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的学习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6 17:36: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语文的学习

第1篇

1.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1 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1.2 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2.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2 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2.3 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3.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3.1 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3.2 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2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词语解释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学习

近几年,初中升高中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很多重点高中又扩大了自己的教学规模。部分普通高中的生源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学生对各个学科的学习都存在困难。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他们只是在高考指挥棒地指挥下被迫地去学习,从而影响了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使很多高中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推行新课程改革就成为解决高中生学习语文现状的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在愉悦、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推进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正是坚持了这一理念。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学习中,学生处于与教师平等的地位,语文教师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不再是语文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抛弃那种单一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被教师广泛应用和推广。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更容易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一、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内涵与目标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是一种个体性学习。而合作学习则是与之相对的,是指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语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团队,通过小组或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有利于同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以小组或者团队为基本学习单元,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师生、生生和师师合作,实现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探索一条可行之路。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也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真谛,丰富和完善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优化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丰富和充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二、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策略措施

1.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必须营造轻松活跃的合作学习氛围。受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广大高中生已经习惯了在教师的灌输下学习,很少对教材和知识进行质疑和探究。因此,要顺利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必须打破旧的教学模式,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高中语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发言,有勇气和胆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2.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必须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科学地建立合作小组是有效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小组的建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素质,实现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同时保证各个小组或团队之间整体水平的均衡。小组的规模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以控制在4—6人为宜,同时要考虑到小组成员在教室内的座位,尽量减少学生通过大规模的走动去建立小组,而是就近去组建小组。高中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力求在保证总体水平均衡的前提下,建立一个能适应多学科的小组或者团队,避免学生的频繁分组和调整。小组建立后,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让学习小组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仅仅看学生个人在学习中的表现,更要看小组或者团队在学习中的整体表现。要克服那种以成绩好坏作为标准的教学评价,而是建立起一种成绩、能力加表现的综合评价机制。“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花满园”,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是优秀学生带动后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1.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增加了了解和沟通,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水平,也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和人际交往的技能,也增强了学生完成功课的个人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维护小组声誉的意识。

2.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让语文教师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实施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高中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3.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近社会的行为。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行为融为一体,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在竞争的基础上合作,能够培养学生树立良性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符合教学规律和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之海,《提高教学质量,要确保“四优化”、“四到位”——再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第4篇

为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基础,我们进行了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探究与实践。

1 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1.1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有效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

自主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它强调学生要创造性地学习,即对知识的整合和构建过程,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1.2自主学习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学会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培养目标。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和知识激增速度也随之加快,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识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可得信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近期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的“顶尖级”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强化自主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而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学会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2 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2.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2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J.S.Braner)依据认知心理学观点提出的。他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学生尽可能牢固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使其日后能独立地向前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

2.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的罗杰斯(C.R.Rogers)以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的。他认为,当代世界是一个加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教学目标是培养独立人格,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人。

2.4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它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组成,元认知知识是学习成功的前提,是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关键。元认知体验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化学生对认知活动和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使学生从意识到行为都主体化,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元认知监控是认知主体主动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灵活地选择学习策略。

3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实践及思考

3.1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实践

为了使自主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前期准备。首先,将全班学生按照成绩、性别平均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给每一个成员都安排一定的职责:小组长、解疑员、质询员、发言人、救援手等等,这些角色不是固定的,小组长可以随时调整。每节课前,小组长根据老师印发的导学案,组织本组同学自主学习。先由同学个人自主学习,再带着问题小组讨论。解疑员在个人自学过程中,要将可能的疑难问题通过查资料等形式弄懂弄通,以备小组讨论时接受咨询。大家一起讨论后,确定一个发言人,课堂上回答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另有二至三名同学作为救援手,随时准备补充、救场。发言人一般由疑难较多的同学担任。课堂上,老师一般不再讲解,而是引导各组学生进行讲解,其他小组学生纠错、补充。老师根据讲解、纠错、补充的情况,给各小组评分。小组长根据本组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给本组同学打分,并接受同学监督。

一学年过去了,师生普遍感觉语文教学不像过去那么死板了,教学时间也不像过去那么紧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高了,考试成绩提高了!

