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安全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1 14:51: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安全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安全的特点

第1篇

一、生态安全的主要概述

1.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结构是否遭到破坏,其内在的生态功能是否受到了损害。一个生态系统,如果自身提供的服务数量或者质量出现问题,就说明该生态系统的安全正在受到威胁,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所以,生态安全一般包含双层含义:(1)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内部结构是否遭到破坏;(2)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具体的生存需要。生态系统问题是全球性发展问题,各种各样的生态危机,是历史发展和积淀的结果。生态系统出现危机,既有社会发展不足的因素,也有发展过快的原因。社会发展不足,人们就会破坏生态资源,去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过快,人们更看重经济利益,没有深刻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1)生态破坏不可逆性。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以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想要完全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生态安全具有全球性。当前,世界处于全球一体化时代,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一样,也具有跨国界性质。(3)生态恢复具有长期性。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就会长期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生态环境一旦出现问题,要想解决就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整个恢复过程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主要特点。

二、中学地理教学开展生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结合教材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生态安全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教师可以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观念。比如,在讲解自然资源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匮乏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安全。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在授课时联系生活实际,让教学更加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某中学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生态灾害的危害性及具体解决措施时,以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及我国淮河水污染为例,让学生在学习时更有代入感。该教师还以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为具体事例,分析海啸发生的具体原因,带来的严重危害,如何进行防灾及建立有效的灾害预警系统。教师就这些问题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清楚明白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生态安全意识。

2.牢固树立生态安全的教育观念

生态安全教育观念的树立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的根本条件,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贯穿生态安全教育观,将其纳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综合素养和较强的生态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挖掘出生态安全教育的素材内容,通过亲自授课来达成生态安全教育的目标。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型的生态安全教育观念。

3.开展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生态安全的认识

第2篇

关键词: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可持续发展;黄帝文化园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49-04

1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概念

1.1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从狭义上指自然与一般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安全关系,同时也指生态系统上的完整性与健康水平的完整表示;广义上则是表示的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基本权利、生活安全、生活的保障来源、必要社会资源、经济与社会生态安全,从而形成一个人工复合型的生态安全系统。生态安全所阐述的是国家或者是区域范围内的:水、气候、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上的健康系统状况,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状况大小。景观生态安全研究基于对生态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原来早期的生态风险研究是从个体和种群水平的生态毒理学,当前的生态安全则是开始注重生态系统及其以上的要求,试图通过以宏观上的生态学理论进来考量,讲述单一或者小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险问题相互联系,进行生态风险的评估,同时也从生态系统内的服务功能和健康作评价,注重过程的安全性和整w性,着重以功能过程上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1.2 景观安全

景观安全性如不完善,景观是不能够存在与健康稳定发展的,从而无法达到景观安全的需求,更无法称之为健康良好的生态景观。景观安全含义不光是表述景观的安全,更是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景观,人为的因素在整个综合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在整体景观内安全感的获取,首要的感受就是对景观安全的判断。

景观安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景观带给人的安全感,二是人为因素能否保障景观系统的持续安全发展,从而达到生态景观的和谐发展。

1.3 区域生态安全

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尤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完整性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问题的有力控制,并同时能够有效的持续完善区域空间的格局。

(1)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性考量。同时面对生态系统的退化,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恢复,社会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共同都是对解决区域性生态问题的系统性回答。确保将不同尺度上的生态修复措施相互联系,合并添加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解决宏观生态问题能够保持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常上需要具有针对性与特定性,结合生态学理论,加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生态系统修复为基准。用于目前最为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解决,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与措施,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区域空间地域上,完善景观生态安全。

(3)考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多由于大范围内的人类不合理的使用与干扰,应该重视小区域内的问题,并延伸发展到大区域大尺度的全球性问题上,重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是目前生态保护的发展趋势。

(4)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合理的人为措施有益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2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为基本框架,并加入地理学与系统科学的结合的科学。系统论、等级理论、经济地理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共同构成了景观生态学。

生态安全格局的体现,是需要通过优化景观环境来得以实现。景观生态的优化,需要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都有一定了解,并分析不同的过程,排除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过程,修复对生态过程有利的。这样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优化景观格局的方式方法是对景观的再建与恢复,主要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环,以迎进新的景观单元组,重新修复受损的空间结构,调整景观格局。

2.2 保护生物学

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他生物生存的干预也逐渐增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点。保护生物学是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研究中地位日益凸显,景观规划上应提出多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建立国家性综合公园、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核心保护栖息地,同时建立缓冲区以减弱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可见,面对区域景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格局,从大尺度上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性的完整,最终才能达到区域生态景观安全。

2.3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用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利益。当前社会某一种观念是追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总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理念不符合。针对当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问题,应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对策。

2.4 恢复生态学

为确保生态系统内服务功能正常有序进行,首先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是整个生态圈内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也是自身能够合理的自我调节,应对危险自我恢复的能力。研究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目的是解决人类对资源使用与自身生存环境质量安全的问题,保证生态系统能够安全健康地发展进行。

恢复生态学不仅仅是对生态系统的讨论,同时也是多层次的研究,如生物因素的恢复技术、非生物要素的恢复技术、整体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还有人类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的恢复。

3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3.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

(1)异质性原则。如何保证生态异质性的可持续问题,需要对异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地对生态破坏进行分类,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建设的层次,有序准确地进行设计与规划。

(2)针对性原则。深刻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确定干扰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内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合理精确的规划和设计思路。

(3)综合性原则。需要对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进行考虑,使得能够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有利的影响。这需要进行合理的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法则与技术,达到生态安全标准和格局的相互融合。

