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4:53: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程地质实习心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地质档案 资源共享 策略 成效
地质档案是中国海油海上勘探开发生产及其科研事业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记录,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档案,是促进海洋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也是管理海上勘探开发生产及其科研事业的重要保障。因此,作为档案业务部门,加快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争取为海洋事业发展谋取最大化利益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钻采院在加快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而《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正是其中亮点之一。2010年,钻采院信息中心汇集了地质专业、档案管理专业、软件开发专业技术人员,结合中心南北区域地质档案的实际管理情况,为地质档案量身设计,开发《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最终实现了地质档案南北跨区域的资源共享。
一、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地质档案是海洋石油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地质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提高档案服务质量,钻采院正在推进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2010年5月,钻采院成立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由原渤海研究院的档案室及原南海西部研究院的档案室及其它三个部门组成。档案业务间存在的共性,使跨区域间的档案管理技术、制度、标准规范融合发展成为必然 。2011年6月,经过调研,中心按计划进行了系统远程迁移的可行性测试,制定《关于统一南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实施计划》,南北方决定统一档案管理系统。经过南北单位间相关的档案人员、IT技术人员在天津塘沽基地进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系统搭建、数据迁移工作。8月底顺利完成档案业务梳理,数据库架构,数据整理及迁移导入工作,《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迁移顺利完成。经过几个月试运行,借阅数据对接,相关著录字段的补充以后,系统顺利推广并上线运行。
(一)地质档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能改变封闭、局限的服务方式,把单一、分散、封闭的档案信息转化为综合、集中、开放、跨越时空界限的多元化档案信息。
(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操作,不仅满足档案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减化工作程序,还能满足科研人员对档案跨区域查询的要求,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主动式的系统,提升档案工作效率,节省财力物力及人力。同时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可以为海上勘探开发生产及其科研事业的领导决策等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参考,更好地促进海洋石油事业发展建设,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三)地质档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有利于提升档案部门的影响力,加深领导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从而更多地获取其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与重视。
二、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策略
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应用系统平台,围绕《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有序的推进了下列主要工作:
(一)远程系统测试
对实施策略进行可行性分析、沟通、调研等工作。修改调整现行系统安全设置程序,修改系统界面;远程安装调试系统,并进行跨地区系统测试。远程安装IE应用系统,并进行跨地区系统测试;服务器端SQL Server安装及测试;跨地区档案管理系统测试,主要测试系统稳定性及响应速度。
(二)数据库存储结构建设
在综合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中,首先要梳理档案业务,建立档案的主体结构目录作为数据库存储结构建设用;通过梳理,档案一室档案的主体结构主要分为地质档案类、工程项目档案类、文书类、专门档案、技术标准类、图书资料、全宗档案类、收发动态。其中,按国家油气地质档案类,地质档案把原地质档案著录条目信息共分为综合及其他类、测绘类、地质勘探类、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探类、油气田开发类、单井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实物地质类;又因数据的属性分了两个类别,包括技术标准类和电子档案,总共十类。具体分类,见左下图:
(三)规范元数据
根据每类档案的著录特点和著录要求,先确定每个类别的三级目录的著录单元表,确定其著录项,著录单元,是否必著,字段属性,字段长度,记录每类著录单元的网页显示顺序。汇总各著录单元,规范著录格式,并举例说明。
(四)规范数据库结构
在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建立数据库的规范格式,包括地质档案类的存储结构建设、组织结构建设、用户权限建设、元数据建设、密级管理建设、档案类型建设。
(五)规范整理原档案数据
为顺利把原档案系统6.0的数据移植到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同时解决档案多套数据的重复录入问题,因此进行档案数据的规范化调整。此次数据整理主体为单井库数据和普通库数据,按新著录规范进行调整档案数据内容。
(六)档案数据的数据对接及批量移植
在系统的客户端写出各类档案的模板,把数据按模板规范;按规律把各类档案的顺序排序,再按档案类型的顺序排序;字段对应后进行档案数据的批量移植。
(七)系统应用的内部培训
为确保地质档案工作的质量,为适应系统的调整,整编借阅工作要做相应的调整,地质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者,需具备丰富的档案专业管理知识,同时还要能够根据系统要求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因此,要结合档案一室的实际工作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全面展开内部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地质档案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八)系统的外部推广应用
该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档案管理的规范化需求,同时,更是为了满足甲方用户的使用需求。因此,建立和完善《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心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推广工作。通过不断的推广扩大影响力,加深用户的印象,使系统得到用户的使用及认可。
三、取得的成效
为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对《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中心从国家层面要求出发,结合档案一室实际管理情况,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要求,著录格式,著录内容;搭建了以专业为类别的档案存储结构;对数据的格式进行了全面的规范整理;实现了档案管理新旧系统的全面对接。通过完成此项工作,信息中心南北档案业务在技术融合发展上迈出了一大步,档案业务技术成功对接,此举对加快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油田数字化快速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主要成效有以下几点:
(一)根据档案一室档案管理实际,理清档案管理结构,完成了对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结构搭建。包括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存储结构、单位机构及用户权限建设、档案类型建设等;
(二)根据《油气成果地质资料计算机著录细则》,完成了对地质档案类元数据的梳理,建立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地质档案元数据及著录规范》,完成了对档案一室所有馆藏资料目数据的著录格式规范;
(三)整体迁移了档案一室所有馆藏资料目录的数据至《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尚属于信息化初级阶段,此次任务是先完成数据条目的对接及借阅信息的对接。
(四)通过寻找规律,让档案号唯一,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中心开展的各个项目进行有利的铺垫,如目前进行的勘探成果资源建设项目的入库工作。此项成果是地质档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保障,对日后地质档案整体结构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几点建议
(一)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已初见成效,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顺利开展的前提,制度管理是法治理念的体现。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制度先行,利用严格的规则把管理约束住,把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地质档案管理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有序开展。同时要建立档案工作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反档案管理相关条例制度,造成档案泄露、档案损毁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保护机制和档案管理应急预案。做好地质档案安全保障工作,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安全体系,处理好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关系。
(三)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地质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加快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进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先进的技术必须依托于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只有不断培养综合型档案人才,才能在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四)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除建立远程应用系统平台满足档案目录信息检索外,还应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档案资源的管和用,利用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实现数字化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是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与更高要求。
总之,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全面实行将不再遥远。我们应站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制定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总体规划,规划应远近结合。要使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中国海洋石油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衔接,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国海油事业的经营发展,为海洋石油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昕.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高速公路运营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08(29). [2] 李媛媛.应对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更新档案管理模式[J].黑龙江史志.2010(7).
