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营企业地位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1 16:17: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营企业地位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民营企业地位

第1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和谐社会 地位 作用

一、河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1.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6855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省GDP比重达55%;实交税金475亿元,同比增长43.4%;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16万家,实现增加值2152.32亿元,同比增长29.1%,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继续上升,首次超越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51.9%,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左右,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均达70%左右。

2.民营企业新上项目质量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显著。 2006年底,全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占全省科技企业总数的90%,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60项。2007年6月底,全省有168家民营企业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61个;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5项,33种产品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237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253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省民间投资比重由2003年的26.1%提高到2006年的54.3%,其中民间投资项目占城镇投资项目65%,对城镇投资贡献率达75.6%。

3.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增强,民营经济已成为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2006年与2004年相比,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由411家增加到1091家。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出口总值25.06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

4.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1625.1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1/3以上,其中新增就业110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的60%以上。从资金总量看,民营企业注册资本2085.8亿元;全省个体工商户总数 130.63万户,从业人数 281.8万人,资金数额达204.38亿元。

5.民营企业已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统计,全省民营企业已占到县域企业总数的98%以上,2006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企业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0%左右,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尽管河南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1)民营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较弱

全省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整体偏小,集团化程度低,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规模效益。民营企业多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比重较小;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短期化行为严重,向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投资多、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少;向流通领域投资多、向生产领域投资少;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技术供应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未完全建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科技型企业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进入深度不均衡

2006年在国民经济18个大类行业中,民营企业都有进入,但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新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民营企业投资的产业进入深度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高达75%~90%,民营经济的进入深度明显不足。

(3)民营企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全省民营企业增长模式仍然比较粗放,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内生机制不健全,发展效益还比较差。产业结构方面呈“橄榄型”结构,第一产业不仅数量少且规模小;第二产业比重偏大,且大多集中在资源开采和传统加工行业,产出能力较低,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第三产业投资和发展势头不旺,比重偏低。

产品结构方面,初级、传统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名优特新产品少;不少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外延型和数量型发展路子,传统工业色彩较浓,加之受地方局部利益驱动,造成资源过度开发、产能过剩、污染环境且引发许多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节能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

地区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趋同。全省民营企业数量众多,门类齐全,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资源主导型、粗放型增长经济特征比较明显。工业园区和特色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产业规模小,集中度较低,产业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不突出,支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民营企业中自营出口和利用外资的份额比较少,经济发展外向度相对较低,开拓国外市场存在一定困难。

(4)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亟须提高

受制于大环境的影响,不少企业管理者来自不同阶层,很多不是职业经理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工商管理知识培训,经营过程中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品牌意识等比较淡薄;企业家凝聚力不强,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相互合作;家族化管理严重,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企业文化;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优秀人才对企业没有认同感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有些企业家的知识结构老化,熟悉传统产业,对新型产业了解少,投资决策思路不宽,模仿多、创新少,重战术、轻战略,决策盲目,小富即安,缺乏创大业的勇气和魄力,知识产权观念不强、保护不力,劳动纠纷不断增加,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信誉不高,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导致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5)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政策环境不尽如人意。一是缺乏平等发展的政策环境。多个行业或领域如邮政、通信、广电、电力和金融等,民营经济进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玻璃门”现象,即看得见、进不去。比较突出的是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各种理由抬高民营企业准入门槛;二是相关扶持政策缺乏力度。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一方面不系统,没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少企业未能享受。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涉及到许多部门,但目前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支撑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中介服务机构缺乏,面向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在信息获取、人才培训、市场策划、引进资金、税务、记账等方面得不到支持;有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下,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现象。

市场法规不健全。有的地方一方面支持、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却自觉不自觉地侵犯中小企业财产权,“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加之市场监管不力,信用体系不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创业机制尚未形成,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正确评价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南民营企业目前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民营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是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的有生力量。

1.民营经济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其中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最重要基础。2006年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0%,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5%;实交税金增长43.4%;实现出口总额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民营工业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超越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51.9%,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原崛起的生力军。

2.扩大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普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社会稳定与社会就业率成正比,社会就业率越低,社会越不稳定;反之,则社会越趋于稳定发展。

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下降。民营经济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创业成本低、对务工者技能要求相对较低、成为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河南省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625.1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1/3以上;其中新增就业110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的60%以上。民营经济在就业上的突出贡献,增大了居民家庭财富,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国家增加了实力,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如此,民营企业还培育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企业家,造就了一大批新型产业工人,改变了农民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缩小了城乡差距,成为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3.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自由地创业、创造和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民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已成为十分活跃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2006年底河南民营科技企业占全省科技企业总数90%,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的有260项。2006年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出口总额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

4.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不少民营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制造、建筑、运输、商贸等领域,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新兴服务、高技术产业等领域拓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民营企业企业在“专、精、特、新”方面迈出了步伐,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大多数私营企业首选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增长尤为迅速;以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优化了产业组织结构。目前河南省超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已达388个,在全省工业经济中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各类园区共集聚企业12.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上缴税金257.6亿元,产品出口131.6亿元。 同时,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近年来,民营企业的捐赠、捐建、捐助活动,不仅次数、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量档次方面也有所提高,已成为发展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的重要依托。

5.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大动力

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缓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和农村,导致如人地关系紧张、就业结构畸形、城乡消费断层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等诸多问题。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照搬他国模式,而必须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之路。

从河南现实情况分析,民营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中的二、三产业不断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直接提供了产业支撑,增强了小城镇的经济积聚作用,加大了小城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避免了农民过度向大城市涌入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河南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2085亿.河南日报,2007.8.11

[2]郭运敏:对河南民营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思考与建议.中国中小企业河南网,2007.6.25

第2篇

关键词:民间借贷 金融制度 企业转型

一、引言

温州作为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在改革开放时首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建立起了市场化的制度,走出了富有特色的路子,“温州模式”,被全国乃至全世界学习。在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中,民间借贷对其贡献良多。2011年以来,温州又再一次成为了聚焦点,其中小企业掀起的“跑路”潮,再一次把温州推到了风口浪尖上。2011年到2012年10月期间,一大批温州中小民企业和担保公司倒闭,出逃企业家达到了400多位。企业家外逃的原因都是深陷债务危机,企业正常的经营已经无法支付民间高利贷的利息。

同属浙江省的宁波,虽然延续着2011年下半年的平稳回落走势,但整体局势乐观,呈现“低开稳走”的态势。2011年宁波市实现了生产总值GDP6010.48亿元,这是继2007年突破3000亿元、2009年突破4000亿元、2010年突破5000亿元之后,宁波经济总量连续第四次突破又一个千亿元大关。(中国报道网)

二、民间借贷危机对温州民营企业影响原因浅析

1.温州民间借贷危机是成因

(1)温州民间借贷的形式

温州民间借贷的规模很大,据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监测分析,2011年末2012年初,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在1100亿元左右,与该市GDP的比值约为32%。,其中用于一般性实体投资的只占35%,即380多亿元。(浙商网)其借贷主体的出借方主要是一些个人,少数还包括一些中介和准金融机构,但是为数甚少。因为借入方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本身企业的信用不高规模不大,在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想要取得借贷需要的时间、精力花费甚多。借贷的利率高、风险大是温州民间借贷的“特色”,据调查,2011年温州的民间借贷年利率平均约为24%,社会融资中介的放贷利率在高达40%以上。(搜狐财经)正是由于民间借贷利润率如此之高,甚至高于企业的利润率,因此企业融资后将一部分投入到了“钱生钱”阶段,想获取因借贷损失的利润,久而久之,企业因将资本大量投向非生产领域导致企业内部产业空心化。

