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2 16:37: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长久以来,我国在中考和高考当中都加入了大量文言文,然而,广大教师却总认为其是难中之难,普遍对其缺乏有效认知,无论是在课堂指导还是课后辅导,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在现行语文教学当中,又将文言文篇幅进行了扩大,已由以往的20%增长至40%,与此同时,难度也在同步增加。也正因为如此,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初中的角度来探讨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旨在不断提高初中文言文教育水平,全面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文言文学习之法。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的不足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人们实现交流与创作的有机载体,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掌握历史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就当前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讲,仍然存在多方不足,影响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轻视引导性,注重诵读。在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体系当中,长久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以课堂背诵为主的形式,尤其是一些经典文章,更是必须全篇背诵。
很多课文甚至是在讲课之前就要全篇对其进行背诵,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意境以及所阐述思想都没有充分体会,随着时间的加剧,学生会对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产生厌恶之感。新课标当中也对学生背诵做出了一定要求即优秀诗文背诵80 篇。笔者认为,诵读也要讲求方法,科学的诵读就在于追求情境,变枯燥之文为学生渴求之点,可以让学生甘之如饴的诵读才最佳。没有文化积累、性情陶冶的诵读,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
其次,教学过程呆板,缺乏知识迁移。当前,许多初中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当中,都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课堂授课容易照搬课本、方式呆板,缺乏有效的知识迁移。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当中,广大初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既可以课堂过渡到课外的,也可是中外结合的,总的来讲,就是哪种模式适合便采取何种模式。比如,在进行《天净沙 秋思》一文之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天净沙”这个词牌名,而“秋思”才是文章真正题目。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对其它词牌名要有所掌握,比如《蝶恋花》、《菩萨蛮》等,这样学生便可以将知识窜连到一起,帮助学生系统性记忆。
此外,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的关键还在于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对学生而言,缺乏天生的亲近感,再加上教学方法的枯燥与机械,在双重影响之下,引发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及反感情绪。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方法的探讨
在文言文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当中,如何有效学习文言文成为了广大教师所关心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当前实际,对于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以下措施,供以参考。
第一,沟通古今,有效降低文言文同学生之间存在的距离感。如前所述,古人所撰文章即为文言文,它是中华历史文化当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之一。也正是由于时代的间距,存在一定的沟通与理解问题,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存在与生俱来的畏惧之心,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产生了抗拒心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有效将学生与文言文学习情境相融合。对教师而言,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沟通古今,有效降低文言文在学生之间存在的距离。笔者认为,我国历史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种文化会发展甚至产生变形,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相似性是无法改变的,初中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点,有效掌握古代文化在当前社会当中的变化及延伸结果,并结合当前广大学生所熟悉的现象与事物,将这些文化相同点有意识向广大学生去完好呈现,如此便能使文言文显得更为贴切及生动,引发学生共鸣,克服古文学习恐惧心理。
第二,以说故事的手段来复述文言文。我们知道,古人所著文章即为文言文,它同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差距是不难想象的,其也意味着文言文的学习之路的艰难。它要求广大学生不仅要把握每个字词的意思,同时,也要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只有双管齐下,方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方便学生对全篇课文对其进行掌握。此外,在基于牢固掌握各字词的基础之上,有些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仍不能做到准确理解,进而根本无法有效掌握文言文。在此种情况之下,就可引入讲故事的手法,让学生自身尝试以故事手段来对课文进行复述,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加上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好掌握文言文。
第三,回归课本,更好引导学生准确掌握作品本身的价值。有效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归结于书本之上,简单地说,也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而且还要将其浸润至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当中。当前,就我国初中文言文选材来讲,大多部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名篇佳作,其良好的艺术性与科学的思想性滋养着我国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道德情操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都具有非常巨大的功效,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将这些内容渗透至每个环节当中,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学习著名游记《小石潭记》之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在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自身对于游记类散文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
在21世纪各类发展如火如荼的当前,语文教育究竟该走何种路线?现代学生是否应加强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长期以来,这些问题都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文言文对于培育民族凝聚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将学好文言文视为必须任务,同时,它也是全面提高文学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与此相反,就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而言,其所占课时之长以及学习效率之低也都是客观事实,且在中考过程当中,文言文所占试卷比中也相当大,由于学生本身对于其学习的效果缺乏一定的牢固性,因而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失分的关键点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与分析是相当重要的,且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还必须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探索,不断完善文言文教学,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升国人整体思想水平。
参考文献:
[1] 俞萍蓉. 以读为线,虚实契合――例说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诗意手法,[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年03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83-01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但是如今的现状却是阅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阅读教学也没能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
1.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利用这个时间。或个人学习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1~2项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学生还可预设1-2个题目,通过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2.加强教师指导
