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9 16:27: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关键能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云存储;智能手机;文件管理;云实例;能量;带宽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081(2016)11-3050-05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前最具革命性的设备之一。根据Nielsens 2014年3月的报告,美国消费者智能手机普及率约为70.4%[1]。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无缝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角色远超移动电话范畴。本文主要研究近期兴起的一项技术,即智能手机的云存储服务应用。一般而言,每个用户在云中拥有一定的远程存储空间,通过互联网可从不同设备访问文件。这些云存储服务可保证同步性和文件的一致性[2]。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不可避免地需要将云存储服务和他们的智能手机结合起来。然而,由于智能手机自身存在限制,用户和开发人员遇到一些困难。首先,与常见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相比,智能手机的存储空间有限;其次,蜂窝网络的带宽有限。于是,主要移动网络运营商们往往对数据计划施加约束,这些约束从根本上限制了服务可扩展性的提升; 再次,能耗问题是智能手机用户的关键问题[3]。鉴于这些约束,大多数当前智能手机云存储服务均采用相同的设计原则,即:不在本地存储云中的文件拷贝,因为智能手机没有足够多的空间存放这些文件,而且下载这些文件会消耗大量带宽和电量。相反,默认情况下只在智能手机上存储元数据。虽然这种设计的效率较高,但是制约了应用性能的提升。对于智能手机用户来说,利用本地拷贝即可轻松完成的部分文件操作(比如压缩文件或将文件传输给其他用户)变得异常困难甚至无法实现[4]。
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云实例的文件管理系统(Fil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Cloud Instances, FM-CI),帮助智能手机用户提升云存储文件的性能。基本思路是通过建立云实例[5]来帮助用户完成部分文件操作。FM-CI不要求用户存储文件的本地拷贝,且具有如下特点:1)丰富了移动设备可实现的文件操作种类,包括下载、压缩、加密和转换操作; 2)包括一种文件传输协议,支持两个智能手机用户从一个用户的云存储空间传输到另一用户的云存储空间中; 3)为上述所有操作提供安全的解决方案,以便对共享的云实例(即其他用户创建的实例)加以利用。
1 相关工作
云存储问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文献[6]提出了一种基于指纹魔方算法的云存储数据保护机制。该机制通过用户的指纹特征值控制魔方旋转对文件进行加密,再利用门限分割技术将文件分割成小块存储到各个服务器中;需要恢复原文件时,先对各个服务器中的文件块进行完整性验证,找到不少于门限值数量的文件块就能完整恢复文件;该机制保护了云存储用户的隐私数据,同时提高了云存储系统的抗破坏能力和灵活性。文献[7]针对采用主从式结构的主流云存储系统可能出现的性能瓶颈和可扩展问题,提出了基于Kademlia的负载均衡云存储算法。文献[8]针对如何选择云存储系统中可以关闭的节点集合问题,设计了基于辅助节点的贪心算法,并针对异构云存储系统的能耗优化问题,提出了面向异构云存储系统的能耗优化贪心算法。然而总的来说,以上的算法都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因此并不适用于智能手机,另外智能手机对于能耗的要求较高,这也进一步制约了这些算法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
为了克服以上方案的不足,文献[9]提出了一种用于智能手机的云存储系统ThinkAir。该系统在当前运行时间系统之上部署了一种Android框架。它们还提供了一种动态运行时间系统,可确定某个应用组件该运行于移动设备上还是远程服务器上,有效降低了移动设备的计算量,节省了手机存储空间。除了卸除计算机量外,文献[10]提出的SmartDiet方案还试图将通信相关任务卸除给云端,以便节约智能手机的能量。文献[11]分析了当前系统架构及存储协议可能导致的性能瓶颈,针对基于云P2P网络的智能手机提出一种高效的反恶意软件工具CloudShield。然而总的来说,以上方案都较为片面,其中文献[9]主要关注如何降低移动设备的计算量,而文献[10-11]则关注如何降低移动设备的能量。针对以上不足,本文设计了FM-CI,在降低移动设备计算量的同时还减少了能耗,帮助智能手机用户提升了云存储文件的性能。
2 云存储服务
本文将Dropbox平台[12]看成是一种典型的服务提供商,下面结合用户应用对其架构和功能进行简要介绍。作为个人云存储市场的主流解决方案,Dropbox基于亚马逊简易存储服务( 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 S3)为桌面和移动用户提供跨平台服务。Dropbox采用分层架构:在底层,Amazon S3基础设施提供基本的数据存储和检索接口;中间层是Dropbox核心系统,与S3存储服务进行交互,为更高层应用提供服务;最顶层为正式的Dropbox应用及开发人员构建第三方应用时用到的一组API接口。
为了对第三方应用进行管理,Dropbox为每个应用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应用密钥(app key)和应用密函(app secret)。当用户启动一个应用时,Dropbox服务器利用OAuth v1进行认证。当被用户启动时,第三方应用与Dropbox服务器进行通信,以获得一个一次性请求令牌和请求密函。然后,应用利用一次性请求令牌和请求密函形成一个改向链接,并将该链接提供给用户。当访问该链接时,用户将被提醒利用他的Dropbox账号登录,Dropbox服务器将验证他的改向链接及用户登录信息。成功登录之后,服务器将向应用返回一个访问令牌和访问密函,进而允许访问用户数据。
3 FM-CI
本章首先描述FM-CI框架和基于云辅助的文件操作; 然后,重点讨论了FM-CI如何在两个用户的云存储空间之间传输文件,其目标是在完成文件操作的同时,使网络带宽消耗最小。
3.1 FM-CI框架和基于云辅助的基本文件操作
在FM-CI中,每个移动设备关联一个云存储账号。与其他应用类似,鉴于存储空间和带宽消耗约束,FM-CI默认情况下不在本地保存云端的文件。但是,FM-CI在移动设备上维护一个影子文件系统,以存储云端文件的元数据。该本地文件系统基于服务提供商的API接口,且与云存储同步。
FM-CI支持两种类型的文件操作:第1种类型为服务提供商API接口可以普遍提供的基本文件操作,比如文件的创建、删除和重命名;第2种类型为需要云实例提供帮助的复杂文件操作。FM-CI可鉴别用户的操作请求属于哪种类别,进而相应作出处理。第1种类别通过调用常规的API函数即可处理。对于第2种类别,FM-CI将创建一个云实例,然后将文件操作请求转发给实例进行处理。具体而言,本文在FM-CI中设计了如下4种基于云辅助的文件操作:
下载 该操作允许用户直接将文件下载到他的云存储中。在FM-CI中,已知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等目标文件位置后,云实例将获取文件,然后将其上传到用户的云存储中。因此,文件的下载和上传不会消耗移动设备的带宽。