(2)民间借贷所来的资金流向

上面我们简要说了企业将借贷取得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投入了非生产领域,下面是温州市监测调查分析的具体分布情况。“当前1100亿元温州民间借贷资金的具体用途分布如下:1、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占35%,即380多亿元,主要是一般社会主体直接借出和小额贷款公司放贷的资金。2、用于房地产项目投资或集资炒房的占20%,即220亿元。包括一些人以融资中介的名义,或者由多家融资中介联手,在社会上筹集资金,用于外地房地产项目投资;也包括一些个人在亲友中集资炒房。3、由一般社会主体(个人为主)借给民间中介的占20%,220亿元。4、民间中介借出,被借款人用于还贷垫款、票据保证金垫款、验资垫款等短期周转的占20%,即220亿元。后两部分借贷债权或资金(合计40%)没有直接进入生产、投资等领域,而是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5、剩余5%即60亿元为其他投资、投机及不明用途等。”(和讯网)

由上述数据分析可得,温州的民企借贷来的资金仅35%用在生产经营即发展实体经济上,而其他大部分都流向一些炒房炒股等非实体经济上。试问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温州人素来被称为是会赚钱的商人,骨子里流着经商的血,这首先与他们地域文化是分不开的。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致力于实业的企业由于图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出现炒房炒股等投机行为,温州炒房团因此出名。在首批炒房团获得高额利润后,企业更是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向这些“快钱”的身上。一方面,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将融资来的资金没有用于生产经营,而脱离了实业,出现这样的利润分配方式本末倒置的现象。

2.金融制度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1)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民间金融机构落后

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金融机构面临许多限制,如对银行信贷配置的限制,中小民营银行的准入限制,存贷利率的控制,这些原因导致了市场上的资金不足。当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地下钱庄出现时,企业纷纷转向融资借贷,趁着这股热潮,这些民间金融机构也忽视了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出现了操作不规范,投机性强的现象。当实体企业破产时,这些关联的民间金融机构也相应倒闭,引发了民间借贷市场动荡。

(2)“地下钱庄”盛行

在温州地下钱庄很多,与民间借贷不同,地下钱庄是一类以盈利为目的,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秘密从事非法金融活动和洗钱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为什么会出现地下钱庄呢?第一,地下钱庄的成本低,所谓“地下”,放贷人不能阳光经营,就不需要办公地点,也省去了一系列像非银行金融机构一样需花费的费用;第二,地下钱庄无需缴税,地下钱庄在政府的监管之外运行,逃避了税收环节;第三,由于地下钱庄经营成本低又无需缴税,使得放贷人的利润趋于最大化,在钱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地下钱庄在温州产生。一些企业主缺乏法律防范意识,便参与到地下融资的活动中去。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和地下钱庄在暗处的情况也让政府部门束手无策。

3.温州中小企业机制体制存在问题

(1)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不规范

温州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是“短、小、急、多”,企业贷款多为短期借贷,贷款数额较小,对单笔资金贷款的笔数多。温州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不规范,缺乏一定的抵押物和担保信用,因此不符合银行贷款标准的形式。

(2)企业转型升级存在困难

温州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这种企业的所有权主要掌握在一人手中或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中,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往往以个人意见来对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缺乏群体观念。并且一代接一代管理模式的固定化导致缺乏创新理念,转型受到阻碍。另外,温州的民营企业多数以制造业为主,据了解,温州的支柱产业主要有劳动密集型构成,如眼镜、打火机、制鞋、灯具的生产。这几个行业无一例外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乏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要把这些产业转换成新型产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太乐观的情况下,温州市政府在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转型的力度不够,在高利贷崩盘的情况下,大批民营企业倒闭。

三、借贷危机下宁波民间经济发展平稳的原因分析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

(1)实体经济发展平稳

与温州不同,宁波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2011年宁波市实现了生产总值GDP6010.5亿元,民营企业创造的GDP约占了全市总量的80%。宁波市的民营企业也遇到资金问题,但是,宁波市的金融制度比较规范,地下融资活动少见,不能说不存在,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筹集资本大部分用在了生产经营上,尤其在宁波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上,凭借其技术创新、机制灵活等优势,不断发展扩大,为繁荣地方经济,解决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宁波的实体经济也是以制造业为主,但是传统支柱行业存在着高消耗、低性能、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因此在温州热衷于炒房炒股时,宁波正致力于高科技产业的投资。

(2)政府对中小企业加大金融扶持

在温州跑路事件连连发生后,宁波市政府出台《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若干意见》,提出在此非常时期金融机构要让利于企业,对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企业不抽贷、压贷,不变相提高利率。防止因银行抽贷、压贷造成企业非正常资金链断裂。同时,提出规范民间金融秩序,对于企业之间因民间借贷发生纠纷的,要引导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此外,《意见》还提出,要拓宽民间资本合法出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或参股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政府出台的这项政策,无疑是宁波民营企业危难时刻的一剂良药,帮助民营企业提升信心,重整旗鼓。

2.企业战略转移加快

(1)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南临温州,北接上海,是一座港口城市,与外界交流机会多,受上海都市企业和公司发展的影响,也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宁波的民营企业最早也是属于家族企业,但是,宁波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完成了资本、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对市场竞争也有了深刻认识,意识到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实力提升必须依靠技术升级和再融资能力。因此,宁波民营企业根据民营经济的企业制度发展方向,向现代家族企业过渡。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淡化家族制色彩。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通过营造良好的升级环境、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对优秀企业的激励等,为民营企业投资科技、信息、现代服务行业等技术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可能。

(2)配套协作,集群发展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是一个全能企业,如果一个企业离群索居,这意味着他在市场上的交易率相当低,因此,宁波民营企业的集群发展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点,“块状化”和“产业链”正成为宁波民营经济的发展亮点。宁波有六大产业集聚区,如北仑产业集聚区、镇海产业集聚区、象山港产业集聚区、余慈产业集聚区、中心城区科技产业集聚区和鄞奉产业集聚区,140多个依托专业市场而形成的“块状化”经济发展形态,如象山针织、北仑文具和宁海磨具等。“产业链”式产业集群,是依托当地强势产业、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而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形态。如余姚塑料产业,以余姚塑料城为依托,一方面带动上游塑料磨具乃至塑机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搞活下游整个塑料市场。

3.新甬商文化在宁波经济中的作用

宁波帮是近代著名的商帮,在经济、科技与社会领域影响甚大。宁波商人在创业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诚信经营、团结互助、爱国爱乡”的甬商文化,是宁波人民的宝贵财富,宁波民营企业主在这样的土地上,全心致力于实业,脚踏实地发展民营经济。借助“宁波帮”这个强力后盾,宁波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也积极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市已累计批准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超过1200家,项目总投资额约20亿美元,分布在全球92个国家和地区。据市外经贸局的统计,目前我市企业已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接近200家。此外,我市企业还在海外设立了设计研发中心、矿产资源开采机构和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国宁波网)

四、结束语

通过对上述温州和宁波在借贷危机下不同表现的原因分析后,对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

1.认识到民间借贷越来越成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必须将其规范化、阳光化,避免非法集资和地下非法融资现象的出现。

2.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重。实体经济是基础,虚拟经济是辅助。企业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把资金和精力都建设在企业实业,同时,通过虚拟经济的恰当界入,为实体经济助力,使全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最快、最优的配置。

3.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包括商业模式、资本运作模式、国际贸易模式、品牌战略转型等一系列企业转型模式。政府在此过程中应加强扶持力度,使民营企业应走向国际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张明华.宁波民营企业转型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2]李崇刚,付冬梅.“地下钱庄”与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民间借贷方式比较[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11,20(1)

第3篇

【关键词】微利时代; 民营快递; 发展思路.

1 微利时代浅谈.

