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统文化与艺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3 15:55: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文化与艺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文化与艺术

第1篇

对于美学来说是没有地域的界限的,伴随着社会和历史的演进,社会传统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绘画艺术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断地加深,都潜移默化的对艺术家的审美和绘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核要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方面寻找到内在的含义。正如明代王履在《畸翁画叙》的“华山图序”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唐代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可以想见艺术家当时为了艺术忙碌的身影,中国画家崇尚疏宕空灵,老庄的自然无为,禅宗的“无相见性”,这就使中国绘画呈现出开阔、博大,或是幽微,简淡的风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理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这种文化思想反映到中国绘画中其实是一种实有心境的直诉,典雅而中庸。正如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一样,是一种艺术人格的理想追求和实现,这种追求是高尚、和谐的,是化育万物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是艺术“大我”的最终归宿,它可弥补当代艺术所展现的种种困惑。这与中国传统儒、释、道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儒、释、道三家其根本也是一体的、的谐的、中庸的。《中庸发语》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者。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老子?道德经》:“道之为物,为恍为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都是讲究空有不二,空有圆融的中道思想,是中国传统精神“与人和”“与天和”“与己和”的完美体现。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的融合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很多事实证明了中国的绘画的形态是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方面,它的内在艺术价值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内核中。它们崇尚“韵者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熟,熟极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明?李日华《竹濑论画》)而西方艺术更注重忠实地以一种描摹自然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绘画,或是通过客观真实的物象展现敏锐感官所触及的物象实质。而西方艺术无论是中世纪的神学占主导地位的禁欲主义绘画,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都与中国传统艺术有所不同,它们大多力求追随透视法、明暗法,对对象惟妙惟肖的进行刻画,这使得他们表现客观物象的方法始终受“器形”所“制”,无法将“意”解脱自如起来,他们的绘画始终是某一方面的展现,而不是浑然质朴的精神直面,就象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描写的一样“希腊人和意大利人只看到人生和人生的最高最挺拨的枝条,在阳光中开放的健全的花朵;伦勃朗看到底下的根珠,一切在阴晴中蔓延与发霉的东西,不是暗形就是病弱和流产的东西”,西方艺术每个流派,每种思潮所产生的风格,都体现着艺术家执著,精深的探究天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演进和变化对于中国的绘画艺术和绘画理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中,诗歌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绘画的艺术形式与内涵也产生了深层的影响,给予了中国的绘画内在的艺术的构成,对于中国书画艺术或中国字画艺术,产生了诗性与绘画诗意的综合的艺术的意境,这种现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元素与绘画相互融合的产物,文学和绘画的相互融合、互相表现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入了世界大同的文化的因素,由于自身在发展与变革的进程中,吸收和引进西方的文化内核,包括西方的绘画艺术等。经过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不断地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变革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内核,对于中国的绘画艺术的形态和发展演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中国的传统艺术的精神和内在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改革不断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使命,但是根植于中国绘画中的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些内容本质依然没有改变,这便是中国绘画的精神理念。对于保持中国绘画的独树一帜的风格尤为重要。

总结

第2篇

所谓的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美感和艺术的形式结合文化、经济、社会、市场、科技等多方面因素,重现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中,达到审美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所以艺术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化。此外,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受民族、宗教、文化等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其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所以,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要看其是否体现出设计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其中,文化内涵是检验设计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根本,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保障。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更新

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是守旧复古,而是站在历史的巨人肩膀上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吸收优秀的文化内涵,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指导现代设计。当今,在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都被忽略了,普遍引用来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过于强调理性、规则、程式等因素,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内涵,导致学生作品呆板、僵硬,没有生命力,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程安排里,要合理、适当地加入能体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要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区别,把理解、吸收、融合后的文化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结合各个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美学的课程,为了避免内容枯燥、乏味,应该结合实例来进行,多举办相关的讲座、论坛来丰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互动,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且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适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更新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之根深深扎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当中,尽快完善教育体系,明确设计师的民族观和地域意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设计领域中留下自己的脚印并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传统文化对艺术教育的最大意义。创新是一种能力,现代艺术教育要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有所取舍,探索出符合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以本民族文化为根基谋求发展的更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我国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根与更”的继承与创新。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摆脱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路,传承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对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精髓的不断挖掘和提炼,给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三、结语