要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是放手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及早发觉学生走入的一些误区,及时加以纠正和指导,同时发现学生找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方法,及时给以鼓励和支持,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或加深这些方法。教师在训练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2.1 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要敢于留给学生较为充裕的自读时间。训练自主阅读、,教师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问题。
2.2 让学生跳着摘下桃子。由于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和课文难异程度的不同,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总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训练每一个学生都跳着摘下桃子,一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尽量自己弄通弄懂,二是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三是不要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要善于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提示,善于引发学生的思维,要想办法让学生"跳"起来,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3 要注重学法指导。自主阅读强调以自学为主,这样,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实现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2.4 要善于暴露学生的学习思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并及时暴露学生的学习思路。在检查阅读效果时,教师可通过一步步追问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其他同学从发言者的解答中得到启示,获得方法,使更多学生"豁然开朗",从而学到阅读分析的正确思维方法。
3.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切实让学生自己有激情和兴趣去主动阅读,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认识到的是,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要知道文章被七零八落地肢解后,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让人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所以,激发学生阅读激情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让学生去理解文章而不是去分解文本,比如可以从文章背景等方面着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阅读文本背后的故事。另外,通过辩论赛或者课堂短剧的形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阅读激情。
4.提出阅读问题
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其中已明确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学生在阅读教学时应占主导地位,教师则主要是负责从旁辅导的作用。在日常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开放性提问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尽最大程度的扩充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的思考范围,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提出以下此类问题:文章中作者主要想要表达的情感为什么?关于"背影"的主要描述语句有哪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带着问题来思考,这样可最大程度上的帮助学生提高其理解性阅读能力。
5.重视课外阅读
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都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素材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看那些积极向上的、有着良好评价的作品,学生会在这些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遨游,去探索、去发现未知的美好。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不能只看热闹,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去阅读,在阅读时做好摘录,坚持写读后感。许多学生读过的课外书籍很多,但读完之后如过眼浮云,不久就忘了,这与他们阅读时只动眼不动手、不做抄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做好读书笔记,在不明白的地方或者精彩的章节要反复地看,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断摘录下来,集众家之长消化吸收为自己所用。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使学生养成勤看勤写的习惯,日积月累,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关于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创新教学,其是一条漫长而又势在必行的道路。因此必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给学生带来新气象,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及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现状和思考--浅谈研究性学习的常见问题及实施建议[J],考试周刊,200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43-02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意义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部分,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对学生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格外看重课外阅读在提升学生智力方面的作用,他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外阅读对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语文课外阅读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课外阅读数量有待于进一步增加,阅读面相对狭窄,更多是作文范文之类的阅读,阅读内容与语文课外阅读目标要求有偏差。甚至有的课外阅读文章和书籍选择良莠不齐,没有语文教师的严格把关,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时间保证不了,环境不够优化,仅日常作业已经占用学生大量课外时间,更不用说挤出宝贵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有的家长对于课外阅读也持不同看法,片面认为语文课外阅读属于浪费时间,不如将宝贵的时间参加文化课辅导。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可见,课内阅读教学是手段,课外阅读才是目的,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1、营造氛围,自主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与其心理需求一致,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他们阅读兴趣。小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其阅读兴趣、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尽量满足学生不同阅读需要。要满足学生不同课外阅读需要,首先应为学生准备大量阅读材料。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建造家庭小书橱,在教室设立小小图书角,让学生具备藏书意识。此外,还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使家长提高认识,为学生购买相关课外阅读资料,并在家中形成相应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动机。
同时,为了丰富学生读书内容,我们引导学生共同建立班级书橱,让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拿到班级里,或用零花钱购买几本书捐给班级,使班级拥有一个比较丰富小书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书籍熏陶,我还经常与学生谈起自己在书店所见自己喜欢的书,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选择阅读材料信息。
2、溯本求源,选择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应该有所选择,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怎样为小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的问题。选择阅读的内容应满足两个需求:
(1)选择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的认知需求
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如: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学习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如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低年级则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类的书籍。
(2)选择课外读物要适合孩子的个性需求。