压缩 该操作允许用户对存储于云中的当前文件或目录进行压缩。如果用户设备在本地存储了目标文件的拷贝,则该操作可轻松完成,生成的压缩文件可上传到云存储中。在FM-CI或针对移动设备的其他类似应用中,真正的文件内容是无法获得的。因此,文中设计了一种接口,支持用户根据本地影子文件系统和元数据选择目标文件,然后将压缩操作转发给云实例进行操作。云实例将从云存储中获得指定的文件,对其压缩,然后将压缩文件上传到云存储中。
加密 在FM-CI中,用户可选择目标文件及密码套件,包括加密算法和密钥。加密操作将发送给云实例。类似地,云实例将从用户的云存储中下载目标文件,对其加密,然后将密文发送回云存储空间。
转换 该操作专门针对图片和视频片断等多媒体文件。在FM-CI中,用户在浏览图片时可明确可接受的分辨率,这一请求将由云实例处理。初始图片将下载到实例中并根据用户指定的分辨率将图片转换为体积更小的文件。最后,将转换好的文件发送给用户。
FM-CI通过启动云实例来帮助用户完成这些文件操作。在执行文件操作期间,云实例将周期性地向智能手机发送心跳消息,以汇报进度和状态。智能手机在与云存储服务器和云实例交换控制信息时只消耗少量带宽。
3.2 用户间的文件传输
大多数云存储服务允许用户与其他用户共享文件,但是不支持不同用户空间之间复制文件。然而,用户之间的文件共享无法代替文件传输(制作一份拷贝)。在文件共享时,一位用户对共享文件的操作会对其他用户产生影响。例如,如果用户删除共享文件,则所有其他用户也将失去这些文件。图1表示了不同用户空间之间的文件传输问题。假设携带智能手机且支持数据计划订阅的两名用户相遇,这两名用户均在云端设有存储空间。一位用户(发送方)想将自己云存储空间中的文件传输到另一位用户(接收方)的云存储空间内。本文希望提出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既可为这一特性提供支持,又将消耗的网络带宽降到最低。在传统的解决方案中,发送方可将目标文件下载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上,然后通过互联网或蓝牙、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等近距离通信手段将文件传输到接收方的手机上。在接收到文件时,接收方的手机可上传文件或与云存储进行文件同步。然而,这一方法从带宽消耗角度来看效率较低,尤其是当文件较大时更是如此,比如说大量图片和视频片断,因为发送方必须要下载所有文件而接收方必须要上传所有文件。
在FM-CI中,采用如下的设计原则来解决上述问题,即:利用云实例来帮助用户在各自云存储空间之间传输文件。一般来说,云实例启动后扮演中继节点的角色。它从发送方的云存储空间获取目标文件,然后将其发送到接收方的云存储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智能手机可以不用保存目标文件的本地拷贝,只当智能手机和云实例/云存储服务器间传输控制信息时消耗一定带宽。然而,在实践中使用云实例这种设计思想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没有建立信任。云实例可由发送方或接收方创建。无论是谁创建,对于没有拥有云实例的那一方来说这种方案的安全性都较低,因为云实例需要获得发送方和接收方的云存储安全证书才能完成文件传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为FM-CI提出一种解决方案,要求发送方和接收方均有云实例。具体来说,通过部署算法1来完成文件传输。假设用户UA试图将文件F(F也可表示一组文件)发送给用户UB。假设Fsrc表示F在UA云存储空间中的位置,Fdst表示UB将在其云存储空间存储该文件的目的位置。算法1给出了文件传输的主要步骤。首先,UA启动一个云实例(IA),将可以访问它的云存储空间的安全证书上传给实例。UA的请求也包括源文件位置Fsrc和中间文件位置URIF(统一资源标识符),以表明在实例中存储F的位置。云实例将利用安全证书来把目标文件F下载到本地磁盘。此时,IA需要允许F被用户UB访问。它首先向UA发送中间文件位置URIF。然后,IA可设置F可被公共访问,或者创建一个来宾账户, 接着设置F的权限以便只有来宾账户可访问它。在后者情况下,作为来宾账户登录所需要的安全信息,比如登录密码或身份文件,也需要返回给UA。然后,UA方的步骤便已经完成。此时,UA需要向UB传达访问F所需要的信息。因为这一通信步骤涉及敏感信息,所以FM-CI采用NFC协议以便使URIF和可选登录信息安全地从UA智能手机传输到UB智能手机。对于接收方来说,UB也开启一个云实例IB,该实例根据URIF从IA处获取F。最后,IB把F上传到Fdst。此时,发送方和接收方均开启一个云实例作为各自的。F的数据传输发生于云实例和云存储服务器间,不会消耗用户智能手机的带宽。同时,访问云存储空间所需的安全证书只发送到同一拥有方创建的实例。因此,FM-CI中两名用户云存储空间之间的文件传输既高效又安全。
算法1 从UA至UB的文件传输。
1)UA开启一个云实例IA;
2)UAIA(蜂窝网络):UA访问其云存储空间的安全证书,源文件位置Fsrc,中间文件位置URIF;
3)IA从UA的云存储空间中下载F,并将其存储在URIF;
4)UAUB(NFC):URIF(IA上的文件位置);
5)UB开启一个云实例IB;
6)UBIB(蜂窝网络):UB访问其云存储空间的安全证书,URIF,目的文件位置Fdst;
7)IB将F从IA(URIF)拷贝到其本地空间;
8)IB将F上传到UB的云存储空间(Fdst)。
4 基于共享云实例的解决方案
上面描述的解决方案通过开启云实例作为辅助手段,使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对云端的文件进行管理。然而,在实践中,下面两种问题可能会影响上述解决方案的部署。首先,创建一个云实例会导致较大开销,比如本文第5章实验中这一开销可达15~30s; 其次,开启云实例的成本较高。虽然云服务较为便宜,但是频繁开启云实例仍然可能增加用户的成本。
本章给出了FM-CI的改进版本,通过允许用户相互之间共享云实例来解决上述开销和成本问题。可以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云服务提供商按照一定的时间尺度为实例服务收取费用[5]。当执行云操作而开启云实例时,用户在操作结束时可以不用结束实例。该实例可一直保存到将要额外收取成本费用时为止。例如,假设服务提供商以小时为单位为实例服务收费,当用户开启一个实例并在前5min内结束其文件操作时,该实例可在其余55min内保存活跃状态,且无需额外支付费用。在该空闲时间内,该实例可为其他用户或同一用户的其他文件操作提供服务。在用户间共享实例的这种设计做法虽然提升了性能,但也带来了安全问题。首先,用户将其云存储空间的安全证书上传给其他用户的云实例时,存在一定风险。实例所有者可以监控并获取安全证书,进而获得用户云存储空间的访问权。其次,当向公众开放时,被共享的云实例可能被恶意用户用来发起攻击。
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受信任服务器的实例共享方案。该服务器既维护了一个包含可被共享的可用云实例的列表,又可对发出实例请求及共享实例的用户进行协调。FM-CI利用如下两条基本策略来解决安全问题:首先,实例的共享方式是开启后台服务并接收其他用户的请求,而不是允许其他用户登录并随意运行程序;其次,当使用一个共享实例时,用户并不上传自己未经保密的云存储账户的安全证书,而是以加密格式上传。如此一来,实例的所有者无法访问租赁用户的云存储空间,且所有用户对共享实例的权限只限于指定的文件操作。
具体来说,本文设计中有3种类型的实体:受信任服务器S;希望对共享实例执行文件操作的用户UA;由另一个用户UB所有的可用云实例I。受信任服务器拥有一个二进制程序P,该程序在共享实例上运行后即可向其他用户提供FM-CI服务。一旦用户(UB)决定共享其实例(I),则该实例将与服务器通信,并转发I的基本信息,比如操作系统、硬件配置和剩余共享时间。服务器需要给出可执行二进制程序P作为响应,可执行程序中嵌入了密钥kP。假设kP受到程序模糊技术的保护,且IB无法从P处获得kP(见图2)。
