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7 14:43: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第1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机械化;分析

2012年全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85%以上,而山西省设施农业面积仅占当年全国总面积的4%左右。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山西省引进、推广了先进适用的设施农业设备,在绿色生产及机艺融合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设施农业及机械化取得了较大发展。

1山西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山西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情况

近年来,山西省以四大特色蔬菜产业优势区为重点,围绕高效农作物、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等优势农作物的关键环节、加工环节[1],引进了温湿度自动控制(放风)系统、空间电场套、土壤电灭虫机、农用补光灯、太阳能杀虫灯、二氧化碳发生器、臭氧水气一体机,大力推广了卷帘机、大棚电动微耕机、大棚电动运输车等设施农业装备,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设施农业装备拥有量达到35×104台(套)。

1.2山西省设施农业覆盖情况

截至2018年,山西省设施农业总面积50869.24hm2[2],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达到27855.47hm2,占设施农业总面积的54.76%;塑料大棚面积达到22741.08hm2,占设施总面积的44.7%。全省设施农业仍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由于日光温室具有采光充分、保温性能好、造价低、适于北方农业生产等优势,逐渐成为山西省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部分,日光温室面积与温室面积的占比由2011年的46.1%发展到2018年的54.8%。

2山西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2.1主要环节农业机械的适用性

2.1.1卷帘机。传统草帘在雨雪天气潮湿沉重,人工卷帘作业强度大,卷帘时间长;遭遇大风易被掀起,棚内作物会因温度骤降而减产。卷帘机相对人工卷帘稳定性好,收放便捷,拉长光照时长,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2.1.2微耕机。微耕机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结构简单、操作灵活等特点,普遍适用于温室中的耕作、开沟、中耕培土等作业,可大幅度降低作业劳动强度[3]。

2.1.3灌溉设施。滴灌、喷灌等灌溉设施在温室的运用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调节温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各种病虫害发生概率,避免漫灌带来的土壤养分流失、板结等问题,为作物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

2.1.4杀菌驱虫设备。杀虫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毒害、无污染、效果显著等特点,是替代农药的首选,如柳林县购买大批杀虫灯,为提高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生产创造了条件。

2.1.5补光设备。北方冬季遭遇雨雪、大风、连阴等天气会导致温室大量减产,安装补光设备能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为作物提供充足光照,能够有效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品质。

2.2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近年来,山西省在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设施耕整地、设施灌溉施肥、设施环境调控等主要环节机械化取得了较快发展。截至2018年,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50869.24hm2,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为34.85%,较2014年提高了5.12个百分点。其中设施耕整地机械化率、设施种植机械化率、设施灌溉施肥机械化率、设施环境调控机械化率、设施采运机械化率分别达到77.64%、22.56%、49.16%、32.6%、0.59%,为持续推动全省设施农业高效、优质、绿色、生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山西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偏低

设施农业机械化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农业整体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除设施耕整地、设施灌溉、机械卷帘等方面机械化发展较好外,设施种植、设施环境调控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设施采运、植保施肥环节是全省设施农业发展中的瓶颈,基本上完全靠人工作业完成,劳动强度大,作业成本高。应在农机农艺融合的基础上,在温室种植的主要环节开展农机具技术攻关,适度提高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补贴力度,强力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3.2设施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以蔬菜种植合作社为例,生产作业人员以50~60岁为主,人工费80元/d左右(城郊区域工费相对偏高),年用工成本约为1.5×104~2×104元,年生产资料投入成本约0.5×104~1×104元,总收入约4×104~5×104元,剔除各种生产成本,年纯收入在1×104~2×104元左右。综合市场行情、病虫害等因素,设施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培育设施农业种养加专业队伍,并将设施农业纳入农险范围,降低种养风险,从整体上提高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第2篇