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体现出来的全部心理特征综合。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激发兴趣。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对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对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等故事;对喜欢文艺、体育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的相似之处,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因为,“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奋就可以将“被动”变成“主动”。
3、明确要求,拓宽时空
课外阅读首先它是学生独立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对书籍的选择有着自主性。阅读速度,也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去安排。因此,在给自己制定阅读计划的时候,要明确每天至少阅读时间半小时。对于内容的选择上,要本着与教学相关的读物,不能阅读有害于身心健康的书籍。同时,还要养成对于经典优美的句子,做好摘抄的习惯,保存下来,最好能够记忆下来,可以给别的学生讲自己看到的知识。这样做,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
4、以研促教,创新模式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因为这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阅读课外书进行相应的指导,主要是要教给学生如何思考的方法,将阅读的过程转变成思维加工的一个过程,不能简单的只是去读,而没有大脑地参与,这是不行的。这样的阅读可以说毫无意义。必须培养自己在阅读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课外阅读研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颖翠.书中乾坤大,课外天地宽[J].考试周刊,2013,(67).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67-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与灵魂,它是字形、字音、词义、语法、修辞、逻辑教学的载体,也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与“活水”。无论是提高自身素质,还是为中考做准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尤为重要。
一、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理念是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所进行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并实践过的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的草创时期,无疑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新的教学现状及学生学情,要实现学生阅读教学效率的持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有必要对这一阅读理念进行改进。新课改要求初中生做到“三读”――自读、研读、扩读,三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此外,在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这一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
笔者认为,无论学哪一门学科,首先就应该认清学习的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呢?就理解方面说,学习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掌握一种技能。那么,从学习语文上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概括地说,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其中,阅读是吸收的事情,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心声,得到他们的经验;写作是表达的事情,是通过写作吐露自己的心声,显示自己的经验。每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清楚:掌握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就是学习语文的目的。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策略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最基本的就要靠教科书。“课本是例子”,对待教科书上的例子,关键在读,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多读,读得越多越好。但如何读很重要,包括精读和泛读两种,二者中精读又是关键。
1. 精读
(1)精读的概念。何为精读?叶圣陶先生在40年前就对精读有过精辟的论述:“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于多所比较、多所归纳、多所揣摩、多所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书文的蕴蓄,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错失。”从叶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浮光掠影地读文章是不行的。
(2)精读的注意事项。首先,要在字典和辞书的帮助下把文章中生字、生词的意义弄明白,要结合句子内容,看看这个词语在句子里应当怎样解释,并弄清楚为什么用这个义项而不用另外的义项,或再进一步思考,学过的词语中有没有与这个词相同或相近的,它们具体应如何运用,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认识生字、生词时不求甚解,甚至有时望文生义,结果导致其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
其次,要精读文章的句子。精读句子首先要学习句法,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判断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弄清其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如果是复句,则搞清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此长期坚持,就可以掌握常用的句式,并将之运用于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②要注意文章造句方面的特点。如这篇文章中长句多还是短句多,并结合文章体裁思考为什么多用长句或短句;单句多还是复句多,从文章内容思考为什么多用单句或是复句。此外,还要思考文中的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句子之间有没有用关联词,等等,只有这样,体会才深刻。
再次,理清文章的结构。①要弄明白作者的思路,看文章的几层意思,即传统的段落划分,这直接涉及思路问题,只有把段落划分正确了,才能搞清作者的思路。②看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如何自然过渡的,有没有过渡性的句子或段落。③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采用的哪种方式。④注意文章的写作技巧,是倒叙还是插叙,是双线还是单线,是单一运用表现手法还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情节是波澜起伏还是环环上升。只有把文章的结构研究透彻,才能“发掘书文的蕴蓄”,并逐渐养成遣字用语的好习惯。
2. 泛读
泛读是相对于“精读”而言,它主要追求阅读速度,只需对作品有大概的理解即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学生只有广泛接触各类文学作品,才能在阅读中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泛读文章的技巧。
(1)根据自身兴趣进行泛读。在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首先提倡他们进行个性、爱好的探究性阅读。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其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泛读作品,学生就能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进而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课外是相对于课本本身而言的。课本上的文章称为课内,课本上没有的文章称为课外。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为他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对课内的文本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积累自己的语言阅读量。
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现在的学生,读课文语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写作文胡言乱语,语文综合素质基础较为欠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都有同感。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爱读课外书,学生的阅读量少,语言的积累量严重不足,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欠缺。学生在这样缺言少语的学习境况下,必然也就难以理解文本的深层隐含之意。其实,光抱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跟着你走入那无限的阅读空间去,培养学生能够从阅读素材中寻找到他们所应该感知与获取的过程和方法。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了如下几点探讨:
