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1 14:51: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慧城市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城区道路;地栽花卉;布置;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城区重要道理花卉布置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城市的绿化面积正在不断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园林的花卉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在城市中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花卉观赏来缓解生活、工作的压力,好的花卉设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心境。在以前,花卉设计主要特点是单一化、平面化、传统花卉;随着时代的发展,到现在花卉已经形成了具有多样化、立体化、时尚化的特点。现在的园艺师们追求设计感、趣味感,通过对花草树木的组合栽植,使城市道路的花卉布置更清新、更贴近自然。
2花卉布置的概况
本项目位于某城区重要道路范围内,包括各大路段单次时花布置面积为31456 平方米,全年时花布置总面积220642 平方米。时花品种有:一串红、孔雀草、矮牵牛、何氏凤仙、长春花、大花海棠等。”花卉的布置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的内容:
2.1 设计前阶段
l)勘察现场,确定道路的地理位置、道路的尺寸及周边环境,更重要的是弄清楚绿化地带的土壤的信息。根据勘察的结果,选择适合土壤生长的花卉。
2)熟悉所选花卉的习性,在实际环境中需要对特殊花卉特殊照顾,避免花卉的死亡。要了解花卉的盛花期,对花卉进行及时的照料。
2.2 设计阶段
l)根据绿化的性质,确定花卉的布置形式;同时根据大众的审美观,确定花卉的布置主题。
2)在明确花卉的布置形式与主题后,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花卉的绿化面积,在总体布局上要经济。
3)根据勘察现场的结果,确定所需的花卉品种,经检验优良的传统品种要重点应用,同时也可以结合新有品种。还要确定花卉品种的主要色系以及骨干花卉,使花卉适时适地开放。
4)可以根据花卉的外形、生态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对花卉进行混合种植。混合种植的花卉要求花卉特性相近。也可以根据花卉进行花镜式种植,这种种植的方法对园艺师的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很了解花卉的各品种的配置和变化,要很好的掌握各种花卉之间的比例,这种种植方式也会使花卉出现极美的一面。
2.3 施工阶段
l)在花卉施工的时候,要勤于观察,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工作时要集思广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同时要与甲方、施工方还有供苗方保持沟通,一边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2)在施工的时候,要严把质量关,质量优良的苗木可以很好的弥补设计的不足。优良的苗木可以是花卉布置的效果很快的呈现出来,极大的优化了设计效果。更关键的是质量优良的苗木会使后期养护的成本降低。
3)经过无数次的经验证明栽植施工及后期的养护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延长花卉的观赏期和观赏效果,需要园艺师们对花卉实时监控,以方便对花卉的管理,同时还要定期的对花卉进行维护,以达到最完美的观赏效果。
3色彩搭配以及植物选择
色彩搭配是一门学问:从视觉效果上来说,好的色彩搭配可以渲染一种和谐的氛围,改变人的心境;从更深的人文层次来说,受到传统历史的影响,大众对某种颜色有着刻骨铭心的喜爱。举个例子来说,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主要以红黄为主的颜色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是很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黄色代表我们是炎黄子孙,红色代表火热、激情。在西方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们偏爱蓝紫甚至白色,这种色调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由此可见不同的色彩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在花卉布置时要适当的调和色彩。比如,在渲染节日气氛的时候,我们可以增加色彩。通过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色彩及植物的搭配,能够创造较好的、具有特定目的的氛围。
3.1 红+ 黄
红色和黄色的搭配可以很好的营造喜庆的氛围。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机场高速花卉布置的时候可以选用红黄的搭配。为了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可以把红和黄进行组合。通过实践,当红黄的比例大约是2:1 时,可以产生醒目、靓丽的效果。巧妙的运用几何的、抽象的花卉布置,来张显城市的时代气息。来烘托出城市的红火以及城市人们的激情,见下图1。在花卉的选择方面可以以万寿菊和一串红为主,并以何氏凤仙、长春花为辅的花卉。
3.2 紫+ 黄,紫+ 红
为了花卉可以恰到好处的改变人的心境,可以使用紫与柠檬黄、紫与大红的组合。在二沙岛的布置上就选择了淡紫色加黄。这种组合可以在夏季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可以舒缓炎热的感觉。在临江大道的花卉布置中就可以适当采用这种组合,人们在工作累了之后,看到这些花卉,可以缓解精神疲惫,倍感清新。
4花卉布置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空间尺度的把握
道路摆花要注重花卉的整体效果,要在人行观赏和车行观赏上创造大景观。从设计图纸到最终效果上,主要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花卉布置的整体效果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要注意花卉的布置范围;第二,花带长度的选择。根据道路的具体长度,一般花带的长度在40-50 米左右,过长就显得单一,过短则显得单薄;第三,花卉的宽度要结合现状植被情况进行调整,一般的在4米左右,这样显得比较丰满。第四,在一个区域内花带的品种不宜过多,色彩要有基调色,一般在3-5 种左右。
4.2 充分与现状乔灌木结合
在单纯的地栽条花带,由于没有树木的衬托,使花卉显得很单调,我们要结合现场绿地条件,用花带延续原有的绿化布局,使整体连接更加紧密、自然。有了这个过渡带,为道路的绿化锦上添花。道路地栽花卉,或者是临时性摆花,要达到花随树栽的原则。为了使花卉产生较好的立体效果,通常可以在地栽花带或花镜中,交替种植一些灌木,如紫薇、勒杜鹃、红千层、黄榕球等。由于这些灌木的加入,为花卉的整体效果增加了层次感,让人赏心悦目。充分体现与现状乔灌木结合的情况布置,详见下图2。
图2
4.3 节奏与韵律
花卉的摆放是一种艺术,它有、有过度。为了追求美观,追求经济,道路摆花不能一层不变,这样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在花卉摆放时要有侧重点,对重点景观要有衬托,布置的要更吸引人。最终的花卉摆放要达到“顿挫有节、开合有序”的效果,要合理的利用资源,用尽量少的花卉创造出最好的视觉效果。
5花卉布置的管理措施
5.1 做好种植前规划设计,重视色彩的运用
种植前的规划设计,主要考虑的是花卉品种的选择,首先要选择花期一致、花序高矮比较一致的花卉;其次要根据季节、环境等因素,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摆花,一般的可以用平面、立面、曲线、折线等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大大的提升摆花的美感,同时也方便进行色彩搭配。
5.2 施工前期严把质量关
