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教育理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6 15:07: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教育理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教育理念

第1篇

1、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

教学内容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都是教学生活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立一种相对开放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有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性强,难以发挥学习主动性,通过教学方式生活化能够唤醒课堂的生命力,提高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进行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科目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进行应用还能够解决教师被动施教的问题,这一政策的实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创造力,使之成为课堂设计者。新课程的施行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之前死记硬背的情况,倡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取新的知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早日学会的。目前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中,课堂文化充斥的多半是一些整齐划一的知识,通由于教育的固有思想,使得一些原本具有想象力的同学变得原来越统一化,标准化,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失败,孩子们应该是富有创造能力的,只有做一个有个性的孩子,才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发扬自己的光彩,现在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我们的孩子失去的生活的活力。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不应该是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意义的东西,而应该是着重培养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和生活态度,这才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也就是为什么语文教学中要引入生活化教育的原因了。

2、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任何学习都是离不开活生生的例子的,我们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使师生同时开阔眼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更多的展示给同学们。想要达到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可以从“生活-教学-生活”这一循环进行,对教师来说课前应该贴近生活找案例,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着手,学习和研究问题,之后再将学到的课本知识进行运用,将这些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自己面对问题时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到《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一文时,教师抽象地讲解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结合生活中我们经常去的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的参观活动。在博物馆中有各种古代时候的器具等,这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同时也可以结合江浙地区的特点,将苏绣、西湖等文化元素进行讲解,感悟出多样化的华夏文化,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3、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拓展

第2篇

谐进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一种现代化教育理念,谐进的“谐”指和谐,在教学方面要求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之间的和谐与协调,谐进中的“进”指共进,共同进步的意思。谐进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它要求在校园内创设和谐共进的学习气氛,在教学管理中实施谐进管理、打造谐进课堂,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提升教学品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谐进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学管理的因素

1.教师自身因素分析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教师作为行为模范,如果不能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影响师生关系,可能会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宰者,师生之间只能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无法实现和谐共进教育管理的目的。

2.家长方面的因素

家长的成长观和对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谐进教育的质量,家长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的实施。

3.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仅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影响教学管理的实施。

三、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措施

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和谐师生关系,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让师生关系友好,使学生和教师相互关爱、和谐共处,共同健康发展;创建和谐校园,构建教风、学风、校风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转变教育理念

在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育人的基础上树人,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初中学生一般比较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2.注重情感教学

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刚刚从儿童步入青少年阶段,心理比较脆弱。他们愿意听自己喜欢的老师讲课,或者是喜欢自己的老师的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课堂环境,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言语要亲切,衣着要大方、美观,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学生喜欢老师,自然不会太讨厌这个老师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在谐进教育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因为要创建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必须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做铺垫,所以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摆正师生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样也是学生心灵的倾听者,教师要放下架子,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谈、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和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谐进教学的关键是建立和谐校园、和谐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新课标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知识的转播和传授,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听取学生的建议,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课堂,微笑授课,轻松面对所有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积极推行师生互动,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创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 教学观念的创新 综合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

前言

近年来,随着初中语文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迅速改革,整个课堂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学科,学生在语文上投入时间占了绝大部分,但往往收效却不够显著。本文认为,只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理念,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个性的发展。也只有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树立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下面对当今初中课堂语文学习的现状展开分析。

一、对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初中生语文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然而大部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却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教师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浓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除了需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过程,还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双向的交流与沟通。然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体,注重单方面的知识教授。大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一定的交流,从而难以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一个互动性的教学模式,缺乏双向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不能够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也不能够了解学生对新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因此,学生没有能够发挥自主学习与双向交流的能力,发挥不了学生的主动性,就会慢慢丧失对语文课程的兴趣。

(2)学生自身的语文阅读范围狭窄,教师指导阅读的方针较为粗略

在绝大部分初中里,学生每天阅读的资料仅仅局限于课本和练习册,教师也认为学好了教材也就抓住了中考的核心。这种想法并无大错,但若是想学好语文,学生的语文阅读范围就必须宽阔,包括传统名著,现代小说以及其他语文方面的书刊。老师需要教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方法,学生再通过他们喜欢的书籍提升语文阅读的能力,而不是因为自身狭窄的语文知识面导致难以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方面也略显不足,即使一部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但却因为缺乏阅读的指导方针,使得学生仅仅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没有领悟书籍之中蕴含的灵魂,导致阅读的效果得不到真正的发挥,自身语文的成绩自然也就难以提升。

