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文环境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2 14:54: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文环境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人文环境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用户认知信息构建

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现状——“信息沉睡”现象

目前,图书馆普遍存在文献资源利用率偏低的现象,相当一部分资源被搁置。到2004年为止,我国大学图书馆藏书流通率平均低于40%,个别竟不足20%,也就是说有4亿册图书在睡觉,相当于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造成极大的馆藏资源、设备及人员的浪费。显然,图书馆“信息沉睡”现象十分普遍,存在大量信息一直不为用户所得,很多资源无法使用、增值和再造、共享,既阻碍人们信息利用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建设信息化社会。如何更进一步开发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让这头“狮子”的清醒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出现“信息沉睡”的主要原因是:①搜索资源问题,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导航、检索、分类等都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相差很大。现在的检索工具多是综合性的,其功能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检索点、检索词的表达方式、逻辑组配方式、检出结果的显示方式、链接内容及方式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检索软件的智能性不够高,造成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低,检索障碍使用户误检漏检大量信息。图书馆传统的按学科进行分类组织的信息资源系统显得过时与落后了,它和人们一般信息认知不一致,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使用需求。而搜索引擎等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具有简洁、易用、交互的特点,使得用户纷纷用它来代替传统图书馆服务。②信息内容问题,一方面人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在良莠不齐、无序的海量信息面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有时甚至达到无所适从的地步。这些需要图书馆彻底转变观念与方式,一切以“读者为中心”、“以用户为本”来重新审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服务。本文将尝试从用户认知角度对图书馆“信息沉睡”问题进行探究。

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用户认知问题分析

用户对自身需求的表达实际上是以自身当下知识结构欠缺的表达,这种表达首先是一个认知问题。用户的信息认知是经过选择、构造、补充三个环节而形成的。这三个环节都和信息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关系到用户获取信息的适用性,构造意味着信息的整体性,补充预示着信息的完整性。面对纷繁冗杂的网络信息,用户很多时候都无从下手或难以选择。2005年OCLC推出的《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给OCLC成员的报告》显示,基于Web的超文本信息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可利用的潜在认知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大为增长和提高;传统认知信息活动的固定逻辑结构发生随意性变化;认知信息活动难以收敛;认知信息目标出现快速而多维度的转变;用户获取信息的活动面临更多、更复杂的认知选择。这些变化启动了Web用户许多以往未加运用的认知潜能。同时,由于网络信息超载、信息迷航和信息疲劳等问题也可能引起用户利用信息时的认知失调。网络信息的查寻和利用是用户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与检索系统交互作用,以解决当前问题为目的,以完善、改变知识结构为结果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知识结构不充分导致的情报需求,结束于知识结构暂时充足状态。检索系统和信息服务的任务是助成用户这一转换过程的实现和完成。因此,图书馆必须关注用户信息吸收和利用效果。用认知的观点去看用户信息需求和用户行为,用构建用户认知的视角审视信息服务。了解用户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征,扩展通向相关信息资源的路径支持,使检索系统发挥综合效应。

2.1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特点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的知识结构对外来信息的吸附、同化、选择、建构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进化。通常用户认知具有如下显著特点:①动态性,信息认知活动本身是动态的、随着认知活动过程的展开而不断调整、变化;②多维性,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如知识创新、信息浏览等;③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用户本身的心理活动、社会活动和信息形式的复杂性;④整体性,即认知系统内部各认知问题之间的相互制约性。用户已有的认知结构与信息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用户的认知结构不断扩展、分化和认知重组,认知结构得以更新和优化;另一方面用户认知结构对信息具有选择性吸收。这表明信息服务效果与用户的认知结构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用户拒绝选择或拒绝授受,其服务效果为零。要获得良好的信息服务效果有两个办法:一是提供适应用户认知结构的信息;二是激活和构建用户的认知结构。基于用户认知特征、结构和模式的新视角对网络信息资源、主观需求和世界的再认识,不仅能改变图书情报的工作方式,更将催生出新的信息组织生产方式:以属性的提炼和整合为中心的资源需求组合工艺。

2.2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基本模式

认知过程从广义上说包括信息获取的过程和信息处理的过程(即思维过程),狭义上理解指主观信息产生(即信息再生)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的纷繁复杂,已经远远超出用户所具有的认知能力范围。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固定逻辑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用户信息活动面临多样性的认知选择。面对复杂性带来的用户认知问题,要在了解用户认知过程的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数字信息组织,如图1所示:

在复杂的数字信息环境中,形成用户认知信息活动基本模式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表现如下:①结构反应,即用户对信息环境提供的信息组织方式的反应,亦称信息检索;②目标指向,指反应了用户认知信息活动中对信息需求表述方式的差异;③交互方法,它反映了用户在超文本信息环境获取信息时的认知风格。上述三个方面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用户对数字环境的认知能力,而且对用户怎样降低认识成本,如何优化由结构化、可视化技术带来的认知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2.3制约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因素

信息时代的用户面对网络环境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制约用户认知信息活动行为不乏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①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由于用户的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当面对无序的、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资源时,用户认知有用信息容量会因为无用信息的侵入而感到有用信息的不足;②信息组织类目过于繁琐,通常用户认知信息组织类目层次容量是5级到6级,如果超过这个层级,用户往往容易产生混乱心理,而且类目层次的增加,难免会信息重叠交叉出现的现象;③用户的信息素养问题,用户自身的知识与知识结构决定了其对信息认知能力高低;④用户对信息的关注程度,用户对于信息的注意取决于当前的唤起水平。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时用户的焦虑、恐惧等情绪,也会影响用户当前的唤起水平,唤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当前的注意行为,从而影响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容量和对信息的注意度。诚然,用户的认知结构既非先天形成也非客观环境单纯作用的结果,而是在认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主体主动构建而成。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产品——检索系统的设计,不应只以“科学”、“规范”为依据,而以对应用户的需求表达为根本依据。也就是说,不应只以注重知识组织的技术方法问题,更应重视如何识别用户需求的认知问题。鉴于上述情况,以人为本,从信息用户认知的角度实施图书馆“信息唤醒”行动方案,以求探索适应用户认知结构的信息组织体系的途径。