第3篇

中原传统文化群星荟萃,每一个中原地域均存在着鲜明的文化烙印。从学派文化来讲,中原大地孕育出了诸多开宗立派的历史人物,如老子的经学、墨子的玄学等,无一不体现着中原文化学派的恢弘大气;从人文建筑而言,大到洛阳龙门石窟,小到南阳著名的砖石画像,无论造型抑或布局,皆能称得上精美绝伦。这些或隐性或具象的文化资源,无论哪一节点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均能促使设计作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另外,中原传统文化资源的涵括性也极强,通过依托其文化脉络走向,能够针对每一个现代行业的具体需求,做出设计重组,发挥出中原文化的优势。如在设计哲学层面,能够对照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进行“留白”设计,以空求满,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现代设计师所推崇、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设计布局层面,能够借鉴南阳砖石绘画的格局安排,做到组织有序。总而言之,对于中原传统文化的可借鉴之处不胜枚举,且通过这类传统的文化物态,能够更加形象地将设计师本人的设计理念表达给观者,激发观者的内心认同感,从视觉上引导观者深层次地了解和体会设计的内在寓意。

二、中原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原文化大致能够划分为五大文化类别:神龙文化、人文风俗文化、豫剧文化、汉字文化、宗教文化。此五类中原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通过以下方式展开:

(一)神龙文化及其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现代设计中龙图腾的运用十分广泛,很多设计均选取龙图腾作为画面装饰元素。龙图腾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最早发源于中原周口地区,直至今日在中原区域所出土的龙形器皿,仍居全国之首。将神龙文化结合于现代设计之中,需要注重对龙图腾的形体把握,而不能盲目地借鉴、融合。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对龙的外形进行归纳化、艺术化处理。如可将龙鳞、龙睛、龙爪等部分视作点,将龙身与龙发及龙须等部分归纳为线。设计师应根据自然界的审美法则,将这些点、线、面进行设计加工和重新组合,进而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龙颜。另外,现代动漫设计中,对于神龙形象的设计也很丰富,其神龙形象的塑造也是在点、线、面设计三要素重组后得出的成果。设计师可先从画面构成的视角对中原神龙形象展开设计,然后在造型整体结构上,对龙首、龙身、背景做主次分工,把龙体分解为多个节点部分。虽然龙身内部结构的变化较多,但却有着明显的秩序层次感,设计者可以依据龙体形态建立“设计骨格”(“设计骨格”指构成图形的骨架和格式),继而再将造型元素有规律地放置于骨格中,以达成很好的整合效果。在现代设计中很多设计者会刻意减弱龙尾部分的装饰效果,采用简洁的回字形设计,这是为了弱化龙体下半部分的视觉冲击力,以强化龙体升腾的动势效果。总而言之,通过神龙图腾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美感和人文内涵。

(二)人文风俗文化及其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原地域孕育了诸多历史名人,如开创道教先河的老子、墨家学说鼻祖墨子等,更有诸多英雄式人物,如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兵家代表人物吴起等,数不胜数。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敏锐地捕捉这类历史人物本身所蕴藏的设计因子,将不同流派的中原历史人物,以设计视角安排其一一对应于现代行业,并针对不同行业的设计需求,发散思维,找寻合理的设计介入点,展开有效的融合。如为现代司法部门制作宣传画册时,设计师可以选取韩非子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法家代表人物作为设计基点。以“韩非子怒斥秦王”的文化典故展开设计,这样既可形象地表现出司法部门不畏权贵、严格执法的设计诉求,又能够赋予设计强烈的文化内涵。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中原人文素材展开现代设计的融合时,应该杜绝直接选取人物形象表现在设计画面中。因为直白的表现会降低设计的寓意,所以设计师应另辟蹊径,以艺术化的处理,增强画面的文化层次感。如采取安阳剪纸和朱仙镇木版年画镂空图案等传统的中原民俗艺术方式进行表现,这样不仅在人物素材上同现代设计进行了融合,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会更加贴合传统的艺术基准。

