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2 14:54: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文环境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图书馆用户认知信息构建
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现状——“信息沉睡”现象
目前,图书馆普遍存在文献资源利用率偏低的现象,相当一部分资源被搁置。到2004年为止,我国大学图书馆藏书流通率平均低于40%,个别竟不足20%,也就是说有4亿册图书在睡觉,相当于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造成极大的馆藏资源、设备及人员的浪费。显然,图书馆“信息沉睡”现象十分普遍,存在大量信息一直不为用户所得,很多资源无法使用、增值和再造、共享,既阻碍人们信息利用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建设信息化社会。如何更进一步开发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让这头“狮子”的清醒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出现“信息沉睡”的主要原因是:①搜索资源问题,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导航、检索、分类等都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相差很大。现在的检索工具多是综合性的,其功能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检索点、检索词的表达方式、逻辑组配方式、检出结果的显示方式、链接内容及方式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检索软件的智能性不够高,造成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低,检索障碍使用户误检漏检大量信息。图书馆传统的按学科进行分类组织的信息资源系统显得过时与落后了,它和人们一般信息认知不一致,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使用需求。而搜索引擎等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具有简洁、易用、交互的特点,使得用户纷纷用它来代替传统图书馆服务。②信息内容问题,一方面人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在良莠不齐、无序的海量信息面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有时甚至达到无所适从的地步。这些需要图书馆彻底转变观念与方式,一切以“读者为中心”、“以用户为本”来重新审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服务。本文将尝试从用户认知角度对图书馆“信息沉睡”问题进行探究。
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用户认知问题分析
用户对自身需求的表达实际上是以自身当下知识结构欠缺的表达,这种表达首先是一个认知问题。用户的信息认知是经过选择、构造、补充三个环节而形成的。这三个环节都和信息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关系到用户获取信息的适用性,构造意味着信息的整体性,补充预示着信息的完整性。面对纷繁冗杂的网络信息,用户很多时候都无从下手或难以选择。2005年OCLC推出的《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给OCLC成员的报告》显示,基于Web的超文本信息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可利用的潜在认知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大为增长和提高;传统认知信息活动的固定逻辑结构发生随意性变化;认知信息活动难以收敛;认知信息目标出现快速而多维度的转变;用户获取信息的活动面临更多、更复杂的认知选择。这些变化启动了Web用户许多以往未加运用的认知潜能。同时,由于网络信息超载、信息迷航和信息疲劳等问题也可能引起用户利用信息时的认知失调。网络信息的查寻和利用是用户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与检索系统交互作用,以解决当前问题为目的,以完善、改变知识结构为结果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知识结构不充分导致的情报需求,结束于知识结构暂时充足状态。检索系统和信息服务的任务是助成用户这一转换过程的实现和完成。因此,图书馆必须关注用户信息吸收和利用效果。用认知的观点去看用户信息需求和用户行为,用构建用户认知的视角审视信息服务。了解用户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征,扩展通向相关信息资源的路径支持,使检索系统发挥综合效应。
2.1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特点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的知识结构对外来信息的吸附、同化、选择、建构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进化。通常用户认知具有如下显著特点:①动态性,信息认知活动本身是动态的、随着认知活动过程的展开而不断调整、变化;②多维性,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如知识创新、信息浏览等;③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用户本身的心理活动、社会活动和信息形式的复杂性;④整体性,即认知系统内部各认知问题之间的相互制约性。用户已有的认知结构与信息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用户的认知结构不断扩展、分化和认知重组,认知结构得以更新和优化;另一方面用户认知结构对信息具有选择性吸收。这表明信息服务效果与用户的认知结构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用户拒绝选择或拒绝授受,其服务效果为零。要获得良好的信息服务效果有两个办法:一是提供适应用户认知结构的信息;二是激活和构建用户的认知结构。基于用户认知特征、结构和模式的新视角对网络信息资源、主观需求和世界的再认识,不仅能改变图书情报的工作方式,更将催生出新的信息组织生产方式:以属性的提炼和整合为中心的资源需求组合工艺。
2.2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基本模式
认知过程从广义上说包括信息获取的过程和信息处理的过程(即思维过程),狭义上理解指主观信息产生(即信息再生)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的纷繁复杂,已经远远超出用户所具有的认知能力范围。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固定逻辑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用户信息活动面临多样性的认知选择。面对复杂性带来的用户认知问题,要在了解用户认知过程的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数字信息组织,如图1所示:
在复杂的数字信息环境中,形成用户认知信息活动基本模式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表现如下:①结构反应,即用户对信息环境提供的信息组织方式的反应,亦称信息检索;②目标指向,指反应了用户认知信息活动中对信息需求表述方式的差异;③交互方法,它反映了用户在超文本信息环境获取信息时的认知风格。上述三个方面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用户对数字环境的认知能力,而且对用户怎样降低认识成本,如何优化由结构化、可视化技术带来的认知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2.3制约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因素
信息时代的用户面对网络环境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制约用户认知信息活动行为不乏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①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由于用户的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当面对无序的、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资源时,用户认知有用信息容量会因为无用信息的侵入而感到有用信息的不足;②信息组织类目过于繁琐,通常用户认知信息组织类目层次容量是5级到6级,如果超过这个层级,用户往往容易产生混乱心理,而且类目层次的增加,难免会信息重叠交叉出现的现象;③用户的信息素养问题,用户自身的知识与知识结构决定了其对信息认知能力高低;④用户对信息的关注程度,用户对于信息的注意取决于当前的唤起水平。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时用户的焦虑、恐惧等情绪,也会影响用户当前的唤起水平,唤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当前的注意行为,从而影响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容量和对信息的注意度。诚然,用户的认知结构既非先天形成也非客观环境单纯作用的结果,而是在认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主体主动构建而成。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产品——检索系统的设计,不应只以“科学”、“规范”为依据,而以对应用户的需求表达为根本依据。也就是说,不应只以注重知识组织的技术方法问题,更应重视如何识别用户需求的认知问题。鉴于上述情况,以人为本,从信息用户认知的角度实施图书馆“信息唤醒”行动方案,以求探索适应用户认知结构的信息组织体系的途径。
3图书馆的“信息唤醒”行动——基于用户认知特性的信息组织构建