3图书馆的“信息唤醒”行动——基于用户认知特性的信息组织构建

传统的情报检索的弊端是重视系统的经济和技术效率,轻视用户效率,从而限制了系统的效率。在情报检索系统的设计开发实践中也普遍存在着过于重视程序设计和使用设备的技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报检索中的用户因素,从而导致许多检索系统在使用中不受用户的欢迎,检索效果远远低于用户的期望,使开发出来的产品与用户及图书情报学界的期望相去甚远。信息检索机制存在“忠实表达”、“表达差异”和“词汇孤岛”三个深层次的问题,缺乏知识处理和理解能力,基于关键词的信息检索技术已不能满足用户在语义上和知识上的需求,造成用户检索困难的根本和关键是要把信息检索从传统的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基于知识或概念层面。语义检索把信息检索与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技术相结合,立足于对信息进行语义层次上的分析和理解,能有效地理解并挖掘用户的信息请求。信息时代一个是信息,一个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服从于信息,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如何将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进行基于用户认知的组织与整合,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如何唤醒“沉睡信息”呢?

3.1基于用户认知的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是面向用户需求,利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汇集、存储信息,以方便用户索取的形式所提供的信息查询和获取的服务。从DDC以来的现代图书分类到当前的元数据、知识地图、知识本体等,这些西方式的知识组织模式通过改进文献(知识单元)标引和描述中自然语言的演算方法,以努力达到明确化、形式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作为理性逻辑突出的反映,它们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事实:人类认知的优点。比如“Ben-zene”这个词,对化学师而言是“苯”,但对消防人员而言,则意味着另一个意思。因此,当知识组织取决于以技术形式出现的若干精确规则时,也与用户基于自然语言的习惯性提问渐行渐远。古代书目认为知识组织更多地取决于认知主体的认知背景、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凸显的不是科学理性而是人文信念,这对于纠偏现代知识组织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原则不无启迪。

目前图书馆的网站大都采用分类体系,但各网站的分类体系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为此建立两个入口:一个按照学科体系分类;另一个按照自己网站的特性分类。前者不仅符合用户逻辑思维的习惯,而且也满足具有一定知识体系的用户的认知需要的方式;后者则既符合一般用户的检索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心理。信息检索过程符合用户的认知心理,用户在提出问题后,信息检索系统将用户的提问加工成适合于计算机检索的语法形式,通过建立问题输入模式的方式帮助用户提出正确的问题。例如规定提问的关键词、类型、逻辑关系等几个方面引导用户按照标准模式提问,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后,根据检出的结果进一步评价,看其是否符合用户检索目标,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如果不符合要求,要重新对用户的提问加工并进行检索,直到符合用户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为止。这种理想的情报检索系统应能够在用户为实现知识状态转换,完成与系统的各种交互作用任务过程中,对不同性质、类型知识的使用和需要,以及不同认知能力的运用,提供针对辅助、支持,具有高度适变能力。

3.2基于Ontology的信息跨库整合

信息时代,用户最希望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最关心的是信息的整合和信息的甄别。正如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长维克多·费多洛夫所说的:“现在的问题不在于阅读信息,而在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上网之后可以找到关于任何问题的答案,可是永远不能确认找到的正确答案,也不知道找到的答案具有怎样的代表性,而图书馆实际上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保证所需资料的完整性以及代表性”。数据库的不断增多,各数据库的格式各异,彼此不能互相存取,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取接口的方案就显得切实可行。

本体(Ontology)的发展为这个接口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它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面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是“对某一领域内可共享的、通用的概念的形式化的规范描述”。Ontology能使用户在概念层次上设计领域模型,支持多重继承,并对新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可扩展。同时,它后台支持数据库存储、开放源码、模块清晰,提供完全的API接口,有助于用户对词汇语义的认知。Ontology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①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为知识表示打好基础;可以重用,避免重复的领域知识分析。②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开发Ontology这样一个接口,其实质是建立各个数据库之间的联系,采用一个相同格式的接口建立不同格式的数据库之间的链接,实现语义化Web服务中对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人们对本体模型的期望是在语义层上描述实体内容以及实体间的关系,对目前的语义化Web服务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的需求是采用本体模型建立精确化、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案。

在进一步改进Ontology提供合作开发支持的基础上,把它应用于包括知识重组、知识表示和知识记忆三个环节的知识组织、知识检索和知识服务,可以将某个或多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和术语规范化,通过机读元数据自动建立书目数据库;通过语义对网页或文件进行自动标引和注释;通过语义聚类将信息资源中的相关主题进行分类,从而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定题服务;也可以对网络站点进行分类和导航,丰富数字图书馆的链接。它增加了检索结果的准确度,使用户避免了大量无用信息的人工筛选,能使检索结果在较大程度上符合用户的真正需求。因此,构建基于Ontology的信息跨库整合对消除信息用户检索障碍,提高检索效率,最大限度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大开了方便之门。