在道路绿化带建设的时候,要注重细节,严把质量关。如在花卉种植的地方,要做一定高度的挡土墙,这样可以保证种植花卉的时候有足够的种植土,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浇水造成的水土流失,方便以后的养护。
5.3 因地制宜,适时适花
(1)花卉的种植要因地制宜。在现在有在沿快车道种植长条花卉的设计,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在。这样种植的花卉不利于养护,也不利于花卉的存活,在这种地段,可以种植抗性强的地被植物。
(2)花卉的种植要适时适花。根据花的特性,适时适地栽种。
(3)加强乡土树种绿化,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乡土植物是大自然的遗存,他们不仅保持着特有的地方景观特色,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态效益。合理的利用乡土植物进行城市绿化,是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表现,节约绿化成本。
6结语
花卉运用在城市道路绿地中将会更多、更普遍。在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环境的同时,也提高城市品位,美化和渲染了城市气氛,发挥了园林的特殊作用。日后道路花卉的布置将更为广泛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深圳2011 世界大运会夏季运动会赛时花卉布置纲要[s]. 深圳:2011.
[关键词]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123-02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积累,当这种推动力逐渐演变成一种智慧的成果,便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在智慧城市的理论指导下,普通群众对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服务和产品能够实现不间断的体验,而且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已经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工作也日渐深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要以现今的技术为依托,本文对智慧城市关键技术以及其实现途径进行了阐述。
1 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指根据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根据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和信息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功能、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校、绿色的城市形态。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技术革命为根本指导,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实现城市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革。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其建立在数字化城市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机融合。另外,智慧城市的发展也需要以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这也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智慧城市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其充分展现了人类对城市信息的认知与利用,这也是我国城市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其中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点:
2.1 网络通信技术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以大量的数据存储作为依托,同时需要各个不同部门的协调维护,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而这一系列的操作必须要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只有具备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才能实现一个大规模的、统一的数据库,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数据资源。从宏观上看,智慧城市可以看成一个空间基础信息框架,在该框架下将各种社会信息、网络信息以及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向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和准确的数据信息。而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就是以无线化和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其也是实现物联网和互联网链接的关键技术手段,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
2.2 物联网技术
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互联性和智能性作为基本的特征,而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则是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物联网技术是利用感知设备和技术,通过对信息的识别、定位、传递等操作,实现物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的连接,同时实现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以此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与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人与人之间的智能化连接,这对于现代城市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已经能够有效的实现人、物体以及设备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运行模式,进而实现了跨领域、跨系统、跨应用的巨大信息网络,从根本上促进了计算机系统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也实现了智慧城市由宏观向微观的跨越,并且促进了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
2.3 云计算技术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节奏不断加快,其所面临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对于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全面解决方案,被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云计算技术主要是通过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等方式,将传统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运算能力。对信息进行高效的计算和存储,是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思想,其具有数据安全性高、客户端运行要求低、数据共享无障碍等特点。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的云计算平台应用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及时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对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确保每个信息使用者都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全面的信息数据。