传统的情报检索的弊端是重视系统的经济和技术效率,轻视用户效率,从而限制了系统的效率。在情报检索系统的设计开发实践中也普遍存在着过于重视程序设计和使用设备的技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报检索中的用户因素,从而导致许多检索系统在使用中不受用户的欢迎,检索效果远远低于用户的期望,使开发出来的产品与用户及图书情报学界的期望相去甚远。信息检索机制存在“忠实表达”、“表达差异”和“词汇孤岛”三个深层次的问题,缺乏知识处理和理解能力,基于关键词的信息检索技术已不能满足用户在语义上和知识上的需求,造成用户检索困难的根本和关键是要把信息检索从传统的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基于知识或概念层面。语义检索把信息检索与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技术相结合,立足于对信息进行语义层次上的分析和理解,能有效地理解并挖掘用户的信息请求。信息时代一个是信息,一个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服从于信息,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如何将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进行基于用户认知的组织与整合,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如何唤醒“沉睡信息”呢?
3.1基于用户认知的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是面向用户需求,利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汇集、存储信息,以方便用户索取的形式所提供的信息查询和获取的服务。从DDC以来的现代图书分类到当前的元数据、知识地图、知识本体等,这些西方式的知识组织模式通过改进文献(知识单元)标引和描述中自然语言的演算方法,以努力达到明确化、形式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作为理性逻辑突出的反映,它们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事实:人类认知的优点。比如“Ben-zene”这个词,对化学师而言是“苯”,但对消防人员而言,则意味着另一个意思。因此,当知识组织取决于以技术形式出现的若干精确规则时,也与用户基于自然语言的习惯性提问渐行渐远。古代书目认为知识组织更多地取决于认知主体的认知背景、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凸显的不是科学理性而是人文信念,这对于纠偏现代知识组织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原则不无启迪。
目前图书馆的网站大都采用分类体系,但各网站的分类体系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为此建立两个入口:一个按照学科体系分类;另一个按照自己网站的特性分类。前者不仅符合用户逻辑思维的习惯,而且也满足具有一定知识体系的用户的认知需要的方式;后者则既符合一般用户的检索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心理。信息检索过程符合用户的认知心理,用户在提出问题后,信息检索系统将用户的提问加工成适合于计算机检索的语法形式,通过建立问题输入模式的方式帮助用户提出正确的问题。例如规定提问的关键词、类型、逻辑关系等几个方面引导用户按照标准模式提问,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后,根据检出的结果进一步评价,看其是否符合用户检索目标,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如果不符合要求,要重新对用户的提问加工并进行检索,直到符合用户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为止。这种理想的情报检索系统应能够在用户为实现知识状态转换,完成与系统的各种交互作用任务过程中,对不同性质、类型知识的使用和需要,以及不同认知能力的运用,提供针对辅助、支持,具有高度适变能力。
3.2基于Ontology的信息跨库整合
信息时代,用户最希望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最关心的是信息的整合和信息的甄别。正如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长维克多·费多洛夫所说的:“现在的问题不在于阅读信息,而在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上网之后可以找到关于任何问题的答案,可是永远不能确认找到的正确答案,也不知道找到的答案具有怎样的代表性,而图书馆实际上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保证所需资料的完整性以及代表性”。数据库的不断增多,各数据库的格式各异,彼此不能互相存取,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取接口的方案就显得切实可行。
本体(Ontology)的发展为这个接口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它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面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是“对某一领域内可共享的、通用的概念的形式化的规范描述”。Ontology能使用户在概念层次上设计领域模型,支持多重继承,并对新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可扩展。同时,它后台支持数据库存储、开放源码、模块清晰,提供完全的API接口,有助于用户对词汇语义的认知。Ontology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①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为知识表示打好基础;可以重用,避免重复的领域知识分析。②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开发Ontology这样一个接口,其实质是建立各个数据库之间的联系,采用一个相同格式的接口建立不同格式的数据库之间的链接,实现语义化Web服务中对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人们对本体模型的期望是在语义层上描述实体内容以及实体间的关系,对目前的语义化Web服务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的需求是采用本体模型建立精确化、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案。
在进一步改进Ontology提供合作开发支持的基础上,把它应用于包括知识重组、知识表示和知识记忆三个环节的知识组织、知识检索和知识服务,可以将某个或多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和术语规范化,通过机读元数据自动建立书目数据库;通过语义对网页或文件进行自动标引和注释;通过语义聚类将信息资源中的相关主题进行分类,从而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定题服务;也可以对网络站点进行分类和导航,丰富数字图书馆的链接。它增加了检索结果的准确度,使用户避免了大量无用信息的人工筛选,能使检索结果在较大程度上符合用户的真正需求。因此,构建基于Ontology的信息跨库整合对消除信息用户检索障碍,提高检索效率,最大限度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大开了方便之门。
3.3面向用户的智能信息推送服务
在网络化社会,人们猎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逐渐多样化,图书馆不再是唯一获取信息来源的地方。图书馆直面这种冲击,改进多种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利用图书馆势在必行。图书馆的既定目标是争取一切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社会成员成为图书馆的用户。不同的用户个体对同一信息对象的注意程度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推送”技术恰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网络信息查询与收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由面向用户的服务模块和面向主题信息搜索加工模块组成的新型信息服务系统。有目的性地按时将用户感兴趣的急需的信息主动发送给用户。在目前“推送”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知识发现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从而形成“智能信息推送”(IIPP)技术,是“push-pull”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是将“推送”和“拉取”相结合的智能信息技术,将会是未来网上信息获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图书馆利用IIPP技术将信息查询与收集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图书馆供需信息匹配。将经过排序和过滤的信息推送给用户。使图书馆主动地搜集、处理信息并形成决策;将主动采集的信息进行深层加工处理,形成结论或报告,主动挖掘和积累新的知识;将用户需求的内容或动态生成的结果一并推送给用户,建立用户与服务器相关数据库的动态连接,使图书馆充当一个积极主动提供决策信息的智囊团,促使图书馆从“以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用户、利用为中心”的知识创新服务。
4结语
1.1结构不合理、购书经费不足、馆藏质量不高
作为以书为硬件核心的图书馆,馆藏量是评判一个图书馆办馆条件、办馆水平的重要参数。但目前图书馆由于办学规划的方式及建设经费等局限,造成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不合理,藏书质量偏低,专业倾向严重等问题,直接导致教师学生需求缺口的出现。
1.2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缺乏
图书馆是书籍集中供人阅读的地方,应配以人文精神作为底蕴,方显图书馆的内涵。但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及装饰时,没有针对图书馆的特点进行设计,人文精神得不到良好体现,在外部环境上就没有给读者创造适宜的条件。内在的人文精神也没有通过图书管理员的服务得到体现,馆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及人文精神的缺失是读者服务工作的最大障碍。
2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途径