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于21世纪的人才培养日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相关教师需要在语文课程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调整,由过去较为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掌握,转变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意识的提高。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学内容的优化更新,则需要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充分展示出语文课程中教师的教学魅力和自信心。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倡导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基本形式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例如,在进行《出师表》一课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歌曲进行课程的导入,在这样一个契合课程主题的背景音乐中,引导学生进入那庞大的三国历史世界,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取得更完美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锻炼素质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阅读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过程,教师需要源流并重,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做出新的尝试。

三、开展完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与人交流与分享。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加入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的环节,从而增强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如在《孔乙己》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起小组的学习模式,对文中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为什么孔乙己自身的生活与他人格格不入。这些问题相较于初中生而言是相对难以理解的,教师在进行讲授之下,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地思考,在学生得出答案后进行讲解,以促进学生对其更好地进行理解。同时通过开展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也能够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四、结语

通过大量的教学事例,不难看出课堂上如何体现出生本教育理念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更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重点与难点。然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是完全不能忽视的,注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使学生更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愿意去思考问题,并且在解答问题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好语文这门课程,还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成长。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多拿出一份思考与认真,更严谨的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更好的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

【参考文献】

[1]蒋晓花.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思维方法》课程教学改革[J].江苏教师学院学报.2012,6:53-54

第4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 转化中介

一、初中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我国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长期教育改革中,各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纷纷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向教育现代化迈进,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关键要靠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加强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建设,逐渐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初中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教育理念是一个总体而又宽泛的称谓,概指一切关于教育问题的理念体系。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让教育理念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1.加强教育实践批判观

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仍然残存着历史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根基,因此在某些方面来看,我国的教育还是相对落后的,要想实现初中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就必须不断抨击和批判封建落后的文化,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的“去其糟粕”。就实践进步的动力而言,没有批判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实践批判观主要分两种,问题性批判和发展性批判。问题性批判是指对于教育中反映问题价值性和实质性事实和现象的一种认识与质疑,学问不怕被质疑,在批判中不断走向更高层次。伽利略在科学研究中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通过注明的斜塔实验证明了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规律。不仅如此,在日常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老师不也是常常教育学生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吗?真理越辩越明,而激烈的令人热血沸腾的辩论不就是出自头脑中的那点点热诚与怀疑吗?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想有效促进初中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必须从加强批判观做起。

2.个性全面发展观

曾经我们老师和家长都褒扬“三好学生”的美名,学校老师都宣传德、智、体全面发展。而现如今早已演变成了“德、智、体、美、劳”五方位的实实在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们都暗自有着如出一辙的打算――让孩子在各方面学习更多的技能,做全面的人才,好在社会竞争的潮流中激流勇进,在进取的征途中勇攀高峰。而社会上与家长有着相同的看法,我们希望孩子能保有各自的个性,全面发展。这种希望并不是指看到孩子在某一领域卓越有才而把一群孩子甩在脚下。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根据自己所爱,选择自己的道路;根据自己所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方式。倘若有幸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些什么,也要竭尽全力去帮助后来的对于这份专业有着同样热忱的人们。这样不仅能把个人的潜能最大化,也可以最大程度的为社会造福,增添社会人间温情。

3.教育对象生命观

就生命观来看,首先要求老师等教育者怀有一颗热忱的心,要尊重教育对象的生命价值。不能因为教育对象的年龄、外貌、性别等对教育对象产生歧视心理。如:教师不应对幼小的孩子说类似“小毛孩子懂啥?”之类的话,这样可以说是对好问的教育对象的不尊重。孩子再小也是生命,是对世界上各种事物还有最大好奇心的生命。或许正是这种好奇心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而又可能正是你的一句“小毛孩子懂啥”便葬送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一句话总结,请敬畏教育对象的生命,,为每个教育对象做出你最称职的回答,最衷心的祝福。另外,教育者还会把整个教育事业当成一种孕育着的生命来看待。他们会小心翼翼的供养这个珍贵的生命,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之拼搏奋斗,矢志不渝。