2.4 “3S”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是建立数字城市的三大支柱技术。3S技术将卫星定位、传感器基础、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多个科学领域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了更高空间领域中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同时也实现了对信息的传播与共享。GPS技术对传统测量技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而且定位速度较快、精度较准,这是传统的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GIS技术是智慧城市数据库管理的关键基础,其能够实现空间信息的直观表达,从而给予信息使用者更加直接的感受,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RS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空间数据基础,也是实现整个一体化数据采集的基本载体,通过现代科学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在不需要与测量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便可以通过电磁波分析的方法实现远距离测量。
2.5 数据挖掘技术
智慧城市中的数据大多包含空间数据,存储在空间数据库中,比一般的关系数据库和事务数据库具有更丰富、复杂的语义信息。利用空间数据挖掘可从空间数据库中提取出用户感兴趣的空间模式与特征,空间与非空间的普遍关系及其他一些隐含在数据库中的普遍的数据特征,可提高智慧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使智慧城市真正成为智能化的空间咨询和决策支持系统,从而更加智能和科学地为社会管理、企业决策和个人生活服务。
3 智慧城市实现路径
智慧城市的实现,需要以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与渗透为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3.1 物联化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将任何周围的环境因素植入到其感知器中,并且通过感知器的运转将这些静态的环境因素进行动态的反映。对于智慧城市来说,其感知系统往往体现在城市的公共建筑、交通系统建设、水资源等各个领域中,在空气、水、道路、车辆、医院、工厂等多个以往无法有效实现数据信息收集的数据系统中实现了数据收集。在智慧城市的感知系统中,需要依靠各种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才能实现整个智慧城市感知系统的稳定运行。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数据使用需求,构建不同类型的数据存储机构和网络系统,通过无线设备实现数据的传递,以此来完成网络传感。
3.2 互联化
互联是将原本不处在同一时空或领域中的复杂的信息流和知识流进行连接与处理,从而实现对信息的优化。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借助相应的互联模型和互联软件,根据不同的领域,按照智慧性和广域性的特征进行分类处理。智慧城市所使用的事件处理软件通过传感器中输入的业务和数据信息,便可以通过集成软件将这些数据深入到不同的环境和情景中,以此实现对系统实际运行情况的全面掌握。通过有效的信息互联化,能够将每个单独的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城市信息事件,并且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关注到每个单独事件的数据库,利用其中丰富的数据资源实现对问题的改进。通过互联化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对各项数据和事件的处理,其中包括事件和流处理、数据识别聚集和关联;数据建模和集成,包括针对域的信息模型、可互操作的信息框架与现有数据集成、联合数据管理;流程整合,包括扩展现有系统并启用新的业务流程、监控业务流程等。
3.3 智能化
智慧城市的实现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数据和事件进行处理,才能将城市中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利用不同专业的数据信息解决相应的问题。智慧城市系统中包含着很多特定的行业和部门,同时也涉及各种特定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智能化的应用便能够有效地满足不同特定信息处理的需要。智能化应用一方面体现出较强的普遍性,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实现数据处理服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强的敏捷性和综合性,其能够在解决普遍问题的同时,根据决策会员的指示,实现不同特定信息的处理,以此提供各种最优化解决方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智能化设备如计算机终端、移动电话、电视机等。
4 结 论
智慧型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以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科学技术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同时通过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三个途径,将智慧城市的遥感信息扩展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将传统城市建设中无法实现的数据流进行全面的处理和传输,借助科学的算法和工具对其进行计算和汇总,通过结果预测和场景模拟的方法,实现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广泛性。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与实现,不仅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戴强,黄庆德.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投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2]胡登峰,黄庆德,戴强.基于期权理论的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投资决策研究[A].第六届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
[3]袁远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4]徐静.智慧城市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研究[J].电信科学,2013(2).
[5]段淑敏.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研究[J].电子世界,2013(11).
[6]郦月飞.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1).
