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8 15:55: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务会计的核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会计工作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在企业进行组织核算过程中所建立的工作纪律、工作机构以及相关的规定等,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财务管理”。另一方面是以经济工作为主要内容通过专业的手段来进行的核算、反映等工作,其中核算是工作的主体内容,因此也常常被称为“会计核算”。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主要是以会计人员为主要核心,通过会计人员的报表、核算等来进行财务的管理,这种会计工作相对较为繁琐,涉及的工作量较大,财务人员需要把工作集中到财务数据的管理和计算中,只是单单的“财务计算”工作,而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此,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财务工作也融入了新的科技来弥补这一问题,更好的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对于会计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从本质上来看,二者都属于会计体系的一种,并且其应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其中主要区别在于侧重点和经济活动内容的差异。财务会计是一项以经济数据的汇总、归纳和录入为主要目的的,通过对数据来对经济的情况进行反映,实现经济的调整和发展。传统的会计主要是以经济数据为中心,在工作中通过各项数据来反映实际的经济情况,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而管理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型会计模式,是针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来进行的一项财务工作。它不仅涉及了经济学的内容,同时还包括管理和决策等相关理论,这些内容的加入,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预测,实现经济价值的评估,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的进行经营决断,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主要强调的就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加强对未来经济的分析和预测,更大限度的提高了财务会计的作用,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内部。
三、管理会计在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现如今,经济组织机构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越来越市场化,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的发展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摆脱以往的财务盲区,从而发挥出更多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助力。为此,企业对财务部门的智能也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做好传统的会计工作,还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帮助,这也是管理会计发展重要的基础条件。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把以往的会计工作做好,还要掌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财务信息状况,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是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和企业发展经营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其工作也有了更深层的意义。一方面,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加强知识范围,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评估和预测。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长期的明确目标,这就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管理来达到这一目的,按照以往的会计方式,很难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只能够简单的做一些财务工作,而没有更好的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作用相对较小。另外,管理会计能够更好的协助企业进行管理,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经营,管理会计工作能够帮助企业提供出市场需求的详细信息,从而更好的加强企业在经营中所发挥的优势。对于企业资源的利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业务的相互包容和有效发挥作用
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财务会计,同时也需要有管理会计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的财务信息反映出了企业内部的综合情况,在进行财务工作中,这些财务会计信息可以更好的为管理会计提供数据资源,同时,互相之间也有着很多共同的资源能够利用,这也为核算管理会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管理会计的本质是通过实施管理职能对经济事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过程的复核与评价,是复合型的管理活动。在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融入管理会计的本量利分析、经济效益评价、最佳经济存货批量确定、经营决策与资本支出的分析及评价、责任会计与企业内部单位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等相关因素,便于财务会计在核算活动中从财务和管理两个方面实现对经营目标确定、方案决策、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和实行控制等活动的监督和反映。尤其是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决策和控制为财务会计所吸纳、消化,可以使传统的会计职能从单一的经济业务审核向综合型复验、审查和核算方面转化;扩大监督的范围,传统的监督工作主要集中在对于会计工作的事后监督,该种监督模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发现问题的所在,但是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不能为企业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和经济损失,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而全过程监督体制的建立弥补了这一不足;从单一的会计控制向财务管理业务一体化控制这“三个职能转变”的方面进行管理职能扩展,从而实施更便于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操作和更能够向生产、经营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渗透,使得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的覆盖范围不再受到传统职能的限制,进而有效地扩大财务会计核算的内涵与外延,强化工作职能和提升工作质量。
其实,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加强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研究,更好的进行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对企业的人力进行控制,这样就会使整个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也会使人力资源的财务会计的核算更加的方便,避免出现混乱的现象。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当然核算的方法和核算的手段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给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核算的准确度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二、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企业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时候,中间也出现过很多的障碍,但是随着一步一步的实践,企业运用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所以说,很多的障碍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实际的核算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影响核算精确度的一些因素,这都需要我们仔细的研究和分析来解决这些因素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存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
1.不能在核算的过程中进行良好的管理
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是企业的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有一套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但是现在的好多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由于管理不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会使整个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时没有一个正确的计算依据,使财务会计核算的准确度降低;另外,如果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就会使核算人员在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出现不能认真工作,懈怠工作的现象,那么对于核算的数据就很可能会出现误算,导致核算的结果不正确,给整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一定的影响。