2.1加大经费投入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别处不易找到的图书,在作为“书库”的图书馆中一定会有,因而常抱着极大的希望来到图书馆,若在这时因为馆藏量不足而导致没有所要找的书,可以想象读者失望的表情。因此图书馆的“硬指标”——馆藏量低的现状一定要得到改善。要做到这点,需要学校在进行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在可能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图书馆扩充馆藏经费的需求。同时要注意到,馆藏量的增加不是唯一的目标,在“量”增加的同时,要关注“质”的提高。现在高校图书馆虽有一定的藏书量,但藏书专业指向性较强,学科范围较窄,馆藏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理工科学校的图书以各类理工科书籍为主,甚至占绝大多数,人文类书籍相对较少,而人文类学校则与之相反。虽然如此布置藏书的结构,有利于在最少投入下满足自身教师学生最大的需求,但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部分学生课余爱好的满足。高校图书馆应在增大馆藏量的同时,要对书籍进行合理递次配置,做到“保质保量”。
2.2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1)阅读环境体现人文精神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而舒适优雅的家居环境可以增添人的情趣,环境对人的影响毋庸置疑。同样,作为读书阅览专用的图书馆以它特有的安宁、静谧、亲和的人文环境吸引着广大读者。让读者融入书的海洋中畅游,由此带给读者绝佳的读书体验。很多人愿意在图书馆中读书正是看中了窗明几净的阅览室中的那份安谧,远离喧嚣与嘈杂,唯有眼前书中的世界,人的精神由此升华。所以着力塑造图书馆应有的环境非常重要,不需要繁多的装潢,精美的图画,读者要的只是那一份简单的静。
(2)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
作为容纳读者的重要场所,阅览室的建设尤为重要。阅览室的建设应以人性化为主要目标,在设计时,良好的采光、宽敞的桌面,就近布置的书架等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设计房间时应以宽大为主,杜绝狭小的屋室分隔,大屋子与开放的空间不会束缚人的思想,有利于发挥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对在图书馆学习工作的人非常重要。在布置时要做到开阔又不显单调,可配以适当的花草作为点缀。具体的装饰上不求华丽,华丽的装饰反而会分散读者注意力,不利于阅览。就像医院的病房以白色为主,目的是使病人放松,有利于恢复一样,图书馆的装饰应以古朴庄重为主,在以书为主的图书馆中配以古香古色的装饰,文化气息顿时扑面而来,让你身处其中产生发自内心的阅读渴望,这正是环境的重要作用。此外阅览室的隔音问题一定要重视,读者来图书馆的主要原因便是看重这里的静,如果这一点做不好,就失去了图书馆的精髓。宁静以致远,在自然朴素的环境中,读者的心顿时安静下来,阅读时全身心的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在图书馆中塑造近于自然,平静的环境是最有利于读者的。
(3)人性化服务理念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追求
一位印度的图书馆学者曾经说过:“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在于图书馆工作者”。图书馆中众多的图书是静止的,是图书管理员赋予了它们活力。在图书借阅过程中,作为图书管理员一个周全且具有建议性的答案,甚至是一个微笑,都会使气氛变得温暖起来,此时借阅不再是机械的过场,而转变为充满人文气息的生动图像,这样的场景在读者的记忆中留下了愉悦,带走了焦急。这幅美好的图像正是图书管理员为其添上了点睛之笔。因此,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如上所说,馆员的举止言行影响着读者的心情与借阅体验。作为一个馆员,首先要关注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图书云集的图书馆中,馆员应表现出在图书馆工作中应有的细致、耐心与关怀,应了解读者急切的心情,以自己的言行为读者创造美好的借阅环境。比如在读者询问相关书籍时,作为馆员应了解读者的一些情况,并针对其特点说出自己的建议,即使是自己不了解的相关知识,也能清楚地指出图书所在之处,为读者提供最迅捷的查阅。现在许多图书馆员常做出机械式的回答,甚至懒于作答,这会给读者最糟糕的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态度是最重要的,心与心的交流最能触动人。要想做到这些,馆员除了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怀,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读者的提问做出准确而专业的回答。没有专业的知识而光有好的态度也只是徒有其表的空架子,同样无法满足读者的要求。唯有坚实的专业知识配以好的态度才能营造最佳氛围,给读者最好的借阅体验,馆员的人文精神正是在此时起到了作用。
一、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优化必要性
人文环境能够充分的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行为规范、心理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是现代社会中精神现象表现较为突出的关系要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充分的陶冶人们的情操,在根本上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能够进行彼此的融合,是对生活态度的说明,是培养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创建是学生修养提升的关键,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药实现教学观念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连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文化的影响。对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良好的体育道德形成将有助于体育综合素养的形成。
二、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措施
(一)重视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培养在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发展作用。传统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更多的关注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对体育精神没有相应的讲解,学生对大学体育教学的认识相对不足。对体育精神中努力进取、顽强拼搏内在意义没有一个系统性认识。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是学生能够明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根据现实需求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体育精神的感召下,端正心态更好的追求自身的理想。建立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是对体育精神的重要阐释,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强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室外进行,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工具,积极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方法的创新药符合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改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学习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推动力,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充分的发掘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这样学生进行的体育锻炼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教师开展体育活动需要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解,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掌握体育基础常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学生与教师的甲流,通过教师的影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建立的重要基础工作。
(三)“以人为本”观念的应用
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强化双方之间的联系,根据教育发展规范要求,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的开展是系统的组织行为建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规划,在规划的内容上要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内容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特点,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享有对体育教学了解的权利,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并且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依据体育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道德。