此外,服务器将周期性地更改kP,并重新编译二进制程序。在接收到P时,I将把P作为一种服务加以运行,并准备好接收其他用户的请求。另一方面,服务器把IB添加到可被共享的可用实例列表中。最后,每个被共享实例I可设置一个调度任务以便在额外收费出现前自动关闭实例。在关闭期间,I将通知服务器S谁将因此把I从可共享实例列表中删除。
发送方UA向服务器S发送一个共享实例请求。在响应中,除了与单用户操作相同的信息外,服务器还会额外发送回一个证书{UA,I}k,该证书是请求用户ID和分配实例I的签名。UA将会把加密后的安全证书、源文件位置(Fsrc)和中间文件位置(URIF)上传给I。然后,UA将会把共享实例I和目标文件的位置(URIF)通知给接收方UB。该消息还附有来自S的证书,以便接收方可验证共享实例I是否合法。接着,接收方UB向服务器发送一个含有UA和I的请求,确认有一个共享实例I为UA提供服务之后,服务器将向UB返回RB和kB,以便UB可按照与UA相同的方式对其安全证书加密。最后,UB向共享实例I上传加密后的安全证书、中间文件位置(URIF)及目标文件位置(Fdst)。
5 性能评估
本章给出了FM-CI在实验中的性能评估结果。将FM-CI部署在支持Dropbox存储服务的安卓平台上,并在Google Nexus智能手机上对其进行了测试。对基于云辅助的操作,文中使用Amazon Web Service(AWS)[5]提供的服务,所有实验在Micro实例上进行。考虑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时间开销和带宽消耗。对每种实验配置,本文进行5次独立实验,然后取均值并在本章中给出。
5.1 基本的文件操作
下面首先给出正式Dropbox API接口实现的基本文件操作的带宽消耗情况。在该测试中,利用包含1000个测试文件(每个22B)的“test”文件夹来创建一个新的Dropbox账户。测试的操作包括:1)登录Dropbox;2)创建/删除一个文件夹(在根目录下);3)创建/删除/重命名一个文件(在“test”文件夹下);4)进入/离开一个文件夹(“test”文件夹)。
对每种文件操作,Dropbox服务器要求附上安全证书,且通信过程基于安全套接层(Secure Socket Layer, SSL)。如图3所示,登录过程消耗的带宽最多,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进行验证,另一方面是由于Dropbox API接口不断地获取元数据以便与本地影子文件系统同步或对本地影子文件系统进行更新。创建和删除一个空文件夹需要分别消耗7.3KB和3.9KB,在所有测试操作中的成本最低。创建和删除一个文本文件的情况与前一情况类似。当测试“test”文件夹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带宽消耗(15.5KB和11.2KB)。原因是由于该文件夹包括1000个其他文件,一旦文件夹发生变化,Dropbox API接口将重新获取里面列表上的文件。最后,当用户进入文件夹然后离开时,带宽成本(9.7KB)略低于创建/删除文件情况。
5.2 云辅助的高级文件操作
下面评估FM-CI中基于云辅助的文件操作,尤其是文件下载和压缩。首先给出开启一个云实例的开销,然后给出如果有云实例可用时文件操作的性能。用于评估的工作负载包括4组文件:1幅图片(16MB)、5幅图片(83MB)、2个视频片断(63MB和127MB)。
开启一个云实例的开销 选择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进行了5组测试,每组测试包括5次AWS Micro实例开启操作,当用户可以登录实例时操作结束。开启云实例的开销见图4。总体来说,该操作非常耗时,因为所有的测试场景下实例开启时间均超过15s。在发送完请求后,用户必须要等待较长时间,直到云实例将要准备好为止。在本节其余部分,性能开销不包括实例开启的初始阶段。
下载操作的开销 在该测试中,本文设置云实例下载工作负载中的文件,并将其上传到Dropbox存储空间中。目标文件寄存于某一服务器中。从表1可以看出,上传/下载开销与文件尺寸基本成正比。上传的速度要快于下载,因为使用的实例(AWS EC2)和Dropbox服务(AWS S3)属于同一云服务提供商。总体来说,传输率为12.9Mb/s,远高于通过蜂窝网络将文件下载到智能手机再将其上传到Dropbox云存储空间上。
压缩操作的开销 测试了Dropbox文件的压缩操作。具体来说,文中使用gzip对下载到云实例上的文件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后的文件上传到Dropbox云存储空间上。表2给出了该操作的时间开销情况。上传过程正常来说开销最大,其次是下载和压缩过程。FM-CI中该操作的速度较快。例如,压缩1幅图像和5幅图像总共耗时10.4s和38.7s。这两种情况下压缩文件的体积分别为7.7MB和40.0MB。
高级文件操作的带宽消耗 高级文件操作的带宽消耗比较类似,因为只需要传输控制信息。鉴于篇幅所限,只在表3中给出了压缩操作的性能。包括从智能手机传输到云实例的控制信息在内的上行链路成本非常小。下行链路带宽随着文件尺寸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被汇报操作状态的周期性心跳消息所消耗。
5.3 用户间的文件传输
在该操作中,实例从发送方的存储空间中下载目标文件,然后上传给接收方的存储空间。当使用共享实例时,与受信任服务器进行通信的额外成本与总体性能相比可忽略不计。表4给出了利用共享实例进行文件传输时导致的时间和带宽开销(发送方和接收方)。在本文部署中,服务器处寄存的二进制程序为4.9MB。
5.4 不同方案的对比
最后,为了进一步体现本文系统的优越性,将本文设计的FM-CI和目前最新的SmartDiet方案[10]和CloudShield方案[11]在时间开销和能耗方案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分别如图5和表5所示。图5给出了上传/下载5幅图片时三种方案的时间开销对比结果,可以看到,无论是上传还是下载操作,FM-CI的时间开销总是小于SmartDiet和CloudShield。这主要是因为FM-CI允许用户互相之间共享云实例,从而避免了系统频繁开启云实例所需要消耗的那一部分时间,因此取得了更好的结果。
表5给出了传输不同负载时三种方案的能耗对比结果。可以看到,随着传输负载的增加,三种方案的能耗都在迅速上升。但总的来说FM-CI的能耗要低于SmartDiet 和CloudShield。这主要是因为SmartDiet 和CloudShield都是将目标文件下载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上,然后通过近距离通信手段将文件传输到接收方的手机上,当文件较大时,能耗也将激增。而FM-CI利用云实例来帮助用户在各自云存储空间之间传输文件,它从发送方的云存储空间获取目标文件,然后将其发送到接收方的云存储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智能手机可以不用保存目标文件的本地拷贝,因此极大地降低了系统能耗。
6 结语
本文设计了面向智能手机的云存储系统FM-CI,它通过利用云实例来帮助智能手机用户对云端的文件进行管理。FM-CI丰富了文件操作种类,且不需要本地的文件拷贝; 此外,FM-CI支持用户间传输文件, FM-CI中的所有文件操作可安全运行于共享实例上。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研究面向智能手机的云数据隐私保护问题,进一步提高移面向移动设备的云服务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LIU S, JIANG Y, STRIEGEL A. Face-to-face proximity estimationusing bluetooth on smartphon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14, 13(4): 811-823.