(三)宗教文化及其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原地区宗教文化的发展空前,宗教圣地和遗迹众多,如登封市现存中岳庙、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等,这些均为中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文化素材,可鉴之处诸多。如将佛家造像中的莲花装饰纹样、服饰、顶饰等艺术素材融合于现代设计之中,便相当出彩。很多设计师热衷于将佛像的顶饰进行截取运用在设计之中,虽然不能从设计中发现任何佛像的外在形态,但是通过设计师对于佛像顶饰的肌理保留,观赏者依然可以明确知晓设计师的表达意图。另外,中原地域所保存下来的大量寺庙庭院古迹也具有独特的特色,现实中通过艺术化的设计处理,也可直接运用于现代动漫设计和建筑设计范畴。

(四)豫剧文化及其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豫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戏剧,历史悠久,在题材与内容上都蕴含着浓郁的中原生活文化气息,具有坚实的民众基础。诸如现在人们口中依然津津乐道的古典豫剧人物花木兰、穆桂英和现代豫剧人物银环等,这些豫剧中的中原人物,或臣、或民,但是在性格上均具有中原人的豪爽与忠诚。挖掘豫剧中的文化因素,从豫剧人物脸谱予以着手,进行设计简化,或者择取豫剧人物丰富的造型元素,运用在现代设计中,必将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在进行豫剧脸谱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深刻体会到脸谱中所蕴含的意蕴象征元素。如豫剧中赵匡胤的脸谱形象,其眉心盘红色蛟龙意喻帝皇之象;官吏周仓面门鲜红,象征“撞击而死”。设计师在将这类脸谱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时,需明确把握好它们的潜在含义,对不同脸谱设计施以不同的设计色彩表现,以设计色彩心理学为参考,注意色彩调和层次所能体现出的不同情绪,以此更好地凸显出设计主题的意蕴。

(五)汉字文化及其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原地域同汉字的发展、传承、演变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熟悉的仓颉造字即发生在中原地区;小篆制定者李斯、华夏第一部汉字字典编纂者许慎,均是于中原大地之上完成了各自的文字创新使命;目前仍在频繁使用的宋体字,即诞生于开封有关汉字在中原大地上的轶事数不胜数。汉字是组成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原作为汉字始源地,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作用也显而易见。目前字体设计科目中,仅仅针对宋体字的种类就有几十种之多,而宋体字在现代设计中的使用频率极强,通过宋体字这一现实媒介,能够进一步促使中原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互融合。除了宋体字外,小篆体和甲骨文这两种中原字体在现代设计中的使用也较多,它们被称为无需艺术化处理的活素材,既能够发挥文字信息传递功能的作用,又作为传统装饰元素被广泛地运用在了现代设计作品中。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建筑创新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也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它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争取建筑艺术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

(1)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则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董事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抬梁式和穿斗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构件、符号、装饰、色彩丰富多彩。在我国流传下来宏伟的古建筑数不胜数。如战国和秦时期建造的万里长城,明清时期建造的北京故宫,还有汉唐时期建造的西安钟楼等等数不胜数,而被人破坏的精美绝伦的建筑除了历代宫室,还有亲带建造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祖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传统建筑的哲理观。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卓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和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与环境、生态、地貌等均是共生的。建筑是环境的科学与艺术。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求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创作和实践。(3)传统建筑的审美艺术。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这种理想没的寄托,渗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中,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定的对象,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含蓄、自然而不造作。中国建筑艺术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染。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

