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6 15:07: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节日对孩子的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研究的目的
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利用节日活动中的人、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3~6岁幼儿施以积极的影响,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以传统节日为纽带,让儿童接受传统文化情感的熏陶,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并受益于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情怀,无论对于人的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传统节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厚的优秀文化,蕴藏着宝贵的教育资源,是传承本国文明的重要载体。但遗憾的是,人们所熟知并热衷的却是“洋节日”。情人节、愚人节,很有全民皆乐的味道。特别是圣诞节里那位满脸慈祥,背着一口袋礼物的圣诞老人,更为孩子带来了希望和梦想。而我们的节日更多注重大人的感受,亲朋好友趁着节假日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撮一顿,对现在吃穿不缺的孩子来说,缺乏吸引力。所以节日中孩子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价值需要我们的关注。因此,利用传统节日,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开展传统节日教育采取的途径
(一)通过环境的创设,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既为节日,则需要气氛,气氛是由环境的设置而产生的,什么节日,什么气氛,就需什么的环境设置。如在进行春节的教育中,要有传统民俗食品,民俗饰物,就需我们师生利用废旧材料或原材料动手创作。师生共同动手创设了节日的环境,环境又反过来为活动过程服务。起到了烘托节日气氛,愉悦幼儿感官、情绪的作用。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能代表中国传统节日的是农历新年。走进学校,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中国风情。学校的操场、走廊上挂满红红的福袋,孩子们踮起脚尖,伸长胳膊,摘下装满甜蜜糖果和温馨祝福的福袋,让幸福顷刻间在脸上绽放。教室的墙面上,孩子们动手贴春联、贴窗花,挂上红灯笼、中国结。主题活动区里,孩子们用十二生肖卡排序、接龙;用彩色纸、丝带等材料制作鞭炮、唐装,学编中国结;耳边听着家乡戏,用手绢、扇子进行自娱自乐的表演……每个孩子都陶醉在这浓浓的节日气氛里,感受着民族文化的璀璨夺目,加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紧跟春节的是元宵节,我们开展了最佳亲子花灯展览活动。于是造型各异、别具特色的灯笼,集中展现在大家面前:有可爱活泼的兔子灯,有清新雅致的莲花灯,有雍荣华贵的宫灯,有流光溢彩的流苏灯,有红包制作的特色灯(后面有介绍)……虽不精致,却体现了家长和孩子的智慧。灯笼上挂着一幅幅对联,好多都是亲子共同创作的作品“欢欢喜喜闹元宵,小朋友们好运到”、“正月里来是新春,元宵节里闹花灯”、“今年元宵看花灯,明年元宵舞龙灯”……还有许多灯谜:“中秋节是几月几日”,“五谷是什么”,“八仙是谁”……动感的情景化环境,使孩子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二)通过幼儿自主活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看一看,捕捉节日的特色
每到传统节日来临前夕,教师们依然会将各种特色鲜明的饰物、图片等布置在活动室或校园的各处,如:春节时的鞭炮、春联、红包、春卷……端午节时的菖蒲、艾草、香袋、龙舟、粽子……等。教师不再主动介绍各种物品的来历用途,而是请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教室中细微的变化,多了什么,少了什么,这些东西叫什么?为什么要摆放这些东西,它们有什么用?这些是我们留给孩子的问题。我们以这些“为什么”,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通过对比,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各个节日不同的特点。
2、查一查,了解节日的内涵
有了兴趣,幼儿主动参与节日活动的积极性自然大大提高,抓住这一时机,我们引导幼儿主动去解释这些“为什么”,大胆地去问一问、查一查,了解更多节日文化的内涵。幼儿通过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询问他们小时候怎么样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了很多现在的孩子不知道的历史。幼儿还在成人的帮助下利用图书资料、网络等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来历、传奇故事、习俗等,主动了解了许多传统节日的初步认识。
3、说一说,丰富节日的知识
了解了那么多的节日知识,自然要与同伴分享,于是“说一说”这一活动也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其实,这也是节日氛围营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全班幼儿围坐在一起,介绍自己查问到的相关知识,了解到了的传奇故事和典故,一些原本不太积极的幼儿也会热情倍增。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幼儿再次观察和欣赏班级中的各种实物,及时进行补充和小结;还可以展示孩子们收集到的其它各种节日物品,并装饰在班级中,从而使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有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
浓郁的节日环境不再是静态的摆设,而成为了孩子们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节日环境的有效运用,教师指导策略的及时改变,不仅丰富了每个幼儿对的节日认知,也更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真正成为了班级节日活动的主人,学习的环境氛围也会更加快乐。
(三)通过家园社区互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家园有效互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经之路。《纲要》提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当前家园合作共育不仅是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更是教育现实的需要。幼儿园的节日教育活动要取得最大化的成效,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生活化、自然化的特点,为幼儿社会性等诸方面发展提供了“实践场”,统整社会、家庭资源优势,调动家长合作共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家园教育在目标、价值和追求上的协同,才能使节日教育活动取得真正实效。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对元宵节具有特别的元宵情结。每到元宵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闹花灯、舞龙灯、踩高跷、城隍庙巡演等活动异彩纷呈,节日氛围非常浓厚。每家每户都要包元宵、吃元宵。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元宵节”主题活动。