随着养殖业的扩大和发展,促进了饲料加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实现了粮食(主要是玉米)的转化。正在逐步实现养殖业、饲料加工业的生产自动化、设备现代化,达到产业化,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要求农机管理、科研及推广等部门的合作,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开拓进取,才能得以完成。在玉米深加工方面,如玉米生产淀粉、酒精、汽油、玉米油、塑料等等,把玉米转化为更多的工业原料及其他农畜产品的深加工,都是我们正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课题和加工项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去办企业,创造新的价值。比如,可以继续通过挖潜、改造,使老企业通过重组、改制、转产而焕发新的活力,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或其他渠道融资等形式,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创建新型企业,扩大农产品的转化。

2面对机遇和挑战,探索农机化发展的途径

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实用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国在农业产业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适当增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出现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里仅就农机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过去关于机械化种植蔬菜、水果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适应新形势,建议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公主岭的蔬菜生产,如大白菜、萝卜、豆角、西瓜、大蒜保护地蔬菜等,已形成许多自然村、自然屯,具有一定规模,扣棚配套使用一些机械化技术,将会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学习,又要不断开发探索,适时为农业生产户研制出亟需的新产品、新技术,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二是建议农机、农艺推广部门紧密结合,定期为农民开办技术培训班,通过发放书籍、录音、录像等技术资料,或采取技术研讨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农机工作人员经常下到田间、地头,实行走访,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服务,并不断取长补短,促进生产的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精准农业”,开发研制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农机化的作用,在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使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有明显下降,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是加强培养营销运输专业户。农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保障农民获得真正的利益。在实践中经常有因为销售问题而使农民蒙受巨大损失的现象。所以我们要重视销售工作,只有销路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提高,从而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30-02

所谓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进经营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改进生态环境的过程。实行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强度,为传统农业过度到现代农业转变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如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迈入新的阶段,对新形势进行准确把握,才能看清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确定农业发展重点,也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迈上新台阶。

1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实现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同发达市场经济体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机械化的效率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在实现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种种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国在部分地区的农业仍存在手工生产和应用畜力进行生产的情况。而欧洲和美国、加拿大等等西方国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就已经了普及了农业机械化。日本和韩国虽然耕地相对稀缺,在上世纪70年代也全面普及了农业机械化,在水稻生产方面机械化率超过95%。而我国农业在耕、种、收方面的机械化率仅达到35%,每名农业生产者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只有500多美元,西方国家每名农民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则达到2万美元。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结构不科学。如小型拖拉机较多,而高性能的动力机械设备相对较少,而且与主机配套的机具相对较少。农业机械在功能方面也较单一,一台拖拉机所只能从事不足1.5种的作业种类,西方国家则都采取复式作业的方式,一台拖拉机可同时进行几项生产作业。二是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国内农业机械化主要应用于粮食生产上,而粮食作物当中,小麦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而水稻种植及收获、玉米收获应用机械化程度还较低。而在经济作物生产、养殖及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领域,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也较低,许多领域甚至是空白。

1.2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落后于市场需求

农机生产较落后。大规模生产农机的制造企业十分有限,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性能、质量及售后服务都有待提高。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我国的农机产品在技术领域至少相差20年到30年。我国企业在农机科技创新领域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宗农机产品有品种较为丰富、技术相对成熟,而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关键性农机产品相对缺乏,例如,国内仅有几家企业可生产水稻插秧机,品种和型号也十分有限。经济作物方面的机械化产品更少。国内在牧草种植和收获、饲草饲料贮贮、特色农产品的采摘、加工和包装等农用机械主要为进口产品。

1.3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

农机作业成本较高。从国内能源需求角度看,能源价格在持续上涨,柴油价格已上调多次,实际零售价格达到了7300元。柴油价格升高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以柴油为主要动力的农机作业成本下降难上加难。

2 发展趋势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采取的措施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实效的原则。