二、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现代中国建筑要跟贴近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同时要当面的现代化,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用于现代建筑中,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运用于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要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2)不断创新,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万物皆流,建筑也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建筑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这一新的民族精神风貌。新建筑的制作应当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片面追求建筑物外在形式的华丽和气派。中国当代建筑应该扬长避短,善于吸纳世界先进的建筑科学,广泛借鉴各民族的建筑艺术,敢于创新,设计出无愧于先贤对得起子孙的作品,发扬中国的建筑艺术,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别美丽的一枝,随着中国一步步坚实地步入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将愈来愈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建筑文化的要求,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实现建筑创作的民族之路。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管锥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和力量 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95-0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以其鲜明独特的民族性特征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琴、棋、书、画,仁、义、礼、让,传统文学、传统医学、中华武术等等。其中,管锥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钱钟书以其渊博的学识、惊人的记忆力、富有创见的著作、独特的人格蜚声中外。“管锥”二字,出自《庄子•秋水》。在《韩诗外传》中有:“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管锥编》说:察古可以知今,见今可以知古。

《管锥编》是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管锥暗藏着“钱钟书”的名字,是“钱钟书集”的意思。原来,钱钟书的笔名叫“中书君”,而“中书君”是“笔”的意思。中华书局出版的《谈艺录》补订本第566页说,唐代文人韩愈曾经以“中书君”代指“笔”。管锥编”的“管锥”二字,也是“笔”的意思。翻一翻韩愈的《毛颖传》、《新五代史•史弘肇传》,就知道“笔”还有两个称呼:“管城子”、“毛锥子”,简称作“管”、“锥”。因此,我们就明白“管锥”原来就是“钱钟书”的意思了。“以管窥天,以锥指地”的意思,既表示自谦,也表示自有一方天地。据《庄子•秋水》记载,魏公子魏牟曾经教训思想家公孙龙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辨,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意思是说,你琐琐碎碎地去辩论,真好比是用竹管去看天,用锥子去量地,不是太渺小了吗?这样一个比喻,在《说苑•辨物》、《史记•扁鹊传》、《韩诗外传》等古籍中也曾运用。钱先生借用这个典故,是说自己的书不过是“以管窥天”而已,真是太自谦了。《管锥编》从方法学的角度看,就是通过对许多具体微观问题的阐释,来揭示一些宏观的理论性问题。突破了各种学术界限(时间、地域、学科),打通全部文艺领域。《管锥编》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坚信“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总结了许多文艺共同规律,但没有一条是从纯粹抽象、推理得出而脱离了艺术实践的。很多篇幅进行了以西方文艺理论阐明中国文艺现象和以中国文艺理论阐发西方作品的双向阐发研究。《管锥编》谈论的多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集大成的体现,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文化高峰。

二、和谐和力量

和谐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主题,在伟大而广博的中国文化中,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意义,它见证了古老而闻名的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它鼓励人民勇敢向前、大胆创造、相互宽容等,要有坚韧的伟大民族精神。它的含义及基本特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一般来说,应具有以下基本特性:首先,它应该是指既具有广泛社会性,又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民族文化部分。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智慧凝集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质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张岱年认为:“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其次,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自身的张力与驱力。从时间维度和传承发展关系看,传统文化既是在过去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又应该是能够从过去一直延续和影响到现在,并且还可能是对未来的民族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那些文化。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不难发现,文化的进步,传统文化的演化,均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且又不断自我解构的过程。生生不息,充满活力,它象征着和谐和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这也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而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这就是和谐和力量。而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在追求和谐。“和谐社会”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并且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和目标。这是《管锥编》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的和谐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则增强了和谐的力量。