有的班级邀请家长到园与孩子共同制作花灯;有的班级的家长是街道舞龙队的成员,就邀请他们到园进行舞龙表演;有的班级干脆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在班上包元宵、吃元宵。到了元宵节晚上,孩子提着各色花灯与家长、老师组成了一队特殊的踩街队伍,成了元宵节庆祝活动一道独特的风景。通过这次家园合作的亲身经历,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唤起幼儿情感的共鸣,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构建主题活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为了使幼儿能全方位地了解传统节日中优美的传说故事、精巧的民间工艺、儒雅的文明礼节,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关系,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把传统节日设计成一个个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涉及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健康五大领域,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等全方面发展的需要。
如在开学的第一周,我们开展了“红红火火迎新年”活动,让全校学生一起共同延续和感受农历新年的热闹气氛,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小班组开展了“说说我的新衣服”、“鞭炮响,新春到”、“烟花真美丽”,通过撕纸放烟花、放鞭炮等游戏活动,激发他们的节日情绪。中大班组开展了“红包到,祝福来”、“敲锣打鼓贺新年”、“欢欢喜喜拜年去”活动。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红包,摘下祝福,敲锣打鼓,分别给老师、阿姨和小朋友拜年。他们还进行了“十二生肖来排队”、“唐装秀”、“美丽的窗花”、“观灯猜谜亲子会”等等。在老师们精心策划的庆祝活动中,孩子们自信地展现自我,和同伴一起分享节日的喜悦。
三、开展传统节日教育获得的成效
(一)幼儿能初步了解我国一些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知道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感受丰富多彩的节日氛围。
中国的民俗文化中,传统节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传统节日是一种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节日活动,孩子体验社会情感,获得社会化技能,促进其社会化的进程。主题游戏以它独特的兴趣性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心,通过主题游戏,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初步了解了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节日的具体日期,和节日的风俗习惯。最让人欣喜的是孩子们对我国传统的节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从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尝试关心和尊敬别人。
通过重阳节的亲子游戏活动,充分激发了中班幼儿主动关心、爱护长辈的意识,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与长辈的充分互动,而且通过一种年龄差距上的合作,中班孩子在这种过程中自信也得到了提高。发展了孩子的德育水平。
(三)从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尝试与同伴、教师及家长共同合作参与游戏。
关键词:传统节日活动;幼儿园;教育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68-01
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开展相关的节日活动让孩子珍惜自己的传统节日、发展我们的文化,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更新,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中国传统节日与幼儿教育的有机整合。
1.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容量相整合
首先,在制定学期计划时,需要考虑到传统的节日活动的适宜性,并且还要把传统节日的要点与课程的目标联系起来,根据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要求,在课程中合理插入适宜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以便可以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以节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其次,在安排传统节日活动时还要形成一个主题教学周,因为大多数的传统节日只有一天,但是在进行节日活动时却需要远远不止一天的时间来进行准备与渲染。所以在进行传统节日活动中还要注意节日的主体性、时效性,并且还要强调节日的连贯性,让幼儿可以在节日的准备、实施以及回味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在节日主题周里来充分体验传统节日的活动带来的乐趣[1]。第三,在开展节日活动时要充分利用社区环境和家长等教育资源,在节日之前可以向家长来宣传节日的举办要点以及节日的习俗,另外还可以把教师为家园联系栏里进行具体的公布,这样家长就可以及时了解活动内容,在家中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和孩子探讨节日内容,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有关节日的作品,增加孩子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这样,在教师准备的节日活动的时候,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活动与孩子的日常教育整合在了一起,也让幼儿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丰富性。
2.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传承与创新相整合
要想把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更好地整合在一起,就需要在传承节日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的活动,让孩子去充分感受、体验活动。例如在传统的重阳节中,首先是要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知道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再进行创新的简单登高活动[2],这样不仅让幼儿在亲自体验中感受到节日活动的氛围,这样幼儿可以直接来体验登高向上的感觉,既参与了活动,又在活动中传承了重阳节的文化教育。因此,这就提醒教师在设计节日活动中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设计,并结合节日涵义来进行创新,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把实践和活动结合起来,然后幼儿在接受日常教育的同时,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并逐渐喜欢上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领域相整合
