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09:44: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育手段,而课外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读物,不仅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还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但是,书也有“好”、“坏”之分,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好”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通过课外阅读获得进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积极的为学生推荐各种优秀的读物,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一直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特别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1]。例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一些谈情说爱的书籍,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和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相关书籍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避免一味的阅读情节曲折的书籍,而是要能够阅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有益的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并且,教师还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订阅各种报纸、杂志,促使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自身的思想觉悟。
二.鼓励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利用名言警句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十分丰富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有很多的课文的中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段言简意赅的话语进行概括。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抓住这些内容,对其进行重点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且,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这些名言警句进行记录,并时常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牢牢的进行巩固[2]。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天正式上课之前,引导学生共同朗读一句名言警句,然后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其中的含义,并将其进行记录,还可以将其写到黑板的角落上,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同时,教师还可以在黑板报的醒目位置,每天写下一条名言警句,让学生进行学习,并鼓励学生对其含义进行讨论和分析,丰富学生的积累,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且,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每天为全校的师生播放一条名言警句,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环境对学生产生影响。
现在再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准确地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本文之所以用了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这是被大家规定了的校本教研课题,所以不得不用。为什么说这个说法不科学呢?这就又得谈谈“语文”是什么东西了。
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说的“语文”,是用语文课本体现的,它的最本质特征是“语言文学”。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还主要是“语言文字”的话,那么,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手中的语文课本就越来越成为一本“语言文学”了,它所展现给学生的课文,文学作品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所谓要“渗透德育教育”的课文,正是针对这部分文学作品而言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了。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为文传统是“文以载道”,这个原则一直是被我们的祖先所推崇和维护的,正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当初写文章的人的目的就是明确地用它来“载道”的,这个“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德”。而我们今天虽然已经习惯了消遣文学、搞笑文学、泡沫文学充斥媒体的景况,但我们的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还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是我们今天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才要往进去“渗”的,是当初的文章的作者已经把它“渗”进去了,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说法的话,只能说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提炼出来”,而不是“渗透”。或者说,“渗透”的说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之外的“德”的东西渗进课文中去,那么,这种说法就更错误了,因为它从根本上取消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那么,把上面的说法表述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的内容提炼出来进行德育教育”行不行呢?不行。先不说这个表述好不好的问题,就它所表达的内容来说,也仍然不科学。因为它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的灵魂虽然是“德”,但它的肉体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灵魂与肉体是不能分开的。我们要被一个人的灵魂所感化,无论如何都只能是通过接触他的肉体才能实现,从现象上看,我们始终都是在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受到了他的灵魂的感染;而且,只要我们不断地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我们就无论如何都会受到他的灵魂的感染,这是避免不了的。这里说的“始终和他肉体的存在打交道”,其最佳方式就是和“他”长期“生活”在一起,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生活”二字,只有在这种方式中,我们所得到的感染才是“德育”,如果不是“生活”的方式,而是由某人介绍说“他”的灵魂如何如何,我们也许可能会感动,但得不到“感染”,我们也许知道了什么是“德”,但我们并没有得到“育”,因为这里没有“育”的过程。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道理也正就是这样,只要我们让学生长时间地“生活”在语言文字里,学生的接受德育教育是必然的,我们再用不着“渗透”或者“提炼”,如果我们特别地把“语文”里的“德”的东西挖出来交给学生,其结果是语文死了,我们给学生的是一些政治的、道德的说教,这种情况只能叫“教”,不能叫“育”。
“生活”在语文里,就是在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的原作品中长时间地沉浸、优游、感悟、品味,是《学记》中说的“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比如,学习一首古诗,在反反复复的诵读、默读、沉思之中,那语言越来越熟悉,那形象、意境越来越明晰,接着,那情味、理趣、美感就不断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时候,我们就说学习者得到了德育教育,而且是真正的语文的德育教育。它就是前文说的“善良、敦厚、真诚、守信、正直、温和、谦恭、勤俭、朴实、高尚、纯粹”等字眼所体现的更基本、更普世、更有价值,因而是更能够体现一个人作为“人”的“质”的东西的“德”,而不仅仅是单调的政治说教。说这是语文的德育教育,是说这里进行着“教”的行为的是语文,进行着“育”的行为的也是语文,而不是语文之外的“人”。
那么,我们要不要语文之外的“人”――老师的“教”呢?当然要。我上文的说法,是针对提出本文题目者的心理前提说的,并不是一点都不要老师的“教”。我们在提出本文的题目时是有一个心理前提的,那就是基于我们在平时写教案的时候,不论那门课程,都一定要写明白“三维目标”,把德育教育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在教学中要把它作为一个特别需要强调的教学环节落实下去,这样做的结果,其实质是把“德”的东西从教材中分离出来交给学生。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我们才提出了如同本文题目这样的论点。我上文的论述就是针对这种心理期待说的,与其在语文教学中搞这样的德育教育,我的观点是宁可不要。课堂上有多余的时间了,我们还是把它交给学生去读书吧。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意义;对策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要关注人文性。就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视语文的德育教育,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本文中,笔者结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分析相应的渗透对策。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从根本上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学生的能力建设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德育教育,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3.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则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呢?