2.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会计核算人员是影响会计核算数据准确度的直接原因,因此,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计算的仔细程度是极其重要的。在现在的很多企业中,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会存在着由于人为的原因导致会计核算出现麻烦的现象。财务会计的核算人员专业素养不足,专业知识不够,这些都会对核算的结果产生影响,对会计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这样就会造成整个的核算过程中,数据的处理出现错误,数据的管理出现错误,使整个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都是做的无用功,为财务会计的核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有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强,就会导致这个会计核算人员的学习能力也不强,这就会使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对新的核算方法和核算模式不能很快速的消化和接受,这样就会使企业的核算模式还是处于传统的模式,不能及时的引进先进的方法和模式,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相当的落后,使企业的核算的精确度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三、提高会计核算的解决措施
我们要想使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核算有更大的进步,我们就要积极的解决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加强核算过程中的管理
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包括对核算人员的管理和核算过程的管理,使会计核算人员在进行核箅的过程中更加的仔细认真,严谨的对待核算工作,保证核算数据的准确性;还要加强核算过程中的管理,计算出来的数据要进行良好的管理,防止数据的丢失,还要对整个的数据进行很好的处理,对数据进行多次计算,保证其正确性。
2.提高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
我们在进行专业人员的选拔时,一定要严格的进行筛选,要挑选出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比较高的核算人员,这样就会减少核算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也有利于对先进的核算方法的学习和接受,这样就会保证核算的准确。
四、结束语
一、关于粮食收、销业务的核算
1.10月10日,合作社使用自有收获机收割入社水稻10垧,当日收获水稻装车销售,数量82吨,吨价2950.00元,粮款转入合作社账户。收获时使用燃料费5200.00元现金支付。(1)借:银行存款—信用社241900.00贷:经营收入—水稻241900.00(2)借:经营支出—水稻5200.00贷:库存现金5200.002.10月20日,合作社收获剩余的4垧地水稻存放于场院中堆放,估测吨数为30吨,暂按2900元入账核算。安排专人看管,择机销售。借:产品物资—水稻87000.00贷:经营收入--水稻87000.003.11月20日,合作社销售入库余粮32吨,3000元/吨,粮款收现后存入账户90000.00元。(1)借:库存现金96000.00贷:经营收入—水稻9000.00产品物资—水稻87000.00(2)借:银行存款--信用社90000.00贷:库存现金90000.00思考说明:在实际工作中,类似业务最多,绝大多数的粮食都是即收即售,常不通过入库的产品物资核算,大多是后期收获的少量粮食暂时入库保管,适时择机销售。如果均按《制度》中产品物资和生产成本等科目核算,上述3笔业务将更加繁琐,这对于合作社来说,增加业务量的同时还容易记乱了账目。如果不通过生产成本,而使用产品物资和经营收入二个科目,这样既能完成会计核算的业务要求,又能简化手续,提高核算效率。而且凡是收获未售的粮食,数量和单价都是不确定的,要入账结算,就必须估测数值入账,无论生产成本科目是否使用,都需要这样估测数值来完成。
二、专项应付款的核算
1.12月20日,合作社收到扶持资金150000.00元转入合作社账户。借:银行存款--信用社150000.00贷:专项应付款--省级扶持150000.002.12月25日,根据项目申报书要求,支付固定资产资金10万元,支付网站建设资金5万元。款项转账结算。(1)借:固定资产100000.00管理费用--网站50000.00贷:银行存款--信用社150000.00(2)借:专项应付款--省级扶持150000.00贷:专项基金100000.00贷:其他收入--扶持500000.00思考说明:专项应付款中未形成财产的支出,不计入专项基金,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所以建议以此分录核算非财产性支出。
三、财务报表的设置
1.农机作业支出决算表(四)大修提存和轮胎提存资金的核算。(1)12月26日,提取两项提存资金30000.00元。借:经营支出—农机—大修提存40000.00轮胎提存10000.00贷:应付款--农机提存50000.00(2)三年后,更换轮胎价款12000.00元,大修花费30000.00元,现金结算。借:应付款--农机提存42000.00贷:库存现金42000.002.决算表(四)和决算表(五)之间,突出的是“提存”和“累计折旧”的关系问题。思考说明:提存和折旧的资金属性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费用摊销;不同的是提存金额常小于折旧金额,因为需要提存的设备是整车的一个部分。这就显示出提存和折旧资金具有重复计提的问题,而且提存的依据尚不规范明确。实践中,需要提存的部件的确是短期内易损的大件,在整车折旧提完之前确需更换的,完全可以从折旧资金中解决。折旧资金本就是用来更新资产设备的,而且提存资金的提取额度也不可能和实际使用额度相符,这在资金核算上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建议仅保留折旧资金的提取和使用。3.2014年12月,合作社成员吴某在协议年限未到时提前一年要求退社,原账面入股拖拉机50000.00元,入社现金5000.00元,2年该资产所提折旧10000.00元,公积金余额为1450.00元。(1)借:股金—吴某55000.00贷:固定资产—拖拉机50000.00库存现金5000.00(2)借:公积金1450.00贷:库存现金1450.00(3)此时的折旧资金10000.00元应做如下处理:借:累计折旧10000.00贷:其他收入10000.00思考说明:此时的累计折旧尚未提足,提取的折旧资金仍然存于账户内,退社后,就形成了无主资产,所以需要做以上第三步的核算,才能对该笔资金进行下步使用。否则该款无论使用与否,都会形成无主资产。
一、当前医院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层次的空缺
在我国当前很多医院当中,财务部门普遍缺乏成本控制的良好意识。它们对于财务工作的重点仍然放在了收支的核算方面,而对于成本控制,并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一些医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成本控制岗位,但在成本核算工作中,仍然对原有的财务工作有所以来。很多医院的成本核算都处于筹备阶段,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在我国全民医保事业的开展中,医院成本核算的主流是按项目报销。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医院应当对项目报销管理工作,尤其是医疗项目成本控制工作进行强化。
(二)间接费用的分配
对于医院的费用支出,虽然很多医院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标准,同时也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成本收支运营。不过,在费用手指的具体分配上,还是不够精细,没有与实际情况实现良好的结合,也难以对成本支出动因进行准确的反应。同时,由于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没有被制定,这就模糊了医院成本的实际发生额,不但难以体现出真正的成本,也无法确保精确和正确的成本消费信息。另外,很多医院对于成本费用的分配制度、归集费用,没有进行详细的制定,使得成本核算无法获取第一手数据。
(三)成本预算流于形式
虽然很多医院关于成本控制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不过,却按照经验制定预算,缺乏实际的调研和分析。没有按照成本费用实际发生额来对预算费用进行制定,对于成本费用,也没有实现与经济责任的有效联合。对于成本控制工作,医院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成本预算也流于形式化。此外,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在成本控制中缺乏积极性,无法高效的开展成本控制工作。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影响
(一)规范医院成本核算
在医院的成本核算中,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应用,使得成本管理相关内容得以融入,对医院成本核算对象进行了细化的规定。同时,也使得医院成本核算的成本分摊方式得到了健全,成本核算的内容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富,对于医院的成本核算信息,也确保了良好的完整性。另外,在新财务会计中,对成本控制的责任与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使医院成本核算技术得到了改善,成本核算的科目得到了有效的细化,从而是医院成本核算大大提高了准确性,对于医院成本核算的进步十分有利。
(二)药品收支核算的优化
对于医院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针对药品的核算、收支、成本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和规定。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合并了成本、药品的收支核算项目,同时也将传统财务会计核算的药品总账目制度取消。这样,医院药品收支核算得到了完善,同时也实现了规范化的核算管理。
(三)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良
对于医院资产核算的方式,新财务会计制度也进行了改良。对于医院财务成本,也进行了科学的规定。这样,对于医院的总体财务情况、资产核算情况等,也能够进行准确的体现,从而使医院成本预算、资产核算等工作能够更加良好的开展。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提高人员成本意识与能力素质
在当前社会中,新财务会计制度仍处于初始阶段,其中的成本核算问题也属于一个较为新兴的领域。很多医院对于成本控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在医院成本核算当中,应当对相关人员的成本意识进行强化,从而使其能够在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指导下,更好的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另外,需要对医院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强化其专业技能与素质,了解与掌握新会计制度中的要求与内涵。从而在医院成本核算当中,发挥出更加良好的作用。