3.2 干扰分析原则规划

干扰分析能够对生态问题中的过程与原因进行详细的解读。生态问题的解决更加直观。

(1)对干扰程度进行分类, 分为改变过程的、直接影响目标的、间接影响目标的和环境产生压力的类型,这需要在空间上进行定位并分析。

(2)以监测、评价和排除过程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分析干扰的层次,以及组成景观层次、群落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等。确定干扰性尺度范围,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

(3)把社会经济文化的因素加入干扰分析中,这样更加有针对性。

(4)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性结合,保持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把不利于景观生态发展的排除,使得景观恢复中人类干扰能与安全格局相互发展。

干_分析的规划是将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体现,因对生态系统及其影响的因素分析,是个极其复杂而且困难的过程,而用干扰分析生态学,对影响生态安全因子的产生、经过、结果的分析变得简单清晰,所以能对区域安全格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3 格局优化原则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有完整和系统的框架,如下。

(1)背景分析。综合考虑区域当中的生态作用、景观生态格局空间关系、人文与自然过程的特点和相应的影响。

(2)整体布局。通过分散与集中的原则,形成一个高度稳定的总体布局模式,用以满足生态规划的要求。

(3)关键地段识别。是在景观生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价值的部分予以重视,其中包括,生态中的关键点裂点、生物种群的生活环境类型、影响景观发展的重要单元。

(4)空间属性规划。通过生态的角度,对现实存在的景观问题和特点,用整体的布局与目标来对景观进行优化。

(5)空间属性规划。空间属性有如大小、形态、边缘宽度、长度等复杂的边缘属性;廊道的连通性、水文过程的多层网格格、河流通道的缓冲区、空隙的大小位置、道路廊道与缓冲带的位置为主的网络属性。景观格局优化是对环境生态问题,用景观的手段来解决的生态学途径。

3.4 预案研究

预案主要是针对未知的可能性进行某种探索,并且加以实现的方式途径,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决策者顺利解决问题。生态规划上主要以“由上至下”或者是“由下至上”两种不同的方法。预案方法是通过格局优化与干扰分析的规划来实现的,相互影响促进,格局优化作为“由下至上”因子提出各种不同的预案的可能性;干扰优化则是把影响生态安全水平的干扰因子作为“由上至下”因子,提出能适合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需要。这两种因子同时对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规划的完美体现,从而能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发挥出二者之间融合的特点与优势。

4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法是整合了格局优化、干扰分析与预案分析等方法,分为4个步骤进行。

4.1 景观生态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运用GIS、RS技术,对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功能分析,干扰源、频率、强度等特点与风险状况,区分区域生态景观问题与格局状况的关系,以及经济社会与生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功能问题的分析,生态系统中健康状况。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中,需要仔细研究。

4.2 安全层次设计与总体规划目标

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中所得出相应结果,对生态安全的现实问题与状况进行合理评估,把先前的预案作对比,得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整体目标。区域生态安全规划的种类也各有不同,如以人类活动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区域,农业活动发展区域等,都有各自相应的安全指数。

4.3 预案设计

需要把干扰控制对策,社会经济文化对策,对生态功能修复对策相互结合,对将来不同情况下的干扰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保证在有利的干扰和不利干扰的变化中能够进行设计预案。研究中应采用预测模型,空间模拟等方法,对不同状况下所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对比参照,同时也应当对生态文化经济状况进行评估,等处在不同生态安全方面的预案结果。

4.4 适应性管理

主要是针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多样性,采取不断完善的理念,对区域内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案,进行适应性管理。第一步,应当对方案实施的效果展开分析调查,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中包含有对动植物的评价、景观生态的评价、社会文化经济的评价、生态系统的评价,也需要对过程中的作用与之前的目标之间的不同做出评价,从中得出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时反应到设计之中,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新问题,区域内的生态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生态规划中的设计规划的新发展等,都将经过监测和评估,在新的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案中体现。所以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在不断变化、整合的过程,是区域生态安全设计的重要基础。

5 建立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步骤

5.1 “源”的选取

考虑搭配生态安全格局中“源”的确定,主要方式是把需要进行保护的对象或者区域看作“源”。在对现状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是单一的物种作为目标,也可以是某个需要被保护发展的区域,都是可以被认为是“源”。

5.2 阻力面的建立

人类活动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是被认为是对空间的掌控与覆盖的过程,然而要进行控制需要对克服当中所存在的阻力。阻力面就是反应人类对空间作用所产生影响的趋势。最小阻力面为模型,公式为:

其中f为未知的正函数,反映空间中任意一点的最小阻力与其到所有源距离和景观基面正相关关系[2]。Dij的是物种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所穿越的某景观的基面i的空间距离;Ri是景观i对某物种运动的阻力[3]。尽管f是未知量,但是(Dij×Ri)之累积值可以被认为是物种从源到空间某一点的某一路径的相对易达性的衡量[5]。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目前已应用到景观生态战略点的判别。

5.3 由阻力面来判别景观空间

根据阻力面的理论,对生态安全格局中发生的景观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活动、生物物种活动等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来判断过程中对哪些是景观生态安全有利的与哪些不利的,包含缓冲区、源间连接、射道和战略点等,划定各级的生态安全格局水平等级。

6 结语

区域景观安全生态格局的研究,不仅是对该区域自身生态系统上的安全性研究,也是考虑人类活动不断扩张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研究。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理论上,进行对不同级别区域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多层次的安全格局是对生态系统安全的多重保证。同时,随着自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也会有所变化与进步,管理思路也在不断适应新要求。这也是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理论,现阶段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造升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人类对于生态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管理的政策也在不断改变。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官紫玲.福州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肖 科.GIS技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3(7).

