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2 16:37: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保险业务风险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保险;合规风险;网点;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6I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邮政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邮政保险业务也得到快速提升。然而,在邮政储蓄网点保险业务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违规操作现象,如“存款变保险”等,从而产生一些负面报道,给邮政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为切实防范保险业务合规风险,维护邮政企业声誉,必须强化保险业务合规风险管理。
1 邮政储蓄保险业务违规操作现状
销售人员受利益驱动进行虚假宣传,违规向客户承诺保险收益,欺骗消费者;销售人员打着“银行理财”的旗号进行虚假宣传,违规销售保险产品,致使“存单变保单”现象出现;保险公司人员“乔装”邮政储蓄员工,坐守邮政储蓄网点违规销售保险产品;网点营业人员违规代客户填写保单,代客户签名;对客户投诉和退保要求,相互推诿,售后服务质量较差,影响邮政储蓄声誉;销售人员未取得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不具备保险销售资格,存在合规风险隐患;违规收取保险公司协议外收益或销售返点,存在商业贿赂风险。
2 邮政储蓄保险业务合规风险管理建议
2.1事前控制
2.1.1加强保险销售资质管理
营业网点应按照保监会规定在明显位置悬挂“保险兼业许可证”,并获得上级行授权。从事保险业务的销售人员,应当具备保监会规定的保险销售从业资格,取得保监会颁发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2.1.2建立客户适合度评估制度,防止错误销售
网点在销售投资性保险产品时,应充分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风险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根据客户风险适合度评估标准,在营业网点理财服务区、理财室或理财专柜进行当面评估,并根据产品风险等级提高销售门槛,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防止错误销售。同时,应妥善保存客户评估的相关资料。
2.1.3加强内控建设,规范操作流程
要充分认识加强保险业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和完善保险业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全行统一、操作性强的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和涵盖业务全过程的操作规程。
2.1.4加强员工培训教育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培训内容应涉及保险产品、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操守等方面。要修订和完善保险业务考核办法,逐步建立激励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保险业务健康、有序、合规发展。
2.1.5建立投诉处理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制定统一规范的投诉处理程序,营业网点要明示客户投诉电话,及时处理客户投诉,切实维护客户合法权益;在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之前,必须要求有关系的保险公司建立问题处理应对预案,确保能够对客户投诉的保险产品进行全面、及时、妥当地处理。
2.1.6明确责任,建立问责制
要明确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的准入、宣传、销售和投诉处理等各个业务环节中,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工,建立问责制。
2.2事中监管
2.2.1合规销售保险产品,规范销售行为
网点销售人员不得进行误导销售或错误销售,在销售过程中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不得使用“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银行推出”、“银行理财新业务”等不当用语,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人”等概念;不得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不得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的收益,不得承诺固定分红收益;不得以中奖、抽奖、送实物、送保险、产品停售等方式进行误导或诱导销售;不得代客户签字,不允许非客户本人签字。
2.2.2规范销售模式,严禁出现保险公司人员驻点销售
各单位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进驻网点,保险公司银保专管员只负责提供培训、单证交换等服务,并协助网点做好保险产品销售后的满期给付、续期缴费等相关客户服务。
2.2.3加强费用的财务核算,防范商业贿赂风险
严禁网点收取或索要协议外利益、销售返点等。
2.2.4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
审计部门应定期对保险业务进行检查,对不再具备销售条件和风险管控能力的分支机构,应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并根据审计意见决定是否对其继续开办保险业务进行授权。
2.2.5正确对待用户投诉
牢固树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对客户咨询要耐心解答,对客户投诉要及时处理,以优质服务赢得客户信赖。对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以便及时处理,减少客户投诉现象的发生。
2.2.6高度关注舆情动态
对新闻媒体的采访要按照程序办理,对采访内容要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防止引发重点、热点事件。
2.3事后控制
2.3.1实行首问负责制,建立银保联合应急机制
各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处理客户投诉、退保等事件,实行首问负责制,不得相互推诿,以免产生负面影响使事态扩大。对有可能出现的群访群诉、群体性退保等事件作为重大事件,及时上报并启动重大事件联合应急处理方案。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准入审核不审慎、虚假宣传、错误销售的工作人员,要按照情节轻重追究其责任。
保全风险是指在保全作业和审批过程中由于客户和保全人员的原因导致保险公司和客户风险程度增加,保全风险主要有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人们不诚实、不正直或有不轨企图,故意促使风险事故发生,导致经济损失。寿险公司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获得投保资格或保险金,而故意进行欺骗的行为。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对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因素所引起的经济损失,不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
道德风险在保全环节主要发生投保人变更、受益人变更、复效、新增附加险、给付类业务等保全项目。
1.风险识别。通过对投保人变更、受益人变更、复效、新增附加险、给付类业务等高风险保全项目进行分析,对保全环节的道德风险进行识别。投保人变更非原投保人的真实意愿;受益人变更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复效、新增附加险未如实告知;给付资金未给付相关权益人。
2.风险评估。对保全环节的道德风险进行评价,以便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投保人变更非原投保人的真实意愿,如发生保险合同质押、解除等将严重影响保险合同效力;受益人变更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变更后的受益人为骗取保险金危害被保险人身体健康或保险事故发生时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复效及新增附加险业务未如实告知,特别是大额失效保单复效及新增高额住院费用类险种及高额身故类附加险的客户,可能存在带病投保骗取保险金的风险;给付资金未给付相关权益人,可能存在冒领、错领给付资金的风险。
3.风险控制。道德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加强客户身份识别、规范实务流程、推行非现金给付、加强通知回访服务等方式进行道德风险的管控。
(1)加强客户身份识别。一是运用技术手段识别客户身份证件,充分利用身份证识别仪器进行有效客户身份识别,防范虚假证件引发的道德风险。二是密码认证,通过输入保单密码或发送手机确认短信,确认客户身份,防范冒认客户身份引发的道德风险。三是核对保险合同权益人签名,通过对申请人签名与公司留存的签名资料进行核对,防范冒领资金的给付风险。
(2)规范实务流程。一是严格委托代办管理,对变更投保人、保险合同借款及较大金额的给付类业务等高风险项目,限制委托代办,需权益人亲办。二是加强核保管理,所有失效保单复效、新增复效险全部提交核保,由核保人员根据风险保额及财务状况等对投保人及被保险人进行风险评估。三是加强事中风险控制,通过风险识别系统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控制,自动将高风险作业提交审核环节,对高风险作业进行事中审核控制。
(3)推行非现金给付。大力推广非现金给付方式,通过批量银行转账将给付资金转至权益人账户,保证资金安全,防范错付资金风险。严格执行保监会关于非现金给付的规定,在客户亲办的情况下,才能支付小额现金,委托代办业务应全部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转至权益人账户。
(4)加强通知回访服务。通过完善客户信息,更新留存客户最新的联系方式,保全业务特别是涉及保险合同权益的高风险保全项目,办理完毕需实时发送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进行电话回访,通知客户办理结果,防范道德风险。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公司内、外部相关人员违规、违纪、违法等问题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保全环节的操作风险主要有员工风险和操作流程风险。