(二)建立内部监管制度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当中,对成本核算、成本预算等方面的监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院的财务部门在对医院成本的负债、收支、预算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监督以外,还应当对内部监控体系进行有效的建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控制医院成本控制中的各项基本环节。同时有助于医院明确对外投资的范围,报纸和增值固有资产,从而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三)加强财务分析与评价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应当强化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使其能够在医院成本核算中发挥出应有的评价作用。对此,在成本核算的对象及内容、成本分配的基本方式等方面,医院应当对相应的分析与评价标准进行确立。另外,结合医院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科学化、个性化的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从而为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提供更为充足的动力。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新财务制度;探讨
我国近年来医改的不断推进,以往医院当中所运行的财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医院的发展了,所以对财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医院现下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内容。尤其是会计也在经历着新的制度改革,这对于各医院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与机会。财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成本的核算,让医院在竞争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成本核算的管理不仅有助于财务工作质量的上升也能间接的让医院的竞争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成本核算在医院当中的现状分析
陈旧的会计制度在医院当中的时间已经较长,想要一下实施新的会计制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财务人员受陈旧方法的影响,在运用新的财务制度时的困难可想而知。且医院领导对新财务制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对医院现目前的制度进行了一些改变与完善,也制定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但是医院与企业的性质不同,它是公益性质的一个组织,目标都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不是在其中赚取利益,所以成本的核算就没有得到高层与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让医院在运行中的成本大大增加,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都没有得到提升,新的财务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医院在以往的财务制度上进行了新的改革,工作的内容也有了变化,但由于陈旧的会计制度已经深入到了财务人员的头脑中,在运行新的财务制度时也是困难重重,新旧之间的衔接也不连贯,比如:医院的固定资产虽然被损坏或者以无法使用的情况下,这些也会被计入到固定的基金当中,但是却无法体现出收支的金额;但是在医院中新的财务制度中固定的基金已经被取缔,增加了相应的清理收支项目与累计折旧的单位,能对固定资产损坏时的清理费用进行明确的记录,保证医院的成本核算能有据可依。但是在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一般都会先采取陈旧的财务制度进行核算处理,因此在新制度衔接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导致在最后核算的环节,各方账目对不上号,使得核算出的最终结果失去了其中的真实性。因为医院是国家公立的事业单位,款项都是由政府下拨,内部人员的工作性质也较为的稳定,相比企业单位而言缺少了工作中的竞争,使得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养成了惰性,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工作的动态也不能及时的掌握,对自身也没有职业上的约束与改进;而且医院在引进人员的时候,更为的注重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质就被忽略,在培训上也是对医务人员重点培养,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也是被一再的搁浅,这也导致了财务工作在医院中的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二、成本核算在医院中的应对措施
在新医疗新会计制度下,领导要重视其在医院当中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成本核算的管理意识,努力的完善医院当中的会计制度,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培训,把管理科学的运用到会计制度当中,合理的调节工作方式,各部门间增强沟通与衔接,让财务部门能第一时间掌握到资金的收支变化,在核算的时候失真的情况才能被减少。在改变制度的时候加强人员管理,把责任具体落实到某个人或者某个科室上,加强工作中的责任感。对财务人员要足够的重视,不仅仅要发展医疗水平,也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才能为前线的医疗人员提供可靠的保障。培训或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对医院财务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修订完善,定期的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对较为突出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工作中的积极性,增强对医院的忠诚度。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要做好,根据自身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建立起统一的、完善的制度,才能有效的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不能对小问题置之不理,出现的情况要及时的反映并解决,核算当中的每个环节都要依据相关的会计准则科学规范的进行,这样势必会让医院的财务工作质量上升一个台阶。财务与管理人员要做好资金的保管与物品的审核工作,医务人员在领取要使用的物品时,财务人员要明确是哪个科室的人员并进行登记签字,把责任明确下来,杜绝公物私用的现象发生;定期核对设施设备,保障医院的前线工作的正常开展,减少重复购买物资的情况,加大资金的使用率,减少成本开支。
三、结束语
医院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成本核算作为医院当中一项重要的核心任务,要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才能让医院有条不紊的运行。在新的制度中,加强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明确自身的责任,管理人员与领导建立起适合自身的制度管理模式,让医院在未来才能健康的发展,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
参考文献:
[1]韦健,王晓飞,蔡晓锋.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2,04
[2]伍美英.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的探讨与实践[J].会计师,2014,09
关键词: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全成本核算;核算项目调整
一、前言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从制度本身的规定以及制度的完备性等多方面对医院财务核算产生重要影响: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会计科目、财务报告体系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对促进医疗成本核算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看,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在成本核算体系的具体规定方面,范围仅涉及到概念界定,成本核算对象划分不够细化,对成本核算工作指导性较弱。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强化了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
1.新《医院财务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和目标、成本核算的原则和对象以及成本分摊流程、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这些规定对全面提升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2.新《医院会计制度》完善了成本归集和核算体系,将原 “医疗支出” 会计科目修订为“医疗业务成本”科目,在该科目下相应的设置了明细核算科目,并要求按照各具体科室进行明细核算,归集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医疗辅助类各科室发生的,能够直接计入或采用一定方法计算计入各科室的直接成本,从而为实现医院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二、新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差异的分析
1.是否强调成本核算制度
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核算提及较少,而新制度很大程度上强调了成本核算,例如:
(1)强化成本控制,新制度特别规定,医院财务情况说明书至少应当对医院的成本核算及控制情况详细说明。
(2)强调了成本报表体系构成,应包括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和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
2.是否明确了成本核算的对象原则
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明确了成本核算的对象原则,主要表现为从整体上强调了分期核算、可靠性、权责发生制、收支配比等成本核算体系中的关键性原则,同时注重将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
3.成本结转以及划分是否透明化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各个科室之间的成本结转以及划分表现为进一步透明化、原则化,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医疗辅助及行政后勤各类科室之间公摊成本通常按受益原则分摊结转。
三、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的主要特点
1.成本核算适用范围有增有减
新财务、会计制度借鉴企业会计改革成果,建立了医疗材料生产成本、加工成本、固定资产建设成本、医疗业务成本等成本核算体系;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在财务管理等方面与一般医院的区别,新制度未将基层医疗机构纳入管理范围。