[3] 张超.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几点思考[J].金融财会,2012.07
[4] 李芳.浅析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J].群文天地,2011.12
关键词 校内实习 过控专业 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1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e at domestic college,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ilemma and causes faced for practice carried out-of campus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ed at the practice carried in-campus. So it ha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ome new thinking,they are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in-campus and aided by the extracurricular enterprise , this kind of pattern is multiple forms complementary of practice that are changed from the former form that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nto the forms that are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schools, different majors and departments. By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specialty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and scientific arrangement of the internship process and content, m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ampus internship conditions, can achieve cooperation and school cooper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Keywords school practice; Specialty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0 前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转化过程,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该环节一般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抓好实习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更优化、更有吸引力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实习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近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也纷纷建立起相应的实习基地,有同产业运作相对应的模拟仿真校内实训基地,有校企联合办学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使现代大学的教育职能更加完善丰富,集教学职能、科研职能以及社会服务职能于一体,而且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创新思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以校内实习基地为重点,以机电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为对象,探索当前如何应对新的改革形势的挑战,着力寻找一些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
1 高校实习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工科院校传统的实习方式都是在校外实习企业中进行,吃住在生产企业,与工人师傅们同劳动、同生活,少则几个星期,多则几个月,学生们深切体会了企业生产、生活情况,若遇上工厂大修,学生们还可深入设备内部了解详细构造。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许多国有企业实现了公司股份体制改革,计划经济时代的实习条件已很难再现了,就校外企业来说,企业为了求生存、图发展,纷纷把重心转向各自的生产和经营上,对接受校方实习等服务性的工作逐渐淡化;一些企业有严格的企业管理和生产安全规章制度,如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厂区,如此等等使学生的校外实习条件受到限制,于是许多学校把目光纷纷转向校内,创建各自的校内实习基地,就目前各校校内实习基地形式来看,主要有:(1)实验室形式;(2)模拟仿真系统;(3)校办实习工厂。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大多取得了一定成绩和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
(1)实验室形式,大多各自为政,没有有效地加以联合利用。(2)模拟仿真形式,大多只能提供小型设备实践要求和简单演示,大型化的设备及生产线还有待开发;模拟仿真的实践环境和氛围还不够逼真,与实体企业的文化、生产、管理等诸多环节有较大差距。(3)校内实习工厂,大多停留在最基础的实践环节如金工实习等方面,而且从全年的运行来看实习工厂有很多闲暇时间,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4)校内实习基地大多处于为本校学生提供实习服务,为外校提供场所、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包括接受企业人员的进修、培训或旁听,以达到资源共享的方式还有待挖掘。(5)校内实习基地的实习经费不足等问题。
90年代以前,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恢复高考以后,一批批大学生纷纷培养起来,正好弥补了当时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大量空缺,企业敞开大门,求贤若渴,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和场所,对大学生来说,这些条件无疑是个难得的机遇,但是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技术水平也需要学生们深入现场,实际操作才能理会得清楚和深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为现代、宽松、便捷的学习环境和渠道,现代技术的了解更加快捷、准确。另外,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的就业结构也从农业人口为主、工业人口为主向从事信息相关工作为主转变。因此,虽然校外企业实习条件缩减了,但校内条件和其他条件在变化,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努力开发校内资源并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2 校内实习的改革探究
本文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以下简称过控)专业为对象,针对目前国内高校的校内外实习现状和困境,立足于校内条件,适时兼顾外部环境,对高校实习环节进行探究,着力寻找既切实可行、又经济有效,并能应对各种压力的方法。
2.1 围绕专业特点、有的放矢
过控专业的专业学位课程,主要有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设备设计、过程设备焊接、过程设备控制等。化工过程装备一般分为化工机器与化工容器两大类,俗称动设备与静设备。化工机器类主要是流体输送设备,如泵、压缩机、输送带等带有运动构件的设备,这些设备多是机加工产品,加工精密,内部构造复杂,细小零件多,装配要求高,但体积一般不大;化工容器类主要是完成介质的分离、储存、反应、换热等工艺过程、无传动构件的罐体设备,这些设备多为焊接产品,制造工序多,容量从几升到几百立方不等,类型繁多,很多容器还带有压力且装易燃易爆、有毒介质,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该专业特点,过控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分两大部分进行,机器类实习和容器类实习。
2.2 合理调整实习时间,分阶段进行
一直以来,过控专业或其它工科专业的生产实习或是毕业实习都是一次性(一般为四个星期)完成,而且均安排在大四一学年,生产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开始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开始前,事实上,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从大三下学期已经开始。另外,学生到了大三学期,已在学校度过了两年有余,许多学生开始出现疲乏厌倦的情绪,学习主动性和热情明显减低。
为保证实习效果,也为了后续理论课的有效进行,在时间的安排上,我们做了合理调整,将四星期的生产实习分两个阶段,前两个星期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课之前,后两个星期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开课之前,前后相差半个理论课学习的学期。
由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而且为了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新找回往日的学习状态,从今年开始,我院的生产实习就按照以上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前两个星期)安排在校内完成,实习内容为校内机器类拆装,正好对应专业内容的一大部分。第二阶段(后两个星期)实习主要针对容器类部分,有条件的可安排在校外企业,或校内创造环境开展实习。
如此分阶段进行,效果明显改观,前两周校内拆装实习,由于学生们初次接触实际化工机器,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动手拆装,学习热情开始提升,兴趣重新激发,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后续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课堂,到课率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们乐于学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又经过半学期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一些同学已能提出比较深刻的专业问题,思维敏锐,实习目的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清晰具体,为后两周的企业现场实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2.3 挖掘和开发校内实习条件,满足专业实习要求,实现校内合作
2.3.1 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应对当前校外的实习压力,高校应该努力开发校园环境,着力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实习条件,满足专业实习要求。我院的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建设就是一个成功实践。
根据化工机器的特点,如:都有运动构件,一般零件多、内部结构复杂,精确装配而成,但体积较小,可以拆装,我院特在学校校园内专门建立了一座校内拆装实习基地。该基地建筑总面积约1000平米,分上下两层,共有三个区域,拆装区、货架区、模型区。图1为单层平面布置图。
拆装区是最主要的区域,上层有8个拆装工作台,分别放置不同类型的小型化工机器,如单级离心泵、多级离心泵、浓浆泵、隔膜泵、制冷压缩机、水环压缩机等,下层也有8个拆装操作区,就地分别放置稍大一点的流体机器,如小型空压机、双吸水环真空泵、罗茨鼓风机等,这些机器大小适中、重量合适,非常适合学生们拆装。稍大的设备配有小型葫芦和叉车,按每个区域安排5人,整个基地可同时接待至少两个班的学生。货架区为剖面机器,对拆装区的主要机器,都提供了与成品完全相同的但已剖开的机器,并涂以明亮的色彩,琳琅满目,学生们在拆装过程中可以对照剖面机器,了解内部零部件装配情况,正确拆装。模型区主要是一些特殊机器模型,它们不仅可以运转,而且可以组成简单的工艺流程,并有一定的趣味。由于所购置的设备大多是企业换下的报废机器,价格低廉,但零部件完整,很多还可运转,性价比较高。拆装现场主要设备还配有醒目的拆装步骤、要求、工作原理、使用工具等,对于无法运转的机器,实习老师随时携带有电脑进行多媒体现场展示。
在拆装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详细了解了各种化工机器的内部结构,零部件构成,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及特点,而且也熟悉了各种机器的拆装过程,学会了各种拆装工具的使用。为了训练学生现场测绘及徒手绘图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拆装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学生边拆装边测绘,并绘制测绘图,边拆装边思考,找问题查资料,提出一些想法。
校内拆装实习基地的建立,一方面缓解了校外实习的压力,另一方面,解决了校外实习中动手机会少的问题,而且生动多样的实习内容,所拆设备真实可见,且能亲自动手体验,学生们热情高涨,感受深刻,大大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许多学生在实习报告中都谈到这点。有些学生抓住机会,很好地利用了拆装场所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根据过控专业的机器拆装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几种绘图软件,比如,利用solidworks应用软件进行设备的组装、绘制,模拟机器的动态运行过程,与真实设备对照学习。
2.3.2 依托校园的实践场所开发
大型设备制造,大化工工艺流程的展示只能在校外企业实现,正如上述,目前校外企业实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这部分的实习只能以见习、参观为主,具体的动手体验、劳动实践环节还需从校园内开发。事实上学校同样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部分,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单元操作流程、一些劳动机会还是可行的。
(1)学校的公共设施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较完整的工程系统,涉及到锅炉、容器、给排水、管道、土建、安装等多专业,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相关部门给在校学生提供参观、学习、甚至见习、操作都是可行的,这种方式在我校部分专业中已有实施,而且该方法可长期进行,由于涉及的专业比较广泛,相关专业都能参与。
(2)各院系都有配套专业实验室,学校还有公共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也可以有机组合利用起来,形成较为系统的参观学习与实践的场所,为全校各专业学生提供共享资源。比如,我院校内拆装实习基地不仅是过控专业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而且也正在为化工、制药、材料等相关专业提供实习服务,全年开放,设备利用率高。
(3)校园内建成小型模拟生产车间已成为有条件的学校实际操作的方式,模拟车间要求采用简捷、无毒、安全的生产线流程,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实习感受。
(4)废旧设备的改造利用。学校有废旧设施,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大多也是购进的废旧设备,这些设备除了可提供拆装实习外,还可为学生提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条件。学生可通过对这些废旧设备的改造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我院机械类的学生利用这一平台进行了数届机械创新大赛,取得可喜成绩。另外也可通过对旧设备的改造使之成为辅助试验装置进行适当的对比性试验。
2.4 利用各校的特点,优势互补,实现校校合作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为应对校外企业实习压力,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开发资源,寻找对策,如上所述,在校园内创建实习基地、建立实习车间等等,由于经费及场地所限,每个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根据相同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特点,为充分发挥各学校潜力,同时也为节省经费,减少基地重复建设,各学校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是可取的,而且这种走出校门、去外校实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和适应社会,提高自身应变能力的目的。
2.5 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21世纪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为特征的世纪。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学校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查找最新的现代化科技和装备,达到校内各院系之间、校与校之间资源共享与优化。
3 结语
(1)根据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合理调整和分配实习时间,分阶段进行及时扭转了学生松懈的学习状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重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保障了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效果。
(2)依托校内环境,努力创造和开发校内实习条件,如建立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实验室组合、公共设施利用、废旧设备改造、模拟车间建设等等即可有效缓解校外实习压力,又能基本满足学生实习条件和要求,保障实习效果。
(3)利用各校的特点,优势互补,实现校校合作,既可节省经费,减少基地重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又能起到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和适应社会,提高自身应变能力的目的。
(4)充分利用各学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查找最新的现代化科技和装备,达到校内各院系之间、校与校之间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6):17-19.
[2] 王群,李落星,柏洪武,龚理专.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和实践[J].时代教育,2009(3):141-142.
[3] 曾真,王为国,刘丽芳.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互补性探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4(11):46-48.