[2] CHU C K, CHOW S S M, TZENG W G, et al. Key-aggregate cryptosystem for scalable data sharing in cloud storage[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14, 25(2): 468-477.
[3] FU Y, JIANG H, XIAO N, et al. Application-aware local-global source deduplication for cloud backup services of personal storage[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14, 25(5): 1155-1165.
[4] YANG K, JIA X. Expressive, efficient, and revocable data access control for multi-authority cloud storage[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14, 25(7): 1735-1744.
[5] NARULA S, JAIN A.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Amazon Web service[C]//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puting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Piscataway, NJ: IEEE, 2015: 501-505.
[6] 吴昊, 范九伦, 刘建华, 等. 基于指纹魔方算法的云存储数据保护机制[J]. 电信科学, 2014, 30(11): 110-114.(WU H, FAN J L, LIU J H, et al. Cloud storage data protection mechanism based on a fingerprint cube algorithm[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14, 30(11): 110-114.)
[7] 郑凯, 朱林, 陈优广. 基于 Kademlia 的负载平衡云存储算法[J]. 计算机应用, 2015, 35(3): 643-647.(ZHENG K, ZHU L, CHEN Y G. Load balancing cloud storage algorithm based on Kademlia[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5, 35(3): 643-647.)
[8] 林伟伟, 贺品嘉, 刘波. 云存储系统的能耗优化节点管理方法[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1): 104-110.(LIN W W, HE P J, LIU B. Management method of energy consumption optimization nodes in cloud storage system[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4, 42(1): 104-110.)
[9] KOSTA S, AUCINAS A, HUI P, et al. ThinkAir: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arallel execution in the cloud for mobile code offloading[C]// Proceedings of the 31st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Piscataway, NJ: IEEE, 2012: 945-953.
[10] SAARINEN A, SIEKKINEN M, XIAO Y, et al. SmartDiet: offloading popular apps to save energy[J].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12, 42(4): 297-298.
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自主意识
教育专家说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主动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主体参与作为突破口,具体做法如下: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我首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精心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知识,并且敢想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故事法、悬念法、游戏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几个多位数,让学生判断它能否被2整除,顿时难住了学生,接着,我却让学生任意说一个多位数,我马上回答能否被2整除,学生感到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之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为思维始于实践,实践促进思维。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从学生实际出发,尽量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动手操作,使整个课堂“动”起来。
1.直观演示,引导观察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抽象的概念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比较厌烦的部分。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演示、形象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观察。
2.引导操作,鼓励探索
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在主动探索、寻求知识的规律中获得新知。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出了这么一道题:把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切成相等的两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初探: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物体(用红薯或白萝卜削成),小学教育让学生分组讨论切法,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生1说:“可以在上下两个面的中间切一刀。”生2 说:“也可以在左右两个面的中间切一刀。”生3说:“还可以在前后两个面的中间切一刀。”学生讨论出不同的切法后再让学生动手切,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切开后增加了几个面?增加的面与原长方体的哪个面相等?面积是多少?学生再次讨论得出三种答案:①在上下两个面的中间切一刀,增加的面与原长方体的上下面相同,表面积增加了:8×6×2=96(平方厘米)。②在左右两个面的中间切,增加的面与长方体的左右面相同,表面积增加了:6×5×2=60(平方厘米)。③在前后两个面的中间切一刀,增加的面与长方体的前后面相同,表面积增加了:8×5×2=80(平方厘米)。
再探:学生得出三种切法后非常高兴,思维也异常活跃,我趁机说:“切出三种方法的同学不算最聪明,要能找出更多的切法才算聪明。”这一下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大家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讨论后又得出三种切法:沿着上(下)面的对角切;沿着左(右)面的对角切;沿着前(后)面的对角切,但增加的面积目前无法解答。
总结规律:经过两次探索,学生还发现有别的切法,最后找到一条规律:凡是经过长方体的上面或前面或左面的中心点,无论怎么切都可以把它分成相等的两块。
整堂课由学生亲自动手,探索出了新规律,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比自己原先设想得还完美。
3.引导实践,学以致用
学生虽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太会运用。因此,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去实践去运用,如学习“步测”知识后让学生测量教学大楼或操场的长度;学习“比例尺”的知识后,让学生测量教学大楼的长宽、操场的长宽,再选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通过实践,学生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培养创新意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已不单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鼓励求异,训练思维
教学中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出示:的分子加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几?问题一出,学生脱口而出加上10,我笑笑摇摇头,反问:“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题中的分子是怎么变化的?”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方法,的分子加上 10,得到新的分子15,扩大3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也应扩大3倍,得到新的分母是24(8×3),增加了16。我再问:“有没有更巧妙的解法?”一阵思索后,一学生举手说:“我还有。”全班学生的目光集中到他的身上,他解释:的分子加上了10,即增加了两倍,那么分母也应增加两倍,即增加 16,经他这一说,学生恍然大悟,同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课堂教学需要下的核心素养解读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十数次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有研究者在梳理了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素质、能力的关系之后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开放概念”,这意味着对语文素养的理解可以是动态的、变化的;著名语文研究专家王尚文认为语文素养是“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的能力)”。这样的理解显然既具理论高度,同时又满足了实践的需要,应当说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笔者在教学中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出发,抓住其中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关键词,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同时基于当前对语文素养相对认同的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出自己对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解,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基于文本的师生交流,让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上面获得新的理解,进而提升自己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运用人文观点感知世界、明辩事物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样的理解中,既兼顾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需要(即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需要),同时又强调从素养角度生成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观察事理的能力。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是适切的,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可行的。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源自一个重要的基础,那就是生态课堂的打造。
二、生态课堂提供核心素养培养土壤
自特级教师赵谦翔提出“绿色语文”以来,生态课堂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使用的概念。笔者在实践中坚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坚持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出发,对生态课堂的理解主要形成了三点认识,下面结合《辛德勒名单》一课的教学来说明。
其一,生态课堂是尊重学生认知的课堂。语文课堂上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具有多样性,这是由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辛德勒名单》作为一个主题相对严肃甚至是沉重的文本,其在学生的解读中会出现哪些观点,这是值得教师观察与研究的。课文开篇即说“天空中笼罩着一层浓重的黑雾,一群波兰儿童在街头无忧无虑地玩耍”,这样的表述起什么作用?在具有开放性的课堂上,学生的观点不尽相同:有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对比,也有学生认为这就是写实。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思考哪种观点正确,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必担忧的,因为学生既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恰恰就反映了他们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前者肯定已经走入文本之境,因此其感受到“浓重的黑雾”与“无忧无虑”的鲜明对照,而后者则是从自然环境与人的角度“简单地”看的,自然就认为这是写实。尊重这样的认知基础,可为后面的文本解读奠定基础。