2.成本核算项目的调整
(1)取消药品加成核算:新制度合并了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等会计科目,实行药品“零差率”, 强调客观反映医药成本,避免了 “以药养医”的理念,弱化了“以药补医”作用。
(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会计科目,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规定了折旧和摊销方式以及不同资金来源形成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不同处理方法。
这些核算项目调整,解决了医院医疗和药品收支不配比、科研教学经费核算混乱等问题,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资产价值,规范了医院的收支核算与管理。
3.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成本分摊的要求
新制度下医院成本的核算公式为:科室成本=直接计入+分摊(公摊成本、管理成本、医辅成本、医技成本),主要分摊层次及方式如下:
第一级分摊:分摊范围为无法直接计入到科室的费用,包括离退休人员成本、公用水电、保洁、绿化等。
第二级分摊:将全院管理类科室成本(包括直接计入管理科室成本和公摊费用分摊部分)进行分摊。包括党委、院办等核算范围的成本。
第三级分摊:主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包括直接计入辅助科室的成本和由公摊费用、管理费用分摊计入的成本,
四、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下成本管理体系探讨
1.最大程度上实现目标成本管理
实行目标成本管理,是医院适应医疗市场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实现医院的目标成本,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医院成本事前和事中控制
以上部分系统总结了新制度主要特点以及对成本核算的要求,医院应密切关注对成本的全程控制,紧紧抓住成本预测等事前控制、优化流程等事中控制,最大程度降低医院成本管理风险。
3.进一步完善全成本核算制度
通过对医院医疗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建立健全成本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招标采购制度等,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完善补偿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院效率和效益,医院应进一步推广、完善全成本核算制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商务;核算环境;财务会计核算
一、电子商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企业决策重要的指导信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发展道路,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更好发展。财务会计的网络信息化正在向成熟方向发展,将财务会计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从而真正使财务会计更快更强地随着电子商务发展。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企业与客户的交易过程和业务活动会通过网络交易的方式实现,同时财务的主要内容也不单包括融资、筹资和资金管理等一些传统的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需要的信息和数据能够快速收集和查询,并加以运用,简化交易流程,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最终使企业增加利润。
二、电子商务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对会计主体的影响
会计主体体现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反映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一些具体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组成,而每个经济活动之间互相联系,促成一个整体。它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主体中最为关键的是企业在商品经济中的位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公司组织形式,它们都是一个实体。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一些虚拟企业的虚拟商品交易。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因为会计电算化实现了虚实主体的结合,在其简繁方面和相关工作方式上有很大的影响。
2.对持续经营的影响
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很难预测能够经营多久,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变化,常常使企业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情况相矛盾。在这样一种不确定的情况下,会计在实践中只能作出一种假设,即企业在能够预见的未来可以一直存在,同时完成其预定的各项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确定会计职能的程序和方法,建立会计核算的原则要求。
3.对会计分期的影响
如今,在网络环境创造的财务体系下,应该随时得到需要的会计信息,并及时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作经营决策。企业的管理者就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随时随地掌握会计信息。因此,企业就可以不去划分会计期间,同时这个假设也就不存在任何价值。
4.对货币计量的影响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商品,它的自身价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要让会计核算根据货币自身的变化作及时调整并不容易,这就引出假设币值保持稳定不变的会计假设。因此,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就需要不考虑在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中变化的因素,从而准确地计量会计主体的相关成本,保持会计期间数据连续且有效。但在电子商务环境的影响下,由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虚拟企业、网络银行等网上交易逐渐增多,电子货币也随之出现。
三、基于电子商务完善财务会计核算的对策
1.在财务核算安全方面的对策
第一,建议完善相关电子商务法律制度。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对电子资金的结算并没有详细地规范。同时,也暴露出商务迅猛发展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加强立法措施,建立健全法律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第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有效性。加强数据生成时的有效性确认,在存储、传递过程中加强管理控制,将数据备份交给不同人员保管,避免因个人利益而篡改数据信息的可能,以此来保证会计信息在交易中的可靠性。
2.在会计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对策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就需要普及电商会计知识,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方式培养懂管理、懂技术的综合型会计人才,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实践能力,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电商会计工作,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通过系统学习、经济决策和知识创新,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在会计软件改进方面的对策
第一,在网络技术方面。网络软件公司要维护好管理,避免使用者泄漏电脑数据,遭到病毒攻击,从而导致重要的数据被篡改。第二,在网络财务方面。账务处理功能可以很好地为用户在网上实现,比如网银支付、申请报税等,后台还可以远程对账单,以便查账,这些功能都使财务会计软件非常简单容易上手,并且实用。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局限性不再单一,可以在不同地区数据、报表编制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工作。与此同时,现代电商会计所需的会计专业工作人员必须要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在会计基础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加强掌握财务软件的熟练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电子商务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优化;会计科目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结构的逐渐复杂化,事业单位下属单位层次的增多,事业单位在其下属单位资金管理和资金分配上就产生了一定的问题[1]。上层单位想要满足各层次单位资金需求,完成单位的运行就必须以企业经营的方式从市场中获取资金进而作为单位的资金补充[2]。以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为例,其隶属于广东省地质局,由于广东省地质局财政拨款无法满足整个单位运行,故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在完成公益类地质项目外由韶关地质工程勘察院及韶关市地质工程公司两个单位到经营市场承接工勘、施工项目弥补单位运行中资金匮乏的问题。由于两个单位隶属于事业单位,其在制度上与传统企业相比存在差异性,进一步导致其财务核算制度的灵活性不够。
一、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制度问题思考
1.缺乏会计基础规范
以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的日常工作管理为例子,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会计基础规范性较低的问题。近几年随着我国事业范围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及社会制度的逐渐完善,事业单位为了满足运营资金需求不得不构建事业单位附属企业,而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事业单位所在地区域,均没有对事业单位隶属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基础规范[3]。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根据我国财政部的对事业单位的要求确定基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在制度中明确以具体业务收付实现制为根本,对单位内部的整体财务实施财务管理。因此,就目前而言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其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缺乏会计基础规范的问题。