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安全;皖北地区;评价;监控

1 生态安全的内涵及重要性

安全通常是指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是人类最根本的基本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只关心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关心经济安全,目前,在人类面临的全球各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规模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下,生态安全的概念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扩大,形成了包括环境安全、生物安全等在内的初步的生态安全科学体系。所谓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区域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即自然生态环境能满足人类和群落的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而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潜力。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影响层面的广泛性。一旦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失去生存条件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2)生态危机后果的严重性。生态过程一旦超过“临界值”就不可逆,资源枯竭、环境退化造成的生态危机,通常很难在一代人或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手里挽回。(3)生态效应的“代际”转移性。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但影响到目前的这一代,而且还会影响到后代人。(4)生态安全与民众联系的广泛性。环境污染会对民众身体健康造成很大不利影响,而资源短缺会妨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会引发民众的不满,严重的甚至导致国家动荡。

2 城镇化进程中对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控的重要性

城镇化使资源配置更合理、集约,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不断发展,会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生活废物与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还有,城镇规划会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以上种种最终导致生态日益恶化,生态安全问题愈来愈严峻。因此,要使城镇化顺利推进,就要处理好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矛盾,应把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的位置。方法之一就是做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评估与监控。通过生态安全评估,帮助管理部门了解城镇化活动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并预测未来生态变化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有关决策的制定,因此建立生态安全评估监测体系,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保障。

3 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1 导向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体现与生态系统安全总体战略目标一致的策略,且对实现目标有导向作用。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在于其结果可为城镇化生态监控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从而规范和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3.1.2 可测性原则

确立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方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3.1.3 系统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指标体系应综合地反映生态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和方向等各方面的内容,评价时应综合平衡各要素,考虑周全、统筹兼顾,通过多参数、多标准、多尺度分析、衡量,从整体的联系出发,注重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3.1.4 客观性原则

指标体系既能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生态系统安全的内涵,又能较好地量度生态系统安全主要目标实现的程度。指标体系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做出正确的评价。

3.2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就当前来说,城镇化过程主要对从以下方面对生态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3.2.1 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资源包括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对水资源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84.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1.6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2.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62.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7.6%;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0.5亿吨,仅占废水排放总量的0.1%。

3.2.2 城镇化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土壤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含有的有机废弃物或含毒废弃物过多,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引起土壤正常功能的变化,最终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污染物等的任意堆放,都会导致土壤受到污染。据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统计数据,皖北六市中,除宿州市外,其余五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87%)其中,淮北:0.78%,亳州:0.15%,蚌埠:0,阜阳:0.03%,淮南:9.66%。

从全国范围来看,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不久前联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其中,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3.2.3 城镇化对大气的影响

城镇化导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大幅上升严重威胁着空气质量,并且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采暖、建筑施工、汽车尾气等排放出的气体也在大量增加,使得近年来许多城市空气质量逐年下降。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2013年1月12日21时更新的数据,全国74个被监测城市中,PM2.5值超过300者竟达33个之多,其中首都北京PM2.5浓度高达786微克/立方米,石家庄更高达960微克/立方米。按照WHO的指标,PM2.5值低于250微克/立方米是可接受的空气质量,超过300已是重度污染,超过500则会对户外活动者的健康构成损害,由此可见,在中国最繁华的东部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3.2.4 城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如房地产开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供水、排水、供电、通讯、兴修水利、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矿企业、乡镇企业建设等。在这些建设活动中,地貌植被将遭受到大面积的毁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安全及生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可能对所有的功能变化都作出定量评价,因而应根据主要功能的分析和筛选,有选择地评价。根据区域环境特点、敏感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安全及功能的要求、主要限制因子和主要的生态问题进行筛选,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安全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应以水资源、土壤资源、大气、生物多样性等作为评价因素

4 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

当前对态安全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分析法、层次分析法、GIS(地理信息系统)、主成分分析法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由于生态安全变化时空规律具有模糊性,为全面、合理地评判生态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采取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更具有科学性。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态因素(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作为评价因素集,确立各因素的评价因子,通过综合各单因素中各因子的评价结果,得出单因素的模糊矩阵,根据模糊矩阵和各因子权重进行单生态安全因素综合评价。综合生态安全各单因素评价结果得到总体环境模糊矩阵,根据模糊矩阵和各环境因素权重进行总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5 完善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及监控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5.1 地方政府应重视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

近年来,城镇化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重经济轻环境,在招商引资中降低环保门槛,违法违规审批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有的地方政府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不顾,出台土政策,阻碍正常环保执法,导致环保部门无法正常履行监管职能,更谈不上开展生态安全评价工作了。

5.2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当前各地区环境监测能力均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二级站人员编制、监测用房不足,三级站人员结构不达标,部分市(县)基本仪器配置不够的现象。根据2012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各级环保系统实有人数205334人,其中,各级环境监察人员不足7万人,而全国产生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己超过百万家。就安徽省来说,据2012年统计数据,安徽全省共有环保机构450个,环保人员为5816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仅有2070人。据统计,全国只有1/3的县设有环境保护局,有近10%的县尚无环境保护机构,每个县级环境保护局不足9人,每个县级环境保护监测站不足11人,每个县级环境保护监理站不足7人,每个县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总价值不足3.3万元,特别是在广大小城镇一级基本上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很多污染严重的乡镇也没有环境保护机构,甚至相当数量污染严重的乡镇没有一个环境保护人员。

5.3 在环境监测中贯彻优先监测原则

监测项目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监测项目都加以测定,只能是对那些优先监测污染物加以监测。所谓优先监测物主要是指以下污染物:①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污染物;②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③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

5.4 加强生态承载力的预断评价

预断评价也称为影响评价或未来评价,是对计划兴建工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从而对不利影响提出减免或改善措施,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由此可见,预断评价是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可行性论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评估一个地区或生产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与预断相对应的是现状评价。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以便了解工程的环境状况,针对不利影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环境质量。例如有些部门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在工程施工期间进行过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找出施工噪声危害及中华鲟过坝等许多主要影响项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地不仅要注重现状评价,更加要重视预断评价,通过各种活动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威胁进行预断评价,预测当前的生态环境是否能承载人们的城镇化活动,从而实现超前预防和超前控制,并努力将这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4篇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主成分分析;因子;呼和浩特市

中图分类号:K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9-1796-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9.049

Evaluation on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ohhot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HOU Lin-chun, WANG Ying-xu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l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Hohhot,20 indexes covering nature,resource environment,economy and society were select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of Hohhot from 2009 to 2015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of Hohhot was declining year by year in 2009-2015. Besides,per capital GDP and public green area,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y and the price index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materials we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of Hohhot. The key for protection of the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may lie in the protection of land quality and prevention of land degradation in farming and stock-breeding areas.