陈鹤琴先生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的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我们应该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与各领域的有机整合。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设计的案例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一些参考资料等在活动领域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既与儿歌、故事、谈话等语言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参与的传统节日的兴趣,也与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相结合体验传统节日的美好,还能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弘扬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例如在开展元宵这个主题节日活动时,设计各领域的活动让幼儿认识元宵节,如社会活动《甜甜的元宵》、语言活动《花灯谣》以、艺术活动《卖汤圆》及健康活动《安安全全过元宵》。而科学领域相对其他领域本身具有严密的体系,很难将其融入到传统节日活动中去,但是也由于传统节日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因而教师在设计节日活动与幼儿日常教育相整合的过程中,不可忽略在游戏中也可开展科学领域的活动,从而将传统节日渗透进去,例如在开展春节主题节日活动中,就可以在幼儿游戏中具体地设计活动。可以设计以年货街为主题的自主性游戏,鼓励小班的幼儿进行年货分类,中班的幼儿则可进行年货数量的比较关系,而大班的幼儿就可以开展用货币进行买卖年货了。通过各个领域的活动让幼儿从多角度了解传统节日,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多样性,让孩子们感受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4.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功能相整合
首先,文化功能。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适应更是文化内容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过程。我国由于民族众多、文化各异、而形成了各类传统节日不同特色的地方性、历史性与民族性的文化,因而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幼儿的教育里,会形成一定的文化适应。例如在清明节中,教师在设计节日活动时要注意突出红色文化的宣扬,祭奠亲人、缅怀烈士,培养幼儿爱家爱国意识。在重阳节活动中则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感恩长辈的活动,培养幼儿尊敬爱戴长辈的美德。因此要根据不同传统节日的不同特点,教师要有侧重点地把传统节日活动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幼儿教育中[3]。
其次,教育功能。为了迎接节日活动,幼儿园会安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在参加节日活动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受到了知识、情感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教育。例如传统的中秋节日,为了让幼儿可以参与到节日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园的特色以及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来鼓励孩子设计节日装饰用的灯笼或者是月亮图案的水彩画等,同时还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教师也要适时地给幼儿解释中秋团圆的意义。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里来感受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中,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面限制,就要求教师利用传统节日,来设计和组织幼儿的活动内容,并根据传统节日活动的功能性,与校园教育合理融合,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里既了解了节日活动的内容,又学到相关的知识,促进幼儿身心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玲.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149-149.
一、立夏斗鸡蛋,悠悠童趣情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只有让小孩子与环境充分接触,才能真正发展他们的知识。”每年5月5日或6日为“立夏”节气。立夏,在笔者生活地区有“斗蛋”“画彩蛋”的习俗。为了丰富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体验到童年的乐趣,每当“立夏”之时,我园组织小班孩子们玩起了“鸡蛋碰碰碰”活动,组织中班孩子们开展了“鸡蛋美美美”活动;组织大班孩子们开展了“鸡蛋问问问”活动。小班的孩子在斗鸡蛋的游戏中个个神采飞扬,个个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有的击碎了同伴的鸡蛋壳而洋洋得意,有的失败之后甚至用自己的小拳头敲打着同伴的鸡蛋……斗鸡蛋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孩子感受到童年的欢乐,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中班孩子在“鸡蛋美美美”活动中,有的在鸡蛋壳上用五彩的颜料勾勒出了京剧脸谱,有的将鸡蛋壳捏碎拼贴出了“家乡的美景”,还有的将鸡蛋壳涂上红色,然后用筷子串联起来,创作成了惹人喜爱的“糖葫芦”……一件件用鸡蛋壳创作而成的精美的作品,不断彰显了孩子的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审美情趣。大班老师在“立夏”这一天将孩子带到科学探究室开展了“鸡蛋问问问”系列活动,让孩子在亲自观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懂得了熟鸡蛋与生鸡蛋的蛋壳哪个硬,懂得了鸡蛋的哪个部位最硬等知识。
立夏系列活动的开展,真正地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不断激起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童年的欢乐。
二、端午扎粽子,拳拳爱国心
幼儿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更要通过教育来改进生活、充实生活。在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的论中,就包含着要通过教育来改进生活的蕴意。为了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怀,我园在端午节前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了端午系列活动。