1.风险识别。保全环节的员工风险主要是公司内部人员或销售人员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销售人员提供虚假委托手续、公司内部人员利用工作便利,冒用客户名义虚假解除合同、领取保险金,侵占给付资金,损害客户利益等虚假支出风险。保全环节的操作流程风险主要是公司内部员工未严格执行公司制度规定存在违规操作的风险,可能存在保全申请资料不齐全、保全项目操作错误、给付对象错误等。
2.风险评估。保全环节的员工风险危害极大,未经客户同意,公司内部人员、销售人员假借客户名义,提供虚假资料,办理虚假退保及给付,不但严重损害客户利益,且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秩序,极易引发风险案件,对公司经营可能造成严重影响。保全环节的操作流程风险主要是合规性风险,可能引发保险合同诉讼纠纷,引起监管部门的处罚,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对公司品牌及社会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
3.风险控制。操作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加大集中管理力度、加强后督核查管理、加强预警监测分析等手段防范员工风险和操作流程风险,提升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减少操作风险损失金额及操作风险所引发案件的影响。
(1)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加强对销售人员的诚信教育,强化销售人员的诚信合规意识。二是坚持开展内部员工的职业道德、风险意识、案件警示等教育,强化员工的执行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
(2)加大集中管理力度。通过推行集中管理,将高风险作业集中至省公司或总公司审核,事中审核人员应对申请资料的真实性、业务处理的合规性、客户身份识别进行有效审核,可以防范基层公司因人员流动性大、风险意识不高所引发的违规风险及虚假给付风险。
信用卡业务是各银行增加利润来源的重要中间业务,在银行利润结构中信用卡业务的收益占据重要比重,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业务品种之一。我国自1985年中国银行推出第一张信用卡以来,在度过了十多年的低迷期后,近几年信用卡业务得到飞速发展,信用卡发行量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底,我国银行累计发行银行卡206594.37万张,同比增长14.8%,增速降低5.2%。其中,借记卡188038.81万张,占银行卡发行量的91.0%,同比增长13.4%,增速回落4.2%;信用卡发卡量为18555.56万张,同比增长30.4%,增速回落27.3%。截止至2009年,银行卡发卡数量增速放缓,信用卡占银行卡比例进一步增加。2009年底,我国银行借记卡发卡量与信用卡发卡量的比例约为10.13:1。
信用卡发卡量快速上升的背后是个人金融服务要求的全面增加,居民结算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逐渐接受了从现金结算到信用卡结算这一支付方式的转变。信用卡已经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在我国居民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好伴侣。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成为持卡消费一族,持卡消费在生活中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信用卡行业高速增长的同时,是全行业普遍亏损的局面,只有招商银行等少数发卡行目前实现了盈利。据2009年中国上市银行中报提供的数据分析可知,披露了信用卡不良贷款数据的四家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深发银行的信用卡不良贷款分别占到总不良贷款的11.1%、6.7%、2.7%和3.8%,并大致呈现出信用卡发卡量越大,信用卡不良贷款率越高的趋势。韩国信用卡危机和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我国银行业在信用卡业务飞速发展的现状下更应该引以为鉴,对信用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以求防范于未然,避免重蹈覆辙。并且加强对信用卡风险的管理,无论对社会、对银行业还是对持卡人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总结,提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以求为信用卡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国内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1、吴洪涛[1]的著作《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将消费理论、银行信贷理论、货币进化论结合在一起,分析了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普遍模式。参考了Bierman和Hass,Yawitz的研究成果,对中外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
2、周宏亮、穆文全[2]编著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介绍了美国信用卡发展简史和信用政策,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理念及相关法律。并且在分析技术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数据挖掘、数据仓库、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决策树等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该著作不同于以往信用卡风险管理以理论分析为主的惯例,而采取不同的思路为风险分析提供技术基础。
3、中国工商银行课题组[3]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收益较低,盈利困难,并研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能力低下的原因和应对策率。
4、王红、李松[4]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中认为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存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风险管理法制不完善、风险管理协调沟通机制有待加强等问题,并从做好风险防范建设,建立内控长效机制方面提出措施。
5、李慧妍[5]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性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盈利性。她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性较低的主要原因,并且证明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性的关键因素是信用卡的透支余额。
6、闫天兵、沈丽[6]在《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认为信用卡业务是一项高收益与高风险并重的业务,在《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一文中首先对对信用卡的盈利结构进行分析,针对信用卡信用风险问题进行识别,并采用信用评分模型进行衡量,借以从获取客户,管理现有客户问题和催收欠款三个方面提出有效的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7、吴镝、蒋鹏[7]在《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中介绍了信用卡欺诈风险的来源:商家、持卡人、商业银行和第三方。具体分行了欺诈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对策,应该着力于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社会防范力量的统一以及法律支持体系的完备。
8、陆立锋[8]在《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与利润增进问题》中论述了信用卡风险管理与利润增进之间的关系,指出我国信用卡行业的新机会在于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一定要与银行企业文化、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要能够为银行创造价值,取得利润。而信用卡利润增进的关键在于风险管理能否进一步贴近市场,提供以人为本的增值服务。他认为中国信用卡产业未来十年内将进入“井喷式”的爆发性增长阶段,发卡规模和信用卡业务利润将急剧增加。
9、黄素梅[9]在《给予生命周期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一文中把信用卡生命周期中分为四个阶段——考察期、形成期、稳定期和衰退期,认为考察期要加强营销管理,筛选客户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信用卡风险管理的难易;形成期主要是进行审批管理和授信管理;稳定期要灵活调整策略以控制风险、挖掘收益、巩固客户忠诚度、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对特约商户行为进行监管,以期实现更好的账户管理效益;衰退期,银行应合理制定催收策略,极力挽救客户,减少坏账损失。
10、王立枫[10]在《信用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中分别对银行、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在信用卡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全面详细地进行分析,指出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提供了相对的风险控制措施。文中除了关心银行面临的信用卡业务风险,还增加了对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的关注,特别是近些年来新发现的信用卡犯罪形式大大加大了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在信用卡业务中面临的风险。