(四)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现代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熟悉体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熟练的进行专业的技术。在运动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人文教学背景,体育知识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指导,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在锻炼的过程中更好的积累生活经验。利用现代科学知识能够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五)完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是考核学生成绩的主要措施,新课改要求教学工作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考核制度的建设中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充实评价内容。学生能力提升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完善,健身方式要不断的进行创新,采取先进的考核体系。在传统评价基础上对定量评价与达标评价进行创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能够实现改革评价的完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认知,良性的自我发展将会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营造人文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加强,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将运动与体育等同对待,这是对体育概念的误解,无法阐释体育精神的自由性。大学体育教学要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特点,这样才能够使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灵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这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环境的创建是对教育本质的最佳解释。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人文环境的创建,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的设置,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获取相应的快乐。
一、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影响分析
1.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从环境问题的概念可以推出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口压力过大。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和庞大的人口数量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超出了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从而使资源短缺;同时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资源破坏和浪费,从而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了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长;生态破坏影响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资源短缺和资源供应紧张,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问题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影响(表1)
二、我国三大生态破坏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表2)
三、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析(表3)
四、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分析
1.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城市人口集中、房屋集中、工业产业密集、交通运输繁忙,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排放量大,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农村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人口增长较快,毁林开荒、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故农村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农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水体、土壤污染。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的追求,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重新寻找失落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环境问题成了世界的中心话题,人是环境的主体,于是人和环境又成为了建筑创作的中心课题!本文对建筑设计之生态环境的回归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关系
一、建筑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而何以为空间呢?空间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著名建筑学者冯纪忠教授在讲课中提出过———建筑是空间,并生动的拿茶壶作比较,壶身是大空间,壶嘴是小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
二、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三、生态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生态建筑”不仅仅是指绿色植物的应用,单纯的颜色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环保材料的应用、环保的施工。在各种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我们能有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设计师义不容辞。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人类对于建筑的需求经历了从遮掩一舒适一健康一绿色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低能耗甚至零能耗阶段,第二、三阶段是高能耗阶段,第四阶段即现在所讲的生态建筑是高能量效率、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突出强调能源节约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和减少建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害。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物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的增加,中国建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90亿m2,推进建筑节能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总和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
关键词: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时间的控制分析
前言:
从总体情况来看,人工环境实验的具体操作模式是利用了制冷、加温以及增加湿度等环境调节手段,来模拟现实环境中所遇见的种种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在进行具体的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温湿度计等数据分析设备来为实验项目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其中,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时间的控制的过程就是应用实验设备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一、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基础框架结构以及温湿度计时间控制的目标分析
(一)浅析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基础框架结构问题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们在构建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初衷不尽相同,有的机构是为了设计某项产品,而有的机构则是为了测试或改进某类型产品的性能,因此,实验室的使用效用有所差异。但尽管如此,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基础框架结构大体类似。通常情况下,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度度调控的指标类型大致相同,具体包括有:实验的上限温度、湿度要求以及下限温度等,而且,还对实现风度与温度的稳定性等内容有所要求,这些都是构成人工环境实验室研究的基础框架内容[1]。
(二)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湿度计时间控制的目标分析
从基础概念上来看,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湿度计是用于测定环境当中的温度及湿度指标的器具,进而利用相关的测定数据来辅以完成产品的生产或物质的储备等项目工作[2]。人工环境实验室当中的温湿度计的主要功用是为了测量企业或机构所设计的目标产品的性能,以及在不同温湿度环境中的适应性。从总体而言,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湿度计时间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找出有利于待测产品的最佳适用温湿度环境。
二、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设备的时间控制策略研究
(一)人工环境实验室使用的具体步骤分析