Key words: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countermeasures; Hohhot

土地生态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生态环境资源在当下资源和生态环境下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近年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等土地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对中国土地生态安全产生了较大的威胁[2]。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作为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有多种方法,如孙奇奇等[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过细致的研究;黄辉玲等[3]采取物元分析法对河北省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做了全面的研究评价。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采用BP神经网络[4]、生态足迹[5]等研究方法对土地生态安全开展过研究。

呼和浩特市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此前,有W者对农牧交错带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功能等做过相关研究[2,7-9]。本研究运用SPSS19.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找出影响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因子,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1 研究区域概况

呼和浩特市是省会,地处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总面积17 224 km2。位于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也是东部地区连接西北、华北的桥头堡。是内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被称为中国乳都,同时也是“呼包银”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

近年来,由于“重农轻牧”政策导向、独特的农业文化影响以及重生产轻生态实践观的三重影响,草场退化、沙尘暴日益严重,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

2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数据处理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的确定是研究土地生态安全的关键内容,指标的选取要能够完全反映土地的生态状况。根据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选取科学性与完整性的要求,采用delphi法对因子进行筛选,剔除对评价结果无效的因子,立足于可持续性和生态性的发展思维并结合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从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3个层面构建了20个评价指标(表1)。

2.2 数据处理

1)求出各变量的算术平均值xi和标准差si。

2)根据以下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zij=xij-xi(式中,zij为标准化后的变量值,xij为实际变量)。 (1)

3)将逆指标前的正负号对调。标准化后的变量值围绕0上下波动,大于0说明高于平均指标水平。

4)标准化后将正负指标的正负号对调,标准化矩阵见表2。

3 主成分分析

将标准化矩阵(表2)导入SPSS 19.0,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主成分的公因子方差、解释的总方差以及成分矩阵,从而得出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方差累积贡献率。

统计学认为,一般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就可保留有效信息。方差贡献率的大小代表各个主成分的依次重要程度,是衡量各因子重要程度的评价因子。此评价中,前3个主成分F1、F2、F3分别对应的原始信息的能力为74.787%,12.652%和7.250%,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4.689%(表3)。说明这3个主成分对20组数据的覆盖率基本都在90%以上,具有很大的可信度。

主成分确定后,按照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的权重,构造出综合评价函数。在降维分析中,各因子的贡献率分别将各个因子归于3个主成分中,分析后得到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4)则反映了各因子的贡献率大小,因子的贡献率绝对值(可看到负数情况)则决定了因子归入的主成分。可以看到,第一个主成分方差的贡献率高达74.787%,所包含的因子较多,包括人均GDP、人均公共绿化(林、草、牧)面积、环境保护投资比重等因子,第二主成分中包括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工业废物排放总量等,第三主成分包括工业产业比重、农牧经济效益比重等因子等。

由表4可知,3个主成分及其各指标变量在主成分中所占权重。

Fij=pij×mi (2)

式(2)中,Fij是第j年第i个主成分,pij是第j年第i个评价因子的标准化值,mi是第i个评价因子所得出的矩阵系数。

采用式(2)得出各年份的主成分值后,根据分析得出旋转后主要成分方差贡献率,选取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各年份生态安全的权重。

Fj=■Fij・ki (3)

式(3)中,Fj为第j年的生态安全值,Fij为第j年的第i个主成分,k表示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其中,在本研究中,i为1~3的整数,j为1~7的整数。

根据式(3),计算得出各年份生态安全指数,见表5及图1。

4 结果与分析

人均GDP、人均公共绿化(林、草、牧)面积作为主成分F1的高比例因子,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积极的走势,可以看出此类因子是推动土地生态安全正向发展的。但耕地人均持有量是一个负相关的走势,人多地少,耕地环境质量下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近6年来,该指标因子表现出来的负相关指数并不是很大,因此在一定期限内做出一个恢复性调整是可以实现的。由于第一个主成分可以涵盖绝大部分的指标因子,所以安全指数递减的总体效应形成。

主成分F2中,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占有最大的比重,由表1可知它的安全趋向是平,正如F2各年份的计算数值偏离程度不大,基本都在0左右波动。另外,工业废物排放总量也是F2的主成分之一,这项指标的数值是逐年升高的,对呼和浩特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起到了负向拉动的不良效应。

主成分F3中,工业产业比重、农药施用量等因子占有较大比重。呼和浩特是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一个重要的城市,由农业和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近年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由工业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却并不理想,因此结合呼和浩特市自身特点,这是对土地生态安全较为不利的一面。如何把握住北方农牧交错带中心城市的牧业特色并尽可能减少由工业污染带来的损害是呼和浩特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内容。综合各相关因子,F3的计算数值也在0上下波动。