关键词:智慧城市 数字化档案管理
实现智慧化的城市服务和管理,是21世纪初以来在全球开展的未来城市的新实践。概括来讲,智慧城市包含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无所不包的海量数据环境与共享、无所不容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模式。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离我们越来越近,也给数字化档案管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仅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数字化档案实现资源共享,消除“数据鸿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前些年,很多城市规划管理的各类材料均以纸质文件为主,即使各经办人有电子文件,也无统一标准,且零星分散存放于各自电脑中,而且资料版本混乱、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严重的信息孤岛和数据鸿沟。为了不断推进规划管理向便捷化、数字化、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确保实现城市规划系统业务档案和图形数据的资源共享。在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应用之后,首先,项目从报建开始到审批结束,通过“边办理、边归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业务档案的累积,使这些数字化档案成为运用高科技手段服务智慧城市的点睛之笔。用户在系统中可方便的查询各类档案,档案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时,通过对整个系统内总规、控规、专项规划、规划审批红线等空间数据进行梳理,制定各类标准,建立更新机制,实现统一建库、管理与一张图应用,解决了数据版本混乱、信息孤岛问题,为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图形支撑。信息技术普遍在规划部门的应用,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是数字化档案成为延伸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整体框架建设的神经末梢。我们看到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平台与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交通、旅游、食品追溯等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构建整个城市在线公共服务体系,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比如推广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应用,全面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还有深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保信息服务体系,拓展社会保障卡发行和应用范围,提升社会保障智慧化水平。这些都需要精准地落实落细在数字化档案上。同时,结合无线城市网、城市物联网建设,优化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监测、拥堵疏导、预测预警等方面的功能,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健全智慧出行体系。
[关键词]大四平;石灰石矿;铝土页岩;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TD87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60-01
1 概况
辽宁省大四平镇隶属于新宾满族自治县,地处新宾县西南部。地理位置属于两市四县交界(抚顺市、本溪市;新宾县、抚顺县、桓仁县、本溪县)。
大四平镇矿茂资源丰富,境内蕴藏着大量的煤炭、石灰石、硅石、粘土、铁矿石等。其中煤炭资源储量9000万吨;石灰石储量约40亿吨;硅石储量约1亿吨;粘土储量为1500万吨;铁矿石储量约1000万吨。该镇工业经济占全镇国民经济的80%以上,是典型的工业重镇。目前该镇石灰石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目前仅有两家水泥厂生产水泥,但年生产量只有15万吨左右。由于本区内石灰石储量大,含钙高等特点,故应加大投入,使其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2 区域地质背景
该区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台太子河~浑江台陷辽阳~本溪凹陷北部。
2.1 地层特征
区内出露的地层较丰富,从元古界到新生界均见出露。
元古界:出露地层主要有青白口系、震旦系。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页岩、泥灰岩、砂质泥质岩、细粒石英砂岩等。
古生界: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本地区在寒武纪、奥陶纪这两个时期接受了一套以钙、镁质灰岩为主的地层沉积,与石灰石成矿有密切关系。石炭纪、二叠纪接受了一套以砂岩、砾岩、页岩为主的地层沉积。
中生界: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该时期沉积了一套以砂岩、砾岩、页岩夹煤层为主的地层。在该层内发现多处具工业价值的煤矿。
新生界: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主要由冲充物、砂、亚砂土组成。
2.2 岩浆岩特征
本区域内岩浆岩不发育,仅在东南部出露有侏罗纪第二期花岗岩体及零星出露有前震旦纪闪长玢岩及侏罗纪第一期闪长岩等小岩体。
2.3 构造特征
区域内以东西向构造展布为主。由东西向的褶皱及压性断层结构面组成,并伴生有北东向,北西向的扭性断裂。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含矿层位及上覆和下伏岩层特征
1、含矿层位下伏岩层:下马家沟组
形成于中奥陶世,岩性主要深灰、灰色中厚层夹薄层灰岩、花纹状灰岩,夹含燧石结核灰岩。底部以一层角砾状灰岩或黄灰色薄层白云质灰岩与亮甲山组分界。
2、含矿层位:上马家沟组
形成于中奥陶世,整合接触于下马家沟组之上。主要岩性: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花纹状灰岩;上部为深灰、灰色中厚层、厚层灰岩或白云灰岩,本组岩性稳定。该层泥晶灰岩、花纹灰岩含钙量高,杂质含量低等优点,为制做水泥、冶金熔剂的优质原材料。
3、含矿层位上覆岩层:本溪组
形成于下石炭世,平行不整合于上马家沟组之上。底部不整合面上的风化壳为铁
质、泥质物和灰岩砾石,局部地方形成山西式铁矿。本组岩性下部为黄绿、黄、紫色页岩与砂岩夹G、F两层铝土页岩、薄煤层;上部为青、黄绿、黄色页岩、砂岩、灰岩透镜体和E层铝土页岩,局部夹薄煤层。本层中铝土页岩具有一定规模,且埋藏浅,利于开采等优点,可作为生产水泥熟料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3.2 矿区构造特征
1、断裂构造特征
断裂构造主要由北西向、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切割了古生界地层,导致局部含矿岩层沿走向突然中断,对局部矿体起破坏作用。
2、褶皱构造特征
区内地层主要分布在近东西向分布的向斜构造北翼上,呈向南倾斜的单斜地层分布,倾向180°―210°;倾角20°―30°。
3.3 矿石质量
本区内石灰石矿石赋存于上马家沟组中,以泥晶灰岩和含白云质花纹灰岩为主,岩石呈深灰色,泥晶结构,中厚层―巨厚层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均为粒径小于0.01mm的泥晶,含量高达90%以上,白云石及少量泥质,二者含量之和小于10%。
3.4 找矿标志
大四平石灰岩矿属于层状沉积矿床,严格受地层控制。地貌上矿体多形成陡立悬崖。矿体以上马家沟组底部紫红色和黄绿色白云质灰岩为标志界线。
4 开发利用现状
区内已有两个水泥厂兴京水泥厂和马架子水泥厂已将该区石灰石做为原材料生产水泥十余年,生产品种的P.o 32.5、42.5等级和P.s 32.5等级。其产品各项性能均满足生产要求。但两个水泥厂年生产量小,生产技术落后,没有对当地的石灰石达到最有效的利用。
5 开发利前景
5.1 原材料
石灰石:大四平石灰石矿主要做为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在该区石灰石储量大、品位佳、开采剥采比小等优点。
铝土矿:在本区的本溪组内发现一定规模的铁质层夹铝土页岩,为生产水泥熟料的原材料之一,其开采难度低,为制做水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矿渣:大四平位于抚顺市与本溪市交界,距本溪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约100公里。其公司生产生铁所产生的高炉矿渣为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的主要原材料这一。
综上所述,生产水泥的原材料均可就地取材,大大减少了运输费用。
5.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矿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且附近无地表水体;矿体围岩力学强度高,结构面不发育,稳定性好,但局部地段见有溶洞,但多被泥沙质充填,对矿床的开采影响较小;当地无原生环境地质问题,矿石及废弃物不易分解出有害组分,采矿活动不形成对附近环境和水体的污染。只要在矿床开采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好相应的治理措施,便可将灾害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该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为简单型矿床,为矿石的开采提供十分便利的条件。