其二,生态课堂是面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辛德勒名单》一课的主题无疑是明确的,那就是“人性在复苏”,学生只有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对“人性”的认知,才能真正把握这一主题,而这一主题显然就是本课教学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因此当让学生继续沿着自己的认知去解读课文,显然,当学生读到“那不是什么雪,是骨灰”时,自然就会思考其原因,于是焚尸炉的情形就开始让学生触目惊心,而当读到辛德勒以钱作为工具做高斯的工作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又有所不同,因为大部分学生原本想的是“义正辞严”,这样的认知失衡会让学生认识到,在那样的一个严峻的环境里,其实只有最现实、最直接的手段,才能让辛德勒名单不断延伸……经由这样的解读与理解,学生形成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就是对世事的洞察,就是对人性复苏的理解,用有的学生的话说,“人性本就不是一个轻松的命题,轻言人性往往是不懂人性的,只有在具体的甚至是严酷的情境中,往往才能看到人性复苏的难能可贵”。笔者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评价时,忍不住拍案叫绝,在笔者看来,这就是核心素养,这就是语文课所能达到的用文本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的最佳境界。
其三,生态课堂是用人文触角感知世界的课堂。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能够站到人性最高处,《辛德勒名单》恰恰又是历史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贵文本,在这样的文本解读中,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不断地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有各种形式的讨论,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正读懂“人性在复苏”。这是一个用人文观点感知世界与人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是生态的,无疑也是指向最核心的素养的。
三、核心素养在文本意义建构中形成
在笔者看来,核心素养从来就不是也不应当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更加不是粉饰自身教学观点与研究成果的一个工具,核心素养是指向学生的,是指向学生对世界判断的目光并影响自身行为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那就不是真的核心素养。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只能在生态的课堂上才能够实现。生态课堂中,文本解读是核心,文本解读的目的在于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在于把握文本的意义。笔者一贯认为,意义一定不是教师机械施加的,而必须是学生自然解读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会因人而异,但只要学生的方向是正确的,那意义早晚会形成。因此,《辛德勒名单》一节课的教学,绝不可以对学生的不同层次的认识任意拔高,最恰当的办法或许是在多次素读课文之后,对故事情节有一个清晰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果我是辛德勒,如果我是其他人物,我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这是语文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的一种走入文本情境的最基本的手段,也只有沿着这样的思路,学生才会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让学习过程生态起来。在此过程中形成的J识,终会成为催化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
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学界和广大教师的热烈讨论。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学科也将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讨论得比较多,对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远远不足。
本人去年申报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研究》,试图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对教师在语文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实践研究。
所谓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直观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发展了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从文本中挖掘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并进行有效训练,学生达成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
课堂观察能否科学有效地开展,关键是要设计出适合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观察量表。
为了便于课堂观察,我们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然后组织多次讨论修订,用修订的观察表在初高中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不同层次班级(优/中/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
语言建构与运用。我们设计了六个观察视角,即积累、整合、语感、语理、语境、表达。每个视角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进行观察记录。如积累,我们就选取了“课堂上教师进行了哪些有意识的语言积累训练?”“课堂上学生进行了哪些语言积累?”“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如何?”几个观察点,提示观察者客观及时进行记录。
思维发展与提升。我们设计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思维敏捷性、思维批判性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形象思维,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联想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几个观察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我们设计了体验、感悟、欣赏、评价、表现、创新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感悟,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形象获得了哪些感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感悟到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哪些引导和帮助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几个观察点。
文化理解与传承。我们设计了意识、态度、鉴别、传承、关注、参与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鉴别,我们就选取了“学生能否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学生能否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教师为学生文化理解和鉴别提供了哪些指导和帮助”几个观察点。
要进行真实的课堂观察研究,首先上课教师呈现的课应该是未经集体打磨的原生态的课,保证研究样本的真实性;其次是研究课最好在录播室上,并进行全程录像,便于及时保留上课记录和课后“复课”,使观察记录准确完整;三是每个观察者只记录一个观察维度的内容,便于观察集中,研究聚焦;四是观察者只记录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记录时不对教学事件进行评价,保证后续研究“让事实说话”,使研究更客观;五是课堂观察研究要按“课前会议(了解授课意图)――课中观察(按四个观察维度详细记录课堂事件)――课后会议(分析观察记录后讨论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施和达成情况)”三步进行,保C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六是对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撰写课堂观察报告,提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一)核心素养
(1)何谓"核心素养".经过学者专家的研究与辨析,核心素养较为通行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的动态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1] 在上述描述中,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评价方法则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何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最为权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的表述,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在阐释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时将之进一步细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细化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细化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细化为: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细化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2]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二)教学目标
(1)何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成的某些目标,在描述过程中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描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2)教学目标确定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处理过程却产生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出现了诸多"虚假"的现象,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忽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倾向等,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指明的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将就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几点启发展开论述。
二、几点启发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
(1)原则一—体现学科特点。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其中心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对我们的启发是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科特点展开。语文课堂就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以语言文字为基本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悟到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我们不能强行将这几者割裂,更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则二—运用系统观念。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后进一步将之细化,提供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这些路径又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以"语言"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言"的核心素养目标定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统观这三个目标,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整体关系,对教学目标确定的启发便是:我们在确立整体教学目标是要系统观念,将语言素养的培养分步骤有条理的展开,而在确立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则要突出重点,重点突破,而在确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则要"实打实","精而细".
