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4 09:44: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思维 系统性 知识构建 问题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将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上,这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是一种突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课堂上只是注重某一个环节的改革而忽视了整体性,尤其是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的话,那学生的学习将会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对此,系统论的观点对教学就有了强烈的启示作用。本文试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谈谈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系统性。

一、思维系统性对知识建构的影响

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听得懂,一会儿迷茫,这仅仅是内容的难度不同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学习缺少节奏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说学生的学习不处于一个系统的状态。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系统性对知识的建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谈到思维的系统性,有些人可能感觉到陌生,可是如果谈到思维的连续性,相信每一个教师都会有熟悉的感觉。实际上,思维的连续性取决于思维的系统性,这里可以来看一个例子。在“生态系统的稳态”一课的知识中,学生所具有的阶段生态系统的知识与本节要学的种群、群落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联系,这个联系如何发生,取决于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只有学生的思维在充分调用了阶段生态系统的知识基础之上,再去有效地加工种群与群落的知识,那么,学生才会在个体与群体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也才能理解其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这其中的系统性体现在,学生对不同阶段的知识的加工程度,即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知识能否被有效回忆,新的种群与群落知识,及其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能否被有效加工,两个学习环节能否有效结合等。只有这些环节有效结合了,有效教学才有可能发生。问题在于,学生的这一知识建构过程往往是难以具有系统性的,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是否有效调动原有知识,如果教师不注意不同的学习环节的衔接,那在非系统性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困难。

因此,实际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只有让学生处于一个完善的学习系统当中,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连续。

二、基于思维系统性设计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系统的状态之下呢?这取决于教学的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与控制情况。

先说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具有系统性。事实上教学中很容易忽视这一点,因为教学内容是由教材确定的,因此教学顺序就往往取决于教材的编写,事实上,教师的教学更多的应当考虑到不同的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的构建情况,比如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课的设计中,一般是依次给出生物圈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几个概念,以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奠定基础。但实际教学中如果就生硬地按照这个顺序来设计,那教学效果就不会很好。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在理解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时候,往往会基于概念理解的角度认为生态既然是一个系统,那就是由一些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子系统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不同类型的生物是不是有着不同的系统?整个自然界如何成为一个系统的?这些问题将是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那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非系统的状态。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据此设计教学。笔者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事先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以了解学生思维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可能的答案,即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进行了预设,包括对正确的答案如何肯定,对错误的回答如何引导等。譬如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所产生的问题,然后向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与物质循环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以最终构建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三、思维系统性的背后是尊重学生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的教学要以生为本,这一理论认同起来并没有困难,但真正操作起来却存在挑战。怎样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笔者以为,从知识构建的角度来看,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思维为本,只有知道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才能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规律,也才能有效地设计出教学。

思维的系统性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尤其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思维的系统性与生物知识的系统性,与生物知识构建的系统性几乎是重叠的,因此重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就是对学生构建知识规律的重视,也是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只要学生的学习满足系统性需求,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就会如同流水般顺畅。因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以把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会让课堂的系统性变得更强。当然,问题解决的同时往往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而这将意味着下一节课的教学存在着新的挑战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高红雷.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教育教学论坛》,2013(21).

[2] 吴新军.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生物技术世界》,2014(2).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现代课堂的教学需要。当下,如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把握,进而对其延伸和灵活运用成为老师进行着重考量的地方。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改变,使人们将视野逐渐从唯结果论转到教学过程上来,老师不再单纯的以分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新形势下,高中生物老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基本诉求,对传统生物教学方式中不符合现代课堂的地方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一、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的分析

笔者通过听课和调研等方式对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进行了考察,发现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因为面临着升学压力,老师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上,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下降,只会被动记忆,不会去主动探究。课堂主要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处于配合地位,师生之间不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不上去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如何建设一个高效、有趣的n堂环境,成为高中生物老师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次,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有所差异,有的生物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部分学生的真实学情,导致基础欠缺的学生既没掌握好基础知识,又在能力提高的部分含混不清,这是高中生物老师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当的缘故。学生基础打不好,能力又跟不上,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就会感到不知所云,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减弱了。生物属于偏文的理科学科,既有需要学生着重记忆的基础部分,又有重点分析理解的部分,老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科特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并结合具体的学情对高中生物课堂进行改革创新。