11、赵杰[11]指出我国信用卡发卡行信用风险在不断积聚,逐渐进入业务发展的拐点期,现如今急需建立信用卡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合理的授信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12、刘明芳和油晓峰[12]在《我国信用卡风险与管理研究》中详细分析了美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韩国信用卡危机和台湾信用卡危机。分析指出美国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美国信用卡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相互弥补、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利益共享,很好的完善了个人信用卡体系。同时韩国和台湾的信用卡危机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信用卡行业来说是一个警示。他们在文中建立了个人信用评分模型。
二、国外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1、Stighz和Weiss[13]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一文中,提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借款人会产生改变起初申请贷款时的用途转而从事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的动机,这就导致银行的预期收益降低而风险增高,从而使得银行面临“道德风险”。商业银行面对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可以采用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透支利率,用提高利率增加的利息收入来补偿可能出现的坏账损失,同时也带来不利后果。首先,面对高利率,那些能按时偿还的安全客户会主动退出这一高价信贷市场,但危险客户由于从事高收益高风险项目,无论成功与否都敢于贷款。其次,借款人为了支付高利率会选择把贷款用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上,以博取高收益,银行收不回贷款的风险就更大,这就是“逆向选择”现象。道德风险发生在借款人透支之后,由于银行对于借款人透支使用情况监管不严格,借款人为追求高回报,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往往造成高违约率,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共同作用导致信用卡信用风险要远高于其他贷款。
2、Donatoct AI[14]以信用卡资料为例,试着利用资料勘探的技术预测信用卡持有人的信用破产时机。
3、Elizabeth Langwith[15]的研究指出信用风险的部分成因是还贷利率过高所致,他通过大量信用卡使用者的调查发现要降低信用卡风险,发卡银行必须管理好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并应酌情降低还款利率,另外可以借助专业的催帐公司处理呆账。
参考文献:
[1]吴洪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0)
[2]周宏亮,穆文全.信用卡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加速信用卡收益结构的转型[J].中国信用卡,2006(1)
[4]王红,李松.信用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J].中国信用卡,2007(10)
[5]李慧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性分析[D],苏州大学,2007
[6]闫天兵,沈丽.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济南金融,2008(8)
[7]吴镝,蒋鹏.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8(7)
[8]陆立锋.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与利润增进问题[J].新西部(下半月),2008(4)
[9]黄素梅.基于生命周期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9(12)
[10]王立枫.信用卡风险成因及方案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9)
[11]赵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
[12]刘明芳,油晓峰.我国信用卡风险控制与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13]Stiglitz, and Weiss. Credit Rationingin Markets with I 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14]Warmer, John T. and Saul Pleeter. The personal Discount Rate:Evidence from Military Downsizing Progra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1)
[15]Greenspan, Remarks at the Financial Markets Conferenc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Washington,D.C.Alan,1996
关键词:担保公司,贷款,风险管理
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同样,不想盈利的公司就不是好公司。在担保这个行业里,任何一个想要做大做强的担保公司无不都在积极的扩大规模、拓展担保贷款业务。但如果疏于管理、轻视对于担保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问题、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益、鼠目寸光,其结果往往则是担保公司不但不能长期发展、实现盈利,反而极易给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带来风险,误人误己。
1. 信贷中所存在的风险现状分析
1.1识别风险的能力薄弱
从商业银行方面考虑,其所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仍不成熟,过分相信担保公司的审查结果,对于担保公司的依赖过大。因而,形成了认为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贷款便毫无风险的错误认识。自己对于贷前的审查环节,不了了之。将担保公司提供的审查报告深信不疑,缺乏自己独到的分析与见解。贷后管理方面,疏于定时定期的调查,总以为只要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即使中小企业发生财务意外状况,而还不上贷款时,此时仍旧有担保公司提供的保证金作为后盾,低估风险。从担保公司方面考虑,部分企业唯利是图,完全将商业道德抛诸脑后,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风险评估能力薄弱。因而往往放松了对于中小企业的审查,对其绿灯长开。从中小企业方面考虑,由于其的道德缺失,试想投机取巧,常常抱着侥幸的心理,拖款甚于不还贷款。这其中种种毋庸置疑地加大了贷款的风险系数。
1.2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设缺陷
在法律建设上,对于担保额的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存在着法律上的缺陷。法律中对于担保机构的准许条件、监督主体和监管法规都未作明确的规定。从社会方面考虑,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经常鼓励各个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发展资金业务,但往往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监管建设力不从心。且整个社会的信贷毒瘤长期存在,仍没有根治,这让不少不法份子得了可趁之机。在自身因素上,银行担保管理制度不够强硬。一则,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可行性地操作流程欠缺,没有具体的控制监管措施。二来,对于担保公司的监制不到位。银行对于担保公司的约束仅仅凭着一张白纸黑字,对和担保公司的往来客户、担保资金的来源以及担保公司的企业道德素养信息度掌握不够。三是,高端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商业银行为了减少贷款担保的成本,往往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来招拢专门对担保公司进行合作和防范其风险的管理人才。将繁琐的贷款手续移交给了担保公司,不重视一手资料的获得。中小企业营运良好也罢,若出现了坏账则仅仅将保证金扣收,将坏账原因地检查、分析和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一旦担保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股东恶意抽逃资金,到时担保公司怕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此时银行极易出现债权悬空或者担保失效的尴尬境地。担保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亦不可观,担保责任贷款保证金违规现象普遍。对被担保人的“三查”工作不到位,对担保责任的认识不足,依赖农信社贷款管理和反担保人连带责任的现象较为突出。大多数的担保公司为了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如对于某些棘手客户,则采取降低担保手续费和风险保证金来拉拢客源,随意性大,存在少收、不收的现象。再来,担保公司的有些保证金来源于其他借款,甚至是将股东向农信社所借的贷款转为保证金。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担保公司对于风险的抵抗力薄弱,无法履约,公司的诚信度降低。
1.3担保公司的综合素质差
有些担保公司过分地强调盈利,狂热地招揽业务,甚至有将多收的保证金挪用于投资、借款,形成极高的信用风险。担保公司是担负防控信用风险来获取经济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对于担保公司的基本要求就是诚信二字,社会效益达到了,又何会愁苦于经济效益。热衷于高盈利,高风险的大项目业务的结果常是业务规模做的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高。保证金的不到位,致使公司的诚信度下降,长期如此,担保公司则有破产之危。如若担保公司出现了诚信危机常常会被市场淘汰。诚信经营是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品质,亘古不变。
2.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2.1提高担保风险认识
