品牌赋予个性的生命化塑造,也是可以在用户理性基础上赋予感性关联的,但是这属于传统广告学范畴,做的最好的也是阿迪耐克,而且并不是三五年的事。但是据我了解,目前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所谓的粉丝,仅仅不过是忠诚度普通的用户,要不就是内部员工和水军了。和娱乐圈中就算棒子偶像挥拳打了它一大嘴巴子,但还是疯狂冲在被爆吧战斗第一线,为偶像与人对喷的这种“真粉丝”有着不可逾越的差距。

反过来,在我看来,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要达到三个标准:

一、相对极低的边际成本

这是典型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中的特色要素。相对极低的边际成本是最早从互联网渗透入传统行业中的特征思维,最大的体现就是多年前就明确的“轻模式”,真正那些在服装、电子、商贸、金融等传统行业中具有互联网思维颠覆性的企业,其首要的表现都在于产品与客户开发上,相对于传统极低的边际成本,以及由此相伴的目标客户群覆盖面与接待能力的扩增红利。

二、放长线钓大鱼

将商业链进行纵向延伸,分为“前端依靠微利或亏损提品,发展用户圈地”——“后端在建立用户壁垒或基础上,再寻求盖楼卖房的真正盈利行为”,放长线钓大鱼是互联网特征代入传统行业的第二典型。

互联网将一大拨原先某些传统行业的根本服务,变成了其免费的基础服务,例如音像、图书等。甚至很多互联网初期企业往往因此最终被更具互联网思维的同行给革了命。例如杀毒软件、早期的EBAY之于淘宝,游戏时长收费模式更迭为道具收费模式。当然,小米也属于典型放长线钓大鱼的例子。

传统企业大部分以产品价值为基础,商业模式招数简单,链层也较短,产品线横向。例如传统家电,空调卖到消费者手中链条即结束,寻求新的赢利点则横向再研发电风扇、电视。

而典型互联网思维,前端产品仅是培育用户基础的,以用户价值为根本。商业链层纵向深入开发既有用户价值。从这点而言IPhone与三星就不属于一个层次的商业模式,实质三星还是老传统,不属于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企业。

三、相对极简的标准程序化自助式信息体验

第三条我认为是最重点,也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思维最大差异所在。传统企业最大的特征是信息被动提供导致的信息流不对称,甚至某些商业模式更是依赖于信息流不对称。而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则是将一切信息依据关联性逻辑为标准,并将标准精简,最终通过程序化主动提供,让用户可自助式体验。

从网络支付到网络平台莫过于此,包括垂直电商、分类信息、网络金融等,甚至现在竟然延伸到了法务、政务,例如法斗士、天猫拍卖等。

另外一个最佳体现,在于企业客服工作的载体的演变。最近常提到的“参与感”,“参与感”实质同上文提到的“粉丝”无关,如果某些互联网企业硬要是将“用户”与“粉丝”进行简单的名词替换作为噱头,拉低“粉丝”真正含义,那么参与感其实是对传统的客服工作以一种更具互联网思维的自助式信息体验方式体现。

通讯业的发展,给客服工作带来从传统网点到Call Centre的改变,典型的例子就是10086。然而,这依然是传统的信息被动式提供,互联网才给大部分客服工作提供了自助式的可能性。

第7篇

第一种:用销售观点理解互联网

我相信95%以上的企业人都持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是新兴的一条销售渠道,只不过是有别于传统渠道而已。这是销售观点的理解,他们就如同销售人员的思维一样,认为寻找到一条新的销售渠道。他们认为,互联网是销售平台。做互联网生意只不过是公司的产品是否放在阿里巴巴里做B2B或者在淘宝、天猫、京东做B2C而已。

以快消品为例,传统渠道有KA(常指国际性大卖场,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大润发)、有地方终端(如中山一加一、东莞嘉荣)、有封闭渠道(如工厂、学校)、有便利店(7-11店、东莞美宜佳)、小超市(夫妻店)等等,互联网是一种替补性渠道。所以,很多老板你问他是否关注互联网时,他会说前两年就已招人做互联网生意了。实质上,他们所指的互联网生意仅仅是找了一两个90后的年轻人来做电商。可能,经过一到两年的做电商,结果发现产品不但没有卖好,反而是亏损了,于是,觉得互联网渠道还是不如做传统生意渠道。