1 转变观念,认识到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能大大得到提升,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成绩。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拓展。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知识也是非常庞杂的,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也可以不知道,那么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就是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学习,主要的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阅读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尽可能的拓展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比如《鸿门宴》中项羽未听范增之词,放走刘邦。如果学生想要了解此事的起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就可以鼓励他们去看《史记·项羽本纪》。立足课内,带动课外,从课内有力地向课外拓展辐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够进步。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让学生适应新课改下的高考,为了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帮助指导学生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2 把握课外阅读的特征。
2.1 趣味专题性。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所谓“专题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要求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促进个性的最优发展。学生对某一阅读材料产生兴趣后,就会萌生“一路追问下去”的念头,进行所谓的“专趣味题研究”。
2.2 灵活开放性。语文课外阅读的灵活开放性表现在:阅读时间上,不受课内阅读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限制;阅读环境上,打破了课堂或教室的限制,阅读地点可根据阅读的需要灵活选择,如阅览室、路边等;阅读内容上,它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展,可扩展到各门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3 自主合作性。语文课外阅读的自主性表现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选择拥有自主选择权,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合作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课外阅读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的统一过程,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 合理利用资源,培养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
除了传统的书本阅读外,我们应尽量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例如多媒体放映、报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茶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事后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而所谓的阅读兴趣,指读者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阅读兴趣一旦培养成,学生就会对阅读充满期待,阅读成为了一种乐趣。阅读教学不仅要靠老师指导,还要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高中生渴望知识、喜欢探索,他们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黄金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带进以阅读促发展,以阅读求进步的知识殿堂。教师可以用名人名言或者经典故事来激发学生去了解探索知识。课外阅读的渠道很多,比如网络、书刊杂志等,可以是纸质的阅读,也可以是非纸质的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读书会、读书报告朗诵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有一个互相交流阅读经验、表达阅读感受的机会。
另外,大量的实践证实:拥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潜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很有可能阻碍潜能的发挥。读书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读书不惜千里求名师指点,历代科学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学法,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可以说,没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老师,是不善教学的老师。因此,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第一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并让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使之成为书迷。苏霍姆林斯基也反复强调:必须教会人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发展。学生在学习感到困惑时,他就越需要多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授人以鱼倒不如授之以渔。
4 采用多种办法,提升阅读水平。
4.1 卡片检查和竞赛法。除了每周由专人检查同学的读书卡片数量和质量外,还不定期举行优秀读书卡片评比活动。结果班里涌现了一批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4.2 专题阅读促进法。比如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定期制定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收集资料,而后交流。这样内容丰富、故事生动的专题阅读,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而且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4.3 “讲话”活动提高法。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吕叔湘先生早就强调“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作为对阅读效果的综合检查和促进,每周专设一节讲话课,让学生上讲台,轮流当主持人,轮值主持自拟话题,提前公布;班内其余同学做好精心准备,届时抽签决定上台讲话次序;讲话课结束后,主持人收齐讲话稿,并附上简短的主持人心得一同上交。通过“讲话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吸收的信息有了一个极好的外化机会。
4.4 健全课外阅读能力评价机制。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5 注意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又将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我们潜心去指道和培养。
5.1 培养学生养成“读记结合”的阅读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接受的信息量较多,内容也丰富多彩。对于一些优美的语段,或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我们要求学生勾勒出来。或摘抄,或剪贴,或写成读书笔记,把阅读的精华储存起来,日后梳理整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日积月累,既扩大了知识面,也积累了一些写作的素材。
5.2 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读”和“思”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和消化,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学生在很多时候,读书只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猎奇,没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往往只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的肤浅层面上。时间久了之后,就是情节也会逐渐淡忘得一干二净。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思考造成的。因此,我们提倡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多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并及时把自己瞬间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逐步养成勤思考的习惯。
5.3 培养学生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看了大量的书报,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所获,常常是理解不透、记忆不牢的。为了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记牢,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我坚持每周安排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轮流上台,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精彩故事、精美文章或读书心得讲给或说给大家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把看来的材料信息归纳整合,提取精华,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转化成知识和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空间。通过这一途径,可以解决教材的局限、教者信息量的局限、课堂教学的局限;可以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具有博大的人代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代知识、知识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稳定的语代素质,为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吕叔湘全集[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 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指依照学生的认知特证和认知规律,经由教师建立实际的或适当的语文教学情境和教学机会,合理表现或重现语文教学的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有身临其境感觉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文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情感的生成等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既关心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得到语文知识、产生判断认知,也关心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人生、价值和道德的思考认识多少事物,学生也会更理解语文的价值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2 开展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简述