二、初中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化中介

初中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化中介实质即为教育信念,其根本目的是改变教师传统落后的教育行为。教育信念实则是一种积淀于年纪较大的教师们头脑中的一种伴随着若干年风风雨雨而产生的价值观念。它来自于教师自小生活的环境与教师们接受的更为“古老”的教育。想来便知,教师们所受到的教育与思想受到的影响是与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然而今时不同于往日,不仅学生们的生活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学生们所接触的事物也相对之前有了大范围的扩展和更广阔的的提升。孩子们的思维变得相对活跃,守旧古老的思维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今的教育体制和现今的学生。初中教师们教育理念的转化是大势所趋。

由上文可知,要想教师教育理念的快速平稳转化,需要一个转化中介――教育信念。让老师们改变守旧的观念,更加贴近学生们的思想和生活。只要教师们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准则,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中心;以开发出学生的个人潜能与个性特点为主要任务,那教师的教育信念便能基本转化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就会诞生。

教育信念是一种文化和习惯,它常常无意识的支配着老师的行为。因此在转换教育理念上它占有十分重大的地位。想要改变教师的这种教育理念就要让老师们体会到现代化教育理念不仅是易行的而且是颇具效果的。只有这样,教育信念才能得以迅速转变。

三、总结

本文探究了初中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转化中介,具体的讲解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以及教育理念现代化的积极意义和丰富内涵。文中还讲到了转化中介――教育信念的问题。希望如文中所说,愿初中教师们能树起教育信念的新风,为学生们的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佩臣著.教育思想弓I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版.

[2]霍华德・加德纳.通过个人化教育培养多样性:对重新理解人类智能的意义〔I7.教育展望(中文版),1998年,(3).

第5篇

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包括小组合作、探讨等多种形式。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追求学业水平提升、追求每个学生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本应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广泛开展,受到学生欢迎。但是我们却发现,之前由于地理不参加中考,学生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地理知识脱节,学习困难。为此,沈阳市在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中加入地理测试,由此带来学生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及家长的认可,这反而为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实施带来了新契机。

2.生本教育的课堂实施

优化学习方式,创建生本课堂,增强生本课堂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养,才能体现教学真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优化学生学习、优化教师教学、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方式。

2.1优化学生学习,提升学科质量

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一定地理方法的阶段。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中,优化学生的倾听、读图、交流。从而提升课堂的内生性质量与学科性质量。

(1)阶梯式分解倾听:即盯着听,要点听,持续听。观察学生状态,在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能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引导学生找到知识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2)阶梯式分解读图:高质量的地理学习是会读图。生本课堂首先将读图分为五点即,读图名图例,读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读地形与河流,读城市。地理教学关键是地图,只有学生自己对地图感兴趣,才会主动塑造地理思维。

(3)阶梯式分解交流:生本课堂中地理教学的交流一要明确交流的问题,核心知识才交流;二是激励、指导交流过程,包括激励每个学生人人参与交流,指导每个学生学会双向交流。三是及时调整交流形式,可以采用几人一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取得好的效果即可。

2.2优化教师教学,做好协助工作

“协助”一词本身既定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又定位了“优学”与“优教”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教师在以生本理念为基础的地理课堂上,需要牢记三点,即激励、引导与点拨。

(1)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活动激励、语言激励、小组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学校引入小组评价机制,对各组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学生的集体感使其愿意主动参加活动。

(2)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用问题引导学习,可以设置三个问题,即在哪(地理位置)、地图颜色(地形特点)、哪个方面你最感兴趣(人文地理)。使学生喜欢地理课堂,充分发挥主动性。

(3)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点拨核心知识,点拨地理语音,点拨地理联系。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的思维习惯。

2.3优化地理课堂,突出地图地位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课堂中,可以运用传统板画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运用教师专业的板画技能,引起学生对地图的兴趣,运用位置记忆法,多动手,真正让地理课变成人人参与,学生做主角。

3.结论与建议

在初中地理参加升学考试的背景下,我们既要课堂质量,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生本理念。实践证明,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只有以学生为主,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探索生本教育的课堂实施方式,地理教师时刻谨记自己的“协助”地位,真正在课堂上做好倾听、读图、交流的协助工作;真正在课堂上做好激励、引导与点拨的协助工作;真正运用好地图这一第二语言,最终帮助学生不仅在地理课,在其他课程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第6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以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体系为载体,因而只有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才能使其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并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的知识点,致力于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的融合,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笔者布置了一道非常特殊的预习题:让学生在家里扮演盲人生活半小时,并且记录下当时的感受。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发现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出盲孩子那种无助和渴望帮助的心理以及得到帮助后的喜悦和重获光明时的惊喜,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二、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渗透