2.1 持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财政支持力度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从财政方面加大对关键性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例如提高水稻半喂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等购买补贴的力度;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提高水稻栽植与收获、玉米收获的机械化普及范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扩大农用机械的补贴范围和力度,增加对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经济作物机械收获的补贴试点;对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型农机产品应提高补贴标准;对存在的区域性不平衡实行差别补贴,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行农用机械购置时提高补贴额度扩大补贴比例;政府的财政补贴重点应该向种粮大户倾斜、向农机大户倾斜,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以市场需求及农民购买力为依据,形成以政府补贴为主、金融信贷及种类社会融资为辅的农机购置补贴体系;建立起财政资金为引导,农业经营组织与农户投资为主体,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完善农机更新与报废管理制度,针对高能耗农机的报废与更新设立专项补偿基金。

2.2 强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推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建立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的有效机制,制定适用于机械操作的作业标准和农艺规范。加大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发水稻免耕栽培播种机械、超级稻栽插和收获机械、玉米收获机械、薯类收获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等;加强优势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努力实现油菜、棉花、甘蔗、花生等作物等关键技术装备的突破;积极开展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资源节约型的机械装备和应用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用小型农机具、畜牧业机械、多功能农业装备等。在全国建立一批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确定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探索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发挥引导、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实现产学研推相结合,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2.3 以项目带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进一步发挥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作用的同时,实施项目带动,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实施粮食产业机械化工程,推进以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为主攻方向的粮食产业机械化,增强粮食生产的技术集成和标准化应用能力。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完善不同类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推动保护性耕作从试验示范阶段转入推广阶段。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项目,根据不同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要求,进行机械化技术试点示范,促进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君.中级阶段辽宁省农机化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6).

第4篇

1)玉米、小麦等粮食种植机械多,果园、大棚、畜牧、养殖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少。农机设备科技含量少,“傻大黑粗”等印象较重。

2)农民的观念陈旧及经济收入低决定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有一定的阻力。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还处于观望状态,一些农户购机只为“面子光”,与今天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农业机械往往一次性投资较大,油料价格上扬等因素,使农户使用机械化农机设备的积极性降低。

3)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社会整体的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完善,县、乡机构改革后,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撤并,农机推广网络出现断层,使其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站缺乏服务力度,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

2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否获得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农业经济能否取得发展,我国国际竞争力能否提高等重大问题,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为进一步推广农业机械化,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要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法制化管理机制,真正使农机化发展纳入法制化管理。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为机械化连片作业创造条件,使机械化的使用效率达到最佳。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

2.2提高农机设备的科技含量“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靠农机。”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都是用科技含量较高的农技设备来完成的,所以,全面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全面提高大型农机具的发展速度,科技含量,使多种机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同时,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努力实现农机从低性能向高性能,单一作业向复式作业转变,从单纯发展大宗作物农机具向兼顾经济作物农机具转变。

2.3建立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首先国家要加大农机龙头企业、农机专业户的培植力度,使其设备在行业领先,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加大我国农机设备的话语权。同时,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帮助其优化机具配置,拓宽服务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各级作用;二是要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三是要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四是要加强农机设备技术服务力度,使农机设备在使用中能够及时得到维修服务。

2.4加大对农机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设备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技术人员对机械设备的认识,并能熟练操作机械设备进行农机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3结语

第5篇

1.提高对农业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按每个农业劳动力能养活的人数计,美国约为56人,德国为49人,而中国还不到5人,相差悬殊。各级地方政府要提起高度重视,从宣传教育人手,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对使用农业新机具的热情,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认识。

2.引导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素质和效益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为高效的外向型和城郊型现代化农业提供先进的农机技术,抓好主要农产品加工生产,提高小麦、水稻、玉米、薯类等机械化水平。在西部配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配套农具比,重点鼓励大中型农机具和复式作业机具发展,提高农机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急需的农机具,要大力开发引进和推广,引导和开发各作业环节的主要机型,逐步实现大中型农机具结合,以进口机械为先导国产机械为主导,各种作业机型均衡发展。在大力发展种植机械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禽、水利、林业等机械化。

3.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经营,为机器化连片作业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以规模经营为基础的,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农民在一定区域从事某种产业开发,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政府及有关涉农部门应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通过合作经营和租凭经营等契约形式对土地资源实行市场配置,让一部分农民的土地先“规模经营”起来。