[4] 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过程设备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匡照忠.化工机器和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 采矿工程;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地理空间信息技术
1 引言
采矿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矿业工程学科的宽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能在金属、非金属、化工和能源等行业从事矿物安全高效开采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项目规划与设计、基建施工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它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在本科的四年培养过程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采矿工程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学科,拥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经过5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总体实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已成为促进我国矿业工程领域技术进步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但是,随着采矿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传统采矿工程工艺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2]。特别是随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和渗透,它作为数字矿山的基础核心技术,由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三部分组成,简称“3S”技术,已经在矿山开发的多个工艺环节得到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3]。因此,有必要对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以适应生产的需要。
2 指导思想
以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为核心提升建设传统采矿工程专业,把采矿工程专业办成从事固体矿床开采的“大采矿”专业,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采矿工程“三强人才”。即在确保现有理论课时总体平衡的前提下,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根据国家对采矿学科的要求和采矿科技发展状况,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大采矿”模式,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重组,课程中要充分反映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对采矿工程全过程的支撑作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吸取先进采矿国家采矿专业课程体系优点,又要结合我国采矿业的实际情况,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兼顾我校另外与采矿工程关联度较高的一级学科——安全工程的发展,形成我校采矿工程明显的安全特色。
3 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方案
3.1 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优化方案
GPS系统作为一个空基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利用空间卫星和对应的接收机为全球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共七个指标时空信息,地球表面和其上方任何地点都可以以无源方式接收并用于定位导航,主要由空间导航卫星、地面监控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4]。国内外已经将GPS技术用于露天矿开采设备的跟踪、调度、控制,同时在矿山的高陡边帮、排土场等区域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也得到了充分应用。以全球定位系统为核心,辅助全站仪和数字水准仪,搭建数字矿山智能导航与实时监测实验平台,对“矿山测量”、“矿山提升与运输”、“矿床露天开采”、“爆破工程”等课程的实践内容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智能化的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仪、GPS定位系统及其配套软件,在基础层次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矿山地形、开采进度及现状、井巷等工程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测量数据的处理等;在更高级层次上,则通过矿山设备定位与跟踪实验、运输调度系统设计与优化实验、钻孔设备钻进导航实验,拓展并提高学生独立完成矿山设备调度、运输系统优化、安全监测与预警、开采量估算等能力。
3.2 基于遥感技术的优化方案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是应用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5]。国内外已经将遥感技术用于露天采矿活动的动态监测,可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遥感影像数据处理为核心,搭建矿山环境卫星遥感监测实验平台,对“矿山测量”、“资源数字化技术”、“地质学”、“矿业技术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 等课程的实践内容进行优化设计。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模式识别,将其同PSInSAR、GPS和GIS进行有效集成,形成多源遥感数据矿区环境与灾害信息精准监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高光谱和高空间分辨率数据矿区植被退化、尾沙、废矿堆积等多参数遥感精准提取实验,GPS、PDA、RS和远程数据传输集成的矿区野外巡查系统开发综合实验,以及矿业扰动区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与预警综合实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点是针对国家关注的矿产资源违法采矿和破坏性开采,以及由此造成的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和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破坏重大问题,培养学生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的多源遥感精准监测技术与提取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预报预警实时化、自动化的思维,提高非法采矿监测和国家重点矿山管理的技术水平。
3.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国内外已经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用于矿山生产的安全开采及监测管理中。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结合虚拟仿真技术,搭建矿山虚拟与数字化拓展实验平台,对“资源数字化技术”、“岩体测试技术”、“爆破工程”、“矿山设计原理”等课程的实践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结合我校已经购买的SURPAC和3DMine软件,通过三维虚拟仿真环境,升华露天开采课程设计、地下开采设计、工程设计数字化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其掌握矿山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方法,建立矿山地质数据库、矿体块体模型和实体模型;达到拓展学生数字化设计能力、三维视景空间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矿山数字化意识目的。
4 实践教学相关措施
在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对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优化过程中,我们坚持围绕着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和成果意识,强化优势和突出特色来展开,并以此推动采矿工程专业的整体发展。
以学生创新项目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兴趣。结合我校每年设立的开设创新性设计实验、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等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的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实验技术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
以不同层次实验类型布局强调实践教学侧重点。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在理论教学课时内进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按课群单独开实验课。课程设计提倡以实际系统为主,硬件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并重。
以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坚持主讲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第一责任人的制度。主讲教师根据实验平台的建设实际,负责相关实验或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验大纲的制订,并且承担至少一个班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指导教师负责相关实验教学的实施,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5 结束语
采矿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工科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要求必须能切合生产需要,将新型科技手段同传统采矿问题进行交叉,不断革新采矿工程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对矿山开采过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经营管理和工矿企业的安全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能力有整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浩、袁艳斌、黄解军等. 复合型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高校教育管理,2007,1(4):86-89
[2] 邵登陆、岳宗洪. 采矿系统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新趋势[J]. 中国矿业,2008,17(9):99-102
[3] 吴立新、殷作如、钟亚平. 再论数字矿山:特征、框架与关键技术[J]. 煤炭学报,2003,28(1):1-7
[4] 刘基余. 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35
关键词: 控制投资 管理软件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地面建设工程投资控制面临的的困难
(一)在勘探开发有效技术方面存在的困难
1、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量受地下油气资源的数量和品质等不确定因素制约。为适应油气田滚动建产需要,伴随着油藏勘探进展和开发井实际产量的逐渐明晰,需对布站地点、规模、管网等进行逐步细化和多次调整,实际实施的地面工程内容往往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工程量差异较大,与施工图设计工程量相比也有一定的变化。
2、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环节众多,领域繁杂。与其他建设工程相比,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涉及领域众多,管理环节复杂,除设计方案、工艺技术比选、优化外,还包括投资估算、概算、预算、标底、合同、结算等造价管理环节,涉及专业包括油气田、炼化、电力、通信安装等领域,此外还包括工业、矿区建设土建工程及道路、防汛、园林、绿化工程等公用配套工程。
3、油气田地面建设造价文件编审管理时间周期长。由于油气田地面建设的特殊性,项目造价文件编审管理时间周期长、内容复杂、专业面广、计价规则及依据多,给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好建设工程投资造成了很多困难。
(二)在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存在的困难
从工作区域来看,长庆油田工作区域横跨陕、甘、宁、晋、蒙5省区,工程的用途、功能、规模和实物形态等,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由于工程分布区域广、点多线长,为投资管理工作造成了更多的困难:造价管理各环节业务各自独立运作,协同难度大、工作效率低;工程造价成果资料由各部门单位分散存放和管理,各部门管理使用的软件五花八门且互相不能兼容,造价数据格式既不统一也不能规范管理。预算过程缺乏规范化管理和有效的跟踪,造成了预算管理数据难以及时提取、分析和监控,加剧了预算控制的难度。
(三)在传统的投资确定方式中还存在的困难
传统的投资确定方式,以初步设计概算或施工图概算为依据。概算就是用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量,套用概算指标编制的造价文件。由于油气田工程建设的特殊性,传统的投资确定方式在控制油气田建设投资方面存在以下弊端:
1、使用定额的不配套(概算指标是初步设计阶段编制初步设计概算专用的计价依据,综合性很强),工程造价与实际造价相比误差率较大;
2、编制概算一般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较早时期,如前所述,油田建设地面工程受地下油气资源的数量和品质等不确定因素制约,滚动建产使得实物工程量和各类价格变化很大,概算很难如实反映建设投资的实际需求量;
3、用概算作为控制投资的依据,由于其精确度较差,易造成投资分配不均衡,特别是由若干个建设单位分头实施的项目,有的建设单位投资超支,有的建设单位节余太多,很难在工程建设初、中期及时发现和处理投资节超情况。
二、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提出
近年来,长庆油田是在油田滚动开发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油区外部环境复杂、建设时间短的情况下开展的。为确保建设目标如期实现,有效降低和控制投资,油田公司从2004年起,在内部工程投资管理方面,全面推行甲方预算管理体系,突出精细化管理效果,摸索出了一套以网络造价为手段的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投资控制技术,开发了一套基于广域网的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及配套软件
建设工程造价环节繁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业界均不断尝试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造价工作效率。但由于各项技术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得以实现。长庆油田分公司创新思想,发挥长庆精神,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克服造价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工作量繁重等困难,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将造价工作向网络平台的顺利转移,实现了造价工作革命性的技术变革。
“长庆油田分公司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及配套软件”是长庆油田分公司甲方预算标准化管理的核心技术平台。这套软件系统的最大特点和创新之处是实现了造价编审管理办公网络化,针对性地解决了石油工程建设管理中工程分布区域广、点多线长,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多,概预算编审管理时间周期长、内容复杂、专业面广、计价规则及依据多等管理难点问题。其创新点概括起来就是:“1个系统、2个统一、2个突破、5个提升”。
1、1个系统
研发和建立了一套国内首创、基于广域网络的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覆盖全公司预结算管理一级编制和多级审核业务需要、支持标准化预算指标快速计价和定额子目套价精确计价两种模式的造价软件、能够进行建设项目一二三类费用汇总编制和审定,实现了造价编审管理业务有序协同和控制流转、造价数据集中存放、分级分组授权访问,规范了造价编审管理。
2、2个统一