最后,高中生物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采用课堂自由讨论的形式。这种形式看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实际上在宽泛的范围内,学生对重点问题把握不到位,讨论学习也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参与。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这是高中生物老师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改进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措施

(一)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引导者,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那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也很难得到提高;反之,如果学生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那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去学习、去领悟。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或不能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会去深入探究本源。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深入了解、深究相关知识,借此扩大自己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所以老师在课前可以先播放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视频或创设一些具体的教学情境,比如带一些标本到课堂给学生观看或带学生去博物馆亲自感受、体会一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气氛,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的讲课方式,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和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全方位的感受知识和生物的魅力。

(二)分层教学

古代孔子讲究“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同样讲20分钟的知识,有的学生能记住80%,剩下的只需在课后稍加复习就可掌握;有的同学只能掌握40%的内容,在课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果要求学生在课下盲目拔高而忽视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话,就会造成部分同学基础打不牢,能力跟不上。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应对,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拔高;对基础知识掌握欠缺的学生先要求他们掌握基础部分,再根据情况进行拓展。另外老师在私底下应该多跟学生一起参加一些公共活动,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的健康。

(三)转变讨论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要求学生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开展,老师紧跟要求进行课程创新,但部分老师对课程创新这一概念理解不清,只是一味将课堂交给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表面上给了学生学习的最大自由和兴趣,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知识和经验的有限性,学生往往对内容把握不到位,造成讨论内容宽泛,学生只是对讨论这种形式感到新奇,并不能真正深入进去把握内容。老师应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自由讨论,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对重点把握不清,白白浪费时间,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讨论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合作能力。对于走向极端或无意义的讨论,老师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重回讨论的正轨。在讨论期间老师可以听取各小组代表的讨论意见或想法,对于一些问题可以在班级上提出来引导全班同学一起思考、讨论,这样一环扣一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会步步深入,真正实现开放有序的高效课堂。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标 生物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96-01

生物课程是一门以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和现象的基础性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强调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不能单单以完成应试与作业为目的。因此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指将所学知识与亲身经验经过头脑分析整合,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能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和现有知识,积极发现与讲解和书本上不一致的知识层面,这种能力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现在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总结如下: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缺乏的原因

1.1 以应试教育为教学模式,以分数为最终追求

我们通常以学生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估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的高低,这几乎成为了我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教学衡量标准。深入人心的思维桎梏使得教师的启发引导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学生也不敢将发散性思维主动运用到学习当中,因为分数高低是他们升学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对学生学习,不论是生物学习还是其他学科学习十分不利的思维模式。

1.2 对传统尊师重德思想的片面认识,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传统教育讲求“先生教授,学生听”。但尊师重道岂单单指对教师的讲解深信不疑,全盘接受?。从学习的角度考虑,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掌握主动权,积极主动的选择想要学习什么?想要如何学习?另外学生应该敢于发现,敢于质疑,不能因循守旧,被动接受。对于教师而言,具有威信的同时应该亲近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上的质疑,不论对错,应该首先以赞许的态度对待,而后给予耐心、正确的讲解。

1.3 评分严格按照书本或标准答案的旧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历来的考试,从来都以标准答案来评判分数。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对教科书强烈的依赖性和读死书的习惯。针对此现象,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便出现了开放性答案,批卷标准也由原来的“严格遵从”演变成了“思路正确即可”。

1.4 家长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教育侧重点存在认识误区

相比于国外父母来说,中国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太切,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引导上了错误的学习路径。国外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兴趣、爱好的所在,对于孩子在某一方面正当良好的兴趣,往往采取积极引导、热情提供帮助的方式来挖掘孩子的潜能,他们追求的是“望子成人”的目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仅追求高分数,成绩优秀,而且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特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利用联想策略