5.3 交通条件和电力、人力资源
大四平镇位于新宾县与本溪县交界,现有煤矿、粘土矿等多个矿业公司,被喻为是新宾县的工业重镇,交通四通八达;高压输电线路多,覆盖面广,可提供足够的电能来满足大、中型企业生产。
区内剩余劳动力多,人力资源丰富。
6 生产水泥的物理性能
参照本区内以有的水泥厂兴京水泥厂,其生产水泥已有十余年,其生产技术条件成熟。
生产实践证明:区内的石灰石完全可以用做生产硅酸盐水泥原料开采利用。
7 找矿远景
石灰岩:寒武系可作水泥原料的共有三个层位:碱厂组石灰岩厚度薄,一般具小型矿床规模;馒头组上部灰岩含钙较高,规模可达小―中型矿床;张夏组中上部的石灰岩是重要的矿层,可达中型矿床规模。
白云岩:主要形成于下奥陶世,白云可做熔剂,耐火材料。
本报告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1、研究对象聚焦化――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管理。本报告不是针对智慧城市全产业链的研究报告,而聚焦在政府如何对智慧城市进行管理创新;2、研究内容策略化――政府怎样管理智慧城市。本报告没有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过多阐释和描述,而重点分析了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会面临哪些难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难题,所以“问题+对策”就构成了本研究报告的主体架构。
智慧城市的本质――新理念、新模式
提到智慧城市,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各种最新的技术应用,然而智慧城市的本质不是新技术,而是以新技术为依托形成的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新理念、新模式。在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智慧城市的概念被如此定义――“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的本质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后,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所形成的新理念、新模式。
从计算机世界研究院针对国内智慧城市主要试点城市普通民众所获调研数据来看,多达83.87%的民众认为做好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能提供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只有16.13%的民众认为“企业和科研机构能提供一流的技术”是最重要因素。由此可得出两条结论,一是绝大部分民众都认为政府在智慧城市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绝大部分民众认为做好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是管理,而不是技术。
民众对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和前景的态度分析
民众是智慧城市的最终服务对象,了解民众对其所在城市面临的问题、对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和前景的态度,是政府对智慧城市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出发点。民众对智慧城市的认知、态度和建议虽然不一定科学,但对政府优化智慧城市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计算机世界研究院经过调研,得出如下发现。
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是城市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高达84.95%的受访者认为“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是他们所在城市主要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资源紧缺”,有66.67%的受访者选择此项;“社会治安不稳”是反映最少的问题,仅有11.83%的民众选择该项。
智慧交通是民众认为智慧城市最应优先发展的领域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调研中列出10个主要的智慧城市细分领域,让受访者选择其所在城市最应该优先发展的三个领域。最终调研结果显示,智慧交通是民众认为最应该优先发展的领域,有69.89%的受访者选择该项;排在第二位的是智慧医疗,有60.22%的受访者选择该项;位列第三的是智慧政府,有47.31%的受访者选择该项。
大部分民众看好智慧城市的建设前景
在被问及“您看好您所在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前景吗”时,表示“非常看好”和“比较看好”的受访者分别占15.05%和41.94%,另外持“一般看好”态度的受访者占35.48,只有5.38%和2.15%的受访者持“不大看好”和“很不看好”的态度。总体来看,不看好智慧城市建设前景的民众不到一成,这一方面反映出当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得到了民众普遍认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民众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前景充满信心。
大部分民众认为3~5年内智慧城市会极大改善城市生活
当被问及“您认为再过多久智慧城市会极大改善您的城市生活”时,32.26%的受访者选择“3~5年内”,占比远高于选择其他时间段的民众。
Abstract: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the trend of city development.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smart city and its construction level will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smart city, so government needs to greatly enhance the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bility. This article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wisdom smart city and infrastructure, analysis the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ode status,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ode.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 建设模式
Keywords: Smart city, I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ode
一、引言
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人口膨胀、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已逐渐成为我国各个城市发展面对的重大挑战。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为城市中的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其建设水平也会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因此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大力提升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目前智慧城市有很多种的定义,比较权威的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对“智慧城市”概念的描述是:“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这些发展要素,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经验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的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简洁、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创新运营与服务模式。”国脉互联将智慧城市分为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人群、智慧产业、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环境等6个部分,其中智慧基础设施也就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它是智慧城市的DNA,也是智慧城市健康运转的生命线。