实现了数据格式和编审软件的统一。统一的数据格式可以在石油安装、公路、通信、建筑装饰、安装、园林绿化等多专业通用。实现多专业不同计价模式有机融合、整合建设项目造价的目的,解决了网上造价的重要难题,属国内首创。
3、2个突破
一是造价管理系统实现了以往造价管理软件功能限制的突破。面向整体建设项目造价,与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有效集成,在各项功能方面,均进行了创新,充分发挥造价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平台编、审、汇总、统计、分析等功能的作用。
二是造价管理系统实现了由研究开发向全面推广的突破。针对“造价用户90%的时间处于编审操作中,人机交互频繁、数据量大,边远建设区域存在不能上网的分散用户”等实际情况,采取了C/S模式造价编辑软件与B/S模式造价管理系统分开实现、一体化设计、无缝衔接、灵活部署的系统架构,提高了系统应用覆盖率和推广灵活性。减少了纸质和基层人员来往报送审核的工作量,极大的提高了造价工作效率。目前,该系统已成为造价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办公工具。
4、5个提升
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使长庆油田分公司造价编审业务在以下5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管理规范化——采用统一的软件操作平台,面向包括多专业的整体建设项目,执行统一的计价依据标准,实现工程造价数据集中存放、分级分组授权访问。
工作流程化——工程造价的一级编制和多级审核,都严格遵循油田分公司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和内控管理工作流程。
编审网络化——在造价管理的全过程中,相关环节的造价编审业务,都能够通过本系统在分公司信息网络上实现有序控制和流转。
操作透明化——用户在授权范围内,能够任意查询每个工程项目各阶段的造价编审过程痕迹和造价历史数据版本。
查询动态化——对计价依据标准、造价编审动态、归档历史数据等资料,能按照管理权限方便地进行查询、利用、跟踪和分析。
三、网络平台实施的具体内容
建设“长庆油田分公司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即“网上造价编审软件系统”,起始于2004年,经过近4年的开发、应用和改进,系统的地面工程甲方预算编审管理、综合预算指标编审管理和标底预算编审管理等功能,已经在长庆油田范围内的造价管理机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中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工程结算编审功能已在各施工单位和油田分公司基层概预算管理站中推广应用。
1、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方式
考虑到地面工程造价编审操作方便性、造价数据信息共享及数据安全性的需求,特别是针对“造价用户90%的时间处于编审操作中且人机交互频繁、数据量大,以及存在许多不能上网的分散用户”等实际情况,系统采用B/S和C/S架构相结合的技术方案,由网上造价编审管理系统和单机造价编审软件两方面。
B/S部分主要是网上造价编审管理系统——负责造价数据文件按照编审管理工作流程,在网上实现有序控制和流转。
C/S部分主要是单机造价编审编辑软件——用于造价数据文件的编辑、生成。
2、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引用的技术
(1)引用原则
跨平台,产业化,稳定、可靠、先进。
(2)技术标准、开发语言、数据库
①B/S部分:考虑到此部分内容对安全性、稳定性、兼容性要求比较高,存储数据量大等因素,本部分选择如下:
技术标准:J2EE开发语言:JAVA、JSP、XML
数据库:ORACLE 9i
②C/S部分:考虑到造价套算过程对数据读取量大,对操作交互的易用性、计算速度要求高等,本部分选择如下:
技术标准:J2EE开发语言:JAVA、XML
数据库:DB4o
(3)应用服务器
本系统选择IBM websphere作为应用服务器。IBM WebSphere应用服务器是一个完善的、开放的Web应用服务器。它是IBM e-business 应用架构的核心。WebSphere应用服务器严格遵循普遍流行的开放标准,像HTTP,HTML,JSP,JND I和IIOP。是支持非常广泛的流行平台。也是目前最安全而稳定的应用服务器。
(4)输入输出规范
EXCEL格式文件,XML格式文件。
EXCEL格式用户接口良好,大部分软件都可以较好的支持。XML格式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
(5)设计模式
本系统设计模式采用MVC模式。
MVC模式将表现层(V),控制层(C)和模型层(M)有效分割,可以保证系统高度的可扩展性和灵活配置。
3、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
系统主要包括网上造价数据文件的编审流转管理、桌面造价编审软件和网上建设项目造价汇总编审管理等功能,其应用范围覆盖了全公司造价工作预(结)算管理的一级编制、多级审核业务,实现了造价编审业务的全过程管理。造价数据文件和编审流转痕迹数据集中存放,分级、分组授权访问。
四、实施的效果
(1)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解决了以往造价人员算量、套价、取费计算的繁琐工程量,应用本系统后,当年的长庆油田分公司编审的建设项目甲方预算累计节约1580个工日,提高工作效率60%以上,效果非常明显。
(2)规范管理情况
由于造价编审过程痕迹和历史版本实行了网上透明化管理,造价业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减少了审查工作的随意性,操作行为进一步规范,在建立造价管理阳光工程、确保投资资金安全运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3)投资控制效果
造价编审软件促进了造价编审的精细化管理,控制投资的效果非常明显。2007年长庆油田工程投资额从原设计编制的57.619亿元降低到55.457亿元,是使用本软件系统完成的,核减额达2.162亿元。按照保守的10%贡献率计算,精细化管理的经济效益为2162万元/年。
五、总结
关键词:非地质类专业;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85-02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各层圈之间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自然科学[1]。《地质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对传统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的需求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大家所了解和重视。由于《地质学》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诸多内容:矿物、岩石、构造、古生物、地层、地貌、地球演化等),而且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实验课、实习课中不断加以实践运用)。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普通地质学》、《地质学基础》或《地球科学概论》等课程理论知识进一步实践运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而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安排一次系统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以巩固学生前面课堂所学知识基础,拓展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峨眉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质认识实习条件,不仅地质现象丰富多样,而且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对峨眉山地质地貌研究积累了众多成果,因而峨眉山非常适合开展地质认识实习野外教学。目前,众多高校已经将峨眉山地区作为主要的地质地理认识实习区域[2]。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早在1981年便已经开始进行峨眉山野外实习,并在1984年建成了峨眉山实习基地,并在近年将其建成为“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地质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以来,笔者先后参与了十余次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其中部分学生即为非地质类专业(包括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土地管理、工程管理、环境工程等)。在多年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有针对性地探索非地质类专业地质认识实习的教学方法,不断尝试在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等方面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进教学方法
尽管非地质类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了《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概论》或《地球科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但鉴于目前不同专业相关课程存在理论讲授学时少、实践教学课时少、使用教材不统一等问题[3],学生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迅速有效地进入野外地质认识实习的角色是带队老师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往年,全面讲授(野外讲、室内讲、“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随着授课对象变更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满堂灌”的全面讲授法似乎并不适合更加感性的“90后”学生,他们往往更加容易接受直观鲜活的教学内容,因而为了更好地让非地质类不同专业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地质过程,带队老师需要采用更加主动的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授川主乡上白垩统灌口组与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名山组界线(K/T界线)时,引导学生回忆进入到熟悉的《侏罗纪公园》电影的有关场景,进一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历“恐龙灭绝”前后的地球表层环境大转折,并适时抛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恐龙是否真的全部灭绝了?”“为什么恐龙会灭绝?”“恐龙灭绝的其他可能原因?”“恐龙会复活吗?”等问题。
二、优化教学内容
经过30余年的课程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地质实习队已经对《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大幅修订。目前,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坚持以野外教学内容为主,室内教学内容为辅,野外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6条野外教学路线、1条野外自主学习路线、1条地质旅游考察路线以及其他若干不同专业备选野外教学路线[4],包含了丰富的岩性、地层界线、构造、水文、地貌等地质现象,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测量、记录、分析等实习内容的要求。然而,笔者在近几年参与非地质类专业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过程中发现,如果完全按照《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简单地切入野外教学内容,很多非地质类专业学生会因为知识水平低、实践能力差以及专业偏好明显而产生较强的抗拒情绪,无法很好地融入到实际野外教学过程中。因而笔者必须要在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适当加以拓展和渗透部分与学生专业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给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讲授清音电站附近的牛背山背斜与挖断山断层时,适时地将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与地下构造地震响应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观察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更好地理解地下构造的形态特征与形成过程,分析地下构造在人工地震勘探过程中如何产生地震波响应以及不同地下构造地震波响应的特征及其差异等方面问题。而在为土木工程学专业学生讲授同一个地质现象(牛背山背斜与挖断山断层)时,适时将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与工程地质、灾害地质联系起来,突出背斜核部张性应力、断层两侧破裂应力等工程力学环境下对岩体工程的强烈影响,引导学生更好地将所学习观察的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应用到实际工程选址、防灾减灾工作中。
三、强化实践能力
大学实践课程不仅是为了巩固学生前面课堂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在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野外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培养野外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不断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具体包括如下。
1.野外地质装备熟练使用能力。在实习前期重点讲解地质罗盘、地形图的实验方法,每一个地质点的野外教学都是首先从地质罗盘、地形图的使用开始,并抽出部分时间对学生加以考核。
2.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能力。从岩性、地层、构造、水文、地貌等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入手,由简单到复杂,前期老师可先示范如何观察、描述,然后逐渐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描述。
3.野外地质资料的记录整理能力。从地形图标注、记录本记录、路线信手剖面图绘制、地质素描图绘制、地质素描图绘制等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严格使用标准记录格式的主观意识。
4.野外地质过程的归纳分析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峨眉山丰富地质现象背后的地质过程,尤其是一些典型地质过程的形成、演化以及影响,如新构造运动在峨眉山地区的具体响应。
5.野外地质成果的综合表达能力。主要是对学生的野外实习路线实际资料、实习小论文(或实习报告)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在启发性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分析有关问题。
四、结语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实践能力是地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地质认识实习在许多非地质类专业课程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提高非地质类专业地质认识实习的教学质量是很多大学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多年的非地质类专业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建议: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晓风,超.普通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张燕,邓江红.峨眉山地质实习基地“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12,21(2):47-51.
[3]李云,胡作维.“宇宙与地球”课程建设实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9):72-73.
[4]邓江红,张燕,邓斌,等.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5]胡作维,李云.“沉积岩石学”实验教学规律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149-150,152.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Field Course in the Emei Mountain for the Non-Geological Specialties
HU Zuo-wei,LI Yun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Sichuan 610059,China)
关于地质生产实习报告范文【一】
马上就要出去参加实习了,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激动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在不断地慢慢的成长中学习到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参加实习的机会多了,我就会做好这一切,很多的现实问题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了巨大的进步的,相信我能够做好这一切,参加实习得到实习的锻炼!