5 结论与讨论

2009~2015年七年呼和浩特市土地生态安全呈现走低的趋势,这与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环境与生态安全的走势是一致的。在土地生态安全的各项指标中,自然因素的正向和负向与安全趋势的走向基本一致;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因素内包含的指标因子对研究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所构成的影响较大。对比计算出的数据,分析其重要程度,以此来更好地评价呼和浩特市2009~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趋势。

1)七年间呼和浩特市市区面积是不断增大的,但由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略大于市区面积的扩张,导致市区人口密度增长率略大于市区面积增长率,对市区的生存环境和就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压力。然而呼和浩特市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沿海和中部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压力还是小很多的,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由人口带来的压力问题不会成为主要问题。

2)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单位GDP能耗又叫万元GDP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

呼和浩特市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上升,而第一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比率递减,第三产业经济效益递增。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结合呼和浩特市独特的区位特点,牧业生产所Ю吹木济效益应该是正相关走势,但计算结果显示出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牧区草场退化、牧区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土地问题。在解决产量及收益的问题上,保护牧区土地质量,防治土地退化是关键。

3)合理施用化肥是保证农业增收的关键。呼和浩特市2009~2015年化肥施用量依次为76 879 t、83 244 t、82 328 t、86 149 t、91 840 t。这七年来,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长2.8%,在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的作物种植上出现了超量施用的现象。如何将数量更少、种类更多的化肥更有效地施用在农田耕地上,在保护耕地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收是可持续发展应该选择的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孙奇奇,宋 戈,齐美玲.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235-238.

[2] 何立环,董贵华,王伟民,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10年生态环境状况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5):63-68.

[3] 黄辉玲,罗文斌,吴次芳,等.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316-322.

[4] 李明月,赖笑娟.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广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2):289-293.

[5] 黄 海,刘长城,陈 春.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193-201.

[6] 王 鹏,况福民,邓育武,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衡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经济地理,2015,35(1):168-172.

[7] 马 瑛.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7):53-58.

[8] 杨 结,朱云峰,李昭阳,等.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综合评价――以镇赉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119-124.

[9] 杨述河,闫海利,郭丽英.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以陕北榆林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6):49-55.

[10] 杨彩云,赵艳丽,苏利军.近40年呼和浩特沙尘天气气候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121-125.

[11] 余 健,房 莉,仓定帮,等.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5):260-266.

[12] 冯红燕,谭永忠,王庆日,等.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8):71-76.

[13] 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等.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25(4):861-868.

第5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1食品安全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伞性计划指南》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伞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

我国是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消费、出口大国,但我国食品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230多f家食品生产单位,但许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低,生产管理水平不高,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程度低,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难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1)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均已成为当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全球性和社会性热点问题。环境污染以及一系列诸如生态退化、资源枯竭、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伞球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源、大气、土壤污染通过食物链以及饮水、粮食、油料等吸收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2)农药,兽药,化肥的滥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目前,农药、兽药、化肥滥用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为了防止病虫害,提高产量,改进外观品质,大多数农作物、畜禽在生产过程中都要使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农药、兽药、化肥、饲料。农药的应用一方面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同时也带来了威胁“食品安全”的复杂局面,农药残毒正危害人类健康。由于人类随心所欲地使用农药,造成了无法克服的农药残毒污染食物。

(3)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牛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近几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的连续主动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仍占首位,高达39.62%。

(4)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它无法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仍较重,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食品卫生事故时有发生。二是职责不清。我国现行食品监管机构分工不明确、部门和部门不统一,导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等情况的出现。还有各地区各部门标准不统一。另外,食品监管部门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也比较落后,检测人员的素质也有待于提高。

3有效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建议

(1)保护生态环境,大力研发生态类农药、兽药和添加剂产品。保护生态环境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本途径。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国际食品安全的发展趋势。制订我国中、长期药物残留监控计划,研究和开发价无残留、无污染、全替代的农药和非抗生素、化学药品饲料添加剂,这是解决目前存在的农药、兽药、化学药物残留问题的长远目标和有效解决办法。

(2)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联合多个部门参与研究、修订、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并赋予其强制性及可行性。结合我国食品卫生检测标准比较落后的特点,根据我国蔬菜及动物源性食品生产中存在的农药、兽药残留严重、重金属超标等突出问题,参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标准,制定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执行标准,同时,还可以将一些标准适当限制进口,保护并促进我国蔬菜业和动物源性食品产业的发展。这对于中国食品安全建设具有核心作用。

(3)加强食品污染与生物性监测体系建设。通过持久地开展并加强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等生物监测,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鉴定常见污染物的来源与污染原因,确定国家食品污染水平和对健康的危害,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可有效解决食品安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确定问题。食品安全规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仅仅依赖政府机制,也不能完全达到理想的规制目的。政府监督作用有会出现失灵现象,仅仅以法律和行政监督难以达到理想的规制结果。为从根本弥补这一缺陷,就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报道、企业食品安全协会和民间团体与个体的社会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喻凌寒.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食品和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第6篇

城市生态安全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安全是指有效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和文化模式,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最终实现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生态安全的城市运行系统。

因此,为提升世界各国城市生态安全意识,促进城市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联合国人居署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拟在2013年4月15日举办的联合国人居署第24届理事大会上共同启动“全球城市生态安全排行榜”项目。届时由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大连国际生态安全研究所开发和设计城市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一并启动。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以国际城市为评价对象,指标的设计既要体现综合性、整合化的城市特色,充分覆盖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生态三个维度;又要充分体现生态安全健康性、脆弱性的本质特点,同时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生态安全研究中的关键要素因子,力争指标体系的城市特色凸显、安全味道十足,国际城市通用。运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既能为国际城市间生态安全的横向比较提供标准,又能为目标城市辨识其生态安全状况及其生态系统演变趋势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工具。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such as housing shortage, traffic ja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source shortage, urban floods and food security,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not only influence the people’s survival and living but also restr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ety and economy. This makes people reflect deeply on the mod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our production and living modes, centering 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the world and pursue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has emerged.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is a naturally,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compounded artificial system.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refers to establishing a rat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system by means of technologies and cultural patterns featuring ecology factors so as to improve the function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system, promote the cycle of materials and reasonable flow of energy,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coordinate the way and degree of utilization of c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safety and ultimately build an urban operating system with rational structure, high effectiveness and ecological safety.