高中语文学习是高中学生持续、细致接受高中语文知识的必经阶段,高中时期作为高中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语文阅读教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的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部分,教师在这个阶段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也肩负着教学语文、提升学生文学能力和使学生感受文学阅读魅力的重担。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文学素养不仅影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取向,更重要的是还左右着高中学生能否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决定着学生能够在未来能否茁壮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把阅读语文课本,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与核心,借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文学能力和文学感知力。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的教学形式旨在通过教师加强的学生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视,有效发挥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作用。具体落实到高中语文阅读,体验式学习方法则是注重使学生直接阅读语文内容,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求为出发点,调动感官,通过眼、口、手和心的真实感受,对文章进行诵读及背诵,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借助感观设身处地地理解作品内容和表达形式,仔细口读,深入分析,投入课文的体验式学习中。
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为:重视身心参与,强调学习语文不仅要用脑思考,还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表达,用手经历,一句话,就是用身心体验和感悟。教师要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观的形成都看成是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尊重学生,发掘学生的兴趣。
3 提高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对策
(1)选择合适主题制成阅读材料
教师要在开展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的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侧重选择合适主题选编阅读材料,以丰富教学体验和学生阅读视野。在进行体验式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时会感觉有些文章的理解不够透彻、体验不够细致和深入,尤其是在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体验环节过于薄弱。这时就需要教师选取合适的主题制成系统的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检验。选取主题时既要顾及语文的教学又要扩充学生的阅读体验面。
(2)开展学生阅读个性化体验
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化体验。每个学生针对同一艺术人物都有着不同的形象联想和理解,所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阅读特点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体验。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想像阅读空间。
首先,在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展开前,教师必须提供尽量多的资料,但不提示学生阅读和体验的重点。资料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其次,在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想,教师要给予肯定,少挑些不伤大雅的不足。最后,教师要宽容看待学生的体验,不能以自己的体验感受去要求学生同样达到这样的水平。教学后教师还要适当地留些阅读的个性化练习,让学生对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得以深化理解和巩固。
(3)设置阅读共鸣,唤醒学生体验情感
高中学生在得到了语文学习的培养后,积累了一些关于语文学习和语文情感体会的经验。高中语文教师则可以在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设置一些教学情节引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共鸣,使学生真实、准确地交换彼此的阅读体验,唤醒学生积淀的感情和情感,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并理解高中语文课文中的知识点。
(4)针对语文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扮演角色
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就是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课文的具体内容设定学生为文中的某些角色,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体验。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一些人物遭遇及事件文章的教学时,可使学生变身为文中角色,促使学生经由体验角色的行为、思想等而与文中人物产生相似的感受,进而可获得更深入的体验,更细致地理解文中的思想和行为、反应等。
(5)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以获取深度体验
要想使学生获得语文的深度体验,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在充分想像的基础上满足身心,净化思想。既能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与之共鸣,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增加学生的阅历。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开展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阅读教学,必须依照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定律,在实际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感受体验,才能更好地深化学生的高中语文课程的阅读体验,科学、有效、合理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1] 邓立红. 体验式学习——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5)
摘 要: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初中语文教育得到了高度关注。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初中教育是重点部分。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较关注散文阅读教学,希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就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与以往教学工作有所不同,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难度较大。散文阅读本身在叙述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较为多元化,并追求“形散神不散”的理念。如果学生对散文没有正确的理解,不仅在答题上容易错误,后续的理解也会有障碍。
一、了解散文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在初中散文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无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接受,也无法帮助学生取得最好的成绩。只能从基础的教学内容展开,重点把握散文的分类、特点,然后针对性地攻破学习难点,增加散文阅读量。在开展答题的过程中,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的特点。例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跳脱书本的束缚,让学生多去书店或者网上寻找素材,以便在班级分享。这是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观察学生对散文的态度和掌握程度(如下表所示)。接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逐步纠正其错误的想法。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与自己挑选的文章进行对比,掌握好散文的分类、特点等等。再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开展散文写作的锻炼,以作者的身份去感悟散文的特点和类型,从而进一步提升散文的掌握程度。
二、重视朗读