4.加强农机科教工作,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要进一步深化农机科技体制改革,逐步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要通过农机鉴定、推广引导农民选购。加强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玉米收获及育苗移栽机械化、机械化旱作节水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设施农业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同时做好“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程”。

5.搞好农机监督管理,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产品质量检验,强化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保护农民利益,促使企业增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意识。宣传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机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配合立法机关做好有关农机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农机化发展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6.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机化、市场化服务是把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农机管理部门要做好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加强管理、规范行为、完善机制、搞好服务,使农机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和山区,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等服务实体、龙头企业,带领农户进入市场,形成产业化经营规模。

7.搞好农业机械化信息体系建设。信息化是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的需求,积极宣传新阶段农机化作用和地位,让社会了解、支持农机化,促进农机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8.加大政府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扶持。首先加大政府对农机专业服务、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的扶持,如减免税收、货代倾斜、农机设备购置补贴。再者加大政府对大型农业机械购置及农业作业用油的扶持。第三对农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给予更有利的财政支持。

9.深化改革,为农机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一要创新农机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积极兴办农机租赁公司、农机作业服务队,健全体制。第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机技术推广系统改革,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影响

1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引入机械要素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区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替代人畜力作业,必然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实践中,有些作业要求靠人畜力不可能完成,必须配备和使用机器来完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物质技术条件,农业的规模经营需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条件。从技术方面看,农业的规模经营最终是由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的,而这里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主要是指机械装备的扩大,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的规模经营相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农业机械化能通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农艺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因此,农业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性,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出的多少。土地利用率是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在土地总面积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土地利用率意味着增加可以使用的土地面积。利用农业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为中国传统农业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这种发展思路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思想与传统的通过垦荒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观点存在本质的差异。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一种形式。

3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投入与产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都与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国面临土地与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人均耕地、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而且我国资源和环境退化严重、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抗灾能力不强以及生产与管理方式落后和效益低下等问题将继续存在。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将会在逐步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原来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每年灌溉浪费的水资源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50%。运用机械化平整地技术、机械化覆膜技术、机械化旱地坐水播种技术、集雨喷灌和微灌技术等诸多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对水的利用率,是解决资源短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选择。保护耕地资源,需要机械化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率,是解决耕地紧缺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大型农业机械,采用深耕、深施化肥等措施,才能提高耕地质量。开发有机肥料,利用粪尿和农业废弃物必须要有粉碎机、干燥机、发酵机、搅拌器等机械设备。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复种、间种、套种等多种种植模式及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对增产作用较大,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之一,它的大面积推广得益于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

第7篇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

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能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收。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保证主导产品增值。机械化的发展可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到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强弱,倡导绿色农业、无污染农业。

二、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推进农业机械化,既要遵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国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路子;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路子;日本、韩国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路子。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在总结农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利用农作物收货的时间差,组织开展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作业,及时农机作业供求信息,并出台了跨区作业的车辆、机具免征过桥过路费等政策,受到农民欢迎和机手拥护,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一举措,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联合收割机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购机者收益,而且满足了农民对机械化收割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了机械化收割水平。目前,跨区作业已从小麦机收扩大到小麦机播和机耕、水稻机收和机插、玉米机收等环节。可见,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促进农机共同使用,有效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和效益。

三、把握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原则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股份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业机械化,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将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把握粮食生产这条主线,组织好农业机械化生产,搞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发展原则。找准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地区、重点作物、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进行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东部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有条件的农垦区,应在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将农业机械化生产范围拓展到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应重点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持;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机械化、草原建设和草场改良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坚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的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产学研结合,鼓励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安全高效的农业机械。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国际; 发展; 启示。