第7篇

关键词:甘肃生态环境水安全管理对策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则人类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最终会因为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的生存而丧失殆尽。一是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不遭受污染与破坏,或处于未面临污染破坏威胁的良好状态;二是环境安全主要涉及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群健康及经济发展,对国家及国际社会产生的威胁。

一、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环境安全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的充当环境保护和建设过程,包括许多,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从总的目标,就是要营造一个健康、节能、舒适的人居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树立生态建设观,二是考虑时间的因素,需要树立建筑和系统全方位的生态观,不仅是建筑,还要关注一个生命从开始到结束整个的过程,三是考虑空间因素,比如建筑选址,应当选择对环境干扰最小的地方,我们现在选址都会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去建设,在这当中,可能就有些破坏,如果选择环境不太好的地方去建设,把那里的环境变为优美,将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贡献。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第一要注意保护和节约地球上的资源,其次是复合的生态观,复合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的尺度上,城市的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的生态系统、人工的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共同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第三个要讲的是生态优先。许多领导和建设单位都提出这样的说法,就是生态环境它关系到人们生活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是难以恢复的,另外一个就是,很多人的生态意识还相当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强调生态优先。它在城市规划中就体现在生态安全格局中。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同部门,不同学科总体协调,多方配合,统筹安排的,在城市建设的领域里,做这个工作,单靠一个学科是不行的,必须多学科的交叉,才有可能全面做好。第四就是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在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那里已经有很多实践了,从生态环境建设的可实施来看,要求成果的数量化、定量化。第五是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这个指导思想,在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当始终贯彻。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并不可避免的产生水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的有限、水质的破坏等问题,日益引起了人类对水问题的关注。水环境安全问题不仅是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水环境安全是有别于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安全,虽然水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也是指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但它更强调的是把水作为一个环境要素,强调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水量与水质的统一体,包括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是从环境学角度的动态的概念,而不是资源学角度的一种为人类的利用程度的概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水环境安全的概念应该定义为:水体保持一定的水量、安全的水质条件以维护其正常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保障水中生物的有效生存,周围环境处于良好状态,使水环境系统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同时能较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人类自身和人类群际关系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水环境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水环境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自然型水环境安全,如干旱、洪涝、河流改道等,以及人为型水环境安全,如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等。其外延指的是由水环境安全引发的其他安全,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水环境安全与人类健康水质问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安全、卫生的饮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保护水环境的自然生态系统上,探求合理的生态用水量,将水环境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共同考虑,力求达到可持续利用的境界。

二、甘肃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利用、保护、管理探究

甘肃部分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水源流失,荒漠化趋重,沙尘暴肆虐。甘肃部分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的水资源严重不足,并不断的减少使得水环境已经明显恶化,由于对水资源大规模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与水环境的严重失调,而日益恶化的水环境质量又需要增加治理生态环境的社会成本。水资源治理社会成本巨大,进而造成人民生活贫困和生态环境贫困的恶性循环,水资源的锐减以及所带来水环境水生态的变化,给甘肃部分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生态治理提出严峻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甘肃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危机和水资源危机应该定性为应急性治理。应急性治理的特点就是短期内投资力度非常大,应急状态结束,还会有一段周期较长的修补期。不论应急还是应急状态结束后的修补都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巨大环境成本投资的典型。水环境的恶化民众生产环境不稳定水环境的恶化,使得其生活生产环境随之恶化,为了生存发展或是更好的生存发展,很多人选择背井离乡,或是投亲靠友;或是政府引导移民;或是高考移民。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移民其实就是生态难民!是人类在与自然的较量中的一种消极与退缩。水环境的恶化人民生产积极性很不稳定水环境的恶化,即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上内部和外界的宣传力度的加强,而一些当地民众以及外商投资者对这种宣传的理解与把握不准确,致使他们对生活生产环境产生一种消极甚至抵制的态度,认为水环境对当地发展的制约是致命性,长效投资的环境成本是制约他们货币需求的最主要原因。

从科学的水量预测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甘肃部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甘肃部分地区的水资源预测总量减少,且随着甘肃部分地区水环境危机的日益显现,生态用水量呈现上升趋势。笔者对这种趋势做一点简单的分析,认为甘肃部分地区水资源用量是量的减少是相对的减少,并不是绝对的减少。按照现在甘肃省和河西地区水资源减少的趋势推断,到2020年河西地区以及整个甘肃水资源储存量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有气候的持续干旱、地下水位的连续下降、工农业发展的影响等。所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寻求生态环境与水资源制度与技术革新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甘肃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与水资源利用、分配、保护对策