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进行人工环境实验操作。人工环境实验室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科学化的操作步骤来实施,首先,需要考量人工环境的风向、风速等因素,还需要结合设计内容来配置制冷机组、加热器等设备,并对各类型设备进行调试操作;其次,根据设计要求,执行好人工环境当中温湿度计的时间控制,如若发现高温区向低温区的跨度时间过长等状况,则需要借助基于热力学理论的温湿度调整、设备技术调试等有效手段来改善环境;最后,将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此外,从理论上而言,人工环境实验室的监控用温湿度计是需要进行有效计量的,这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措施之一,尤其是对温湿度要求高的检测设备,例如:MS系列,其温湿度不达到仪器规定的要求,则就不能够开展正常的产品检测等具体的实验项目[3]。
(二)针对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设备的时间控制问题及其调整措施分析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工环境实验室运作的经济性,则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予以维护,尤其是要控制好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设备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实际效能。从具体情况来看,有关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时间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在最初构建人工环境实验室的过程中,就避免建造一种温湿度指标跨度较大的模拟实验环境,这便能够有效避免实验室在温湿度跨越的过程中消耗一部分能量,以此来削减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建造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采取人工环境分区建设的策略来加以改善,即将整个人工环境分为高温实验专区以及低温实验区两个部分;其二,当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湿度指标需求过于宽泛时,需要采取个性化的设计方案来有效控制人工环境实验室运行成本,并适度控制好温湿度计的时间标准[4]。实际上,对于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湿度设计的要求在高温情况下才更具现实意义,所以,为了改进实验室的使用效能,需要对相应的实验要求进行具体的设计。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时间的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明确构建人工环境实验室的目的,并根据不同机构的实验需求来调整各项温湿度指标,以此来营造逼真的现实环境,获取相应的数据计量结果,记录好待测对象在具体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化情况。实际上,人工环境实验室使用的具体步骤较为简易,有关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设备的时间控制问题的分析结论与理论研究相契合。通常情况下,我国较大规模的生产制备类型企业在生产某项产品时,往往需要进行人工环境实验研究,借此来改进或预估产品的实际效用。实际上,为了建设高效的人工环境实验室,使其温湿度计的时间控制更具经济性,则可以采取分区建设等策略来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录平,刘胜先,谭海辉,等.气温和空气湿度对桨叶覆冰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2,05(05):610-614+629-630.
[2]高寿云,何嘉鹏,朱顺兵,等.多功能人工环境实验平台的研发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12):49-50.
[3]付传清,金贤玉,金南国.人工环境中模拟海洋潮汐作用的试验装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4(04):54-56.
[4]唐标,赵永辉,丁心志,等.基于云南地区环境实验平台温湿度因子对电力设备影响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08(24):239-241.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文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以及其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并详细的分析了三类高校在该学科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实践;施工
当前,我国每年建造大量的房屋,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只有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取的进步,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数量多的,质量高的,并且能够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以及发展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
环境艺术设计本意为人居环境设计,既为人们居住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的学科,可以分为室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建筑设计。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立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中国经济和生产力刚开始发展,以及在当时的背景下需要一定的室内设计人才,中央工艺美院率先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20世纪70年代,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为适应社会需要,中央工艺美院的室内设计专业率先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范围从室内设计走向了室外环境设计。正是在此时,我国正式的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创立出来。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由于这样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房屋开始在城市建造。因此,在市场上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来装修房子从而满足人的居住需求,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21新世纪以来,在人们的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社会市场和教育这两个方面。在市场层面上:建筑装饰及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工程年总产值从2000年的5500亿元,到2006年已达1.15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6%左右。目前,在国内的一般的地级市,装饰公司和景观设计公司的数量总和大概维持在250家左右,简言之,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人员可谓是数量众多,并且在设计领域占了主导地位。在教育层面上:20世界70年代,在国内高校中,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从刚开始只有中央工艺美院开设,然而到了21世纪,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将近有400所左右,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环艺这个专业。
二、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不同类型的高校
目前,在我们国内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以及其相关专业的,数量上大概有400所左右,然而分其专业开设的学校属性和类别,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美术类院校,美术院校(美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分出去了一部分师资力量成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了设计类的第一大专业。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要发展成综合性大学,旨在建立很多的专业和学科,比如我们熟知的985类综合顶尖大学,这些学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又增加环境艺术设计系,从而完成综合性大学的建设任务。其二是建筑老牌工科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比如: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开设室内设计,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开设室内设计。其三是园林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这类的院校主要把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室外环境设计(景观和园林)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大批景观设计的人才。
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上存在的缺陷