在经济学术语上,微利相对于暴利。微利时代是对市场环境的利润率的一种描述。根据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微利时代代替高利润时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要想在微利时代取得生存,开发新产品、确保质量、降低成本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应对行业中“一窝蜂”降价浪潮的绝佳办法。

国家间的市场竞争取决于国内市场竞争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提是国内的开放。作为 WTO 成员国,我国正在市场经济领域加大开放力度,这就要求企业压缩产品成本、增加技术投入,增加微利销售中的利润率。在微利时代,消费者也不会只关注价格,产品的性能、技术、质量以及附加服务也是其关注的对象。微利时代的民营快递企业怎样在微利的前提下,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增加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其应考虑的问题。

2 国内快递行业浅谈.

国有、外资以及民营快递是国内快递市场的主体。国有快递规模较大,建立时间长,发展久远,中国邮政 EMS 为典型代表。中国邮政 EMS 业务范围广,国内外业务皆有涉及。曾在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在中国快递市场独占鳌头,就目前来看,国有快递依然占据 22% 的市场业务量份额。就外资快递而言,通常指天地快运 TNT、联合包裹 WPS、联邦快递FedEx 以及敦豪国际 DHL 四家跨国快递巨头,进军国内市场后发展速度惊人,利润率较高,但仅占据国内快递市场业务量份额的 1. 8%。

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催生了民营快递,上世纪 90 年代,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快客达”就是首家民营快递企业。随着时代的推进,民营快递业日益壮大,但进步速度依然缓慢。以 2005 年为界限,电子商务的兴起让快递支付有了突破性变革。与淘宝签约的“三通一达”已经是民营快递行业中的领军企业,这几家快递的业务份额中有 55%为网购快件。

快递业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民营快递企业的等级数量也已经超过了五千以上,同时也加盟了许多品牌企业。从 2012 年统计数据看,民营快递的业务量占据市场份额的 75%以上,其业务收入占 60. 5%的市场份额。

通过对国内快递业的现状分析发现,民营企业的业务量以及业务收入、发展速度、市场活力均比其他两类快递业更具有优势。但需要注意到,民营快递注册数量上千家,存在规模偏小的现实,个体竞争力非常弱。超过 100 万注册资本的民营快递也小于 20 家,经营方式多为自负盈亏、加盟承包的方式。另外,加盟企业办公场所不固定,设备简陋。低端市场是其主要的业务集中点,网络购物占据业务的 80%。

3 民营企业发展不足.

3. 1 普遍的低价竞争.

民营快递行业中,顺丰快递具有较高的市场定位,而其他的韵达、圆通、申通以及中通等皆定位于中低端客户群,此类群体价位低、数量大,无严格的时效要求。因存在单一、集中的目标市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相互间的价格战较为常见。另外,国内民营快递产业分散、数量庞大与高度依赖网络购物,这就造成了议价能力薄弱的现象。民营快递为增加业务量,不仅要讨好巴结电子商务网站,即使是中小网商,民营快递也不得不卑躬屈膝。为了短期的利益增长,民营企业以低价吸引客户。恶性的低价竞争增加了投入成本,快递费用的降低也让利润薄弱的快递件堆满了仓库,降低了派件的质量与速度,“爆仓”现象频发。因为价格恶性竞争,消费者也会选择低价快件服务,在此起彼伏的低价中,价格的恶性循环在所难免。

3. 2 服务质量的缺失.

服务质量的缺失首先在于恶性价格的使然,价格竞争导致低利润、零利润,运输丢件、快递不快、服务质量不稳定与损件难赔情况多见。另外,服务质量也因加盟式扩张受到削弱。加盟、直营是快递营运模式。直营模式前期投入较大,在发展初期,因资金缺乏问题,加盟式是民营快递降低成本加快发展的良好方式。加盟式带来了网点间的不平衡发展,比如城乡网点、总部和网点、东部与西部网点。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各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齐全,流水线、操作间宽敞明亮,而西部则大多为人力的分检、打包。因东部多为产品的发货区,多流向西部,当快件流量较大时,西部网点的快件会严重挤压,投递延时情况常见,快递成“慢递”,质量水平当然会削减。关于直营与加盟模式的优缺点可见以下图示。

3. 3 有待提高的从业员素质.

理论上说,快递行业的服务与收费都应该较高,从业者的素质也应具有一定的要求。从业者应是扛得动货、吃苦耐劳,同时具备营销能力、沟通能力,具备电脑操作技能。但低价的竞争导致员工工资的减少,高素质人才自然无从觅得。从人员数量上分析,民营快递的从业人数高达一百万,但农民工占据 90%,初中学生占据 70%,年轻人占多数。同时,较低的行业利润下,员工无法享受国家规定的保险,从事快递业也就成为“一种过渡”,难以留住人,更难以招到优秀人员。另外,在职业道德、操作规范上缺乏培训,出现服务意识与专业技能的缺乏,快件损坏与迟到、盗件、丢件与强件情况多发,关于快递的投诉也集中在辱骂客户、物件丢失、拒绝验货、赔偿问题、贻误晚点等方面。

4 关于民营快递企业发展思路.

4. 1 以增值服务彰显个性.

在当前国内快递市场,微利、无利化较为明显,若民营企业一味低价竞争,难以有发展空间。若对快递服务的产品线给予拓展,走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拉开竞争的类似性,方可避免发展困境。民营快递的市场定位应该与众不同,彰显特色。

当占据的市场份额一定量后,可做自己擅长的领域,集合自身优势,分析市场脉动,以业务的独一无二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虽然业务不大,但能做到专业与精致。另外,还应加快创新产品与技术,如升级查询系统、做好技术改造,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此为,在仓储方面,可提供限速服务,如次日达或当日达。产品线的丰富在于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避免价格战的有力方式。

4. 2 创建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动力。民营企业想要在数量庞大的快递业市场占得一席之地,有必要构建企业品牌。创建品牌首先要具有品牌意识,积极创建,扩大在公众间的知名度,以品牌代表企业形象。其次,还应保护品牌,快递业品牌自创建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积极的保护,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保护品牌的观念。对于基层快递员来说,因其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应该着力培训。此外,快递企业的加盟工作也要对加盟资格做好审定,防止形象损害牵连。第三,发展品牌的观念,即扩大品牌的影响范围、创新品牌。通过品牌竞争力与市场形象的提升,充实品牌价值。服务手段、服务产品是创新的关键,以 FedEx 为例,其提供的门到门服务模式,使得其品牌号召力极强。第四,品牌形象体系的完善。要构建品牌识别系统,即视觉与行为上的识别。视觉识别主要包括民营企业的标志、宣传口号、象征图案等要在企业的货物包装、营业门店、运营车辆以及包公用品等充分的展现,混个眼熟。行为识别则是业务处理规范、程序上的统一。形象体系的完善也不可忽视品牌内涵的创建,品牌内涵在于吸引客户的心。

第五,企业品牌的创建更需要推广力度的加大。快递企业品牌美誉与知名度要建立在宣传推广上面,酒香还怕巷子深,企业要将自身的优势通过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外资快递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后,一直努力在推广其品牌。同样,民营快递也可通过评选活动、公关活动、广告、慈善活动、杂质等途径,渗透品牌。品牌的推广方式不拘一格,但要坚持始终如一的品牌理念,不可三心二意,让消费者误认为企业浮躁与靠不住。

4. 3 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民营快递业从业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的发展不利,损害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为此,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可忽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以此追求服务品味与发展目标的新层次。《邮政法》中要求快递员具有从业资格证,民营企业应按国家规范,免费为员工提供培训,要求人员具有资格证书。此外,基层人员的仪表、品德、用语与礼仪等也要经过培训,以规范化的方式提升完善员工素质。

最后,快递企业应该努力完善管理工作。国家颁布的《快递服务标准》参考方案,对快递业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快递业管理者也应该从资本竞争、技术竞争( 硬件设备、物流软件、IT 系统) 、内部管理竞争、产品竞争、市场布局竞争等多层次上下功夫,完善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

5 结语.