根据小班孩子年龄小,动手能力差的特点,我园通过家园互动的形式,围绕端午节的由来开展了讲故事、小品表演、儿歌诵读、歌曲演唱等活动,既让小班的孩子懂得了端午节的由来,同时也在多样的活动中激发了孩子的爱国情怀。中班老师在端午节前夕布置孩子回家和大人一起采摘箬叶,告诉他们要想粽子香,首先箬叶要选得好,太老太嫩都不行,生了虫子的箬叶也影响了口味。在端午节这一天,老师邀请了所有孩子的家长来到幼儿园,与孩子一起进行了“扎粽子—尝粽子—颂粽子”的系列活动,孩子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运用插、穿、剪等方式,扎出了“代代福粽子”“针线包”“水果粽”“豆沙粽”“香菇粽”等种类繁多的粽子。在品尝粽子的过程中,孩子尝到了自己动手实践做出的成果个个喜笑颜开,有的孩子还将粽子剥开送到了家长的嘴里……这些,无不让孩子感受到亲身实践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大班的老师在端午节前夕,利用当地织造厂的废弃纸板、纸管、布料等,运用了剪、切、割、挖、插、接、粘等手段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龙舟”,在师生的合作、小组合作下,一艘艘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的龙舟诞生了。在端午节这天,中班老师邀请了孩子家长来园开展了“赛龙舟”的活动。在赛龙舟比赛中,孩子们虽然大汗淋漓,积极性却非常高涨,既表现出了竞争精神,同时也在“做龙舟”“赛龙舟”系列活动中懂得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端午节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体验了节日活动的乐趣,加深了同学们对端午节日的理解,既弘扬了传统节日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性,使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三、重阳献爱心,浓浓敬老情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了培养孩子的敬老之情,我园以重阳节为契机,挖掘重阳文化,利用生活资源作为学生动手操作材料,促使学生的手工制作与尊老爱老的美德融为一体。如,教孩子学钉纽扣,学习穿针引线、打结,体会对称的美感,学习生活技能,掌握钉纽扣的方法、技巧,培养孩子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把这种动手创造的能力应用到尊老爱老活动中:回家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钉纽扣,为邻居老人钉纽扣;重阳节那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社区为敬老院的老人整理衣服,钉纽扣;用橡皮泥和其他手工材料制作一块长寿糕送给老人,祝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孩子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老人生活的不便,体会到照顾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我们有责任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关键词:幼儿;传统节日;开展
一、紧抓传统节日文化之教育
1.择适合幼儿之年龄
我国传统节日很丰富,但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大家吗?相信老师们的回答都应该是一致的――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够同时对大、中、小班的孩子开展。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因此,我们要根据各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如同样在开展关于春节的主题活动中,小班的孩子就适合美术绘画活动“大红灯笼高高挂”,音乐游戏“新年好”等等,使孩子在简单的绘画灯笼、唱唱“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的过程中感知过年的快乐之情;但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活动过于简单了,所以可以通过手工活动“做鞭炮”、语言活动“十二生肖”来让大家动起手来,剪一剪、卷一卷、贴一贴,再在儿歌《十二生肖》的学习中感知十二生肖的先后顺序;大班幼儿的能力相对于比较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剪纸活动“剪窗花”、美术欣赏活动“年画”等教育活动来使幼儿动起手来,欣赏年画也需要孩子通过欣赏了解古代年画的构图及其所要表现的含义,并从颜色的搭配中进一步感悟过年的气氛和绘画的技巧。其他节日也不例外,在蕴含丰富教育的资源下,根据幼儿的年龄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精选促进幼儿发展,易于幼儿理解、接受的内容,让孩子快乐学习。
2.择形式多样之教法
同一个节日的教育活动可以用创新的方法来让幼儿学习、理解和操作,也就是说,同一个教育题材,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方法来呈现给幼儿,让幼儿在不同的呈现方法中得到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元宵节的教育活动中,常常会让孩子学习关于灯笼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画灯笼、设计花灯、制作灯笼、猜灯谜……这样不仅使幼儿在动手、动脑中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使大家对元宵节的象征物“灯笼”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注重传统节日环境之创造
1.积极创造节日之活动环境
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学习、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就应该为他们创造一定的节日环境,更充分地发挥环境对幼儿的教育和熏陶作用。每到节日的到来,孩子们所在的教室就成为了大家布置的一个重要场所。以往我们老师都会包办教室的布置,孩子们只需要在布置好的环境里美美地过节日。但作为一名教师,应和孩子一起来想布置的方案、一起来做布置的东西,老师要在做上教,让孩子在做中学,这样才能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布置节日环境的快乐之情。如在主题活动“春节”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分享交流自己布置教室的想法,然后把大家的想法汇总起来,最终就形成了这样的方案:剪好窗花贴在窗户上,把完成的拉花、彩条、灯笼挂起来,用气球布满教室,每一名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带一些小零食到幼儿园,请阿姨帮忙做好饺子……这样不仅使教室的环境得到了美化,也使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过节气氛,更使孩子们在动手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过节的乐趣和了解了我们中国人是如何聚在一起过新年的。
2.感知传统节日之社区环境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社区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是幼儿园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发展,社区的资源能量也不断提升,在传统节日的活动中,他们常常会举办许多丰富精彩的活动,这时我们幼儿园就能在社区的帮助下,为孩子提供过节的环境。如在端午节中,社区可组织幼儿观看赛龙舟比赛、晚会,幼儿园也需要配合着为社区的晚会准备相应的节目,让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节日带来的乐趣。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社区力量,请孩子和家人共同参与“包粽子”比赛,看看谁家的粽子包得既好看又好吃。相信在这几个活动中,一定能够使幼儿更深层次地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过节方式,也让幼儿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树立民族意识,感受传统节日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三、重视家园合作之联系