三、艺术精神

第6篇

陶瓷装饰艺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华儿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中国的瓷器从古代就开始流向海外,宋代之后,瓷器更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陶瓷艺术在作为一种价值交换产物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文化,在这一层面上来讲陶瓷艺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陶瓷制作的工艺从古至今可以说是代代相传,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为了满足人民大众不同的审美要求,生产创作了各式各样的陶瓷产品。可以说陶瓷艺术在世界文化的传递及交流方面起到了一种纽带及桥梁的作用。极大地丰富和繁荣着中国的文化与世界的文化。

陶瓷装饰艺术是陶瓷艺术与陶瓷的完美结合,每件陶瓷都是由造型、装饰与材料三个要素构成,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两重文化因素。一件陶瓷作品在实用之外还具有观赏的作用。陶瓷装饰艺术大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颜色釉装饰、釉上彩装饰、釉下青花装饰等等。陶瓷装饰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图案,明艳瑰丽的色彩,独具匠心的工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的陶瓷文化。从一开始的制作到最终的完成它包含着审美、创造与欣赏几个环节。在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件完美的陶瓷艺术作品担任着传播陶瓷文化的重任,因此说陶瓷艺术不仅仅是一件蕴含着创作者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产品,更是一件包含着个人情感在其中的文化产品。中国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装饰纹样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们细心感受生活,创作出波浪纹、编织纹,将其以二方连续的方式装饰在陶瓷器皿上。西安半坡遗址的那件彩陶纹盆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他们将点线面有机的结合,装饰纹样的独特审美,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已经开始对自然和人类有了些许的认识,敢于加进人们的主观想象。

中国陶瓷装饰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绘画类与坯胎装饰类。绘画类又可分为工笔画与写意画,不论是哪种绘画形式都是当时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时期的特征在陶瓷装饰上的表现。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花鸟之所以成熟,是因为那个时期正值唐代花鸟画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不论是笔法还是技法都是相当的成熟,气韵生动,自然活泼,体现着当时民间绘画的艺术风格。宋代颇为盛行的陶瓷刻划花装饰也是因为受到了当时时代文化的影响,才会达到一种空间精细的境界。因为这一时期唐代较为流行的花鸟画开始逐渐向精细的工笔画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之后元代的青花艺术、明清时期粉古彩艺术的出现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陶瓷装饰的形式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瓷器上的展现。陶瓷装饰艺术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国文人画所具有的历史性特征,逐步演变成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一种独有的艺术特征。

第7篇

关键词:当代艺术;传统文化;大陆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45-1

一、什么是现代艺术,什么是传统文化

(一)什么是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是对现代主义话语的背离,一种自由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其特点为:(1)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在全球化体制中逐步实现了从官方庇护制度向现代市场体制的转型。[1](2)通过对传统资源和流行文化元素的挪用,形成了艺术世俗化和产业化的时代。消费世界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使日常生活充满了“美”的诱惑和庸俗的商业气息。艺术市场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金钱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一个有效元素。[2]

(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1、所谓“中国性”指艺术作品表现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体现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价值观。其不应是一个封闭的概念不拘泥于中国的艺术形式,如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使用西方的艺术形式,诸如油画、雕塑、钢琴、小提琴等都非常出色地表现了“中国性”。[3]

2、不只是表面符号,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几乎所有中国标志性文化元素都被符号化使用过,如“火药、汉字、指南针、印刷术、周易八卦、风水算命、中医中药、京剧脸谱等都被中国“当代艺术家”一一耍遍”,显然这种方式不能称得上中国传统文化形式。[4]

3、“中国性”应是与时俱进的,它不单单指过去的辉煌文化,也应指现展着的中国文化,谁都不想看到未来的若干年之后在“许多叫做“世界艺术史”的著作中,其古代部分介绍中国艺术,但到20世纪只有清一色的西方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5]

