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01:43: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级工程师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研究中的一种特指,指代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同时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在职院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家知道,目前仍有不在少数的职业院校存在着招生难、就业难的窘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培养人才的定位,脱离了变化发展的行业需求,没有及早与时俱进,积极改革造成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根据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双证制”,培养技能扎实、素质优良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因此,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积极建设相应的实验、实训场所,突出能力教学。而“双师型”教师,恰恰能够根据生产所需,发挥自身理论、技能的双重优势,使学生活学活用,不断创新,以学生实施“双证”培养,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并根据社会和行业发展的所需及时调整专业内容,切实满足学生工作和对理论、技能的双重需求,使“双证制”真正落到实处,达到 预期效果。最终将从根本上消除难招生、难安排就业等职院发展中的致命因素。
“双师型”教师也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实施中心。教学是职院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学改革是教学中心的中心,而“双师型”教师则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最佳实施中心。“双师型”教师最了解职校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内容,了解社会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发展趋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专业?如何评价?如何改革?如何对教学理论和技能结构进行合理整合?优秀“双师型”教师能够及时洞察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早调整专业培养方向,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双师型”教师也是沟通社会生产实际与教学改革的桥梁,是职院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增加实训场地和验证教学水平的实践者,能够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双师型”教师能 够驾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发挥先进的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和场地的作用,实行双向互动式兴趣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发挥“双师型”教师在职院建设和发展中的中心作用势在必行,对此黄石职院人早已有了清醒的认识。早在几年前我院教代会就制定并通过了《“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标准中明确规定我院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为: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并取得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所教专业中级工以上(含中级工)技能等级的专任教师,能胜任与专业有关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社会实践的组织与指导;能主编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能撰写质量较高的专业学术论文并同时具备下列七个条件之一者。
七个条件分别是:
1、经过培训考核已取得所教专业高级工以上(含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
2、在省、市、县、校组织的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名次并受到奖励或指导学生参加县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3、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1―2人,帮带效果明显;
4、作为主要培训教师,指导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近三年内所指导的2个以上班级学生的职业资格获取率在90%以上;
5、近三年内在校内或校外主持或参与了某个地市级以上工程项目或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其中发挥骨干作用;
6、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实践工作,取得地市级以上科研成果的主要负责人;
7、经培训考核达到学校核准的其他工程技术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依照标准,可见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应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依托就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如果没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做后盾,职业教育就会失去其本质特色。
因此,职教队伍总体上要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而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要使每位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世华.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的完善[J].才智.2009(19)
[2]马彦,周明星.日本、乌克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及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3]于永芳,刘常青,徐兴林.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02)
[4]韩大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5]杨莎莎.国外“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06)
[6]张宝歌.高职“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培养与评价一体化[J].江苏高教.2007(06)
论文关键词:企业背景;职业院校;教学名师;个案
在不久前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中提到“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并进一步明确要求“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笔者是从以下两方面来解读的:一方面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具有过硬的企业实践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艺;另一方面要求职业院校创新、松动、改革人事制度,允许从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技能专家来校任教,可以聘任为专职教师,也可以聘用为兼职教师。对这段话反复思考之余,笔者才猛然发现,原来正在调研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践行这一政策要求了,这一点可以从本文研究的个案——C老师身上得到具体体现。而兼备16年企业背景的C老师在调至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任教6年后便成长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学名师,这无疑给了我们坚决执行这一政策的坚定信念。
一、C老师介绍
(一)出身平凡
C老师于1964年出生在一个父母均是教师的家庭中,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从小便开始接受严格的“正统”教育,性格内向,不张扬,人前不擅言语,但有自己的思想和做事风格。爱人在商贸公司工作,有一个刚考上大学的儿子,家庭平凡又普通。
(二)从企业到学校
1987年9月~1992年4月,C老师一直在宁波橡胶二厂的生产技术科负责产品开发及技术管理。1992年4月调到浙江金甬腈纶有限公司,任科研技术部主管,从事生产工艺技术管理及新产品开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需要引进一名具有企业经历的化学教师,且优先录用高层次人才,作为高级工程师的他从小便对教师职业保有美好的憧憬。出于学院需要与个人意愿的双向选择,2003年9月,C老师正式从企业调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结束了他16年的企业员工角色,成为该学院应用化工系的一名教师,开始了一名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生涯。
(三)从高级工程师到教学名师