我国许多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的习俗都不同,要使幼儿都能够体验,仅靠老师是无法实现的,也是不现实的。如,在开展节日主题环境的活动中,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材料(元宵节的花灯、中秋节的月饼等),需要家长完成相应的调查表(端午节之调查表“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春节之调查表“我们准备的年货”等),鼓励幼儿共同探索,需要家长在孩子的配合下提供关于节日的生活照片等。再如大年夜的晚上,孩子们都是在家与家人一起度过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也只有爸爸妈妈能够全身心地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吃年夜饭、拿红包、看烟火、守岁……,再如清明节时,只有家人才能带着孩子去踏青、扫墓,纪念自己的亲人。因此需要依靠家庭力量,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丰富孩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
如果要让幼儿组织开展传统节日,要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代代传承,就要摒弃形式化的说教,以“教学做”合一为实质,并让传统节日和现代化社会相融合,随时代而赋予新的生命,让民族文化世代延续。
参考文献:
一、立足现状,剖析问题所在
1. 作息时间固定,教师不会灵活转变。笔者走访过多家幼儿园后发现,对于传统节日活动这样的话题在幼儿园并没有完全重视起来,很多老师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开展教学活动和游戏,不会灵活改变,关注传统节日。
2. 只关注较大的传统节日,忽视一些中国传统节气和重要的地方传统节日。遇到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通常会全园一起庆祝,或者以年级组、班级为单位进行活动,但是遇到类似于比较重要的节气或是苏州当地特有的一些民间传统节日,教师们就避而远之了。
3. 教师文化底蕴有限,组织形式单一。现在很多幼儿园教师群体年龄偏小,社会阅历较浅,所以对于中国传统节气和地方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储备较少,所以很多时候避而不谈。
4. 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不恰当,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把握年龄特点的能力不强,制定的目标很多浮于表面,活动设计没有更深层次地挖掘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启蒙教育,丰富幼儿的知识,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寻求突破,在情境中收获
1. 以腊八节为例,谈游戏情境中材料准备的多样性。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对于苏州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节日。不得不提的是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那到底是哪七宝,哪五味呢?运用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出现对于孩子来说一点也没有新意,于是我借来了一个百宝袋,请孩子用手摸一摸,猜一猜。由于这七宝五味长得类似,大多都是圆圆的、硬硬的,给孩子们增添了不少的趣味,大家你说我猜,在全部揭晓谜底过后,教师还带着小朋友们参观了幼儿园食堂。
通过类似这样的娱乐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习得关于腊八节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在于教师、同伴以及厨师的互动中有所收获。
2. 以元宵节为例,谈社会实践的开放性。元宵节活动似乎是每年寒假结束过后的固定节目。搓小圆子似乎成了每年元宵节的惯例。每年元宵节这一天,“开心一刻”时间里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带着宝宝来到幼儿园的共享空间,一起逛大街、赏花灯。品种繁多的自制花灯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边看边聊,指指点点,将自己最喜欢的花灯和朋友进行分享。
在游戏讲评环节,孩子们纷纷举手,想要介绍最具特点的花灯。这次的活动我们并不是采取教师带着孩子一起参观的形式,而是将赏花灯渗透在了自主性游戏中,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
3. 以中秋节为例,谈角色扮演的多元化。中秋节是孩子在园经常会过的节日,如何让中秋节更富新意一直是我们所思考和追求的。故事表演《小熊请客》被我们搬上了班级里的小舞台。孩子们在角色扮演和游戏情境中知道了中秋节是一家人团聚的节日,是要一起吃月饼分享美食的节日,于是教师创设了中秋节小熊请客的情景,教师和孩子分别扮演角色,一起边演边分享,其乐融融。活动的形式也从班级部分孩子的表演到分小组演出,孩子们乐在其中,沉浸在了故事表演的氛围中,也从中知道了中秋节的来历以及知道中秋节要赏月、吃月饼等一些习俗。
4. 以立夏为例,谈心理氛围的开放性。区域游戏是孩子们在园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区域,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幼儿个体的探索实验。在本次立夏节气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形式的游戏,而是将游戏的形式转变到了班级的生活区和科学区。在生活区内教师放置了关于立夏的书籍和图片,摆放了一些蚕豆让孩子品尝,还放置了一些毛线,供幼儿自己尝试编制网袋,并放上咸鸭蛋。在科学区,教师将体重秤放在了显眼的位置,鼓励孩子学会自己看体重秤,记录自己体重。这样的活动形式以及材料会持续至少一个星期,这样就能让班级中尽可能多的孩子参与到体验活动中来,同时也在心里给予孩子一定的暗示,创设了这样的节日氛围。
通过区域游戏的形式能够让孩子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教师通过讲评以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懂得了立夏的相关习俗,进而丰富了孩子的认知,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5. 以重阳节为例,谈亲子团聚的艺术性。重阳节历来是我园每年都要过的,2014年笔者在班级里组织了一个“重阳美食自助餐”,邀请每个孩子和爷爷奶奶为大家带来一道美食。在简短的介绍过后大家有序地开始了活动,首先向大家介绍自己所带来的美食,接下来大家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分享美食,我们从爷爷奶奶脸上分明能够看出他们的欢乐和满足,最后对我们活动的组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国学经典进课堂,浸润儿童精神生命
国学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承载着圣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智慧光芒,可以为学生精彩的生命历程奠定根基。于是我们将国学经典引进校园,将全员诵读与个人兴趣选修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有层次的通识教育。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千字文》,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大学》,五年级《道德经》《中庸》,六年级《论语》。每天,校园里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每周三和周五,学校开设国学教育兴趣班,由国学老师为选修此课的同学深入讲解和指导。