在整个智慧城市理论体系中,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第一,信息网络设施,包括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城市物联网及三网融合等,这是智慧城市的信息传输系统;第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及测试中心等,这是智慧城市的公共数据存储、信息交换及运营支撑平台;第三,经过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主要是对包括水、电、气、热管网,以及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设施的感知化与智能化建设,从而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有准公共产品性,网络经济性和智能化等特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基础,可以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能够顺畅、稳定、协同运作的硬件设施。智慧基础设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拥有对外界的感知功能,实现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实时数据连接,搜集并获取有用数据。此外智慧基础设施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
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管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据统计,在智慧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方面,在2012年总数量已经达到510530个,市场总规模达到119.3亿美元,预计到达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保有量将超过8万个,总面积将超过3000万平米;智慧基础设施智能电网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总投资预计为1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投资将达4万亿元;智慧基础设施智能交通方面,2013年的市场规模达到近4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网方面,2013年全国建设总投资约41亿,预计到2015年市场需求将达到60亿。由此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每年都在快速增加,将成为未来几年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
我国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当前我国各地在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感知终端能力不足,覆盖范围不广;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程度不够,运营管理效率较低;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盲目超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现象;投资主体分散,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开放不够。因此,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在建设时必须进行统一规划,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和效益。
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
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型,基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量大、政府财政支出有限的现状,国家正在鼓励和推广引进社会资本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社会资本进入的背景下,应当依据城市发展的程度及建设规模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模式。
一是针对非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采取不同的投融资运作模式,如非经营性项目可开展BT模式,准经营性项目可以开展PPP模式,纯经营性项目可开展招投标拍卖、BOT模式、TOT模式等。二是按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选择建设模式:信息网络设施,如有/无线宽带、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可采用国有独资企业建设运营、BOT模式等;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如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基地和信息安全服务平台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开展PPP模式、BOO模式等;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包括智能电网/智能管网,可开展BT模式、ABS模式等。三是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三位一体”,一些风险可控和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可由政府或政府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包揽建设;部分项目投资建设后可实行O&M(委托运营)模式。
五、结束语
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促进城市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大举措和综合性措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和前提。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模式对可提高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上文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提出一些意见,其中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依据实际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2
智慧城市前景良好
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已经初步呈现,各方也都比较看好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产业的理论框架和产业链条已逐渐成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由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所引发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是可持续的。同时,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来了产业链价值的整体提升,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在这些新兴技术引入后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将这一发生变革的产业称之为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新兴的产业概念,它是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出现的;智慧城市产业是一个融合的产业概念,不仅包含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还融合了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持续运营,智慧城市产业将对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全局、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智慧城市应用为产业发展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城市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应用需求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截止到2011年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已达40余个;到2012年底,这一数量已经达到69个,增长了72%。