世事无绝对,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相对面。高风险自然对应着高收益。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业务也不可能绝是零风险。银行一定要跳出认为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便万事大吉的认识误区。银行想要扩大盈利固然没有错,但对于担保公司地选择要思之再三,务必要将把风险防范放在首要位置。银行可通过建立担保公司入围认证制度,从源头上将缺乏资金实力、专业人才、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的担保公司予以排除。另外,银行要建立信贷担保法律审查制度,灵活利用法律才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对于信贷管理人才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切不可因小失大。对于被担保人,担保公司一定要确保客户提供的抵押或质押资产充足且有效合法的条件下,才予以办理抵押或质押贷款担保业务。在这方面,担保公司能采取的反担保措施,一旦被银行要求履行担保责任,可以同时向借款人和反担保人追偿,从而减少自身的损失。
2.2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担保公司应该规范担保手续。贷前,严格把关。为中小企业担保时,注意对于为担保人的近三来年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对于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有一定的掌握。贷后,加强监管,严禁贷款挤占挪用。坚决杜绝借款人以借新还旧的方式偿贷。此时,担保公司可以采用一笔贷款分多次发放的方式规避担保额度限制,分散风险。对于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认真分析,掌握客户的近来财务状况。商业银行也应不断完善自己缺陷,不断修炼自身信贷管理的基本功。对于规范保证金管理,也要给予足够重视。保证金要设立专户储存,以明确资金的流动方向。善于利用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合作协议中对担保公司提出明确的信息要求,避免可能的商业欺诈和不良投机行为。一旦借款人出现财务危机,银行应及时要求担保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如担保公司不巧也出新财务危机时,则银行需确保没有恶意的商业欺诈行为下,拟定书面协议,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银行内部的管理,应严肃工作纪律。推行分工合作的方式,划分责任到人。不定期地开展专项稽核活动,加大稽核监督工作力度。一是对于内部员工的职业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察。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降低贷款门槛,以谋取不当利益。二是对担保公司经营情况、担保保证金存储情况、总的担保责任余额、单个借款人最高担保数额占其资本金比例、风险金提取情况、履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专项稽核,发现超单户规定比例的担保、超协议约定比例的担保立即予以纠正,严防贷款风险,规避法律风险。
2.3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银行和担保公司都应该择优选取合作对象,切不可沆瀣一气,只顾眼前利益,其后果往往不利于自己可持续发展,而逐步被市场所遗弃。加强对于员工的工作能力、道德素养的培养,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互利共赢,齐头并进的竞争环境。
3.结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个公司都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动态的发展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完善自己,在行业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正确认识风险,降低风险系数,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这样的公司方能在市场里寻得一席立足之地,不论风雨飘摇,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担保贷款 风险管理 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担保贷款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担保贷款风险,是指由借款人或第三方依法提供担保而发放贷款受各种事先无法准确预料的因素影响,使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是风险的一种,具有风险的一般属性。由于担保贷款发放和收回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在此期间内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借款人不能按期还贷,造成银行贷款不能收回,担保信贷风险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近些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人民币信贷总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攀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高额不良贷款的现象,虽然经过治理,不良贷款的数量较前些年,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但是,不良贷款率仍然成为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沉重的包袱。可见,保证贷款的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二、我国商业银行担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认识不到位, 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观念。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对防范贷款风险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认为担保贷款比信用贷款安全, 风险小, 甚至还存在即使借款人还不了, 还可以追索保证人和抵押物的侥幸心理。在贷款审批决策时, 片面追求担保形式, 放松了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查, 过分强调并依赖担保措施, 一味地在贷款政策上严格限制发放信用贷款。
(二)规章制度观念薄弱
规章制度观念淡薄, 对担保的合法性、有效性审查不严, 对担保措施缺乏规范管理,这些具体表现在:保证人主体资格不成立,保证人主体资格不成立,对保证人意愿调查了解不深以及抵(质)押手续不完备等方面。
(三)银行管理薄弱
银行管理薄弱, 责任约束乏力, 依法保护合法权益观念不强。依法执行保证人和处置抵押物, 是实现担保措施, 保障银行权益的重要手段。由于银行贷款管理薄弱, 责任约束机制不健全, 加之执法环境较差, 抵押物处置市场不发达等原因, 对大量不良贷款的保证人责任未予追索, 对抵押物也未申请处置, 致使银行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四)执法环境不理想
执法环境不理想, 对保证人和抵押物的执行难度大。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社会信用经济没有真正建立, 地方保护及行政干预情况时有发生,银行依法执行保证人和抵押物以实现债权的难度较大, “司法白条”较多, 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担保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重点考虑项目本身可靠的还款来源
信贷决策时, 重点分析借款人自身的经济效益, 考虑项目本身可靠的还款来源, 而不应过分强调和依赖担保。担保仅仅是为可以授受的贷款提供一种额外的安全保障, 它不能取代借款合同的基本安排, 也不会改善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如果银行不得不执行担保措施偿还贷款, 即使是容易执行的担保措施, 也会造成对贷款效益的侵蚀。
(二)合理设置担保
合理设置担保, 为贷款回收提供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合理设置担保的目的, 是为债权银行提供一个可以控制的潜在还款来源, 从而增加贷款最终偿还的可能性。事实证明容易控制还款来源的担保方式更为有效, 如质押方式担保贷款不良率通常低于其他担保方式的贷款不良率。因此, 信贷决策时要对担保的可行性与充分性进行严格审查, 尽可能选择对还款来源容易控制的担保方式, 使担保真正起到抵御和化解贷款风险的作用。
(三)规范贷款管理, 加强监督检
规范贷款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贷款担保有效落实。目前, 商业银行贷款担保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大多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违规操作的结果。因此, 要进一步健全贷款管理的内控制度, 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 建立贷款管理责任制, 加强对信贷审批业务的监督检查工作, 防范贷款操作的人为风险, 确保贷款担保的有效落实。
(四)依法加强执行力度
担保贷款中, 保证与抵押措施对抵御、化解贷款风险的作用不明显, 固然有行政干预、 “司法白条”多、担保措施先天不足等多种原因, 但与债权银行的追索意识不强,执行力度不够更有直接关系。因此, 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依法保障合法权益的观念, 加强对保证人和抵押物的执行力度,严肃担保责任, 一旦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 要及时追索保证人和处置抵押物。
参考文献:
[1]陈耀武,左凯.担保贷款风险管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安全的着力点[J].武汉金融,2000,(13).
[2]郭民,何晓蓉.商业银行担保贷款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西南金融,2001,(07).
[3]叶毅.担保贷款中存在问题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18).