2.会计核算延误
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近几年为了保障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行,从根本上构建了韶关地质工程勘察院及韶关市地质工程公司两个直属单位。在实际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事业单位和企业运行之间存在财务差异性,导致事业单位和隶属企业之间在实施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由于核算内容和核算流程的差异性造成会计核算时间延误,进而影响整个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进度,为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以及对下属单位的管理带来了弊端。
3.会计科目不健全
对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科目设置进行分析,其存在科目设置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为了满足企业自身运行,在实施市场资金获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构建了分科目的会计直属单位,直属单位在日常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会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构建会计科目,该会计核算审核科目与事业单位自身的会计科目设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财政收支业务核算的过程中隶属公司制定了存货会计审核制度,但事业单位内部并没有相关的存货会计审核制度,仅仅是对单位内的基本运行资金或项目投资进行资金审核,进而导致二者之间存在科目设置完善的问题。
4.会计资金分配不合理
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实现综合发展构建了以单位发展为根本的会计资金分配,其中包含事业单位的自身运营和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投资以及事业单位的根本发展价值等。但是,从市场发展资源和市场价值的角度出发事业单位并不具备完善的对市场获益公司的资金管理,且在资金的源头处理上也缺乏相对应的资金分配制度,这导致事业单位在其内部财务会计制度管理的过程中,无法将短缺的资金合理进行公共服务和运行市场获利的分析,进而严重制约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效率,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
5.业务并账整体性差
就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而言由于其隶属于广东省地质局,因此其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上级审批,进而实现自身财务资金的支持。但是,其自主经营的企业中并不需要上级单位审批,可以直接对自己获取从上级单位获取的资金进行合理审批,进而为经营的隶属企业提供市场经营资金。但是,在长期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运行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事业单位经营的企业受到市场财务的影响,二者在账目并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账目大小一致等问题,严重影响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内部财务会计制度的并账处理。而且受到相关法律的制约二者所直属的财务法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导致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并账整体性较差。
二、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优化
1.规范会计基础
为进一步统一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经营的两个公司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在其实际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规范会计基础的方式,以基础规范为依托,进一步实现事业单位基础制度的统一。如以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为根本,在其基础上联合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制度,进而实现制度的整体整合,建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统一性。在完善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由于事业单位隶属企业与传统企业经营需求不同必须从市场公共服务价值入手,以公共服务为根本,实现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优化,进而实现为我国事业单位的整体改进和发展提供财务制度保障。
2.加强会计核算时效性
为进一步优化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审核制度对其会计核算的时效性进行优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根本,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化标准,进而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加强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在加强会计核算时效性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广东省的会计核算标准建立软件会计核算处理模型,在统一的会计标准的基础上以模型优化的方法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优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健全信息系统评价的方式对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及其隶属公司进行整体处理,进而实现我国事业单位整体会计核算信息化,缩短核算时间差异性,优化核算时效性。
3.健全会计科目
为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在其整体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健全会计科目的方式对其进行优化,进而满足不同制度和不同规定之间的差异性,以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为例,其在实现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自身和下属公司之间财务会计管理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在事业单位内构建单独的市场经营公司会计结算科目,并且在科目下设置公司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风险核算等不同的会计科目,进而以点带面的优化财务会计核算制度。
4.合理分配会计资金
我国事业单位在其财务会计制度核算的过程中需要从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实现事业单位资金分配的合理处理。此外,上级事业单位与下级事业单位之间需要从市场需求和运行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会计核算分配制度,用于事业单位的整体资金核算。以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为例,其在合理分配会计资金制度构建的过程中,首先,针对上级单位下批的资金进行整体管理、分项目投资;其次,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对两个直属经营的公司实施资金的分配,根据每一个公司的日常经营费用和风险投资需求等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最后,构建运营、经营、服务三位一体化管理的会计资金分配制度,与保障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会计核算的公平、公正性。
5.实现整体业务并账
为进一步实现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结算制度,从其整体业务并帐入手对其会计结算制度实施统一处理,进一步为事业单位的运营提供财务制度保障。在实施整体业务并帐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账目信息的统一性为根本,并且构建相同的账目处理流程。为了规避事业单位与其经营企业之间账目的差异性,可以在现有账目的基础上构建账目标准数据处理和格式处理,进而保障账目的整体风格一致性,完善会计工作的核算一致性。以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为例,在实现整体业务并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并账纳入其中,实现编制报表和编制账目专用报表记录的方式,实现事业单位整体业务并账的改革,以优化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结算制度,为我国事业单位的运行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就当前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中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来看,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制度的逐渐深入改革,在其财务会计制度上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就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整体上未来想要充分发挥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必须对下属单位的经营市场运行资金进行补充,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资金管理,完成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整体性。此外,事业单位在完善自身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制度,以财务核算的角度出发及时的更新和推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穆雄飞.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03:(01)74-76.