持销售观点理解互联网的人通常都是对互联网没有深入了解的人,他们对互联网是一知半解,听了专家的话说未来是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的世界,尤其是听了某些专家们假托马云等互联网人说的话,说什么现在不做互联网,五年后就会破产!老板们听完以后觉得挺有道理的,于是,连夜回来叫人力资源部招人来做互联网生意。招回来的90后确实是老板他自己要懂互联网操作,但事实上这些90后却不懂营销的原理,不知道什么是4P,不知道4P如何组合,更不清楚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客户定位,不知道自己公司产品适合那家电商平台,也不清楚何时做何促销,总之,按老板意思把产品放到阿里公司去就是了。当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老板不懂互联网操作,90后不懂营销,你说这样脱节的做电商能做好吗?

第二种:用营销观点理解互联网

第二种观点就是用营销的观点去理解互联网。认为互联网确实很重要,于是,有这种观点的老板会在公司里认真地探讨互联网,学习互联网知识,他们不但是自己学习互联网知识,还要求公司营销人学习互联网知识。当然,对互联网有一定了解以后再来操作互联网,他们就会知道需要什么人,谁来操作,如何操作,如何分析结果。他们从产品的定位、价格定位、渠道定位及如何按平台设计促销、设计产品推广模式,都会有一套一套的方案进行操作。当然,假如说开始的时候自己不懂得如何操作,他们会主动找到第三方为他们服务一年半载,然后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把电商所需的知识学懂,再自己培养电商人才,独立操作。但这只是局限于做电商而已。

比如生活用纸企业恒安国际从2012年开始成立电子商务,按照营销模式在天猫、1号店销售,当年销售5000万元左右。通过2012年的实践,他们总结出2013年恒安电子商务最重要做的两件大事是:第一深度上进一步完善CRM管理,做好会员营销;第二在广度上扩建并整合分销渠道。另外,恒安国际还在三方面上下功夫。首先,在优化产品线的基础上,恒安将进一步大力削减线上SKU数,2012年恒安线上的SKU数已从最早的超过500减少到了300左右。其次,2013年,恒安将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建立分仓,以缓解物流压力。另外,恒安还将尝试通过给予本地经销商以返佣,由本地经销商直接发货的O2O方式经营。在解决物流瓶颈后,恒安将大力拓展线上渠道,力求覆盖国内所有主流的B2C平台。2013年,恒安还将针对线上业务推出专供款产品,以便和线下业务作出区隔。

其实,这就是一家传统企业在进攻电商或者说是在互联网上寻求营销模式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很多传统企业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电商历程总结和吸纳有利于自己的经验,结果只能是在触电过程中死掉。

总之,用营销观点理解互联网的人会把自己的现有产品或商品按互联网特性进行操作,他们会获得成功。因为,他们不懂就学,学不好就先由第三方代为操作,或者和第三方共同研究,共同操作。

第三种:用战略观点理解互联网

第三种观点理解互联网的企业人我认为是一流超前的老板,他们具有前瞻思维,对新事物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他们不但把现有产品放到互联网上销售,他们还把互联网当作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认为这才是公司的一片蓝海。

比如,在未来几年,他们会抓住大数据或云技术的应用,认为一个不投资大数据的公司未来将会无法立足。他们认为,能在第一时间从大量互联网数据中获取最有价值信息的企业才最具有竞争优势。

在移动互联网年代他们会从中获取自己新的地位,他们甚至会觉得是改变行业地位的机遇就是来源于移动互联网,比如如何利用微信、社交网站、APP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为自己公司重新定位转型进行必要的变革。