3.3面向用户的智能信息推送服务

在网络化社会,人们猎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逐渐多样化,图书馆不再是唯一获取信息来源的地方。图书馆直面这种冲击,改进多种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利用图书馆势在必行。图书馆的既定目标是争取一切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社会成员成为图书馆的用户。不同的用户个体对同一信息对象的注意程度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推送”技术恰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网络信息查询与收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由面向用户的服务模块和面向主题信息搜索加工模块组成的新型信息服务系统。有目的性地按时将用户感兴趣的急需的信息主动发送给用户。在目前“推送”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知识发现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从而形成“智能信息推送”(IIPP)技术,是“push-pull”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是将“推送”和“拉取”相结合的智能信息技术,将会是未来网上信息获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图书馆利用IIPP技术将信息查询与收集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图书馆供需信息匹配。将经过排序和过滤的信息推送给用户。使图书馆主动地搜集、处理信息并形成决策;将主动采集的信息进行深层加工处理,形成结论或报告,主动挖掘和积累新的知识;将用户需求的内容或动态生成的结果一并推送给用户,建立用户与服务器相关数据库的动态连接,使图书馆充当一个积极主动提供决策信息的智囊团,促使图书馆从“以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用户、利用为中心”的知识创新服务。

4结语

第2篇

1.1结构不合理、购书经费不足、馆藏质量不高

作为以书为硬件核心的图书馆,馆藏量是评判一个图书馆办馆条件、办馆水平的重要参数。但目前图书馆由于办学规划的方式及建设经费等局限,造成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不合理,藏书质量偏低,专业倾向严重等问题,直接导致教师学生需求缺口的出现。

1.2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缺乏

图书馆是书籍集中供人阅读的地方,应配以人文精神作为底蕴,方显图书馆的内涵。但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及装饰时,没有针对图书馆的特点进行设计,人文精神得不到良好体现,在外部环境上就没有给读者创造适宜的条件。内在的人文精神也没有通过图书管理员的服务得到体现,馆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及人文精神的缺失是读者服务工作的最大障碍。

2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途径

2.1加大经费投入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别处不易找到的图书,在作为“书库”的图书馆中一定会有,因而常抱着极大的希望来到图书馆,若在这时因为馆藏量不足而导致没有所要找的书,可以想象读者失望的表情。因此图书馆的“硬指标”——馆藏量低的现状一定要得到改善。要做到这点,需要学校在进行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在可能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图书馆扩充馆藏经费的需求。同时要注意到,馆藏量的增加不是唯一的目标,在“量”增加的同时,要关注“质”的提高。现在高校图书馆虽有一定的藏书量,但藏书专业指向性较强,学科范围较窄,馆藏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理工科学校的图书以各类理工科书籍为主,甚至占绝大多数,人文类书籍相对较少,而人文类学校则与之相反。虽然如此布置藏书的结构,有利于在最少投入下满足自身教师学生最大的需求,但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部分学生课余爱好的满足。高校图书馆应在增大馆藏量的同时,要对书籍进行合理递次配置,做到“保质保量”。

2.2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1)阅读环境体现人文精神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而舒适优雅的家居环境可以增添人的情趣,环境对人的影响毋庸置疑。同样,作为读书阅览专用的图书馆以它特有的安宁、静谧、亲和的人文环境吸引着广大读者。让读者融入书的海洋中畅游,由此带给读者绝佳的读书体验。很多人愿意在图书馆中读书正是看中了窗明几净的阅览室中的那份安谧,远离喧嚣与嘈杂,唯有眼前书中的世界,人的精神由此升华。所以着力塑造图书馆应有的环境非常重要,不需要繁多的装潢,精美的图画,读者要的只是那一份简单的静。

(2)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

作为容纳读者的重要场所,阅览室的建设尤为重要。阅览室的建设应以人性化为主要目标,在设计时,良好的采光、宽敞的桌面,就近布置的书架等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设计房间时应以宽大为主,杜绝狭小的屋室分隔,大屋子与开放的空间不会束缚人的思想,有利于发挥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对在图书馆学习工作的人非常重要。在布置时要做到开阔又不显单调,可配以适当的花草作为点缀。具体的装饰上不求华丽,华丽的装饰反而会分散读者注意力,不利于阅览。就像医院的病房以白色为主,目的是使病人放松,有利于恢复一样,图书馆的装饰应以古朴庄重为主,在以书为主的图书馆中配以古香古色的装饰,文化气息顿时扑面而来,让你身处其中产生发自内心的阅读渴望,这正是环境的重要作用。此外阅览室的隔音问题一定要重视,读者来图书馆的主要原因便是看重这里的静,如果这一点做不好,就失去了图书馆的精髓。宁静以致远,在自然朴素的环境中,读者的心顿时安静下来,阅读时全身心的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在图书馆中塑造近于自然,平静的环境是最有利于读者的。

(3)人性化服务理念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追求

一位印度的图书馆学者曾经说过:“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在于图书馆工作者”。图书馆中众多的图书是静止的,是图书管理员赋予了它们活力。在图书借阅过程中,作为图书管理员一个周全且具有建议性的答案,甚至是一个微笑,都会使气氛变得温暖起来,此时借阅不再是机械的过场,而转变为充满人文气息的生动图像,这样的场景在读者的记忆中留下了愉悦,带走了焦急。这幅美好的图像正是图书管理员为其添上了点睛之笔。因此,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如上所说,馆员的举止言行影响着读者的心情与借阅体验。作为一个馆员,首先要关注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图书云集的图书馆中,馆员应表现出在图书馆工作中应有的细致、耐心与关怀,应了解读者急切的心情,以自己的言行为读者创造美好的借阅环境。比如在读者询问相关书籍时,作为馆员应了解读者的一些情况,并针对其特点说出自己的建议,即使是自己不了解的相关知识,也能清楚地指出图书所在之处,为读者提供最迅捷的查阅。现在许多图书馆员常做出机械式的回答,甚至懒于作答,这会给读者最糟糕的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态度是最重要的,心与心的交流最能触动人。要想做到这些,馆员除了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怀,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读者的提问做出准确而专业的回答。没有专业的知识而光有好的态度也只是徒有其表的空架子,同样无法满足读者的要求。唯有坚实的专业知识配以好的态度才能营造最佳氛围,给读者最好的借阅体验,馆员的人文精神正是在此时起到了作用。