[2]汪艺君.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思考[J].全国商情,2015,(05)22:83-84.
【关键词】税法;财务会计;核算;差异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098-4
一、税法与财务会计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税法与会计制度的目的差异。国家制定执行税法的目的主要是取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并利用税收这一重要的经济杆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调节,并有效保护依法纳税企业的合法权益。制定与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其根本点在于让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和盈利的可能性。
由于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规范与税法的目的与作用的差异,两者有时对同一经济行为或事项做出不同的规范要求,如税法为了保障税收基础不被侵蚀,在流转税法中规定了视同销售行为作为应税收入予以课征,而会计核算规范根据其没有经济资源流入而不予确认收入;为了宏观经济调控,我国所得税法规定对企业广告费用只能在销售收入的15%以内可以税前扣除,将国库券利息不纳入计税所得等,而会计上则根据核算规定据实计算损益。因此,企业必须依据会计制度等会计规范对经济事项进行核算与反映,依据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款。
由于目的不同,企业会计处理和所得税规定出现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多数情况下,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关心的是企业收入情况、获利的可能性、偿还债务能力和资产的真实性,防止管理者虚夸利润;而税法的目的是防止企业少算收入、多计费用(或收出)、少反映利润,少缴了多少税款。企业的任何收入、费用项目或资产处理,如果税法不加以明确限定,而是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计算纳税,就可能导致各税负的不公平,甚至会出现税收漏洞,导致国家税款的流失。
(二)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基本前提差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收集等都要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目的不同使得两者的基本前提也存在着差异。主要有主体差异、期间差异、工作要求差异。(三)税法与会计制度所遵循的原则差异。由于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所服务目的不同,导致两者为实现各自不同目的所遵循的原则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原则的差异导致会计和税法对有关业务的处理方法和判断依据产生差别。税法也遵循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但基于税法坚持的法定原则、收入均衡原则、公平原则、反避税原则和便利行政管理原则等,在诸如稳健或谨慎性原则等许多会计基本原则的使用中又有所背离。
二、减少税法与财务会计差异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制定过程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上述我们讨论的许多差异。而且,因为资本市场发展对会计制度制定的促进作用,使得税法的改革滞后于会计制度的改革,这容易引起税源的流失,并且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的永久性和时间性差异项目众多,使得企业纳税调整非常复杂,不利于税款的征收。根据上述的分析,会计制度与税法由于规范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存在无法消除的差异,因此,企业进行纳税调整是必要的,解决的途径就是在制度层面上加强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协作:税收法规应借鉴会计制度中合理有效的成分,尽快弥补其滞后的一些规定,如税收政策应从保护税源,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保护债权人的角度出发,对资产减值准备予以确认。当然,为防止企业计提秘密准备金,税法可以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加以明确,以保证税源不至于流失。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且应加强会计制度的强制性信息披露义务,以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效率。加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在会计界和税务界的交互宣传,以提高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作的有效性。但最重要的是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法规时,相互协调、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税法和会计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从当前我国财务会计人员实际水平和税务管理的现状出发,必须认真考虑降低企业财务核算成本和征纳双方遵从税法的成本。特别是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许多方面也处于探索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规范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政策的要求去界定税法与会计的差异。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区别在于确认收益实现和费用扣减的时间,以及费用的可扣减性。为了正确地体现税法与会计的目标、降低征纳双方遵从税法的成本、降低财务核算成本,有必要对会计制度与税法进行适时的协调。
三、税法与财务会计在主要业务上的差异分析
(一)收入的差异及分析。收入是经济学、会计学和税法的重要概念。一般来说,经济学认为,收入是指期初与期末财产价值的变化或各种消费权力的市价,体现为“净增值观”;会计学认为,某一时期内所得等于该期间内一切完成了的交易所实现的收入减去取得这些收入而消耗的成本费用。会计上收入概念以完成了的交易为基础,体现了“交易观”;税法中的收入概念以经济学为基础,但基于行政管理的可行性、税收收入的均衡性,保证公平、防止避税等原则考虑,在收入的“实现、完成”程度的判断上与会计有所差异。
收入确认的原则不同。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向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和潜在的投资者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因此,会计核算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谨慎性原则,注重收入实质性的实现,而不仅仅是收入法律上的实现。
税法的目的是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进行测定,从而对此课征一定量的税收,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政府实现经济和社会职能的需要。因此,税款的征收要遵循法律性原则和确保收入的原则,注重界定和准确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税依据。具体而言:一是会计制度和税法虽然在收入的核算上都遵循配比原则,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从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角度,确认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后者是从保护税基、公平税负的角度对有关成本、费用和损失加以规定。二是会计上强调收入的重要性原则,而税法不承认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只要是应纳税收入,不论其业务事项是否重要,也不论其涉及金额的大小,一律按税法的规定计算应税收入和应税所得。
收入确认的条件差异。会计制度规定,收入确认的基本条件包括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和收入计量的可靠性。而税法应税收入确认的基本条件则根据经济交易完成的法律要件是否具备,是否取得交换价值,强调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据。
会计收入与分税种的应税收入不同。企业会计制度为便于不同行业会计信息的比较,按经济业务的性质划分会计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和补贴收入。而各个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应税收入与会计收入不对称,不同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会涉及不同税种的应税收入,如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因此,企业会计核算时,按会计分类确认并计量会计收入,纳税人按照各税种的应税收入的规定计税。
收入确认范围的不同。企业会计制度对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提出了明确的确认标准。税法规定,企业应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取价款或者取得收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收入的实现。可见,税法确认的收入范围要大于会计制度确认收入的范围。税法确认的应税收入不仅包括会计收入,还包括会计上不做收入的价外费用及视同销售。税法的规定主要是出于公平税负和征管上的需要。
收入确认时间的不同。会计制度规定只要符合会计上的确认收入的条件,当期就要确认收入。税法上一般在纳税申报表中反映确认应税收入,对应税收入的时间按不同的税种做出不同的规定,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都分别规定了应税收入的确认时间。