目前,虽然环境艺术设计迅速发展,但是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颁奖大会上,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谈到装饰行业言道:“市场秩序混乱、缺乏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科技创新能力低、设计和施工总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其中所提到的设计和施工总体水平低下问题与人才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亦或者可以言设计和施工以及创新是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人员所缺乏的,这与高校的设计人才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概而论之,是由于高校的教育培养上的问题才导致了上述的一些设计装饰行业的问题。
(二)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存在的问题
美院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是基于其院校本质是艺术类院校,而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属于艺术的范畴,因此其开设环艺这个专业。美院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从美术这个角度出发的,大一大二的基础课一般会开设美术基础课。专业课开设理论方向的课程,比如: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室内设计色彩、建筑装饰构造、CAD制图、PS等课程。美院的环艺教学很偏向艺术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造型能力和设计形体能力。美院老师都是学艺术出身,在美术及设计美感教育中有一定水平与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设计和艺术的灵性。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性极其强学科,其涉及的面非常的宽广,需要对材料和施工以及人体工程学非常的了解才能顺利的完成一个项目。美院的老师缺乏对理科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结合工科特点进行授课。此外,美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高考的时候都是艺术生,文化课基本功较之美术基础比较一般,理工科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足够,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只能偏向艺术性的发展,并且养成了随意的习惯,因此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在其作品中体现图纸制图不严谨、构造、尺寸不科学等缺陷。建筑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设在建筑学里面。其侧重于建筑工程内部的室内设计能力培养,旨在研究建筑内部功能的规律并且研究建筑的内部构造和装饰。在课程开设上,大一、大二的建筑学专业的设计室内学生会学习一些美术基础,比如色彩、素描、速写、建筑初步等。大三、大四学习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构造、室内设计陈设原理、室内设计基础等。就建筑学室内设计专业而言,我国把该学科设立在工科院校,招收理工类学生,美术课程只有大一阶段“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有着很好的理工科做项目的逻辑能力,但是其缺乏了美学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们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为了一个很严谨的画图机器,对项目的施工和构造也相当的了解,但是这类学生在其设计中会缺少创意,缺乏美感,不具备良好的造型设计能力,因此这类学生与社会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园林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一般设在园林系。其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园林方向的人才。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是指人居住的环境设计,包含了室内和室外,园林院校重点在于室外这个层面上。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数开设的是与景观和园林植物方面相关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对绿化与园林工程比较侧重,这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原本的培养目标存在着差异。概而论之,上述三类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都存在着不足,我国要想大力发展环境艺术设计,让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取得较大的发展,必须大力的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教育,从而才能从本质上改变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产业上出现的问题。简言之,设计是以人为主导,人是万物的尺度,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才能很好的去完成“事”与“物”。
【参考文献】
[1]梁立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4).
[关键词] 人文关怀;胃镜检查;情绪状况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8(c)-0160-03
The Effect of Applying Humanistic Care on the Emotional State of Gastroscopy
JI Hui-rong,CHEN Yi-ya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Xiamen Haicang hospital , Xiamen,Fujian Province,3610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humanistic care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gastroscopy.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during the January 2015 to August 2015, our hospital gastroenterology accept 230 patients gastrosco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12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110 cases),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gastroscopy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gastroscopy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emotional st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index.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during the inspection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concern the anxiety, worry and fear ratio 78.19%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56.67%,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statistical criteria (P< 0.05), an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indices were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in accordance with statistical criteria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were gastroscopy patients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anxiety and tension, at the same time to avoid large fluctuations in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index, it is wor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gastroscopy.
[Key words] Humanistic care; Gastroscopy;Emotional state