水资源的危机大体上分为水量性危机和水质性危机两种,水量性破坏最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径流量和库存量的量的减少,水质性破坏应定义为水资源矿化度升高以及盐碱化、荒漠化的趋重等。(1)水量性危机具体表现在上游来水量减少与地下水资源的减少河水供给量的逐年减少,使得经济发展需求的日益强烈和水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变得异常尖锐,只能够开发地下水资源以保证生产发展需要,致使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度上升。(2)水质性危机具体表现在地下水质恶化。由于大量、反复开采日以枯竭的地下水,加上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绿洲地下水质已呈明显的恶化趋势,恶化范围蔓延扩展。地表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从甘肃部分地区水资源分配状况分析,甘肃部分地区在现有的经济模式和经济体制之下,水资源分配是一种政府行政指令性水资源配置模式。水资源分配从层次上说分为河流上下游各县市之间的分水,可称为一次分水;县境内各渠坝之间的分水,可称为二次分水;渠坝各用户之间的分水,可称为三次分水。而对于甘肃部分地区来说,水资源是一种严重稀缺资源,根据稀缺资源的分配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分配的原理可以看出,不论是跨区域,还是区域内水资源分配都是一种利益分配,具有利益矛盾复杂化、尖锐化和不易协调等特点,处理不好可能会成为地区纠纷的根源之一,也是关系人民生活、国家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原则,也包括生态补偿问题的讨论,当上游的发展用水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其上游的地区应给与相应的生态补偿,以经济补偿为主要方式。为保护日益锐减的地下水,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地下水开采审批制度,非经审批不得私打水井,违者将处以严重的经济制裁。

从水资源管理状况分析,水资源管理是指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水资源管理严格遵照传统产权体制之下水资源管理思路和方式方法,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思路和方式方法的的特点是:强化政府职能,忽视经济与市场手段作用、统一管理、单方意志性强、效力先定性、强制性、自由裁量性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都有其优势和弊端,最好的方法是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单方面强调一方或忽视一方都是导致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重要诱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实践中水资源分配、利用、管理活动也在不断地市场化,这种客观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我们在进行市场性管理的过程中应将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管理模式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得市场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市场与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经济利益的刺激性、市场决策的灵活性、市场信息的有效性等的一系列优越性,是迄今人类发现的调控市场经济秩序有效进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必将取得很好的成效。

甘肃部分地区水资源产生诸多严重的问题,最本质的原因是水资源产权不明晰。产权是一定经济主体依法对待定经济客体(资产)所有、使用、处分并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为产权四要素。在甘肃部分地区以及中国的很多地方出现类似于甘肃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或其他依附于土地所有制的资源危机,也可以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法律嗣后漏洞。我国《宪法》第9条以及《水法》第3条的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的一切水资源均属国家和集体所有;我国《水法》规定国家通过颁发用水许可证和征收水费来体现对水资源拥有的所有权,即国家和集体是水资源的所有权的绝对所有者,同时也是水资源产权绝对所有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其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这种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物上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的完全结合是不可能的,相反的这种物上所有权和用益物权往往相分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这使得水资源产权属于国家和集体的基础体制和现实中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不相适应逐渐显现。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严重扰乱了社会水资源分配、利用和管理秩序。

水资源供需态势迫切需要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通过制定流域和区域内的水资源规划,明晰初始用水权分配,促进上游和下游、农业用水和城市用水、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等之间关系的协调,才能处理好开源、节流与保护的关系,解决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自由流通,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资源战略应急制度,水资源调节和管理机制的多元化和高效化,明确水权市场交易制度的宗旨和目的是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一些优越性和合理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稀缺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达到区域和社会整体的水资源分配、利用、管理的实质公平正义。坚持保护环境、节约水源的原则,一旦违反保护环境、节约水源原则,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坚持满足饮水安全需求;满足粮食生产用水需求;满足经济发展用水需求;满足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的主次层次原则。

四、结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水环境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也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确保人类安全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更加要自觉地肩负起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个历史的使命,全面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为营造一个健康、节能、舒适的人居环境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8篇

从双层银行体制的建立、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到发展金融市场,从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到分业经营,从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监管到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等,均采取了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其特点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

政府出于国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通过直接的行政干预机制来分配金融资源政府对国有银行的经营进行行政干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利益集团的形成国有银行产权结构模糊、效率低下以及各种行政干预所带来的问题政府对国有银行实施救助与改革政府行政干预得到强化政府再次行政干预进行救助与改革国有银行产生“适应性预期”,即认为政府还会通过各种手段救助国有银行……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自行强化机制。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一种渐进式制度变迁。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在坚持公有产权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体制外推动,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之所以要走体制外增量改革引致体制内存量改革的道路,是因为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产权的模糊使二者缺乏通过制度变迁而获取外部利润的动力,进而形成一种“变革惰性”。作为初始变革的既得利益者,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既不想回到“集权型”体制中去,也不想通过制度变迁退到市场体系中来。

这种改革方式是在存量改不动的时候,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最终带动存量的改革。我国银行制度变迁之初,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模式,而是随着改革的推进,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调整目标,这也是渐进式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相应地,我国也没有一个全面、综合、配套的改革方案,我国银行制度变迁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

(本文摘自《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第116―118页)

荐读理由:1988年10月,为竞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约翰逊领导的管理团队首先和克拉维斯展开了交锋,随着投标进程的开展,弗斯特曼、马赫等人也加入到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收购大战中来。最终KKR公司虽然赢得了收购大战,但是面对毫无盈利的前景,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再次处于被抛售的境地。此书对这次收购的来龙去脉介绍得细致入微。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这次收购20周年的时候又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采访,介绍了这20年来主要人物的情况和华尔街的变化,让读者对这次收购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门口的野蛮人:历史上最著名的公司争夺战》

作者:[美]布赖恩・伯勒、约翰・希利亚尔

译者:张振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9月

荐读理由:本书尝试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产业安全问题。根据产业的生态系统特性,跨学科地类比分析了产业与生态系统、产业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产业入侵与生态入侵之间相似的生态学机制。同时,借鉴生态系统健康预警指标,从活力、结构和恢复力三个维度构建了产业安全的生态学预警指标体系;借鉴生态入侵原理,构建了产业易入侵度预警指标体系;实证评估与预测了我国制药等产业的安全状态和易入侵度,并借鉴国外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从生态学角度提出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