快递行业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物资的中转与发送服务。民营快递行业是市场开放后的新兴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活力,个体规模不大,总体从业人员数量众多。市场的开放意味着竞争的增加,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多。民营快递企业的雨后春笋让快递市场出现了价格战,让微利时代的利润日渐稀少。民营快递业只有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积极创建品牌,提升从业者的素质,从管理上寻求完善途径,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王道平,杨永芳. 民营快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2010,( 4) :37 -42.

[2]杨永芳,王道平. 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 预测,2011,30( 2) :71 -76.

[3]马凌,李琼.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增值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0,26( 11) : 145 -147,186.

第4篇

关键词:组织公平 组织支持感 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绩效 中介作用

一、引言

有关组织公平与员工工作变量关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多数成果表明,组织公平对员工行为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Cohen-Charash,Y.,andSpector,P.E.,2001)。Ambrose和Schminke(2009)还认为,组织公平是具有为组织与员工间创造更多的信任与承诺、有益的公民行为、提升工作绩效、增加满意度和降低冲突的良好的预测因子。这说明,组织公平的价值已经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同样,组织支持感的价值也得到组织管理者的关注。DeConinck和Johnson(2009)指出,组织公平、组织支持感是员工取得高绩效的必要条件,并且组织公平与组织支持感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即组织公平可以看做是这样一种表示组织支持程度的待遇,创造了促进组织支持感产生的积极条件。因此,为提升组织绩效并达到组织目标,组织需让员工感知决策过程的公平性,通过社会交换以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进而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Zapata-Phelan,C.P.,colquitt,J.A.,Scott,B.A.,and Livingston,B.,2009;Cropanzano,R.,Paddock,L.,Rupp,D.E.,Bagger,J.,and Baldwin,A.,2008)。

心理角度的公平性研究始于Adams(Adams,J.S.,1965)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个人的投入一回报比率与他人进行比较),强调的是对结果的公平性感知,即分配公平(distributivejustice,DJ)。由于公平理论的不完备及其它分配公平模型(Folger,R.,1984)并不能完全的解释和预测人们对不公平感的反应,研究的焦点转移到程序公平(procedural justice,PJ)(Cohen-Charash,Y.,and Spector,P.E.,2001)。程序公平的研究——相关成果获得过程的公平性感知——扩展了分配公平的研究,因为研究发现对奖赏的分配并不总是像它们在被分配的过程中那样重要(Lind,E.A.,and Tyler,T.R.,1988)。其符合这样一个原则,即组织公平主要是由感知到的程序公平决定的,而并非由分配结果公平决定的(DeConinck,J.B.,and Stilwell,C.D.,2004)。另外,人们对上司的公平的人际对待与有效沟通逐步成为研究焦点,即互动公平(interactional justice,U)(Bies,R.J.,and Moag,J.,1986),因为人们对程序不公平感与互动不公平感的反应具有明显的指向差异(DeConinck,J.B.,and Johnson,J.T.,2009,p.333),程序不公平感的反应更多的指向组织(DeConinck,J.B.,and Stilwell,C.D.,2000),而对互动不公平感的反应则更多的指向上司(Masterson,S.S.,Lewis-Mcclear,K.,Goldman,B.M.,and Taylor,M.S.,2004)。西方相关研究更多的是仅检验公平感的两个维度: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Farh,J.L.,Tsui,A.S.,Xin,K.R.,and Cheng,B.S.,2007),由于中国文化是一种泛家族主义(pan-familism)人治文化及“关系”型社会结构(Kashyap,V.,Puga Riberiro,A.H.,Anthony,A.,and Thomas G.B.,1998),对员工而言,领导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其与领导关系的绝对重要性,与领导有关的互动公平在中国情境下进行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刘亚,龙立荣,李晔,2004)。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公平感的三维度模式展开。

尽管已有成果颇丰,但组织公平对员工工作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Colquitt,J.A.,Conlon,D.E.,Wesson,M.J.,Porter,C.O.,and Ng,K.Y.,2001)。其次,组织公平的不同维度对员工相关工作行为的关联性解释强度,依然存在分歧;以及组织支持在组织公平的不同维度与员工工作行为的不同维度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存在分歧。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但仍显弱势的中小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公平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组织支持理论,探讨员工组织公平感对其工作行为的影响作用,以及员工组织支持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二、理论背景与假设

1 组织公平与员工工作行为

组织成员于工作场所的行为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但主要包括工作描述中具体规定的角色内行为(in-role behavior/work performance,IRB或WP)和超出正式工作角色所要求的角色外行为(extra-role behavior)(Van Dyne,L.,Cummings,L.,and McLean Parks,J.,1995)。以往相关的研究中也提出了亲/利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George,J.M.,and Bettenhausen,K.,1990)、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 X Podsakoff,P.M.,1990)、关系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Borman,W.E.,and Motowidlo,S.J.,1993)等几个与角色外行为相近的概念。本研究将以OCB作为角色外行为。

公平理论为分配公平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理论解释,即员工可以通过改变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来维持公平。另外,基于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组织是员工与组织之间进行长期社会交易的场所,组织公平,尤其是其中的程序公平与互动公平能够促进社会交换关系的形成,进而激发员工表现更多高质量的角色内行为。当组织成员感受到组织的公平对待时,对组织有正面态度,可能会做出一些超出角色内的事,展现组织公民行为(Choi,J.,2008;Chen,Y.J.,Lin,C.C.,Tung,Y.C.,and KO,Y.T.,2008;Kamdar,D.,McAUister,D.J.,andTurban,D.B.,2006)。

Cohen-Charash和Spector(2001)从公平性在组织中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现,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与角色外行为、角色内行为均显著相关。Aryee等(Aryee,S.,Chert,z.X.,and Budhwar,P.S.,2004)从组织政治与程序公平的角度研究公平感与员工绩效的关系,指出程序公平对人际促进与工作奉献有显著的促进作用。Masterson等(Masterson,S.S.,Lewis-Mcclear,K.,Goldman,B.M.,and Taylor,M.S.,2000)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了互动公平与员工绩效的强相关关系。组织成员将本身与组织的依存关系,视为社会性情感的交换时,则当组织成员察觉上司的公平对待与信任,会原意且主动表现以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scott,B.A.,and Colquitt,J.A.,2007;Wong,Y.T.,Ngo,H.Y.,and Wong,C.S.,2006)。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组织公平的三个构面:a)分配公平、b)程序公平、c)互动公平,均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

假设2组织公平的三个构面:a)分配公平、b)程序公平、c)互动公平,均与工作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

虽然组织公平与员工绩效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未能得到一致和令人满意的结论。组织公平感的不同构面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方面,结论有较大的争议。Cohen-Charash和Spector(2001)的元分析发现,组织公平的三个构面均与员工绩效显著相关,但其中的程序公平对员工作绩效(work performance)的解释力最高(p.295),而分配公平则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解释力最高(p.296)。但Colquitt等(Colquitt,J.A.,Conlon,D.E.,Wesson,M.J.,Porter,C.O.,and Ng,K.Y.,2001)的研究却发现,公平感维度中的程序公平对工作绩效的解释力最高(p.437)与上述Cohen-Charash等的研究结论一致,而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解释力最高则是互动公平。以及Miao等(Miao,R.T.,Sun,J.M.,Hou,X.L.,and Li,T.Z.,2012)基于工作满意度的组织公平、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结果关系的研究表明,三维度中分配公平对工作绩效与组织公民行为解释力均为最高,但程序公平却没有显著性影响。基于研究结论的多样性,很难建立假设,但由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组织公平不同构面与员工工作场所行为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Hofstede,G.H.,2001)。所以,互动公平在中、西方文化下的重要性可能不同。基于中国情境的Wang等(Wang,H.,Law,K.S.,Hackea,R.D.,Wang,D.,and Chen,Z.,2005)研究揭示,西方人在进行组织公平判断时主要采用工具性原则,而中国人则是情感性原则占主导。表明互动公平,尤其是其中的人际公平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不是说员工一上司关系在西方社会不重要,我们只是强调在中国这种关系格外重要。另外,Chen等(Chen,Z.X.,Tsui,A.S.,andFarh,J.L.,2002)研究指出,与对组织的忠诚相比,中国组织成员更忠诚于他们的上司,因为上司在评估员工的奖励时经常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看出员工一上司关系在中国组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a中国情境下,组织公平三个构面中,互动公平相较于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对组织公民行为呈更强的正相关。