中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渡阶段。依靠消耗水资源、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药化肥等物质来发展农业已经难以为继,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日渐耗竭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可行。2012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农业机械是先进科技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新时期,中国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农业社会化组织化的实现过程中,农业机械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美国、法国、英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在 20 世纪 40年代后先后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从农业机械类型来看,大型农业机械是以美国为代表,中型农业机械是以法国为代表,小型农业机械是以日本为代表。本文通过考察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一些做法,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及经验。

1.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美国自 20 世纪 40 年代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农业机械化。20 世纪 70 年代完成经济作物的全程机械化。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农业机械市场日趋饱和,销量大幅下降,主要是更新、换代、开发新品种,当前主要是以出口为主。目前,电子计算机、卫星通信、遥感技术等高端技术正被美国农业机械的制造、科研部门应用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上,从而实现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农业发展模式向精准农业发展。同时,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高度重视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械的推广和使用。其农业机械化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农业机械化链条分工明确。 目前,美国农业机械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培训、使用、维修服务等,均在市场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1]。农业机械化链条主要有 3 方: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农业机械销售服务公司或商、农场主。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改进和制造农业机械。在研发方面,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可以联合美国农业部和州立大学的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开发新产品;有实力的企业也可自己研发。一般大型农业机械公司,如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其科研和技术推广在农业机械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些公司都设有向农场主培训农业机械使用和保养技术的相关部门,各大公司还都办有技术培训学校,辅导本公司出产产品的使用与修理技术。有些制造公司还设有田野服务工程师,分赴各地农场手把手讲授机械技术,以便最及时、最直接地把新技术传递给农民。

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主要是通过在各个地区委托经销商销售农业机械,其本身是不零售农机具的。各个经销商除销售产品外,其业务还包括农业机械零配件销售和维修保养;同时,还要示范和推广新式农机具,培训机手,租赁农业机械,建立耕地、播种或其他专业服务公司。

农场主作为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整个的耕种收过程,可以自己购买农业机械自己完成,也可以请农业服务公司。

(2)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政策。 美国政府重视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自 1958 年以来,美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以 8%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另外,美国政府对农场主农业机械使用的扶持力度也尤为重要。美国对农用柴油、汽油实行免税。除此之外,许多州还制定了各自的免税政策, 如明尼苏达州的农业机械减免税法令、科罗拉多州农用设备的销售及消费税的免税政策、加利福尼亚州农用设备与农用运输车辆税法案等[2]。

(3) 严格的产品责任制度。 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 美国政府通过一些法律法规来确定产品制造者、销售者的赔偿责任。农业机械制造商要为每台主机购买产品责任险,农场主或农业机械服务公司要为机手购买保险。农场主或农业机械服务公司、机手、保险公司三方需要签订合同,如果发生安全事故,法院裁判的依据就是三方签订的合同。如果发生农业机械质量事故,农业机械质量委员会要对事故进行鉴定,并提交报告,交由法院裁定。另外,还制定了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产品责任法和安全技术标准两者相互配套,这样促进了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大幅提高。

(4) 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体系完善。 美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比较多,包括农业机械合作社、农业机械协会、农业机械制造商相关服务部门、农业机械经销商等。为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基于对一些大型而又昂贵的农机具的需求,农场主一般都会加入农业机械合作社。农业机械合作社向社员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些合作社的收入主要用于设施的更新和维护。

2.法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1950 年前后,法国实现工业化,从而有力地带动农业机械工业的大起步和大发展。政府通过改造小农经济的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土地集中政策,推动农场经营规模扩大,以及出台向农场主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农业机械价格补贴、减免税收等法令和政策,这些措施大大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到 1970 年,法国农业实现全面机械化。法国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具体有以下几点。

(1) 对农业机械实施补贴和减税政策。 在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初期,国家对农场主 (农户) 给予补贴、优惠贷款等扶持政策,以鼓励高效低耗、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化配套机具的推广。如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法国政府一直对农用燃料实行减税15%的优惠政策,有些年份该项减免达到了法国整个农业预算的 23%。20 世纪 60 年代,政府又规定,给予购买拖拉机的农场主 20%~30%的补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和稳定发展,目前,这些补贴、优惠贷款政策已比较少用。