一、实习地点
佛山市高明区西坑水库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
二、实习目的及要求
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2、认识了解水工建筑物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a.地形地貌条件b.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c.地质构造d.水文地质条件e.物理地质作用f.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4、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各种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
三、实习内容
1.西坑水库及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简介
西坑水库(中型)位于高明区杨梅河上游,水库集雨面积为10.5km2,库容为1030万m3,兴利库容为798万m3,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设计高程为114.2m,顶宽5.0m,最大坝高29.5m。溢洪道为开敞式,底高程为110.3m,宽15.0m。在坝后建有一座发电站,装机发电功率为320kw。水库在1997年安全鉴定为二类水库,但是经过几年的观察,前期所进行的除险加固措施未能彻底消除水库的安全隐患,主要还存在坝体渗漏严重、放水涵管漏水、大坝坝体单薄、反滤体存在失效迹象等安全隐患。另外移民工作也留下一些问题。水库下游西坑村的村民未能迁往他处,这样不但给水库的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更严重的是,群众在水库管理范围外,溢洪道尾水两侧承包责任田里兴建住宅房屋,逐渐遍及了整个大坝下游的泄洪区域,涉及房屋1.3万m2,人口300多万人。由于下游泄洪渠道仅1.0m宽左右,加上淤塞严重,一旦水库泄洪将淹浸和冲刷下游农田和这些房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该工程任务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等别为5戎行凸こ蹋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水库永久性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XX年一遇校核;溢洪道消能防冲防洪标准按30年一遇设计。“十一五”期间计划对西坑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需土方11万m3,石方1.7万m3,混凝土0.2万m3,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大坝坝体采用高压摆喷防渗,上游坝坡坡脚增设抛石压脚,下游坝坡坡脚新建排水棱体,重建输水涵管,重建坝后电站,整治溢洪道下游归河段长1040m,完善大坝观测和水库自动化监测等。本工程招标范围为水库部分、排水渠部分、水土保持专项部分及电站部分。
2.泵站建设工程
2.1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概况
2.1.1工程地理位置及受益面积
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是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及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址在樵桑联围东堤18+300处(丹灶建设段)。泵站主要负责丹灶大良围片区的排涝任务,受益区为上沙、下沙、建设、石联、荷村、新农村委会,丹灶镇城区、赤坎水库三水西南镇南下村委会等,总集雨面积约62kO。
2.1.2工程水文及地质条件
泵站站址处外江5年一遇洪水位为6.55m,10年一遇洪水位为7.23m,20年一外江洪水位为7.61m,50年一遇设计防洪水位为7.99m,外江枯水期水位多为0.5~1.5m。内涌正常水位为0.00~0.80m。
站址处地质构造共分8层,各岩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淤泥、粉土、粉质粘土、中砂、砾土、残积粉砂和风化泥岩。工程场地土属软弱土类,建筑物地类别为@唷
2.1.3工程投资及规模
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及配套工程主体工程投资估算为7196.63万元。泵站工程等级为⒓叮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169.8mm两天排干。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土方56.34万,、石方5.01万、混泥土方1.16万,基础防渗高压旋喷桩总长9197.6米。
关于地质生产实习报告范文【二】
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于是今年暑假学我来到了平煤地质工程勘探处勘探一队二号机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
在钻探队实习了一月,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自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自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文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
都说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没有怎么在意,在实习期间才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里领导和工人都严格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新工人来的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我来的时候就首先的让我学习了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二.业务和技能
这次我们打的是水文观测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日长生活
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不过在这一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同时了增强了自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
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3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该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处,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领导给了我实习学习的机会,也多谢同事们多日来无私的照顾和关心,使我开心顺利的完成在队里的实习生活。
关于地质生产实习报告范文【三】
一、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XX年11月27日
实习地点:金马河都江堰水利工程映秀镇都江村
指导老师:XXX
二、实习内容
1、金马河金马河是我们野外地质实习的第一站,在温江区境内。金马河地区主要分布着岩浆岩并有少量的变质岩。岩浆岩是岩浆作用的产物,是演讲喷出地表或上升到接近地表一下不同深处的地壳中,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变化的岩石。岩石种类有花岗岩、石英、长石其中花岗岩分布最多,且颜色种类较多,有灰色、灰白色的、肉红色的还有深灰色的,这主要是组成花岗岩物质的不同造成的。花岗岩为等粒状结构,且其中的颗粒的大小也不同,有的较大有的较小,所以可按照花岗岩岩石中矿物颗粒洁净的大小分为粗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有的斑晶很大,形成了似斑状结构,称为似斑状花岗岩。金马河旁的花岗岩主要为块状结构。金马河是岷江的支流,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我们看到的金马河的水位较低,这是因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所以河流的水量较少,露出了大片的河漫滩。金马河是岷江干流在都江堰市出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沙石沿河淤积,形成了以树枝状水系为主,格子状水系为辅的形态。一般来说幼年期的河流较为曲折,且沉积物的磨圆度不高。经过河流的向源侵蚀和裁弯取直之后河流河道逐渐趋于直线,河流中的沉积物也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掩饰的边缘逐渐被磨平磨圆。由于金马河河道较为笔直,且河漫滩上的沉积物磨圆度较高,所以金马河属于壮年期的河流。金马河的土主要是灰色土,这主要是上游分布着大量的灰色岩石造成的。金马河的土壤较为肥沃,这是由于金马河上游的岷江在出都江堰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带来的大量肥沃的物质淤积而成的。金马河沿岸是良好的农业灌溉区,不仅有丰富的灌溉水且有肥沃的土壤,地形较为平坦,热量充分,也适宜耕作业的发展。
但同时金马河也易发生洪水灾害,冲毁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马河沿岸堤防工程。要是遇到大洪水时就会淹没庄家、农田。村庄等灾害,这点值得我们注意。同时在我们此次实习的地点——金马河大桥下的金马河,看到了大量的运石车,且金马河滩已经被挖得千疮百孔,这不由得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否保护好我们的地表和生态环境。我们作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规划地区的综合利用与发展,达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2、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们地质基础野外实习的第二站,坐落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城西,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到春夏山洪爆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都江堰市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所以为了排除洪灾之患,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自古至今发挥了排洪、灌溉的巨大作用。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3、映秀镇映秀镇是我们地质基础野外实习的第三站,也是地质实习感受最大的地方。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的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映秀镇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建设了多个水电站。2008年5月12日,在此地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映秀镇成了重灾区,大部分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水电通讯中断,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我们所实习的地方是地震后重新建设的新镇,房屋都是现化的,镇中心的周围有条岷江的支流流经,镇四周都是高大的山体,群山环抱。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山体上有大量的有大量的石块和碎屑物质,有山体已经没有植被覆盖而裸露着。这都是由于地震的影响,山体出现了大面积的崩塌滑坡而形成了大量的崩塌堆积物和倒石堆。此处的崩塌属于山崩,山崩是山区发生的大规模崩塌的现象,边坡很陡的地区,在岩石的释重作用、温差作用等物理风化作用下,沿陡坡边缘产生一系列的张裂隙,产生了许多大小不一的节理,从而使得边坡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在遇到像08年特大地震的触发因素时,岩体产生了崩塌。崩塌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主要表现在:
(1)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而风化作用的类型决定了岩石风化的产物的类型和性质。
(2)地形条件斜坡高陡是形成崩塌地必要条件,斜坡的外部形状也对崩塌地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岩性条件崩塌一般发生在块状或厚层状坚硬的岩体中,这类岩体能形成陡峻的斜坡,在触发作用下发生崩塌。
(4)构造条件自然界的斜坡存在各种结构面,这些结构面将斜坡切割成不同的结构体,从而削弱了岩体内部的联结,为崩塌地产生创造了条件。
(5)其他条件一般是指降水、地下水、地震、人工爆破、开挖边坡等触发因素在崩塌作用下,沿斜坡崩落的石块和碎屑,在坡度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所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崩塌堆积物,即崩积物。崩积物的岩性与斜坡上部的岩石基本一致,岩性单一,由未经分选、棱角分明的碎石组成,颗粒大小混杂,排列不规则。映秀镇周围山体的崩塌碎屑物已经大面积堆积而成了锥形体,从而形成了倒石堆。有的倒石堆为三角形,有的为扇形。在垂直坡面上呈现出下粗上细的现象,在纵向上呈现出近坡处颗粒细小,坡麓处粗大的现象。同时四周的山体上也分布着滑坡后的岩体。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的影响因主要包括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体结构和构造、风化作用、水的作用、地震和人类活动等。