刚到教师岗位,可能是还没适应的关系,C老师觉得做教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轻松与自在,尤其是他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有教学任务,同时兼任班主任,还要完成学校要求的科研工作量,压力还是不小的。但作为企业曾经的一名“打工者”,C老师心中明白,在事业单位学校拥有一个稳定的教师岗位,是珍贵的。在教师业务上奋起直追,抓紧时间进行培训和充电,2004年6月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一级培训;2004年8月~2006年8月在浙江师范大学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2007年5月~6月参加示范建设中德师资培训,并赴德国参加职业教育体系及课程体系的学习考察;2007年7月~8月参加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司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班;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宁波大学访学。基于不懈的努力,他的努力和能力终于得到了认可,荣获2009年度浙江省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二、教学:C老师成功的敲门砖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在学校众多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被认可的佼佼者,应该靠什么呢?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还是要靠教学,这是体现教师实力的根本。一名教师的教学成长轨迹通常是这样的,随着教师生活序幕的拉开,首先是取得教师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次在其日复一日的教学积累中,经验变得丰富起来,一方面对教学法的应用日益娴熟,在课堂上表现不俗,既能教给学生精湛的技艺和广博的知识,又能教给学生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些许的点拨就能带给学生无穷的启发并让学生受益匪浅,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定和赞许;另一方面对专业的发展见解更深刻,对教学内容即课程的把握更准确,并随着专业的发展同步成长。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了C老师身上。
(一)教师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具备
C老师作为一名没有师范教育背景的企业职工,自然没有教学经历,如果非要找点心理安慰给自己壮胆的话,仅仅是1995年9月~12月在浙江腈纶厂(后浙江金甬腈纶有限公司)负责过新员工的生产工艺及技术培训。2003年9月进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之后,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教学成了C老师的工作核心,每日走进课堂心中难免惴惴不安。但16年的企业经历和39岁的年龄使C老师对学以致用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更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很快便得心应手。既然做了教师,取得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有的相关资历和职称便成了当务之急,C老师先后取得了化学检验工(高级工)和职业指导师(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并转评了副教授。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由于始终以感恩的心对待一切,C老师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这一点是从与他同事的访谈中得知的。工作再多、再烦,他也能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不抱怨、不发火,可能是多年的企业生涯磨练的结果。C老师卯足了劲往教学上使,进校当年便被选为该院的专业教学骨干,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该院教学优秀奖。以下便是C老师个人以及作为专业负责人在教学上的一些极致探索,使其迅速在教学上取得了突破。
1.分类教学。C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分类教学,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业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基础条件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在保证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鼓励有所侧重的提高;在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中,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质量生源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2)因岗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并根据行业特点,大量引用企业实际生产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角色意识,结合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进行教学。(3)因需施教。逐步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室、实训室、工厂结合起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把学生置于一个“由产品生产或检验引出问题查找原因实际动手得出结论”的学习情景中,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教学方式。分类教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毕业生较早地进入了职业角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专业学生年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学生的职业岗位中级工证书连续多年获取率保持在100%。
2.“教、做、学”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能力为中心、素质为基础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的组织,以“教、做、学”一体实施“项目化教学”。强调“工厂是重点”,即强调所讲内容的实用性与岗位的适应性,以工作项目为线索,针对应用展开课程。形成一套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生对岗位专业技能的掌握,同时将教学过程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相结合,加大了“双证书”与课程体系融合的力度。
3.教学评价方法及内容的全面改革。改革了项目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的考核力度。把课程的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考核结合起来,以此来评定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具体做法如下:(1)考试的项目及比重上,增加技能项目的考核,减少理论课考核的比重。(2)考试内容上,以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知识应用、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为主。(3)考试方法上,提倡考试形式的多样化。(4)成绩评定上,注重形成性考核,注重考核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及职业意识,从而引导其职业习惯的养成。(5)命题和试卷的评阅标准上,提倡多种方法答题,有些试题试行无标准答案的命题,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对有创新内容的答题进行加分。
(三)课程和专业建设的提升
1.作为课程负责人和主要建设者,C老师在教学内容即课程上取得了突破,建设了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10月,作为课程第一主讲教师,《应用有机化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10月,作为课程负责人,《化工产品定性定量分析》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11月,作为课程负责人,《化工产品定性定量分析》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对课程建设有了较深的领悟,并取得了一定的发言权。
2.C老师在化工、高分子材料专业兼任科研、教学、课程改革及专业建设工作,先后做过专业教师、教研室主任、专业主任。2007年6月任华丰学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2008年9月至今任应用化工系副主任及党总支书记。2006年10月,作为项目负责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功申报并被列为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获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支持1050万元。2007年,C老师被选为浙江省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并于同年带领团队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功申报为宁波市重点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三、校企合作:C老师成功的助推剂
作为专业课教师,便利之一便是可以将所教专业很好地与行业相结合,较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学校和个人的三方共赢。在校企合作这一点上,专业课教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企业工作多年,了解企业流通程序且具有广泛行业人脉的专业课教师,则更有用武之地。C老师进入学校后,正是利用了这个特长,与企业紧密联系,积极而充分地开展校企合作,同时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探索,并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团队,学校也给出了肯定的评价。
(一)校企合作的探路人
1.搭建培训平台,参与社会服务。(1)C老师带领团队,利用自身优势,为区域化工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培训。以人才的合作交流,促进有效资源的优化利用,累计为企业培训高级管理人才及企业员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近千人次,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开展全方位合作。(2)2006年至今,C老师受聘担任宁波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并参与了2009年宁波市北仑区石油化工产业振兴规划报告书的编写。