(3)原则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课标在描述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建议,具备强烈的操作性。以"思维"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确定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主要着力点为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品质;而提出的目标则是将前二者定为"发展",将后一者定为"提升",不同的主体定为的目标也不同体现了可操作性,赋予了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有力的抓手。
(4)原则四—有强烈的情怀意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语文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归属感,因为语文学科所依据的文本是用我们民族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母语写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传承的意味。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文化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激荡,我们的母语大有式微之感,作为传承母语文化的主阵地的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理应有强烈的情怀意识与危机意识,敢于担当与作为,在教学目标中深度体现"审美"与"文化"的因子,而非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用考试说明而非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如此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本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确定教学目标时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次就必须具备完备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便是具备较高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只有在对前此几方面有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进而外化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的笃定与明智;同时因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并具备内在生长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做一位终身学习者,不断获取占有新知,如此才能在知识洪流中屹立不倒。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社会能力;人文精神;途径
五年制高职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结构,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跨职业、跨岗位的关键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型或技艺型人才。五年制高职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社会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重视从业者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能力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人本精神,培养人文精神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人。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四大支柱支撑的现代教育观念,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指出:“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情感、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一个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人,即一个身心、智力、情感、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得不到发展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难以立足。要学会做事就先要学会做人,否则就难以与人共处、难以生存。由此可见,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是基础的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的灵魂,五年制高职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应结合语文教学对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和学生的实际,从五个方面着手培育人文精神。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要体现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课文是学生阅读与鉴赏的重要平台。五年制高职语文要搞好人文精神教育,必须注重教材建设。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既要能体现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能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以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在这方面,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实践和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的选编思路可资借鉴。
我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育经验,出现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教材。如南朝周兴嗣所撰写的《千字文》;唐代的《太公家教》和《兔园册》;宋代的《三字经》;清代的《弟子规》、《增广贤文》等教材包含了儒学思想纲领,充满了宏富的人文精神。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切于日用,因而流传时间久,范围广,影响甚大。这些著作大都由大学问家或文学家撰写,思想性强,字字珠玑,富有节奏,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价值,与“四书五经”一样,成为当时读书人塑造人格、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因素。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改过去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无味的状况,其主要特色是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教材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5个模块22个专题。教科书熔铸了人文精神,包含了语文因素。人文话题的选择重点指向那些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能够体现生命精神、传承人类文明,反复出现并持续起着完善人格作用的命题。教科书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观念,融合现代人文主义学说,对相关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和整合,提炼出一组人文话题。学生能从这些人文话题中获取精神的滋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话题的要素,主要通过具体的文本及相关学习材料得以体现。该教材特别重视选文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在必修部分,第一次入选教科书的文本超过了50%,而且大都是名家名篇,让学生尽可能感受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文字。教材还从新的文化视角与不同的阅读层面对一些传统课了独到的解读和新的开掘,将其整合到相关的专题中,赋予这些文本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为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科书在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变革,在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联系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现行的各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限于编写力量和水平等原因,其理念和文本基本脱胎于旧的语文教材,突出培养人文精神的篇目有限。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整合、引导学习、倡导开放的基本理念,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会与认同,提倡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对学生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在教材中增选人文精神浓郁的文学作品及名家名篇。统编教材存在滞后性,各校也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和本地的人文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作为补充,要对教材中已经选用的较贴近学生实际又能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篇目作充分挖掘。
课前演讲培养人文精神
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许多语文教师都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笔者认为,这种演讲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机,应充分加以利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演讲的过程中,对学生演讲的内容作了引导,使之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为了选择合适的内容,平时应注意收集一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思维素质等方面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材料(主要是剪报),让学生在演讲前随机抽取,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围绕所给材料演讲,其他学生听后进行评述,最后由教师加以点拨,效果较好。比如一个学生抽到一个故事:一个科研小组在原始森林迷了路,大家疲备不堪,尤其令人沮丧的是老教授身染重病,奄奄一息。弥留之际,老教授托付给众人一个小木箱说:“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们一定要走出去,把他交给院领导!但谁也不许在交给领导前将其打开。”众人掩埋了老教授,化悲痛为力量,终于走出了原始森林。那盛满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开,但里面只有一些石块。经过思索,学生们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老人的目的是给众人一个任务,一个美丽的向往,走出大森林,不只是为了活命,更有老教授临终嘱托。科研小组的成员就是在这一美丽而神圣目标的感召下,才产生了力量,最后走出困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目标,美丽的向往,目标和向往是生命的聚焦处,是力量的源泉。最后,经过笔者评述、点拨,大家达成共识:一个人只有立志高远,有了奋斗目标,才能激发生命的潜能,才能产生奋斗的力量和信心。一则故事或一段材料,可以演绎一个道理。通过演讲,学生体验了宽容忍让、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等人生哲理。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能简单地用概念解释概念,应给出一个能够使意义在其中得以显现的情境,让学生找到人文精神的感觉,进行心灵的体认。一则生动的故事,一段别开生面的材料都是教师给定的一个能产生意义的语境。如果一个学期开展几十次演讲,学生便可以进行几十次的体认,几十次灵魂的熏陶和洗礼,使他们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写日记体随笔自觉呵护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要经常对学生晓之以理,更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解释和唤醒。荀子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人通过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复省察、反思,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古人尚且知道如此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我们就更应要求学生每天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并且把内省的结果写成日记体随笔。这种做法至少有两大好处:第一,学生养成了内省的习惯,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情操,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使自己得以健康成长。“内省”也就是“道德长跑”(教育家魏书生曾将写日记称为“道德长跑”),可以不断引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约束、鞭策自己。第二,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每天将自己的思考结果用500字左右的随笔表达出来,一个月可以练笔1.5万字,一年下来也有18万字左右。熟能生巧,坚持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大大提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道德长跑”的过程中,要善于做一个领跑人,可以有意识地对日记体随笔的内容作一些指导,根据班级的情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同层面的人文精神设计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开展讨论。有些话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写几篇,分几天写,让学生有一个体会和思考的过程。比如“谈责任”这一话题,可以分为“我们应对父母负责”、“我们应对教师负责”、“我们应对班级负责”、“我们应对自己负责”等。这样,就可以把负责精神的理念分解为几个层面条分缕析,深入思考;有时一个题目可以在不同阶段反复撰写几次,把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轨迹记录下来,分析学生思想的演变和提高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走向成熟都有很大帮助。
语文学家黎锦熙曾经说过“日札优于作文”,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大力提倡师生共写随笔。事实确实如此,作文训练量毕竟有限,而且有种种限制,“日札”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写,不必一本正经。这种“道德长跑”式的“日札”在人文精神的自觉呵护中有特殊的作用,倘若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长跑下去,其思想境界和作文水平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作文训练感悟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人做得好,作文才有底蕴,写的文章才能感人。很难设想,一个心浮气躁,不近人情的学生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佳作。高考作文的高分获得者通常都是文意与文采俱佳的人,也就是对人文精神感悟较深的人。头脑没有那一分感悟,就不可能体察文题和材料中的思想。
要使学生感悟材料中的人文思想,首先要在他们的思想库中装备这种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想洞察题目和材料中的“仁”(主旨),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仁者”,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用人文精神武装的“仁者”。因此,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作文立意的需要,让学生着重掌握以下四组“大道理”,每组大道理再分解为若干“小道理”,逐一进行训练:
1.修身之道:立志高远,爱国情怀,奉献社会,助人为乐,孝敬长辈,知恩报恩,遵守公德,诚实正直,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勇于改过,节俭朴素,严于律己。
2.成人之道: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磨炼意志,不畏挫折,自信自强,把握时机,善于借鉴,勇于创新。
3.生活之道:遵纪守法,反对迷信,保护环境,结交良友,学习有方,心理健康,潇洒幽默,尽心尽责,惜时守信。
4.思辨之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周密思考,由表及里,提纲挈领,因小见大,相辅相成,物极必反,新陈代谢。
每次作文,围绕其中一点,体察感悟,抒写真情实感,不能空发议论。要将这些丰富内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联系实际生活,有感而发。与写日记和演讲相比,用作文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控性强且系统有序。
文学审美体验人文精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是人文精神的基石。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语文教育应发挥学科优势,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语文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文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更要引导、点拨学生感悟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诵读、默读,进而涵养、浸)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对人生、人情、人性的深刻把握和体验。过去,我们对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学重视不够,效果不佳,学生不知道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有的高职生甚至看适合低幼学生的卡通连环画,更多的学生根本没有阅读兴趣,也不安排阅读时间。有的专家甚至痛心地感叹:“现在学生已经没有梦想,连做梦的兴趣都没有,他们想象的翅膀被剪掉了。”这一切直接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诚如作家王蒙所言:“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它的民族特色、甚至地方特色。与文学审美相关的是我们应该以大语文的眼光审视周边的人文资源,把其中蕴含的丰富审美资源拿来为我所用。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有苏州的西湖之称的石湖风景区,这里有极其丰富的吴文化旅游资源,我就带领学生到石湖风景区开展对旅游资源的调研考察活动,走近“拜郊台”、“吴长城”、“越城”,聆听吴越春秋的历史回音,走近范成大、姜夔,吟咏《四时田园杂兴》,品赏《暗香》、《疏影》,走进石湖领略湖光山影的美景,走进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使人文精神的培育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
当然,五年制高职语文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途径还有很多,五年制高职的语文教育可以利用有利条件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学习评价、语文实践等方面积极开拓人文精神培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3).