经典诵读最重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明其礼,悟其意,修身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把日常的行为习惯要求和《弟子规》相结合,自编了《弟子规――德育行为规范》读本,选择与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制定《星级达标表》,隔两周发放一次,让孩子们自评,也请家长、老师根据孩子的言行表现,为孩子打“星”,期末评选“践行星”和“圣贤践行班”。
传统艺术风采秀,关注儿童身心健康
艺术的享受能够使人静心修身,举止优雅。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学以济德,为了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每周二下午,茶艺、京剧、空竹、剪纸、围棋、象棋等三十多门艺术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学校还成立了文学社、小记者团、空竹队、科技发明社等社团组织。在“中华传统文化展示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每月校园节日中,孩子们的书画、剪纸作品和京剧、空竹表演轮番亮相,乒乓球、武术比赛赢得阵阵掌声,象棋、围棋选手静中对奕,尽显智慧。
传统游戏我能行,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近年来,由于电子玩具的广泛传播,很多孩子沉溺于电玩和网络世界,玩耍的场所从户外转移到了户内,玩耍的方式由群体活动变成了单一活动,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还阻碍了孩子与他人的交流。鉴于此,我们将传统游戏引进来,邀请社区老人来到学校教孩子们滚铁环、翻花绳、跳“房子”……使孩子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身心愉悦,乐观开朗。
很多传统游戏经过改编创新,更具趣味性和发展价值。在游戏活动中,师生们开动脑筋,启迪思维,通过改变玩具和材料、玩法和规则,以及环境布置等,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刺激性,改编出更加适合孩子心理规律的游戏。孩子们不断挑战自己,在玩游戏中获得成就感。
民俗文化七彩板,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和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依稀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场景。所以,发掘传统节日中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开展的“走进传统节日”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了解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饮食、服饰等特色,在节日来临前布置展台,吃特色食品,品文化韵味,讲来历故事,探历史底蕴,演小品故事,展节日趣事,做工艺制品,秀巧手风采。我国传统节日以自然节律为基础,蕴含了诸多文化功能。学生们在七彩的民族文化体验中丰富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美德浸润心,丰富孩子的成长历程
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我校围绕“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来开展传统美德教育,通过搜集资料,制作小报,布置展板,开展“我为妈妈揉揉肩”“热爱祖国‘五个一’活动”“争做礼仪好少年”等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谦虚礼貌、诚实守信、爱国爱民,具有社会责任感。
一、优化教育环境,注重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隐性渗透
皮杰指出:“幼儿思维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还要借助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如何与客观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即如何活动。”所以要通过合理构建幼儿园的环境来实施幼儿传统节日教育。从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在活动室区角上画装饰画,渲染传统文化的气氛;利用班级的各个区域,创设“娃娃家”、“图书角”等区域角,孩子们在各个区域里阅读图书、玩积木游戏等活动,通过书中、故事中、游戏中的人物行为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环境作为一种隐形教育资源,使幼儿们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加强教职工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的模仿性是非常强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往往成为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幼儿园要从师德修养、执教能力、业务水平、教育理念、身心素质五个方面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激励全体教职工忠诚于幼儿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自觉力行师德规范,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爱岗敬业、关爱幼儿、为人师表,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熏陶幼儿。
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传统节日中大都蕴涵着深刻的情感,例如重阳节和清明节蕴涵着深深的感恩情感和孝道,春节和中秋节洋溢着浓浓的家庭温情,端午节则包含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在“清明节”主题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就可以一起动手做缅怀革命英雄烈士,幼儿在聆听革命故事的过程中既为爱国主义英雄的精神所感动,又深深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同时也获得一颗感恩之心,从而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进行“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教育时,就要通过多种手段向儿童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充分感受爱国诗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同时还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包粽子,活动不仅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让家长们有了不一样的亲子体验,在活动中观察到平时不知道的细节,从而更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再比如中秋节是中国人合家团圆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就可以组织幼儿走进养老中心,让幼儿带着自己精心排练的小节目和幼儿教师为老人送上水果、月饼等食物,在感动了这些节日里儿女不能在身边的老人的同时也让幼儿能有一颗爱他人的心。重阳节期间幼儿园可以以“我向爷爷奶奶献孝心”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互动时请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到幼儿园一起听老师讲重阳风俗,给幼儿讲“尊老敬老、感恩回报”,并设计一些适合老少一起的亲子互动的环节,比如送爷爷奶奶一件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礼物;为爷爷奶奶剥橘子等等,并让幼儿回到家中为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妇女节、母亲节和父亲节这样的节日时幼儿园也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请妈妈爸爸来到幼儿园,幼儿在向父母表达关心、祝福的过程,不但能增进亲子感情,还能收获一起受教育的效果。六月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每逢“六一”儿童节时可组织文艺演出,孩子们带着自己排练的一个个节目在舞台上,展示着自己,锻炼自己的勇气与自信。