二、“金钱热(拜金主义)”下,第五代导演的沉落与第六代导演艺术性不被观众买账

9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迎来了一次新的转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冲击下,大陆电影呈现出一派迷离纷乱的情景:两代电影人一边经历着问鼎夺冠于戛纳、威尼斯、柏林的凯旋与惊喜,一边又面临票房连连滑落的尴尬窘境。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第五代导演拿着国家的投资去拍电影,而不管票房成败的结果如何,这一代导演不得不思考对于电影应该迎合谁的口味。而对于这些,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势的第六代导演来讲,面对票房的失利他们转向去讨好国际大奖,这就出现了第六代导演作品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90年代末期,以冯小刚为代表的非科班导演在商业电影上的成功让高高在上的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科班导演们决定在商业片的潮流中分一杯羹。接下来便有了进入新世纪之后,第五代导演开始“下海”,标志性事件为张艺谋商业大片《英雄》的推出。而第六代导演始终在票房的不佳中活动于“地下”(地下导演的简称)。

三、传统文化就不能在电影上既得到继承又得到市场认可?

如丹托所言:“从某种视角看,当代是信息混乱的时期,完美的熵的状况。但它同样是十分自由的时期。今天不再有历史的界限,一切都是允许的。”[4]不再有历史的界限,这意味着现代主义排他性原则的失效[5];接下来便形成了一种主义性质的世界性的同质性开始风行,如电影艺术里好莱坞模式在全世界的流行。这种同质性表现为:一切都不一样,但一切都差不多。这正是现在的当代艺术所处的大环境,这也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在走向前的趋势。这种同质性容易被某些“精英”文化所操控,向全世界灌输他们的趣味、娱乐、消费方式以及文化形式。这表现为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成名之后的集体失忆,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例。张艺谋以一部《英雄》开启了自己的商业大片模式同时也带来了大陆电影的大片浪潮,之后张艺谋的导演生涯便翻船在了自己的商业大片里了,其以后的几部作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山楂树之恋》以及《三枪拍案惊奇》便再也回不到观众对于其早期作品的好评中了;导演陈凯歌在张艺谋“下海”之后,紧跟其后也投入到了商业片的浪潮中,《无极》《梅兰芳》《赵氏孤儿》《搜索》以后其便陷入了恶评如潮中。当然相较于以他们两个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中的其他电影导演来说,他们算是“幸运的”,据某档访谈类节目在采访一位老导演时讲到,“现在很多老导演已经无片可拍”。说到第六代导演,他们可没有前辈们那么幸运,自成名以来他们就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他们被称为“地下导演”,因为他们始终坚持自我的一套风格以超写实主义的形式展现变迁之下的中国,而一直被归为“地下导演”之列,更为尴尬的是,他们的作品也始终未得到过市场的认可。

四、结语

在本土艺术市场发育不良的情况下,全球化的商业批评体制既给当代艺术家带来开放的自由,也带来了无尽的诱惑。第五代导演的下水,第六代导演的干渴,非科班导演的不断成功尝试。电影一方面符合当代艺术大众化、市场化,另一方面又在与当代艺术提倡的反传统相对抗。中国大陆电影需要电影制作人的责任感,同时也需要体制的支持与放手。

参考文献:

[1][2]周计武.什么是我们的当代艺术[J].文艺研究,2013,(03).

[3][4]范迪安.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J].中外文化交流,2007,(09).

[5]黄河清.“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笔谈讨论(56)――“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制造的西方艺术(《艺术的阴谋》第八章)[J].美术,2006,(01).

第8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动漫艺术设计;传承和创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一、动漫艺术设计概述

互联网以及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的发展,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动漫艺术设计。所谓动漫艺术设计,是用图形图像来对动漫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表现和反映。

动漫艺术设计所反映的动漫作品的主题思想必须和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需要设计者通过一定的文化来进行表现。动漫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衍生品,成功的动漫艺术设计不仅要有精彩绚丽的图像,更要突出对文化内涵的体现,触动人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热播,让人们对国产动漫艺术设计充满了信心和憧憬,也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扎根于动漫艺术的中华传统文化热。

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动漫作品概述

随着对动漫关注的人越来越多、年龄层越来越广,动漫艺术产业也越来越被重视。国产动漫如今也正在蓬勃发展中,近期一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国内动漫产业中名声大噪,在各大网站、微博、贴吧等有无数的相关话题。《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如何能够获此殊荣,究竟讲述了些什么呢?