(2) 推 动共 同 使 用农业 机械 的 合 作 社 的发 展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并解决购买高价格农业机械所面临的资金约束,法国政府鼓励农户建立集体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专门合作社, 这是一种世界著名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被称为“居马”,在法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组织的主要经费来源是社员交纳的会费和农业机械作业服务费。法国政府在资金上给予这种合作以支持,如通过“居马”购买新农业机械设备,可获得 20%~40%的支持。

(3) 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 法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随着农业机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研发成本也就不断增高。这些企业技术研发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最大限度保护机手的安全。另外,制造企业都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控制,每个车间均有质量检测室,严把每道生产工序的质量关。

3.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以水稻机械化为重点,逐渐实现全面机械化。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目标,坚持实行农艺和农业机械相结合、国外引进与本国研制相结合的方针,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从恢复走向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面机械化,其水稻生产机械化处于世界最高水平。

(1) 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进入恢复阶段,劳动力开始从农村大量涌入工业领域。同时,食物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日本政府于 1953 年颁布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主要采用有计划地引进高性能、高质量农业机械进行试验、示范研究、促进适用性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建立农机具的检验检查制度,健全农机具试验研究体制并确保研究经费等措施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了推动农业机械的采用,建立农业机械化试点。政府直接指定几个村子,让他们租用一些高效农业机械,诸如大中型拖拉机等(全部为进口机器,因那时尚没有国产品)。从那时开始,用机械化方法从事农业生产达 7 年。每年对机械化生产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另外,为了使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与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实践相适应,还多次进行修订,并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职责:①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 包括购机贷款优惠和无偿援助计划。②引进、试验、推广高性能、高适应性的农业机械。③对农机具性能和质量进行检验检查。

(2) 对农户购买高效农业机械补贴力度大。 日本从 1960 年颁布 《农业基本法》 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购买高效机械和设备实行补贴。农户如果购买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机械,政府给予 50%的购机补贴,除此之外,政府还给予农户长期低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利率一般比市场利率低 30%~60%。这一政策一直延续了 40 年,直到2004 年终止。

(3) 建立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和研究机构。 日本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设立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农林水产省于 1960 年在茨城县新设立了一个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作为直属的机关。此后各道府县逐渐都开始设立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中央政府对地方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的各种建设活动经费给予 50%的补贴,这些机构主要的培训对象是农民,尤其是新生代的农民,主要提供驾驶技术、操作方法、农业机械保养检查等培训。1962 年,日本成立了农业机械研究所,这是一个半官办的合作组织,其经费由政府和私营企业共同提供,主要从事农业机械研究、改进和试验工作,是一个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目的的权威性机构。

(4)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健全。 为日本农业机械化提供服务保障的主要是日本农协和农业机械企业。农业机械企业在产品质量改进、机具维护和机手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日本的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各大农业机械制造公司一般都专门设有技术研发部门。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设计人员经常深入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听取农民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和升级技术。同时,在制造过程中还通过建立严格的产品检验制度来保障产品的质量。除工厂自检外,农协也对出售给农民的农业机械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其检验机构主要是自己的农业技术中心。

农业机械各个生产单位都把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各制造企业都会举办技术培训班,以便农户有效率地操作农业机械。农协经常对其农业机械技术指导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这些技术指导员再对农户进行指导。另外,各县也有其他各类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农协还负责办理农业机械购机政府补贴的相关事宜。