2.融入化工行业,参与企业服务。2005年10月,C老师被选为校企合作研究所成员之一,进入浙江恒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任兼职技术工程师,参与校企合作产品开发及技术支持。与浙江恒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金甬腈纶有限公司等多家化工企业紧密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差别化腈纶纤维开发领域、合成材料及助剂研发和技术改造领域,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取得多项成果,服务效果显著。 转贴于
3.把握行业需要,建立订单培养。C老师凭借多年企业实践的经验,针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围绕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开发课程标准,完成课程整合;将专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岗位工艺控制与操作紧密结合,按照就业工作岗位设置实训实习项目,强化实训实习项目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工厂岗位为基础,强调应用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并通过岗位工艺控制与操作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能力上与工作岗位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到目前为止,先后为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8个,并建立了校企合作互通联络机制,提高了企业对该院学生的认同度。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者
在C老师的带领下,按照国家示范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相互配合,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建设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训基地。(1)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建成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近千万元的校内实训基地。拥有国内较先进的分析测试、模拟实训设备,如工业分析检测实训室、化工基本过程实训车间、化工管道拆装与设备维护实训室,改建了化工DCS仿真实训室、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完善了融生产性与学习性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2)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充分整合企业资源,建立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与韩国LG化学、日本大安化学、德国德泰化学、甬华树脂、科元塑胶等10家知名化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采用校内实验、实训(仿真)与合作企业实际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核心课程化工技能的训练实现校内模拟与校外真实生产过程相衔接。通过实训、实习条件的建设,完成了“宁波市石油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石油与化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实训基地”之“应用化工实训基地”、“分析检测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三)“双师”团队的领头羊
作为专业带头人,C老师近年来积极开展“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通过建立科学的培养、竞争与激励机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育人氛围;从提高团队协作和个人专业水平入手,通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技术研究等项目任务的完成;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依靠团队的中青年教师,专兼职师资结合,发挥传、帮、带及相互协助作用,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应用化工系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2008年,作为团队主要负责人之一,C老师带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团队获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08年12月,该团队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案例被选为宁波市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案例。创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是该团队的下一步目标。
(四)学校对其校企合作的评价
以下是学校在“浙江省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申报表”中给C老师在校企合作贡献方面的评价节选,对其贡献的肯定和赞许可窥一斑。
1.该同志作为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能充分发挥其在大型化工企业生产技术岗位长期任职的优势,紧密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和规律,注重行业发展趋势与专业规划和课程改革的结合,注重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结合,积极开展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持续性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突出,得到学生好评。
2.该同志具有较强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与浙江省、宁波市化工企业多方合作,整合企业资源,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管理平台建设,聘请一批化工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指导专任教师的企业实践,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合作推进学生顶岗实习教学任务的落实与管理。
3.该同志目前是国家示范建设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负责人,是2007年浙江省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资助对象,其所在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案例入选教育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两周年案例集。
四、C老师成功归因
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想在众多教师中冒尖,犹如文中的个案C老师,仅用6年时间便成长为了一名省级教学名师,其成功轨迹值得探寻。笔者在着重分析了教学和校企合作在C老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后,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总体上对其成功进行归因。
(一)内因:对卓越的孜孜追求
C老师39周岁便在企业评上了高级工程师职称,可谓年轻有为,而且在科研上又有突出贡献,这为日后进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奠定了基础。进入学校后,续写着对卓越的追求,不畏艰难,迅速取得了教师的相关资历,并转评了职称。正是C老师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对卓越不断的追求,才使其迅速冒头,在他的身上更多看到的是他对事业的执着和不甘人后的精神。这种积极的心态对职业院校的教师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机缘:企业经历弥足珍贵
16年的企业经历为C老师积攒了丰富的企业行业经验,对化工行业的一线生产和具体岗位要求了如指掌,才有了后来的厚积薄发,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经验和能力显得尤其珍贵。事实证明,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C老师在企业积累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人脉关系,为他在学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做出了充分的准备。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社会服务的成绩取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这些成绩如果没有先前在企业的16年蛰伏,恐怕也是很难实现的。可见从企业引入更多的高级职称人员进入学校任教,无论是兼职还是专职,将会是职业院校优化师资结构的一个突破口。
(三)外因:学院人事制度宽松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浙江省这一经济非常发达的省份,很多制度表现得比较灵活而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在教师引进上敢于突破和创新。其人事制度改革已取得重大改变,一改目前众多学校恪守的只引进博士、教授等专门教育人才,转而引进一定比例的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比如C老师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引进的兼备企业背景的教师,进入学校后,非但没有因为是从企业来的、不是教育专业的行家而受到领导的轻视和同事的歧视,相反却得到了更多的关照和重用。岗位编制的限制也仅囿于一时,长期看来,领进企业优秀人才应该是一条优化师资结构的康庄大道。而政府和职业院校在这期间应该而且可以推动这种教师聘用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步走上正规化、常态化。一个发展非凡的学校,必定具有超乎寻常的气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便是具有这种超凡气度的学校之一,率先在人事制度上进行了包容。
(四)平台:学院改革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