教师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展开自由、丰富的联想,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联想的方式,拓展学生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这个概念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探究联想教学过程,但并不是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经验与学科概念间的矛盾冲突事件,引入对概念的学习,大家知道,动物和人的生长以及生命活动维持所需的有机物,来自所吃食物,因而很多学生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有机物来源与土壤,事实是否是这样?教师可以引导通过植物分组对照实验来加以验证,将长势相同的植物若干,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正常光照培养,一组在黑暗中培养,预测若干天后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后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有机物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2.2 设置问题串

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设置问题应有经验性、科学性和发展空间,如细胞代谢,既是教学的核心知识,又是高考的核心考点,在进行本块教学设计时,围绕“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个主轴,来设计探究的问题、方法和过程,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有效光能就可以提出:是红光、蓝紫光、还是绿光?给学生展开思考,然后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可利用同位标注原理提出问题:光合作用原料H2O中氧的标注18O,能在细胞呼吸产物CO2中检测到吗?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置,既能提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为高考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还可以源于生活,如在进行“人类遗传病”板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人类的疾病都会遗传吗?人类的遗传病的遗传相同吗?人类遗传病发病率男女都一样,还是有些病一样,而有些病不一样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一些经验常识,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生活周围的人群、尤其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区域进行调查统计,然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推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思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董尧.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1(5).

第4篇

一、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我们对已知和未知这两个方面作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让学生在我们事先设置好的思维目标系列的指引、激励下,通过分解、简化、归类等方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从而明确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设置的思维目的系列,缩小未知和已知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拾级而上,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

明确一堂课的思维目的是重要的,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意义则更大。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思维能力不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常常告诫学生:体会一门课或一本书的思想精华有时可受益终身。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而思想的有效性是长存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的目的,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活力,提高思维的效率。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而且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作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物质与能量的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在生物学习中都有重要的意义。综合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

2.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扩大和获得新知识。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按照一定规则得出个别具体事物的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证明、科学预见和构建理论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得出的。在教学中可以用一些特别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更多现象,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

3.比较、分类和类比。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分类的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和联系,它可以使大量繁杂的生物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有序地学习生物创造条件。类比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推知它们在其它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把其中的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广到另一对象的逻辑方法。运用类比,陌生的事物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事物,通过类比能使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并向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领域迁移发展,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提炼和升华,因此它在生物学学习的应用上十分广泛。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充分体现在指导系统中的主体作用,而且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在学生中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因此我们应积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勤思好问,注重反馈,学会反思,提高思维质量,为终身教育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1?郾善于质疑,勤思好问。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又是思考的结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探索因果中发现问题,在归类判断中发现问题,通过类比、比较发现问题,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等等,同时对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创造让这一部分学生发问的机会,并善于抓住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局面,通过质疑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

2?郾注重反馈,学会反思。

第5篇

一、高中生物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的实践意义

1.能够转变高中生物教学的观念和模式

高中生物教学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应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理论的解释者,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和生物学习的倡导者,以新的观念看待生物教学,使学生经历耳目一新的教学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下可以激发其知识探索的热情,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这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将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教学相长,师生成为了亲密的学习伙伴.

2.改变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面对高中生物,许多学生分不清其定义,不知应将其划分为文还是理的范畴,在认知上发生错误,于是对于生物理解性记忆的部分采取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犯这种错误的原因大多是对生物知识头脑中没有形成准确的概念.思维导图的使用使学生对学科框架及知识结构有主观的认识,以DNA的结构讲解为例,单双链的组合元素与基本单位,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即便能够说出其中整体部分间各种联系,头脑中对真正的结构也没有准确的认知,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加上文字和箭头,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了解本质.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印象,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形成发散思维

理论知识难免给人以刻板之感,而灵动方便的导图则更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画导图的方式一般找到焦点问题,然后以一些分支说明各部分之间关系,加上文字说明,甚至教师在以导图方式教学时在多媒体上加上色彩,视觉冲击力带给学生很强的思想感受,学生从基本点出发,向外形成发散思维.以细胞增殖与代谢为例,将细胞分裂方式以直观的导图画出,纷乱复杂的知识就显得更了然.再如生物链、生态系统知识,对于各个生物之间的链条关系,学生没有直观的概念.由于思维导图独特的梳理和引导作用,在解题、记笔记中都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点了然于心,在学习中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