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已逾千亿元,未来5年内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还将不断增大,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大规模的建设落地以后,大规模的应用和持续的运营也将立刻被提上日程,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放大。关联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智慧城市产业注入活力。物联网、3G和4G移动宽带、云计算、超级计算、存储技术等多种新兴产业与智慧城市产业有交叉和涵盖关系。这些产业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创新性强,研究机构和新兴产业众多,国内外大企业争相布局相关业务。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大力扶持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出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信部了《“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系列子规划,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住建部出台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并开始推动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申报工作,工信部制定了《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始征求意见,相关标准制定的工作,推动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
智慧城市是一场产业革命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业内估算,“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在货币政策整体平稳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拉动投资的又一突破口。
智慧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发挥拉动消费、扩大和优化投资、改善民生的多重效应;而建设智慧城市将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截至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而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有41个,其中副省级城市10个,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与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医疗信息化、绿色建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有望获得更为确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是146.3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速比2010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市场规模将达339.9亿元,2011至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4%。医疗信息化应用将在提高诊疗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医疗行业监管和政府管理等方面发挥效用。
我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占据了大约1/4;用电结构中,建筑用电也占据了约1/4。今年1月,住建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目标是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执行不低于65%的建筑节能标准,城镇新建建筑95%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未来智慧城市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将促进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
智能交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改善交通拥堵的技术措施,将使交通模式变得更加智能、安全、节能和高效,也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2012―2020年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提出要建成能够基本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的智能交通体系。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政策将直接驱动市场对视频、安防、监控、收费等设备的需求,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有望达1820亿元。
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成是城市建设发展史,优秀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也会被借鉴和学习。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面临诸多实际操作与管理相融合协调的问题,智慧城市将改变现有的城市管理模式使之达到一个新的管理层面,会带来几个方面的转变:一,科学地规划我国的城市建设体系;二,智慧中枢的建立可以第一时间管理城市发生问题;三,智慧应用会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到城市配套系统的便捷,极大地促进城市的高效管理和循环再生。
(一)国内发展的实际现状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最近几年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城市化让一切变得皆有可能,城市功能的完善,让公共设施更加便捷地服务于人民,城市设施的承载能力也日趋加强,城市建设中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慢慢变成了一个最基础的重要设施。
(二)我国智慧型城市发展现存问题
近几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相应地产生饿了一些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出行拥堵、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治理脏乱差、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信息网络不公开透明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正日益严重。
二、共性和个性的融合创新,科学地发展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和现在的城市建设互相融合,也要注重其自身的特点,找到好的可行的办法去实施。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城市都可以发挥城市自身优势,在此基础上做出智慧的方针和设计,找到可行性发展方针。
(一)智慧城市跨领域发展及新兴产业集群凸显
搞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智慧型产业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各大城市已经纷纷进行了跨界的产业调整,以及互相融合的产业模式来开展智慧型城市建议,如智能公交系统、智能电网设计、智能在线教育、智能医疗救助等,并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新技术来更新这些系统。新技术新产业比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产业有待孵化,可以先抓重点的应用示范设施,比如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等一些民生领域的应用。通过这些应用的实施,再来争取一些大型的企业投产,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来带动本地其他产业的有效发展。
(二)坚持中枢平台化控制、集成模块化发展
在产业链结构复杂、行业众多以及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时代,智慧城市建设首要就是抓重点抓关键。方案解决商和运营商都在解决问题,目前无法实现平台信息的交换,只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作业,这就必须通过城市管理者来协调,让这些领域实现真正的信息交换,打破交流屏障,实现跨系统的综合应用发展、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这样就可以避免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城市建设。
三、技术与课程的交互实施