除了阅读教学外,作文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所以为了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切实加强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渗透,不仅能更接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致力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

作文写作对很多学生而言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写作全面综合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很多学生都觉得写作是一项十分“难缠”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由传统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致力于学生写作欲望的激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致力于轻松和谐写作氛围的营造,摈弃传统的畏惧感,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写作难度,开展分层教学,同时尽可能地将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作为写作的主体,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要求学生写应用文时,可以要求学生以“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将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写出来,不仅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已成为生活中的必备品,人手一部手机已是常态,学生对手机的熟悉程度可谓超过课本,所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则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致力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很多时候学生写作往往无从下笔,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因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忽略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积累素材,不仅要把写作的目光投向身边的小事,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发现其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让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社会,并思考生活,从而在认识上得到理性升华。

第7篇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包括学习、生活等基本的素质,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特点和技能,主要的宗旨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针对这些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下列方式做好教学中的工作。

(一)对学生传授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具有爱国情怀为基础,这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当今社会的初中生所处的环境已经受到改变,爱国思想已经逐渐的淡出了他们的思想意识,这是目前比较令人担忧的状况。在初中的数学教育中,应该积极的把爱国主义教育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接受。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初中数学教育有很多需要分析和探究的问题,同时,数学是关于空间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在数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辩证唯物思想,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并对任何的事情都要思考其两面性。这是有关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培养科学人文精神

实践表明,科学人文精神是数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种文化价值,这是素质教育除了德育教育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之外的又一素质。是打开科学的敲门砖,是数学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模式。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素养应该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所必备的技能。所以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的模拟社会环境,让学生对这些环境进行合理的思考,并积极地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自主实践和思考,解决问题。

二、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有所提高,不能够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要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检测和拓展。同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掌握数学的发展趋势,成为数学教学的领路人;其次,数学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位置,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和学生成为一样的探索者,才能知道他们的需求,进而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法。

(二)完善教育体系、改革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处于比较严重的状态,素质教育的实施一直得不到突破性的进展。所以要打破这种局面,应该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深度,根据已有的经验,把握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并保持与时俱进。

(三)引导学生,启发数学思维

在学生的学习中要时刻保证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能够出现第二次,在学生犯错的初期,就应该对他们的创新思维进行启发,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数学的作用。

(四)设置实践课程,进行实践学习

对知识的巩固在数学学习中尤为重要,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习的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了相应的了解之后,教师应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对生活中可能涉及到的数学问题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技巧。

(五)多样化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接收知识的局面。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活跃课堂氛围,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并给出一定的意见供教师参考。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以人为本;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纵观国内外形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思想品德属于基础学科,我们如何树立全新的思想品德教育观?理智思考,面向未来,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改的要求,亦是思想品德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适应时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个人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帮助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传统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具有强制性、说教式、封闭性的特点,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帮助学生,激发学生内在道德学习动力和兴趣,顺应社会和学生的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所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除此之外,《思想品德》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都要求我们要革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达成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中介和载体,肩负着培养人的德性的重要使命。只有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品德才能焕发其生机和活力。

(三)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认为: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人的公民、国际及健康的生活时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守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人的价值规律;其理论灵魂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因此,把握了“以人为本”,就是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学校管理

首先一个优雅健康的环境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道德习惯的形成等等。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对优秀文化耳濡目染,学生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其次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育的实践中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个性,小班化教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等,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内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学生受教育的质量,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好的实施。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具备以下素质:广博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各个学科的知识,只有知识广博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知识整合的能力。思想品德教师要把教材中不同内容的知识整合起来,特别在应用型知识内容中,教师应该运用跨学科知识,为综合性学习提供充分的知识背景,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教学手段也不断地更新,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有充足的计算机知识,提供学生更宽阔的学习渠道,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修订课程教材

目前,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改变以往教材的枯燥,设计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补充了实践活动内容。此外,新教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贴近生活、与现实生活接轨,可读性强,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走向社会提供丰富充足的知识和技能。

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

(一)师生关系上要变支配控制为平等合作

传统教学中,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就是由教师简单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项活动。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离开教师的教就无法进行,教师角色是课堂上的“主演”,学生没有发言权。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在交流、合作、启发的过程中,互助提高。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不再是教学中的权威,而是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把教师的身份由“教书匠”提升到学生终生发展的“奠基者”的历史高度。