映秀镇在二级和三级的阶地上修筑了避难场所,所以较为合理。总的来说,映秀镇地处大山之别是受到了08年特大地震的影响,此处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特别多,如何防治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山区中治理地质灾害既要要考虑生物措施还要考虑工程措施。其中,生物措施中要考虑到经济、地理、气候、人文、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条件,我们不能一味地退耕还林。比如,可以在山坡上种植竹子,用竹子造纸,这样既可以既可以保持水土还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的增收。当然种植什么植物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总的来说,在印象中还是主要应该发展种植业。同时,工程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滑坡的防治要以防为主,在不稳定的边坡预先采取措施,以防止其变形。工程布置尽量避开严重滑坡地带,或者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案。在选择防治措施之前,要查清滑坡形成的条件、原因、滑坡的性质、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的危害。了解产生滑坡的主要、次要原因及相互关系,结合工程特点综合选取防治措施。通常有防渗与排水、削坡减重与反压、支撑工程等措施。特别是映秀镇,可以修建环山沟。可以挡截地表水;竖沟可以快速的将地表水排入到河流之中。其实,在我们进入映秀镇之前的路上就看到了大量的护坡工程,比如拦截网,上面已经拦截了许多的岩石,这点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工程措施的保护作用。
4、都江村都江村是我们地质基础实习的第四站,也是最后一站。都江村位于都江堰紫平铺镇内。此处由于处于处于枯水期,所以水位很低都江村有三级阶地,其中二级阶地的中间受到了侵蚀,且阶地也不对称,这也是由于受到了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都江村还有猪背岭。猪背岭属于倾斜岩层的构造地貌,是指形成与坡度较大的单斜构造上的地貌。由于坡度大,岩层面所控制的后坡与侵蚀所造成的前坡在坡度和长度上大致相等,猪背岭其实是单面山的一个特例。当我们回过头,看到了前方是山谷的出处,我们观察所站得地方其实是就是许多年以前形成的一个洪积扇。洪积扇是洪流一边侵蚀沟床、沟坡的同时,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地平地带,因流速减小而迅速堆积,形成体积较大坡度较小的堆积体。洪积扇的顶部堆积的是粗大的砾石,物质从顶部到边缘逐渐变细。这是由于水流出山体后,坡度逐渐变缓,水流搬运的能力减弱。粗大的颗粒先沉积,细小的后沉积。然而都江村的洪积扇的下部比中部的地势要高,这是由于中部受到了,河流的作用。洪积扇的中部受到了河流的侵蚀作用而逐渐降低,而洪积扇的下部受到沉积作用逐渐堆高所致的。都江村还观察到了较大特征的河流的改道。这是由于沉积扇的阻挡导致河流的分流,从而出现了河流的改道。(这边有点问题,到时候好好听老师讲)由于都江村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不能做大范围的房屋开发,也不许开设污染企业。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适时引进旅游业,这样就能保护当地环境,也能促进当地居民的增收。
1、实习目的
进一步加固和加深课堂多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主要建筑物的施工特点、施工方法等,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和现场操作技能。
2、实习任务
通过理论知识回顾、资料搜集,以及老师讲解、学生提问,实地观察、现场记录参与实验等等方式,对*水利枢纽工程情况进行现场实习,掌握一定的施工技艺。
3、实习时间
2009年12月*日—12月*日
4、实习人员
带队老师:
学生:
二、实习内容
1、工程概况
*水利枢纽工程地处*江一级支流*河上游的*市*县境内,坝址位于*县*镇*村上游1km处,距*县城7.6km,距*市约30km。是一座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
*河发源于*市*县*乡境内的*山金顶北麓,河流自源头向北流经*、*、*、*、*、*、*等地,至*与*会合流入*市境,而后自西向东流经*、*、*、*及*诸县市,于*镇附近汇入*江。*河主河全长273km,全流域面积6486km2。*河在*市境内的河长为52km,流域面积为698km2。
*年由*省*地区行署水电局编制的《*河流域规划报告》,对*河干流拟定了十五级开发方案:*347.7——山弯——*240——西村一级103——*船运闸98.4——高山头96.4——化成岩91.4——雷坤85.5——二马滩75——江口70——*惠渠滚水坝50.7——二化坝45.7——水西41——宋家36.6——矗湖30。规划报告指出,*是一个缺水地区,尤其是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需求较大,*水库调蓄*河径流,可解决*市东部一带的工业与城镇生活用水,推荐*水利枢纽为近期开发工程。
2、水文地质情况
*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30km2,主河长28.7km,流域平均宽度8.01km,主河道平均比降14.8‰。
据*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17.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82.9mm(20cm蒸发皿观测值),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多年平均年最大风速为11.0m/s,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79天。
*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下游7.6km处设有*水文站,具有*~20*年共47年连续的实测水文资料系列,是本工程水文分析计算的主要依据站。经计算,*水库坝址多年平均流量为7.54m3/s,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033.8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38×109m3。
*河为雨洪式河流,洪水多发生在4~9月份,经分析计算,水库坝址设计洪水标准(p=0.2%):洪峰流量1260m3/s,24h洪量42.3×1*m3,72h洪量68.3×1*m3;校核洪水标准(p=0.05%):洪峰流量1820m3/s,24h洪量61.1×1*m3,72h洪量98.4×1*m3。施工设计洪水:9月~次年3月洪峰流量(p=10%)196m3/s。
*河为少沙河流,坝址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35×1*t,水库50年泥沙淤积量为128.8×1*m3。
本区处华南褶皱系*中南褶皱,*西南拗陷之*山~玉华山隆断束构造单元中。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北部为丘陵区,局部见有小规模滑坡体及崩塌堆积体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供水管线区和坝下灌区属于丘陵低山及冲洪积地貌,未见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库周和库盆由透水性较微弱的变质岩系、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石炭系碎屑岩构成,无可溶性岩分布,山体雄厚,地下水分水岭高程高于正常蓄水位,未发现通向库外的导水构造,不存在水库永久渗漏问题。
库岸多为岩质岸坡,土质岸坡一般亦较平缓,库岸稳定性较好,但自下坝址至九洲段库岸岸坡较陡,局部见有滑坡及坍塌现象;坝址上游右岸400m处滑坡体,存在失稳的可能,将威胁大坝的安全与稳定;同时,崩塌堆积体对左岸引水隧洞进口(短线方案)的稳定亦构成威胁,对近坝左岸崩塌堆积体予以清除。部分土质库岸在水库蓄水过程中或蓄水后,将会产生坍塌或滑坡等现象,虽对大坝及水库安全不会构成威胁,但对邻近正常蓄水位线库岸的居民将产生一定影响,建议可能受影响的居民进行搬迁。
库区植被发育,水土保持良好,固体迳流微略,未来库区淤积问题不大。库区内未见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及文化古迹遗址分布,淹没影响小,库尾地面高程高于正常蓄水位6.5~8.8m,不存在浸没问题。由于库区无孕震断裂分布,上基岩深部张裂隙不发育,导水性差,地下水分水岭高程远高于正常蓄水位,因此水库蓄水后,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下坝址河谷狭窄,呈“v”型,主要分布有震旦系松山群老虎塘组浅变质岩系、
石炭系下统大塘组测水段(c1d2)碎屑岩系及第四系(q)松散堆积物,坝基岩体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测水段沉积碎屑岩系,岩性由砾岩、石英砂岩、细砂岩、炭质(或含炭)粉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等组成。
沿线洞段上覆山体雄厚,隧洞沿线穿越岩层为:c1d2-1-2层、c1d2-1-3层、c1d2-2-1层、c1d2-2-2层及c1d2-2-3层;隧洞进口洞脸局部置于崩塌堆积体之中,建议将堆石体予以清除,隧洞出口岩性主要为微风化巨厚层长石石英砂岩,洞脸边坡稳定性较好。主厂址置于(c1d2-2-3)层岩体之上,为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其力学强度基本能满足建主厂房要求。
供水管线管基和支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尚好,供水隧洞进、出口及洞身成洞条件较差,建议对进、出口洞脸边坡采取相应的加固处理,进、出口附近洞段围岩视开挖情况,采取边挖边支护措施;灌区渠系建筑物大部将置于第四系残坡积层或洪冲积层之上,局部渠段置于基岩上,一般不存在较大的边坡稳定问题,局部可能存在边坡渗漏及渠坡渠底抗冲刷问题。灌区运行后,不会产生盐碱化等不良问题。
坝址附近天然建筑材料中砂卵(砾)石料缺乏,需利用块石人工轧制;土料质量及储量均能满足填筑上、下游围堰的设计要求,运距较近,运输方便,但开采不甚方便;块石料分布于坝址附近,块石料场主要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为巨厚层状构造,岩体多呈弱下~微新状,储量丰富,轧制粗、细砼骨料成材率较高,块石料储量和质量均能满足设计要求。该料场运距较近,交通运输方便,开采亦较方便
3、工程任务和规模
经前期工作研究及本阶段工作复核,确定*水利枢纽为一座大(2)型水库,水库总库容1.*8×109m3,其开发任务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
*水库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水库下游*县城防洪。*县城坐落在*河两岸,现状防洪能力较低,经常遭受*河洪水的威胁与侵害,严重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根据《*县城防洪规划报告》,县城防洪采用堤库结合的工程措施进行解决,即先期对县城*河两岸现状堤防(河岸)进行加高加固处理,使其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在县城上游*河干流上拟建*水利枢纽工程,设置防洪库容,使县城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2001~2002年*县对县城沿*河两岸堤防(河岸)进行了整治加固处理,目前*县城沿*河两岸堤防防洪能力已达到5年一遇。因此兴建*水库是进一步解决*县城防洪问题的关键性工程。
*市地处*省西部湘*交界的分水岭,区域内无过境河流,人均水资源量为2000m3,为全省人均3570m3的56%。*市中心城区控制面积为132.7km2,城区地表水资源量仅约1.2×109m3,按2005年人口测算,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仅为276m3,属于水资源贫乏区。经水资源平衡分析,*水库向*市中心城区年供水量为6205×1*m3;向*县城年供水量为1095×1*m3,合计年供水量为7300×1*m3。通过设计研究,水库供水从引水隧洞供给原水,通过输水管道向白源水厂(配套新建)及*县城水厂输送原水,经水厂按工艺规定处理后,利用城区输水管网向城区用户供水。
4、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本工程水库总库容为1.*81×109m3,年平均日供水量20×1*t,电站装机容量12mw,灌溉面积10.12×1*亩,根据(gb50201-94)《防洪标准》及(sl252-2000)《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确定本工程等别为ⅱ等,大(2)型工程。根据本工程等别,确定大坝、溢洪道、放空洞、供水兼发电及灌溉进水口为2级建筑物,引水隧洞为3级建筑物,发电厂房为4级建筑物,临时建筑物为4级。
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场址区地形地质条件,在可研阶段推荐下坝址方案的基础上,本阶段拟定上、下两条坝线进行比选,以碾压砼拱坝作为基本坝型进行坝线比选,经过对两坝线布置及技术经济比较,下坝线优于上坝线,本阶段推荐下坝线为选定坝线。
在可研阶段推荐碾压砼拱坝方案的基础上,本阶段对碾压砼拱坝、砼双曲拱坝、碾压砼双曲拱坝三种坝型作进一步的比选,经综合比较,本阶段推荐采用碾压砼双曲拱坝。
本阶段引水隧洞洞线拟定左、右岸长、短洞线四条洞线进行比选,以确定工程总体布置。经综合比较,推荐采用左岸短洞方案。
根据坝型、坝线及总体布置方案的比选,本工程枢纽总布置推荐下坝线碾压砼单曲拱坝左岸短洞方案,水库正常蓄水位244.0m,设计洪水位(p=0.2%)246.20m,校核洪水位(p=0.05%)246.72m,大坝采用碾压砼单曲拱坝,坝顶高程247.6m,溢流堰对称布置在拱冠梁处,共三孔,每孔净宽8.0m,溢流堰采用wes实用堰型,弧形闸门控制泄流,堰顶高程237.0m,出口挑流消能;为大坝检修和放空水库,在坝体桩号0+109.62m处设置一放空洞,放空洞进口中心线高程191.0m,放空洞断面尺寸1.6×2.0m(宽×高),放空洞出口采用挑流消能。引水发电系统布置在大坝的左岸,塔式进水口于左坝头上游约100m处,进水口采用分层取水,隧洞总长378.65m,洞径3.0m,隧洞进水口底板高程200.0m,厂房位于大坝下游河道约220m处,采用地面式厂房,厂房内安装2台6mw的水轮发电机组。大坝采用碾压砼双曲拱坝,坝顶高程为247.6m,坝基最低开挖底高程148.50m,最大坝高99.1m,坝底最大宽度30m,坝顶宽度5.0m,坝顶长度为268.23m,大坝上游面设置r90200二级配碾压砼防渗层,防渗面板顶宽2.0m,底宽为8.2m,大坝碾压砼采用r90200三级配碾压砼。坝内布置三条纵向灌浆、排水及观测廊道,廊道采用拱顶平底式,宽度为2.5m,高度为3.5m;在左右岸高程195.0m、220.0m处分别设置横向交通廊道,横向交通廊道采用拱顶平底式,宽度为2.0m,高度为3.5m。溢流堰对称布置在拱冠梁处,共三孔,每孔净宽8.0m,堰顶高程237.0m,溢流堰采用wes实用堰型,弧形闸门控制泄流,出口为挑流消能,反弧半径15m,挑射角为20°,挑流鼻坎顶高程为223.54m,为大坝检修和放空水库,在大坝左侧0+109.62m桩号处设置一放空洞,放空洞断面尺寸为1.6×2.0m(宽×高),进口中心线高程191.0m,出口为挑流消能。