随着微创理念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胃镜检查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中,在此过程中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非常关键,这对患者胃镜诊治后其恢复预后和患者的生命安全都有很全面的保证,对诊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反应对手术结果和预后都有很大影响[1]。而人文关怀在对患者的心理方面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起到的效果也很明显[2]。该研究对2015年1―8月期间该院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230例进行人文关怀应用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230例,患者在检查前均对病史有详细了解,同时进行常规检查和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查,排除精神疾病以及甲亢患者,另外排除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将病人按预约顺序进行编号,利用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55例,患者年龄在22~75岁,平均年龄为39.9岁,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病症时间在2 d~3年,平均时长4.1个月;观察组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55例,患者年龄在21~76岁,平均年龄为39.5岁,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病症时间在3 d~3年,平均时长4.2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和胃部病症出现时长以及接受检查的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资源参与该研究并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所有资料的使用均得到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并且得到患者的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110例患者在接受内镜检查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包括检查前进行心电图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禁食水、以及局部麻醉工作。观察组120例患者在接受内镜检查期间实施人文关怀,包括检查前的心理辅导及健康指导、检查中人文关怀护理以及检查后人文关怀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以及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指标改变情况。观察组患者的人文护理如下:
1.2.1 心理辅导及健康指导 做好检查前的心理疏导,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动介绍胃镜检查的目的、方法、术中配合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告知患者术中发生的恶心、呕吐反应,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动作,避免憋气、咳嗽或吞咽口水,从而缓解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以积极的态度接受胃镜检查。同时告诉患者相关的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并且对胃镜检查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进行介绍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让患者的心理舒适度达到最佳状态,同时有强烈的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内镜检查[3]。
1.2.2 检查中人文关怀护理 患者检查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实施,护理人员在检查过程中要控制好检查室的温度和适度,从而保持环境条件优良,并且主动迎接患者,面带微笑,与患者密切沟通,从而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安置左侧卧位,嘱其轻咬口垫,让口水自行流在弯盘内,不吞咽口水。在检查过程中始终给予患者床旁的安慰和鼓励,结合有利的呼吸和吞咽工作指导,轻拍患者肩膀、握住手、给予支持和鼓励,从而保证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稳定和缓解。对于咽喉部反应强烈的患者,暂缓进镜,嘱患者深呼吸,稍做调整后反应平复时再行进镜。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
1.2.3 检查后人文关怀护理 在检查后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异常病症,对于出现不舒适病症的患者则先让其静躺几分钟后再起身[4];用面巾纸帮助患者擦拭口鼻分泌物,扶患者坐起,安抚、鼓励患者。指导没有进行活检的患者1 h后进食较为清淡的食物,而进行活检的患者则在2 h后进食流质饮食,切忌食用辛辣、刺激、油腻食品,然后让患者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陪同下回到病房,对于出现不适病症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
1.2.4 检查后随访 在患者检查结束后3 d进行电话随访,再次向患者介绍一些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确认患者无检查后并发症出现,同时让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调查统计护理满意度,另外还需要收集患者的反馈和信息,从而优化护理质量。
1.2.5 评估标准 患者的情绪状况分为正常、担心、焦虑和恐惧,其中正常为患者在检查后其身心都保持愉快健康状态;担心则为患者在检查后其身心出现轻微的神经过敏和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则为患者出现出汗、不安、口干以及呼吸加快等病症,出现缺乏信心和难以放松的情感内容;恐惧则为患者在检查后出现肌肉震颤、四肢疲乏、呼吸急促以及肌张力增高等反应,同时出现心神困扰和恐惧以及哭泣等反应[5]。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监测主要在检查前1 h和检查后5 min。
1.3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对比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n(%)]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检查期间实施人文关怀其焦虑、担心和恐惧情绪比率78.19%明显低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镜检查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检查技术,其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用广泛,并且临床应用效果好,但是由于患者的相关知识较为匮乏,在诊治过程中多伴随不同程度的情绪异常,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不利影响,部分患者甚至由于恐惧过度而不愿配合胃镜检查,从而贻误了患者的最佳诊治时机。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咽喉反射和呼吸困难等病症,在检查过程中难以配合医生实施检查相关操作,并且部分操作人员动作不熟练导致在诊治过程中加重患者的不适感,从而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如果引发严重的恶心、呕吐病症可能会增加食管以及胃镜的摩擦,严重者出现静脉曲张和破裂出血相关病症[6]。同时,实施人文关怀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知识并熟练掌握技术,以便为提供给患者高质量的护理服务[7]。在患者的内镜检查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的护理中心为患者提供舒适全面的护理服务,从而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同时缩短检查时长,优化护理质量的同时提升护理满意度。该研究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护理主要涉及心理疏导、术中抚慰和术后舒适护理等内容,让患者在内镜检查前后均得到全面的护理服务。该研究应用人文关怀护理后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正向应用结果,对患者的情绪状况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这也与很多人文关怀的护理报道结果相一致,虽然其应用群体有所不同,但是该研究将其应用到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群中时该研究的创新可取之处,非常指导在临床应用中起指导作用[8]。也表明不仅要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等情绪护理,在临床诊断工作中结合人文关怀也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该研究对2015年1―8月期间该院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230例进行人文关怀应用效果的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检查期间实施人文关怀其焦虑、担心和恐惧情绪比率78.19%明显低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消化内科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实施人文关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同时避免出现心率和血压指标的大波动,值得在内镜检查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友惠,施海红,尹金贵,等.人文关怀服务模式在护理操作中的整体优化[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190-191.
[2] 刘静.人文关怀对基础护理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158-159.
[3] 钟丽梅,徐旭,孙延君,等.人文关怀对胃镜检查患者情绪反应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14,7(1):56-57.
[4] 张海燕,张明芬,朱燕. 人文关怀模式应用于耳鼻喉内窥镜检查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30(14):288-289.
[5] 杨雪英. 人文关怀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4):3198-3199.
[6] 农桂玉,农小花. 人文关怀在宫外孕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6):983-984.
[7] 杨微.张亚仙.夏虹.等.人文关怀在耳鼻喉内镜检查中的护理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1(33):3115-3117
[8] 王二彩. 人文关怀在耳鼻喉内镜检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230-231.
[9] 黄定珍. 胃镜检查中的人文关怀探讨[J]. 广西医学, 2004, 26(6):901-903.