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所以幼儿园也应好好利用这一活动特点将节日教育融入其中,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械;在自由活动时,幼儿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当幼儿走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我们都及时地进行勇敢与尝试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善于抓住契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从常规教育入手,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也可选取《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国学的部分内容来辅助传统节日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幼儿了解,并使之落到我们的行为培养中,如:自己用小匙吃饭、穿衣、叠被子、系鞋带……经典国学的精华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爱父母,爱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一年中有许多特定的节日,如热热闹闹的元宵节,红红火火的春节,浓浓敬老情的重阳节,学会感恩的母亲节……这些传统节日蕴涵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等优良思想品德。于是我们结合这些传统民俗节日,根据每个节日特点,有计划地制订节日活动方案,对幼儿实施爱的情感教育时,让幼儿在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体验节日愉快的同时,萌发关爱父母,关爱老人,关爱同伴等健康情感与品德。如重阳是一个品糕赏菊的日子又是一个敬老爱老的日子。我们紧紧抓住了这个节日契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前我们要求孩子们在家中为爷爷奶奶做一件让他们快乐的事,让他们当小拐棍各自挽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手去游玩、去散步体会祖孙深情。在重阳节这天,还请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葡萄干、松子、芝麻等各种食品材料集体制作重阳糕;邀请爷爷奶奶来做顾问进行指导,细腻的米粉在孩子们极富想象力的创作后逐渐成形爱心形的、动物形的各式各样,形象逼真、丰富多彩。孩子们还与爷爷奶奶们一起品尝了自己制作的重阳糕,真是快乐品味,甜蜜多多。
《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隐性教育因素,使它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因此每到一个传统节日时,我们都会结合节日特点请孩子们共同参与布置环境主题墙,每一次主题墙的创设都是幼儿学习成果的展示。如“红红火火的春节”我们模仿民间过年的。情景,在活动室窗户上张贴孩子们的剪纸作品,室内挂上大红灯笼、中国结,门上张贴幼儿书写的对联等,这种积极的参与,不仅让孩子们自己动脑思考,而且用自己的眼睛看、用嘴巴说、用手去操作,在与主题墙的互动中,更让孩子们又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快乐。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这些民俗节日的习俗,享受着成功的自由和快乐。
《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应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每一个节日活动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充分利用节日活动如“教师节”,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是他们在幼儿园和老师度过的最后一次教师节。于是我们让孩子们齐心协力,一起讨论商量设计,共同制作贺卡送给教师,主题是“我们爱老师”。有的孩子提出贺卡上要画一棵“爱心”树和许许多多的小花,老师就像一棵大树,小朋友就像花朵,每个幼儿画一朵花,代表着自己……在大家商议下,在每一位孩子的参与下,表达着大家共同心愿的贺卡诞生了!看着这张凝聚着大家智慧和爱的贺卡,大家都爱不释手,无比快乐,建立了亲密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感知认识;阅读乐趣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是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目前很多年轻的家长对传统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少之又少,幼儿园在现有教材中体现传统节日的涉及面不广,幼儿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大部分孩子对我国有哪些传统民俗节日、为何过节或知之甚少,或只知与节日有关的食品,对于节日来源或背后的寓意全然不知,根本无法体验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通过开展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教师与家长两方面教育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
用,教师用其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影响家长,家长也以所获得的有针对性的育儿经验影响教师,双方积极互动、合作,最大限度地达成一致,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从而为幼儿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更主动、可持续地发展。
端午节留在成年人记忆中的影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孩子的经验往往只能集中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所以吃粽子成为他们对端午节最重要的记忆。端午节来临之际,我选择了《端午节》这个读本,采用亲子阅读的互动方式,设计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过端午节的习俗。其次,家长与幼儿共同阅读读本,了解过端午节的习俗。最后,家长和孩子相互之间挂香包、缠五色线、品尝粽子。在活动中结合儿歌从饮食、配饰以及节日庆祝活动等方面将枯燥的传统节日展现在孩子面前,加强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与感受,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一、充分准备,感知传统文化