(二)教学方式上要变师教生学的被动接受为交往互动中主动探究

“以人为本”强调了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中进行创造的学习。教师应该与学生真诚的沟通,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选取学生身边的例子作为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大胆质疑,在师生智慧的碰撞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三)课程评价要变重结果轻过程为不偏废结果而更重过程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评价机制,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定功能和选拔功能,以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指标,作为决定学生奖惩的基本依据。以知识为本的旧课程,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终极目标,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考试评价,的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牺牲了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以人为本”理念的终极目标是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静态死板的学习结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通过考试和测验两种主要的手段,辅以建立成长档案等评价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评价过程当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全面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活动化考评,通过布置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全面具体。

(四)课堂教学要变重知识传授为更重情感交流的情感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认知的发展,忽视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要想学生传授知识内容,还要与学生进行充分额情感沟通,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消除学生被动的依赖,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理氛围。教师要以情感影响为主要手段,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教师要平等的看待每个学生,视学生为独特价值的实体,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互动和沟通,实现相互承认和接受,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营造以学生为本、和谐民主的良好课堂气氛,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才能逐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效果。

作者:孙洁 李文哲 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曾欣然.德行培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肖传楚.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政治课教学,2003,(12).

[5]王国平.人本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6]付泽林.评析“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3.

[7]王晓惠.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J].武宣教育,2004,(4).

[8]孙卓人.以人为本的教学体验与实践[J].中国素质教育,2004,(04).

[9]莫振慧.以人为本,教育先行———浅谈课程改革下的几点体会[J].西宁教研,2003,(5).

[10]朱祖伟.政治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之我见[J].教师论坛,2003,(9).

[11]刘孟海.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J].政治课教学,2002,(z1).

[12]朱祖伟“.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之我见[J].中国培训,2003,(08).

[13]李莉,杨金平“.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5).

[14]张俊珍.谈教学评价存在的若干总问题[J].山西教育,2003,(23).

[15]车龙清.以人为本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互动[J].山西教育,2003,(7).

第9篇

成功教育是指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它以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途径,以表扬、鼓励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理念。成功教育理念正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理解、信任、尊重、欣赏和激励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教育理念。成功教育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受教育,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二、成功教育理念下班主任工作的策略与实践

(一)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增强,自尊需要得到满足,自信心提升,这些改变为学生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班主任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善于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来,并以此作为突破口,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例如,我带的班有位杨同学,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家在学校旁农村的出租房,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学习成绩较差,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讲话,后来还旷课和夜不归宿。经过多次跟他谈心后,我得知他在体育方面有特长,于是安排他做体育委员。在学校广播操比赛中从训练到比赛放手让他负责,最后获得了第一名,在庆功班会上我大力表扬了他。与此同时,经常与他父母沟通,改变了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从此,他改变了,开始关心集体了、听课认真了、作业能按时交了,还被推荐参加区内数学竞赛,再无出现过夜不归宿的极端行为,后来考入了区内一所重点高中。

(二)让成功成为学生自信的起点

成功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发展。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地创造成功的机会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取足够的自信心,让成功成为学生自信的起点。

例如,我带的班有位李同学,家在农村,由于征地拆迁,家庭比较富裕,是家里的小儿子,让他做稍有困难的事,就说:“老师,我不会。”后来了解得知,他家人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我们有钱,几辈子也吃不完,我儿子只要混到初中毕业就行了。”所以,他什么事都由家人包办,到后来,他就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信心,很失败。根据这种情况,我一方面积极与他父母沟通,告诉他们小孩最终要独立生活,慢慢改变了他们的想法。另一方面,不断地鼓励李同学,先安排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要他负责班级两盆绿色植物的浇水工作,做到了就表扬他。后来,他就越来越积极,还主动承担了每天班级关门关窗的工作,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期末还获得了班级“劳动之星”的奖励。

(三)相信学生,重视学生成功的每一步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渴望自己获得成功。因此我在工作别注意这一点,尽可能给学生们创造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和条件。当学生自己动手做成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任务,老师若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在学生心中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比如:“你能跟同学愉快的相处,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学生向你提出某种意见,你倾听后说:“你的建议很有操作性,对老师很有启发,谢谢你!希望你继续支持老师的工作!” 学生从老师积极的反馈中得到鼓舞,并感受到自我价值感提升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

(四)正面评价学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