[2]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软实力;重要性
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它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是一种做人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做事的能力。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将直接走向社会,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而言显得更为迫切,是构成他们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强化口语交际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以适应学生将来生活和就业的需要。
一、重视课前三分钟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每次讲课之前用三分钟说话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确定演讲题目的时候坚持立足课堂、拓展课外、口语训练生活化的原则。例如圣诞节那天的口语交际训练题目悬:现在许多中国人愿意过外国人的节日,你喜欢吗?谈谈你的看法?母亲节那天出的题目是:请谈谈你对母亲的看法。每次黑板上写好题目后,请学生思考两分钟,由学生到讲台上说话。第一学期,一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很低,上来之后一说话全班同学都笑。有的学生站在讲台前根本不敢说话,局促不安,揪耳朵,抠鼻子;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敢走到讲台上来,学生讲完后由教师和学生点评,点评的时候,学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每个学生都有两到三次上台说话的机会,学生当众说话的水平大幅度提高,在众人面前说话能克服羞怯心理,表情大方自然,效果很好。随着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的深入开展,笔者开始要求学生在讲台前说话要有条理,说话之前要打好腹稿,分层次地说明问题;有时笔者也把课前三分钟说话变成词语串联故事,给学生找出几个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老师提供的词语说一段话,或者根据这些词语讲一个小故事,学生想象奇特,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一次次成功的口语交际训练。经过长期训练,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和充实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是非判断力,同时也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课前三分钟说话培养他们有了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敢于在众人面前讲话不胆怯,为学生们今后走向社会、广泛地进行人际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围绕大纲、目标确定项目,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一个“明”字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给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交谈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结合专业设置情境,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实施项目教学时,项目的选取要包含主要的教学内容,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所选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结合多项知识点,合理地综合若干教学模块,有利于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技能和知识得到迁移。例如,《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的“访谈”专题口语交际训练。访谈是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常用的工作方法,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是必需、必备的一种基础能力。如果局限在课堂上,就很难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训练。针对学生对活动课感兴趣的特点,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把“企业文化”访谈作为本次口语交际训练项目来实施,做好资料的查询工作,列出详细的访谈提纲,访谈后及时整理记录,形成后续思路,尝试独立或合作进行访谈提纲的拟写和具体人物或事件的访谈。学生通过对企业的实际走访、对员工的访谈,了解了企业文化,对促进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做好学生评价,让全体学生都想说
在传统的语文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过于表面,很难使学生的语文口语能力得到提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构建一个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纳入评价的范围,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对学生的重要性,从而对W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经常接触能够更加全面地对彼此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会更加充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开展活动,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口语交际的重要内容就是“交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在组织口语交际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口语交际的空间比较广阔,学生在课外也可以实现口语交际训练,班级集体活动和主题班会也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利契机。教师要想高效的提升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就要精心的准备各种活动,可以借助课前演讲的机会来使每一个学生不断的展现自己;可以借助课上朗读、发言的机会,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的流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交际活动,比如,社会调查、联欢会、公益演出等等。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只有亲身感受记忆才能最深刻,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从而实现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工于表达。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对体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一教育宗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中职口语交际课程中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口语交际模块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是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向中职生,要研究创意之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才能。
参考文献:
[1] 王玲玲.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J].语文教学,2009(2).
[2] 张丽洁.在口语交际课堂中如何实施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J].职业时空,2010(10).