3.2几点思考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学生已经学习了将近10年,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鉴赏课文,应该没有太大、太多的障碍;

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彻底克服传统课堂老师唱“独角戏”、“一言堂”、满堂灌;

第5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它以多样的形式传承下来,文字和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作为中国人,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学习,也是一种责任。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更应该将传承文化视为己任。

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选的名家名作,很多都是古代文化的精髓。例如,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仁、义、礼、智、信”;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传达出一种朴素的感恩思想,告诉我们对大自然心存敬畏、与自然和谐相处;杜甫的作品向我们传达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陆游一生志在收复中原等等,语文教材所包涵的优秀的传统思想和知识数不胜数,恐怕仅仅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更何谈不用心学习。

学习语文不只是需要学习教材,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不少高中生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外国作品更是少有涉及。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何谈提高成绩和能力,何谈了解世界。

作为高中生,无论是在学识方面,还是在见识方面,都应该远远超过一般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取长补短,才能有更精彩、更丰富的人生。

二、语文是人际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语言和文字则是每个人交流和学习的工具。高中语文课程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高中生即将升入更高一级的学府学习,或步入社会。如果说,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势必影响到他的沟通和交流。

语文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其中包括学生可以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解决个别问题事,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组织语言,表达观点,互相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方法。学习语文,掌握沟通的技巧,提高交流的能力,才能让自身在走入社会之后更游刃有余,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语文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的机会。

三、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学生接触的都是经过历史的鉴证而流传下来的美的东西。散文的语言美,内容美,思想美;诗歌的结构美,绘画美,音乐美;文言的古典美,经典美;小说中的环境美,形象美等等,无处不在。语文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培养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

从王勃的《腾王阁序》,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到沈从文的《边城》……美洋溢在语文课堂中触手可及每个地方,可谓数不胜数。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体会江南水乡的柔美,体会大漠边塞的壮美,北国千里冰封的洁白之美,南国夏日的风情之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语文教材,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一种人文化的美,接受着美的熏陶,激发对美的情感的向往,长此以往,自然而然提高了审美情趣。把语文学习只当成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兴趣,自然不会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美。

语文课是最具审美价值的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会理解美,欣赏美,感受美,才真正有可能去创造美。一个连语文都不学习的人,怎么可能具备这种能力呢。

四、语文可以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6篇

【关键词】意象 情境化 自主性

诗歌、散文、小说等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诗歌不仅是重点,更可以说是难点。它不像散文和小说那样语言直白,通俗易懂。诗歌在我国源远流长,就如华夏文明一样,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面对当今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日渐被淡漠的现象,诗歌的学习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

一、“学诗难”的原因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帮助、引导作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对于诗歌的学习亦是如此,它是诗歌、学生和教师融会贯通的结果。放眼望去,当今“学诗难”的现象并不是无根可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诗歌本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诗歌是古人用来记载事件或者抒情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怀的,由于当时年代久远,有些字词以及用语习惯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存在一定差异,这往往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学生无法将其与现实生活接轨,更无法去体会诗歌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所想。再者,诗歌的特点是语言凝练,用极少且有韵律对仗工整的几句话,表达作者的情与志。为了达到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作者往往会斟酌用字,有时单单一个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字,我们通常称作“字眼”,这无疑也给我们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自身

“学为所用”是我们学习的原则之一,现在我们学习都讲究一个实用性,对于诗歌,很多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没有实用性。他们认为诗歌对于他们只要记住出现频率高的名言警句就足够了,因为高考无非就考这些,可见,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三)教师方面

很多教师不把重点放在诗歌教学中,对于诗歌,他们不舍得多给些时间,他们往往是疏通诗歌的意思,课下背诵,这是很多教师诗歌教学的主旋律。他们看不到诗歌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的第一步是“成人”,诗歌蕴含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包含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对于处在高中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亟待形成的学生来说,诗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学习诗歌

对于诗歌的学习,我们首先应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作者往往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与志。那么,给我们一首诗歌,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

(一)了解作者

诗歌是借助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由于诗歌语言精炼简短,很多时候我们仅仅通过那几句诗句,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比如说杜甫,大家都知道他是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么他的作品的情感基调大体可以跟着唐朝的兴衰来看,“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大多情感基调比较积极乐观,后期随着国家破败,多表现为忧国忧民、感叹百姓疾苦。