假设3b中国情境下,组织公平三个构面中,互动公平相较于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对工作绩效呈更强的正相关。

2 组织公平与组织支持感

Eisenberger等(Eisenberger,R.,Hm-tington,R.,Hutchison,S.,and Sowa,D.,1986)提出的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POS)反映了员工与组织之间社会交换的意愿(Rhoades,L.,and Eisenberger,R.,2002),是员工对于组织重视其贡献和关注其幸福感的全面看法。基于社会交换与组织支持理论,组织公平感能够使员工产生被组织重视和关心的感觉——组织支持感,即组织对员工积极、可控的对待使得员工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支持。组织公平中的三个构面(分配、程序和互动公平)恰恰可以被看作是这样一种表示组织支持程度的待遇,分别来自于结果的公平性分配,分配过程的公平性以及人际对待及沟通的公平性三个方面。Shore和Shore(Shore,L.M.,and Shore,T.H.,1995)对组织公平对组织支持感的研究发现,二维度的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均对组织支持感有积极影响。进而Rhoades和Eisenberger(Rhoades,L.,and Eisenberger,R.,2002)的元分析指出,程序公平对组织支持感(r=.54)具有正向影响。Ambrose和Schminke(Ambrose,M.L.,and Schminke,M.,2003)基于三维度的组织公平感的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与程序公平(r=.52)、程序公平(r=.53)和互动公平(r=.41)有显著强相关关系。另外,Loi,Ngo和Foley(Loi,R.,Ngo,H.Y.,and Sharon,F.,2006)对基于组织支持感的组织公平与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揭示,程序公平、互动公平均是组织支持感良好的预测因子。然而,Peelle(2007)研究发现,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与组织支持感高度相关,但分配公平与组织支持感则仅具弱相关性。国内的傅升等(2010)对基于组织支持感与领导支持感的企业内的社会交换关系的研究发现,结果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均对组织支持感具有正向影响。蒋春燕(2007)对组织支持感知作为员工公平感、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间中介关系的研究发现,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都能促进组织支持感的产生。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组织公平三个构面:a)分配公平、b)程序公平、c)互动公平,对组织支持感知呈显著的正相关。

3 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

基于组织支持理论,组织对员工的支持性的或非支持性的举措均会被看作评判组织是否重视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和关注他们幸福的表现(Eisenberger,R.,Huntington,R.,Hutchison,S.,and Sowa,D.,1986),而组织内的公平就意味着组织对员工的支持性举措及权利的尊重,这能促进员工感知到组织的支持,并认为组织愿意且能够对他们的努力进行回报,而具有较高组织支持感的员工往往会对所在组织存在相对较高的情感依附和责任感(Shore,L.M.,and Wayne,S.J.,1993)。在互惠原则下,员工会很自然的产生一种回报的交换意识,即员工的行为完全依赖组织的支援而定。为此会通过表现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工作行为回报组织。Shore和Shore(1995)研究支持了组织支持感在公平感与员工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与分配公平、程序公平相比,组织支持感更可能影响员工态度与行为,即组织的关怀是最有可能影响员工行为的(P.160)。Moorman,Blakely和Niehoff(1998)指出组织支持感在程序公平与角色外行为(如人际互助、个体进取心、个人勤奋与忠诚支持)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并且揭示组织支持感在组织公平对员工绩效的促进作用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因此,将组织支持感作为组织公平与员工工作行为的中介变量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组织支持感知对组织公平a)分配公平、b)程序公平、c)互动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起到中介作用。

假设6组织支持感知对组织公平a)分配公平、b)程序公平、c)互动公平,与工作绩效起到中介作用。

因此,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如下研究模型,见图1。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样本

本研究是基于雇主与雇员关系更广泛研究的一部分,所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管理者工作调查问卷》和《员工工作调查问卷》,除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由其主管评定外,其他问卷均由员工自行填写。本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东北地区的中小企业(鞍山、沈阳、本溪、长春、齐齐哈尔及哈尔滨)。研究者本人或委托他人通过该企业的朋友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各相关负责人沟通,确定调查方式。首先请主管针对下属所有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作出评价;然后按编号将《员工工作调查问卷》发给员工填写,形成下属一领导配对数据,并以现场回收的方式收回。该样本由26家企业中的127个工作团队(2~9名)中的896名全职员工组成,通过研究者本人、委托他人当面个别发放纸质问卷,现场回收方式,共收回127个团队中的639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71.3%。另外,由于数据的缺失和问卷的无效删除(采用Listwise整列删除),最终样本量为119个团队中的483份,回收有效率为53.9%。从样本统计数据看,总体而言,不同类别的各层次的被试分布比较均匀。

基本情况如下:男性占52.8%;25岁以下占15.9%,26-30岁占33.7%,31-40岁占34.0%。41-50岁占13.5%,50岁以上占2.9%;受教育程度看,高职/中以下占5.2%,高职/中占14.7%,专科占30.4%,本科占42.7%,硕士及以上占7.0%;工作任期看,一年以下占8.7%,2-5年占31.9%,6-10年占31.1%,11-15年占20.1%,16年以上占8.3%;所属行业看,服务业占55.5%,制造业占44.5%。

2 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问卷主要来源于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献,翻译后的条目经两名人力资源专业博士修订语言,并评定项目的适当性和问卷的科学性。在正式全面的问卷调查前,进行了问卷试答和预调查,以调整问卷的可读性。编译后的正式问卷均采用Likert七点量表进行评价。

组织公平采用Niehoff和Moorman(1993)的3维度方式,分配公平由7个选自Price和Mueller(2002)的条目组成,如“就我的工作量与责任而言,所得报酬是公平的”;程序公平由7个选自Nieoff和Moorman(1993)的条目组成,如“相关程序的制定不持任何偏见”;互动公平也由7个选自Nieoff和Moorman(1993)的条目组成,如“主管能够对我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组织支持感采用Eisenberger等(1986)修订的9个高载荷条目,如“在我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公司的帮助”。

组织公民行为采用Williams和Anderson(1991)的2维度方式,指向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OCBO)由5个条目组成,选自Williams和Shiaw(1999),如“该员工会主动帮助缺勤的同事”;指向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OCBI)由5个条目组成,分别选自Williams和Shiaw(1999),如“该员工愿意提前上班以处理工作”。

工作绩效采用Brockner等(1992)修订的7个高载荷条目,如“该员工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超出我的预期”。

四、研究结果

1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利用SPSS16.0对初始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量表的Bartlett’s球型检验的结果是:KMO值为.910,Sig.值为.000,表明本量表适合作为分析工具进一步研究。信度如表1所示。各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在.759-.915之间,均大于可接受水平.700,表明各测量项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具有较高的信度。另外,测量项目的因子载荷介于.531-.821,大部分为.70左右,没有多重负荷的情况,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

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均值,标准差以及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本研究所采用问卷的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合理,问卷质量可靠。另外,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均与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均显著相关;组织支持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均显著相关,且均在.01的水平上显著。这为接下来的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1986)。