(二)成本费用的差异及分析。销售(营业)成本。会计学上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一般来说,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即能够直接计入某一对象中的费用为成本,不能直接计入某一对象中的费用则为期间费用。税法规定的税前允许扣除的成本费用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本相同。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企业所得税税前允许扣除的成本费用,是指申报纳税期间已经申报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转让、处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有销售出去,并在申报纳税期间确认了销售(营业)收入的相关部分商品的成本才能申报扣除;为了准确计算销售(营业)成本,企业应将全部制造成本在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企业的产品制造成本可采用简单法(品种法)、分批法(定单法)或分步法等方法进行计算。为了准确计算税前扣除的成本,必须对间接成本进行合理的分配;存货成本的确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存货成本时,存货发出时的成本计价方法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对后进先出法的使用作了限定,即除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一致的,一般不得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跌价损失。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记入管理费用,如己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或者对存货进行处置,再反向冲回。会计上这样规定,是为了准确真实地反映存货成本,防止企业资产价值虚增,是谨慎性原则的恰当运用,而从税收角度讲,存货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并没有进行处置,即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而形成损失并没有实现,如果允许在税前扣除存货跌价准备金,其结果是将企业没有实现的损失进行了扣除,不符合税前扣除的真实性原则。因此,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不得在税前扣除,企业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作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处理。
工资薪金支出。工资薪金是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会计上“工资总额”包括六大部分: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对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工资,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对工资的定义比会计的规定有如下不同,一是范围不同,税收上对工资薪金定义为纳税人支付给有任职与雇佣关系的职工的全部支出,其口径比会计上工资总额的口径有所扩大。二是扣除标准不同。企业年计税工资、薪金扣除标准=该企业年任职及雇用员工平均人数×当地政府确定的人均月计税工资标准×12。我国企业实行计税工资制度有一个历史沿革的过程,无论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原则看还是从国际税收惯例看,对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税前扣除进行限制都是不合理的。许多企业合理的工资支出得不到扣除,不利于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因为外资企业的工资支出是据实扣除的。因此,企业所得税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变现行对工资进行限额扣除的政策,而是实行据实扣除。但对工资薪金支出允许全额扣除并不意味着对企业的工资费用支出放任不管,因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任何费用支出,如果没有合理性的标准限制,企业都可能利用这些项目避税。税务机关对工资管理的重点要由对企业发放的工资数额进行控制转为对工资真实性的审核。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与税收处理,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固定资产的计价,二是固定资产的折旧,三是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执行。这一规定赋予了企业自主选择折旧政策的权力。并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
企业所得税规定采取简易分类法,将固定资产分成五大类,按直线法进行折旧。最低折旧年限为:房屋、建筑物为20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电子设备为3年。对于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以及受酸碱腐蚀、超强度使用的固定资产;确需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逐级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的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入营业外支出。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冲回。
税法上对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如果企业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一次性转入营业外支出,并且注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税收上按财产损失处理,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在税前扣除。
会计上要求企业提取减值准备主要基于谨慎性原则考虑,要求企业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防止企业虚增资产价值,税法不允许扣除各项准备,主要是考虑:一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遵循真实性原则,只有实际发生的损失才允许扣除,潜在的损失只要没有实现,则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二是由于市场复杂多变,税法上难以对各种准备金规定一个合理的比例,各行业因市场风险度不同,如果规定按不同比例提取会导致税负的不公平。
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业务的合理需要而发生的交际、应酬方面的费用。业务招待费是和企业取得应税所得有关的支出,会计制度规定可据实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税法规定有具体的扣除比例:(1)全年销售(营业)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净额的5‰;(2)全年销售(营业)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
开办费。开办费是指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包括筹建期中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支出。筹建期是指企业自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的期间。会计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税法规定,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
营业费用:佣金支出。企业在推销商品或劳务的过程中,可以向中介人支付必要的佣金,这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正常的支出。会计制度规定可直接在营业费用中列支。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佣金支出,可以税前扣除,但须符合下列条件:(1)有合法的真实凭证;(2)支付的对象必须是独立的有权从事中介服务的纳税人或个人(不含本企业雇员);(3)支付给个人的佣金,除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超过服务金额的5%。
财务费用(借款费用):借款费用是指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需要借入资金而承担的利息性质的费用,会计上对借款发生的费用计入财务费用。
税法规定:属于资本的利息不得扣除。企业的所有者在企业注册资本范围内以贷款名义投入企业的资本(或称股东借款)的利息不得扣除。对于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借款利息,属于资本性支出,必须予以资本化,在有关资产购建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在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可在当期扣除;税前扣除利息的标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款额以内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为防止弱化资本,对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税前扣除;罚息的扣除。纳税人逾期归还银行借款,银行加收的罚息,不属于行政性罚款,允许在税前扣除。
四、调整税法与财务会计差异的方法
(一)把握好税法与财务会计的合理差异度。税法与会计制度差异的存在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但可以采取协调差异的方法以尽可能减少对实现税法与会计目标影响,在法律制度的制定上应尽可能趋同;差异应能用申报时纳税调整的方法处理。在具体的把握上应做到:任何税法与会计的差异,不应该导致纳税人不得不为资产等项目设置不同的账簿。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的差异,对于纳税人而言,只是增加了价外税项或销售税金及附加。纳税人只要设计专门的账簿反映进项、销项税额或产品销售税金以可以了。所得税差异,特别是涉及资产计价、折旧等问题,如果协调不好,企业可能不得不设两本帐。对于税法与会计在资产计价等方面的差异,应控制在通过“纳税影响会计法”,增加“递延税款”账户来反映,不需要对各项资产设置两本账。基本业务的政策应该尽可能减少差异。例如,税法与会计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基本业务确认收入的时间规定应该尽可能保持一致。如果基本业务的政策不一致,差异造成的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增加财务核算成本和纳税成本将是巨大的。