(一)剧情简介

大闹天宫后四百年多年,齐天大圣成了一个传说,在山妖横行的长安城,孤儿江流儿与行脚僧法明相依为命,小小少年常常神往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影片截取西游记故事中的一小段内容进行解构,齐天大圣被如来佛压于五行山,童年唐僧江流儿机缘巧合放出了大圣,这位失去法力的昔日战神,冷漠狂躁、疲惫不堪、死要面子,在江流儿、傻丫头需要他解救时无能为力。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侠义情怀与无奈现实撕裂着他,落寞英雄在矛盾中挣扎。当江流儿奋不顾身前去解救傻丫头,使大圣走向了觉醒的第一步。江流儿念想中的大圣即是昔日的大圣,亦是大圣的“内我”。

(二)人物角色剖析

1、孙悟空

曾经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偶然因江流儿(小唐僧)解开镇压之印,逃出山洞,但是法力尽失,性格狂躁抑郁,只想回花果山过平凡日子,又因侧隐之心,勉强护送江流儿回长安,一路上不得不与山妖肉搏厮杀。经典著作中的任性猕猴已不在,而影片中的悟空传承的更多的事著作中的正义气息。

2、江流儿(小唐僧)

江流儿是年仅7岁的小和尚,父母被山妖害死,成了孤儿。江流儿勇敢善良、天真活泼、好奇大度,崇拜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这与经典著作不同,以萌萌的形象从合理变化中更多的是经典的创新。

三、混沌

作为反派,这个角色很具特点,以京剧脸谱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呈现给观众,在混沌被打回原形时,此时对混沌的解释就是上古时期神话中“四凶”之一的怪物,从《山海经》和《子不语》中有记述。混沌,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描绘出反派的形象,以及从两部经典中创新出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

四、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和信念。这种文化深深感染和熏陶了大多数人民的思想,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然而,现代生活的高节奏,以及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呆板,使得部分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热映,这部拥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片扎根于现代动漫设计的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本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漫长历史积淀,凝聚着民族精神精华的文化。传统文化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满足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更要保持中华民族的特性,如《中国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动漫中,每一集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动漫表现以及艺术设计为辅,这都是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以及更多的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于动漫艺术设计之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更是大胆创造,合理想象,对经典充满敬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当代青少年观众的趣味。影片中,归来的大圣,是个符号,归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动漫艺术。传承中增强动漫艺术。动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动漫产业的灵魂。一方面,动漫的发展可以传播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另一方面,文化会给动漫注入生命力,使动漫产业真正焕发生机,既能让观众获得艺术的享受,同时也能增长知识和智慧。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创新

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是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动漫艺术设计的成长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用文化的角度去对动漫艺术设计所表达思想进行审视。在动漫艺术设计中,文化是重要的根基,而动漫艺术设计又对文化进行很好的发展和传播。在这条创新融合的道路上,已经留下了深刻的脚印。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为背景,用动画给予了观众轻松又富有中华传统特色的观感。在动画中大量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让整部动画富含中国传统特色。

A、视觉元素的创新

整个影片的画面背景主要是以写意的中国山水画为主,各种视觉元素中都充满着浓浓的中国风,营造出独具中国魅力的意境,以及人物的特征在电影荧幕中的表现。例如,影片中既有斗拱飞檐的古城长安,更有依据悬空寺设计的最后决战之地等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式建筑,剧中人物的形象设计也具有浓浓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如,电影开始前,身着僧服的江流儿师徒观看着皮影戏,木偶戏等传统的元素。