另外,由于性别与所属行业、组织公民行为显著相关;年龄与任职年限、程序公平、组织公民行为显著相关;教育程度与所属行业显著相关;任职年限与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组织公民行为显著相关;所属行业与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组织支持感显著相关。因此,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任职年限与所属行业均为本研究中重要的控制变量。

3 主效应检验

本研究以组织公平不同维度为自变量,员工工作行为为因变量构建模型。组织公平各维度,如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与互动公平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系数(β=.53,p

同理,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与互动公平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系数(β=.25,p

表2所示,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与互动公平对组织支持感的影响系数(β=.54,p

4 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依据Baron和Kenny的中介效应判定条件,采用层次回归方法进行检验(表3、4所示)。

(1)组织公平、组织支持与组织公民行为

表3可知,基于主效应检验,模型3加入组织支持感后,分配公平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系数由模型2(β=.53,p

模型6中,程序公平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系数由模型5(β=.36,p

模型9中,互动公平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系数由模型8(β=.45,p

(2)组织公平、组织支持与工作绩效

同理由表4可知,模型3中,分配公平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系数由模型2(β=.25,p

模型6中,程序公平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系数由模型5(β=.22,p.05),并且组织支持感在模型6中显著(β=.27,p

模型9中,互动公平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系数由模型8(β=.34,p

由此可知,假设1、2、4、5和6成立,假设3部分成立。另外,尽管没有给予假设:表3与4中,通过比较分配公平与OCB(β=.53,p

五、讨论与结论

尽管关于组织公平性的问题已有不少的研究,但是组织公平在现有的模型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特别是东方文化特征可能导致了目前西方研究提出的组织公平与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机制关系存在不一致性,妨碍了组织施行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以应对员工的行为结果。因此,需要不断增加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

采用多样化渠道取得数据弱化了共同变异带来的影响,克服同源方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可能带来的问题。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我们的研究假设。针对所得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如下讨论意见:

一是,组织公平感通过组织支持感对组织成员工作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员工工作行为可以看做是社会交换过程的一种结果,在该交换过程中员工感知到了组织的公平性对待及对其权利的尊重,这些恰好可以被员工看做组织支持程度的待遇,能够提高自身组织支持感。在互惠原则下,为了回报这种公平性对待,员工会对组织表现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工作行为。因此,为了激发员工利于组织的工作行为,组织必须确保自身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加强员工对组织公平感和支持感的认知。

二是,与Cohen-Charash和Spector(2001)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本研究显示,相较于组织公平其它构面,互动公平对工作绩效的解释力最强,这与西方研究显示的程序公平对工作绩效的解释力最强不同。相较于西方文化,中国社会更强调员工一上司关系的重要性,与对组织的忠减相比,中国组织成员更忠诚于他们的上司(2002)。因此,当员工感知到互动公平,尤其是其中的人际公平时,将会激发员工表现出更多的角色内行为以利于组织。

三是,本研究显示,组织公平对OCB和工作绩效均呈显著影响,并且组织公平对OCB的影响效果显著强于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效果。这与Aryee等(2004)的研究结果——组织公平与角色外绩效显著相关,而与角色内绩效相关性不显著——并不完全一致。不同于西方,中国情境下良好的组织公平无论是对角色内行为还是角色外行为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也有比较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研究对我国中小企业组织中改善员工公平感的有效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些具体的、对员工感知影响较大的组织公平性举措是一个很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切入点,并可直接应用到组织管理中。构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同时,一个全面的公平的组织情境将促进员工对组织公平的认同,增强员工的组织支持感,提高员工工作行为的更多投入。

其次,与程序公平、互动公平相比较,分配公平则更能影响员工的OCB。表明中国当下的中小企业员工对OCB的表现更重视在最终成果分配上的公正。这就要求企业构建一个公正的分配环境,从而有效的增加员工OCB的表现。而公正的_分配环境是基于公平合理的分配程序的制定,分配过程的合情合理,使分配的结果合理地反映员工的工作投入,合理地反映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对企业的贡献。

最后,互动公平比分配公平、程序公平更能影响员工工作绩效。这就要求企业在构建高质量的人口资源政策时,不仅需要在成果的分配及分配的程序上实现公平,更应该要求企业各级领导理解、尊重并适当的处理好与下属员工工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要意识到员工的自尊与权利,并关心员工的生活,构建一个良好的工作关系,从而有效地提高绩效。

第5篇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强烈。慈善捐赠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民营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表现突出,并日益成为企业捐赠的主力。本文试图通过对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的突出表现的梳理,归纳其捐赠特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特点

一、引言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内在活力的企业群体,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慈善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慈善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成为企业慈善捐赠的主力。然而,在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企业捐赠通常针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临时性、随意性;慈善捐赠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个别企业家捐赠活跃、总体上滞后等问题与不足。为了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21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的突出表现的梳理,归纳其特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现状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慈善捐赠的主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营企业的独立主体地位意识越来越强烈,有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创新的迫切意愿,它们想用自身的行动回报社会,希望通过捐赠行为,肯定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其次,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扶持与引导。最后,慈善责任是民营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21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表现活跃,并自2008年开始,民营企业不仅从企业捐赠的数量还是捐赠水平上均超过国企,成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突发性事件中频现民营企业的活跃身影,他们积极参与慈善救助,在公众面前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而根据中国慈善排行榜的资料显示,自2008年开始,我国民营企业捐赠数量开始超越国企,捐赠金额也有增长的趋势。

图1

数据来源:中华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2007-2009年上榜民营企业数如图1所示:2007年上榜民营企业86家,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38.7%;2008年有201家民营企业上榜,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61.9%;2009年上榜的民营企业的数量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达到412家,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45.9%;其中,2008年上榜民营企业捐赠总额为20.8307亿元,占到上榜企业捐赠总额的37.9%,已经超越国有企业。从捐赠的民营企业数和捐赠额来看,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慈善捐赠的主要力量。

表1 捐赠过亿元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所有权性质

1 大连万达 民营企业

2 神华集团 国有企业

3 中国石油 国有企业

4 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5 加多宝集团 外资企业

6 中国海油 国有企业

7 步长(制药)集团 民营企业

8 恒安集团 民营企业

9 苏州新太阳置业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10 台湾东方高尔夫国际集团 港澳台资企业

数据来源:中华慈善排行榜2010年1月—7月榜单

2010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中,亿元大额捐赠成常态。根据《公益时报》公布的2010年1-7月捐赠过亿元企业名单显示,民营企业占据了其中的5席,仍高于国有企业的3席,以及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见表1)。随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通过慈善捐赠参与社会活动,响应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求,慈善意识逐渐增强。由于国有企业属于公共企业,大额捐赠并没有受到赞赏,相反捐赠行为本身却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产权明晰,利益主体明确,拥有自主权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势。所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捐赠差距,将逐渐拉大。总体来讲,2010年,民营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依旧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根据2012年6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核心数据显示,2011年各类企业的捐赠达到485.75亿元,占我国社会捐赠总量的57.5%。其中,国企捐赠115.63亿元,占企业捐赠总量23.8%;民企281.2亿元,占57.9%,是国企2倍多。由此说明,企业捐赠仍为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主要力量,其中民营企业贡献最大。

三、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特点

当前,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活动,通过慈善捐赠的方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然而,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多是在较有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中,企业没有长远的慈善规划,慈善捐赠具有较大随意性;慈善捐赠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个别民营企业表现活跃等问题的出现,这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一)慈善捐赠主体有较强的自然人特点

1.捐赠行为与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密切相关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之一是捐赠主体的特征,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慈善捐赠有着密切的关系。Campbell,Guhs,&Gruca(1999)检验了决策制定者的个人态度与企业慈善捐赠的关系,研究发现,富有同情心的高层决策者更愿意捐赠。