2010年4月股指期货的推出为证券投资业务提供了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完善了证券市场的做空机制。证券公司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主动调整证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暴露程度,对平滑公司经营业绩、减少市场单边下跌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套期保值业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机构可在套期保值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环节积极主动管理风险,使业务风险处于可控、可测、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风险管理
1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是一种利用股票现货与股指期货价格之间的同步和一致性,实现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之间盈亏相抵而规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在股指期货市场和股票现货市场持有价值相等、方向相反的仓位,从而对冲系统性风险。
按照持有股指期货头寸的方向,套期保值可分为卖出保值和买入保值。卖出保值是指期货头寸为空头的套期保值,目的是对冲所持有的现货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当投资者预期股市将要下跌,而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者不愿卖出股票,就可以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对冲股市整体下跌的系统性风险。如果对股市下跌的预期改变,则对卖出的股指期货合约进行平仓。该期间内,股指期货市场空头仓位上赚取的利润能够补偿持仓股票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买入保值与卖出保值方向相反。
利用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具有能够有效地对冲、管理与市场整体走势相关的系统性风险的特性,投资者发展出了以获利为目的的套期保值策略,例如:期现套利,获取股指期货和现货之间的价差利润;相对价值投资,即ALPHA投资,通过量化的方法寻找相对优秀的股票和相对劣势的股票,并配合股指期货对冲获得稳定的正收益;统计套期保值,投资利用数据挖掘获得的大概率事件来进行获利,包括事件套期保值、转债套期保值、新股套期保值等等。这些策略的核心都是通过在不同的市场、交易品种之间建立方向相反、价值相等的头寸,对冲指数方向性风险,获取与市场的短暂定价错误、选股能力相关的绝对收益。
2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风险分析
虽然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是为了规避、转移和管理风险,但由于期货交易的特殊规则如实行保证金交易制度从而存在较大交易杠杆等原因,套期保值业务中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
2.1 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不匹配风险
套期保值的核心是利用股票现货与股指期货价格之间的一致性,实现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之间盈亏相抵。因此套期保值的原则是在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头寸应该是方向相反,价值相等的,如果二者在价值、方向上不能匹配就会出现风险暴露。如果二者匹配度很低,交易就变为方向性的投机。巴林银行、中信泰富、中航油等企业在套保交易中损失惨重,都是因为期货和现货两个组合不仅没有实现匹配对冲,而且还相互放大风险,导致巨额亏损。
2.2 跟踪误差风险
期货套期保值基础在于期货合约到期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走势趋于一致,期货与现货之间的盈亏正好相抵,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冲价格风险的现货组合通常与股指期货标的指数的成分股构成并不完全一致,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形成一定的跟踪误差(tracking error)。跟踪误差会导致套期保值效果的下降。
2.3 模型风险
为保证套期保值效果,在套期保值之前往往会计算所持有的股票组合对于期货标的指数的敏感程度Beta、基差、套保比率等关键指标参数。在参数计算过程中,需要应用各种线性模型和拟合算法,以保证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模型使用不当就会导致计算偏差带来风险。由于我国股指期货交易历史数据较少,也会对模型中重要参数值的计算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模型风险。
2.4 资金配置和保证金风险
资金配置是指套期保值资金在现货证券账户和期货保证金账户的分配。股指期货交易采用保证金交易、每日无负债结算和强行平仓制度,如果股票指数持续出现与持有期货头寸方向相反的走势,期货账户就会不断出现亏损,需要不断追加保证金,由于保证金有限投资者可能会被迫终止套期保值。
2.5 强行平仓风险
强行平仓是期货市场独特的制度设计,也是期货市场控制风险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确定了相对较高的保证金比率,并有权根据相关规定调整保证金比率,要求投资者按规定及时追加保证金,否则将对投资者部分或全部合约采取强行平仓。套保投资者如果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及时追加资金,其持有的套保交易中的部分甚至全部合约可能被强制平仓,从而被迫终止套期保值。
2.6 强制减仓风险
当股指期货连续出现极端行情时,为稳定市场和控制风险交易所会对持仓赢利超过规则指标的部分进行强制减仓。即当日按涨跌停板价格申报却未成交的平仓报单,按比例自动撮合成交。对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如果期货价格出现同方向连续单边市时,交易所将启动强制减仓措施,此时在股指期货市场持有的套保头寸就有可能会被交易所强制减仓,这将导致股票现货头寸的风险暴露。
2.7 结算风险
套期保值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收到期货公司提供的交易结算报告、追加保证金通知等文件,或收到追加保证金通知且确认追加保证金却未在约定时间内及时将保证金存入期货保证金账户将导致结算风险的发生。
2.8 其他风险
除上述各类风险之外,套期保值业务还可能面对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
3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应覆盖业务的全过程,在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环节,针对业务流程的特点,制订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期实现安全、有效的套期保值。
3.1 事前阶段:压力测试
在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事前应过压力测试评估业务风险,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分析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确定套期保值业务规模、风险预算限额。
压力测试主要测量在重大、意外风险事件(例如市场连续急跌、大幅加息、降息等)发生时套期保值投资组合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分析最不利的市场情况发生时组合所受的影响,分析套期保值组合对于风险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应从正向与逆向两个维度开展压力测试工作,正向测试假设轻度、中度、重度三种不利情形,分别模拟净资本等风控指标的承压情况,以及上述各种情形下对公司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考察套期保值业务对净资本合规性以及公司盈利的冲击;逆向测试则结合公司的财务预算设定的盈利目标与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压力测试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特性,检验公司各投资组合所分配的资本是否充足以及相应的资本配置的限制是否合理。评估自身风险容忍度反推公司可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最大规模及其风险限额。
3.2 事中阶段:对业务风险进行分类管理
3.2.1期现匹配风险管理
建立对期现匹配的度量指标衡量套期保值组合的期现匹配情况,即:期现匹配差异度【|100%*(现货价值-期货价值)/现货价值|,其中|.|表示取绝对值】。期现匹配差异度越低,表示现货价值与期货价值对等程度越高,匹配差异度为0表示完全对等。开仓与持仓过程中期现匹配差异度不得高于10%。
3.2.2跟踪误差风险管理
针对跟踪误差风险,在套期保值之前应计算所持有的股票组合对于期货标的指数的敏感程度Beta,根据Beta确定合理的套期保值比率。在套期保值过程中对组合Beta值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套期保值比率;并尽量使保值期与期货合约到期日保持一致或接近的策略以控制跟踪误差风险。另一方面严格风险预算管理,当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整体风险预算达到警示级别时,采取止损措施以控制业务风险。
3.2.3资金配置和保证金风险、强制平仓风险管理
根据套期保值模型量化分析,做出期现资金配置方案与阶段性套期保值头寸持仓计划时,应充分考量套期保值头寸随套期保值空间的扩大而增加、随套期保值空间的缩小而减少的操作原则。
期现资金配置方案应遵循审慎、优先考虑风险的原则,预留充足比例的保证金。从账户安全的角度出发,原则上应预留足以应对一个交易日指数涨停的保证金金额。
3.2.4强制减仓风险管理
在持仓合约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采取主动减仓或移仓来减少被强制减仓的可能。对被强制减仓而造成的现货头寸暴露,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
3.2.5结算风险管理
每日应登陆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查询系统接收期货公司提供的交易结算报告、追加保证金通知等文件。在有持仓的情况下如未收到相关文件,需及时联系期货公司,请求补发。
3.2.6其他风险管理