B、听觉元素的创新

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语言、音响和音乐这三种听觉符号共同传递着丰富的听觉信息,并且呈现了更为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二影片中的音乐采用了多种中国古典乐器,通过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的完美呈现,影片完全把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巧妙地编制于故事之中,不仅展示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多姿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C、语言元素的创新

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语言中感知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例如,影片中有几个场景:师博教育江流儿时说了这么几句话:“打坐、念经、参禅,不骄不躁、悠然自得……我们出家人普度众生,要从小事做起……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一切皆为虚幻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一念愚即般若绝”这些语言皆是出自佛教。这些语言元素更是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表现上的融合。

在动画中不仅仅融合了中华传统元素,还有创新。使整部动画更切合现代的人群而不生涩难懂。这当中不仅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还涵盖的是动漫艺术设计的创新。

D、人物形象的创新

以往孙悟空这一角色形象,对于孙悟空的形象,在《西游记》的原著之中,孙悟空实际上是一个只有四尺身长的大圣形象,小说之中甚至直接称其为猢狲对于有着强烈志怪意味的原著而言,这样的设定是不足为奇的。然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基本上都已经接受了由六小龄童所饰演的拥有成年人身高的孙悟空形象。同时,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中,尽管孙悟空度过了一段消沉而迷茫的日子,然而他百折不挠和重情重义的英雄本质并没有改变,孙悟空与年幼的小江流儿的关系是一种亦父亦兄的关系,因此孙悟空的形象被设计为身高体长,这样才能够对江流儿体现出一种充分的照顾和保护感。这即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当中的传承与创新。

四、小结

第9篇

1.色彩与形态的启示

人们都愿意生活在平和自然的环境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自然里没有绝对笔直平滑的物体,仔细观察都是带有自然曲线纹理的物体,因此说曲线和表面质感丰富的物体更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例如我国传统建筑包含的曲线就给人以柔软舒适和容易接近的感觉。在色彩上人更适应纯度较低的颜色,鲜艳的色彩给人以视觉疲劳的感觉,这些启示都可以运用到现代人文环境艺术设计中,以达到色彩与形态的完美。

2.材料与空间的启示

传统建筑中对于大量木材的应用,其天然属性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心性要求是想吻合的。现在对于木材、石材、灰砖等的选择,也是体现了人的生命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实现人文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在空间的布局上,传统文化设计强调单体与群体的连接,院落的布局穿插灵活,曲径回廊,影壁重门,不仅空灵剔透,又显现出富有情趣的生活,所以说传统的设计在空间意识上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将这种材料与空间的文化要素应用到现代人文环境艺术设计中,实现自然协调和融合,达到一种虚实相生,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

二、如何将现代人文环境艺术与传统文化设计进行有效衔接

1.在天人合一的人文环境中体现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态度

传统文化设计中讲究天人合一,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视创造完全的人文环境空间,其实这并不矛盾。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我们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人文环境艺术设计,实现想象与理想的表达。在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代人文环境艺术设计对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方面则应用多一些。设计师在设计时将这二者有效衔接,对场地强调应变和适应,对环境建筑强调建筑主题的自律性,对自然环境采取顺应和改造相结合的态度,是现代人文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借鉴的方式。

2.在演变与重复中实现人文环境设计的艺术性与永久性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设计也在经历着不断的重复与演变,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达到不走极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并存,重视人文环境艺术,不仅给人以新的视觉欣赏,还实现节俭和环保的目的。将传统的文化设计与现代人文环境艺术有效衔接,满足了实用功能后,人文环境艺术有了美的分化,按照人们欣赏美的艺术尺度和手法,达到空间震撼的艺术效果,同时让这种艺术能够得以永久保存,这就要求在材质上和工艺上力求完美,不遗余力,只有将传统与现代充分交流与融合,才能适应当前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的需要。

三、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