慈善救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积德”、“慈悲”思想,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民众的道德理念。民营企业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局限于回报乡土,造福四邻的狭小社会。而民营企业家对慈善捐赠的选择又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慈善捐赠方向。以江苏省民营企业为例,毕素华(2011)对江苏省民营企业慈善行为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个人特质成为了促成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54.7%的人认为慈善意识是民营企业在新时期应当具备的素质,55.1%的人认为履行道德义务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文化,39.7%的人认为同情心、恻隐心等人性是民营企业持久不变的道德形态①。所以说,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观、慈善意识对其慈善捐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2.和企业经营状况紧密相关

第6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法律保障也逐渐完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多的问题。

民营企业想要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站稳脚步,必须要完善现有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制度。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析,一方面阐述了我国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现状,另一方面完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的建议。

关键词:

民营企业;法律保障;建议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民营企业逐步得到有效地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国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没有相对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为了使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必须重视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的完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一、正确认识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现状

(一)民营企业法律保障不够完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没有一部完整的有关民营法律保障的法律制度。没有专门的法律机构针对性制定民营企业法律体系,现行法规多数都是由国务员或者直属部委制定的行政法规。这样法律效力低,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法律保障体系。在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性力度不够。虽然现行法律法规中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品牌纠纷有关的刑事、民事责任,但对于刑事、民事责任的判断标准,法律没有提供相关的划分依据。

(二)市场准入权的不公在实际生活中,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受到诸多不公平的对待,如政府补贴、行政许可、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民营企业的政府补贴始终不如国有企业的补贴高,行政许可要经过很多部门的批准,基础设施条件也没有国有企业齐全,民营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也不如国有企业的。在一些垄断行业中,如电力、石油、通讯等,民营企业是不被允许进行投资的。在一些非国家安全的行业中,民营企业可参与投资,但民营企业的投资比例小,投资附属条件多,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仍然无法参与其中。

(三)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在有关民营企业法律保障方面,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没有起到法律的保障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处罚多以罚款、代罚为主,这样侵权者会利用这个法律空隙为自己开罪,躲过刑事处罚,导致民营企业侵权现象越来越多。民营企业侵权的民事赔偿机制没有相对的标准,民营企业在侵权案中不仅要自行收集证据,而且还无法获得相对应的赔偿金额。

二、完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的建议

(一)制定民营企业基本法制定民营企业基本法,在法律上肯定了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民营企业对国有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民营企业基本法,不仅在法律上肯定了民营企业对国有经济的贡献,而且还可以促进民营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基本法的确立,是制定有关民营企业法律保障附属法律法规的基础,从而可以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体系。为民营企业在刑事处罚、民事处罚等中提供法律依据,维护了民营企业的法律权益,从而进一步遏制了违法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民营企业税收法律制定从我国现行的法律税收制度方面可以发现,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不如国有企业的税收政策,甚至出现不公的待遇。因此,国家应建立有关民营企业税收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公平对待民营企业。在建立民营企业的税收制度时,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民营企业税收制度,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这样可以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应享有和国有企业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即享有优惠的税收政策又和国有企业有着一样的待遇,从而企业可以留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再生产,有效的提高的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构建民营企业的资金法律制度资金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时,会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度,甚至是企业破产。因此,国家应推出相对应的中小企业资金保障法律制度,从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一是建立民营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充分发挥国家的信贷作用,为民营企业的资金需要提供后备资源。二是在资助方面,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应得到和国有企业同样的资金资助,消除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三是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国家应鼓励风险资本对民营企业的的大力支持,为民营企业的资金需要提工多条渠道。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变化莫测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艰辛而复杂的过程。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的进一步完善是民营企业在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指明灯。因此,民营企业应该维护自身的法律权益,只有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司法严格执行法律程序,才能使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有效、公平的民营法律保障制度,才能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民营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褚佩瑜.论我国民营企业的法律保障[J].商法之窗,2015,167.

[2]刘宁.新形势下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分析[J].经济与法,2014,61.

[3]单东.关于创新和完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体系的问题[J].名家论道,2006,8.

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克服了其先天的不少劣势,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国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统计表明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这个数字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可见民营企业在我国国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总体来说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正朝着更合理、更科学、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为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可行的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享受民营企业给我们做出的巨大经济贡献的同时,对阻碍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也应该正确认识,通过调查分析,笔者总结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们对待民营企业和国企是两种态度,需要进一步改进;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中的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我国缺乏民营企业服务中介体系;人们对民营企业的“另眼相看”导致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对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非常不利;民营企业的“家长式”、“家族式”管理非常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分析

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极大的影响着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总的来所原因有:长期以来人们对民营企业有所偏见,对民营企业没有正确的认知,将民营企业和其他非民营企业很明显的区分开来,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导致了民营企业在融资,人才培养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民营企业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低水平重复建设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项目少;粗、初加工项目多,精、深加工项目少;污染环境的项目多,绿色环保的项目少,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没有有竞争力的、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企业很难在强手林立的市场环境中生存;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一直以来,民营企业中都缺乏现代企业有效的管理制度,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的是“家长式”、“家族式”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机制在现代企业中就引起权责不清、人才机制不能完善企业运行计划性不强,走到哪里算那里,没有目标、没有规划,使得企业内部矛盾重重,甚至可能引发企业解体。

三、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通过前面对民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首先应该提高人们对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总的来说发展民营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对待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应该用全面的、长远的、战略性的科学认知和眼光来评价。提高民营企业的地位,就算短时间内无法和非民营企业平等,但是我们应努力的朝那个方向发展。政府应颁布积极的扶植民营企业的政策,解决民营企业在人们心中信誉度不高、融资难等问题。

其次,针对现在的大部分民营企业中科技含量不高的状况,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鼓励创办科技型民营企业,鼓励科学研发人员到民营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鼓励国有科研机构向民营企业开放实验室,通过政府不能的努力扭转当下民营企业科技含量普遍不高的局限,让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民营企业应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变:从传统的只注重眼前发展到重视战略管理,用全球化、战略的眼光审视企业发展;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到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突破组织局限的人本化管理;从原来的“家长命令式”向“管理制度化,工作标准化,行为规范化,操作程序化”迈进;从原来的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无计划发展,到现在的有规划、战略性的发展。

第8篇

0 引言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与必然要求,正因为民营企业需要快速发展,所以需要大量的大学生进行任职,然而目前社会上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却会忽略民?I企业,这显然是与民营企业的发展背道而驰的。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应该明确自身在吸纳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吸纳大学生就业。

1 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动机

(1)我国民营企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大学生就业。众所周知,正因为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个情况就好像政治里面曾经讨论过的一个问题是一个道理,往往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就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规模也相比原来而言在不断扩大中,然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却出现了人手不够的尴尬局面,所以我国的民营企业迫切地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大学生来进行就业,从而才能够有效推动民营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否则民营企业会因为规模扩大而没有工作人员而原地踏步甚至退步[1]。

(2)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取优势地位需要大学生就业。因为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所以现在我国社会市场中的民营企业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而要想在众多民营企业中独树一帜,并且为了在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的恶劣环境下占取优势地位则离不开有能力的大学生就业。在如此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我们的民营企业想要脱颖而出就需要具备与众不同的产品以及富有创意想法的文案,而要想做到这些都离不开拥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富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2 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1)民营企业给予大学生的社会保障不理想。通过相关人员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企业给予大学生就业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民营企业在给予大学生就业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理想,不能给予大学生就业后像国有企业那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良好待遇,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三金五险。并且,民营企业给予的退休方面的待遇也远远达不到国有企业的一半。正因为这样,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往往会直接排除民营企业[2]。

(2)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吸引不了大学生。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因为会受到国家政府的一些明文规定而又行业选择的局限,这样会造成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时遇到一些问题,并且不能够有更好发展,这样一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前途就比较坎坷。大学生看到这一方面,则会认为企业都自身难保了,自己来到这个企业又会有多大的发展。显而易见,民营企业会因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而导致吸纳大学生进行就业非常困难。