对于套期保值业务的流动性风险,应在运用套保模型制定套保策略时,充分考虑相关期货品种的流动性因素;而对于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应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与操作细则并在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等措施,杜绝各类操作风险的发生。
3.3 事后阶段:绩效分析
风险管理机构应定期监测业务开展过程中各项关键指标变动状况,督促套期保值操作人员总结历次套期保值操作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期现套期保值业务绩效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账户总体盈亏状况、期现匹配情况、现金管理的安全性、期现相关性分析如现货组合Beta值、波动率、Var等指标。
3.4 风险应急措施
一、政治、政策风险
由于境外施工项目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而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在政治、经济转轨期间。所以,境外施工项目可能存在因所在国政治体制不稳定、经济政策变化而引起项目实施变动的风险。例如我公司承建的某国的糖厂项目,就因为该国总统换届,导致项目停工,直接影响工期和施工人员的安排,进而大大增加了成本。又如我公司承建的某国的学校、医院项目,项目进入施工阶段后,当地政府突然出台政策,对此类项目征收3%工业税,直接导致项目成本增加200多万美元。
应对措施:首先要事先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对于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国家,要在合同中约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其次,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一旦出现上述风险,出口商可得到赔偿。第三,事后及时与业主沟通,采取补救措施,争取从业主方得到一定的补偿。
二、税收和法律风险
由于EPC项目是包括土建、安装、劳务等的交钥匙工程,情况比较复杂,各国的税收、法律规定也存在差别。例如有的国家要求总承包商在当地设立分公司,作为一个盈利企业,按照当地的法律缴纳各种税收,如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即便有《避免双方征税协议》也只免部分税种,其他税种依旧要缴纳。这个因素如果在招投标时没有考虑到则财务风险很大,因为这属于较大的成本支出。在法律方面,有的国家规定,如不给当地雇员上各类保险,则承包商将面临被的风险,这部分成本支出也是要充分考虑的。又如,有的国家是外汇管制国家,如何履行外汇收支审批手续,能否按时拨款到位,都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如果在资金安排时没有考虑审批时间,影响了工程进度,将会面临没收保函的损失。
应对措施:承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时要重视前期调研。尤其是对初次涉足的国家,一定要聘请当地的律师、会计师、税务师进行咨询和筹划,避免税收、法律风险。
三、外汇风险
自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使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给国际工程承包的财务人员提出了一个较大的课题,下面介绍一下我公司的应对措施。
(一)将部分升值因素转嫁给分包商
即与分包商签署与对外合同同种货币结算的分包合同,在这种方式下可以将部分收入和成本的汇率绑定,汇率波动只对外币净利润部分产生影响,最大限度规避汇率风险。例如我公司在某国的学校、医院项目由于分包合同、设计合同均采用美元结算,我公司收汇近一半都转移给分包商,减少汇兑损失约2 000万人民币。
(二)锁定汇率或锁定汇率波动范围
通过在与外方业主的合同中对汇率相关条款进行约束,将汇率固定在一个固定值上或一定的范围内。当外币与人民币的汇率超出规定区间,合同价格将进行相应调整。例如我公司的某个项目,合同中与外方约定1美元兑7.4元人民币,通过买方信贷结算,在这样的条款下,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就完全转嫁给了业主。又如,在某国对业主提出以当地货币支付的款项,合同可以约定该货币与美元汇率极限范围为140:1,超过此汇率按此汇率调整价格。
(三)利用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等金融工具
由于目前我国企业承包的国际工程多集中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通常有一定的还款宽限期,还款周期也很长,因此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不断加快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此情况下,通常可以考虑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等金融市场工具,当然,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汇率和利率成本。例如押汇、福费廷等。
(四)选择好结算币种,优化货币组合
承包企业的中标价格含有一部分当地币,如安装费,售后服务费等,因此需要在现场支付的各种费用,应尽量通过当地币来结算,其他的款项尽量采取国际硬货币结算,这样可以规避一部分外汇风险。
四、 用工风险
作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在施工时如果带动出口国的劳务输出,势必与当地的劳动力产生竞争,影响其就业,因此各国对劳务输出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某国规定:国际工程承包商每向该国输出一名劳务人员,必须雇佣当地5名员工,否则总承包商要为每人每年缴纳2 000美元的管理费。此外,有些国家在签证上加以限制,还有些国家甚至对不同城市都有不同的政策,例如总承包商在该国的一个城市雇佣当地员工比例符合要求了,但当把这些员工调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时却得不到认可,还必须在该城市重新雇佣当地员工。还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当地用工超过一定时间时,如果再要解聘,补偿金还要加大,无形之中又增加了用工成本。
应对措施:在承揽项目前充分了解当地的用工制度,并争取在合同谈判阶段与业主协商,争取部分转嫁,或者直接将劳务工作分包给当地企业,规避用工方面的风险。
五、设计流程控制风险
“术业有专攻”,一流的设计单位未必是一流的施工单位,但是,一流的设计单位与一流的施工单位的组合也未必能打造一流的工程承包项目。一般情况下,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都是分别由不同分包单位来完成的。双方如果没有充分沟通,就会导致施工承包企业对设计意图理解不深,设计单位对施工难度不予理解,出了问题互相扯皮,有可能造成总承包项目的潜在经济风险。
应对措施:通过设计单位推荐施工单位或者施工单位推荐设计单位,甚至直接寻找具有集设计、施工于一体的分包单位,达到避免设计施工沟通不畅造成损失。
六、当地土建中的风险
对于交钥匙工程,前期勘探设计和预算相当重要,任何细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最终亏损。例如有的项目工程量场地平整预计是10万方,到实地操作时有可能是20万方;又如前期对地下情况勘探不准确,预计地耐力是20,实地施工时发现地下是个大窟窿,实际地耐力是8,这样就不得不打桩,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成本;再如,有些地区当地工艺不允许,原设计方案不得不变更。还有些国家专门在保函上做文章,例如在施工完成后需由当地监理人员签字认可后方可让设备进场,恰恰在签字环节监理借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而保函规定最终交给日期延期一天都要收罚息,此时的总承包商就会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左右为难。
应对措施:首先,在与设计单位签订合同时,必须明确责任,由于设计勘探失误导致的罚金必须足以覆盖由此导致的整体成本支出。其次,土建施工由当地完成,但要注意的是交工日期和罚金要明确。第三,要注意保函条款,尤其是出现过类似情况的国别。第四,前期预算时,现场施工不可预见费用要打足。
七、招标文件模糊定义的隐性风险
例如:某项目招标文件中关于工作范围的描述,有这样一个条款:“如果在分输站附近50公里范围内有临时机场存在,则不需要再建新的机场,否则,应建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新机场。”根据此条款,投标人需要做出是否要建新机场的决策,经过现场勘察,发现在附近有临时机场,且能起降合同中所说的小型飞机,遂做出决定不再建新机场,报价中没有考虑临时机场的费用。但承包商忽略了上述条款存在3种模糊定义:一是50公里是指陆路距离还是直线距离;二是现有机场是否包括所有类型的机场,如军用机场等;三是采用什么样的国际标准。此项目中恰恰一个机场的陆路距离超过了50公里(直线距离
业主本可以对是否建临时机场直接在招标文件中列出,却故意将此决策权交与承包商行使。而承包商常因投标时间短,无法核实所有影响报价的因素,造成匆忙决策。如果承包商决策失误,则业主可利用合同的相关条款向承包商提出索赔。
应对措施:要求业主对招标文件的条款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对错误解释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八、人力资源风险
由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是以项目方式并在国外执行的,所以需要懂项目管理、懂语言、懂当地文化、懂当地法律、懂财务控制、懂客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这种人才不但难以培养也更容易流失。公司多年培养的项目经理被其他公司高薪挖走的情况时有发生。
应对措施:首先奖励要到位。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企业精神和员工在企业的发展空间来留住人才。第三,对项目经理和现场的人员加强关怀,例如安顿好他们的家属,安排随任,对不随任的家属节假日组织座谈联欢等。第四,定期给现场人员安排国内外高级培训的机会,使他们不仅有实践经验,更要定期在理论上迈一个新台阶,当然培训过后与他们签订的合同会更长些。第五,注重培养由多种专业人才构成的复合型人才团队而不只是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避免因个别人才的流失影响整个施工项目。
九、项目管理内外沟通不畅、现场管理不善的风险
有些项目现场财务收支随意,出现审批手续不全,随意挪用款项的情况;有些现场固定资产没有专人管理,换两三批人之后,从国内采购的摄像机、照相机等就无从查找了;有些现场不及时向总部报账,出现问题也无法及时发现;有些现场国内外沟通不畅,出了问题互相扯皮等等都会导致项目难以顺利执行。