二、对新时期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1.政府的大力扶持 从国外经验看,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实现过程中,政府的助推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是都注重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制定。各国无一例外地都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此作为政府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依据。并且,在内容设置上,从援助资金到安全管理等,事无巨细。同时还制定了配套的法律法规,如日本的 《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 等;为了与发展实践相一致,还不断地对《农业机械促进法》 进行修订。其次,政府农业机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等政策。国外对农户购买农业机械都给予比例比较大的补贴,尤其是高效农业机械。中国 2004 年才颁布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时间尚短,个别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财政补贴也才刚实行不久,补贴的额度和范围还比较小,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2.大力发展和建设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主要以农业机械企业 (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农业合作社 (或农协) 和政府培训机构等为主体,尤其是前两者,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保障。农业机械企业通常都设置有培训、技术指导等部门。这些服务组织沟通农民和企业,以及政府三者之间联系。中国农业机械企业一般重生产 (或销售) 而轻服务,尤其是与农户的沟通和对农户培训更少。中国 2007 年才颁布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较晚,农业机械合作社在法律规范和管理上都存在经验不足、水平低、规模小等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中国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3.加强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能力 国外的农业机械科技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不仅科研机构参与其中,农业机械企业更是有自己的科研部门,尤其是大的企业。另外,因地制宜的设计制造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也是中国值得借鉴的地方。美国是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法国是以中型农业机械为主,以葡萄种植设备著称;日本是以小型为主,尤其是以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著称。中国也应该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特色以及农业生产的需要,生产科技含量高、性能先进、坚固耐用、质量好、操作方便的生产工具。

参考文献。

[1] 杨春君。美国农业机械化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 (6) .

第9篇

关键词:浅析 农业机械 全面发展

农业机械化顾名思义,就是农业生产由传统的人力、畜力过渡到由农业机械进行耕种借以达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农业机械现代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为强大支柱,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改造农业,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生产率。建立高效、优质、低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为社会提供丰富农产品,使广大农民生活普遍达到富裕,物质和精神高度文明。现代化农业包括农业科技化、农业生产现代化,而农业机械化则是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是第一性,实行劳动技术集约化生产,最大限度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达到单位面积产值高、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措施。从目前农业发展趋势来看,资源浪费,耕地减少,地力下降,生态失调,环境污染,成本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农业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第二、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第三、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有效途径,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来新的机遇。所以,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化农业发展的转变,必将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必须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引导、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以及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三个方面得以重视和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的引导是前提

为提升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相关农业机械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的形式明确了农机化的性质、特征及实施行政许可的机构,把农机化发展放在了法律的高度,目的都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鼓励农业向集约化生产发展。特别是《农机化促进法》更是一部适应我国国情、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法律,是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之后又一部保障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农业法律的实行,使我国农业机械化步伐跨入了真正的依法发展时期,这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里程碑。

二、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保障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必不可少。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农机管理部门根据不同地区产业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农机化发展重点,解决好当地特色农产品的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农业发展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突出“兴机富民”,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布局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有力措施,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环节,实施农机化科技行动。配合产业结构,大力推广配套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优势,改善基本粮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发展农机化,还需注重科技创新,促进农机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满足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的需求。

三、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管理方式的创新是农机化不断发展的基础

创新是农机管理工作提升的动力和灵魂,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只有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首先,对管理对象的概念、范畴要有创造性的认识。随着农业机械应用的多样化和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要善于发掘农业机械监理的真空,整合农业机械安全监理三个职能部门(监理、鉴定、管理),组建新的监督机构,有效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其次,农机监理队伍建设要创新。整合各个部门人力资源,打造一支一人多专、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监理人才队伍。再次,农机安全监理的工作方法要创新。结合近年来农民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减少农民培训费用,不进行集中培训,采取农民自学方式,管理机构只进行考试和考核,农机驾驶员达到规定要求即可办理驾驶证。缩短办理证件时间,将办理农机驾驶证权力下放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提高农机监理检测装备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对车辆检测效果的影响,保证车辆检测质量达标。最后,强化农机监理机构服务理念。切实认清农机监理人员履行的行政执法职责实际上是一种服务职能,通过这种服务,保护农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教育农民把法律法规的执行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保护相关农事活动在法定范围内正常运行,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促进作用。牢固树立“科学监理,奉献三农”的服务理念,努力做好服务与执法的统一、执法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与处理的统一,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农业机械化。为农业机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农机化促进法》

[2]《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