比如,他们认识到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联系仍然是人的联系。他们通过利用SNS社交网络建立品牌或企业口碑。而基于SNS平台的人的联系,产生数据的联系,进而启示我们商机的联系。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B2C、C2B、C2C等模式。随着博客、微信的兴起,C2W(world)模式正在影响着商业社会的运做。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利用无处不在的个人信息进行直接推广。

又或者,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年代寻找到新的跨界商机。比如一家做快消品的企业通过对互联网展览的了解,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做互联网的经验,但它依托一家做网上展览的企业参股进入了互联网行业。

第8篇

想把用户思维运用好,你也要看准这三点:

找到草根: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多抓住了“草根一族”的需求

参与感和荣誉感:给客户信任和认同。

体验至上:打动客户

二、简约思维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

用户的耐心越来越不足,

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抓住它!

专注,少即是多;简约即是美

三、极致思维就是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超越用户预期

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用极限思维打造极致的产品。

方法论有三点:

第一,“需求要抓得准”(痛点,痒点或兴奋点)

第二,“自己要逼得狠”(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

第三,“管理要盯得紧”(得产品经理得天下)

尖叫,意味着必须把产品做到极致;极致,就是超越用户想象

四、迭代思维“敏捷开发”是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典型方法论,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允许有所不足,不断试错,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

“微”:小处着眼,持续创新

“快”:精益求精,快速更新

五、流量思维流量意味着体量,体量意味着分量。“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流量即金钱,流量即入口,流量的价值不必多言

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互联网产品大多用免费策略极力争取用户、锁定用户

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只要用户活跃数量达到一定程度,

就会开始产生质变,从而带来商机或价值

六、社会化思维社会化商业的核心是网,

公司面对的客户以网的形式存在,

这将改变企业生产、销售、营销等整个形态

利用好社会化媒体、众包协作

七、大数据思维是指对大数据的认识,

对企业资产、关键竞争要素的理解

小企业也要有大数据、你的用户是每个人

八、平台思维对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的理解。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

打造多方共赢生态圈,不具备这种能力的要善于利用现有生态圈。

九、跨界思维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无孔不入,

如:零售、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等,携“用户”以令诸侯

这些互联网企业为什么能够参与乃至赢得跨界竞争?

答案就是:用户!

他们一方面掌握着用户数据,另一方面又具备用户思维

用互联网思维,大胆颠覆式创新

第9篇

一、实现互联网+税务所面临的困难

(一)技术方面

作为基层的税务机关,在人员和设施配备上就略有不足。首先在互联网硬件设施上比较缺乏,其次在开展互联网+税务的过程中面临不少的技术问题,缺少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

 (二)基层干部对互联网+税务的认知有待加强

部分人员税务人员对互联网+税务的宏观认识不够,对于开展互联网+税务的深刻意义及丰富内涵理解不够,在思想上缺乏认同感,在知识的更新、思维的转变上有待加强;同对互联网+税务的微观认识也不够,对互联网运用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办公软件操作上,对互联网+税务的详细内容和操作流程学习不够。

(三)纳税人对互联网+税务缺乏了解

纳税人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缴税方式,对于互联网+税务这一新兴事物比较陌生,对于互联网+税务所带来的改变不够了解,在思想上的接受性不强,这就给互联网+税务的推广带来不小的阻碍。

二、落实互联网+税务的对策

(一)加强技术支持,解决设施难题

对上,积极向上级单位请求技术支援,从而提高单位信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下,加强单位网络技术人才储备,在招聘新进公务员中重视信息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推动互联网技术人员的引入,同时领导干部从实际出发,积极解决相关硬件设施不足的难题,为互联网+税务工作的开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二)加强思想建设,促进税干与互联网+紧密贴合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从目前基层税干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辅导,加大思想宣传形式,促进互联网+理念的宣传,让基层税务人员深刻认识到实施互联网+税务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积极学习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税务人员能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对于新鲜事物始终保持积极学习态度,同时多多开展互联网+税务知识培训,以党员干部为排头兵,掀起一场争当标杆、争当先锋的互联网+税务学习风潮,使得互联网+税务成为一名税务干部所必备的工作技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