应对措施:首先,现场制度要健全。如现场《财务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不仅要有制度,还要定期审计,监督制度的执行。其次,外派项目经理的同时,要派财务经理。第三,一些关键性资源应由公司进行集中管控,如统一合同管理、日积月累的项目实施方法经验等知识性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管理。第四,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借助财务管理系统,实现高效的财务集中管理;借助大型通讯支撑平台,实现项目运作中的及时信息反馈与管理,达到国内外沟通流畅及时,做到国外账务定期报总部。
十、其他风险
例如疾病、战争、宗教习俗、党派斗争、工会罢工、当地原材料涨价、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都会对项目的施工产生影响,使项目无法如期完成。例如我公司执行的某国的流域规划项目,该项目属于政府立项批准的项目,所有的审批手续都办理妥当,但由于当地宗教习俗,有些地段不允许施工,直接影响项目的整体设计规划,使得我们不得不临时更改方案,进而增加项目成本。
一、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财务管理主体
报业集团以集团总部为中心,子报、子刊及下属单位构成了集团下的多层次复合结构。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主体就是这个多层次的复合机构。
(二)财务管理客体
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对象是整个集团的资金运动及其价值运动。报业集团不仅拥有雄厚的资本,数量庞大的资产,而且这些资本资产的分布极为广泛,子公司及下属单位所占比例不小。
(三)财务管理目标
在财务管理目标方面,无论是集团整体还是成员单位都是以实现集团的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整个集团公司在实现整体财富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个体成员单位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成员单位与集团整体协调发展、相互依存的机制。
(四)财务管理具有复杂性
报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对象是整个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内单位众多、业务复杂,与单一的公司相比,管理方法更为复杂。
二、报业集团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资本机构不合理、资产管理不善、融资及投资不当而引起的使公司丧失偿债能力,从而使企业的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更像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对财务风险进行研究对企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报业集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企业形式,他们既有传统的经营项目,像广告经营、出版、报刊发行、印刷等,也有新兴的产业:房地产酒店业、发行连锁服务、物业管理等。经营活动如此复杂,进而会引发财务风险。另外,政府干预对于某些拥有党报党刊的集团来说也是潜在的财务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跨国经营越来越频繁,因此企业才财务活动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外汇结算业务,外币结算业务涉及折算风险,因此大大增加了汇率风险。同时国家队金融市场的监督也越来越规范,在市场中,各种企业都是地位平等的,企业筹资收到各种各样条款的限制,企业要筹到资金必须凭借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筹资成本,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筹资风险。
三、提高报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集团的内控制度
从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控制程度来分,财务风险可分为两种:可控财务风险、非可控财务风险。非可控财务风险是指不能通过公司决策等加以控制的风险。而可控财务风险则是可以通过财务政策、决策等进行控制的风险。而对报业集团来说,财务风险管理就是对可控财务风险的管理。集团通过事前控制、完善风险管理等降低财务风险。报业集团可以从这几个反面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一是对各种经营活动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资金管理、对外投资、防票据诈骗管理、对外担保等。二是要完善集团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内控制度,相互之间的业务活动等要相互制约,重大事项要上报由集体领导进行决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对外销售、对外投资、资金调度等方面,要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与权限。进而能够最大程度的预防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三是对重大经济事项实行会审核签制度。对于重大对外投资羡慕,当事部门必须提交书面报告,经总经理阅示后送交各职能部门会签,并提出意见,然后交至总会计师和前后,再由总经理签字确认。经过这一系列程序可以为决策提供全面的依据,避免集团内部出现决策失误或者舞弊事项的发生,最终降低集团的财务风险。
(二)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贷款就需要还本付息,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佳,则会产生财务风险。而企业贷款会为企业带来杠杆收益,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财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会产生不同的财务风险。因此,对于报业集团,企业可以向银行借款取得资金,通过贷款的杠杆效益弥补财务风险的消极影响。但同时,报业集团应控制债务占企业资本的比例,将其控制在最佳资本结构范围内,集团的债务资本与产权资本达到最佳组合转台,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三)加强企业对现金流量的控制
现金流量反应的是一个企业在某一时期内现金流入、流出的状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经营、筹资、投资活动都会产生现金流动,而在这三者中,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最为重要。现金流量可以反映出报告期间内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收支状况,因此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现金流量比利润更重要。如果某一时期企业的利润增加了,现金流量却在减少,可以说明企业的真实收益在下降,集团总部需要对其加以重视。
(四)规范融资担保
报业集团一般都会有很多下属公司,因此经常发生集团为子公司融资担保的业务。子公司对融资资金的运用情况决定了集团事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所以集团总部应对融资担保业务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首先,下属公司必须有独立融资的资格才能进行融资,融资时必须按照计划进行融资,填写审批表,注明金额、期限、银行、资金用途及未来可能产生的资金效益等,由法人代表签字盖章后递交集团投资部,经投资部总经理同意签字后,可由集团总部出面融资担保。其次,对于子公司来说,集团总部为其担保融资后,没有需要将融资情况进行报告,如果还需要追加融资,则必须重新递交申请。经过这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不仅可以确保资金的供应,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融资风险。
(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少坏账损失
对于有党报党刊的集团来说,由于公费订阅所占比重大,多数采取先发报纸、先登广告,客户开票签字后再付款的方式,因此,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并且有的款项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坏账。而且目前状况下,印刷业效益下滑,报业集团的印刷厂仍采用先印刷验货、后签协议收款的方式,从而导致应收账款剧增。因此,报业集团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首先,要严格制定应收账款的比例,对已经存在的应收账款要经常进行账龄分析,减少坏账风险。其次,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时计算出周转天数,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第三,报业集团应该严格制定应收账款的收缴制度,将相关人员的报酬与应收账款的回收金额、回收时间挂钩。
(六)实行财务集中管理
报业集团应实行集中管理制度,不能给下属单位过多的权力。下属单位拥有的权力过多,经营活动中则会出现问题。例如,下属单位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自主进行资金调度、滥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造成整个报业集团资金、资产使用上的困难,进而损害了集团的利益。因此,报业集团进行财务集中管理,不仅可以使整个集团充分利用规模优势,成功规避财务风险。而且,可以促使整个集团的财务目标协调一致,进而促进整个报业集团的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七)加强财务监管
为确保报业集团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可以通过加强财务监管的途径降低财务风险。集团总部可以从总部挑选会计人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及轮岗后,作为会计主管委派到下属单位,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会计主管代表集团总部的利益,对任意可能损害报业集团利益的行为进行否决,从而减少下属单位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为了确保会计主管的工作有效地进行,会计主管的工作需对集团总部负责。集团总部也要会计主管加以限制限制,会计主管的工资计算标准不应采用所在公司的标准,而应该按照所在单位的经营业绩,由此可以杜绝会计主管与下属单位相互串通舞弊的现象,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 2007(10).