1.教师课堂讲解

思维导图软件可以准确而规范的制作出思维导图,在教师讲课时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授课使用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是讲解新知识及说明问题时使用;

第二是在总复习时使用.在讲解新知识时,由于学生对所讲内容还很陌生,为使学生提前进入状态,了解知识本质特点,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可省去大量语言叙述,仅将知识点结合导图共同说明即可,省去很多理解上的麻烦.而在总复习中,思维导图的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对知识已经了解,思维导图是节省时间又准确说明的最好办法.在以往的复习过程中,无论是老师带领学生一道复习,还是学生私下进行复习,大概都是通篇查找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搜索,而在复习之中加入思维导图,一部分重点当即清晰的展现在眼前,简明扼要又涵盖了所有的基础知识,在抓住重点进行复习时起到极大的作用.

2.学生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学生在做生物笔记时,为方便理解,同时减少文字叙述,给复习时参考笔记做好铺垫,一般都以思维导图作为记录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节省大量时间,仅将关键词和主要部分用符号箭头连结起来即可,避免在记录笔记时花费大量时间,学生将精力用于做题和学习主题上.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记忆力提高创造力.相比之下,传统的记笔记方式,在课堂短暂的时间内以文字的形式跟上讲课的进度,让记笔记占去大量时间,而没有空闲跟上老师所讲内容,没有时间细心思考,事倍功半,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思维导图耗时少,留有多数时间在课堂上将所学内容消化,是极好的学习手段.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 物理课堂 提高学生 创造性 思维能力

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就是指以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一切知识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多种可能性,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1、介绍物理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和发现,增强学生对发散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发散性思维在科学探索中往往孕育着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使用了1000多种材料做灯丝,如果没有良好的发散性思维,人类也许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通过介绍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让学生认识到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2、改变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传统的物理教学实验,往往是教师讲授给学生实验方法、实验思路,甚至摆放好实验器材,学生只需机械地操作,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严重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勇于实验,在实验中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确定实验方法、选用实验器材,给学生留下自己的思考空间,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3、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①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题目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②指导学生自编试题。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联系相关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编制出有自己思维烙印的习题,思维的发散性和新颖性得到了发展。③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展思维,提出各种答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不要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发散自己的思维,探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就是人们不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方式。许多科学家都非常注重直觉思维,普朗克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想象力又是通过直觉发挥作用的。”

1、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对较熟悉的事情直接作出判断,独特、新颖的思路往往产生于大胆的猜测中。学生猜测的答案可能有些悖于常理,教师不能因此而禁止学生猜测,而应该引导学生探求猜测错误的原因。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后,直觉思维能力会慢慢地得到提高。

2、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物理直觉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要想通过直觉思维对某个物理问题作出迅速的、比较准确的判断和假设,必须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建立多种学科知识的网络关系。

三、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知开始,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呈现丰富的表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作用:①运用形象的物理教具,如:物理模型、图片、挂图等来丰富学生的感觉;②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③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唤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兴奋点,让物体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痕迹;④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奇妙的实验现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表象。学生在了解课题、构思实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形象感受、形象贮存和形象积累,从中获得生动深刻的表象;⑤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新版的物理教材图文并茂,展示了大量的物理表象,向学生展示了物理理想模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形象思维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思维深刻性 培养方法

思维是反映学生个人特点、智力与水平差异的重要内涵。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建立在学生理解与触类旁通的基础之上,而这种理解与触类旁通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敏锐而深刻的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学生思维的抽象化和逻辑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生思维难度、广度和深度延伸的结果。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为此,本文在分析学生思维不深刻的主要表现基础上,对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学生思维不深刻的主要表现

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思维不深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理概念与规律模糊,记忆不深刻;二是使用公式不注重前提条件;三是思考问题时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浅薄,不求上进;四是难以灵活运用所学观点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五是推理缺乏严谨性,过程分析不充分;六是不能举一反三,解题思路不清晰,难以领会问题的核心所在,等等。