3 民营企业如何吸纳大学生就业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由原来的没有而都后来的出现在国家企业舞台上并且绽放出了一定的熠熠光辉,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以及外企而言确实存在了一定程度上的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会忽略掉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应该选择一些方法来吸纳大学生就业。我国的权威部门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帮助民营企业进行发展。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为了推动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的政府部门应该打破一些明文规定并且制定一定合理的政策来让民营企业突破一定的局限,从而可以让民营企业在自身前途发展以及给予大学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进行就业,从而来推动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显而易见的是,民营企业自身应该优化内部结构体系,制定相应合理的制度并且适当提高一定的薪酬来吸引大学生选择自身来就业[3]。

第9篇

关键词:素质;角色认知;民营企业家素质模型

民营企业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成败。没有真正的素质就没有真正的成功。本文基于对民营企业家的角色认知的分析,构建了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模型,并针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提出素质提升的多条路径。

一、 民营企业家素质模型的构建

1. 素质的内涵。素质在管理学中的应用来自于一个名词“competency”。根据麦克兰德的观点,素质是个体的基本特性,与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且可测量;包括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知识和技能。波业兹(1982)提出,素质是个人具有的潜在的特征,这些潜在的特征使其工作产生有效的或是出色的绩效。胡姆斯特拉(1990)认为,素质是动机、特性、自我定义、态度或价值、知识内涵、或是认知技能或行为技能,是任何可以用来明确地区分优秀业绩和普通业绩者或者区分有效业绩者和无效业绩者的个体特点。泰德等人(2000)将素质界定为那些可以归因为对组织有效性做出积极或者消极的贡献的个人预期工作行为中可以确定的方面,是一种未来导向的工作行为。

由此可见,素质是个体的潜在的基本特征,素质的高低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业绩表现,高素质往往与高绩效相联系,高素质是高绩效产生的潜在因素。

2. 角色认知的涵义。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个体扮演每一社会角色可分为三个阶段:角色占有、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角色占有是整个角色扮演的基础。角色认知是指个体按照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对与自己所处地位有关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信息进行不断加工处理,在心理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反应模式(即特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的模式)的过程。地位相同而外在的角色行为模式存在着差异是由角色认知的不同造成的。角色认知在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角色实践就是个体把角色认知内容表现为外在行为的过程。

3. 民营企业家素质模型的构建。在中国情境下,很多民营企业家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担负着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任。基于角色认知的分析,将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模型划分为核心素质和基础素质两部分,基础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核心素质包括知识素质、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1)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指民营企业家的身体健康状况。目前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靠民营企业家一人在支撑,一旦民营企业家因意外情况而离开工作岗位,企业的发展就要遭遇严重危机。如均瑶集团总裁王均瑶的英年早逝是企业的重大损失。(2)心理素质。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承受能力,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民营企业从创立起,就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面临生存的压力和破产的风险,民营企业家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断开创企业的辉煌。(3)品德素质。品德素质反映了民营企业家在进行企业经营时所遵循的信念和做法。遵纪守法和坚持诚信是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品德素质。曾经的劣质奶粉事件、过期产品回炉事件、假酒事件等都说明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在诚信方面的缺失。(4)知识素质。知识是对相关领域信息的掌握度,是能力的基础。作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规划家,需要一系列的相关管理知识、营销知识、经济学知识等作为其决策和管理的基础。民营企业家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加以学习利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5)社会素质。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企业家作为企业的代表人物,必然要与外界环境进行协调沟通。企业家除了进行组织内部的管理外,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曾经的具有悲剧色彩的2003年的孙大午事件和陈远豪事件就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关系处理的争论,引发了对企业家定位的思考。(6)能力素质。对民营企业家而言,除了像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一般能力外,更需要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民营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是民营企业铸就成功的根本。(7)个人魅力。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是非常艰辛的,但员工却愿意跟随民营企业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和个人修养。个人魅力是上述各项素质的一种综合体现,反映了个人在上述各方面所具有的良好的素质。

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民营企业家上述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在初创期,强调的是政策和个人胆识、魄力,创业者对于企业成长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发展期,需要的是资金和技术,成熟期需要的是市场。

二、 中国民营企业家素质的现状

中国民营企业是在政府启动、政策拉动和国家政策不健全的情况下,拾遗补缺成长起来的,这与真正的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与真正的企业家在素质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基于上述素质模型的分析,民营企业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心理素质方面。民营企业家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在对待成功和失败的看法上,存在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如企业里的造神运动、企业英雄主义、轻度妄想症和赌徒心理等(陈文轩,2000),极易导致理想主义情绪的产生,导致企业文化的空泛,企业管理的虚化。

2. 品德素质方面。部分民营企业家缺少诚信,企业产品质量差,逃税漏税,可能获得了短期利益,但却丧失了长期发展的可能。还有部分民营企业家,在其暴富之后,开始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受,挥霍无度,对社会风气形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3. 知识素质方面。民营企业家中有不少是从农民、城乡个体工商户成长起来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系统学习和不断学习,使得他们没有学习到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应有的生产经营知识,基本上靠经验摸索来管理,摸着石头过河,使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很多盲目性。

4. 社会素质方面。民营企业由于其发展壮大的特殊历程,造成了在民营企业家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官商纽带。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仍控制着一些重要的社会资源和机会,而民营企业的经营还远远没有达到自我保证的程度。在这种状况下,民营企业希望通过寻找政府关系,获得一些机会和资源,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许多民营企业都在依赖政府,依赖政治。

5. 能力素质方面。很多民营企业由于其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等管理方式,限制了外部优秀人才的进入,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民营企业家本身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缺乏相应的战略规划决策能力、预测能力等,盲目决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其生产局限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 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的途径

1. 通过自身努力提升素质的途径。(1)强化身体健康意识。身体健康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民营企业家需要强化身体健康的意识,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具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高效率地管理企业。(2)思想观念的转变。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转变自己固有的对事物的看法,并要随着自身地位的提高,所处的社会角色的不同,及时转换角色认知,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3)部分性格的改变。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民营企业家要想带领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民营企业家由于其出生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存在很多独特的性格,特例独行,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孙大午事件和陈远豪事件就说明了民营企业家部分性格需要改变。(4)不断学习知识,强化实践,提高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作为民营企业家,既要关注最新的管理知识经验,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更要将新知识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随着一批年轻的知识型民营企业家的不断崛起,给老一批的民营企业家敲响了警钟。(5)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坚持质量第一,顾客之上的观念。诚信经营是民营企业的生存之道,只有坚持诚信,强化社会责任感,才能不断赢得顾客的信任,获得企业长久的发展壮大。(6)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魅力。民营企业家个人魅力的大小及个人威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对领导者的态度,对企业发展的期望。因此,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提高个人魅力来赢得广大企业员工的爱戴,上下团结一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共同奋斗。

2. 通过外部环境的塑造和改善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国家发改委2005年了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从政策上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还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宣传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同时对民营企业家的失败采取宽容机制。(2)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教育培训,考虑当地情况,有计划地进行短期辅导或培训,还可以结合干部挂职锻炼等进行国内培训、出国培训和考察,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3)创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随着民营企业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民营企业家一人决策的现象将被公司治理结构所代替,这需要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保证民营企业家的顺利转型。一般而言,民营企业家对事业成就、名誉和社会地位的期望及重视程度较高,可以对其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体现工作成就感的制度加以激励。(4)逐步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家市场。建立民营企业家市场,是在民营企业现代管理方式下,通过积极推进企业家市场信息化、社会化和职业化,把具有创新意识、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挑选到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上,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保证民营企业家群体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1.苏小和.过坎:对11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现场分析.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35-3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