论文关键词 环境法律 环境法律责任 特异性
一、我国环境法律责任概述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我国的法律责任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在民事法律体系中适用的主要为赔偿损失,在刑事法律中的责任主要为刑罚和非刑罚的处理方式,在行政法律责任中则主要有警告、罚款等主要方式。
二、环境法律责任的形式分类
由于环境法律的特殊性,因此单独适用以上任何一种责任形式都是不适合的,因此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囊括了以上几种主要的法律责任形式。虽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与其有一定的出入,例如我国的环境法律中规定的刑事法律责任中涉及到刑罚的规定最重的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与我国的刑罚体系中死刑为最高刑是有区别的。那么在论述环境法律责任的特性的时候,因为环境法律的责任划分过于模糊与分散,我国的很多学者认为环境法律责任是非独立性的。但是因为环境本身就具备独特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环境法律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及刑事法律责任相区别与独立的的独特性法律责任。
(一)由环境侵权而产生的损害概括起来主要为几下几种
财产、环境及人身的损害。在我国的民事法律体系中,行为人造成损害的即承担赔偿损失及停止损害的责任。在我国《侵权责任法》制定之后,我国的财产损害的赔偿形式由原来的只赔偿财产损失而否认精神损害的赔偿形式转变为财产及精神的双重赔偿形式。因为环境侵权在很大程度上的表现形式为对人的精神、健康及生活条件的影响。不仅可以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更会对人的精神健康造成损害。更由于现在的环境污染带有传播性、连续性及可遗传性,其对人类造成的精神损害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大于财产的损害。
如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修订)第62条规定:“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等等,都是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中涉及到民事法律责任的具体体现。
(二)那么环境侵权责任体现在行政法律责任中的主要有哪几点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研究行政法律责任设立的理论基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意识的进步,法律的内涵和理念也在不断的扩大发展。政府作为统治者由以前的法律的制定者从而不受法律约束的无责任者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环境下的角色转变。尽管政府作为执法者,但也同样在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受到法律责任的制裁。洛克作为法治的推广者,其认为政府应当按照法律进行统治,并且法律必须是正式的法律。对于法律应约束政府的行为方面,其认为“法律对于执法者在守法方面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侵权责任归属于行政法律责任的规定主要有:第35条至第39条规定的是环境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责任,第45条规定的是环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现行《环境保护法》没有直接规定环境管理机关的责任。环境法律责任中的行政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警告、批评、罚款以及停止生产、停止使用或责令重新安装等行为罚。如《环境保护法》第36条单独规定了建设项目违法的责任。“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行政主管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环境保护法》第37条规定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污设施导致污染的责任,“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三)我国的形式法律责任分为两类:刑罚和非刑罚
刑罚的处罚方式包括主刑与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及死刑;附加刑为财产刑和资格刑。但体现在我国环境侵权中的刑事责任类型主要为财产性及非长期自由刑。我国的环境侵权刑事法律责任中的非刑罚的处理为训诫、具结悔过和赔礼道歉等教育性的处罚方式、责令赔偿损失等经济型的非刑罚的处罚方式以及由主管部门给与当事人行政处分等行政法律性质的非刑罚处罚方式。“现行刑法第六章第六节9个法条所规定的刑罚中,主刑中最严厉的无期徒刑、死刑以及附加刑中的资格刑的适用率为零,以有期徒刑为主、以拘役为辅的监禁刑的适用率是100%,管制这种我国特有的非监禁限制自由刑的适用率是53%,罚金刑的适用率是100%。”
三、我国环境法律责任设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上,就是我国环境法律责任中的三种具体的责任形式的总结,环境法律责任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责任体系,其设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行为者遵守环境法,避免环境侵害,保护环境。但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必须通过设立环境法律责任的具体目的来实现。
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设定的具体目的根据对环境为对象的特异性分为预防侵害、补偿侵害、惩罚侵害及恢复原状四种。之所以在我国的环境侵权责任设置中将预防侵害作为补偿侵害的前提,是因为环境侵权引起的损害是不可逆的、长期性的。也就是说对于生命及健康的损失的不可逆性及绝对性而言,仅仅是金钱的赔偿是不足以补偿环境损害后果的严重性的。预防侵害:“主要是说明环境政策与环境法非仅是对具体环境破坏之反应,亦即不仅限于抗拒对于环境具有威胁性之危害及排除已产生之损害,而是更进一步积极地,在一定危险性产生之前就预先去防止其对环境及人类生物质危害性的产生,并持续地致力于基本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美化。”但是在我国环境民事责任体系中,本身就存在缺陷。这种缺陷是指我国的民事环境法律责任仅针对于已然发生的环境侵害,而赔偿也是仅针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害而言的。这一缺陷不仅仅在我国存在,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存在这一根本性的缺陷。
而补偿侵害的目的不难理解,就是对环境侵权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这种赔偿不同于传统的民事法律赔偿,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因为环境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仅是国家或共同体的,更应该是人本身的。而环境侵权所给人类带来的损害本身就带有延续性及发展性,如若环境法律赔偿仅仅能够保障人类的生存,不仅不符合环境破坏的特点,也不符合环境法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设定环境法律责任中,应当充分考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满足受损者的发展要求为目标,而不能局限于补偿受损者的生存利益。
惩罚侵害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民事上的惩罚侵害,一种为刑事上的惩罚侵害。然则无论是民事、刑事与否,惩罚侵害的根本目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威慑性,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预防侵害的目的。因此,对于环境侵权而言,惩罚性的赔偿是必须的,首先,我们无法准确估算环境侵权所造成的一系列延续性的损失,如果考虑恢复原状所需的时间和金钱的因素,则这一时间更加难以考量;另外,环境侵权的本身就是为了实现超额的利益,行为人由侵权行为而获利,也应当因侵权行为而承受超出侵权本身造成的损失之外的赔偿。我国是一个以长期的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国家,因此确定惩罚性的环境侵权赔偿措施是必然的,不仅可以显示出政府依法惩处环境侵权的决心,也表示出保护受损人的决心。保障受损者的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性,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