1.立足课本,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拥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如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析法,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热莸幕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促进小学语文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
2.开展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从根本上讲,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3.紧密结合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知识和视野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阅读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促进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就要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促进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的实现。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并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重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促进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 渗透 德育教育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现在世界管理界有三句名言: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德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教师的重大职责。但是不少老师将侧重点放到了授业、解惑中,反而对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传道一词进行了选择性忽视。诚然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领路人,但育人成德是教师的天职。把育人寓于教书过程中,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必须改变德育“说起来重要,看起来必要,忙起来不要”的消极被动位置。因此,加强对中职生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德育教育也不能简单地由某门学科或某些教师来完成,它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之中去,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德育教育的责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更应利用本身优势强化其德育教育的功能。
一、面对困惑,发挥优势
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也就注定这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自主、辨别力又不强,进入中专学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发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学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堆了一大叠,老师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校纪校风没有好转,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所以说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管好这群“弱势群体”呢?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学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情趣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块法宝,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片沃土,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二、寓德于教,育人成德
(一)将德育渗透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
在语文教学中以课为内容载体,在学生充分掌握文章的大意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升华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教育。例如,余光中的散文《朋友四型》就讲述了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四种朋友,分别是“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区分开这四类朋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恰逢前一段时间在班主任工作中约谈了个别学生,对于他们的心理状况有所了解,他们每个人在交朋友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朋友方面都有些问题,因此借助于这篇课文,展开讨论,总结学生之间存在的交友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德育效果,为以后的德育工作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总之,恰当的开拓和引发主题,结合现实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除传授有关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外,无非都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结合他们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效果自然也就达到了。
(二)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基本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我又极其注意进行德育教育。平时有一部分同学很少在公众场合说话,所以一叫到他(她)发言时,不是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就是看上去心里明白,但不知该怎样表达出来,针对这种现象,我开展了“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开始的时候一个一个同学按学号轮着上台讲演。不规定内容,所见所闻,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说,但是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简单说说自已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这样,通过说见闻、谈感受,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当众说话能力、审美能力、辨别美丑和是非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喜欢上了“说”,甚至爱上了“说”。后来,我就由原来的“自由说”到提高难度和要求的规定内容来说。比如说《你如何看待媒体广告》、《小议助人为乐现象》、《假如我爸是李刚》、《幸福与苦乐观》等等,通过演讲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到评判是非的标准,同时我还组织了像《读书吧,它会给你力量》、《女儿更应当自强》、《请学会自作自受》、《我能行》、《感恩》……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也让同学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道理。我还不满足于此,当同学讲完一个话题后,我还及时进行点拨,根据所讲的话题,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语重心长地提出对同学的殷切希望,或再强调一下每个话题中蕴含的哲理,使同学们的心灵得到涤荡。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学会感恩”活动中同学们都热泪盈眶,让他们明白了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的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如算算读书期间所花费用),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于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同学们真心地道出了他们的点滴故事,彼此之间都受到了教育。真是达到了学习教育两不误。
训练了“说”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也就自然的提高了,思想也受到了教育,逐步培养了学生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看到学生的进步,我自然是满心欢喜,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觉悟也是更上一层楼。
(三)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加强情感渲染。
中职学生虽说基础差,但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大胆开设“诗歌鉴赏课”,借助于诗歌、名言等文学形式,通过美的阅读,体会到丑的丑陋,更得知美的难得。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助于“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样美好的句子,我们可以引申至生活中不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比如我们的学生,是甜蜜的一代,粮食和蔬菜都由父母关心,而山区大多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通过学生之间的不同对比得出幸福生活来自不易,理当珍惜的结论。借助于语言手段,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审美,审丑”等语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和丑的对比带来的强烈震撼”,同时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加强情感渲染,触动学生心灵。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或者慷慨激昂的演讲也将会对学生的情感发育,德育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教育专业服务的内容与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高度一致性,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都有可能给学生予以定位。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这就要求老师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世范”,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长此下去,教师“有心”栽的“一花”必定引出“百花”开,学生也在“无意”之中获得“柳成荫”之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让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文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目的地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系统工程和长期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更需要各方力量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让我们在探索中前行,让德育之花处处开。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四册.
3.语文学习.2004年第12期.
4.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教育(译文第三版).