本项目以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进行应用型探讨,培养出具备工程实践和艺术设计能力,符合社会需求,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一重要选题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智慧型城市中智慧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
城市的健康循环发展必定会变成一个智慧循环的系统,这是发展趋势、要有崭新的资源整合理念、新的产业结构、要发展智慧产业、要有信息化整合能力、要有新理念规划智慧城市,这就需要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对此作出融合,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了室内和室外,但是现阶段单一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宏观城市规划下的需求,很多设计一拥而上,各搞各的,结果只能是能源过剩,不整体规划就总有一天需要推倒重来,很多城市建设了没多久,因为地铁建设和新的环境建设,不得已又要把还是很新的建筑景观重新修筑,这是一个资源的浪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在以前单纯做基础上应该做一些交互和转变,让智慧型设计融入进课堂来。
(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内容的融合创新这个新的产业必定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一个大的融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充以新目标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生产力,真正做到“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提升现有的生活环境。引进这个教学内容,是设计与智慧产业的基础,从整体设计出发,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城市管理完善、信息快捷、应用便利、生活便捷、公共服务完备的智慧城市。
(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新学科的融合方法与实践
在艺术设计课程里环境艺术设计一直是核心的专业课程。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审美品位的可塑性强,有分析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帮助学生联系一些社会的项目来让学生参与设计,与企业和公司合作,根据实际的课题,来进行课程教学以及动手操作。在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下,来进行课题设计,能使学生的设计创意与市场的大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动脉保持一定的联系。本课题的研究,将着重解决以下问题: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的历史阶段,但我们必须还要居安思危,好的市场前景带给我们好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资源整合或者进行创新,一个再好的专业也会出现人才过剩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必须有一些新的想法出现。环境艺术除了有环境设计的专业学科外对于城市规划的整体设计也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让环境艺术设计不再只是室内外的界面设计,更是一个系统的设计,这个系统涉及到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环保问题、绿色能源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今世界首待解决的具体的问题。智慧型城市建设课程的实施,将突出以下创新特性:智慧城市的基础首先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什么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有序的交通、绿色的楼宇、良好的水处理技术以及智能化供电系统,能让城市化进程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借助适当的技术,城市可以变得更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能降低相关成本,这里可作出深入的课程研究。通过环境艺术专业的系统的设计为绿色楼宇、水处理、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系统以及医疗等领域定制的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在中国创建拥有新面貌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设计让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信息设施建设有了一个长远的整合,积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艺术设计中智慧型城市的建设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和目标就是“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研究室内外环境的学科,在做功能性设计的基础上,去研究智慧型的设计,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
(一)发展趋于科学模块化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析现状、找出问题、转变设计建设方式,并以此来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智慧型也是低能耗型产业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绿色建筑,智慧城市设计等专业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相关的研究。
(二)中枢系统下的统一管理
城市系统的有效循环,必需有一个中枢的管理系统来做统一的管理。通过物联网的技术、空间地理控制等手段,对环境,道路、地设施、管网等基础的城市设施进行有效的编排设计用于以后的定期维修;对生活物品、医疗物品、战争储备等重要的物品进行有效的管控并有可视的监测系统;对于人口的进出和流动有一个有效的监测以用来反映城市人口现状问题。通过有效的中枢管理系统来实现智慧的交通枢纽、智慧的清洁管理、智慧的城市应急系统、智慧的城市配套设施、智慧的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智慧的政务便民系统。
(三)生活更美好
信息环境和基础环境的完善,让市民在任何地点、时间、渠道下都可以随时得到想要的24小时服务,这将是非常便捷的一个事情;强大的基础设计的智慧建设,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美好,心理上获得认同感,体会到便捷与关怀。地理上的位置再也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简便,不论是来自哪里的人都会被这样一座智能的城市所吸引从而留下来继续发展,这是城市建设的美好目标。
五、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
>>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旅游景区发展智慧旅游的策略研究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大连市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城市规划与景区规划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智慧景区IT能力模型及其核心构成研究 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及发展趋势探究 成都智慧体育旅游景区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 国内智慧景区发展研究综述 论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论物联网中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构成及未来发展趋势 从网络英语词汇的构成探究其发展趋势及影响 智慧城市引导下的智慧旅游构成及支撑体系研究 河西走廊智慧景区旅游发展前景初探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景区信息系统设计 浅析智慧景区功能与框架的设计 基于服务角度的智慧景区建设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吴信才,白玉琪,郭玲玲.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现状及展望[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4).
[7]林锋.基于DotNet和Web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8]邹湘军,孙健,何汉武,郑德涛,陈新.虚拟现实技术的演变发展与展望[J].系统仿真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