第3篇

一、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优化必要性

人文环境能够充分的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行为规范、心理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是现代社会中精神现象表现较为突出的关系要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充分的陶冶人们的情操,在根本上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能够进行彼此的融合,是对生活态度的说明,是培养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创建是学生修养提升的关键,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药实现教学观念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连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文化的影响。对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良好的体育道德形成将有助于体育综合素养的形成。

二、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措施

(一)重视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培养在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发展作用。传统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更多的关注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对体育精神没有相应的讲解,学生对大学体育教学的认识相对不足。对体育精神中努力进取、顽强拼搏内在意义没有一个系统性认识。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是学生能够明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根据现实需求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体育精神的感召下,端正心态更好的追求自身的理想。建立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是对体育精神的重要阐释,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强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室外进行,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工具,积极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方法的创新药符合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改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学习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推动力,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充分的发掘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这样学生进行的体育锻炼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教师开展体育活动需要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解,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掌握体育基础常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学生与教师的甲流,通过教师的影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建立的重要基础工作。

(三)“以人为本”观念的应用

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强化双方之间的联系,根据教育发展规范要求,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的开展是系统的组织行为建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规划,在规划的内容上要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内容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特点,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享有对体育教学了解的权利,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并且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依据体育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道德。

(四)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现代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熟悉体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熟练的进行专业的技术。在运动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人文教学背景,体育知识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指导,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在锻炼的过程中更好的积累生活经验。利用现代科学知识能够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五)完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是考核学生成绩的主要措施,新课改要求教学工作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考核制度的建设中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充实评价内容。学生能力提升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完善,健身方式要不断的进行创新,采取先进的考核体系。在传统评价基础上对定量评价与达标评价进行创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能够实现改革评价的完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认知,良性的自我发展将会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营造人文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加强,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将运动与体育等同对待,这是对体育概念的误解,无法阐释体育精神的自由性。大学体育教学要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特点,这样才能够使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灵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这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环境的创建是对教育本质的最佳解释。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人文环境的创建,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的设置,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获取相应的快乐。

第4篇

一、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影响分析

1.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从环境问题的概念可以推出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口压力过大。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和庞大的人口数量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超出了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从而使资源短缺;同时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资源破坏和浪费,从而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了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长;生态破坏影响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资源短缺和资源供应紧张,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问题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影响(表1)

二、我国三大生态破坏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表2)

三、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析(表3)

四、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分析

1.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城市人口集中、房屋集中、工业产业密集、交通运输繁忙,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排放量大,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农村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人口增长较快,毁林开荒、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故农村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农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水体、土壤污染。

第5篇

关键词:人文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是融合了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于一体的艺术设计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融合当地的人文文化,需要借助人文文化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更好地促使环境艺术设计满足人们的生活精神方面的需要。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者不仅要考虑所面对的自然环境,还需要积极在作品中融入人文文化,能够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人文文化在与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的必要性

我们从现代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可以发现,从表现手法上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要想获得成功都需要与当下人文因素结合起来,需要融入文化内涵。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需要健康地体现出环境的优美造型,需要体现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过程中,必须要融入人文文化,要考虑人们的现实需要,使创造的作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应用人文文化,需要体现出以人为主的空间设计理念,需要将体现出人们的价值追求,只有融入了人文文化的作品才是成功的,其艺术附加值才能更高。如果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忽略了作品的人文内涵,缺乏人文关怀,这样的作品必然是失败的作品,只有在环境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应用到人文文化,实现人文文化与环境的有效互动,积极地传播人文文化内涵,才能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品味,提升其价值。

二、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人文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其价值,突出其精神内涵,如何充分使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得到有效应用,充分发挥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和功效,促进环境艺术空间设计更好地发展,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人文需要,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效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人文文化的人文价值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文文化的人文价值。要能够结合当下人们的需要,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人文文化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本质。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重视人与环境在空间方面的和谐性,能够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保障艺术设计作品在满足人们舒适度和适应性方面的功能需要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另外,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人们的需要,贯彻艺术满足人的需要的人文精神,在作品设计中能够地研究人们的人文需要,更好地研究当下文化,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实现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产品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2、根据人文价值需要不断调整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品,都有一定的表现形式,要成功实现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必须要根据人文价值需要不断调整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在充分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文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其共性和差异性,能够通过的方式,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创造,积极地根据人文价值需要调整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使之具有艺术性的同时,体现出人文性的特征。

三、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区分人文文化交叉学科或价值理念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很多学科理念和价值体系都会对其造成影响。我们要注意区分人文文化交叉学科或者是价值理念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不同影响,才能有效实现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成功应用的目标。比如,与人文文化交叉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对环境艺术设计都有影响,但这种学科与人文文化对环境设计的影响是有区别的,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区别,需找更好地方式,实现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要能够在差异中不断深化人文文化及交叉学科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化发展。