5.《语文》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意义;对策
小学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也不能忽视人文性。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正确思想品德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可以有效地解决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足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2.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对“五爱”情感、“三种”意识、“五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对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的塑造,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
二、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2.讲析理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3.情感熏陶法。教师讲授课文应该以与课文语境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利用一些艺术手段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效果。讲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神情悲哀而庄重。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4.榜样学习法。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5.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6.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就要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7.教师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道德教育是格外关键的,是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语文学科由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因此成为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并充分认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学生在不断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会无形之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同样的道理,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会促进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是语文教师与教材结合,充分发挥自己优良品德的影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基础话题,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教学的渗透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首先,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其次,它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有效的落实德育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既是我们教学的一种责任,也是义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德育教学工作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待教师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就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而言,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升学压力,很多的教师和家长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其次,过分夸大语文教育中德育的地位:与上述现象相比,我国语文课堂上也存在着将德育作为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一极端的行为。最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灌输的德育模式,缺乏情感的注入:我国德育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家长或教师所讲的道理,而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一定的德育知识,让学生牢牢记住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或者看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行为规范,对于学生内心情感和信念是否真正发生变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使得我们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陷入被动局面,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教学效率低下。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定要挖掘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成语的来源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古代的一些例子给学生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国礼仪之国的楷范。又如,在进行《长歌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与学生谈到如何珍惜时间时,可结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欣赏,让学生从平白浅显的语言文字里感悟到时间的脚步是何等的匆匆,欣赏到语言文字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描写之贴切,从而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这样,教师充分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有效的引导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结合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积跬步 德育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于“师”之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日常教学中怎样贯穿德育教育呢?积跬步,不停步,一步一个脚印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吃透教材,拟定德育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是编者精心筛选的经典作品,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拟定好德育目标,有计划地渗透。如:《三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唐雎不辱使命》学习唐雎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日常教学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立足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教学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主要场所。教师立足课堂,一方面指导学生学好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1.挖掘主题思想,明确人生方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文言文,不仅历史悠久、名家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关于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都是典范之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告诉学生应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学生应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课堂上师生共同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背诵凝聚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明确人生的方向。
2.分析人物形象,树立学习榜样
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写人、叙事类所占比例较大,这些生动故事,最能诱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对课文进行常规讲解后,抓住德育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树立学习榜样。《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楷模;《伤仲永》中方仲永是不重视后天学习而“泯然众人”的活教材,具有警示和训诫作用。英国名言: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文中人物就是最好的示范。
3.诵读精彩片段,感悟人生真谛
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中的字里行间大都蕴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悟。读《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明白天才出于勤奋;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懂得磨难造就人才。反复诵读能熏陶思想,感染情操,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立足课堂,坚持不懈地进行德育渗透,积跬步,不停步,终能塑造一个又一个高尚的灵魂。
三.拓宽视野,延伸德育教育
课外拓展既有利于拓宽视野,又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之一。预习《陈涉世家》,感动于司马迁受宫刑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学了《惠子相梁》,阅读《庄子・秋水》进一步领悟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自由快乐的人生态度。课前、课后不断熏陶感染,把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总之,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通过课前定目标、课堂渗透、课后延伸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
1 巧设作文题目,赋予德育内涵
每一个作文题目都影射了出题者的训练意图,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抛出一些让学生能受到德育教育的作文题目,通过这些作文的写作收到了极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谓是一石二鸟。为了让学生“尊重教师、感悟爱心”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学生布置像“烛光里的爱”、“老师,我要对你说”、“谁为我的成长伸出他的双肩”这样的一些作文题目;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在感恩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写写“母(父)爱下的我”、“爸爸(妈妈)我应为你做些什么”、“孝敬父母是不是也是一种时尚”这样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学习见义勇为的精神,让学生们练练“面对歹徒,我能做些什么”、“在邪恶中,谁能挥起正义之剑”这样的一些作文;面对校园里到处乱扔的大块面包、残存很多饮料的塑料瓶等现象,引导学生写写“如此浪费,对吗”、“小康社会呼唤节约”、“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这样的作文;为了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五・一”劳动节期间让学生写一些关于“《锄禾》,让我读懂了什么”、“我劳动,我光荣”、“我在汗水中收获快乐”一类的作文题目;在暴雨肆虐的时候让学生写写“在洪流中,是谁筑起人墙”,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受到献身精神教育;为了在学生中渗透环保意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主题,就让学生写写“我为世界增一片绿色”、“是谁污染了这片土地”、“还我一个碧水蓝天”这样一些文章。这样的一些训练极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这样即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创作中受到德育教育。
2 提供德育素材,熏陶学生心灵
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德育主题,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训练中要想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德育教育就得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有关德育的素材。多数学生由于受阅读面及时间限制所掌握的素材不够丰富,应付写作可能有些吃力,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或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德育方面的素材。一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在现实生活中搜集典型的德育素材,用真人真事直接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二是让学生直接在语文教材中获得素材。现行语文教材有很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美文,让学生直接予以借鉴;三是提供书目让学生在图书室去借阅,获得一手资料;四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影视节目中获得这方面的素材;五是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印刷资料等直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德育素材。学生通过搜集、整理、阅读、观看、利用这些大量的可歌可泣的德育素材,使他们的视听得到震撼,心灵得到熏陶,这样他们在资料的收集使用中得到德育的熏陶,这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受到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3 凸现德育主题,体现三维目标,提高语文素养,深化德育教育
所谓主题,就是贯穿串文章内容、题材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也就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材料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
一、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将德育渗透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学意义。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容易形成生活行为习惯,因此可塑性较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体现,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计划地“育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形成理想人格、塑造良好个性。教师应该切实把握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本质,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灵活自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在促进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高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思想品德课、政治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效地渗透德育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1.从课题中去挖掘,阐明课题含义。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授课应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2.从时代背景去挖掘。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
3.从人物身上去生发,采取榜样激励法。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4.在欣赏插图、领悟意图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5.从课文重点词句和重点语段中,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