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在理论上开展大量分析,而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以至于教学成果并不十分明显。从主观角度分析,语文教学本身就有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因此,散文朗读教学是一项必要性的内容。例如,在起始阶段,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短篇散文,并要求背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接着,延长散文篇幅,增加内容,。但重点是要求学生不断朗读:可以早自修放声朗读,也可以课余时间轻读。只有读出来,才能对散文的核心思想做出详尽理解,而不是表现为冥思
苦想。
三、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本身就是一种较有魅力的文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去品味散文的语言美。例如,教师可以先着眼于散文的语句,让学生了解散文本身的语句和段落构成,减少一些错误的语句表达方式,掌握“形散神不散”的基本意境。而后将自己读过的,或者是文学网站上比较流行的散文,进行模拟训练。按照作者的思路学习,体会散文语言的画面美和意境美,促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减少对散文的排斥。当学生掌握上述几项学习后,就需要开展散文点评。教师可安排几堂散文点评课,从报纸、网站、书本等媒介,挑选散文进行点评分析,从而提高散文的语段阅读成绩。
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体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上述几个方面仅仅是在表面上机械开展散文阅读,并无法有效提升散文意境的正确把握。从散文的描写来看,大多都是跟随作者的想法完成作品,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并没有太多拘束。只有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充分体会散文的意境,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去掌控散文。比如,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就通过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创设出优美的意境,同时融入自己对冬天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作者描绘的美景中细细玩味和欣赏,
透过种种意象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济南冬天的“和谐
之美”。
本文对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展开讨论,现如今的散文教学开展,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进步,各项工作的开展均体现为大幅度提升。日后,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运用健全的教学体系来开展,从学生的角度,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交流,确保在教育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霞.新课标视野下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方法: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篇目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105-107.
方法。
关键词: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师生平等对话;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平等对话,是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只能在自己不断的摸索下,整合出一套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平等对话方法。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走访与调查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比,开展师生平等对话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凸显出了一定的优势。
一、转变教学理念,进行重新定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间平等对话,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入手,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革新需要。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影响严重,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后,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改善自身的思想,使得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可以满足新的教学方法的需要,以此来保障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顺利展开。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课堂上师生的位置进行重新的定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认知中,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的存在,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取得同等的话语权,只有教师才可以讲解知识、提出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为了有效地搞好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处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将学生的位置提升到与教师同等高度,并将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权利和机会。
二、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关系
就目前来看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存在着表面融洽,实质生疏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又缺乏与教师沟通的热情与勇气。因此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造成了阻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就学习内容展开有效的讨论,并在教师的鼓励下由学生发表个人的意见与看法,让学生逐渐找出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通过平等的课堂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六年下册语文课文第一章乐趣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养花》一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谈谈本篇文章的乐趣在何处,这种乐趣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你在生活中又有怎样的乐趣。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与教师展开互动,使得学生更容易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小学语文教师在课下增加与学生沟通的频率,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习惯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感觉。这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容易地与教师就阅读材料展开对话。
三、活跃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意见
传统教育教学在过程中,课堂气氛往往相对比较沉闷,这样的教学气氛虽然可以使课堂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但是却很难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得学生频繁出现溜号现象。而将师生平等对话教学方法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后,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氛围自然而然地活跃了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死板的纪律所压抑,在师生间频繁的互动中,积极地融入了课堂的学习中去,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保障了课堂的授课质量。除此之外,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展开,也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意见更加的尊重。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章,对《可爱的中国》进行阅读时,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在课堂上观看与阅读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及图片,教师经过思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要求,在课堂中播放了一些相关的影片,这让学生感受了其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得学生在之后学习的过程中越发充满主动性,学习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师生间平等对话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在活动中或在游戏中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学习语文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阅读教学特别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读”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而且,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