2、要能够保持环境艺术设计自身发展的独立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相对对立的学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文文化对其的影响很大,但毕竟,这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方式,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其人文性,而忽略其独立性,要能够保持环境艺术设计独立发展的基本路径,根据相关原则结合有关理论,实现其价值的提升。要保障环境艺术设计在吸收众家之长的同时,保持其独立的个性,不断提高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积极与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技术,利用先进的理念,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

总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贯穿人文文化对提升其价值品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环境艺术设计者要积极使当下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能够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提高其作品的品味。要实现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成功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成功地实现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邢莉莉.人文主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入和矛盾[J].参花(下).2013(09)

第6篇

摘要目前出版逐渐向网络化发展,本文阐述了在网络环境下校对工作者应具有的语言文字素养,提出对校对工作者语言文字素养的培养,旨在为我国校对工作者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素养能力。

在图书出版业、报刊等工作中,校对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也是编辑工作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在出版物的质量保障体系中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校对工作者应具有的文字素养

在《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中已明确规定,校对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发现文章当中出现错误的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单位等所使用规范标准的错误。由于目前出版逐渐向网络化的形势下发展,校对的工作就更加困难,而且身上的担子也较重。因此,这也对校对工作者在语文文字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校对工作者在语言文字素养方面应该包含: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对文字敏锐感知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高超修改能力、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能力等。文字校对在校对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对于所出现的文字差错,需要按照国家公布的规范汉字为基础依据,及时发现稿件中出现的语言文字错误。因此,在掌握和了解语言文字规范方面,校对工作者需要具有对语言文字敏锐的判断力和及时表达稿件当中的文字是否恰当,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进度的情况,具有这种高素质的语言能力对校对工作者的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在网络环境环境下的校对工作者,他们的工作逐渐趋向于编辑,在对稿件当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知基础上,通过删减和修改,使作者的正确意思和语气一定要保留在其中。在表达的过程中,错误的毛病得到及时的纠正,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和突出。对校对工作者的语言文字修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删繁化简,能够在稿件当中画龙点睛。

对于校对工作者,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一定要准确,还需要多识字,提升识字的数量及识字质量,使校对者具有海量的词汇。在修改别人稿件作品或者自己撰写作品的时候,可以在稿件当中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校对工作者在修改别人的稿件时,需要根据作者的意思,运用文字表达对作品进行修改和补充,进一步调整稿件和完善稿件所要表达的主题意思。因此,要求校对工作者既要熟悉图书所包含的各个领域,还需要对作者意图和稿件的结构框架准确的理解和领会其作品中的意思。

校对工作是一种以消灭错误为目的的职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学校中,都需要把书面材料中的文字出错规律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所以校对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总结文字容易出错的规律,提高辨字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原稿相对比较缺少的情况下,校对工作者的语言文字素养就固然重要。我们如何提高、培养、巩固这些语言文字素养,其需要多读书、学习和了解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现代汉语知识是必然的,而在工作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合理应用及不断的提高和总。

校对工作者的语言文字素养的培养在于平时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读书、好好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各方面知识,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并在工作中可以灵活应用,及时发现稿件当中的错误并纠正。对于职业人员来说,他们就是专门和语言文字打交道,校对工作者在校对文稿时,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汉语基本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为提高语言文字素养专业,必须要先了解词汇学、汉语音韵学等基础知识。所以要学习和了解古代汉语语音变化的基本常识,有助于把握好词语的韵律等。因此,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也是工作的重点之一,汉语语言知识可以帮助准确读音和对确切词语的选择,增加词语的色彩,运用现代汉语文字知识可以帮助区别通用字、规范字等,进而避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文字出现在文章当中,语法知识可以帮助校对工作者辨别句子的意思和理清段落层次等。而标点符号的混乱使用容易导致文章层次不清、逻辑混乱、表达的意思不准确等。在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修辞知识,可以帮助读者充分体会汉语节奏韵律和遣词造句营造的美感画面。

校对工作者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对新入职的校对工作者,多向已有校对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请教和虚心学习,积极吸收和借鉴他们在工作中所总结出来的文字出错规律,并在自己工作的时候多多注意,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素养能力。对于从事多年的校对工作者来说,语言文字能力都是来源于自己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和长期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悟,最后达到熟练应用的地步。如果没有长期做这份工作,这种“职业敏感”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对于部分中文系毕业的编辑,他们不能发现作者稿件当中语言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严重缺乏这种职业敏感。所以,校对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校对工作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工作实践中要用心并可以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对工作者的文字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文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以及其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并详细的分析了三类高校在该学科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实践;施工

当前,我国每年建造大量的房屋,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只有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取的进步,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数量多的,质量高的,并且能够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以及发展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

环境艺术设计本意为人居环境设计,既为人们居住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的学科,可以分为室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建筑设计。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立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中国经济和生产力刚开始发展,以及在当时的背景下需要一定的室内设计人才,中央工艺美院率先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20世纪70年代,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为适应社会需要,中央工艺美院的室内设计专业率先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范围从室内设计走向了室外环境设计。正是在此时,我国正式的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创立出来。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由于这样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房屋开始在城市建造。因此,在市场上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来装修房子从而满足人的居住需求,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21新世纪以来,在人们的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社会市场和教育这两个方面。在市场层面上:建筑装饰及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工程年总产值从2000年的5500亿元,到2006年已达1.15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6%左右。目前,在国内的一般的地级市,装饰公司和景观设计公司的数量总和大概维持在250家左右,简言之,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人员可谓是数量众多,并且在设计领域占了主导地位。在教育层面上:20世界70年代,在国内高校中,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从刚开始只有中央工艺美院开设,然而到了21世纪,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将近有400所左右,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环艺这个专业。