为加强基岩的整体性和均一性,提高基岩的弹性模量,减少坝基的渗透性,对坝基进行全面固结灌浆处理,对坝基断层破碎带和节理裂隙密集带加强固结灌浆。固结灌浆孔深一般为5m,钻孔布置呈梅花形,孔、排距均为3.0m;在断层破碎带和节理密集带范围内加深、加密钻灌,加密部位固结灌浆,孔、排距为1.5m,孔深8m。对坝基进行帷幕灌浆,相对隔水层界线按透水率q<1lu的原则确定。防渗帷幕伸入岸坡一定长度并与河床部位的帷幕保持连续性,防渗帷幕为单排,孔距为2m,孔深伸入相对隔水层界线3m。河床坝段最大幕深16.5m,左、右两岸坝段,幕深由10m~37m,其防渗帷幕伸入岸坡的范围和长度以及帷幕轴线的方向,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线与正常蓄水位的交线等,确定左、右岸灌浆平洞分别深入岸坡为20m及30m。
引水隧洞布置在大坝左岸,引水隧洞进水口位于左坝头上游约100m处,进水口为岸塔式结构。隧洞由进水口、进水闸、渐变段、隧洞段、内衬钢管段及岔管段组成。进水闸坐落在弱风化炭质粉砂岩上,进水口设直立式拦污栅,闸室顶高程为247.6m;闸室段长25.3m,宽13m,分两孔布置,边墩厚2m,中墩厚3m,闸顶高程247.6m,闸底板高程200m。闸室布置四道工作门和一道检修门,工作门后布置长6m的消力池,池深2.0m,检修门后设进人孔。闸墩上部设置启闭机房,进水口闸室顶设交通桥与交通公路相连,桥面宽3.5m。
根据城市供水及灌溉供水要求,进水口采用分层取水,取水口共分为四层,各层取水口底高程分别为231.8m、220.6m、210.6m、200.0m,取水孔口尺寸均采用3×10m(宽×高)。隧洞衬砌后内径3.0m,衬砌厚30cm,隧洞全长378.65m,包括渐变段、上平管段、上弯管段、斜管段、下弯管段、岔管渐变段、支管段,岔管段长19.68m,“卜”型布置,支管洞径1.6m,长17.13m,引水隧洞出口中心线高程为158.9m。
发电厂房为引水式地面厂房,布置于大坝下游河道约220m处,主厂房安装两台6mw的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号为hljf3001a-lj-103,发电机型号为sf6000-10/2600,总装机容量12mw,机组间距8.50m。主厂房总高度23.09m,长度为31.80m,宽度为14.50m,机组安装高程158.90m。
[关键词] 建筑类 职校 项目教学
教学体制的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是教学发展的需要, 更是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与以个性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宗旨, 各尽所学、按需施教, 从而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新时期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各校都在校内仿真度极高的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上大做文章, 然而, 真正能把实践与理论教学相联系实现社会价值共赢的极少, 建筑类职校尤甚。
职校生的“不学、厌学、懒”, 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教育, 以及共同认可的社会评价缺失造成了社会、学校与家庭脱节, 从而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热情与信心, 而产生迷茫、困惑与不自信。项目教学法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宗旨, 在某项目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积累, 从而达到认知、记忆与应用的职业素养。
2004年底我校决定筹建一个3000㎡的校内单层实训基地, 于2005年初开工建设, 采用混凝土独立柱基础、主体钢结构的结构形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混凝土独立柱基础项目施工决定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是一个真实的工程。
一、可行性研究
2005年上半年共有9个班级分别进行混凝土、钢筋、砌筑等专业工种的实训, 实施项目教学的工期与学生数是可以保证的。
学校有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先例: 2004年由建筑监理01高职两个班完成校园林实训基地60m2的附属房的工程建设等, 日常学校道路及建筑小维修、墙面贴砖、油漆等都是学生完成的。
多年来仿真教学法实训的运用, 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推进锻炼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也是熟练的, 管理与教学是可靠的。学生实训需要消耗材料, 工程外包则要增加管理费、利润等费用。二合一后在经济成本上具有相当优势。
工程地质条件不太复杂, 工程量对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二、资源整合
指导团队: 具有项目经理资格、监理工程师资格、技能鉴定考评员的教师担任项目指导。学生是参与设计及施工全过程的主体。
项目支持: 成立专门项目教学领导小组, 校设计院、基建、采购、技能鉴定站等部门共同协调。
三、项目实施
实训工场建设项目教学的总体思路: 实习指导教师为技术负责人, 以学生为主力军, 以现场工程项目部管理体制为模式, 项目教学法为手段,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实现工程建设与教学的多赢局面。
第一步: 召开动员大会, 调动学生情绪建筑监理01高职( 1) ( 2) 两个班2005年春学期从第一周至第八周为工种实习与培训周, 共105名学生为工程基础施工的主要力量; 工民建03中专班在校实训基地进行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试点,作为次要力量; 其余按教学计划安排的实习班级均根据各自专业特点、技能要求和工程要求作为补充力量。
第二步: 在教师指导下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部, 明确职责实行工程项目部管理体制, 融入教学体制, 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工程项目部。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角色, 如项目经理、施工与技术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与宣传员, 监理员、机械操作员等。以工程质量为评价标准, 学生表现得分作为评价手段, 签订目标责任书, 分工细致明确、责任到人, 自我管理、自我施工、自我评价、自我负责。学生同时具有三重身份: 学生、一线施工人员及所扮演的角色人员, 老师兼任技术负责和监督指导。管理网络如图所示。
第三步: 学生班组讨论制定项目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与要求: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专业水平与专业信心培养; 在劳动中学习, 在劳动中做人, 在劳动中创造。做到施工言行与安全检查相统一, 安全意识与施工质量相统一, 施工交底与质量意识相统一, 质量检验与职业道德相统一, 施工要求与团结协作相统一,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 项目教学与项目施工相统一, 工程效果与综合效益相统一。
第四步: 项目教学内容与项目内容管理学生参与3000m2校新实训工场设计与选址、“三通一平”( 通电、通水、通路, 平整场地) 、定位放线、基坑开挖、基坑降水、基础垫层、基础配筋与制作、基础模板支护、基础混凝土浇灌与养护、拆模、装饰训练场两层墙体砌筑、墙体抹灰、外墙面砖等。施工内容完全按既定的施工计划与要求进行的。
项目教学中实行“理论讲解- 教师示范- 学生操作- 学生检验- 教师评价”五步教学。项目部定期召开班务会和进行技术交底、角色体验、知识应用等都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完成。
混凝土柱基础施工项目教学于2005年6月初完成, 总计有7个专业10个班407名学生参于了工程建设。
四、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标准是包括教学标准、学生技能标准与工程质量标准组成的综合标准, 项目评价的主体仍然是学生, 由学生进行工程质量验收。工程质量与项目教学质量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与完善。
五、项目目标实现
由于项目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学校建设目标高度统一, 取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当好, 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法紧密结合, 感性认知丰富, 理性判断准确, 良性互动,师生互动,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贯穿在每一个参与的教学班, 反复应用, 螺旋上升, 项目教学和工程建设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项目教学中出现了“四少四多现象”, 即指导教师管的少了, 指导的多了; 学生自卑畏缩的少了,自信肯干的多了; 知识忘记的少了, 记住的多了; 同学之间吵闹的少了, 团结的多了。3000m2实训工场工程让学生由被动填压知识到主动负责工程, 由肤浅理解到抠挖细节, 从专业认知上升到专业信心的建立, 从充满怀疑到富有成就感, 这些转变是巨大的。
六、项目教学法应用之心得
首先是项目教学法充分展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优势与特点, 学生易于接受, 兴趣浓厚, 科学的教学方法再辅以科学的管理方法, 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大大缩短了教师的管理时间, 增加了指导时间。在项目中求知, 在项目中提高, 3000m2工程拔地而起的何止是一幢房子, 它竖起的是对学生的信任, 一座学生能力的丰碑。
其次, 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从实践中萌芽, 在实践中成型的, 实践为我们建筑类职业学校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求知无止境, 教学手段无定式, 教学质量可控。
关键词:精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改革思路与教育理念
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现优势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达到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完美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乃是当前高等理科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地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对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规律进行努力的探索。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使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教育资源?本科一研究生教育应创建何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氛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如何有效地建立“教师一研究生一本科生”学术群体,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构建贯穿本科一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在教学上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上密切协调,在实践教学的地域上相互关联、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具体做法包括:
1、根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新模式,将研究探索的思维意识溶入教学。
2、根据认知一技能一探索一综合的不同阶段,系统改革本科四个年级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3、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培训计划,实现本科一硕士的贯通培养。
4、从本科抓苗子一硕士阶段稳定研究方向一博士阶段特别注重发挥学科群的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培育研究型精英人才。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
在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注重改变以往以验证为目的的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全新的地学观和综合分析问题及创新性的能力,加强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建立特色鲜明、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全面体现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由于不同课程内容的差异,我们以课程的性质为依据,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1、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教学模式