二、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方法

(一)提升学生细致力的培养和强化意识。

学生细致力主要体现在观察细致和推理严密上。老师把大致相同的几个物体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或不同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特征或规律做出总结的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前提。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新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解题活动中推理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推理能力培养时应引导学生将思维脉络理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思维障碍,教师应适当、适时地进行疏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找出思维障碍,使其思维发生转折,并以此为机会推动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通过概念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纵深发展。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使学生能通过现象,对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通过现象了解本质,掌握物理特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训练思维,使其通过概念表象过渡到对概念本质属性的全面体会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概念教学时,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一是明确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引入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根据同一目的进行感知和表象的归类;二是明确这些概念与规律的根据、使用方法及过程,在得到感性认识的前提下,提出并引导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抓住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找出所观察现象的本质与共性,使之形成正确概念并掌握规律;三是做好这些概念与规律的表述,明确概念所表述现象的本质属性,深入了解并掌握概念的定义,明确规律的物理意义;四是明确概念与规律的范围和条件,因为物理规律要么是通过推理并在所限领域内经过检验而得,要么就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的规律;五是明确这一概念与规律的相关概念与规律的联系与区别,并深入理解和巩固这些概念与规律。

(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解析本质。

引导学生透过物理现象进行如下本质探究: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次要因素的区别,表面与实质因素的分析;现象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因素与根本因素,所遵守的规律;这一现象引发其他什么现象,以及发生其他现象遵守的规律,等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解析本质,使之从问题的根本出发,把握问题的本质,增加思维的深度[2]。

比如,在给上装水银下装空气的毛细玻璃管加热后,会出现水银“自动”溢出这一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点,分析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不难发现,所遵循的规律是“热胀冷缩”,看似“自动”,实则不然,它是由于气体的热胀而引起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造成毛细玻璃管中空气压强与外界不一致,因而水银会“自动”溢出。

(四)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理解压强的概念时,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有些题目看似条件不足无法求解,但可以创设条件求解;有些题目的解不一定是唯一的,但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发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三、结语

提升思维能力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培养思维深刻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维的延伸,注重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其思维深刻性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物理课堂;思维能力

真正的物理课堂应该是积极思考的天堂!应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乐土!高中物理课堂作为物理学习的主阵地,老师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更应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是从理性上间接、概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脑一系列形象的、抽象的以及灵感的活动,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这种能力在当前社会知识成“爆炸式”增长,知识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所最需要的;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的我们要好好把握新课程理念,努力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一、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向,充分体现学生为课堂的“思维主体”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知识,更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注意力和思维动态。要达到此种境界,作为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方能游刃有余地把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我们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针对学生而产生。而我们注意的中心点,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了:从学生的回答、学生的表情、学生的神态、学生的眼神中就能判断出他们是否懂了,如有必要,就补充讲些新的事实。这些情况并不是我们所能全部预料到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具体的思维逻辑和规律,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另外,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同于显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基于此,物理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体”作用,能够让学生归纳的让学生归纳;能够让学生概括的让学生概括;能够让学生推理的让学生推理;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学生对抽象活动的精神需要,我们要做到,对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的提供和描述上是慷慨的,而在进行理论提炼和概括上是吝啬的!在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学生品味到思维的果实;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课堂的乐趣;领略到物理学其中的美!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的考虑,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到这样一个独特的位置。

比如说,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和学生一起列举,日常生活中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数据,对于规律的总结和提炼留给学生;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和同学们一起在具体的实验中测出真实的数据(合外力做的功、动能的变化),至于规律学生一定能够概括出来。正是当学生在具体事实和概括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联系时,他们才会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二、利用物理实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中学物理实验对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探究的思想和理念。而实验教学是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途径和手段。

思维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量和深刻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深化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子,而观察和实验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在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任务加大的今天,学生的生活经历减少,生活体验不足,物理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并且物理实验是在严谨的条件下进行的(生活中不宜或根本看不到),从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更科学、更可考、更深刻。比如说我们所做的“钱羽管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生活中很难见到,这样一个实验对我们的视觉绝对是一个冲击!动量守恒中五个相同小球的碰撞实验,拉起其中的两个碰撞后另外两个摆起相同的高度,这种感性认识也是不可磨灭的、记忆是永恒的!