二、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不同类型的高校

目前,在我们国内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以及其相关专业的,数量上大概有400所左右,然而分其专业开设的学校属性和类别,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美术类院校,美术院校(美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分出去了一部分师资力量成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了设计类的第一大专业。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要发展成综合性大学,旨在建立很多的专业和学科,比如我们熟知的985类综合顶尖大学,这些学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又增加环境艺术设计系,从而完成综合性大学的建设任务。其二是建筑老牌工科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比如: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开设室内设计,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开设室内设计。其三是园林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这类的院校主要把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室外环境设计(景观和园林)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大批景观设计的人才。

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上存在的缺陷

目前,虽然环境艺术设计迅速发展,但是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颁奖大会上,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谈到装饰行业言道:“市场秩序混乱、缺乏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科技创新能力低、设计和施工总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其中所提到的设计和施工总体水平低下问题与人才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亦或者可以言设计和施工以及创新是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人员所缺乏的,这与高校的设计人才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概而论之,是由于高校的教育培养上的问题才导致了上述的一些设计装饰行业的问题。

(二)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存在的问题

美院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是基于其院校本质是艺术类院校,而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属于艺术的范畴,因此其开设环艺这个专业。美院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从美术这个角度出发的,大一大二的基础课一般会开设美术基础课。专业课开设理论方向的课程,比如: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室内设计色彩、建筑装饰构造、CAD制图、PS等课程。美院的环艺教学很偏向艺术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造型能力和设计形体能力。美院老师都是学艺术出身,在美术及设计美感教育中有一定水平与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设计和艺术的灵性。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性极其强学科,其涉及的面非常的宽广,需要对材料和施工以及人体工程学非常的了解才能顺利的完成一个项目。美院的老师缺乏对理科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结合工科特点进行授课。此外,美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高考的时候都是艺术生,文化课基本功较之美术基础比较一般,理工科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足够,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只能偏向艺术性的发展,并且养成了随意的习惯,因此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在其作品中体现图纸制图不严谨、构造、尺寸不科学等缺陷。建筑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设在建筑学里面。其侧重于建筑工程内部的室内设计能力培养,旨在研究建筑内部功能的规律并且研究建筑的内部构造和装饰。在课程开设上,大一、大二的建筑学专业的设计室内学生会学习一些美术基础,比如色彩、素描、速写、建筑初步等。大三、大四学习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构造、室内设计陈设原理、室内设计基础等。就建筑学室内设计专业而言,我国把该学科设立在工科院校,招收理工类学生,美术课程只有大一阶段“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有着很好的理工科做项目的逻辑能力,但是其缺乏了美学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们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为了一个很严谨的画图机器,对项目的施工和构造也相当的了解,但是这类学生在其设计中会缺少创意,缺乏美感,不具备良好的造型设计能力,因此这类学生与社会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园林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一般设在园林系。其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园林方向的人才。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是指人居住的环境设计,包含了室内和室外,园林院校重点在于室外这个层面上。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数开设的是与景观和园林植物方面相关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对绿化与园林工程比较侧重,这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原本的培养目标存在着差异。概而论之,上述三类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都存在着不足,我国要想大力发展环境艺术设计,让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取得较大的发展,必须大力的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教育,从而才能从本质上改变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产业上出现的问题。简言之,设计是以人为主导,人是万物的尺度,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才能很好的去完成“事”与“物”。

【参考文献】

[1]梁立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4).

第8篇

[关键词] 人文关怀;胃镜检查;情绪状况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8(c)-0160-03

The Effect of Applying Humanistic Care on the Emotional State of Gastroscopy

JI Hui-rong,CHEN Yi-ya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Xiamen Haicang hospital , Xiamen,Fujian Province,3610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humanistic care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gastroscopy.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during the January 2015 to August 2015, our hospital gastroenterology accept 230 patients gastrosco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12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110 cases),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gastroscopy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gastroscopy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emotional st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index.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during the inspection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concern the anxiety, worry and fear ratio 78.19%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56.67%,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statistical criteria (P< 0.05), an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indices were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in accordance with statistical criteria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were gastroscopy patients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anxiety and tension, at the same time to avoid large fluctuations in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index, it is wor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gastroscopy.

[Key words] Humanistic care; Gastroscopy;Emotional state

随着微创理念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胃镜检查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中,在此过程中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非常关键,这对患者胃镜诊治后其恢复预后和患者的生命安全都有很全面的保证,对诊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反应对手术结果和预后都有很大影响[1]。而人文关怀在对患者的心理方面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起到的效果也很明显[2]。该研究对2015年1―8月期间该院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230例进行人文关怀应用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230例,患者在检查前均对病史有详细了解,同时进行常规检查和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查,排除精神疾病以及甲亢患者,另外排除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将病人按预约顺序进行编号,利用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55例,患者年龄在22~75岁,平均年龄为39.9岁,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病症时间在2 d~3年,平均时长4.1个月;观察组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55例,患者年龄在21~76岁,平均年龄为39.5岁,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病症时间在3 d~3年,平均时长4.2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和胃部病症出现时长以及接受检查的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资源参与该研究并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所有资料的使用均得到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并且得到患者的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110例患者在接受内镜检查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包括检查前进行心电图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禁食水、以及局部麻醉工作。观察组120例患者在接受内镜检查期间实施人文关怀,包括检查前的心理辅导及健康指导、检查中人文关怀护理以及检查后人文关怀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以及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指标改变情况。观察组患者的人文护理如下:

1.2.1 心理辅导及健康指导 做好检查前的心理疏导,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动介绍胃镜检查的目的、方法、术中配合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告知患者术中发生的恶心、呕吐反应,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动作,避免憋气、咳嗽或吞咽口水,从而缓解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以积极的态度接受胃镜检查。同时告诉患者相关的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并且对胃镜检查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进行介绍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让患者的心理舒适度达到最佳状态,同时有强烈的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内镜检查[3]。

1.2.2 检查中人文关怀护理 患者检查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实施,护理人员在检查过程中要控制好检查室的温度和适度,从而保持环境条件优良,并且主动迎接患者,面带微笑,与患者密切沟通,从而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安置左侧卧位,嘱其轻咬口垫,让口水自行流在弯盘内,不吞咽口水。在检查过程中始终给予患者床旁的安慰和鼓励,结合有利的呼吸和吞咽工作指导,轻拍患者肩膀、握住手、给予支持和鼓励,从而保证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稳定和缓解。对于咽喉部反应强烈的患者,暂缓进镜,嘱患者深呼吸,稍做调整后反应平复时再行进镜。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

1.2.3 检查后人文关怀护理 在检查后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异常病症,对于出现不舒适病症的患者则先让其静躺几分钟后再起身[4];用面巾纸帮助患者擦拭口鼻分泌物,扶患者坐起,安抚、鼓励患者。指导没有进行活检的患者1 h后进食较为清淡的食物,而进行活检的患者则在2 h后进食流质饮食,切忌食用辛辣、刺激、油腻食品,然后让患者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陪同下回到病房,对于出现不适病症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

1.2.4 检查后随访 在患者检查结束后3 d进行电话随访,再次向患者介绍一些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确认患者无检查后并发症出现,同时让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调查统计护理满意度,另外还需要收集患者的反馈和信息,从而优化护理质量。

1.2.5 评估标准 患者的情绪状况分为正常、担心、焦虑和恐惧,其中正常为患者在检查后其身心都保持愉快健康状态;担心则为患者在检查后其身心出现轻微的神经过敏和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则为患者出现出汗、不安、口干以及呼吸加快等病症,出现缺乏信心和难以放松的情感内容;恐惧则为患者在检查后出现肌肉震颤、四肢疲乏、呼吸急促以及肌张力增高等反应,同时出现心神困扰和恐惧以及哭泣等反应[5]。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监测主要在检查前1 h和检查后5 min。

1.3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对比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n(%)]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检查期间实施人文关怀其焦虑、担心和恐惧情绪比率78.19%明显低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镜检查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检查技术,其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用广泛,并且临床应用效果好,但是由于患者的相关知识较为匮乏,在诊治过程中多伴随不同程度的情绪异常,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不利影响,部分患者甚至由于恐惧过度而不愿配合胃镜检查,从而贻误了患者的最佳诊治时机。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咽喉反射和呼吸困难等病症,在检查过程中难以配合医生实施检查相关操作,并且部分操作人员动作不熟练导致在诊治过程中加重患者的不适感,从而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如果引发严重的恶心、呕吐病症可能会增加食管以及胃镜的摩擦,严重者出现静脉曲张和破裂出血相关病症[6]。同时,实施人文关怀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知识并熟练掌握技术,以便为提供给患者高质量的护理服务[7]。在患者的内镜检查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的护理中心为患者提供舒适全面的护理服务,从而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同时缩短检查时长,优化护理质量的同时提升护理满意度。该研究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护理主要涉及心理疏导、术中抚慰和术后舒适护理等内容,让患者在内镜检查前后均得到全面的护理服务。该研究应用人文关怀护理后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正向应用结果,对患者的情绪状况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这也与很多人文关怀的护理报道结果相一致,虽然其应用群体有所不同,但是该研究将其应用到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群中时该研究的创新可取之处,非常指导在临床应用中起指导作用[8]。也表明不仅要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等情绪护理,在临床诊断工作中结合人文关怀也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该研究对2015年1―8月期间该院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230例进行人文关怀应用效果的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检查期间实施人文关怀其焦虑、担心和恐惧情绪比率78.19%明显低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消化内科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实施人文关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同时避免出现心率和血压指标的大波动,值得在内镜检查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友惠,施海红,尹金贵,等.人文关怀服务模式在护理操作中的整体优化[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190-191.

[2] 刘静.人文关怀对基础护理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158-159.

[3] 钟丽梅,徐旭,孙延君,等.人文关怀对胃镜检查患者情绪反应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14,7(1):56-57.

[4] 张海燕,张明芬,朱燕. 人文关怀模式应用于耳鼻喉内窥镜检查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30(14):288-289.

[5] 杨雪英. 人文关怀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4):3198-3199.

[6] 农桂玉,农小花. 人文关怀在宫外孕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6):983-984.

[7] 杨微.张亚仙.夏虹.等.人文关怀在耳鼻喉内镜检查中的护理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1(33):3115-3117

[8] 王二彩. 人文关怀在耳鼻喉内镜检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230-231.

[9] 黄定珍. 胃镜检查中的人文关怀探讨[J]. 广西医学, 2004, 26(6):901-903.