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也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在了解了杜甫的大体的写作思想后,在遇到杜甫的诗作,看看其写作时间,通过大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可以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诗歌的学习,把握作者是非常有必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引导学生经常归纳总结,不仅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一餐之忧,还可以给学生“捕鱼”的方法,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作品,哪怕是没接触过的,也不至于整体偏离作者的情感,至少可以把握大的方向。

(二)把握意象

对于诗歌,意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的一思一感都必须借助景物去表达,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描写这些景与物的词来感知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看看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高昂的还是低迷的,看看景物的描写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品读诗歌就像是独木桥,一个一个的意向的衔接组成了桥,带领我们横越悬崖,跨过江水,达到指定的目的地。

下面我们分析一首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首诗歌中,风是“急”的,猿是“哀”的,落木是“萧萧下”,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可以很容易读到作者是在感叹,甚至是在哀叹,在这种景物的描写下,整首诗的基调意境都是低沉的,我们是不可能从中读出喜悦、激昂的情感的。作者又通过“悲秋”、“多病”,最后直抒胸臆“艰难苦恨繁霜鬓”更写出了作者的凄苦、满腹苦闷。

(三)营造意境

诗歌的学习,我们应该可以尽可能给予形象化。比如在学习整首诗歌之前,可以找几幅诗歌的配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下,然后在播放录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化抽象为具体。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可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加深理解,借助具体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比如上面的《登高》,我们在进行诗歌诵读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很形象地感受到有一个两鬓斑白、满脸愁容、身体羸弱的老人站在高处,望着滚滚江水,瑟瑟秋风吹散落叶的凄惨场面,这需要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放飞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把自己换位为那个老人,自然而然可以很好地吃透这首诗歌。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阅读,要以阅读教学为中心。从高中语文教材来看,阅读教学是所占时间最长、所占比率最大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呈现了“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教学模式填鸭式,阅读教学受到教师的控制,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人文精神塑造。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对语文阅读教学反思,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

(一)自主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就是自主性,所谓的自主性就是在学习中自我设计学习计划、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等,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管理与自我选择。

(二)自我学习的主体性

自我学习注重的是注重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目标的提出、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评价的设计,需要由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做出自己相应的调整。

(三)自主学习的发展性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注重自己的发展。自主学习情调的是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制定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成学生在学习中充分的自省与反思。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字数学习的发展西,关系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权利是否得到充分的尊重,关系到教师的工作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创建和谐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需要和谐的阅读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教育的成功需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创设和谐的环境,营造积极的民主的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安全感,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亲其师,才能够重其道。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实施自主学习的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营造一个关爱的、平等的、自主的、河西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空间,教师在课外的时间里,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他们交朋友,放下教师的权威,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内心的心声,多多的给与学生肯定与鼓励。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用良好的态度与积极地眼光来看待学生,挖掘学生内心的潜能,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二)明确阅读学习的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目标是出发点与落脚点,学习目标的明确性、科学性、具体性,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求知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要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探究、自我评价,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始终是一致的。从严格意义上来数,学习目标的建立,需要由学生进行确定,在阅读教学中遇到什么具体的难题,这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而目标。但是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必须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的机会少之又少,在多数情况下,学习目标还说由教师来制定。教师所指定的目标需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要具体明确,便于学生理解。自主学习的目标,必须与单元训练的目标结合。例如,在学习当代诗歌的单元的时候,笔者结合单元的目标提示,介绍了当代诗歌的主要的状况,介绍怎样鉴赏诗歌,诗歌学习的重点就是抓住意象等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阅读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谓的兴趣,就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的某种心理倾向,兴趣决定了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态度。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深入的、兴致勃勃的学习知识,因此,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累愉快的阅读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坚持用几分钟接受美文介绍文化名人,使得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一定的学习状态下,在导入的环节可以使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利用音像、图片O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的《雷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讲述法进行导入,介绍的生平,从他的大学生生活、文学生活等等展现出来,然后介绍其处女作《雷雨》,激发学生惊奇的、疑问的情绪,使得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与策略,提升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丽军. 当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 语文学刊,2005.