[3] 彭丽香,李雪辉.中职语文写作课教法改革新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作品;能量增长;文化形象;专业支援;反思性实践者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3-0040-03
“教学作品”是指教师创造的课堂教学成品。它是教师个人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准确捕捉教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学作品,勾勒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可以作为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视角。本文以从教30年的×老师的五节精品课为例,剖析教师能量增长的关键因素。
核心事实:30年・五节课
到×老师之前,我从未见过如此“清醒”的教师,她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专业发展的历程:遇到了什么人,读了什么书,上了哪些课,以及在这些关键事件中,她对教学的认识、对教育的思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成长故事环环相扣。其教学作品的变化最为显著。很像中国传统小说的链式结构,隐含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老师认为。下面五节课能够呈现其成长历程。
第一课:无知无畏的尝试
工作的第五个年头。×老师参加了一项课题研究。为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安排她执教说明文《一个好树种――泡桐》。×老师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代表农业部、工业部和商业部。每个部门都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其他两个部门推荐泡桐:农业部向商业部推荐,商业部向工业部推荐,工业部向农业部推荐……课堂主要内容是学生阅读的转化与输出。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很高。教学特点是在虚拟情境或模拟场景中引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学习语文知识。当年。×老师想到“点子”就采取了行动。并不知道这样做的合理性。但是她居然获得了成功。这个带有偶然性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她尝试的热情。她开始设计各色各样的学习活动。虽然很多时候她并不知道活动设计的依据。甚至没有探寻过活动背后的理论支撑。
第二课:博采众长的实践
新课程改革启动后。×老师参加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这里她与教学理论“不期而遇”。经过和研修班主持人的几轮争辩,她逐渐接受了新课程的相关理念,积极将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这期间,×老师的代表性教学作品是为来京参训教师做的《智取生辰纲》一课。为帮助学生品味小说创作手法的精妙,她先请学生自由批注,然后整合不同角度的批注引领学生撰写评点文章。从中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方对话、深度交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这节课是×老师独立打磨的。旨在真实体验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性、可行性,特点极其鲜明:立足于语文学习需要的关键能力。设计带有学科认知特点的言语实践活动,回归语言,扎根文字。
第三课:渊博学识的展示
在工作的第18个年头,×老师所在的学校开始使用某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这套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从文学到文化,关注学生的积累。主张为学生打好坚实的母语基础。面对这套教材,×老师开始“充电”,备课的过程更像上自习,掌握大量资料之后,×老师开始质疑专家学者的一些观点,于是,她在课堂上“讲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跟学生分享自己的论证过程”。因此。她被学生称为“学识渊博的老师”,她也觉得自己“从文化和文学层面都变成了一个相对丰厚的人”。×老师上的区级示范课《逍遥游》被她认定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为了这节课,她查阅大量资料,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论证严密,能够自圆其说,得到了古典文学专家的认可。但在教学方式上。×老师认识到自己“又回到了最传统的讲授方式,因为那么多东西,讲授的信息量大”。
第四课:循序渐进的探索
讲授给×老师带来了非常大的愉悦感。但在使用一轮新教材后,她还是放弃了“独角戏”,决定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在反思自己已往的教学时,×老师觉得《一个好树种――泡桐》的情境创设显得幼稚,《智取生辰纲》的言语实践活动内容不够丰厚,她试图寻找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她初步确立了“学生自主提问――师生整合问题――学生尝试解决――教师追问深化”的教学结构,以此引领学生体验思考过程。形成完整的对话段。×老师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教学作品是为青年教师上的观摩课《氓》,她在黑板上记录了学生提出的二十几个问题,然后根据古体诗的学习要求将这些问题分成几个大的内容领域。进而整合问题。聚焦核心,逐个解决。解决的过程为“学生表达――教师追问”。用追问的方式显现问题解决的线索和策略。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老师的特点:积累丰厚,思维敏捷,表达清晰。
第五课:平心静气的回归
以《氓》为代表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了×老师的教学特色:关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用完整的对话段推进课堂。这样的课听起来并不“出彩”。但落实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自然融合,学习过程舒展,学生的获得感真实,师生共同用语文的思想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
进入工作的第30个年头,经历过若干次高峰体验之后,×老师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定位也更加明确:一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在她的课堂教学中。文化理解、文化传承和文化反思的意味越来越明显。2016年,×老师参加了一次教学展示活动,执教《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她选定的教学内容是:基于文化背景的人物形象对比。面对语文界的各种讨论。×老师确信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欢迎的。她能够平心静气地表达自己的教学主张。
主题讨论:教师能量增长轨迹
很多研究表明。让教师自我确定专业发展目的和自我指导专业发展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实践有意义的、持续的改变。“所谓能量增长,主要是指学校教师在个性效能、批判性自主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老师30年间的五节课处于持续改变和提升的状态。用“能量增长”的概念来诠释×老师的变化比较贴切。
1.自我认知的改变:从萌动的专业意识发展为笃定的专业信念
×老师对这五节课的叙述,浮现出两个关键要素――情境背景和自我认知。情境背景带有偶然性。自我认知的发展脉络相对清晰:(1)参与课题研究,获得展示平台,专业意识开始萌动:(2)参加教师培训,接受变革理念,专业视野得以拓展:(3)面对教材挑战,推进素养提升,专业自信得到彰显;(4)乐于自我否定,找到突破方法,专业自觉初步确立:(5)关注思维过程,完成自我定位,专业信念逐渐形成。
上述五节课都是公开课,这样的教学展示能够让教师获得“高峰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的是为教师争取到更多的专业发展资源。很多教师并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中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也不能精准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因此在公开课的任务完成后。常常又回到原始的教学体验,未能使公开课成为专业发展的新起点。但×老师不同。她始终在寻找和确认自己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无知无畏的“折腾”之后,她能够立足新理念建构新经验:面对新教材的挑战,她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丰厚自己的学养;成为优秀教师之后,她仍然乐于自我否定,寻找专I成长的新出口。×老师自主调控着自己的专业成长路径,最终,懵懂的专业意识成为笃定的专业信念。
2.文化形象的塑造:注重反思和研究,勇于打破与重建
“教师的自我形象是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素质和能力的认识。是教师主动建构的结果。教师自我形象表现为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胡定荣将教师自我形象拆分为:道德形象――奉献、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文化形象――学习者、教改创新者、反思与研究者:人格形象――责任心、虚心、合作、意志坚强、有激情、有理想信念。回顾×老师的五节课,我们不难发现其文化形象的塑造过程。从×老师在课题研究中作用的发挥,在培训过程中的思考与争辩。在使用新教材时的自觉学习。都能看到她具有成熟学习者的特征。上述五节课反映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化表现出她改革创新的勇气与智慧。反思和研究贯串在她30年的执教经历中,融入她的学习、实践,引领她尝试打破与重建。
3.接受专业支援的方式:主动投入、审辨接受和承认不足
五节课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类型的专业支援: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和教材培训。“优秀教师的成长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它是教育制度安排下的结果,国家、学校应该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积极合理的作用。”毫无疑问,上述三类专业支援是×老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情境背景,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老师接受专业支援的方式。
(1)主动投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乐于接受研究课的任务,不是旁观者,没有被“边缘”,折射出其主动投入的工作状态。
(2)审辨接受。在参加教师培训时,×老师敢于和研修班主持人争辩,用自己的原始经验质疑变革理念,最终化解认知冲突,完成理论建构,这种理性的态度让她能够有辨别、不盲从。
(3)承认不足。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无知,那么就找到了必须改变的理由,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切入点。实验教材让×老师认识到自身储备不足以回应教材的要求,于是启动了“充电”程序。
×老师接受专业支援的方式充分说明,教师的专业发展源自教师主动发展的需求,最终取决于自身的反省。自我认知的持续改变及良好文化形象的塑造是×老师发展的内在动力。结论呈现:发现促进教师能量增长的关键要素
每一个独特的个案都是有机整体,×老师教学作品发展变化的过程有着特殊的情境背景。其专业发展进程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透过×老师的个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自觉创造教学作品。能够有效促进其专业发展。“自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追求专业认知的持续发展
教师的自我澄清与建构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意识、专业视野、专业自信、专业自觉、专业信念是×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这一历程符合教师专业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到这一规律。教师可以借助教学作品判断自己的发展状况,主动举办研究课,参考同行的分析验证或否定自己的判断。如此。能够减少教师“原地踏步”的状况。减少无意义的重复。引领教师实现持续发展。
2.塑造反思性实践者的形象
受教育经历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他们从孩提时代接受的训练常被视为理所当然。沉浸于习以为常的教学情境中。教师需要追问自身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在行动中反思,塑造反思性实践者(优秀教师文化形象的具体表现)的专业形象。教学作品是深度反思的优质载体,教师要从教学作品中剥离出自身认同和应用的教学理论,进而发现问题、探寻解决策略。
3.自觉记录教学特色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