第9篇

论文关键词 环境法律 环境法律责任 特异性

一、我国环境法律责任概述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我国的法律责任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在民事法律体系中适用的主要为赔偿损失,在刑事法律中的责任主要为刑罚和非刑罚的处理方式,在行政法律责任中则主要有警告、罚款等主要方式。

二、环境法律责任的形式分类

由于环境法律的特殊性,因此单独适用以上任何一种责任形式都是不适合的,因此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囊括了以上几种主要的法律责任形式。虽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与其有一定的出入,例如我国的环境法律中规定的刑事法律责任中涉及到刑罚的规定最重的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与我国的刑罚体系中死刑为最高刑是有区别的。那么在论述环境法律责任的特性的时候,因为环境法律的责任划分过于模糊与分散,我国的很多学者认为环境法律责任是非独立性的。但是因为环境本身就具备独特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环境法律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及刑事法律责任相区别与独立的的独特性法律责任。

(一)由环境侵权而产生的损害概括起来主要为几下几种

财产、环境及人身的损害。在我国的民事法律体系中,行为人造成损害的即承担赔偿损失及停止损害的责任。在我国《侵权责任法》制定之后,我国的财产损害的赔偿形式由原来的只赔偿财产损失而否认精神损害的赔偿形式转变为财产及精神的双重赔偿形式。因为环境侵权在很大程度上的表现形式为对人的精神、健康及生活条件的影响。不仅可以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更会对人的精神健康造成损害。更由于现在的环境污染带有传播性、连续性及可遗传性,其对人类造成的精神损害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大于财产的损害。

如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修订)第62条规定:“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等等,都是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中涉及到民事法律责任的具体体现。

(二)那么环境侵权责任体现在行政法律责任中的主要有哪几点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研究行政法律责任设立的理论基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意识的进步,法律的内涵和理念也在不断的扩大发展。政府作为统治者由以前的法律的制定者从而不受法律约束的无责任者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环境下的角色转变。尽管政府作为执法者,但也同样在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受到法律责任的制裁。洛克作为法治的推广者,其认为政府应当按照法律进行统治,并且法律必须是正式的法律。对于法律应约束政府的行为方面,其认为“法律对于执法者在守法方面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侵权责任归属于行政法律责任的规定主要有:第35条至第39条规定的是环境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责任,第45条规定的是环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现行《环境保护法》没有直接规定环境管理机关的责任。环境法律责任中的行政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警告、批评、罚款以及停止生产、停止使用或责令重新安装等行为罚。如《环境保护法》第36条单独规定了建设项目违法的责任。“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行政主管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环境保护法》第37条规定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污设施导致污染的责任,“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三)我国的形式法律责任分为两类:刑罚和非刑罚

刑罚的处罚方式包括主刑与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及死刑;附加刑为财产刑和资格刑。但体现在我国环境侵权中的刑事责任类型主要为财产性及非长期自由刑。我国的环境侵权刑事法律责任中的非刑罚的处理为训诫、具结悔过和赔礼道歉等教育性的处罚方式、责令赔偿损失等经济型的非刑罚的处罚方式以及由主管部门给与当事人行政处分等行政法律性质的非刑罚处罚方式。“现行刑法第六章第六节9个法条所规定的刑罚中,主刑中最严厉的无期徒刑、死刑以及附加刑中的资格刑的适用率为零,以有期徒刑为主、以拘役为辅的监禁刑的适用率是100%,管制这种我国特有的非监禁限制自由刑的适用率是53%,罚金刑的适用率是100%。”

三、我国环境法律责任设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上,就是我国环境法律责任中的三种具体的责任形式的总结,环境法律责任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责任体系,其设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行为者遵守环境法,避免环境侵害,保护环境。但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必须通过设立环境法律责任的具体目的来实现。

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设定的具体目的根据对环境为对象的特异性分为预防侵害、补偿侵害、惩罚侵害及恢复原状四种。之所以在我国的环境侵权责任设置中将预防侵害作为补偿侵害的前提,是因为环境侵权引起的损害是不可逆的、长期性的。也就是说对于生命及健康的损失的不可逆性及绝对性而言,仅仅是金钱的赔偿是不足以补偿环境损害后果的严重性的。预防侵害:“主要是说明环境政策与环境法非仅是对具体环境破坏之反应,亦即不仅限于抗拒对于环境具有威胁性之危害及排除已产生之损害,而是更进一步积极地,在一定危险性产生之前就预先去防止其对环境及人类生物质危害性的产生,并持续地致力于基本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美化。”但是在我国环境民事责任体系中,本身就存在缺陷。这种缺陷是指我国的民事环境法律责任仅针对于已然发生的环境侵害,而赔偿也是仅针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害而言的。这一缺陷不仅仅在我国存在,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存在这一根本性的缺陷。

而补偿侵害的目的不难理解,就是对环境侵权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这种赔偿不同于传统的民事法律赔偿,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因为环境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仅是国家或共同体的,更应该是人本身的。而环境侵权所给人类带来的损害本身就带有延续性及发展性,如若环境法律赔偿仅仅能够保障人类的生存,不仅不符合环境破坏的特点,也不符合环境法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设定环境法律责任中,应当充分考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满足受损者的发展要求为目标,而不能局限于补偿受损者的生存利益。

惩罚侵害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民事上的惩罚侵害,一种为刑事上的惩罚侵害。然则无论是民事、刑事与否,惩罚侵害的根本目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威慑性,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预防侵害的目的。因此,对于环境侵权而言,惩罚性的赔偿是必须的,首先,我们无法准确估算环境侵权所造成的一系列延续性的损失,如果考虑恢复原状所需的时间和金钱的因素,则这一时间更加难以考量;另外,环境侵权的本身就是为了实现超额的利益,行为人由侵权行为而获利,也应当因侵权行为而承受超出侵权本身造成的损失之外的赔偿。我国是一个以长期的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国家,因此确定惩罚性的环境侵权赔偿措施是必然的,不仅可以显示出政府依法惩处环境侵权的决心,也表示出保护受损人的决心。保障受损者的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性,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