《城市:改变发展轨迹(看地球2010)》

主编:[法]皮埃尔・雅克、拉金德拉・K.帕乔里、劳伦斯・图比娅娜

译者:潘革平

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生态问题开始日渐显露。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污染成了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成了低碳经济发展下的主题。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追平世界经济,因此难免会在发展过程中忽略环境的污染。在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远高于世界水平,因此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将面临能源消耗不停增长、生态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的局面,为了对生态环境污染以及过多的碳排放做出一定的约束,对于低碳视角下产品的评估成了当前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产品安全指标的构建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对于产品的安全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安全的基础之下,产业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之中能够抵御来自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国内外,在国家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中加入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都比较少,但是,面对我国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体系构建已经迫在眉睫。更进一步,低碳视角下产业安全评估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低碳建设与产品建设理论的完善,同时实现了低碳经济与产业经济的结合,这是产业从定性研究迈向定量研究的一大步,是低碳经济视角下评估产业安全的重要依据。以产品的安全内涵出发,依据产品安全评估体系建立的原则,从产品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与生态安全三方面构成产品安全指标体系。

二、产品安全内涵

(一)产业安全研究评述

随着全球经济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产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而产业的进步离不开资源,不仅是社会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环境资源。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对于产业安全的一些见解,同时提出了产业安全的衡量标准以及评价体系,其中有几个代表性的如下:何维达教授在其出版的书中很早就提出了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将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分为四个大类。首先就是国内外的发展环境,企业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环境。其次是产品的竞争力,如果产品没有丝毫竞争力,那么无法盈利的产品必然不会被企业所接受。在之后就是产业国际控制力以及产业依赖度。产业的国际控制力是指产业在国际上占有多大的比重,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的产业不仅仅利用在国家,同时在世界上也会获得一定的地位,而产品的依赖度就是指这个产业对于外部条件的依赖,依赖度越小,那么在面对外部条件的改变时所受到的影响就会最小。依据这四大因素,产品安全被分成了安全、不安全、危险三大指标。徐芳以生态学的角度对我国产品安全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决定以自己的认知理解来建立产品安全评估体系,他认为产业会存在四个指标,这些指标描述了产品的整个过程,由此得来的指标将最具有权威性。这四个指标分别是产业的活力、结构、恢复力以及对整个产品汇总后的综合指标。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这四个指标涵盖了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产业的发展之路上总会存在低谷,产业是否能一直满足大众的需求并持续保持活力,这是产品是否有价值作为安全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产业结构指标从产业本身的结构来进行分析,判断产业结构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是否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恢复力是指在产业经历过外部因素的影响之后能正常回归原来的轨迹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抗风险的能力的体现,最后是产品的综合指标,综合全部的信息给出的一个指标。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认为,从产品的控制力、竞争力、成长能力以及发展环境作为产品的评价体系更为合适。在其中,占用最大比重的是刚引入产品安全评估体系中的产业发展的能源环境及资源约束和产品生态环境。产业的前期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只有足够好的发展环境,产业才能在刚起步的时候得到良好的发展,在产业的之后发展中,生态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稀缺将会限制产业的发展,因此资源的约束是产品安全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低碳视角下产业安全的内涵

在产品安全研究论述之中我们知道我们在研究产业安全评估体系指标的建立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产业经济的安全性,同时产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的资源约束以及无限制的过量碳排放会对产业本身的发展造成影响。我们可以从低碳视角下来分析产业的内涵,那就是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被背景之下,本国的产业能够抵御来自外界的各种不利因素而保持发展,不会因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源的限制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过多的约束,能够长期使本国产业处于安全的状态,产业在外部要具有一定的控制力以及竞争力,在内部要有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产业安全评估体系的重构

(一)产业安全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与综合性原则在设计产业的安全指标评价体系时,应该覆盖面极为广泛,从全面反映资源、经济、社会的相互作用。这不仅涉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层次,同时也关系到的人类的生存方面。因此,具有科学性与安全性是产业安全指标评估体系建立的第一原则。2.实用性与可测性首先指标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产业安全评测的需要,如果建立的评价指标没有实用性,那么建立的指标体系将毫无作用。指标的建立是为了反映产业安全的现状供管理层制定相应的政策,所以指标的建立应该具有易理解与易接受,满足实用性的特点,同时,指标都是可测的,每一个指标所对应的值应该是由对于目前的产业经济状况计算得出的,具有准确性。3.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产品安全评价体系应该尽可能的量化到每一个产业,因为这样的指标将会有非常高的准确性,但是总会存在产业无法量化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无法避免的使用定性指标。4.长短期产业安全相结合产业安全体系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短期,同时要关注产业自身的长期发展,短期产业安全重点在于产业环境的改变以及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长期产业安全则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产品安全都应该重视。

(二)产业安全评估体系的基本内容

1.产业社会安全性产业社会安全性是指一个产业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产业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及阻碍社会的进步,还会对社会的大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产业的生存离不开国家的扶持,而国家提供的就是社会发展环境,社会影响是自身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2.产业经济安全性产业经济安全性是指产业在依靠其他因素而存在的依存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也就是其竞争力,产业能否稳定发展下去的控制力,主要从外商投资依赖度、产业能源依赖度、产业集中度、产业国际竞争力、自主品牌等方面来反映。3.产业生态安全性产业生态安全性是从从产业发展开始的资源能否满足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否能做到最小、碳排放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反映,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就是能源约束力、生态环境约束力、碳排放量、环境污染率以及资源回收率等方面。4.产业安全的评估方法和模型产业安全指标处理方式是首先完成对需要获取指标的筛选,不满足要求或者不符合的指标不记录,对获取的指标进行分类,使用一些分析法;用于完成指标的预测以及自学功能,比较著名的就是回归法平均模型;最后就是指标综合以及权重分配,但是目前对于权重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样会对产业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一定影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