以往的地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多是以观察为主,以达到理解课堂中理论的阐述和验证课程中对地质现象形态的描述。我们在新的地质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突出重点,精简原来过于繁琐的记忆性内容,另一方面提出一些学科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相应的参考文献,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写出该方面学科发展综述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教学中只提供基本的地质素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对所提供的地质现象、地质剖面进行分析,最终作出地质分析报告。教学中还提出一些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最终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完成教学的考核。实践证明,这些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良好的作用。
2、专业课程――现场实践教学模式
部分专业课程,如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第四纪地质学等的课间野外现场教学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长期坚持的教学环节,并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不断继承、调整、改革而建立起来了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课间穿插的现场教学,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野外考察研究的程序、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进行方法、思路、综合能力和科研报告编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专业选修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
对于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选项课程,在充分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以教师命题和学生根据学科发展自己提出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专题,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课外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并严格按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各种形式读书报告(学科发展综述、存在科学问题以及自己的看法与认识等等),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收集阅读文献和综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上述系列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了本科阶段的研究性教学环节,学生的素质、综合能力全面增强。
三、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
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源泉,对以实践性强为突出特点的地球科学而言,地质演化历史之长,各种地质现象及形成过程之复杂,绝大部分是无法模拟或不可再现的。因此地质学的特点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过程就是认知思辨、训练能力、提高素质、启发思维、激发创新的过程。地质现象的不同观察和不同认识、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是培养正确的地球科学思维观、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地球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促使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和教育者努力探索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课程设置。随着思维科学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方式方法,均正在发生着重要变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践性教学过程在完成从单科性向综合性,从认识性、继承性向研究性,从验证向创新,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讨论式,从传统向高科技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转变的基础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改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实现知、辩、行的全面训练,培养基本素质和综合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具体内容包括:
1、在已有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统筹本科四年的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协调配置,时间穿插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教学新体系、完善本科实践教学环节。
2、建设部分理论课程室内实践和课间野外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3、建设秦岭造山带与相邻地区在地域上相互关联,具有丰富大陆地质内涵,在教学内容上循序渐进,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不同年级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不同理论课程的课间野外实践基地。
4、发挥学科优势,实现科研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完成不同年级、不同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建设和教材建设。
5、探索实践教学认识一技术方法一多学科综合思维与创新的实践一研究性实践一创新性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6、建立数字地球实验室,在实现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地质方法密切结合,便于操作的研究方法。
7、建立与实践性教学体系配合的、科学、自律的
管理体制。
8、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增强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形成既有严谨的学习风气,又有集体性与个性共存、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四、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的实施
为了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训,我系设立地质学本科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基金。我们设立创新基金的宗旨是:强化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并得到基本的科研训练。创新基金的资助原则为“理实结合、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资助办法为“自主申请、公平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为此,我们成立了“学生创新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对基金重要事项和基金项目资助经费进行管理。
2003年度,我系批准创新基金立项21项,总资助金额达10.25万元,研究领域涉及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古生态学、石油地质学、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十余个学科领域。2004年度立项17项,投入总经费9.8万元。2005年度,批准创新基金立项18项,总资助金额达10.50万元。2006年批准创新基金立项16项,总资助金额达11.50万元。
目前,2003年度创新基金项目已全部结题,提交学术论文42篇,其中28篇已分别发表于《岩石学报(SCI源期刊)》、《地质通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西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另有3项成果分获西北大学挑战杯特等奖和二等奖。这充分表明,创新基金计划的实施成效十分显著,对提高高年级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现本科一硕士研究生的贯通培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度创新基金共提交学术论文23篇,部分论文分别发表在《科学通报(SCI源期刊)》、《地质通报》和《西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
2005年度、2006年度的创新基金也在有条不紊的执行中。
五、强化学生科学研究学术氛围
为配合创新基金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本科生搭建一个较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地质学系积极鼓励学生创办了自己的学术刊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2004年,由地质学系学生自行撰稿、自主编辑的学生学术刊物《地学新苑》创刊,地质学系400多名同学从此有了一个采撷思想火花、交流学习心得、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至今该刊物已出刊5期,发表学术小论文50余篇。
六、从本科抓起,为“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培养后备人才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建立了完整而有特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从本科生抓起,实施导师制和创新基金研究计划,筛选出有培养潜力的苗子;硕士阶段稳定研究方向,注重科研能力培养;博士阶段发挥整个学科的指导作用,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稳定在某一研究方向上长期不懈地努力,就能凝练出重要意义的科学问题和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同时,抓好教学各个环节,实施教学改革和加强课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在本科筛选培养阶段,采取师、生双向选择最终确定的方式进行。即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特色和研究实际,提出科研小课题(有限时间、有限经费、有限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题,将导师制与创新基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研究群体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本科生的创新基金等多层面的课题组,从而将导师制、创新基金研究计划、实验室开放及本科毕业论文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措施,使部分高年级本科学生实质性地独立承担小课题或加入到教师的科研群体中。本科学生―研究生―教师共同进行野外工作、同场参与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形成了颇具西北大学特色的科研群体模式,真正实现了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由综合向研究性的转变。从而使本科科研训练实践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论文数明显增加。
在博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整个学科的指导作用。以参加科研课题为主线,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野外和室内创新性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过程中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基本训练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注重对于创新能力、科学道德、严谨学风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此外出台硕博连读政策,以稳定部分学生的研究方向:举办研究生论坛和科学沙龙,为研究生搭建学术平台。实践证明这套培养方案行之有效,先后有四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七、结语
1、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现了优势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达到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完美有机结合。
2、通过高年级本科学生科学研究培训计划的大力度实施,初步实现了本科一硕士研究生的贯通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