活动前,教师了解到幼儿对端午节的认识不多,有的还比较陌生。所以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采用具体形象直观的办法,采取亲子阅读的形式来开展。为了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感受人们欢庆节日的目的,庆祝节日的方式与特点,活动前,对本班幼儿进行一次简单的调查(见亲子阅读活动记录表一)。
调查内容有吃粽子、赛龙舟、屈原、挂香蒲、系香包、五色线的认识。通过调查,从家长反馈回来的记录表可以看出幼儿对端午节的认识并不多,有的还比较陌生,大部分幼儿只知道过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些粗浅的知识,对端午节的意义和特色知道得并不深入。
为了让家长与幼儿在互动中感受端午节的丰富文化内涵,发动家长协助幼儿共同查阅、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端午节习俗的资料和图片。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幼儿对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不仅让家长体会到老师收集资料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与幼儿在互动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主动获取更多相关端午节的知识。
二、交流表达,共享相关知识
在第一个环节“交流端午节习俗”时,幼儿把自己从家长那里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滔滔不绝地与同伴分享。如幼儿说:“过端午节我奶奶会包很多粽子。”“端午节爸爸带我去看赛龙舟。”教师也引导家长积极表述自己关于端午节的认识:“记得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我的爸爸妈妈都会给我们采一些草药煮水给我们洗澡,说是会驱除百病。”“小时候一到端午节我妈妈就会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编一个网袋,里面装上一个蛋,然后挂在我的脖子上。”在活动中,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儿时过端午节的记忆,家长从脑海里翻出童年的回忆,与幼儿分享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包粽子、煮鸡蛋、插艾蒿、挂香囊……家长和幼儿安静地享受着这份浓浓的亲情和暖意。在教师提议下,大家观看视频,一起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三、亲子共读,享受阅读乐趣
通过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相互系香包、挂香蒲、缠五色线、包粽子、吃粽子、看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读本结束后,幼儿能较好地朗读这首有韵律感的儿歌,并且理解了“挂”“缠”“绕”等词语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幼儿共同阅读,帮助幼儿理解读本内容。为了方便家长与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有具体的指导,如第一页:先读文字,读完后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告诉幼儿“五月五”指的是阴历五月初五。接着让幼儿猜猜图中的小姑娘要做什么?第二页关注小姑娘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吃粽子?第三页观察妈妈在做什么?为什么要挂香蒲?(只要告诉孩子是为了纪念某个人、防病作用即可)。为什么要给孩子缠五色线呢?(五色线的寓意:戴五色线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扔进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保平安、健康)第四页观察小姑娘的腰间多了什么?为什么要系香包在腰间?(香包有避邪驱瘟疫之意)第五、六页知道妈妈和小姑娘要去看什么?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赛龙舟知识。(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我们将阅读导读的要点发给家长,让家长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指导幼儿阅读,并将文本中出现的陌生风俗习惯和孩子进行讨论,还邀请家长在表格上进行简单记录。
当教师引导说:和爸爸妈妈看了一遍端午节这本读本,谁来说说你现在对过端午节的哪个习俗最感兴趣?幼儿积极踊跃,能将自己在书中阅读到的信息进行表达与分享。而对书中各种词汇的理解也在他们表述的过程中逐渐应用起来。这一过程中,家长亲身感受到幼儿教育的流程,他们知道在提高幼儿各种能力的时候要把握好哪些点,如:如何启发、激励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无形中还把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通过活动渗透到家长的意识中,促进了家庭育儿水平的提高。
可见,亲子阅读活动给予家长和孩子一次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机会,拉近了亲子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养成了亲子阅读的好习惯和好方法,让平时忙于工作的家长们能静下心来走进孩子的世界,更深刻地了解孩子。
四、习俗活动,体会节日气氛
最后,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香包、五色线,品尝家长带来的粽子,寻找喜粽。感受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在体验动手制作香包、五色线的过程中,家长学会了很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这种亲子阅读的活动方式,不仅使孩子得到良好口语能力的培养,而且增进了家庭间的亲情。
以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成功起到了互动效应,家长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者,他们同时兼有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整个活动以家长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参与者,激发他们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会知识、训练技能。
五、积极反思,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在活动后,我们还向家长发放“亲子活动意见反馈卡”,了解对本次活动的开展有什么要求和期待,总结活动中的成与败,提
炼亮点并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不足,然后张贴在家园联系栏,让家长感受到他们也是参与活动的主人,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参与亲子活动的意义,以便下次能更好地组织类似活动,促进了家园同步教育。
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每位家长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与特点,有的家长具有较丰富的文学知识,能针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生动活泼的说明;有的家长心灵手巧,善于引导孩子制作精巧的节日作品;有的家长富于耐心,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因此,通过这次活动,家长对幼儿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也很好地达到了家长间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