(二)税法与财务会计的差异调整应采用的具体方法。 企业在实际处理差异中必须坚持的两个原则: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有企业都应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不得违反会计制度。在完成纳税义务时,必须按照税法要求进行,如会计账务处理与税法规定不一致,应按照税法的规定,采用相应的方法调整,完成纳税义务。对于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额,在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的同时,不应改变会计处理和账簿记录,但可以依照税法进行纳税调整处理。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规定的不同,出现差异是正常的,企业在实际处理差异中必须做到坚持以上两个基本原则。
区别不同税种进行处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涉及的税种数量众多,应根据其不同性质进行处理:(1)企业涉及的流转税及附加税均应为按月稽征,企业在处理差异时,应采用当期处理差异的方法,即发生差异的当期(当月)即按税法的规定进行处理,本会计期间(当月)完成纳税义务;(2)企业所得税一般按年结算,在年度终了后才能计算缴纳,所以一般不需要在发生相应差异时的本会计期间(当月)进行处理,而是采用年末纳税调整方法处理。
根据具体差异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不同,从而导致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即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在仅存永久性差异的情况下,按照税前利润加减永久性差异调整为应税所得,按照应税所得和现行所得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作为当期所得税费用。
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时间性差异的基本特征是某项收益或费用和损失均可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但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时间不同。针对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在会计核算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这种核算方法的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即本期从净利润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均在本期确认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抵减所得税费用,即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也可以是说,不管税前会计利润多少,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是均应按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为应税所得,再按应税所得计算出本期应交的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
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应交的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即将本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采取跨期分摊的办法。
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在采用递延法核算时,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征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但是,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应当按照原所得税税率计算转回;在采用债务法核算时,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应当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在转回时间性差异所得税影响金额时,应当按照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转回。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会计处理方法上摒弃了应付税款法和递延法,并在《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中采用了暂时性差异这一概念,规定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前述债务法属于收益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法的基本原理是企业所得税费用应当以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按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当税率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在这种方法下,企业的收益应根据“资产/负债观”来定义,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也是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出发,加以计算倒推出来的其计算公式如下: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我认为与损益表债务法相比,资产负债表法有如下优势:第一,损益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资产负债表法注重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比时间性差异范围更广泛。因此,损益表债务法揭示的差异范围窄小,而且也无法恰当地评价和预测企业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第二,损益表债务法“递延税款”的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代表预付税款和应付税款,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反映;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采用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概念,将“递延税款”的外延大大扩展,从而更具现实意义。第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分别进行处理和披露,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详实明确,更易于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税法与会计制度间差异的理解和具体操作对于广大财务人员和税务工作者而言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业务。我在前文中已经介绍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其各自的目的、基本前提和遵守的原则有所不同,两者之间差异必将长期存在,这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具体分析了税法与财务会计在确认收入、成本费用等方面各自的规定和特点,并且详细说明了当前以及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处理二者之间差异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得不到解决只会增加纳税人遵从税法、会计制度的成本,加大广大财会人员和税务工作者理解执行具体政策规定的难度。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在制度上的安排——在制度层面上加强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协作:一是税收法规应借鉴会计制度中合理有效的成分,尽快弥补其滞后的一些规定;二是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且应加强会计制度的强制性信息披露义务,以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效率;三是加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在会计界和税务界的交互宣传,以提高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作的有效性。但最重要的是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法规时,要进行必不可少的相互协调和沟通。我们还要进一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出发,对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各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进一步分析,不断研究二者主要差异及处理方法以及在财务会计的日常处理过程中所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对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差异进行协调,探索逐步缩小和消除差异的处理方法和渠道。对不断完善我国财务会计与税法差异提出了更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贾丽.谈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处理[J].理论界,2006,1(10).
[2]习凤菊,李军训.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对传统利润的影响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5(3).
[3]何宏斌,王有元.企业会计与税法差异之比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