[2]赵刚.现代公司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2008(1).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 2007(10).
[4]袁博.报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9(11).
[5]张源红.现代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广电纵横,2006(9).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99-02: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金融服务外包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金融服务外包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风险。金融服务外包风险不仅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对市场的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此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控制显得尤为的重要。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
对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义可以概括出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或核心产品外包给服务商,主要的外包业务有:业务培训人员培训、后勤服务等日常业务的外包,也包括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等与IT相关的业务外包,还有ATM处理程序、票据支付相关的服务等的与金融产品相关的外包。本文以下提及的金融服务外包暂定为商业银行的IT服务外包及与金融产品相关的业务外包,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与这两项相关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风险管理。
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识别
(一)来自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
1、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错误决策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外包业务合同签订、执行不当产生的风险以及外包失败后的退出决策。合同风险指合同有关条款不规范规定以及双方责任划分不明确而引发的风险。退出决策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决策者对市场分析错误以及对自身核心能力把握不够准确做出退出决策。
2、人力风险
由于与外包商企业文化差异或是与外包人员沟通不畅而导致的人员流动性高或是由于员工素质低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3、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自身内部财务出现危机而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形式有合同以及合作战略联盟等,由于商业银行与外包商之间有经济往来,一旦一方的财务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连带风险,使另一方出现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
4、管理风险
(二)来自商业银行外部的风险
1、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外部不可控的市场环境影响,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将金融服务外包给国外的外包商,一旦外包商所在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发生变化,势必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决策、交易过程中产生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害。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外包商在外包市场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市场结构的改变或是整个市场的利润空间的改变而引发的风险。例如外包服务商由于技术的创新,也就具备了和商业银行讨价还价的资本,商业银行的成本上升。
3、技术风险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外包商必须致力于技术创新,但一旦技术得到创新,外包商将会用其代替以往的技术,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信息技术已经潜入金融机构的各个领域,两者必不可分。
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外包商由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不愿或者不能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由此而引发了违约风险,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外包业务的停滞。
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度量
(一)风险矩阵法
在识别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中的风险之后,需要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评估。这就需要首先对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风险评估其等级以及发生的概率,当确定风险等级R和风险概率P之后,RP得出风险等级量化值。首先我们对风险等级进行解释说明,如图4.1:
外包风险影响等级及解释说明
确定了五个风险等级,随之需要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我们将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P分为五个区间,(0 ,10%),(11%,40%),(41% ,60%),(61% ,90%)和(91% ,100%),概率区间及其解释说明如图4.2:
外包发生风险概率的解释说明
当确定风险等级R和风险概率P之后,RP便是风险等级量化值,风险评价对照表如下4.3:
风险等级量化值对照表
当商业银行在外包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时,由相关专家先估算出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然后对照上述列表确定风险的大小,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为最低。但风险矩阵法有其自身局限性,它可以评估单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却不能评估出银行外包的整体风险。
五、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策略
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意识,加强内外部的监管和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政府也应对金融服务外包充分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消除风险或者是风险降到最低,使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识别最合适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在寻找最适合的金融服务外包之前,商业银行需要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及核心产品有全面的了解。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现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尤其是自身的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做出金融服务外包决策。
(二)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以及建立外包商评估制度
慎重选择外包商是商业银行实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一步,关乎外包活动的成败,因此外包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商业银行管理层应结合自身外包需求,充分考察市场对外包商的声誉、业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等方便进行评级,做出最优的外包商。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商业银行在外包过程中需要将部分信息提供给外包商使用,这时银行的商业机密和重要信息可能就被外包商泄露给竞争对手,这样商业银行将面临知识产权纠纷,我国相关法律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信息保密事项做出严格的规定。
六、结论
随着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竞争力,金融服务外包作为一种增强竞争力和增加效益的有效工具,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金融服务外包,虽然银行自身也对外包的风险做了或多或少的防范,但总体来说银行的风险管理还远远不够。在运用这样一种有效工具时应注意防范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实现风险管理,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和国家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降低外包风险,使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刘超.基于作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实践者的视角[J].金融论坛,2005(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