第8篇

关键词: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 组织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组织好探究活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呢? 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切身体会。

一、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创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抛弃传统教学模式, 采取能够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如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此模式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模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掌握基础知识,提供探究空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 要想展开启发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只能是空想。 所以, 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生活感受的积累,熟练运用多样的启发方式,使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 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形成。

(二)灵活启发思维,诱发学生探究.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应灵活设计导入形式。 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器材多方面、多角度地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对生活的感悟, 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生情感与人物的喜欢悲离, 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感的探究欲望。

(三)把握启发时机,引导学生探究.

启发时机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 能抓住启发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机问题不仅是教师对问题提出顺序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教师要注重“留白”在探究启发中的应用。 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范围与深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最稳定因素。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认识到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一)调动学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 常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 而且这些文章情节描述了不同于常人的壮举。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人物事迹与现实生活相比较,从而探究其差异性。进一步加深对主人翁思想的理解, 也调动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利的,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对象。 而这种由学生自身进行的探究目标筛选, 可以让学生切身参与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体验。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在学生思维发育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依据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提炼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与思想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答案让学生选择,从而间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以物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 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出示被选答案,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其问题答案。

三、结合实现生活,拓展探究渠道.

第9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目标 质疑 探究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课堂模式,其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一种共识,高中语文教学更应如此。

而当下诸多学校强调或者倡导的自主学习,或流于形式,或远其本质,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鉴于此,笔者围绕自主学习模式的创建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创设氛围,激发热情

1.以民主教学为基础。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建立新型的朋友式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不妨放低我们的姿态,做学生的朋友,相互学习,相互纠错,不必因我们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想方设法掩盖,大胆对他们说“我不知道”,甚至,有时我们可以故意偶尔在课上制造一些小错误,让学生去发现、指正,以便让学生知道,不单单是他们有不知道的东西,有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也一样。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

2.以尊重人格为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同学们面前的形象。 师生间需要的是对话,而不是对抗,但往往对抗的产生,就是由于教师对学生自尊、人格的不经意的伤害造成的。如果学生发言不正确,教师千万不能指责他,否则,课堂上也许再也听不到他发言的声音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虽然不是很准确全面,但不乏独到之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学生稍有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3.以成功教学为手段。课堂上教师在提问、设疑、练习时,问题内容的难度要适当降低,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基础情况;同时,教师要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消除其紧张或怕答不出来而难为情的心理,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并及时予以评价、肯定。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应予以引导、鼓励而对其结果,更多的作出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对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时间长了,就能形成积极思考、敢于回答问题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如果能在教师的讲授、设问、导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能者为师,大胆走向讲台,或讲述、示范、板书……不仅较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教师也能及时地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

二、目标确立,有的放矢

1.立足教材,紧贴文本。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开发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应用、审美、理性思维等能力;学会整合不同模块的知识,达到应用自如、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习题练习与高中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开放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这五个方面应是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的基本理念。

2.动静结合,灵活应用。我们要敢于改革传统的“预先设定”、事先制订学习计划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动态的、随机生成的教学模式。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搜集课堂信息。当然我们也不否定预设教学的优点,只有动与静,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才能共同推动教学的进步。尤其是当课堂中出现亮点的时候,或学生的质疑探究具有极高价值的时候,教师不妨在大的目标下,积极灵活地予以调整,异曲同工。

3.因材施教,实事求是。面对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师有必要根据其自身特点、教材特点、教学时机等取舍教材或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另外,由于苏教版教材是以专题、模块为体系的,有些知识点如不加以渗透或调整,仍然会造成与教学目标的背离。面对一套好的教材,依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切教学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会质疑,合作探究

1.于无疑处生疑。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即多元化,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于看似“无疑”设疑,更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文本。

2.于原疑处扩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尽量提出问题,推开疑点,亮“底”思想。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和教育。尤其是对原来的疑点,可以通过扩充疑问,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或者举一反三,达到深入挖掘文本的目的。

3.于难疑处释疑。讨论环节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俗话说“灯越拨越亮”,真理越辩越明,坦率真诚,敢于交锋,勇于争论。但是对一下子无法统一认识的问题,绝不可急于强求统一,允许学生保留观点,以便继续学习、思考。此刻聪明的教师往往会在通过学生激烈的争锋中提取合理的意见,甚至自己也可以参与,以达到释疑的目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