另外物理实验我们也并不能仅停留在观察和操作上,对于物理实验的设计更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广泛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和学生一起设计并提出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运用比较和鉴别思维,按照可靠、简便、精确等原则,结合实际条件,从中选择并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设计过程,提高其素养。

三、科学的巩固练习和有效提问

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需要对事实进行积极地思考,并且能够运用概念去判断、推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抱怨,“上课听懂了,明白了概念,就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无从下手”;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全是学生上课没注意听课,应该还与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有的教师为了知识更易于学生掌握,下了很大功夫,力求使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的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思考。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在讲,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而这样做的效果,实践证明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去,能够有效的加深理解。所以,知识的讲解之后,要有实际的巩固练习,通过练习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而这样一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练习能够观察、能够分析的实际作业。在备课时,这样的问题练习我们要精心准备,设置科学合理。在这一个环节,教师要充分的观察,判断出每一个学生的听讲情况跟他对知识的思考理解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在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这样的提问可以是集体的问答,也可以是单独的提问,从而可以实时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动态,调整教学的思路。学生完成了问题,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能够得到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我们要实时引导和点拨,让其排除障碍掌握知识。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学习理论知识,研究课堂实际,注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课堂上播下一粒粒智慧的种子,收获祖国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创新性思维;培养途径

物理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建立联系,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基础。创新性思维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新时期教育教学重点发展的方向。但长久以来,高中物理并没有给予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方面以足够的重视,而是总把成绩作为高中教学水平的最重要考核指标,导致整个学校的教学目标都指向成绩,而至于教学过程中是不是融入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这个并不重要。 新课改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及素质教育的要求[1]。本文拟对高中物理教学展开分析,提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途径,为构建高中高效物理课堂提供参考。

1.营造创新性思维培养环境

一种教育的环境,可以形成一种特定的学习导向,形成一种学习模式,进一步可以使学生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和学习方向。以往我们高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都是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各学校需要积极地营造可以促成学生物理学习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环境,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构建一套具有激励措施的制度。比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的求异思维、质疑的做法;在平时举行一些解题思路、思考角度创新的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操作环节的创新比赛,鼓励学生们动手制作物理实验所用的简易装置,鼓励学生们运用书本知识指导生活。同时,对于那些在课堂上能勇敢质疑、有求异思维、求新思维、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需要从精神上到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作为一种榜样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学习,让全学校都呈现一种为积极的创新物理思维而努力的局面。

2.构建创新性思维培养体系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物理现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找出其内在的原因、发生条件和规律,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逐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2]。第二,学校及社会要为培养优秀的师资投入更多精力,尤其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培养理念要及时的更新;第三,要建立完整的考评评价体系,把终结性评价逐渐演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都纳入到学生整体成绩的构成中,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的意识,逐步形成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比如,学生是否对公式有新的理解,在课堂上对于解题思路是否提出过问题或者新的建议,建议是正确还是错误,这些都要记入学生的最终成绩考核中。

3.搭建创新性思维培养平台

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还要紧密的把课堂知识与理论实践相联系,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可以转换到实际生活中去,构建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平台,并作为学生创新的基础。其实,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太多了,每天看电视、用电脑、用手机,这都离不开电;每天的一举一动都涉及力学知识,戴的眼镜涉及光学,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离不开声学,做饭离不开热学……可以说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去思考。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归纳总结,让学生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把握知识,例如,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复习中,将“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的模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模型、“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模型、“圆锥摆”的模型等归类,可发现表面形式虽各不相同,但都遵循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因此,可将它们统一概括为“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3]。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对学生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4]。具体来说,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在传统的思考分析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的考证、探寻,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拓思维方式。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知识迅速膨胀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更是举足轻重,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当然,培养创新性思维并非朝夕之事,不仅关系到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还关系到教学理念的完善、教学硬件设备的配备等环节,只有在多方面协同配合的条件下,才能逐步地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殷钟祥.浅谈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学知报(教师版),2012(39).

[2]谢玉燕.在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5).

[3]李书来.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浅析[J].新课程(上),2011(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